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8H 页
答李健之(野淳○戊申)
先生集中板本字误之疑。不过为语次邂逅及之。左右乃置在心念。至有申复。诚非私虑之所图耳。设或果有误处。只于传写替刊之际。偶尔致之。初不干于当日雠校时事也。然印布之后。贤俊继读。未尝有云则今日吾辈之疑。安知非不当疑而疑者乎。况愚与贤者。所急在于据其无疑处。玩而绎之。至如考校比勘。稍缓之。亦恐不妨。如何如何。提问之勤。煞用神思。仅举一二则如答李达,李天机廓然而大公条。一接外物之一字。恐是日字。答赵月川别纸心经赞条。人心伊何之人字。恐是道字。答郑文峰别纸补亡章众物之表里精粗条。今所去之去字。恐是云字。然惟在高明私验其然否而已。不须更入他眼。致有诛责也。
与李健之(庚戌)
披玩盛幅。左右之垂眷于下交者。不但为往复备塞。自顾淟劣。无足比数。而乃获见念至此。抑不无知遇之感。而冀以受终教之厚也。书末。要令寡陋拈出先生文稿中精义微旨。人人之所未知者。以为仰赞致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8L 页
思之功。是则区区之所未契者。盖人人之所共知者。乃道理明白。切实受用处。共知之中。自有不可尽知之妙。平易之中。自有不能形容之味。但能就此人人共知之地。潜心体究。浸沈积累则论语二十篇。无非切要。语类百千条。莫非当剂。自家身心上。发明一部至训。而所谓人所不知者。即不离于此而渐次融会。若拣择取舍。语上遗下。别求不知之妙于共知之外。则是理与事判而为二。高与卑不相贯通。将不免计获陵躐之患。而悬空揣度。恐非真实消息也。德也妄矣。何敢为不逮之言。谨按先生与郑文峰,南时甫诸贤等书。详说此意。幸服用之馀。分其馀润而派及也。
答李健之
伏惟毒热。孝履支相。简书反复。殆至数四。果知不置遐弃。若将以久远相期。区区之仰酬厚意。亦岂一于礼敬而已哉。所谕终之有得与无得。大就与小就。今不暇论。而要如诸葛公云云。只此一句。正是孔子所谓先难而后获。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董子所谓正义明道而不计功利。程朱以来传诵垂勉。而老先生所云吾友勿访药于他人。即于此句内求之者。正为今日之所当佩服也。此为圣贤要妙旨诀。而精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9H 页
粗义利。都判于此。所询宗旨。何外于此。立此宗旨则阶级可寻。路脉不差而心法在是。湖上平日。亦尝举似于从游之人。亹亹而不已者。今贤者不待人言。自作题目。可知功力到处。而乃反别求于此外者何哉。老先生文稿所载。莫非宗旨。只从言语上论说。果似有缓急紧歇之分截。自今日亲切下手。亲切嚼破。则随其所入而三方八面。无不贯通矣。若必欲得一言半句海上单方。无寻绎考覈之劳而立地收效。则此便涉于好径欲速之心。而与夫计较乎成败利钝者。无以异矣。观诸诸葛公所云。不亦远乎。朱子之言曰。不理会时。语言各各在。到底只一事。老先生之言曰。谓之閒酬酢。不切于身心。而极其至则精深紧切。皆不外此。从上贤圣。未尝有单传密付之三昧。以德区区之见。只就先生全书。不要简择。勿病迟钝。逐节理会。从头反复。审其意趣之所归而验之于身心日用。从容沈淹。积久砻磨则邂逅之间。撞著其切中于己病。偶合于己见。或日一有是。月一有是。意味渐深。曲折愈明。不知不觉之顷。气质自化。作为自别。吾之感发处。未必同于人。人之兴起处。未必合于我。而其开端造道则一也。窃恐路脉阶级。亶在于是。所谓心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9L 页
与宗旨。又岂别件事耶。寡陋妄率之言。必不中理。幸赐开示。以为持循之正则诚古之义也。老先生答朴光前书曰。至切至要。莫先于朱书。苟能以为终身事业。使此个道理常在目前。不敢废坠。庶见一大欢喜。又答李叔献曰。求之于四书。有馀师。求之于程朱。有馀地。今之文稿。即当日之程朱也。就先生明训。两臻其功。方无透漏。如何。至于窒塞不通。欲发狂疾。正是有大疑者。必有大进之几。不觉敛衽而恭俟也。然其于棘句险语。微妙隐奥。音读之阻绝。故实之难考。其疑非大疑。阙之亦无害。解之亦无大益。只是平易明白。素尝诵说处体反之。有不合受用之有不顺处。方是真个大疑。疑去长得一格。敢此不逮之言。其无害理否。凝定穷格之言。恐是专尚一边之人。如象山之讥朱子。何足深辨。道丈湖宗等句。苦苦诉臆。便似实样谦退。抑心缄缩。然似此夸张。彼此易归于虚套。一番过去游辞。勿复踵谬。是忠信之道也。族侄方读小学。才欠颖锐。而似有知非勿蹈之意。或望其有著落矣。
 前书未达。踵荷垂问。深感不遗。家务之丛。沈渍偏重。恐有分歧之虑。然有家以来。岂有摆脱屏置。终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0H 页
日对册然后为学之理。张横渠之言曰。心苟不忘。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老先生举似于郑文峰。窃恐家务事物。滚作学问节度。方是真实处。然亦未易言也。
与李健之
六月书。自觉多有脱漏。以迷荒扰汩之心。趁发忙写。其免颠谬。盖亦难矣。追后思之。历举圣贤旨诀。阙却延平一段语。此为大欠。其言有曰静处工夫。闹处使不著。且使之就日用下工夫。乃贯动静一显微之道。虽不言敬而敬在其中。此老之得列于道统之传者。恐以有此也。且左右所举。盖以承屏铭遗旨而鄙述或有些异处。其或不以为讶否。盖屏铭。就圣贤分上。表出其自得造诣处。鄙书。就自己分上。以求圣贤所指之门路蹊径。所以不能尽同也。观诸古书。论语尧曰之历叙圣贤者。在于圣贤施用之盛。孟子之自恶旨酒以下。在于圣贤忧勤惕励之意。虽为说不同而其道则一也。今自自家所急处而言之。先寻下手进步处。立得一个定本。而分寸跻攀。及其功力到见解彻。然后可以究屏铭之旨。有以见夫全体妙用相涵流通处。则岂非所谓长得一格耶。未知意下以为如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0L 页
何。望赐斤正。使衰晚迷途之人。得被砻磨之助。此心企渴。非虚为辞令而已也。
答李健之(辛亥)
别纸所询。似此昧劣。何敢与议于礼。况疑文变节。尤是古人之所谨。岂或妄开口舌耶。但固守愚分。因没反质之勤。则亦无以为磨勘受用之地矣。玆以屏置己见。只考前贤辨说。排列以上。想在按悉之中。而便伻已后。亦已勘裁见行矣。示及条件。俾有循由焉。
  别纸
 改葬服缌。若在丧内而改葬其位。则方服本服。服缌之礼。无复可用。今野淳拟迁先墓。窆期在大祥后八九日。而启墓则在祥前。告启墓之初。当以方服衰服而改葬之日。则以何服而从事乎。
近古岭外先辈。有论启墓后祥祭曰。依朔奠单献。又曰。家礼以后无练祥择日之法。迁葬虽重。岂无日家进退随便之道。仍以重服之说。临虞改缌之论。想在参互裁定。而启墓中祥祭。甚有妨碍处。先辈所言如此。启墓一事。依以差退于祥后。则凡节恐皆顺便耳。
 生忌之说。先祖称其非礼。野淳方遭丧。今年实先人回甲。而其生辰则在祥禫之后。三年才阕。此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1H 页
遽至。欲略为展诚则违了家训。欲缘此虚度则情有所不忍者。如何。
愚伏答人曰。宋贤之所未起。而李先生断以非礼。后学不当有他议。此亦想在检考。而窃料丧制才毕。旧甲遽临。孝子之心。有不能但已也。第念昔贤断定如是。若在未祥之前可伸私哀。而撤筵入庙之后。果复如何。幸望重加审谨。
答李健之梦叟(岩淳○壬子)
树里秋声。搅撼人意。邂逅之思。驰迸于霞坞汾水之间。际奉联缄。足以破幽郁。礼疑。僻峡陋学。何敢与议。但夤缘反复。不害为求教之端。恃有眷庇。缕缕无隐。其不中理处。密赐开晓。原本火之。切仰。
  别纸
 忌日考妣各祭。一椟分主之际。不免有未安之嫌。妄欲为同龛异椟之制。不敢率意立断。偶见陶山文集。草本中李龟岩问。考妣各用容一主之椟。则忌祭祭一分之时。甚为合宜。但先世共安一匣。或至八九十年。改定似难。答。考妣各用一小椟。言三年内且如此。及俱入祠堂时。乃用共入之椟。非谓仍用各椟也。况先世改作。尤为重难乎。细审书意。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1L 页
重在八九十年改作。若新立祢庙。既无改作之嫌则刱用各椟。犹或不以为戾否。不然。各椟之椟。特小其制。而乃又合容一大椟。则较诸主身出纳。犹且稳便矣。如何。
以事生之情理言之。则非特一椟之内。虽同龛列位之中。请出一位。似为未安。而神道人事。不能无别。既告由请出矣。开椟分位。恐无未安。人家别备空椟。临祭出主时。即奉主身安于空椟。以就正寝。若自今异椟则非朱子精神依合之义。而又违于遵守先训之道。如何。各用小椟之制。便是匣中有匣。龛外有龛。更涉创新。恐宜致谨也。
 题主祝末段。伏惟尊灵。若夫之告妻则恐不可以卑幼处之。今伏改以恭。尊改以明。如何。
寒冈答李孝叔曰。告妻云伏惟明灵。此以妻为适体。不可以降卑施之义也。沙溪则既曰卑幼云惟灵。虞祭祝。并去谨字荐字。而妻与子弟。皆用一例。此以妻归之卑幼也。惟在当者裁取。但唐人上表曰。皇后卑于大帝。杂记曰。卑不可以援尊。夫妇尊卑之义。古也。
 仪礼曰。夫必三年而娶。达子之志也。若于无子妻丧。则不必尽拘于三年。而今俗或有未期而娶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2H 页
此则恐不可也。所值如或有甚不得已之势。其老亲命使求婚则强依权一边处之。犹或小恕否。
既曰三年而娶。达子之情。则无子者。似不在此例。过此以往。惟博考详处之如何尔。但侍亲之下。馈养尤切。未知秉礼者裁之更何如。
答李健之梦叟(甲寅)
岁暮穷山。衰腔牢落。非愁似愁之间。有不得自由。三冬日月。幸与彊辅共之。得以振拔𢞎缀。驱遣冗碎。惠我周行诚大矣。及其解携之际。凭栏远望。又即收拾凡百。随而下山。人或怪之。其如强不得何。但倚仗之深。倾倒太过。评论之悉。披露无馀。退而思之。追悔满腹。计程企候。联书堕案。第一慰喜。反面怡愉。棣萼交茂。其次冀奉警规之言。要以补息黥劓。展读至末。一向许奖。指拟非伦。于己则祇惧益切。在人则愿恕过常。是则殆恐贤者犹未洞然于鄙狭之量。不能不以朋友数为戒也。朱夫子与南轩书曰。庄重沈密气像。有所不足。是以。所发多暴露而少涵蓄。此则固是贤哲之未到纯熟处。南轩之戒朱子曰。酒酣气张。悲歌慷慨。血气之习。未尽消磨。且见他人不是。而只觉己是处。此则甚言气质之偏。而有若预为宗德者而发。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2L 页
朱张之相与相恃。天地以来。无与等比。而针砭之辞。如是刻切。于是乎可见朋友之信矣。幸望自此以后。另用此道。以为共趋于大中至正之域。则千古之乐。宛在目前。不亦快哉。湖上行录。定书者李侍读。无恙时持归袭藏。累请投还而不肯。早晚觅于际可则岂或秘之耶。
  别纸
讲录刊补中。或有别立讲录所无之题目。而在于劄疑者。小小字句训诂则不须故避。而独牛山章附注。必如(本作至如)条下要须(止)渗漏(按此下即南轩语。而本作要须察夫动。以见静之所存。静以涵动之所本云云。真西山论太极图说处。依朱子意。易置动静二字。以要须察夫四字。分属动静。篁墩仍之。)此条非断句短解之比。与劄疑所录。文虽不同而只是一题目。讲录则无之。恐或有碍。削而去之。后更思之。彼此同因讲录而逐旋裁补。本书则皆自心经中立目。相与偶合。不待取资而势所不免。义理之公。以是为嫌。反涉偏小。未知如何。盛量若以鄙见为不悖。望于削去白纸。书以要须(止)渗漏为大目。其下依此双行细字。自按此(止)仍之书填。削去无妨则置之如何。更望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3H 页
勿入人眼。联床捡索。一一标志。俾免疵谤非斥。则乃荷爱护之赐也。跋语亦乞垂惠。别纸录示则惟依所命。或藏而待后。或附见卷末。指挥是奉尔。
答李健之
来教反复。文词与见解。正是一喷一醒。然惜不从真实之友与共推挽。乃枉寻僻巷。以局其远大之趣。安知无失因之讥随其后耶。然往者无及矣。只今家计。惟在相与约束。互用规警。门路则以四勿三贵为主。修鍊则以变化气质为准。截祛希慕。植立脚跟。谨约战兢而寸铁愈坚。温润退逊而贲育莫夺。舍悬想臆揣之劳而用力于平易之地。持死而后已之志而不冀乎暮朝之效。勿忘勿助。从容积渐。循阶蹈级。优游饱饫。此心亘长。无或放过。朱退两先生片片赤心说与后人者。又安知不于吾身亲见其意味哉。夫化者。乃至诚之应。抑致曲者能之。可易以言哉。一室之内。各自尽情。不相修饰其过。于感悦者。未必非私好。而或不免同异者。无害于融怡也。至于乡邦之远。虽有畏惮而不敢肆。慕艳而淑其身。岂遽以形著动变之功拟之哉。只合反而求之。世俗之淳漓。恐不须论也。贲尾之请。垂惠以球贝之美则瓦砾之报。又何敢终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3L 页
秘。惟勿使人知则在所加意也。
答李健之
窃念左右枉道之谬。轻许之失。已不得追矣。为今之计。莫若截祛虚奖。勿事饰让。有不稳惬处。互尽忠告。有些疑惑处。相为提醒。白玉之瑕。磨之又磨。必至于滢澈。良金之滓。鍊之又鍊。必至于纯一。然后可以无负于古人。有辞于少辈。其亦永垂嘉惠。不以老朽而弃之。昨书特为少壮时事之云。果知得罪于不知老将至之训。而因高明诱掖之勤。谨当庶竭疲钝。或以副不遗之万一否。
答李健之
苟无做题目入思议。预备讨问者。相对别无可言。别后始觉阙事之多。古人之所叹也。昔朱子闻人之盛誉。刘平甫即以书告。岂先生之或少动心于外至之誉哉。特为师门子弟幸其见重。而冀有以充之也。今闻左右见称于人。不但为乡邻追从之间云。益笃内心。益韬外面。磨之又磨。研之又研。至于温润从容。体若不胜衣而担荷如铁。口若不出言而重之如山。然后可以充之。非敢效山石之攻玉。所以望竿头之更进也。恐甚。手简 璇墨。圣朝之优奖至此。岭儒之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4H 页
当勉励。况于新安旧里乎。今姑奉肃于光明室。后将别立焕章庋龛云。可尚佥议之得也。高山议论。虽甚郁然。此等事。亦不必汲汲以取悔吝也。
  别纸
 先妣临化时遗戒。不肖等当袭用素服。小大敛则杂用吉服。及到袭时。诸议以为此等处违命。实无有未安之嫌。不肖等不能力争。卒用华服。追思痛恨。不知此事终如何处之。乃为当理。
始终守制之旨。炳然如一。参互斟酌之义。不无傍据。孝子之心。虽甚痛迫。此外未易得别般可处之道。苟不爽于理。与奉承何异。
 沙溪云被发出于蛮俗。非古礼也。丘氏以为问丧亲始死。鸡斯徒跣。盖谓亲始死。孝子去其冠。露出其笄纚而未及去。至括发乃去之。(丘说止此)今拟初丧即去冠帽。露出网巾。骨笄至括发时始去之。似亦同古意。(沙溪说止此)愚意若如沙溪说则恐有牵彊依古之嫌。而只骇俗而已。却不若循俗被发之为差安也。如何。
所喻不如循俗之云。恐然。沙溪引丘说。以明被发非古礼。而不敢自是之意。依然固在。不补于备要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4L 页
丧中死者袭敛之节。沙溪以先祖答金而精者为非。然妄意沙溪说亦似未安。其说曰。齐斩重服。敛以凶服。于情近似。至于缌麻小功之轻服。及 国恤中死者。亦以凶服袭敛。极有妨碍云云。其引缌小功为说。恐未衬贴的当。但先祖云袭用素服黑巾带。愚意服与巾带之或用吉。或不用吉。恐相反也。如何。
沙溪说繁而不杀。致有末端过当处。来喻所云。宁失于约。此等处果验其然也。至于素服黑巾带。乃是东人例著之服。恐不得以相反疑也。反复思之。谓之以吉服可也。谓之以未纯吉可也。吉素之间。参合折衷。不无微旨之寓行欤。
 家礼小敛条。未结绞。未掩面。犹俟其复生。丘氏曰。若当天气暄热之时。死者气已绝。肉已冷。决无可生之理。宜卒敛为是。愚意丘氏所谓决无可生之理六字。恐有病。古人非不知已绝者无以复续。而特孝子之至情。不忍死其亲之意也。如何。
丘氏所论。果欠恳到。非高明本之以恻怛无穷之情。推之以宛转万一之望。则何以及此。
 小大敛拜宾之节。盖古礼也。仪节补注。力言其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5H 页
可不谢之意。沙溪亦如其言。凶变哀迷之初。此等繁文。却以行亦可不行亦可处之。亦似无妨。
所喻凶变哀迷之初。此等繁文不行亦可之云。恐得朱子折衷之意。
 服制图。出嫁女为祖父母不杖期。其与父母同者。何意欤。愚伏,沙溪。皆云图之误处多有之。亦当如此看耶。
妇人为舅姑三年。又为父母三年则有二统之嫌。故降为期。于大舅姑为大功。祖父母之期。无嫌碍故不之降欤。
 
成服日。世俗辄盛奠以祭。弊门亦不免循俗。此可谓非据之甚者。野淳只因上食。兼设脯果而已。如何。
昨才燕养。何遽以祭仪办设乎。当以所定为见行通规。
 开茔域祝文。朱子家礼。称后土氏。而琼山谓士庶之家似僭。文公大全。有祠土地祭文。今拟改后土为土地。沙溪从其说。愚意如果僭也则家与墓无间。而朱子之独不觉其为僭于开茔域之礼者。何也。先祖答郑汝仁之问。从家礼。未知如何。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5L 页
断从家礼甚当。自愧循俗因旧耳。
 遣奠祝。永诀终天一句。朱子祭蔡西山文。亦用之。故寒冈云此是泛然告诀之辞。非独子之于亲。虽妻丧用不妨。旅轩则曰不合用于妻丧。何如。
只是没世相诀之意。寒冈说恐出于此。
 朝祖。寒冈云如别有祢庙。虽有祖庙。恐当朝于祢庙。今详其说则只是朝祢之意也。然则朝于祢者。不必朝于祖耶。如曰祖祢两庙。皆各行之。无妨云尔则朝礼。当先于何庙乎。
礼曰。二庙则二日朝。又曰。祖祢异庙则先祢而后祖。然恐不必分两日为之。如何。
 明器
时宜日移。后贤继起。损益之久。因至废阙。恐不必排俗追复。
 题主。琼山仪节。有主人再拜谢题者之礼。沙溪以此为行亦可不行亦可。寒冈亦以可否之间为说。愚意则既有拜宾之礼。至若谢题。又是不可已者也。未知如何。
鄙家近始停废。不敢为说。
 陷中第几之称。今人不用。然愚窃意第几。限八寸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6H 页
有服兄弟所称谓者。琼山云通十寸所称。此说是欤。
东方既不用此称。其限八寸与十寸未详。生时既无常称。或有后考。将不免按谱屈指而得。果为信验否。老先生所训。恐不得易。
 题主祝文。读毕怀之之义。先祖答金而精一语。可谓质鬼神而无疑。偶看沙溪答人问。有曰告毕即返魂。未暇焚之耳。退溪与金某问答。语意微奥。人或误见。有怀神主者。可笑云云。
节文。史祝之可考。义理。君子之独见。此等处果然。
 
家礼返哭条。祝奉神主入就位椟之。沙溪备要。书于奉主升车之下曰。椟当于此用之。而家礼。至返哭入就位。然后始云椟之。可疑。愚意当此时。死者神魂。飘忽无依泊。求神于窈冥之间。而一面木主。始得凭接之道。乃于奉返室堂之际。不欲遽即幽闭。启其椟而行之。使引灵来附之意。昭昭而显焉。至就位安神而始椟之。当初礼意恐如许精切。不可轻看了。而沙溪乃如彼云云。如何。
所论启椟而行。引灵来附者。恐得礼意。
 仪礼。卒哭。绖带变麻受葛。而家礼略之。盖家礼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6L 页
不能尽用古。先辈已言之矣。旅轩曰。受葛一节。若不用于卒哭之变则及练始用。非其时也云云。且况家礼亦无练时用葛之文。而今俗不于卒哭。必用于练者。何义欤。沙溪云卒哭后受服。后世不行。丘氏仍以葛为练服之绖。正合古礼。此果得之欤。但沙溪又云葛。礼经初不言熟。则疑用粗皮。愚意恐葛之用熟。正亦得练之义也。如何。
丧有渐杀之义。而家礼略之。若至祥又因之。则是终无变也。丘氏所以移之于小祥者。稍得渐杀之义。故沙溪取之。但用粗皮云者可疑。檀弓疏曰。外有衰。内有练。正服不练。故正服之带。据是而用粗欤。但古礼。绞带受以功布。而图式云绞带亦以葛。三重四股。今依图式见行。寻常抱疑未定尔。(图式所言即斩衰)
 有事则告条下。沙溪云家有丧。亦当告。果是不可已者。则其告也当在何时。
礼。天子国君之丧。聚群庙之主。此便是告。然私家。仓黄之际。恐无其暇。必欲行之。惧或涉于文胜。家礼从简处。恐宜体念。
 葬后。上食阖门启门之节。或行或不行。何者为是。瓶窝云。生时饮食。侍者无隐避之礼。三年几筵。孝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7H 页
子有常侍之义。而虞卒哭。渐有神之道。故虽有阖门之节。若其上食则家礼亦无葬前后所别云云。
瓶翁所云。恐得礼意。
 练而朝夕哭。先祖答禹景善书。斥其踰礼徇情之非。旅轩以上食哭并止之为未安云云。
惟朔望会哭之惟字。可知其外无哭明矣。老先生所训。不啻丁宁。而后贤皆以上食哭为宜。独葛庵主先生。盖葬后。并存朝夕哭及上食哭。练后。止朝夕哭。存上食哭。大祥后。止上食哭。存朔望哭。似亦不爽于渐杀之义。如何。
 
家礼小祥条。未除服者会哭。寻常每致疑于此。寒冈曰。所谓未除者。必期大功闻丧晚。而小祥时未及除服者也。愚伏则曰。丧大记。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则归哭于宗室。注。宗子之家。谓殡宫。观此则家礼此条。无所疑云云。何说为长。按沙溪并许其两说通看。而今观其所补于备要者。则却左袒愚伏之意也。然谬意寒冈税服之说。似更正当。如何。
寒冈主节度而言。愚伏说既有考證。故备要表之。然末段所补。却得寒冈之意。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7L 页
三年朝夕哭。时依生人定省之礼。似当有拜礼。先祖及后来诸贤。皆许其有拜。而沙溪独非之。引语类为说云云。语类。问孝子于尸柩之前。在丧礼都不拜。如何。朱子曰。父母生时。子弟欲拜。亦须俟父母起而衣服。今恐未忍以神事之。亦不拜之。据此则拜之也果悖于礼否。
窃恐语类说。非通指三年也。问以孝子于尸柩之前云。则似指大敛前后而言。今引为三年内晨昏参拜之非之證。未知如何。葛庵答人。亦以朱子此说直谓初丧。
 
人死则是阴道也。而丧祭礼之必用阳数。恐亦有意。如复之三呼。饭含之三珠。袭之三称。苞之用一。筲之或五或三。罂之三。虞祭之三。凡三献酌三上香。如此之类。不可胜举。其亦阴中扶阳。不忍致死之义欤。
何必阳数。如玄六纁四。翣之或四或二。四时之祭。六品之果。阴数亦多。随事随物。取义各异。恐不须皆以扶阳致生之义求之。
 父在为母服。今人往往于再期之日。不变其服。及禫月而始乃终其制焉。此皆出于湖礼也。窃念大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8H 页
山先生必有所据。而亦不能无疑。如何。
宋元皇后崩。太子心丧。有司奏不宜。便除即吉。间服以綅。(黑经白纬)间服以綅。尚有未纯吉之义。且念出后与为母。心制即吉。似无异同。他兄弟。白笠粗布制在身上。而己为吉服则心亦无制矣。如何。然徐当考究。以图归一。而岭外。慎独斋用再期服黪之礼。然固难以是而驱率一国也。
 为人后者。有本生父母丧则人之为吊书者。不可称大孝至孝。然则如何称。谓乃可得宜乎。
畿湖人称纯孝云。未知稳惬。柳叔远。大至上。加本生二字云。差长。只曰衰制前却省事。如何。
 父丧妻丧。同出一时则其袭敛之节。当先轻后重。而成服则先重后轻矣。然妻之丧次。无长成子女则间间出入。检治其丧具。恐在所不免。而亦且无害于义欤。抑只当付诸亲族而为之欤。
袭敛与葬。并认为夺情而先轻后重。未必其信然。而妻丧虽有长成子女。恐不得一切任他。
 奔丧条。既葬则先之墓。有人举此问曰。若家近墓远。必过家之墓乎。沙溪答家近墓远。则何必过家不入而先之墓乎。愚意此说恐可疑。家礼注之墓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8L 页
者。望墓哭。至墓哭。未成服者。变服于墓。归家诣灵座前哭拜。四日成服如仪云。则古人制礼之意。盖以不及尸柩则必以尸柩所藏为重。而一如在家临丧之仪然也。非谓其墓必近于家。而设此便宜之道以训人者也。
所论当理。先之墓云者。何必指近于家者乎。
 改葬服。出后者将何处之。瓶窝云。元无经见之处。既非应服三年之人。故嫌不敢服之耶云云。按通典。王翼有曰女为父母亦缌云。而不分其出嫁与否。以此推之则出后者服缌。亦未为不可耶。
王翼之言。结以亦通。非十分正论。可知先辈皆不许。恐当为缌之心制。
 或问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礼也。但生者情厚则虽不知死。似不可不哭。沙溪答死者无分则岂可强意哭之。此说如何。
因生哭死。岭风之所以厚也。
 闰月之亡者。后或值亡岁之闰月。而固不当行祭于闰明矣。先祖云闰非正朔。人之行祭。常以正月。而独于是岁。依亡岁之月而祭。似未稳云云。且据通典及开元礼等诸说亦可考。而寒冈独于此不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9H 页
欲快从。何欤。
寒冈虽曰吾意亦然。断以正月行祀。闰月其日则行素而已。所谓屈情而从礼也。
 忌祭祝。岁序迁易下。妻弟以下则云亡日复至。今以先祖所谓题妻神主。亡室之亡字似迫切。当书曰故室云云之意看之。祭祝亦不必举亡字。改以忌日如何。
忌者。含恤不及他事之谓。于妻忌用之如何。然不分尊卑。例称忌日。依示恐无妨。
 弊家祭时陈设。与家礼图不侔。窃意文纯公以后。家先丧祸荐仍。中间有妇女主祭。任意设行。仍成家法故尔。每欲改定而尚未之行。按寒冈曰从先祖云者。先世所传虽出于礼。而有或不同者。或可从者。非谓先世失礼之甚者。因仍踵袭。以彰先祖之非礼也。得此说以来。有遽然改定之意。如何。
以难慎之意为主。而不得已而改之。亦无未安。
 寒冈云。祝文无读者。令子或己自读之。妄意宁己自读之。使子行之。无或过当欤。
依示亦恐无妨。
 人问家庙不能如礼。只立一间则四龛于一壁。狭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79L 页
窄难容。寒冈曰。曾见中朝礼文。高祖居中南向。而曾祖祢坐东西向。祖坐西东向。今按先祖文昭殿献议。亦有如此者。但我东私庙。皆用同堂异室之制。而无昭穆之列者。则排俗而独自行之。亦甚重难。如何。
汉明帝。藏主于更衣别室而魏,隋因之。昭穆之位废。皆以自西至东为坐。朱子,退陶先生论列昭然。而不行于世。今为昭穆之位。非一士之所可专擅。随地从便。势所不免。
 神主粉面。蠹侵字灭则势当改题。其祝辞曰。伏以某亲府君神主粉题。岁久字毁。今将改题。出就厅事。谨以酒果用伸虔告敢告。(右将改题时告辞)粉墨重新。题位依旧。谨玆奉还。不胜感慕(右已改题后告辞)云云。只当如此耶。
只合依行。但已题后。恐不必更告。
答李健之别纸
 父在为母。服十五月。子夏,贾公彦,卢履冰。只云心丧犹三年。而更不论中月之制。盖十五月而既已禫焉。则再期之后。更行不得明矣。故曰心丧无禫。然则其于再期之日。当勉循从吉之礼。不然。礼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0H 页
禫后踰月而行吉祭。复吉之制。此则犹可也。若处之依前自如于再期之日。而更延其月数。禫然后始得以除。则是在今而涉排俗独行之嫌。质古而违心丧无禫之说矣。若曰。他兄弟制在身上。而己为吉服则心亦无制云者。尤切讶惑矣。夫服在外。哀在内。若必服其服。然后乃为心制。则古人之丧师心丧无服之云。亦皆孟浪虚设底辞矣。且诲谕曰。慎独斋服黪之礼。固难以是而驱率一国。愚意勿论人之谁某。苟其言之可从则从之。虽驱率天下。尚且有馀。况黪制非慎独斋所刱者乎。大抵十五月而无变。再期而无变。只一直亘长过了。其果中理否。
再期即吉之义。心丧无禫之说。诸贤敬而守之。至于葛庵。亦曰老先生以不即限以礼制。为过当失中。恐不得违。岭学自成一统。礼亦因之。夫以心丧大节而未免同异。秉礼之门。辨而一之。诚为一事也。然要待二十七月而除之者。非故为创立别见。异之于自中仪节也。反之于心。觉有遽然处。就考古据则孝灵二年二月末。诸公主应从吉。犹心禫素衣。二十七月除。王俭古今集记。心制终二十七月。寒冈答人曰。再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0L 页
则只依忌祭。而二十七月或丁或亥。以吉祭设行似可。亦非出于孟浪无稽。可知也。且鄙录中慎独斋云云。非谓慎独亦云再期而除。不可以是而驱率一国之云也。盖言岭外礼家。如慎独。亦以二十七月除。然又安知此为一国之仪式云尔。盖慎独行之者。适与此中相合。故提举而不敢藉而为重。寓有难慎之意。若曰此言虽有證。安得以此言为通行之公案。自顾辞理硬滞。致令照管碍掣。似认以慎独亦主再期即吉之论。可愧。慎独之言曰。既曰心。本非服也。何变制之有。若除于再期。则心制果尽于再期乎。禫月丁日。犹之可也。其曰犹者。心制非服。不可曰除不除。既言可除之时则禫月差可云也。诲谕若必服其服然后乃为心制。则古人之丧师心丧无服之云。亦皆孟浪。此足为一般明證。然犹不无更商量处。心制非服而心既有制。则不能无表心之物。所以有服黪之节也。若以丧师言之。则自是无服。而丧大记曰。吊服加麻。心丧三年。吊服加麻。非服而便是表心之制。而不言其除之之时。未知通三年皆吊服加麻欤。抑葬后除之欤。庾蔚之言曰。国子生服祭酒。吊服加麻。既葬除之。不心丧。谛看不心丧一句。则似是为心丧者不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1H 页
也。以此推之则心制虽无服。哀既在内。全然无表哀之制。亦难折衷于此矣。至曰十五月而无变。再期而无变。一直亘过则再期而无变。诚如所喻。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白衣笠。十五月而黪。何尝有彼此之别乎。白经黑纬之为綅。蒙有考示。每有援引。未能详寻来处。只从誊本。致有差紊。虽是名物之细。深愧草率耳。
 考墓地窄则就妣墓合设。抑无未安耶。
若以妣前考后为未安。则虽考前妣后。未必稳惬。一也。既无明据。何敢专辄为说。尹明斋之言曰。上下坟一床石而合祭。世多行之。盖不以为非也。既未易设坛合祭则所云上下坟一床石者。何必独指考前妣后耶。后墓前面地势狭窄。则其承际连仍可知。下墓之前并设。恐无害理。更乞广询而示之。以为通行之地。幸甚。
答李健之(乙卯)
所藏珍幅。何主何客。何彼何此。左右恐不得认为己物而还收也。鄙恐不得认为朋友手录而亟以奉完为敬也。况凡所关系。离舍不得。幸望勿以恃老悭集为罪。待了閒歇之日。命推于小孙。可即奉承。不至遗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1L 页
失也。悚甚悚甚。季氏写得湖书中问目。旬朔之间。了得数百张。凡诚意心力。非可藉人劝成也。但以工夫正法言。则先将本经。熟读详味。意思浃洽。至于浸沈浓郁之境。往往有不能洞豁符契。始乃反复商量。取其书中质反之语而勘之。方有益。若径就已发之端。已定之论。涉猎记守而已。恐有害而无得也。自尝经历出于折肱之馀。敢以仰质其然否耳。
答李健之
遗墨念逮。非但摩挲字林。因而得心无体用之辨。至如江鱼等迹。如见当时风流。朱先生云前贤遗迹。正尔何关于人事。而使人想像爱慕不能忘也。果有然矣。金教官排众办此。可想其一个权度。而又其言议条畅通透云。言议知见之影子。想往往合席。吾党不落莫矣。
答李健之梦叟
两书合部。首以朱子。不但为有关于考證来历。其于编集之义。亦不偶然。至以语类并收。岂不诚备且悉哉。但便简工夫。转成繁浩。是为未易了刷处。且许多日月。沈汩蒐索。少了虚积涵泳之味。况一书规模。既以各书问目为主。首末之异例。恐非稳惬。如何。东方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2H 页
近思录之成。正所愿企。但晦斋论学不多。剔取要语。似易简约。且其立定规例。易致多少疑难。是可虑也。丧中改葬之服。易不易之间。两议并行。自荀讷韩文公之后。至今未决。眇末何敢开喙。因抱巽畏而终无辨质。非所以求教也。以区区之见言之。首绖之用不用。末也。其本在于重服之易不易也。礼曰。子为父而无为母之文。故世人以为应服斩衰之外。不复有服。老先生时。亦有以素服改葬母之疑。先生以后。皆知服缌。然礼以五服最末制之。则其与初丧之变有间。可知也。临奉尸柩之哀切矣。已过期练之衰久矣。然三年之服在身。重哀表见。何必别制缌服。然后始著其哀乎。若断以释重服而改缌服。则不但首绖。并其全衰而当改也。若断以因服齐衰。则反备首绖。便是缌麻矣。参并靡定。未知如何。 御制乐章。似此冤苦之抱者。亦觉抃蹈耳。
答李健之
景蕴归著本家。独守空斋。自日出至日入。了无对坐舒情。不有以时承讯帖。其何以浇润焦渴之胸臆。手头亦不舍去书卷。然尹和靖之言曰。吾辈读易传时。言下领会。与伊川何异。但不如伊川自得。此诚寡陋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2L 页
之警切处也。赞溢之戒。不待垂教。果亦自知。或近于谀说。然寂寂空谷之中。忽遇跫音。欢对之初。但觉其衣袖韵格皆非俗冗。何暇复用抉摘而评箴哉。但念容物之量。恐或少些平阔脱洒处。时亦露见于文句之间。主以铁定石确意思。而欠了海阔云卷气象。恐有妨于大受远到。在明者。如转户枢耳。何难之有。无将迎。无留滞。平视物我。物各付物。恐为用工处也。近思录。易致疑难之虑。难于为说。要在默而会之。然乃宗德柔逊太过。顾望太细之致。编书警训。何必屑屑计此耶。改葬首绖。亦见参伍斟酌之密。然但谓之改制缌麻也。则服是已练之服。谓之仍其重服也。则绖是已去之绖。似未免中立依违之病。所以有所疑禀。非必固请勿之也。
与李健之梦叟
刊补一录。要与学甫,叔远两友磨勘。而合席无可望。只合此身动而就正。势不得东趋西走矣。计其程途之远近。乃于本月八日。率凝从而进至茅山书堂。七宿而还。主翁老而不懈。工夫积厚。受益多矣。足以忘了愁恼。而归卧草庐。依旧景色。家间且有趁期料理之节。又是苦海耳。所与究研者。少违而多合。盛录所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3H 页
载。动称精到。尤以抄补书训之功。为此书难得之助。今则可以缮写正本。但未易得精笔。可叹。释疑中论说之语。不得收入。凡古事名物之偶与相值者。不必以混彼而去之。此则事理然矣。曹氏二字。李兄以为编中无诸儒众论。一曹氏不便。不如改以考误凡例中。依左右所喻。别立一条为好云耳。
答李健之
西怪之炽。惟有倡明正学。灵台明堂。八窗玲珑。则彼鲸喷狐鸣。不过为一隅打乖。何忧之有。紫霞诗帖。摹成天下绝宝。草屋明月之光。乍耀旋卷。徒向云际怅然尔。跋文。山水之胜。感遇之会。形容得尽。但顾是帖之述以下止杜撰之罪。于此不必言。僭猥附会之嫌。去之恐不妨。尚古录。识先生天资以下止由是中大。语到深奥处。未必中窾。裁节亦如何。释义云云。所喻果然。但没名而取言则心术之病大矣。露迹而表人则外起之言不少。只得推让。自在全有其宝也。西山真氏。慈溪黄氏二条。今朝已依示书入。涵养条。已用景蕴意。前所劄录删之。直以先生答洪胖曰。涵养者。涵泳于义理而养成之谓。先儒说涵养。皆不分动静书之。其下著一圈。书之曰按此书上段。有曰操存对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3L 页
省察则为静时工夫。泛言则通动静如此如何。望赐示及。
答李健之
三月廿六书。无便稽答。又承手滋。合并通看。足以补前日阙事。犹不若面受益诲也。阿睹之患。在所护惜调养也。朱子与人书。有曰终日写字。一不回头。毕竟双瞽而已。窃想其意。乃以继往开来自任。不遑以保爱之私。或致间断也。吾辈自任。只在于明著眼目。以究朱子所写之书也。要当闭睫葆光。无损精彩。区区近亦略有传录。直待方午。写下一篇。馀不复为。试用此法如何。后翁记疑诗集。辞理何敢也。想不过字画讹舛之疑。然印行刊本。经历诸贤校勘。私志默会则可也。如欲下犯手势则千万未当。春秋经。夏五月之月字缺。其补入月字。有何未安。因以夏五传垂。此义不可不守也。如何。跋文。简洁窈亮。可尚。俯嘱之意。尚是七十左右。看日后如何。计亦迂矣痴矣。
  别纸
 野淳外王考。尝嗜银唇。先慈辄诚求而致养于数百里之远。及痛风树以来。见银鳞辄涕。未尝一接于口。今于祭奠。虽得是物。未或敢荐。或谓神道有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4H 页
异于常时。不必如是。其说亦然否。
伏闻以来。不胜叹仰之忱。果知左右承受有不可诬处。啧啧何已。祭奠阙用。是亦如在之诚。但屈到嗜芰。荐芰于祭。先儒议其不合于理。盖神道不可一以常时看。事虽不同而推而反隅。恐或有商量矣。
与李健之
霜坠叶落。撼人衷情。费想于渺茫之地。都是无益。只有若而朋友。稍以寓托此心矣。前喻简札往复。或有妨于衰朽将护为虑。从游十载。何其不相悉之至此也。区区之意。窃以为保护一个形壳。将为何等宝藏也。毕竟去作土中之物。若有亲切诲诱之师。则虽终日侍立。达夜写字。固所甘心。一辞湖上。广求无得。如屈原之驾风乘鹤以求舜禹而末由也已。同队数人。或亡或病。惟有左右。不置遐弃。若将期以千里之远。千里之远。岂八十者可几哉。庶或为分寸推毂之助。则既未得长时同参。舍是纸墨而何以哉。昨者。李学甫以书来问。云舜命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两心分言。而精一之工。亦分而言之。朱子于中庸序。亦以原于性命。生于形气分言之。此为定论。若答许顺之书。所谓自人心而收回。便是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4L 页
道心。自道心而放出。便是人心。于此衮同合并说。是则自备一说。非正义。其答以为固是如此。然不可以下一段为非定论而看作第二义也。若使人心道心精一之训。只主于两途分开。而虑不及于放出亡失。则圣人之忧患后世亦浅矣。朱子虽辨原生之分。然岂真有二心各立齐头哉。其曰人心听命于道心者。非有道心特坐号令而人心俯首恭承也。放出之时。道心莫寻。收回之后。人心无迹。互换替代之云。未必非紧切也。稚春又以太极图说来问曰。圣人既以中正仁义。定众人之未定而一天下之动。又主静以立人极云云。其答以为以文势及朱子本解略绰观之。则似有上下分段。而主静之主字。非工夫也。乃言动静理均。而静之势重而为主。本动必资于是也。若以学者分上言之。则固有涵养省察。戒惧谨独。本末之分。然才著意于静则已入于禅。故程子以敬字代之。濂溪无欲故静云者。亦已虑此也。况圣人发之也仁。则私欲净尽。天理纯然。行之也中。则无一毫过不及。裁之义。处之正。乃天理自定。本体卓立。此足以定天下之未定。一天下之动。立天下之极。何可言中正仁义只得为定之之功。而待了下一段主静。然后方以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5H 页
立人之极乎。未知盛意如何。幸望从容沈淹。仔细寻绎。惠示可否焉。此非表见己见之必当。乃欲备贤者致思之具。因以质此缪妄也。上下彼此往复。彼书自在而未暇誊出。鄙稿则无草。姑以大意具禀。朱子有朋友文字。必皆誊出播示于各人。可想其预备许多空帖。而左右写手之优足也。今何可及之。
答李健之
道器危微之说。不必为影外点山。雾中看花之论。然凡系义理之挂耳经眼者。私自理会。不害为遇物敲点之端。其以道器危微连贴为一句者。乃以道心为道。人心为器乎。抑以道心之微。著人心之发炽。分道器乎。道器二字。本为义理事物形上形下。而发性情体用处。未见以道器言之。况人道心之互为道器。及各具道器。彼亦岂有是意也。其曰不可谓太极之离乎阴阳。然道器之分。不能无界限。末以人乘马譬之。盖是指理为道而指气为器也。老先生虽许以见得大旨。辞义中抑可见未有快可之旨。盖太极之于阴阳。看作道器。未为不可。而朱子亦以理体气用为嫌。初曰。太极者体也。动静者用也。后以本然之妙。所乘之机。改体用字。微意可知也。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5L 页
与李健之
人道心原生之辨。收放之间。便是一心。所喻洞然。鄙说之只云未必非紧切云者。果欠直截耳。但盛批上段晷刻千里之云。有些未稳。改以各有来历则差长否。中正仁义一段。又煞明的。其引却四者之外。别有主静一段事一句。尤得本旨也。故自学者言之。则固以涵养为发用之本。然圣人分上。不可以工夫看。只是言动静周流。而静之势重而为本也。所谓无欲故静者。亦谓静者无欲之谓。非如异教寂灭之谓云耳。若以须无欲方能静意看。则乃学者事。非圣人事也。道器危微之说。初看疑其语义隐然。以发处衮为气与器。所以发都作道理。故有所云云。今承器下危上带得及字之意。深服公平详明之美也。
答李健之
前者酬复。殆无虚月而只是蒙荷推借而已。未得精奥之教。近者主静之义。一讲再解。转承亲切。两幅所喻。无非至论。如云静处非难。闹处实难。正得延平静处工夫闹处使不著之旨。千兵万马。红桃翠柳以下语。果能反之于心。真有得力处。何必各求存养审察许多名目。只此便是敬静为一处。谨当置诸案上。出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6H 页
入服膺耳。
答李健之别纸
生忌之礼。丘琼山,屠义英俱以孝哀之情推之。而老先生非礼之训。后来守而不易。敬奉遗旨而溯究焉。则实有精微之义。三丧既毕。又复不忍遽废则恐无可已之时。未知如何。踰月祫祭。自是宛转以渐之正礼。而禫在四时正祭之月。则有不得别行正祭而阙此吉祫。所以行之。然非踰月则祭毕未遽合椟而配之。以待踰月。所以祝辞配字之上。必用将字也。孝思不忍遏住。而示喻则有所裁酌于文字。势所不免而配上将字。恐不可缺也。若令愚见拱白则古经传垂。先生断案。有不得违。岂敢以臆见謏闻。贰之于至诚之下哉。
答李健之
孟子进以礼。退以义一句。玩绎其旨则盖礼者。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义者。一断即决。取其难进而易退也。然读书者。讲究如此而已。行处非草莽之所可料理。况退休二字。不行久矣。何可泛议于世。小学书生。把了手容恭。足容重。点捡于行路人则迂矣。至如隔溪风浪。虽或有扑窗挠枕之声。只合闭户收听。付之梦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6L 页
中光景而已。其亦奈何。
答李健之
眼前物色。便成清和时节。左右意象。自欠畅展。区区契活。都从强排中过了。天饷景致。让作别人事也。朋友辅仁之道。须以勉诱规箴为主。大伦之目。曰朋友有信。此也。此义之绝。盖已久矣。例以推奖为务。如宗德者。对语替简之间。往往自表己长。常切愧汗。今又永日独坐。邂逅有意思。遏住不得。复以禀白。斯亦有涉于誇张。恐甚恐甚。然自以为彼此贯通无碍。若隐之则外矣。寻常于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大义则非全然未晓也。反之于心。未得其的实处。与人言。又未能说与真状。日昨偶看论语。至语之而不惰其回也。看得一下。不忍舍置。而未肯继看下段。看之又看。至再至三。又不忍遽舍。日已夕矣。乃掩卷沈淹。以待明日继看。于是乎痴然自喜。若将见子路心事。宗德之有闻于不惰之义者。何可冀及于子路之影响哉。然其一时感发之味。各从分量而若饮黄河则有之矣。盖以无所懈怠。言不惰则浅矣。推而言之。如灯火之点暗。滴水之成冻。而终不若范氏时雨之润物。发荣滋长。盖草树生气融溢。旱气弥天。忽得一阵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7H 页
时雨。随点生青。随浥增华。字字发动。句句浃洽。凡颜子心中。浑是春风精彩。而世间所谓气质七情。无可寻其迹矣。岂不快哉。意气激仰之见。恐或过中。望赐晓破。
答李健之
敧枕暇眠。儿孙唤起。矇眬之间。回头而问曰。人客至乎。其谁也。曰。溪上李丈。乃蹶然惊问。知其为健之仲氏。未接之前。破了三夏寂寥之心。此何心情。畴昔向人太过虚扬倾倒之习。到老未除耶。噫。亦无甚怪也。生晚末后。古人难作。交臂之友。次第沦谢。一二名胜。不能游从。而或欠贴地牢固。或少绝祛外慕。家里川清两进。稍通意脉。而难以语展拓力量矣。然则穷巷朽老。乌得不溯𨓏于左右棣案。诚亦不得不尔也。对面擎纸。详悉服履。均相搔痒之患。殊碍雅净风味。须勿以毒物急治。惟将平平便可之方。渐次策效。及其收刷则一也。静而积持守之功。动而加体验之实。始见日用之浩浩洋洋。及务为精覈。都非切己之物数句。正得圣贤相传之坦然门路。而日用之浩洋云云。宛是老先生延平问答跋文中旨诀。世间可喜者。何物可以代此也。然凡此节度。俱在于圣贤书中。一时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7L 页
舍了书册。稍通之路脉。便易就荒。向变之气质。便易偷隙。沈淹灌浇。吻然契合乎千古之上。然后方是究竟法也。抑复思之。周子启主静之旨。程子因之。教人且静坐。见人静坐。必称其善学。门下诸贤。承受服用。如求中于未发之时。以验夫未发之体。看未发时气象。不能无偏重意思也。故程子拈出一敬字。以代静字。而又曰。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所以救之也。其后学者。颇主已发善观之说。一向凑心于察识讥伺。而全欠清源植本之功。朱子乃以只观已发处为未是。其所以救偏之旨。与程子同也。盖不有涵养本原之本。而只向已发处逐旋照检。则或有不及于事。捧土遏流。难抵其冲激。圣贤之为后世防备至矣。又有从事于博文者。徒以钻研考索。比较磨勘为尚。至或聪明不足。力量未周而抽拈艰棘之义。支蔓缠绕。经月阅年。而于己分上。了无所益。是则可恶也。然如欲治心之密则究覈不得不精。躬行之笃则辨别不得不明。以弟子职一书观之。使管仲处乡曲儒士之中。不失为雅饬有力量人。只为无格致。意不诚而心不正。终不可与为圣人之徒。圣贤所云主敬穷理四字。包括得尽。而恨不能入其中嚼其味也。临死之日。愿得贤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8H 页
者馀润。鸟鸣之哀。其赐采纳否。大学敬旨。老先生所训。来喻可见微意之云。果然。向者一孝廉 筵对时。进勉以诚敬。乃以庸学为充补之要。故致有愚疑耳。
与李健之
年龄之衰耄者。无可如何。虽曰消日之难。自有古书。不知晷永。虽曰穷寂之甚。时得朋友好书则足以破寂。以此差可度了耳。涵养一条。先说前此未能的探之由。后以朱子非是闭眉合眼如土偶人一句继之。且曰。豁然有味云云。寻常朋友一生反复。非不知朱子及老先生近日先达此等旨诀。而自己受用处。辄以涵养为一等别样。不谅应事接物处得其当。实为涵养之事。诚是悯意处。然吾之所知。未必能自信。安知又不为见悯于人也。承喻如此。于是乎稍自据以为守。又叹所由来之脉络风气。自寻正当门路去也。德在丁亥冬。以书告湖上。大略以为自觉日前费力。只是悬空料度。迨无分毫得力。所业只从零碎文义上究索而已。今者觉得天道性命不离于日用。讲论究索。要以处心行事为归趣云云。答喻云。名虽向学而十年二十年不见长进。不能不为贤者忧之。不知缘甚机括。拨转此从来宿习家计。直向吾家正当门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8L 页
路。把作安身立命底基址云云。惜乎当时沈痼泛滥之久。不能反隅推类。师门所教亦尽底蕴。而但无此为宗旨。守此勿失之语。故只认己见之偶然见许。不复真为安身立命之基址。盖自心邂逅得一点明处。不知因其明而继续之也。师门廓落之后。旧明重回。独抱苦心者几岁矣。今乃得之于左右。噫。朱子此语。何人不见。虽以左右言之。经眼者几。玩绎者几而忽如创见新得。其无穷之味。必自随之而他人不知也。圣贤之言。无不如是。若使如是者数。则其知明德进。不可量也。若使孔,孟,曾,思,晦庵,退陶之书。无不如是则庶几不悖于圣贤之旨。许多外慕。等是山外风烟尔。何暇干我灵台乎。前此虽荷眷念。未敢倾倒至此。穷巷峡老。过恃庇抚。不思裁酌。旋用惶愧。秖祝玉成岂弟。
与李健之
三伏之日。旱魃转剧。一天之下。炎光融金。而匹夫忧叹。不足以召油然之雨。蔀屋挥汗。不足以萌台轩之念。惟想山林树樾。在在布列。安知无江坞竹影之中。兀然静坐。味众人所不知之味。而有非歊赩之所能夺耶。临风瞻远。但切溯𨓏而已。宗德。昨年以前。人或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9H 页
有以筋力劳之者。听之泛忽。不甚著耳。自今春颇觉有顿异处。理固然矣。何足为慨。日就老先生书温习。而时或不知不觉之中。日未下而看至卷末。畴曩驰骛之习。尚此未除。何敢言潜心体验之实乎。先生独得朱子之旨。而焕有集成之功。凡义理之头面。经旨之肯綮。后贤之续次演绎者。究其源则皆自于是集也。以故稍知从事于此者。莫不考索其旨诀。讲说其名目。以为广智应人之资。此亦未易也。抑不知寻常叙寒温论事类之际。光明而洒落。浑厚而公平。广庇兼容。一物不遗。而随人气质。烛照其隐微。金分铁截。权度一定而量人情愿。引入于阃域。因朱子之开闼而上通于延平。明心近之绪言而宛然乎论语。使人油然恍然。如就明医之门。针劄其当穴。如入神断之庭。洞释其宿抱。霎然之顷。若将消融其痼习。洗涤其肺腑。而掩卷茫然。转头依旧。望八之境。尚何可望之有哉。性欠撙约。无处告语。殆有近于因笔肆意。悚愧悚愧。
答李健之
所喻先生训三省三贵四勿。皆从应接处言。朱子以后。此个法门。其有几处也。盖在内在外。只是一理。内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89L 页
无迹而外有形。自其有形者而敬谨。则内自一而无非僻之干。从上英俊。皆以为外差缓而内尤切。容体日用。看作第二。而只从心上操执。或太迫而不弘。或过高而少实。或想像而生病。或绝物而近禅。往往有清洁笃行之趣。终未免偏滞执捉之累。不足以洒然和豫变其气质。而为标准法式矣。本原既如此。又于读书致知则与心身日用为两项事。如辨人心道心则只辨其人心之生于形气。道心之原于性命。人心之或以人欲言。或以把捉言。道心之或以天理言。或以自然中道言。而不复回思其精之之何如。一之之何如。如何而可使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论四七则只论子思言天命之性。张子兼气质之性。中庸乐记好学论浑沦言。孟子剔拔言。朱子分开言而已。不复思量其理发也必养之而充扩。气发也必察之而制克。不但此也。凡于同异之分。文句之奥。思索极细。辨别甚微。迷悟相因。疑释迭代。穷年阅岁没首潜心。而毕竟回顾。只为纸上之工夫而心身日用。悬在空中。判为别物。足是步虚。手为捉空。道之不明不行。专由于此也。我先生三省三贵四勿。为涵养本原之工云者。何人不见。何人不知。而看作寂寥一句。认为等閒
川沙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90H 页
说话。实不知孔子以下道统此也。学的此也。其可不十复百反。以作吾一生證案。而馀日无多。岂不是大忧耶。漏器盛水。昔人所叹。然沈流酌注。无间无断则自有馀润之流。布啼鴂鸣。虽不相谋。百之千之则自有所获。看书迟钝之法。惟在熟之而已者。正得其沈注耕菑之要矣。若归咎于漏器春晚。而任他四邻之耒耜。是反为欲速之所病。而卒无所得。岂平日之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