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书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6H 页
答李致和(辛酉)
瀷拜白。向因洪友沾丐下风。傃仰虽切。道里脩阻。无由款承明诲。不自意勤牍远在。辞旨庄重。感荷既深。况伏审秋令。福履增重。与时宜之。尤叶区区贱忱。然推引过当。意若剪拂羽毛。提挈而同归。固知门墙则进之意亦宜尔。在瀷岂不欿然不宁耶。瀷早失师友之益。困蒙远实。至老死擿埴行走。只是转身于驳杂之中。初无阶级可践。宁复有功力可以少答朋友之望。当息山丈未捐世。雅有赢粮鼓箧之愿。亦缘诚心浅劣。坐消年月。居然梁摧而身无所仿矣。在今贸贸然不识四到者。莫非罪也。玆读来谕。谓尝从游函丈。因不失亲。固不当若是耶。瀷虽愚下。亦曾与闻于君子之义耳。亟图矩矱于并世贤智。方是无憾。顾齿发衰迈。痼疾缠躬。但将俟死于牖下。又何以踵门而罄竭情愿耶。清台权丈千里神交。室远而人迩矣。想仙庄与之邻并。朝夕资益。令人憬然钦叹。适吟病形神寂寞。拈毫手涩。不宣。
答李致和(甲子)
伏承四月十七日辱书。中间虽月移时易。有以审静摄体度完养思虑。副此区区之望则幸矣。瀷穷居能老。窃不任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6L 页
困蒙远实之叹。不意吾丈不以鄙夷。辄赐勤问。申之以讲订本原之论。意若有可与反覆之者。抚躬增恧。将何以报答耶。瀷衰疾宜尔。子又旅食。经年宿證又闯作。怵惕从仕。父子恒离。其在私计则左矣。柰柰何何。四七说数十年前裒成小卷。后来觉得纰缪处亦多。懒颓昏瞢。自无隙修润。时不免缘柯失株。藏头露足。玆蒙儆发。虽欲略举伦脊。恐无以提省。亦尝与闻先贤大论。岂不曰义理公天下之物乎。无古无今。无彼无此。使有斑窥刍牧可采。近世读者率主先入。牵人强合。所以无归宿也。老先生许多辨别。明明洞洞。不复碍翳。后生之寸前尺进。莫非依作梯级。然下劣鲰生。始入宫墙。其威仪之盛。法器之美。谓皆指认者。非妄则诬也。向拜清台丈。敢有所道老先生以本然气质之性。分配于四七之理气。夫本然者。非气质之性之外。别有其物。就气质中指出本体也。若然与四为七中善一边之说何别。不知清台心下以为如何。此亦不过从九层阶下。望百尺竿头。眼摇心夺。毫毛皆眩。顾何异哉。盖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为其窾要。比诸人乘马说。此乘而彼载也。则所谓随者恰似载字貌样。朱子曰理动而气动。未有理始无眹。随气方动者也。若以方寸间感发运行言则凡人心道心若四七之情。何物不然。气有大小。有气而有形。形者身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7H 页
凡周流一身。舒翕生养者。大底是也。其方寸间神明寂感。小底是也。所谓气。发之气即形气之大底。不与气随之气相贴。其动于方寸则四七皆非理不发。非气不载。至于气发则于这上面又别有苗脉。形气是也。先生论四七。必举人心道心。若先获于彼则此可谕矣。四七情也。人道心亦情也。此便是这话。初非有两般也。朱子曰饥寒痛痒人心也。恻隐羞恶道心也。四端之为道心则定矣。人心不过饥寒痛痒。而朱子曰喜怒人心也。喜至于过。怒至于甚。是人心之所使也。然则七情是人心之所使而为之机栝也。其释禹谟则曰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所以为知觉者不同。形气属人字。而向所谓饥寒痛痒属心字。性命属道字。而向所谓恻隐羞恶属心字。道即理也。故知觉之直原于理。不与形气相干者谓之道心。人即形气也。故知觉之因吾形气之私而发者。谓之人心。正与私对勘则公也。言正则公在其中。谓之私则不与于佗人也。公私二字。为此论之大案也。其在四七义。恐无异同。朱子所谓理之发气之发。只举所以发之苗脉。不系于方寸间。出入乘气之机也。先生所谓理发气发者。亦以性命形气对勘。与禹谟解合符无痕。所谓气随者。吾知觉之气。顺轨而成之也。所谓理乘者。虽发于形气。而无此理则亦不能。既有形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7L 页
气。不食则饥不衣则寒。掐著痛爬著痒。是形气上所合有之心。言人心时犹不及于七情。既有这心。顺之则喜。拂之则怒。伤之则哀。威之则惧。亦必然之理也。此莫不有当然之则。无天理之裁制。便易危坠。若无七情之为之机栝则人心之所以为危者何也。故谓七情便是人心则可。若谓人心即七情则有违。凡大而禽兽细而虫豸。莫不具七情。其于四端则无迹也。是以拈公私二字。为判讼之案。而诸说之同异得失。可从此推去也。至于舜之怒孟子之喜。又别是一义。此惟圣贤有之。七情之说。昉于礼运。岂不曰七者不学而能乎。始知七情之本然。不离于私有也。亦不曰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乎。其本然则虽私而万物属己。明于其利。达于其患。不假于意之而必知其情。视天下之喜怒。把作己之喜怒。是圣贤之形气许大也。非七者之本公也。夫纵敌则敌喜。杀敌则敌怒。虽圣贤不与彼同。喜怒则亦可以左契矣。不能枚举。亦不敢终嘿。草草布此。可否惟命焉。朱子答汪叔耕书。以单传密付。论太极图者。深以为非。谓背形逐影。指妄为真。而先生之于辅庆源所记。亦下此句。其义何居。高峰后说。终不能脱然于旧套。又许以独见昭旷之源何也。此皆可讲者也。勉斋所谓理动气挟。气动理乘者。不曾见之。商其语理动气动。贴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8H 页
在性命形气字。气挟理乘。贴在知觉字。而息翁所谓意长意短之别。系于一之字有无者。未见其必然也。先生答李仲久书主于理主于气者。亦未见其有初晚之别。朱子答蔡季通书。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然即其已合而析言之则性主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以其主理而无形。故公而无不善。以其主形而有质。故私而或不善。其义本如斯而已。但先生答奇书云虽不可谓七情之外。复有四端云云。此则可疑。试观喜怒。非恻隐羞恶也。非辞让是非也。判然不同也。若然四七终不可以分开说矣。后又答李平叔一条。有未可深谕者。惟待吾学之进而更考矣。
答李致和(丁卯)
去月已拜状付京便。俄闻久滞不达。今敬承九月赐札。亦稽过三月。纸往纸来。尚患碍阻。况濒海隔岭。宁有期于操几杖周旋耶。虽以尊体颐寿葆重为慰释。但审膝下有钟情惨伤。亦以惊叹。瀷日觉骎骎复土。精魂筋骸。判非世中光景。时复谩阅旧学。茫然若异邦生面。如何能接续有功。四七之论。三十年前未甚秏瞢时。果有妄笔。近不免稍漏耳目。颇闻颊舌。不独一时咎责是怕。实亦终身陷溺为惧。未死之前。苟得炉锤归正。岂非贱子之大幸愿欤。向者一书。槩有撮举失守辞屈。宜无别白也。老兄知瀷为何如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8L 页
素乏梯级之功。恒多蓄疑之癖。至盘错难通。虽或见定成说之外。时不免旁蹊乱走。此平生不可瘳之坏證。亦念前贤立教。须观其本旨所主。洗濯来新。替换字句。亦明师攸训。踏耒者退。驱牛者进。所以为耕则同。罩必掩汕必举。何害于为渔。捞觅不休。犹庶几乎班窥。君子必将哀而不之罪也。苟非仁人垂恕曲谅。又何敢发此耶。自东方之有此论。林榛海滚。辨答不亿。人犹瞠然惚惝。继之以党议题目。殆不胜入主出奴则骇矣不足言矣。高峰所以与老先生别者。其要只系乎一转语曰四端是七情中善一边。非七情之外复有四端也。愚潭一条。不曾闻知。若果然也。与彼符合。其不为先生之所取也明矣。此中朋友中亦有为两存说者。瀷谓一冰一炭。终未有可混之理。此何异程洵之苏程室篁墩之道一编。吾丈之明而亦为此耶。吾徒之尊退溪。殆于峻极于天。然未知所以尊也。其一时言句之未尽该说者。须为发明指归。使后来如仰青天睹白日。若不能以意逆志则或不免周无遗民之讥。先生所谓虽不可谓七情之外复有四端。遂以为非。有异议则不可云者。岂不反致学者之敢疑耶。且以四贴本然之性。七贴气质之性。此不过譬晓如此云尔。若据以为定论则本然之性。就气质之性中剔出不杂乎气而为言则恰与善一边者相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9H 页
合。吾丈必已思及此矣。瀷必以分属于人道心者。切切遵先生训也。苟言性情之妙。舍或原或生之解。更无处著落。心一也。既分谓人道。又分谓四七。意者人道之外。恐更无四七。退溪之所本者朱子。朱子之所释者帝典。不得于流者。宜反诸源。先生亦已云。名言之际。眇忽有差。不若用先儒旧说为善。则请以朱子本说代之。而去吾辈之说。便为稳当矣。试以或原或生者。排列作图。其或原者何也。不涉人之形气而直发于性命之正。如赤子入井则恻隐之心生。过庙过廷则恭敬之心生。此与形气之私何干。道者性命之理也。恻隐恭敬等心也。故曰道心也。饥饱寒燠掐痛爬痒等。缘吾形气而生者也。形气者人身也。饥饱等心也。故曰人心也。此皆朱子意。细考可得。方其只有人心时。无七情之可言。不食而饥不衣而寒。圣愚同有也。既有此心。便惹此情出来。方饥之时。得食则喜。失食则怒。将死则哀。威劫则惧。馀可类推也。其所谓人心听命于道心者。有七情故也。虽值饥寒之境。不以此妄动喜惧之情。是谓听命而危者安也。若非喜怒等情。何处讨听命看耶。不食不衣而无饥寒之心。是为听命耶。此无其理也。是以七情宜属之人心。而或以饥饱寒燠与喜怒哀惧分言之。或谓七情便是人心。此要说同亦得。要说异亦得。至理发气发之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69L 页
气者。只指吾形气也。道心之恻隐恭敬等。不与于形气之私。故谓之发于理。人心之喜怒哀乐等。缘吾形气之私。故谓之发于气。此未有纤毫可惑也。以心之寂感言则理先而气后。理动而气随。不易之义也。所谓发于气者。非气先发而理方从之也。谓心之动。从这形气发云尔。其理先而气后则人道四七无不同然也。若曰理气互有先后之动则千万不是。今谓退溪如此说。诬贤之甚也。理发气随。固无间然。其气发理乘者。推其本意。不过曰此心本缘形气之私而发。理亦乘此机为七情之貌象。形气何尝发动耶。理亦非无气而自动则其理乘以后向所谓气随者。虽不言犹言也。其实理乘与理发相贴。气随则兼该理乘。理发之后至气发则理动之前有一段形气之苗脉也。若谓方寸之中。有气先动而理方去乘者。非瀷所敢闻也。至于栗谷。原初不是。句句皆错。但以善一边为四端则七情之目。恶一边当之矣。近世儒术。引朱子四端亦有不善之说。添补栗说为完论。则四有善恶。七有善恶。所谓善一边。何据而云尔也。又至圣贤七情一段。别是一般论议。不可猝既。右说既甚伤烦犯分。惟恐得罪并世知言之君子。不思中抱卒面之义。径情索言。实涉猥琐。恭俟的确之教。质本粗率。病且昏呆。把毫未堪净写。胡乱布此。亦极悚仄。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0H 页
别纸
瀷曾著书。依朱子训七情横贯四端。七情不可分配四端。四端有不中节。七情是人心等处。各有辨论。而以禹谟注形气之私及礼运本说七情不学而能者为要归。凡数千言。今何可以猝既耶。然扳枝拉叶。只为走脚底话。亦未有穷竟之理。若曰老先生不本于禹谟注则已矣。不然所谓气发之气。指形气者定矣。若曰七情之说。不本于礼运则已矣。不然其不学而能者定矣。七情不独贤愚同有。虽虫兽莫不备具则其从形气者明矣。其与四端判为异途者又定矣。气发之气。既属之形气。则其理发气随之气。义有少别。可以推测也。既云七情不可分配四端。而又云横贯四端何也。以理言之则只有此四个。加一减一皆不得也。形气之情。亦无理做出来不得。故朱子谓不隔乎理。助其发挥也。七者之貌象。孰非四性发出来者乎。然四性之不涉形气者。只有此四端。既涉形气则其轻重浅深之间。名目甚繁。故中庸以四为言。大戴以五为言。礼运以七为言。而忧惊傲狠之类。又不啻多矣。缘四者之端。和气质为用也。比如水一也。和黛为青和墨为黑。此本与水之直发者有别。亦可谓这水贯过彼青黑等也。因此而遂混沦两间奚可哉。是以朱子又曰哀惧主礼。欲属水则是智。且粗恁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0L 页
地说。但也难分也。此可以见矣。苟是同一物。必不曰粗说难分。试言之。恻隐者。喜怒乎哀惧乎爱恶欲乎。羞恶者。喜怒乎哀惧乎爱恶欲乎。何以谓善一边。据朱子说有不当恻隐而恻隐。不当羞恶而羞恶。此段又当如何说。不独七有善恶。四亦有善恶。则二者之非一物可知。四七毕竟不外于人道二心。若又曰道心是人心之善一边则可乎。四七情也。人道心亦情也。方寸之中。恐无许多苗脉。既以四属道心。必欲舍七而论人心。曷故哉。不得于言。必求诸心。亦安能以支辞辨争耶。但其为两是之论者。瀷期期知其不可矣。
答李致和(庚午)
去岁秋末书。今年冬初始承。既敬承矣。拜答无便。又至岁晏。远地信息。每每如此。宁不怅然。虽以当时哀履葆重为向慰。中间天道周星。不知奉奠体气不至毁疾。有以副区区之望耶。瀷衰剥且置。子疾恰过六百有馀日。肚肿遍蚀。腰脊脓流益增。药饵都废。拱手待其自瘳。其有是理耶。清台丈近报亦何如。往者因便寄书。其传与否。又未可必。近有岭人来言颇有唇舌。名与谤自是离不得之物。缘 朝家一番剪拂。声光顿添。此固嘿以待之者。柰柰何何。四七论。既烦猥往复。先说都忘。后对益艰。申复来缄。疑若有多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1H 页
少信及。靡吾丈包容不遗。何以得此。且复不惮妄发焉。退陶子敬之如神明。向非启发之功。后学从何处有所据守耶。然退陶子之所本原者朱子。今不能领会于退陶子。宜究极乎朱子禹谟之注是也。性命贴道字。四端贴心字。形气贴人字。而其心即饥寒痛痒等心也。犹不及于七情。经曰人心惟危。危者易坠之称。夫不食则饥不衣则寒。掐著痛爬著痒。圣愚同有。何谓危。有七情故也。饥而得食则喜夺食则怒。饥甚则哀。将失则惧。得美则爱。食恶则恶。见食则欲。佗情皆类此。此皆当有者。而因其顺逆。渐炽而荡。易至于违理。故曰人心听命于道心。谓不以七情而(二字缺)也。不然不食不衣而无饥寒之心。方谓听命耶。宁有是理。故七之哀。非四之恻隐。七之恶。非四之恶。此私而彼公。私则生于形气。与道心苗脉判别。故好学论云外物触其形而七情出焉。去却一气字而其义尤明。其所谓理之发气之发。有何难知也。须于此见得然后方可以语道矣。凡此犹未说到心体之乘气出入也。夫血肉之心。五脏之一。神明之心。脏中出入之气也。盛贮该载。敷施发用。皆神明之所为。故曰心统性情也。此与形气何干。人有一身周流之气。有一脏之专气。神明之心。以专气言也。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理之将动。气便载之。成此面貌。故理发气随者。四七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1L 页
同然。理乘神明之气而其发者四也。理因物触形气。方乘神明而发者七也。朱子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此指凡人之有心。非对道心言也。其乘机也。岂有先气后气之别哉。愚故曰气发理乘者。即于理发气随之外。更有一层形气苗脉。于两气字不能分晓。此论终无底定之日矣。其孟子之喜舜之怒。别是一般议论。理在形气之中。如水在器中。揽水则器动。撼器则水动。圣贤天下为家。中国为身。物我同情。故恻隐之甚。又触形气而为哀。羞恶之甚。又触形气而为怒。馀可类推。此圣人之同仁也。虽原于性命。及至形气为之动则涉乎七情之私。惟圣人有之。原其始而谓之理发可也。究其终而谓之气发亦可也。岂可以此反疑于彼哉。若旅轩愚潭之论。不能深晓。不独于此。虽退溪集中如本然气质之谕。答李平叔书。不敢以未觉为已觉。内自欺诳。终身安于不知。亦岂先圣贤之所望于后人哉。其说许多。非折简所可布。惟在嘿以去取而已。瀷尝有著论。一一辨别。而不敢轻出也。山川阻脩。无因仰质承命。馀生之恨也。
答李致和(癸酉)
信息隔岁间阔。虽有便风缄款。往往去滞来阻。多患不达。生老各天。馀日尽少。音问亦从而罕稀。宁不怅然。瀷蛰在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2H 页
丘樊。素不喜游从。一自仰托心交。千里而几席矣。书牍盈箱。眷厚溢纸。岂非生世之幸愿耶。京居安生不知谁某。既闻勤札嘱付。虽不承犹承也。今又敬拜下状。凭审令德颐寿动静俱宜。虽以慰释。亦审丧威荐臻。摧恸抚怜。更为之惊叹未已。清台丈七旬麻疹。前此未闻。然能葆摄回泰。此不独内养多力。亦必明神锡祉耳。瀷子亡之后。只有孙男女二躯。女为疹鬼所夭。身蠥家殃。去益酷烈。子服既除。穷独不死。非悲伊怪。亦念脩短皆命。此物果何修而得此绛老之耆寿耶。兼之魄气都丧。忧乐无蒂。何异蚕蛹之未化。万事不挂搭久矣。所可恨者。子生时有遗草数万言封事。冀或待时上进。皆滚滚国计。今已矣。时阅而为之不怡焉。不独于此。居官居县咸有录。及论礼说经春官志接倭考。浑无一句漫语。亲爱见之。辄谓终必为世需。然世其可需也哉。只一咍而已。今世念冷忽。只有岭云在望如故乡。得与惠好同归。岂非情愿。此何可易办此生。可谓缺陷矣。
答尹幼章别纸(己亥)
己日之说。本违朱子定训。何敢自谓是当耶。宜以公言为定。而若曰不可以干支著象则有不然。如先后庚甲之类。独非干支著象耶。须更取考。
女子子适人者不降祖父母一条。注疏诸家。皆未有端的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2L 页
见解。吾每疑之。公意亦如此耳。今有一说焉。按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期。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曰小宗故服期也。以此推之。妇人之降于父。特因不贰斩故也。昆弟之为宗者既无此嫌。则犹服本服。况祖父母耶。然则妇人之不降祖父母。宜以归宗之义例看也。
庙制终有难处者。四龛之外。又添始基之祖。尤觉未安。故朱子有迁于墓所不埋之说。然只立庙山原一祭之外。无人汛扫。或人家弊残。易至于不能庇护则诚为未安。如以累世为僭则不祭斯可矣。今不能不祭。而反欲别立一庙。别立与同堂。果有僭不僭之殊耶。又况别立。尤觉犯分。不可为也。古者群主各庙。惟诸侯之中下士祖祢共庙。则别立之重于同堂可知。太祖之不别庙。天下之所共。而大夫士猝然独行。其可乎哉。今人祭四世而又祭始祖。诚与国家无别。此特祭四世之过也。非祭始祖之过也。乃不欲动于法外之四世。而反迁当祭之始祖奚可哉。如曰朱子家礼亦不可不从。而必祭高祖。则虽有与国家无别之嫌。只得如此而已。更无佗道理也。盖天子定为三昭三穆。诸侯二昭二穆。则大夫之祭四世。岂非僭乎。虽大夫亦当有太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3H 页
祖。而今或不然者。岂非阙乎。以凡情言之。僭者废之。阙者举之当矣。朱子许其僭而难其阙。必有微意而不可谕。愚谓僭在于四世而不在于始祖。既不可不祭高祖则虽更祭始祖。是无与于僭不僭也。或者宋时庙制未定。皆祭四世。而不许其祭始祖。故四世已僭。迁墓不埋之说。不得已云尔耶。若然与今又不同科。不可引以为證也。
长房迁奉之礼。不可以贫富言。设或宗子贫乏而有烟室破壁之患则又将柰何。此事只合限于定制。而毋敢或违。庶几不惹厚弊矣。若不肖长房不愿迁奉。则容有可更商量者耳。
招魂葬之非。不须更言。设坛并祭。亿而已矣。鄙人之罪矣。然虽祭不享之论。公言非矣。其不以体魄不以神主而祭者何限。魂气无不之也。若合于礼而致其诚则自有享之理。为此说者非佗也。孔子曰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死生人鬼之别。虽若是判异。而窃观祀享之礼。委曲精微。容或有以事人处推测者。今也某人之渰死。父子兄弟同时骈陷。魂如有在。其烦冤未散之气。彷佛乎依倚于冥冥中矣。虽其体魄或得或失。而为至亲者心。宁忍一祭而一不祭耶。又况夫死而妻在。待佗日妻亡有墓。则其子亦不宜祭母而不祭父。故有此云尔。未知明者胸中以为如何。不尔则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3L 页
又有一说。虽不得其体魄。要必在此江中。即用望墓为坛之例于近江僻静处。为一坛场而祭之。似未害于孝子之情也。比者自本家有书来问。以近世士大夫之多虚葬为例。此奚独士大夫之家有之。国家 宣靖两陵亦然也。国陵则本先有墓。而后为倭所发。既是积岁妥灵之所。则何可以一朝顿废。此不过如鄙人设坛之意。而至其必具棺椁器物则又未知其如何也。至于近世士大夫家所行则有异焉。其心诚谓人皆有墓。吾亲独无是。于孝子之情。岂不衋然伤恸哉。然无者不可为有。凡物皆然。况父母之体魄乎。此鄙人所以不敢变说。以循本家之志也。
父子并亡。父有佗子而子无后则于父之神主。当题云显考。子某摄祀。待立适孙而改题焉。于子之神主。当以无后之例书之。亦待立后而改题焉。上一款则曾闻之堂兄。其说如此。
家礼依伊川主式。本不用显字。奚独告事祝然哉。家礼图云礼经及家礼旧本。于高祖考上皆用皇字。大德年间省部禁止。回避皇字。今用显字可也。此用显字之始也。然今考家礼。并无皇字。或者新旧本之有异耶。据礼经父曰考祖曰王考曾祖曰皇考高祖曰显考。与此说不合。且谓高祖之用显字。而不言曾祖以下乃禁用皇字。其义未可知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4H 页
也。若于四世并书显字则实无所考。而今人家通用已久。不可猝改也。但于告事祝独书故字。又不可解。陷中则不书属称。故书故字。今既书属称而又书故字。与佗祝例不同。其或未及修润者耶。
详家礼本文则祠堂之名。不系乎庑之有无。公言是矣。
按礼葬日虞。再虞用柔日。三虞及卒哭用刚日。柔阴而刚阳。柔取其静而刚取其动。以其将祔于祖。故取其动也。非有吉凶之异也。
按仪礼及家礼自祔以后称孝子。沙溪说是也。礼意本如此。必欲改称哀者何所据耶。但家礼书疏称孤哀。书疏是卒哭后事也。是甚可疑。以意臆之。或者人之书问为丧也。己亦叙其祸延哀恸之故。不得不尔也。家间虽有节次向吉之渐。而与人则乃最初问答也。故以初丧之礼处之。文子既祥而受吊则却深衣练冠垂涕洟。其义可推也。未知公意如何。
长房同奉迁主之说似然。
文质彬彬。方为得中。然救僿莫如忠。故其或继周者必将尚忠。其势然也。野人之从。非但为彼善于此。亦所存在此矣。盖忠则归俭。文则流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天下之不复治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4L 页
四科之说以为夫子之言者近是。虽弟子称字何妨。闵子骞为證亦快。
人不间之间与吾无间之间。恐无异义。特公不察之。禹之菲饮食恶衣服。吾无非之之心则无间也。子骞之父母昆弟之言。人皆信之则不间也。若父母昆弟称其孝友。而人谓不然则是间隙而非之矣。
于季康子称孔子者。或者以其大夫故尊之也。如问使民敬忠问由赐求之类。只称子曰。是即记者非一人。故取例不同耶。
唐虞之际。集注本是可疑。际是两个会处。故集注必以唐与虞当之。然于于斯二字。未觉亲切也。凡言天际水际之类。只指天末水边而云。则以唐虞之后。为唐虞之际。似无不可。盖天末有地。是其际也。水边有岸。是其际也。唐虞之后有周。亦岂非际乎。
按礼聘玉之后。主君使人还玉于宾馆。岂有使者执圭下阶之时。絺络即当暑绁绊之服也。暑月服此。人人皆然。而或乡傩斋居之时。衣朝祭之衣。又必以时服尚之。所谓蒙彼绉絺是也。若但为不见体则何待表出而后然哉。体之见不见。在于里衣之著不著。必将曰必有里衣可矣。恐不若如此说。不敢质言。姑记所见。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5H 页
伤人乎不为一句。曾闻明太祖之说如此。然集注之释固当。不问马者。非谓终不问。其才退朝。急问人之际。不暇问耳。若泥此而作终不问之意则不几于靡有孑遗之解耶。厩焚而问伤人。知其为灾也大矣。杂记云厩焚。孔子拜乡人。其为火来者拜之。士一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或者指此而言也。救焚之际。必有焦头烂额为多少问答。孔子之于人。惧其或至死伤。何遑于马哉。
答尹幼章别纸(癸卯)
葬后朔望奠无缩酒。恐推之太过。君所引郑注。亦非其本意。若使朔望奠只如朝夕之馈则何以谓殷奠而与朝夕之馈有别。今欲牢守犹朝夕一句。谓当事事皆同。无乃不可乎。郑注之言亦有由然。盖下室之馈。不异于生时。殡宫则无黍稷。至朔月月半乃有之。故云犹平常之朝夕。是即明其有黍稷。而不得馈于下室也。疏说岂不分明耶。郑氏云于是始有黍稷。死者之于朔月月半。犹平常之朝夕。君不曾连前始有黍稷看。故有此言矣。试更思之。
小学拂髦。刘注果与本注不合。内则所谓剪发为鬌者。郑氏只道所遗发也。其文质略。有不可谕。孔疏却云三月剪发。所留不剪者谓之鬌。其意盖曰所剪者为髦。所留者为鬌。刘则却云剪其胎发为鬌。未知何考。然以愚臆料。刘说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5L 页
亦似近之。今观新生儿胎发极细短。浑头剪取。不满一撮。既剪则所留者几茎。而其能作鬌成样耶。儿生未半岁。胎发几乎尽落。假使为鬌。未及匍匐。鬌已去头。其留在头者不过日月间事。其有所益耶。且半岁之儿施鬌安用。是必不然矣。窃详郑氏之意。剪发一也。以幼时角羁于头者为鬌。既长有冠笄则饰而施于冠笄之上者为髦。鬌与髦异名则所饰必将异制。故曰其制未闻。非谓髦之发非鬌之发也。按士丧记既殡主人说髦。郑云儿生三月。剪发为鬌。长大犹为饰存之。谓之髦。此即分明指长大则加饰于鬌而为髦者也。此岂指当初剪发而所不剪者为鬌。及长则复以所剪者为髦之义耶。以郑證郑。亦甚明验。而但郑注拂髦云象幼时之鬌。此虽可疑。然彼既明證则此可以旁推。其意盖曰幼时有鬌。鬌有角羁之制。见于经。既冠笄则夹囟午达之制不复可用。故复饰为髦。以象幼时用鬌。而其制未闻也。饰既别矣。用既变矣。名亦改矣。以此象彼云者。固是无害。何必曰髦之发非鬌之发然后方成说耶。其曰所遗发者何也。郑意剪者非刀剪之义。故委曲解之也。儿生三月。气血未完。囟骨未合。于此刀剪其发。此不近理。至三月稍肥则胎发始有遗落者矣。剪字与剪本不同字。汇云羽毛摧落也。尔雅云剪齐也。或以摧落者为之。又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6H 页
是齐整遗落之义。故郑氏欲明其非刀剪。而乃云所遗落者也。疏家不察此意。转辗谬误。以至此耳。然则刘说未宜非也。君素精密。须细入思议焉。
曲礼女子许嫁缨。又云女子许嫁。笄而字。然则缨者非未冠笄者之所服。然内则却云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则疏说所谓缨有二(缺)者不诬矣。陈氏注妇事舅姑则直谓香囊。注未冠笄则谓佩容臭之缨。语甚矛盾。君考得是矣。以文势论之。古注亦有可疑者。郑以士昏礼说妇之缨。为明有系也。以衿缨綦屦。为示系属也。据此则二者是一物也。然上云衿缨綦屦。而无与于綦屦也。下云衿缨皆佩容臭。而与佩贴解。均是一衿缨也。而所释不同。佩必有系。何必待衿缨而后佩耶。容臭者或结于带。或结于衣襻。更何处施缨为哉。缨若指囊之小系则直曰佩容臭足矣。必不更言衿缨于佩之之先也。意者缨者乃固冠笄之物。以缨固笄。亦犹以缨固冠。故许嫁则笄而缨也。昏礼之说缨。似为说笄就宿。亦犹男子说冠就宿也。其未冠笄者亦必有固总角之物。比类而同谓之缨也。其制不同。其用则类也。上言衿缨綦屦则固笄而安屦也。下言总角衿缨则总角而以缨固之也。曲礼独言冠笄之缨则非许嫁者无有也。内则合而言之。二者均称为缨似无妨。如此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6L 页
未知如何。
丘木之说。今人以坟山遍原之木当之。每疑古者质略。贵贱同原以葬。必不如今人之广占而多树也。易曰古之葬者不封不树。以防墓事推之。封是识其兆域。则树亦不过为墓前所树表记者也。今君所引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者。尤可验矣。若指遍原之树则其可等其数耶。但谓不斩于王公之丘则未然。王公之丘木。岂有敢伐者而云尔耶。郑氏所谓王公曰丘者。亦非经文。于文义未必得。
家礼祭田条。墓祭无穷。诚如君所疑。亲尽于庙而无穷于墓无义。而涉僭似不可为也。但有一事。人家多累代同原而葬。异于庙中之递迁也。咫尺之间。别其远近。或祭或否。情理不惬。此将柰何。其或限于制而不祭耶。又或杀仪略设。以存不敢伸之意也。家礼之文。亦必有由而然。更详之。主一无适之说。与敬斋箴合而观之。终有不能了悟者。究之不得。意倦而止者屡也。亦尝重言于吾友。岂念及耶。吴说王图。未见其恰好。若动静表里合如此分排则朱子下此四字于万变是监之下何哉。可知万变是监以上此四字可以包之矣。陈北溪性理字义。有云主一。是心只在此。不二不三。无适。是心只在此。不东不西。主一无适。是展转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7H 页
相解释要分明。非主一之外。又别有无适之功也。又曰无事时心常在里不走作。固是主一。有事时心应这事。更不张第二第三事来插也。是主一。北溪是朱门高等。必有所受之。此说更可商量也。其惟精之作惟心。若朱子大全及性理大全。分明如此。则彼心经何从而有是哉。诚可怪也。家中借来书。适皆无此卷。不能校检。然当从大全为是。考至此亦非细事。甚甚幸幸。大抵此箴多用古语。实如来教。专用精一之语。理似有之。设使其意义或有胜似者。孰敢妄易一字耶。君所改图。不宜率易。待后更评。其所引句语出处。君所录亦略备。试以所尝闻者添补之耳。法言云颜子涵心仲尼守口防意。虽出富郑公。其义又可详也。寒冈云瓶者所以储水。而恐其倾覆则守之宜不得不慎。城者所以防盗。而恐其疏缺则防之宜不得不密。此谓守人口如守瓶口也。左传昭公七年。谢息曰虽有挈瓶之智。守不假器礼也。注挈瓶汲者谕小智。为人守器。犹知不以借人。若用此语则谓当如小智之专心于守瓶也。然以防意如城者推之。不可作防城看则后说不精。朱子曰如瓶谨其出也。如城闲邪之入也。愚昔问此义于李松禾丈。李丈以小学非僻之心章方氏注曰心内也而言入何也。盖心虽在内。有物探之而出。及其久也则与之俱入矣。故得以入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7L 页
言。愚谓方说甚误。非僻之心。本非合有者。无而忽有。故曰入。如所谓出入无时也。岂有心自内而出。复自外而入乎。既出矣。虽防其入。又何益乎。盖邪念之生。莫非因外诱而作。以其因外而作于内。故曰防意如城也。非谓防其出而复入也。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注曰易云兑为口。塞其兑。使内者不出。闭其门。使外者不入也。此亦守口防意之义。彼言塞闭。此言防守。即儒道之别也。不火不冰。檃栝庄子之文。而释者曰火怒也冰惧也。此亦恐未安。冰寒火热者。阴阳之过乎中也。心失其敬。私欲抵隙。如火之炽如冰之凝。反复相因。不过此两端。如骄吝意必固我之类可验矣。何可孤贴惧怒二者而已乎。庄子云灵台者有持。注云心也。晋王湛传策马于蚁封。回策如萦。春秋胡传以天王之尊。下赗诸侯之妾。于是三纲沦九法斁人望绝矣。又见于韩退之答孟简尚书书。朱子答李守约书云须臾有间。毫釐有差。皆谓失其敬。非两事也。愚所记者不过如右。此外如更有可检处。随阅辄示宜矣。且不东西不二三之说。疑出于程子只是中只是内之意。而互相校勘。终不符契。或各自一说而意不相照者耶。俱望存想。
蔡氏书序云间有经承口授而未及尽改者。今悉更定。然其有剩有阙。不可掩也。今添钱乐于耿寿昌之下。自衡长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8H 页
八尺以下作钱事。殊不知自耿氏其制已具。而相传未泯。钱特续而修之耳。且耿之象钱之仪。有何分别而云尔耶。其实耿之所造象即浑天仪。而不待乎钱也。岂朱子手草若是明白。复以模糊不成之说。口授而使之改耶。此其为剩也无疑。且钱之名本乐之二字。今去之字。只云钱乐。又何无考耶。天经规之无半出地上四字。以下文天纬规所论校之。其阙又无疑。但以齐为审。或是口授使删。盖于义有未可晓耳。
再答尹幼章
玑衡之说。家无古注疏。不能遍考。今蒙示见于通解者。可以参验。何如其快哉。架有此书。恒自不觉。必待人提以省之。从来讲学不详。至是益著。而信乎丽泽之助。于是为大矣。旧疏虽云耿寿昌为之象。钱乐作浑天仪。然上文既云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则彼仪者岂钱乐之之所刱乎。耿之象。不过如斯而已。疏中但引本书所言。故或言象或言仪耳。上文又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则八尺之衡。又非钱乐之之所刱也。今以八尺之仪。专归诸钱。而又以双名换作一字名。其欠考若是也。朱子之书。盖于旧疏中节略就正。佗书皆然。蔡氏却不用。乃于本疏更取剩语。未知其妥当。且天经既言其半入地下。则其半出地上四字。宜若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8L 页
不言可也。而至论天纬却云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以此参考。岂非上文之有阙耶。君不疑于此。而谓若朱子书有剩者然则过矣。今书注天文志者。亦蔡邕说。其周髀之术斗极昼夜等。皆虞喜说。其浑天说乃王蕃说。而今校其次第脉络。不甚明晓然。删烦就略。其势不得已如此耶。盖今之玑衡。至李淳风大备。其经纬三辰四游之制。于古疏无之。疏者出于唐也。故淳风之备制则未及见。其所谓历代渐备者。指此而言。然则若钱者删之无妨。而所不可不备者淳风也。故近作玑衡解。专以淳风为主。欲见集传之未备耳。郑玄注云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己当天心与否也。是齐与审不同。朱子谓齐犹审也。直以审训齐。蔡传不用。或是朱子之遗意耶。
衿缨之说。虽似然矣。然以子有髦而妇有缨。故以缨当髦则未可知。或者女子出嫁。移斩于夫者。三从之义也。故其适人无髦。又未可知也。君以固笄之缨。不当在佩用之下则得矣。以缨代髦者。独可在佩用之下耶。若但以次第相勘则女子之衿缨。正与男子有偪对校矣。然于妇则佩先而缨后。于未冠则缨先而佩后。又何可以一之。余意则男子有冠。使冠不脱者谓之缨。马亦有鞍。使鞍不脱者谓之缨也。总者束发而作髻者也。既髻又必有使髻不脱于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9H 页
者。如男子之用缨也。故亦欲以缨当之。其用与总不同也。其未冠笄。既总而又角。恐又有缨以固之者。夫笄者固髻者也。虽总而又必待笄而固之。其未笄之有缨。何足疑哉。曲礼所谓许嫁缨者。有笄而缨。此如男子之有冠而缨也。其未冠笄之有缨。虽总角亦非系不固。故比类而称缨。似无不可。若如旧注则秽气触污。独可阙于子事父母耶。
士丧注四时祭焉者。欲著大祥前有朔望祭。大祥后始有四时祭。檀弓云以虞易奠。既夕礼云犹朝夕哭不奠。此为不复朝夕奠之證。若朔月荐新之类。虽不言其有无。理当不废矣。若卒哭不复朝夕馈。又祥前不举四时祭。又无朔月荐新。则三年却是都无事也。宁有是耶。卒哭以吉祭易丧祭。此礼易而祭则举也。既虞不复称奠则或者朔月荐新。亦稍有变吉之礼耶。是则容有其义。若将谓古礼无有则决不可。家礼葬前之无缩酒者。体魄未复土。故自虞以下必有缩酒。若朔望者殷奠也。似无报魂而不报魄之理也。卒哭以吉祭易丧祭则虞亦丧祭也。而缩酒报魄则岂可以丧祭之故而阙之耶。更须思之。
答尹幼章(乙巳)
向蒙辱书。苦缘无便。旷不修谢。玆又奉今月八日书。盈把入怀。奚啻百朋。又伏审阳嘘物长。福履佳胜。尤以为慰。瀷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79L 页
近过原峡。汛扫先陇。还家属耳。悄悄徜徉。春在梅梢。于此未尝不缅然有怀。诗云匪饥匪渴。德音来括。可谓先获矣。六义之说。元来深疑。亦未有端的见解。故未敢发口于朋友。惟幼章嘿地相契耳。凡兴之先言佗物者。与比本同。只以下段一语为别。似无紧要。又如小星杨之水之类。但取义于字势之相似。终欠妥当。又比兴之下不言赋。与赋而比兴异例。就其内一一校勘。极有参差。殆难整顿。亦未知其如何也。程子则却又错互取义。以驺虞之类。当颂之目。亦未知其必然。愚意赋如春秋传某赋某诗之类。汉史所谓不歌而诵为赋者是也。比者托物为谕。可以晓人。如书传内引谕者是也。兴者即夫子所谓可以兴也。感发惩创。必于诗得之也。雅者言政治之得失。可以被管弦而为声乐也。风者化下刺上。主文谲谏也。颂者美盛德告神明。略如大序所云也。凡诗为教。有此六条。若论六义于陈诗以前则岂不各有意义耶。及至陈诗之后则六者不必各有其诗。以类相从。合成三目。三百篇皆为声乐而设。声乐之目不过如此。其赋比兴三者之为教。亦不外于是。试以关睢一篇言之。可以诵而达志则赋也。可以取谕闺门之礼则比也。可以兴动邦家则兴也。或是孔子删述时定著如此。未可知也。其篇第之与季札观乐不同。则乃是孔子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0H 页
意。如孔子一循旧例。无容思议。则所谓删述何居乎。小雅云以雅以南。如此者定是后人添补也。今观诗中分明有添删移易。而孔子则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复何疑乎。尝作国风总说。略见所疑。公尝曾睹也。岂忘之耶。馀俟别时说。
答尹幼章问目(己酉)
论语首章三亦字。思之果似有意。凡论语之文。多是有因而发。世人之以为说乐与君子者。必将与此殊科。惟时习以为说。朋来以为乐。不愠以为君子。则未之知也。故夫子发之。若曰彼亦如此。此亦如此云尔。如是看有味。
谨慎属孝悌。亦有理。
友也者。友其德也。虽一德可取。友以取善。便是胜己之友也。
斯为美之斯。即指礼以和为贵也。若曰指礼则偏。不求安饱求之切。敏事慎言行之笃。然而又必取贤己者为师资。所以为好学。
用力于不谄骄而以至于无。子贡之功效如此。亦所以能发挥夫子之言。此意更好。
义字之意。虽大槩皆同然。其间亦有不可混以一者。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于此岂可谓仕者只为行君臣之义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0L 页
乎。仕本非欲行君臣之义。而既为君臣则便合有义。比如取友本非为有信。而既为友则便合有信也。义者只是底道理也。不仕则背于此道。故仕者欲行此道。而君臣之间亦只是此道也。其为是底道理则均。而下语差别。
答尹幼章别纸(辛亥)
 按礼疏庾氏云后丧既顈。前丧练祥皆行。若后丧既殡。得为前丧虞祔。与练祥有间。疑若从庾氏之说。然三年之丧既顈。而始行练祥。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礼也。而父丧在殡。行母之虞祔可乎。或曰练丧则已涉于吉。不可相干。其虞祔得为之。然虞则犹是丧祭。而至于卒哭以后则非吉祭而何。又以为虞以安神。不可以出是日。而礼葬先轻后重。虞先重后轻。则葬父翌日始行母虞也。其间容有二日。而其或有墓远者则又当费了许多日子。安在乎其速虞也。疏家既未知庾说之然否而且依录之。小记先葬不虞祔。疏云虞祔稍饰。父丧在殡。故未忍为虞祔。以此推之。葬母后虽过多少日月。其不葬日而虞。与先重之礼一也。然则必待葬父毕而后乃行此等礼。恐合于礼意。未知如何。
既葬而未虞。延过三月。于情似缺。故曰姑依其说录之。已是致疑之意也。然公所言者正。今当从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1H 页
今人于练受服。必用沤熟麻为带。恐非礼也。冠衣虽用练。而绖带岂有用熟之礼。虽无葛之乡。用顈而不用熟则其不可也明矣。考之古礼无有。备要亦不言。未知此肇自何时。而其无意义甚矣。今欲遵古变麻服葛。而此礼废已久矣。只得从家礼依旧用麻带似为无妨。而恐或骇俗。未知如何。
宋礼别有居丧之服。故衰绖无变。今俗不然则至期弊坏尽矣。不可不变。然粗葛比麻尤粗。去皮而精之则恐骇俗。未知如何者为得中也。不佞昔遭丧变。不得已用葛。到今思之。若细析之。稍存渐杀之义抑可耶。更俟的确之论。
 
未葬之前。虽无灌降之节。而至于既葬之后则既以虞易奠矣。以神事之矣。故自虞以下无有不降者。以此推之。如正至朔望之类。既在葬后则宜无不降之理。此当略仿参礼仪行之。而只先就位哭后降为少异耳。然此既不可以参礼目之。家礼又无别白之言。只得如初丧之礼行之。终似未妥。
就位哭后灌降。恐不可阙。
 俗节。沙溪以为朝上食后别设俗节。既与朔望有间。故家内遵此行之。未知如何。
俗节比朔望殷奠。恐无异同。时食之荐。趁早何妨。荐则宜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1L 页
有饭羹。依不复馈食之例恐为得之。
 家礼绞带用麻绳。中屈为两股云云。既用绳而又合为两股则恰成三重四股。然则以绞带为三重。自家礼已然。备要仍之有此误也。疾书绞带说。专以备要为误。则恐非其实。差换一二误则似好。
家礼之文。虽若可疑。不应如是错谬。详其语。乃两股一尺馀。用绳为彄。其馀合之。只两股而已。非四股也。
 以常事。为荐其岁之常事云者出曾子问。祝曰为介子某。荐其常事。疏见仪礼五宗篇。前日论忌祭祝当用岁事字。引此为證。而求之亦不得。故更此仰达。
家礼之文虽似然矣。忌用岁事字。终觉未稳。鄙家亦不举耳。今俗合虞祭不用牲祝。及时祭出主祝云清酌庶羞恭伸奠献。参酌得好。
 近考先生所著丧内行祭式。降神下云云。既不焚香告辞则似当先降。按祔祭虽无焚告之节。依旧先参后降。则此何以异例。然似无不焚不告而汎尔奉出之理。此礼恐不可废。未知如何。
疾书祔祭条已著当有焚告之意。丧内行忌。依此先告。亦似有理。
 虞无炙肝。非变古从简也。只是丧不志味之义。而仪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2H 页
既有炙肝。同在进馔之初。此当与之同例。
家礼元无设肝之文。故谓之从简。其或有阙文。未可知也。丧不志味以下。疾书中已详言之。此段并削可矣。
 朱子曰一献不读祝云云。详其文势。谓节祀之类。普同一献不读祝。简易可行。非谓四时正祭亦当如此也。于此恐下一转语为得。而按三年不祭。张子既以诚之至不至为言。而非以礼繁难行故为可废也。故自虞以下虽是丧内之祭。以其诚一于哀。故不以繁缛而有所不行。则其祭与不祭。在于诚之在亡。而不在于礼之繁简也。如节祀之类。虽云简而行。然其丧不贰事之嫌则与三献之祭同。而以张子之意推之则此亦当在废之之科矣。而朱子云尔。诚有可疑。朱子既云以墨衰常祀于家。又云忌祭丧之馀似无嫌。而又不言一献不读祝。愚以为不祭则已。如祭则亦不可太杀其节。三献读祝之礼似不可废。只若去阖门侑食之节。以存三饭不侑之义。似不害于礼意。
既曰正祭三献。非居丧者所可行。而谓俗节一献不读祝为可举。故忌日亦依此为节。礼云一献质三献文。舍文行质。未为不可。
答尹幼章问目(乙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2L 页
改葬服制应服缌者外子姓。依丘氏素服布巾。佗人依王肃加麻帽子白带。恐合礼意否。
当如来示。而佗人加麻恐骇俗。
 备要改葬设奠柩前条。有举哀再拜酹酒再拜。若一依丧奠则似当如朝夕哭之礼。若如常祭则似更辞神再拜。而如是斑驳可乎。按改葬缌郑注其奠如大敛。则如朝夕哭之仪似可矣。未知如何。
当如朝夕哭奠。
 按家礼通礼有事则告条。虽不遍告诸位。而亦无奉出所当告之主。而朱子有改葬祭告出主于寝之论。故备要依此只奉所改葬之主而祭之。然告追赠。只告所赠之龛。而有茶酒并设之礼。改葬祭告。恐不可异例。而祭告时依题主后祝斟酒告之例。未知得当否。
依家礼并设茶酒。而只告当告之龛。使服轻者行之。
 按郑注改葬者明棺物毁败。改设之如葬时云。则凡玄纁帷㡛之物。自当一如始葬。而又云其奠如大敛。从庙之庙。从墓之墓。礼宜同也。又曰奠如大敛。而从墓之墓与朝庙同。以此推之。礼宜与始丧不同矣。神魂在堂。体魄在山。灵座之设。恐非礼意。而下室之馈。亦不可复行。神非饮食无依。朝夕之奠。似当有之。而灵座上食。恐非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3H 页
礼意。然俗尚不可猝变。只当依备要行之否。
灵座上食。何可废也。
 改葬与新丧。退溪虽云用先轻后重之礼。然窃恐未安。丧之新旧自别。服之麻既不可相变。情之所重。似当在于新丧。先下旧丧而后下新丧。自与先轻后重。语异而意同。未知如何。
旧丧既以丧礼处之。则虽有齐衰缌之不同。恐不可以轻重论。只得依礼。不至于太谬耶。此在更可商量。
 改葬之服。亦依丧中遭轻丧服其服之礼。启墓及祭奠等时则服改葬之缌否。祝辞笏告版告。既有异例。而备要改葬告庙之祝。前用版告之例。后用笏告之例。恐未安。一依通礼告事祝用版之仪。似或得宜否。
恐然。
 改葬之虞。既行于墓所。则在新丧未反哭之前矣。然奠献之礼。主人自当为之。则澡洗之节。似不可已。未知如何。
亦不得不尔。
 备要改葬虞祝礼毕终虞四字恐未安。改以新改幽宅云云。玆以清酌庶羞。谨行一虞之礼云云。未知如何。
终虞似无义。只云虞事。未知如何。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3L 页
朱子曰葬毕告庙哭。毕事告庙有哭。果合礼意耶。恐似未安。未知如何。
告庙哭虽似未安。礼云亲族有丧。必哭庙。今既以丧礼处之。依朱子说。亦或无害耶。
答尹幼章(乙卯)
音便陔隔。方谋因人书候。不意专伻问讯。奉读哀札。虽以为慰。又阅源明书。极以哀衰疾绵缀为忧。丧威荐叠。俨然衰绖。安得不尔。毁不危身。为无后也。况复春前辙可鉴。垂老之年。保性终孝。亦不可不念。忝居朋友之末。向傃忧叹。其可形谕。瀷顷日薄言历吊。未暇少淹。不但悼死。生别亦良苦矣。归道得一绝云世间无事无遗憾。未若身亡学未成。十数年来多少业。一尘吹散果何名。情见于辞。不敢不浼闻耳。瀷孤陋晚闻。绝无师友之益。惟公兄弟是依是赖。自失复春。尤觉伥伥。志铭撰次。用发幽光。固瀷之志也。今观行录。嗟惋尤增。渠平生气像尽好。和静乐易。不露声色。而人便畏惮。瀷每服此一段。今何可复得耶。耳老祭文亦切实可玩。惟以与天地同其悠久者。勉之于身。为后死之责。则幽明之间。灵通相照矣。此公久未相见。顷得书更于四书中亲切下功。向来勤劬易学。颇有不循阶级之虑。从今周道整驾。何地不届。瀷撑过为幸。近又被偷儿所困。衣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十八 第 384H 页
囊什器为之一空。贫室生活。每觉碍缺。亦一笑耳。易系下传第二章。果与上章末一节相照。其所制器利用。莫非圣人守位聚人理财正辞之义。然凡章多上下关锁。不必改换其分章也。说心研虑如此看亦得。但颜子一节。又不必谓与第二章呼唤。未知如何。令胤亲事。据礼虽曰非宜。循俗从权。恐亦难免。告庙如所示行之可也。几筵亦似有告。既有朝夕奠祭。不必别设茶酒耳。纸尽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