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2H 页
访白云洞记
岁己丑十月晦。余至顺兴府。访白云洞。安文成书院在焉。余于文成为外裔孙。而况其兴作士气。丕变民风。东之人至今日馀泽尚有未泯也耶。今遗基在此。祠屋在此。则宁不感慕而肃敬。祠距府门五里许。沿竹溪而东北。行至洞中。临水得小亭。即所谓景濂也。有楷草两扁额。楷是退溪老先生墨迹。而草乃黄孤山笔也。亭下隔水有岩。因筑土为坛。是老先生所命翠寒台也。列植松盈抱者。皆先生手培。石面有刻白云洞三字。亦先生笔。下复刻一敬字。即周慎斋笔云。因步入院中。至斋室少憩。将趋谒祠庭。院奴以墨巾缁衣授余使著。仍引入外门。设席阶下。然后开前户。导余立席中。恭揖平身。因小退盥手。由正门入上香。从夹门趋出。拜谒于庭而退。其院规然也。其主壁南面正位。文成安公是也。左二位有安文贞轴周慎斋世鹏。右一位有安文敬辅。二安乃文成之侄孙云。院奴又引到讲堂。开夹室奉画像三轴挂诸壁。使余四拜庭下。既参谒后升至堂瞻仰。其一。即先圣之真。而群贤侍立。其两障子又文成慎斋遗像也。文成本传曰公以赀付博士送中原。画先圣及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2L 页
七十子遗像以来云云。今见在先圣真。当是其遗也。其中从享庙庭者。如汉晋间诸儒皆不得与。而只唐之文公与宋之群哲元之许吴。别为班参列焉。与今祀典不同。意者文成元时人。或元之国制然欤。升颛孙师于十哲者。始见于明纪。而此图亦置子张于十人之中者何也。或余陋见之未及欤。是未可知。复至斋中。记名于寻院录中。因索院规一册来。乃孤山笔。复有老先生遗墨一帖。即因院中事与方伯沈通源书也。其槩曰白云洞书院者。前郡守周侯世鹏所创建也。竹溪之水。发源于小白山下。流经于古顺兴府之中。实先正安文成公故居也。洞府幽邃。云壑窈窕。掘地得瘗铜。贸经史子集百千卷以藏之云云。由是观之。此院之创始于周侯。而修科条立规制则先生之功为多也。少焉步上光风台。回过翠寒。历文成故址。至四贤井旁有碑。其阴刻有曰安氏硕与子轴,辅,辑。皆生于此云。
游清凉山记
余自顺兴府。与申友泽卿约游清凉。率尔装出。乃己丑十一月初吉也。夕至安东界青岩亭。故冲斋权忠定公讳橃所居也。引渠筑堤。水溶溶环绕乎一个龟伏岩。岩上为亭。甚妙绝可喜。仍过三溪。即冲斋芬苾所也。与琴生命耇,权生莆,谟三人。同宿院中。两权是冲斋之后也。翌朝至奉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3H 页
邑。洪生世全忽来会同行。晚登佛退岭。望见清凉。盖自太白迤而南。突立矗矗。为一小区名山。或如戈纛森列为营阵状。或如众佛群拥于莲花塔里。浮天和云。势拔于培塿。真所谓名下无虚也。昏黑使村氓以松明导前。涉洛川。夜深始到山。天色已黯黯。艰难觅路。殊不知洞壑之为如何也。宿莲台寺中。次日与僧徒步绕寺门而周览焉。山无清潭激湍之奇。怪岩重峦之胜。而四壁削立。无不撑空。如张屏垂帷状。见之若将压倒。邈邈然无计可攀援也。此则非金刚俗离之所有。而诸名山之让一头也。寺后最高峰曰紫秀。与紫鸾并峙。右有笔峰砚滴峰。盖以形名也。西一支为莲花香炉诸峰。香炉之外。即丈人诸峰是也。东一支由第一峰至金塔峰。金塔之外别有一干周以拥前。其上峰曰祝融也。紫秀峰者。一名弥勒。高不可寻仞计。而略有层级如阶。悬崖断岸。藤蔓不能缘。石微青而性不韧。故数缺落砑呀。无平滑处。此其大槩。或隐或见。遮逻不尽录。而僧所指点者盖如此也。既饭讫。余等以轻鞋便衣。策杖而出。由大乘台至普贤庵。憩唤仙台。复历文殊庵。转东而北。陟满月庵。遂呼觞于满月台巅。右上仙鹤台。抢岩倚松。俯眺洞府。飘飘然如在半空。凛乎其不能久留。诸峦之隐映出没者。至此皆露真形。向之巍峨。莫不下风矣。实清凉之最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3L 页
胜处也。将上紫秀。僧言本无路径。故乃止。时适有白衲析薪于云际。隐隐林树间。时闻丁丁响。亦一助奇。而复以束薪斡旋投下。如自天落。或叶碎纷飞。回风吹散。罨崖蔽谷而走。状若群雀无数齐飞。咸曰此山此景。人不可易得。而余等适见之也。遂相与一笑。仙鹤之西。又有台。面与仙鹤齐而无名号。申泽卿命之曰孤云台。第一之前。有石植立为峰。余命之曰玉柱峰。盖老先生曾游小白有此例。余等敢效为之。仍酌酒于满庵中。下由玉柱峰望金生瀑。驾蓝舆东上不里许。路转危。舍舆而步。至御风台。台在金塔半腰。通一条细路。周绕横带。上下为级。如层阁状。微翘一角为台。即所谓御风者是也。清凉面目。至此可以通望。故人或以是台为此山之第一观云。渐绕而东过般若台。至聪明水。僧言酌此者有视听之效。故人至此无不一吸而试之。余等亦随俗戏尝。泉在石窦。颇爽洌。复前至安中庵。钩悬一板。以笼壁上。乃老先生题名处云。而剥落今无笔迹可寻。游乎此者亦争记名姓于栋楹楣桷。无少空缺。而人犹不敢墨污其旁。岭人之尊慕先生。于斯可见。而至于僧徒之无知。亦皆称老先生而不举姓号。先生之为后俗景仰一至于此。吁亦盛矣。至风穴庵旧址。岩角开隙。而穴通南北。恢恢容十数人。是崔孤云著棋处云。复历灵山殿上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4H 页
清庵至孤云庵。岩壁尤峻削可玩。乃少歇。回至峰下。脚力已竭。复呼篮舆驾至莲台寺中。题名于楼上。午餐而后复路。下山至洞口。路右遇一株松。高仅寻丈而蟠庇十数间。为架以支擎。阴翳不漏日。莫不曰不曾见此也。又沿溪上下。壁立如屏。水澄清抱而下。亦绝胜也。余偶到岭外。斯既是万一。而乾没世故。重来不可易期。故时虽冬令。遂决意入山。欲仿衡岳之游。时适暄暖。山无点雪。人皆挥扇。纵无花叶之胜。其荷天饷而有分于名源者。不能不自多矣。遂为之一噱。将往访陶山。弃来路左趋。行几许里。洪君告别。下马班荆。酌酒相送。日暮始抵陶山。
谒陶山书院记
余自清凉转访陶山。申泽卿实与同之。半日行过温溪。路左遥指书院。问于人则曰老先生先大夫赞成公与从父承旨兄观察三人俎豆处也。岭之人尊奉先生之极。其于所生所师。亦皆推而向慕之如此。况先生遗尘播馥之地。人之瞻仰而起敬之。当如何也。复由小岭先过爱日堂。乃李聋岩所居。极缥缈妙绝也。旋马左趋。始抵陶山。陶山者先生别业。而所常起居地也。距溪上五里许。溪上者先生本第所在。是所谓退溪也。在直东上流。碍一麓。不与陶通望。先生常由山后策杖还往云。盖山与水逶迤盘回。而临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4L 页
溪开一洞壑。山为灵芝之支。而水发源于黄池者也。又山之从清凉来者。沿流而西。与灵芝一干。襟合于下流。左右拱揖。即所谓东西两翠屏此也。洞小而腹乍宽。可容闾。其曰宅旷而势绝。占地位不偏者。据本记可验。先生手刱陶山书堂尚在此。后人因建书院于堂之后。以尊奉之也。余等下马。端恭入外门。西有童蒙斋。与书堂对敞。童蒙者蒙儒习学之所云。复入进德门。亦有左右斋。东博约而西弘毅也。跨中面南开讲堂。扁曰典教堂。堂之西室曰闲存斋。闲存者院中必有长任。以率诸生。而常处于此。而博约弘毅即诸生之所止云。余等入弘毅斋。遇居斋士人琴生命耇。略闻院中规模与地名人风之槩。仍呼院奴。开祠宇外正门。悉问拜跪节次而后敢入。高揭尚德祠三字额也。又开南牖。余等肃谒庭下。趋而由西阶。鞠躬序立于阈外。欲观祠中制度。只左有月川赵公配食位而已。复通西墙开小门。墙外为屋二所。一谓酒库。一谓藏祭器处云。余等遂趋而出。至弘毅斋。斋后复有室。人指谓有司房。少焉与琴生俱至。所谓书堂。是果先生亲所作。而一木一石。人不敢移易。故短墙幽扉。细渠方塘。依然朴素遗制。而无不羹墙焉如见也。始也肃然。若将闻謦欬之音。终也憬然扳抚而知敬。百载归来。人于遗躅馀芬。尚有观感而兴起。况当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5H 页
亲炙之者乎。屋盖三间。东轩而西灶。中为室。室曰玩乐斋。轩曰岩栖。合以命之曰陶山书堂。轩之东又附起一小间。与轩通为厅。而析木作板。如今人卧床样。琴生言先生当时未及有此。寒冈承遗意追成也。塘曰净友。引微泉以注。门曰幽贞。编柴为之。盖象平时制也。自庭以左至山足。松桧成薮。株皆合抱。问则曰先生手培者也。先生殁已百四十年之久。而物独蔽芾然犹存则人之封植嘉树。比于甘棠者不亦宜乎。及观于室中。西北二壁。皆有藏。藏各二层。皆贮遗器。即玑衡具一。案檠投壶各一。花盆台唾器各一。砚匣一。人言砚为人所偷而今不存。夫砚一片石耳。在此则为无价。在人则只与佗石等。彼偷者抑何心耶。吁惜也。复有青藜一枚杖。为匣以藏之。无少伤缺。品亦稀有。一寸数节如鹤膝。叩之坚铿作声可宝也。东为门揭之。可与轩通。南开小囱。囱内衡架。架上有枕席等物也。琴生云此室以先生手泽之存。陋弊而不敢修改。先生劄记笔迹井井在壁间。近有一院长某。以改缮遗宅。白于方伯。方伯亦不敢靳其需。于是得纸厚。尽涂而刬新之。今无一字留者。于是士林集议。削院长名于籍中。至今为讥笑嗟惋也。吁先生之一言一动。无不为后之范则。而慕之如祥云瑞日。仰之如泰山北斗。今居处器用。犹有不泯者存。则人孰不爱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5L 页
玩而奇宝之哉。故虽微琐细眇。莫不心识而谨书。此除是慕古之痴癖。观者恕之。复至于弘毅。遂与琴生共寝。院奴复进寻院录。余等列书姓名及字乡贯日月。亦例也。诘朝将发。步上东麓百许步。至天渊台。与西麓天云台者并峙。水洋洋流而过前。平开眼界。可通望远迩。石面镌刻天渊台三字。亦月川以遗意成者也。复从天云台而下。夕向荣川郡。观龟鹤亭而返。
游三角山记
按国志三角一名负儿。负儿之山。为汉都宗。盖自道峰走而南。至白云峰而始特。白云之南有万景。东有仁寿。皆高与白云齐。而仁寿尤削立矗矗。人不得缘。望之最秀绝。实与右二者并峙而得三角之号者也。西落露积峰。峰之下为中兴洞。中兴寺在焉。东为鹫峰。转南迤为岭。岭曰释迦。自岭以东曰漕溪。漕溪寺在焉。寺有瀑。岭之西歧为罗汉诸峰。与露积右麓。结襘于中兴洞口。此古北汉城之址也。岭之直南为普贤诸峰。骎骎而列仁王山。此国朝万世巩基。今不敢尽记。普贤之西为文殊庵。庵之水由荡春台入于汉。此其大槩也。余于丁亥仲春。将往游。愿从者一人。遂与之偕。庚子发于家。辛丑由东小门缓步而入漕溪洞。有入山诗一律。登步虚阁。观十一级瀑。又有观瀑诗一律。转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6H 页
入漕溪寺寄宿。有次澄上人诗轴诗一律。迟明逾释迦岭。望三角诸峰。入中兴寺始朝饭。遇从祖孙宗焕与之语。仍欲登白云峰。冰雪尚未释。路塞不可上。有望白云台诗一绝。循内城遗基。观石门转入文殊庵。有文殊庵诗一绝。登庵之右峦眺西海。仍午餐于庵中。又陟普贤峰。俯王城。有普贤峰诗一律。亭午遵荡春台而下。有出山诗一律。遂由国之北门而还。
游冠岳山记
是岁仲春甲子。自三角转入冠岳。与冠童数人。逾东冈至佛成庵。与老僧话。山僧曰山有灵珠台。实最上峰也。山之胜无高于此。其次曰紫霞洞。洞之名紫霞者有四。自佛成而南下者谓南紫霞。由南而转西入曰西紫霞。皆无可称。灵珠之北有北紫霞。颇觉萧洒。犹不若东紫霞之奇观。有潭有瀑。为灵珠之亚。其馀或刹或峰。有种种可观。余乃晚登西岩看日没。仍宿于庵中。候暾北上。峰有龙角有飞虎。岩有门有瓮。皆所历也。至义上峰。古义上沙门所居也。过冠岳圆觉二寺。至灵珠台下。憩灵珠庵址。遂登台。凿石为梯。遵隙而容人。扳缘渐上。回转而抵于台顶。三面通望。西立削壁。壁刻佛像。复为石檐以庇之。靠岩筑坛。累石填土。可坐半百人。岩头又挖窠为明烛所。可通照于城中。盖国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6L 页
朝崇佛时事云。复由遮日峰俯北紫霞。历东紫霞。观瀑布而返。
游北汉记
上之三十八年。有建议筑北汉城者。盖为都城居四散。缓急不可守。南汉阻水。仓卒难致故也。于是役起于春。至秋甫毕。余乃往游焉。新堞缥缈。若不可以攀跻。而凿开砥道。可并马驱也。盖城围恰三十里。凡人所得容裹毡者。皆有雉堵。北自白云东迤旧城址。复由罗汉诸峰西会于中兴洞口。真所谓百二天设者是也。昔百济温祚之兴也。与其十臣登汉山负儿岳。望可居之地。即今白云峰是也。遂定都慰礼。其后移南汉。至比流时。王庶弟内臣佐平优福。据北汉以叛。王发兵讨之。近肖古二十六年。复移都汉山。至盖卤二十一年。句丽阴使浮屠道琳侍王。琳说王修宫室筑城郭。于是尽发国人。蒸土为城。仓庾虚竭。人民穷困。琳逃还以告。句丽率兵攻陷。获王害之。王子文周即位于熊津。此其故事也。当句丽之攻陷也。攻其北城。七日拔之。移攻南城云云。今城之南门外。复有一谷。与都城接。亦甚有形势。其必于此为内外郭也。闻有人谋及此云。大槩居此者。不必炮矢之利。可制梃投石。升高墉而搏貔貅也。且掎角东峙。梯航西凑。如用之有术。其势有足多者。但当水口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7H 页
门颇低平。云梯空车可得以攀缘矣。内甚窞入陡急。略无夷旷处。或当雨水汰崩。众难寄足。又如高峰绝顶等地。天旱则运水必艰。日寒则冻冽难守。此其利害也。城才役完而宫室未起。储偫未充。民志易涣。国用难赡。不期以数十年之久。则不可籍力于不虞也。将不恤民事。专意速成。是亦割股充腹而已。虽有卫城之具。恐无御敌之卒也。且自古城败者。多于所忽处患生。若国朝丙子江都之类是也。天险可恃而又可怕。在守之者处之如何耳。此城纵曰有欠缺。尚为济王百馀年巩基。当三国攻斗之际。与丽交忤。固尝顿之城下。以张其威。至昏弱纵欲而后败。是岂城之罪欤。不知朝廷所施设何出也。此其时务也。盖卤之亡。听怂恿之说。忘覆败之机。高宫阙饰台观。或取椁郁里之石。或树堰蛇城之东。遂乃国势危而敌谋成。晚悔无及。身死于亡虏。其言曰予愚而不明。信用奸人之言。以至于此。民残而兵弱。谁肯为我力战。呜呼。悟之何益。济之不殄。其亦幸。此其监戒也。夫泥古者曰在德非险。恃末者曰先占地形。是皆举一而废二也。梁沟宫而民先溃。莒无备而楚入郓。岂但曰在彼非此。在此非彼也哉。然子常城郢。沈尹戍讥其守之已小。晋为蒲屈。士蔿戒其无戎而城。此又制国算者不可不知。余至中兴寺寄宿。诘朝与二三同伴。由露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7L 页
积登北城。望仁寿峰。至白云中台。路危而止。还憩于寺中。遵水口门而返。若其山川景状。具在前游小记。不复述。
游天磨山记
甲子春二月乙未。余自古金川茔下。直趋天磨山。历马踰灵远二岭。峻不堪骑。舍马而徒。日昃至北门下。乃缘崖走下。至汎槎亭。因盘于朴渊之上。望半百丈银瀑。心目为之壮浪。还从城门入。旋回石缝。寻到瀑源。岩石当谷。横栏作门阶状。中坎为一泓如匜杯。泓中起盘陀石。势若汎汎然。匜自有口。水泻出为瀑也。至观音寺经宿。翌朝复至汎槎亭。盖兴绪未阑。奇观难再也。遂尽情而还。路从水左。审脚扳崖。访云兴寺。还由观音至大兴寺停歇。复历龙泉寺登大将台。眺山东诸景。还由大兴历小西门登万景台。山之形胜尽之矣。日晡乃还。经宿于大兴。翌朝由南门出。访逝斯亭。遂谒花潭书院。
临江书院讲堂重修记
我国之有书院。自白云洞始。洞即晦轩安文成公故居也。周慎斋世鹏刱设之。而退溪李先生之所经纪也。瀷昔过顺兴府。访至院。院奴授以墨巾青襟。设席阶下。然后开门。导至席。拱揖平身。进盥少退。沃盥升阶。由正门入上香一炷。出自夹门。复至席再拜退。此皆李先生之所商定云。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8H 页
斯时也。溯洄真源。悦慕遗风。恰慰平生大愿。廿载归来。殆梦想不离矣。乃者尹斯文世翊有寄书来云今长湍府界。实文成公墓道在焉。儒绅合志建祠于临津上游。因以牧隐李先生,慕斋金先生,思斋金先生配食。或其衣冠所藏。杖屦所及。而俱为土人之思仰也。祠成请于 朝。朝赐临江之额以显褒之。于是国人知长湍有临江书院者。殆近百年之久。而堂宇未免颓剥。今也出力刬新。一如旧贯。旁筑一室。为终吾残年之计。子试为记。余谓公之志则挚矣。事则勤矣。庶几于斯学斯道矣。盖闻文成为东方儒学之祖。前乎此而有人。言为风旨。未甚著也。后乎此而有人。兴动来学。旆乎其馀绪也。然则文成即东人之鲁夫子。而顺兴为昌平。长湍为泗上。祠以祝之。其可但已哉。而况有三先生为之啜享。则其道益光。而事无遗憾矣。夫书院者起于闾巷。而关于官政。士之藏书习业。必于是在焉。古者有大学则必有小学。在国之西郊曰虞庠。周人谓之西学。有学亦必有所尊。礼所谓凡有道者。有德者死为乐祖。祭于瞽宗是也。今之时学校之设略备。而庠塾不立。教为无本。学制有拘。趋尚每下。故有志之士。必择屏闲之地。为讲道之所。 国家因以劝相之。遂遵西学之礼。许祀先贤。使吾党诸子乐育而自适焉。是则仿诸古惬诸今。裨益实多。而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8L 页
书院所以遂盛于国中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夫子赞之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勉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此为为学存心节度而无馀法也。登斯堂者仰瞻榱桷。俯览筵几。羹墙乎四先生之遗烈。而有以自奋。则其于进修之方。自重之义。有不能自已者。此则设院待士之本意也。其戒训程规。退溪李先生既尝备著。或倨傲鲜腆则与安瑺书言之。任达尚气则与金庆言书言之。求志肄业。畜德熟仁。则与沈通源书言之。此又白云洞故事。而后人受以为拱璧者也。今请举以似之。用此标揭。矜式乎多士。善者知厉。不善者知戒。斯已尽之。其敢赘焉。
白峰书院重修记
圣人自有中和之教。如天焘地载。日暄而风动之。万物生且死于其间。莫知为之者。至风颓俗圮之后。习非既久。苟非卓绝异众之行有以针砭之。则顾无以儆起已痼之心。如药不瞑眩。不足以瘳疾也。孟子谓伯夷百世之师也。其人已远。其风尚遗。人莫不翘首影慕。羞恶之端便生。充类以广之。民情可淑。古道可挽。其功有不可少者也。近世若南坡洪先生。行中清言中伦。皭然泥而不滓。平生只知有一个心在我。不复以利害得失。关诸思议。污邪侧媚之徒。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9H 页
不独先生视若浼己。人亦不敢干以非道。凡有过。惟恐王彦方之或知也。昔瀷之先子。与先生欢甚。时过之。家长少若众宾客。皆惕然改观。或座有戏貌亵语。亦皆视先生处之如何。先生辄色不可。至年位之尊。为之少沮。虽谓廉其顽立其懦。抑近是矣。其学要在正己而后正人。文之以六经。出以事上。不忌时讳。尝抗疏有陵土未乾。宠姬殛死。爱子流窜之语。旁观震慑代怕。先生不恤也。此则以一身担当世教。置死生于度外。岂忼慨一节之比也。于是直声遍四域。家家传玩。口口诵习。推为一代宗师。咸曰不负所学。世惟有一人也。及其殁三年。章甫之士相率以上章。请瞽宗之祠。 上特许之。乃刱书院于安城郡九苞山下。俎豆享之。后五十有馀年。栋宇倾剥。诸生又聚谋。易檐改涂。以新其丹雘。时则我 圣上在宥之二十年甲子也。人之言曰书院为时蠹弊。势位尊则设。宗族强则设。党论甚则设。大郡小邑。无所往而不在。然或 朝有令撤其滥。又岁久废而不复。往往荒原败址。行路为之叹咜。惟先生子姓无官。姻娅乏援。加之妒媢当涂。弧彀势张。犹能馀风未艾。士趋不污。父兄诏子弟。乡里出心力。历世年而崇奉不替。此可见公议也。休矣美哉。是为记。
恩居堂重新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69L 页
民生本于父母。左右就养。以报劬劳之恩曰孝。荣位出于君。夙夜匪懈。以报宠禄之恩曰忠。资父事君而敬同。故为人臣有出群之诚。仁君必加以不世之恩。如慈父之于爱子也。斯二者。天理之正而人事之必至也。余闻涟水之上。有出林之坞。坞有堂曰恩居。即眉叟许先生之所居也。始先生之居涟也。乐天知命。若将终身。一朝感会。立登三事。既又浩然乞骸归。盖进以礼退以义。近世之一人也。朝廷命攸司为堂于此。以便其起居。君臣之契。亦近世之未有也。涟之人莫不赍咨嗟叹曰。吾先生立朝德业。必有以称之也。不然何其优渥至此乎。昔瀷先大夫挺立持正。左右先生。主张清议。与先生同其出处。故与有闻焉。盖先生之进也。非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不陈于前也。思欲济一世于姚姒子姬。外此不屑也。一民不得其所。以为己耻也。其事昭载史策。烂人耳目。当时想望之重。若景星出而卿云兴也。鸣凤降而灵麟游也。是以又不免小眼者骇而薄心者忌。纵不克刬革末弊。挽回古道。其一筹一猷。不肯落第二等尔。岂后之舍本治末徒效奔走者比哉。使先生之道不大行于世。天也命也。其于报国何憾焉。斯堂之筑。非幸也宜也。堂久废颓。其后孙某重新之。瀷乐为之记。略举故实。用告涟之遗民。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0H 页
崇烈祠讲堂记
人有七尺之躯。耳目肢体之动静。多与人同。及夷考平生其善恶之不同。或千里之远何哉。有天命顺逆之分也。顺之则如日如月。照彻万物。众皆仰睹。不然反是。世有杰钜君子秉心直截。临大事判大义。不为物迁。如镃针藏在套中。虽百簸千撼。必指正方。不可毫釐以差也。夫天之所命者然也。命不可以虚拘。亦惟夫其人之形器所受者。随遇辄见也。近世鸡林崔大夫贞武公。天之所植者至正。时之所蹈者至难。而公之所树立。又至刚至大。凡前后 国家之祸乱。必仗剑先赴。赴而不死。厉志愈烈。至险川之役风云黯惨鬼神惊呼。而公则卒死于矢刃之下。 圣主闻之曰余有臣矣。廷臣师锡曰国有人矣。下至贩夫愚妇。莫不曰哲人亡矣。当时已承 命赠官兵曹判书。赠谥贞武。赠祠额崇烈。后人心之景仰弥深。多士济济。别立堂宇。为聚集讲学之所曰龙山书院。人或疑瞽宗西学之有嫌。咸曰不然。昔贲父士焉而有诔。汪踦童焉而不殇。人有非常之行。必以非常报之。况此伦纲大义。众情萃慕。乌得以遏诸。且岭外遗俗。西岳洛滨。种种有据乎。既落成。扁其正堂曰敏古。东西两夹曰兴仁明义。两斋曰好德游艺。楼曰清风。门曰植纲。此皆乡先生参议郑公重器所命也。瀷记昔往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0L 页
侍家兄玉洞先生座。士有从鸡林来者求写扁额大字。先生肯以从之。迄于今五十馀年。衰老不死。感念存没。如昨日事。今崔氏子宗谦千里跋涉。以记实文字来托。瀷悦古乐善者也。三复伟迹。节节酿泪蔌蔌下也。遂为之记。
周易校正厅 宣酝图记
余曾王考贰相公旧第。有箧藏周易校正厅宣酝图座目一轴。一时杰钜人无不与焉。合六十员。贰相公时以都承旨居第二十一。公之季弟参判公时以兵曹参知居第二十五。公之长子判书公时以吏曹佐郎居第五十一。其中父子兄弟三人同选者。惟吾家在焉。无文献徵信。始不知其为何事。据韩久庵碑最详。 昭敬大王末年。以周易传义互有不同。句读音释。当须两存。命最中外儒臣设局釐正。外除者留。已出者驰驿召之。及事完。 特锡一等宴。虽任职在远。亦令来参。甚盛举也。又据郑寒冈张旅轩诸先生碑。盖始于辛丑终于癸卯。首尾三年。而贰相公已升嘉善。判书公犹在佐郎。则是年春二月也。盖我东方音。与中华绝异。若无音吐谚释。学者或不免往往舛错。考柳眉岩日记。经书曾有柳崇祖等所定吐。亦时有误处。申命公撰定释疏。后奏大学一篇。其馀或脱稿。或未及也。至乙酉丙戌间。赵月川亦以翻译四书小学校正被召。谓之翻译。即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1H 页
今之谚解是也。谚解则音吐在其中。周易校正亦犹是也。呜呼。此何独私门之宝藏。亦国家右文兴化之一端。邦俗沽略。未或该其颠末。故谨拜录之。
禹氏双节 旌闾记
君与父孰先。有父子而后有君臣。然国公而家私。故君有难。后私而先公也。生与死孰重。苟可以义而生。谁不为也。其或生而不安。宁舍生而取死。如赴乐地也。赤鼠之燹。人皆抱首窜匿。圣庙空无人。惟进士禹公鼎时为诸生在学中。奋然起曰挈瓶小智。守不假器礼也。生三事一。所在致死义也。况先圣贤神位在此。君命守之。余曷敢贪生而忘本。适有一二典仆从之。乃先将两庑位板。埋于殿北。又奉先圣及四贤十哲之位。款封而行。追及于掌学之臣大司成尹墀。用达 行在。墀则感叹。识公名于衣裾并奏之。于是公则奔归公州之葛谷庄。有母夫人在堂故也。遂奉以逃避山谷。隐于林薮。竟为贼所获。其获也亦缘先露其身。掩护母氏也。母氏既脱而有妇曰义城金氏。同在拘中。行至锦江渡。夫妇誓心。只待办命于水中。谓同拘者曰尔或逭命。归告吾家。访我于此水。遂一时投江而死。年三十七。金氏较少一岁。乱定求其尸合葬。监司郑公太和亟奏夫妇双节。有旌闾之 命。赠公司宪持平。赠金氏恭人。既而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1L 页
上闻典仆之名。亦令旌厥宅里。于是道中三十州儒生千有二百馀人。播告太学。又 命依典仆例旌门。其实再旌也。始也因道臣之启者。褒其孝也。终也因典仆之例者。褒其忠也。一身而忠孝俱彰。一室而节义双成。详其本末。非偶然办此。所由来久矣。公拙斋申先生之外孙。受业其门。赠恭人亦思斋先生之玄孙。而孝子判决事姜大虎之外曾孙。生长法门。教养有素云。
洪孝子 旌闾记
余有友久而敬者。洪圣文氏。人也信人也。余之与友。不可谓不久。曷尝闻其口吻有一毫不善意思在。余尝曰信于朋友若此。其有不顺亲者乎。疑若有所本矣。有谙其内行者曰其事母孝。闺门欢如也。余又曰不有君子。斯焉取斯。必有所由来矣。后果见有 朝命追旌其先考公懿行。余急索其状录而寓目焉。其状曰公生而孤弱不好弄。孝谨深笃。常在母夫人侧。养志养体。两适其宜。值岁弊凶。尽室顑颔。而甘旨之供。悉力营办。遇美味不自近口曰恐亲厨之不赡也。年当有室。不乐早娶。既娶亦鲜入私寝曰。或虑其孝衰矣。一门之孤寡妇女。必育之家曰母氏之所善也。婢仆之罪过者。或矜而不罚曰母氏之所宽也。母夫人素善病。晚转深痼。血指尝粪。靡不殚极。昼夜扶护。目不交睫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2H 页
有年。迎医问方。言辄泪垂。旁人莫不动色。及至钜创。朝夕上茔。号恸陨绝。行路为之涕洟。墓在深峡。多患虎咬。即不恤而卒无害。人曰诚之所格也。服既外制。疚色戚容。一如苫块时。衣不近华美。口不及谐笑。枕席常有涕泪处。至恸蕴结。羸瘠成疾。未几而殁。人曰毁至灭性者也。嗟夫。余观人之善行而不及其躬行实践。有以兴感也。又何幸而与其子友。得闻其平生如目击者也。经曰先祖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此二者君子之所耻也。圣文氏殆庶几焉。而在 国家亦知所彰树矣乎。
李司成 旌闾记
昔在丙戌。我剡溪公之葬鲜也。亲朋操文哭者相继。其咸卿之辞曰士死于当死。其死也不死。盖不以死为悲而以心为全也。既虞祔。余西遁海上。咸送我于山之下。相顾为之恻然。是年冬十二月。咸方居乡社。与客寝于外廊。有劫盗数十夜半突入。时其母大人在内堂。而刃锋交于庭户。咸不及衣。惊而起。已被十分创残几殊。乃呼娘走入。十颠九倒。犹匍匐未休。谓贼曰财贿任尔所取。毋害我老亲。至内閤。贼双据拦住。俾不得过。又钻从其腋下投入。贼怒以剑斫下。刃格于楣。得不死。犹伤其手血溅矣。遂至母夫人所。以身卫蔽。贼相谓曰此人慎无害也。竟得母子俱全。余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2L 页
自海上闻变。疾驱还。咸已舁疾入京。家人无留者。即访于里闾。访于乡党。访于愚夫愚妇。其言无不同。而有张目奋舌者矣。余遂之京视创。方涔涔在床褥。颇自幸其生与会合。而有不豫色曰当时未有商量。实仓卒。若有所驱而然也。呜呼。是言也足以㬥于天下。天下之事万殊。而其要不过有二。善与恶也。善者公之遂。恶者私之晦。夫为孝为忠。孰不知其当然。然天理本著。而私或掩之。故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莫非推此为之机。私者何也。绸缪思虑。侧径旁蹊。俄而自欺。君子耻之。故遇大事处大义。当断而断。不知其利害。当行而行。不知其难易。何于计较为哉。于是有杀身成仁而不悔者。今汤火之上白刃之下。蹈之则危。去之则安。孺子之所深谕。而顾其所处。反取此舍彼。若好恶色臭然者。岂非精诚内蓄。神鬼旁呵。毕竟辟坦涂驱驷车。无复有碍障耶。其事既如是度越。而乃其意则不自以为多。欲执谦之不暇。惟有耳者知其为光显矣。后咸以某年登第。两典州府。位至三品。荣养备至。人谓诚孝攸致。至辛丑卒。归葬于旧居园田。咸始与我剡溪公同里闬。及葬又与公茔对封。累累相望。亦异也。乡之儒生集议。以其平日孝谊闻于官。于是有司执奏。有旌闾之 命。礼官临门庀事。丹漆而刻之曰孝子李国休之门。呜呼休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3H 页
丙谷祠堂记
立宗周礼也。周人百世而昏因不通。宗立故也。周礼者周公作之。自成康以后未之或废。古之圣智必谆谆于此。以为治人之先务。使之有所统属。而横目者赖焉。夫物莫不有本。人莫不有祖。身出于高曾。高曾而独无所自出乎。敬宗所以尊祖。故四宗立而五属之内。可以修睦。大宗立则凡族姓者又可以同仁矣。亦犹夫诸侯祭社而封内可率。天子郊而天下归仰。是以明郊社禘尝之义者。治天下不难也。程子曰立宗非朝廷所禁。但患人自不能行。礼制之不举。奚独今世然哉。有能作而行之。是有补于圣教者也。今我八世祖敬宪公事我 惠庄大王。首阐北路儒化。书之史乘则为名臣。俎豆乡闾则为乐祖。荐绅学士津津说功烈三百年不替。其义可以为始基祖矣。于是受之父兄。考诸典礼。刱宇一间。岁率宗人一祭。捐钱若干。买田若干。岁入为需。盖自辛亥十月朔朝始也。然国人行之既鲜。观听或异。则又不可以不加明辨。如曰别子为祖。外此不可云尔。即将曰据礼注凡始爵及始来者。皆得准诸侯别子许立太祖之庙。则后之礼家同称为别子也。吾先祖起身登朝。官大司马。可以当之矣。如曰时王之制。惟策勋盟府者许其世祀云尔。即将曰据大典五礼仪云始为功臣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3L 页
代数外立龛。未见有佗皆禁绝之文。是特著此而不及佗也。若公子之为祖固也。而亦未尝言之。可以见矣。必谓惟勋臣为然。则公子亦宜五世而迁矣。如曰此异始爵云尔。即将曰我李自高丽仁勇校尉。九传至敬宪公。其间固有爵命。然皆栖栖下位。及敬宪公而大显。据礼疏虽别子之后。中或废退。远世子孙为大夫。方为百世之祖。斯足为證也。斯三说者徵于古而合。询于今而不违。惬于义而惬也。乌可但已哉。是为记。播之耳目。以图永久之传。庶几人之有祖者。观以效之。则未必不为邦家敦俗之一助也。庙在广州府西松洞村。公之旧第遗址在此云。
修墓记
茔封树莎。于古未有考。墓必有草而惟莎为良也。莎者今路傍叶短蔓生者是也。俗谓之金莎。秋冬叶枯。至春复青。与莎薛之莎不同。晏元献庭莎记。疑即此草也。近闻北使必求金莎种子。亦或为茔封之树也。但风射则死。尤忌苔生。苔根蔓延根茎之际。莎即衰落。土随以崩坏矣。修墓之法。须去众草。刮苔根除阴翳。又益采金莎种子密播之。如斯而已。或至崩颓。不得已奠告改封。今为祝式云茔封岁久。莎土毁崩。今当改修。敢伸虔告。以为常行之例。又闻东莱郑某家每于时节上墓。必先准备。随缺辄补。无奠告。此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4H 页
亦可法。
外姓七世祖考妣坟茔改修记
启功郎讳公砺。安人全州李氏祔葬双坟。在安山瞻星村之北。瀷六世祖考妣也。其左冈上有坟。即安人考妣彰善大夫清渊守讳淑义。慎人彦阳金氏之茔。清渊公考彰善大夫丰山副正讳畏。祖明善大夫守道正讳德生。 定宗大王第七男。国制王子封君。阶在一品。上 王执谦。特降封为正云。外祖青松沈氏训鍊判官铁汉。慎人考宣务郎通礼门通赞淙。祖刑曹都官正郎季甫。曾祖通政跃。高祖匡靖大夫牧使赏。即侍中威烈公就砺之后。按丽史废王昌元年秋。倭寇咸阳。晋州牧使金某战败。死于王事。清渊公无子。托后于外孙。故葬于此。金氏本居南原古达里。通赞及配高灵申氏之墓在于家后。申氏即府使松舟之女。启功公早殁。安人归于其外氏南原乡。二孤从焉。长佐郎士彦。次即我五世祖应教公也。后卒反于京第。佐郎之子友直官礼曹判书。为 宣明间名臣。应教公子佥正。佥正公四子。长校理次左赞成次郡守次礼曹参判。子孙遂为盛族大家。皆安人诲养成立之力。族侄孙匡焕多识家世故事。瀷得以志之。岁久莎土崩夷。享祀亦随以不举。甲戌三月十五日。瀷率宗人新其封筑。其告词云外姓七世孙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4L 页
骊州李瀷等。敢昭告于外姓七世祖考某官府君。七世祖妣某封某氏之墓。维我六世祖妣。孝奉本亲。卜兆后麓。奠事久阙。封筑亦颓。追念先志。罪惧难胜。今因节日。修改坟茔。约置墓田。岁一虔祀。役事伊始。深增感慕。
登科记
余曾王考少陵公。以厚德为 穆陵朝名臣。垂今百馀年。而曾玄之繁昌极矣。然余幼少时。人犹惜其科名之不振。数额而屈指。殆寥寥焉。自庚寅至辛亥二十二年之间。文武大小榜节次著名。其文科及重试合十一。进士及生员合十八。武科四。合三十三人。除叠出七人。为二十六人。而其中罕觌者有三。一是一门之内四子。侍父前后登司马。更无监试赴举者。二是儿先释褐。父反居后。同升诸公。三是重试联榜。而其一则同年及第也。此皆世之所嗟异而吾门萃焉。岂不盛欤。今逐年录为登科记。是足以誇耀耳目。虽然场围得失。不过以雕篆小技。取办于主司。莫非偶然而然者。顾何足与论于法家典则之懿哉。今有不可不表而彰之者。自戊申变难之后。即无论大家名族。闻人显士。达官卑位。相继戮没。株连遍于国内。数年之间。气像摧陷。殆若劫火桑海之馀焉。独我李一姓。若长若少若贵若贱。无一人染涉刑狱之案者。策名者从官。儒绅者习业。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5H 页
态闲雅。若不知有一副骇乱之机。是果孰使之然哉。仍并识之。
雾隐子山居记
余不佞雅熟雾隐子者。其人乐山也。于是驱众石集之庭。为列峙巘。屹然若陶铸成者。人从而名之曰假山。夫卷石撮土。莫非天物。用天之物。来假之名者。以其非实也。实者循物。故以土石则真。以山则否。此物因人而违性也。性可使违乎。名从众呼。物从主人。遂举以似之曰某之假山。此人为物累也。物可使累乎。雾隐子闻之不乐。越十年而重造则已徙以去之矣。趋而观之。历牛鸣之墟。得一精舍。访之于行道。访之于闾井之间。咸谓曰此某之山居也。披径叩扉。阒若无声。开户而其人即在。粲然来延。欢焉道故。又引过石缝。命觞于白茅庵中。指点之曰立者为岩。悬者为崖。级则阶。呀则门。凡纵横而盘陀者。莫非吾手分世界。是本造物者搏攫如此。吾即因而妆修之。文不嫌饰。朴不妨淳。是足以自享否。余曰然。何谓也。曰道寓于物。发挥在言。物得其主。名言在人。子盍图之。余曰然。余乐道其善言者也。然有物有体。有体有用。有用有名。愿闻其说。雾隐子不答。余曰不然。幽有鬼神。非名不著。明有礼乐。非名不行。呼牛呼马。曷独免焉。雾隐子不听。既而解之曰。王倪之不知。齧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5L 页
缺之幸也。彼既避假趋真。天下之不真者远矣。将以真名耶。假从人为。真自天然。人而乐天。与天为徒。将以天名耶。抑向之得于行道闾井者。乃所以得其实。而雾隐子之所受而安之耶。遂为雾隐子山居记。
两乐堂八景记
昔余为两乐堂作叙。堂在国之西郊。西郊之地。山夷水汇。骎骎然滨海。余足未尝一到。意以为凡人之乐。不必穷源绝界诡观遐瞩然后为至也。自仁智者见。只一片流峙。便可以神会心融。故于是设苟难褊介之谕。把人以解之而遗物造理。合迹论心。于地胜则略而不举也。既而主人某贻书咎之曰昔吾先子来守交州。筑凌虚台者。前临陡壁。旷聎川原。其奇观可指而数也。台久芜废。垂甲子已周。而更搆数间舍。实因台而为堂。换凌虚而作两乐。其名虽别。其事则述。夫义有轻重。必资乎发挥。事有本末。须加之载录。子亦可以转旧叙而为记否。余作而曰异乎奇哉。于斯而得斯哉。余有笔无尖。几失一美事矣。请复以相人之术谕之。外虽掩晦。内实纯美者。君子是也。为善于显明。而本之则无者。小人是也。与其诈善而不存。宁有内而无外。故声音笑貌。君子有不取焉。山水亦然。今堂处乎都邑由旬之地。敛辉藏媚。若玉之在璞。行道者掉臂而莫肯著眼。顿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6H 页
不知咫尺之间。透一膜而便造真境。殆与内修不衒沽者相似。此尤赍叹之甚也。余既奉以谙悉矣。游息于斯者。即标揭嘉称。助侈颜色。以为斯堂之乐。若乃循栏仰瞻。有山突兀插空者。地志所载鳌头是也。每夜静月上。晴光可喜则命曰鳌头霁月。迤湖西南。水洋洋弯抱者。通津之凤翔也。时见帆樯出没波涛间则命曰凤翔风帆。前有溪绕村入湖。溪东百步有山曰松里。上有燃台。海路之烽燧在焉则命曰松里夕烽。由山而南。有佛寺曰黔丹。钟鱼之声。晨暮相闻则命曰黔丹晓钟。隔湖以南。野色平芜者青郊也。春稼秋穑。农讴可听则命曰青郊玩稼。水又北会于临津者蟹浦也。个个舲舠。垂缗鸣榔则命曰蟹浦观渔。由青郊迤南回五里。峦岫排罗。望如螺鬟者深岳也。气蒸黛成。与水天一色则命曰深岳晴岚。蟹浦西流。放于洋海。渺漫无际。红日之浴澜最奇则命曰海门落照。合之谓两乐堂八景。余则详以录之。寓之目而惯之心。待佗日游陟。冀免为生客。
顺庵记
余有友学礼者安氏之子某。其人笃行也。行莫大于追远而享祭。故孝子之祭。福之道也。福者备也。备也者百顺之名。故表其德曰顺。又名其庵曰顺。诚信动乎中而孚乎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6L 页
要有以著存不忘也。余闻其说而悦之曰福有真有赝。如所谓富贵利达之类。非固有也。求未必得。得未必安。假饶祷祀以致之。不过秏魖不正之所加。奚取焉。仁义忠敬。赋于天。成性于父母。良贵在内。其或有不得者。人事之不及。非天也。人之不通。鬼必通之。故曰神明之力也。圣人岂不曰我祭则受福乎。盖明其必然。安氏礼家也。有立乎礼。必兴于诗。试为诵大雅之篇。以补孔子之馀意。福者神之惠也。惠非其人不可。如求材于山。维榛维楛。本自济济。顾取之有其道矣。故曰岂悌君子。干禄岂悌。福者物也。受之者器也。器斯在焉。物亦不违。如玉瓒黄流之相随而不离。故曰岂悌君子。福禄攸降。是以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诚之不掩也。鬼神之为德。岂不欲后人之尽其性哉。其有望于子孙。反有甚于生者之有求。如鸢鱼飞跃。天机不息。故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然则人之所以祭。神明之所以享。只在乎诚。诚何尝形象。以物为寄。牲酒既洁。鬼神必临。故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彼有柞棫。民之日用系焉。孰知夫永锡祚胤。莫非保佑之命。故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呜呼。卒以葛藟为乱者。其义更深。条条而荒。枚枚而萦。日滋月长。莫之为而致之。如人之自尽己分。以不求求之也。故曰岂弟君子。求福不回也。古者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7H 页
而为说。朋友之任。庵之号盖非强以呼唤。故窃附此义。请揭于壁。
独翠轩记
出国西门。迤走五百有馀弓。井落相连。人烟不绝。若栉比鳞次。訚訚在目。最后得一草轩于䕺薄密翳中。非谛视未始知有轩在也。既造轩。众柯繁阴。离立列植庭阶之下。而孤松间焉。非谛视亦未始知有松在也。主人久要也。人也外怡内守。惟知其深者。知其为可人。一日为余道名轩之义曰何如。余谓凡天下之数。万物之情。必多者占其分数。彼方埋没于林林。莫之有别。奚以松为。主人曰不然。子姑须之。至风饕气砭。霜霰交集。荣者悴茂者萎。向之绿缛而葱茏者。无不摧败摇落。然后方始见吾独翠。子姑须之。余仍而解之曰君子表微。见于未彰。既㬥而方说。众人识也。仁者谓仁。智者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道无乎不在。惟有心者得之。今循其言究其情。所为名可知。比之骥混众蹄。伯乐取之。良玉未剖。楚卞独觑。特系所观之如何耳。遂录之为独翠轩记。
石假山记
淳之郡。越重巘而开都会。或峙而起。迤而回。四距而无不夥。申公某居于此。乃聚石为假山。日夕瞻对。瀷疑公之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7L 页
好真而好假。既而得其说焉。公之好假。非假也。为似真也。似者犹好。况其真哉。今必耽耽于一卷之小者。殆有辞已。夫山一也。人之眼有万。嵫釐为峻则欠其丽者有之。岭嵤以邃则欠其秀者有之。岌欲其嶞。隆欲其密。虽遍陟而该观。终洽乎中盖鲜。于是登皋而取其𡺚。入谷而取其窈。合而为小山。一峦一崿。皆心度而意裁。加尺太长。减寸太短。一片精神。宁复有不惬乎哉。实好之深而心无不至。以假而慕乎真。吾知公之乐于山甚矣。然非人谓之。天为之。谓之人。天朴而人巧。天自然而人有迹。巧者朴之散。斲自然而趋有迹。此山者为手中之玩则优矣。其于观物审态。抑末也。庄周氏之言曰混沌凿窍而死。凫续胫而忧。无不可使有。短不可使长理也。安知巧而迹者。反不为看山之累耶。夫木石至贱物。画之而售价。沐猴一寓属。刻之而致艳者。贵稀有也。凡手而指目而视。何莫非山。人不觉其有奇。故此特幻造生新。姱于众。又岂无眼不肉者。不之于此而贵菽水之贱哉。公之心。如云思太白智异之壮则凭某石而兴感。想金刚俗离之秀则对某石而寄趣。以此为仰止之资。瀷愿与公同风。如或非斯而只为丧志之归。瀷敢以向说箴焉。其肯否乎。
易安斋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8H 页
莫易于砥道而道或塞。莫安于盘石而石或倾。塞则险倾则危。故百日之易而介然之险。万匀其安而一丝便危。凡物皆然。惟身心为尤切也。然则天下无易且安者乎。曰非然也。君子藏易于险。持安于危。人有是身。目不能不悦色。耳不能不悦声。鼻不能不悦臭。口不能不悦味。四肢不能不悦安逸。知诱而物化。百险而千危。惟其几也哉。几者何也。学则明明则察察则思思则研。研以出之。慎以固之。如其易如其安。不佞于郑君君则有友道焉。君则有斋曰易安。盖自其曾王父县监公筑于原州之杏里。至其王父处士公敛迹饬行。没身如一日。语则民莫不应也。动则民莫不与也。原之人洽然归慕称一人。处士公以旧庐废坠。因而妆修之。未及完缮而即世。君则克家肯构。遵述先志。斋由是名也。夫存诸己然后著乎物。美哉名也。非名也。乃其所以为名也。既而赢粮而造门。入其户。床案足以便躯体。图书足以遗外事。信乎身既安矣。与之语。颇自道周公孔子之为可悦。而依附理趣。津津乎欲寡过焉。亦庶几心既易矣。惟其易故安。惟其易且安。故揭诸墙壁而无愧矣。不佞于是嘉君则之志尚。而重有感于处士公树业贻谟之懿。乐为之记。
咏归亭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8L 页
物不贵苟成。事不贵苟行。名不贵苟名。名者。物之实事之合。物因事著。事因名传也。名苟则强。强则不真。不真则不久。由人臆而导之。非理之得也。理则天。故成曰天然。行曰天会。名曰天授。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行有合天。名于是得其实矣。苟不实。犹方圆而曲直之也。跬步之内。瞬息之顷。已不胜其异同。苟其实。旷百世而不易。溥四海而一揆。命物而不滞于物。是以或先物而后名者。以道循迹。后物而先名者。以实待器。非目属之。非手横之。公天下而立言。不与谋而自合。其惟君子乎。物之美者。莫不授美名。名有不得。鬼神将惜之。鬼神惜之。天或司之。留与其人。其可验而见者。如咏归亭是也。亭乃尹公某所刱云。亭始无名。有木工者告曰工得古刻一扁。无所用之。将刬而取材。公闻即访焉。乃眉叟许先生手篆。篆云咏归亭者也。字画苍古飞动。真稀世重宝。于是心欢喜。捐钱而易之曰殆非人力也。此物成在何时。至自何地乎。混于败壁野航之间而不为蠹焫所残者。又何异乎。如吾亭者。未易名也。本欲得贤君子命以题之。顾世无任者。今痴氓蠢俗。不自知而藏护有待。若驱使而来者。微先生。几负吾亭矣。乃揭为亭颜。人曰此奇事也。不可以不述。遂远教及于不佞。不佞未尝登亭拜公。然且不辞曰咏归者。曾氏之子发之。夫子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9H 页
与之。曾氏之子发之夫子与之而未与知乎许先生篆之扁。许先生篆之扁而未与知乎尹公揭之亭。此皆偶然而然。偶然之中。自有不偶者存。今得以为法者。其尹公乎。其心谓可述。而述之未与知乎人也。不佞亦奉心而忘言。记事而遗亭。以终此意。待佗日暮春服成。或厕六七下列则愿以此为贽焉。
恧乌小窝记
宗人有某甫者。与余同八世祖敬宪公之裔孙。而于昭穆为昆弟也。敬宪公起身卿月。垂荫不替。主尚未祧。宗随而未罢。故袒免之杀既久。而亲亲之义犹笃也。某甫本居南阳郡。后徙至海州之首阳山下因住焉。非意之也。盖有不获已耳。余自十数年来。筑于星湖之滨。先陇实在焉。岁时拜省。远近子孙辄过之。以是多接四方游散族姓。其中最贤而有文者。惟某甫是已。某甫之言曰愿有不可遂。过有不可改。不遂则怨。不改则悔。怨与悔。将无所归咎也。余既流落异方。事亲日短。风树易感。蓼莪缠恸。深有愧于反哺之微诚。于是有恧乌之号。即自识之也。自识之犹不若君子惩而罪之。愿得一言而镌责之可乎。余谓人鲜无过。鲜克有耻。自非圣智纯行。恶能事事而无憾。吾见人有多少不尽分也。然不明不察。便谓吾职已尽。则非所谓能子矣。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79L 页
若是者愆日斯长。衅日斯积。意扬扬方将自以为无愧。而其于贤不肖何如也。不知所存。观其生。不知所本。观其推。君子有两观而臧否之实可得矣。余见夫某甫虽疏逖隔离。阅岁年而遇合。其意未尝不密如也。坐语温温。敦厚见诸外。余于是知某甫之有以尊祖而逮远也。远犹如此。况其亲耶。余于是知某甫笃于孝有诚也。知性分之不充。慨子职之或阙。反疚不足。惟恐人之不我尤也。殆自知不足者是耶。天下未有无父母之人。闻某甫之言。孰不惕尔以深省。忏悔于既往。慎修于方来。思所以少裨天爵之万一哉。然则某甫有一恧字。不但为小窝之私榜。可以标之通衢周行。人人得以仰瞻兴感。天下之善本同也。余不肖遂恻怛而为之记。
习忘斋记
昔华子病忘。有善医者治以能记。华子怒焉。星湖李某闻而笑曰异哉。华子独不可以忘焉而不忘哉。彼哉医能治其忘。不能治其不能忘也。心之体。本无一物。与其受累于后。孰若都丧于前。忘不妨用。记不妨体。其惟智者乎。衿之阳有姜侯某者。貌臞而心肥。龄颓而志盛者也。侯时肯从余语。该古括今。叩之则应。亹亹乎终日听而不自倦也。余闻之。学要其博。记要其详。择要其精。不事事而明自炤。彼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0H 页
必有其道焉耳。侯有斋。号曰习忘。忘且不恶而又习之。惟恐其不申戒也。其子某为余道其事曰。君子因幽而识阐。据晦而示章。子盍有言。余曰然。殆有功于不忘者也。夫器有量。心亦有量。器之量无限。心之量亦无限。苟用之不滞。十升之斗。可以尽京垓之积。不然累黍添龠。不终食而已失其受矣。惟心为甚。人不能无嗜好。不可舍也。不可舍则留。留则积。积则满。满则佗不能容。方寸之大而所盛贮几何。故曰未来而不迎。方来而毕炤。既过而不留。方其寂然之中。犹疑夫空洞无有。及事到物至。皆足以发之。如富长者橐藏许多珠贝犀玉锦绮文绣。待用不匮。而不以是为系。是以善居室者不泥于财。善治心者不梏于邪。性定而诚存。固无害其为忘。故从此而重习。至于万理无不忘。则无忘矣。侯其庶几乎。然则彼无事不记者耶。曰非然也。天下之事变不穷。而善与恶而已。恶不去则善不存。存善不遗谓之通。去恶不留谓之介。通可勉。介不可为也。而侯介者也。其口吻曷尝闻有鄙悖存耶。是则凡世利纷耀。常情之可震可黩者。侯独邈然忘之尽矣。或者侯之用力。专在是乎。侯之用力既如是。而未肯为朋友一道。余不解藏善者也。为之记。
映碧亭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0L 页
安昌之江。水清而汇。其间有沈氏园庄选胜也。余闻而未之见。客有见而悦者曰临水有亭。取映为名。其意柰何。余谓临水有亭。取其映也。映之为言影也。影为貌之则故。貌正则影正。貌侧则影侧。貌不能自检。惟影可知也。主人之居是亭也。晨兴盥栉。戴巾垂绅。拱则当心。坐必著蹠。其体植其视下其气肃其神欠。望若不胜衣。即若不能言。此持敬时貌也。以是取映。察而加勉则德斯进矣。待众宾散炉烟歇。策扶老杖。使二青衣携琴而前。捧罂在后。逍遥散步庭阶之际。或倚松萝而数鱼虾。此养閒时貌也。以是取映。益有出尘遐想则外累无自入矣。柴扉剥啄。鹤唳报客。遂乃布武而下。揖让而升。转中规折中矩。履阶则先右足。为席则先入。敬则先拜。分东西与之为礼。此接宾时貌也。以是取映。威仪攸摄则交道日亲矣。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求之以文。集之以时。若经若传。子史与俱。进斯发难。退且听受。有谦益而无咈忤。此讲学时貌也。以是取映。不懈以为功则知见愈透矣。至于崇酒称觞。尊卑序列。舞者蹲蹲。歌者敛容。射则中鹄。壶则获算。便自有上下同流气像者。饮射时貌也。以是取映。率由无愆则先古可挽矣。吾闻人说其病则恚人。鉴见其丑则善鉴。人口有私而鉴影本公也。君子遇物思道。凡盈天地之间。莫非进步蹊径。影因形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1H 页
形又因影有饰。善之善者也。不知主人将有意于斯乎。且人之有生。受天之中。有动作威仪之则。修之以福。谓之定命。毁之以祸。谓之败度。此人人所以敬慎而不失者也。登斯亭者。孰不欲顾瞻捡防。要有以内省。然则一亭立而千万人式矣。夫太上畏天。其次畏形。又其次畏人。畏影也者畏己也。畏己之至。屋漏无愧。则天德达道。亦可以驯勉哉。客曰请谨以识之。归与主人说可乎。曰诺。
肯思亭记
在昔国朝盛际。王人钦差至都。观风问俗。必择佳山水往游焉则方舟汉江是也。吟赏兴寄。极意而罢。国之操觚韵士。又从而扳和之。于是有皇华集行于世。余生而晚。未逮也。每阅卷而抚感。其见于诗。有杨花津者。有仙游暨蚕头峰者。有望远亭者。此其最名胜也。此数者固已传之上国。使天下之人。知鳀壑以外。有此奇观。亦将有傃日而起想者矣。余筑于星湖庄。北辕过京。乱于鹭渡。向之所艳。皆在下游十里之近。而历历指数。辄叹夫遗迹芜绝。无复升平故事也。吾友申君延甫为余道。凡西湖之胜。咸以望远为上头。此 先王所以驾幸而观水戏处。故老指点。相传至今。又其东步武之间。累石筑土。可以容台榭。废址砌础。井井犹存。是则吾先祖所营西湖亭者也。今乃修而缉之。扁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1L 页
曰肯思。压流开栏。旷眺遐迩。使望远在者。当必有少逊。子盍观焉。余敬诺。亟造一登临。而无间于延甫之言也。然上下溯洄。若流与峙。终古不灭。而至于旧时楼观佳丽。荡无留者。使江山为之减辉。似有关于世运之兴衰。人之永怀长嗟固久矣。今延甫此举。不但为堂构美意。容亦稍稍为反复繁华之兆基。而圣代乐事。庶几拭目可睹。亦安知夫不有使华东临。游历玩赏。复循往辙而使肯思之号。遍闻于域外也耶。夫名从中国。物从主人。后来者倘知延甫之所存已矣。
白石亭记
亭名白石。以石曰也。石本天成。古白而今亦然。然白石之名。自亭立始。当其未立。孤撑盘陀。为高掌呀顶。可以寄足。是则造物者搏攫而有待。有芝潭申公杖屦偶及。徘徊啸咏曰此可亭也。至芝潭之子主簿公。继而成其志。遂命之名。于是国之人或不曾足蹑目寓。而知清之州有白石者在。物之遇不遇如是夫。记昔不佞从亭下过。望之若鹘栖燕巢。危而不坠。不问可知为申氏亭也。乃扳跻而上。凭栏俯流。为之一畅。迄三十年于玆。未尝不往来于中。比之良友之睽别。人有自清来者。必先访其无恙。曰然。心便喜。如云风雨之所磨。樵牧之所触。不免有少废。辄以之不怡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2H 页
今有从侄孙光甫进士惯。与申氏子弟游。为余道主簿公有孙某甫。慨然感叹曰今年丙辰。即上距刱亭之岁甲子已周。旧迹随堙。吾岂敢不事事。遂悉心殚力。栋宇丹雘。一新无憾。余谓申大姓也。世为杰钜人。为州之望。传之云仍。殆与石并立而不毁。如某甫者其能循循雅饬。有旧家馀俗欤。曰然。其能从事于文学。思有以上绍前修与。曰然。然则亭之重葺也。非亭也。志有所存则事有所托。事有所托则必于物取之。故修其亭。乃所以修其绪业。申氏名德之后。又可以卜其益昌。行将以石为息壤。
稼圃亭记
圃者问于稼者曰稼亦有道乎。曰有。国本民。民倚食。食出农。天有雨暵。地见原隰。相时而审。宜三农不愆。百种悉播。是藨是蓘。实颖栗。长少贵贱。莫不资焉则惟稼为尊。稼者问于圃者曰圃亦有道乎。曰有。有谷则有菜。故有稼则有圃。拣品以莳。俟期乃灌。根者培之。蔓者导之。叶者润之。实者养之。先有嘉荐。后有旨蓄。细大早晏。各奏其能。祀享而非圃无以成其列。梁肉而非圃无以滋其味。以此言之。惟圃为功。于是相与往质诸稼圃亭主人。主人曰甲固知其当然。乙亦未始为不是。唇齿相赖。辅车互倚。无稼非宜。圃亦不可阙。吾并有而兼乐者也。遂为诗述其意云。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2L 页
檀轩记
苍生而戴旻天。臣下而仰仁君。子孙而不忘贤祖一也。人本于父。父之所本又在祖。无祖无此身矣。夫有贻以万金之宝。将感惠也无穷。然仓卒危难。舍物而存身。身不啻重于宝矣。又或扶持而得安。需供说乐。吹嘘汲引。成名成功。必思所以报谢。没身不置。今以万金不易之身。受生于祖。传世弥久。垂荫益远。安其躬利其生。为名家显阀。有才者彰。遇时以达。各自辉映。势若因风而呼者。其为恩也果何如也。惟我李自我曾王考贰相公之宅于贞陵之洞。人目为贞洞之李。世多贤才。簪组不绝。亦能佩持遗训。不失大家风裁者。莫非吾先祖树业贻谋之馀韵也。其可忘乎。凡人之于所爱慕之甚也。必将亟趋而求观。或不及焉则又必咨嗟向想。踯躅不能去。至其行坐憩舍。与夫玩戏咳唾之馀。莫不徘徊顾恋。若或可见。今贞陵宅者。寔先祖平生所尝起居燕处于是。宗人以时集合。溯回庭阶。必曰吾先祖杖屦所及。扳抚栏槛。必曰吾先祖手泽所留。巾衍之遗器尚在。林园之封植宛然。虽欲忘得乎。北阶有树三株。一檀。其二皮深赤无香。俗称赤木。亦坛之别种。传言当时自盆盎中移植。今百有三十年。而柯叶益繁。如盘虬结螭。满庭清阴矣。于戏。此亦可以识也。遂名其轩曰檀。轩之创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3H 页
知何岁。而先祖捐价以得之在万历戊申。距未树檀二年云尔。
二耕窝记
天生四民。士与农同归。农以铁耕。士以笔耕。疑若不相周。然士或不得于时。贫且贱。不农将无以为生。故必于此依止。诗云攸介攸止。烝我髦士。此通义也。余有友南君君玉。筑于鸡龙之下。朝煦夜灯。读书课儿日孜孜。以其暇躬率臧获。修耒耟易田亩。今一纪有馀。间从余游。其气味言为。惟古人之志业。是考是究。一日为余道。有相信及权斯文某者。历过而命窝曰二耕窝。得名亦数岁。今又临江得一小洞。泉甘土肥。宜于食。将谋数椽。徙吾书而藏。更以斯文之所命命之可乎。余谓耕是人非窝。子出而叱牛。入而呻毕。室何与焉。是耕为实。名为宾。而室特其蘧庐。人徙则实俱。实俱则宾至。何所往而不宜哉。吾试为子说农。农有许多般数。耕乃总括。春以播植。夏不耘则荒。秋不穑不饱。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则得矣。比之为学。读诵者其播植也。思绎其耘也。体行是穑而饱也。多见人知田必有穫。而不知学必有得。是惑也。子庶几免矣。何愧标榜墙壁乎。余亦杂耕于星湖之野久矣。白首无功。钱镈虽勤。颖栗未逮。用力灭裂之害也。然而因子之尚。欲效西家之捧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3L 页
心焉。吾闻君子耻独为善。灯传而本明自在。子必不惮分而与之。异时权斯文者过余。必莞尔一笑。
守分窝记
学不可以不知止。止者即安身立命之地。富贵而不淫。贫贱而不移。威武而不屈。方可以语止矣。经曰素位而不顾乎外。惟愿为夺志之机。凡富贵未必皆得。威武横逆。或值之偶然。士之所宜致意者贫贱也。矮屋草坐。风雨无以待。局局其阨也。见崇高之室。文锦帷帐。能无愿乎。寒暑之裘褐难继。被苫而耕。带索而柴。见高马贵游。纤纩鲜耀。飒踏乎衢路。能无愿乎。凶年饥岁。糠籺不厌。见渑酒陵肉。淋漓而欢宴。能无愿乎。愿则动。动便失守。苟办于此。将无所不至。其要不过致吾之知。明其不可以妄想也。天生吾身。禀有定分。不免丰啬之别。彼非占夺。此岂让与。诗曰无然畔援。无然歆羡。惟收视反听。究到于率性之本位。如草木飞走之区别而不可易。井疆沟洫之画界而不可越。则心安而事裕。乃以命处义之节度也。余有故人尹幼章。取友必端。每道宋公某之善学曰息交秉志。僻居于交河深岳之下。结小窝。读书其间。不知老至。此守分者也。余谓守而无术。亦不能自安。安而好学。益求进步。类是有道人。余恨未尝一识眉宇。为学之始。又必须从勉力入。不知何修而能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三 第 484H 页
得。试以愚说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