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记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1H 页
酊庵记(代宣慰使作)
万历己酉夏。日本国使臣释玄苏东堂来泊于釜山。 朝廷遣使宴劳加等。为通好也。玄苏自号曰酊庵。谒余记。而述其义曰。物之生。莫不有初。丁酉吾生之初也。以名吾庵。字合为酊也。余曰。人之生也。受命于天。命之吉凶。罔不在初。善吾初。所以善吾终也。其可忘耶。师揆初为号。用字简工而义寓其中。命吉而有初。盖可占已。吾闻浮屠氏。善幻而以不二为法门。此其验欤。试为师究竟焉。六十州之人。与师同岁而生者。不知其几百。四海九州之人。又不知其几千百。则是千百人者通号之。师恶得以专之耶。彼短折而恶弱者不在此。惟聪明寿福而善终始者当之。四海九州之人。不敢知。六十州之人。固已见知之矣。不若师之聪明寿福。则师宜专以自号。约字之意。亦无不可者。然而古者名以命物。字以会义。故物不离字。字不离义。字义之所由始也。酊与酩谐声。为饮而过醉之义则在于酒无疑也。夫酒之生祸也久矣。古人比之于兵。戒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1L 页
之则吉。弗戢则乱。故先王制宾主百拜之礼以节之。其防祸也周矣。可不戒欤。师。浮屠也。味为舌尘。法为醍醐。非为酒也。姑取合字。而余则泥于字义。不几于冗且赘耶。夫易以占动。字含其数。故计画之多寡而定其卦爻。吉凶应焉。况字义之已著者乎。然吉凶不系于字义与画。而本诸修悖。师将何以修耶。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履信思乎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今焉合二国之好。将命于我。惟戢乱是图。安有大于信顺者乎。信与顺。无变其初。使海邦之民。载戢干戈。载櫜弓矢。饮以太和。醺然同醉者。师之为也。吉孰大焉。且也焚香宴坐。漱之以清酎。以导天和。而休嘏日臻。俾尔寿而康而善其终者。果不在命之初耶。宜乎六十州之同岁生者。莫之或及也。夫如是则曰酊庵。固可也。析以丁酉庵。亦可也。余则㪺东海之水。寿吾师而贺者。自己酉始。
望日轩记
西京楼观。皆尚宏丽。助声伎奉宾僚则有之矣。其因地为高矮而不陋。体势端豁。最宜于望京。寄远情而写幽怀。无与望日轩比者。始方伯金公得地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2H 页
于臬司之右。因陟阜而筑之。厅室若干楹。署曰望日。而制不尚宏丽。昭其俭也。公退之暇。岸纶披氅。拓窗遐瞩。则满城阛阓。举眼斯睹。江流如玦如带。随堞而形势生焉。层峦之缥缈。罗拱于江外者。无论远近。如在几席。此其胜槩也。至若震方洞开。旭日始升。云物葱茏。眼力靡穷。望长安指吴会。一举而斯得。思与法从之侣。趋跄于环佩之庭。以近耿光。则葵倾之忱。恋 阙之诚。油然有不能已者。望日之扁。不其端的矣乎。余于是知公之贤于人矣。早以儒雅。致身宰列。出而建节雄藩。可谓荣耀矣。方且斥绝纷华。翛然一室。与骚人韵士。共其澹泊之趣。其发于宴居注目之际。蔼然有不可掩者。贤于人。不亦远乎。古人称杜少陵一饭不忘君。盖其身之所处。目之所触。无一时一念之不在于君者。此公名轩之义也。公尝觞余于此矣。凭轩凝睇。情境悠尔。苍然暮色。自远而近。喟然有使人愁之叹。名以望日者。牢不可移也。公讳某。字某。年富而器朗。学优而识敏。施于政裕如也。故乐述其美。而砻斲之功。不暇载云。
风树堂记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2L 页
青凫以山水名。可居而游者。方台为最。赵君景行得而有之。拓其旧基。架以为亭。扁其堂曰风树。大抵山水之胜。鱼鸟之乐。娱耳目而养性灵者。皆得之轩楹之内。几席之间。意其所嗜者。专于此。及询堂名则所慕不在乎彼。噫。我喻之矣。吾闻纯于孝者。见亲于羹墙。矧境与情会。感而不能已者耶。登兹堂也。则烟云变态。景物纷然。清眼界爽耳根。颐神适性。怡颜悦志之具。取诸左右而足。思欲奉杖屦。嬉䌽雏。雍容于一堂之内。称觞引庆。以罄吾寿乐之祝者。今既不逮。则向之娱耳目养性灵者。吾岂敢独享而已哉。其寄情于风树为如何。而况其松槚。朝夕于望见者乎。嗟哉景行。其体纯于孝者欤。其希孔氏之徒而感焉者欤。抑我先君。尝为习家之游。俛仰陈迹矣。夫所谓风树者。非徒获于古人。而实获我心焉。今尚忍识斯堂耶。君曰盍书诸壁。俾吾之子若孙。戒无亏吾志。无弃堂构焉。将有感于斯文矣。子不可以不识。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赵君有焉。余既嘉其请而末寓私感。故凡砻斲之制。临观之美。姑阙之。
梦乌亭记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3H 页
梦乌亭。雪蓑公之亭也。世之揭亭扁者。必取闲雅希有之物以寓意。而实不出见闻之外。如曰狎鸥,驾鹤,凤栖之类。可徵于今。未有举可恶之物。徵虚幻之境。扁其亭者。如雪蓑公之为也。公则曰。余尝梦不黔而黑者。其尾毕逋。其鸣攫攫然。弋而失之。旋人语而评曰。我乃急流中勇退。故能避祸云。岂警我耶。吾以名吾亭。子其诊之。余曰。昔钱学士谒麻衣道者麻衣曰急流中勇退人也。夫急流勇退。人中之所难能。彼翮耶毛耶者能之耶。吾意安知夫麻衣者出而试公。假此以警之耶。不然则公尝有意于勇退而不得决。有因有想而故于梦发之耶。抑公愤世嫉耶。托于鸟言以自滑稽耶。抑又公慕庄周列御寇之道。以一世为大梦。以得丧付一乌。拟贾鹏之臆对而自宽者耶。公必处于一矣。虽然。有一于是。且我梦公而公能梦我乎。周梦蝶而蝶梦周乎。彼我俱不能梦。则公之梦乌。乌不能知矣。谓公自警则可矣。而警公则妄也。但取其义而不徵其妄。夫所谓勇退而远害者。大益于公。正如释氏味无义语。入佛知见者近是。揭以自警。不亦可乎。倘公能与造物者游。逍遥于是亭。忘机如鸥。出群如鹤。辉世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3L 页
如凤。其去此而羽仪于朝也。夫谁曰不可。不则泛泛其凫。昂昂其驹。其与卷脔突梯。知进而不知退者。相去霄壤矣。若夫祸福之倚伏。吉凶之纠纆。龟策且不能知。恶听得丧进退于梦幻之物耶。
辋川图记
到登州浙之嘉兴人王荣。袖画轴视之。乃王摩诘辋川图。其画并诗。俱摩诘亲笔也。余非知画者。不能辨其真赝。然即画有诗韵。即诗有画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此非本色也耶。遂还其图而识其槩。因录其二十景绝句并赵松雪等所题于其后。
自第一峰抵第五峰。联绵雄拔。其第四峰曰辋川。下有草屋。树木环拥。操帚而扫庭者一人。自辋川至第三冈曰华子冈。有䨥松交柯骨立。自华子冈而抵一岭。所谓孟城坳。坳如城堑。东西南豁断成门。中有古柳数株。坳外树木周匝。越一小峦。有峻岭特起。其下层崖陡绝。又有小冈低平。珍树丛蔚于颠厓。又历一大岭。有屋背岭而杰构。缭以周垣。轩儱楼阁。占地高低。西偏有亭翼然。具梯缭绕曲折以登。其前树木荟蔚。亭北有竹四竿。东偏亦有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4H 页
亭。亭后有檀栾数株。题曰辋口庄。其右有二峰层崖。自高而低。杂树交密。其左有屋三楹。门傍左右有亭各三间。周檐杏树交花。题曰文杏馆又其左脩竹成林名曰斤竹岭自文杏馆。至斤竹岭沿涯有岩八。岩下有湖。湖中有泛舟。红袍纱帽者一人。傍而伞立者一人。两人持桡刺船尾。一人手竿立船头。又一岭磅礴而高大者曰木兰柴。有木兰成林。设柴扉于其口。又题一岭曰茱萸沜。又四岭相联。岚气淡嫩曰宫槐陌。下有屋子隐映于松林。松皆耸根骨于断崖。又四峰低小于宫槐陌。名曰鹿柴。岭厓之间。有鹿成群。类驯扰而不惊者。又有大岭。三峰并峙。岚翠交霭。下有大屋。双松秀其左。槲木荫其右。屋后苍翠葱倩。左楹内有投壶洎饮具。门前有两人对立。乃北坨也。左畔有大岭侧展。而其趾皆岩壁。欹湖在其左。(句)傍有二层水阁。题曰临湖亭。亭下稍西。有柳九条曰柳浪。又五柳生厓垠。临水而低曰栾家濑。又有岭高大而峻。离披雄峙曰金屑泉。又重峦浮秀而三叠曰南坨。下有大屋。苍松夹其左右。白鹤翔于中庭。又有峻峰层壁。上下相连。湖中石出。大小十馀头。名曰白石滩。有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4L 页
屋在竹林曰竹里馆。其南有湖。一人挐舟而前。执器用者三人。有慢岭崛曲。向右而俯曰辛夷坞。傍有漆林。亦柴扉以关之。题曰漆园。下有厓足。委靡入水。水中有石露出者六。名曰椒园。其植即椒也。其西有石廉利如刀。向椒园。其上有翠峦。横浮于烟云缥缈而止。傍印篆章三窠。题曰太原。(王维画)余有别业在辋川。共得二十景。游赏之馀。与裴迪各赋绝句。因绘为图。并书其后。(句字落。夹书其傍。)
 孟城坳 华子冈 文杏馆 斤竹岭 鹿柴木兰柴 茱萸沜 宫槐陌 临湖亭 南坨欹湖 柳浪 栾家濑 金屑泉 白石滩 北坨 竹里馆 辛夷坞 漆园 椒园(小楷字绝妙。诗见唐音。)开元庚午十月上浣。画并书。印篆二窠。
 王右丞辋川别业。一时名天下。千载而下。犹令人企慕之。其图乃右丞手自点染。一树一石。皆极精工。其辋川自孟城坳而至鹿柴。此北庄也。中间院宇亭榭。草木鸟兽。种种具备。而右丞袒襟静坐。傍列图史。奚童侍立。玄鹤蹁跹。亦乐矣。由欹湖而至椒园。皆丽于南坨。而田庐耕作。宛然村落景色。所谓蒸黎炊黍饷东菑者非耶。诗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5H 页
中有画。画中有诗。右丞真千古一人而已。延祐五年四月廿三日。松雪道人识。
 按右丞为唐开元天宝朝士。名维。字摩诘。工诗画。辋川其所居。自写为图。精密细润。全法小将军笔法。如鲁宝玉大弓。绝无仅有。携上天京。名公相一见赏识鉴定。价增十倍。大德丙戌冬至。庐陵八十叟李珏元晖敬跋。
 辋川图有二本。此卷画格高绝。尤有生意。为赋短句。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馀。山色无还有。云光卷复舒。前溪渔父宿。旧宅梵王居。千古风流在。披图俨起予。清容居士袁桷。
 按维本传。辋川。乃宋之问别墅。在蓝田之浚表。上为清凉寺。 古杭朱巽。
 开元宰相承平日。华子冈头曾燕适。至今自貌辋川图。下有幽人交莫逆。辛夷坞外茱萸沜。亦复扁舟杳荡潏。竹君欠霰岁寒姿。未辨申椒能辨屈。平生雅迹厌朝市。醒醉悠哉胜泉石。是间山水襄阳趣。况乃佳宾得裴迪。规模翕似李将军。垂世绵绵留妙迹。莺唬花落香仍在。谁信长安叹凝碧。今朝拊卷竟微茫。且复追怀三叹息。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5L 页
(八分书)蜀山人虞集。
 辋川图。古今人品为画家第一。宋画苑名家多摹之。所谓若见真迹。惭惶杀人也。至元辛巳仲冬。余阙观于式玉斋。
按此画作于开元庚午。今乃得见于开元寺。而寺亦创于开元中。丹青琬琰。同其悠久。而邂逅于千载之后。万里之外。似非偶然。故并及之。 天启癸亥六月既望。冰川居士。书于蓬莱县之开元寺。
黄园记
蓬莱县之城东。有花园可赏。一沙弥导台轩,白沙。洎余尾至。有屋矮陋。如入区脱。惟屋后有园仅数亩。花卉怪石。骈罗错置。海榴,月季,丛兰,细柳之属。灼铄点缀于绿缛纷葩之间。其馀细琐不知名者颇多。盆池有小鱼十馀。鳞鬐皆赤。如经点砂。问其主则黄姓长吾其名也。神短气昏而跛一足。问奚事焉则曰。晨而早起。视园内之菶菶茸茸者。锄以薙之。以遂我植。又暮而视之如初。无使茸茸菶菶者害我植焉。暇日则汲井浇花。搰搰然若将不及。不则萎焉不敷荣也。故行年六十。而唯种养是事。又奚事焉。然视其人。知其红紫之为花。绿缛之为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6H 页
叶。而于赏趣昧昧焉。噫。微是无以穷吾子。而子之穷宜矣。惟我四海九州之人。随缘而至。把杯赏花。满意而归。既不费力。又不吝情。子之为此。殆为吾辈设也。意造物者。以是穷吾子。而子之穷。有以夫。台谕曰然。于是乎书。
画鱼障子记
夫画。状物也。物有动有植。而植欲其动。动欲其活。况于其跃者哉。夫以笔端。状泼泼之趣。不物而动。不动而活。夺天机于造化之妙。斯不亦难矣乎。余在京师踰年。日阅画累十幅。无近是者。遂空手而归。到河涧之蒲禾铺。主人王氏者蓄古画四幅。即吾所评者。见之有活泼底意思。不待濠之上下而其趣可知也。适石楼相公继至而目之曰。名笔也。不可失也。遂购而获之。以两幅见遗曰。子不可以不识。吁。使余也而粗有知。又不出前所评者。第未知谁之笔。流落于几人之手。见获于王氏。而不卒有也。卒为吾辈得。夫吾三人者并驾而行焉。并坐而休焉。出入起居。未尝不同也。而白沙径去而不值。石楼继至而乃得。余则不先不后。而因人以得焉。夫得不得。数也。偶不偶。亦数也。此一物而其偶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6L 页
合显晦。授受去来。若有主张是者。而不可测焉。谓非造化之妙。不可也。公曰然。遂为之识。 天启四年甲子三月上浣。识。
象贤书院记(在平安道熙川郡)
今上即位之初。命御史于诸道。问民疾苦。兼采风俗以闻者。平安道御史臣睦长钦启曰。先儒臣金宏弼书院在熙川郡。郡极塞以西。去京都千馀里。不沾文教者。自前朝以然。逮宏弼被谪于兹。赵光祖实从之。相与讲道义。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故蒙学之士。承其诱掖。而变其陋俗。至今顺赖。则郡即程颐之涪州也。乃慕其德惠。建宇而俎豆之。迄于兹不怠。其薰染之泽。有不可泯者。允合褒崇。谨具以闻。下其事于仪曹。仍赐额曰象贤。取崇德象贤之义也。呜呼。士之生也。讲学而明理。进德而修业者。盖将以有为也。岂以自私其学而自淑其身哉。其达也推而极之。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匹夫匹妇之不获。其心耻之。若挞于市。其穷也卷而怀之。好学而不倦。乐道而无闷。其大者足以继往而开来。小者足以化民而成俗。自濂洛以下者是已。如文敬公宏弼。初非有求于世者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7H 页
也。穷居笃学。志在求道。以续程宋之遗统。挽回三代之休教。而不幸为奸凶所构。谪死于穷荒。被祸尤酷。向之所谓达施者。十未尝一二。而其穷养不可论矣。然而距今百馀年。人师其学。家有其书。戴之如父母。仰之如山斗。其从游而亲炙之者。闻风而兴起者。启扃牖而睹突奥者何限。至于纲常植而栋梁乎宇宙。名教笃而元气于国家。其有补于民彝物则者。岂浅浅哉。而彼乘时偶合。荣显于一世。而终就湮灭者。不啻若泰山之于腐草也。 先王初年。特赐易名。命儒臣纂进儒先录。与臣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并以为五。其嘉言善行之渊懿者。炳人耳目。粲然日星。人知贵王而贱霸。辟异端而崇正学。绌功利而重德教者。伊谁之力也。况其维持于世道。固结于人心者。愈久而不可解。虽秦楚之威暴。无以屈之。贲育之勇力。无以夺之。申韩之险刻。无以害之。故士无异论于当代。学者能识其所向。至有过其居处游历而歔欷叹慕。抆泪呕吟有不能已者。如闻奸凶之名。则唾骂而戮辱之。或遇其子孙于道途者。掩面而避之。视如蜂虿蛇蝎之遗种。是其好善恶恶之性。出于自然。岂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7L 页
家至户喻而使之然哉。此实一国之同然也。岂独一方而已哉。今我 主上殿下。好贤乐道。遹追先志。肇降美号。以贲祠宇。我 圣上象贤之意。呜呼至矣。昔宋理宗追奉濂洛诸贤。恨不同时。而卒无补于治道者。有其名而无其实也。呜呼。不昧者天理。难诬者人心。五贤从祀之请。一国攸同。历岁未遑之典。次第而举。则象贤之实。无大于此。而吾东方亿万无疆之休。将自此而基矣。岂特为一书院之荣耀。而穷乡韦布之私幸也哉。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序
  
送申顺夫先生赴统制从事序
士之仕也。自抱关以上。无非事者。患己才之不足。以尽其职。不患官之不足。以尽其才也。由今之官。可以尽才者。无间于内外大小。徒充位而尸禄。则自议政以下。未见其难为。苟竭才以尽职。则虽部参奉之属。亦未见其易为也。今之统营从事。谓之冗官。而顾其选则以才望。顷者晋山苏子。实自翰苑出赴矣。询其职。则曰无所事。安坐而食。听乐娱忧。时预将佐会。抗侯举觯。以较射艺而已。即丐暇主帅以归。主帅之乐自便者。亦利其去。故归偃于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8H 页
家。及瓜而递。后继者踵相袭焉。余窃怪之。若尔不必置。虽置之土木者为之。台侍不足烦。才望不足需也。国家设形便之地。以制鲸鲵之冲。割三路之根柢。属之戈船。于是乎择戎帅威重有略者以统之。水军将领。咸受其节度。其建置宏大。策应繁密。咨议赞画之事。拱稽校会之政。皆委诸其佐。于以剸断调剂。以佐戎务。不可谓无所事。而不可为冗官也决矣。友人申顺夫氏解宪职。适觐于乡。铨曹单拟。遂得例下。可谓择之极矣。使今之内外官。皆由是择。则安有遗材而废职之虞哉。然而顺夫氏之行也。大臣有慰以近家乡为便于宁觐者。举非失举。而其不为官择也。的矣。抑吾闻从事于斯者。虽多名流。而去文就武。恒与介冑者游。弛纵则招慢。剋核则害至。是以才不售而职不举。子之为器也。直而不倨。刚而不虐。宽而有执。其必率职而显庸矣。不苟为安坐而食矣。真能尽才而塞职矣。吾知其果不为冗官。而为后继者法。必自君始。
送金正字景徵省谒西京序
诗三百十一篇。其言有善有恶。未必皆正。而夫子断以思无邪之一言。何也。夫诗以言志。其善者足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8L 页
以感发其善心。恶者足以惩创其逸志。要不失性情之正。是三字者。实三百篇之大指也。当时列国有采诗之官。而大师氏职之。于以考风俗之美恶。政治之得失焉。其所采之多。宜倍蓰于此。又逸诗之杂出于传记者。不为不多。而删而不录。则圣人之去取。可谓严矣。苟其合于劝戒。则不以郑卫之靡。曹郐之细而略之也。故邵子云删后无诗。而唐后无诗之说。又出于后贤。然执三字而考其向倍。则瑜瑕自难掩矣。至王介甫之评次。以杜甫为第一。李白居第四。元稹亦谓李不能窥杜藩篱。惟韩子则不然。卓然以李,杜为首。今读其诗而究其趣。则非直宏其辞葩其句。驰骋乎艺圃也。惟以损益文质。折衷删述。羽翼乎斯道尔。以此而求诸唐,宋之名家者。所造虽不同。各以其才之相近者。而自成一家。譬诸栌梨橘柚。甜酸虽殊。而皆可于口也。余持此论久矣。往在都下。闻某工唐体。某善选体。就扣其有则鲁莽矣。其质而不俚。华而不浮者。百无一焉。况论其性情之正哉。姑听其所谈。则横驾李,杜之上。而苏,黄以下。辄羞称之。可谓高矣。然世以为知言。余不能无惑焉。退而取古人之作而读之。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9H 页
以质诸三百篇之归。则班班有不可诬者。余默而识之矣。去年冬。适忝玉堂。始与先辈同直。尝夜谈诗。其见与吾合。余跃然不觉膝之屡前也。仍诵其所作。清新圆熟。正所谓不俚不浮者也。骎骎乎古人之步骤者也。况其进而求己者耶。余于是。益信吾见之不谬。而恨其相偶之晚也。自是往来绸缪。唱酬之篇盈什。而止韵以磋字者。取卫风切磋之义也。夫既切而复磋之。益致其精。则学问之能事。而希圣希贤之功。亶在于是。诗不足言矣。吾子宜息乎其已能。而益求其未至也。岁二月初吉。将往西都。省大夫人起居于令伯任所。请赆于余。余谓诗之本义。在于厚人伦。今子之行也。咏南陔之兰。赋北堂之设。棠阴棣鄂。辉映春城。君宠母恩。并深江海。戏以䌽雏。其乐愉愉。吹以埙篪。其乐怡怡。和平之发于声音者。尤得其性情之正。归必倾囊见属焉。余之跃然者。将屡再而不一也。抑念观察公深于雅者。而采谣其职也。幸以鄙言。质而辱教之。
送睦汤卿令公如京师贺至诗序
余读左氏书。记列国诸大夫之聘于上国也。于其揖让进退之际。而验其善恶祸福之故。又即其比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89L 页
兴之赋。而知其志趣之所在。又以人材之多寡。推测其国祚之长短隆替。百无一失焉。窃尝怪之。以为涉于瞽史。近于誇诞。非君子之所宜道也。及观易繇。然后有以信其说之不诬矣。夫易。因其动而会夫静。察乎微而知其显。故曰动乎四体。见乎蓍龟。斯其类欤。恭惟我朝诚心事大。每正至节辰。冠盖相望。虽象胥之微。必经择遣。况其使价乎中国之人习于礼仪而且善于知人凡充使价而往者。不惟其殃咎之著为可畏。而轻重于国者。益可惧其操心积虑。宜如何也。闻今年秋。睦汤卿令公为冬至使副。如京师陈贺。愚尝获私于左右矣。存乎中者正大而辞粹。发乎外者端重而雅秀。又侈之以诗书六艺之文。其进而聘乎上国也。庶几于古之名大夫。而求诸中国。必不多让也。修容于宗伯之门。荐币于天子之庭。峨弁搢笏。与中朝之士。并齿于表著之位。揖让于会同之日。宜其倾心注目。争先睹之为快。而周旋应对。动有仪则。与叔向,游吉之徒。俪美于中土。蜚声于天下。咸曰东国有人。国未可量焉。则岂不休哉。岂不盛哉。宜吾侪之秉翰执简。称颂而不已也。窃自悼其陷罪戾。伏遐陬。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0H 页
弗获预群彦之末。执釂以祝。瞻望行尘。聊寄声而相贺。无谓我佞。辞曰。如圭之颙。如兰之猗。登使者车。觐天子墀。羊盻之辞。大叔之仪。昭受多福。施及邦基。窃比祝史。用献声诗。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论
  
东海无潮汐论
世说东海无潮汐。此我国之言也。非天下之定论也。盖局于见闻之褊浅。而其有无特未定耳。夫潮汐之说。先儒论之详矣。而图经之辨悉矣。其曰。海之喘息。而如人之呼吸然。夫人之呼吸。非始出于口鼻也。其幽微绵密之气。出自丹田。升降往来。为一身之消息盈虚者。固未尝息焉。人知其喘息呼吸之气。果出于口鼻。而不知其幽微绵密之自丹田出也。彼东海者。水之积也。浑沦磅礴。无有际涯。故其喘息呼吸之气。亦与之往来消息于浑沦无涯之间。而人特未之见尔。然则西南北海者。其犹人之窍穴。而气之所由出入者欤。然此据我国而言也。非天下之定论也。夫我国之西海。实中国之登莱嵎夷宾日之地。而又我国之东海。即日本之西海也。大抵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国于其间者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0L 页
何限。东西南北。各随其方位而称焉。则论潮汐者。不当言无于中国之东海。不可言有于日本之西海也明矣。其曰东海无者。我国之言也。非天下之定论也。呜呼。局于见闻之褊浅。岂特观海然哉。彼见闻之外。有不可测者。无而未尝无。有而未尝有。而世有测其一端。以为知者。是亦测海之类已。岂特论潮汐然哉。
守道不如守官论
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未见皮冠。故不敢进。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柳子论之曰。官者。道之器也。离之非也。未有守道而失官之事者。是固非圣人之言。乃传之者误也。吁。柳子之言是矣。而其疑之未达乎圣人之意也。圣人之意。盖为不知道者而言之也。非传者之误也。何也。圣人之为经纪为名物。无非道者。命之曰官。官所以行道也。而曰守道不如守官。不几于丧其本矣乎。圣人之意。若曰道也者。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夫谕之而后知者。恒人也。圣人犹以为难。则知然后守之。岂易言哉。夫皮冠者。虞人之物也。物有其则。惟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1H 页
由其物守其则。而不敢过焉。道固于是而存焉。推而上之。士而不失其士。大夫而不失其大夫。各安其分。各守其则。而不敢过焉。则孰不曰官者。道之所由行耶。当时大夫士。知此者鲜矣。丧其官守而道亦丧矣。彼虞人非知道者。而能由其物守其则。不敢过焉。圣人幸之。故曰守道不如守官。激而进之。将使夫为大夫士者。居其官思其则。莫或过焉。而蹈乎道尔。其实则道未尝离乎器。未有守道而失官之事者也。柳子之言是矣。其疑之。未达乎圣人之意也。圣人之意。盖为不知道者言之也。非传者之误也果矣。
孟子不尊周论
昔司马温公。疑孟子不尊周。余曰。孟子之辨。尊周之实也。尊周之实。由仁义而明之也。何以明之。仁主于爱亲。义主于尊君。此天下之大经也。惟其出于天理。根于人心者。亡古今强弱之殊。而或蔽于私欲。则求利之害。必至于千乘而弑万乘。百乘而弑千乘。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将欲拔本塞源。以救之。则匪仁义而何。故曰。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此孟子之书。造端托始之意也。果使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1L 页
梁营之徒。有味于斯言。幡然改图。而于天理人欲之分。君臣上下之辨。精白洞彻。无毫发之可间。则周虽微弱。文武之统未绝。决不为田常之于顷公。三家之于晋室。其所以尊之戴之者。不有愈于桓文之为者乎。或曰。劝行王道于齐梁。且勿毁明堂。则孟子之于尊周。无是意也。子何言之诬也。曰。天下之不尊周也。久矣。彼二君之汲汲于富强。憪然有朝诸侯之志不可遏也。若以尊周之说。骤以语之。吾知其勃然变怫然怒而不有合也。无以则王此也。夫王道之本。仁义也。仁义行则人欲遏而天理存。叙秩命讨。粲然有不可紊者。上下辨而民志定。王室不蕲尊而自尊矣。且明堂者。天子巡狩受朝之处也。毁之。无天子也。劝行王政而勿毁之者。岂有他哉。圣人之言。有经有权。而权不失正。故好勇好货好色之答。皆因其欲而进之于道。况又其所大欲者乎。惜乎。安于卑近。不克深体而力行之也。曰。孟子之必称汤武者。子果以为尊周也邪。孟子不曰乎。贼仁义者。谓之独夫。使夏商之主。有威赧之弱。而无桀纣之恶。则汤武固当率诸侯而朝而辅之。必不敢放而杀之也。呜呼。君臣之义。天地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2H 页
之经也。亘乎古今。贯乎宇宙。不以强弱之势。圣愚之分。而有所移焉者也。圣贤行道济世惓惓之意。莫大于此。春秋,孟子之作。其义一也。假使孟子之道。得行于天下。而辅成一王之法。则周室虽微。天王固在也。其将尊之耶。仰将废而置之耶。孟子必以春秋之义裁之也。何者。孔子,孟子同一道也。若曰与孔子之时不同。而周之微弱。谓不足为。则是乃仪秦之徒。视时势为向倍者也。岂君子正谊明道之谓哉。然则孟子之仁义。不几于庄周之所谓嗃矢者耶。曰子之言。辩则辩矣。与程朱之言不同。何也。曰。程朱子之言。论圣贤救世行道之时义。愚则发明仁义之道。必主于爱亲而急君。非吾之言也。孟子之言也。故曰。孟子之辩。尊周之实也。尊周之实。由仁义而明之也。不先其实。而徒哓哓于诸侯曰。我尊周。孟子不为也。
阶伯论
百济之亡也。唐罗兵踰险阻。迫国都。阶伯受命为将军。率死士以拒之。遂杀其妻子。力战兵败死之。史臣以不道残忍断之。余甚不然也。中山之食子。志在殉功。西河之杀妻。志在求将。诚不道矣。残忍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2L 页
矣。阶伯之志。果出于是耶。夫忠臣烈士之授命。皆出于危亡之际。猝当天下之变。非忘家。无以急国。非激烈。无以怒士气。故其临危所断者。虽过于中。而亦非庸人之所可及。君子但观其所遭之变。所蹈之节而已。他姑不必论也。阶伯之拜命推毂。适丁国亡之际。以就尽之孤军。当二国之大势。危急存亡之机。迫于呼吸。则其必死之志决矣。不以其妻子为累。以信其必死之志。身驰不测之敌。摧陷疾斗。虽兵败力屈而死。其志则一于报国矣。以乐羊,吴起之事比律。则不亦谬乎。蜀汉之亡。北地先杀其孥。睢阳将陷。巡远食其所爱。彼果于残忍不道者耶。如史臣之说。则非但阶伯之志。不暴于天下后世。而奋迈决烈之气。将至于泯灭无传。全躯保妻子之臣。亦安所知愧耶。呜呼。知有国而不知有家。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妻孥。其英风义烈。立懦于千载之下。可谓烈丈夫矣。史臣之论见。果何如耶。
删后无诗论
诗。何为而作也。感于物而动于中。随所之而发为言。诗即言之精者也。但气之所禀。有清浊之不齐。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3H 页
故心之所感。有善恶之不同焉。是以其言。有邪有正。未必皆善。而有关于徵创感发。则皆取以录之。今观列国所赋。杂出于传记者。盖不止此。而约而止于三百篇。多乎哉。要之。性情其本。比兴其末也。故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然则诗岂徒作也哉。一经圣人之手。众论翕然以定。为法于后世。不然则关雎或讥于好色。小雅亦疑于怨诽矣。孰知不淫不乱之趣也哉。汉魏以降。风气衰薄。不逮于古。声音性情之道。岐而为二。虽文质屡变。宫羽相宣。而求之以三百篇之指。则槩乎其未也。枚乘五言之作。最为近古。而未免于糟粕。陈子昂感遇之篇。为盛唐绝调。而多杂于仙佛。馀无足道也。邵子所谓删后无诗者。不亦宜乎。诚确论也。然即其类而评之。莫质于魏晋。莫工于三唐。虽其气格不一。而有得性情之正者。圣笔已远。而有百世以俟者。识君臣之大体。与国风表里者有之。天趣冲澹。感发于即义者有之。苟能摭羲娥于星宿。探隋珠于宝海。则名章杰作。岂无骎骎乎三百篇之后者哉。故紫阳朱夫子欲采汉魏以下髣髴风雅者。以系三百篇而未果焉。仁山金铉氏裒集若干首。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3L 页
以补朱子之遗志。而首以赓载歌。夫歌已列于三谟。而顾殿于三百篇。不几于骈枝欤。所谓作诗非难。而选诗尤难者。殆非虚语耳。故入蜀夔州之作。同出于一手。而晦庵,山谷之评异焉。南山北征之优劣相胜。而卒定于黄九之一言。岂非尤难之验。而李白所云希圣绝笔者。亦岂非诗道之一大机耶。宜邵子之发此叹也。以意逆之。盖伤夫后之攻诗者溺心于声律文字之间。无复致意于性情之妙。欲返淳古。慨不可得矣。间有一二可取者。仅见于陈篇。而顾无删述者。没而无传。则为可惜也。五字曲折微婉。自有言外之意。要当讽咏以得之也。抑有一说焉。诗是一道。而所尚不同。束阁充栋。无非前人之刻意。而雌黄唇吻与夺旋生。主江西者专务奇雄而不取唐人之磨莹。主西昆者专事组织而不从陶柳之门庭。此则宋贤取舍之大槩。而朱文公感兴之作。有功于斯道。不徒诗也。而明贤有加疵议焉。意者圣人复起。其必取之矣。盖圣人之性情正而取舍公。方圆之至。不加规矩焉。删定非圣人。莫之敢居也。噫。使邵子生于朱子之前。不得见性理之作也。使朱子生于邵子之后。遭此无诗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4H 页
之叹也。夫天下之万事。该贯于卦爻。而其理已具于画前。伏牺以前。谓之无易。可乎。以此对说。其旨明白。然则删后未必无诗。而无圣人删定耳。无圣人删定。则虽谓之无诗。可也。直谓无诗可删。则矮人看场。而说梦于痴前者。近之矣。是知邵子之叹非无诗也。无删诗者也。其意远矣。吁。安得更问于邵子。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祭文
  
代许令金鹤山祈雨祭文
某以无状。备员县职。封内岳神礼当祗谒。拘于吏役。洒扫有缺。神不降佑。灾害荐至。自春徂夏。三月不雨。川泽扬尘。田亩龟坼。圩渠捞涸。秧未移插。锄不入土。亩栖枯茎。瞻仰云汉。曷惠其宁。哀我赤子。大命近止。黍稷无望。粢盛将匮。民靡子遗。畴供神事。封内之灾。不敢推诿。令其有罪。戾止其躬。民实无辜。曷不时恫。眷兹崇岳。雄峙离位。维神之宅。閟彼幽邃。兴云降雨。拥灵蓄祉。斯荐圭洁。仰冀阴佑。伏愿出云祈祈。普霈甘澍。翼我禾黍。岁其有秋。庶歆报赛。毋作神羞。
郑甥亿祭文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4L 页
呜呼先兄。负旷代之才。抱绝俗之韵。不偶于时。年又不永。天之施报。其在于尔曹。尔以清朗之气。颖爽之资。博通经史。广涉诸家。汪涵滂沛。大覃思力。文希贾,屈而其步无尽。笔追钟,王而其进不已。至若清辩雅畅。词气纵横。触之无碍。扣之则应。良骥不鞭而顾影千里。春蚕吐丝而不劳细绎。盖将蜚声馆阁。备问经幄。尔则优焉。吾不佞矣。呜呼。造物多忌。洁器易弊。不逮回年。遽先朝露。形神敛于一木。蚌珠陨于深渊。譬如祥鸾瑞鹄。暂耀而终閟。追之无见。嗟之无及。但傥恍恋想而不能忘焉耳。呜呼惜哉。鹤发在堂。青孀在闺。索栗之啼。惨于呼爷。手足之痛。割于受刃。亲朋来哭。僮稚号呼。尔安所忍而冥若不闻耶。意者。其来也若寄。其去也如归。方且偃于巨室。而此之噭焉随哭者为妄而都不省耶。嗟乎。我犹人猗。未能忘情。噭焉而哭者。自然而至。其真也耶。妄也耶。知也耶。不也耶。噫。无忌之徒见似舅。魏舒之终亏宅相。余之搥胸而血泣。曷有涯已。呜呼痛哉。我操雅琴。听者谁矣。奠觞一恸。万事已矣。汝家替矣。干蛊者畴。所幸季方。(以下缺)
祭海神文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5H 页
维天启三年岁次癸亥五月十八日丁未。议政府左议政李庆全,礼曹判书尹暄,司宪府掌令李民宬。谨以牲酒之奠。敬告于大海之神。惟我东国。服事大邦。玉帛筐篚。无岁不将。翳闾路断。浮于渤海。非仗神骘。何以获济。某等恭衔纶命。将达天陛。窃祈灵贶。惠我利涉。惟神最钜两间。视秩王爵。蓄灵拥休。显应不测。兹将洁圭。敬荐菲薄。神其降监。佑我慈航。屏翳驱除。飞廉遁藏。阳侯海若。俱受约束。百灵秘怪。莫不率职。乾端洞豁。万里一碧。清飙送帆。如卧斋阁。俾完使事。式遄其归。虔忱昭格。庶歆于兹。尚飨。
祭申承旨顺夫令公文
维天启五年岁次乙丑正月庚戌朔初八日丁巳。永川李某。遣侄子阿㦏。谨以酒果之奠。奉告于乡绅通政大夫丞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梧峰申丈之灵曰。呜呼。公之殁也。邈然万里。魂不与梦相接也。其窆也。不获助执绋而临穴以哭也。初期载届。而几筵非其所。又不获躬奠一觞以抒余情也。呜呼哀哉。确乎难拔之操。毅然难犯之色。恢乎有容之量。今不可复见矣。至如秉简而著直节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5L 页
之名。理剧而腾循良之声。余虽不言。世固有知者矣。出纳惟允之才。将试之于 新政。而公则不起矣。呜呼惜哉。龟洞茅斋。鹤麓苔轩。棋酒觞咏之乐。俛仰陈迹矣。呜呼伤哉。尚飨。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铭
  
骢駬冢铭
 骢駬。冀产也。本刘总兵之驹也。总兵东征。备乘驷而来。一贵游得而不能育。先君以三十金易之。其高厖。其步窜。其走跑焉。且驯而易饲焉。故爱之异于他马。凡游宦京外。常随以乘。后畜于舍弟之家。毙于厩。瘗之宅西原南。按总兵以万历戊戌再到。马齿已八九。或云十馀。到丁巳又十有九岁。寿殆三十馀矣。初买时连钱满身。逮老变白。犹以骢駬呼之。从本色也。老羸不能动。忽一日起匝园内。至夜告毙。古者以敝帷盖瘗犬马。况爱其所爱者乎。命仆夫舁以藏之。志其始终云。铭曰。
风鬃雾鬣。龙脊凤臆。产于冀北。征于东国。业业且闲。驰骤战猎。为先君乘。舍第继畜。毙于枥下。埋于西冈。我告后人。无或毁伤。
炭池铭
山有冰。反于常。池以炭。为之禳。济水火。叶阴阳。永无殃。利我乡。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赞
  
宣祖大王兰竹图赞
天机妙运。品物流形。猗兰淇竹。盖取德馨。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6H 页
清凉散赞
五行之气。各属脏腑。惟火难制。心为之主。火不妄动。动由于心。惟正惟虚。止水中涵。火宅灭寂。灵源洒落。
  
(闻申顺夫令公病中苦心火。写呈此赞。右剂材料。在静虚上。然亦非两个。惟正故虚。虚则静也。不苦口。不瞑眩。服不拘时。惟物来则应。有事勿忘耳。深味之则思虑嗔怒。无自而起。故曰清凉散。从诗书药方来。外家杂方中亦有之。但有奇正。惟在择术。性悟症浅者。一服便效。不则久之良验。)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议启
  
政院白虹贯日启辞
臣等伏闻天文者。人君之一镜也。盖其所行之善恶。与之流通。垂象于天。昭不可掩。庸非时君之所当鉴戒者乎。近日人妖物怪之纷沓。固不之说。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6L 页
陵上之变。式月斯生。此实前古之所未有者也。而今者。白虹贯日之变。尤为惨酷。臣等终宵忧悸。寝不帖席。虽莫指某政之失。某事之应。而灾不虚生。必有所召。伏想 圣明。乃于哀疚之中。侧身修省之念。顾未尝少弛也。臣等伏睹反正之初。远近归心。欢欣鼓舞。若亡子之遇慈父。未足以喻也。数年以来。民心之悦服。渐不如初。臣等究其故而不得。姑以目前之事言之。民力既竭而徵敛不休。兵额日缩而句查日急。其所以召民怨而感天和者。岂足以覼数。感悟之端。虽发于大臣之章。虚受之美。未尽于言路之规。以致上心未孚。而群情郁塞。瞻聆惶惑。而远近解体。人事失于下。而天变应于上。理固然也。夫日者。众阳之宗。而人君之表也。虹者。不正之气。而兵乱之象也。阴浊而制阳明。小人而胜君子。夷狄而乘中国。可忧之端。不一而足。天之谴告丁宁。实出于仁爱 殿下。伏愿 圣明。应以实不以文。动以天不以人。察纳忠言。以致中和之福。勉抑至情。以副臣民之望。克尽弭灾之道。毋忽天文之镜。不胜至幸。臣等职忝近密。目睹变异。不得不少贡愚忱。仰裨 圣德。惶恐敢 启。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7H 页
请寝拜园 启辞
近日两司合 启。请寝拜 陵之举。实是舆情之所同。而 圣批不允。臣等窃不胜忧悯焉。臣等固知园事甫毕。霜露届节。 圣心怵惕。诚为罔极。速行历谒。以伸哀慕之怀。此固至情所发。而有难抑遏也。冒夜举动。致愆 玉候。有不暇恤。而经宿远郊。贻弊畿民。有不暇顾。则言虽剀切。而听之愈邈也。第惟 宗社之重。臣民之托。皆在于 殿下之一身。而哀毁过制。渐至柴败。哀疚之至。虽或罔觉而窃仰 天颜。非复昔时。则群下之煎悯。岂容涯喻。不但惟疾之忧。只切于 慈殿。而如在之灵。亦或虑念于冥冥。以 殿下如存之诚。宁不惕然于中乎。至如近者。彊事日棘。中外危虞。此时一动一静。所系甚重。有不可不慎。诚如台臣之所 启。伏乞 圣明。亟回天聪。以寝拜园之 命。上慰 宗社之灵。下副臣民之望。不胜幸甚。臣等忝在近密。不敢容默。惶恐敢 启。
论金浦葬山制杀法献议 启
制杀之法。详具方书。此说孟浪。则他方书一样孟浪矣。信彼而不信此。未知其见之如何也。伏惟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7L 页
上裁。
  
(勋臣陈疏。制杀之法。不可信用云。故议移定于健元陵内支山。 传曰献议之言。不无所见仍用金浦。)
集庆殿奉审后状 启
臣于本月初四日。到江陵府。连值阴雨。不得奉审。初六日巳时开霁。与监司臣李显英,府使李命俊。肃拜后。眼同奉审。则自 御榻以下至玉轴妆䌙处。鼠破十五穴。后褙乱破处五十馀。而或有磨破。似非尽出于鼠咬者。惟 御袍带下右偏。有点污处。状如油晕。所见可骇。妆䌙左边有雨漏痕二条。自上彻下。右边上白地亦有漏痕处。取考所藏报状。则在于己未壬戌等年。而掩置不为申禀。守直官之所为。极为骇愕。雨漏鼠破之外。丹青渝色处剥落处摺损处亦多有之。所幸不犯 睟容尔。并图形上送。且审殿内外法具。则栋宇欹倾。门户不得正阖。殿内斗帐油芚亦多鼠损。红盖缀扇亦皆粗薄。不合仪式。殿内坑上。有罅隙处。烟气相通。不可不从速修治。而影帧有颐处。修改之功。专在于画手。当此暑月。色胶易渝。待稍凉后方可下手云。凡所闻见。并为驰 启云云。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题跋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8H 页
题听雨齐朝京录后
李侯仲蕃氏居家以孝友称。出而仕。以政事著。其积于中者本诸忠信。况其外之文耶。然不以文显重于世。世之所谓文者。固可识已。余从侯之胤。得朝京录而卒业焉。世之名能文而擅制作者。果能办此不乎。余从游仲蕃氏。相知不可谓不深。于其外者。其不审有如此。况其内者耶。然此岂足以尽吾仲蕃者哉。博雅如延州来。好古如韩宣子。得观四代之乐与易象春秋者。仲蕃氏不得辞其后也。若乃揖让之间。探历之际。质诸古今。济以辩博。呈投辨释。动中机会。大而都邑宫室之观。小而行役跋涉之劳。地理之险夷。道里之迩远。人物财赋之繁夥。风俗政尚之同异。记之为事实。发之为诗歌。可手披而目睹。不出庭户而幽蓟数千里之地。瞭然于前。仲蕃氏之才识。固可得其一二矣。吾知踵继朝京者。此其为指南矣。嗟夫。余亦十年前燕山客也。其见与境。宛然如昨。果谁知见吾见而境吾境也耶。所自恨者。片言只句。缺而无传。虽欲追补。以备遗事。老矣无能为矣。得是录而读之。亦足发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8L 页
吾覆而起余痿也。况今医闾之涂。欲梦而不可得。三复是书。吁可慨也。遂题其后而归之。
题关东录后
我先大夫于万历壬辰三月。赴任瀛州。四月值倭变。至癸巳三月而罢。在任仅一期。而其间治兵缮城日新。待变之外。无他接应。儿日侍左右。周旋戎伍。而阿季佩櫜鞬驰突。出入战场。与健校相上下。关阨之险阻迂直。不待足蹈而心领。一府人材之勇怯。无不周知。其备尝艰苦。亦无不与之同焉。故去江陵既久。而每接江人于他处。视同邑子。江人亦视犹亲戚也。逮癸卯春。先大夫自秋部出按关东。余兄弟省觐于貊城。仍陪輶轩。探历枫峤。遵海而南。抵于临瀛。临瀛人士大和会以乐之。父老升坐者数十馀人。而执樽俎者五十人。前所未有也。翊日游于镜浦。泛舟中流。极欢而罢。舍弟以待教。余以骑省郎。告辞而行。未几。先人递归。后六载而痛迫风树。诸孤沦替。死生忧患。何所不有。追念旧游。殆蘧然耳。今幸备员近侍。乘遽而来。驺导之盛。供帐之华。侈于前日。而俯仰悲感之怀。无以自喻。且昔之步屧登赏者。化为乌有。馆则灰烬矣。台亦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9H 页
莽墟矣。城南之荡析于乙巳者。如经翻覆。径术阡陌。大变于前。但城郭旧耳。嗟夫。人事之倏往倏来而不可常者。不啻梦幻之去来。自癸卯而视壬辰为一梦。自戊辰而视癸卯为一梦。此后之屡梦。亦未可知而。己前者既梦。则己后者独非梦乎。慨然书于录后。以贻瀛州之旧游。时崇祯元年戊辰孟秋。书于贞陵洞之寓舍。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杂著
  
代曲几讼冤文
天之生物。有丰有啬。人为最灵。维物之则。筋骸外束。中正内植。制外养内。谨以修饬。去其奇邪趣于端直。然而肘曲捉物。首屈俯轼。磬折为礼。伛偻致恭。体无常容。胡执为凶。其在于物。亦足以喻。尺曲矩方。裾钩服度。木揉而耒。轭句而驾。苟适于用。亦无不可。惟木之生。本以直遂。连寻合抱。匠石乃至。为栋为杙。细大不弃。曲狭长短。各有所施。轮囷离奇。亦容为器。我生硗垤。托地幽阴。风寒偃薄。蜷曲而樛。癃蹇郁厄。拥肿与俦。为人所蓄。凭之为几。戕我之性。职人之自。子胡不察。数余以殛。子之罪我。岂匪以曲。斥以愆贼。遂列为目。谓我顽质。实有心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99L 页
口。不任其咎。反用我诟。子之恶我。岂匪以貌。古之圣神。亦足与较。有若蒙倛。上偻下趋。将恶其形。去其圣乎。且我之曲。诚不可诛。觚而不觚。焉得为觚。世之为曲。莫病于士。不以饬躬。端以植志。绳趋矩步。准古师今。及其利害訹外。爵禄媒心。刓方为圆。以钩为弦。射利抵巇。跼蹐纡缘。折腰曲膂。貌谄态屈。售因先容。垂艾纡绂。走疾乃踬。为僇于斯。是之不尤。而罪余为。子昔南迁。卑陬蒸湿。忧郁难聊。若在拘絷。深抉圣经。旁穷竺籍。罢精矻矻。忘寝与食。时事宴游。倦于登陟。痞伏呻吟。思就偃息。惟我承安。未尝离侧。喜为已适。舒胁展腰。颓乎朽乎。不尸其劳。子学綦隐。丧我嚣嚣。惟咎是惩。惟韦是佩。尚既知悔。胡然出悖。遂启祸心。驰词险慝。捃摭成案。文深律刻。不录其勚。反施以僇。残而悻胜。何以能劝。仁人于物。不忍弃远。坠履是收。遗簪是悼。兴哀无用。垂惠不报。子虽有激。诚讦且躁。闻古之士。耿介怀耻。盗泉不饮。恶木不庇。若堙且伐。斯隘也已。隘而躁吁。人谁汝宗。辩焉无实。刑焉不中。君子之辩。辩而必服。君子之刑。刑而必伏。曲有所归。余弗知罪。虽辩且文。何辞以对。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0H 页
答客问
客有问于余者曰。某与某。非嘉士欤。曰然。曰。某从某先生游。荐绅大人也。某从某所。先贤旧居也。某游某方。域中名区也。彼皆得其游。而子则块然一室。视其居则鼪鼯之径也。其川则寻文之沟渎也。其山则培垤之丘陵也。语其见闻则坎井之蛙也。盍从某与某。而游某先生之门何如。余曰。余未尝不游。顾客不知耳。客曰。语子游。我之游。谢车与徒。尻为辔而神为马。乘以逍遥。处天地之大。登泰山之崔巍。俯出日于沧溟。则宣尼之观也。涉洙泗而游阙里。见丝簧金石之具。观揖让俎豆之仪。则夫子之故里也。溯济漯而达于南河之汭。则伊洛之渊源也。又溯而西。自积石而逾龙门。冲大华而奔底柱。则大禹治河之古迹也。三河。古帝王之都。而崆峒则问道广成子之山也。涿鹿则蚩尤埋首之野也。平阳。尧之所都而有茅茨土阶之旧基焉。有揖逊仁让之遗风焉。逾西河而雍岐则姬迹之所由肇也。相其都。叹文王之至德焉。视其野。知周公之忧勤焉。过其山。想凤鸣之嗈嗈焉。天下之美观。尽在于是。吾皆涉而游焉。况我车足迹之所及者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0L 页
乎。又况于耳目之所接者乎。容頩尔而笑曰。是所谓坐驰也。何游之有。余曰。目视而耳听。手用而足运。子谓之形骸耶。曰然。曰。视听者非耳目也。运用者非手足也。所以视听运用者。是我而非形骸也。子真以形骸为我耶。我游于形骸之外。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内。不亦陋乎。客遽然谢曰。安得从先生游。余曰。子非我也。丧我而后可。客惘然不知所谓而退。(是我之我。非我之我。自别。要思而得之。不消注脚。)
辨蘘荷说
种蘘荷于墙阴。客曰。亡家草也。盍去之。余曰。嘉草也。子所云者。出于何书。客曰。俗说耳。何以谓之嘉草。愿闻出处。曰周公。按周礼庶氏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注云蘘荷也。是草也。以除蛊毒活人命。见重于圣人。子不信圣人而信俗说。以诬我嘉草。彼为俗说者。其知圣于周公者耶。
代舍弟与友人书
生赋性狂惷。为世摈弃。足下所知也。姜帅之檄以幕职者。匪以为材可堪也。当初荐望之人。规避纷纭。遂及于远外孤寒之踪。人有劝不赴者。窃念家世食禄。国恩深重。虽蹈汤火。有所不辞。况戎幕乎。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1H 页
誓竭驽劣。以当一校之队。不敢怀临难苟免之计。逮兵败危急之际。知不可脱。抽刀自裁。为手下所夺。不得遽决。被执以去。初既求死不得。逼以拘囚。则杀之在彼。要当坚忍刻励。以俟贼刃之及而已。伊贼之还我俘囚。得见天日者。盖以圣朝威信。远覃殊俗。悔祸革心而然。非在窖始望所及也。洪惟圣上明见万里。洞烛事情。既贷收孥之典。又不忍遽加严鞠。获全腰领。容息于覆载之间。虽粉身糜骨。不足以仰酬生成之万一。仍念经年陷贼。拘锁牢甚。凡干奴中之事。虽不得其详。大槩贼之情形。则潜神默察盖久。与此悬空揣摩者有间。故录为一通。以备下览。或者不以人废言。粗有可采。则身虽万死。实所甘心焉。生之罪戾。不可以此而有所少赎。庶区区寸丹。披罄于天日之下。不徒为含默冤死之鬼。幸孰大焉。自陷败以来。群议雷腾。平生亲旧。不落石于下井则为幸。况望其怜察乎。近闻一士友。用子卿事见责。夫子卿。何人也。责人不于其伦。不亦误乎。然使子卿生乎今之世。虏赘牧厮之说。得免于口舌不乎。惟足下谅之勿布。恐益人浮议。士为知己者死。物不得其平则鸣。急于自解。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1L 页
而亦足下之所欲闻。故敢以别录草本。因便呈上。伏惟鉴察。不宣。
辨诬呈文(癸亥奏诣 册封时)
谨呈为恭陈危恳。洞辨冤痛事。职等以免查一节。沥血控恳。仰吁于阁于部于科于司者。前后非一非再。额欲破而膝欲弊。辞已竭而情愈蹙。然而诚未动听。词不达意。乃今未蒙肯可。已奉有遣查之明旨。则惟当退伏所馆。恭俟准完之期。而区区情痛切有所不自已者。不得不冒万死出一言。更渎威听。以自纳于不测之诛。惟閤下哀而财察焉。职等到馆。牢锁踰月。出入之际。可禁倍严。凡干小邦之事。无由打听。甚于形骸之聋瞽。只以閤下之所面谕。大堂之所批下。参以沿路所闻。则言之罔极。必有做出者。以反正之日。引用倭兵。烧宫室。坏旧君。兹三者为行查之条款。而亦职等之已经呈辨者也。职等窃未晓此等说话。胡为而至此哉。为此说者。原其本意。不过恣行胸臆。构诬小邦。实则欺诳朝廷。谋害属国。谗说之殄行者。盖不止此。非但职等之所痛心疾首。而亦閤下之应且憎者也。职等请直之。孟推官之赍敕来也。总镇毛止其行者。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2H 页
其意有在。非直为小邦省些供亿之费而已也。盖虑 天朝之官。不自慎重。亏损体面于属国也。我新君权署后。推官即到王京。从者多赍物货。讨索贸换。色目甚多。寡君有所未遑。不获尽副所需。盖因事势之适然。非出于忽待 王人也。厥后总镇得其实状。挐其跟随。任都事应守备。各行棍打。推官避总镇。枉由他路。其含忿于小邦。蓄怨于总镇。理所然也。东还之后。挟二憾而构陷。乃以此等谎说。分布于道路。转申于各衙门。可欺其方。则宜乎其说之易入。而听之不疑。谁复辨明于隔海千万里之外哉。所以中外章交公车。而请讨纷纭。初出于至公无私之意。职等安敢怨尤于其间哉。道路传闻。不可尽信。而姑举其一二大者。其曰绑缚废君。投诸火中。吁。是何言耶。闾巷间匹夫匹妇之死生。固不敢容讳。废君虽失德亡道。不得保有天位。而其在小邦。自大妃视之则其子也。自群臣言之则旧君也。其敢为此说。加我以弑逆之名。举一国不免为禽兽之归。苟非至不仁者。胡宁忍此哉。旧君方无恙。处于畿邸。服御供给。少兼欠缺。此则可质诸鬼神而不惑。告于天地而无愧矣。其曰面议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2L 页
之后。阴消逆志云者。不足发一哂也。我国之于 天朝。义则君臣。情犹父子。废君罔念。听于二三贼臣。阴通虏庭。谋缚天将。得罪于天下后世。而王大妃闷宗社之垂亡。念纲常之大义。询诸一国臣民。择于 昭敬王孙而权署焉。乃心断断。罔不在天朝。有何逆志。有何阴消。而面议之前。举国为志于逆。面议之后。方可以消其逆乎。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此非职等苦口分疏者也。小邦虽僻处海外。夙习仁贤之教。被列圣东渐之化。粗知君臣父子之伦。其保守礼义一节。有辞于天下。当日本之假道小邦。谋犯天朝也。我先 昭敬王斥绝其使。即具奏天朝。是以有壬辰之变。 神宗皇帝拔我涂炭之中。厝我衽席之上。式至今日者。秋毫皆帝力也。背天朝父母之恩。向奴贼仇雠之庭。天锡我彝伦。于是乎斁绝矣。此实宇宙之大变也。庸昨日绝于天者乎。我新君以言其绪则我先王之孙也。以言其贤则仁孝之德。属望于中外。内有所承于王大妃。外迫大小臣民之推戴。名正言顺。毫无可疑。谓之篡逆者。不亦痛且诬乎。夫所谓篡逆者。以下贼上之谓也。以小加大之谓也。干名犯分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3H 页
之谓也。以淫破义之谓也。反正之初。将此曲折。即禀于督府。请命于 天朝。则名义明正。谓之篡逆。何所据而云耶。况督府方辱于弊邑。大小事情。无不洞察。若有一毫之可疑。则安敢生心掩护。以干党逆之罪哉。此不必多辨。而诸老爷以不禀命于朝廷。擅行废置为谕。是则春秋大义。职等亦敢不以实对。当旧主威制一国。谁敢以失德。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连帅乎。乃理势之固然。而方伯连帅则抚镇之本在焉。上告 天朝则职等之行在焉。远邦事情。惟閤下谅之也。我寡君自权署以来。日夜征缮。誓心刻骨。协同督府。剿平雠奴。炳然一念。寤寐不忘。此盖小邦君臣荷 先朝拯济之恩。欲报之于我 皇上也。不腆方物。实出享上之忱。其荐陈之则天府之物也。恐朽蠹之不时。以重罪戾。亦惟命之。职等奉使无状。不能导达诚意。致令封典未完。而查事先行。壤奠未纳而横议如许。至与天朝差官。有若争辨者然。盖亦不得已也。噫。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也。有人于此。以极恶大罪之名。加诸其父之身。为其子者。将逡巡退缩以俟其徐解。而姑为容默耶。抑将狂奔疾呼。无论人之解与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3L 页
不解。伸我至痛之情。幸以听之者。幡然改图。使极恶大罪之名。无加于其父之身耶。閤下必有所取舍矣。恭惟閤下以至仁育物。以至明察言。有大造于东土者也。诗曰。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又曰。谗言罔极。交乱四国。职等之烦聒于台下者。非但为小邦地耳。抑所以成恺悌也。惟閤下执谗慝之口。成恺悌之德。则非但小邦之幸耳。实四国之幸也。不胜兢惶痛切之至。
策问
  [太极之动静]
问。大命流行之妙。实本于太极之动静。其所以一动一静之理。可得闻其详欤。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与太极之动静者。同欤异欤。未发是性。既发是情。则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宜无所轻重。而周子于图书。言主静而不及动。与中庸之言不同。何欤。横渠张子致疑于定性之未能不动。程伯子以为动亦定静亦定者。何义欤。且图书但言主静。而朱子于集说。补之以敬字者。何所见而然欤。夫寂然不动。感而遂道者。心之动静。而近世有创为心无体用之说者。果是耶非耶。伊欲贯动静一显微。涵养体察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4H 页
于大本达道。而合乎大易一阴一阳之道者。其要安在。诸生沈潜性理之学。久矣。勿以为科场之泛问。而明辨之。将以观所学之浅深焉。
  [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之所以致治]
问三代而后言治之盛无过于汉唐宋而其表表可称者。惟文帝之玄默。太宗之行仁。仁宗之恭俭。兹数君而已。然而考之史。文帝之世。备御匈奴。屯军纳粟。犹未止杀掠之患。不可谓之治安。而海内乐业。民安其生。太宗之末。亲劳六飞。征伐远夷。终未免丧师之悔。其威灵之不振甚矣。而四夷慑服。数世凭藉。仁宗之时。用兵西夏。兵出辄败。其武略之不竞极矣。而终宋之世。民怀其德者。何欤。三君之所以致此者。何所本而然耶。其所维持巩固者。初不系于威武之强弱欤。愿闻其说。
  [学与道]
问古之人。舍道无所学。故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然当是时。未闻道学之名。何欤。后世大儒。以道学名于世。而不得施于天下国家者。何欤。道学之名未立。宜人才之少。及其学既盛。则宜贤者之多。而后世之士。顾不逮古先。抑又何耶。岂古者教出于一。故人兴于行。后世学术多岐。虽大儒。有不足振起之欤。夫道学之盛。无过于程朱。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4L 页
而目之为迂者。何欤。朱子之学。出于延平。而龟山则学于程子。顾不预于从祀者。何意欤。东莱之学。与朱张无异。而宋史不列之于道学者。亦有说欤。今世有文学道学之名。舍文学而求道。亦有其术欤。夫学而不求道。乌足谓之学欤。诸君子之于学。可谓有志矣。志于学而不讲其道。不可也。愿极言之。且以观趋向之所在。
  [墨氏之书]
问。墨氏之书。以节用,兼爱,尚贤,尚同为篇。其义可指以言之欤。或云其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故贵俭。养三老五更。故兼爱。选士大射。故尚贤。以孝视天下。故尚同。若是则其原果出于儒家之说。未为不可。而二家之所以不同者。何欤。既口孝视天下。则孟子之斥以无父者。何意欤。且尊孟子辟异端。莫如韩子。而有孔墨相用之说者。何所见而然欤。如或去短取长。抑有不悖于道者欤。若曰。其所长。儒者所有。而所短者。吾道之所弃。则墨氏之书。顾无足取者欤。夫不俭啬。而不尚冂。而不兼爱。而行之无弊。措诸天下国家。而其效斯极者。果何道欤。诸生之讲明此道。以为息邪距诐之本。必有在矣。其各悉著于篇。
  [老子之说]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5H 页
问。老氏之学。贵道德而贱仁义。其言道德者。不过以无为为宗。而仁义乃其有为之粗迹耳。其说无足动人。而道家者流。宗而师之。高明之士。往往沦溺而不出者。何欤。夫清净无为。则绝世矣。而流而为刑名之学者。何欤。冲退自守。则不伐矣。而变而为权诈之术者。又何欤。太史公之列孔子于世家。而以老子与韩非同传者。何意邪。苏颖滨谓执老子之说。乱天下者有之。其言未为不是。而朱子辨之。何见邪。汉文景曹参为善学老子之说。可得闻欤。程子之论老子阴符经。为言约而理尽。邵子云。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夫儒者所排而斥之者异端。而二子之言如此。何欤。请质言之。以祛所惑。
  [月令之书]
问。月令之书。仿于何代。而始于何人欤。汉儒以为周公之作。而官名与时事。多不合于周礼。何欤。或云起于秦世。亦有事实之可證欤。汉相之奏。唐儒之论。果有是非之可言欤。其曰。春兴兑治则饥。夏兴坎治则雹者。抑有其理欤。至以四时之服。当法天地之数者。何所据而云欤。汉置谒者四人。各职一时。且有故事之可据欤。若果以为周公之典逸。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5L 页
则其所传者一切废而不举欤。夫体元者。人君之职。而调元者。宰相之职也。其发政施令。宜无待于此。而其以为阴阳之不和。灾异之作。由于时令之错施者。然欤否欤。如欲理阴阳顺四时。物不疵疠而民获富庶者。其要安在。愿闻其说。
  [六艺]
问。古之人。无所不学。而其学以六艺为本。三千之徒。盖莫不学焉。而身通者止于七十二人。则其学可谓难矣。就其目而言之。礼与乐为大。彼射也御也书也数也。虽日用之不可缺者。而与此并而为六。何欤。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居礼乐之先。而不举四者之目。何欤。夫学有大小而道无精粗。当以何者为先也。抑本先则馀可阙之欤。今之为士者。未闻以四者为学而进用于世。上之人又未闻以此为教而作兴之。所谓六艺者。将骈枝于治道。而为无用之学欤。岂古今异宜。而俗学之趋末者。未遑于此耶。诸生有志于古人之学。而追圣门之能通者。其舍此奚以哉。抑此六者之外。有切实日用之要道欤。诸生之所学者。果何学欤。余欲闻焉。
  [文庙祀典]
问。我国仪章。悉遵华制。至如文庙典祀。尤当一依
敬亭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406H 页
中朝成宪。而与会典所载。位号升黜大不相类者。何故欤。颜何,荀悦,公伯寮,秦冉,刘向,戴圣,贾逵,王肃,杜预,何休,王弼。天朝则出于庙。蘧伯玉,林放,郑玄,卢植,服虔,范宁则出于庙。祀于其乡。而我国则并仍存。后苍,杨时,王通,欧阳脩,胡瑗,薛瑄,胡居仁,王守仁,陈献章则天朝增祀。而我国则阙焉。申枨,申党。本是一人。而误为并祀。如颜何,秦冉。史记无出处。又无载家语。何所据而升祀欤。且孔子之谥代各增损。天朝称以至圣先师。而我国仍袭元氏之旧者。何义耶。以今考之。位号及升黜。并依皇朝定制为当。而或云。天朝升黜之中。不无可议者。似难尊崇。以误趋向。或云。七十子中朝俱称先贤。而周,程,张,朱则并称先儒。今当称以先贤。升于殿上。或座两庑之最上。或云。文庙祀典。用王者之乐。若改以先师。则不可仍用王者之乐。或云。文庙若改王号。则外方乡校。一时修正。举措重大。或云。从祀升黜。不可以臆断云。此等节目。将安所考据而折衷耶。何以则一遵华制而无惮改苟度之陋。其所以釐正之意。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欤。愿闻明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