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H 页
与李翼升(玄逸)
夕间俯询。率尔奉报。殊觉不韪。但鄙意则有在。盖前后疏陈。略已披露悃诚。数件论启。又是言人所未发。其在言责。亦已塞矣。如非系关紧重事。则似不宜辄烦章奏。以犯数则疏之戒。且念呈告之行。异于辞免之际。临行进言。或被意外口语。有不可知。所以请更商量者此也。近看朝绅间。形色日乖。显有分裂之势。在我虽当自尽。而外人嗤点。亦不可不避也。如何如何。乡行果发于再明耶。令公去就。不比恒人。其所还往处。人将窃识。虽不可不审。而至如眉相相与既深。今将去国。不容无一言告别。鄙料如此。并以奉布。方在夹房不成字。
与李翼升
即惟宵回。令体增福。今日昼讲入侍。所欲陈者何事。窃观归妹一卦。专主男女说。以常情度之。似无一句语关涉于人主事。而因文进诫。推类而长之。必有出于常情之万万。正如程夫子讲陋巷箪瓢。而以人君用人得失为说。浅劣窃倾耳以俟之耳。且以此卦大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L 页
象永终知敝之义论之。程子所谓天下之事。莫不有终有敝。莫不有可继可久之道。观归妹则当思永终之戒。此语正好。推演陈说。岂独男女为然。其在君臣。尤为至戒。此意似已在筹度中。聊以奉扣。
答李翼升
伏承令翰。备审令体动静增护。贱疾日益沈笃。客中情境。极不堪奈何。今日引见。神人之望更切。未知处分果如何耳。告儒生文。获蒙宠示。感荷增深。窃观辞旨惓惓。出于诚恳。足以诱掖后进。兴起多士。且无呵责讥切之语。尤为恰尽。贱末无容赞一辞。不胜叹仰。第缘客纷。乍展乍缩。不克细玩。又未克誊出一本。俟文字既出。更请奉玩是计。取士字上似合有国家二字。盖以下文有为士者云云之语。须先有国家字。语意完备故也。妄料如此。如何如何。我 朝文教。自退陶老先生出。而道学大明。当时师友之间。颙颙蔼蔼。群贤辈出。羽翼斯道。自近百馀年间。学术分裂。世道日坏。士之游庠序者。不复知有性理之说。今此告谕文中。似应有此一款语。尤为完备。而第伏见文已浑成。今难坼开追补矣。既有浅见。聊以并禀。
答李翼升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H 页
下示文字更读之。开头数行下。添入一款。语尤完备。不胜钦叹。中间高远难行四字。在窅冥云云八字之下。句语似欠齐整。今若改以穷高极远人所难行八字。则与上窅冥云云之语。字数长短。似稍齐整。未知如何。此虽非疵类。而不改终觉欠稳。又此妄禀。极涉率尔。惶悚惶悚。
答李翼升
昨日所示文字末端八字。始疑其涉于嫌碍。旋念台监于此。必有所考据。故不复奉扣矣。即见泮中一人书。泮儒颇以为惑。且言以此转告于座下。则答以朱子告诸生文末端有此语。今用其例。而又虑我东行用文字格式。与中国不同。似不能无疑云云。鄙意亦如是。玆又奉告。未知如何。退陶先生集中有谕馆学文。而亦不记其末端有此语。从曾祖在尚州日。有谕童蒙师长文。其末有于是乎谕四字。其为礼判日。谕馆学诸生文。只言愿诸生相与勉之云。而无告谕云云之语。今此所送文字。虽有朱子可据之例。而文字格式。有古今之异。诸生既未免起疑。则妄意依从曾祖集中例。改下于是乎谕四字。而去原本八字似无妨。须索取改送如何。
与李翼升
闻尊候未甚平迪。长涂跋涉。易致愆违奉虑。薇垣之论。果如是耶。其在归计则亦一幸也。但看时象日非。税驾无所。窃想忧世之念。益切于去国之日也。昨书献愚。蒙赐印可。书末诲谕。实为对病之剂。尤荷镌敕。谨当书绅佩服。不敢忘也。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L 页
答李耳老(聃命)
春间一札。既未卜以时呈达。续接邸报。玆承台翰。满楮悲楚。益令人哽噎也。天道好还。固知有今日。昨得政目。又知有春官升擢之 命。士类交庆。况此区区倾向之忱。曷任忻忭。世鸣年来。大病连仍。奄奄朝暮。望外 恩旨荐降。而一未祇赴。惶陨已极。日前疏 批又下。一向引疾。分义之所不敢。亦将重得罪于朝论。方欲扶曳就道。为寸寸前进计。想台肃行在近。则庶几披对于逆旅中。玆为企幸尔。君则兄逸驾启途。实副朋旧之望。书末云云。千不似万不似。平生自视觖然。到今积病如许。朽败已甚。近日所叨。亦极猥滥。况进于此者耶。
答李君则
承前后两度书。备审起居神相。且详被荐后多少曲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H 页
折。披慰之至。即闻 赐祭官来到元堂。想惟悲感政深。又为之驰溯无已。小纸谬问谨悉。区区之意。虽在京被荐。亦无首副荐同时应讲之事。首荐取才付职后。副荐次第应讲。今兄既非首荐。则催关虽到。似应少迟俟其更催而发。自不妨。仍可优游于时月之间。故前书略布承有末荐云云之说。虽未知其信否。而又不妨小迟观势。京官催行例也。而久在官次为未安之说则似然矣。重记毕后。依来示呈状巡营。不须及上京说。只以身病请由如何。观巡使回题。亦可知其所处矣。世鸣积败未苏。危惙尚尔。千万不意。遽叨非分之 除。非惟冒昧是惧。以此病状。无计登途。惶窘狼狈。不知所云。
答金德休(声久)
即玆春暄。伏惟静履起居增护。时事虽闻有阳复之渐。而亦不料俄顷之间。局面一变。第未知今日任世道之责者。果如何更张。李尚书复官爵之 命。闻来感涕。天道好还。固宜有今日。而独使南纪不及见。兴台又不少延于数月之间。尤令人哽噎。闻耳令与其侄入京。曾以书相问。而不及传矣。首揆已过本府。昨得德璋答书云皆玉以人马未具。未离谪所。而有大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L 页
谏之 除。不日当过赤罗。馀无所言矣。顷闻兄拟馆职。承 召似在非久。而未缘相叙。预切益远之怅身。
答金士兴(邦杰)
再昨政 除命又下。果副所料。 召旨才降。行旆已远。窃想祇受必在到家之后。行迈之劳。正如前日所虑者。未知肃行果发于何日耶。当日政即拟银台。前头升擢。又在非远。尤切忻耸之忱。世鸣久病新瘳。神气薾然。自尊旆出城。即已来会于鸣瑞所。夜昼吃吃。常在左右。想有以默会之也。李持宪亦于同日政授水部郎为幸。闻有 下谕。便忙甚草此。
答洪监司(万钟)
严兴道义烈。固不容泯灭。今此六臣祠刱建之初。本邑儒生。以此事奉禀于营门。俾就祠旁别立一间。为妥灵崇奖之地。使家指挥固至当不可易。无庸更议。不知本邑儒生何故而别生意见。有此改议之事耶。殊可怪也。大槩严之义烈则可尚。而既是一郡吏。以之祔享于六先生。为同堂合食之制。其于神道人情。无乃有妨耶。若曰只当论其义烈。不可以其人之贵贱论云尔则似矣。而又有一说。六臣祠之建于 鲁山庙傍。便是古人所谓一体君臣祭祀同之意。而与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H 页
 宗庙配享名臣之制。事体略同。今以一郡吏。而合食于六臣祠。同在配享之列。其在 鲁山庙严奉之道。无乃大未安耶。此事将必取讥于来世。抑恐严之义魄亦必踧踖退避。不敢自安于冥冥之中矣。此岂所以致虔之意耶。儒生辈既已讲定。虽不敢容喙。而事体至重。非但于六臣祠有所嫌碍而已也。更加商确。似或无妨。且闻奉安日期稍退。其间可容往复。故敢此密禀。率尔甚矣。若以别立一间。为有烦工役。则只令造其祠板。当六先生奉安行祀之日。以其祠板祭于阶上。祭讫藏之净处。其后每于祭日。出置行祭于阶上。永为恒式。则既无合食未安之事。而似亦不至于无据。第此事承已停当。祭文中添入措语。所当依教。而坼改追补。又极难处。卒然之顷。未克承命。非敢胶守陋见也。无已则祭文下尚飨上。只曰本郡故户长严兴道义烈表著。允宜崇奖。玆当揭虔。并为祔食云云。以此告由。亦似无妨。惟在商量裁处中耳。盖区区之意。非但为六臣祠而言也。以其有所未安于 鲁山庙如上所陈。如何如何。
与李厦卿(惟樟)
昨德膺承拜回。询审比来服履动止康迪。慰幸无已。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L 页
即日伏惟味道加卫。世鸣草土馀喘。仍与人绝。日有离索之忧。顷获追随于讲论之后。一旬晤款。警发良多。而拜违以还。依旧汩溺。病且峻发。僵卧度日。虽闻德膺家便人相续。而不克以一字寓候。莫非向德诚薄之致。第切自悼耳。从曾祖年谱勘定之役。了得七八分。专荷诸老商确之勤。左右裁择之密。幸幸甚甚。册子方在天安兄所。前头或不无一二禀扣处。合同异之说。尽物我之见。十分停当。要得恰尽于人意者。终必在老兄手里。区区浅料。不敢望于他人也。俟誊写讫。合更一番看详。此固诸老之意。秋来倘复随尘于院斋清绝之地。卒闻绪论则又何幸也。且年谱中数条商量处。当日盛意。全出于恐惹了哓哓者之错看胡说。欲姑删去。俟更论定。无非血诚慎重之意。归语诸兄。感叹交切。顾于讲解之际。有未尽底蕴。至于君则兄发难处。彼此论辨。终未见契合而罢。有疑未释。仍置不论。似非朋友间讲磨求益之道。抑恐此等说话。自外人闻之。或不察当日本意之所在。遂以为集中诸说。尽有差谬。转相说梦。贻累不细。安保其必无也。用是过虑。谨将瞽说。别纸具禀。其言之繁而不杀者。盖亦不敢讳其愚。而求正于精鉴之中也。盖老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0H 页
兄之虑。在于错看胡说。愚陋所虑。又在于说梦为真。其虑则同也。幸乞恕其僭率。痛加剖析。如或以鄙说为不至大谬。更下一转语。以晓人听。岂特区区私幸而已耶。不肖失学。矇无见识。何足与议于是。而犹复云云。若非平日见爱之间。亦不敢尔也。倘蒙不鄙。辱赐谆复。愚请继此而求正焉。并惟垂谅。
  别纸
 圣学渊源十六言。知人知道总关心。自从训诂多名物。虞夏门庭草木深。(右读大学有感诗第十绝。)
 其与人书又曰。人心道心固皆心。其知此为人知此为道者何物。此物不昧。精一之功在此。近日此意思颇了了。无乃有悟耶云云。(此书所论。所以释知人知道总关心之意。而细看十绝。无非此意。)
世鸣平日读此诗此书。虽未能有所窥闯。而妄意是与朱子论通书诚无为几善恶处。其意正同。朱子盖曰诚无为。只是存得这个道理在这里。方见得几。方始识得善恶。若此心放而不存。一向反覆颠倒了。如何别认得善恶。此言省察者。必本于存养也。又曰几有善恶之分。于此之时。宜常穷察。识得是非于此分明。则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而家齐国治天下平。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0L 页
又曰尧舜所谓精一。孔子所谓克复。便是此事。此又明夫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讲明一个心字。更无别法。大学八条。只自此做去也。今观此诗。正论大学。而第一绝即言须知格致皆心法。其下将心字。句句提缀。其言心处。便下明字存存字。至卒章又明言知人知道总关心。通格致精一滚合为说者。与朱子因论诚几章遂及大学将精一克复滚作一事之意。正相暗合。至其书中所论知此为人知此为道者何物。此物不昧。精一之功在此云者。又所以明夫知人知道者只此心。而所以能知人知道而精之一之者。又必由于此心之不昧。知人知道。是说省察。此心不昧。是说存养。此又朱子所谓存得这个道理。方始见得几。若此心放而不存。如何别认得云云之意也。其言之不异。若合符节。此盖晚年论学至精至要之旨。而其所以指示心法。欲使学者。于训诂名物之外。知有所谓本源工夫者。意益深切。读者观于十绝。通大学虞书滚合为说。而知格致精一。同一心法。观于书中所论知人知道以下数句语。而知存养省察。交致其功。反而考之于朱子之说。则此诗此书之旨。果是至精至要。初无毫发可疑处也。顷日老兄论及此书。煞有起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1H 页
人疑之虑。以知此为人知此为道者何物之语。恐或起疑于以心观心。又谓何物之物字似下得太重。又曰朱子于悟字。尝言其非。此又老兄以书中有悟之悟字。虑或起疑于语涉禅会。皆所以为错理会者虑耳。而但念心学之说。此吾家源头所在。从曾祖论学紧要。亦惟在于此。非如闲漫话头。于此而有疑则无所不疑。所以此外疑难处。又不啻多也。伊日奉讨。虽未免略有瞽说。而不克索性讲究。以得归一之论。追思愧恨。玆敢忘其固陋。冒竟其说。幸乞一二剖析以教之。如何如何。所云知此为人知此为道者何物。此语本自明白。无二心三心之疑者。曾已发其端矣。归家后君晦考示程朱说数条。今亦不暇广引。只取大舜本语及朱子释经之说而细观之。其意自明。夫所谓人心心也。道心亦心也。其为心疑若有二。而其实非二心也。只是一个心。就其心之发处或人或道。而异其名焉耳。夫所谓精之者心也。一之者心也。执之者亦心也。其为心似亦不啻多矣。而其实非人心道心之外。别有是二心三心也。亦只是一个心。以是心而精之一之执之云耳。惟其如是。故朱子释之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1L 页
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耳。此则明其心之一而所发有二也。又曰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此又明夫所谓精一者无他。亦自此心而加工也。夫既曰所以为知觉者不同。又曰二者杂于方寸之间。其为分析。不已详乎。而不害于心之一也。曰治曰察曰守曰常为主曰每听命。其为头绪。不几烦乎。而亦不害于心之一也。语意历落。晓然明著。此即大舜朱子之说也。然则今玆所云知此为人知此为道者何物云云之语。正所以明夫知人知道者。即此心也。观于何物二字。乃此物非他物之意也。其言合于大舜朱子之旨。初何尝有一毫近似于释氏之以心观心乎。且夫人心道心。是指既发后言也。若其既发之后。本心冥然。全不照管。不知何底是人何底是道。则所谓危者愈危。微者愈微。精一之功。果何所据耶。是其既发之后。或人或道者只此心也。知此为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2H 页
人知此为道者。亦只此心也。其意岂不较然明甚乎。况此书紧要。正在此物不昧。精一之功在是云云之语。最是警发人处也。夫所谓知人知道者。固此心也。此心之体。一有不明。则又何以察识辨别于几微之际。而真知得此人此道乎。是其未发之前。必有所存主。使此心之体莹然不昧。然后既发之际。方有所体认。而所谓知者真知密察。不至于认贼为子。精一之功。其不在是乎。书中既曰知人知道者何物。又曰此物不昧。精一之工在是。谓之知则是已发也。已发要省察。谓之不昧则是本体也。本体要存养。细玩上下数句语。存养省察之功。敬贯动静之意。说尽无馀。明白亲切。其与朱子论诚几章之说。又安有一字之不相合乎。朱子又尝曰心固不可不识。然静而有以存之。动而有以察之。则其体用昭然矣。其意又极分晓。然则此诗此书中一语一字。皆有历落。而所谓格致精一。同一心法者。从可知矣。今也不察此意。只取一句上起疑。乃曰人是一个心。道是一个心。知人知道者。又是一个心。遂以为二心三心。而致疑于言意之或差。则朱子所谓察夫二者之间云者。又将何以为说耶。二者既是心。察者又是心。其亦有二心三心之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2L 页
疑。而有涉于以心观心乎。夫释氏观心。其说不同。详在朱子观心说。盖曰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为主而不为客。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反观乎心。则是此心之外。复有一心。能管乎此心也。然则所谓心者。为一耶为二耶。为主耶为客耶。为命物者耶为命于物者耶云云。至举精一之语。而辨其言之相似而不同。则又曰人心道心。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耳。惟精惟一则居其正而审其差。绌其异而反其同者也。非以道为一心。人为一心。而又有一心以精之也云云。其所以论二家之说之似同而实异者。不啻详尽。然则儒释之辨。只在于此一而彼二。此为主而彼为客。此命物而彼命于物而已。今以本心之明。而察已发之心。知其为人知其为道者。其果为二而不为一耶。知其为人为道而精之一之。使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者。可谓为客而不为主耶。亦可谓命于物而不能命物者耶。老兄更细考观心说。自应了然于此矣。抑有一说。释氏之所以弥近理而大乱真者。以其似是而非也。就其似是处。吾家说与彼说。盖节节相似。如观心说中所举操心尽心存心等语是也。而其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H 页
实则大不同。故朱子以为正是苗莠朱紫之间。学者于此。但当审察明辨。如朱子所论可也。正不可恶其言之相似于彼。而遂尽废吾操心尽心存心之说也。恶莠以其乱苗。恶紫以其乱朱。今也恶莠之乱苗而欲不植嘉谷。恶紫之乱朱而欲遂废正色。岂理也哉。如朱子观心说中极言释氏以心求心。以心使心之非。而程子尝言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又尝曰人心须要定。使他思时方思乃是。曰心谁使之。曰以心使心则可人心自由便放去云云。而朱子释其意曰程先生之意。只是说自作主宰。然则观心使心之说。程子固有之矣。盖在释氏则心不作主。而其说为异端。在吾儒则心能作主。而其言为妙诀。初无害于其言之偶同也。况此所论数句语。说得分晓。无一字可疑者乎。况此诗第二句苟办此心能作主之句。已是程朱自作主宰之说。上下语句。精密完备。又何疑于言意之或差乎。至于朱子释孟子权度章。则又有度心之说矣。曰心之应物。其轻重长短之难齐。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权度。又曰度物之轻重长短易。度心之轻重长短难。又曰本然之权度。亦只是此心。所谓心之轻重长短。是指心之已发底。所谓本然之权度。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L 页
是指此心本然之明底。夫既曰度心。又曰只是此心。则以心度心。只此一个心。语意了然。此非朱子之说。即孟子之说。其亦有二心三心之疑乎。前日君晦以朱子察夫二者之间之语。为知人知道之證。则高明又以为察字不是用力。乃是觉了云也。此说亦恐未安。盖知人知道之知字。下得犹轻。若察字则是吃紧用力处。下得最重。观于朱子精察密察察识等语可见矣。况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是察字乃精字之注脚。今欲轻看了察字。则亦当轻看了精字耶。若尔则圣人教人下工处。果在何语耶。窃覵老兄主见。全怕心学之易差。凡看先儒说。亦常带着此意思太重。一向畏避。无病处恐其有病。紧说处欲其轻说。如察字之义。本不难解。而犹有此云云。愚意此似非虚心观理之法。如何如何。若一向畏避。不但说时如此。做时亦只如此。不敢体认。不敢察识。而曰怕近于观心也。是将不用心。不犯手。块然兀坐。闭眉合眼。而待其自精自一。愚恐其无是理。而终亦堕于禅家死法。毫釐之差。千里之谬。又将何以救之耶。愚之此言。盖极言流弊之必至于此。正亦不可不察也。且谓何物之物字。下得太重云者。亦所未晓。近考朱子言理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H 页
处。正用物字。如论鸢飞鱼跃。有曰鸢飞可见。鱼跃亦可见。而所以飞所以跃。果何物也。又曰鸢飞鱼跃费也。必有一个什么物事使得他如此。便是隐。其曰物曰物事。乃这个之意。说得轻轻了。非局于形气之名也。于理既可言物。则于心独不可言物乎。故其言心处。率用物字。如曰心是通贯始终之物。曰心是完全之物。曰心是个活物。曰心不是死物。此物字亦只是这个之意。然则心字上何尝不可言物乎。老兄非不知此。而所以看得物字太重者。其虑正在于别是一物之疑。愚既辨之于前矣。至于悟字之疑。尤所系重。请得悉陈而求正焉。夫所恶于释氏之悟者。以其不事穷格。块守这心。瞑目握固。一喝顿悟。而所谓识心见性者。又只是心之光景气之作用。终归于灭绝伦理而已。然则其所谓悟。非吾所谓悟。而悟字上着一顿字。所以为圣门之蟊贼也。若在吾儒则悟字本非不好底。乃所谓好消息。夫所谓悟者何也。穷理而寻得之谓也。穷格工夫到时。须有此实验。虽其随人高下。悟有大小。得有浅深。而方其用力之久。心与理契。了解通透。脱然涣然。那时欢喜快豁。气象自别。下学上达之效。先觉独得之妙。皆在于此。何可无也。如颜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L 页
子之闻一知十。曾子之曰唯。孟子之自得。程子之手舞足蹈。张子之妙契疾书。游定夫之涣然不逆于心。罗豫章之三日流汗。延平之胸中洒然。朱子之恍然得其要领。皆所谓悟也。从古圣贤造道深处。何尝无悟底境界耶。今若曰是数者固悟也。而谓之悟则易差了。心固当有悟。而口不当言悟云尔。则又不然。程张朱诸夫子明言悟字不啻丁宁。程子曰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不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又尝曰觉悟便是信。而朱子释之其意曰未觉悟时。不能无疑。便半信半不信。已觉悟了。别无所疑。即是信。张子又曰观书解大意非闻也。必以了悟为闻。加一了字则其言悟也亦详矣。至于论悟入二字之误则固有之矣。程允夫问论语子贡曰贫而无谄。至告诸往而知来者。以为可见圣贤悟入浅深处。朱子答曰此章论进学之实效。非论悟入浅深也。悟入两字。即是释氏语。便觉气象。入此不得云云。此朱子论悟入二字之误也。悟字下添一入字。如悟字上加一顿字。皆是禅家说。其误在带了顿字入字。便别处走。观于朱子明言悟入两字是释氏语。其意可见。若只言悟字则朱子论学。用觉悟契悟开悟等字。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5H 页
又不胜枚举。何尝讳悟而不言耶。盖悟字在释氏曰顿悟曰悟入。则为径约之死法。在吾家曰了悟曰觉悟则为穷格之实效。今也戒释氏顿悟悟入之谬。而遂欲设禁。使学者掉弃一悟字不敢言。则是何异见刖而废天下之屦也。愚恐朱子之意必不然也。然则今此书中有悟字。又何疑乎。读者且将此诗此书。虚心细玩。得其归趣。则当日默契之浅深。句语之疏密。庶可见矣。如何如何。
 大道难从口耳传。此心随处自悠然。静观轩外千条柳。春入丝丝不后先。(右静观斋春日有感一绝。)
老兄以此诗第一句大道难从口耳传。虑或起疑于专守本心之说。又以末句春入丝丝不后先。虑或起疑于一蹴造道之病。此与论一悟字同意。盖亦为错理会者虑。而窃恐老兄读此诗不曾细。有此过虑也。夫尊德性道问学两边工夫。如鸟两翼。不容偏废。与夫学必循序渐进。不可凌躐之说。此固老先生门下讲明旨诀。而从曾祖集中论此处。固亦不啻详矣。若此诗则本为观理而作。初非寓意于论学下工夫处。观于诗题静观斋春日有感七字。则其意自明。盖静以观万物之情。本易中语也。方春气发育之日。观万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5L 页
物生生之理。意随境静。心与理会。欣然有得。发诸吟咏。只此数句语。初无雕琢之痕。而意味悠长。气象可见。此其诗中所言。只将一理字写出。何尝带了学问工夫次第说来耶。然则所谓大道。指造化源头言也。造化源头。其理至隐。岂口耳所可传耶。如朱子论中庸费隐章。有曰其所以然者。非见闻所及。其酬南轩诗。又曰始知太极蕴。要妙难名论者。皆此意也。然而其用则费而隐。故观理者必于活处而求之。活即理之流行底。如水之流鸢之飞鱼之跃。草木花卉之发生敷荣。皆所谓活处也。学者观于此而有得。则凡天地间化化生生之妙。自应跃然于心目之间。有不待强探力索。而心地快活。悠然而乐。这时境界。实有非言语所可及。此诗首句之言。正谓是也。至于不后先三字。又是因其所见于物者。白直地写出来。所谓春入丝丝。正指造化充满处言也。造化充满处。岂容着次第先后字说得耶。盖物之发生长养者气也。而其所以发生长养者理也。当其太和氤氲。品物咸亨。此理之著于物者。洋洋自在。随处充满。一时俱足。无不周遍。就柳而看则满目欣欣。枝枝是春。丝丝是春。初无阶级高下。由彼至此之可言者。又岂有或先或后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6H 页
之不能齐乎。然则不后先三字。只就其充满俱足处形容其妙。所谓白直地写出来者此也。细玩之。其意固跃如。又何疑乎。其又何虑于语涉禅会。启学者径约之弊乎。盖老兄将此诗作论学看。故有是虑。更细看诗题诗意。则其或以鄙说为不至大谬也。如何如何。(一时俱足四字。本先儒语。更考朱子说。有曰有此理即有此物。无先后次第之可言云云。语益分晓。)
 穷檐读易叹吾迷。晨起研劘至日西。莫道羲文消息远。隔窗春鸟数声啼。(右读易诗。)
愚窃谓此诗理会处。正在末一句。此诗读易观物。有会于心而作。与静观斋一绝同意。顷日君则又疑春鸟云云语堕虚了。老兄辨其不然。却谓此句只是以即景言。非有意于谈易也。又曰易理岂在于春鸟声中耶。终未契合而罢。愚恐此两说。皆失却诗意也。夫易之说具于书。而易之理寓于物。物之所形。理无不在。盖理外无物故也。自其理而言。则原初先天八卦。出于河图物象者。固易之所由作也。如程子见卖兔者。因言圣人见兔。亦可作易。周子庭前草不除曰。与自家意思一般。程子又以为子厚见驴鸣亦此意。此言何谓也。盖天地间无一物而非此理。亦无一物而非易也。兔虽微物。有象有数。理即具焉。而天地造化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6L 页
流行之妙。尤著于草木禽兽生生之间。君子观于此。岂不足以知易乎。若曰鸟是微物。理不在是云尔。则向所谓兔也草也驴鸣也是什么微物。而周程张诸夫子必指此为言以晓人者。又何也。物无巨细。理无精粗。初未尝有间也。且君子观理。必在活处。兔也草也驴也鸟也。非所谓活处耶。方天地发育之日。以鸟鸣春。生意蔼然。自静观者察之。最是活泼泼地。造化流行之妙。万物自得之乐。皆在于此矣。下帷静坐。春气方至。隔窗幽鸟。啼送数声。于是而欣然有会于易。不知千古之为远。其自得之趣。又岂喝风骂雨者所可及耶。盖鸟之遇春而啼。其啼者气也。其所以啼者理也。啼鸟数声之中。而理与气俱备。理气流行。即所谓易也。指此而谓之羲文消息者。岂不晓然矣乎。如作即景看。则直是闲漫。全无意思。此诗不当作矣。至于君则之以为语堕虚了者。尤未安。夫物之可见者。所谓费也。见其物。可以知其理。故子思论费隐。正取鸢鱼以明之。程子又以为活泼泼地。诚以其理则隐而实。其用则费而显。何尝有疑于说得虚了耶。鸢之飞鱼之跃鸟之啼。又安有巨细显微虚实之可分耶。朱子论太极之理。谓枯槁之物亦有性。张子又谓糟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7H 页
粕煨烬。无非教也。若如君则之说。张朱此言。无亦堕虚了甚耶。君则所疑。又在于观桃花自警诗序及读阳明集有感诗序中语。而其疑益甚。细看观桃花诗序。所谓要须从山水风花都不着心。方是究竟法云云之语。正是玩物之戒。与程伯子论书札于儒者事最近。若一向好着。亦自丧志。及观谢上蔡诵史熟。即戒之曰便是玩物丧志之意同。盖心体本虚。一有系着。此心便逐此物去。此诗戒在一着字。便是程子一向好着之着字也。观于诗中逐物皆成癖之句。其意可见。岂是说孔子所谓乐山乐水。程子所谓访花随柳。皆可废也。其读阳明集诗序。则所以力辨阳明致良知之说也。从曾祖平日论儒释之辨多矣。而其痛辟禅学。以教人者。尤在此一篇。其以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口之于味。取譬为说。正是孟子设譬晓人之意。说得敷畅。语意了然。不啻八字打开。此处起疑。尤是意外。愚于此抑有一说。自古论学易差。一字有误。流弊无穷。诚有如君则所虑者。而亦观其人其学其意之如何耳。如韩子博爱之谓仁一句。程子以为不识性。为其以情言性也。而濂溪爱曰仁之语。则朱子以为因用而明体。无极二字。孔子之所不言。而濂溪言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7L 页
之。则朱子以为无极而太极此五字。添减一字不得。又曰老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其所以发明濂溪之意者如此。至于程子以心使心之说。正犯禅语。自今观之。疑若可骇。而朱子以自作主宰释之。盖不惟不敢致疑。又尊信而表章之。亦以其人其学而求其意耳。愚恐后之学者。须先识得此意。凡读先贤文字。且须虚心逊志。熟读详玩。以求其志意之所在。不得则又反覆求之。要以了解为期。如此然后自已为学。方有进步处。亦尊信先贤之道宜尔也。曾因传说略闻君则看读大学诗。一两字有所言说。君则之意。虽未必如此。而或致传播远近。适以惹哓哓者唇吻。此正高明之所深虑者。幸因书及之。并布鄙意。实朋友间相讲磨之道。僭言及此。极涉不韪。更乞垂谅而辱教之。千万至恳至恳。
更考桃花诗序云云之语。固是玩物丧志之戒。而细玩诗序诗语。其随时随事。密密存省。才见一物在前。便怕一念有系。要令心地湛然虚静。不容一事挂着之意。至为精切。与泛然垂戒之语自不同。苍石先生于行状中释此意。以为心体澄虚。有着都不可也云者。正得当日意也。然则诗序之语。要得不着心而已。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8H 页
何尝说眼前物事一切扫却耶。且观集中论心学。皆是此意。玩心斋诗曰着意还成癖。忘怀更入禅。中虚含万化。直是上通天。此诗所戒。亦在一着字。而其言心德之妙。有以含万化而上通天。便见得静而有主。盖不着意不忘怀。便是中有主。所以中虚而含万化也。此与周子所论静虚明通。程子所谓中有主则虚之说。同一旨诀。此岂禅家寂灭者所可能耶。且一念存存。不容一事系着者。非所谓主一耶。集中又有雨后月色甚明诗曰。但得清明象。莫着清明迹。物我相忘处。中涵一太极。又与玩心斋诗同意。愚恐此等诗语。莫非论心学至精至要之旨。正不可草草看也。如何如何。
所举两诗中忘怀之忘。是坐忘之意。物我相忘之忘。是不相恋着之意。两忘字自不同。观于含万化涵太极之语则便见。中有主。非偏于虚寂也。如此看。不至大谬耶。并教之切仰。
与李厦卿
德膺来传盛意。以鄙说中一段合更商论。而不欲书烦。拟俟他日面教。企幸之甚。如渴待饮。亟宜投拜。稳承指掌。而病未得遂。叹郁何胜。槩闻所欲教者。在前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8L 页
日所论何物字。鄙说谓指本心。而盛意则看作精一。窃详语意。以此段上句既曰人心道心固皆心。其下不当复说心字。今以何物字作此心看。则是多一心字为可疑。不若作精一看之为稍稳也。此固与前日物字下得太重之语同意。近又反覆思之。而知其必不然。未免守株如旧。虽知盛意嫌烦。不容破戒。而病里急于求解。又未免小纸密禀。要令长者知愚陋执迷之甚而一笑焉。日后奉对。有以发其病而药之。无亦不至于大未安耶。盖妄意此一段。以上下文势求之。本自了然。观于固皆心及何物等语可见。其人心道心固是心。而知人知道者。亦只是心。初非有二心三心也。心之既发而有或人或道之分。就此体认知其为人为道者。不是此心。果是何物耶。其曰何物云者。正是分明指示此物之非他物。所以警发人处也。夫所以知人知道者。只是此心之明。故复得此心虚灵之体。常存不昧。然后方可以精之一之。所谓此物不昧。精一之功在是。语意岂不大煞分晓耶。若将何物字作精一看。则此物不昧。又当作如何看耶。何物此物。不是二物。若如盛意看。则此书之语。当作知人知道者精一也。精一不昧。精一之功在是云也。直是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9H 页
不成说。其不然也必矣。盖左右于此。终不欲看作本心者。只缘上句已有固皆心之语。而愚陋之硬说这物字分明是指本心者。亦以上句有固皆心之语。而知其必然也。彼固是心。此又何物。其果非此心之谓乎。然此则只以文势言之耳。言其理。又大不然。心之虚灵不昧。是人所固有。乃本体也。就其心之发处而辨别持守者。乃精一工夫也。有是本体。方有是工夫。如大学明明德。明德是本体。而上明字是工夫。今以此物不昧。为精一工夫。则亦可以明德字为工夫看耶。先儒言明德只是本心。又言格致是惟精。诚正是惟一。此本朱子说。然则所谓此物不昧是明德。所谓精一是明明德之工夫。其义又极较然。不可差互说。亦明矣。盖不昧字。乃明德之注脚。朱子大学章句释明德。正用虚灵不昧四字。而先儒释之曰不昧。申言其明也。朱子又曰虚灵不昧便是心。又曰明德是一个光明底物事。其论明命。又曰命与德皆以明言。是这个物本自光明。我自昏蔽了他。然则今玆何物此物之物字。即朱子光明底物这个物本自光明之物字也。不昧字。即朱子虚灵不昧之语也。物字分明是指本心。不昧字分明是状心体之明。又岂不晓然明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9L 页
甚乎。今若作精一看。则是只说工夫。而欠却本体。已失此书本旨。而谓精一不昧者。语尤无伦。窃惟精诣之见。宜无所遗察。而所以终不欲看作本心者。岂不以前日下得物字太重之疑。未肯放下故耶。人心道心固是心。知人知道者亦只是心。初非二心三心者。曾已力陈于禀目中。今不敢更赘。伏乞更加精研。又就大学章句或问中格致说。通小注密细究观。则此书之旨。庶乎自明。而亦可见前日禀目中所云存养省察交致其功者。不是此书言外之意也。(近考大学或问格致章。言存养省察。其说甚详。与前日所举朱子诚几章说同意。正好参看。)如鄙见有误。乞须痛加剖析如何。方以前书妄作为戒。而旋又冒犯。可笑其迷不知悟。而若区区本心则或于此而蒙察也。览讫并前书还掷。即当灭去。恭俟他日承诲耳。君则兄顷日之行。必论及此。其意云何。略闻国卿兄所论。似不深斥鄙见。而恨未承一示也。
答李厦卿
蓐收警节。馀炎尚炽。伏惟此时。道履起居加卫。顷上一书。猥陈瞽说。区区妄意。只以所禀如干条。彼此见解未甚契合。在吾辈尚为未结公案。一番往复。要得归一之论者。自是讲磨求益之道。而所云这般说话。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0H 页
自外人闻之。不察当日本意。未必不为痴前说梦者。亦出于万或之虑。初非为辨明分疏而发也。惟是傲慢。语不知裁。拜呈以还。日用兢惕。未卜回教当出于何旨也。乃蒙不鄙。辱赐谆复。满楮缕悉。辞意勤至。兼得德膺前后往返。备传绪论。续因家侄后昌承拜而归。益知见教之意。眷眷无已。不翅若躬奉几席。面承提掖。日间兢惕之虑。方始释然于中。感佩欣诵。无以自容。此固区区所望于座下。而不敢望于他人者尔。至于书中一向畏避云云之语。尤犯不韪。乃不惟不以为罪。尽有优容假借之辞。可见旷度洪量。虚己乐闻。有不以其人之不肖而怠于受纳。昔之君子所以来天下之善者。正在于此。甚盛意也。抑鄙说之索言及此者。尝见古人论学论事。竭其底蕴。推言其弊。有或出于一时言意之外者。非故为是支离也。诚以理未易穷。言未易精。毫釐有差。或致自误而误人。辨析之际。要必各尽其说。而至若质疑请益之辞。则又必以直穷到底为贵。鄙说云云。正欲尽其愚而求正焉耳。言虽僭妄。意实在此。岂不为然乎。若其全篇所论。率多谬误。而刍荛之见。倘或一二见采于精鉴之中。则是不肖者犹得在可教之科。幸荷曷任。至于君则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0L 页
兄所论。其血诚慎重。初无异同。奚待言知。而前书有所云云者。只是略见右兄讲解之际。似欠沈潜玩索之味。故一语奉质。望其疏快中更加慎密。且诚不量僭论道理。既不惮冒进于长老。则固应悉暴于侪友。既蒙见恕于座下。则便自谓不获罪于右兄。近得右兄抵家侄书及别纸而读之。为之怃然失图。无以自诿。既又反覆思惟。右兄此教。断无他意。其亦出于相爱之道耳。胥教诲胥敕励。朋友相长。不在此乎。方拟一书伸谢。而多言害道。姑未敢焉。早晚相对。开口大噱。庶彼此洞然矣。力疾艰草。伏惟恕鉴。
与李参奉(荣世)。请崔婿(斗望)墓志。
亡婿志业资禀。尽有过人者。毋论年少人中所未见。求之乡邑。鲜有其伦。使之久于世。其所成就树立。必有可观者。不止为门户之光而已也。今忽至此。世鸣重哀其生也不得年。死遂湮殁于土中。欲记其平日一二事。俾克有徵于后。而顾悲悸恻怛。不忍遽操笔。重以病思昏错。恐终无以为渠图不朽。窃念亡婿得游于长者之门。蒙教诲日久。又尝闻左右语及渠。常啧啧不已。其必有所赏识于精鉴中者。如蒙赐以一语。识其圹。庶不令夷于累累者。是常时眷恤之谊。不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H 页
替于既殁。而逝者有知。其亦有以自慰于冥冥之中也。亡婿尝自言于世鸣曰。吾早孤失学下乡。以后足迹罕出门外。朋游绝少。惟时从李公学。公爱我殊至。其教我也随事警敕。不许霎时放过。其在李公侧。与人语。一言有失。公必戒之曰尔失言。后必加省也。仍又诲之以酬应之宜。诚心惓惓。有踰骨肉。吾尝铭感云。又曰吾自伏寡陋。惟知用力于虚受二字。每事过手里。或与人谈论。其始也自认吾见不错。及闻人辨驳。辄不敢自信曰。彼言必是也。有时自省。或未必得在于彼。而吾志则如此。庶冀有少进云。又曰吾于李公言。必敬受而乐闻之。不敢忘也。又尝曰李公性度宽和。志行恬洁。家极贫。在别人若不可堪。而公旷然不以为意。营为枉曲之私。绝于心思。一室萧然。文墨自娱。素不喜交游。而意所好者邀之。辄造晤语忘归。或至经旬。不吝情去留。此李公高处也。与世鸣相对亹亹。未尝不敛衽起敬。又以见亡婿之乐善好义。趣尚不凡。其见长者事。能审视而窃识之乃如此。盖其资性相近也。其在家醇谨。惟母意是顺。居恒粥粥如小儿状。于家务细大。谩不省何事。其妻虑其惰弛不振。时或警切之曰。使异日只如此。将安所望。即笑曰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L 页
君言良是。竟亦无一事挂意。与世鸣处。恂恂雅饬。不曾闻有一言及于世俗所谓财利者。及与之辨道理疑晦。论文章得失。见透思深。语竟夕不知倦焉。其文才甚高。绝出等夷。而独不喜与人徵逐。其在群居。有不乐辄起。人或以是疑其有挟。而乃其志则喜静恶闹。惟思自进。殆圣人所谓求益者。方其疾革。气力已微。而犹以病不克肆力文章。形于慨恨。毕竟怀奇短折。无一事以自见。哀哉哀哉。古云葬不得韩公铭。犹不葬也。今为亡婿乞铭。非座下其谁望也。亡婿丧在浅土已踰月。将以某月某日。葬于某山某向之原。其内外世系及家间行事。世鸣所未及知者。使其弟崔斗景甫开录以上。并乞鉴裁。
 亡婿有杂著数篇。其一则病中出示。读之郁然有古作者气格。其人已死。其文不忍其并泯。拟从本家搜出缮写。以遗其孤孩。从当一呈于座下。想亦增一恸也。
与李景玉(世瑗)
夜回寒甚。想侍学增重。昨日所论中庸章句学起在位四字。因小注有兴贤兴能之语。疑其为兴起在位者之意。更思之。大错。经文所谓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H 页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与孔子称蘧伯玉邦有道可以不废。邦无道可卷而怀之。其意正同。盖兴是不废之意。今此兴起在位四字。乃兴起而在位之云也。如以为兴起其在位者看。则失经旨。其误甚矣。小注兴贤兴能之兴。是只言其兴起之意。朱子恐后人读经文兴字。误以为兴邦之兴。故于章句特释之。又以为是兴贤兴能之兴也。其意分晓。幸更详之如何。一卷石之卷。释以区字。未有所考。妄意凡言区字。皆是区别之意。而如书册篇次亦谓之卷。如曰卷之一卷之二。所以区别之也。则以区释卷。其意可见。又卷字有上平声之异。卷舒之卷是上声。一卷之卷是平声。卷之平声者。似皆区别之意。而家无韵书。不得考出。如得分明注解。示教为幸。
答李信古
即玆秋晴。兄静履启处。以时增福。谬嘱文字。决非如世鸣所敢承当。前后恳辞。不啻缕悉。而未蒙察谅。敦迫至此。令人悚蹙深深。即拟更申披沥。而一向厮挨。亦觉未安。敢以拙搆呈上。非以是奉塞勤命。实欲兄知其不可用而改图也。幸乞亟赐毁弃。毋令贻累斯文。千万至扣至扣。文集三卷奉还。其中觉有误字。未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L 页
免辄有付标。殊为率尔。且编书必有目录。而此集无之。更加商量如何。
答金会一(如万)
昨蒙辱先书问。叙致勤悉。感慰交集。不知所喻。元礼兄尚复何言。人生奄忽。乃至于斯。念及身后事。尤增惨涕。世鸣经年未归。今才一来。又非长暇。既月末奉 朝命。藏史于湖南。陈章得请。迂路省母。而未报 命前。迟滞未安。将以数日后还向亲庭。仍又西迈。情事转觉茫然。奈何。事势忽迫如许。归家之日。多少牵掣。未由就拜。又成千里远别。瞻望脉脉。益不自聊。月前江都之行。历访仲胤于金浦。天涯邂逅。相对忘言。有诗未及赠。今玆录呈。所以慰倚门之怀。可博一粲。
答三从侄君晦(后章)
所示册子。固是实录。而第于平日事迹。似或疏略。以求志状。难得该尽。鄙意当先修行年记。将平日历官次第暨行迹著述。各以年月编入。其有不详年月处。则亦以类附见比。此似稍完备。庶使秉笔者。有所寻求想像于考阅之际。删定成文。宜有所据。官教及遗集。同置一箧。从后寄示。平日文字。有不载誊本。而亦系当日事可考者。并宜收拾一处。以待考出如何。
上伯兄
离违后伏不审板舆其已奉还。体候得无愆违。四兄果得如计还定。巡使所处亦如何耶。去留之际。自可绰绰有裕。恐或势有所不能。仰虑。弟在道遇大寒。艰以作行。昨夕入城经一宿。今将诣阙复 命。闻末荐合坐。尚未为之。复 命后仍又锁直。似此困惫。势不可支。然亦岂久耶。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H 页
上四兄悔堂公
便后日久。不审安否复如何。弟姑此支遣。史荐若在迩。则归期亦将不远。而同僚以分馆前拟荐为难。方待槐院分馆。而迟速姑未可卜。未前已难归去。新荐停当之后。又须使之就讲付职。方得升为右位。呈辞下乡。可以如意。其前则非但规例不许。自量事势亦不得。度其势似于夏间当去。若无魔戏则幸也。新荐当入者几十许人。而其中先后取舍。极为难处。史荐主张。在于下番。弟自当之。而牢锁中闻见不广可叹。
寄宗侄后昌
节祀退行事。佥议既然。则吾家亦当依此为之。九月上旬似太远。而既未免退定。事势亦不得不如此。但因此遂成谬例。此后每每有退行之事则极为未安。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L 页
此又不可不虑也。月田书意则据古礼为说。此固然矣。而有大未安者。自先世从俗。四时上冢。必以节日行祀。遵行已久。至辛亥以后。拙斋叔父因时变通。定以寒食秋夕上墓。其馀两节日则设行于祠宇。此亦非尽从古礼。而不敢废先世定规之意。实在于其中。门中之遵行。亦已久矣。今欲更变。不以节日上墓。以三月上旬九月上旬定为恒式。则变而又变。更改纷如。岂非未安之甚乎。且必从古礼则家礼墓祭。只行于三月上旬。然则又将废秋夕祭乎。月田书中所谓朱子定行于春秋云者。亦考之欠详矣。今此退行。出于一时事势。已极未安。至又恒定退行。变尽先世定式。则决不可为。恐亦非拙斋叔父当日通议定式一体遵行之意也。此间之意如此。答书中须分晓为说可矣。汝所问新山浇奠。固无未安之事。吾辈之意。亦尝如此。而但旧位无浇奠。而新墓独有之。此为有碍。故定以并阙。更量处为妙。
寄侄子后光
自汝入城。得一旬相聚。仰荷 国恩。岂胜荣感。而适病势危苦。曾未能一场稳讨。遽作天涯数年之别。黯然怀恶。迨不自胜。发行已三日。更过三四日。可以到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4H 页
任。路上得无他挠否。居官无大小。汝之平日自期待。本非碌碌。莅事之初。须加意自勉。凡事当从约简清慎不放过。岂不有光于先烈也。前日夜中之语。念之无忘可也。灵岩今日政首拟正言蒙点。自家切迫。公议有不暇顾。可笑。
寄儿后泰
汝今年十四。更过一年。便是古圣志学之年。不可每作乳臭样。汝学字能有奖进。不至于废课耶。念汝饥寒感叹长。此古人语也。默念近日景色。如在目前。亦不能为汝劝学。然不至于饥而死。则何得废业耶。更愿勉之。吾自再昨始为付职。从玆牢锁。脱出未易。可悯。过了一两月。欲受由归觐。以此相待为可。俊儿亦不废学。学于何处。后便须作书以送为可。
寄儿后泰
前日驿卒来。得见汝书为慰。信后日久。安否如何。汝近读孟子几篇耶。在家时浪游常多。出去若又放过。则将何所望耶。吾既老病。汝两弟难望成就。吾所期待者。惟在于汝。更须加意勉业。以冀长进。至望至望。在家常患烦扰。其处无他扰。果能勤读。则吾不责汝速归。更留一旬。以开初还归亦可。
寄儿后泰
即日酷暑。汝父子安否如何。吾意外复职。今月十二日政除授忠清都事。营吏及人马念前皆已下来。此岂梦寐所曾及耶。衰病如许。幕官之役。已所不堪。况湖西异于关东。尤不欲赴。而近来 朝家以都事厌避之故。严立科条。且吾之不赴湖西。形迹尤著。前头恐有难处之事。一家诸议。皆以为不可不往。吾意亦不得自由。来月旬后。当发京行。政当三伏。何以登道。种种悯迫。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4L 页
寄三儿后泰,后复,后益。
汝辈近读何书。书来不曾语及。可想其全然放过。痛叹痛叹。泰儿所作杂文二篇。颇见长进喜甚。汝才禀不至凡下。若能加勉。古人犹可企及。况今人乎。不然则终归于鲁莽而已。且汝已知行文路脉。而文字间疵病尚多。此由于孤陋。亦不多读之故也。凡读书先寻大义。更细观下字法。则可以渐进。勉之勉之。吾归思日促。初欲以此月初发去。自量惫惙如许。触热踰岭。畏不敢作意。人亦为我危之。劝令退行。姑此迟迟。待望后暑气稍敛发行。亦不过一旬。可以归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