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附录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37H 页
赠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行通训大夫司谏院司谏府君行状。[洪大龟]
府君讳汝河。字百源。姓洪氏。义兴缶林县人。在丽朝有讳鸾。位至宰相。又有讳佑。谥忠肃。讳叙。位仆射。凡三世大显。入 本朝有讳贵达。位至参赞。再典文衡。数谏燕山主。遂遇害。 中庙改玉。 赠谥文匡。于府君。为五世祖也。高祖讳彦国。成均生员。号讷庵。丙寅后。 除斋郎。不赴。盖与仲氏寓庵之意同焉。(遗命神主不书职衔。)曾祖讳景参。祖讳德禄。考讳镐。官至大司谏。号无住。清名直节。为世所推仰。妣长兴高氏。霁峰先生谥忠烈讳敬命之孙。临陂县令 赠吏曹参判谥孝烈讳从厚之女。府君以万历庚申四月十日丁巳巳时。生于安东府城东里第。幼有异质。颖悟非凡。尝从群儿游街上。得一蜜缸。群儿争欲分食。府君止之。俄而。失者至。遂全而归之。又遇村童采松蕈而去。群儿欲劫夺之。府君又止之。乃以粟易之。曾王考府君。尝以光海朝。遁居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37L 页
于春阳县召罗村。权安神主于所寓之旁室。府君未尝背而坐。既入学。才思日发。作诗有惊人语。授书传期三百,玑衡等注。如迎刃而解。尝随曾王考。谒愚伏郑先生于汉阳。愚伏问中庸首章集注义。府君对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似气先而理后也。以本具字代亦赋。则义较著矣。愚伏曰。此儿已解理气先后。异日必成大儒矣。(芦洲金公所撰状文。此条下。有曰。及先生稍长。乃言曰。吾前日看得错。赋如朝廷命令颁布四方之意。天命流行而赋于物。亦犹是也。若下具字。义反晦矣云云。)癸酉。高夫人下世。哀毁如礼。甫冠。文词汪洋大肆。得作者轨范。泽堂李大学士植。寄诗曰。斯文千古的。期子一矢贯云。曾王考学于愚伏。得闻为学之方。府君濡染家庭。夙闻绪言。天才卓越。见到超高。以为圣学路脉。在于四书。朱子工程。在于集注。自是尤用力于四书集注。又以为东史猥酿不堪读。乃寄书于李活斋矩曰。读四书集注。先须理会句法。中国搢绅先生。训蒙学。口授此法。寻常人文字。字法助语。皆用四书法。我国不晓句法。故文不取重于天下耳。且东史俚俗不雅驯。荐绅先生羞道之。我国法制风俗关防机务。不曾取考。日阅中国事。是犹抛却自家事。而谈邻家契券也。今断自丽史。依左氏例。书宋,金,元事。文章要出入轶宕。存亡事业。要隐映关涉。方成史家。己卯。丽史属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38H 页
草删烦。提要纲目俱举。事增于旧十之一。文省于前十之六。盖据经立法。依史定例。志各有论。传各有序。阅累岁而书成。龙洲赵先生寄书曰。摆落秽史。持衡左国。此宇宙间盛举也。何幸。未死老物。得见足下名山之笔于斯世也。丙戌。作四书发凡口诀。盖发其凡例。口授旨诀之意也。以为朱子文章用意妙处。非韩,欧诸公见得到。直将四书说得。浑然无迹。自有条理脉络。一字不可换得。如章有大旨。语有来历。经中照应。注中收结。莫不各尽推究。以明其例。要使学者。求其例。以穷其义。穷其义则可以知圣贤立言之本意也。秋。曾王考捐馆舍。府君庐于墓次。不脱绖带。丧祭一遵朱子家礼。甲午秋。登进士。又登明经科。乙未春。拜艺文馆检阅。秋。迁待教。一日昼讲。讲诗七月篇二之日其同。注。同竭作以狩也。 上问竭作义。又章下有吹字。 上问何音。筵臣皆不能对。府君退谓进讲官尹鏶曰。竭作齐起也。语在周礼。吹。古吹字也。翌日讲。鏶进曰。臣闻诸待教臣洪汝河。竭作齐起之义。吹。古吹字也。 上命取周礼考之。为之嘉悦。丙申正月。迁奉教。将荐代以李公象震,李公元祯应荐。下番宋奎濂力沮之。府君乃上疏斥奎濂。坚执不挠。由是李公元祯得预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38L 页
公论快之。八月。拜 侍讲院说书。例升成均馆典籍。九月。迁司宪府监察。十一月。拜司谏院正言。上疏曰。王者。一言而为法。一动而为则。近日 批旨。抑扬失中。但快一时之愤。昔人论学。以养心为主。 殿下姑将一切酬应。都休照管。收拾已放之心。游神昭旷之原。如是者十日。未有得焉。益致其工。又加十日。犹未也。又加十日焉。本心之体。庶几可验矣。张思叔诟骂仆夫。程子曰。何不动心忍性。吕祖谦性躁。因读鲁论。祛其病。朱子称其可法。伏愿 殿下性褊难克处。加意焉。丁酉。出拜高山道察访。春秋馆记事官。条陈弊瘼十馀事。皆蒙 允。冬。罢归。戊戌七月。拜镜城判官。为政。一以轻赋兴学褒善为本。镜府一年一夫出布十疋。府君乃计支供上纳容入。令一夫出布三疋。民虑其太约。有加备以待者。府君省费节用。不复敛。民大悦。城壕颓覆。器械毁缺。率皆营缮修造。而一新之。旦地僻。不被文教。乃聚乡里俊秀者。建斋以处之。授经史而亲课之。府有儒生李鹏寿。当壬辰之乱。倡义旅讨叛贼。复九镇后战死。府君为铭题墓。以彰其烈。又有一女早寡。事姑至孝。姑殁。居墓侧泣血终丧。府君捐俸存问。又至其家。设宴以奖之。本府与清人。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39H 页
财货相赠之例。府君不受而又赠之清人称谢不已。明年己亥闰三月。雪有求言之 教。时府君忧北方军政及本府弊瘼。每欲一言。又以为 圣上开筵讲学。而无体验之实。设镇讲武。而非时措之宜。(营将之设。自 孝庙时始焉。)刑赏错施于赃廉。是非混淆于上下。用舍异于同罪。俸禄薄于大臣。时贤秉铨而循私。举世好朋而病国。至于祈天永命之理。又不可不并陈。乃慨然草疏。万言立就。其略曰。臣在南方。闻北方士马精强。及今目睹。不习技艺。寒馁羸瘁。甚于南军。所赖北营奴兵。犷悍精锐。缓急可用。但阃帅不恤。蕴愤蓄怨。民苦剥割。志在从北。本府号称重地。北关创立。酬应极烦。奴婢替立法久弊生。大小策应。一府当之。邻皆奠枕。而镜民独不息肩。劳逸不齐。伏愿 殿下从长措画。以祛一府之弊焉。臣又请就 圣教。一一条析。所谓体验之实者。讲学而验诸身之谓也。天下之事无穷。而应事之纲在心。 殿下日御 经筵。讨论坟典。然研究不出于文义句读。讲诵只关于应文备数。其于讲学。不亦远乎。伏愿 殿下加工于穷格。体验于动静。以立万事之纲焉。所谓时措之宜者。因时顺俗。而不拂民心之谓也。东国之俗。所喜者文艺。所讳者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39L 页
武艺。今遽改纪其政。付之于手生之将。责效于时月之间。其于时措。不亦疏乎。伏愿 殿下缮甲练兵。动中机会。以适夫时措之宜焉。刑赏者。人主之大柄。先王刑约而严于赃污。赏秾而先于廉白。今廉干之吏。或以准职。或以升叙。其权在于铨曹。图嘱或施。否辄废弃。岂所以激劝一世之道也。是非者。公议所由行也。 殿下尝下教曰。我国士大夫。既指东为西。则虽知其非。坚执不变。近来上下同然。虽以 圣上天覆之量。不敢保其不然也。 殿下宜先自反。祛其好胜。深戒诸臣。矫其偏习。则是非之混。尚何难正哉。臣闻赏谏者兴。拒谏者危。如洪宇远之疏。虽引喻失当。固出于忠赤。其后 殿下惕然动念。三儿亲属。悉令入京。宇远之言。适与之符。夫何被斥之臣。皆重齿清班。独于宇远。犹未释然。言路之塞。不亦宜乎。伏愿 殿下礼遇直士。俾谏者有劝焉。纪纲者。尊以统卑之谓也。 国初立制。尊礼大臣。使不亲庶务。所以权在铨府。丧乱以来。驺从仅比于省郎。常禄才足以代耕。安得每人如柳观,李元翼而相之。则关节必行。贿赂必章。身居纠率。自毁廉隅。污吏何禁。名流何励。纪纲颓弛。实由于此。伏愿 殿下礼遇大臣。尊位重禄。以严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0H 页
朝廷之体焉。臣既略陈 圣教。此外又岂无所论。夫收拾人才。恢张公道为国第一义。我 国之制。以门地为限。万分用一。党论之后。又用一边。尤亲且旧。得以拟望。今幸擢授铨衡。伫看渐釐宿弊。而年少荫官。辄拟咨议。以老成避而不居之礼。加之于新进之士。非所以培养谦厚之俗也。丽祖宽仁。委任大臣。其终也。有权臣之祸。 本朝惩之。尊其体面。而夺其权柄。于是权移下僚。而有朋党之患。欲革今日之弊。略仿 国初之法。择诸臣有公直之称者。委任釐正。洪范曰。人无有比(一作此)德。惟皇作极。伏愿 殿下端本建极。勖励臣工焉。呜呼。国之兴亡。必有天命。而召公有祈命之语。人之寿夭。亦必有数。而周公有无逸之训。夫召公之说。归于敬德以诚小民。周公之训。继以则知小人之依。知小人之依者。諴民之谓也。窃覵今日之政。榷利既多。京辅失业。催科日峻。东南先竭。守令掊克。胥徒侵暴。伏愿 殿下禁抑横敛。量入为出。东南则减田税。西北则减贡物。諴民之实。庶几可尽。而祈命之道。亶不外是。子程子深识周,召之旨曰。为国而祈天永命。养生而至于寿考。力学而至于圣贤。分明有此理。伏愿 殿下惕念而奋发焉。时 王侯才经违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0L 页
豫。故复陈程子之言。以为 圣上养生延寿之道矣。疏入而 孝庙升遐。 显宗即位。 命疏本改搆以进。吏判宋时烈陈疏求退焉。秋。府君作天君诗八首。以闲邪慎独。为第一义。又作视听寝食坐立卧步入箴。条目详悉。检身纤密。盖府君以公务烦剧。事物交侵。妨于工程。故要诗以内省。箴以外警。语意理到。交修无阙。又以为大学。入德工夫。重在本末终始。固宜循序而勉其未至。不可诡经而妄道已到。乃为文反覆论之曰。物格矣而知或有未至者矣。物不格而知已至者。未之有也。有之乎则臧文仲,东方朔之知也。知至矣而意或有未诚者矣。知不至而意已诚者。未之有也。有之乎则杨朱,墨翟之行仁义也。意既诚而心不正者。有之矣。未有意不诚而心先正者也。有之乎则告子之不动心也。心既正而身不修者有之矣。未有心不正而身能修者也。有之乎则于陵仲子之洁身修行也。身修而有家不齐者。未有身不修而家能齐者也。家齐而有国不治者。未有家不齐而国先治者也。有之乎则管仲,齐桓之所以行乎家国者也。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镜人与清人。互市盐斛。例徵于民。岁适大侵。兵马使权堣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1H 页
出贷营盐。未几。堣徵盐价。怒该吏语犯。又追留乡所。府君就见堣。堣又发不逊语。府君即出舍城外。堣始悔欲留之。而府君志已决矣。遂请递于方伯。堣亦诬报。府君乃始详报盐事。观察使赵启远。党于堣。张皇启 闻。府君遂罢归。行李萧然。百姓遮道而泣。诸生相聚而叹曰。我侯政绩文教。无异韩子之潮州。当庙享百世也。于是不悦者。左右构陷。遂就理。仍羁管于湖西之黄涧。庚子。蒙 宥归栗里。依山筑斋。斋前凿池。名之曰山泽斋。盖取惩忿窒欲之义也。又名之曰木斋。取木讷之义也。府君遵养时晦。沈潜经书。日与学者。讲论旨诀。而反躬兢惕。夙兴夜寐。身无跛倚。口绝戏谈。盖于戒谨修省之道。尤致意焉。府君于四书中。尤加工于庸学。又记释集注。作为一书。名曰庸学口义。盖又口授旨诀之义。而尤加详焉。逐字而明其训释之义。逐句而明其关锁之义。逐章而明其照应之义。性道教之。支分节解。三纲领之。脉络贯通。暨庸学之旨。互相往来处。亦莫不表而出之。发其归趣。又以为知止有定一段。宜别有释。先以己意。略加注解。又取朱子之言。以證其义。又以为大学之旨。都在于明德。而明德之工。又在于敬。乃作明明德赞。有曰。格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1L 页
物者。明德之通。致知者。明德之充。诚意。为明德之实。正心。为明德之贞。修身。乃明德之成。齐家。乃明德之行。治国则明德之发。平天下则明德之达也。明德之通。以敬彻之。明德之充。以敬尽之。明德之实。敬以实之。明德之贞。敬以一之。明德之成。敬以明之。明德之行。敬以形之。明德之发。敬以翼之。明德之达。敬以笃之。故曰。明明德。为纲领之一大纲领。而敬者。所以彻始彻终而成圣功也。府君平生耽看朱书节要。尝贻书权尚书大载曰。闲居十年。真是学人好机会。用力散漫。不入腔窠。但以合眼静坐为事。时或开眼。看朱子书。至与吕子约,林择之等书。偶有意会处。辄欣然忘食。不知饥渴之为苦也。又就其书言句要切处。删节作句。以备家庭子弟便览。朱子诗。读者以为多疑晦。乃取以注解。并考日月。以记行迹。又叹退陶文体。时有与西山相近处。以为诗意简奥。又有法度。亦为之注解。又取朱子求放心铭释之。引大传乐记语以證之。又邃于易学。以为本义。得伏羲,文王之旨。而尊尚之。每叹东人读易。拘于名利。不尚本义。与隔靴搔痒无异也。于辞变象占。无论浅深。究覈其旨。或文或韵。又成一帙。多有契合于文王,朱子之言矣。庚戌。移寓于醴泉之北福泉村。构数楹。扁以尊性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2H 页
斋。盖以加工于朱子之学之意也。乃记之曰。宋之季。谬以朱为道问学而陆为尊德性。不知朱子之道问学。乃所以真尊德性也。而陆氏之所尊。非真德性也。而乃其气质之偏也。夫陆氏之为人与为学。颖悟超诣。高视千古。而德性之体。不能无亏欠矣。盖天质太高。挟以好胜。见人议其学。辄东出西没以闪避。私意分数较多。则于仁之德之性。为有亏欠矣。闻伊川说而心不悦。若伤于己。朴实敦厚之不足。于义之德之性。为有亏欠矣。三年上食。公侯大夫礼缺。恶知其不遂有乎。汉,唐以来。大夫皆视公侯。夫岂过礼而不可行乎。陆氏而不知此礼。于礼之德之性。为有亏欠矣。朱子注六经。功德被万世。而陆氏独不知。又不知濂溪太极图为宋一经。于智之德之性。为有亏欠矣。若吾夫子则不然。生禀之美。具仁义礼智之性之全体。得天地之中正。犹自以禀气之偏于刚。力学以矫之。以求其所未至。故曰。朱子之道问学。乃所以真尊德性也。陆氏之所尊。非所谓德性。而乃其气质之偏也。读者以为发前辈未发之论也。壬子。自福泉。还栗里。又取东国通鉴。删其烦乱。整顿纲维。名曰东史提纲。亦为凡例。与丽史凡例。大同小异。记中国之事。存史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2L 页
体也。起自箕子。依迁史黄帝例也。书孔子作春秋。依迁史旧例也。尊箕准主新罗。严正统也。至于诸国之始末。国都之变迁。城邑之错置。山川之源委。渤海辽金之五京。或据本史先儒之说而定之。或援汉,魏,唐,宋之志而质之。数千里之疆域。数千年之事迹。无不详考谨述。若指掌焉。且论井田及三韩四郡。则取韩久庵之博雅。而犹病其不知马韩之复还平壤也。论弁韩。则深斥权阳村之谬。而又取其踰年纪元。合于春秋也。此又微显阐幽之意也。又尝致意于氏族之学。作为一书。名曰海东姓苑源。其祖之所出。则三代之远。莫不穷考而书之。考其音之所属。则五声之分。亦莫不辨别而系之。推其乡贯之所自。则远而中国。近而东国。亦莫不穷搜分派而载录之。使之各得其谱。而尊君之义。敬祖之诚。又有并行于其中。盖亦类族辨物之道也。府君文章。以四书,五经为本。以左,国,迁,固为辅。以朱子集注为准则。尝答李参奉允谐论文体书曰。马萧爽而左工致。读左不读马。则有涩滞之患。读马不读左。则踔厉壮浪。而欠裁约。必相资而后尽其美也。韩文公目左为浮誇。近来窥破昌黎一生文字。皆从左氏推演出。晦庵四书集注文法血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3H 页
皆从左氏门户来。东人不晓晦庵门路。亦坐不读左耳。虽然。读左,马。不读朱注。则犹为僻古而不切事情。须读左,马以求朱注。读朱注以求六经。断不相误。又答李察访瑄论句法书曰。大抵累字为句。一字可至十馀字为句。其中字意紧重者。拨转居句首。联接字不错先后。与句末字相应。方为一句。累句为章。句紧重者居章首。联接句。皆要历落分明。至末句与首句相应。方为一章。晦庵书牍。个个如此。先就经一章。冠乡聘义。孟子首二章。好乐好辩。午山章。郜鼎,伯夷,范睢,荆轲传。痛理会一番后。就庸学序文。潜玩血脉。熟看而则字下法。可以了然无疑。又以为朱夫子整顿句法。在于用而则字。而字有两例。则字有三例。乃就集注中。考其例而明之。引其文而證之。各有劄记焉。府君之学。既以经术为本。而致治利用之具。又皆博考而熟讲之。尝曰。井之号。始于黄帝。顷之号。始于禹。东国之结。以井计之。则一家所耕也。以顷计之。则五结可当二顷也。又曰。自古赋税之法。盖四变。授民以田而税十一。三代之制也。随田在民而税之。秦汉之制也。授田而收租。计户而收调。计丁而收庸。唐之制也。随民有田。而敛以春秋。自唐至今之制也。三代与唐之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3L 页
制。主于密。秦,汉及今之制。主于简。法密则唯圣人。行之。众人。不能行也。故井田。行于三代盖数千年。而租庸调。仅行数百年也。法简则圣人。行之。众人。亦行之。故两税之行。于今千有馀岁也。又曰。周之制。亦不出租庸调。以我 国论之。租最重。庸次重。调最轻。杂色赋税。既出于田。而薪刍冰炭。又出于田。故曰最重。国中良民,公贱。纳布于公家。私贱纳布于私家。故曰次重。烟户所出。只供官家之役耳。故曰最轻。其论古今田赋。各尽其实矣。又尝曰。昔楚人城沂。三旬而成。今筑一城。先择有干局有精计者。度筑几里高广几丈。则调夫几丁。用粮几石。铁物若干。凡费若干。几日而毕。然后命。事既成。视所料不差毫釐。则有重赏。凡后等城。视此为准。苟城之广狭与前等。而加丁五十。增日二十以上。有重罚。又曰。今筑一城。宜免其地租税十岁。岁役民二十日。一结一年之租。可以供一人廿日粮也。以万结之邑论之。一结出一丁。则是日役万丁。年役二十万丁。十年役二百万丁。夫何城之不筑。其论事详密。盛水不漏如此焉。癸丑。李奉 朝贺观徵之按节岭南也。以田结,城池两事。作文赠之。其略曰。自壬癸以来。田政大坏。举八路之田。奸胥隐占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4H 页
之一。而用全数上户曹。曹赋其全。而各邑责其半。户曹赋万结。各邑例以五六千结当之。生民之困。无异丽季也。监司请于 朝。令选郎厅一两员。使各邑。择乡官。严明约束。诛赏行焉。庶乎瘳矣。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朱子为州以度田为务。公其师法矣。若夫目前最紧者。守御也。昔人守边。以城栅舟师相待为用。夫压海而城之。扼其要害。则贼不敢下陆。盘桓于海洋。而舟师得以掩截而膊之。此舟师待城寨而效力也。筑城以池为固。况海以为池乎。艨艟大舰。环内外。城之壮固。隐然有金汤之势。此城池待舟师以为恃也。孰若引敌。入于架山,金乌之下。蔽野禾谷。尽以与敌。独婴孤城于高峰绝顶之上哉。今择海路数州。宽其征。使其民筑城。如古人临战壁垒之制。十日可成也。盖府君所尝讲定。思欲一试而发之。李公竟不用焉。先是。 孝庙之丧。宋时烈献议。定行 大王大妃赵氏服期年。许穆,尹善道争之不得。丙午。岭儒将叫阍。遂属府君草疏。诸议以疏语切直。不用。识者恨之。甲寅。 仁宣王后张氏 升遐。礼判赵珩。又议奏 大王大妃服大功。盖绍述己亥议也。岭儒都慎徵上疏。又论之。 显庙大悟。将欲釐正。遽尔 礼陟。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4L 页
肃宗即位。克遵 先志。乃改正服制。远窜议礼之臣。诸贤废锢者。咸被擢用。府君初拜兵曹正郎。俄以 特旨。拜司谏院司谏。时府君久病。入冬转剧。令子弟筮得革卦。彖,象,爻,辞皆诵。一日。闻是 因山。叹曰。 新政之初。猥承 恩命。不得奔走效力于大事。有臣如汝河。不如无也。令侍者。加冠服举哀。翌日酉时。正席怡然而逝。乃十二月十四日也。享年五十五。远近闻者皆曰。吾道不幸。斯民无禄。眉叟许相国。以书吊之曰。自悼半生失学。垂死又失师友。此路茫茫。心事益孤。镜城儒生洪荩忠等数十人。列名致赙。乙卯二月。卜葬于醴泉之西黑松里酉坐卯向之原。呜呼痛哉。府君孝友之行。出于天性。幼事曾王考。愉色婉容。终日侍坐。应唯必谨。事继妣尹夫人。曲尽诚敬。不失欢心。伯姊早寡来居。仲姊又来居。府君事两姊。尽其和乐之道。抚爱甥侄。无异己出。事寡嫂甚谨。财产无分限。若一家焉。每遇家忌。致齐如礼。凡享物。要精洁。不要丰腆。设祭之顷。依仪礼馈食礼。酌定久近。诲子弟。以忠信为本。不以词藻。为文戒之曰。门户衰旺在天。然不可委于天而不勉在我也。譬之五谷。地虽膏美。播种不时。芜秽不锄。则西成有灭裂之患。地虽瘠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5H 页
薄。穮蓘以勤。粪溉以时。则秋来有铚穫之效。夫祖先积德。膏美之田也。勤学业文。粪溉之道也。人能如是。则门户益昌。而福禄不可量也。虽或先世。积累不厚。门户衰替。然有能慨然以积善为阴功。学问为工程。冀有以迓续先绪。则天必降福。其兴勃然。譬如瘠薄之田。加以粪溉之功也。苟或席先人之业。恃门户之盛。荒坠学业。自谓无伤。则是犹有美田而不耕者也。又曰。言及帝王。则尊而敬之。言及高曾。则爱而敬之。言及有道。则慕而敬之。待宗族以诚心。事从叔如从父。事从兄如同气。贫穷者。必周恤之。遇灾厄者。必拯救之。一门和气蔼然。人不得以间之也。御婢仆以平恕。不加诟骂。又为文戒之曰。见士夫家妇女。偶因细事。遽发暴怒。将婢仆等。不遑加捶。即令以头触柱。或取履打面。夫头。为百脉之宗。非触柱之物。面乃神明攸宅。非受履之地。宗脉掀捶。神明污辱。姑施轻罚。徐致重伤。既不深创。徒增愤毒。凡吾子孙。切宜戒之。接引后生。勤于教导。时从学者日众。或质疑义。或问疑礼。證解各当。酬应有据。至于选举之文。亦加品题。从长诱进。故诸公皆考德问业。奋发激厉。各自成就。文行见称焉。处乡党恭。而谨。故旧之丧。不废吊祭。宾客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5L 页
至。必留与讲磨。称贷以供之。尤惕念贫交。以温袍轻事相资。一日。岭伯,尚牧来访。岭伯谓尚牧曰。吾按道。君又作宰。百源家粜。可蠲免耳。府君曰。我在。岂无偿粜之日。若欲念穷交。所当先者。乃亡友郑凤辉也。尚牧叹曰。君言及此。可以感动人也。岭伯曰。此所以为百源也。平生不治家产。口不言财利。苟有一毫可疑。若将浼焉。家有良产。奴婢兴海守权公悦。素不相识。遣吏推刷奴婢。吏闻奴属入于府君家而来。又不敢质言。奴方负薪而入。府君即计口出给。权公委书以谢之。府君聪记绝人。少时偶阅唐鉴。旁人欲试之。请诵所阅。府君乃纵横诵去数十板。不错一字。权大学士愈。谓仲父曰。吾少从先大夫游。近世洪正郎榰,李判书玄锡。俱以听明称。然李比洪特半减。洪比先大夫又特半减耳。家居十五年。与世相忘。叹义理之难穷。虑学问之不进。尝作诗曰。回首平生事。茫茫堕堑年。敬箴晨夜诵。犹冀补前愆。又写字有箴。则要端庄以为学。居室有箴。则验工夫于昼宵。屋漏有铭。则戒幽独之易肆。要战兢而无怍。莫非以敬为本。而随处尽道之意也。少时于言论是非。择执不挠。人或以为有圭角矣。迨其晚年。充养既深。德性浑厚。矜持者和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6H 页
平。严厉者纯熟。而威仪容止之间。自有成法而各当。读书以为学。因学以明理。而论著讲述之际。皆有根据而不差。至于朋友间书尺言语。皆以谦退和顺为本。以为所论虽有邪正之分。而亦不可恃吾之正。务胜彼之邪。致有至于乖激之境也。所见虽有愚智之夐判。而亦不可信吾之智。务屈彼之愚。终有转成争诘之端也。论出处则勉以摆脱虚名。做得事业。而徒尚偃蹇者不贵也。论学问则谕以本之经义。辅以四书。而诖误句法者不取也。又验之于身。而叹其于学问上。全欠著力。既无分寸及人之事。而于今同归于坐禅静摄之类云也。呜呼。惟我府君。以超卓之才。蓄雄刚之德。魁伟杰卓。而禀天地之间气。清明纯粹。而蕴金玉之美质。皭然乎其志行之高洁也。俨然乎其器度之峻整也。发之为文章。则一字不苟。光明俊伟。而自成一家之则。推之为气节。则六年立 朝。正直牢确。而不为时世浮沈。卷而怀之。凤凰翔于千仞。忧则违之。龙德隐而中正。富贵功名。视之如浮云。学问思辨。体之于身心。以为圣人之道。在于四书。乃能研穷训释。以发集注之微意。以为朱子之学。在于节要。又能详味旨诀。以求讲论之本意。知道之不在高远。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6L 页
则行务平常。言皆切实。知敬之唯在严恪。则终日正冠。谨于容貌。辨陆氏尊性之非真。正东史记事之不纲。吟咏之间。益致存察之工。箴警之语。皆以交修为本。既无一事之非学。亦无一日而不学也。盖府君学问本于四书。工夫专于朱书。句法得于集注。而所学之正。践履之确。识见之高。固皆已有可考而可验者矣。然府君兢兢自持。孜孜不已。求之于书。而探索义理。则犹恐其有未尽。反之于身。而点检道理。则犹恐其有或违。居家之节。则孝友平恕。各得其理。持己之道。则谦恭俭素。本于天性。言论之间。则浑厚和平。有犯不较。至如论田赋。则以为古今异制。简密不同。而必尚恤民之政。论关防。则以为陆,海之备。互相为用。而尤谨筑城之法。盖府君所以论学也。论文也。论法制也。无不恢张所见。穷极到底。要使可行而可成。夫岂与世之好苟且之言。务姑息之论者。同日道哉。当世仰之如山斗。士林依以为师宗。卜其出处。以为斯世污隆。而一阳初复。 旌招才降。遽捐馆舍。竟不得举措其所学。展布其所蕴。世道之不幸也。然见闻于家庭。考览于遗集。则府君于学问工夫。用意勤挚。常怀惟日不足之心矣。往时诸公所撰行状。成于初年。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7H 页
较诸遗集。阙漏颇多。盖以道村金公状草。犹有未详故耳。兹就集中。阅其所论著。以證言行之一二。使后之秉笔者。有以知府君体用之学如是云耳。 肃庙己巳。廷臣陈达。 赠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府君前娶长水黄氏。翼成公喜之后。吏曹参判孝献之玄孙。持平纽之孙。郡守德柔之女。后娶闻韶金氏。鹤峰先生诚一之玄孙。别坐煃之女。生四男四女。男长相文。官 英陵参奉。次相民。生员壮元。官翊卫。女长适金命基。都事。次适郑锡玄寡。次适权寿元。黄夫人出也。次相勋。次相晋。女适李世瑗。进士。金夫人出也。侧室子相宾进士,相连。参奉生四男二女。男大龟,瑞龟。生员后翊卫。命龟,守龟。女适李守谦。今定山县监。次适金钟万。生员。相勋生二男五女。男益龟。生员。次必龟。女适李世璜。夭。次适李鼎厚。馀幼。相晋生四男。范龟,禹龟生员,应龟进士,世龟。都事生二男四女。男昌铉。次良铉。女适柳经河参奉。次适李仁溥。次适张英杰。夭。次适李齐泰。寡。郑锡玄继子达源。权寿元生二男二女。男悦。次恜。女适李之确。次适李敏培。李世瑗生三男二女。男允中。夭。次达中。生员。次学中。女适权世长。进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7L 页
士。次适洪济辅。相宾生三男三女。男圣龟,履龟,福龟。女权山重,申之福,琴敬翕。相连生四男二女。男顺龟,宝龟,得龟,敬龟。女蔡厚徵,金希奎。大龟以守龟子虎吉为后。有一女。适金泳河。夭。有一子一女。瑞龟有二女。适郑宜瑚。寡。次适柳沄。命龟生二男四女。男龙吉。女适金龙采。次适柳演。馀幼。守龟又有一子。幼。益龟生三男三女。女适郑仁模。馀幼。范龟有三女。禹龟有一子一女。应龟有二女。世龟有一子。皆幼。孙大龟。谨状。
碣铭(并序)[权愈]
今 上初即位。正邦礼。振废淹。知木斋洪公坐直道堙替。 特旨拜司谏。未赴 命而没。后十六年。筵臣白。 上赠弘文馆副提学。盖以时之所归望者。显其魂也。生穷而死荣。此而谓达天之所赋予耶。士林益悼慕之。公讳汝河。字应图。木斋。号也。缶溪洪氏。 国朝左参赞,大提学文匡公讳贵达五世孙也。文匡用道德文章光显。燕山时枉殁。第五子讳彦国。进士。有文行。号讷庵。是为公高祖。曾祖讳景参。司果。祖讳德禄。司正。考讳镐。大司谏。用清直名于世。妣济州高氏。 赠左赞成文烈公敬命之孙。 赠参判从厚之女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8H 页
也。公儒门世德之后。幼而有志行。喜读书。其自错有率。疑难经义。出于等辈所不能意者。愚伏郑先生甚奇之曰。儿必为大儒。长益笃学。治六经四书极意。主其心而赞稽千古事。一于道而旁通百家语。以定趋舍。以證得失。性敏悟。一经眼。辄志于心。无所漏。余少时。遇公于汉京。历举经书小注。试问公。公应口诵。尽其条乃已。又取传记,诸子。摘句语以问。辄诵其上下五六行。使听者。通其文之首尾。凡十馀问。无所疑碍。虽古之号聪明至今称者。不能过也。为文疾而赡。一笔千言。纸不穷不休。然未尝下意追时好。故久不第。甲午始选进士。是年登明经第。其明年。荐入艺文馆。为检阅。转待教。每入待 经筵。 上所疑问。筵臣不能对者。辄去所释其义以对。或奏事者。有饰匿。辄辨白之。以此时人疾公甚。丙申。迁奉教兼侍讲院说书。升典籍。由监察。拜正言。上疏言 殿下言动多失中。愿 上明理居敬。动静交修。变化气质。只在此。 孝庙批纳之。然当路者。恐公在朝则谲主便私难。斥补高山察访。一年。罢。戊戌。复出为镜城判官。二岁中。再出岭北。镜又极北。然公无恨色。惟所如而尽吾职。镜府迫近胡。俗武不事文学。节度使所住营。供应费众。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8L 页
听博事烦。为北州剧。取于民无艺。而吏多隐没。边民苦之。公至庸所学为政。政宽民和。度所需为经入。尺布不妄赋。毫毛无所犯。民赋减三之二。府无旷事。选邑中子弟可教学者。置斋而州处之。讲授经史。躬课以诱进之。作九箴以勖之。闻邑儒李鹏寿南寇之难。死王事。铭其墓。以著其义。以风厉之。士民大悦服。治城池。修兵械。不以边无警而怠于守御备。己亥春。 上下教求言。公上疏。言圣学治道之要。且曰。大臣廉于国廪。取于藩阃。疏至。 孝庙薨。 显庙新即位。政院请令改疏辞以 闻。宋时烈尝辞禄。谓公言指斥己。大怒。时辈益疾公。启寝改疏之 命。会节度使乘民之疾。用为好言。贷与民户盐。已又急徵贾。欲渔利。怒典负者。觉其情。将传致罪。公入明之。节度使恚出悖言。公出城求解。或曰。彼帅通潜商。数犯主守。盗罪不先发。恐陷害公。公曰。持伏罪以制人。吾不为也。节度使果引他事。诬奏罢之。及归。所自随。唯数箧书。士民送者。拥道涕泣。悲公之去。而惠政文教绝也。于是时辈心深疾公者。幸其隙。转相解搆奏。配公于黄涧。明年。赦归故里。筑堂居之。名山泽斋。损之象。惩忿窒欲之义也。自是十五年废不用。然岭南士。皆倚公为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9H 页
重。甲寅春。 显庙觉宋时烈误礼。下二品以上议。诸臣齐言时烈礼是。 上怒斥之。不及后 命而薨。今 上即位。承 先旨。釐举旧礼。以国论罪时烈及议礼臣。收 召坐言礼及忤强党见击逐者诸臣。公始拜兵曹正郎。已而 特除司谏。时公病渍甚。而 山陵近。公泣谓家人曰。吾废锢久。 上简拔臣。擢置之言地。阻疾不得趋谢 恩命。又不得与于 帷扆陪列。臣罪大矣。至下 玄宫日。扶出庭。北向哭良久止。以此疾益笃。十二月十四日卒。距其生庚申四月丁巳。得年五十五。居得行而不少延。中外痛惜之。明年二月丁酉。葬于醴泉黑松里卯向之原。公行得之性。学本于经。家庭之内。持捡奉先。凡所承帅而致心焉者。皆得礼意。遇人和易。坦怀相待。亦未尝为戏言相舞。燕居整冠服。未尝有惰容。处稠人中。众或谐笑哤聒。公超然不顾。或声妓相徵会辄不赴。唯恐漫己。早以文学行谊。有重名。及废退。并心力求道。既洞晓义理大原。日取旧所习典训及伊,洛之书及历代史。反复穷研。温所已知。守所已至者。而益求其所未知未至者。谓晦庵,陶山书吾儒正脉在是。致好之精而熟之。竟其生。江西之学乱道。陈发其本末不相坐者。辨辟之。业日广。德日修。充养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49L 页
纯固。识致明正。得于已见于外者。洒然无尘俗气。脩然以古君子自期。教学者。要不袭于当世之操。不驱于险巇之俗。勖帅以实行。不徒以文艺相进。乐与之讲索渊微。虽难极终日夜。而无倦色。经,史奥义险句人之不晓为何语者。闻公之解之。而莫不言下即解。岭之士。益归向之。己亥 大丧。宋时烈谓 孝庙庶子。体而不正。奏降 大王大妃服制为期。或有驳议。辄坐锢。国人莫敢言。后八年。岭中多士。欲上疏论之。或曰。久矣无及也。公曰。宗统坏乱。久而后言之。犹可以开后来之惑。何论早晚。议遂决。请公制疏。既属草。见者谓讨谪不少宛言。恐祸起。革草疏以进。当路者茀然欲陷败。多士人荡恐。公笑曰。无恐。此天下大是非。藉令诸君受枉。其言立于后。何恐为。后九年。而礼始正。其刚毅自立如此。公在约能施。闻人穷。亟必赡恤。虽至倾匮不顾也。常曰。理无不该于事。事无不根于理。明理将以致用。凡王政纲纪。佐世之具。通变之道。无不讲画而宿蓄之。若用。皆有所行之。而卒不能出一二。少助我光明教治。所著有四书发凡口诀。周易口诀。仪礼考證汇纂。丽史,东史提纲。文集若干卷。统观之。可以审公之志业。公再娶。初配长水黄氏。郡守德柔之女。持平纽之孙。后配闻韶金氏。别提煃之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50H 页
女。鹤峰先生之玄孙。凡有四男四女。男长相文。参奉。次相民。魁生员主簿。女长适都事金命基。次适郑锡玄。次适权寿元。黄氏出。男相勋。次相晋。女适生员李世瑗。金氏出。侧室男相宾。进士。相连。相文有四男二女。男大龟,瑞龟,命龟,守龟。女适李守谦,金钟万。相民无子。子瑞龟。相勋有一男一女。幼。金命基有二男四女。男昌铉,良铉。女适参奉柳经河,李仁溥,张英杰,李齐泰。权寿元有二男二女。男悦,恜。女适李之确。馀幼。李世瑗有一男一女。幼。铭曰。
如其学之博也。其行之卓也。其文艺之达也。其志守之确也。本末终始。略该于身。有方之士。王者之人。其承顾询。胡琐而靡决。登之伟仕。何事之不彻。人利忌恶。我与道际。傀然独立。统理巨细。言以类使。士蒙义厉。殆累十年。逆斥不通。拂乎其时。曷维其同。甫受 主知。大命俄穷。生若死若。公不负天。殁而 赠而。其慰来情。峤南旧学。谁与继者。敬铭之石。维后学之则也。资宪大夫前行礼曹判书兼大提学权愈。撰。
近岩书院常享祝文[金楷]
颖悟之资。笃实之学。修辞立诚。斯文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