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x 页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疏劄
疏劄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0H 页
代族大父新溪金公(坰)为其先祖 赠领议政(权)请谥疏
伏以崇奖忠贤。有国之先务。显扬前烈。人子之至情。苟以格于视秩而不与太常之议。嫌于言私而莫暴祖先之懿。则是徒知守格而不知失彰善之要。徒知戒嫌而不知犯遗亲之罪。此微臣之所大恐。而不敢苟怀泯默。一陈臣祖忠节之大略。以祈节惠之典者也。伏愿 圣明少赐省纳。臣祖 赠领议政臣权。早游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简公成浑之门。深得渊源之学。逮事 宣庙。历践台侍。尝指斥贼臣郑汝立之奸。大为时辈所忤。未几汝立谋逆事觉。时臣祖适居忧于庐。 宣庙即问金权安在。至奖以先见之明。及至昏朝。幽辱 母后。奸臣纵臾。废论又起。臣祖方散秩家居。乃奋然献议曰。纳君无过。微臣爱君之至诚。终始全恩。圣上处变之大德。千载之下。与舜并称。区区之望也。遂窜江界。旋移务安。壬戌春初。流闻西宫驱傩之夕变有不忍言者。遂号泣不食十馀日。县监辛弘立为悯其志。设酒往慰。即二月初一日也。臣祖
伏以崇奖忠贤。有国之先务。显扬前烈。人子之至情。苟以格于视秩而不与太常之议。嫌于言私而莫暴祖先之懿。则是徒知守格而不知失彰善之要。徒知戒嫌而不知犯遗亲之罪。此微臣之所大恐。而不敢苟怀泯默。一陈臣祖忠节之大略。以祈节惠之典者也。伏愿 圣明少赐省纳。臣祖 赠领议政臣权。早游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简公成浑之门。深得渊源之学。逮事 宣庙。历践台侍。尝指斥贼臣郑汝立之奸。大为时辈所忤。未几汝立谋逆事觉。时臣祖适居忧于庐。 宣庙即问金权安在。至奖以先见之明。及至昏朝。幽辱 母后。奸臣纵臾。废论又起。臣祖方散秩家居。乃奋然献议曰。纳君无过。微臣爱君之至诚。终始全恩。圣上处变之大德。千载之下。与舜并称。区区之望也。遂窜江界。旋移务安。壬戌春初。流闻西宫驱傩之夕变有不忍言者。遂号泣不食十馀日。县监辛弘立为悯其志。设酒往慰。即二月初一日也。臣祖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0L 页
北向痛哭。因谓弘立曰。今日非 先王忌乎。累人之死尚迟矣。顾子弟命速治丧具。弘立亦泣不能言。终其去。亦不敢言杯勺。夫知有纲常而不知有身。甘心百谪。为国一死。固臣祖平昔之素所蓄。而讹言乍传。沈痛自陨。白首丹衷。国人所悲。此非特臣一家之言也。 仁祖大王拨乱反正。即其日。首褒曩时守正之臣。生者还之。擢以近列。殁者奖之。貤以崇秩。臣祖亦得例 赠议政府左赞成。俄复以特旨加领议政。又尝 下教曰。恨不得令金权相予以讲治道。 玉语丁宁。哀奖实至。雨露至泽。纵无物而不沾。天地鸿恩。若有偏于臣祖。九原有知。亦必为之感泣而图报。唯是赠谥一事。曾未上请。此实由微臣之不肖。而盖亦待公议之或发。荏苒因循。以至于今。时月已远。故事寝微而失传。旧德凋零。流俗不知其可贵。倘使朝廷显忠之典。犹未克广。而臣祖易名之状。终不得举。则非但微臣私恨无穷。亦岂不为 圣朝之一阙事也。臣窃闻国朝旧制。若非实职阶正二品者。不得谥。然盖亦有爵秩未准而得谥者。有道学则谥。若参奉臣徐敬德之谥文康是也。有节义则谥。若提督臣赵宪之谥忠烈。招讨使臣高敬命之谥文烈是也。至于近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1H 页
日。旌赠尤茂。参判臣金长生以醇学长德而谥焉。参判臣郑蕴以劲直卓节而谥焉。水使臣崔震立以力战死事而谥焉。则臣祖于国典例得之资。虽尚有一阶之未准。于道学特施之伦。虽未可一槩而相比。乃若抗片言而扶纲常。其节岂下于封章斥寇。倡义讨贼。闻流言而坠厥命。其忠岂殊于剚刃围城。横尸疆域。今臣此言虽涉僭妄。其在情实。不为无据。倘蒙 圣明一垂睿察。特继 仁庙之志。俾加先臣之谥。则非特将死微臣归见先臣于地下之有辞。其于国家之树风声而励后世也。所补岂浅浅哉。臣以蝼蚁至眇。受恩 先朝。常思糜粉以报涓埃。而年耄才绵。一无所效。徒将私恳。仰渎 垂旒。微情所激。言率意僭。惶恐陨越。无所逃罪。臣不胜激切祈恳之至。
代馆学儒生李宣岳等辨斥岭儒金钢等诋诬两贤事疏
伏以臣等顷以文成公臣李珥,文简公臣成浑从享文庙事。敢采举国之论。屡尘 九重之听。非不知得准。舆请获睹盛仪之为快。而适以 圣候违豫之日久。其在分义。渎扰之是惧。徊徨闷嘿。黾俛而退。指期后日将有待也。不意玆者岭南儒生金钢等怪鬼之
代馆学儒生李宣岳等辨斥岭儒金钢等诋诬两贤事疏
伏以臣等顷以文成公臣李珥,文简公臣成浑从享文庙事。敢采举国之论。屡尘 九重之听。非不知得准。舆请获睹盛仪之为快。而适以 圣候违豫之日久。其在分义。渎扰之是惧。徊徨闷嘿。黾俛而退。指期后日将有待也。不意玆者岭南儒生金钢等怪鬼之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1L 页
徒。又复掇拾奸凶之馀论。诋诬先贤。悖妄自恣。有若与前日南重维辈相约而起者。噫噫亦痛矣。臣等前因重维之疏。既已略陈两臣被诬之端。而今于钢等之说。其所假借构捏之状。又有不可不明辨而痛斥之者。玆敢为 殿下尽其说焉。呜呼。今日之为邪议而诬二贤者。必以李珥之早耽禅学。成浑之未赴 国难为口实。今钢等之言。亦不出于玆二者。李珥之少时志学。悦其近理。弱岁遭丧。又不能无感于冥荐之说。其始盖亦出于事亡之孝求道之切。而未及周岁。便觉其非。即访李滉于岭外千里之地。亲承旨诀。专心著力于居敬穷理之实。大为李滉所推重。滉尝贻书于珥。至有古之聪明才杰之士。始终迷溺者。固不足论。亦有始正而终邪。中立而两是。阳排而阴右。唯程伯,子张横渠,朱晦庵诸先生。其始若不能无出入。而旋觉其非。噫。非天下之大智大勇。其孰能脱洪流而返真源等语。今钢等之所斥以为论而显示讥切者。无亦指李滉之斯言而发耶。且滉书所谓中立两是阳排阴右云者。盖有感于吕希哲,张子韶诸人之事而言也。夫希哲见推程门。子韶名为笃学。犹未免乎晚节之差误。而李珥于始学之日。便能返正于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2H 页
既迷之后。则滉书所称大智大勇者。即珥其人耳。今之欲以毁李珥者。适足以益彰其改过之勇向道之诚而已。又焉足以病李珥也耶。如以珥戊辰引咎之疏。辄谓之自道。以之攻珥。则朱子之某于释氏。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云者。其亦可谓朱子之自道。而直以为攻朱子之断案也耶。若其早值家衅直入丛林等语。此又诬罔之甚者。往时若故臣李有庆及文忠公臣张维诸人。皆审知珥之未尝断俗而愤邪说之惑人。或暴之于封章。或见之于论著。俱足以为明證的据。而其为此说者。不过奸人宋应溉等之馀徒耳。今钢等不信长德之绪言。而徒仰乎群小之口吻。则其亦可谓失其心也。至若成浑。本以山林之士。方其养道丘园。潜心坟典。荣名文绣。固非浑之始愿。而及乎诚深聘招。礼隆宾师。则便诀尧舜。亦岂浑之本心哉。唯其党论日横。邪人乘隙。遂为贼臣汝立辈所谗间。终入钩党之目。至编朝堂之榜。则虽逢壬辰之难。而浑以罪累之臣。未有收召之命。在浑之道。始所自守。不过王蠋之耕野。终若不幸。欲决万里之投也而已。其所自列于行朝之启者。既详且悉。进退出处。浑岂有所苟焉哉。方 宣祖大王之苍黄去邠也。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2L 页
虽在京朝士。亦有未及知而随 驾者。其追及于间路者有之。其始闻于翌日者有之。成浑之家去大路不啻数十里之远。则其未及出谒。固其势也。奸人弘老辄指江岸村舍以为浑之所住。而至对于 上曰。渠于此时。岂肯来谒。厥后贼臣仁弘既以崔永庆之死于己丑之狱。为故相臣郑澈之罪。而犹未足以快其心也。又以是斥浑曰。浑亦党奸杀士。噫噫。弘老之奸。有浮于指鹿。仁弘之谗。又足以销骨。则二凶之事。言之痛心。呜呼。 宣祖大王壬寅之岁。即帝尧姑试伯鲧之日。而今钢等所称壬寅之批者。即慈母投杼于累至之言者也。夫以仁弘贼贤之心。盗窃虚名。广张淫威。荧惑构捏。何所不至。而唯彼无识之徒。尚且绍述其绪馀。奉此之论。有如金石。况其欲诬先贤。动引 先朝者。此又仁弘借 宣庙之批。以斥李滉之遗智。则推钢等之此心。是亦必以己卯神武之祸。真为赵光祖之罪案。而衮贞网打之计。为出 中庙之圣心者也。其所造意。吁亦惨矣。钢等又复斥言两贤臣学术。一则曰高自标置。一则曰立异先贤。噫噫。钢等渠安足以知所谓学术者哉。苟以钢等之说而观之。则凡古昔儒先之立志超卓。克造高明者。皆将不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3H 页
免于标置之谤。讲究疑难。开发知见者。亦将胥入于立异之律。夫颜子谓大舜何人。胡安国以明道自期。则颜子胡氏其可以标置讥之也耶。伊川大学差异于明道之考定。晦庵本义自别于叔子之传易。则伊川晦庵亦可以立异诋之也耶。且李滉之于珥。其所贻书往复。固非一二。尤为的确之称。尝发于论主一之义。见甚超诣之言。又发于改定仁说图之时。而其论中庸费隐处。一则曰说得简当。一则曰此意甚善。若此之类。盖亦多矣。至于临瀛一书有曰高才妙年。发轫正路。他日所就。何可量哉。唯益以远大自期。勿以小得自足云者。此实爱重奖许之极。而今钢等只将滉书中箴警之一段。欲为攻斥李珥之资斧。此诚欲巧反拙。有不满一笑者矣。至于四端七情理气之论。李珥之所发挥。虽与李滉成说有不同者。而要之洞见本原。剖柝精微。多发前贤之所未发。真所谓圣贤复起。不易斯言者。只恨当时李滉已没。未及相质。使滉而及见珥之斯说。则亦安知毋自欺之章。不更定于朱子临没之日也。呜呼。自古圣贤之遭谗谤者何限。而桓魋,臧仓无损于孔孟之大德。章蔡何胡不害于程朱之正学。则曩时汝立之肆毒。仁弘之逞诬。及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3L 页
弘老,景虎等数三奸贼所以谣诼于两贤臣者。庸何伤于日月之明。而所可恨者。今之为异议者。如非其父兄尝被斥于二贤。则必是先代尝附会于丑正之论。以怀私挟憾者之心。而加以熟习于诖误之说。凡所以诪张放纵。甘心出力。以追论关洛之学者。不特一继祖而已矣。至于今日。钢等之疏。其所以侦伺亿逆。尝试 圣意者。尤极巧密。知 圣明之所持难者。常在于 先朝之未许。则钢辄曰。 仁祖之所尝斥。孝考之所严杜。知人君之所深恶者。常在于党论。则钢辄曰。为当路者所主张。知人君之所深忧者。常在于官不事事。则钢辄曰。国家安危。曾不忧念。终乃曰。斥邪议而扶正学。噫噫。奸人之罔极。其至于此乎。前者宋时莹等之请从祀于 仁祖朝也。 仁祖盖尝不许矣。而然而又有予非以道德不足。但以从祀事体极重。不敢轻易许之之 教。此则故臣文孝公赵翼诸人之所亲承也。其后洪葳等之更请于 孝庙朝也。孝庙亦尝不许矣。而然而又有两贤硕德予岂不知之 教。此则故臣领议政李敬舆诸人之所亲承也。二 圣之特谕。若是其丁宁。诸臣之受 教。又不啻明白。则今日钢之所云云。其不几于诬 先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4H 页
朝而欺 殿下乎。且臣等窃尝闻之。岭南旧日素多先辈。若文忠公臣柳成龙,文穆公臣郑逑,文康公臣张显光,文肃公臣郑经世诸人。即南中人士之所共尊仰之者也。成龙之于李珥。则至有文靖圣人之叹。而若逑若显光若经世。亦皆尊慕两贤。其发于言语。见于论撰。俱有不可诬者。今者此辈不信乎成龙而信仁弘。不信乎逑,显光,经世而信景虎诸贼。岂以仁弘景虎有贤于成龙,逑,显光,经世也耶。呜呼。君子之泽易斩。奸孽之毒愈炽。以岭外儒贤之邦。为仁弘徒党之薮。自仁弘之死今已四十有馀年矣。而其遗祸馀烈。犹有未尽除者。诬辱先贤之柳㮨既倡于前。伪造御批之裕道继出于后。而及至今日之钢等。又是㮨裕道之馀徒。则口诵凶贼之遗言而自以为正学。力诋先贤之道德而斥之为邪议。欲以张自己之气燄。则以若干丑慝之辈。辄增其名数。欲以沮举国之群议。则以八路公共之辞。谓出于和附。凡其开阖伸缩。恍惚闪铄。隐然有䝱勒朝绅钳制善士之意。臣等实未料 圣明之世。乃复有如许悖乱之徒也。伏惟圣学造高。天鉴孔昭。前于重维等怪妄之举。亦既已洞察而深斥之矣。今者钢等之事。又不特重维之比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4L 页
而已。其不可苟焉受之。不一明辨以长奸人之气。以沮正士之志也明矣。伏愿 圣明洞烛群小之情状。深信儒贤之事行。其于毁李珥者。即察其资禀之高而无害于大德之成就。其于毁成浑者。即察其处变之正而不愧于古人之出处。而至于其他构饰之辞。并皆觑破其奸伪。明示其好恶。则庶几邪说以息而治道以明。士习以正而斯文以光。是岂特臣等之幸也。抑亦国家之幸也。臣等无任激切祈恳之至。
代德山儒生韩㬁请许其祖旌闾之典疏
伏以臣伏闻褒劝臣节。有国之所先。显扬先烈。人子之所急。苟或既褒矣。而犹未尽褒之之道。则不可以其恩数之繁复。而辄靳应施之典。既显矣。而犹未尽显之之实。则不可以其祈请之烦猥。而遂沮愿暴之忱。此臣愚不肖之所以将臣祖父故忠臣 赠兵曹参议南平县监臣楯殉节状。三上疏上言于 孝庙之朝。而今又大声疾呼。以请旌闾之典于 圣明崇奖义烈之日也。伏愿 圣明少垂省纳焉。臣祖父臣楯。少登武举。当 宣祖壬辰岛夷之变。方守南平。率乡兵北上。御贼于锦山。是时倭贼深愤乙卯湖南之败。简精锐直犯两湖。故诸路之中。惟锦山之贼最众。
代德山儒生韩㬁请许其祖旌闾之典疏
伏以臣伏闻褒劝臣节。有国之所先。显扬先烈。人子之所急。苟或既褒矣。而犹未尽褒之之道。则不可以其恩数之繁复。而辄靳应施之典。既显矣。而犹未尽显之之实。则不可以其祈请之烦猥。而遂沮愿暴之忱。此臣愚不肖之所以将臣祖父故忠臣 赠兵曹参议南平县监臣楯殉节状。三上疏上言于 孝庙之朝。而今又大声疾呼。以请旌闾之典于 圣明崇奖义烈之日也。伏愿 圣明少垂省纳焉。臣祖父臣楯。少登武举。当 宣祖壬辰岛夷之变。方守南平。率乡兵北上。御贼于锦山。是时倭贼深愤乙卯湖南之败。简精锐直犯两湖。故诸路之中。惟锦山之贼最众。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5H 页
又最鸷锐。义兵将 赠忠烈公高敬命兵先败而死。文烈公赵宪自清州移兵而未到。臣祖父臣楯遂独与大阵相抗。终日抟战。力尽而死。死后十日。宪兵始至。又战死。一邑之境。旬月之内。三人者盖相接踵而死于节。此臣祖父臣楯殉国之大略也。臣少尝闻臣父仁英之言。 宣庙尝命列邑。随臣祖父家属所在。存恤而廪之。飘转兵荒。能得不死云。此即 宣庙朝待高,赵二忠臣家之恩例。则其于褒奖旌 赠之典。宜若无所异同。而臣父独未之能知也。臣则又是乡曲愚昧。尤未有知识。其所自记于家庭之所传者。不过南平是臣祖佩符之邑。锦山为臣祖殉节之地。晚而获闻朝家已尝褒录锦山战死诸人。至于高,赵二臣幕下以义勇闻者。并皆甄奖。臣遂于 孝庙初载。裹足上京。一上言于 驾前。继又上疏陈之。事下该曹。辄以事在久远。援證茫昧为言。臣奉 旨抑郁。彷徨闷泣。以自怨自痛。而又自恨其无他左验也。乃于乙未十月。南下南平。试访于故老。则彭金者。故及唱石崇之子也。彭金言其父石崇曾从臣祖。执靮于锦山。亲见九邑守令列阵待贼。昌平县令以先锋先退。臣祖在后勒兵。驰入抟战。佩印而死云。又石崇每于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5L 页
八月初八日。却肉不食曰。今日韩等战亡之日也。又有官婢礼英者年八十馀。亦能言臣祖逢刃左胁而亡。臣于是始益闻其所未闻。而臣犹以为此口传也。无以为信也。又遂呈书于本县。求见先生案。县监洪处深出故案而示。臣祖名下。书庚寅十月到任。辛卯七月。设筑山城。壬辰四月才罢。同年八月初八日。锦山松岘御倭诸将奔溃。独抗节以死。臣于是始得见其所未见。而臣以为此庶几为明證实记也。又遂再上疏言之。该曹始请议于大臣。又查于本道。继伏奉特旨。赠祖父臣楯兵曹参议。噫。自壬辰至于戊戌。已六十七年矣。六十七年之后。朝廷始知臣祖之死实死于忠。而臣祖亦遂始得名之为忠臣。暗昧者以明。湮郁者以伸。耿耿孤衷。终克著见于期世。是虽使生者糜骨。死者结草。其亦何以报国家发潜烛幽之隆恩哉。臣窃伏闻 国家章程。其所以施褒显之典者。其秩有三。有复除赋役者。此使之免于役而已也。有赠加其爵秩者。此使之荣其身而已也。有棹楔其门闾者。此使之为乡邦之矜式也。苟以臣祖之许国捐躯视死如归者而论之。其法所应得。似若不但在于一之下三之上而已也。然臣又窃伏惟念孝子不责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6H 页
爱于父。忠臣不祈赏于君。方臣祖之遇贼而授命。唯知其杀身成仁而已。舍生取义而已。夫宁有一毫望报于他日之心哉。况今所比絜较量。只在于高下长弟之间。而与昔之全不记录有异。则轻亦恩也。重亦恩也。由是祗奉德音。感戴洪渥。退而守先人丘墓者。又十馀年矣。昨岁。臣偶因人复闻锦山有诸死事臣祠宇。高,赵二臣外。又取其幕下忠义之士。若柳彭老,李光轮等五六人。并享于一堂。而臣祖亦得与于其间云。臣始闻而惊。蹶然而起。复遂赢粮南走。展谒于遗祠。且谛审其缀食之列。则臣祖位在县监边应井之下正字高因厚之上。于次为第九。臣又求见其所谓死节记者。其记曰。南平县监韩楯。清州人也。为人慷慨。少有勇力。壬辰之乱。为南平县监。闻倭贼入寇锦山。杀害生民。其时守令皆遁走而偷生。楯独佩印绶。率兵五百。直向锦山。结阵于梁丹山。与贼终日交战。势尽力穷。遂死于敌。臣受读以来。不觉涕泪之涔淫。盖自恨迷顽不肖。始既不克知臣祖义烈之如此。后虽粗得于南平旧案之所记。又尚不克知锦山之已并俎豆于高,赵之遗祠。表章显扬之至于如此也。臣于是又窃伏念昔臣之所尝自陈者。则是犹可诿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6L 页
之以子孙之私于祖先也。南邑之所尝行查。则是犹可诿之以邑人之私于旧守也。而至若锦山遗祠之所享。实是两湖人士之所许。百年物议之所允。盖尝质之以名儒贤士大夫之公言公见而定之。此足以知其选也。则今虽特许以棹楔井里。俾得为乡邦之矜式。宜若不至于滥也。臣又窃伏闻赵宪幕下义士如郭自防诸人。虽未得祔列于祠享。亦既并旌其闾。则如臣祖之独率县兵。先宪赴敌而死者。虽其平生树立。未敢与宪比并。而苟论其忠功义声。则夫岂不及于自防诸人之下也。而况今者湖西一路。虽小善末节。俱得旌奖。而独于臣祖。乃终阙然而不举。犹且曰既褒矣既显矣。此亦足矣而已。则是岂不大乖于圣朝崇奖义烈酬忠报功之盛意也哉。今臣之更沥肝血。于冒鈇钺。显讼不已者。亦非敢只为死者希报徼恩。有所比絜较量而为此言也。伏乞 圣明特赐鉴烛。即命该曹更加确议。将臣祖父忠臣 赠兵曹参议南平县监臣楯。特许以旌闾之典。以劝忠节。以树风声。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不参处置后自列疏(乙巳正月为修撰时)
伏以臣于再昨本馆之处置两司也。适值诸僚俱有
不参处置后自列疏(乙巳正月为修撰时)
伏以臣于再昨本馆之处置两司也。适值诸僚俱有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7H 页
事故。只与副修撰尹深,沈梓等二人会议之际。臣以为自古置执政。固非一道。虽以唐开元之盛论之。姚宋之外。张说尚文。杜暹尚俭。而张嘉贞则又以吏能并相。时人以为各尽所长。况于今日人才眇然。虽舍新相。亦未见其优于此者。则李堥之言。实甚狂率。金禹锡以下。虽以噤嘿为避而皆可出也。且自古人主之于言者。虽极谬妄。亦不之罪者。非为其人也。为言路也。则 圣明之所以罪李堥。虽出于惩抑妄言慰安相臣。而殊有乖于廓拥蔽务宽容之道。顷者大司宪李一相身为宪长。面承 玉音。而既不能诚心争执。或称言者。或称病狂。前后语意。殆无伦春。终又欲移其论罪之事于大臣。许多恇扰之状。殊无宪臣风采。此可递也。沈梓则亦以禹锡以下。固无可递。而一相引避之辞。枝节太多。是非不明。吾欲以此论递为言。而尹深以为其日面对。既得减等。则此亦足矣。一相亦可出也。反覆移时。梓则折入于深。而臣愚胶滞之见。终始参差。不敢苟然同参于拜劄之末列而出矣。即今事端辗转至此。臣之情迹。一倍危蹙。臣既有伸救李堥之罪。又有欲递不当递之宪长之失。不敢自隐。悉此陈暴于 严威之下。伏乞 圣明下臣此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7L 页
疏于有司。明议其罪。俾无倖免之患。不胜幸甚。臣无任兢惶战慄之至。(时有李堥及宪府宋时哲等三人远窜之命。)
辞副修撰疏(乙巳三月)
伏以臣有罪责轻。无能宠渥。谴罢未久。叙复自如。吁呼未遂。每为喉舌之所阻。黾俛苟出。实无颜面之可施。方且踧踖忧愧。内自讼尤而已。再昨两司处置。归于本馆。臣随诸僚之后。相议递出。区区意见。盖已略具于劄辞矣。大凡台阁论议。虽尝以激峻为主。然固不若从容得当之为贵。顷日 圣上之特命尹善道南配者。非谓善道罪本可贳也。伊时登 对大臣三司之将顺 圣教者。亦非谓善道固宜于饶假也。 上轸念旧之义。下体好生之德。既威既恩。诚不见其大有差谬。而至于大司谏李庆亿诸人。则又尝极论善道之罪。或以一律。或以加等为请者。其于恶恶嫉邪。为国家深长虑者。亦何渠不及于李东溟。而始焉争执。终乃奉承。则前后重轻。自有斟酌。故臣于立落之际。遂并与大司宪郑知和而出之矣。今者两司长官相继更避。至以臣等请出为出于意外。则臣之谬妄无解。言议失宜之失。至此而愈加著矣。其何敢晏然盘礴于公论之地。抗首伸眉以复言是非乎。伏乞
辞副修撰疏(乙巳三月)
伏以臣有罪责轻。无能宠渥。谴罢未久。叙复自如。吁呼未遂。每为喉舌之所阻。黾俛苟出。实无颜面之可施。方且踧踖忧愧。内自讼尤而已。再昨两司处置。归于本馆。臣随诸僚之后。相议递出。区区意见。盖已略具于劄辞矣。大凡台阁论议。虽尝以激峻为主。然固不若从容得当之为贵。顷日 圣上之特命尹善道南配者。非谓善道罪本可贳也。伊时登 对大臣三司之将顺 圣教者。亦非谓善道固宜于饶假也。 上轸念旧之义。下体好生之德。既威既恩。诚不见其大有差谬。而至于大司谏李庆亿诸人。则又尝极论善道之罪。或以一律。或以加等为请者。其于恶恶嫉邪。为国家深长虑者。亦何渠不及于李东溟。而始焉争执。终乃奉承。则前后重轻。自有斟酌。故臣于立落之际。遂并与大司宪郑知和而出之矣。今者两司长官相继更避。至以臣等请出为出于意外。则臣之谬妄无解。言议失宜之失。至此而愈加著矣。其何敢晏然盘礴于公论之地。抗首伸眉以复言是非乎。伏乞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8H 页
圣慈俯察微臣危迫之恳。亟 赐镌罢。以谢公议。
辞副校理疏
伏以臣前忝馆职。猥陈一疏。只以少露其私悃。亦知大乖于公义。谴罚之加。实所宜幸。而劾递之论。乃从轻减。下积愆戾。上辱 鸿渥。郎署待罪。盖已荣矣。不料玆者复承误 恩。至令偾败之馀踪。更玷论思之近班。臣自闻新 命。惭惶震悚。益不知置身之所也。夫以臣至愚陋。无所比数。轧茁之文。徒事于雕虫。蒙蔀之学。不异于面墙。讲读顾问。固非琐劣之所辄忝窃。而况今于已试之后。又复处非据之地。则此岂微臣私分之所得安者乎。噫今夫工匠技艺之流。犹必能于其事而后。可以受人之食。今有工焉。责之以事。则曰吾所未能。与之以食。则乃安然而受之。人之见者。皆必嗤点之为贱工矣。臣于曩者当事之时。既已缄口于是非之际。及今承乏之日。乃复抗颜于言议之列。则此即贱工之不若矣。微臣一身之丧失廉隅。有不足言。而其于辱 朝廷而羞当世何哉。此尤臣之惶愧踧踖而不敢冒进者也。伏乞 圣慈特垂鉴烛。怜臣至恳。非出饰让。将臣职名。夬 赐递改。以安微分。以重近列。不胜万幸。臣无任兢惶祈恳之至。
辞副校理疏
伏以臣前忝馆职。猥陈一疏。只以少露其私悃。亦知大乖于公义。谴罚之加。实所宜幸。而劾递之论。乃从轻减。下积愆戾。上辱 鸿渥。郎署待罪。盖已荣矣。不料玆者复承误 恩。至令偾败之馀踪。更玷论思之近班。臣自闻新 命。惭惶震悚。益不知置身之所也。夫以臣至愚陋。无所比数。轧茁之文。徒事于雕虫。蒙蔀之学。不异于面墙。讲读顾问。固非琐劣之所辄忝窃。而况今于已试之后。又复处非据之地。则此岂微臣私分之所得安者乎。噫今夫工匠技艺之流。犹必能于其事而后。可以受人之食。今有工焉。责之以事。则曰吾所未能。与之以食。则乃安然而受之。人之见者。皆必嗤点之为贱工矣。臣于曩者当事之时。既已缄口于是非之际。及今承乏之日。乃复抗颜于言议之列。则此即贱工之不若矣。微臣一身之丧失廉隅。有不足言。而其于辱 朝廷而羞当世何哉。此尤臣之惶愧踧踖而不敢冒进者也。伏乞 圣慈特垂鉴烛。怜臣至恳。非出饰让。将臣职名。夬 赐递改。以安微分。以重近列。不胜万幸。臣无任兢惶祈恳之至。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8L 页
因冬雷书进所怀疏(乙巳十月)
伏以臣昨在试院。荐感风寒。而试事至重。力起考校。未及复 命。又闻襁褓女息之讣。惊哀之馀。症势益剧。归家苦痛。头部如碎。寒热相搏。咳喘随发。不得不冒昧谒告。以图休沐。而辞单未入。 召牌忽降。臣虽愚迷。亦粗识不俟驾之义。非不欲祗承 严命。而床席之身。无以自力。竟负违慢之戾。又犯阙直之科。一身二罪。只俟罢递。而第以问备往复。例致迟延。奏当判批。亦必费日。则以臣应罢之人。又何可苟且因仍。久玷 经幄之班乎。伏乞 圣明特鉴微恳。亟于未及勘律之前。先赐罢退。以公以私。不胜万幸。且臣窃有区区所怀。涉于愚妄。而当 圣上遇灾修省。特询近列之日。不敢以戴罪自嫌。略效芹曝之献。亦愿 圣明俯察而财幸焉。呜呼。皇天之所以仁爱我 圣上者。可谓至矣。前岁之彗。即数十百年来所未有之灾也。当彗之始出也。 圣上之所以忧遑震惕。激励兴发者。虽商宗,周王。无以过此。一此而不懈。则夫岂特弭皇天之警怒而已。盖将以致中兴回至治而无所难矣。曾未几时。妖芒幸消。而一日二日。 圣怀渐纾。震惕者变以为沮缩。兴励者易以为弛惰。以当日
伏以臣昨在试院。荐感风寒。而试事至重。力起考校。未及复 命。又闻襁褓女息之讣。惊哀之馀。症势益剧。归家苦痛。头部如碎。寒热相搏。咳喘随发。不得不冒昧谒告。以图休沐。而辞单未入。 召牌忽降。臣虽愚迷。亦粗识不俟驾之义。非不欲祗承 严命。而床席之身。无以自力。竟负违慢之戾。又犯阙直之科。一身二罪。只俟罢递。而第以问备往复。例致迟延。奏当判批。亦必费日。则以臣应罢之人。又何可苟且因仍。久玷 经幄之班乎。伏乞 圣明特鉴微恳。亟于未及勘律之前。先赐罢退。以公以私。不胜万幸。且臣窃有区区所怀。涉于愚妄。而当 圣上遇灾修省。特询近列之日。不敢以戴罪自嫌。略效芹曝之献。亦愿 圣明俯察而财幸焉。呜呼。皇天之所以仁爱我 圣上者。可谓至矣。前岁之彗。即数十百年来所未有之灾也。当彗之始出也。 圣上之所以忧遑震惕。激励兴发者。虽商宗,周王。无以过此。一此而不懈。则夫岂特弭皇天之警怒而已。盖将以致中兴回至治而无所难矣。曾未几时。妖芒幸消。而一日二日。 圣怀渐纾。震惕者变以为沮缩。兴励者易以为弛惰。以当日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9H 页
避殿减膳之心。而复转以为平日宴安姑息之心矣。以当日求言修政之心。而复转以为平日辍讲停务之心矣。是何周岁之间。 圣心之敬肆检放不齐之至于此耶。今者天戒又作。冬雷荐发。轰轰烨烨。光怪非常。此固无他。仁爱之天。盖欲以复警我 圣上之心。以鼓其沮缩之气。以振其弛惰之政耳。 圣上于此其可不思所以体天之心答天之谴。以尽其修省之实。以之而率厉臣工。蠲恤民隐。变委靡牵系之陋习。而为涤荡振刷之宏规乎。抑臣读大易。得一说焉。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天雷之出于地者。盖有乐之象焉。今以纯阴之月。乃有虩虩之震。则是无乃皇天之有戒于非时之鼓乐耶。今此进宴之设。固是以国为养。万不可已之举。而第念王者之孝。异于匹庶之孝。夫必待布筵设席。举乐称觞而后。以为寿者。此乃常人之孝也。至于奉 宗庙安国家。以四海之欢心。以为寿者。唯王者之孝为然。目今冬雷昼星。天灾孔棘。禾损菽无。民事转惨。俯仰四顾。忧虞溢目。微臣愚妄之忱。窃以为维我 东朝亦必蹙然不宁于今日之受此乐也。倘 圣上亟下姑罢之令。更俟时和岁丰而为之。使吾民之有父母者。皆得以欢忻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79L 页
鼓舞。同此乐焉。则其于王者事天事亲之道。岂不两尽而无遗憾乎。夫曩者温泉之效。可谓至神矣。祛 圣躬积岁之沈痾。启我东万世之洪庆。虽在 祖宗朝屡次巡驻之日。若论其效。盖未有若斯之神者也。今国家方事兴造。有明岁之计。而 慈圣亦且远临云。臣愚窃伏想 圣明以 慈候于今夏违和最久。而局医技拙。恒剂效迟。则不得不有此奉驾之意焉。噫。非乐而为此也。将以医 君父之疾也。民有不堪。有不可暇恤。事有难便。亦不可暇顾。则其谁敢曰未可也。然而微臣愚妄之忱。窃恐今日之为计。又不若曩者之计之为周详也。夫 圣候之宜于温泉则言之久矣。粤自癸卯之夏。已有置传汲取之事。亦已少试之矣。厥后 圣躬连岁未宁。症候不一。而苟究根源。固无非湿热之为主。故虽非从事轩岐之门者。皆莫不明知其万万无疑。而及乎针药皆无所可试。然后玆议也乃决。今者 慈圣之候。必宜于温泉。万万无疑者。其果如曩者 圣候之比乎。其针药之皆无可施者。其果如曩者 圣候之比乎。况彼诸医之论。譬如狃胜之将难以语兵。风声所及。亦多从而靡者。此可谓至不审也。今乃以不审之议。而决至难之行。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0H 页
此臣愚所谓今日之为计。又不若曩者之计之为周详者也。呜呼。常人履屐之间。犹不可以不慎。而况 玉趾之临。至于数百里之远耶。至于得志而再往。尤为邵氏之明戒。 圣上于此亦宜惕然反顾。划然改虑。罢不急之兴造。而熟思而善图焉。呜呼。玆二事。国家举措之大者也。而臣既得而妄言之。则臣请复言今日之民事。方今民生之困悴。可谓极矣。以一身而为数人之役。以一户而萃数口之征。以一岁而输数年之税。嗷嗷怨谗。八路皆然。而国家之所刻法督意每不少恕者。唯在于积逋之徵退赋之捧。微臣愚妄之见。窃不知此果何计也。夫积逋之弊。前后诸臣论之累矣。荡减之议。盖尝一发于今春。事几行矣。忽复为操切之言所中格。其所谓必须明查指徵无处与否者。即使斯民不得蒙其泽之言也。夫既曰指徵无处。则此必以邻以族。皆无可指者也。此必不待荡涤。而皆无可以著手者也。以此而釐文簿则可也。又何可借此而虚寄美名。以为愚斯民耳目之资而已乎。呜呼。留之不足以得国粟。去之则可以得民心。蠲其虚簿。以施实惠。计莫善于此者。而今者必欲拥其虚簿。以招实怨。则臣窃未知此果何益于国家耶。假使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0L 页
虚簿之中。果有一二指徵之处。得以浚残民之膏血。而想其催敛。亦必无多矣。而况自有明查之令。今世之所谓才有司者。举皆诘民如诘盗。德音未遍于穷闾。而怨声已彻于苍穹。则臣窃未知此果何益于国家耶。至于退捧一事。其始也本欲为惠于民。而终至于为民之大害。夫民既不得纳矣。国虽不捧于民。而犹可以支也。故于是而有蠲减之意。而今既不得捧矣。又不忍便弃之于民。故于是而有退捧之令。其所谓退捧者。即今日之所以为积欠者也。臣尝观苏轼知杨州时。论积欠状。其言曰。方今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过半。而欠簿不除。臣自颖移杨州。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则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官吏皆云。以夏麦既熟。举催积欠。故流民不敢归乡。呜呼。此数语者。真可谓善言穷民之情者矣。积欠之害。古犹若此。民怨之酷。今亦何异。伏愿 圣上深察百姓之怨苦。收回前日明查指徵之命。而特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1H 页
令该道并取癸卯以前积年杂色欠额。悉行蠲免。只将于见年正额。责令尽完。以一施旷荡之 恩。而自今以往。苟遇凶岁。有可减则减之。不可减则不减。毋苟为退捧之令。以为民害。则今日救民之道。宁复有大于此者乎。昔在皇明万历初年。辅臣张居正当国。以为与其脧剥以资奸贪。孰若尽蠲旧逋。以利穷民。令行而天下大悦。臣每观此事。以为居正不过一时之才相。而其规模广大。能识先务者。乃至于此。宜乎做十五年之治平也。今 圣上若以 神宗已行之政。施之于民。以居正识务之道。责之于辅相。则今日吾国吾民。亦岂无粗安之效乎。顷者谏臣陈疏请取京衙门所储银布。以代一岁之布役。此其言亦美。而然终不可施者何也。今 朝廷方欲取穷民口吻之馀。以充积逋。又岂肯捐京府腹心之藏。以济贫民乎。虽然。臣于去秋。忝在兵郎。适掌军布。得以知京府腹心之藏。亦颇有尾闾之泄矣。淑敬公主房之营造也。土功木役。三年乃毕。臣窃算其工匠募役之价。多至于二百十四同零。以金而折之。盖不下七八千两。而若复以度支之粮料 内司之所费而计之。则必至于满万而有馀矣。噫噫。可谓多矣。苟能以一宫营作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1L 页
之需。而移之于一岁之民布。设有不足。其亦几何。臣于是益知虽前日谏臣之疏。盖未始不可行也。而虽用议者之言。以尽蠲其积欠。盖亦未始大损于国计也。今臣于病伏呻痛之中。神思恍然。不能毕罄平素之所思。只将数款。粗贡微衷。苟 圣明不以为愚妄。而孙而施之。则此岂特微臣之幸。抑亦国家之幸也。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玉堂因雷变进言劄(丙午十月修撰时)
伏以呜呼。今日国事。诚可为于邑而流涕者矣。上无兴拨之志。而逸豫之日狃。下绝激励之方。而媮媠之日痼。譬如不操之舟久而罅孔愈开。如不张之弓久而筋胶渐解。弛弛靡靡。寝微寝衰。唯日趋于沦垫破坏之域。今日群下之所庶几日望于 殿下者。秪在于 圣志之一奋。以勉修庶政。频接臣僚。以少振其积弱将陨之业焉。而日者冬雷虩虩。一旬而再发。雹降地震之异。交警于南北。上天谴告至于如此。此正殿下之勤圣虑而厉乾刚。以感激皇穹。消弭灾害之秋也。臣等玆不揆迂陋。辄敢有所尘渎。以干 严威。唯 殿下之留意焉。呜呼。古人有言曰。迅而易失者几也。往而不返者时也。夫 殿下之临御臣民。今已
玉堂因雷变进言劄(丙午十月修撰时)
伏以呜呼。今日国事。诚可为于邑而流涕者矣。上无兴拨之志。而逸豫之日狃。下绝激励之方。而媮媠之日痼。譬如不操之舟久而罅孔愈开。如不张之弓久而筋胶渐解。弛弛靡靡。寝微寝衰。唯日趋于沦垫破坏之域。今日群下之所庶几日望于 殿下者。秪在于 圣志之一奋。以勉修庶政。频接臣僚。以少振其积弱将陨之业焉。而日者冬雷虩虩。一旬而再发。雹降地震之异。交警于南北。上天谴告至于如此。此正殿下之勤圣虑而厉乾刚。以感激皇穹。消弭灾害之秋也。臣等玆不揆迂陋。辄敢有所尘渎。以干 严威。唯 殿下之留意焉。呜呼。古人有言曰。迅而易失者几也。往而不返者时也。夫 殿下之临御臣民。今已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2H 页
八年矣。其不及十年者。才二年矣。 殿下试反思之八年之间。所注措者何策欤。而所作为者何业欤。不闻其日进而唯闻其日退。未见其寝昌而唯见其寝弊。纲纪政令。日懈一日。国体君威。日替一日。譬如千仞崖岸。虽未见崩隳之果始于何时。而夷而复夷。今且洼然而为谷矣。盛年易过。大业难持。而扶衰补弊之政。其真无可成之时矣。当 殿下初登宝位也。承仁庙之赫业。继 宁考之大志。睿质夙茂。令闻克著。则有初光前。此真可为之几也。而此几既已失矣。当顷岁妖彗之示警也。惧谴告之孔惨。悯忧虞之多端。而 殿下之警动厥心者。盖尝切矣。招集群僚。大询谋谟。则因灾转祥。此又可为之几也。而此几又已失矣。当前夏温泉之返驾也。沈痾既祛。旧学亦至。志气可以复厉。德慧可以复进。则舍旧图新。此又可为之几也。而此几又已失矣。难逢之会。当面辄过。易颓之治。举足愈下。则此今日有识之士所以不能无慨然憾恨于 殿下之日事倦勤也。今者暴客才回。啧言方肆。庚寅之事。犹未至此。则拂乱增益。此又其几。而臣等窃伏覵 殿下之所以措心立政者。犹未有以大异于前日。而震惕之馀。继之以销沮。销沮之后。转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2L 页
以为偷靡。而唯将曰亦既劳止。讫可少康矣。唯将曰今我不乐。日月其除矣。则今日之几。又安保其不为前日之虚抛耶。噫。今夫为州县者。一旬废衙坐。则吏胥为之寒心。一日留讼牒。则小民为之嗷嗷。人君之事。重于守宰则晢矣。军国之务。殷于州县则彰矣。操作威作福之权。而事事而拘牵。持国家利势之柄。而唯日以迟回。则逶迤迁就之际。纲纪之潜替。事机之渐隳。盖必有不胜其多者矣。晋接之期。甚阔而犹废。文书之入。虽鲜而亦滞。此虽每因 玉候之多愆。而其于君臣上下应酬交际之道。岂不隔绝旁落而无馀存者耶。呜呼。今日群下之所庶几日望于 殿下之一奋圣志者。非欲以自利其家也。乃欲我 殿下之国之理也。使今日国家尽革旧习。而以日臻于治安。则此大荣也。是荣也是群下之荣耶。抑君父之荣耶。使今日国家不改此辙。而终不免于危乱。则此辱名也。是名也是群下当之耶。抑君父当之耶。苟 殿下垂念至此。则亦必有所瞿然惕然而知所择矣。而然以 殿下之明圣。终未见其有悔悟之端者。是必殿下自以席祖宗重熙之业。二边之衅粗弭矣。四方之民粗保矣。百职奔走。又自率于下矣。吾虽深居于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3H 页
内。高拱于上。而可以宴佚而无他虞矣。抑又以为吾虽不事刚健。而终不失为仁厚矣。吾虽未能忧勤。而亦岂至于弛废矣乎。以自恕之心。长自逸之德。唯泄泄危乱之日归而不自觉焉。噫噫。岂不大可忧闷而痛迫者哉。西汉之盛也。莫盛于文景。而复兴于孝,宣。终危于成,哀。后之论者。不以咎成哀。非无咎也。不足咎也。而所咎者。在于元帝之徒能仁厚。优游无断。唐之盛也。莫盛于贞观。而复兴于元和。终危于懿僖。后之论者。不以咎懿僖。非无咎也。不足咎也。而所咎者。在于开成之徒事文雅。痿弱不振。今 殿下当积衰之馀。处狃安之时。亦宜一鉴往古而以戒其当戒者也。呜呼。使今日之事至于如此者。亦岂非群下之罪乎。臣尝观金史。金自南迁之后。群臣任事者。往往无恢复之谋。唯临事。相习低言缓语。互相推让。以为养体。每四方灾异。民间疾苦将奏。必相谓曰恐圣主心困。事至危处。辄罢散曰俟再议。已而复然。或有言当改革者。辄以生事抑之。故所用必择软熟无锋铓易制者。每北兵压境。则唯相对泣下。或发长吁而已。兵退则大张具会饮。此金之所以终底于危亡者也。以臣等观于今日。则其不与彼时同者。盖几希矣。今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3L 页
殿下如欲自励而励群臣。则必先刻誓于心曰。疾疢之作。由宴安矣。宴安之怀。不足乐矣。徒使我获戾于天于祖宗于小民矣。必先屏嗜欲。惩怠惰。而使吾身始立于无过之地。察民瘼决壅蔽。而使四方无异于户庭之间。而数开经幄。以资讲劘。总揽大柄。以振颓废。且以之责勉宰辅。使之孜孜于拯救生灵。迓续天命之策。毋复以先入为主。已行为是。而为前日之姑息。则今日之危者。或可转以为安。而如其不然。臣等颛愚不佞。诚不识国家之将税驾于何所也。呜呼。人才之凌替。又莫如今日之甚。此亦莫非 殿下之不频接臣僚之致也。既不见其面。又何以知其心。既不闻其言。又何以知其才。今将使之授吾之重任。托吾之大事。而所凭者。只是铨筒纸上之名而已。则古之明君英辟所以颠倒驾驭。使有才有能者争自淬砺。以供上之所需者。必不如是之草草也。是故祖宗旧规。庶官并赐轮对。 先朝美政。守令亦皆晋接。其所以综覈激厉之实。岂不委曲周悉。而今 殿下则于法筵三讲。既以违豫而不举。儒臣召对。因复废阁而不行。臣等无状。迹忝近密。而犹未得以数觐 耿光。而况于远外疏贱之士耶。逸骥未必不絷于下泽。美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4H 页
材未必不混于焦爨。而移东填西。挈左补右。平时差除。每患耗缺。苟国家多事。四方有虞。则抑将何以应之耶。噫。此亦非细忧也。且言路之于国家。犹人之有命脉也。脉绝者死。言绝者亡。此诚不可以不虑者也。而臣等窃伏覵近来此路。转益崎岖。片言有忤。而 恩命每靳。一事或错。而严旨随降。则曩日一二臣之事。固足为言路之戒矣。至于今秋。求言之 教。真可谓哀痛恻怛。而布之四方。已过两朔。只是二三守令所陈民瘼而已。曾未有指摘朝廷之阙失者。是岂朝廷果无阙失之可言者耶。是诚由 圣教末端数语耳。夫 殿下之所指为奸邪者。似若在柳世哲辈。而此事则既已明白退斥。明旨赫然。今又何必更举于求言之日乎。若其同异之说。则尤有所未然者。今之荐绅之士。怀同异之心者。固皆非矣。然国家之祛此害。自有道理。今徒欲设此目。以为言者之禁。则是将无人不可疑。无言不可罪。而其流之弊。或至虽有肆为朋党。以坏我 殿下朝廷。而亦无由而闻于前矣。昔宋哲宗时。尝于求言。诏禁六事。相臣司马光抗疏争之。以为人臣唯不上言。上言则皆可以六事罪之。是诏书始于求谏而终于拒谏也。斯岂非老成者长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4L 页
虑远见恳恳之忠言耶。惜乎。当 殿下之始有此教也。未有以光之此言进于 殿下者也。今则教已颁令已行。已无可及矣。而然 殿下终不可以不闻此言。臣等敢因言事。复缕缕而毕其说。伏愿 殿下恕其僭赦其罪。而垂神察纳焉。取进止。
请召还八谏因论金益廉事疏(丁未二月修撰时)
伏以臣于前月二十九日夜在直庐。伏见前后圣教。声罪台阁。一并窜逐。切责近列。有至拿罢。 天威荐叠。光景错莫。而喉司既空。争覆无人。中宵遑遑。刻漏已深。倘少迟延而此夜转为明晓。则 国忌在前。斋事将戒。虽有切至之论肝肺之辞。皆将以例格矣。臣于李䎘等所论。不无不敢是非之嫌。而至若金禹锡等事。则适于日前得闻语臣之语。故敢于立谈之际。草进短疏。而辞有所不暇敷。情有所未尽暴。仓卒寂寥。无足言者。臣常切愧慄于中矣。昨伏闻顷者两司引对之时。自 上有以臣疏中所陈为非实然之状者。臣愈不胜惶悚。自恨树立之素污。曾无所取信于君父也。噫嘻。今日是何等时也。天灾民怨。日以益甚。而朝著泮涣。廊庙空虚。国家之忧。有未可以一二言者。譬如行舟于溟涨之间。而既失长年。又丧樯楫。
请召还八谏因论金益廉事疏(丁未二月修撰时)
伏以臣于前月二十九日夜在直庐。伏见前后圣教。声罪台阁。一并窜逐。切责近列。有至拿罢。 天威荐叠。光景错莫。而喉司既空。争覆无人。中宵遑遑。刻漏已深。倘少迟延而此夜转为明晓。则 国忌在前。斋事将戒。虽有切至之论肝肺之辞。皆将以例格矣。臣于李䎘等所论。不无不敢是非之嫌。而至若金禹锡等事。则适于日前得闻语臣之语。故敢于立谈之际。草进短疏。而辞有所不暇敷。情有所未尽暴。仓卒寂寥。无足言者。臣常切愧慄于中矣。昨伏闻顷者两司引对之时。自 上有以臣疏中所陈为非实然之状者。臣愈不胜惶悚。自恨树立之素污。曾无所取信于君父也。噫嘻。今日是何等时也。天灾民怨。日以益甚。而朝著泮涣。廊庙空虚。国家之忧。有未可以一二言者。譬如行舟于溟涨之间。而既失长年。又丧樯楫。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5H 页
万斛之重。作一虚器。其覆其济。殆未有所卜也。今臣荐受渥恩。职忝近列。揆以分义。有不可以终始泯默。坐观于旁次者。且今合启中所论左议政臣洪命夏事。比两相稍从宽轻。臣又不可辄诿以亲嫌。玆敢披露愚忱。仰于 宸严。唯 圣明之裁幸焉。呜呼。汉司马迁有言曰。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其实皆以为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今者两相之为国家忠勤才力之臣。即 累朝之所尝眷任。而国人之所共许者也。此岂真有一毫忘君父负国家之心者哉。唯其弱国无幸。重责多尤。上年之事。所遭叵测。假令果有奏对之错谬者。一如记事者所注录。而状本之失误。又是人人之所指点。臣愚则以为此正司马氏所谓皆以为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者也。执法之请。此有所凭。而为法之受。彼亦难憾。苟 圣明务欲悯念旧臣而终始全恩。则唯莫如使之速得其自便自安于私分而已。方生之论。威不可折。久激之议。愠不可解。若此辗转。收结无期。则两相之迹。愈益其臲卼。而国家之事。终将靡所底止。此诚 圣明之不可不周思长虑。一以为大臣计。一以为言路忧。而处之必求其当者也。方李䎘等之一时窜谪也。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5L 页
殿下于三司面对之请。既皆挥却。台启之外。大臣及诸臣之相续投疏者。又莫不以䎘等为言。辞不为不切矣。诚不为不至矣。而 天听愈邈。尚未有收回之命。愚臣眇末迂晚之说。亦自知其无所槩于 圣心。而臣于伊日之夜。目见李夏等卒承 严命。颠倒下地。朝衣坐藁。吏胥惊嗟。气象惨然。臣犹今往来于心。不能自置。实不料 圣明之世。乃有如许举措也。今不特李䎘等七人而已。又有李垕之事。垕新自外来于李䎘等被罪之后。继而争执。而敢以疏戆之志。激发危覈之论。未蒙矜纳。旋谪边远。舆情之郁抑怜悯。又有甚于李䎘等者。盖其所引说话。既已具载于起居之草。则此其言之非所自诬者可知也。因两司之再避。特赐引对。而 天语和柔。既不弃斥于继垕而言者。则此其事之在所难已者可知也。然而不 允群情。不思所以召复。则臣愚未知 殿下之所以遂罪垕者。抑又何故欤。至于执义金益廉之连为合启也。凡所言议。一悉之启辞。无不可也。而兼具别疏。终秘同席。托以机密。亟求旁进。乖常之举。已非光明俊伟者所为。而且其与李垕相议于朝房也。凡垕所言。廉皆诺诺。至以为吾亦尝见此说于政院日记。厥所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6H 页
證明。不啻丁宁。而中生计较。进退游辞。其间情节。又有不可尽闻于 上者。垕遂发愤。先为引去。则益廉于继避之辞。乃复以流传之说为语。有若曾所昧昧而未有闻者。及垕得罪。人皆咎之。则益廉于再避之际。故为送简于政院。有若初执左契。不得不论者。而其辞乃曰。既非耳听之言。似难取信。臣之不得不相持者。良以此也。又曰。初不知有此。今见此语。不觉心寒而骨惊也。噫。台阁论事。理宜明正。而始證终变。乍违旋随。诿之流传而既免首发之名。托以简问而终讳目见之迹。则此人之用意屈曲而能巧于事者。何至于此耶。明明 圣朝。终无死谏臣于荒裔之理。使垕他日复入脩门。则臣不知此人将何颜面而复见垕耶。夫激人先尝者。反类乎周慎。持證即论者。亦近于鲠直。其操纵捭阖。或缓或急之说。又有似乎勤勤恳恳之忠焉。惜乎。以 殿下之明圣。犹有所未能烛于此人之情状也。今日之计。只在于 殿下之深留圣念。克怀永图。容以天地。解以雷雨。而前后八谏。一皆召还。则夫臣上所陈一以为大臣一以为言路者。似亦不可外此而他求也。臣不胜惓惓之愚忠。谨冒死而言。且臣禀赋虚弱。加以素有痰火之症。呕吐咳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十 第 286L 页
喘。寻常作苦。自数岁以来。幸得服药调摄。稍向苏痊。而一有伤感。还复弥留。日前累次解职。皆以此病。欲便于治疗而已。今者旧疢之发。已至月馀。而适因所差东莱之行。待以朝夕。不敢更为求褫之计矣。一日二日不减。而加气逆之症。最是难医。面烘如火。足冷如冰。痰积于胸。食滞于咽。种种危苦之状。决无出入直庐之望。伏愿 圣慈俯轸微恳。俾即递去职名。专意将理。庶几复完为人。而得有所报效于原隰之役也。臣尤无任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