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文山集卷九
文山集卷九 第 x 页
文山集卷九(完山 李载毅汝弘 著)
 书
  
文山集卷九 第 114H 页
答昌平郑丈(在勉)
一自东汉之归。问闻之相阻。于今几日矣。瞻彼南云。徒切我思之悠悠。即日下状。远坠于望表。恍接我舅氏之手真。如梦如痴。始喜而旋悲。第审潦炎。侍候动止神护。仰慰何等。满纸谆复。无非出于念我舅氏之谊情既深矣。言言而丁宁恳到。哀之至矣。字字而痛悼无馀。奉读未半。不觉有陨之如泻。以我舅氏之姿清操雅。德明学高。若将有施于世。而天不慭遗。奄至斯境。虽属门阑之否运。而亦不能无憾于秉化权者。则一般此痛。何时可已。矧今丹㫌玄木。未返洪阳。荒藁萦草。将窆嬴博。来教所谓逝者之不暝。无非生者之至恨者。真先获我心也。因念执事以男妹而兼友朋者。三十年于玆。而经书之相磨。琴酒之相好。托知己于胶漆。关深谊于痛痒。夫何团栾之乐未了。幽明之路永隔。人情到此。安得不一声而长号也哉。言之痛深。尚寐无讹。襄日定于那间。而近来山地之难。京乡之通患也。果得于何处。无所示及。岂胜悲郁。事当
文山集卷九 第 114L 页
即地奔哭。以泄此痛于玄扃未闭之前。而非但侍下情势无由远离。且缘身𧏮阿睹。近复添剧。屈指葬期。有意坐停。生末(一作未)尽相守之欢。没未得永诀之行。伥伥斯世。此何人事。令娣叔母。何以支将。而哀从亦能保过耶。衰境之崩城。弱龄之叫天。不言之中应多毁损在耳。有便相问。何待勤托。而随事质疑。可续旧契。则馀生之幸。孰加于此。叔舅自湖启旆。闻有日矣。其间想稳抵。而漠未承奇。纡菀何状。不胜悲缺。略具数行文。以付其便。果为替告于灵筵否。壮洞所去华缄即传。受简以呈。而锦山书。忙甚未谢。留俟后褫耳。
上性潭书
月前。累度上候。一未承下覆。区区怅仰。曷有其极。伏未审秋凉。调中道体渐进勿药。仰虑仰虑。 大行大王因山隔月。臣民之恸。日益罔极。窃惟在昔 国恤之时。虽草野之臣。无不临哭于 廞卫。若老先生之于 宁陵 崇陵殡殿是也。矧是门下屡被鸿造于先朝。果何如也。当此 天崩之日。一番临哭于 龙輴之下。于情于义。断不可已者。未知来头行止果何以定计耶。如欲赴期戾洛。则路远时寒。非但行役之劳。恐有损伤之节。愚意则不如稍待患候之平复。趁
文山集卷九 第 115H 页
今日气之清和。命驾临哭后。即为复路之为愈也。未知意下以为如何。深荷不弃。仰陈愚见。还切僭猥之至。令抱兄一麾。特出 圣恩之万万。其在亲知之心。犹不胜献贺。而况当之者乎。又况于门下之心乎。从今以往。可得专城之养。是谁之赐也。想应感泣无地也。门人亲癠以肿屡朔委顿。焦闷中重之以荆忧薪忧。殆无宁日。有何佳悰。至于书课。一味放倒。实为私闷。馀惟伏冀调中体度对时保护。不备。
与东营子舍李戚(教信)
白云苍梧。 因山隔月。臣民之痛。庸有其极。向因行旆之催发。竟失离亭之面别。耿怅二字。犹属歇后。比来日候乖常。伏惟重庆馀。起居一味珍重。慰溯交并。营下纷华。非但有妨于书课。尤宜着力操心处。十分勉旃。述从阻馀相对。欣满可掬。戚弟侍事姑依。而素患阿赌。当寒添㞃。阖眼孤坐。看读俱废。势将虚度三馀。自怜奈何。就控家亲筮仕之承 传。顷值选部之情疏。荏苒至此。而新铨长之于春府丈。平日之有雅。弟所稔知。只恨轩屏遥隔。莫致一言之重。区区所望。惟在书牍一路。幸须从傍禀告。勿以例语。必为申申勤托。俾得一臂之助。不害为谋忠之一端。其为感幸
文山集卷九 第 115L 页
当如何哉。窃闻 卒哭后。则初仕多出云。申望从近书报。得免后时之叹。专恃专恃。馀为此兼候。都在默谅之如何耳。不备。
婚书
窃以愿所同于家室。方讲婚姻以时。礼莫重于卺牢。聿睹夫妇之合。远承嘉命。良慰鄙怀。恭惟尊慈。诗礼名家。冠冕华阀。早佩沧洲之遗训。无意于荣途。晚依楸行之幽居。乃安其素履。惟令爱生质婉嫕。夙著四德之祢。而仆之第三子钟黄。学业颛蒙。素乏六艺之教。虽复圭之行。有愧前脩。庶提瓮之风。冀成内助。式遵紫阳之旧范。乞回黄氏之定书。罔既敷宣。伏惟鉴内。
答郑丈(在勉)
弓剑莫攀。 因山隔日。如丧之恸。去日益深。想应一般此怀也。间颇阻音。常用怅仰。即者东汉远来。兼带一幅华牍。忙手披玩。恍接先舅之手真。且喜且悲。不觉感涕之交颐。矧审寒冱。侍候动止一直万祉。第舅母主慎节。尚尔进退。丧威震剥之馀。荣卫之损伤。安得不然。区区贡虑。实有倍于平日。惟望十分调治。期臻勿药也。侍下生。省侍姑依。而所患阿睹。又添轮症。
文山集卷九 第 116H 页
首尾数旬。日事呻呓。所谓书课。视同笆篱。进就新知。非所敢望。而温理旧业。其亦末由也已。溪茅日塞。土墙难开。顾安有博约践实之妙耶。可谓无所闻而死矣。自怜奈何。所可恨者。若使先舅在世。其为薰陶资益。想不如今日之伥伥。而九原难作。千古已成。后死之悲。岁暮而愈新。哀从能得支吾云。其幸可言。外党之所恃者惟此。而成立指导之方。惟执事是恃。幸须亟加劝勉。刻苦工夫。俾得扶护倾厦如何。善之甫。尊兄近为平安否。眼病方苦。未能各候。传此怅意为望。馀留俟后褫。统希照亮。不备谢礼。
上性潭书
万年 仙寝。玄和永閟。常时玉辇宝座虚过。皇皇攀廓。哀缠穹壤。仰想痛哭 乔山。益切靡逮也。况复十行 敦召。恩教郑重。追 先朝欲报。义所难辞。未审将何以奉承 圣意也。封章彻天。 世室之请。劝学之方。亶出于至诚恻怛底意。环东土数千里。凡有血气含生之类。孰不钦仰而庄诵也哉。 先王之成德。由此而益彰之。 当宁之睿学。赖此而长进。则与有荣于门下。其亦大矣。区区仰贺。有倍凡品。日寒转酷。伏惟冰程戒驾。道体不瑕有损。憧憧慕虑。岂少选忽
文山集卷九 第 116L 页
诸。门人。殃咎积躬。稚子化去。至情之惨毒。侍下之不幸。有不忍言。三日旅馆。未得稳晤。一书承候。尚此荏苒。下怀怅缺。久而益深。令抱诸兄。连得侍傍安过耶。馀为探行旆之稳旋。略此替申。悲挠不备。伏惟下在。
答郑丈(在勉)
弓剑永秘。 虞卒奄毕。一声长号。万事都休。嘉平倏过。岁色垂垂。此时感怀。想应一般也。伏惟寒冱。侍候动止神护万重。而哀从侍奉。亦何以支将。种种溸虑。有倍凡品。间因便阔。书牍承候。旷阙此久。际玆如得平安二字。则其喜奚啻建元天子闻蓬瀛消息耶。侍下生获戾神明。不能保稚子。惨毒情事。已无可言。而阿睹添剧。日事叫苦。顿无佳悰。奈何奈何。地底之阳。终有可复之日。而泉下之人。竟无复起之望。此恨之绵绵。将与天地而无穷。已矣无宁且置勿说。以为后死相慰之道耶。居近尧阶。适得新蓂。玆将二叶。仰呈于门下。或可为寒尽知年之资否。馀为探近日起居。裁书送付于贞洞来七兄。未知何时入褫否也。时奇别无可闻。而因性潭丈疏请。月初已行 先朝入世室陈贺。而庆科增广明春为之。式科退行于明秋云。而择日则姑未出之耳。眼病方苦。略此漏挂。统希照
文山集卷九 第 117H 页
亮。不备状礼。方裁送于贞洞之际。此汉来见告归。故并付其便。
上性潭书
钻燧倏改。上元奄过。瞻望 梧云。想益廓然也。近日乖候。寒疾大炽。年少强壮者。鲜能得免。况于衰暮之境乎。伏未审静中道体。履玆何若。昕夕慕虑。迥出寻常。向来 敦召恩教郑重。责之以讦谟廊庙矜式群僚。任之以出入 经席辅导 圣学。煌煌十行。感动臣邻。此正山林志士可以有为之机也。矧是门下以蓍龟之明。属山斗之望。而偏被鸿造于 两朝者。又何如也。其在追 先欲报之义。有难终执伪谦。固守东冈。未知毕竟行止。将何以定计。而附奏之时。亦何以遣辞耶。无由仰闻。只自纡菀。门人。一自岁初。亲候添感。浃旬弥留。私情焦迫。曷有其极。坐于忧故。新春一候。旷阙此久。既讼不敏。还切主臣。客冬上候。入于邸褫。其果关听而得免洪乔否。馀适因转便。略探动止。不备。
上答性潭书
月前两度下书。长第承拜。若奉拱璧。第伏审静中道体间经疟患。虽属今秋轮症。而笃老筋力。想多损伤
文山集卷九 第 117L 页
之节。憧憧仰虑。岂少选忽诸。谆谆教诲。深荷不弃之至意。而山川脩夐。事故连绵。一造门下。亲炙德性。荏苒至此。将无以仰副薰陶之万一。抚躬自愧。如负大何。新霜初下。重阳已过。伏惟调中气候。履玆更若何。黄衙就养。闻有日矣。起居饮啖。比诸潭上。果有差胜之道耶。贤希兄赴槐之行。竟作渡灞。凡于亲知之心。岂胜咄叹。适值楸行。未得一面。迄今耿怅。门人。侍事粗安。而自乡还栖。才过数日矣。文字上温绎。一味放倒。私闷奈何。只幸屡年经纪之大役。今始告功。恍如释重担而踰太岭。窃惟一片龟头。金玉炜煌。将使先祖事业。永世不朽者。莫非门下之赐也。幽明之感。到此益切。印本。从当作帖以呈也。拟未寒前进拜函筵。仰质疑晦。而舍弟新行隔月。事多掣肘。无路抽身。世上事不如意者。类如是矣。只自伏叹而已。讨便未已。修书送付于钟冈。未知何日关听否也。馀更乞岁暮为道保重。以慰瞻仰。伏惟鉴照。
答牛冈安斯文(寿禄)
载毅白。曾因伯应。槩闻高风。而未见颜色。妄以名姓自通。朱子尝谓僭渎。故杜门守拙。有意莫遂。不意昨春。高驾辱枉。一觌德容。鄙吝消落。只缘悤扰。未及仰
文山集卷九 第 118H 页
告所存之一二。清秀之姿。端雅之仪。不啻鸡群中鹤立。则观于外。可知其中。于是乎敛衽而起敬。私自语曰。不料士趍委靡之际。乃有此高明之君子。已是吾党之幸也。而况志同而行同者乎。自玆以往。其所以期待者。不以离索而歇后。至于以书替面。讨便无路。一直阙然。怅望南云。怀𨓏憧憧。即自尚谷崇牍。远坠于寂寞之滨。濯手庄诵。恍如盍簪。矧审学候起居。连用康休。第执礼过恭。直令人恐惧踧踖而不能当也。盈幅清诲。郑重勤挚。深荷不弃之盛意。而学之为己。即此一语。可见执事立志之不苟也。紫阳所谓讲论古人为己之学。至会心处。辄复忘食者。真可谓先获语也。愚固钦仰之不暇。而至若求箴之意。殆同借视听于聋𥌒。安有声色之可辨耶。然朋友之间。贵乎劝勉。敢无词以对。窃睹近者。正学不明。邪说横流。殆将人不得为人。国不得为国。而相率以入于夷狄禽兽之域矣。邪说之熄不熄。惟在于正学之明不明。则明正学而熄邪说者。为今日吾侪之所当讲者也。惟执事。勿以人而废言。于阴阳淑慝之辨。明着眼目。则吾道之幸。孰大于是。载毅赋性愚下。心力粗率。重之以疾病冗故。人客纷挠。无非甚妨于书字上温绎。然亦
文山集卷九 第 118L 页
何可一切谢却耶。其或得之于口耳之间者。即一能言鹦耳。是以出入丈席。愧无一得。追随同志。徒添三损。每念先贤义理难寻。岁月如流之训以自警昏。而其于空空鄙夫。无所知识何。切听高明时惠德音。毋惜规箴。则子贱之成人。岂不赖于鲁之多君子乎。春间一科。偶耳倖耳。何足为贺。临风怀想。奉晤无期。岂胜怅黯。统希为道自重。以慰远怀。不备。伏惟崇照。
上性潭书
载毅敢斋沐裁书。请纳再拜之礼于性潭文丈门下。载毅鲁莽之姿。百不犹人。幼而失学。壮而无闻。颓堕悠汎。虚度光阴。始自弱冠以后。粗有意于古人为己之学。讲习于训诰之末。沉潜乎存养之方。盖亦有年。而旧染难祛。新知不进。观其外略得彷佛。而叩其中全没错落。重之以冗扰之丛集。疾病之侵寻。一日之间。放倒心身之时多。敬对方册之时少。既无真知力行之笃工。又无严师畏友之警觉。则自顾点检。依旧兀然一庸人耳。夙夜忧惧。益不胜穷庐之叹矣。近幸出入门下。永得依归之所。其所薰炙于观感之馀者。不啻公明之于曾门。则自洒扫应对。以至精义入神。无不循循有序。学而未能。景仰则深。归来。亦恨乌头
文山集卷九 第 119H 页
之力。久而愈淡耳。因伏念门下春秋已迫迟暮。若未趁此康旺。受业于函丈之间。请益于燕閒之暇。而徒添门人之列。上无以承期望之至意。下无以成进修之初志。则有其名而无其实。岂不为君子之所耻乎。道之云远。虽未能源源进拜。而惟有书牍一路。可以传神。则读书而或有疑难。审理而所当讲者。不可不因此而就质。故敢以四书中疑义四条。别纸录呈。望须应接之暇。一经披览。无惜金玉。一一回教。则谨当继此而禀正其于牖昏。岂不大矣乎哉。冬候渐寒。道体动止均福。更乞对时加护。不备。伏惟照察。
上性潭书
皇天眷佑吾东。 圣上之痘候平复。万亿年无疆之休。实基于今日。臣民欣抃。曷有其极。钻燧倏改。春日稍长。伏未审静养道体迓新增福。㫌招频仍。 恩教郑重。有非门下固守东冈之时。而第伏念寿筹新添。宿患未霁。瞻望云天。承膺无路。想应阖门俟勘。继以悚蹙也。令抱诸兄。侍侧均安否。庆科在前。又将于于而来。会面之期。从此而不远矣。预用欣企。门人亲候挟感。长时进退。恒切焦闷中。冗扰缠身。三馀书课。一味放倒。势将孤负劝勉之至意。夙宵忧惧。何尝少弛。
文山集卷九 第 119L 页
时惠嘉诲。以警昏惰。区区之望。昨冬。因钟冈便。修上一书。兼有经疑数条之仰质者。而尚未承覆教。虽缘路远便阔。而怅菀则深矣。仰接光辉。居然再周星霜。益不胜瞻慕之忱。准拟稍待时和。趍拜于函丈之间。伊时可以就正多少耳。洪友直弼,朴君命璧。皆修候牍。要此转达。同入褫中。并望关听。馀统希以时益加神护。以幸斯文。以光世道。不备伏惟。
上性潭书
月前承诲。虚往实归。得之观感之间者大矣。况复离筵之多少教意。不啻迷途之指南。则眷眷服膺。久而不能少弛于中也。夏序向晚。天气渐热。未审静养道体。一直康旺。封章彻天。斯文道统之传。心性理气之说。焕然灿然。无不毕具。其为辅导之方。不下于登 筵而启沃。 朝家之倚仗。从此而愈深。士林之景仰。由是而益重。为今日世道之幸。庸有其极。塘翁 宣额之疏。至蒙询大臣处之之 命。庶见崇报之 圣意。而第伏闻士论则疏中遣辞之间。恐不无惹起争端之虑。预用忧叹。门人归路到三山。邂逅戚丈金山倅之作俗离行。因随而入山。遍览晶峰云台之胜。亦一奇事。归后路惫成疾。宿暑添苦。日事㱡㱡。伏闷何
文山集卷九 第 120H 页
言。惟以亲候之安为幸。即欲替候。而讨便甚难。尚稽至此。岂胜罪悚。馀闻钟冈有褫。略伸起居。不备伏惟鉴照。
答瑞岩同人(商砺)
春到潭上。留陪数日。挠挠中虽未能请益。得于观感之馀者。盖不浅浅矣。此间如得与兄列侍訚訚。则相长之益。孰大于是。而事与心违。竟失一场之稳。韩文公所谓君出我入。如相避然者。正是画出真境。怅叹何极。自夏入秋。便仍非不无矣。怀想非不勤挚。病且冗扰。数字替面。荏苒此久。是岂平日相爱之谊也。即于望表。华缄远坠。既荷先施之厚眷。又感不弃之至意。自顾愚陋。何以得此。奉玩屡回。顿失沉痾之所在。因审无前潦炎。即今秋凉。侍馀学候珍重。区区慰泻。沁营安信。种种承闻否。弟病不离身。苦恼难状。而一日之间。汗漫应接。无非有妨于看字。顾安有一得之向人说道也。遥想静处林庐。与麋鹿而为友。乐琴书而消忧。这间趣味。应有人不知而己所独知之乐矣。如弟疏拙。何由措置数畦杞菊。咬菜根了尘编。如晦翁之言乎。有意莫遂。徒切健羡。买椟还珠。在高明岂或如是。其警昏惰者深矣。不胜愧汗。性潭安候。久未
文山集卷九 第 120L 页
承闻。远庸纡菀。别纸所教。如有所闻。敢不如戒焉。朋友之间。贵乎相勉。故敢陈𥌒说。勿以人而废言也。天理人欲。楚越悬殊。其分也只争毫忽。言之不可不得详。辨之不可不严断。天理有未纯。人欲有未尽者。则为善不能充其量。除恶不能祛其根。专由于是也。苟于一念之顷。必谨以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不使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不便少有凝滞。推而至于言语动作之间。无不以是而裁之。则此心洞然。中外融澈。无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间。此孟子所以极言存道之方。朱子所以详陈封事之中矣。惟兄明着眼宽着心。辨明于义理公私之分。使天理日胜。人欲日消。则其进何可量也。十分勉旃。妄恃相与之深。倾倒至此。或可休咎而善恕否。馀非泓颖可既。不能一一。统希以时加重。以副远怀。崇照。
上性潭书
梁舟礼成。黄裳元吉。万亿年无疆之休。实基于此日。臣民庆抃。曷有其极。自秋以来。滚汩忧故。一书修候。旷阙此久。憧憧下怀。如负大何。向逢鱼友锡中之自忠州来访。伏闻杖屦以暇日。逍遥于晶峰巴溪之胜。
文山集卷九 第 121H 页
体内之康旺。因此仰想。而临流岩斋。举网得鱼。设席菁郊。乡饮兴礼。其登临游衍之乐。揖让进退之节。非直为士林之观瞻。亦可谓盛世之美事。而恨不得追陪后尘。奉以周旋于岳色泉声之中。虽属过境。岂胜怅叹也。伏未审归税后静中动止更若何。仰慕不任。㫌招频仍。 丝纶郑重。道远时寒。承膺无路。伏想惶戚深深矣。门人暑湿所祟。至秋委苦。间以疹忧满室。幸得无事出场。而亲癠近添。首尾数旬。进退无常。焦迫煎闷。何可尽达。书字上温绎。一切放倒。势将虚度三馀。私闷奈何。令抱诸兄。连得安侍否。应作科行。而竟未闻戾洛之报。或者有故而未发耶。甚可怅结。馀为探近日安否。玆以替候。乞赐下答。以破纡菀耳。不备。
代家亲作季弟婚书
窃惟易首咸恒。盖出重男女之义。诗赞窈窕。爰有求寤寐之思。何幸二姓之为欢。粗效六礼之是讲。伏惟尊亲执事。簪缨旧族。诗礼名家。克祛奢华。式遵贤大夫楷范。经守忠厚。实多古君子风猷。偶因媒妁之往来。猥托朱陈之惠好。惟令爱芳姿婉娈。宿著四德之称。而仆之第五子载器。幼学颛蒙。素乏六艺之教。谓
文山集卷九 第 121L 页
可妻也。愧南容之复圭。是吾志乎。冀桓氏之提瓮。伫腾夭桃之咏。宜室家于于归。恭俟旭雁之期。庶门阑之其烂。
上性潭书
自夏入秋。滚汩忧故。一书替候。旷阙此久。悚怅下怀。与日俱深。冬候乖常。未审静养体度一向康旺。晴窗温绎。想应默识神契。益臻高广之域。而无由抠衣函筵。伏闻绪馀。穷庐之叹。曷有其极。门人亲癠。跨岁进退。长事药饵。重之以冗扰缠身。静坐读书。亦无以遂意。日月逝矣。其将无所闻而死矣。夙宵忧惧。只自闷怜。仍伏念古人之出入丈席者。其所观感于语默之间。薰炙于侍坐之际。果何如也。是故。虽无师生之名。乃有师生之实。而小子之于门下。以礼则行束脩。以义则兼无隐。而夷考其实。霎时趍拜。祗接伊川之面。三年处门。未遂公明之愿。真所谓无师生之实而有师生之名焉。中心愧恧。如负大何。窃见门下平生言行。一出于真实无妄。而以小子之故。似未免名实之相左。小子一身之狼贝姑舍。其为贻累于门下。当复如何。有疑就正。惟在书牍一路。而途远便稀。亦未能种种承诲。当面土墙。安有一步之进耶。伏乞门下。亟
文山集卷九 第 122H 页
垂斯恻。须于应接之暇。时惠德音。以警昏惰。随其仰质。辄赐明教。则亦可为迷途之指南。是实区区之望也。令抱诸兄。连得安侍否。馀伏冀岁寒。为道保重。不备伏惟鉴照。
与朴戚(暻源)
向来令从侄。为叙世好。辛勤见访。尚有老成人典型。一喜一怆。因与之坐而语到贵边。益不胜离索之怀。残腊无日。意谓今年书候。无由更奉。既承胤哥手字。笔翰超凡。可想其成就之善。不觉拭青。何下亲承兰语。第伏审堂上患候。迩来重添。煎迫罔措。如在目中。有便无教。尤可见侍汤之无暇。区区仰虑。非比寻常。未谙其间快得勿药之庆否。戚下终年经过。多一忧字。数也何。惟以舍仲作宰。迷儿善长为可意耳。锦便非曰无之。而自来性懒。又汩忧扰。种种付候。旷阙此久。只增歉怅而已。山川脩夐。拜唔无期。岁穷瞻仰。临纸倍品。馀统希迓新万祉。不备书礼。
答朴戚(宗愚)
隔垣而居。昕夕相从。源源情好。非直为戚谊也。别后光阴。迅如奔马。宿昔追随。存亡居半。恍也发叹。益觉世事之多变。况又落落商参。吾人成就。无从而见知。
文山集卷九 第 122L 页
即此一幅。可以彷佛想像。如接总角时清范。谁云书不如面。第审尊祖闱静摄之中。越添重患。仰念大耋之年。调护益难。在傍焦遑。令人代闷。然春府丈诚孝所暨。自可遄臻天和。是实区区之望。信后有日。汤候更何如。左右扶将诸节。得无所损否。贡虑种种。戚末四十无闻。依旧兀然一庸人耳。穷庐之感。已无可言。而数年以来。慈癠沉绵。宁日恒少。昼宵忧煎。顿无佳悰。惟以兄弟无故为幸。每拟书替而自顾懒散。重之以忧故。有意莫遂。厥惟久矣。荷此先施。还切惭愧。尤感不弃之至意。真玄此亦甚贵。无异山下之杵。日用所馀止此。故觅付一笏。而品劣可欠。从此往复以书。可续前日之情耶。不备谢式。
答洪友(直弼)
不吊吾东。天何降割之酷也。 仙陵之松杉未拱。长乐之攒宫奄成。言念 东朝五载。功化之入人果何如哉。 佑启幼冲。垂 耿光于帘帷。廓清阴沴。奠洪基于盘泰。使亿万生灵。赖有今日。繄谁之力也。矧是宝甲星周。景福川至。乙卯戴花之庆。准拟复见于昌辰。而痛冤至此。信乎不能无憾于秉化权者耶。自见南为。恋德寸心。炳然如丹。忽奉远来手札。开缄三复。
文山集卷九 第 123H 页
苏慰万分。具审行旆稳抵。侍彩胜适。尤何等喜报也。向来赆语。猥荷相与之至意。敢贡微见。在高明。岂或至彷佛。而窃附自道而自警者也。不惟吾兄恕其狂妄。留作清案攻玉之石。自顾愚陋。何以获此。徒切愧汗之浃衿。勉诲谆复。不觉起敬。噫。非吾兄。孰从而闻知。盖此三者。虽是平日之所戒。而又安知喜猎之心。不萌于所遇之境也。正是所当加勉处。敢不铭佩而服膺焉。弟将老依昨。而南行不远。百扰猬集。一个身心。殆无安顿时节。以是为闷。静夜睡起。月色盈牖。拥衾独坐。四顾无声。每思兄仪刑。作伴于心目中耳。何由携手同归。世外烟霞。终吾生而倘佯耶。有志者事竟成。何患乎无其所也。惟兄亟图之。山寺从游。秋以为期。方此屈指而待耳。惟勤堂遗稿及通解补。当报岭营。姑未见答可菀。馀万万别怀。书何可尽。统希为道自爱。以慰瞻傃。伏惟照亮。别纸录呈。从近回教。幸幸甚甚。
答洪伯应书
阖病眸。敲痛齿。长与二竖为邻。聊诵唐人无人问所思之句。益不禁离索之叹。一雁北归。带来华墨。涔寂之中。起予者谁。宛奉德容。顿忘沉痾所在。信书之不
文山集卷九 第 123L 页
可无也。因审省馀静养。味道冲裕。慰喜无量。处在纷华。能超然于物累。温绎之工。亦得专意。此何等好时节也。尤觉吾兄高人一层。而较诸如弟者。终日坐驰于冗扰之场。不啻三十里矣。望风悬想。继以钦羡。弟成一病𩪍。愧无寸进之向人说道。而戒程不远。心神挠挠。切闷切闷。礼节荷此明教。不下迷途之指南。其幸可言。但自 朝家既废大中小祀。而载之于丧礼补编。则此乃时 王之制。先贤诸论。虽有略设行之之文。到今恐不敢换此以为据也明矣。忌虽丧馀。祭则一也。单献无祝。非敢曰备礼。而终涉未安。百尔思之。都不如阙之之为十分稳当。情理之怅缺。还属馀事。未知尊意以为如何。洛下士论。未得详闻。大抵废之者居多云耳。两册子既承勤教。敢不为兄地谋忠。而第向作岭书。尚未见答。再举实难。当观势图之计耳。频频往复。反胜于隔邻之日。是亦别后之一奇事。惟冀续赐惠音。以副远怀之区区。银海生花。胡草欠敬。姑缩不能一一。总惟照亮。
答洪伯应书
春来多风雨。例也。而乖候莫近日若。矫首南望。正深元亮停云之思。即蒙华言。何下拱璧。从审侍庆学候
文山集卷九 第 124H 页
珍毖。慰不容口。多少勉戒。辞意郑重。如渴得饮。如𥌒有相。圭复以回。益见吾兄之不我遐弃。感佩亡量。澄清心源。断除物欲。可谓对症之投。而自愧此心偏受昏浊。非无夜气之或有清明时节。而其于朝昼所为。牿之反覆何。每诵邹贤牛山之篇。惕然反省。而应接极烦。思虑又杂。方塘活水。杳无可澄之期。抱此膏肓。正是针灸之所不至处。而兄能治其病根。爇其气海丹田。赖此良剂而苏完。则受赐大矣。因念世无心学。滔滔皆是。来教云云。慨然有挽回世道之意。除非所立之卓尔。何能语到于此。诗云高山仰止。愿于兄而柯则焉。弟病里度了。看读俱废。日出事生。卒卒无暇。真所谓自家身心。柰何不下。虽欲掇拾于训诰之末。以资口耳之学。不几近乎上蔡鹦鹉之讥乎。然不敢暴弃。策励驽钝。庶几收功于桑榆。是实区区之愿也。惟兄毋悭金玉之音。续赐清诲。使不贤者。企而及之。幸幸甚甚。别纸俯答疑节。尤荷指导。忌本盛祭。则略设行之。恐无不可。而愚意则虽无禁祭之 朝令。其在臣子道理。似当一视于 大王丧。故所以有废之之议也。非敢自处于其薄。又非厚于 君而薄于亲也。向于家忌。设虚位而泄哀。情理甚怅。然既不备礼
文山集卷九 第 124L 页
则如不祭之叹。虽略设。何异于设虚位而泄哀乎。兄家之略设。亦不害为从厚。钦仰钦仰。至若侑是盛节。一献则无侑。更无可论。而阖门诸节之废。恐似无义。来说得之耳。惟勤堂集暨通解补。从当言及于岭伯之季矣。南行临发。百忙胡草。总希亟加保啬。
上性潭书
拜违侍右。倏忽两个月馀。顷付两书于钟冈。窃计已获关听矣。伏暑直是流金。伏惟调中体候履玆万祉。区区仰慕。岂少选忽诸。旱馀甘霈。虽欠差晚。而伊后日气甚善。来秋穑事。庶免大无云。公私之幸。曷有其极。载毅禀赋虚弱。疾病侵寻。又当酷暑。不食㱡㱡之中。顿无佳悰。至于书课。日事放倒。未得努力撕杀。从何而得闻君子之大道耶。深可忧惧。一自钟冈下乡之后。讨便未易。以书替候。尚稽至此。瞻望南云。怅悚交至。就载毅曾祖缅礼。定于仲秋之晦。未前汩无暇隙。准拟九月往拜于门下。伏望赴此时。若蒙文字之遂愿。则受赐大矣。非敢相促。事系为先。未免缕缕仰溷。还切主臣。馀丹城李斯文佑湒适见访。玆以数字探候。道之云远。拜覆无路。更乞为道保重。以慰瞻仰。不备。
文山集卷九 第 125H 页
上性潭书
伏惟旱炎。静养体度快臻复常。而厌进之节。果得差道否。远外伏虑。日深一日。月前修书。送付钟冈。使之随便转达矣。其果下览否。尚未承覆教。下情纡菀。曷有其极。门人省侍姑依。而宿暑复作。滞症苦剧。日事委痛。至于书课。视同笆篱者久矣。每诵紫阳义理无穷光阴有限之训以自警。而昏惰成习。疾病侵寻。又无严师畏友在傍而提撕警觉。则从何以得闻君子之大道耶。环顾一世。惟门下在耳。只恨轩屏遥隔。未能种种承诲于缁帷之下。怅慕下怀。何尝少弛。惟望勿惜金玉之音。时惠俯诲。则其为感幸。不啻百朋之锡也。鄙家文字。似不待更溷。而虽夏间稍趁患候平复之时。若蒙起草。则待秋始役。可完大事。言出私情之闷迫。罪涉烦渎之嫌。还切不安。礼节数条。质疑无处。玆敢别纸录呈。一一下教至望。馀钟岘有便。玆付上书。不备伏惟。
答洪伯应书
一自从者之还山。临风驰想。靡日不切。幸于日者。再逢从容。继又以春初拟惠之书。投示于病伏涔寂之中。仰惟盛意。盖念推切磋之馀。为之破冥埴之愚。奉
文山集卷九 第 125L 页
读以还。不胜感佩。第此区区之见。终未有脱然而解其惑者。不惟不能脱然。所惑者又反以滋甚焉。夫以老兄之聪明博识。讲究乎此等义理者。亦且几年矣。其于晓人之际。宜若神丹妙剂之待症而投。听之者涣然冰释。而今于愚见。若是滋惑。愚诚卤莽。未足以承领至意。而虽以高明之造诣言之。亦未臻乎谆谆善诱之域。则恐似远矣。愚故曰先辈岂不是粗拳大踢。而以此争说。厥惟久矣。尚未有定论。苟非大眼目如朱子者复出。则无以就正也。盖非敢自是己见而姑为是退托也。亦未敢虚慕盛名。强合而苟同也。玆敢以蠡管之所窥测于万一者仰复焉。窃以为万物之生。莫大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则所谓气者。何气也。即五行之气也。所谓理者。何理也。即五常之理也。是气是理之外。更别无理气。而无是气则理无所寓。无是理则气无所行。故二者。不能为离而无先后无方体。程子所云二之则不是云者。正以此也。凡于气之所聚。理皆寓焉。是岂为人与物之分哉。但理则一也。而气则为清浊偏全之不齐。故或圆颅方趾而为人。或飞潜动息而为物。赋形虽异。其禀于五行之气则同也。气之偏全虽异。其所赋之理则同也。此太极
文山集卷九 第 126H 页
图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也。今若以形气之不同于偏全者。遂谓其性之各异。则理自万殊。是岂万殊一理之谓哉。抑以为禀其全者其理全。禀其偏者其理偏。故各自不同云尔。则愚亦为说焉。虽以禀其全者言之。均是人也。而亦有智愚贤不肖之不同。男健女顺之不同。南方北方之强不同。未可以齐之。而且其赋形之异。则八彩之眉。重瞳之眸。河目海口之姿。固非众人之所同。而理未尝加赋也。侏儒之短。理非或短也。巨无霸之长。理非或长也。孟子称性善而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凡天下有万不同之人。同得此性者。于此可知矣。何可曰因气质而理随以不同哉。虽以禀其偏者言之。物之成形者。不是五行之气则已。若是五行之气。则虽不若人之得其秀而气之不秀者。独无所赋之理乎。其谓之偏者。不过曰禀木气多者为何物。禀金气多者为何物而已。若以为禀木气者。不禀金水火土。禀金气者。不禀木水火土则可乎。且造化之妙。于斯五者。阙一则生物不得。故各分五行。而推本其所以成质。则虽曰各一其性。而又无一不具五行之理。犹五常之德。专言则一事。而偏言则包四者者也。假使物之生。或有偏得五
文山集卷九 第 126L 页
行之一者。禀之于木。木已具五行之理也。禀之于金。金亦具五行之理也。此所谓物之各具一太极也。岂可以太极之体。把作泥丸㨾子。于人则全付。而于物则破碎而分之耶。然则自气质而观之。亦各不同。奚独人物之异也。自其性而观之。物亦无不同。安有人物之间哉。大抵天下之言性。必曰人之性。物之性。分而言之者。盖以性只是理也。而本因气质而成名。故或多并气质而称之。若曰性禀性味之类是耳。若指出其理一边。如言太极本体之不杂乎阴阳者。则性与气质。自可有区别。而中庸所谓天命谓性之性。乃可通人物看也。如高明之论。每曰人则具五常之理。而物则无此理。无此理则彼果别般何理耶。只因气质之不齐。有此性不同之说。苟其然也。朱子何不合理气言之。而只训性即理也。至于三各字云云。则始言各得其所赋之理者。乃所以明性即理也。继言各循其性。各有当行者。始分人物而形气所拘。便有此异于日用事物之间者。故下此两各字。而庸何伤于所同之理耶。来教中。朱子之释孔子人性为贵之训。及又释孟子犬牛人性章云云。高明之意。盖欲以此證其性不同之说。而孔子所言者。并论于天地之性。
文山集卷九 第 127H 页
则此性乃本然之性。故朱子以物之偏且塞者。对举而言之曰。人得其正且通者。其性为最贵。此则盖谓性虽同也。而气质有此正通偏塞之殊云尔。孟子所言者。即答告子生之谓性之说。则此性乃气质之性。故朱子以物之异体而理绝不同者。细分而言之曰。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则盖谓生质则虽若相近。而物不能全此仁义礼智之德云尔。然则其所谓正且通者。非谓性为正通而独异于物也。乃其禀气之偏。有以塞之之谓也。故人与物之性。观于因气质处。则理果有绝不同者。牛之耕。犬之司夜性则性也。而使之行仁义礼智。则莫可能也。此所谓气禀之塞而不能通。非天所赋之理。本有多般不同于人物者而然也。且岂物所得而全之全字。恐非偏全之全。乃全系之全。朱子盖以为物不能自全此理。非谓理之赋于物者。非全体也。栗谷所谓气局理通者正亦为此。而高明则只以性与理字之各属人物有生之前后者。乃欲分别其名义。夫性与理。谓之名异而义同则可。谓之彼一此一则可乎。高明之废。窃恐专在于认气为性。故乃以栗翁之分言性与理者證之。然栗翁既不曰性局而曰气局。高明又释其理
文山集卷九 第 127L 页
通之义曰。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然则所谓太极全体者。非理而何。既知其各具。则又何云其性之与人殊也。若以为太极是在天之理。而物受以为性者不同云尔。则理与性判作二物。而必也太极之外。又别有各㨾太极然后可也。大凡性之为说。极难分晓。故先贤之言。固自不一。而各有指趣。程子所谓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者。即所以指出此性于不杂气质者也。朱子所谓谓之理同则可。谓之性同则不可者。即所以兼理气而论性者也。今高明之言性则专主于气。而遗却其理。如之何其可也。至若朱子之言马之健牛之顺。大黄之寒。附子之热。尤庵之言或以形。或以色。或以味。或以臭云者。因其物之性然者。而是皆气之局而性之所可见者。只此而已也。然既莫不配属于五行。则随其配属五行处。不杂其气质而观之。其理即人之理也。虽以蜜岂性信之喻言之。尤翁之意。只如朱子所谓理绝不同云者。而若究其理。五味之中。惟甘味最不变。则虽谓之有信之性。可也。至于命与性之分。遂庵所言极为正当。而所谓天之所赋者。只是此理。物之所受者。亦是此理。则性有在天在物之分而其理一也。高明则虽曰愚见
文山集卷九 第 128H 页
以命字当性字云。而窃观盛意。命则独以理言之。而性则反以气质当之。愚于此。又安得无所感耶。所以不敢强为雷同。而有此妄发。幸赐指教焉。他不备。
唁状别纸书
礼书既具。夫复何言。窃念春府丈寿跻大耆。近益平康。未知因何所祟而遽尔乘化耶。月制想有所措置者。含敛之际。能无孝子之遗憾否。久旷晨昏。恒切喜惧。似闻适当颁教之行。暂得承颜之暇。征旆未旋。戴星增惨。仰惟情理。行路犹涕。攀擗靡逮。当作何怀。襄礼定在何间。而宝眷似应捲归。畴昔契好。已成陈迹。后死之悲。尤切怅怅。载毅百忧丛集。了无世况。而谪信间闻。宿病越添。药不责效。归亦无期。日夕焦灼。万念都灰。命数所关。奈何奈何。望须节哀顺变。毋以孝而伤孝焉。
丈席问目书
大学开卷第一义即明德。而朱子释之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眛。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虚灵不眛之下。着一以字者。可见此心之统性情者也。则明明德之为明德。固不可只以心当之也明矣。而小注朱子又曰。虚灵不昧四字。说明德意已足。观
文山集卷九 第 128L 页
于此训则只以心说明德。而遗却性情何欤。不几近于释氏本心之论乎。虚灵。圣凡之同得。而圣人则本明之体。无所亏欠。众人则气拘欲蔽。却失本明之体。而介然之顷。本体之明。有未尝息焉。故因其端而遂明之。以至于复初之境。则其所虚灵。与圣人无异矣。是故。塘翁初年。虽有分数之说。而及其晚年。力主无分数之说者。可谓攧扑不破。盛水不漏矣。曾闻门下答人书中。有以塘翁晚年定论。归之于再段廊柱之差。其所取舍。想有深造自得之见。而区区愚见。窃有所讶惑焉。大抵心气也。其气则圣凡千万不齐。而虚灵则光明也。光明则初无分数矣。若以虚灵谓有分数。则是明德亦有分数。而众人之为气所拘者。虽下复初之工。终不如圣人之虚灵矣。然则孟子所谓尧舜之于涂人一也者。恐不得为正论矣。苟于复初之地。无所掣碍。则虚灵分数之说。自可无疑。而若于此有碍。则终未释然矣。乞赐明诲。
浩然之气。孟子亦曰难言。则谁敢易言也。而集注朱子曰。浩然者。盛大流行之貌。未知这气也单指方寸虚明之气耶。兼指四体运用之气耶。自古圣贤未有言之者。而至孟子始言之者何欤。观于善养吾三字。
文山集卷九 第 129H 页
则似是孟子独得之气也。而以其无是馁三字究之。则可见众人之亦得是气。而失养故馁也。何以看得则不悖于旨义耶。孟子先言知言。后言养气。而公孙丑先问气后问知言。故先儒谓之公孙丑会问处。孟子所以后言气。丑之所以先问气之意。可得详闻欤。无是馁也之是字。以本文文势观之。似是承上道义字一串贯来。而无是配义与道。则此气晦也之意。而大全答吕子约书中。深斥是字之指道义之非。而曰所谓是者。因指此气而言。若无此气。则体有不充而馁然矣。子约之以是字指道义而言之者。似不至大有径庭。而朱子之转入一层说去者。果有深意之可言耶。
朱子以前。先儒之释费隐者。多以费属器。隐属道。而至朱子始以费隐。皆属形而上者。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之妙。于斯可见矣。费为所当然。隐为所以然。则所当然所以然。有何分别之可言耶。语类有以鸢飞鱼跃费也之训。鸢鱼之飞跃。气也。而直谓之费也者。无或近乎眛于道器之分耶。中庸一篇。诚为枢纽。而始于鬼神章末言之者。何也。意者十六章居于中间。故于此言诚。以见上下诸章之无所不包耶。诚者实理
文山集卷九 第 129L 页
自然之理也。而二十五章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章句朱子释之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其所以以心言诚。不以理言诚者。何义也。此甚可疑。
贤哉回也章集注。引程子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之语。而曰。程子之言。引而不发。盖欲学者深思而自得之。今不敢妄为之说。然则孔颜之所乐。终不可得闻耶。先儒云孔颜之所乐。既非乐道。又非乐仁。道与仁之外。有何可乐之事乎。盖圣人之心。无少私意。浑然天理。动静之间。从容自得。则与道为一。不待思勉而无适不乐矣。孟子所谓尧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者。正此意也。以此究之。孔颜之乐。虽不可谓之乐道。而其所以乐处。合于道与仁。而自然为乐矣。如是看得。未知如何。
拜谒丈席。临归拜辞。先生曰。近观少年中。或不无成就之人。而始勤终怠者多矣。吾于君。期望实深。从今益加勉旃。以副此意也。载毅对曰。小子性本愚下。学又蔑劣。且在京华纷扰之地。日事悠泛。一无进益。未能奉承劝勉之厚意。徒切愧悚之忱矣。先生曰。向者所询经义。间因客扰与文字酬应之浩穰。未能即对。从当乘隙留意。而悚叹深矣。幸勿以尚稽至此为嫌。日
文山集卷九 第 130H 页
后如有起疑处。随便录送。则当随力为答矣。载毅对曰。先生之言。至于如此。还不胜主臣。敢不如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