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89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题跋
**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从上佛祖。为生死大事。出现世间。靡不大舍身命。历
尽艰难。自万死一生中来。观吾本师和尚。释迦老子。
旷大劫来。为此法故。舍头目髓脑。不啻恒沙。即此翻
出头。犹向雪山冻饿六年。以至马麦金鎗。何所不受。
刚刚博得四十九年粥饭气息而巳。犹未见有奇特
处。且又末后惹得一场笑具。至今流布寰区。乃教碧
眼特特西来。把作实事。赚他神光误堕一臂。及至老
卢俗汉子。被他一语调弄。剌向黑漆桶中。闷绝至死
者。又不止万万也。自黄梅夜半。放下腰间石头。拾得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0a 页 X73-0690.png
一些子破落索。当作奇货。岂料被他累至于死者。又
万万矣。且幸自猎丛跳出。满目羞惭。每每向人申说
平生负堕处。即以太虚为口。犹吐露一点不出。直令
话柄流落江湖。传者又为实事。悲哉。余亦为此法故。
上干 宸怒。实出九死。幸尔绝处再苏。蒙恩贬雷阳。
以万历乙未冬日。出 帝都。冒雪南行。至白下。携弟
子智境如广作形影。及至雷阳。瘴疠大作。饮者万万
无完人。余与从者。俱冒毒疠病。而广竟不起。境则再
死而复生。苟非仗诸佛神力加持。及自愿持之。盖万
万无遗类矣。境病稍瘥。余即遣归卢山。省乃师。且以
借万顷湖光。千尺瀑布。以洗未尽习气也。临行无以
为属。案头蓦拈此卷。遂以付之。将见古人大死后。如
此消息。但非真死者莫可得。境当持之于孤峰顶上。
万丈岩前。试在措手处。定当看。苟能真个大舍身命
如古人。则不但不负老人今日之事。抑且不负自已
万劫千生。种来最胜金刚种子也。尔其勉旃。无忘所
嘱。时万历丙申长至月十九夜灯前。记于五羊东郭
之垒壁间。
** 观楞伽记略科题辞
科以分经。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时人
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经。时
乃叹其雅合。盖经经各有纲宗。科乃提纲挈要。使观
者得其要领。庶离言得意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
支分节解。逞臆断也。后之义学。昧于离言之旨。各恃
万万矣。且幸自猎丛跳出。满目羞惭。每每向人申说
平生负堕处。即以太虚为口。犹吐露一点不出。直令
话柄流落江湖。传者又为实事。悲哉。余亦为此法故。
上干 宸怒。实出九死。幸尔绝处再苏。蒙恩贬雷阳。
以万历乙未冬日。出 帝都。冒雪南行。至白下。携弟
子智境如广作形影。及至雷阳。瘴疠大作。饮者万万
无完人。余与从者。俱冒毒疠病。而广竟不起。境则再
死而复生。苟非仗诸佛神力加持。及自愿持之。盖万
万无遗类矣。境病稍瘥。余即遣归卢山。省乃师。且以
借万顷湖光。千尺瀑布。以洗未尽习气也。临行无以
为属。案头蓦拈此卷。遂以付之。将见古人大死后。如
此消息。但非真死者莫可得。境当持之于孤峰顶上。
万丈岩前。试在措手处。定当看。苟能真个大舍身命
如古人。则不但不负老人今日之事。抑且不负自已
万劫千生。种来最胜金刚种子也。尔其勉旃。无忘所
嘱。时万历丙申长至月十九夜灯前。记于五羊东郭
之垒壁间。
** 观楞伽记略科题辞
科以分经。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时人
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经。时
乃叹其雅合。盖经经各有纲宗。科乃提纲挈要。使观
者得其要领。庶离言得意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
支分节解。逞臆断也。后之义学。昧于离言之旨。各恃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0b 页 X73-0690.png
已见骈枝其说。以取谤法之愆。使学者莫之适从。正
所谓以多歧亡羊耳。楞伽以离言说第一义为宗。文
博义幽。旧解但科其文。而未尽挈其义。于通途一贯
之旨未畅。使观者徇文而失义。以致修心三观。不得
其门而入。虽古今讲演流通尽大地。而依之造修者。
鲜知其要。有负如来开示正修行路也。今予妄为通
议。直欲发心条贯。使学者一览便见指归。其略科但
先撮要义。以示文外之旨。使知问答来源。融会一贯。
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义。不以文句为障碍耳。然即
此巳为剩法。后之学者。切不得以此为欠。而更增益
其说。自取谤法之罪不浅矣。万历戊戌孟夏佛成道
日。沙门德清题于五羊之青门壁垒间。
** 题金刚经注解后
佛性之在缠。如珠之在怀。水之在地。然虽固有。不指
不知。不凿不得也。是则善友知识。乃指珠之人。无量
法门。特穿凿之方耳。岂实法哉。如来出世为一大事
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者。乃众生之
佛性。即般若之真智也。且此真智。吾人本自具足。曾
无增减。正犹衣底之珠。本无明昧。地中之水。源有浅
深。此其法无顿渐。悟有易难。由根有利钝。障有厚薄
耳。上根利智。障薄德厚者。一触便了。此悟之易。故称
为顿。如六祖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顿悟
本有。便悟无生。是多劫般若缘熟。当机一触。即了然
自信。如披襟见珠。原自本有。不假外求。此岂易见哉。
所谓以多歧亡羊耳。楞伽以离言说第一义为宗。文
博义幽。旧解但科其文。而未尽挈其义。于通途一贯
之旨未畅。使观者徇文而失义。以致修心三观。不得
其门而入。虽古今讲演流通尽大地。而依之造修者。
鲜知其要。有负如来开示正修行路也。今予妄为通
议。直欲发心条贯。使学者一览便见指归。其略科但
先撮要义。以示文外之旨。使知问答来源。融会一贯。
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义。不以文句为障碍耳。然即
此巳为剩法。后之学者。切不得以此为欠。而更增益
其说。自取谤法之罪不浅矣。万历戊戌孟夏佛成道
日。沙门德清题于五羊之青门壁垒间。
** 题金刚经注解后
佛性之在缠。如珠之在怀。水之在地。然虽固有。不指
不知。不凿不得也。是则善友知识。乃指珠之人。无量
法门。特穿凿之方耳。岂实法哉。如来出世为一大事
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者。乃众生之
佛性。即般若之真智也。且此真智。吾人本自具足。曾
无增减。正犹衣底之珠。本无明昧。地中之水。源有浅
深。此其法无顿渐。悟有易难。由根有利钝。障有厚薄
耳。上根利智。障薄德厚者。一触便了。此悟之易。故称
为顿。如六祖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顿悟
本有。便悟无生。是多劫般若缘熟。当机一触。即了然
自信。如披襟见珠。原自本有。不假外求。此岂易见哉。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0c 页 X73-0690.png
嗟乎人者。无明之地坚固。法性之水益深。疏凿之功
未著。求其乘顺流而归智海。盖亦难矣。是以圣人不
得巳而施设。因五性而立三乘。循利钝而开顿渐。此
八部般若之谈。犹为创入大乘初步。而此经者。特八
部之一。所称金刚。取其能断耳。盖直指当人佛性。坚
固不坏。顿断无明。离一切相。如如不动。正若衣珠从
来不昧。第指示须人。悟之在已。是则经乃指知之方。
注特穿凿之法耳。若夫吸滴水而获清凉。除热恼而
解渴爱。爽然意消神释处。是饮者自知。殆非可以向
人吐露也。苏君叔达。夙具般若种性。生平酷嗜此经。
与焦太史诸大知识游。自信弥笃。得此注本。如获至
宝。即寿诸梓。以广法施。余见欢喜合掌而赞曰。婆竭
龙王。能以滴水霪满阎浮。润焦枯而成百物。斯特业
力变化乃尔。况般若神智所熏发乎。因是而知苏君
法施之功大矣。
** 书金刚经颂后
右金刚颂十七首。盖余己酉季秋。在曹溪宝林。为诸
来弟子。讲金刚般若而作也。尝念六祖大师。闻此经
一语。即见自心。如观掌果。直到不疑之地。故从黄梅
巳来。单以此经为心印。予向随波流。未达彼岸。以不
知话头落处。槩以文字目之。故反为作障碍耳。顷于
空生叹希有处。猛然觑透。始信古人不欺之地。皆从
现前日用疑根发耳。灵山会上。诸大弟子亲近如来。
昼夜无间者。三十年。竟如盲若聋。故于世尊日用。扬
未著。求其乘顺流而归智海。盖亦难矣。是以圣人不
得巳而施设。因五性而立三乘。循利钝而开顿渐。此
八部般若之谈。犹为创入大乘初步。而此经者。特八
部之一。所称金刚。取其能断耳。盖直指当人佛性。坚
固不坏。顿断无明。离一切相。如如不动。正若衣珠从
来不昧。第指示须人。悟之在已。是则经乃指知之方。
注特穿凿之法耳。若夫吸滴水而获清凉。除热恼而
解渴爱。爽然意消神释处。是饮者自知。殆非可以向
人吐露也。苏君叔达。夙具般若种性。生平酷嗜此经。
与焦太史诸大知识游。自信弥笃。得此注本。如获至
宝。即寿诸梓。以广法施。余见欢喜合掌而赞曰。婆竭
龙王。能以滴水霪满阎浮。润焦枯而成百物。斯特业
力变化乃尔。况般若神智所熏发乎。因是而知苏君
法施之功大矣。
** 书金刚经颂后
右金刚颂十七首。盖余己酉季秋。在曹溪宝林。为诸
来弟子。讲金刚般若而作也。尝念六祖大师。闻此经
一语。即见自心。如观掌果。直到不疑之地。故从黄梅
巳来。单以此经为心印。予向随波流。未达彼岸。以不
知话头落处。槩以文字目之。故反为作障碍耳。顷于
空生叹希有处。猛然觑透。始信古人不欺之地。皆从
现前日用疑根发耳。灵山会上。诸大弟子亲近如来。
昼夜无间者。三十年。竟如盲若聋。故于世尊日用。扬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1a 页 X73-0691.png
眉瞬目。行住坐卧中。未观一毛。至于种种开示。皆堕
疑网。若非空生今日看破。则终当面错过矣。何况末
法中志求道者。亲近师友。岂易信哉。六祖一入黄梅
之室。彻信不疑。临济初入黄檗之室。三度吃棒。正似
灵山三十年前弟子也。及从大愚处命根断后。再见
黄檗。便能道。只为老婆心切一语。此正若空生冷地。
看破世尊。便叹希有时也。嗟乎。自古师资授受之际。
诚不易易。所谓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似水投水。如空
合空。睹空生对世尊时。莫道不疑。只是就世尊举扬
处。如良马见鞭影而行。比未开眼时天渊矣。此颂在
空生分上。大似画蛇添足。且喜见空生肝胆。如空生
见世尊处不异。如为幻人歌者击节耳。善侍者执侍
老人二十馀年。其为日用举扬此事。不减灵山。而从
患难艰虞。又与空生远矣。若此心不似空生见处。何
能消受种种苦恼耶。时以魔业。系芙蓉江上一叶舟
中。寒夜书此付之。大似寒空雁影耳。
** 物不迁论跋
予少读肇论。于不迁之旨。茫无归宿。每以旋岚等四
句致疑。后有省处。则信知肇公深悟实相者。及阅华
严大疏。至问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清凉大
师。引肇公不迁偈證之。盖推其所见。妙契佛义也。予
尝与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许可。反以肇公为一见外
道。广引教义以驳之。即法门老宿。如云栖达大师诸
老。皆力争之。竟未回其说。予阅正法眼藏。佛鉴和尚
疑网。若非空生今日看破。则终当面错过矣。何况末
法中志求道者。亲近师友。岂易信哉。六祖一入黄梅
之室。彻信不疑。临济初入黄檗之室。三度吃棒。正似
灵山三十年前弟子也。及从大愚处命根断后。再见
黄檗。便能道。只为老婆心切一语。此正若空生冷地。
看破世尊。便叹希有时也。嗟乎。自古师资授受之际。
诚不易易。所谓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似水投水。如空
合空。睹空生对世尊时。莫道不疑。只是就世尊举扬
处。如良马见鞭影而行。比未开眼时天渊矣。此颂在
空生分上。大似画蛇添足。且喜见空生肝胆。如空生
见世尊处不异。如为幻人歌者击节耳。善侍者执侍
老人二十馀年。其为日用举扬此事。不减灵山。而从
患难艰虞。又与空生远矣。若此心不似空生见处。何
能消受种种苦恼耶。时以魔业。系芙蓉江上一叶舟
中。寒夜书此付之。大似寒空雁影耳。
** 物不迁论跋
予少读肇论。于不迁之旨。茫无归宿。每以旋岚等四
句致疑。后有省处。则信知肇公深悟实相者。及阅华
严大疏。至问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清凉大
师。引肇公不迁偈證之。盖推其所见。妙契佛义也。予
尝与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许可。反以肇公为一见外
道。广引教义以驳之。即法门老宿。如云栖达大师诸
老。皆力争之。竟未回其说。予阅正法眼藏。佛鉴和尚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1b 页 X73-0691.png
示众。举僧问赵州。如何是不迁义。州以两手作流水
势。其僧有省。又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
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
僧亦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岚偃岳。本来常
静。江河竞注。原自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
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
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
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然
赵州法眼。皆禅门老宿将。传佛心印之大老。佛鉴推
之。示众发扬不迁之旨。如白日丽天。殊非守教义文
字之师。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为外道见乎。书此以
示学者。则于物不迁义。当自信于言外矣。
** 重刻佛顶首楞严经跋
首楞严经者。乃无上顶法。文该三藏。教摄五时。彻迷
悟之根源。究圣凡之要路。真修妙门。无尚于此。故参
禅之士。不入此法。则正眼不明。探教之徒。不通此经。
则重关莫辟。自入中土。解者固多。而通途大旨。总未
究竟。近有邪解之徒。甚至曲引玄言。以附外论。坏正
见。世莫能辨。为害非细。荷担慧命者。为之寒心。顷楚
萍圆上人。久居豫章。摄受有缘。深悲邪见之帜难拔。
乃集缁白法侣。捐刻本文梵册。将以竖正法幢。冀诸
有志法门贤哲之士。深究佛意。不堕阐提。则法海津
梁。此为帆楫。其护法之功。岂小补哉。敬题此以为先
唱。
势。其僧有省。又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
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
僧亦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岚偃岳。本来常
静。江河竞注。原自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
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
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
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然
赵州法眼。皆禅门老宿将。传佛心印之大老。佛鉴推
之。示众发扬不迁之旨。如白日丽天。殊非守教义文
字之师。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为外道见乎。书此以
示学者。则于物不迁义。当自信于言外矣。
** 重刻佛顶首楞严经跋
首楞严经者。乃无上顶法。文该三藏。教摄五时。彻迷
悟之根源。究圣凡之要路。真修妙门。无尚于此。故参
禅之士。不入此法。则正眼不明。探教之徒。不通此经。
则重关莫辟。自入中土。解者固多。而通途大旨。总未
究竟。近有邪解之徒。甚至曲引玄言。以附外论。坏正
见。世莫能辨。为害非细。荷担慧命者。为之寒心。顷楚
萍圆上人。久居豫章。摄受有缘。深悲邪见之帜难拔。
乃集缁白法侣。捐刻本文梵册。将以竖正法幢。冀诸
有志法门贤哲之士。深究佛意。不堕阐提。则法海津
梁。此为帆楫。其护法之功。岂小补哉。敬题此以为先
唱。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1c 页 X73-0691.png
** 刻起信直解题辞
此论乃禅宗关钥。为大教之宏纲也。亲教者。非此无
以知宗要。参禅者。非此无以开正眼。实性相二宗之
指南也。文简义深。法界一心。理事因果。修證顿渐。包
括无遗。故法门学者。舍此而求悟入。是却步而求前
也。贤首旧疏。精详委悉。而长水记。亦浩瀚无涯。浅识
者茫无归宿。予先取本疏。略去繁科。纂成疏略。业巳
刻行。时为初机指点。犹以为艰。故复用疏义随文直
解。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
了然毕见。如胝白黑。其实祖述前意。不敢妄越。但取
随文易会。不烦钩索。而直达本源。以为新学之一助
云。
** 刻百法论八识规矩跋
百法八识。乃相宗指南。为入大乘之门也。以佛说惟
心唯识道理。遍该一大藏经。而弥勒约为六百六十。
而天亲约为百法。识论百卷。三藏法师。约为颂四十
八句。可谓至简至要。乃法界之纲维也。以一切众生。
迷一心而为识。无明障蔽现前日用。而不知自心之
善恶枢机。若亲教者。展卷则见文字遮障。而不知所
说皆自心本有之佛性。参禅者。抱持妄想。盲修瞎炼。
而竟不达生灭根源。是皆不知此论之过也。然论约
刚五百言。而颂止四十八句。统收一大时教。世出世
法。无不该尽。若教若禅。无不揭示正修行路。学者有
志。不费期月之功。而通彻无遗。嗟无志者。不能潜心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2a 页 X73-0692.png
于此。而甘为愚蒙。可不悲哉。此论古今解者。多引识
论本文。初心难入。且不便于俗谛。故予取其义而变
其文。以便初机。使其易入。文似阙而义实具。是亦随
顺说法。非敢妄损古德成言。以取谤法之愆也。
** 书四十二章经题辞
此经乃吾佛世尊。初成正觉。所转根本法轮也。其旨
以一心为宗。故曰。识心达本号为沙门。以断欲出尘
为用。故曰。离欲寂静。最为第一。又曰。爱欲断者。如四
支断。以酪为教相。以醍醐出于乳酪。而无上佛果。皆
本于真妄一心也。良由心为法界之本。欲为众苦之
源。今将离苦得乐。故以断欲为先。世出世间修行之
要。无外乎此。故为根本法轮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
为仁之本欤。且顺亲为孝。敬长为弟。吾佛亦曰。孝名
为戒。孝顺三宝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岂非以随
顺觉性。而为复性之本耶。嗟乎。一切众生。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颠暝于此。其来久矣。然性与欲。若微尘泥
团耳。苟非雄猛丈夫。以金刚心而割断之。可以出大
苦。得至乐乎。孔子曰。人有欲。焉得刚。不刚。则于此法
门。犹望洋也。是以吾佛出世。最初说此离欲法门。是
犹痛处劄锥耳。故经中。以此再三叮咛致意焉。凡学
佛道。有志于究明此心者。舍此而言行。是犹却步而
求前也。
** 题十六妙观后
十六妙观。始因韦提希夫人。为逆子阿阇世王所苦。
论本文。初心难入。且不便于俗谛。故予取其义而变
其文。以便初机。使其易入。文似阙而义实具。是亦随
顺说法。非敢妄损古德成言。以取谤法之愆也。
** 书四十二章经题辞
此经乃吾佛世尊。初成正觉。所转根本法轮也。其旨
以一心为宗。故曰。识心达本号为沙门。以断欲出尘
为用。故曰。离欲寂静。最为第一。又曰。爱欲断者。如四
支断。以酪为教相。以醍醐出于乳酪。而无上佛果。皆
本于真妄一心也。良由心为法界之本。欲为众苦之
源。今将离苦得乐。故以断欲为先。世出世间修行之
要。无外乎此。故为根本法轮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
为仁之本欤。且顺亲为孝。敬长为弟。吾佛亦曰。孝名
为戒。孝顺三宝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岂非以随
顺觉性。而为复性之本耶。嗟乎。一切众生。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颠暝于此。其来久矣。然性与欲。若微尘泥
团耳。苟非雄猛丈夫。以金刚心而割断之。可以出大
苦。得至乐乎。孔子曰。人有欲。焉得刚。不刚。则于此法
门。犹望洋也。是以吾佛出世。最初说此离欲法门。是
犹痛处劄锥耳。故经中。以此再三叮咛致意焉。凡学
佛道。有志于究明此心者。舍此而言行。是犹却步而
求前也。
** 题十六妙观后
十六妙观。始因韦提希夫人。为逆子阿阇世王所苦。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2b 页 X73-0692.png
求佛哀救。故佛亲诣幽宫。放眉间一光。遍照十方佛
土。令夫人自择。随愿往生。夫人独爱西方极乐世界。
是以世尊。特为说此十六妙观。以为往生之资。但得
一观成就。必得如愿。是故净土一门。最为超脱生死
之径路。古今造修而取證验者。不可胜数。或者槩以
为中下根设。非也。佛以一光。顿照十方佛土。了然目
前。岂中下根人之境界。且一生顿脱无量劫之生死
岂中下根人所能哉。嗟乎。末法人多妄诞。但纵口耳
以资谈柄。虽上上根人何益耶。语曰。药不必扁鹊之
方。愈病者良。况法王亲垂證验之法门。韦提巳效之
妙行。修行舍此而别求玄妙。非愚即狂。实是自作障
碍耳。悲夫。吾徒沙门释子。身既离尘。而心源混浊。日
夜驰想于五欲场中。曾无一念回光返照于自心。且
又妄谈般若。轻欺法门。甘心泥犁而不省者。岂不悲
耶。门人某请益。老人特书此颂。以为净业之资。将期
实行实證。庶不负此生出家之行脚事耳。若舍此法
门。别求向上。则佛岂误人。而永明大师。又岂欺人耶。
** 题诸祖道影后
诸祖乃传佛心印之宗师也。意昔世尊说法灵山。常
随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及佛末后拈花。迦叶破颜微
笑。遂传心印。为教外别传之旨。是为禅宗二十八代
至达摩大师远来东土。六传而至曹溪。下有南岳青
原。以分五宗。由梁唐至宋元。得一千八百馀人。皆世
挺生豪杰之士。尘垢轩冕。薄将相而不为。故归心法
土。令夫人自择。随愿往生。夫人独爱西方极乐世界。
是以世尊。特为说此十六妙观。以为往生之资。但得
一观成就。必得如愿。是故净土一门。最为超脱生死
之径路。古今造修而取證验者。不可胜数。或者槩以
为中下根设。非也。佛以一光。顿照十方佛土。了然目
前。岂中下根人之境界。且一生顿脱无量劫之生死
岂中下根人所能哉。嗟乎。末法人多妄诞。但纵口耳
以资谈柄。虽上上根人何益耶。语曰。药不必扁鹊之
方。愈病者良。况法王亲垂證验之法门。韦提巳效之
妙行。修行舍此而别求玄妙。非愚即狂。实是自作障
碍耳。悲夫。吾徒沙门释子。身既离尘。而心源混浊。日
夜驰想于五欲场中。曾无一念回光返照于自心。且
又妄谈般若。轻欺法门。甘心泥犁而不省者。岂不悲
耶。门人某请益。老人特书此颂。以为净业之资。将期
实行实證。庶不负此生出家之行脚事耳。若舍此法
门。别求向上。则佛岂误人。而永明大师。又岂欺人耶。
** 题诸祖道影后
诸祖乃传佛心印之宗师也。意昔世尊说法灵山。常
随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及佛末后拈花。迦叶破颜微
笑。遂传心印。为教外别传之旨。是为禅宗二十八代
至达摩大师远来东土。六传而至曹溪。下有南岳青
原。以分五宗。由梁唐至宋元。得一千八百馀人。皆世
挺生豪杰之士。尘垢轩冕。薄将相而不为。故归心法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2c 页 X73-0692.png
门。一言之下。了悟自心。使历劫生死情根。当下顿断
遂称曰祖。岂不毅然大丈夫哉。嗟此末世。去佛时遥
既不预灵山嘉会。而此土诸祖出世。又不能亲近入
室。故沉迷至今而不返者。亦可悲矣。久闻大内。藏有
历代诸祖道影。新安高士丁云鹏者。丹青之妙。不减
僧繇道子。偶得内稿本。八十八尊。达观禅师命画四
堂。其一置西蜀峨眉。其一置金陵祖堂。其一置匡山
五乳。一置南岳。曾仪部金简居士。请归湖东。观察备
兵吴公生白。一日过访随喜。见而叹曰。此真光明幢
也。会荆门画士史采。善肖像。遂命临一册。窃睹公丰
彩高远。有翩翩出尘之度。故望影而归命。盖亦曾亲
近入室中来。昔裴休见壁间高僧真仪。问黄檗曰。真
仪可观。高僧何在。檗呼曰。裴休。休应诺。不觉谔然。遂
大悟。予想公夙种般若深根。悟心不在裴丞相后。故
为集诸祖略传。各为赞以致公。将为家传心印也。
** 题所书佛心才禅师坐禅仪后
余每向学人说修行法。唯教以放下妄念。撇脱情根。
不随生灭心转。如此二六时中。一切遇境逢缘。逆顺
关头。爱恶贪瞋习气发时。当下一念回光返照。决不
为他遮障迁流。一口咬定。如咬铁钉相似。如此是谓
具金刚心。名为狠心汉。即此可名参禅人手段。如力
士打拳。浑身上下。左右都照管到。一些渗漏不放空。
如此。乃可谓善用其心。是谓勇猛伶俐衲僧。此老人
寻常。以此一段说话示人。恰似十字街头。卖平顶冠
遂称曰祖。岂不毅然大丈夫哉。嗟此末世。去佛时遥
既不预灵山嘉会。而此土诸祖出世。又不能亲近入
室。故沉迷至今而不返者。亦可悲矣。久闻大内。藏有
历代诸祖道影。新安高士丁云鹏者。丹青之妙。不减
僧繇道子。偶得内稿本。八十八尊。达观禅师命画四
堂。其一置西蜀峨眉。其一置金陵祖堂。其一置匡山
五乳。一置南岳。曾仪部金简居士。请归湖东。观察备
兵吴公生白。一日过访随喜。见而叹曰。此真光明幢
也。会荆门画士史采。善肖像。遂命临一册。窃睹公丰
彩高远。有翩翩出尘之度。故望影而归命。盖亦曾亲
近入室中来。昔裴休见壁间高僧真仪。问黄檗曰。真
仪可观。高僧何在。檗呼曰。裴休。休应诺。不觉谔然。遂
大悟。予想公夙种般若深根。悟心不在裴丞相后。故
为集诸祖略传。各为赞以致公。将为家传心印也。
** 题所书佛心才禅师坐禅仪后
余每向学人说修行法。唯教以放下妄念。撇脱情根。
不随生灭心转。如此二六时中。一切遇境逢缘。逆顺
关头。爱恶贪瞋习气发时。当下一念回光返照。决不
为他遮障迁流。一口咬定。如咬铁钉相似。如此是谓
具金刚心。名为狠心汉。即此可名参禅人手段。如力
士打拳。浑身上下。左右都照管到。一些渗漏不放空。
如此。乃可谓善用其心。是谓勇猛伶俐衲僧。此老人
寻常。以此一段说话示人。恰似十字街头。卖平顶冠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3a 页 X73-0693.png
一般。数十年来。空受了许多起早睡晚。不曾博得一
文钱。买冷饭吃。今日看来。不如才老佛心禅师。说坐
禅仪。大似状元郎教童蒙。上大人。丘乙巳相似。如此
工夫。东道不少。果能学得。不怕不到状元地位。回看
老憨。依旧还是一老骨董也。具出世志。正好放下心
肠。依此老榜样。死做一番。岂不以今日此一片纸。作
破魔军。出生死。一道符验耶。快参快参。
** 题宝贵禅人请书七佛偈后
此七佛偈。乃佛佛传受心法也。一大藏经。千七百则
公案。乃至一切众生。日用现前境界。以及蠢蠕蜎飞。
凡有识者。皆向此中流出。自有佛法以来。闻见不少。
而知之者希。但益多闻。增长知见。未有一人。能向此
中著脚者。洪觉范禅师。被放海外无佛法地。寓于废
寺。破壁间见一毗舍浮佛偈。范持之久。自云平生学
道。独于今日得大欢喜。方到休歇安乐之地。由是观
之。佛法信乎无多子。学者政不在广见博识。增益多
闻障耳。昔山谷老人。善擘窠大书。凡有以佳纸精素
求书者。必书此偈以遗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
者。别自有解脱门。非言语可到也。余于辛丑夏日。病
起。趺坐藤床。宝贵以此纸求书七佛偈。余是夜梦侍
一伟人作书。予初握管自会。有矜持状。其人笑谓之
曰。书法政不尔。字始于虫文鸟迹。原非有意求好也。
余在梦中。观其用笔之妙。运动之势。非凡情可想象
者。觉来犹恍忆。遂乘兴书此。乃学梦中人也。
文钱。买冷饭吃。今日看来。不如才老佛心禅师。说坐
禅仪。大似状元郎教童蒙。上大人。丘乙巳相似。如此
工夫。东道不少。果能学得。不怕不到状元地位。回看
老憨。依旧还是一老骨董也。具出世志。正好放下心
肠。依此老榜样。死做一番。岂不以今日此一片纸。作
破魔军。出生死。一道符验耶。快参快参。
** 题宝贵禅人请书七佛偈后
此七佛偈。乃佛佛传受心法也。一大藏经。千七百则
公案。乃至一切众生。日用现前境界。以及蠢蠕蜎飞。
凡有识者。皆向此中流出。自有佛法以来。闻见不少。
而知之者希。但益多闻。增长知见。未有一人。能向此
中著脚者。洪觉范禅师。被放海外无佛法地。寓于废
寺。破壁间见一毗舍浮佛偈。范持之久。自云平生学
道。独于今日得大欢喜。方到休歇安乐之地。由是观
之。佛法信乎无多子。学者政不在广见博识。增益多
闻障耳。昔山谷老人。善擘窠大书。凡有以佳纸精素
求书者。必书此偈以遗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
者。别自有解脱门。非言语可到也。余于辛丑夏日。病
起。趺坐藤床。宝贵以此纸求书七佛偈。余是夜梦侍
一伟人作书。予初握管自会。有矜持状。其人笑谓之
曰。书法政不尔。字始于虫文鸟迹。原非有意求好也。
余在梦中。观其用笔之妙。运动之势。非凡情可想象
者。觉来犹恍忆。遂乘兴书此。乃学梦中人也。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3b 页 X73-0693.png
又。
余始学佛法。谓诸法如梦幻观。乃入道第一妙诀。枯
坐山林。三十年来。未曾离此一念。今观此卷。恍如梦
事。以此印心。则诸法皆然。即此而推。水月镜像。空华
阳𦦨。种种境界。头头皆解脱门也。嗟嗟尘俗中人。欲
以有思惟心。不清净见。求入诸法妙门难矣。自无受
用地。安能令人欢喜乎。后之观此卷者。能作如是观。
不独入书法亦可入佛法矣。宝贵装演卷成见有馀
地。复作书尾。
又。
余每谓此七偈。乃佛祖相传心印也。极喜书施诸方。
不下数百幅矣。往往自为题跋以示。为禅门关要。但
未知翻译来源。今于护法录中。见宋公此跋。足为禅
门千古公据。故并书之。以晓近日参禅者怀增上慢。
不亲教旨之辈。为秦镜云。
** 丁右武大参浮海四诗跋
闻之古人有言曰。兕虎不能挠其神。猎士之勇也。蛟
龙不能动其色。渔父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已。达人之
勇也。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海内识者。皆
以右武刚肠直烈。雄才大略称知巳。余观右武。当百
折之馀。投之海涯。旷然不恧于色。及赴广海戍。度崖
门。风涛大作。桅折蓬飞。颠覆万变。傍人束手。公方倚
舷歌诗。诸竖子群起而噪曰。舟覆矣。公曰。且住且住。
待我诗成。顷四诗刚成。而舟胶于沙。遂得无覆。公乃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3c 页 X73-0693.png
大笑曰。竖子几误乃公诗。噫。此岂刚肠直烈雄才大
略所可及哉。是有大于此者。率然临之。而本体自现。
在公寝处。盖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适不及笑。献
笑不及排。此之谓欤。予因为公刻此诗于海珠。而书
其后如此。
** 为右武书七佛偈题后
七佛偈。乃从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
火聚。一切死生祸患。情尘燎然。不可撄触。是称雄猛
丈夫。秉般若锋。执金刚𦦨者也。右武居士。赋性如此。
岂非多生习此法门乎。余同难行间。相与旦夕游戏。
以法为娱。偶索书。遂以此状其本色。
** 得包公砚书心经跋
往闻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之说。视为漫谈。及予来
粤。询之父老云。昔包公治端。革贵砚之毙。偶得一美
者。𢹂之归。过羚羊峡口。风波大作。公云。吾生平无愧
心之事。无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视其砚云。岂山灵
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风波乃止。自后时时。光怪发
于水上。为渔人网得之。自尔光怪不复见。罗生持此
砚至。余抚摩良久。喜而叹曰。神物隐显。固自有时。得
欣赏者。亦非偶尔。语曰。至诚可以贯金石。视此顽石。
包公心光。能焕发于此。况般若所熏乎。其历千劫而
不朽者宜矣。因试墨。遂书心经一卷。以付罗生。
** 题东坡观音赞
曹溪云。佛性无常。紫柏跋东坡观音赞。亦云。苦乐无
略所可及哉。是有大于此者。率然临之。而本体自现。
在公寝处。盖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适不及笑。献
笑不及排。此之谓欤。予因为公刻此诗于海珠。而书
其后如此。
** 为右武书七佛偈题后
七佛偈。乃从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
火聚。一切死生祸患。情尘燎然。不可撄触。是称雄猛
丈夫。秉般若锋。执金刚𦦨者也。右武居士。赋性如此。
岂非多生习此法门乎。余同难行间。相与旦夕游戏。
以法为娱。偶索书。遂以此状其本色。
** 得包公砚书心经跋
往闻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之说。视为漫谈。及予来
粤。询之父老云。昔包公治端。革贵砚之毙。偶得一美
者。𢹂之归。过羚羊峡口。风波大作。公云。吾生平无愧
心之事。无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视其砚云。岂山灵
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风波乃止。自后时时。光怪发
于水上。为渔人网得之。自尔光怪不复见。罗生持此
砚至。余抚摩良久。喜而叹曰。神物隐显。固自有时。得
欣赏者。亦非偶尔。语曰。至诚可以贯金石。视此顽石。
包公心光。能焕发于此。况般若所熏乎。其历千劫而
不朽者宜矣。因试墨。遂书心经一卷。以付罗生。
** 题东坡观音赞
曹溪云。佛性无常。紫柏跋东坡观音赞。亦云。苦乐无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4a 页 X73-0694.png
常。然苦乐乃佛性之变也。圣凡又苦乐之聚也。以佛
性有受。则苦乐以之。不受。则圣凡泯矣。斯则佛性随
苦乐现。故众生之苦乐。以不受者受之。则知苦乐者。
苦乐所不到也。众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则同不受
者而应。如空谷答响。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则如汤
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假他力哉。是则受以不
受为母。生以不生为君。重生知所重。则超苦乐而生
为赘矣。
** 题鬼子母卷
我观鬼母。愚痴无比。祇知贪他。不顾自已。已之所爱。
不舍一丝。如何于他。绝无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体。
若能等观。痴心早止。若非如来。拔其痴根。直至穷劫。
尚堕沉沦。纵有神力。总出瞋痴。用不得处。方乃自知。
爱力极处。痴心顿歇。镬汤炉炭。当下消灭。
** 书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黄龙潭彻空师。居五台叶斗峰前之龙门时。
冬大雪。风捲埋屋。积丈馀。拥衲对坐。只觉夜长。及起
开门。则雪堵矣。急拨火取灯。相视而嘻。将谓活埋。适
北台主人。探而知之。乃领行者数十。操作具。裹乾粮
而来救。除隧道而入。入门相见。其乐融融。如在黄泉
之下也。自予放岭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顿破炎蒸
毒热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顷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
珏公。指五乳以栖之。公乃彻师之的骨孙。公视予如
若翁。予每一见公。即如对彻师于雪窖时也。天启改
性有受。则苦乐以之。不受。则圣凡泯矣。斯则佛性随
苦乐现。故众生之苦乐。以不受者受之。则知苦乐者。
苦乐所不到也。众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则同不受
者而应。如空谷答响。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则如汤
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假他力哉。是则受以不
受为母。生以不生为君。重生知所重。则超苦乐而生
为赘矣。
** 题鬼子母卷
我观鬼母。愚痴无比。祇知贪他。不顾自已。已之所爱。
不舍一丝。如何于他。绝无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体。
若能等观。痴心早止。若非如来。拔其痴根。直至穷劫。
尚堕沉沦。纵有神力。总出瞋痴。用不得处。方乃自知。
爱力极处。痴心顿歇。镬汤炉炭。当下消灭。
** 书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黄龙潭彻空师。居五台叶斗峰前之龙门时。
冬大雪。风捲埋屋。积丈馀。拥衲对坐。只觉夜长。及起
开门。则雪堵矣。急拨火取灯。相视而嘻。将谓活埋。适
北台主人。探而知之。乃领行者数十。操作具。裹乾粮
而来救。除隧道而入。入门相见。其乐融融。如在黄泉
之下也。自予放岭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顿破炎蒸
毒热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顷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
珏公。指五乳以栖之。公乃彻师之的骨孙。公视予如
若翁。予每一见公。即如对彻师于雪窖时也。天启改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4b 页 X73-0694.png
元。岁旦大雪三尺。万山连冻。不减窖中。予自别五台
三十馀年。未见此境。故感而为之歌。即以书似珏公。
盖不忘彻师相与死生之际也。今珏世黄龙之家声。
能体现前事事。皆从乃翁忍冻饿中来。则何热恼之
不清凉。何道业之不成办哉。谚语有之。创业非难。守
业难。苟知祖翁田地。时时耘耨。不致荒芜。则知我本
师释迦和尚。百千万劫。舍身命财。在雪山六年冻饿。
博得四事供养。以贻儿孙。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茎菜。
皆我本师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审此。又能甘心虚度
此生乎。然因写雪诗而及此者。大似因渔父而得见。
大海波涛也。公其志之。天启元年立春日。
** 题从军诗后
雷阳正当南极。东坡题曰。万山第一。所谓水穷山尽
处也。形家称为尽龙。故古之忠臣义士。被谪者多在
于此。气使然也。𡨥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谈。昔东
坡谪儋耳。子由亦迁至。而西湖遗事。𡨥公有祠。苏公
有亭。山川之胜。景物依然。然僧来戍者。昔宋之大慧
徙梅阳。觉范戍珠厓。噫。二老去余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盖亦上下千载奇事。惟我圣朝僧戍者。
独我始祖南洲洽禅师。为护 建文驾获罪。 成祖
赦之。以其弟子德录戍于此。寻即放还。及某二百馀
年矣。顷亦为 国祝釐。获罪而至此。岂无谓哉。余至。
主于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争谈坡公。如昨日。及
访觉范故事。则杳然矣。天南风物。迥异中洲。四时之
三十馀年。未见此境。故感而为之歌。即以书似珏公。
盖不忘彻师相与死生之际也。今珏世黄龙之家声。
能体现前事事。皆从乃翁忍冻饿中来。则何热恼之
不清凉。何道业之不成办哉。谚语有之。创业非难。守
业难。苟知祖翁田地。时时耘耨。不致荒芜。则知我本
师释迦和尚。百千万劫。舍身命财。在雪山六年冻饿。
博得四事供养。以贻儿孙。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茎菜。
皆我本师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审此。又能甘心虚度
此生乎。然因写雪诗而及此者。大似因渔父而得见。
大海波涛也。公其志之。天启元年立春日。
** 题从军诗后
雷阳正当南极。东坡题曰。万山第一。所谓水穷山尽
处也。形家称为尽龙。故古之忠臣义士。被谪者多在
于此。气使然也。𡨥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谈。昔东
坡谪儋耳。子由亦迁至。而西湖遗事。𡨥公有祠。苏公
有亭。山川之胜。景物依然。然僧来戍者。昔宋之大慧
徙梅阳。觉范戍珠厓。噫。二老去余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盖亦上下千载奇事。惟我圣朝僧戍者。
独我始祖南洲洽禅师。为护 建文驾获罪。 成祖
赦之。以其弟子德录戍于此。寻即放还。及某二百馀
年矣。顷亦为 国祝釐。获罪而至此。岂无谓哉。余至。
主于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争谈坡公。如昨日。及
访觉范故事。则杳然矣。天南风物。迥异中洲。四时之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4c 页 X73-0694.png
气。亦不与天地准。如乾之纯阳。变而为离。离火方也。
万物皆相见。郁为炎热。鬯为文明。人但见景物之郁。
不见通畅之妙。故于文章词赋。不能尽其造化之微。
余初至时。遭岁厉。遂于此中注楞伽经。自谓深窥佛
祖之奥。盖实有资于是也。向不求工于诗。自从军来
此。诗传之海内。智者皆以禅目之。是足以徵心境混
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诗。妙在于情
真境实耳。紫垣君侯出册。命书之。聊书之以供覆瓿。
并发一笑。
** 题十二首卧病诗后
沙门从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禅师戍梅阳。冠巾说法。
寂音尊者。戍崖州。笺注楞严。二大老以如幻三昧。处
患难如游戏。予少年驱鸟乌时。即知其事。想见其人。
不意予年五十时。亦遭此难。蒙 恩赐谪雷阳。其地
盖在二老之间。自惭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风致。初至
戍所。即注楞伽。盖有感焉。所寓之时与境。未审较昔
何如。而以僧体慧命为怀。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谓
禅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门墙。至若坚持法门。孤忠耿
耿。实有啮雪吞毡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于声诗
者。真系雁足帛书也。千秋之下。读此诗而想见予者。
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书贻侍者广益。持此
足见家范也。
** 六咏诗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无常苦。以
万物皆相见。郁为炎热。鬯为文明。人但见景物之郁。
不见通畅之妙。故于文章词赋。不能尽其造化之微。
余初至时。遭岁厉。遂于此中注楞伽经。自谓深窥佛
祖之奥。盖实有资于是也。向不求工于诗。自从军来
此。诗传之海内。智者皆以禅目之。是足以徵心境混
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诗。妙在于情
真境实耳。紫垣君侯出册。命书之。聊书之以供覆瓿。
并发一笑。
** 题十二首卧病诗后
沙门从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禅师戍梅阳。冠巾说法。
寂音尊者。戍崖州。笺注楞严。二大老以如幻三昧。处
患难如游戏。予少年驱鸟乌时。即知其事。想见其人。
不意予年五十时。亦遭此难。蒙 恩赐谪雷阳。其地
盖在二老之间。自惭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风致。初至
戍所。即注楞伽。盖有感焉。所寓之时与境。未审较昔
何如。而以僧体慧命为怀。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谓
禅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门墙。至若坚持法门。孤忠耿
耿。实有啮雪吞毡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于声诗
者。真系雁足帛书也。千秋之下。读此诗而想见予者。
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书贻侍者广益。持此
足见家范也。
** 六咏诗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无常苦。以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5a 页 X73-0695.png
苦本无常。则性自空。空则我本无我。无我则谁当生
死者。此一大藏经。佛祖所传心印。盖不出此六法。总
之不离一心。若迷此心。则有生死无常之苦。若悟此
心。则了无我。无我则达性空。性空则生死亦空。殆非
离此心外。别有妙法。而为真空也。从前有志向禅者
多。槩从心外觅玄妙。于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错过
无边妙行。将谓别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寻常。应
缘行事。种种皆真实佛法也。但以有我无我之差。故
苦乐不同。而圣凡亦异。端在迷悟之间耳。以我为众
苦之本也。明府索书禅语。故录旧作六咏诗。复记其
事。且为他日證此法门之左券云。
** 书怀李公诗后
右诗十首。作于乙巳长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时在
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禅堂乃六祖大师说法
南岳青原诸大祖师。安居之所。世代变迁。化为鼠壤
狐窟。今余力求以复旧制。规模轩豁。不减昔时。而经
营佽助。则林参军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
日东海庄严妙丽。将兴法道之际。而余遂婴难。放流
岭外。岂意又复幻此道场。以开幻众。作如幻佛事。度
如幻众生耶。况蒙恩诏。汤网大开。当初执缚之始。即
今解脱之终。一期周圆。平等无二。所谓东方入定西
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从定起。是名方网
三昧者。非耶。余今难忘李侍御公。最初一念欢喜心。
适遂书怀李公诗。以付居士。以是见区区。不为险难
死者。此一大藏经。佛祖所传心印。盖不出此六法。总
之不离一心。若迷此心。则有生死无常之苦。若悟此
心。则了无我。无我则达性空。性空则生死亦空。殆非
离此心外。别有妙法。而为真空也。从前有志向禅者
多。槩从心外觅玄妙。于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错过
无边妙行。将谓别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寻常。应
缘行事。种种皆真实佛法也。但以有我无我之差。故
苦乐不同。而圣凡亦异。端在迷悟之间耳。以我为众
苦之本也。明府索书禅语。故录旧作六咏诗。复记其
事。且为他日證此法门之左券云。
** 书怀李公诗后
右诗十首。作于乙巳长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时在
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禅堂乃六祖大师说法
南岳青原诸大祖师。安居之所。世代变迁。化为鼠壤
狐窟。今余力求以复旧制。规模轩豁。不减昔时。而经
营佽助。则林参军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
日东海庄严妙丽。将兴法道之际。而余遂婴难。放流
岭外。岂意又复幻此道场。以开幻众。作如幻佛事。度
如幻众生耶。况蒙恩诏。汤网大开。当初执缚之始。即
今解脱之终。一期周圆。平等无二。所谓东方入定西
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从定起。是名方网
三昧者。非耶。余今难忘李侍御公。最初一念欢喜心。
适遂书怀李公诗。以付居士。以是见区区。不为险难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5b 页 X73-0695.png
倾夺。不为境界迁移。不以殊形异趣。不以去就介怀。
不被恶魔之所摇动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灭
场者。何易致此哉。个里机缘。又为老人传家之秘。殊
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 书山居十首跋(此诗书于入灭十日之前乃绝笔也)
此诗盖作于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
以此卷请书。老人慵于笔砚。故束之高阁。及复之曹
溪。滨行。付侍者广摄持来。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
以书来省。因督摄未完。时老人以足疾举痛。且苦于
应答。摄乘间频请。老人因念老矣。恐作未来之欠。故
勉强力疾书之以归。可谓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
岂非婆心哉。若以诗字观之。则辜恩多矣。时癸亥冬
十月朔日。
** 紫柏老人观病偈跋
紫柏老人。居常以无性义示人。如弄丸之手。观者莫
不心骇目眩。此指自雪岩中峰。诸大老后。知者鲜矣。
惜乎。道与时违。未遂振起之愿。此老人生平之所苦
心者。嗟乎。哲人往矣。后生晚辈。安能复睹宗门之标
格乎。峨嵋海默禅人。持观病偈。予见之。不觉潸然泣
数行下。手泽依然。宝之当作光明种子也。
** 书范蠡论后
此论盖予于已酉秋日。舟泊珠江之浒。李参军以范
蠡归湖图请赞。余因是有感而作也。尝谓古之文人。
评论古人物。若三苏之作灿然。槩不及此何哉。是知
不被恶魔之所摇动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灭
场者。何易致此哉。个里机缘。又为老人传家之秘。殊
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 书山居十首跋(此诗书于入灭十日之前乃绝笔也)
此诗盖作于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
以此卷请书。老人慵于笔砚。故束之高阁。及复之曹
溪。滨行。付侍者广摄持来。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
以书来省。因督摄未完。时老人以足疾举痛。且苦于
应答。摄乘间频请。老人因念老矣。恐作未来之欠。故
勉强力疾书之以归。可谓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
岂非婆心哉。若以诗字观之。则辜恩多矣。时癸亥冬
十月朔日。
** 紫柏老人观病偈跋
紫柏老人。居常以无性义示人。如弄丸之手。观者莫
不心骇目眩。此指自雪岩中峰。诸大老后。知者鲜矣。
惜乎。道与时违。未遂振起之愿。此老人生平之所苦
心者。嗟乎。哲人往矣。后生晚辈。安能复睹宗门之标
格乎。峨嵋海默禅人。持观病偈。予见之。不觉潸然泣
数行下。手泽依然。宝之当作光明种子也。
** 书范蠡论后
此论盖予于已酉秋日。舟泊珠江之浒。李参军以范
蠡归湖图请赞。余因是有感而作也。尝谓古之文人。
评论古人物。若三苏之作灿然。槩不及此何哉。是知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5c 页 X73-0695.png
求知已于千载之下。古人所难。而期有旦暮之遇者。
非偶然也。蠡之心固难见。以予言而发之。则蠡亦将
瞑目矣。奚有古今去来哉。余谓丈夫处世。抱超世之
见者。必不易见知于世。故龙与麟。举世三尺之童。皆
知其为神且瑞。此约不见而争誇之也。即旦见龙。人
将以为蛇。麟一出。必见灾于虞人。又何怪哉。余居曹
溪之十年。盖尝一龙一蛇矣。唯不免一灾。时有匡人
之围者两旬。当己酉寒露降霜之候。清夜兴发。侍者
某。偶于箧中检出此素卷。余乘兴捉笔。其论适在案
头。遂书之。并识其意如此。
** 题书法华经歌后
余少时即知诵此歌。可谓深入法华三昧者。每一展
卷。不觉精神踊跃。顿生欢喜无量。往往书之。以贻向
道者。顷来曹溪。为六祖整顿道场。业将十年。忘形从
事。百废具举。山门改观。不意魔僧内障。自坏法门。颠
倒狂惑。搆讼公府。以致予霸栖郡城。悠悠二载。时在
郡。归依护法者。独黄居士。二年一日。朝夕无间。祁寒
溽暑。奔走不爽毫发。予因感昔觉范禅师。遣海外。亲
知朋友。鸟惊鱼散。独胡强仲一人。为之周旋。送至韶
阳。师为序以别之。即今读其文。想见其为人。今予以
流离患难之身。孑然处污辱是非之场。有居士为之
木舌。公庭之事。了然如揭日月。此缘岂浅浅哉。今事
竣将行。予乃为书听诵法华经歌一首以贻之。令其
诵习。以结法喜之缘。且以此纸传之子孙。使后世亦
非偶然也。蠡之心固难见。以予言而发之。则蠡亦将
瞑目矣。奚有古今去来哉。余谓丈夫处世。抱超世之
见者。必不易见知于世。故龙与麟。举世三尺之童。皆
知其为神且瑞。此约不见而争誇之也。即旦见龙。人
将以为蛇。麟一出。必见灾于虞人。又何怪哉。余居曹
溪之十年。盖尝一龙一蛇矣。唯不免一灾。时有匡人
之围者两旬。当己酉寒露降霜之候。清夜兴发。侍者
某。偶于箧中检出此素卷。余乘兴捉笔。其论适在案
头。遂书之。并识其意如此。
** 题书法华经歌后
余少时即知诵此歌。可谓深入法华三昧者。每一展
卷。不觉精神踊跃。顿生欢喜无量。往往书之。以贻向
道者。顷来曹溪。为六祖整顿道场。业将十年。忘形从
事。百废具举。山门改观。不意魔僧内障。自坏法门。颠
倒狂惑。搆讼公府。以致予霸栖郡城。悠悠二载。时在
郡。归依护法者。独黄居士。二年一日。朝夕无间。祁寒
溽暑。奔走不爽毫发。予因感昔觉范禅师。遣海外。亲
知朋友。鸟惊鱼散。独胡强仲一人。为之周旋。送至韶
阳。师为序以别之。即今读其文。想见其为人。今予以
流离患难之身。孑然处污辱是非之场。有居士为之
木舌。公庭之事。了然如揭日月。此缘岂浅浅哉。今事
竣将行。予乃为书听诵法华经歌一首以贻之。令其
诵习。以结法喜之缘。且以此纸传之子孙。使后世亦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6a 页 X73-0696.png
知乃公。能与憨山老人。眉毛厮结。即以此善根福及
子孙。世世享之。可谓不虚此会良缘矣。故并记之。
又。
予放岭外。亲友疏绝。如隔天上。万历己酉夏日。大都
慈善寺长老。义天孝公特来相慰于曹溪松下。一见
悲喜交集。如异世人也。忆予昔乞食长安时。过公宣
明室。洗涤客尘。今在炎荒火宅。每一思之。顿入清凉
地。当兹尘土。欲求滴水盥身心。岂易得耶。秋初。予有
事于端州。因拉公同行。登宝月台。纳凉旬月。复之五
羊。食鲜龙眼。饱餐而归。信可乐也。舟行北风。沂流艰
涩。公出此卷乞书。遂写此歌。公还曰。令诸弟子。一一
如盘陀石上之僧。诵白莲经。以为常课。不唯不负修
雅。则老人八千里外。犹然如在月明松下。侧耳听诵
时也。
** 题雪浪恩公所书千字文后
予与雪浪恩兄。生若同胞。少共笔砚。予懒且善病。窃
慕枯禅。兄苦志向学。无论刻意教乘。即游心艺苑。博
问强记。食息不倦。染翰临池。昼夜无间者。二十馀年。
及登座说法。迥迈前修。而辞翰擅场。亦称二妙。我明
二百馀年。缁衣之骏。指不再屈。此予生平心服而敬
事者。自愧福轻业重。至老暌携。惜兄耳顺之年。竟成
千古。嗟余苟延七十。无补法门。偷生何益。予隐居南
岳。非石禅人携此卷来。予一见之不觉兴悲。三复长
叹。呜呼。其人往矣。手泽如生。睹此端若寂光觌面也。
子孙。世世享之。可谓不虚此会良缘矣。故并记之。
又。
予放岭外。亲友疏绝。如隔天上。万历己酉夏日。大都
慈善寺长老。义天孝公特来相慰于曹溪松下。一见
悲喜交集。如异世人也。忆予昔乞食长安时。过公宣
明室。洗涤客尘。今在炎荒火宅。每一思之。顿入清凉
地。当兹尘土。欲求滴水盥身心。岂易得耶。秋初。予有
事于端州。因拉公同行。登宝月台。纳凉旬月。复之五
羊。食鲜龙眼。饱餐而归。信可乐也。舟行北风。沂流艰
涩。公出此卷乞书。遂写此歌。公还曰。令诸弟子。一一
如盘陀石上之僧。诵白莲经。以为常课。不唯不负修
雅。则老人八千里外。犹然如在月明松下。侧耳听诵
时也。
** 题雪浪恩公所书千字文后
予与雪浪恩兄。生若同胞。少共笔砚。予懒且善病。窃
慕枯禅。兄苦志向学。无论刻意教乘。即游心艺苑。博
问强记。食息不倦。染翰临池。昼夜无间者。二十馀年。
及登座说法。迥迈前修。而辞翰擅场。亦称二妙。我明
二百馀年。缁衣之骏。指不再屈。此予生平心服而敬
事者。自愧福轻业重。至老暌携。惜兄耳顺之年。竟成
千古。嗟余苟延七十。无补法门。偷生何益。予隐居南
岳。非石禅人携此卷来。予一见之不觉兴悲。三复长
叹。呜呼。其人往矣。手泽如生。睹此端若寂光觌面也。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6b 页 X73-0696.png
** 题笔乘顾宝幢居士事后
记云。金陵顾宝幢居士。名源。字清浦。少豪隽不群。诗
书画皆不泥古法。信笔点染。天趣迥绝。然实自古法
中来。一日与余论书曰。书须古法四分。已意六分乃
妙。不然。纵笔笔能似古人。终成奴书。不足贵也。中年
究心禅理。大有悟入。然未尝以得理而薄修因。晚节
与名僧举西方会社。戒律精严。无与为俪。临终端坐
而瞑。举室闻莲香。三日始歇。居士尝手书数绝句。余
今笔于此。十个蒲团九个穿。谁家枯井雪难填。如今
法法成三昧。声色无妨到耳边。松火炊羹香满衣。雪
寒豪士古长饥。明珠不换黄齑瓮。涕唾光争日月辉。
鼎食何人晓夜忙。全机随处好参详。渔竿不负秋如
锦。两岸黄花扑棹香。短褐长镵老石门。蔬盘容易度
朝昏。百年智巧消磨尽。惭愧人传粉墨痕。碗上双刀
照雪花。少年曾醉鲁朱家。揣摩未展男儿志。头白都
门学种瓜。雪屋寒𦵔有岁华。黄金过斗未须誇。若言
竹帛功难朽。也是空添眼上花。藤叶青莎称体长。菊
花新酒满瓢香。时人若访庞居士。万树云萝护草堂。
被发曾为授记人。草衣随处属閒身。十年朋旧尘劳
破。香火同酬野寺春。云里青山古桧丛。枝柯如屋蔽
霜风。男儿有志投踪迹。瓦钵依稀在手中。此焦氏笔
乘所载也。余龆年闻宝幢居士。初为诸生时。气甚豪
宕。才情敏捷。中年一旦尽弃所习。遂长斋绣佛前。搆
一小楼。独坐其上。唯小童奉香花净水。家人女子。绝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6c 页 X73-0696.png
不见面。亲知杜绝往来。居然一深山头陀也。每夜五
更。击大木鱼。高声念佛。居士家近市。多屠者。有一恶
少年。每闻鱼声。即起宰杀。一日迟。责其妻。妻曰。道人
打木鱼念佛。尔闻杀牲。自不悟。乃责我耶。少年即折
刀杖。改心为善。一时屠儿回心者众。士曰。我抱木鱼
终夜打。惊回多少梦中人。予年十九。依长干西林祖
翁出家。云谷先师。当代法眼也。住栖霞。与居士往来
特密。即乘中所云名僧者。师为予谈此事。因问居士
何如人。师云。今时庞公也。一日偶与同侪。閒行松园。
望见一道者。入山门。貌清古而雅甚。閒閒如孤鹤翔
空。超然尘表。及近而观之。其目不瞬。若无意于人间
世也。余惊喜曰。此何人斯。若是之都也。识者曰。此宝
幢居士也。余欲作礼而惧焉。乃随而视其所之。则见
其入寺殿廊之掖门。礼如来舍利塔也。余窃观之。五
体翘勤。恳倒不可名言。及观塔殿。巍峨入云。五色相
鲜。返照回光。赭如宝错。忽悟此境。殆非人世也。而犹
未知所以然。既而余问云谷先师。师云。此居士观此
作西方净土境。将以资观行耳。自后因先师而得入
室焉。及临终时。与先师同数名僧。相对念佛数昼夜。
悬西方境于室中。余随众中。正作佛事。时居士内人
报云。满宅闻莲花香。众皆惊喜。居士恬然无异也。此
笔乘所载。皆余目击其事也。居士有子皆诸生。素不
信佛。至是。乃涕泣床前。叩首而请曰。父即超生死。居
净土。岂不念及儿孙辈。作度脱乎。何无一言相嘱。居
更。击大木鱼。高声念佛。居士家近市。多屠者。有一恶
少年。每闻鱼声。即起宰杀。一日迟。责其妻。妻曰。道人
打木鱼念佛。尔闻杀牲。自不悟。乃责我耶。少年即折
刀杖。改心为善。一时屠儿回心者众。士曰。我抱木鱼
终夜打。惊回多少梦中人。予年十九。依长干西林祖
翁出家。云谷先师。当代法眼也。住栖霞。与居士往来
特密。即乘中所云名僧者。师为予谈此事。因问居士
何如人。师云。今时庞公也。一日偶与同侪。閒行松园。
望见一道者。入山门。貌清古而雅甚。閒閒如孤鹤翔
空。超然尘表。及近而观之。其目不瞬。若无意于人间
世也。余惊喜曰。此何人斯。若是之都也。识者曰。此宝
幢居士也。余欲作礼而惧焉。乃随而视其所之。则见
其入寺殿廊之掖门。礼如来舍利塔也。余窃观之。五
体翘勤。恳倒不可名言。及观塔殿。巍峨入云。五色相
鲜。返照回光。赭如宝错。忽悟此境。殆非人世也。而犹
未知所以然。既而余问云谷先师。师云。此居士观此
作西方净土境。将以资观行耳。自后因先师而得入
室焉。及临终时。与先师同数名僧。相对念佛数昼夜。
悬西方境于室中。余随众中。正作佛事。时居士内人
报云。满宅闻莲花香。众皆惊喜。居士恬然无异也。此
笔乘所载。皆余目击其事也。居士有子皆诸生。素不
信佛。至是。乃涕泣床前。叩首而请曰。父即超生死。居
净土。岂不念及儿孙辈。作度脱乎。何无一言相嘱。居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7a 页 X73-0697.png
士笑曰。汝辈将谓我生耶。死耶。而独不观于日乎。日
出于东。而没于西。是果没乎。果不没乎。吾之生死。亦
犹是也。拈笔书此。掷笔。端然而暝。此余所睹记乘不
及此。一日偶展乘简。见此因缘。遂感而更笔之。且以
告知言者。
** 题南皋居士书万法归一卷
从上佛祖。原无寔法与人。就向众生妄想梦中。一椎
打破。使其㘞地一声。忽然梦觉。两眼睁开。回视梦中
境界。了不可得。若于不可得处措心。亦是梦事。由是
观之。岂有一法可当情耶。所以道。不见一法即如来。
此则名为观自在。故云。离相离名。不堕诸数。若唤作
一。则堕之又堕矣。南皋居士。潜符此道。受用自在。盖
巳有年。切念知音者希。特拈古人此则公案。往往举
以示人。欲人自知落处。观者若向居士未举以前。快
便荐取。犹在半途。若更向万法一法上团圞。大似痴
人面前说梦。慧庵主久参居士。时入方丈。闻说不二
法门。盖巳习熟。且道此则公案。与维摩默然处。是同
是别。参。
** 题圆觉颂
邹太史公。世讲阳明之学。其子子胤。得家传衣钵。癸
丑春。谒予于五羊之青门。问西来大意。予令尽屏胸
中宿习知见。默坐七日。乃为发药。子胤一闻。顿契忘
言之旨。自信向堕光影门头。跃然而归。及余之南岳。
得乃兄子尹书来。企称子胤悟脱。近不幸往矣。予怆
出于东。而没于西。是果没乎。果不没乎。吾之生死。亦
犹是也。拈笔书此。掷笔。端然而暝。此余所睹记乘不
及此。一日偶展乘简。见此因缘。遂感而更笔之。且以
告知言者。
** 题南皋居士书万法归一卷
从上佛祖。原无寔法与人。就向众生妄想梦中。一椎
打破。使其㘞地一声。忽然梦觉。两眼睁开。回视梦中
境界。了不可得。若于不可得处措心。亦是梦事。由是
观之。岂有一法可当情耶。所以道。不见一法即如来。
此则名为观自在。故云。离相离名。不堕诸数。若唤作
一。则堕之又堕矣。南皋居士。潜符此道。受用自在。盖
巳有年。切念知音者希。特拈古人此则公案。往往举
以示人。欲人自知落处。观者若向居士未举以前。快
便荐取。犹在半途。若更向万法一法上团圞。大似痴
人面前说梦。慧庵主久参居士。时入方丈。闻说不二
法门。盖巳习熟。且道此则公案。与维摩默然处。是同
是别。参。
** 题圆觉颂
邹太史公。世讲阳明之学。其子子胤。得家传衣钵。癸
丑春。谒予于五羊之青门。问西来大意。予令尽屏胸
中宿习知见。默坐七日。乃为发药。子胤一闻。顿契忘
言之旨。自信向堕光影门头。跃然而归。及余之南岳。
得乃兄子尹书来。企称子胤悟脱。近不幸往矣。予怆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7b 页 X73-0697.png
然心悲者久之。及予逸老匡山。越九年辛酉冬。乃郎
育侯。寄所著圆觉颂一编。予阅之。是知子胤虽长逝。
端然未出大光明藏。可谓深种般若正因矣。倘天假
之年。其所造进。未可量也。惜哉。
** 题幻予本公塔铭后
幻予本公。先参本师云谷和尚。与予同条生也。辛巳
岁。相晤于五台。见其道貌清臞。弱不胜衣。其心如大
地。有荷负众生之力。故能忘身为人。未尝一念存我
相也。以善医视病僧。至割内为剂可知巳。予坐冰雪
中。一日冻饿而死。师急救而生之。予则以医王颂公。
别来三十馀年。公入灭廿三年矣。向以刻藏因缘故。
留灵骨于双径之寂照。丙辰冬。予以达大师入塔因
缘至。公之上足。杲公亦乘此葬之。予是得以为公卜
地厝骨入土。噫。此大奇事。岂非宿缘哉。读洞观居士。
为公塔铭。恍如坐金刚窟对谈时也。乃诗以挽之曰。
寒岩冻饿有谁知。绝后重苏赖阿师。今日五峰窥塔
影。恍然犹对坐谈时。念兹山为东南法窟。八十八代
知识说法其中。公何夙缘。得从达大师后。究竟归宁
于此。愧予与公同条生。不同条死。安能得此一坏土
覆枯骨乎。想公将来出世。不知为何代主人。倘得宿
命。必见老朽于除夜篝灯。书此语也。
** 庐山金竹坪千佛寺接待题辞
庐山甲江左之胜。自晋远公开山。及唐宋诸祖说法
道场。独胜于天下。其山形似水上青莲。而金竹坪宛
育侯。寄所著圆觉颂一编。予阅之。是知子胤虽长逝。
端然未出大光明藏。可谓深种般若正因矣。倘天假
之年。其所造进。未可量也。惜哉。
** 题幻予本公塔铭后
幻予本公。先参本师云谷和尚。与予同条生也。辛巳
岁。相晤于五台。见其道貌清臞。弱不胜衣。其心如大
地。有荷负众生之力。故能忘身为人。未尝一念存我
相也。以善医视病僧。至割内为剂可知巳。予坐冰雪
中。一日冻饿而死。师急救而生之。予则以医王颂公。
别来三十馀年。公入灭廿三年矣。向以刻藏因缘故。
留灵骨于双径之寂照。丙辰冬。予以达大师入塔因
缘至。公之上足。杲公亦乘此葬之。予是得以为公卜
地厝骨入土。噫。此大奇事。岂非宿缘哉。读洞观居士。
为公塔铭。恍如坐金刚窟对谈时也。乃诗以挽之曰。
寒岩冻饿有谁知。绝后重苏赖阿师。今日五峰窥塔
影。恍然犹对坐谈时。念兹山为东南法窟。八十八代
知识说法其中。公何夙缘。得从达大师后。究竟归宁
于此。愧予与公同条生。不同条死。安能得此一坏土
覆枯骨乎。想公将来出世。不知为何代主人。倘得宿
命。必见老朽于除夜篝灯。书此语也。
** 庐山金竹坪千佛寺接待题辞
庐山甲江左之胜。自晋远公开山。及唐宋诸祖说法
道场。独胜于天下。其山形似水上青莲。而金竹坪宛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7c 页 X73-0697.png
坐花蕊。昔为荒榛。近日恭乾法师。结茅单栖。吊影寒
岩。其徒续芳联公。苦心竭力以供事之。每行乞郡城。
日往夜归。风行露宿。饥寒困苦。靡不备历。不十年。开
荒辟土。始建屋宇。而乾师谢世。联公守其遗训。忘身
竖立。遂成丛林。三十年中。与众同甘苦。共卧起。粒米
茎菜。不私作务。以身先之。至今老矣。坐长连床。绝无
寝室。真得古人匡众之体。故十方衲子。至者如归。然
公不以佛法禅道标榜。唯以一味平等慈悲。以法门
为心。未尝以粥饭气息。鼓诸方。衿已能。此又深得无
我三昧者。是故亲近随喜者。无不观感而心化也。每
岁食指数千计。公澹然无怀。不以四事为已忧。不专
化主。但在丛林。少有愿心者。无不自肯奔走效力行
乞。以募十方。风声感召。岁计亦未尝少缺。此又深得
吾佛随缘之至教。当此末法。诸方建立。其人或指难
再屈也。老人适来随喜。赞莫能穷。且见诸行者。行乞
归来。丝毫不昧因果。不负檀越信心。谛观诸方。干蛊
丛林之行人。亦未有如此之真实者。此盖主者真心
所感。以致龙天响应。非偶然也。老人感念无巳。故槩
书此。以告诸檀越。至若四事供养。七宝布施。如须弥
山。亦可消受。自有大心菩萨在。非老人所敢必也。
** 题台山竹林师卷后
老人昔居金色界中。独与竹林老汉眉毛厮结。临行
将把粪埽帚子。委托叮咛。为作曼室奴郎。别今三十
馀年。及老人业迁炎荒。巳二十馀年。虽万里相悬。出
岩。其徒续芳联公。苦心竭力以供事之。每行乞郡城。
日往夜归。风行露宿。饥寒困苦。靡不备历。不十年。开
荒辟土。始建屋宇。而乾师谢世。联公守其遗训。忘身
竖立。遂成丛林。三十年中。与众同甘苦。共卧起。粒米
茎菜。不私作务。以身先之。至今老矣。坐长连床。绝无
寝室。真得古人匡众之体。故十方衲子。至者如归。然
公不以佛法禅道标榜。唯以一味平等慈悲。以法门
为心。未尝以粥饭气息。鼓诸方。衿已能。此又深得无
我三昧者。是故亲近随喜者。无不观感而心化也。每
岁食指数千计。公澹然无怀。不以四事为已忧。不专
化主。但在丛林。少有愿心者。无不自肯奔走效力行
乞。以募十方。风声感召。岁计亦未尝少缺。此又深得
吾佛随缘之至教。当此末法。诸方建立。其人或指难
再屈也。老人适来随喜。赞莫能穷。且见诸行者。行乞
归来。丝毫不昧因果。不负檀越信心。谛观诸方。干蛊
丛林之行人。亦未有如此之真实者。此盖主者真心
所感。以致龙天响应。非偶然也。老人感念无巳。故槩
书此。以告诸檀越。至若四事供养。七宝布施。如须弥
山。亦可消受。自有大心菩萨在。非老人所敢必也。
** 题台山竹林师卷后
老人昔居金色界中。独与竹林老汉眉毛厮结。临行
将把粪埽帚子。委托叮咛。为作曼室奴郎。别今三十
馀年。及老人业迁炎荒。巳二十馀年。虽万里相悬。出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8a 页 X73-0698.png
息入息。未尝与这老汉丝毫相隔。今忽见此卷。竹林
老汉身。在老人眉毛上放光照耀。谁谓这老汉入灭。
殊不知方网三昧。东方入定西方起。台山入定匡山
起。正是这老汉家常茶饭。且道竹林来也。好著为诸
人依前埽粪。学人持此日用一切处。不许污却扫柄。
始是知恩报恩。
** 题壁光童子沈大裕传后
众生本有佛性。名般若。具大光明。常然不昧。良由无
始无明。故昧而不觉。无明深厚。故常寝生死而不自
知。所以菩萨修行。但以智慧光。照破无明。即为出生
死时也。故修心之士。名为习般若行。世之人。智慧明
利者。从般若中来。发而为忠为孝。性使然也。以至死
生不见去来之相者。常光然也。观沈童子大裕。出世
八岁。种种云为。皆前世习般若行。至临终一念炯然。
常光不昧。此般若现于方死之际。足见般若强胜之
力也。呜呼。观此岂堕生死之人耶。而父母以爱视之。
是返转般若为生死根。岂不为童子所笑乎。本以见
度而更见累。自负童子来意多矣。丁巳三月六日。其
父尔侯居士。以此传相示。憨山老人题之以此。是以
楔出楔也。童子有闻。定发一噱。
** 题血书金刚经后
此经乃华亭康孟修妻。张氏安人剌血所书者。安人
王司马公元美之甥也。公之姊适张氏。生安人。早逝。
王太夫人自育之。幼延女师。习诗书。工翰墨。事康母。
老汉身。在老人眉毛上放光照耀。谁谓这老汉入灭。
殊不知方网三昧。东方入定西方起。台山入定匡山
起。正是这老汉家常茶饭。且道竹林来也。好著为诸
人依前埽粪。学人持此日用一切处。不许污却扫柄。
始是知恩报恩。
** 题壁光童子沈大裕传后
众生本有佛性。名般若。具大光明。常然不昧。良由无
始无明。故昧而不觉。无明深厚。故常寝生死而不自
知。所以菩萨修行。但以智慧光。照破无明。即为出生
死时也。故修心之士。名为习般若行。世之人。智慧明
利者。从般若中来。发而为忠为孝。性使然也。以至死
生不见去来之相者。常光然也。观沈童子大裕。出世
八岁。种种云为。皆前世习般若行。至临终一念炯然。
常光不昧。此般若现于方死之际。足见般若强胜之
力也。呜呼。观此岂堕生死之人耶。而父母以爱视之。
是返转般若为生死根。岂不为童子所笑乎。本以见
度而更见累。自负童子来意多矣。丁巳三月六日。其
父尔侯居士。以此传相示。憨山老人题之以此。是以
楔出楔也。童子有闻。定发一噱。
** 题血书金刚经后
此经乃华亭康孟修妻。张氏安人剌血所书者。安人
王司马公元美之甥也。公之姊适张氏。生安人。早逝。
王太夫人自育之。幼延女师。习诗书。工翰墨。事康母。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8b 页 X73-0698.png
孀居廿年。敬顺如一日。天生笃孝。虽产富贵之室。性
澹泊。不事铅饰。康母老年奉佛益谨。礼达观大师。安
人从事斋素喜舍。王太夫人命司马公兄弟。视安人
如已子。所分家资以万计。皆悉舍为福田。归心净土。
如莲花中人。晚年剌血书此经一卷。临终命举家高
声念佛。连日夜。安然而逝。余被放岭外。康君弟季修。
与余为方外交。顷入粤。季修走书。以安人所书此经
属题。予睹其手泽。端严精楷。笔意师古。纤毫不苟。绝
无软暖气。此亦丈夫所难者。抚卷三复。喟然而叹曰。
斯盖心光流溢也。夫般若名智慧。乃一切圣凡。均赋
而同禀者。诸佛證之为金刚心地。现为神通妙用。众
生迷之为生死根本。发为妄想尘劳。性同而相异。若
欲转尘劳妄想而为神通妙用。非仗般若胜力不能
也。故曰。若有能信此经者。巳于无量亿佛所。深种善
根。由是而知安人生平住世。犹如莲华处淤泥而不
染。笃信三宝。谛奉此经。受持不疑。自非多生久习般
若纯熟。何能精进之若此。悲夫。世人咸禀灵明之智。
负此丈夫血肉之躯。伹恣贪瞋。造无涯之黑业。以取
沉沦苦趣者多矣。谁能洒滴血于智海。而与法性同
流乎。金刚以不坏得名。文字般若。即法身常住。光明
赫奕。照耀无穷。所谓金刚种子。历劫不磨。岂直为传
家宝巳耶。
** 题朱太史修南浔报国寺疏后
湖州南浔报国古刹。始建于宋。五百馀年。殿𡉏久矣。
澹泊。不事铅饰。康母老年奉佛益谨。礼达观大师。安
人从事斋素喜舍。王太夫人命司马公兄弟。视安人
如已子。所分家资以万计。皆悉舍为福田。归心净土。
如莲花中人。晚年剌血书此经一卷。临终命举家高
声念佛。连日夜。安然而逝。余被放岭外。康君弟季修。
与余为方外交。顷入粤。季修走书。以安人所书此经
属题。予睹其手泽。端严精楷。笔意师古。纤毫不苟。绝
无软暖气。此亦丈夫所难者。抚卷三复。喟然而叹曰。
斯盖心光流溢也。夫般若名智慧。乃一切圣凡。均赋
而同禀者。诸佛證之为金刚心地。现为神通妙用。众
生迷之为生死根本。发为妄想尘劳。性同而相异。若
欲转尘劳妄想而为神通妙用。非仗般若胜力不能
也。故曰。若有能信此经者。巳于无量亿佛所。深种善
根。由是而知安人生平住世。犹如莲华处淤泥而不
染。笃信三宝。谛奉此经。受持不疑。自非多生久习般
若纯熟。何能精进之若此。悲夫。世人咸禀灵明之智。
负此丈夫血肉之躯。伹恣贪瞋。造无涯之黑业。以取
沉沦苦趣者多矣。谁能洒滴血于智海。而与法性同
流乎。金刚以不坏得名。文字般若。即法身常住。光明
赫奕。照耀无穷。所谓金刚种子。历劫不磨。岂直为传
家宝巳耶。
** 题朱太史修南浔报国寺疏后
湖州南浔报国古刹。始建于宋。五百馀年。殿𡉏久矣。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8c 页 X73-0698.png
缁白过而不问。无唱导者。寺沙弥某发愿重修。誓断
一臂。以坚众志。朱太史为文以鬯之。寺僧持过径山。
予三复之。大有感焉。谓帝王陵墓。多属丘墟。而佛刹
虽颓尚在。即金谷铜驼。类可知矣。谚云。千年田地。八
百主人。谁氏之子。能守数百年之业者乎。抑有后。能
如沙弥之舍身世业而重轻者乎。经云。佛刹坚固。金
刚所成。以有龙神守之。弟子世之。推原其始。皆众施
赀财。即千秋不泯。以较世业之久近。皎然明甚。人皆
知沙弥断臂。誓兴佛刹。殊不知沙弥一臂。为众檀那
世守不朽之业也。明哲君子。能舍不坚之财。置坚固
地。则后千百年功德不朽。赖沙弥一臂以守之。尤胜
子孙伯什也。况福量如空乎。公云。荒冢赖佛寺以久
存。诚为法眼。予知达人先唱。则众起而响应。观此金
刹立成。当若天帝之拈一茎草。即是沙弥现千手眼。
也。
** 题华山隆昌寺铜殿二碑文后
予友妙峰师。早从法界观入道。故生平建立。皆从普
贤行愿。法界心中流出。无论一往功德。即铜殿因缘
可见矣。以峨嵋普陀五台三山。乃三大士菩提场。为
真丹利生最胜处。各范铜殿一座。以奉尊像。其南海
偶以缘阻。遂置于金陵之华山。盖赖 圣祖宠灵。故
感 圣母 圣上洪慈。为布金檀越。得与三山并。缘
亦希有。其庄严妙丽。殿堂广博。予以业力迁讹。未获
瞻礼。适于焦太史。黄祠部。二宰官碑文。毫端三昧。具
一臂。以坚众志。朱太史为文以鬯之。寺僧持过径山。
予三复之。大有感焉。谓帝王陵墓。多属丘墟。而佛刹
虽颓尚在。即金谷铜驼。类可知矣。谚云。千年田地。八
百主人。谁氏之子。能守数百年之业者乎。抑有后。能
如沙弥之舍身世业而重轻者乎。经云。佛刹坚固。金
刚所成。以有龙神守之。弟子世之。推原其始。皆众施
赀财。即千秋不泯。以较世业之久近。皎然明甚。人皆
知沙弥断臂。誓兴佛刹。殊不知沙弥一臂。为众檀那
世守不朽之业也。明哲君子。能舍不坚之财。置坚固
地。则后千百年功德不朽。赖沙弥一臂以守之。尤胜
子孙伯什也。况福量如空乎。公云。荒冢赖佛寺以久
存。诚为法眼。予知达人先唱。则众起而响应。观此金
刹立成。当若天帝之拈一茎草。即是沙弥现千手眼。
也。
** 题华山隆昌寺铜殿二碑文后
予友妙峰师。早从法界观入道。故生平建立。皆从普
贤行愿。法界心中流出。无论一往功德。即铜殿因缘
可见矣。以峨嵋普陀五台三山。乃三大士菩提场。为
真丹利生最胜处。各范铜殿一座。以奉尊像。其南海
偶以缘阻。遂置于金陵之华山。盖赖 圣祖宠灵。故
感 圣母 圣上洪慈。为布金檀越。得与三山并。缘
亦希有。其庄严妙丽。殿堂广博。予以业力迁讹。未获
瞻礼。适于焦太史。黄祠部。二宰官碑文。毫端三昧。具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9a 页 X73-0699.png
见一毛端头。现宝王刹。讵不信欤。三灾弥纶。行业湛
然。盖愿力所持。当与法界等矣。
** 题盂兰盆真慈达孝卷
经云。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以释迦多世修行之
时。皆是报亲之地。故梵网经云。孝名为戒。谓孝顺父
母。乃至一切众生。然戒为成佛之本。而孝又为戒本。
是知诸佛菩萨。救度众生。出诸苦恼。皆修孝顺之行
也。以众生历劫生死。出没六道。舍身受身。无一类而
不经过。是无一类而非曾经之父母。且众生度尽。方
受證菩提。故所度众生。一一出苦。皆菩萨所尽孝道
之心也。又岂可以一生一身而言哉。即目连所救一
生之母。未尽如来之达孝也。教有水陆斋会。为报亲
设。以尽法界。所有水陆空行。乃至三途六道。无不愿
出苦沦。此虽像教。是衍如来大孝之本也。京僧离幻。
持建盂兰盆卷请益。予题之曰。真慈达孝。盖盂兰以
广戒本之意。缁白知此。岂可以泛泛世法观之耶。
** 吊辽阳将士文题辞
幻人衰朽骨立。匿影空山。掩室以休。适豫章陶君相
如过访。语及时事。及出和张太史吊辽阳将士文。且
属为引。幻人三复而叹曰。此古今豪杰忠义之士。精
神相感于形骸之外。固非世谛恒情也。故曰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何也。即此心
之性真也。光明广大。终古常然。若认假而失真。则与
草木同腐朽。虽生不生。何益哉。苟能守志忘形。形忘
然。盖愿力所持。当与法界等矣。
** 题盂兰盆真慈达孝卷
经云。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以释迦多世修行之
时。皆是报亲之地。故梵网经云。孝名为戒。谓孝顺父
母。乃至一切众生。然戒为成佛之本。而孝又为戒本。
是知诸佛菩萨。救度众生。出诸苦恼。皆修孝顺之行
也。以众生历劫生死。出没六道。舍身受身。无一类而
不经过。是无一类而非曾经之父母。且众生度尽。方
受證菩提。故所度众生。一一出苦。皆菩萨所尽孝道
之心也。又岂可以一生一身而言哉。即目连所救一
生之母。未尽如来之达孝也。教有水陆斋会。为报亲
设。以尽法界。所有水陆空行。乃至三途六道。无不愿
出苦沦。此虽像教。是衍如来大孝之本也。京僧离幻。
持建盂兰盆卷请益。予题之曰。真慈达孝。盖盂兰以
广戒本之意。缁白知此。岂可以泛泛世法观之耶。
** 吊辽阳将士文题辞
幻人衰朽骨立。匿影空山。掩室以休。适豫章陶君相
如过访。语及时事。及出和张太史吊辽阳将士文。且
属为引。幻人三复而叹曰。此古今豪杰忠义之士。精
神相感于形骸之外。固非世谛恒情也。故曰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何也。即此心
之性真也。光明广大。终古常然。若认假而失真。则与
草木同腐朽。虽生不生。何益哉。苟能守志忘形。形忘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9b 页 X73-0699.png
而心存。当与日月争光矣。此古忠臣义士。以身殉国。
则国为身。以身殉天下。则天下为身。所以忠义之气。
充塞宇宙。凛凛而不昧者。固其所也。今观两将军之
死得其所。则能兴一时仁人君子之感。不夺者志。不
晦者心。所谓求仁得仁。虽死可无遗憾矣。予读太史
之文。心血迸洒。慷慨悲歌激烈之气。萧萧如在易水
之上也。将见豪杰之士。由此一鼓而兴起者。竦动义
概。竭忠效死。以捍社稷。端有望于今日也。岂直为文
而巳哉。
** 题龙树庵主济川传公传后
历观古豪杰之士。以一身殉国家之急。卒以忠义表
于世。以丈夫称者。古今不多见。岂独方内然哉。方外
亦以之。予读传公传。深有感焉。若夫伽蓝所在。乃法
界之封疆也。吴门之华山。封疆之一隅也。时公为居
士。遂毅然弃妻子。薙发为弟子。以身殉佛土。竟保全
以弃去。岂非丈夫之事哉。若夫功成而不居。又古之
所难也。语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公实有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二
则国为身。以身殉天下。则天下为身。所以忠义之气。
充塞宇宙。凛凛而不昧者。固其所也。今观两将军之
死得其所。则能兴一时仁人君子之感。不夺者志。不
晦者心。所谓求仁得仁。虽死可无遗憾矣。予读太史
之文。心血迸洒。慷慨悲歌激烈之气。萧萧如在易水
之上也。将见豪杰之士。由此一鼓而兴起者。竦动义
概。竭忠效死。以捍社稷。端有望于今日也。岂直为文
而巳哉。
** 题龙树庵主济川传公传后
历观古豪杰之士。以一身殉国家之急。卒以忠义表
于世。以丈夫称者。古今不多见。岂独方内然哉。方外
亦以之。予读传公传。深有感焉。若夫伽蓝所在。乃法
界之封疆也。吴门之华山。封疆之一隅也。时公为居
士。遂毅然弃妻子。薙发为弟子。以身殉佛土。竟保全
以弃去。岂非丈夫之事哉。若夫功成而不居。又古之
所难也。语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公实有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二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9c 页 X73-06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