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x 页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行状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1H 页
祖考农隐府君行状
王考讳推。字子恕。号农隐。尹氏籍坡平。高丽太师讳莘达之后。数世而有讳瓘。以平戎拓地功。位门下侍中。封铃平县开国伯。谥文肃。自是殊勋硕德。相继于胜国。入我 朝。讳坤。事 太宗大王。录佐命勋。封坡平君。谥昭靖。其后簪缨。亦辉赫。讳倬。在 中庙朝。以道学名世。一时名贤。多出其门。官至同知成均馆事。训导师法。大为退,栗两先生所称诵。于府君。为六世祖也。高祖讳暾。 赠左承旨。曾祖讳昌世。 赠吏曹参判。两世有隐德不仕。祖讳煌。即八松先生。考讳宣举。即鲁西先生。以清名大节。正学儒宗。俱为一世所仰慕。此不复详。妣公州李氏。成均生员讳长白之女。明粹端洁。聪悟过人。又能晓达义理。如小学列女传等书。亦皆通览。丙子江都之难。知虏变将急。曰。与其死于贼锋。不如早自决。命二碑引经而绝。其后 朝廷。以贞烈㫌闾。府君以 崇祯壬申五月五日生。气宇俊伟。性行刚方。自在龆龀时。卓荦英发。大异凡儿。岁戊寅。曾王考避地于锦山麻霞山之下。市南俞公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1L 页
移家就之。府君与伯氏明斋先生。受业于市南。聪明颖敏。不烦教督。而文学日就。俞公大加爱重。以为当成远器。长而委禽于浦渚赵先生之门。先生亦甚期许。及游场屋。文章赡敏雄健。屡居上流。声名蔚然于侪流间矣。二十岁后。婴奇疾。杜门坟庵。不出户外者过十年。其间大肆力于经史。又淹贯洛闽群书。学识又非特曩时比也。三十后。病遂渐瘳。戊申。一入礼围。因对策讥切考官。时适有事端之可言故耳。时久堂朴公长远。亦为考官。后逢府君于松谷赵公之座。笑而谓曰。观君程文。文识诚可服。诸考官愤其见讥。欲拔去。吾力争以取。而其不能置之第一。乃吾之力弱也。因称叹不已。与之款洽。己酉。丁曾王考忧。服阕。遂抛举业。筑书室于尼山县西积岩山下。以书籍自娱。远近士子多就而请业焉。乃以农隐。扁其居室。又作诗以见其志。盖无当世之念。而欲隐于农也。吕公圣斋,某公某诸人。俱荐以学行。壬子癸丑年间。连 除司饔院参奉,童蒙教官。俱不就。庚申。 朝廷命荐学行遗逸之士。监司以府君应 命。直超六品。 除某官。不就。壬戌。为怀德县监。府君以伯先生方膺旌招。而吾又屡官不拜。于义未安。遂黾勉赴任。清以律己。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2H 页
惠而临民。莅官吏以明信。不数月而吏畏民怀。治化大行。时宋相居其地。颐指吏民。如役奴隶。故吏民只知有宋相。而不知有官家。府君裁以道理。使不得如前。宋相甚惮之。必欲其去。府君已有归意。作诗送于伯先生。有曰。已知多苦境。何得望安居。家中不识意。怪我理行车。宋相又使邑子。立宋尚敏祠宇。府君抵书于诸人以难之。略曰。子慎冤死。固不可以凡人相待。然 朝廷既已赠职于身。而官其子。则亦足以报其志耳。至于享以俎豆。诚为过重矣。设使实有可贵之节。终不可泯没。则自有后世公议。何必今日急急如不及。有若酬恩报功之为者哉云云。宋相见而大怒。自制通文。嗾沃川人诋辱府君。并及于曾王考。府君即弃归。宋相又欲加罪。捃摭在官时事。靡不用极。而终不得可搆之事。乃语人曰。某诚善居官矣。因此见枳数年。人亦畏宋之威。不敢捡举。外至升沈。固府君之素所不屑。而人虽慕德。终不得伸其公议者。实由于怀邑之一行。见忤于彼人也。丙寅。始为定山县监。冰蘖之操。春阳之泽。民爱戴如父母。吏亦感畏。而不忍欺。时宋相发怒于明斋先生之疑其本原。嗾其门徒。诟辱我曾王考。自甲子始至丁卯。亲上一疏。其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2L 页
所为说有不忍正视者。罗公良佐等上章辨诬而被窜。府君又即弃归。时宋奎濂为监司。当府君之在官。深相敬信。随事就议。及为罢 启。多褒其清德惠政。府君之孚诚。有以动人。而人心之难诬。亦可见矣。戊辰。为石城县监。赴官才数月。而至己巳春。有牛,栗两先生黜享之举。又弃归。甲戌。为龙潭县令。才半年而归。民立石四面。以颂其德。乙亥。被抄于廉谨之选。初命升资。旋以资格未准。改 除礼宾寺正。肃 恩而归。丁丑。为金堤郡守。府君以年限已过。呈吏曹请递。吏曹 启禀而不许。因令除 朝辞以赴。金堤地大物众。务剧吏猾。而府君年近七旬。精力不衰。静以制烦。诚以孚物。德惠所感。民生乐化。明信所动。吏胥革面。诸吏相谓曰。吾辈自此官来后。一文钱亦无从得。将何以保存乎。其中一老吏谓之曰。汝辈无用戚戚。值歉岁如辛亥而犹能得生。今亦不可耐过耶。其无重刑。亦德也。盖辛亥。是挽近大无。故取而自谕。而府君不任威刑。故其言如此。于此可见府君为政之一端也。时值凶歉。而监司俞得一必使准捧麰籴。遂投绂而归。监司以衰病 启罢。而盛称廉白惠德之实。某年。为青松府使。青松以山水乡。称岭南名区。退溪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3H 页
先生尝求而不得。咏于诗句者也。府君初欲赴。而旋以衰境。难于远离伯先生。遂弃之。丙戌。拜司宪府掌令。再疏辞递。丁亥。又拜掌令。又疏递。以某年十一月二日。考终于竹山精舍。享年七十六。翌年正月。葬于公州斗山向午之原。府君天姿英明而豪俊。性质刚严而正直。风仪峻整。气像庄肃。有确乎不可夺之志。毅然不可犯之色。而至于待人接物之际。则慈良之心。恻隐之实。蔼然于辞气之间。是以人始望之。若可畏而难犯。而及至承其颜接其言。则谆谆善诱之仁。温温卑牧之德。自不觉其心醉而诚服。盖姿性之得于天赋。已有出于人者。而擩染于家庭。进修于平生。晚年成德。自造高厚纯粹之域矣。孝友天至。事曾王考。尽色养之诚。以早失慈颜。为至痛。痛慕之心。终身不小衰。事伯先生。如事严父。其在官。自奉甚约。而所以奉伯先生者。则无不尽心。得一美味。未尝先入口。即走伻以送。数月不拜。不堪恋慕。匹马以来。累日乃还。暮年于酉峰。隔冈相居。朝夕进侍。湛濡之乐。爱敬之诚。有感动人观瞻者。常戒于伯先生曰。古人年弥高而德弥卲。伯氏晚景工夫。亦不可少懈。随事进规。无少或忽。此则实有他人之所未知者矣。其为学。不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3L 页
拘拘于绳墨而资深居安。自不踰于规矩。读书不甚究索而洞见头脑。左右逢源。文章瞻富敏速。操笔立就。如写诵言。伯先生每曰。君之文。非近世操觚者之所易及也。平日手不释卷曰。少而病。不能力学。老而知好。而馀日已无多。年少者不可不及时自力也。晚年尤好易。逐日课读。又曰。学问功程。无过于四书。所以训诲后进。必以是为先焉。伯先生为作长短吟以示。时府君已休游宦。家居读易。不肖亦废举业故也。笔法亦甚高。而不自为能。亦不为人书之。接朋友以诚信。而见有过失。必加规切。故无不畏而敬之。待宗族以敦睦。而勉善责过。不少饶假。故宗中严惮。过于伯先生。或有过差。必自惧然曰。岂某兄某叔知之乎。盖自饬甚谨。自修甚笃。无一言之不出于正大。无一事之或涉于苟且。有诸己而求诸人。无诸己而非诸人。故其为宗人之所畏服者如此。平居恂恂。无疾言遽色。每与人对。温恭为主。谦逊自牧。各随其人。施以教训。而必援引古今。晓谕谆申。故感人者易。入人者深。如饮河而各充其量。而至有非义不正之事。则气肃辞严。诲责切至。人皆悚然愧悔。若无所容焉。家甚贫寒。所居室不蔽风雨。弊衣疏粝。人所不堪。而晏如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4H 页
也。盖性本俭素。衣服之少华者。切不近体。常以绵布为衣。而纵横缕之。垢则浣濯。弊则补缀。至不可服然后改之。早朝进粥。日午一饭。夕不复食以为常。而馔有定数。无或兼味。尤于世利芬华泊如。而无一动其中者矣。清洁之操。根于天性。无一分矫饰之意。官居时。简俭无异在家。及其归也。行李萧然。不以一毫自随。或有朝归家而暮贷米。凡为五邑倅。而家业不长尺寸。盖其清德。实无愧于古人之畏人知者矣。其为政也。莅官之初。必先问民之疾苦。邑之弊瘼。而或梳治之。或蠲去之。无名而敛于民。不义而利于官者。率皆革而釐之。先教化而后刑罚。敦信义而耻才能。至于综覈之精照检之密。则有置水而不漏者矣。盖常居外轩。悉开诸门。使百姓出入如其家。其接民也。平易以近。俾得而曲尽其情。听讼也。不容私意。裁以至公。故未尝一有误决。而落者亦不敢有怨言。尤致谨于刑狱。不以私喜怒。有所低昂。兵田邑之大政。而治之有方。无渗漏烦扰之患。赋税国之所重。而捧之有时。无欠缩违迟之弊。御官吏则蒲鞭罕用。而不威而严。廉明仁恕。能服其心。而知所畏故耳。为政大约如斯。而所以行之者。诚而已矣。及有不乐于心者。则朝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4L 页
决其归。暮已登道。少不吝情于去留。是以所到之处。曾无一年之留。而治行俗变。狱讼自简。民有怀惠乐化之美。吏无舞奸弄巧之习。去后之思。愈久而愈不能忘也。常曰。清慎勤三者。惟勤最难。懈意一生。阙漏随至。又曰。人谓今之为治。宜尚威刑。不可纯用德教。此言不然。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至诚行之。岂有不动得人。顾吾之诚不诚如何耳。其治道之大体。即此而槩可见矣。平生见识甚高。观人则明照其邪正。论事则洞究其本末。其娶继室于马桥也。尹镌(一作鑴)居在近处。欲其来学而终不往。及归庭。曾王考问希仲在近。汝其从游乎。对曰。观其为人。察其行事。多有不韪处。非可从之人也。曾王考颔之曰。虽然。少辈不可轻议长者也。初伯先生往师怀川也。府君累告于曾王考曰。伯氏文学已达。不必有资于他人。学于家庭。亦足以成就。而今乃往来屑屑。恐其有后悔也。怀川亦屡欲其来从。而竟不一往。是时。府君年尚少。而早有见于两人心术之微者。已如见其肺肝矣。及自碣文事以后。府君之所尝虑者。一一若合符契。噫。此实有系于斯文世道之一大运气。难容人力于其间。而不能不追恨于今日也。伯先生虽兄弟之间。初有不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5H 页
能相悉者矣。及至经历事变。深叹府君识见之高远。晚年则一言一事。无不相议。文字书札之稍有说话者。亦必与之商确。府君有时就加点改。则又从府君之言。可谓兄弟间知己。外人亦何能尽知也。栖遑下邑。非其本志。盖有微意存焉。此则难与不知者道也。末年又尝曰。伯氏欲守屏山之节。吾则既违素志。浮沈郡邑。又宁欲或逢事机之来。庶几乎待制当日之志。而事与心乖。今已老矣。有诗曰。屏山兄弟各行藏。出不成功处固当。待制一生忠愤志。至今遗恨使人伤。又曰。挑灯看剑悲文相。闭户终身愧屏山。天地悠悠人易老。不堪流涕满衰颜。皆所以自伤其志者也。盖抱负不轻。所以自期者亦不浅浅。而终身沈晦。不能得试其一二。此奚独府君之不幸而已也。呜呼。府君德学行义。文章才识。实有古人所绝希。今人所难能者。而世鲜克知之。文章是显于外而犹无有知。则其他尚何言哉。惟从氏德浦公深知府君。而每称道于侪友间。定斋朴公。是府君之甥也。尝言于其母夫人曰。季舅氏之贤。不下于伯舅氏。而人莫知其如此。深可慨也。与其出入于门下。亲炙其德义者。皆以为伯先生之化仁。季夫子之庄严。真如河南两程夫子。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5L 页
噫。以二公之贤德高识之见。真知之言。非出于阿好之私。一时及门者之论。亦发于心诚悦服之馀。而知德者希。孰知斯言之称情也哉。或谓府君言论过峻。噫。明于辨奸。严于斥邪。则又疑其峻于论议。无怪乎邹圣之距诐辟淫。而人谓之好辩也。自古已然。在今何异。府君罕有著述。有若干杂著及书札。晚年好吟咏。又有诗集数卷。伯先生尝语不肖曰。汝祖诗律无一句閒吟咏。俱不可湮没。因加签表。俾作日后刊本。祖妣丰壤赵氏。郡守讳进阳之女。左议政浦渚先生讳翼之孙。端粹明悟。有女士风。继祖妣全义李氏。学生𣞗之女。婉顺温仁。无子女。而抚爱前母子及诸孙。如其己出。有子二人。长先君讳自教。次讳可教。先君有长德仁风。叔父有美才远志。不幸皆先王考早世。先君有一男四女。男东洙也。女李思齐,李元普,权在衡,李弼圣。其婿也。叔父无子。取堂叔父留守公讳行教次子东浚为后。一女婿。金时济。曾孙内外男女十馀人。府君潜德幽光。卓绝而可传者。奚特如右所述。而不肖幼而迷昧。长而昏陋。今此状草。仅仅收录。尚安能髣髴其万一哉。又有略记遗事者。明斋先生作墓表。而又记遗事。愿以此就恳于当世立言之君子。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6H 页
庶卒惠以碣阴之刻。
先考妣状草
先府君讳自教。字身之。尹氏。继出坡平。高丽太师壁上三韩翊赞功臣讳莘达。其始祖也。自胜国。入我 朝。硕辅名臣。相继辉赫。高祖讳昌世。隐德不仕。 赠吏曹参判。曾祖讳煌。即八松先生。祖讳宣举。即鲁西先生。以清名大节。正学儒宗。为一世所宗慕。此不复详。考讳推。以学行荐为仕。历郡邑。选清白吏。官至司宪府掌令。号农隐。气像庄严。德学邃高。文章笔法。俱名于世。人称明斋之仁和。农隐之严正。如河南两程夫子云。金堤郡。有院享。又与伯先生啜配于锦山之山泉斋鲁西先生之院。妣丰壤赵氏。郡守讳进阳之女。左议政文孝公浦渚先生讳翼之孙。明粹惠悟。有女士风。府君癸巳正月二十三日生。幼而气宇丰硕。性质宽仁。鲁西先生甚器爱之。取谢安语以命名。稍长。与季氏学生公俱学于明斋先生。连床共业。文学夙就。丁巳。学生公不幸短命。府君痛惜深切。若失右臂。自后殊无进取意。犹黾勉入科场。而非其所乐也。尝魁乡解。而竟不成名。壬午三月。丁继妣李夫人忧。府君年已衰境。而哀毁踰制。其年十月二十九日。以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6L 页
疾终。春秋五十。府君天资忠实。履行纯笃。平生无疾言遽色。虽仆隶之贱。未尝以恶言骂叱。与人交。款款有孚诚。而若见有回互不正之事。鄙恶欲唾其面。亦不现于色辞。孝诚天至。事王考。备尽色养之诚。家虽贫寒。而甘旨之养。则尽心供奉。无或不备。早失慈颜。幼被鞠育于姑母。事之如母。终始不少衰。事继妣。孝顺备至。一心靡懈。王母亦安其孝养。爱如己出。庭无间言。与学生公友爱甚笃。及其亡也。抚爱孤女。踰于亲子。家业贫甚。勤农自给。而未尝有戚戚意。亦未尝有求于人。其于世利芬华。则素性泊如也。是以宗党知旧。莫不以长德君子称之。以府君之盛德仁意。不克有所表见当世。呜呼痛哉。
先妣清州韩氏。考讳圣翼。判官 赠吏曹判书。祖讳寿远。通政牧使。曾祖讳德及。清宁君。高祖讳应寅。左议政。妣韩山李氏。参奉讳畯成之女。吏曹判书鸣谷先生讳山甫之曾孙也。先妣与先君同年生。十月初十日其晬日。而卒后先君二日。即壬午十一月初一日也。先妣生有异质。淑惠出天。聪悟绝人。端粹明洁。莹莹如玉。晓解文字。通达义理。其于女红。无不精熟。以至算数等事。亦皆习知。自在闺里。已以女士称。及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7H 页
归于先君。事舅姑以孝。承君子以敬。待宗党以诚。抚婢仆以恩。一家六亲。莫不洽然称叹。王考性严少许可。而亟称先妣为贤孝。明斋先生。亦甚嘉赏之。其事王考。瀡滫之供。无不亲执。朝夕之养。极其滋味。奉祭祀。躬亲蘋蘩。以致诚敬。先君素夷旷。不甚以家事经意。先妣每经纪小政。无所遗漏。而亦必一一禀于先君而行之。家本儒素。贫窭殊甚。而浅深舟咏。未尝罄乏。待宾客。不以家贫而有所厌苦。饮食必腆洁。见有穷丐无依者。悯恻救恤。不计家之有无。其视吝啬鄙苟者。深浅恶之。抚子女极慈爱。而训教亦至。于不肖尤爱之深。而见有过失。深加诲责。不少饶假覆护。每以前言往行。谆谆教导。而无非义理真切之言。不肖平日得于慈训者居多。通解文字。而曾不形见于色。记昔不肖少时。受业于明斋先生。字音文义。或有遗忘者。先妣必教之。先生或命题。使诸儿制。归告书题于先妣。则所以命义以教。或作句语以示者。出人意表。不肖始知先妣之能通文字也。常语不肖曰。人情孰不欲其子之登科显荣也。汝则素羸弱。不宜汩没于科场。能读古人书。不失其世业。岂不愈于科名乎。又我生汝时。梦得异鸟。有人曰。此凤鸟也。易逸去。宜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7L 页
深藏。吾乃藏诸笼中而养之。此宜藏而不宜出之兆也。遗音在耳。追思如昨。呜呼。先妣徽德淑行。无一毫世俗妇女谚冶态。虽男子之读书知理者。亦所不及多矣。而一生贫苦。算又不长。天理又曷故焉。呜呼痛哉。明斋先生。以文哭我先君先妣曰。汝之天分寡于嗜欲。淡于营为。任真而行。无慕于外。忠厚恂恂。与物无竞。安分守素。未尝戚戚。此皆君子之所贵也。汝之内相。又能孝慈和裕。一家大小。咸得欢心。妇人之德。孰加于此。先生一言之重。可以传示于无穷。观乎此者。可以知先君先妣德行之大略矣。癸未正月。合窆于尼山之茂洞。以宅兆不利。甲辰四月。迁奉于公州益贵乡金谷亥坐之原。有一男四女。男即不肖也。女长适李思齐。次适李普元。次适权在衡。时为参奉。次适李弼圣。不肖有二男。光蕴,光谦。光谦夭。女适进士金尚远。李思齐三男。泰和,观和,熙和。二女长适金尚重。文科方为台职。季适崔守俭。李普元二男。熙祚,绥祚。一女适权揉。权氏妇生一男而早夭。男絅时。为进士。李弼圣所后子揆百。一女适金光纬。内外曾孙男女。幼未尽载。不肖孤罪大恶极。当先君先妣下世之时。不肖亦疾危不省事。病不得侍汤。没不得躬殓。崩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8H 页
陨之痛。穷天罔极。今始掇录遗迹。仅成状草。而识迷辞陋。不能表扬幽德之万一。不肖之罪。又不胜赎。窃欲取正于当世立言之君子。以备他日碣阴之刻。
静村李公行状
德山之冶谷村。有贤德君子。隐居求志。以终其身者。吾妹婿李君伯贤是也。君讳思齐。伯贤。其字也。韩山人。文靖公牧隐先生讳穑之后。先生之子种善。入我朝。官资宪。谥良景。厥后簪组相继。为世名阀。讳季甸。佐 光庙。策卫 社勋。位领中枢。谥文烈。讳▣▣。大司成。此其最著者也。高祖讳敬培。察访 赠左承旨。曾祖讳秤。同知中枢。祖讳汝郁。隐德不仕。考讳基重。有志行。早世。妣密阳朴氏。献纳澄之女。君以丙辰七月四日生。姿禀端重。弱不好弄。十三。丁外忧。朴孺人教导甚勤。君乃奉承慈训。力学不懈。甲戌。委禽于吾家。容止雅正。言语简默。德器俨然。无少年轻浮之态。我祖考农隐府君。性严少许可。而嘉爱君特甚。君于是抠衣于我伯祖明斋先生之门。行纯而心诚。志笃而业勤。先生深重之。期以远大。受读三经,四子,心近,节要等书。又用功于礼学。程科甚严。讲读不怠。先生之门。才英气俊者非不多。而至于专确之志。笃实之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8L 页
工。则皆以为莫及焉。君以亲在之故。尝傍及于举业。而素志不存焉。未几而弃之。始专工于向里。杜门林下。罕与外人交游。而一年之内。半居师门。于经书。精读而成诵。洛闽群书。亦淹贯而致熟。志业愈勤。造履日就。亲戚及乡党。莫不信服而归向。执卷而请业者甚众。君天性至孝。常痛早失所怙。事朴孺人。承颜顺志。尽其善养。愉色惋容。出于深爱。家甚贫窭。甘旨难备。而殚心竭力。靡不用极。而亦不使亲知其艰难之状。有亲癠则通宵侍傍。未尝假寐。药必亲煎。不使人代。虽稀贵之材。不计家之有无。必为继进。至诚恳切。终始靡懈。岁壬寅。奉板舆。往季氏顺川任所。以其年十一月。遭艰。因毁成疾。每日吐血数升。而祭奠之礼。未尝一日或废。血症渐剧。在危恶者殆至四旬。而病中哀号之声。人不忍闻。数月之间。须发尽白。见者莫不感泣。澌毁日甚。病情常笃。而食素服礼。一如康壮人所为。家人或以肉浆。和进羹蔬。则必戚然而却之。服阕之后。馀祟未复。积岁沈绵。庚戌七月。病复剧。日就危笃。而神益清。与诸子及生徒。语及为学之道。至二十三日。又有吐血之症。谓诸子曰。我今已矣。大数已迫。复何言哉。少无怛化之色。二十五日。疾尤革。诸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9H 页
妇女列侍左右。君厉声曰。妇女尽出去。强之再三。俟其尽出。即以手据地而起。使诸子拂去褥席尘埃。乃更正卧而逝。其神气不乱。从容正终。有如是者。以其年十月十五日。葬于礼山山亭里负辛之原。以宅兆不利。越一年壬子二月二十九日。改窆于德山卧隐岘向卯之兆。距先茔五里馀矣。君性本醇美。姿又雅静。谦恭谨信。真率坦易。耻修边幅。不事矫伪。外若质直而少华。内实坚确而有守。园木之晦根也。锦衣之尚絅也。迹其平生所为。不出诚之一字。是以其事亲也。爱敬备至。供养无阙。笃孝之行。古亦罕见。其奉祭祀也。宿斋预戒。致悫致虔。至令婢仆。亦必沐浴更衣。洁其粢盛。谨其礼节。又不以疏昵而有所丰约。友于之笃。则与季氏。兄爱弟顺。怡怡如也。尝奉慈闱。避厉于五里地。而季氏在家。每日相携于路傍树下。笑语移晷。季氏或有故不来。则君必往呼而出。如是数月。不曾间日。至今乡人。传为美谈。及季氏出后他往。则君深以分荆为叹。及自西郡遭忧而归。复与同室。不异其炊。季氏亦事君如严父。凡有所得。尽归之君。一物不敢专以自私。于此可见君兄弟则友之因心矣。敦睦之至。则事尊属以礼。待诸从以恭。咸得欢心。无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89L 页
有间言。内从朴氏兄弟。穷而无归。君携之以来。顾念抚恤。不啻在己。朴有宿债之受人催督者。君准数以偿。而亦不言于朴。其后朴怪其不复来督。而始知之。及朴季之亡。经纪其丧葬。抚育其孤寡。曲尽情义。其笃厚之无间于亲疏如此。与人交。不设畛畦。而亦不苟合。虽凡夫俗流。皆为容接。而不与亲昵。有端士善人。取以为友。而开心而相与。是以庸愚者不怨。仁贤者相信。接乡党邻里。礼俗相勉。死葬相问。而未或为利己妨人之事。于赒穷济急之义。尤惓惓也。见人之遇丧而无资者。则虽贫不能尽意相恤。而恻然见于色。每语诸子曰。汝等见如此人。若有可救之势。加意顾助。后须勿忘吾言而遵行可也。盖其慈仁之性然也。君之为学。忠信为本。勤笃为工。其始受业于师门也。每朝请益。循序以读。诵数以惯之。思索以通之。有疑则仰质。有闻则必记。不徒读其书。而必求之于心。体之于身。盖其实得之效。与徒事口耳者不同矣。为文刊落藻饰。专以理胜辞达为主。平生不为诡异矫激之行。以自欺而眩人。实地工夫。自有人不可及者矣。平居早起冠巾。谒家庙。候慈闱。退坐书室。以简编终日。凡世间冗琐鄙俗之事。一不以经心。性素淡泊。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0H 页
世利芬华。泊如也。常患屡空。而不以累其心。衣取蔽体。而绢䌷之物。未尝近身。其往顺川。季氏见其里衣之弊垢。制进一件衣。则君不悦曰。吾以亲故来此。虽不能赍粮以自食。而奚用此官物为哉。竟不受。惟其狷洁之性如此。故乡人或以无名之物相馈。虽微必却之。闺门之内和而有礼。于诸子。爱而能教。常语诸子曰。今世举子辈。多行苟且鄙陋之事。滔滔而莫之耻。汝辈虽为举业。绝不可汲汲于得失。而为此同流之污也。常致意于教育。一家子弟。乡里英秀。诲诱不倦。开导甚善。常谓学子曰。人虽不能为圣贤。探究经传。知古人之言行。则岂不愈于无见识而为固陋者乎。又邃于礼学。凡疑问变节之禀质于师门者。皆为劄录。而又博观礼书。讲究不已。人有遭疑节来叩。则随问应答。鲜或有差。此皆君学问之实功。得于心体于身。而施于外者也。噫。君以天赋之美。承师席之教。植志固而制行纯。用功笃而造道深。孝友笃于家庭。行义孚于乡邑。师友称其贤。宗党信其仁。如君者语其质。则刚毅木讷四字为近之。而言忠信行笃敬。乃君之一生家计也。黄勉斋所谓真实心地。刻苦工夫。惟君可以当之。昔赵掌令克善先生。亦居君之乡。以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0L 页
德行著名。君之至行纯性。可追于赵公。而君则以韦布终。外至之名位。何足为之加损。而黄流不登于瑟瓒。猗兰竟萎于空谷。又安得不为世道慨也。然闻堂叔父留守公之言。以为尝见云谷李相国光佐公别录学问可用之人于一册子。而君名在上列云。有诸内者。人无不知之。亦尝一再注拟。而竟不得一命者。亦命也。君之配坡平尹氏。即我妹也。先府君讳自教。君有三子二女。男泰和,观和,颐和。女适持平金尚重。季适士人崔守俭。泰和娶士人林右彦女。生一男一女。观和娶士人朴经周女。生一男。颐和娶士人赵徵颐女。金有一女。崔有二男。俱幼。学子追以静村处士。为君之号。门人私谥。既有文仲子故事。则追号其亦宜矣。余与君情义之笃。无异亲昆弟。道义相磨馀数十年矣。君少我二岁。而乃先我而逝。悼痛之心。久而愈深。泰和兄弟。有行有文。勤于学业。必能继君之志。而大君之门。以是为慰。而谓君之不死矣。泰和辈属以状君之行。衰病昏昧。不能以文。只掇目所熟而心常服者。略记如右云。
参奉李公行状
君讳晋圣。字昭夫。全义李氏。相国忠贞公晚庵先生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1H 页
之曾孙。郡守宇春子。妣浦渚赵先生之曾孙。副提学持谦之女。君生于甲子某月某日生。而资禀明粹。无一点尘气。容仪雅静。而英气有自然外发者。弱不好弄。不加鞭督。而勤于读书。未成童而文辞畅通。未冠。发解监试。不赴会科。而遂废举业。专心向上事。静扫一室。沈潜坟典。殆忘寝食。自以为人之生世。不可长保安平。当有耐苦忍性之时。或当寒节。处于不烟之突数十日。或不食数日。以耐饥寒。其刻苦动忍之工。人所难及。有如是者。数年之间。经传无不遍诵。洛闽群书。亦皆淹熟。聪明过人。讲解超凡。知行并进。践履甚笃。俨然若成德者。二十时。以束脩之礼。负笈于酉峰门下。敏悟之才。精笃之业。同门诸友。罕有及之者。先生亟加称许。李相国光佐。尝来问门下人之可大授者。先生以君答之曰。晚庵公之孙某。年尚少而志业不凡。必将大有成就。其见期重于师门者如此。其平日所造。已有过人者。苟假以年。亦必不至于此。而才过三十而夭。惜哉。天性至孝。其母夫人之丧。适在远。不能躬亲汤剂殡殓。又以年幼不能居丧尽礼。为至痛。尝以追丧之意。禀于师门。先生愀然良久而答曰。吾所不能之事。岂可禁人之至情。而此事古人亦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1L 页
有行之者。诚为高人之行。然反之于心。若有一毫不诚者。则其罪甚大。在君自量而行否耳。君遂不行。事郡守公。左右服勤。一心靡懈。先意顺志。极其愉惋。郡守公卒于韩山官斋。当其疾亟。无至亲宗戚之在傍者。君刳其股。出血以进。丧出。号痛气尽。几殊者数。邑中大小男女无不垂泪曰。自病患时。昼夜不交睫。粒米不入口者。过十馀日。而其不至溘尽者。实可异也。时当极寒。昼夜守庐。以至葬前。一不入房突。两股刃伤处。触风寒创甚。又几不能救。三年啜粥。气息绵缀。傍人欲试姜桂之助。而终不听。过祥事。时余往见。为言丧制已阕。当依礼食肉之意。则君无答语而泪流被面。余亦为之涕下。而不忍更言。久后饮泣而言曰。前不能尽心于母丧。为中心至痛。将行先妣迁窆之礼。过此后。当为平人之事耳。君之刳股处箸(一作筋)络拘挛。削不着肉痿废。不能行步矣。其移母夫人之坟。祔于韩山公之墓也。自畿内运柩至于林川地。为四日程。而君以木片缚股。徒步攀輤。终不跨马。过缅礼。仍留墓侧服尽。而或归家或往墓庐。如是又过三年后。始处以平人矣。事继母。懋尽诚孝。遇娣妹。极其友爱。一室之内。和气融融。见者莫不感动焉。奉先克敬克诚。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2H 页
每日晨朝。必盥服。拜谒于家庙。其当享祀。虽祈寒盛暑。必前期澡浴。具服俨坐于厅事。婢仆亦令服浣洁之衣。物无细大。一一亲检。内外上下。为之肃穆。各致敬谨。及行祀也。以深衣幅巾将事。一遵文公家礼。其接人也。款诚蔼然。和敬兼至。人莫不心醉。而至见不善非义之事。无不正色直言。虽尊于己者。亦不媕婀。有穷贫无依者。或解衣而与之。或捐财而救之。不计己之有无。而皆出于诚心。不假强为。人皆感而爱之。岁壬辰。君行晚庵延谥礼。君禀于先生曰。接遇 王人。至敬且重。而世俗待之之礼。只凭礼曹下吏之言。事礼甚草草矣。当有别样仪节。先生命草笏记。君取仪礼待宾之礼。参以五礼仪。作为笏记以进。节目详备。仪度谨严。先生亟称为好。君遂依此以行。识者韪之。先是。同门诸先进。有为先生影子之仪。而不能成矣。君与一二同志相议。具画本请画师。卒成积年经营之事。至今七分之摹。宛若亲奉扬休山立之气像。此又君尽心师门之一端也。癸巳先生之在床也。君阅月来侍。易篑(一作箦)后。与诸友讲定礼仪。得无未尽之悔。葬时前期来会。患病几危。不能临圹。靷发时。伏衾痛哭几数时。定为心服。九月以布深衣成服。三月食素。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2L 页
人皆以病为难之。而不为之改。其至行纯性。见于为亲为师之际者。此其大略也。其为学也。立志既大。务实为本。其用功次第。一依师门所教。笃信而谨守之。圣经贤传之外。不少汎滥于他歧。玩赜探讨之功。未尝暂弛于斯须。不甚拘拘于绳墨。而亦不踰于规矩。不甚屑屑于注疏。而自能洞其正义。充积于中。英华之斐然。自有不可掩者矣。文辞不为留意而赡敏畅达。至于笔艺。亦且淳古。模法师门心画。人多不能辨者矣。且优于才而不少外见。尝与余言曰。柳西崖当壬辰。内当国务。外接天将。能优裕而无窘急。至今人称其才。而止此而已。亦何足为大器乎。于此可见其意。而其试于事为者。不动声气。自能运办如意。家甚贫窭无力。而其为先代墓道之役。伐石经纪。无不备具。虽不免役人。而人自乐赴。盖实至诚所到。而亦其才用之不可及者矣。我内舅判书韩公。尝深叹其才曰。如昭夫。虽合诸道而任之。必能恢恢游刃矣。不但实学之可贵而已。盖体用几备。随处无碍。而孚诚所感。人无不爱信追思至今不衰。乡中或有难决之事。不恪之习。则相与言曰。某公若在。里俗何至如此。凡事岂不善导乎。其仁心懿德之服人深者。久而愈笃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3H 页
又如此。君以丙申二月十日终。曾以荫 除斋郎。不仕。殁后士友以君之实行。呈书于绣衣。转闻于 朝。事下该曹。李相国光佐白 筵中。以平日卓异之实。请施旌表之典。该曹亦以旌闾覆 启。遂蒙 允。噫。君之英明纯粹之姿。有高节卓异之行。志学俱期于远大。才德殆无所不具。至于酬酢细大之际。应接事物之间。实多有截然不可及者。如君者。求之古人。亦罕其比。而观于今世。不得其髣髴者焉。使享其年而充其量。则未知至于何等地位。而兖圣不幸。伯淳无禄。自古已然。于君亦柰何。欲记君遗迹。不遂堙没。而老病昏忘旧事。茫然如梦。草草数行。不能形容其万一。后死之悲。尤不可既也。
明村罗先生行状
先生姓罗氏。讳良佐。字显道。号明村。暮年。又曰老学。本罗州人也。高丽时。有讳天瑞。为侍中。以功封安定县。子孙因籍焉。安定。即今庇安县也。其后世为簪缨族。乙巳名贤。有世称二罗者。伯曰湜。号长吟亭。仲曰淑。官副提学。皆以直节被祸。其季讳瀷。名德与二兄埒。早登第。为太史。直书金安老专擅状。几陷罟镬。至今称良史。寔先生五世祖也。高祖讳允忱。成均馆学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3L 页
谕。曾祖讳级。侍讲院辅德。祖讳万甲。早以文望见称。守梦郑公。一见许以大器。归之以子。既立朝。直气风裁。振名当世。虽屡遭颠踬。而不少挫。官至参议。阶嘉善。后 赠左议政。自号鸥浦。乐静赵学士状其行。清阴金文正铭其墓。考讳星斗。屡典县邑。有异绩。超迁为牧使。妣淑人金氏。判书讳南重之女也。先生以戊寅某月某日生。自在龆龀。异凡儿。不好弄。俨然若成人。鸥浦公每曰。大吾家者。必此儿也。幼时尝患眼。久不瘳。医言非屡日合眼。未易效。先生乃合眼五日。果得瘳。其坚确有守。自幼已然。稍长。好读书。牧使公宰尼山时。使先生负笈于我曾王考鲁西先生之门。先生自是。不事举子业。专心向里之学。一遵师教。罔或怠惰失坠。曾王考大加称奖。期以远大。与牧使公书。有曰。近与玉胤从容。俨若畏友在傍。赖不解体。幸莫大焉。后又与先生书曰。闻日业有新。为之喜而不寐。似此勤笃。则不啻知友之幸。实副我平昔先志。于此。可知见许于师门。而一时侪友。亦莫不敬重焉。间又质疑于同春宋文正公。宋公亦甚敬重。先生尝来在尼山。一日忽心动。夜不能寐。明日遂辞归。季氏果遘疠几危。举家出避。先生独有救护。乃得全。先生之从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4H 页
弟及其妹婿。又传痛。先生又亲自救视。而终不染。人皆以庾衮事称之。癸卯。遭牧使公忧。哀毁踰制。夙夜殡侧。哭泣不绝声。枕藁为之腐。既葬居垩室。虽盛暑不脱衰经(一作绖)。朔望必上墓号叫。风雨不废。以终三年。其诚孝之笃如此。同春尝以行谊荐先生。庚申。 除禧陵参奉。辛酉。 除童蒙教官。俱不就。玄石朴公世采尝引儒者常道。力劝出仕。终不肯。我从祖明斋先生。以书问之。先生答曰。昔尝受教于老先生。今日为士者。若无修明大义之举。义不可以苟出。愚常敬服而不敢忘也。壬戌。又超叙六品。 除尚衣主簿。以屡违恩命为不安。出肃而不仕。甲子。 除平康县监。先生取古人奉檄之义。黾勉赴任。既至官。以廉谨自饬。未尝有丝毫滥用。而至于供奉大夫人之节。则亦不为槩。尝设寿席。次日召集上下耆老。行养老宴。以示老老同乐之意。至今传为美事。以刚明待吏。以慈惠视民。多除宿弊。以苏凋瘵。春秋必设乡饮酒之礼。尤眷眷于兴学教士。以击蒙要诀,小学等书。躬自训诲。邑人罕有识字者。自是有能举明经科。又多中乡试。士民追讼不忘。后先生被谪。不远千里。徒步来唁者甚多。先是。怀川宋相。负大名于一世。而其学全务外。性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4L 页
复忌克。既得权位。益无所惮。以其所假者儒者之名。而济之以博识能文。故人亦鲜不为所欺矣。我曾王考素与亲厚。许以道义。虽见有可疑者。辄恕以气质之病。随事责善。必欲纳之于无过之地。前后规戒。不顾数疏之嫌。欲尽忠告之义。而彼乃怒其语切。积不平。明斋先生出入其门亦有年。经历既久。多见其不韪处。末乃疑其本原之不正。彼因此大憾。遂肆侵诋于曾王考。罔有纪极。先生痛师门之受诬。欲上章伸辨。我从祖及祖考贻书力止之。丁卯春。怀相犹以嗾徒丑诋为不足。终至手疏搆捏。其用意有不忍正视者。先生乃奋曰。前日群小之诬。则羞与之对掌。而彼今亲自操戈。其言之罔极。乃至于此。为门生者。岂可却立越视。不为之一辨乎。从祖及祖考复挽之如初。终不听。遂上屡千言。痛辨其前后诬捏之状。辞严义明。事该理直。一读洞然。是非邪正。可以立辨。诚世间不可无之文字也。时怀相势成威立。又附丽当国大臣。举世慑伏。当其锋者。无不立碎。金夫人年过七十。人皆为先生危之。有劝勿当疏头者。先生入禀于夫人。夫人曰。汝之师鲁西。乃汝先人所命也。汝之出入服勤。亦复几年矣。今乃受人毁诋。汝岂可默尔。汝虽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5H 页
因此被谪。吾当随汝之谪。虽不能往。汝弟在。勿以我为念也。先生于是断然自当。竟窜西塞。人莫不贤夫人义方之训。而服先生所守之确。三月。到宁边谪所。处之泰然。无怨尤色。书籍以自遣。惟以远离慈颜。不堪陟屺之思。每朝夕。正衣冠。东向而坐。如在侍侧定省也。地主或设酌以邀。则辞以罪累。一不参座。近处邑子有馈。少过辄谢之。至于无名之遗。一毫不妄取。完宁君李师命。即先生之妹婿也。送米数十斛。不受曰。我何以无所处而受此多物乎。完宁再三书请。终辞却。戊辰春。蒙放归田里。自是朝暮亲侧。罕出门外。癸酉。金夫人下世。时先生年既六十。而执礼甚严。虽有疾病。未尝少惰。一如居外忧时。丙子。服阕。拜工曹佐郎。又拜忠清都事。甲申。 除宗亲府典籍。乙酉。 除朔宁郡守。皆不就。丁亥。始拜司宪府掌令。上疏引丁卯事以辞。 圣批申谕上来。再疏得递。庚寅二月。复有掌宪 召命。而先生疾已革矣。先生受气完厚。摄养有素。平日罕有疾患。至是偶感微恙。因以沈笃。临终。却出妇人。语侍者曰。昔同春先生。当易箦时。正衣冠瞑目。今吾欲勉强。而不能自力也。命庶子济。欲作诀书于明斋先生而未及成。则二月七日也。享年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5L 页
七十有三。治丧不用锦段。遵遗命也。葬于杨州某山某向之原。先生容仪重厚。性质正直。盖得于天赋者。实有过人之资。而内受庭训。外承师教。德器夙就。望之俨然。可知为厚德君子。天性孝友。事亲尽诚。金夫人年高康宁。先生鸡初鸣。必起问安。夜则亲定枕簟。使极安稳。衣服饮食。必亲检察。务适口体。有病患。昼夜不解带。进药必亲尝。虽衰老之后。不少懈。每遇令节。辄具酒馔。以娱亲意。生辰必设宴。引亲友。升堂献寿。又歌咏以祝福。每日夙兴。祇谒家庙。寒暑未尝废。在谪所。遇朔望及忌日。斋戒沐浴。如参祀时。牧使公讳日。则自月初食素。以终其月曰。吾远来。贻不孝于慈母。又不能参先忌。无处寓情。故以此少伸吾诚耳。季母申氏。早寡穷独。先生事之如母。逐日候省。供养衣食。值生辰则备进馔羞。有病患则侍救不怠。有从妹二人。友爱不异同气。季母欲相见。则必邀致。以适其意。己巳。完宁被惨祸。其孤儿辈无处窜身。是完宁继室所生也。先生怜而率来。抚育如亲甥。文谷相公。先生之姊夫也。谪珍岛。有后命。金吾郎持药出去。先生即匹马星驰。先都事一日而至。与之握诀。因治丧。扶护姊氏及诸棘人而来。闻者。无不叹服。待人款曲。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6H 页
又好施与。尝置酒壶。客至则必酌以相待。道遇人衣薄而波吒者。辄解所衣以与之。亲戚及知旧之丧。随力赙救。又必躬往问慰。其贫无以治具者。则或备需以给之。似此细行。皆人所难能者也。其为学也。以笃好之志。加静专之功。真实践履。刻苦讲读。盖平居敛饬危坐。静对方册。夜而继昼。孜孜不怠。平生用功。在于小学,近思及四子诸书。尤好读朱子书节要。逐日有课。循环熟复。虽年至耆耋。亦不知倦。末年以老学名斋。盖志其实事也。于文专务实而不事浮华。于閒漫书札。不甚致力。而如记实文字。则文从字顺。典雅无疵。世之人或以先生为不娴于文辞。亦非深知先生者也。凡此皆先生言行大略。而先生之实业可传于后世者。则有在焉。先生于我曾王考。实有江汉秋阳之慕。而殁后数十年。乃为怀相之所诬诋。心尝痛惋。又自少往来彼相家。稔知其为人。又连姻于同春先生之门。故彼相之家间琐细心术隐微。无不熟闻而详知。丁卯疏辨之后。又为一通文字。以记怀相平生。既据目见。又援信闻。巨细本末。无一事不实。唤觉一世人醉梦。虽千百岁之后。使人开卷。昭昭如见。历历可指。岂非所谓百世以俟而不惑者耶。呜呼。以先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6L 页
生之德之才。果能出为世用。得展所养。则其所以上格君心。下镇浇俗。使正论培长。邪说遏绝者。岂其微哉。而得罪巨室。轗轲一生。暮年掌宪之 命。不足以少伸公议。则先生之于时。可谓不遇。而志士之为先生慨惜者亦深矣。虽然。昔王安石肆其气燄。作为国是。人无不敛气缩舌。莫敢指议。而独了斋,閒乐两陈公。能出死力以排之。著说立言。至深且切。朱夫子亟称其贤。而惟以未及于受病之原遗祸之本。为遗恨。今先生能抗正斥邪于彼势方赫之日。而所为著说。穷原极本。正言直斥。虽有待于后世之紫阳。必不以犹有未及。致遗恨于其间也。惟此一事业。亦足以不朽于永世。区区外至之显晦穷通。又何足为先生道也。抑东洙之愚。尤有叹服于先生者。文谷完宁。俱以先生之至亲。方皆奔趋于彼。先生之诸甥。又皆尊尚彼甚笃。而先生超然独立于其间。诸人之相与怂恿。必欲与之烂漫者。先生不少挠夺。确然若砥柱之特立。又怜诸甥之陷溺。前后与书。恳恻严切。虽其答语悖乖。而先生尤矜之。益加开诲。必欲救拔。其虽终迷不悟。先生之诚意则蔼然矣。又以玄石朴公之于怀相事。前后不能无异。为深慨。盖朴公平日。处怀相视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7H 页
先生。虽少有浅深之殊。而知其未尝不同也。故每与先生。论彼学术之可疑。心迹之不正。又于丁卯疏辨时。亦与之终始相议矣。自甲戌造朝以后。未免变其前见。扶植其论。以至主张道院并享之议而极矣。先生向士友间。常疑其诖误。而深叹惜之。此又先生言议之严毅恻怛。皆后人之所当知也。先生内子某郡金氏。某官某之女也。有二女而无子。取季氏教官公之长子演为嗣。女长即我叔母也。有所后子东浚。一女适金时济。有二子二女。男长颐行。馀幼。次适郑寿期。不育。有侧室子二。长即济。次幼。女二人。适尹心教,南鹤清。东洙尝屡侍杖屦而望德宇矣。平生山仰之诚。常切于心中。先生亦不以东洙为不肖。所以眷顾而奖许之者甚至。不但视之以通家后生。常恨居此穷乡。不能频执洒扫之役。以奉警咳之音。岂料而今遽见梁摧之痛也。斯文世道之不幸。不止为小子之私痛而已。昨年棘人贤友。不知东洙之不文。猥属以状行之役。噫。拙芜何能形容懿德之万一。期为秉笔者所取以传信于来世。姑以效区区慕仰之微诚云。
叔舅监司韩公行状
公韩配周。字文卿。韩氏。继出清州。始祖讳兰。佐高丽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7L 页
太祖。为三韩壁上功臣。位太尉。自是轩冕相继。入我朝。讳确。佐 世祖。至左议政谥襄节。于公为十世祖也。高祖讳应寅。 宣庙朝右议政。录光国靖乱勋。封清平府院君。谥忠靖。曾祖讳德及。屡官州郡。袭封清宁君。祖讳寿远。沙溪金先生之外孙也。行义淳备。官牧使 赠吏曹参判。袭封清兴君。考讳圣翼。 赠左承旨。龙溪处士李公荣元之外孙也。资品温粹。性行端洁。一时长德名贤。莫不敬重之。早事举业而不屑焉。暮年优游禄仕。而非其所乐。至水运判官。以公贵。赠吏曹参判。妣讳山李氏。吏曹判书讳山甫之曾孙。社稷署参奉讳畯成之女也。公以丁酉八月十六日。生于飞鸿县峨嵋山下。幼而天资俊拔。气宇不凡。牧使公尝爱异之曰。兴吾家者。必此儿也。稍长。志尚卓荦。识度豪爽。言论气槩。已迥超于流辈。而亦能折节逊志于学业。闻明斋尹先生为当世真儒。自在丱角。随伯仲氏。负笈往师之。馆于村舍。攻苦食淡。至于躬执樵爨。而亦未知倦。讲诵经传。兼治词章。蔚然有将就之效。同时及门之士。罕能及之。先生亦以远大期之。癸丑。遭李夫人忧。时公年未弱冠。而执礼甚固。式礼罔愆。庐墓以终丧。壬戌。中司马。戊辰。遭外艰于京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8H 页
第。反葬于洪州。守庐如前丧。孺慕悲哀。终三年若一日矣。己巳国有变故。以此服阕后遂废科。而因留乡庐。甲戌。 朝著更新。 壸位重复。公虽在韦布。有士望甚重。故首当頖任。罪金春泽,韩重赫等六人。此辈夤缘邪径。阴谋叵侧(一作测)。举世咸愤嫉。而畏其势焰。莫敢显非。公独声罪痛斥。一代清议。莫不伟之。以比李,范风裁。而自此一边人。视之如仇。必欲中伤。搆虚付罚。使不得应举者屡年。吴尚书道一。常服公言议之正大。契分特厚。奖许甚深。每遇 朝廷大是非。辄与之相议。而深叹不已曰。君若决科登庸。士类可赖而清议可伸矣。丁丑。吴公掌铨。荐公为禁府都事。俄移童蒙教官。戊寅。媢嫉之徒白地搆启。终至对吏。特 命放释。公在缧绁时。有异禽飞入圆扉。公赋诗曰。若令尔翮生吾腋。万里烟波尽意飞。一时脍炙传诵。己卯。为 庄陵都监郎厅。恪勤赋事。诸堂上咸服其才。升六品。 除掌苑署别提。移司宪府监察。时春泽之父镇龟为都宪。公遂不仕。乙酉。登第。历礼曹兵曹佐郎。丙戌丁亥。连拜司谏院正言。往在辛巳。有 宫闱之变。任敞,朴奎瑞者乘时投疏。语犯 春宫。极其凶悖。而罪止编配。公追 启曰。任敞疏辞。实有人臣所不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8L 页
忍闻者。朴奎瑞语意。尤有不可测者。其为负犯。不可容贷。伊时编配薄罚。不足以惩其罪。请极边定配。辛巳。又有设鞫之事。而按狱诸臣。乃敢拔去罪人供辞中紧语。后乃发觉。其时按狱之臣。即李世白,申琓,金昌集,李光迪等诸人也。至是岁。复设鞫。李光迪陈疏自明。而专事欺隐。公又 启。略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工曹参判李光迪。顷因林漙(一作溥)之疏。首陈自明之章。噫嘻痛哉。语犯 春宫。何等重大。无端不书。已极寒心。而及其事端既发之后。汲汲陈疏。抑扬反覆。有若全无是事者然。其谁欺。欺天乎。以大臣劄子及罪人承款之说观之。则其拔去罪人招辞。既已彰著而挺身自当。缕缕发明。用意欺蔽之罪。不可不惩。请远窜。 上曰。以问事郎招辞观之。其时鞫厅。似不无说话。论罪之请。似不可已。但鞫狱未收杀之前。不可轻先论断。不 允。其后。又 启曰。谋害 东宫等说。既出于顺命之招。则语涉 春宫。事极重大。而无端拔去。其日参鞫诸臣。不可无论罪之举矣。 上曰。正言之言。是矣。按狱三大臣及诸臣并罢职。三大臣。即李世白,申琓,金昌集也。戊子。拜司宪府持平。时李喜朝假托儒名。为 朝廷之所礼待。而不有 国法。葬其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9H 页
亲于驿村数百户之后。台臣摘罪其罪。有查问之事。判尹闵镇厚。于喜朝为至亲。而陈疏营救。公 启曰。镇厚之狠愎自恃。纵恣无忌惮。即其平生伎俩耳。今者李喜朝之山讼。事系重大。查事方张。而镇厚以喜朝至亲。乃于查事未究竟之前。肆然投疏。以为欺眩天听。蔑法济私之计。请罢职。是岁。公力求外。为大邱判官。为政清简。威惠并行。在官一年。治化大行。大邱。乃王考牧使公之所曾莅也。遗爱在民。久而不忘。咸谓公能绳祖武而益光。于是并为篆石称颂之。己丑。内迁为持平。疏陈岭南一道弊瘼。缕缕数千言。如水军之减布也。罢营将而使守令兼领也。东莱之益兵也。密阳,安东之兼防御独镇也。且于大小白之筑城储谷。以为不虞之备者。言甚明切。俱系久远利害而不见施。五月。移 侍讲院弼善。六月。复拜持平。时选瀛录。而公素以剀直。见惮于流辈。独未得参。人皆称屈。八月。连拜辅德,司谏。九月。递付军职。被抄三字衔。复拜司谏。庚寅正月。有药院三提调削黜之 命。公屡 启力救。略曰。药院诸臣。职在保护。而 圣教出于意虑之外。喜怒之轻遽。既非静摄之道。举措之颠倒。有乖含弘之量。请加三思。四月。递付军职。九月。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499L 页
除司仆寺正。十月。复拜司谏。时 朝廷有海寇之虑。上疏。略曰。庙堂既于诸道差出巡抚使。而臣意则以为不如方伯阃帅之择差也。若以朝臣中负重望有才略者。畀以方伯之任。武弁中曾经将任习知兵事者。畀以兵水使之任。使之区画边谟。练习卒伍。修筑城堡。精利器械。以备不虞。则虽有卒然之变。不足为忧。国之大事在戎。而诸道编伍之卒甚疏虞。民之稍有衣食者。百般避免军役。其充额数者。率皆无依丐乞之类。弯弓执矢。全不知方。卒然有急。其可临阵而御敌乎。臣愚抑有一计。京外之操弓业武者。自 朝家别设一厅。若扈卫劝武之例。无论出身未出身。上自士族。下至中庶常汉有武艺者。咸许隶籍。京中入属者。则令朝臣中有才略晓军旅者主之。诸道入属者。使该道监司主之。时时操鍊。施以赏罚。出身则随其久勤。迁转边将。閒良则许以明秋别设一科。除初试赴举。则中外才力之士。闻风蚁聚。惟恐或后。脱有事变。抚以用之。则以一当百。不足言也。设险固国。今日之急务也。都城阔大。把守诚难。江华城池虽固。若有海寇。则长江之险。与我共之。所恃者独有南汉。而都城若不守。则亦不免孤危。积储且不广。不可经年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0H 页
持久。北汉天险之地。而且与都城相接。苟能筑斯以作金汤之固。则他日缓急。可免苍黄之忧。仍以江边各仓之谷。移输于城中。以备军需。则仓庾之积。可无藉寇之患。满城之民。携其父母妻子。同入一城。则必当与国一心。抵死固守。然则南汉声势。亦免孤危。而唇齿相依。此今日之良图也。盖北汉既接都城。且极险阻。温祚之所尝都。而前辈如汉阴诸公。亦以筑城为当者也。后于 筵中。又深赞 圣谟。以底于成。十一月。递付军职。十二月。 除礼宾寺正。俄移司宪府执义。辛卯正月。擢升同副承旨。 筵中。因 圣教之俯询。详陈北汉筑城当否。六月。升移右副。俄移左副。十二月。拜右承旨。壬辰二月。拜忠清监司。辞 陛之日。仰达曰。八道白骨徵布为痼弊。 圣上每以此为忧。臣虽无才。请除一道之弊。以为报效之地。莅任后发关列邑。又面申诸邑守宰。凡辛卯年以上军兵之物故者。或有子孙而贫穷。或有族属而单孑。致不得除案。以此徵于族属邻里者。一一搜出。皆为代充。合一道计之。无虑数千馀额。此实为一路大惠。又值俭岁而多方设施。为之状请。湖民赖而免填壑之患。是年十月晦日。皋复于营馆。以翌年二月。葬于洪州先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0L 页
垄之侧。享年五十六。壬寅。以子师亿参原从功。 赠吏曹判书。配贞夫人高兴柳氏。某官讳某之女。某官讳某之孙也。容仪端粹。性质仁淑。又明达晓义理。有女士之风焉。丙辰。归于公。配德无违。女则甚备。奉尊章以孝敬。遇娣姒以恭谨。我外王考每以贤妇称之。公晚畜侍妾。夫人庄以莅之。恩以抚之。使无怨言。而视诸侧出。爱恤无间。公常以为凡此实德。可为妇人准则云。有三男二女。男曰师百。生员。师万。进士。师亿。生员佐郎。女适崔昌会。注书。次适赵载运。侧室男。曰师康,师庆。一女适崔亮大。师百娶大司谏李世勉女。生一男。光显。二女长适朴师运。次幼。师万娶持平俞命咸女。生二男一女。男长曰光烈。进士。女适尹光绍。馀幼。师亿▣▣▣▣女。生三男一女。男长光彦。馀幼。崔昌会一男四女。公才高而意豪。性方而志洁。风仪俊整。气岸轩爽。早游有道之门。得其诱掖之力。其所成就。又实超异于凡辈矣。其在韦布游泮宫也。识见明通。言议峻截。遇事不顾一己之利害。而直前无挠。持论行己。固宜见愠于群小。而虽名为趣味之不异者。亦忌其才而惮其直。面相唯诺。而心怀不悦者多有之矣。是以方其未第也。人皆诵公议而称其屈。及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1H 页
其既显也。又不无忮畏之心。瀛录之枳。已怫公共之论。而迹其前后践历。又不可谓尽公之用。则区区外至之崇庳升沈。有何所损益于公。而世道人心之隘而不公。吁可慨也。事亲极其愉婉。没而尽其哀慕。遇兄弟。既尽湛濡之乐。兼以偲切之义。庭无间言。人皆艳叹。仲氏进士公之丧也。公适出他。未及于殓殡之前。以是为至痛。服除之后。亦有时痛哭。怜孤侄。如己子。至诚教督。以至成立。常痛早失慈颜。事吾先妣。如所恃。岁必三四来候。来辄留连数日。事伯氏判书公甚谨。接屋而居。终日合席。笑语和乐。怡怡如也。师事我明斋先生。首尾馀四十年。诚心悦服。先生亦视之如子。未见尝悬悬。既见又亹亹也。方公之晦迹乡庐也。先生面言书诲。无非进德修业之意。有曰。穷养。将以达施也。穷而不养。虽达而无所施也。又曰。用行舍藏。夫子独许于颜渊。盖舍之则藏无难。而用之则行为不易。苟无所蕴。则虽见用于世。将以何行之乎。时又寄语以致意焉。及公之殁。先生招不肖而语之曰。汝之渭阳。必不止此。何天之不假以年耶。奠文挽语。写尽其悼痛嗟惜之意。其见重于师门如是矣。公之任岭邑。按湖臬也。岭邑而能光继其祖绩。湖西又伯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1L 页
氏判书公之所尝莅也。判书公之德政仁化。为一路所颂。而公来继于数年之后。又能前后并美。不减其声。呼皋之日。闾巷稚老。莫不奔走悲呼。如哭私亲。其仁爱之及人深者可知矣。呜呼。以公之高才远识。生之不遇。而位止绯玉。既不能大用于世。寿又不能得于天。公之伯仲两胤。又皆有才有学。谓能继公之业。大公之门。而公殁之后。相继奄忽。天意又何故耶。然公之季子佐郎。方有誉于士友间。诸孙彬彬。玉丛兰茁。报施伸屈之理。吾将于此徵之矣。佐郎属东洙以状公之行。噫。公与判书公。常不以东洙为不肖。抚爱之如亲子。见有过则责诲之。未尝小假以色。有小善则称与之。又为道说于知旧。必欲其成材者。出于诚意。及不肖之孤露也。又闷其穷而赒恤之。使之不底于馁死。东洙之受赐于公。实厚且大矣。今于状德之文。义何敢辞。顾念公中年释褐。在朝之日无多。既不能展其蕴抱。则言议施设。宜其不多见于世也。至于潜德幽光。如东洙之后生浅识。又何能形容其万一。只掇疏启中可书者数段。兼记平日之目击而诚服者。谨叙次如右云。
赠持平任公行状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2H 页
公讳世复。字大亨。姓任氏。御史大夫讳澍之后。自胜国入我 朝。世为簪缨族。高祖讳允臣。历典翰大司谏。官止江原监司。曾祖讳錪。参奉 赠司宪府执义。号鸣皋。壬辰之乱。佐倡义使金公千镒幕府。晚年除某官。不就。尝斥绝崔永庆。又愤骂郑仁弘。而出入于牛溪成先生之门。以博学通达称。祖讳器之。文判官。考讳宴。妣郑氏。公以乙未十一月。生于湖南之南平县。生而气质纯雅。诚孝出天。事父母承顺。定省不少懈。忽思小学亲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之语。惕然感泣曰。人子事亲之道。当及时而亟行之。凡所以慰悦亲心。靡不用极。及考有疾。昼夜侍侧。不脱衣带。药饵食饮。必亲调进。不使人代。疾笃。沐浴祷天。愿以身代。又尝粪以验吉凶。丧出。哀毁踰制。有时昏绝。营葬之日。亲自负土以助役。三年之内。菜果不近口。须臾不离苫。不解绖。又未尝见齿。服阕。伯氏奉其慈自南平上洛。公絜家以随。所寓稍间。而虽盛暑隆寒。徒步往省。晨趋暮归。日以为常。鸡初鸣。足已及门。剥喙之声。闻于邻家。妇孺逻卒。亦莫不嗟异之。郑氏年过九耋。弥年寝疾。公竭诚调治。日往医家。不计风雪。偶得一医一贴药。而病即袪。人以为至诚攸感云。公少时才钝。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2L 页
十五岁以前。未尝为学。十六七后。始慨然有志于学。始读小学。终日孜孜。见古人之格言善行。必书于扇。虽庸言常事。必以穷格为主。有时发愤流涕曰。此心每日如此。则古圣贤造极之工。不难致也。于中庸潜心致思。多所自得。尤用功于易。自以己意演绎为说。名曰周易衍义。又曰明象。自号曰日新斋。以易理之日有新得云耳。其所为说。虽与传义间有出入处。而勿论其得失之如何。苦心力索之功。亦有可贵者矣。尝就质于我从祖明斋先生。亦许其诚心。明谷崔公求见其说。亟加奖叹。读礼书。亦甚精。尝论丧礼备要小祥止朝夕哭曰。古礼葬后虽无上食之节。而家礼但曰。止朝夕哭。则上食之节。因旧可知也。又见许穆论玄纁之义曰。玄。阴也。纁。阳也。公辨之曰。天玄地纁。则玄阳纁阴。明斋先生。以公之说俱为是。公少事举业。入京后即废科。专心向学。尝曰。修身在存养。存养在敬。敬与不敬。万事成败之机也。又曰。九容中。足重手恭口止头直四件事。行之有年。而其馀五者。不能一遵。此诚敬不足之致也。仍益加警省。盖其心中所存。日用所勉。已如此。读易既久。算学象数之术。亦有旁通者。虽于循序致精之训。先易后难之功。不无可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3H 页
论。而笃好之效。亦不可诬矣。性行耿洁。人有劝曰。方今许穆,尹镌负重望。君若志学。盍往见焉。公峻辞以拒。尝闻朴定斋奉辅之受刑。解裤抚胫而叹曰。杀身成仁。仁者之事。虽使此胫当之。何难之有。咄咄有慷慨意。操尚之确。槩可知矣。治家有法度。初娶妻。手书小学内则篇以授之。又作戒内书以警之。家素贫。矮屋不蔽风雨。而处之晏如也。于我东先贤。最慕静,退两先生。尝梦拜退翁。感而著说。盖精神之感发于梦寐者然也。屡尝造拜于明斋先生之门。又从游于朴西溪世堂,李桐湖世弼诸公。间与闵永平以升,金副率载海。为道义交。癸未。自湖南归庭。仍病在奄奄。惟恐亲心之贻戚。孺慕忧恋之声。不绝于啽呓之中曰。弃亲先死。不孝之大。悉处身后事。逌然而逝。即三月之某日也。享年四十九。公殁后。南平士人百馀人。具公孝行。呈书于营门。闻于 朝。戊戌。 命赠通德郎司宪府持平。初葬于杨州邑内。戊戌。移葬于罗州乾坐之原。配罗州罗氏。掌令楦之女。二子。长远娶韩世彦女。有二男。师昌,教昌。季近娶郑珷女。有二男一女。皆幼。公以恺悌之姿。诚孝出于天性。不假强为。其纯心懿德。实有过于人者。又能从事于学问之业。诚敬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3L 页
为主。存养为本。玩索践履之笃。有非俗学之所可易及。至于读易之工。虽有躐等之疑。而平生积苦之得。不可谓无所悟解。则我先生所谓皆出于自己实见。非他人口耳之比者。非过与也。东洙未尝识公之面。而公之长胤远甫。受学我从祖门下。故与之游有年。得公言行颇详矣。一日侍函丈。先生出一小册子与看。即所谓日新斋日录者也。间多有禀證于先生。而于先生之言。亦多未契。遣辞之际。或有未安者。东洙始骇之。徐究以思。则观世之名为学者。閒居不曾致思。而猝然有所问于长者。得其诲语。则又心未能解而外若不违者滔滔。今公乃能难疑质问。而又不为貌相唯唯。盖能实心为学者也。其未契于训语。而辞不无未安者。特其见不到耳。既以此自解。而仰复于先生。则先生亦以为然。及观先生所题日录跋语。则所谓余意其性固而其心耿耿犹可识者。盖亦恕其质而许其心之意也。恨不能及公在世时。一与之讲论及此矣。月前。远甫委访穷谷。示东洙以家录文字。因使状公之行。窃念昔年。公柩之移而南也。远甫请相绋之辞。而不能副。至今以为恨。今于此。义不敢终孤。谨叙次如右云。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4H 页
副护军梁公行状
湖南素多奇伟卓荦之才。显而立于 朝。则磊落魁杰事业可观者。前后相望。虽不遇而老于韦布。亦有倜傥不群。行义蔚然者。杏村居士梁公。即其一也。公讳禹圭。字玄甫。耽罗人。高丽汉挐君讳洵之后也。世为簪缨。十三世祖讳淳。十八。登魁科。直文翰署。三使上国。仕左部尚书银紫光禄大夫。还本朝。赐名赞。位至赞成事。入我 朝。亦冠冕相继。 中庙朝讳彭孙。与静庵赵先生。同年司马登文科。被静庵荐引。为弘文馆校理。己卯祸作。削官归田里。及卒。与静庵同享于竹树书院。号学浦堂。学浦之子曰应鼎。生员壮元。既登第。又魁重试。号松川。文学伏一世。其弟曰应毕。惩己卯祸。不事举业。专务养志。以孝行。授 健元陵参奉。不就。寔公之高祖也。曾祖讳山旭。当壬辰之乱。与邑人文弘献,崔庆会等。倡率义旅。出没戎行。首尾数载。多有勤劳。体察使以功闻。 除礼宾寺奉事。亦不就。祖讳孝容。美风仪。善谈论。性豪嗜酒。一饮数斗。早游翰墨。文学俱优。而遭值光海昏朝。谢迹场屋。杜门尚志。世以南州高士称之。考讳砥南。从学安牛山邦俊之门。有才行。早卒。妣星山李氏。府使鹄之曾孙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4L 页
也。公以己巳闰四月七日。生于光州陶山里外家。自幼颖悟异凡儿。外王父尝有疾。诸孙侍侧。公以幼孩。任使独称意。或中夜急呼。诸孙皆熟寐。而公辄应呼而对。外王父甚奇爱之。稍长。就学于金上舍成辂。时同学甚多。亦有年长学优者。而公年甫十岁。一夕上舍出同字韵。以试诸生。公把笔先题曰。人心屈曲信难同。天意苍茫知未穷。天人至道今如此。黄鹄高飞九霄东。上舍惊异大加称赏。自是侪流不敢玩戏。皆以畏友目之。未几。丁外艰。执丧如礼。服阕。袖孟子一部。就质于从兄禹甸。才讲首一卷。从兄便却坐曰。君见解精到。非我比也。遂辍讲不受。公辞归。取经传诸书。俯仰读思。每遇义理微奥处。必穷寻极索。终至到底精透而后止。弱冠一入场屋。见士习奔竞。慨然曰。有志者决不可屈首于此。遂废举业。专意学问。每日晨起。盥洗衣冠。入候慈闱。出就厅事对卷。竟日无倦。尝抱羸疾。体貌瘦弱。而能以志帅气。庄敬自彊。逮晚年。髭发胜昔。神气完健。充养之效。有如是也。奉母夫人愉婉。尽养志之方。虽年纪衰老。而温凊定省之节不懈如一日。岁辛未。遭内艰。时公年六十三。而守制尽礼。一如前丧。亲知有丧。必素食终日。客至虽蔬粝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5H 页
相待。欢意慇勤。见后学。谆谆以孝悌忠信之道相勉。对家众。未尝有疾言遽色。每以温语和颜。教诱其不及处。其读书也。务以经传为本。而如心近诸书。常不离几案。晚又喜易。潜心课读。卷不释手。性喜训诲后生。虽小儿口读之学。必亲自指授。至老弥笃。故自一家子侄。以及外方人士。随才成就者颇多。光山士人朴尚玄。尝著权经说以示公。而其言多舛。公又著一通书。援引经传。据證今古以明之。西溪朴公见曰。儒者大见识。深得古圣贤本旨云。平生固穷。自少至老。足迹未尝一至城府。独守穷巷。琴书自娱。园后有大杏树。每坐卧其下。杏村之号。盖以此也。与黄处士信龟,徐处士凤翎,李逸人厚远为友。每吟咏相酬。而词致清远。自有萧散之韵矣。又谦挹自居。恐为人知。与西溪及我从祖明斋先生。不无雅分。而不曾一交尺牍。盖嫌因此而或致名字之著闻也。其恬静无求。有如此者。当壬寅飘海唐人林寅,陈得等之执送清国也。慷慨裁疏。首明 天朝大恩之百世不可忘。旧主遗黎之不可弃。次及利害祸福之虑。不必如献议诸臣之言之意。反覆累千言。丙午。因求言之 教。又草疏数万言。备尽君德时政十馀条。辞甚剀切。俱欲因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5L 页
县道上达而不果。识者惜之。癸巳。闻 上候违豫。至诚忧念。殆忘寝食。每夜手自焚香。恳祝勿药之庆。其忠公诚意之根于天性者然也。本州士人前后累百人。具公行谊。呈书于州宰及营门。冀其转闻。而竟不果。岁癸巳。以寿爵。 授通政阶。又迁副护军。甲午十一月。公逍遥庭畔。吟一绝曰。有时常独往。无事只孤哦。不欲都全放。衣裾整束多。至十二月十三日。遂感疾。十六日夜。命侍人扶起。手自整髯。复就席。逌然而逝。寿八十六。有日录。书记天道阴晴人事臧否。而又劄记经义疑处凡十馀卷。而其论经义者过半。并经权说,拟疏两稿,斯文书札若干篇。藏于家。配广原李氏。处士享臣之女。而林白湖悌之外孙也。温厚慈惠。配德无违。三男居安。进士。居易,居重。一女尹性涵。侧室子居谨。居安一子。井维。贤而早夭。居易二子。井纪,井纬。二女郑守性,郑东彦。居重二子。井遇,井运。二女皆幼。尹性涵四子。长亮采。馀幼。井纪二子。幼。井纬出后其堂叔生员居雄。郑守性二男一女。郑东彦二男。俱幼。噫。公资禀俊伟。性行孝友。气节文识。可以出凡类。而玉蕴兰萎。幽而不显。虽公遁世无悯。甘自韬晦。而不能不为世道慨然也。然日录之书。可徵存心用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6H 页
功之实。拟疏之言。可见风节才识之高。惟是二者。亦足以不朽于后矣。贤愚我也。穷达时也。又不足为公叹也。不佞生既后居又远。而公之长胤上庠公。曾出入于明斋先生之门。契雅不汎。又公之族侄梁斯文择夫氏。每称道公亹亹。故耳熟而向慕者深矣。上痒公七十之年。跋涉远路。袖家状。携择夫而来。属之以状行之文。顾此后学謏陋。有不敢当者。而上庠公之勤意难孤。择夫氏之傍请又切。遂不获已。谨依家状。叙次如右云。
学生柳公行状
公讳益瑞。字进卿。高丽三韩功臣车达之后。柳氏。系出文化。有讳成涧。封瑞宁君。子孙因以瑞宁为籍。世为簪缨族。高祖讳洙。承文院参校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知。曾祖讳汇进。军器寺主簿。壬辰之乱。佐倡义使金公某于晋州。城陷。与金公同赴水死。 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祖讳璞。屡典大邑。至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考讳耀汉。宣教郎。妣李氏。宣教郎懋臣之女。公以壬午十一月。生于光州里第。自幼敏悟。聪明绝异。五六岁时。见长者布算。从傍屈指以数曰。凡为若干数。算毕无小差。一座惊叹。七岁始就学。质疑发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6L 页
难。出人意表。年未成童。遍读经传子史。文辞蔚然。十八。看栗谷先生理气书。深有契合。自是有志于为己之学。专工经书。虽承顺亲意。出入场屋。而非其所乐也。乙巳。丁外忧。执制如礼。终始不懈。壬子。中别试解额。而不赴会试。庚申。与兄赴京试俱中。时李判书敏叙长铨曹。金议政寿恒为首相。两人曾窜配于湖南者也。湖南士人奔趋于其门。而公兄弟独不一往。金万埰亦选解。三次来见。请与同工。以公能文鸣也。终不许曰。岂有为士而与勋戚子弟同业。盖万埰。益勋之子也。其后累次魁额。而会试则或赴或不赴。心所不屑故也。辛酉。公年四十。李夫人知公无荣进意。且公之长子之采。未及弱冠。已有名于场屋间。遂许公从其所好。自后谢弃公车业。专以读书求志为事。甲戌。忽病剧几危。遂书初终从俭之意。子姓勉戒之辞。又写自挽诗。以付家人。俄得瘳。甲申。丁内忧。时公年六十三。而执丧之节。一如礼制。甲午。患泻痢。属纩之日。召从子之来入。呼书自挽词。而贴之枕边。看过讫。正枕席遂殁。乃六月四日也。享年七十三。初终用甲戌遗意。葬于本州龟田之原。公早丧严君。李夫人享年九十馀。尝往留于公之弟家。距稍间。每日晨起。盥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7H 页
洗往省。昏又进定。虽暑雨祈寒。不敢或废。得时物或美味。必躬持以进。年踰六十。持杖以行。每到庭下。屏而不𢹂。不敢以老人自处。永感后。或值饮食之丰美者。则辄愀然曰。无亲可养。而自享美食。可戚也。由是家人虽得佳膳。不敢辄进矣。公与兄弟处。友爱甚至。公年过五十。而兄进士公。指使公如小儿。公又趋走使令。自同儿少。及析箸。进士公分之甚均。公曰。祭田不可不厚。即以所受地稍沃者归之。弟出寓他处。既而归。则曰汝之所耕食者少矣。即以田及柴场与之。又虚其所居家以入。而别搆蔀屋自居焉。教子弟。每以义理。谆谆诲谕。莅僮仆。微罪则初不摘出也。家甚贫。不治产业。所处之室。上雨傍风。蔬粝莫继。而晏如也。其为学也。本之经书。以立其根。参之宋贤群书及我东先正文字。以博其识。而严立科程。随处穷格。又作一册子。分心口身过。日有标记。以验其多寡。同郡人某谓公曰。君既摆脱科累。何不专工礼书。公戏答曰。礼书虽不看。吾已解矣。又请为书以论经义。公又笑曰。鹦鹉之言。吾所羞也。盖其不骛外名。而专心自治者类此。公尝随妇家。宴于筽城。时李洞湖世弼谪居其处。公与之契甚好。其放还也。作文以勉其负重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7L 页
任远之意。又尝与书。论大学至善格致之意。又与林沧溪。相许以知己。沧溪称公曰。吾辈疑思未透处。彼能剖析。沧溪以松都留守赴 命。邀公欲于中路相会。公嫌其宾从烦挠。以书替别。微示出处之义。言甚切实。林公怅然曰。是宁待我以宦路中人耶。林公是行也。不免生行死归。公嗟惜曰。若知如此。当时吾岂惜十馀里仙岩之行也。仙岩。即约会之地也。公恬静守约。与赵相国相愚相熟。而及其官尊。不与通书。虽于桐湖李公亦然。金相寿恒谪灵岩时。公之族人有来往者。金相因其人而示愿见之意。公不肯曰。彼称文雅而力主党论。彼虽知我。我自不知。何用见为。怀川宋相累 朝眷遇。人皆奔趍。而公独谓所亲曰。宋公聪察刚毅之禀。可谓绝人。而本原少涵养之功。幽独欠省察之功。则英才大名。适足以助其病矣。况以忿懥之性。当倾轧之俗。通塞与夺。率由其口。吾恐分裂之衅。自此启也。后竟如其言。人皆服公明见。公自号懒翁。后又称西湖散人。尝曰。山居溪栖。栽花种竹。亦觉多事。满室图书。颓卧其中。自有真趣。晚而喜酒。以醺为期。未尝过也。每月白风清。多使子弟歌咏之。时与和之。其尘累不到。超脱自在有如此。公初娶幸
敬庵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508H 页
州奇氏。松岩处士挺翼之妹也。松岩有文行高识。而孺人有兄之风。生二男。曰之采,之相。俱生员。皆以文行著称。不幸短命。再娶咸丰李氏。佥枢某之女也。生三男一女。曰之权,之崇,之东。女适士人陈奉维。内外孙曾男女若干人。噫。孝友之行。清高之姿。非俗士凡流所可伦矣。早以文章名。累魁于乡解京试。决科第登显仕。奚啻摘髭之易。而乃舍众人之共趋。从吾心之独娱。咬菜衣弊。惟以简编自老。公则实知取舍于内外轻重之分。而使斯人终于蓬荜之下者。宁不为操世教者慨然乎。不佞平日。不曾拜公之面。而公之子伯仲二上庠。出入于我从祖明斋先生之门。尝见伯之温粹仲之彊毅。心常钦叹。旋闻其遘疠。继亡于一旬之内。则伤二难之贤而无年。而重叹公不获为仁之报矣。今公之子之权甫。以公状行之文。见属。辞以寡陋。而彊之不已。玆因家状。叙次如右。以俟立言君子之裁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