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H 页
答金圣必问目(庚辰)
周礼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榛。周用桃明矣。家语亦曰果属有六而桃为下。周颂曰鲦鲿鰋鲤。以享以祀。鲤固可用也。唐时以鲤李同音。始不用云。烧酒出于元时。故不见经传。而 我国文昭殿夏月用烧酒。盖以清酒夏节味变也。周礼犬人供犬牲。记犬曰羹献。不用狗肉。亦非古典。
祭终之拜。非辞神。乃所以告礼毕。何害于常侍之义。果笾当用偶数。六果减为四加为八。亦无不可。若油蜜果则古礼所不用。先贤所禁。勿用可也。礼曰膏煎之属不用。
祭日在朔。但书某月朔日干支。日必记朔。谨始也。
女子在室。为父三年。疏通已许嫁者。又出嫁女。不为本亲禫。未闻许嫁者之无禫也。踰月而嫁未为晚。
缌者布之极细。而但表心戚者也。齐衰三月。月虽同缌。布粗如期制。服义则重。
南溪曰仪礼舅之子姑之子。实包姊妹在其中。增解内姊妹适人不降。备要偶从古注不书。何可无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L 页
丧中死者。葬前既用事生之礼。则只用蔬菜。不用鱼肉。何害于礼。葬时朝夕奠题主奠之用殷奠。亦俗例也。别设馔物。随家力饷军。而以正礼事亡亲宜矣。
仪礼享同几。而只设两敦(食)两铏(羹)两觯。(爵)其馀皆无一类而两设者。饼两器。亦无可据。无已则依家礼并用二分之馔。
逮事之说。不必拘。世有逮事高曾。而不得逮事祖父母者。窃意祖考妣以下未逮事犹当哭。曾高以上逮事方哭。若其临祭兴感。哭临亦似无害。
答金圣必
来谕细领。大率学固不止于记诵。而非记诵则亦无以循省。道固莫要于体行。而欲体行则必先乎易近。日用常行。何莫非性命之所发。而察之事为则显而易知。究其性命则隐而难明。但于常行处。各得其当。则性命之在是。不待别求矣。人之才窍。有通有塞。故学路之所从入。必因其通处。性理之书。如其无味而看不得。则今所读小学一部。便成做人样子。自可饱读。随时体验。随处践行。则此皆日用之茶饭。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便须食之饮之。以至于饱耳。又进之于家礼。而参之以东岩通考。细察节文之宜。而施之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H 页
事之间。则切于日用而无外驰之病。根于性命而无高远之患。此乃贤者之万金良剂也。至如时文。虽以亲意不能尽废。十日馀业。自足以向上。说病而不治病。得药而不服药。则扁鹊华佗亦无所施。然积年之病。岂一服药可打叠。事亲御妻。此最切己之当务。而读小学未得力。想亦读之不熟而体之不深。至如言语之不慎密。步履之不安详。淫侈之欲未窒。忿戾之气未消。凡所以自讼者。来谕中轻薄二字。为其祟耳。昔谢上蔡相别一年。只得去个矜字。又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凡遇忿心萌处。须念和平字。强忍而不发之。侈心萌处。须念俭约字。刚制而勿为之。在亲前则常以和气婉容愉色柔声先之。无敢拂意。惟思承志。御妻孥则律己以严而待之以宽。勇变粗㬥。必以吕伯恭忽觉平了为法。鄙人桑榆日短。便同覆水之无及。而贤者则年富力强。及今立志。自此励行则从前过失。比如日月之蚀。向后进修。便似风䨓之迅矣。冈翁四法。体认是认其未形之理。体察是察其已发之几。体行是行其所知。体验是验其所行耳。
答金圣必别纸(书传问目)
 盘庚迁殷。成汤伐桀。民不说而犹为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L 页
先王忠厚恻怛之意。每于用民之际。预道其劳苦之情。务有以慰悦其心。未尝以事理之当行。迫胁以从已。汤誓盘诰皆此意也。盖亳众之惮于征役。耿民之动于浮言。虽出于姑息之私意。而平心舒究。自当知时义之当然。所以反覆诰谕。初非不悦而遽为之也。苏氏此论。特以盘庚信于民者未至。致此纷纷。何尝曰厉民而自用乎。至于汤誓则民非不信服。我但道其情耳。
 西伯戡黎称王称乃。
乃非鄙斥之辞。周公洛诰亦云承保乃文祖越乃光烈考是也。祖伊贵戚之卿。而力不能易位。又伤宗国之沦丧。故其言痛切如此。君之罪大而不怨。亦非忠臣也。始言天子。明其不畏天命也。中言惟王。明其不谨王度也。终言乃犹。有亲之戚之之意。
 比干安于义之当死。
微子自靖之义。箕子已详告之。比干更何言哉。微子有宗祀之责。固不当死。箕比两公。但有虽死亦谏之心。义之当谏。即义之当死。虽未尝以谏而求死。亦不容不谏以免死。特箕子谏而偶免。比干谏而不免。比干既死则箕子岂更为徒死无益之谏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1H 页
武成惟一月注。建寅之月。
殷革夏正而不改月。故伊训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周革夏正而并改时月。观于春秋可知。集传不详考而偶失实。盖十有三年春。即周正之春。而夏正之十一月。此所谓惟一月。即豳风所谓一之日。而周俗所尚。本自如此。代商之前。不敢遽称正月故也。杂记孟子汉书。并用周正直书。
 帝乃震怒注。帝以主宰言。天以理言。
帝是天理之尊号。言其为万化之主宰也。苍苍之天。岂真有锡于人。特以理推之而已。程子曰天专言之则道也。以主宰谓之帝。以妙用谓之神。愚意帝以理之主宰者言。天以理之自然者言。震怒是天之有心底。锡禹是帝之降命底。天帝岂有二哉。天启其心。故曰天锡禹范。亦何更诘理之所从来乎。
 无偏无党。覆说无党无偏。荡荡平平。其义不同。
偏是不中。党是不公。而无偏无党。戒其生于心而害其事。无党无偏。戒其遂于事而害其心也。荡荡心不窄狭也。平平事不倾倒也。况上以覆说而下以叠说。岂不相衬乎。
 八政一曰食。而食非帝王所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1L 页
八政所以治民。而食为民之所急故居首。若在帝王则患在道之不行。不患食之不足。故吴说如此。盖言饮食之常而犹有分限。则权不下移。于此可见。
 先筮后卜及大事卜小事筮。
筮短龟长。故古人重卜而轻筮。然大事有疑。将欲参验。则先轻后重。由粗入精。所以先筮而后卜也。其次大小事。大以卜而小以筮。此亦轻重之别也。
 金縢篇题。殷民未服。
代虐以宽。易㬥以惠。其始则悦服。而纣迹已冷。殷社遂墟。先王之德。尚在人心。世族之家。浸以沦落。则追思感慨。自不能心服于新朝。人情之固然也。
 武王由百里而有天下。
三分天下之二。乃西伯总领各国之地也。虽为方伯。而其实则大殷疆土也。周之本国。自止于百里。故由百里而有天下。
 微子命武王封之。
林氏从乐记语。有微子先封之说。而以事势推之。恐未有两立殷后之义。史记武王释微子复其位。微国子爵也。微国在商圻内。抑其地在宋欤。窃意微子既让武庚。投身宋地。以就其国。及武庚叛诛。成王仍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2H 页
所在立为宋国。以奉汤祀。篇题似得其实。
 康诰殪戎殷。
集传曰殪灭大殷。盖殪者讨诛其君也。戎者伐灭其国也。如戎商必克之克。非训戎为大也。故谚释于殪戎作句。
 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武王母弟十人。康叔居九。今以为孟侯。择其德也。
答金圣必别纸
冠既著到一年。垢屈必矣。练之何难而欲不改乎。今俗非徒不练冠。亦不改衰服。其误甚矣。缨亦以细练葛易之固好。葛带曾沤去皮为之。亦不至太鲜白。粗皮不当用。依礼三重。有何骇俗。绞带亦以细练葛为之。有大山说。见答崔汝浩书。用布则贾氏之谬。古称无葛之乡用顈。顈俗称于作外。其色白云。成服后时。退行小祥。恐非礼意。小记曰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士虞记疏曰一期天气变易。孝子思之而祭。是其常事。据此则祭为死者而设。初不为丧人之变除明矣。通典闻喜王事。亦可旁照。而朱子答曾无疑书所谓计成服月日者。祥练变除之节也。所谓其间忌日别设祭奠者。祥祭之自用本日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2L 页
以其不除而祭。故谓之别设耳。以死者毕命之期而设其祭。以生人闻丧之期而除其服。礼也。以生人致丧之故。不举死者当行之祭。决不可也。今之礼家多主退行二祥之论。而古礼祥以卜日。犹可退行。而今礼必用忌日则死日果可退耶。星湖类编亦曰不可以生人闻讣后时之故而退行二祥。只祥于忌日可矣。在外期功。于父母为何亲欤。上食象生。似可以三不食再不食之文而处之。恰限成服则过矣。杂记有入奠出奠之文。未成服尚可馈也。且神道异于生人。既异宫则虽不废上食。而轻服者行之亦无不可。吾深以岭俗之无难废馈为非也。
答金圣必
所询礼疑。先辈所未归一。妄论实惧汰哉。受服晚者不撤几筵。岭中固有其论。而此以变除为主。谓练祥可退行。谓馈奠可仍设。而送死有礼。复生有节。祭奠本为死者设。初不为生者之变除。变除自是生者事。初不为死者之祭奠。礼所谓祭不为除丧者此也。练祥之祭。既定以死日。则既当死日。不可以轻退。既行练祥。不可以更设馈食。不可以仍留几筵。若乃服之变除。乃生者复生之节。固当除之于受服之期。受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3H 页
既有早晚。则除服自有先后。除与不除。何关于神道乎。况哀座所处。初非三年内立后者之比。彼以练后入后。行馈奠之日无几。遽撤几筵。诚为罔极。而此则三年行馈。但少持服之日数。何可以己之无事。渎神于有事乎。抑或虽不入庙。仍停馈食。只行朔参。卜日变缟。至禫月更变纤。禫不必更退也。禫前日告妣位。禫毕入庙。以俟祫祭复吉否。
 大祥前一日告妣位。
云云摄祀子某。敢昭告于显妣某封某氏。玆以先考大祥已届。明将入庙。而祫祭前未敢合椟。权奉于右方。谨以酒果云云。
 大祥祝辞措语。
哀慕不宁下。添书曰重以服限未满。祭除异时。受缟之节。势将退行。深增罔极。谨以清酌云云。
 变除服。
白笠白布网巾白布直领白布带。布皆用熟。屦用粗熟麻。
 禫服。
缁笠缁布网巾黑缘布深衣黑缘细布大带。(本质皆白)屦用细熟麻。黑后絇亦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3L 页
祫祭。
哀家有立后事。虽已率养于祫祭前。当择吉日。率嗣子谒祠堂。酒果告由云云。伯兄先亡。未有胤嗣。玆体先志。谨聘伯从兄第几子某。承统主祀。尚冀先灵阴骘。世业永承。前一日行改题。翌朝以吉服莅祭。并以嗣孙主之。合享后合椟。
答李洛七(英勋)别纸
 孔明不用魏延子午谷之计。千秋恨之。孔明亦有遗策欤。魏延之计固妙矣。而孔明不用其策。其故有三。一则兵贵万全。而以孤军轻入重地。贼若以轻骑绝其归路。以大兵蹙其前。则进退无路。不降则死矣。贼若有勇将健卒。以一魏延数千士卒。安保其必胜。临阵之道。不可以轻敌。虽无谋如夏侯懋。尚有钟繇辅之。岂可以轻视。且孔明之伐国贼。固非一朝一夕之事。当范我驰驱。常用万全之策。岂可为侥倖之谋哉。孔明常疑魏延之为人。亦未可专任也。
来说得之。
 陶侃不预顾命。不赴国难。而朱子状请加封。极其赞扬何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4H 页
陶侃之始不欲赴难。意在于深罪庾亮。姑使其困急。而更不敢沮挠也。盖苏峻之叛。由于庾亮。而独奔寻阳。死有馀罪。今虽赴援。恐又败事。不预顾命。乃其托辞也。朱先生状中力辨其诬。盖深知用意之公正。而兼有大功于晋也。旧史多为庾亮地。而佗无可据。故只得载录耳。若只是弃短取长。则岂容极其赞扬耶。
答金洛初(熙㴤)别纸
 尧知鲧方命圮族。而犹使治水何欤。
圣人之心。非惟无亿逆。亦不责备于人。任事惟能。故洪水初年命鲧往治。以其才之足了也。岂料洪水之患至于九年。而悻直之性。卒以败事耶。
 心之发于形气。发于义理。似有两个根本。
道心是理之直发底。人心是理因形气发。心非有两个根本。
 禹之时洪水始平。可耕之地少。人民多聚乾净处居之。不能均井田之制。故行贡法。周制乡遂用贡法亦此意。且禹时贡法未尝不善。而龙子但道其末弊。
说得是。
答金坦夫(永胄)疑问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4L 页
纳拜之礼。行者既鲜。受者何安。但古人于所尊处。拜于床下而已。堂下则未之闻。
六经之旨。虽若千门万户。其究则皆所以充养德性。管摄在一敬字。平居以整齐严肃为主。外之不肃而内之能定者未之有也。应事接物。妙在主一。盖整肃则心便一。主一则事不烦。此动静无违。表里交正之工也。慎独又就一念萌处。另著精采者也。苟其存养之无素则焉能处独如处显哉。天德在躬。真乐自足。世间名利。都是无益之妄想。身者先人之遗体。为身正所以为先。小学书明伦之次。便接敬身者此也。今但就吾身上分别孰为天理孰为人欲。天理则由之。人欲则遏之。稼穑诵读。皆吾本分。随其缓急。审其本末而已。但不可逐利而忘义。
精力有限而道理无穷。衰老者固所叹嗟。而少壮时节。尤不可悠泛放过。且人之精力。用之则充旺。不用则耗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亦不可不思。
伊川作主式。朱先生以为贵贱皆可通用。然有家室者方有祠宇。有祠宇者方有神主。今或贫无以为家。栖屑东西者。纵不能立祠设主。吾心常笃于追慕。则神便依我。临祭时精设纸榜。极吾诚意。则神便顾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5H 页
矣。自家礼后庶人通祭四代而不为僭。薄其物而厚其诚。贫者尚可勉也。
答李肃明(浚久)别纸
语类曰心固是主宰底。所谓主宰者。即此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丁巳后录)又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己未录)按孟程论心。皆以义理言。而朱子初年认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谓未发者恒乘在已发上。虽不明说心即气如近世湖学之论。而以性乘心。无异于理乘气。故其时论心。有曰性犹太极。心犹阴阳。又曰太极即是性。动静阴阳是心。癸丑年间。又以气之灵言心。而灵上说合理如近世洛学之说。而丙辰以后始有定论。
来书所引心比性则微有迹。以其用是情而情为有迹也。比气则自然又灵。以其体是性而性为最灵也。
来书朱子曰此心之灵。觉于理者道心。觉于欲者人心。按此条见删于节要。盖以理欲对说。嫌同于旧时道心天理人心人欲之说也。今若活看则此心之灵。即其本体最灵之性也。觉乃智之事也。觉于理者。果非从理而直发乎。觉于欲者。果非从气而横发乎。
来书朱子曰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按此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5L 页
癸丑录。朱子此时谓气中自有灵底物事。而以精神魂魄之属当之。然气之灵亦便是理之妙。退陶曰气。安能自灵。缘与理合。所以能灵。则灵非可以对理说明矣。以愚观之。所以觉者理之体。所能觉者理之用。乘气者也。其言所觉。非谓觉其心之理。如谢氏知仁觉仁之谬也。
来书道心理发而亦存乎气之中。人心气发而要主乎理。尽有见到于理乘气随之妙。而但未知理气相对在心中。各发而为人心为道心耶。此当更思也。
来书朱子曰心者气之精爽。按此乃节录所谓精爽固指灵处。而植录曰气之精英者为神。水火金木土非神。所以为水火金木土者是神。在人则理。仁义礼智信是也。两录同在癸丑。而气之精英。犹谓之理。则气之精爽。安知其不指理乎。但与晚年定论恐异。学者不容无取舍耳。
来书朱子答杜仁仲神是理之发用云云。按贺孙辛亥录。十年前曾闻神亦只是形而下者。(此时则认心为气)曰神又心之至妙处。滚在气里说。又只是气。然神又是气之至妙处。庚戌录直卿云看来神字。本不专说气。可就理上说。曰且就形而下者说。毕竟就气处多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6H 页
出光彩。此时则认心为气之灵。通书解晚年始出示学者。杜仁仲书又在党事后。而断之为理之发用。则定论固有在矣。
来书朱子曰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按此段首言先有知觉之理。以智之德专一心者言之。未发之时知觉不昧者是也。理未知觉。言其但有能知觉者而未有所知觉也。理与气合者。言已发之际。理乘气气随理。相合而应之也。理气本无离合。而特以未发之际。气不用事。已发之际。气乃用事。故至此而言合耳。便能知觉则知此事觉此理。知寒暖觉饥饱。皆是也。但或问之言能知觉。以本体言。此言能知觉。以发处言。
来书退溪曰理气合而为心。此当以先生之说。还證之。答洪应吉书曰心合理气。似未免有恶。然极其初而论之。心亦有善无恶。何者。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安有恶乎。惟于发处。理蔽于气。方趋于恶。此所谓几分善恶。而先儒力辨其非有两物相对而生者也。按心本贯动静该体用。故言其未发之本体则不杂气而只指理。言其已发之妙用则理发气顺。亦未有不善。若乃理蔽于气。系是气用事以后。放辟邪侈。不可谓非心。故通举其始终真妄而谓之合理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6L 页
非谓心之本体。亦可合气说也。朱子曰人有不仁。心无不仁。(言心之真体妙用)心有不仁。心之本体无不仁。(言性善)今从心有不仁处说则当曰理气合。而从心无不仁处说则当曰心即理。况其本体若已合气。则乌得以无不仁乎。
答李道天(宪永)
五性之用。各专一心。皆有迭为主之妙。而心属火。火神礼。敬为一心之主宰。敬不原性。果是何物。谓之气则气不得为主宰。谓之人为则以人为而主宰天德朱子所谓子孙反能孕育父祖者也。天下有是理乎。持守体验。不过以所当然之用。推到所以然之体。所当然。即礼之敬也。所以然。即心之礼也。以礼制心。(动时主宰)以礼存心。(静时主宰)非心学耶。但言敬曰心之主。专言之礼也。曰礼之端。偏言之礼也。然坐谈持敬。不如自去持敬。姑用力于目前常行。务持此心。不至弛放。则真积力久。自当恍然于体用一原之妙矣。
答崔纯夫(正愚○戊寅)
来书雅驯。如老成文字。极可钦尚。而第于志学之年。当以粗厉猛奋之过为患。何遽以昏惰自处。淬砺成就之地。不宜经用乎韬锋敛锷之法。望益鼓作。益恢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7H 页
远大之气如何。心得者少而涂说者夥。古来通患。特患志不立。所以向道不诚。任重致远。将不在弘毅二字耶。戒惧贯动静之义。大山集中详言之。而其说悉根于语类。就考则可知。凡究经义。亦当先立其本。有大根本然后枝叶畅茂。主理是宗旨。最忌夹杂说。
答崔纯夫
愿见馀得接英妙。愿闻际又承讯翰。慰喜何可量也。向时北行。历造名硕。观感之馀。又得宿道向方。区区奉贺。不但在吉礼之顺成也。震呵笔寒囱。不住订著。年数不足。良觉自苦。示谕缕缕。可认求益之切。而君之资质。正非昏昧。发轫之初。亦未可谓已放之心。但恐恃才而不能耐烦理会。挟气而不能虚心逊志耳。为学蹊径。不在多言。惟在敬胜怠义胜欲。主理以制气而已。好学论疑处。朱子已道之尽矣。盖五气之秀。本乎无极之真。真即太极。静亦太极之静。则其本乃图解所谓即阴阳。而指其本体者。来示气之本是理已得之。程子于此。叠说多头项。静便是未发。真便是五性。(朱训)但上说天道之静。下说人生而静。亦未为无界分也。气之本固理。而理实寓于气中。理虽寓于气。而亦非气之所能囿。两下看取可也。理气心性名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7L 页
不必先求于古今人言语。须于吾心所发之处。察识那何者为义理。何者为私欲。义理则当扩充之。私欲则当克治之。又于所当然处。见得所以然。由爱恭宜别而达之于仁义礼智。由仁义礼智而达之于元亨利贞。由元亨利贞而约之以健顺。由健顺而约之以太极。一一体认得精细。然后拈此为大本而顺推下来。以及于万事万物千枝百叶。以一理而贯众理。则真个见得圣人宗旨不外乎一理字矣。彼私欲之根。在乎气质之累。大则攻除之。小则节约之。才主乎气。便是乱道异端。拖气说理。亦归于笼罩曲学。定见既立。历订经传。将无所不通矣。相爱之极。无隐而实㬥。倘不以无实得而空言之为诛耶。
答崔纯夫
心即理说。别纸条答。第念医家血肉之心。朱子以为此非心。佛家精魂之心。朱子以为不识心体。愚于心体上单指理。果何疑乎。从古才高而识敏者。例患心粗而气锐。凡诸文字之精深。义理之微妙。率皆粗看而粗说之。人言稍异。不复致思而先入为主。锐意难回。鄙生亦曾有此病。而颇得医治之方矣。盖读书当详味元文。切勿先看注解。集注虽精。犹是主人之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8H 页
仆。则况其小注。又是奴仆家之雇工也。讲说当详究本旨。切勿先看文集。搀引外义。文集比则主人家之客员。固已有亲疏紧歇之别。况其外义。便同不相识之外人。何干于主人事乎。今此所疑。吾虽详说。未必见信。何不熟考于经文中心字。而会通于朱李雅训也。虽以鄙说言之。但拈一句。而不深究全篇命意。容有不尽人言之弊耳。惟冀笃志密察。先立大本。
  别纸
心果是理气之主宰。则心在理气之外矣。天理上面。果有主宰者乎。若谓理气之合为主宰。则国有二君。邑有二长可乎。平看朱子此说。果可以插入气字乎。(心之主宰。即是理条。)
心之未发一条。乃退陶说。既以心为兼理气。而又言其惟理而已。盖心包得已发未发。心之未发。固浑然一理。而已发则气有作用故也。主宰是理。作用是气。退陶中图说。既自谓不杂气而只指理。不分四七。是为浑沦。非以合理气者而谓之浑沦也。详考大山答李致道书可见。
气未尝不在而为此心所寓之器。心之本体。不可以赚气说。且单指其理而谓未尝离气则谓心即理。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8L 页
气何尝落空乎。愚之言心即理。正指真心而言。通言心之真妄邪正则何尝非兼理气。况其体用动静之间。宁无气用事之处耶。但气虽用事。而理之为主宰则不可易也。
答月川斋儒生吕忠兼(永义),金仁夫(昊象),郭和显(昌燮),李道兴(基容)问目。
 中庸首章章句言性道之同。而曰各得曰各循曰各有。似指人物之异。(忠兼)
就天命赋予处言则人物皆同此性道。盖其浑然一理。纯善而无恶者同也。就率性上说则人与人同。物与物同。人之性皆全。而物之性皆偏也。就修道上说则气禀用事。不能无过不及而善恶始分。故章句到此方说性道虽同。气禀或异。然若又道行而教成则异可使同。尤可见本同之实。朱子所论异体上理绝不同。只说人物之偏全。未说到善恶。盖理本无恶。性之发处。因气而有恶。
 大学明德。是开卷第一义。而有是心是性是理是气之疑。(仁夫)
朱子中年。固尝曰灵底是心不是性。而晚勘通书解。以最灵为纯粹至善之性。人之太极明之。盖以本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9H 页
言则心即性也。心之灵。非性而何哉。分而言之则虚灵不昧固心也。具众理性也。应万事情也。窃谓明德是就心中专指理。性是其未发之理而其德曰仁义礼智。情是其已发之理而其德曰孝敬忠恕。或疑明字之带得气。然朱子曰此理对浊而言则谓之清。对昏而言则谓之明。又论明德曰这道理在心里。光明照澈。无一毫不明。今曰不可曰是心是性。亦不可曰是理是气。则明德果何物乎。
 论语克己复礼为仁。朱子言克己之外。非别有复礼工夫。又谓克己而不复礼则堕于空寂。又谓克己外。又须著复礼。两说不同。(和显)
颜子亚圣。以礼克己。故礼才复而心德便全。虽谓克己之外。非别有复礼工夫可也。下颜子一等则克己又须著复礼。复礼又须著为仁。程子言虽无邪心而不合正理及夫子许清忠而不许仁处可见。为仁犹言行仁。非以复礼而谓之仁也。虽颜子但能不违仁。而未至于安仁。佛氏不以礼克己。而但以习忘为事。故虽能无欲。而蔑弃礼法。不仁之甚也。
 孟子不动心章。告子曰勿求于气。孟子曰无㬥其气。似同而实异何欤。下文忧气之反动其心。而又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9L 页
言心不慊则此气馁。心与气之别。可得闻欤。(道兴)
告子以气为心之主。(如说生之谓性。亦是认气为性。)悍然守气而不动心。常恐慊于心而害其气。故宁不得于心。而勿求诸气。孟子以气为心之卒。(如说志气之帅)肃然御气而不动心。实能顺其气而宁其心。故既常持乎志。而亦无㬥其气。以勿求诸气。为近可者。心为本而气为末。本当急而末可缓也。无㬥其气。如行师而㬥其卒则卒反害将。将而无卒。又不成将故也。气㬥则反动其心。气馁则无以存心。心即道义之心。而气是其配。心气之别。即此可见。
答莘巷斋儒生宋子三(镐文),宋敬夫(乾明),宋士范(箕用),宋子敬(镐彦)
华宗文雅之盛。曾所艳闻于南乡士友。而再经嘉树。每怀无因至前之叹。不意晚暮。获遂倒屣之愿。二妙联翩。辉生荜门。吾犹哑钟。既未尽舂容之声。而且乏投辖之诚。竟使垂橐而归。别后寥廓。殆似希有之暂遇。犹幸讲义一编。留作案实。近思之味。蔼然于条例之间。可知邓林美木。竞秀齐茂。摩挲玩绎。久未能释手也。流光易驶。潦暑正骄。佥学履恪惟增相。入孝出悌。根本既立。亲师取友。讲讨无扰否。世运漓僿。每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0H 页
好资禀有志尚者。常患进锐退速。不能自拔于流俗。蹉却少壮时节。而卒未臻乎昭旷之域。如我者即其尤也。倘可视之为戒。及时慥慥否。震相日暮道悠。精衰力诎。所勘覆瓿。有似扫尘。后世子云。未必其好之。而使子静辈旁观。便有枉费精神之讥。何足道哉。讲录警切可喜。略控謏见。不逮之言。宁有相发之益。仆乃柳州所谓无足把弄者。而默数吾党。醇粹如南黎。笃实如胶宇。老物之所曾倚赖。后进之所当模范。君辈又与之相从薰陶。渐染不患无地。幸望力究大业。以幸斯文。
  
别纸
 孟子首章。
大学结语曰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孟子起头。何必曰利。已示君子不求利之意。而未有遗君后亲处。便说义之无不利。可见心法之无异。而上下交征利一段。极言以利为利之害。所得乎曾氏者深矣。
 定性书遽忘其怒。
素有明理之工。故知怒之当忘。素有循理之工。故能于怒时遽忘其怒。然怒甚则气炽而掩理。故忘怒而后可以观理。虽未至廓然大公之域。而当习忘怒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0L 页
法。下文曰于道亦思过半。则非必圣人而后可也。然学至于忘怒。亦可谓公且明矣。
 论语礼之本。
此问礼之见于节文。本是那本质之本。非问性中之礼为本原为本体者。故夫子以俭戚答之。记之言礼必本于太一。乃于见行礼上究极到天理之原。
 大学或问。心为主宰。敬为主宰。
方寸之心。乃水火交济之地。其气水(心出血)而水神智。故智之德专一心者谓之知。而知能妙众理宰万物。心之质火而火神礼。故礼之德专一心者谓之敬。而敬能主一心宰万事。心为一身之主。固重在知。而知之光明底资乎敬。故敬为一心之主宰。敬之常惺底。亦自是知也。特血肉之心。君子不谓之心。而以其主宰一身者谓之心。则主宰便是理。朱子所谓心与理为一。而理外无心者也。心学之工。亦惟以主宰者为事。致知居敬之外。无佗事也。单言敬字工夫则朱子所言三方入处。岂不是贯通为一。而初学用工则整齐严肃为最要。成德根基则主一无适为定法。而不容一物与常惺惺。亦其佐使之要材。然戒慎恐惧四字。最状得敬字亲切。非若整齐严肃之尚可伪为。又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1H 页
非若主一无适之或失于拘滞。不容一物之或失于昏昧。常惺惺之或失于寻觅也。朱子所训惟畏近之者是也。
 孟子性善。
命是天道之流行。而道之善。因命而著。性是天命之赋予。而性之善。因情而著。故孟子论性善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其理一般。但善在性前。天人之别也。善在性后。名实之异也。其名为性。而其实即善性之善。便是命之善也。
 中庸仁者人。孟子仁人心。
通言仁人心。可见其为心之全德。单言仁者人。可见其为人之生理。初非全德之外。别有生理。然恻隐慈爱。非所以为全德也。仁者之心。固有知觉。而又不可以知觉为仁之全德也。
 大学补亡章知字。
莫不有知。是其本心之良知。而知有不尽。知之为气拘欲蔽者也。因其已知。知之为气通理透者也。传中六知字。何莫非知识之知。而但有浅深精粗之别耳。
 大学诚意。
欲诚意。固当先致知。而知未至。犹当诚其意。当此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1L 页
时。固能知为善去恶。而犹未能实为善实去恶。意虽属善边。而未实处便非善。虽颜子三月之后微有违仁。则岂可以违仁者为善乎。且诚意不必推之过高。月一至仁。日一至仁者。当其至也。亦可谓无自欺。而苟其一分未实。便可谓自欺。
 大学或问理气偏全。
人物之生。固皆有健顺五常之性。随其气禀。不能无偏全之异。偏者非此有而彼无。特有仁而不如人之仁之粹。有义而不如人之义之粹。此乃理一之中。分未尝不殊。(分是理之等差)然此心未发则分殊者不可见。而浑然全体。物与人同。惟其发见之际。偏全毕露。可认体段之本自如此。
 孟子权度。
心之本然权度。义字最衬。盖心之应事。必须以义而裁制之。见牛觳觫。便知其将死者智也。不忍之心蔼然流出者仁也。品节得衅钟之不可废者礼也。以羊易之。裁之以仁术者义之制也。义为权度。不亦明乎。若乃兴甲兵构怨诸侯。为欲所蔽。失其权度者也。
 孟子景春章
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虽不言智与信。而知如此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2H 页
智。实如此是信。惟其知之明而信之笃。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学或问。睿知礼智之别。
睿知之知。通言心之德。专言之知也。礼智之智。专言别之理。偏言之知也。睿知之知。能尽其性。心能尽性者也。礼智之智。各指一性。性不能检其心者也。
 中庸大本达道章注。于此识得心。
就此节看得心则中乃心之体。和乃心之用。而大本达道。皆此心也。通全章看得心则戒惧致中。妙此性而立大本者。心之体上敬也。谨独致和。妙此情而行达道者。心之用上敬也。然本文正意。未说到心之体用。只主于道而该性教言之。道是当行之理。而仁义礼智爱恭宜别。粲然有条理件数。心之浑然全具。主宰常定。乃其理之一者也。
 孟子仁爱礼敬体用。
礼之在貌。敬之在心。则敬反为体而礼反为用。非若性之礼为敬之体。
 论语里仁集注失其本心。
上节言仁而归重于知。故特明言是非之本心。下节兼知而归重于仁。故单言本心。失其本心则非徒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2L 页
不足以安仁。知亦不足以利仁。
 孟子以直养。
人之生理本直。而习得来不直则便须敬以直内。主敬则内自直而义以立矣。养气之方。专靠集义。则此直字亦固主义而言。而上文持志又为集义之本。敬以直内。亦自是持志事。
 孟子责难于君章恭敬之别。
事君之际。不恭逊而好干犯者。必其悁狭而无阔大意思。不严敬而善退缩者。必其粗疏而无细密意思。然责难向外而较粗。故只言其容之恭。陈闭向里而较精。故极言其心之敬。
 孟子思诚。
以思诚对明善则明善属致知。思诚属诚意。而单言思诚则便兼知行。
 大学欲动情胜。
欲便是声色臭味之欲。欲以动言则已有系累而期待者矣。情乃是喜怒忧惧之情。情以胜言则已有偏重而留滞者矣。情非欲则亦自顺理而直遂。故先言欲动而后言情胜。有所之病。始于动而成于胜。何可于忿懥恐惧字义重叠上寻个病痛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3H 页
鬼神知觉。
气果尽则理亦尽。固无知觉之可言。而气未尽则其气之理。自能知觉。子孙以至诚求之而来。士林以盛礼享之而格。其或邪妄底鬼神则凭人言语。托人祈祀。反覆变诈。无异生人。但随其本气之衰盛而略有久近之理。终止于消灭耳。
 太极分殊。
分只是理之等差。谓之因气有殊则可。而不可以分为气也。太极固是理一。而是理也在阳为健。在阴为顺。已有健顺之分殊矣。播五行于四时而为元亨为利贞。莫非一诚之所行。而才说四德。便是其分之殊。健顺四德之外。宁有太极乎。在人则心为太极。亦自是浑然全体。而以动静分则性为体而情为用。是有性情之殊。朱子所谓太极者性情之妙者是也。自性言则有仁义礼智信之分殊。以情言则有爱恭宜别实之分殊。此非徒用上方有分殊。体上亦有分殊明矣。且以统体太极。较之各具太极。则统体者为一。而各具者有万。宁可以一者独为太极。而万者不为太极乎。要之理一之中。分未尝不殊。而分殊之处。理未尝不一耳。潜叟说未曾见。但以太极之有分殊而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3L 页
近于兼气之论则恐是过当。
答刘舜思(锡中)
前春一枉。垂橐是愧。不意尚蒙记存。兼致前后两书。辞旨勤挚。深感见念之厚也。谨问霜秋。侍学连稳。为学虽多端。真知力行而已。读书为致知之要。居敬为制行之本。言之则一言可尽。而行之则终身有馀。前书已挈其领。更何条路之别指哉。惟在推实心做实事而已。震相有得辄疾书。有问必竭尽。每有寡谐之叹。亦无相长之益。然惟朝闻之志。忠告之念。不以是而少弛。良觉自笑而自悲也。郭哀病㞃而不从权。屡书责譬。而终无见效。想其至恸之不能自抑。而无乃时运之不佑斯文耶。
答金秀才(逵○癸未)
我于令尊府契最深。故属意于贤昆季甚切。日者之来。适值族会之扰。对未细叩。去不及挽。方以为怅。尊府俨临。兼获手滋。意寄勤恳。文翰夙就。殆令人爱玩不释。仍审春暮。侍学珍毖。奉慰。老生日理残编。而年光不贷。世事益乖。深悔少壮之驰骛博杂。枉费光阴也。君既志学。正须循序靠实。勿作高深想。勿循浅陋规。致察于日用常行之间。以为铢积寸累之地如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4H 页
年少之病。每在欲速。才俊之失。每欠诚谨。稍涉事务。便习悠泛。既懒学业。甘伏批退。至于经义问答。亦止文具塞责。荏苒之顷。不免为虚生浪死之人。此正贤史之预以为戒者也。惟冀刻厉用工。以副亲志。嗣后如有疑难。讨便相确。尤所望也。
  别纸
 周子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专就气上而言欤。
太极。理也。动其用也。静其体也。用不行则体不可见。故先动而后静。阴阳。气也。而太极体立于阴。用行于阳。故一动一静。循环不已。今以在人者明之。吾心之主宰一身即太极。静则曰性。心之体也。动则曰情。心之用也。气其动静之资而有清浊美恶之异。有时而反动其心。但此亦微眇。非初学之所急。目下孝悌之道。便是太极。
 先儒云大学序文当作六节看。未有的实分解。今当如何看。
大学序。六节分者多矣。愚谓天降生民。莫不与性。是第一节。一篇之头脑也。君师之治以教之。以复其性。是第二节。(尧舜以上)三代之隆。学校之盛。是第三节。(无不知性)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4L 页
周衰学政不修。而孔子诵传。始有大学之编。是第四节。孟子没而失其传。至程子而始表章尊信。是第五节。书犹放失。而朱子采辑补阙。是第六节。
答金秀才
来谕以学绝道丧之故。虚奖老物。欲以师道相处。蜀日越雪。古人亦宜见怪。况仆乃记闻之学。粗有好善之衷。每切同人之思。时以不逮之言。冀得相观之善。而徐考其实。自无可采。贤者于此。殆失言矣。时事纵有可虞。时义在所当慎。空费客气。轻出危言可乎。窃望日取论语。玩味乎敦本务实之旨。如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切问近思。危行言孙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处。著力服膺。而更勿谈及世事如何。惟冀晦养自重。
  别纸
 平居些有检束。猝当急遽。未免有颠沛失容之病。
颠沛失容。每祟于平居之弛放纵。或收敛于应酬之际。更无接续之工故也。持敬之熟。可无此患。谨独二字。最好著力。
 众物之表里精粗。(止)理亦有表里精粗欤。
众物之表里精粗。莫不有理。而此之无不到。乃以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5H 页
言则理固有表里精粗矣。爱亲敬兄之用著于外者表也。所以爱所以敬之体存乎中者里也。孝敬之发于继志述事。理之精底。其发于温凊甘旨者。理之粗底。饶氏说大槩得之。
答金秀才(乙酉)
柏岁承耑翰。居然新元。春府调体夬复否。贤侯倡教。良师劝讲。丱角何妨赴课。而众会之地。最难周旋。言语倍加详慎。坐起常就隅末。容仪每致整肃。课读益用勤励宜矣。小学虽云小子之学。而其中有终身行不尽者。勿以小觑而一一体念。古今异宜处。亦宜仿大意以通之也。奉际未易。此身衰暮。益勉大业。是所期祝。震秋末之 除书到门。政后凋翁心不悦者。既不出肃。依旧是山野畸人。翁拭眵而勘旧劄。儿忍痞而阅古经。都不关门外事。然气数衰薄。文献零替。远近间未有承当此事者。倘缘导率无方。振作不得耶。近看心性理气之论。徒惹竞辨之端。纵能抵挡于一时。何能传信于百世。只可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以待识进量进之日。恐未晚也。况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天理之奥者乎。余惯见知其误而强辨者。亦已倦矣。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5L 页
别纸
 今人多以合理气言心者。或涉于齐头并出。此说似未稳。然若专以理言心则心本是善底。其体用动静。皆从此理上流出来。更无下手处。
未发则理之体立于阴而气不用事。惟理而已。已发则理之用行乎阳而气始用事。或掩理或顺理。虽至于放辟邪侈。亦只是此心。此之谓理气之合也。若其专以理言心者。的指其主宰之本体也。心虽是理而乘了气机。气能拘蔽之。亦能发挥之。心上用工。正欲明理以制气。使不得拘蔽而已。只观明明德三字可知。
 欲直则每欠于温。欲宽则每欠于栗。
直温宽栗之不可得兼。病在于气质之偏。而不善矫揉故也。骄矜非直。谄谀非宽。直而不温者。当主于行恕。宽而不栗者。当主于居敬。敬以直内。内直则用自和。恕以宽中。中宽则体自立。
 大学心有所之弊。心不在之弊。上下病痛。分看两个耶。合看一个耶。
或问以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为證。贪看鸟是心之有所。错应人是心之不在。固是一项病痛。但众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6H 页
无静。心常如奔轮走马者。有所之病较重。然其本体不立。不可谓之在也。禅家习忘。心常如枯木死灰者。不在之病较重。然妙用不行。不可谓之正也。
 鄙家家礼。先祖江湖先生所裁定。而其时制度初创。与今祝式略不同。忌祭祝云云。气序流易。讳日复临。追感日增。昊天罔极。谨以菲薄。式陈明荐。以显妣某封某氏配尚飨。为定式。不可妄改。
祖先祝式已定。何必追改。
 西铭一篇之理。直不过乎理一分殊。而自违曰以下。未见分殊之意。
曰悖德曰贼以下。是恶之分殊。曰惟肖曰善继以下。善之分殊。不尽道尽道。岂非其殊乎。
 敬斋箴勿贰勿参。
贰者益也。参者参也。敬在主一。谓勿以一事去贰佗成二。勿以二事去参佗成三。
 朱子于孟子生之谓性章章句。以知觉专指气边。
人物之生。可见者知觉运动。而告子以生为性。只是认知觉为性。不知仁义之为性也。其为知觉。亦只是形气之所生底。非指义理之知觉。故朱子释此。以知觉偏属气。而佗日论此。又曰不专是气。先有知觉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6L 页
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此则主理而兼气说也。其曰知觉智之事。又谓心之德者。单指理而言其所以知觉之妙也。所就而言者固各不同。而亦不无初晚之别。
 形气与气质。
形只是耳目口鼻。而其气行乎视听言动之间。若气指那体之充。质兼那形质才质。气则论清浊。质则论粹驳。形气较在外。气质较近里。而气则一也。
 齐家章结语。与佗章例不同。愚以为经文结语其本乱云云。与上文相反。此章之此谓身不修云云者。与经文相照应看何如。
修齐之间。有人己之分。故反结之语较重。而来谕引经文否矣未之有也两结语以明之者。说得通。
 朱子释明德曰具众理。明德是理。则倘无以理具理之病。
虚灵不昧。乃所以形容明德。与中和之状性形道者同。虚中所具。乃其实体。朱子言性曰涵具万理。言心曰具众理。初非以气具理之谓也。理一之中。分未尝不殊。主性言则性为理一。而其中之仁义礼智所发之恻隐羞恶。皆其分殊也。主心言则心为理一。而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67H 页
出不同底是性。性发为情。皆其分殊也。
 七情只言喜怒哀乐。抑是爱惧欲统在中耶。
七情本非见成之数。礼运偶说作七。而中庸只举其四。乐记只举其六。皆不必相准。但所爱所欲。故喜而乐。所恶所惧。故怒而哀。
 阴阳合散。不曰实理。而曰实者。非专是理故欤。
阴阳合散气也。而亦莫非实理之所为。谓之实者则初无认气为理之失。而真得即气见理之实矣。退陶尝言子思之意。本不在气。
 仁者人也。倘无以理干气之病耶。
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仁。人而不仁则非人也。今人只知人之为形气。而遗了人理。所以不能尽乎人道。
 定昏纳采后夫死。无再嫁之心。则成服往吊固也。而退陶曰成服往吊。亦恐难行。未知如何。
纳采只是言定。言定岂容守节。今或误以纳币为纳采。然纳币犹当还送。岂可使成服往吊。斩衰而往。决非圣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