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耻庵集卷之四
耻庵集卷之四 第 x 页
耻庵集卷之四
 书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6H 页
与朴和叔(戊辰)
伏惟霾炎。台候万福。仄闻光膺 宠命。擢拜铨长。瞻耸期待。朝野所同。况士友之所望。为如何哉。窃想毕竟未免一起应 命。未知何以为计耶。夫君子之仕。为人非为己也。苟能秉心公正。权衡精切。则国事其庶几乎。更愿台兄出试所学。裨益世道。无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则幸甚幸甚。之濂旧疾。日益沉笃。归意甚急。而正值潦炎。势将待秋登道。闷恼难状。前书已登彻否。其中有当追复者。具在别纸。不宣。
 前书所教子仁云云。未知指何事而然耶。幸乞示破。当初两书。只是出于朋友相爱之公心。毕竟不同则亦无奈何。今日士友。与子仁相亲。而以子仁为非者。亦非一二。子仁以此尽恨。则日亦不足矣。至如鲁丈。则弟终始信服。当崔慎之上疏也。尤丈门徒拟议鲁丈甚激。而吾极力辨救。务镇浮议。且对尤丈之时。亦为力辨其不然。此则子仁之所不知。而亦不欲告人者也。罗疏对举学疏则只救尤丈而已。非侵攻鲁丈。故华子未免随参。今日救尤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6L 页
丈者。与翻局前救尤丈者无异。而当时救尤丈者。动踰千百。子仁亲族。亦非一二。而渠亦坐在其中。子仁其亦一一追咎耶。大抵今日是非。初出于公心公见。而以为毕竟不合而怨恨。则便非君子之用心矣。昔者人或信服尤丈。拟于圣人。而吾则以为太过。今日论尤丈者。又指为无状小人。而吾则又谓不然。终始言论如斯而已。有何前后不同者乎。前后以此谤我。则吾亦无如何矣。又以昨年往见尤丈为咎云。此亦不然。先人墓表。失于火灾。三度委送儿辈。推得元本。而每至空还。不得已力疾躬往。艰难得来。金石文字之躬往请来。如台兄亦曾为之。而子仁家则非止一二数。以此为咎。则尤不得其平也。盖君子不用絜矩之道。则虽曰周思密察。难免堕落一偏。徒知有己。不知有人之弊。可不惧哉。如鄙见。凡诸言论。虽无遵依。只欲徐究公观。不至前后相戾而已。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与朴和叔(己巳)
牢蛰穷山。闻问阻绝。近始得闻台旆还寓。无前炎热。台候何似。瞻傃倍切。尤丈竟及奇祸。尚忍言哉。尚忍言哉。闻其丧行。将到万义。道里不远。执事似必赴哭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7H 页
于葬前矣。幸乞示破。贱疾筋骸精力。日觉损败。长委枕席。凡百无复自振之势。奈何奈何。勋子往拜。玆申起居。不宣。
答朴和叔(庚午)
前秋下赐覆书。谨已承悉。此荐奉俯存。因审近日起居之详。且闻与慎兄参同。追惟畴昔。感慰交至。不知所喻。窃念之濂猥以庸陋。久忝下风。而行己不慎。发言多妄。恐终始得罪于门下。今乃教缛谆至。有若更加开诲者然。不胜幸甚。但奖谕之旨。则万非所堪。而其末端。似有责望之意。此则执事者犹有所未察也。请略陈之。槩自甲寅以后。深入堤峡而谤言溢世。至于庚申。几为世所弃。屏迹田里。而执事名闻方昭。德业方起。隐显殊道。往来讲说。果有未易自如者。又台兄以谤议之腾。使止长书。窃自叹其不能随事论辨。以尽朋友之责而已。虽师生之间。刘元城事。盖可见矣。然其间事之关于大体者。则彼此亦岂有不尽者哉。其论议之异同。初何可固必也。至于癸亥。门下以吏议入 朝。与尤丈同事。而其时远在湖县。凡所施为。不得与闻。其后拜冢宰 登对也。羁宦岭表。声闻截然。设或有献愚者。势不相及。夫焉有阻隔之端也。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7L 页
至于闵台及金令士肯云云。儿辈不得已亲往两家叩之。则皆以无此为答云。无一字一言可證。而人言如此。诚未可知也。且人以我待尤丈。有前后之异。此亦不然。世道虽有随时而变。人之意见。亦岂随时而变。盖吾侪于尤丈。平日责备则有矣。后来论者太甚。则亦不无扶救之道。此出于妄效微显阐幽之遗义。而亦不过屋下之私谈而已。若以华子之随参疏末为罪案。则岂不深文乎。此外有何可言者乎。往推先表一款。六七年前。以不得不一番躬往之意。语及于台听。想或忘之耶。知旧间往请金石文字。位尊望重者亦何限。岂独如之濂者哉。宋君德普所传云云。尤不可记。此处宋生诸人。亲见问之。则又答以无此云。为可笑也。且闻台兄以为今之学者。各有争道之心。果然否。夫道者。大中至正仁义之道也。学者相与讲明。所以求仁行义。各造乎道矣。其间若有一毫争心。则未知所争从何而生耶。门下平日论说。多有恰好处。此所以心窃叹服者。今何故作此见识耶。如何如何。子仁云云。往湖中时。不得相问。诚非初意。当暑远役。病故戏之也。此亦疏节。别无大段理会。若以此深加怨怒。则非所望于子仁者。君子反求诸已。不责人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8H 页
矣。然屡蒙警督。益感不遗之义也。盖凡诸众谤。只缘行义不修。不能取信之致。宜乎见弃于人。而今乃执事以命辞太重。昔贤盛德事。遽望于愚贱之身。则非特揆以微分。无所容措。古人曰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窃恐反有累于执事也。惊愧悚惕。不知所喻。大抵之濂禀性狂愚。不自量力。妄慕古人。无积厚于己。而徒事论说。喜与人事。自诳诳人。罪不可胜赎。今虽知此。欲收桑榆。而疾病枯落。志气摧尽。白首穷庐。但自悲叹。幸门下更垂哀怜而谅察焉。执事既已发端。所系非细。略言其槩。而神精都丧。语言无伦。不胜悚仄之至。病情去冬复剧。至春才寻生意。而耳聋目眩。气力弊败。日夕昏倒。放废酬应。作一书疏。经岁仅就。此亦准拟而久未能者。奈何奈何。
答朴和叔
齿痛方苦。得奉来书。乍觉开醒。兄病虽非沉痼之比。树根不轻。不待完复而轻出。恐致大败。切须慎之如何。不磷不缁。与遁世无闷无别云者。来教诚是。然特借此磷缁。以喻当世之难。非必为判而二之也。古人文字。亦或有似此者。如何。高弟与弟子之弟字。似无异。盖初以有子弟之义而名之故也。如何。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8L 页
华夷之分。严于春秋。虽圣人复生。别有料量。如平仲之类。盖味乎枉尺直寻之教。屈事夷狄而不知耻。故两句之言。并言此。如何如何。
 蔡氏所谓自阴阳未生而言。则太极必当先有者。盖以毕竟先有此理者言之。而必当先有四字。分开太重。似未稳当。至如叶氏所谓截自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言之。一阳未动之时。谓之阴阳未生可也云者。未免认气为理。以理气为二之病。夫阴阳固未始相离。阴前是阳。阳前又是阴。一阳未动时是阴。才动已是阳。谓之阴阳未生。不可也。若以此谓之阴阳未生而太极必当先有。则所谓太极者。此时依泊在何所乎。
答朴和叔
夜来调况如何。向傃。示长笺。甚荷不外。其所论说亦自好。第就其中数段。略陈𥌒见。与草庐书。又是大段误着。其书辞非以讲论。而草庐又非固执之人。不待问而径论王朝之礼。徒取辱焉。可笑之甚也。然其所太过者。亦岂有意然也。只是一任己见。无复审察而择焉故也。至如时论则恐非其情也。弟书不言近日事。非无所闻也。非所当言。不欲言也。况湖岂是好起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9H 页
争端者。其门有人气燄极难当。虽不足畏。而亦不可犯也。兄之此论一出。便腾无限是非。将不胜其纷纷矣。身未出世。而岂可径犯世患犯古训而触邪气耶。此弟之所欲审慎者也。至如论学。吾知其无益。盖数则斯辱。古人所戒。故只以处世之大方。冀其或悟耳。大抵吾辈学力未至。前途尚远。当此之时。并当杜门默守。讲书求志。专意办自家工夫可矣。若舍己芸人。疏于治己而徒费颊舌。则多见其不知量也。此是可惧也。如何如何。多少不宣。
 世无一视大公之人云者亦然。然吾辈亦何能尽免乎此也。学力未至。穷理未明。则或坐在里许而不自知。此不可轻易语及也。
 杨氏复曰。人家族众。或主祭者不可以祭及叔伯父之类。则须令其嗣子别得祭之云云。叔父则其嗣子别立祠堂。固如此矣。伯父则不然。无后则为班祔。有后则即是宗家。安有宗家令其伯父嗣子别得祭之乎。幸须示之。
与朴和叔
昨昨伻候。则兄已搬出江上。令人怅惘。弟数日粗安。而病怀难聊。奈何。江舍或有图得之望耶。圣时顷访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69L 页
兄虚返。殊以为怅云。尸字韵末句。更改以履亨不在河清日。东海曾闻会此悲。颇蹈袭兄诗。而义理则亦不无发明者。未知如何。子仁处已付书。并书送此诗耳。元九家答书。已作送否。更思别无加详。其族党皆善类。是可尚已。此奉文字。曾经览否。牛山问答下谨按云者。乃俞市南所著云。览即还掷为望。病颤不宣。
 承审多少示教。幸甚。兄之所处之义。弟非不思。今此所言。非为苦勉吾兄耳。前后书。虽自谓妄效愚悃。而狂率僭妄。宜得罪于左右。不意辱赐反复。开纳之意。至为谆切。有以见喜闻乐取之功。果非常情所及。若此不已。德业之进。何可量也。叹服之馀。尤切悚戢。夫与人书疏。既觉其非则谢过足矣。至于推书改送。恐涉太用意。而虽未对床。无异合堂。则旋觉旋改。亦自不妨。玆副盛意。鄙亦改呈。第念前书妄率之失。所戒尤甚。若并改此。何以见弟之过。与夫兄之德哉。抑来教之旨。不为虚设。故玆敢还付。并冀谅察。噫。夫子有言曰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向非弟发端。何以闻砭药之教。而重为之懔惧哉。更愿继此以往。勿替箴规。虽或有非情实所在。并当敬受而加勉也。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0H 页
答朴和叔
伏承投示诸纸披悉。慰甚。朋友之道。忠告而善导。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若为彼不信我乎。而竟不一言。则殊非君子爱人之道。吾兄既尽忠告矣。此后亦当任之而已。但所复书中舞文弄法。巧诋深督等语。不必分疏至此。或以权辞自引好矣。此亦似有一番往复。而病昏亦自知分决。知其不敢当也。奈何奈何。湖门诸人。不甚安静。言者抑不可不大加慎重。须速推文字以还如何。
 丧服章齐衰杖期条。出妻之子为母。传曰。出妻之子为父后者。则为出母无服。与尊者为一体。不敢服其私亲也。疏曰。旧传释为父后者。谓父没。适子承重。不合为出母服。此传曰者。子夏传也。事宗庙祭祀者。不欲闻见凶人。故杂记云有死于宫中。三月不祭。况有服可得祭乎。是以不敢服其私亲也云云。愚以为传所谓父没适子承重。此据父死而言。非谓父生则不谓之适子而合为出母服也。何以知其然也。子思之在时。使白也不丧出母。且为长子斩者。父虽在而以其将传重故也。盖以其将传重而父为之加隆。则子亦不敢服私亲明矣。岂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0L 页
必父死然后。乃谓嫡子而不服耶。且夫不丧出母。与尊者为一体。不敢为私服也。何但为宗庙祭祀者。不欲闻见凶人之义而已耶。如何如何。
答朴和叔
昨已付上一书于贵胤许。未知入照否。伏承小札。殊慰驰傃。教意以愚见则事到变处。势不得如常。只可审轻重而处之。然则宁违乎刚柔日。不可违异日之义。以其此义最胜也。若使毕父虞祔而行母虞祔。则似从刚柔日也。但不从刚柔日。则势未免逐日行事。犹互为间日也。虽不从刚柔。其于死与往日之义。恐无未安也。如何如何。
 前秋往拜尤丈于溪上。言及沈渔村事。则以为当时引援安老。只是见欺出于无情。且于静庵。颇有诚意之人。因举静庵挽词一绝。不谓南台旧紫衣。牛车草草故乡归。他年地下相逢日。莫说人间万事非。载于续己卯录云矣。且见其文集所载疏劄。则颇忠鲠。于己卯士类。多有救护之辞。亦可尚矣。今观独庵集序文。则所谓阐扬幽光。暴白万世。似指沈公矣。其时士论如此。则况后人之申白。有何不可乎。如何如何。(其时劾晦斋。不出于沈。明矣。)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1H 页
与朴和叔
伏惟向者色忧。久已平复。台候动止万福。区区贺祝。曾于华子之来。伏承台下复缕缕之教。无异亲承警诲。慰幸何可量也。示喻苦境云云。门下与弟显晦顿殊。而其为谤口所萃则同。为可笑也。然士憎玆多口。受谤非古人之所患也。惟当反求所行之合理与否而已。盖我若有受谤之苗脉。则彼言虽过当。猛省克治。拔去根株。若我自反无慊。而惟直道而行。与世背驰。有以致之。则虽坐此穷而没世。何可动其一发哉。况朱子谓世间许多纷纷扰扰。如千百蚊蚋鼓发狂闹。何尝入得他胸次耶。此亦不可不知也。杜门自修。诚是格言。敢不服膺。但杜门乃病拙本色。自修是平生尽心。而至老未得力者。然若为今日止谤而自修。则正是南轩所谓有所为而为耳。不几于利害之私乎。如何如何。
答朴和叔
承悉复示。开发蒙蔀。益见弟言果有未尽乎人言之失矣。然兄教亦欠些的当。有以致之耶。但其中犹有未尽袪疑者。敢此申禀。盖徒縻礼爵。无所猷为者。本为常人说。非可以拟于圣贤也。若谓孔孟程朱不肯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1L 页
抑首降心于陪臣之称。则是圣贤无可仕之理。学苟有馀。虽夷狄之国。亦可以行变夏之志。则夷狄有可事之道。不然者。抑有不肯抑首降心而有可行变夏之志。行变夏之志而能有不抑首降心之道乎。二者必有其说矣。幸有以明教之。盖尝以为孟子之劝齐梁之君。拟当仕于今日。(非谓仕齐梁与今日同。只取僭称与篡逆有间。陪臣事玉帛与亲仕虏有间。)孔子之不赴公山之召。不居九夷。明不可事虏之义。本谓仕于今日者。若可以内修外攘。雪耻正名。则未免躬奉玉帛。固与亲事者有间。则所屈者非小。而所伸者尤大。虽不能变夷狄为中国。不可废也。若生乎中国。可以事虏。则虽用夷变夏。决不可委质以臣事犬羊。此所伸者虽大于后。而所屈者亦莫大于前也。然则自大贤以下。可以仕今日。虽圣人不可事虏明矣。由前之说。孟子之仕齐梁。朱子之仕绍兴是已。由后之说。孔子之不赴公山之召。不居九夷是已。朱子之所谓圣人必不肯北面事无父之类是已。此所谓孔孟程朱可以仕于今日。姑不免奉玉帛称陪臣而不辞者也。所欲消详者。在此而已。兄说恐失之太快。而无多少斟酌。须牵合异同。以为可否。使两意各有归着。幸甚幸甚。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2H 页
答朴和叔
伏蒙反复开谕。指举瞻悉。正可以复质𥌒见。以求至当之归。幸甚幸甚。鄙意以为仕今日。与事彼异者。今之时与宋之绍兴。不大相远。而朱子仕焉。又为之禄仕。以此决知其有间也。至于出处之义。只论第一义而言。自此以下。初非槩论也。圣人之不事恶逆与夷狄。虽有可变之理。而夫子终不往焉。(夫子辙环天下。非不知道不行也。只行其义也。然则宜赴公山之召。而终不往者何也。以恶逆之人。终不可入于未变之时也。)然则可入于已变之后。而不可入于未变之时明矣。(夫子历聘荆楚。虽斥以夷狄。固与事虏有间矣。)虽圣人道大。岂肯一日北面臣事禽兽之类哉。若其未入而有可变者。圣人造化不可测。不敢言矣。盖圣贤之于斯民。有若疾痛之在己。故夫子辙环天下。孟子劝齐梁以王道。程子上书阙下。朱子仕于绍兴。何莫非行天命而救生民也。以此推之。况当此天地闭塞。冠履倒置之时。其忍坐视而不救哉。除此时有常变。责亦随人。有人于此。虽大贤以下人物。其心为时。其材可以内修外攘。便当出而从事。正使一日而雪此雠耻。不亦恔乎。(夫子称管仲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国虽不能尊中国正天下。使东方数千里免于夷狄之归。其功不亦伟欤。亦何必大贤以上人为槩乎。)易有与时行小利贞之教。故程子曰。圣贤之于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2L 页
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图其暂安。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斯不亦为今日之中乎。小固不可敌大。固知理必如此。我国之力。足以自强。而今日之义。不可但已。君子只当行其义而已。成败利钝。又何可逆睹也。弟之为此言。只据今日如有可为者。有可出之义而已。若言力量之不足。所谓守身谨道。为万世存大防。亦固不害为第二义也。躬驾以随之教。令人惭悚。此亦当就各己分上论之。本非敢拟于贱陋者也。凡论义理。泛论则无所可论。就一义论则论一义。不然不几于多言而理愈晦耶。
答朴和叔
孔子之辙环天下。孟子之仕齐梁。皆在周未亡之时。此所谓达天下之大权也。然孔子于卫则以正名言之。又不赴公山之召。此则虽圣人之无不可。而犹不枉尺直寻也。然则孟子若遇秦之来聘。其有往乎。若许鲁斋真是枉尺直寻。今日则亦有间。吾之材力。若可以有为。不可不仕。孔子不赴公山之召。以其亲为恶逆也。孟子仕齐梁。虽僭称王。而犹与身为篡逆者异也。以此推之。似可见。若使孔孟程朱生于今日。则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3H 页
未必不仕。鄙意与前有异。敢此仰禀。今之出处。虽以雪耻为第一义。未能有契合。则何以发明此义。开悟君心。如召之以礼。眷待不替则便可出。出而敷陈此义。不行然后可去。若必曰先以此深结。则其道无由。无乃太急迫乎。不审兄意以为如何。
与朴和叔
孔子之辙环天下。盖在一统之时。而其归在于尊周。故(缺)春秋一书。可见其志也。此则义无可疑。非所谓达权而后然矣。若孟子之劝齐梁。先儒以为从天命而不尊周。其意以为行仁政而救民。则天下诸侯皆可为王。非但以僭王与篡逆有异。量其轻重而仕之也。大抵圣贤出处。各从时义。行止久速。自有不同。然固皆行乎中国之世。而又身有仁义。足以明斯道济斯民。故无所往而不可矣。今日则异于是。其人才德自量。足以攘夷狄尊中国。则固可以出。如其不然而要归不过徒縻礼遇。或至躬奉玉帛于辫发之域。则不审将何以处之也。礼。仕于诸侯者。称之天子曰陪臣某。不识孔孟程朱于此乎其肯抑首降心为之否也。盖士生一世。学苟不足。虽尧舜之时。不可以任行道之责。学苟有馀。虽夷狄之国。亦可以行变夏之志。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3L 页
此乃通行古今。最紧要处。以此为准。而更加商量以处之。庶乎不失其正矣。
答朴和叔
孔子宗周之义。谨闻命矣。以其舍周而适他者。亦非不为权也。然孟子之劝齐梁。以与身为篡逆者有异。而然则何以谓不可枉尺直寻。孔子何以不赴公山之召。栗谷先生何以谓真儒必不肯事宋太祖乎。此虽谓无所不可。而亦不可事篡逆也。若以无所不可之义。一滚说去。无父无君。为禽兽之类。正谓九夷。而孔子终不居焉。亦可见矣。且兄以为才德足以变夷狄为中国。可以出。又何以仕于绍兴。其与今日异乎。鄙意窃以为孔朱复出。可以仕于今日。而不可仕于虏庭也。学苟不足。虽尧舜之时。不可任行道之责云者。鄙说本为有为而言。非所论者。第苟有才德。虽夷狄之国。亦可以行变华之志云者。殆与孔孟不肯抑心等说及孔子不居九夷之义。并不无径庭。更须照管参量以教之如何。前说末端。亦未蒙教。并乞下示。
答朴和叔
春秋诸侯之人。于异邦则有历聘之义。而于王朝则无自进之例。孔子虽欲仕于周。有不可得则非权明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4H 页
矣。所谓孟子非以僭王篡逆量其轻重而仕云者。盖谓孟子本不尊周。直劝齐梁以王道。则僭王篡逆与否。非其本意云尔。何尝专指孟子以当仕篡逆之朝耶。所谓孔孟程朱不肯抑首降心云者。亦从上文不能自量徒縻礼遇者。推其极重其辞而言之。自与朱子仕于绍兴。及所谓学有馀行变夏之志者。不相妨矣。尝以朱子所谓圣人必不北面事无父之人。须先断约如此做方与他做之意观之。圣人于篡立夷狄。虽有可行之理。亦必知其能改其道然后始为之臣。则恐又不可以一例言也。前书末段。亦与旧说异矣。然召以礼。眷待不替之时。可以敷陈此义。何苦必待其出而始为之耶。
与朴和叔
夜来秋气尤凉。伏惟调履一倍清胜。第闻疮患有添。奉虑奉虑。弟病节候变时。每有加证。自昨又沉痛不堪耳。兄之议礼。文友略言之。亦似未免有碍阻处。然从俟审览。始可消详。前送长笺。后来见之。颇有不满者。然大槩为学法门。自以为古训明白。欲兄一览进退之。幸须终赐砭示如何。纪谱通编。闻与玉堂所储本有所异同。切欲得出考證而未能。兄或有图此之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4L 页
路耶。吾辈旁无师友。孤立伥伥。日月如流。义理无穷。而残病侵烁。又未能用十分之功。其何望其有闻而死耶。甚可悼惧。切望吾兄并力救助。有过必督。有疑必讲。以毕切磋之义。千万幸甚。今日洛下朋友落落。未见以此事为终身事者。其或高明者。又不欲师古人。深可叹也。病怀逢秋益感。聊纾一二。不宣。
答闵大受(鼎重○甲辰)
伏承令复。审令候少愆。仰虑之至。想数日閒。已复天和耶。一味悬傃。俯询之旨。久拟奉复。而迷涂蒙蔀。惛愦又加。凡诸粗浅者。茫不区别。玆不敢禀议。今猥蒙申教。故略陈𥌒说而就正焉。夫人之大伦。父子君臣。惟此二者。随其事之轻重。或有相压得。而此外无有能相夺者。如礼君前臣名。春秋栾书欲载晋侯。而其子针曰书退。君前不敢申私敬者类此。然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则不敢受君赐。亦所以申人子之道也。况如尊事先生之礼虽重大。别乎国君之无二尊。安有拘于礼数。(两字缺)能压得父子之伦。以至逆其位倒其序者乎。盖父子之伦至严。区区礼数。靠不得也。如令所谕侍尊者。或远或近。或上或下。自无所妨者。亦恐不然。其于位次之远近。享祀之先后。礼意固有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5H 页
秩秩不可乱者。若谓不尔。三千曲礼。莫非谨于细微者。是甚义理。礼曰。君臣父子。非礼不定。夫礼一个序。寻常小节。亦不可少愆。况此学宫。以明伦为主。其礼尤严。今一座之中。父卑而子尊。非所以正人之大伦。凡为人子者万非所堪。而谓大贤而安之乎。然则事之以非礼之礼。非所以尊贤之道。其未安孰甚焉。且偶坐不辞。此是见同等不起之类。非谓虽丈者亦可与偶坐。长幼之序不可乱。父子之伦如之何其废也。抑以今日序齿之义推以上之。亦可以处此矣。抑为子移奉。固为未安。惟其变而通之者。自是较轻重。不得已也。非谓轻者元无义理也。夫如是。尊道之义。父子之伦。并行而不相悖。则虽使为父者有知。亦当安于义理之所安而已。岂可拘泥于轻者。以废其重也。以此推之。不得不以别庙祀之者。正如圣时所论更不思得他恰好道理。此 明朝之所以然否。大抵启圣庙之立。未有考据。而窃以孔孟程朱之功德之存于天下后世者观之。其报施之道。当无所不用其极。推之以及其所自出。岂曰非是。 明朝之所以立庙。因配以颜曾氏之类。是大煞商度酌中而处之者也。然未有程朱之所论定。则固难创开。惟此义理。乃程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5L 页
朱之发明出来者。推其所以发明者行之。是善学程朱者。若使义理明白。则何必拘于定论之有无哉。况有可附于从周之义者哉。不审高明以为如何。第此个义理。自非精于义者。何以无疑。况如诸先达在焉。尤何以妄有论说。亦须博询于此而行之甚善也。如何如何。僭易及此。惶恐之至。
答闵大受(戊申)
南来之日。就辞固素愿也。自有不得容与取便者。怅恨之私。久而不能释也。意外伏承远赐垂问。何感如之。因审残暑未收。台候动止万福。尤慰鄙悰。第切味来教。所以惓惓者甚至。自顾陋劣。何以得此。然区区获私于门下者。盖今半世矣。未尝一献其愚。以酬知遇之义。则辜负之罪。无所逃焉。用以自愧。方今大则冠裳倒置。民彝未立。小则朋比离析。国势危急。天怒民怨。莫有底止。以台兄试观今日之势。以为如何耶。君子不在其位则已。一日在其位。则当尽一日之责。与其颠沛而莫知所济。曷若汲汲焉致力于未极之间。以图暂安乎。虽然求其图回之术者。不在于他。在于孟子所谓格君心之非。正使君心一正。则纲纪自振。国势奠安。阳长阴消。正道昭著。所以内修外攘。明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6H 页
天理正名分者。夫岂外是而能哉。夫如是则台兄平日畏义尊道之心。庶不虚负。而愿忠效节之志。为无憾矣。其与好名掠美。徒以保位为心者。何可比量而论哉。更愿门下于此审察而亟图之。惟义所在。岂容计较成败。事贵随时。安可先获近效。只是一心循国。博访而精择。能使天下之人不遗其善。天下之事必审其几。其事业光大。不止于了得一世事而已。若然者。台兄之馨德伟烈。可以永垂竹帛。而如我疲癃。虽使趍走门墙。受进退之命。亦所甘心而有荣耀矣。狂妄之甚。略布腹心。极知犯分。无任悚仄。右相终无应命意否。其所遭遇。与素定者却远。恐终不得不一来。如何如何。眩颤书不楷正。并乞恕监。
答闵大受(庚戌)
自闻台监遭重戚。更拟伻候动止而未及矣。意外伏承陨惠清札。勤问残病。甚荷台慈。无任感戢。传惠药裹。已足珍谢。而又有图灵剂永拯疲癃之意。此义甚盛。何敢当也。因念非徒积痼馀生。苏起膏盲。有久视之望。推是心也。方今亿万生灵在漏船上者。台监之所以思可济之良图。俾不至于胥溺者。其必汲汲矣。区区祈望之私。讵可量也。之濂昧于摄理。半世抱痼。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6L 页
而窃闻医国之道。与医人无异。请就此而略谕焉。夫人之五脏六腑。无不受病。真元既脱。寒热交作。攻其热则寒乘。治其虚则热反复作。于斯时也。医者以为技穷。却视而莫知下手。则其可谓有救回之望哉。此殊不知病有标本。治有补泻。苟能究本而对药则标不足治。施补而兼泻则邪不足袪。然必机括熟佐使精。缓急轻重之宜。有不失乎毫釐之间然后。庶可救矣。非如华扁湔肠涤腑之妙。何可几及。然华扁妙术。猝不可得。则彼孝子慈孙者。以为置之无可为而不究可治之道欤。抑至诚求治。参合众论。靡不用极。以幸其万一乎。呜呼。以管窥之。今之国事。其亦类此乎。自四肢百体。以至于一毛一发之微。无不受病。真元之已脱矣。寒热之交攻不可已。而所谓华扁之妙。不可得矣。如有孝子慈孙者。其可忍置之无可为而不究可治之道欤。如不尔则必有其说矣。传曰。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程子曰。为国而至于祈天永命。养生而至于长生。学而至于圣人。此三者分明是人力可以胜造化。自是人不为耳。朱子曰。阳气发处。金石可通。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用此之道。论今之事。则殆庶几乎。夫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言何谓也。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7H 页
岂非以天下感应之理捷于影响。然则治病不效。为昧乎本也。为政不立。为未领其要也。本领未究。为不用诚也。诚心理会。本领既举。而事不遂功不立者。盖未之闻也。之濂病抱幽忧。积有感愤于中者。不觉兴言及此。言虽粗浅。其指则约。非故为夸大之言。以眩人而实远理也。不审明公以为如何。窃闻将欲复归峡中。第下则八路大饥。民命近止。上则朝无恃赖。 主忧方切。当此危急存亡之秋。进退之几。不可不察。明公其亦念之。无由承教。徒勤瞻注。不宣。
与闵大受
自隋还。伏闻仙舟过我衡门。且有名胜同会。依俙有李郭之风致。适此乖张。未获迎拜。窃自怅慨。久而不能已也。即日霜重。伏惟暂就郊扉。台候万福。似闻 召旨荐降。前书略及进退之义。盖言其大致。犹未及乎措义之精。大抵物情时势。在自家斟酌。更须入思。虽不至于决归。亦复慎其行止。使人无所议焉。甚大望也。门下以清名直道。见推士类。其不可自(缺)者。不徒为一身计耳。前奉台教。谓未见有至诚明识可以当此者。此则诚然矣。然人材亦不可以一槩论。天生一代人材。自足了一世事。朱子之言。信不我欺。则惟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7L 页
在上之人。求之得其道耳。我之好之者未笃。求之者未尽其道而然耶。尝观朱子与刘共父书。其论访问人材者。反复数百言。而至训要旨。为不易之道。其曰权力所及则亲之厚之。皆不及则称之誉之。又不及则向之慕之。如是而犹以为未足也。又于其类而求之。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其如此而已者。呜呼其无以加此矣。而其必为任事者之所可法审矣。窃想明公亦已孰玩而深体矣。然则恐明公所患。不在人材之难。而在求之之难。在佩服前烈之遗训。勉勉循循。期臻乎斯之难。而不在乎求之之道有所未明之难也。抑又论之。盖深喻乎三纲五常之义。则其所以行乎君臣父子之间。致(缺)致死者。自无所不用其极。克察乎义理公私之分。则其所以措诸应事接物之际。明理烛几者。将无所不至。夫是道也虽不可易言。亦不可一日离焉而以为道也。反身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子所谓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者。正谓此也。由是而言。或出或处。惟义所在。苟可以安于本心。岂较其成败利钝哉。外此则不过为计功谋利之私。便文自营之说。何足与论明诚之道乎。朱子作韦斋行状。有曰士溺于俗学而不明乎君臣之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8H 页
大义。是以处于成败之间者。常有(缺)生自恕之心。而缺于舍生取义之节。将使三纲沦坠。而有国家者无所恃以为安。斯诚古今之通患。岂非用人者之所当戒乎。妄陈鄙见。不审以为如何。仰瞯明公贞谅之节素著。清介之操弥坚。扶大义以正人心。持清议以遏横流。朝野望之。屹然若颓波之砥柱。然则当今之世。济屯兴衰。成尊主庇民之功者。舍明公其谁哉。然窃以愚见。明公于当世之务。讲之不为不熟。而犹有所未(缺)。好善之德。推之不为不恢。而犹有所未达者。诚愿明公反求体察。犹恐失之。参合众论。益讲治道。不耻下问。勤攻己阙。则四方之人。咸欲出于明公之门而乐告之矣。其德业之光大。事功之伟烈。将骎骎乎古之良辅。岂若自任聪明。好行小知。揆揆于事为之末。而实昧乎深远之图者比哉。猥恃知奖。僭论及此。明公其亦恕而察之。愚又窃以为天下之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纲要。所谓大根本者何也。天下之事。无一不本于君心。则君心之非。不可不先格也。然非广招贤士。萃于朝廷之上。则其何免乎众楚十寒之患哉。至如复雪之义。天地之大经。不可一日忘而自强然后。观时量力。可施外攘之策。则固结人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8L 页
心。制治兵食。正名之先务也。朝廷出治之源。不可不清。而同寅然后。政令之行。始无壅滞之患。则公听并观。保合士类。立政之先务也。苟立其本。提掇纲要。则天下之事。不患难立。不然者。是奚异乎腹心蛊坏而望枝叶之先茂乎。凡此数者既修则已。如曰未也。岂非明公今日之责乎。昔者孟子闻乐正子之为政。而有好善优于天下之言。朱子眷眷乎汪陈诸公。而责以格君之道者甚切。岂故欲勉励为如此之论以试之耶。以其有为则灼有可行之理。而诚心望之。如之濂者固不足道。明公之所以自期待者。则岂特在数公之列哉。濂孤贱癃癈。分甘丘壑。本无当世之念。顾何(缺)犯分之言。盖尝区区用力于古人之学而粗有闻矣。自念漆室之忧。(缺)秉彝人伦之道。终不可废。故不揆愚庸。复为明公一言之。明公如不以人而废言。则不胜幸甚。语不知裁。无任忪怔之至。
答闵大受
伏承台复。教意谆切。所以开纳之者。几乎不逆。有以见好问察迩之德。殆非人之所能及也。幸甚幸甚。昨闻京奇。极可惊骇。人心世道。渐至于此。为之何哉。然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究其作奸犯科无所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9H 页
不至之由。则其必有所言者矣。台监其亦不察乎。夫洪水之至。势将滔天。则其可捧抔土而塞孟门乎。必须开凿利导之然后。其势自杀矣。是故易之大畜六五豮豕之牙。正谓此也。传曰。君子法豮豕之义。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知其要。塞绝其本源。故不假刑法严峻而恶自止也。今日世道非法此。窃以为不可挽回也。此虽数语。所推者广。因书及此。不审明公以为如何。多少未能尽裁。
与闵大受
近颇不闻动静。不审台候何似。去就何以为计。想裁度得宜。有素定也。然仄闻五疏未准请。更难冒辞。将未免入都否。窃念台兄出处。与山野之人自别。虽无实职。兼带莫非国家重任。而不得辞焉。则安能一向退处不进乎。以鄙意。入都后更以难冒之意。详陈更辞。似或稳当。盖以当初无以此请罪之举。而自 上终始不许屡辞。已见 圣眷所在。何至必辞乎。盖台兄今日之势。前无可去之义。后有难进之嫌。其间必须斟酌商量。毋使前后殊观。庶乎可矣。夫如是则进退辞受。各有所据。进不为苟冒。退不为逋慢矣。台兄出处。有所关系。故玆用献愚。幸细思如何。节当收敛。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79L 页
淫雨越月。昏雾昼塞。已极可怪。而八路饥馑。民命近止。畎亩之忧。亦不胜言。况台兄职是赈恤。以朱子单车就道之意观之。恐不可迟疑其行也。之濂半世抱痼。生理穷空。至于年前。尽室南迁以求食。而堪忍困苦。随分支吾。寔至今岁。百口将不保其性命。况欲安坐究竟多少不理之旧书。其可得乎。使古人遇此。不知何所处也。春丈闻上来隋城。无仆使。未及致问。闻今已南还。然否。有便附传此书至望。适因便敬申起居。不宣。
与闵大受(辛亥)
伏惟即日。台候万福。之濂窃有愚悃。仰渎高明。惟执事察之。之濂闻城中就赈之民死者。殆十之六七。僵尸载路。达于四郊。此非特饥困暴露。易致病败。众聚气蒸。疾疫大行。互相浸染。以致如此。欲其生而反归于死。诚可悯恻。是以昔富郑公之赈民也。使民散处任便者以此。今已无及。姑舍此而言他。夫为今之计。惟有一策或可救急。尝考本草。松叶安五脏。不饥延年。仙经服饵。为第一品。古今方论。亦为救荒妙法。及试诸人。必有奇捷之效。至若释禅辟谷者流。无不藉是以行其术。灼然可见。盖非惟守中不饥。又能耐寒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0H 页
暑也。今乃出令晓谕饥民。使人人自备松叶末几许。每以数合和粥服之。或间作菽末调和。视松叶五分之一。以防肠涩。日以为式。其委倦不能备者。自官办给。如此则服者非徒厚其肠胃。体气强紧。采取之际。劳其四体。气血宣畅。无委帖壅阏之患矣。昔人有以厚朴炒豆开饥民胃口者。苟有可济。当无所不究其极。况此至简而且效者乎。台监其亦试之哉。且限五月初旬停赈矣。自 上特加五日云。真 盛德事也。然今年春雨太多。地力粘着。而中间久旱焦乾。不能利长麦苗。虽熟决知其无实矣。且圻甸所种。几尽春牟。而早者当收于念后。均熟似在于晦间。今忽停赈。则彼恃粥为命之民。时日之间。举将转乎沟壑。其可忍乎。鄙意则至十五日。方收乾资。至二十五日。始停赈粥。庶乎可矣。然此特论目前之急矣。又有甚于此者。虽丰岁。麦若不登。则六七月之际。民有饥色。今春则无牛且乏种。食耕者既视古。仅三之二而且不实。耕者尚患难保。安能及于不耕者乎。抑人谁无父母亲戚。其势不得不分。则是耕与不耕。俱至困矣。秋前尚远。生理顿蹙。当此之时。未知 朝家将何术而济之耶。夫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传曰。事豫则立。不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0L 页
豫则废。不审门下以为如何。近来饥馑疾疫。死者无算。八路之民。亦不在此限。下民之崩丧涂炭。虽壬辰兵祸之惨。抑何加焉。究厥所由。岂可胜道者。然今日之势。实有燃眉之急。其机正在吸噏之间。夫有得失于思虑之间。而办死生于万民之众。顾可忽哉。如其不然而事或蹉跌。则 圣上体下勤恤之心。台监为国尽瘁之诚。并归于一篑之亏矣。虽悔何追。夫同室之斗。尚可以救。况目见元元尽就殄灭。而但自袖手立视。则无乃近于不仁乎。使古人当之。必有用意处矣。之濂虽乏刘公救饥之钱。玆敢疾呼而一言之。门下更加审择。则千万幸甚。力疾草此。言不尽意。
与闵大受
伏惟即日。台候清裕。之濂癃癈馀喘。分甘贫贱。不敢有干禄之计。只缘遭此大侵。实患穷空。欲丐窃祠禄而未得矣。不意台监先获而图之。甚谢甚谢。暂入都城。闻见无非伤惨。康衢闾井。顿觉人物萧条。如经兵燹。而即今四野之民。举已阽危。死亡相继。农家抛锄。夏畦无人。若不及此时。亟发以救。则将来秋事。断然无望。以此观之。亿万黎元生死之机。正在呼吸之间。不审台监何以为计。论者必曰国储已罄。更无可为。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1H 页
窃闻军监所储太。有四万馀石。虽给岁币之价。馀数必多。且曾运管饷米总五万石。虽已费于赈政。尚多留在。合今米太。拨出数三万石。庶可救得一半。不至于民无孑遗矣。若曰为经费储者。不可竭用。则有不然者。闻关西管饷之谷。昨年收捧。总七十万石。本道支用外。计留库之数。亦必不鲜。虽未知谷数定见几何。而及时取运其半。以补经费之阙。可以优于前运之数。非所患也。如此不独救农时目前之急。亦为秋前不虞之备矣。但人必以为莫重军需。不可动摇。试看今日之势。百尺竿头。又进一步。夫保民然后国存。国存然后。方施捍御之策。其先后缓急。不足辨也。况今虽曰储蓄已尽。诚使上下悉心精究。如救焚拯溺。尚可有济。如更取考各司财用。量其出入多寡之数。审乎轻重紧慢之分。倾倒斟酌而节缩之。则岂无容手之地哉。只是泄泄沓沓。坐而待尽而已。奈何奈何。噫。国运艰厄。岁凶荐臻。哀我生灵。将就殄灭。虽云天数。实关人事。若使正言。何可胜既。然且忧之不豫。不能遍救。既往已矣。惟是切近之灾。犹可及图。夫圻内国之根本。根本先坏。尚何所恃。心腹四大。本自接属。国命民命。间不容发。失今不救。后莫收拾。此理至明。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1L 页
非难逆睹。其势顾不汲汲矣乎。言念于此。令人痛心。不聊复进𥌒见如此。台监如不以鄙言为不可。则须力陈利害。反复切至。期回 天听。转危图存。如其未然。事无可为。天实为之。非人力之所及。为之何哉。且闻龙山赈民。自初置定数。馀外虽匍匐至门而求食者。并不与焉。之濂切以为不然。夫同是赤子。而若有厚薄于其间。则愚未知是甚义理。此虽因国用难继。为此不得已也。国家爱民。惟一视尽心而已。安能保其后而有所取舍哉。执事以为如何。松叶救荒治瘟。莫切于此。闻朝臣已有言者。以此行会八道。着实举行。则亦为救民之一策矣。前书所禀。多蒙采纳。感戢实深。第其时久未赐覆。固知非出于傲惰也。然昔陶侃镇荆州数千里。而远近书疏。无不手答。笔翰如流。门无停客。夫如是故能参进众言。剖决众事。而所以功业伟然。况人之处事。有片言而决者。必与详审而后定者。与夫缓而不及事者。明公于此更加察焉。仰瞯明公际此板荡。尽瘁邦家。忠劳备至。自春至今。不遑启处。想应神劳恺悌。保无他虞。窃愿门下加卫节摄。务惜神用。于其应事之际。要揽纲领。不及细务。则非特疏通简约。不烦而事行。自然志虑安定。不为累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2H 页
物而损气矣。千万至祷至祷。忧懑之积。拨病草此。语无伦序。不能究析。惟在高明默会而恕谅也。不宣。
与闵大受
伏惟即辰。台候万福。自闻台监擢长西铨。 宠光优异。殊切自慰。欲修贺于门下而未能矣。然责随位加。义与时行。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四面之责。将不得辞焉。是则尤为冀望之深者也。之濂才自斋所还。往来之路。白骨杈枒。尸臭薰拥。流漂转徙。气息将尽者。伛偻相望。至如离绝父子。弃捐妻儿。人理之变。蔑以加此。每一见之。令人痛心疾首。有尚寐无聪之叹也。即今早谷已登。而民困若此。所以然者。上失其政。民不料生。穷弊已甚。一朝罹此而分崩离析。莫有底止。夫一夫不获其所。若挞于市。圣贤之心也。一物失所而知王政之衰。中谷之诗也。今日之势。不止为一夫失所。不特为周末之衰乱而已。则邦本之颠覆。已可知矣。胥溺之忧。为如何哉。然常人之于忧乐。初遇之则其心变焉。次遇之则其变小衰。三遇之则其心如常。今颠连之民。暴尸四郊。已至经年。则无怪乎听之者以为寻常而若处宴安也。若君子之情。则岂其然哉。所感之心。终始如一。不少变而犹深。使古人当之。其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2L 页
哀矜恻怛。用心之汲汲。不啻倍蓰矣。前教人材财用之说。愚固已发其端矣。然台兄虚心求益。不耻下问之实。真如古人之盛。则其抱奇谋长策。为经国之手者。亦当乐为之尽言。况如病劣。忝在下风。苟有一分可效者。亦何能后于人哉。但若无所大益。而徒前有出位之嫌。后取轻言之讥。则亦何能每事渎挠也哉。不审以为如何。敢伸起居。兼布下怀。惟冀台恕察。
与闵大受(壬子)
弱不制强。兵家之常数。实则乘虚。理气之自然。故自古召敌致兵。不专在于积衅搆隙。多是出于乘其机因其势而已。方今我国荐困于饥疫之灾。以至生民糜烂。彊内虚耗。彼无不诇知。则闯然生侮我服我之心。安可谓必无也。至若搆衅则虽未若有大段者。要我以难从之请。不得则手刃我人。抢突官府。焚烈所馆。纵行闾阎中。言馆酋限死。末乃侮胁王使。踰越约束。无所不至。无我之心。到此极矣。此不可谓无搆衅也。夫羁縻制御之道。惟在约束。越此大闲。已是大乱之道。而非徒不能引义禁抑。反自卑屈供给。以重耻辱。设使保无他虞。已不可以为国。况如此而不致患者。未之有也。由此言之。使倭奴之情。初出于尝试。因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3H 页
此益轻。便生谋我之心。未可知也。可胜痛哉。又移馆一事。无甚利害。通商易货。其来已久。而到今固请若此。非故自生衅而何哉。自古夷狄生衅。何患无辞。如契丹之请割河朔。初何有渐。若非富公之一言。足以制服其心。天下之事。未可知也。至若乍倨乍屈。或出或入。是用其机诈。一以揣我短长。试我虚实。一以变乱踪迹。无使摸捉。横暴灭没。引月经岁。一朝乘我无备。万艘齐泊。则鸟岭以东。有席捲之势。其何以御之。如搬运家材。尤涉狡诈。渠本一向责我。何劳致此。只是示我奠居不动之情。固我倾信不疑之心。皆瞒我无谋。幸我不意也。自数三年来。东南风经冬不休。冬暖如春。草木甲拆。天时之变常已极。夫兵戈所指。气应先至。此恐南贼猖獗之兆也。其馀灾异。皆系兵象。夫理势既如此。参之情迹。灾孽又如此。闾巷聚谈。莫不为惧。 朝廷应变之策。急于追亡救焚而不以为意者何也。此深所未喻者也。今之人材。不及壬辰远矣。则虽有栗谷之时务。重峰之先见。未必入矣。然区区浅见。不敢自外于门下。幸乞更加深思。如以为不然。开示明白。以解坐井之惑也。
与闵大受(癸丑)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3L 页
自西还后。拟一附候。且道癃残动定之状。而病冗缠汩。一切放倒人事。无缘讨便。徒自愧叹。昨者窃闻仙棹移住石室。令人惊慰。无任驰情。即日秋晴。伏惟台候万福。因念门下屡辞 朝命。优游就閒。殆已经岁矣。非但于一进一退之间。所以择义而自励者。不容有所小差。其必以为及此退閒。究考书史。涵养性灵。益求吾之所未至。为他日发挥事业之本。遂乃大肆力于斯。而得无味之味。有欲罢而不能者矣。然则岁月之间。日就月将。其于心术义理之辨。古今治乱之几。尤有所瞭然于胸中矣。自此可占明公之义理日益精明。事业日益光大矣。区区不胜贺祝之至。之濂还栖江寓。粗保残喘。而添患水土之症。种种作苦。儿子之病。亦阽危厉。闷恼如何。闻尤爷方来次甓寺。想历拜从容。其去就何以为计耶。幸乞示破。旧疾转痼。自觉视听顿衰。书疏往复。亦难自力。而于门下。向往特深。拨病草此。敢伸起居。无由拜展。第切瞻注。不宣。
 窃想明公及此退閒处静之日。留心讲讨。未知方读何书耶。之濂于年前沙村邂逅时。屡以朱子封事奏劄。为明公诵之。其尚记得否。夫圣贤千言万语。何莫非切要。苟不精择。求之泛博。竟何得力。如
耻庵集卷之四 第 384H 页
朱子封事。则非但为经国之大法。格君之至论。辞约义博。体用全备。应时合变。理事俱该。先后本末之序。俱揭昭著。又参之时义。绝类今日。诚能讲明体行。一于此受用。则提纲挈领。简易疏通。内而修身。外而从政。无所往而不达。其义理之正。功业之盛。岂与蹈例循常。拘拘于事务之末。察察于耳目之明者。同日道哉。其书又不过消了旬月工夫。不难读也。明公不欲留意世务则已。今日之责。不止但己。则安能以为非其己任。而不究所以行之之术哉。明公第试用力于斯。历考古今章疏。其所以为治道之指南。建天地亘万古而不悖者。莫此书若也。要从今循简约工程做上去。以不负君民之责。不虚生一世者。都在此中也。世之人平时坐谈。自谓笃信圣贤。及其立身从政。则将古人规模。便作迂阔之空言。只是从吾所好。教玉人雕琢而已。若是者何有于笃信哉。尝窃瞯明公尊道畏义。不以富贵累其心。僭妄献愚。不审明公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