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杂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6H 页
论服中死者及丧未卒而其父母又亡。祭用肉当否。
人或有服中死者。或有丧未卒而其父母又亡及值其祀先忌日者则祭之用肉当否。多以退溪神道异生人之论为重。然将不知其所以异。而又不分其轻重之杀也。且以如事生之义推之。疑若不合用肉。况其丧未卒而父母又亡者。实当父母之初献。此又紧重难言。世人皆以葬前用素为断。以余观之有未然者。若专以事生者较勘则凡父母之丧亦将三日不食。既殡食粥朝暮一溢。葬而疏食水饮。练而菜果。祥而醢酱。禫而醴酒乾肉。不如此。是皆以非礼事之者也。为人子者。其忍一一如此祭之乎。又况酒之害义甚于肉。大记云既葬。父之友。食之则食之矣。不避粱肉。若有酒醴则辞。注云可以食美也。变于颜色则不可。夫酒与肉俱是美味。而又有色变之过。故宁食粱肉而不饮酒。然则既不敢用肉。酒亦当去矣。且粱稻之饭。虽与酒肉有閒。夫子既谓不安于期年之后。其不忍于始死也明矣。若然虽曰祭之。而未有愈于不祭也。尝试思之。一死一生则死者之化。而生者之悲矣。子随父死则俱入冥冥。神理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6L 页
与同。恐不若以生悲死之切也。礼曰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事之之道。若一拘于生人之常情。不亦拗乎。退溪所谓神道有异者。即引而不发也。故后丧殡前。虽上食当废。而至殡后则其祭却不妨并用肉矣。抑又委曲思之。神道异不异。容或有不可知者。礼云于彼乎于此乎。不知神之所飨。则酒肉蔬菜同时并荐。是谓神庶几飨之也。或曰人病则酒肉礼也。死用庋阁之脯醢亦人情也。若遽以不可复生而不荐其馀阁可乎。此亦有理哉。
论嫡子闻丧后时者。馈食当否。
今有嫡子闻丧后时者。仿朱子答曾无疑成服太晚之例。练祥则从闻丧日计其实数。其间忌日略设祭奠。此虽定说。第未知朝夕馈奠之彻。当在何时。如谓主人未除丧。不可遽彻。则或闻丧才及初期之前者。丧有四年之久。闻丧才及再期之前者。丧有五年之久。此不可为也。又或闻丧在三年之后者。其练祥之节。亦将不可阙也。以己言则致哀服衰。自当尽礼。以丧言则其练祥之节。在家诸子业已替行无缺。岂宜因己不能躬执之故。而还设既彻之筵乎。然则己之服衰三年。自是一事。丧之馈奠三年。自是一事。非馈奠为主人服衰而任其久速也。以此推之。彼闻丧在三年之内者。虽月日之不同。可以一而例之矣。小记曰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7H 页
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祭与除丧。本非一事可知。然二者既与同时。则练之称似因除丧而名者。故主人练而称练。此以主人言也。若以丧言则期而称小祥。再期而称大祥。无与于练不练也。其或闻丧后时而当练不练者。岂可因此而并停初期再期之祭耶。既经再期之祭则馈奠恐当随而停罢。若祫祭递迁之节则权而留待主人之即吉而后举之。傥或可也。何以明之。按曲礼曰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盖死者之事。自始死数至三日而殡。生者之事。自死之明日亦数至三日而成服。二者各有三日之定制。而不容相蒙。则又可见三年而丧期毕者。即死与之事。三年而衰服除者。即生与之事。而祭不为除丧一句。于是乎尤有力矣。古者卒哭不复馈食于下室。假令此时嫡子闻丧才及于卒哭之前。则其将为不能躬奉之故而不彻馈食于卒哭。必更举三月而后止乎。抑亦节于礼而不敢擅行可也。今礼三月而葬。虞而止朝夕奠。卒哭而止无时哭。期而止朝夕哭。三年而不复上食。其或及葬闻丧者。三月而不敢不葬。虞而不敢朝夕奠。卒哭而不敢无时哭。独何敢过期已远而犹朝夕哭。过三年已远而犹上食乎。三年上食。犹是从厚之礼。又为己之故而任过于四年五年之久。则不几于徇情渎神之归乎。或疑若先彻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7L 页
座。则孝子哭泣无所。予谓三年达丧。无贵贱无适支一也。支子之闻丧后时者。亦且当练而练。当缟而缟。与适子无别也。灵座虽彻。而服丧伸哀之节。自有其道。在适子何以异此。然则闻丧后于时月之间者如之何。古者练祥卜于下旬。不吉。或至于上旬。而不以忌日。则虽下旬亡者。亦或除丧于月初矣。其赴于月中者。固当与在家兄弟同除。其越在时岁之久者。宜以右说为断。
论祖未葬而父亡题主
祖未葬而父亡。或父未殡而祖亡者。嫡孙未敢承重则已有定论。然葬而立主。古未有属称旁注之题则自无难处。今礼必从主丧者为称。据通典父虽亡。同之乎存。父为传重正主。己摄行事而已。则既不可以亡父为题。己又未敢当承重之称也。或者因此为孙便承重之说则甚骇。夫不忍死亲之义至重。题主之难处甚轻。承重为本。题主为末。世间变节极难处何限。而未闻以末流之轻者。变通于源本之重者也。题主自是题主之难处。岂宜因此动摇承重当否耶。礼有因革。有时而变。变未可以处之以经常也。古者练而易主。今礼不从。今礼丧毕改题。于古无證。皆变以从时也。父已殡而祖亡则嫡孙宜题主矣。祖已葬而父亡则父已题主。而亦宜丧毕改题矣。惟祖未葬而父亡者。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8H 页
虽未及题主。而其义亦犹题之也。孙未敢承重而为摄主则题之以摄主而已。上书祖考。旁注孙某摄祀。而不敢称孝。则父为传重正主之义自明。而至丧毕改题。亦自依常例也。凡遭此礼者。其祭祝亦必如此。当不得已之节。以摄事之身。题之以摄事之称。又何异哉。虽若刱见骇俗。外此无佗道理也。
论宗庙昭穆事
尧传于舜。舜传于禹。官天下之事。君臣而已矣。禹传于启。启传于相。家天下之事。父子而已矣。尧舜之传。在家天下之前。于此论父子之义不得。禹启以后犹附官天下之义。父子而称君臣。原其始而公于天下也。是以以父子处君臣则可。以君臣反拟诸父子则不可。先儒谓舜当立其七庙。是舜臣尧。非子尧也。然则宗庙者。乃已之昭穆。而非涉于君臣也。自家天下以来。或兄弟而相继。或叔继于侄。或孙继于祖。何可以乱其昭穆而壹是为父子乎。何以明之。中庸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朱子释之曰宗庙之中。逮及贱者。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祭统所谓别序无乱是也。若唐之穆宗为穆敬宗为昭。敬之诸弟皆为昭。诸弟之子又皆为穆。或敬宗自有子而弟文宗立。文宗自有子而弟武宗立。武宗自有子而叔宣宗立。则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8L 页
其子姓昭穆将如何序之。如曰敬武为昭。文宣为穆。则其将敬武之子为穆。文宣之子为昭乎。文宗之子。穆宗之孙也。而与穆宗佗曾孙。比并为昭。武宗之子。亦穆宗之孙也。而与穆宗佗玄孙。比并为穆。宣宗之子。宪宗之孙也。而与宪宗佗六世孙。比并为昭乎。然则朱子何以谓子姓昭穆。不失其伦乎。礼孙祔于祖。自天子达。小记曰天子诸侯大夫可以祔于士。亡则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昭穆。贵贱虽别。祔祖一节。夫岂有异同哉。若无论兄弟叔侄祖孙。槩以承代为昭穆。则将弟祔于兄。叔祔于侄。孙祔于曾祖。子祔于父。或祢祖祢兄祢侄而无不可乎。是以弟继兄。兄弟而君臣也。叔继侄叔侄。而君臣也。以恩则兄弟叔侄也。以义则君臣也。又何处讨父子看。愚故曰宗庙之中昭穆。不可乱其序也。程子曰如吴泰伯兄弟四人相继则遂不祭祖矣。故庙虽多。亦不妨祧。只祧得服尽者。据此则只得祢其祢祖其祖矣。假使叔继侄。岂异例哉。而说者曰生为君臣。死不当位乎上。此说不然。礼诸侯不旁期。同为诸侯则服尊同故也。杂记曰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旧为君臣。既同升诸公则服绝。服绝则君亦不敢视旧臣矣。若唐宣者虽旧为敬文武之臣。既承统而尊同则彼敬文武虽存。其敢依旧视以为臣而不与为服乎。宪之后当视之以子。穆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9H 页
之后当视之以叔。敬文武虽存。必当视之以叔父。视之以叔父而位乎子孙之室。其可忍耶。鲁之跻僖亦多议论。若昭穆与同。而承代为重则君子容或讥其逆祀。至谓各为昭穆则其说有未可尽信者。或是周末傅会之礼也。今礼兄弟并为昭穆则已成定规。其叔侄祖孙。又可以例推也。朱子曰先儒说兄弟传国者。以其尝为君臣。便同父子。各为一世。熹状中世数。一准先儒说。固未知必可用。按此则朱子所定祫享位次。未必谓断可用者。只据先儒为说而已。然当时以太祖为祖。则太宗以兄弟而在昭穆之列。故言者以为难。及朱子改定。以僖祖为祖。无复此碍。可以一直行去矣。予昔论汉史考事。遂及我本朝追崇之典。而只致疑于其间。犹未竭其两端。夫王者。有天下之号也。疑若不可以私恩而妄加。然昔周之有天下。追王三代。其义何居。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则虽崇之以天子。其亦有所受之也。皇明懿文太子早卒。建文嗣位。懿文虽未及君主天下。亦将祭以天子。祔诸宗庙。追王之义。于斯可推。周公岂欺我哉。如曰懿文不合入庙则抑有说。礼君之父若祖有废疾不立者。是受国于曾祖。其薨群臣不服斩。而君为之斩。服斩则祢而已。天下未有无祢者。又未有君之祢而不入宗庙者。匹夫而有天下。亦当自立庙。况懿文是太祖之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19L 页
嗣。岂复有可疑乎。至若我朝光海失德。非复为 宣祖之适嗣。 定远君实为次适。次适之子兴复宗社。为不祧之庙。独不得祢其所生乎。彼受国于曾祖者。犹斩于父若祖。惟我 仁祖非受国于光海。而独以出后例之可乎。断以出后为无祢之人。决知其不成说矣。礼曰虽天子。称天以诔之。今之仕于国者。推恩三世。若诸侯则上告天子。追颁诰命。有何不可。余读当时论礼章牍有所窥。遂信笔书之。以毕前见云尔。
论汉宣帝追尊悼考事
按纲目汉宣帝元康元年。追尊悼考为皇考立寝庙。其下摭附程子说一条。考之二程全书。本非论宣帝事也。乃代彭中丞议濮王典礼疏中语也。而多檃括用之。其中有曰宣帝称其所生为皇考。乱伦失礼。固已甚矣。此数句无所见。未知全书之外复有程子所云云者存乎。设使佗日有此言句。而濮礼自与宣帝事不同。则何可滚同说一般乎。本疏则曰言者皆欲以高官大国加于濮王。此非知礼之言也。先朝之封。岂陛下之敢易。爵秩之命。岂陛下之敢加。臣以为当以袭爵奉祀。尊称为濮国大王。祭告当曰皇伯父云云。纲目则曰议者欲奉以高官大国。亦非至当之论也。若曰皇伯叔父某国大王。而使其子孙袭爵奉祀云云。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0H 页
此大意虽若相似。而前后矛盾。殆不成语脉矣。濮王则本有封国。故虽不改先朝之封命。可以称为某国大王。而悼考本无封命。又斥奉以大国之议。则其所谓某国大王何哉。濮王则自有佗子可以继世。而悼考只有子宣帝。则其所谓子孙袭爵何哉。英宗则既以仁宗为父。故于本生可以称伯叔父母。而宣帝若绝于悼考。是无父也。其所谓伯叔父母何哉。盖伯叔父母者。父之兄弟之称也。父既无存。则其将称伯父可乎。称叔父可乎。其义则非末学所敢知。而其文则显有未稳。此不能无疑处也。此与我 圣朝追崇 元宗事略同而又异。 元宗乃 宣祖之子。而悼考非昭帝子也。若使宣帝祖昭帝而称悼考则是以其父为人后。礼之难处。未有甚于此也。然义非执一之物。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岂有不可处之事。若宣帝事以小宗合大宗。大节也。无父亦大节也。较量二节。得其轻重。则自有至当之归矣。夫父子五伦之首。而天叙天秩。不容其或阙。彼宣帝者不生于空桑。而独为此无父之子奚可哉。若果无父则何从而有此祖哉。是未可知也。丧服不杖期条疏曰君之父若祖有废疾不立者。是受国于曾祖也。若然今君立不关父祖。其薨君为之服斩。臣从服期也。又按礼适子有废疾不堪主宗庙者。父不得行三年。与庶子等。然其子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0L 页
复立为适孙。而自当服斩于其父。为非出后故也。今悼考自是武帝之适孙。而宣帝无所后之父。则其间容有可以委曲处变之道也。夫受国未必是父子之传也。或兄受于弟。鲁僖公是也。或叔受于侄。唐宣宗是也。鲁跻僖公而圣人讥逆祀。唐议迁穆宗以下而时论薄之。君臣大义。固是严截。而父子昭穆。又不可易。故宣宗之告辞曰嗣皇帝某云云。未尝以子道奉先皇帝。以官为统则自文而武。自武而宣。各为一世矣。以亲为统则宣宗亦当祔祖而与穆宗为一世矣。宣宗生虽臣于武宗。死岂位于武宗之子哉。若位于武宗之子。武宗其忍以叔视作子乎。愚知其必不然矣。是以自穆至武。传子传孙而一统也。自宣以下。传子传孙而亦一统也。自懿宗以下。视穆敬文武。依旧是旁亲明矣。然则惟以侄继叔之外。或祖若曾高祖之兄弟而下继。或曾玄孙之属而上继者。其于宗庙之序。果将如何哉。礼家虽曰兄弟各为一世。然昭穆之序。不可乱久矣。岂可一切以承代为重。而任其颠倒之乎。由此观之。官统与亲统。有时乎不可合为一片矣。礼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子夏传曰何以期也。不贰斩也。宣帝亦有贰斩之嫌乎。若汎以后大宗之例。不斩于其考。则不几于不知父之归哉。愚疑事在于常规之内者。当以常规处之。在于常规之外者。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1H 页
得不变而通之。汉宣帝是已。至于追崇大议。别是一般说话。不可以此相搀。姑识所疑。以资佗日取考。
论康王之诰
或问康王冕服作诰礼欤。曰非也。孔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吉凶不可骤变。故哀馀而自不能歌也。是日成服而哭。哀既至矣。又何遽冕以即吉哉。孟子论君丧云百官听于冢宰三年。以是知康王作诰。本非文武之制也。春秋君之即位。必待逾年。而书法之所是也。即位犹且逾年。况衰冕同日乎。朱子曰祇见厥祖。固不可用凶服。王侯以国为家。虽先君之丧。犹以为己私服也。此段可疑。古者君薨。有司取群庙之主。藏诸太祖之庙。盖亦凶事相聚之义。虽于祖庙。不得不以丧礼处之。孔子曰周人卒哭而祔。祔之礼。自天子达。祔必用凶服则固有凶服见祖时矣。此何独异例。嗣王之于先君。父子而君臣。以父子则私也。以君臣则公也。君薨与百官皆斩。以此临彼。吾未见其私也。设或官天下而不传于子。则所承之服不涉于私者。其礼又将柰何。语类有一条云康王释斩衰服衮冕。于礼为非。孔子取之。不知如何。据此则前说或是一时未定之论。在读者审择之也。以愚推之。服所以饰情。为之衰适负版。以故兴物。所以主哀也。苟使谅闇以居。固一于哀而无所释衰。其或不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1L 页
已而临政断事则衰非当物也。临政而主哀礼为虚饰。故于此必将别有其服。观古人事必异服。可以知矣。然易之以吉冕则断不可。必如汉祖缟素之类然后方似委曲也。
论周礼土圭
余见大司徒土圭之说。知周礼之非圣人书也。圣人无所不通。其于推步。岂有不到之理。今土圭之法。分明是理不明之言。其言曰以土圭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南日北者。谓近日之南。远日之北也。此则犹可以日景而审取其东西。亦可以此而择其中耶。夫地居天内。日随天而绕地。日见为昼。日隐为夜。环地上下皆然。今以洛阳为土中。日方正中。同时测验。则其在东之表。其景已东。在西之表。其景已西矣。所以或东或西者。以其在东看则日已过中矣。在西看则日未及中故然也。是在洛者正是午正。而在东者已未矣。在西者犹巳也。环地上下其午时各殊。莫不以日到中天为正。日出日入。亦各随而不同。将恶乎取衷。此先以洛定为土中。然后推知东西之偏也。非以日景知洛之为中也。既知洛之为土中。则更以日景而知得者为何事。此如无情之狱。一听可决。圣人其有是耶。读者详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2H 页
论律准
按纲目周世宗显德六年。王朴作律。准依古法。以秬黍定尺。长九尺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今黄钟之声相应。因以推之。得十二律。夫累黍之法。范马之所争。而不得其合者也。不知朴用何术而合。范用何术而不合。李照以纵黍累赤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胡瑗以横黍累赤管。容黍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七毫则知黍之比古差细而差长也。气数之变。古今不同。故人物之体。莫不随异。黍之长短鸿细。无怪其少别也。然求之天下。必得差短而差鸿者。累之赤管。则愚恐其无所不合也。若得如此。准于九寸之长。准于三寸之径。准于千二百之容。可以破李照之疑。而既用此为度长之物。则照之纵黍者恐得之。然又有不可晓者。既得如此适均之黍粒。而或有其长与鸿俱增。短与细俱减。较之于管之长与径。恐亦似不违。又将何以别之。此陈仲孺所谓气有盈虚。黍有巨细。不如准之代律者也。然黍之大小。恐不至悬绝。王朴言之于前。房庶言之于后。长短皆合。则求其适均而定其分寸。犹为近之也。仲孺当北魏神龟二年。已奏律准法不行。此本于汉京房。而其术久废。汉明灵二帝时。尝欲行之。莫有解者。只存京房旧器。而不能定其弦之缓急也。其推以复之则自仲孺始。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2L 页
朴后出尤工。疑若可徵。而宋之诸儒又纷然不能归一何哉。朴虽云尔。而黍龠之法。毕竟难精故也。朴之所主者。黄钟之弦。彼弦又何从而出。抑仲孺所谓不如准之代律者。亦舍黍龠无所本也。然此事终无倚阁之理。既云无可如何则宁取彼善者或可也。今且舍纵黍横黍之术。略依古法。以黍龠定律。得黄钟之管。又依此作准。凡十三弦。各如黄钟之声。弦各施柱。九尺为黄钟。三分损益。上下相生。为施柱分数。该之以京房六十律。而七调八音以之相宣。则岂若拱手而但已乎。今之丝属以八十一丝为宫。损益其丝。以生五声。然其术本于律。十二律孔径皆同。而只有长短之别。则此准所以弦同而声别也。且弹弦准声。比吹管为便。若讲求遗法。制器行之。岂无其道乎。今之乐都。只是哑钟。噫。
论古量衡
按考工记一釜深尺。四方尺则积百万分。釜受六斗四升。则一升各得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五分。以立方开之。为二十五分也。然则古升深广不过二寸五分也。按丧服疏百二十斤曰斛。则十二斤为一斗。斤为十六两。两为二十四铢。盖两龠为两。十二铢为龠。龠即黄钟所受也。黄钟径三分长九十分。则积六百七分五釐。合两龠则为一千二百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3H 页
一十五分。是一两之数也。合十六两则为一万九千四百四十分。是一斤之数也。合十二斤则为二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分。是为一斗也。十分取一则为二万三千三百二十八分。是为一升也。以立方开之。为二十八分半强也。二说不合。要当以经文为正也。我国平市通行之升。长广无准。槩计之。恰为八万七千馀分。则一合之数。已满八千七百馀分矣。以古升较之于今升。大约不满二合。则古升五升五合。强为今一升也。至如权衡。尤无凭据。然先儒云十黍为寸。千二百黍为龠。今之黍谷。虽未知于秬黍为何如。而以周尺度之。不甚相远也。今医家秤药权衡。最称均一。以子谷千二百秤之。不过十五分许。然则古之一两。不过今秤三十分许也。以此求之。古之量衡。可以略见。
论学制
夫在家有父子夫妇之伦。仕则有君臣之伦。游于乡党有长幼朋友之伦。今之世教弛俗偷。伦纪几于扫地。然子而不孝。群起而诮之。臣而不忠。法从而绳之。故人犹勉焉。夫妇本自情重。又可以弥缝。此三者虽无诚心实迹。而外面尚可识取。惟长幼朋友则灭之尽矣。幼而凌长。人不咎也。朋而负友。人不谯也。故公肆诟辱。颠倒离绝。兀若无所妨。于身名行义何也。此庠学之礼未讲也。夫五伦如方隅钩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3L 页
连。阙一不可。长幼无序。朋友无信。则三纲岂能独立。古者天子视学。仍行养老之礼。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老南面。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后。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北面乞言。又有养国老庶老之礼。其详可得以考也。以人主之尊而下于匹夫。所以教天下之悌也。于是立观光法。使国人圜桥门而观之。有以兴动悦慕。则上之所造。民岂有不感者乎。宜先举此礼。或每岁一行。或三岁一行。定为式。至于养庶老则使师儒依古行于春秋。州县官亦如之。则夫岂曰少补哉。或谓老更世无可任者。然今之三公。皆得古所谓论道者。六卿皆得经邦者耶。不可以无人而遂止。则于老更又何别。且一世不可诬。求之有道。岂无其人。借曰无有。此不但以德业云也。就其中择以为之则后必有才学可堪者出矣。况如汉灵魏髦北齐后周之类。莫不举此。彼尚如此。况 圣朝三百有馀年。独寥寥不闻。岂非欠典。今俗之靡靡波颓。未必非此之由也。故朝廷宜先举大射之礼。然后使州县行乡射。先举视学之礼。然后使州县行乡饮酒。本末之势然也。近世或颁乡礼。使闾里图之。而朝廷不与焉。则事无所宗。人无统率。未有不废之理。此为政之失也。至如书院。亦仿瞽宗乐祖之义。为章甫讲学之所。其意尽好。自白鹿石鼓应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4H 页
天岳麓之后。遂成同风。遍于天下。我国亦慕效之。始于白云易东。今至一郡而或四五设。无益而有害。此不待言也。盖法者终是朝廷之所陶铸。天下之不善者众。若无政刑以导齐则事未有不弊也。今以无位之人而责以表率之道。虽果得其人。未可为也。况未必得耶。故逃役甚于禅道。闹争剧于朝市。而不见所以裨补风化也。如欲为之。度地之形便。或有绝远官府。妨于聚集讲磨。方许立一院。祀其乡先生。阖郡而询之。有不肯者十人以上阙焉。此以地不以人也。如郡小而有不可不祀者。设于校宫之傍。朝廷又必依士林之愿。差助教之任。观其能否。为迁官之阶。赐田养士。赐奴若干以供给。无令逃民容隐。其入院者十年而更其录。必以圈如贡士乡约之例。其圈数少者则已入者黜。未入者不敢入。如此则猥杂不得冒居而无所归咎矣。其不如法者。县官申于上司而治之。其春秋讲会。县官又必亲往与席。再会而不与者坐罢。如是可以少益矣。抑又闻之。今之大学聚散无常。为党论之场。翻覆出入。一如朝著之纷挐。国家无以救也。其革之也。又岂无术。今进士之居京辇者。其数极多。依坊曲家户次第。尽录其姓名。使之循次入直。必定其人数限其日数。周而复始。其三年而不直者。不得赴举。其有故不就者。不强直。而违次者停举。幼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4L 页
学之士则亦于四学养之。而减其直日。四方之来者。别有额数。远者一岁而易之。近者半岁而易之。未满而求去者不强。亦以先后至为次而无敢违越。或额外愿留者。别有调度。而无与于士议。外郡则无论进士幼学。略遵此制。又别择士望而领之。庶可以无弊耳。
论贡士
贡举。古之善法。犹患不得其公正也。九品中正。始于曹魏。其于贤智品别。惟土断可据。然禄利之涂。人皆拚死。彼无位之人。如何能担负哉。借曰得人。取舍高下。专决于一人之手。亲疏爱憎之际。徇私灭公。势所必至也。又若专付铨司。所收不过密迩京辇。其于远方人士。百无一二。虽有一二。亦悬度流言。而鲜或得其真也。近有说者曰贡举归之乡约方好。此言深有理。据乡约长少齐集。有善有过。必书于籍。众士评议。积以年月。所书必不大谬。非比一时一事之得失也。朝廷申明此制。逐岁籍记。然后州郡就以为信。荐闻于国。可免遗逸之患。然书善可矣。书过有妨。其过者或罚或黜。许其更新足矣。若录于籍。非隐恶之意矣。且夫今之乡校。只付之猥杂之徒。其稍自矜持。耻与之同事。此又法规之未周处。猥杂去则矜持者亦屑为矣。其始入约也。列书姓名。乡长合坐。然后各授一纸。不相谋而或圈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5H 页
否。乃聚以混沦之。数其圈而如约。可免诟争之端矣。曾见岭南乡规如此。每当贡人。州郡据其籍录。拔其善多者一人。申于方伯。方伯又列书姓名。各授一纸于列郡校宫。乡士又集议。或圈或否。乃聚以考之。数其圈而贡于朝。如京畿庆尚道岁贡一人。全罗忠清江原道二岁贡一人。黄海平安咸镜道三岁贡一人。合六岁二十七人矣。然所贡者未及入仕则明岁又可贡其人矣。其再贡三贡以上。别其多寡。为注拟次第。而每三人同拟。无使佗科参错。如今庶官计日递进之例。则得才有路。而私意无所容矣。
论科举
昔宋周宣干有言。朝廷若要恢复中原。须罢三十年科举始得。朱文公以为极好。其利害得失。已不待言矣。不但文艺之不可以得人。科学盛而国无文章之士矣。不但文章不兴。业专者未必得矣。今也生不读书者。辞旨荒丑。令人代羞。而腼然对人曰此可取也。子侄亲旧丁宁售私。而忍能出口曰公也数也。万手所指。而不可以摘发之也。此皆置之无可柰何。且武科之数。每试近千。频设增广。进士益夥。无所用于国。而既忝科名。率皆觊觎官道。耻为农夫。则其害已甚矣。秦之求士。惟兵农二道。汉有力田之制。与孝悌等。所以裕财而务实。今也则蚩蚩愚下之徒。相观而效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5L 页
之。舍其钱镈。诿以科业。身无所能。而惰游是事者。不可胜记。毕竟受害者其谁也。又况文科进士。其借书代述者过半。或才优者一兼四五。或旁偷䨓同。或值宿构者有之。又有所谓外场者。阴通地窍。暗地出纳。或行贿胥徒。净写直入。其会试或有换面替入。或有带人混入者。又有所谓换封者。先贿吏辈。待立落既定。然后密坼糊名。取其乡士远人之券。剥去其书。改写名岁及四祖。此皆考官之所不与知也。科场之殽乱。何世无之。而恐未有如近时者也。既知如此。亦岂无禁抑之术。其初试会试。两相比勘。其笔不同者去之。其会试入围。其数不多。则错互呼名。以次列坐于广庭。禁其遥口相授及怀挟书册。其诗赋押韵。依唐宋韵脚之规。别占八字四平四仄。排押不错。其中格之券。姑留学中。许人来阅。又悉誊文字以传示之。其䨓同太半以上者。两皆揭榜。又严棘围禁出入。令许多军卒。更代审察。其发奸者悬重赏以募之。用奸者先施重律。出配远恶之地。以示信于民。则宁有数者之患哉。今之试场。盖导使之为恶。惟替入者难察。故士族名阀之间。亦或往往有此。况何论于遐方无称之人耶。如是者人目之以左司马。盖左与坐音同。谓坐于家而得之也。此亦有术。今京师及各道皆有发解之数。至于会试。亦每道镌定其数。表识于纸上。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6H 页
古南北之例。然后许其自相攻发则可以得之矣。至于武举。猥杂尤甚。百计抵隙。千涂逞奸。拚死冒没。惟货是殉。将无以尽覈也。此由取人太多之故也。今两西人物。半是及第之身。不与于仕籍。不入于军簿。徒付守令。为徵布肥己之资。是甚道理。惟约其数而精其技。且用古者计吏之法。其武艺可以应举者。各里有司者保任。然后付之郡吏。郡吏保任偕至京师。每百人而一吏。亦以户籍为證。然后以吏之到京先后为次。每以百人为一团。先试一技。次试一技。试尽而立落定。然后更进一团。其附在佗籍者。又必以籍主为保。居京者亦以各坊里任为保。凡计吏及坊任为保者。厚其廪料终其事。其作奸败露者。刑其保而并充军边裔以示信。既入格后。训鍊奉事列坐。招至前。诘问多般。录其状貌。如长短肥瘦须发黑白。面目大小阔狭。赤白瘢痕多少。若诸可识者以为验。至会试一一检点则庶乎可矣。然此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聊为今人说。
论科举之弊
近时科场不严。冗滥混入。或有踏杀刃伤。有司不能禁。其故何也。盖国家专以文艺取士。已失本务。姑置此不论。若于见成条制中言之。其始不特取文词。兼取笔法。又不特取楷书。兼取章草。皆有意义。日瑰月弛。一切乖反。至今日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6L 页
则书者不作。作者不书。拘曲之士。或只用毛锥。如摘颔髭。又或不作不书。惟以货笼络之。代手如志。一人倖中。百夫蜂起。至若卿相贵富之家。多挟书帙。一身赴举。傔从数十。虽有充军之律。亦莫之辨别。其弊也安得不尔。余谓此易治也。如先出令显示。其有初试之科。姑藏其券。待会试中格。送之礼部。送之台阁。合坐比勘。取其笔画之不相侔者拔以去之。则倖望者不入矣。其考试也。惟观文词。不以笔画之拙丑而黜之。但既定等第之后。等均则以笔。楷均则以草。惟就其间稍别上下。士大夫必将留意笔艺。有助于国家勤课之本意。且尽力而学之。必无全不成字之人矣。惟挟书册。自古有禁。不然远郡贫士。才虽优长。天下之书。固不可腹笥而尽藏之。则无以敌有力多携者矣。曾闻 先朝搜挟甚急。近复驯废。故人必各致众力。所以既见杂遝也。且如生员之试。放题不试九书。而经义不在四书。疑问不在五经。举业者百般鸠合。众构而豫待之。其不遇者盖鲜。夫四书何独无发挥之义也。五经何独无可疑之对也。今若合而放题。其有集待遇者失计矣。近世学问之阶梯。必以小学近思录为最初路头。则又宜添入二书。俾有熟习也。如诗赋则唐之省试及律赋皆可遵。必以八字为韵。谓之韵脚。或三二句或四五句。次第排押。所以防其巧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7H 页
伪也。然后详揭题解。使之明晓。则入围者必太半减退矣。凡入围冗滥难别者。以其众多也。若太半减退则虽欲拣而拔之。亦何难哉。入围既定。监察官巡视四下。察其像貌。引其不雅无文者数十百人至别所。诘以文义。试以制作。其不能者充军。其纳券出门者。捕诘亦如之。则不但科场整肃。军额亦且增益。而且司马试入格者。未必皆仕进。犹是儒生之伦。至于赐第之科。一能中格。出而事君临民。其事极重。尤不可以不致意也。若不经初试。倖中者益多。其始必以欺国罔上出身。其终之能尽忠荩未可必也。如曰节科之类。不可废也。中格之后。合而殿试。勘校笔画。然后唱第。其即日唱榜者。亦须呼入之后。略问篇中文义。使书数行以对。观其理趣。较其笔画。然后唱第。则积弊可以稍去矣。今世文臣亦有庭试殿讲之类。此何以异例。立法之始。必须自 上时遣中使提警之。验其勤怠。赏罚其主者。岂不使人人振刷耶。大抵士之于科目。关于利害之大者。苟可以计得之而免于罪。则将无所不为矣。立法虽良。久必蠹弊。故前世求才之君。必皆因时变通。不拘旧践。史传所记可见。今之世盖三百年一辙。安得不疵耶。所以然者。贵游子弟传习时尚。便于决科。不乐变改故也。若是者亦无柰何耳。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7L 页
论用人
今之用人。历考古制。集其下劣者而为之选举。宜先德行而后文艺。今也则以表笺科目为极望。拣别宜付土断。今也则全付吏部。一任其私己。纠正宜在宰相及喉司台院署可以后行。今也则一除而无敢难。升擢宜以才德。今也则一循资格。赏罚宜以功劳。今也则无劳而擢。有升而无降。才器之生。贵贱无别。今也则专尚门阀。疏远者百无一进。宰相宜先治民。今也则以州郡政绩为耻。而与清选异路。冗官宜汰。今也则邦小而员多。入仕宜简。今也则官少而人多。责效宜久任。今也则数递。荐主宜连坐。今也则安坐而无与。有罪宜黜退。今也则俄废而旋起。凡此数者。利害得失。往牒皆可考而知也。然而尚能为民为官。扶持许久何也。邦偏事细。外侮罕入。故寇乱不易起。才德无所售也。然政弊于上。民病于下。必然之理也。比如闾井鄙士。治家无法。残虐于其妻孥臧获。而旁邻无与焉。则虽使撑过岁年。而其败亡亦可待也。今我邦政。多非祖宗旧制。骎骎蠹弊。以至此尔。是岂长久计哉。乡举里选。虽不可复。姑就科目中更取荐剡以任之。三公荐三公。六卿荐六卿。台员荐台员。州郡荐州郡。凡内外尊卑有识者。各荐一人。合以数之。从其多而用之。又必申明连坐之法。其误荐者一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8H 页
则减俸。二人则夺俸。三人则降级。四人则削职。或赃污恶逆则虽一人削职。当时虽使误荐而观其始终。有贞黩不侔者。许其先发纠弹而免罪。其得人者亦计其多寡而增俸增秩。宰相及近侍峻选。非州郡政绩。不敢与焉。至贤否之实则只存殿最之考而已。内则百司之各属于六曹。如外之州郡属于监司。六曹长贰。各考其所属之诸僚分九等。自上上至下下。各有题目。勿以品秩。惟视上下为次。如所考二十七则第三以上为上上。第六以上为上中。至长贰及监司则宰相又考其得失黜陟之。此其槩也。今者设科繁数。文武官不可胜数。 陵殿渐多。荫仕益广。以愈多之员。求养于民下。其势日窘矣。旧例荫仕多淹滞。盖以 陵殿只有初授参奉。六品之职不过若干员故也。中间有建白。因其职而易其号。有各 陵奉事直长之名。而无准朔不升者矣。从宦者便之。此为人也。非为官也。人可以易升。而殊不知六品以上之职不加多也。文武科升品亦皆类是。是以守宰之任。掉臂碎头。一麾才出。十口营产。一人登朝。九族羞贱。靡靡乎莫非冀荣觊贵之场。而民生缩矣。古有十年不得调。有三世不徙官何也。苟非超卓之才。不计其淹滞。今宜桩定文武科及荫仕六品之职。必满瓜而后迁。使七品以下。必由此而升。不恤其淹滞在下。惟有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8L 页
才异绩为多人所共荐闻者。别有旨升擢。庶几近之。
论朋党
朋党生于争斗。争斗生于利害。利害切。其党深。利害久。其党固。势使然也。何以明其然也。今有十人共饥。一盂而骈匕。不终器而斗起。诘之则有言欠逊者。人皆信斗由言起。佗日又一盂而骈匕。不终器而斗起。诘之则有貌欠恭者。人皆信斗由貌起。佗日又如此。诘之则有动作多妨者。遂乃一倡而众和。始细而终大。其谈沫吻。其怒裂眦。何其过也。察于行道之间。来者掉臂。去者起武。其言欠逊貌欠恭动作多妨者何限。曾不有洸洸之奰若向之同盂饭者。于是知其斗之在饭不在言貌动作也。责其末者。见其由言则曰逊无此矣。见其由貌则曰恭无此矣。殊不知利害之源犹在。其失将不胜救矣。假使今日同盂而斗。明日各案而饱。去其所由斗则彼一时訾诋之衅。将见贴然息而无复馀嗔矣。故妻妾鬨于室。必有一非。然其非未必使之至此。宠有所未遍也。兄弟阋于墙。必有一非。然其非未必使之至此。财有所未赡也。国之朋党。何异于是。源其初。不过一人之善恶一事之轻重。不免有心诽口讪。此何等毫末。而内焉掴血相薄。外焉吠声纷吼。不见有旗鼓斧钺之令。而人人怀不旋踵意思。何者。今使大廷之上。集百僚而辨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9H 页
臧否。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然而让秩逊禄。各无倾陷摈斥之患。则是非自是非。朝廷一朝廷。何至于分朋分党戈戟之日相寻也。然则朋党何从而有乎。盖选举繁而取人太广也。爱憎偏而进退无恒也。唐之分党是已。唐人专尚科举。科举者非国求于士。乃士求于国。故林林乎南亩者。举有纡拖青紫之望。未窥六甲。先制五言。庶几其得之。幸而遂焉。则作公作卿。莫非分内。其不得者。未有甘心焉也。其佗入仕之路。杂然而益夥。所谓官员少而应调多。无以处也。于是或数易而递进。或彼废而此兴。递则缺。废则怨。是犹以货宝许人而遂不与。其导欲愈甚。以有限之货宝。待无穷之人。其争斗也固宜矣。一人当前而影从响应者皆可以沾其馀沥。则分党也亦宜矣。此谓选举繁也。历考古来用人得失。其任贤去邪。百无一二。然用邪者亦专于邪。不使君子递进焉。乱则乱矣。未有党之可目。此利凑于一而争斗无所故也。唐则不然。一李一牛。凡几黜几陟。屈便是求伸。烂额为上功。彼从流利往之民情。将安所取舍哉。此谓爱憎偏也。至于宋之洛蜀。伊川之贤而终归指目。伊川亦无柰举俗何也。盖宋之取人繁冗。动倍于唐。其势不日将溃。特未有兆眹。及苏氏深恶伊川。其迹遂著。其实非直为伊川也。伊川虽贤。平日所信从。不过谢杨尹数辈。殆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29L 页
若不成朋类。其纷纷傍睨之徒。未必皆出于好恶彼此之诚。然各自张气。有若为斯人伏节者何哉。故曰宋之洛蜀。天下之势也。何以言之。当时二党之外。又别有朔党。彼朔者程耶苏耶。孰是而孰非耶。可见虽无伊川。必党乃已也。夫政术失宜则士心靡定。士心靡定则是非混。是非混而争斗起。使天下之士。草偃波荡。靡靡乎利害窟中。何其惜哉。赖当时无迭进柄专之患。故其害遂息。不至如唐之甚也。唐又不足言矣。岂复有如我国之亘百载而愈炽哉。我国自中世以来。奸壬用事。士祸相继。前有戊午甲子之戮。后有己卯乙巳之残。一时忠贤。骈死于洪流。犹未有朋党之号。自 宣庙以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又分为八。世传云仍。仇贼杀死。同朝而进。并巷而居。有至老死不与往来。故吉凶相及则窃窃然咻之。婚姻相通则群聚而摈攻。至于言动服饰。别成貌样。遇诸涂可指点而认。异域而已。殊俗而已。噫其甚矣。此其故可迹而究矣。我国取人。尤专科举。然始也其数亦少。 宣庙以来渐见增多。至今日极矣。北朝崔亮之言曰十人共一官。犹无可授。正为今日符契。夫然故世阀之门文墨之户。蝉腹龟肠。抚红牌而嗟恨者不可胜记。党安得不分哉。夫利一而人二则便成二党。利一而人四则便成四党。利不移而人益众。其十朋八党。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0H 页
宜乎愈歧也。设使尽斥群朋。惟专一党。彼亦非铸铁镕金。必将有何来一尖刃。分三裂五矣。何也。方其得志也。广设科场。循私杂遴。谓之植党。不问贤愚。竞入清要。谓之张势。议政三而大匡之阶六。判曹六而资宪之阶十。至于乘轩衣绯。台馆峻选。人比于官。莫不倍筛。故外御才定。内讧又隐然萌矣。又况自有此党。云翻雨覆。聪明不足以尽睹记也。中立公是者为庸调。死朋不挠者为名节。加膝坠渊。荣辱顿换。柰之何人不朋而斗也。然则如之何其可也。简科举防杂进也。明考课汰茸阘也。然后惜名宦毋多与也。慎升超毋轻擢也。务称材毋数迁也。使利窦塞而民志定也。如是而已矣。不然虽杀之不禁。
论谏官
谏官之设。自汉始。言路于是不广矣。既有任者。佗皆有侵官越俎之嫌。夫百工各有其事。事有不便。皆可得以谏。奚待乎别置其任乎。风闻论事。自武瞾始。谗讦于是不可遏矣。人之罪过。按迹可治。其有所纠。必须按其实状。若道听涂说。言者容易。彼则受毒。何足以服人心乎。台谏避嫌。自我 中庙朝始。规避于是成风矣。身为人主之耳目。事有利害。宜终始献替。细故微端。而徒循厌讳可乎。然则柰何。既立谏官。须尽其责。宜令前后入台者皆列书其名。合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0L 页
卷。岁终则大臣重臣。合座商确。各注供仕久近及论列事实于各名之下。逐一不漏。一置台中。一置政府。一奏 九重。每岁辄加注。人主与宰相。合以考之。其所论评。果能裨补激扬吐茹可观者赏之。如或循嘿脂韦党私败事。斥而废之。赏之必拔其最。而增秩以显其身。废之重者五年轻者三年。不得与于赦令。则人必竞自奋励矣。至若州府之外。闾井之间。其有奸滥不法则持宪纲者岂可置而不纠乎。纠之而无实者。又岂可暧昧而不白乎。既论而事之虚实。必注名下如右例。则言者必据实。而不但以风闻矣。东人之厌事讳避。本来痼习。未闻有辞官逊禄之实。而一撞事端。抵死退步。托以避嫌。兼之呈病。满纸录證。猥屑无惮。此无佗。台阁清选。官衔既峻。而原无肥己之实。朝递暮授而宦途无滞。故敢为自便之计如此。甚者 召牌临门而偃息不动。视为寻常。纪纲岂不堕坏哉。避嫌之习。固合痛革。而其有做错者。政府政院。举以示警。如今推考之例而仍其职。其不容不辞。然后赐罢。呈病亦不可烦黩。至于违牌不进者。必并夺官级。惟其实病者。宰相举奏。其馀必满期而后复之。则后将不敢矣。且言路之塞。专由政院。今制亦许草野拜章。然少违时议则辄为其阻绝。况卑劣希望之徒。其言都无可采。其有识自好者。嫌于媒进。虽见利害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1H 页
之大捩。亦耻而不衒。间有发之者。只送该府。阅月经岁。不肯回启。徒成府中之乱轴。谁复省视乎。唐制登科记。上书拜官。与进士及第等也。其导言有如此者。其进言者。人主与宰相商确得失。真有发人之所未发者。特举以官之无所惜。则侧陋之士。亦肯出而论列矣。纵曰假手。然朝廷得一善言行一善政。泽必及民而国亦赖之。如唐之常何。顾不可重赏乎。况费一官。劝一国之尽言。其可已乎。此如人困死疾。有良医者教人投方。对證得效。则其感悦相报也。当如何。不有愈于奔走厚偿于庸医败手之门乎。
论御史
守令之善恶廉贪。专付方伯。方伯犹或有失。更令御史暗行察之。其有残虐毒民。御史必纠之。御史犹或不信。更付方伯查覈。方伯付之邻宰。邻宰其肯发人之恶而任受其怨乎。邻宰之所讯者。不过乡员胥徒。乡员胥徒其敢露邑倅之恶而不复恤乎。方伯又不必为御史重究而得其实也。御史既执迹而奏罢矣。又不必为已甚之论。而锢人之平生也。是以今之世。不闻有犯赃之律。是岂人尽廉白而然乎。抑有而不能纠也。有而不纠。置赤子于何地。噫哀哉。夫御史人主之耳目。受命而纠人之赃。毕竟非赃伊廉。则独非诬人而欺君乎。罪亦不可赦矣。今之无赃也非佗。御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1L 页
史徒知不为已甚。而殊不觉自陷于诬人欺君也。宜著为法。御史纠人而无实者。随其轻重夺级夺俸。以示责罚。则其纠人也必将究之乡员。究之胥徒。据实以成文。百详百尽。而无容罅漏。然后其奸慝之情可得。刺面籍产。无所贳贷。以警具僚。方是少戢。今也朝纠而夕白。俄罚而旋爵。晏然相对。无复愧耻。殆甚于儿戏耳。
论赂遗
赂遗。我邦之宿證。国弊民残。职此之由。朝廷不但不之禁。又有以教之。姑举一条。如朝聘使价。发简列邑。责其盘费。靡有定限。荫职武弁。争头委输。又如国有宴飨大事。必徵责列邑。列邑摊索闾里。残虐尤甚。如是而犹禁人之关节乎。列邑必有岁时问遗。无识贪恋之徒。必以此媒进。前官既已厚载。后官辄益争高。增之为能。否者中伤。此物元非国储会减。从何求得来乎。受者安之而民渐凋瘵矣。夫然故朝廷视以为常。上下因以成风。一物之输。官入些细。而转转刀蹬。在在殚竭。是岂不可以已者耶。法者当自朝廷始。如宴飨使价之类。须于经费中磨鍊。无得赋外加敛。其列邑问遗。即古所谓义赃。虽鞭靴微物。悉宜杜渐也。向者有建白定其物数。然私遗而私受。谁得以察之。如又曰宿弊不可顿禁。则宜令司宪监察官领之。凡州郡之问遗廷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2H 页
臣者。必须以其件记帖子。先谒宪府。落印为證。然后方许受之。其有过制者。台官举以论评。如是则惟一种鄙劣之外。必不敢冒遗而冒受矣。此又裨民之一端。
论田制
王政不归于授田。皆苟也。夫孰不知。然卒莫之行者。为富人之田。不可遽夺也。虽曰法行而悦众。众者贫贱也。多田即富贵是已。法无柰富贵何也。愚谓纵不革今制。若举限田之法。亦可稍稍均其贫富。限者何也。无者不责其有。过者不责其减。各以一顷为永业。贫者一顷之内。有入而无出则贫不得卖田而兼并不售。富必有分除而稍渐均平矣。别有所著不赘。且结负之不如顷亩固也。然顷亩而必有饶瘠之等。故古者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此不得已也。官税亦必宜随等添减。方是均齐也。今之法亦量其大小。然后饶者赋多。瘠者赋少。以定结负。若就中一齐打量。亦随等例减。无所不可。既不行画井之法。则结负之制。亦岂无善法之可以免于脱漏者哉。今为定制。随地广狭。定其顷如井法。或四顷或九顷。又如不足则或一二或七八。或长或广。不拘多少。惟取顷面之方正。不容圆邪。乃就其四角。筑土聚石为表。从表施绳定界。然后依步尺通量。定其大小。其中如有川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2L 页
术道石砾不食之土。依今田形法计去之。又察其界垄不耕之多寡。减其分数。然后勿论饶瘠。聚四表之内田主。量其大小。分俵步尺。使得必赔通量之数。如有田小尺多之冤。许其告诉。官临以伸之。其一田之出入表界者各计之。然后分其饶瘠高下之等。上下其结负。惟其奇邪馀段不可入表界者。亦宜别计。而虽十步五步之小者。必四角为表。计去不食者。如此则脱漏非所虑也。盖结负虽不及顷亩之便。苟有其人。亦岂不可以行王道耶。但欠不能均授耳。
论均田
井制既不可复。故治终不古若也。张子曰玆法之行。悦之者众。是则恐不然。悦者百而不悦者一。一之力足以钳百之口。如何得行也。富者田连阡陌。而贫无立锥之土。故富益富而贫益贫矣。余见平民破产。或有以无恒心者。或有以称贷滋益者。凡官府之浚削。闾里之豪横。皆足以荡之也。可破之端九。而可保之势一。其不散而之四方者。幸免矣。家破而田存。犹或复振。破必至于无田。自非陶朱之智。何暇措其手足哉。卖田有故。其始也或为衣食帛肉。其终也为𩜾粥不继。或主之于奴劫夺之。强之于弱勒责之。于是田有穷而民日困。故立国者率皆虑是。如我东高丽元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3H 页
宗及我 太祖大王定为规制。行受田法。然多田者必多力。夫岂恭俟损其有哉。亦不终厥惠也。汉末有限民名田法。较诸井地差似易行。亦梏于权贵而止焉。苏洵欲不责损田而禁其多占。然田多过制。既不可损货积。而多占者独可禁以遏之耶。余尝穷思得一术。不过平平耳。然如得如意行之。久而不废则或庶几有分寸之效也。国家宜称量一家之产。限田几负。为一户永业田。如唐之租制。过者不减夺。不及者不加授。有价欲买者。虽千百结皆许。田多欲卖者。只永业几负外亦许。过而不愿卖者不强。不及而不能买者不促。惟永业几负之内。有买卖者。所在觉察。买者治其夺人永业之罪。卖者亦治匿卖。而买者不论价还之。亦使田主自告官免罪。而推还己田。凡买卖必使告官而后成。官亦考验田案而后作卷以付之。其无印文者。不许听讼。则虽无急效。必见永赖也。何也。以余一里观之。去年几户破。今年几户又破。破者自多田至少田。自少田至无田。田既无矣。柰何不破。制民产者。虽不能夺此授彼。贫民若以见在馀田。恒保为业物。则岂非少益之道乎。凡卖田者必贫民也。今有猾吏豪商得货千万。一朝而聚众贫民之田。享素封之乐。而目下破户者不啻多矣。不已害乎。使贫民不卖田则卖者稀。故兼并减。贫民或有智力可以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3L 页
得田则得尺得寸。有入而无出。故易以兴。富民田虽多。或多子之分占。不肖之破落。不过数世而与平民等。如是则骎骎然完成均田之制矣。贫户免目前倾竭之患。则贫人固悦矣。富户虽至破败。而永业自在则富人之有后虑者亦将悦矣。如是则行之易而效必至矣。此其大槩也。或疑吉凶之费。有不容不卖者。然卖尽无田。又将柰何。独不思授井之世。民不得买卖乎。此可以谕矣。若夫损益则在行之者。
论括田
余既论田制。仍及量田之术。后阅文献通考。宋治平中。大理丞郭咨以千步方田法。括定名田。首括一县。得田二万六千九百三十馀顷。均其赋于民。未几以劳民罢。议者谓朝廷徒恤一时之劳。失经远之虑也。后至神宗熙宁。复修此法。四角立土为峰。植所宜木以封表之。恰与吾意暗合。而竟以骚扰。沮不行。夫井田废而检田不均。说者每诿以逃隐不必尽覈。为厚民之义。然方井牧之时。其有一分脱漏也耶。逐田有漏。犹或可也。或漏或否。而均赋之可乎。余以所居近邑言。广之于安。其结赋不啻减半。以一乡言则一坪之内。轻重悬绝。是岂但已者耶。若以劳扰而不举。当时沟洫之创。用力如何。而圣人为之何哉。若曰脱漏而犹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4H 页
足为国则宁不若尽覈然后量而均减。虽三十取一可也。不此之图。侗儱不察于或重或轻之间何哉。窃念我国俸禄太薄。群僚胥徒皆不足以自养。其势不得已法外加敛。不然将无以为生也。是以自三公以下例受列郡问遗。为仰事俯育之资。朝廷不但不之禁。或定限物数以为式。然既是私馈。其侈滥无节。谁得以禁遏。廷臣索于列郡。而毕竟非出于民者耶。既定大同之税。则宜无更徵。而必使州县官大同常廪之外。加徵杂赋。厥数愈多。则所谓大同之意安在。其佗燕价往还。宴飨大事。例有求请。其苟且有如此者。是以人之恒言曰朝鲜是人情之国。人情者贿赂之称。假使贿道一切断塞。则自公卿以下至于庶徒。都不免饿且寒矣。古之善为国者。常赋之外。虽二卵之微而干城亦弃则可以见矣。宁有不定其数。随意索取。而民不被毒者耶。故东人之嗜贿无厌。法使之然也。且三年而有一年之蓄。古之道也。不如是。饥馑无以待也。兵革无以备也。至于积之之久。以其羡馀。减价而春粜。增价而秋籴。悉依民愿。以助其不给。其不愿者不强。或将陈败。散与贫民而无惜。如是可以无事矣。今也则一岁之入。供给一岁而犹患不足。故别偫还上之谷。以为军饷。春颁秋敛。增十之一。谓之耗谷。助为常用。岁登则勒授于民。岁饥则且置赈济。先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4L 页
务刻索。卖产败家。害及邻里。至于赈恤则强夺富民之藏。谓之劝分。卒无以有补。而徒敛怨怼也。究其弊源。皆由括田不均。岁入太缩。以致纷纭如此。前辈盖无此力量也。余虽有此说。犹不能自信。及见治平之法。涣然无疑曰。此井地之亚也。必可行而不容缓也。如是则得田必增。又必遵什一之制。以赡优国用。以待饥馑兵革。外此民不与焉。比向之名为轻赋而残割百道者。相去天壤也。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故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苟可以安民而利国。一时骚扰。又何顾哉。栗谷有言。自古为政。其初莫不有谤。子产相郑。舆人诵其欲杀。三年而谤止。惟恐其死。孔子相鲁。投之无戾之歌。而惠我无私之颂。旋作于化成。惟坚守无变。不沮不怒。然后民心可定也。此其见得可喜。且井地虽不可复。亦须有限制。故余昔有均田论。更阅章氏图书编。宋建炎中。有林勋者上本政书。亦与吾意合。其法使一夫占田五十亩以上者为良农。不足五十亩者为次农。其无田与游惰末作者。皆驱之使为隶农。良农五十亩为正田。其馀为羡田。必躬耕正田。而羡田之家无得买田。惟得卖田。至于次农则无得卖田。而与隶农皆买羡田。以足一夫之数。而升为良农。凡次农隶农。皆使分耕羡田。各如其夫之数。而岁入其租于良农。如其俗之故。若良农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5H 页
不愿卖羡田者。悉宜俟其子孙之长而分之。官无可夺。噫。此千古独见也。施之不见所妨。而先儒之所称扬。何惮而不行乎。后世四十一亩。准古百亩。则一夫五十亩。斯亦足矣。但使羡田之家不得买田。则富贵者不欲矣。此不必然矣。若以百亩为正田。而次农无得卖田。则卖田者绝罕。兼并稍息。而贫户免破落之患矣。纵使不得买。其假名冒占而专其利者。又何可以悉禁之哉。或谓只有永业百亩。而贫不能庀丧者。亦不得卖乎。曰法制既定。亦无柰何。古者井牧之时。其必如此。况今都阙一亩而遇死亡。将何以哉。邻里有救助之俗。官府有墐尸之政。如是可免沟壑矣。若因此而毁之则法将不行。
论水利
磻溪柳先生曰民生所赖。莫如水利。如金堤之碧骨堤。古阜之讷堤。益山全州之间黄登堤。前世极一国之力而成者。今皆废坏。若修此三堤。芦岭以上。可无凶年矣。余未及目睹而知其利害。然凡陂堰之若大若小。废缺不修者。处处皆有。今人之惮小力而昧大利如此。可胜叹哉。盖水利有三。陂堰贮水一也。穿渠引水二也。作械挈水三也。贮水之论。磻溪备矣。至穿渠则亦国不理会。往往人出私力。略成坝闸。财殚而功败者十八九。如挈水之器。愚氓智不及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335L 页
此。旱乾为灾。固其宜矣。盖田以水耕非古也。井田沟洫。不过蓄泄。以防旱涝而已。则稻亦陆种也。今有一区之地。可以水可以陆。大约种稻一斗之地。可种春麦二斗。夏菽一斗。又荞苏杂谷间之。其生谷之数。比种稻必优。而功力则倍省。然水谷贵而陆谷贱。贵者虽少。反胜于贱而多。故人必易陆田为水田。而价亦倍售。大槩言之。人必日再食。一食一杅之外。无所用也。美谷亦然。贱谷亦然。残氓贫户。充腹是大。不必以贵美为重也。以一人论则得其贵美。可以优于贱者。以一国论则域中之谷必减。而民有不得其食者。兼之旱乾为灾。水田为偏。有或全不收者矣。此水田之害也。惟其污泥下湿不可以陆者。方可言水利也。今不能然。平原广野。苟可以导水引泉者。莫非水耕。不可以卒革也。朝廷宜申饬所司。使重臣掌之。修堤穿渠。不惮力役。不令私户专其利。其补民裕财。岂浅鲜哉。说者必以水悍难遏为诿。然如中国河淮之大。莫不旁通。而渠渎纵横。岂因水力之微耶。惟挈水之术。古今传者多般。未有若西洋之龙尾车者。其利普洽。若能营之。可与堤渠比并。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