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屯庵集卷之四
屯庵集卷之四 第 x 页
屯庵集卷之四(平山申昉明远 著)
 疏劄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5H 页
艺文提学时。因泮儒试取事。再违 牌后辞疏。
伏以 驾幸太学。修举旷典。圜桥耸瞻。咸颂右文之休。如臣无似。亦忝迩班。获睹盛事。实为至荣。而第臣于 牌招来待之 命。实有万万不敢冒当者。盖科试一事。必须弘文提学主之。未有弘提见在而艺苑替行者。其式甚严。且职在承宣者。例不得拟考官之望。因其兼带。主试擅场。曾所未有。惟此两款。俱是无前之事。决不可自臣创之。以坏法例也明矣。况即今弘提。非有大段难强之情势。昨日馆职之荐违。不过未及疏暴。不欲遽出之意。苟加敦迫。自可勉进。诚不可越例违次。舍彼而 命臣也。臣若不顾代庖之嫌。唐突冒承。则便是视他人为难进。而乐于替当也。其为乖剌可笑。当作何状。朝违 召命。实出于万不获已。而未蒙 照谅。至勤 特教。天牌又复下辱。臣尤惶悯抑塞。不知所出。今臣迷滞之执。格例事理。不啻明白。虽被重谴。决难奉行。又犯逋慢。罪尤万死。伏乞圣明俯垂谅察。将臣提学之任。先行镌削。仍令攸司。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5L 页
勘臣负犯。使 成命毋淹。微分粗安。不胜幸甚。
辞 璿谱跋文制进之 命疏
伏以臣得伏闻昨日常参。有 璿谱跋文令臣撰进之 命。臣不胜惶霣悚恧之至。 璿谱一书。前后凡六经改修。而跋文著撰。皆是方带文衡之人。或无时任。则又必 命曾任文衡者。其时亦岂无提学。而未尝代斲。盖其文字事体至重。非他应制之比。故必付词垣宗工。以为垂示永远之图也。今者文衡。虽因事坐罢。其文既已脱藁。取以入刻。固甚便好。曾经文衡。见有其人。使之制进。亦是事例之当然。顾乃舍却自前不易之恒式。有此意外之 命。岂 圣明偶未详察而然耶。臣之才短文拙。不堪缔构之状。姑且勿论。此实无前之事。而在臣可谓非其职矣。其不敢越例冒当。以致听闻之骇笑也明矣。敢此陈暴干渎 宸严。伏乞 圣上。更考前例。寝还 成命。使识述重事。免贻苟简之讥。不胜幸甚。
屯庵集卷之四(平山申昉明远 著)
 启
  
政院请从庭请启
呜呼。此何时也。大小臣僚。沫血饮泣。弃职离次。奔走吁呼于 殿下之庭者。已浃旬望。而不敢退去者。夫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6H 页
岂私有怨恶于群凶而然哉。只以干纪之贼。久逭三尺。君父之雠。尚戴一天。上下神人之愤。无以少泄。则是不但为臣等诚意浅薄。不能感回之罪而已。所以为累于我 圣上。为世作则。扶植人纪之道者。所系至重也。噫。春秋无将。汉法不道。从古制法立科。必讨罔赦者。岂故为好杀快意而然哉。诚以纲常不可不严。乱逆不可不惩。于此而一或放过。则其弊必至于君不君臣不臣。人不得为人。国不得为国。而天经地义。随以隳矣。岂有英明如 殿下。而不烛此辈逆节。岂有学问如 殿下。而不明此个义理。而硬定 圣意。力拒盈庭之言。此臣等所以抑郁愤懑。不能自已者也。噫。诸贼之罪。上通于天。不但臣等之义不俱生。实是举国臣民之所共诛。不但举国臣民之所共诛。实是 宗社神灵之所不容。则 殿下虽欲庇覆而曲贷之。其可得乎。此则虽以 殿下之尊严。决不可夺臣等所秉持之义。而一日二日。拖过时月。上下相持。徒使王章解弛。义理愈晦。 殿下何不念及于此耶。 殿下厌薄臣等之言。拒绝臣等之请。显示訑訑之色者。一至于此。则臣等固宜缄口结舌。毁冠裂冕。相率痛哭。永辞于 殿下之朝。归死田里。而区区之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6L 页
望。犹庶几 圣明之或可一悟。大义之或可一伸。迟徊未忍。复陈血恳。此岂臣等可已而不已者耶。良以天得之秉彝。不能泯灭。而抑我 圣上聪明神武之姿。必有开纳快断之日故也。伏愿 圣上。更加三思。亟允庭吁。以慰舆情焉。区区所怀。惶恐敢启。
政院请从庭请启[其二]
臣等以讨复之请。日陈 紸纩之下。辞已竭矣。意已穷矣。而 天听愈邈。不赐开允。呜呼噫嘻。此何景象。方当庭吁之初设也。上自廷绅。下至氓庶。凡在含生之类。莫不欣然动色曰。君雠自此而可讨。国法自此而可正。一国之怀痛蓄愤。抱共戴一天之耻者。今而得泄矣。岂料一日二日。经旬阅月。而乱贼逆魁。晏然偃息于覆载之间。君雠无可讨之日矣。国法无可正之期矣。一国之怀痛蓄愤。以共戴为耻者。亦自如也。呜呼噫嘻。此何景象。窃念君臣之义。为伦常之首。系兴亡之关。故自古御世而司教者。最致谨于此。于是而一或放过。则纲纪斁绝。义理晦塞。国以随之。而人之类灭矣。古人所谓虽有粟。吾得以食诸者。其辞严矣。臣等岂意堂堂 圣世。以 殿下为君。而纲纪之不张。义理之不明。一至于此也。 殿下屡以俟百世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7H 页
之公议为谕。臣等所忧。正在于百世之下。检史牒而论是非者。摭事实而讥逆乱之无惩。考世道而慨伦彝之既晦。而反有疑于 圣上穷理之未精也。制法之不严也。则今日在廷诸臣。虽万死。何以塞其责也。念之至此。直欲无生。玆敢更沥肝血。仰渎 宸听。伏乞 圣明。亟允盈庭之请。快副举国之望。以振 王章焉。区区所怀。惶恐敢启。
屯庵集卷之四(平山申昉明远 著)
 书
  
答洪夏瑞书
昨获对讨。归来充然如有得也。古不修墓之论。归后更思。足下之意。终似未安。方欲奉书。更有以相质。使者适至略布也。盖封坟四尺。非无于古而创于夫子也。周官之书。有天子一丈。诸侯八尺。大夫以下。各杀以两之文。则墓而不坟。特殷以前事。自周公制礼以来。墓之有封。固已久矣。若使封墓。为非古而不合于礼。则以夫子之圣。葬其亲何等重事。初乃僶勉用之。及其遭崩圮之后。始复悔之也。圣人之作事。不应如是颠倒也。且夫子之丧。门人亦取平日从若斧者之训。为马鬣封曰。尚行夫子之志也云。则此又足为夫子在时。不悔封墓之一證矣。不然。彼游,夏辈。从夫子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7L 页
已久。所闻亦熟矣。岂不识其本意而妄行之哉。今以字义求之。修字与封字。其旨自别。不可以混看也。足下独以封墓为非古。而强推夫子之志。为悔不用不封之制者何哉。岂不以上文有古者墓而不坟六字为拘耶。此所谓以辞害义者也。且夫子之初举此为言者。偶引古事言古虽如此。今不可用也。未必以为是也。且与下文修墓之修字。自不关涉。岂若今之作文者照应。而必以下应上哉。夫墓之不坟。乃礼文之未备者。岂有葬其亲而平其土者哉。果然则不惟东西南北之人为难识也。虽世守其下。一传与子孙。则不可辨矣。此岂人之情也哉。况以夫子之圣而悔不用此礼哉。仆之每以四字为言者。正欲明修字之非封字也。今足下曰。岂有坐视先墓之崩而不修也。此又非仆意也。仆虽昏迷。岂有如是语也。此足下不但不识夫子之意。亦非识仆者也。噫。义理无限。固难以区区忖度。而今仆所引陈氏古人葬亲。初极其敬谨。不使有伤毁复修云者。实显然易见者。而足下执之愈坚。攻之愈力何也。盖夫子所以泫然流涕。称古不修墓者。实自伤于不能极其完固之道于其初。以致此变。是则自罪之辞。决非悔不用未备之古制也。假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8H 页
使当时门人。不修而遽还。夫子岂不复修而复封之耶。若封于初而不封于遇变。则是前后有不同者。必不得不居一于是非矣。贤人以下必无之事。况夫子而有之乎。知圣人者。决不可为此言也。若使有若闻之。当以为如何哉。仆只欲推夫子之心。至于无过之域而后已。非为好聚讼而角胜也。幸明者平心而察之。
答李圣瑞书
朝承手示。适会客扰。未克修覆。愧罪愧罪。不识晚后起居复如何也。朝书所云谓。其推与之过。有过于前。实非所以施之于许心之人。而相长之道也。圣瑞殆非益我者也。然其中勉以经学处。开发甚切。故人之赐多矣。敢不拜领。盛作谨阅。立言真切。条理畅达。盖自家胸中。先有一个主意。然后因以成文。故颇得古人旨意。自然与俗间文字。有不同者。可喜可喜。但字眼不能妥帖。机轴颇欠斡旋。当其所当行。有不能行。当其所当止。有不能止。下语之际。冗简未醇。一篇之中。雅俗相杂。盖吾人于古文。只究其意。而如机轴句字间。多不致意。故眼目所透。深浅有偏。此亦理之不免者。若止欲用之于俗间而无碍。措之于场屋而有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8L 页
声。则由此而往。亦可自足。而律之以古作家之为道。则未至者亦不止一二。今若欲医其病。则此后于所看文字。须著眼于机轴句字之法。观其机轴如何。乃能无痕。作句如何。乃能简洁。置字如何。乃能精当。注精会神于法度规矩之中。及其至也。直与吾身。合而为一。使彼之作用。了无障碍。如出吾手。复自数数效为。汰冗删俗。务归雅洁。以移其法。而验其识。字字而慎之。句句而难之。把笔辄欲似古人。一篇之中。郑重致意。如大禹之铸鼎。周公之致太平。积此工夫。久而不懈。则依拟可化。艺妙夺造。天动神解。眼明手快。千言万语。随笔倾倒。而众流奔迸。自寻厥宗。不复有意于法度规矩。而极吾之放肆而不逾古之法度。极吾之簸弄而不失古之规矩。跃如中立。从心所欲而无不如意也。正如三藏祖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始却超乘三界。诞登乐地。不亦快乎。今一种说。以为文不宜拘系。直可随手放笔。见其议论足矣。此言易瞎人眼目而塞人心孔也。夫文章。视道学虽下。亦天地间一大能事。始不愿为则已。苟欲为之。岂可去法度规矩。横说竖说。无伦无脊。作一个没头脑骨董子以自误也。李太白之于诗。苏子瞻之于文。可谓汪洋放恣。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9H 页
极其驰骋矣。然今考其作。无一篇不有法度者。则其他可知矣。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曷尝有无法度之文哉。溯而至于诗书礼乐古圣人之书。其论道说理之语。姑置不论。虽寻常行语间之乎者也字。未尝有一虚字可易者。圣人虽未必用意于文辞。而将立言而垂世也。其法度之森然。自不得不如此也。始以依拟难慎于法度之中。以守法度者。佛家之经历艰难也。终以放肆簸弄于法度之外。而法度随之者。佛家之已登乐地也。古人之为文。曷尝有不如此。而今人徒见其已成之后。不见用力之初。乃谓容易可学。以淫放葛藤之言。欲褰裳疾趍以追其武。鲜不踬而仆而死也。是何异六欲如麻。一偈不参。而遽欲登灵山而拍佛祖者乎。信乎难矣。幸吾人。自今以后。一用力于法度规矩之中。得其字法。句法是求。得其句法。篇法是求。得其篇法。乐地是求。无作急迫之想以思捷近之径。安驾徐驱。从容乎贝音之空。回翔乎花雨之天。则如鄙人者。挹风瞻象。与有荣焉。勉之勉之。承来意之勤。吐不讳之言。想明者。有以恕之也。
答郑来侨书
辱书责以不拘小节。效古人趍急之义。至取孔文举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89L 页
为言。若望仆不哀润卿之穷。而立而视其死者。惭愧惭愧。比见润卿。固知其有此意思。仆不自白仆意之为润卿不薄者。窃以为士之相知。贵不言而喻意。我之所以虑润卿者。亦不可谓不切。而今独以一事之不就。反谓我不尽力则亦已而已矣。何必屑屑披心腹。自求知于润卿也。且润卿姑不显言不为也。今书所云谓。不啻显矣。仆安得以终始不言以外润卿也。润卿与吾游十有五载矣。夷去等限。托以友义。意之所趍。辄皆与同。自读书史为文章。以至坐卧出入。一动静之间。无不共之。以迄于今矣。虽不识古所称知己者果如何。而以仆所交于世中数人。其爱好初未有过润卿者也。润卿试思之。设令仆穷饿如润卿。而润卿从仆地观之。当作如何心也。然则仆之所以向润卿者。亦可以少知矣。仆岂不哀于润卿之穷。而不用力者哉。然士之救人急者。有道焉。若不顾义理之当否。冒苟且而行干要。惟以救人为急。则虽仁于人。其不仁于吾身亦大矣。非向所谓救人之道也。夫国之将亡。视人之将死。岂不尤重。而古人见国之将亡。吾有可救之策。若不由其道。而少害于在我之义则不肯焉。若是其吾身之不可不重。而义理之不可不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0H 页
顾也。今仆贱士也。其名不可达于将相之间。足不可登于赫赫者之门。以有干也明矣。至若藉一时朋友之称。驰书牍行求乞。以得罪于名教。尤非义之所敢出也。只欲因适会谈笑之际。与数三士友引义而公说之。以观彼之取否。而子雨之被阻于阍人。虞瑞之见拒于俗忌。皆润卿之所知也。仆果不用力哉。所谓不用力者。正是义理之不可为者尔。凡玆数事。皆苟且非便。润卿亦既知其苟且非便。而犹欲仆行之。其说不过曰。不拘小节。夫不拘小节。奔走于王公之门。惟以趍人急解纷释难为心者。不过一种度外轻快士尔。虽纷然自与以义气。徐考之。终不见其果据于何义。而其不仁于身则大矣。皆非吾儒中正之道也。若仆者论议不及于当时。事为不出于一身。初无大节之可守。惟拳拳执持者。区区小节尔。庶几以是得少罪过。今润卿欲令并隳失之。使仆复何以为人耶。如向所称引轻快度外士事。仆非徒不能。亦不欲为也。且孔文举。当曹氏秉国。既苟容于其间。复涴污孝章荐士。虽似可贵。但惜非其所也。其足称乎。润卿平生。以道义磨我者何如耳。乃今为仆愿之者。不过一孔文举耶。今日之事。但当观在我之道而已。苟其道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0L 页
也。虽路人。吾可出气力以救之。非其道也。虽吾身不能庇。将坐而死耳。然则润卿。亦有死而已。此又不可以亲疏论也。若以是为不哀。亦所不辞也。仍念仆平生。以不切世道之文辞。既以自误。又以误润卿。只能教其穷。不能教其达。使今日狼狈至此。究执厥咎者。莫先于仆。宜有以救之。而亦却不能。来书所言。倚之如山。而今乃如此。尚何望于他人云者。情实戚而语实悲矣。故获书有日。而每欲作答。握管伸纸。辄有所不忍者。至今未果。然不直则道不见。终复言之。润卿明者。幸加细察。
屯庵集卷之四(平山申昉明远 著)
 尺牍
  
上叔父
手字深慰。反观庵记谨阅。当属十分得意文字。钦叹不已。伏承借书玉堂。日涵泳其间。其乐宜不少。若于此中煞加工夫。不为纷华所簸荡。方见所守。此正古人试定力处。元来金马门中。亦大有地赢。著得反观庵。只是人不去敲耳。
上叔父
夜过体内如何。此行无他物。只挟心经一部。日读三五板。旨哉旨哉。点检平生。其所以不忠于天君多矣。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1H 页
曷胜竦慄。然自今以后。洗濯感发。偿补前失。更为纯臣。或有其日也。
上叔父
夜梦于何处水石间。陪奉徜徉甚适。朝起。邮人来致下书。谨承已抵营里。长途撼顿。体内康和。区区慰幸。实难概量。彼间风气人物果如何。不至难过否。名妓翻经。书生践戎马之场。眉公韵语。丈夫故宜有此时。且昔李赞皇,尹师鲁。皆从塞上。与老校退卒。讲边事。甚得其力。此意又不可少也。侄七解篇卒章。亦时留著意中否。都下因俞,尹家家礼源流事颇汹汹。毕竟将成大闹。可忧耳。
与明寅(曙)
官便至获书。知侍事平安。此幸何可量也。闻方著工邹书。此自好矣。何必弃之。去寻八家耶。第八家。亦不可不时加翻阅。盖其人各自有一部当学识。虽其阔狭长短不同。于圣人之道。不能无出入。要其所存。自不草草。皆欲担持一番天下事。皆为准拟。其具颇备。非空言也。八珍固非充饥之物。而菽粟亦何可徒食也。故虽夫子。只使肉不胜食气而已。初不废肉也。常存此心。虽专工于经书。亦须留意于作家文字。知其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1L 页
沿流通变之所由然。不可已也。
答慎叔敬所
教意谨悉。 动驾时出拜路左。固是罢散人事。第念侄与执事。皆方在门黜中。系是罪人。何敢自同平常罢散之人。而进诣路左。瞻望 羽旄耶。恐非贱分所宜耳。
与李伯温
夜过起居如何。慎叔幸得一夜话。可慰。慎叔言。伯温近颇好滑稽妨事。信否。殊非所乐闻者。以伯温平日端庄。何遽为此。大抵吾辈年少。其病正在此。不可不戒。昔者。子夏受责曾子。乃以离群索居。为得过之由。此可见古人群居。则交相切磋。自然少过。吾辈不然。平居独在时。还能修饬。若朋友相聚过三日。辄放荡起来。无他。平日内无所养。只以无人故无因发。及其有人作对。互相酬酢。不自知其至此。然则吾辈反是索居。为鲜过之道。士大夫所为。与古君子相背。其可乎。此不独为执事者发。方当共戒也。不宣。
答李美伯
数日来。天气清和。供剧起居增重。归来图。屡被强索。不得不奉许。第念与其空失。不若执兄诗为證。责兄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2H 页
必践立文字作公案。使兄负著一大担责望。不得以得。为喜也。遂有一篇文。并此写纳。试一读也。然其意真切。非直为一时戏。执事者。果能有感于斯。慨然回首同其高风。则弟虽失此画。更借云林笔。画出李美伯归来图以观。亦快矣。何必远画古人也。须加意。免使吾文为空言也。不宣。
答洪虞瑞
续得手告。慰豁倍品。第观来意。多出于攻弟之初书。殊非平心道理。今足下谓我嗜小说。而我之视足下。则又甚焉。岂所谓佛眼见者。为佛者耶。然吾辈要皆好之者。故愈求解脱。愈解脱不得尔。不如姑置之。静而俟之。使其癖好尽去。然后相对一噱。以破今日之漫为纷纷也。不究。
答洪夏瑞
枉手牍良慰。所评鄙文。皆甚精细。非明者独见。何遽及此。然其奖与太过矣。短述之佳。农岩与舍叔。亦每为言。谓东方人所未有。斯言则过矣。而如单辞造微片言生情处。亦自谓不无独得之妙。来视如此。益自信耳。大抵弟文固无甚高处。然其心则不欲倍于道理。故虽一行一句。必顾义理。平生不敢为随意放肆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2L 页
之语。见者都不解人意。今兄识之。此其喜实倍于文之见赏也。不悉。
与李稚和
昨奉未克从颂。终宵耿耿。不审夜来起止增胜。李仲谦诗文览还。诗甚平澹雅驯。文尤畅达可喜。但日记异于他文。须轻轻说去。使其中自然有致方可。此却太费力。便似长文貌㨾。未知如何。子雨室会话之约。可无纬繣否。不究。
答李稚和
久未相闻。向往深矣。忽蒙手字为问。复审寒令。兄起居安重。慰豁无量。弟岁暮穷居。怀思寥落。文字一路。亦太半为病忧所败。只是闭户兀兀耳。一者就叩。计非不切。而亦却未易。徒庸怅怅。时从朝纸。得左右者近日风棱。固不负豸骢。令人耸然。贺不容口。第 批旨严峻。傍观亦觉代怖。想兄益不安也。然到这田地。煞用力住得跟牢。方见所守。毋以己所为者自多。此顾何关于措大。而田秀才责邹志完。故有其义。仆用古人之道。不于左右而谁也。今日士大夫望执事甚未少也。不可不副其意也。不究。
答李圣瑞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3H 页
获书慰甚。承谕游泛之叹。彼此同之。若要求药。岂有别件道理。百病良药。种种色色。俱植在自家丹田上。随證取用。无有穷已。初非难求之物。不须向别人问索也。今人最可患。正是不肯吃紧下手。做出一件事。只管吁叹。己自不为。谁将问学义理。纳吾腹中耶。果虽烂不摘不入口。幸少就骑驴觅驴四字上以自观也。不然。虽直叹至一百年。恐无益也。然此汉一生。坐此尤重。而今乃掀髯奋舌。欲为人说病可怕。各人自扫檐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之讥也。方当共戒也。随手答来意之勤。间多冲撞。想不以为犯也。不一。
答李圣瑞
书中多少。有以见雅志之不苟。然千古无两渊明。此固未易办得。吾人不自揆其高风之不及于渊明。今却较量于柴桑之有无。若使渊明无柴桑一区。则归来赋终不作耶。渊明之所以高者。正以其无许多计较低徊。意到即行也。不然。作邑解去者。自古何限。而独称渊明耶。大抵无渊明之风。而开口便说归来赋。乃是今世俗吏套㨾。窃所不取。故深愿吾人。勿为此等说话。而第就目前职事。勤实做去。以程夫子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为心。但能活得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3L 页
一人。救得一事。是则塞一分职责。此坡翁所谓终日说龙肉。不如吃猪肉信美且饱者也。今者往复始起于相戏。而顾此区区谋忠之意。有不可以戏终之者。故复有覼缕。未知明者以为如何也。
与金太白(镇商)
长途间关。绝塞牢骚。起居诸节。一向宁健。而彼中风土人俗。自外凡百。果如何。种种驰悬。不能已也。动心忍性。乃所以增益。古人得力。多在于颠顿困阨中。想兄平日充养有素。必不以外至而自挠。果能安意帖虑。寻理典籍。研索义理。于自己有吃紧受用否。今日吾辈所当勉励者。不出于此。而如弟生性既懒。又为一病字所缠缚。不能趁此閒岁月。复寻自家门路。恁地滚去。恐不免自抛之归。每自点检。只觉怃然。不敢以自己之不能。而并废规益之义。以兄勤学。何待弟一二言。而亦有以察此区区而不弃其愚也。为探行后消息。作此书付新村。未知何时传去也。临楮惘惘不备。
答李圣质(挺朴)
蒙示诗稿。得以细阅。笔力既不可及。且多自然之致。令人叹仰。然求之本色。间有未尽合者。程夫子不肯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4H 页
作诗。盖以不专功。则不可工故也。程子之言。虽指不作诗之本意。而于此反隅。则为诗之要。亦无出于此者。既不以诗道为无益而废之。欲复留意。则稍取古作家佳什。以时讽览。而求其用意浅深。煞用工夫。未知如何。以今所就。亦足以高步词垣。杰然名世。而区区所奉期者。不止于此。故不觉多言。并乞垂谅。
屯庵集卷之四(平山申昉明远 著)
 序
  
送洪世泰道长序
昔文人韩退之。作送穷文。有文穷之说。而言者羡之曰。诗能穷人。又曰。穷而后工。遂为口实。今世之稍以诗自名者。辄以穷自居。喜为槁苦悲飒之言。骎骎乎衰世之音。而为之者不疑。见之者不异。视为当然。余甚悲之。及观于古诗。得所谓国风者读之。然后益信吾见之不谬也。盖自二南之化熄而周遂东迁。王室陵夷。天下涂炭。士之不幸而生乎其间者。往往忠臣孝子志人义士。忧谗畏讥。失位亡国。其流离颠沛之际。忧愁悲叹之意。无以寓之。一发于歌谣以诵咏咨嗟。则其穷亦甚矣。其所以发之者。宜幽郁悽断。有不忍读者。而其辞皆比物连类。含胡讽喻。或终篇不露其旨。虽带忧念恻怆之意。绝无衰促迫切之语。自然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4L 页
有馀韵。此岂其穷不及今人乎。盖其为人也。皆内有所养。不与时迁移。虽遭世罔极。其发于悲叹之间者。无以伤其中之所养也。今之人士。既无当时之患。保其丘墓。优游家室。而但以爵禄之不能致。衣食之不如意。乃怛然自伤。为此不祥之音。其亦过矣。使当时之人为今人。则将不复有向者之言。况如今之诗乎。夫所遇之时。非如古人。而所为之言。乃古人所不为者。是所谓无疾而呻吟者也。其穷乃自穷之也。岂诗之故耶。夫求其有命之物。命不至而不得。辄以为穷。则虽得其所求。亦岂无其他乎。然则其穷将无已时矣。身之不足。犹谓之穷。则况自穷其心乎。信乎穷之甚也。若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曳履作歌。声满天地者。则其中泰然浩然。旷无滞碍。举国不得以穷之。天下不得以穷之。百世不得以穷之。诗得以穷之哉。苟如是也。亦何往而非乐。故余以为自退之以下。皆未尝穷。而其所谓穷者。特怼世之不己知而自穷其心也。沧浪子洪道长。监屯于海西之瓮津郡。来辞余。索言以为别。盖道长。今所谓诗穷之最者也。以诗有名于世。五十年白首无成。今得是任。瓮又边海之邑。民俗犷悍。不趍官令。道长以迂疏一书生。往于其地。职非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5H 页
所宜。于是人益悲之。谓道长之穷益甚。余独以为道长不穷。今道长任虽小。亦有廪食以仁。其妻子得无冻饿之患。则优游斯世。以咏歌明时之太平。自是诗人之好事。何必戚戚中心。作怼时之态乎。遂书以为赠。但未知道长自谓穷与不穷也。
送明世驹序
孙武。古之善将者也。而其言曰。不尽知用兵之害。不尽知用兵之利也。善哉斯言也。余以为不独兵然。可以语学也。今夫驱熊虎之士。涉万里之国。判死生于一战者。其事亦重矣。在其始。固不得不计其如此而胜。如此而败。如此而存。如此而亡。就其利者而为之。害者而去之。然后始可保其胜与存矣。若不能审乎彼之为害。则安知此之有利而择之哉。然则欲择其利也。当就其害而求之耳。此孙武所以佐吴子。北向一挥而搏强楚而威齐晋也。乃吾儒之于学。则有甚焉。诗书礼乐。胜之具也。孝悌仁义。存之道也。为之者利矣。反是则夷狄也。禽兽也。非人之类也而害矣。其害也。岂特彼用兵者之败与亡也。犹不失为人者哉。然世之人闻兵之败与亡者。莫不惊呼动色。慄慄危惴而闻不能诗书礼乐孝悌仁义者。视之为当然。不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5L 页
以为怪者。非他。实不能真知其害之至于不为人之甚也。不其哀乎。此学之利害。不可不知。而其事之切。有甚于兵之利害者也。吾党有明生世驹者。质厚而志惇。慨然有志于学。从余游者四岁。将以某日。归觐其亲。要余有言以益之。窃念生之游学。不为不久矣。其所用力。亦多矣。余之所以告生者。不敢不尽矣。而迄其归。犹未见大有所成就者。何哉。岂所谓学者。果不可以企至耶。抑犹于其害。有所未能尽知。故于其利者。守之不能坚。而不免有徘徊姑息而然欤。此吾所以为生。熟思不得其故。而复有孙武之说也。生之归。苟能益以此自励。日夜孳孳。惟求免于夷狄禽兽非人之类者。其惴惧戒心。如临兵者之求不死。则虽不志于学。于是乎可自得师矣。于是乎可自求道矣。而其所成就。必有卓然可观者矣。其进何可限也。苟如是也。他日负其有至京师虽未易。如搏楚威齐晋之为。犹可以屹然。与都下之学士名儒。抗揖让后先之礼于牛耳铜盘之间。岂不伟哉。余固病懒。念无以进益。当其时。可能记今日之周旋。尚肯以三舍见让否。姑书以俟之。
送赵国甫(观彬)宰金城序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6H 页
金刚山。名山也。华人结愿于来生。冥官先问其经由。其说已久。故未必有而则山之胜可知也。余常疑其在天上。不与天下山同也。意若一至其处。即可以掖羽骖鸾。自异于人。而往在丙戌。始得游焉。立者为山。流者为水。曲折而为岩壑。奔注而为潭瀑。信其观之壮也。然就其为山为水为岩壑为潭瀑者求之。只为是山与水与岩壑与潭瀑而已。而是皆天地间所至而有者。金刚何尝独殊也。既归而视其髭发。验其颜貌。亦故我而已。无可以自异者。余于是。知金刚之止于此而未尝不自笑其惑也。然岂独山为然。天下事。不如此者盖少。余观士大夫仕宦于当时者。一出世路。辄拟其华美。较资计级。量尺揆寸。其望之切而必求。岂特一金刚而止哉。然使其进取升跻。悉如所愿欲。彯缨结绶。辉金映紫。门施行马。堂列钟鼎。极人间之贵盛。自外见之。诚亦隆崇光赫矣。夷考其眇然七尺。前后同耳。果何所加哉。顾其践历于事变。推移于时俗。欲寻所谓故我者。而亦鲜能保有矣。故余尝谓能作如是。观未见金刚者。可不必于见。而身乎仕宦者。宜知所处矣。余友赵学士国甫。弱岁释褐。自史馆进两台。入玉堂。凡世所指而艳之。谓为华美者。率皆
屯庵集卷之四 第 496L 页
迹遍焉。又必屡践矣。而适有不当于心者。出而为宰于金城。金城距金刚甚近。国甫盖将一游也。其行也。要余有言以为别。余谓国甫于仕宦。既多所历。而进乎此者。惟有公与卿耳。亦且朝夕至焉。则余非忧国甫之不悟于此理。而方且向金刚为探搜计。疑若犹有所未悉参破者。余于金刚。见之已早。因以窥此理而不能去世道。念作度外自在人。亦见其无实见耳。此正吾两人所当相勉者也。聊书此以讯之。国甫行矣。往见金刚。徐出山门。笋舆上思吾言。想当由然一笑。而有契于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