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28H 页
怡怡亭记
三十四年夏。大讷子作新亭于慕祯江上。扁之曰怡怡。客有难之者曰。子仕于 朝。以时言则宜贾生之痛哭也。亲不在。以情事言则宜皋鱼之哀号也。学道于师。宜戒慎恐惧而不可离也。之扁也舍三者。恶乎怡。主人愀然作而谢曰。子之言。诚知我矣。力不足以扶 宗社之危。诚不足以祈父母之寿。业不足以守师门之训。生三事一之义亏矣。顾安有可乐而乐其乐哉。吾所以名吾亭者。窃自恨三者之未能。而惟可以自尽者。同气至欢而已。吾有一弟。传服而衣。同爨而食。共方而游。连业而学者。今四十有三载矣。噫白首归田。计在藏修。而亦未忍分异而居。是以辑一架两室。右曰大讷房。左曰小讷房。盖有仿于春津帏幔之隔。而讷识口吃也。大小序伯仲也。联床读书之室曰斯斯。日迈月征之所共勉也。游咏发舒之楼曰吹吹。兄埙弟篪之所共和也。栽培佳木。携手共赏之园曰韡韡。窃有慕于古人之常棣也。亭之下。野广土肥。早韭晚菘。足以供夜话。青粱翠䅌。足以继书粮。取诗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28L 页
人所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之句而锡之名曰绰绰坪。辥包之田虽分而吾家之坪常有裕矣。凡此四者。皆所以乐吾同气也。仲尼所训兄弟怡怡者。岂不为作亭者之至愿耶。客曰怡怡之义。既闻命矣。惟有所未晓者。夏山子之世居也。凝川子之新卜也。况两乡俱多佳山水。玉泉之松桧。木浦之芦花。曲桥之苍壁。夏之灵境也。而子曾费了意匠。笼岩三乐。凝峡之最奇而子所以爱玩而结恋者也。不于彼而于此。亦奚取哉。主人莞尔而言曰客乎。不识余心矣。金陵亦吾乡也。吾兄弟俱悬弧于玆乡。而童年游钓于此。龙浦鹊滩。足迹所惯。天马精屏。起居相接。虽在羁官远游之日。未尝不耿耿往来于心。而今乃遭值乱离。流落殊方。昔年之某水某邱。无非我乡思之助。况念慕江一区。即我七世祖考尚书公浮海肥遁之地。里以慕祯名。盖以公之慕崇祯也。六世祖考噤谷公衣履之藏又在焉。吾俱不忍弃其基也。是以小轩之接桑梓者曰敬止也。小阁之迩杉楸者曰如在也。客曰唯唯。且未识亭北小坛何义。亭底小舠何用。室中斯斯者何书。主人悽然强而对曰。此去京师八百里。临坛瞻望。徒劳依斗之怀。凤谷竹田之阡在此江上流。善操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29H 页
舟者溯而行。一日可至。赖是而便省扫之役。先师之弃后学。已十有二载。而所可仰而为归者。惟论道说理之书存焉。兄弟聚首而读之。冀或不忘旧学云。客曰盛矣哉。子之亭也。天伦之欢至矣。事一之义。亦不可谓不备矣。语讫。小讷房人名相稷字致八者。叙其语为怡怡亭记。
头流精舍记
头流据南纪。湖岭州郡之在云水烟霞中。杰然为左海胜界者凡二十。而惟其贤人高士所居留之迹则多沙府为最。江上孤村岩树隐隐者。韩录事之旧里也。陶滩上下弦歌依依者。郑先生之遗庄也。驿馆荒闾高风凛凛者。赵承宣之退居也。山海所云十层峰头冠一玉。千顷水面生一月者。盖以头流之得三君子而尤有光也。噫三君子入山之日。果何等时也。天地闭塞。伦纲斁败。狂澜滔滔。有非只手可障。无宁韬光铲彩。洁其身以终。吾知其三君子之不幸。头流之幸也。族叔上舍应祜氏以三君子之忧为忧。岁甲午自八溪田舍。挈妻子携书帙。南走二百里。至府之义信村而止。其地多深松巨石。无城市之喧。居人重信义轻名利。质厚无文饰。贫困不事诗书。上舍既定居。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29L 页
别就净界筑一小室。左右庤经史。日优游其中。里之子弟稍稍执经而进。期年四方至者踵相接。立契券定讲规。措置井井。或有以室之无扁为恨。上舍曰吾所以筮玆区者。爱头流而已。标榜而张大之则非吾志也。或曰有是哉。子之所爱也。室之扁头流足矣。上舍愀然曰玆山千万叠。无非我蠹爷管摄。十破死牛胁。足以徵山海游躅。而俱未闻有是扁。岩称家礼。洞号壮元。玆山之于韩赵。固不可谓无所遇。而亦未闻有此个题目。眇余后生。何敢妄专丘壑哉。况白头灵淑之气。南流为智异。谓之方壶则配圆峤。谓之方丈则胪蓬莱。嵬磊灵异固如此。岂肯区区为拘儒所有乎。扁姑未定而上舍已出山矣。府之学者追思之。增其制而葺治之。榜之曰头流精舍。上舍闻而瞿然。属相稷以明其志。相稷复之曰舍为头流而筑之则是头流之舍。非公之舍也。舍其舍而扁其扁。自是头流之事。于公何有。苟以前人之所未行而引以为嫌则是私是舍也。公虽欲私之。头流之灵。必不使公私之矣。只望居此舍者。勿废旧规。讲习不辍。知所以重伦纲障狂澜之方。乃能觉得公所为忧。而峰上之玉水面之月。添得一倍精彩矣。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0H 页
家兄写真记
家兄貌清无浮肉。眼有光。眉疏而扬。顶平耳高。准厚口阔。不邪视不跛立。此其肖者。晚始须仅三数十茎在颐者尤历历。不过八九年。今五十三。犹苍苍然无一丝化者。此不见其真。颐下所有密须样者。乃颐之阴而历历者反昧昧。眼上及右颊有微黑气。皆非真。盖取影时影未周者为阴也。且工人所用只白黑。故殊未肖其貌色也。如用软绿和粉。庶或获睹真面焉。家兄今虽晦迹田野。亦尝立朝侍 圣主矣。不敢以措大巾服示后人。故舍缁冠深衣大带而用纱帽团领角带。工是远国人。不肯输其器械而来。乃就其所馆而写之。故傍有数本花木。而未及乎所嗜书史也。噫家兄所以为此者。岂徒然哉。尝曰父母之弃诸孤已十六七年。而邈不接其仪形。苟或有平日陪侍之人。能操毫传写。一毛不差。正欲朝夕瞻敬。以伸无穷之恨而固不可得矣。则无宁以身体发肤之遗而求其彷佛也。且欲令为吾子孙者。他日摩挲。知吾今日之意而推以致思于吾父母典型云。
风䨓亭记
风烈则䨓迅。䨓激则风怒。两相助益。故圣人作易。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0L 页
巽上震下而为卦曰益。语其义则损上而益下也。语其才则自上而下下也。语其功则天施而地生也。语其道则与时而偕行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乃其所以为象而君子实以之。盖风是一个急底物。䨓是一个勇决底物。迁之不可不急。改之不可不勇决。苟欲为善。苟欲无过。盍于风䨓而取义乎。家兄天赋刚果。平生所为。未尝失之迟缓。岁甲午弃官归夏山田里。明年避地凝川。筑室锦水之上。又明年得芦山而止焉。有所谓芦花亭者。其燕居也。时或逍遥江湖。暇复瞻省楸梓。于慕祯而构怡怡亭。于铣溪而辑一心亭。所过自有朋酒图史之娱。惟贮书以阅古今。立课以奖子弟。玩物以寓真乐者则芦亭为最。然犹不屑其寝舍相接。米盐辄牵。就亭之南岸而起大讷斋。日与笈徒相处。远方来者日益众。又虑其长幼相拘。起止失便。复就斋西十步之地。购入一小屋而新之。辟小池畜小鱼。以广生意。扫町疃分庭阶。以便习礼。整冠焚香。日取益卦而读之曰。先人命名之义。不敢忘也。卦之义与才与功与道。虽不能拟议。然夙夜所区区愿欲则卦之象也。乃大书风䨓字揭于楣。仍命相稷叙亭之所以得名而约共与迁改。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1H 页
寒栖庵记
华岳之阳。有西皋精舍者。恒斋李丈人之所从遁也。相稷尝赍刺而候焉。入其洞。碧嶂环缭。清流潺湲。原野平衍。林木交翠。入其门。惜阴之斋弦歌盈耳。亦乐之堂远朋满座。入其室。白首申申。手不停披。而列侍左右。讲说古今者。俱是天伦中贤且秀者也。相稷心悦之。遂奉撰杖屦而指点其轩架。嗟赏其丘壑。仍至塘畔小亭。阳林之昼红入帘。阴厓之夜淙动几。登临舒啸。神气爽然。殆若置身于竹柏桂树之间而耳听清商。手拊枯桐也。丈人顾而笑曰此吾寒栖之庵也。子其记之。因命其胤子出示西皋总记。有所谓云窗水槛萧洒可栖者。即玆庵也。朱先生反招之操下。有老翁句语。盖丈人命名之义。而武夷馆中抱瓮靡遗力。焚香坐看壁之诗。固已写出今日境界矣。噫丈人之学。体用兼该。平生事为。未尝不拳拳于康济之术。施之乡党宗族而常恐其一人不庇。独不能自庇其身而乃寒栖为哉。吾知丈人之志。轻爵禄而重名检。列鼎累茵。犹不足比埒于木食涧饮之乐。故能发此天秘之胜区。优游自适。以忘其老。而至如环庵之一水一石。林谷桥岸之类。无不为其管摄。并受嘉锡。而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1L 页
惟是澄塘一亩。最为庵之眉目。挹荷露而洒庭。掬蘋浪而漱齿。朗诵源头活来之句。净对鉴面而开心。丈人寒栖之乐。不其在玆乎。抑又闻之。传曰寒以成物。盖寒乎己者。所以能燠乎物。是以君子恶衣菲宫而暴露者得以芘。损甘节珍而饥饿者得以饱。此古之圣贤所以晏然于环堵之室。而其经纶之蕴。固足以济天下也。然则丈人之栖。不但曰乐其肥遁而已。必欲益读其已读之书。而广其平生之所拳拳者。以全其成物之仁也欤。
高渊亭记
晋山姜纬若起新亭于夏城之高厼渊上。遣子信哲,信赫。以告其友人卢相稷曰。吾家客凝川。自先人始。先人丧。归葬故山。凡吾家祀事之系原野者。皆在夏城。家贫虽不能尽礼。惟岁一祭之仪。不敢不殚心焉。每霜露时。越巨峙奔走五十里。家所具者载熟于器。所未及者。或谋之族人。或责之冢人。然齐戒涤濯无其所。釜鼎床席无其藏。礼多碍而事多苟。正欲一朝挈眷以依楸槚而犹未遑焉。则无宁别立一舍。以供祀事。蓄谷鸠材已有年而今仅就焉。因曾考道溪集中所录。左为庵曰望道。右为轩曰尊德。合而扁之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2H 页
高渊亭。盖八世坟墓在道山德岭两阡。自渊上翘首。道与德皆密迩。乔松老桧。历历可点指也。吾子吾乡人也。知吾家事甚详。亦应揣得吾亭之所在。其可以惜一言乎。相稷起而谢曰吾乡之俗。上报本。坟庵阡舍簇簇相望。然类多出于族盛物备之人。未有如玆亭之若个姓孙断断苦心所做也。姜氏诸子。岂徒以笾俎之具芬苾之洁。而谓能尽报本之道哉。必须藏修于斯。讲习于斯。瞻道山而思所以求道。仰德岭而思所以入德。慥慥日就高明之域而兢兢不忘临渊之戒。方能知先公之所以命名。乃翁之所以筑室。俱有深意云尔。
果轩记
凡聪智裕柔强毅庄正理密五者。惟至圣能之。有非人人得以可全。故以曾子之得宗而偏于鲁。子羔之笃学而偏于愚。子张之难能而偏于辟。此古昔所以教直者温宽者栗。救其气质之偏而全其德性焉。许崇卿上舍榜所居曰果轩。其意盖病于缓也。然吾闻上舍弱冠工词藻。入试场辄居前列。旋复断弃。述家学不懈。上义理斥诐淫。人无不许其勇往。则迟缓非所忧。奚所事于果乎。抑尝家于芝泉。喜其涓涓之微。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2L 页
果决必行者乎。抑且藏器待用。志在从政。煞用力于仲由之果乎。宗族既称孝。乡党又称弟。犹不以其次而小之。硁硁之果。亦所加意欤。学而已至开明。事事不为妄作。其所果敢。人孰谓之窒欤。噫李公晦朱门高足也。尚有所偏于和缓。故果以名斋。今上舍之偏与扁。俱与公晦相似。吾知上舍真可谓舫翁肖子也。居是轩日日为善必果。以全其天之所以赋与者。则岂特贻贤父令名而已哉。
烈妇孺人洪氏 旌闾记
东海上有一女士。其年似宁氏。其首似惠士玄夫人。其哭似杞梁殖妻。其行似陈妇。其姓洪其籍南阳。其大人应燮。其夫十四岁男子。安东金君源镇也。君醮未周而病革。孺人祷天请代。斫指血注口。延二昼夜气息。竟不救。孺人誓不独生。绝而苏者数。既殡毁藁土抱尸卧。既襄穿穴冢傍。身处其中。舅姑泣而喻曰儿已殁。养我惟尔。尔死我宁无生。引大刀欲先自刎。孺人自惟以己故促舅姑寿。非所以慰冢中人。乃忍恸归第。吐数升血。因强进勺饮。至诚事舅姑。舅姑殁。葬祭中礼。掌礼院卿金宗汉上其事。 命绰楔于平海郡远北坊东蚕山之里。 光武八年甲辰也。明年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3H 页
孺人殁。嗣子朝汉方守制云。噫城下枕尸之日。五属无人。殖妻所以赴淄水也。墓侧蓬首之际。妾子亦亡。惠妻所以经于树也。真儿虽殁。聘币已定则侍养舅姑。实宁女之职事也。戍夫不还。诺不可违则养姑不衰。亦陈妇之当行也。方孺人毁藁穿冢之时。赴水经树固其志。然刀在舅姑之手。无术以防之。虽使殖惠妻当之。义不敢以一死为快。终有负于宁女陈妇也。然则孺人之心。即殖惠妻之心。孺人之行。即宁陈女之行也。后有能续修三纲实录者。当以孺人之迹。并载于孝烈两图。
双修堂重建记
道州金氏筑精舍于英宪先生书院之墟。用古讲堂之扁而揭之曰双修堂。相稷闻而疑之曰。先生生丽氏中叶。立朝四十八年。事无不修。恤孤抑豪而全民畏服。江投焰髡而横恣自息。使蒙古则专对称职。镇西北则诸城赖安。知贡举则贤良获选。其文默契乎朱书。其道先倡于圃爷。其诗借鬼语而传之。所修盖不一焉。双之云曷以。仍复反覆乎先生遗草。得楯头之诗。始知先生所以莅民御贼。斥邪扶正。启儒化任斯道者。于是而基焉。虽广之天下。垂之终古。其用固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3L 页
裕如也。噫契丹之灾于丽氏痼矣。元帅临行。兵额不足。方其时虽名出璿系。发身科目者。皆不免行间。以先生纯孝之思而忍令老父从军。既代父而行则岂不识战阵无勇之为非孝。又岂不识资父事君之大义哉。手有楯不可无常目之警。乃援笔特书曰国患臣之患。亲忧子所忧。代亲如报国。忠孝可双修。煌煌廿字。警动三军。彼画奇兽者。亦皆怃然而自励。江东之捷。未必不赖于此。先生之楯。其丽氏之干城乎。矧念凯歌才还。鸿胪唱名。历事两朝。身都将相。措八垠于泰山。忠孝之业。于是而益著矣。噫先生之迹。史不胜书。虽不待后儒撰述。然沙溪之语,木斋之评,一庵之文。亦足为实录一段。而至如南溪揭虔之实。屏溪尹公于堂之旧记而详焉。余不必赘。惟愿居是堂者。视堂如楯。处燕安如从军。须臾不忘忠孝二字。方可谓不坠祖业矣。堂在道州鹘岭之岸。重成于 隆熙己酉。距始成之庚辰为二百十岁。 太上戊辰书院毁。堂随而废。自戊辰至己酉为四十二岁。自己酉距先生捐馆之丙寅。为六百四十四岁。并书之。以證废兴之有数云尔。
慈山亭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4H 页
凝川多佳山水。惟慈氏山最著。以旧有佔毕先生书院也。院成于隆庆丁卯。至崇祯丁丑而移运礼。一方多士之所羹墙于此者凡七十一年。而养蒙斋读楼。盖其讲习游咏之所也。在丽代则此有莹原寺。李益斋铭宝鉴之碑。李恭度题先照之楼。玆区也。于南土未尝寥寥焉。噫寺之毁数百年而书院成。天所以眷眷于玆区者。欲洗佛氏之陋也。院之移又数百年而玆亭成。天其重有意于玆区。而欲使之讲述乎毕爷风韵者哉。亭既完。主翁孙斯文亮喜氏询其所以扁者。又要其所以为勉之说。相稷复之曰求扁于人。不若取己之所好而命名。取己之所好而命名。又不若求诸亭之所寄之地而以寓己之所为勉也。况慈氏之山发其悭秘者。已千载矣。释鉴虽诞。思所以重磨之则不妨还得当年之看。养蒙有术。思所以果育之则尤宜服膺先正之训。舍慈山二字而枉欲掠取美号。是山自山而亭自亭也。乌在其妆点名区之义哉。至如门堂轩室岩台之属。亦宜取院与寺之旧扁。而可遵者遵之。未可遵者。加吾所尚而警之。曰蒙曰读。可遵也。莹原则改以大原。先照则改以直照。足以知吾道之出而寻吾家之路也。复欲取其慈之为义则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4L 页
爱也字也柔也善也仁也。俱可以随所宜而铭焉。种竹则当曰依坞。栽果树则当曰乳园。列佳石则当曰铁墩。苟以是而推广之。用诸家而子孝妇听矣。施诸人而人无不被其恩爱矣。余与斯文旧相识。识斯文用心之实。上所谓爱字柔善仁五者。皆斯文之尝所成性者。虽不待山之名而胸中已排置一慈字矣。玆人之遇玆山。其将为加勉之资乎。斯文性恬静。不喜游公卿间。是以官资不及于身。而得优游山泽。晚益嗜书。偕堂兄弟及贤仲贤季翻经不懈。有时携子婿侄孙而至玆亭。使之读群书。以知孝弟忠信之术而躬自检其勤慢。方可谓能于止慈也。于是而佛氏之陋将益洗。而毕翁之教。将益有力矣。吾盍为慈氏山而贺焉。
景慕斋记
岁辛亥。晋阳姜氏佥搢绅章甫。大会诸路宗族于星州嘉理县之御谷。修其先祖三重大匡门下左侍中艺文馆大提学凤山君文敬公讳君宝之墓。增立祭田。增置冢人。仍建筑坟庵工讫。遣管其事者凤熙信赫二君。问记于相稷。相稷言微不敢为役。然尝知公相业之伟姓孙之盛而以载名为荣。乃再拜而言曰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5H 页
高丽忠肃王甲子公释褐。洪武庚申公卒。立朝凡五十七年。史氏已屡书其事。牧隐阳村二先生俱有挽诗。诵其利君泽民之实。于是而知公之为贤宰相也。以恭穆公蓍,良僖公莁为子。通亭公淮伯,通溪公淮仲,晋兴君淮季为孙。三传而有戴敏公硕德。四传而有文景公孟卿,守轩公叔卿,仁斋公希颜,文良公希孟。又有肃宪公龟孙,昭靖公渍,大谏公诇,正郎公谦,进士公䜣,文简公浑,醉竹公克诚,介庵公翼,贞靖公士尚,忠烈公寿男,懿简公绅相继而作。于是而知公之所以垂裕也。其迹如许。其世又如许。而玆役也始在今日何也。今距公捐馆五百有三十有二年。而龙蛇以来。域内多难。子孙又远住。邱陵失守。深目之證。才二百年矣。二百年而犹未遑者。由族巨而议不齐也。今汲汲以修者。惩于前而加慎也。斋距草溪之龙德山百里而考公晋原君之墓在焉。祭器祭图祭笏斋规。皆遵龙德而奉行焉。故扁左架曰遵龙室。距晋之大凤山旧基二百里。自斋而望之。犹可以指点于叠巘之外。故扁右架曰瞻凤轩。合而名之曰景慕斋。景大也。世愈远故其慕愈大云。噫齐宿于斯者。无不出自大凤而来由龙德。入室而思公之陪晋原。凭轩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5L 页
而思公之悬弧矢。读丽史而思公之所以事君。溯恭穆诸贤风烈而思所以踵其美。则真可谓慕之大也。
晚悔斋记
晚悔斋。故族兄中枢院议官秀玹氏之书室也。公平生战兢自持。凡一言一行之有可以致馀悔者皆不为。宜无事乎悔。而乃以悔自命何哉。悔理自内出者也。人虽不知公之为非理。而公自觉其行有所不至。故书诸楣而加勉者耶。公尝自言三岁而孤。稍有知己干蛊。未能专心治学。故过失自积。深有负于多见阙殆。慎行其馀之训。此无乃人不知而公自觉者乎。公事母孝。左右服勤无违。教子义方。早知名于儒苑。交一时贤流。观善而辅仁。殖谷货济党里贫乏者。人无不服其行义。而公犹自视欿然。中岁贤子夭。痛其不能终孝于己。而且恐己之不能终养于母。事之益尽其诚。太孺人九十三岁而卒。公年已六十三。守制愈谨。既读乐愀然曰职事毕矣。今所以专力者。舍念书奚以哉。乃更取四子书。轮翻而温诵之。尤致力于大学或问。以作终身受用之资。于是而知公之所以学欲博择欲精而求以至乎寡悔也。斋在灵川之桃津江上。冢孙在圭守之。方与其叔父琪容议欲增其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6H 页
制而葺治之。问记于相稷。相稷时住辽河。距灵川二千里。虽无以目其林壑之改观。而惟已识其为江湖明爽之界。则为公之子孙者。宜思所以永守之。守之如何。以公之心为心。以公之读为读。阙公之所阙。慎公之所慎。庶可见人人寡悔而斋益光矣。至如春秋会讲。子弟课业。经籍藏护之规则同里有朴升烈,朴正焕,朴英舜三君子者。尝从公游。知公昔所裁定而必详识之。余不赘附。
我石亭记
我石亭者。吾乡故成公之燕居也。公学孔子。以无我自勉。业公车有声而辄弃之曰非我好也。置田园有裕而辄使人治之曰非我好也。车服器用之华美者辄却之曰非我好也。独私于一石而标榜之何也。抑爱其无臭无味而嗜之欤。取其为阴中之阳阳中之阴而求以自补欤。嘉其柔脆之变为坚刚欤。许其能蕴玉而有辉欤。欲陶与醉而李与醒欤。公既捐石而终。吾不能叩而质之。乃私自惟之。公自弱冠乐琴书。长作山中之客。茅栋之成。在四十年逍遥之馀。而楼浦泉石。居然为公之有。则之扁也。不其有得于朱先生之诗意乎。矧洞之门。有石卓立。有似乎正士之确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6L 页
然自持。公乃与石为伍。而众皆视石如公。公虽不曰我石。人必目以公石。公岂私于石者哉。噫公胸中无一私。故天以一石而公于公也。公尝师事许文宪公。文宪作亭记。称其能进取无意。为学有方。又与寒洲李公为道契。寒洲屡至亭上而讲酬焉。公所以模范孔朱。游从有道者。于是亭而验之矣。公有子三人。曰琪永,璨永,瑀永。皆贤有行。相稷尝拜公而听法言。退而与三胤论学。叹其有家庭节度。壬子冬。相稷自沙河归。访公旧居。时亭榭新修。璨永氏慨然语余曰吾三人尝经纪玆役。而工成之日。独吾存焉。常惧不堪负荷。乞有以示永守之术。余曰其无我乎。公既以无我而得之。世世以无我而守之。天下之石。将为亭中长物。岂特楼浦一石而已哉。
梅谷记
大良之州顿坪之里。旧有一佳木。雪为骨铁为肠。桃李不敢媚春。葵藿与之争暾。上林之紫蒂。艮岳之绿萼。范林之直脚。盖齐名焉。国朝名相河文孝公曾孙司直讳汉佑自苏莱山至玆里。赏其木曰此梅树也。因自号梅溪。识者以公之简重清澹制行不苟。谓能不负于梅也。诸子孙舍梅而徙。梅不能保其遗香者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7H 页
屡十年。今有河殷赞龙涛者。于公为十三世之裔。自九汀还玆里。慕贤祖之所爱。手种一树于旧址。又自号曰梅谷。于是乎梅魂始返矣。噫阴铿何逊苏子卿。李杜苏黄之徒。以癖于梅闻天下。然其子孙鲜继其志。惟顿坪之梅。历三百馀祀而再获佳主于一室之内。吾必曰梅于河氏而最遇也。况殷赞形如粉瘦。志如琼寒。韵胜而格高。质劲而像毅。沈沦乎蛮风蜃雨之中而暗香不变。洵人中之梅也。昔锦圃,锦南昆季公以文学鸣大良。殷赞闻诗礼而绍其休。亦可谓锦上之花也。
仓山斋记
丰角废县县仓之山。有睾如四尺上下而封树者。故成均进士东岩李公讳而樟及其冢子松冈讳命徵复真之堂也。东岩公以文安,星山为祖而胚胎前光。以竹坡,览怀为弟而同迈共征。以赵龙洲,朴菊潭,蒋钓耕,杨渔村,宋存养,成不愠,全斗岩为师友而讲劘道义。孝友著于乡里。词赋鸣于儒苑。声称蔼于内舍。剡牍发于铨曹。松冈公幼而耻作富家翁喷唾座客。试而恐受墦间讥。谢绝金相。慕一时之清议。孤山放叟其交也。立一家之约束。冠婚丧祭其仪也。揭箴铭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7L 页
于礼林。挽回乡俗。作训说于孝弟。志切为己。窃念两世风猷。足为一方标准。而地远毗陵。民祀无闻。人鲜夏侯。贤亭莫立。惟诸子孙报本不懈。岁一祭于隧间。然自县仓距密之来进。隔峻岭又长亭也。肥牲香黍或家熟焉。或委之冢人。每患其不能吉蠲。而涤濯齐戒之节。尤有所苟且焉。岁丙辰九世孙元韶祀孙宪亿承长老意。鸠合孱货。起齐庐于楸下凡四楹。中二楹为堂。左右为室。又别立厨库。以藏器皿床卓及芬苾之具。于是而前所患者除焉。乃聚首而相贺。仍相与警敕曰齐于斯。始可以如见二祖。其所怵惕。岂止于濡露凄霜之履哉。事父母思二祖之所以殚孝。处兄弟如坐昔日五友之堂。遇宗族勿忘家契序中规条。择师友思二祖之所与游从。尚学术绝势利扶颓俗。皆法二祖之为则方可谓善为齐也。亦可以永守斯斋也。相稷闻而三叹曰。昔苏明允作族谱亭于高祖茔下。其约曰死必赴冠娶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不然者愿无过吾门也。彼自为约而犹为一家之所监戢。况李氏以贤祖之所为而相与勉励如此。苟或有不然者。入此室安得不汗出而食不下乎。谨书诸壁。谢李氏之知所勉励。并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8H 页
以告乡党邻里而思所慕效云。
追裕亭记
上舍安公硕远氏筑室先墓下。课二子其中。榜之曰先后亭。盖追先裕后之义也。晚醒朴公曰古之人以忧乐为先后。于玆亭恐不著。盍以追裕而改之。上舍曰如教。上舍没。哲嗣彦浩氏葺其亭。以追裕而扁之。徵记于相稷。相稷曰醒翁锡之名而先君子唯之。无容更议。然南州之人。无不知先君子之亭之为先后。请以先后之说。演追裕之义。士君子出而立乎朝则以天下为忧乐。不然以一己为忧乐。方先君子之日再瞻楸也。迨雨露霜露之节。宁不有怵惕悽怆之心乎。先君子之齐于斯也。思笑语志意而宁不有忾然者乎。方子之课读也。先君子乘夜辄至。闻书声清亮而安得不奇爱之乎。子之业进进不已。乡里称其秀。师友许其能。先君子之心。安得不喜悦乎。此岂特先君子之所忧乐者哉。子乃以先君子之所以怵惕乎先墓者而殚诚于先君子之墓。子之子又能以子之所以供悦乎先君子者。而不负子教迪之意。其将世世作为家法。亭之上芬苾不替。亭之中弦歌不绝。追裕之义。固不在于忧乐乎。况余尝奉先君子游而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8L 页
先君子之心矣。见人冻馁则忧。得我而后乐。见人不善而忧。规而改则乐。推此观之。古之所谓以天下而为忧乐者。其始如此。亭之所以名以先后者。岂特以追先裕后。为一己之忧乐而已哉。
内谷亭记
鸡林之良佐村。左海之阙里也。村有山曰雪苍。依雪苍而为闾落者。盖阙里宫墙之内也。户户以程朱为准。人人以诗礼为业。近故李公家雪苍丘壑最深处。故学者尊之曰内谷处士。后人益思慕之。筑室旧庐之后。榜之曰内谷亭。自亭而望之。凡东都以内山山水水。无不来接于衽席之间。而矗矗岩岩缥缈而难攀者。有似乎公文章之奇。洋洋滂滂滢澈而无滓者。有似乎公仪彩之洁。前村之炊烟历历。想公思弟之时。一巷之花树交辉。想公作歌之意。于是乎玩枕中之方而体验公修省之要。阅混杂之录而悦慕公咳唾之遗。读林居之咏而知公观物观心之术。范于祖诗也。复以公几屦簟席而移藏于室。复以公手植佳木而移栽于庭。盖触目而如见公焉。公虽不及见亭之成。而公之精神气魄。庶几于此乎陟降之矣。遗孤能格氏欲以是告之来人而问记于相稷。相稷乃甲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9H 页
申疏下诸生也。念公苍然之色凛然之气。进退不苟之义。久愈不忘。讵可以无文为辞哉。噫公以文元之世。生长乎文元故里。讲习乎文元之书。早知内外轻重之别。蔚然为一时老德。文元之言曰心定。道得充实于内。又曰贵乎知耻。内省不疚。公所以用力于内者。实于此而得之。游玆亭者。亦不可不知。
沧江亭记
漾水东流则为沧浪。孺子有歌。湿水左会则为沧河。水经有录。泷之上流曰沧湖。周三十五里。婺之别区曰沧洲。朱先生有精舍。沧于中国固著矣。中国人称东土亦曰沧海。而扬雄指沧海为仓海。盖仓与沧同义。昌之甘勿仓江上。有新构曰沧江亭。盖取浪之清河之淡湖之广洲之净而指仓为沧也。甘勿仓我卢氏庄也。族大父处士公就江上西岸竹涧之滨。日逍遥其中而娱焉。公殁胤子凑学不忍弃其地。亟经始而成之。窗牖之明丽。巷木之方列。宾客止宿之具。春夏弦诵之规。一依公之志而修润之。君子称其继述之善也。公始孤贫无依。不求救于人。性恬静不以利害而动其心。业既成喜施与。宗族朋友之窭乏者。无不颂其泽。治心理事合于义。奉先尊贤一于礼。士大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39L 页
夫之过昌山者咸欲愿见甘勿焉。亭成乃相聚而言曰公撝谦。平居无所标识。然寻遗躅而为亭。取里名而扁楣。又其树石丘壑烟云沙鸟之为江之胜而亭之有者。皆公所妆点而管领者。则亭之名虽谓之公所锡。未为不可。况公介洁似沧浪。平淡似沧河。广施似沧湖。礼俗慕沧洲。后之爱公者。恐宜以沧江称公也。昔九思堂没而无号。一时士君子始以其所居而称雨谷。今虽称公以沧江处士。人孰曰无其例也。相稷闻而唯唯。拟欲演其说而记之。今年凑学氏又不幸。其族子相大以遗孤秀锡之意而索其文。噫人事虽变。江流如昔。以公之所爱玩及公之子之所继述而勉秀锡以善守之。不亦可乎。相稷尝屡侍公。见公语默而悦服之。退而语门党人曰公之肚里。自有一部小学。苟能效法乎公。吾必谓之学矣。并书之。使秀锡效法。作为善守之良方云尔。
浮海亭记
铁城南境皆海也。海之为物。通八纮,九野之水。鲁连所蹈之波。师襄所入之湾。盖朝昼而流注焉。海有浦曰唐项。浦上有墓。我先祖侍中府君衣履之藏也。府君世禄于高丽。秩至一品。意必有启沃燮理之迹而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0H 页
史阙文。家献又无徵。然南冥先生铭府君六世孙参奉讳秀民之碣曰。高云启阀。服劳王国。又曰有竖其家。王室之毗。又曰赫世有道之家。盖隐然归重于府君也。府君世住松京。丽亡挈家浮海。至铁城而止焉。实有慕于鲁连,师襄也。府君韬晦。故郡志及家乘略而未详。然赵牧使德常撰海东忠义录而列书丽末自靖人。笼冶牧以下六十一贤名姓。继而书之曰卢侍中,白尚书,渔隐,归隐之流。名未传良可悲。夫东国之卢。在丽季跻侍中者。府君而已。又终于海上。自靖之义著矣。府君墓下旧有斋庐。荒废不修。乙卯岁。诸子孙大会于昌山之追远斋。咸惕然曰吾宗坟庵之设。至为屡十所。而独不为府君之墓而思所以重建乎。择门党中勤谨笃实者主其事。以埙,泂容其人也。即相地于背屯之里。塼瓦理材。明年夏告讫。名之曰浮海亭。不唯为备于著存之际。要以表府君罔仆之志也。府君有灵。必不忘挂冠戴笠之时。而朝朝暮暮悬悬于崧山之阳。故扁西楣曰望崧轩。后承报本之义。亦不可不勉。故取春雨润木。自叶流根之语。扁东楣曰春叶室。噫府君浮海后五百十九年。而诸子孙复遭府君之遭而能不负府君之志者无几。登亭临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0L 页
海。尤有愧于鲁波襄湾也。至若祭田祭器祭需。别立约束而揭于壁。后承之所当遵守也。
小庵记
凡为学者。理欲穷万物。气欲充乎体。仁欲不让于师。义欲为之勇。礼欲优优。智欲周信欲盈。德欲崇业欲广。而孙思邈之独于心欲小何也。余日三复其言而叹之曰。放其心者以蓬头为养望。以衔杯为高致。役其心者风埃颠倒。钟鸣不返。丧其心者忍耻饕利。仆事雠敌。皆可悲也。安得以思邈之言。家喻而户说之。有以小天下之心乎。弟子职曰小心翼翼。翼翼者敬也。敬者主一也。主一则无适。无适则不走作。不走作则曰放曰役曰丧。非所忧也。前峰山使君李公迈久榜其燕居曰小庵。其有得于思邈之言者乎。公举进士。寻筮荫途。所莅辄尽职。及守峰。有冰檗声。时 朝廷为强邻所迫。制多变改。公于簿书期会无所从。方伯以不遵新式报罢。乃匹马归田。不复入脩门。说诗书迪子弟。庚戌 国社屋。彼谓公耆德为舆人准。赐金以安之。公却不受。挈家入山。皆不放不役不丧之验也。不亦韪哉。公晦斋夫子之世也。夫子之孙曰养拙堂。养拙生默庵。默庵生蒙庵。公于蒙庵间八世也。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1H 页
曰晦曰拙曰默曰蒙。并出于撝谦之意。公所以扁诸庵者。盖其遗模也。翼翼自持。耋而不懈。理安得不穷。气安得不充。德安得不崇。业安得不广。守此庵者。苟能以公之心为心。恶小不为。善小必为。李氏撝谦之风。弥久而弥光矣。系辞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者。不其信欤。
钦钦堂重修记
钦钦堂者。贞武公潜窝崔先生不祧庙下忠义堂之东寮也。先生辞三道统御之 命。而蒙廉谨叙钦之批。 宪文王遣官致侑而有劲节予钦之文。两钦字足以表先生清白忠烈之迹矣。堂在东京之佳岩。岁久颓圮。甲寅春重新焉。祀孙海日氏命其冢子相熺守之。俾烝尝之暇。弦诵其中。相熺访余于紫岩。请为文以励来人。噫先生起布衣。立勚于妙年。临民廉简。入清白之选。临难殉身。跻 皇坛而祀国庠。舆人之所矜式也。况子孙之列乎。齐之日。思其志意则貂套复可挂柱也。毛扇复可遗座也。非礼之养。不可下咽也。属公之畜。不可私受也。身无完衣。当曰吾祖方贵显而奉己犹如许。自当无忝乎真清。而强清诈清之流。不敢溷于门墙也。又思其所乐所嗜。则西生之堡。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1L 页
非先生之衽席乎。险川之垒。非先生之熊掌乎。身自若履其地而思所以处之。自当有前头好个事业也。齐如是。乃见先生之灵陟降而左右之矣。眷今天下滔滔。贪鄙之俗日肆。悖逆之徒接踵。有非私力遏绝。然所可勉励而自守者。吾身而已。崔氏诸君子。入斯堂而各自服膺乎钦钦之旨。清白忠烈。便自为世世箕裘矣。不但崔氏为然。相稷亦欲膏秣以从。啸咏乎清风之楼。徊徨乎崇烈之墟。观感而兴起焉。则庶或免乎今之人也耶。
三守亭记
凡有物。不守则失。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诸侯为天子守土。兽人守罟。衡麓守山林。祈望守蜃蛤。为士而盍守其身乎。是以孟子曰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之之要在乎心口。心操则存舍则亡。操为守心之法。口出好兴戎。守如瓶则其出有节。欲守吾身。盍先用力于守心守口哉。今天下滔滔。是丧其守者。而独杏隐孙公能守其所当守。其存顺没宁之君子乎。公生诗礼世家。早有志于守身。世间荣利。不上于心。鄙倍邪辟。不出于口。恬静自爱。德谊著于乡。尝以三守二字扁所居。盖欲不失其心口身也。公没冢子定铉氏就公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2H 页
平日杖屦之所。筑亭而用其扁。语其友人卢相稷曰先人有所守。不肯衒于人。未曾妆点丘壑。然爱山水佳处。每閒暇游会仁之里。吟哢而归。吾兄弟追蹑其境。愀然如将车持杖之日。谋所以不弃其基。今独生靡乐。不忍坠失亡弟之志。序已成矣。乃令子侄来读。且要乡里秀才会讲。时时速宾朋而觞咏。然犹恐有负乎先人所守之旨。子其演其义。俾居此室者。知所以守其守也。噫守之本在静。心先定则静。静则事物不乱。皇极之数不云乎。左一右三曰守。守居正吉。不利有攸往。君子以晦处静。俟公之以三守自省者。无乃是晦处静俟之意乎。为公之子孙者。苟欲守公之守。当以定心为先也。又尝闻眉叟许先生之言曰守口则无妄言。守身则无妄行。守心则无妄动。公之扁无乃出于此乎。请有以广其所守而事事必求无妄。方可为善守之人。而亦可谓善学眉翁云。
亦乐斋记
东都崔斯文海钟氏为其胤子及诸生读书之便。筑室于其高祖陶窝先生白莲社之侧。取社之废寮亦乐之扁而扁其室曰亦乐斋。盖欲以陶翁之教为教而陶翁之乐为乐也。又欲诸生之相期以岁寒。相勉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2L 页
以不改。寓意乎社傍松竹之茂而榜东楣曰双翠轩。遂乃购经籍以广其疑问。置赡田以资其供亿。立规程以察其勤慢。慎交游以禁其走作。此足以使诸生知所趍向。而犹恐有未尽者。命其子章植以名扁之义示相稷。请敷其说。以谕诸生。相稷昧于学。未敢自说亦乐之旨。请以陶翁之所以教陶翁之所以乐。为诸生告之可乎。河洛之图。太极之说。元朝之箴。非所以习于己而推以及人者乎。山水之记。棹歌之篇。十咏之诗。非所以得之朋来讲学之馀而发散在外者乎。诸君子苟能善学陶翁。可以知斯文之所为乐也。学之如何。定须习而又习。坐必如尸。立必如齐。以求至乎中心喜悦。自不能已之境。今日斯文之所为乐。亦将为异日诸君子之所自乐也。又于读书之暇。发舒松竹之间。观盈尺累丈拱把之渐而知其有陵重雰之姿。爱史直夷瘦颜虚之质而推以得夫子忘味之意则其乐益大矣。
紫岩书堂记
紫岩书堂者。芦山隐者卢相稷之燕居也。三十三年丙申。相稷始入芦山。惟有草庐数间。见岩石色紫而扁之。诸朋友至。无所安其书簏。乃别葺一小栋。蒙斋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3H 页
是也。又治一室。细谷精舍是也。又结假家三栋。容众所是也。容众者诸朋友之议定也。未几容众所为风雨所圮。诸朋友拟欲重成之。出货以殖。历十有六年而今始成。舍容众之扁而曰紫岩者。相稷不敢以容众自居也。堂六间室二。一曰九思斋。相稷居焉。揭先师所赐九思箴而朝夕诵之。便如先师在座也。一曰古镜重磨室。室是朋友止宿之所。故资为常目也。室之门曰博约。亦所以勉同志也。堂又二。其一曰云叶楼。芦距城市三十里。取晦翁瑞岩诗中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之意。而曾名川桥曰断尘。尘既断则云与叶将悠悠也。中堂北壁则上为架。藏塾饮庭揖之具。下又为小堂。架低不伛偻不能入。故曰伛偻轩。两室诸壁。皆为架藏群书。又就堂前结三间。中为门通出入。左为房处应门者。右为苗藿之所。可以絷皎驹也。其上俱为楼。藏室壁藏馀之帙。又以锓板千馀枚藏之。合而扁之曰紫岩书堂。堂之前筑石为二坛。一曰瞻夏。夏吾二庭考妣坟墓所在也。一曰望辽。辽吾本生兄所寓也。自坛望之。戌峰峨峨。峰有二岩如兄弟列坐。好事者拟余昆季。作兄弟岩歌。自我相离。深有愧于玆岩也。堂之后脩竹千挺曰琅玕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3L 页
园。堂之左铜山。山多岩。岩在柞林中。夏月读者。就清阴或忘返。故曰懒岩。又有岩陡为层崖。足以坐五六人。俯挹川流。上有祭坛。彷佛乎沂雩。故曰风咏岩。山之右种梧百本而环之曰梧园。其上有坞。梧月先照曰霁月坞。坞之傍柹阴颇广曰七绝亭。亭之下石涧。每清晓笈徒出盥。虽累十人颒濯不窘。有上盥岩中盥岩下盥岩之称。其下百馀武而涧流汇焉。清澈见底。足以涤五内尘滓。故省斋郑成老锡嘉曰洗心涧。涧上杨柳成林当于谷口曰万柳门。细谷之下。壑窈而水饶。足以濯发曰栉縰岸。柳门之南一弓之地。人所通涉处。即所谓断尘桥也。桥以外非吾有也。惟赤壁一滩。距堂稍夐。然足以證堂之上下岩色俱紫。故人知为斯堂之有也。堂之后风䨓亭也。又其后芦花亭也。桥曰利涉。潭曰天云。岩则曰坚白曰顽固曰琢磨。坛曰无咎。园曰偕行。台曰恋阙。皆亭之有。而家兄尝命名而管之。今虽远蹈。使丘壑失色。然吾见诸胜而敬之如家兄。不敢并列于吾堂之玩也。噫朋友为我而成斯堂。吾盍为朋友而求所相资哉。乃以白鹿洞规蓝田乡约镌于壁。冀有以共与勉励。然方身为俘徒。跼天而蹐地。兄在殊土。雨飧而风宿。有不暇以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244H 页
起居之适于病躯。泉林之惬于幽抱。讲讨之得有其所。为私分之幸。而惟岩石之不受磨泐而能守其紫者。良足以起余也。入此室者。苟指岩为誓。与之偕守其所守。则方能知相稷命名之微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