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书
答成婿禹玉(瑀永○丁丑)
尊旆临枉。兼承珍札。细谂秋凉。省事卫康。慰喜可量。潦馀之晴。歉馀之稔。令人气苏。天心仁爱。为生民幸。脚疾无添。干务有相。馀力学文。检束閒气。是所望也。震衰躯犹健。方南游海上。其回取路贵近则当相握矣。儿也连汩俗累。茅塞久矣。灵川二妙联临。共读近思录。数旬相守。吾亦凭几听之。乐甚于吹竹弹丝也。临饯拭眵。不宣。
答李明复(壬午)
三冬相守。燖温易象。相长之益。不啻丽泽之滋。而一别数朔。便觉千山万水之隔。春尽夏届。暑气恼人。更请省棣动止崇毖。温理旧业。日有新得否。疑目閒中细看。果多精切。而易理深玄。非有积久之工。诚难乳入。曩所以劝读者。欲令于聪明方旺之际。知有此大源头。俾有所向望而已。次读中庸。果为得当。而切紧受用处。最在论语耳。智之正固。为主静之本。而单言正则似敬似义。反有不切于智者。大率中是礼之中节处。正是智之正当处。形之状之则切实。而其所用
书
答成婿禹玉(瑀永○丁丑)
尊旆临枉。兼承珍札。细谂秋凉。省事卫康。慰喜可量。潦馀之晴。歉馀之稔。令人气苏。天心仁爱。为生民幸。脚疾无添。干务有相。馀力学文。检束閒气。是所望也。震衰躯犹健。方南游海上。其回取路贵近则当相握矣。儿也连汩俗累。茅塞久矣。灵川二妙联临。共读近思录。数旬相守。吾亦凭几听之。乐甚于吹竹弹丝也。临饯拭眵。不宣。
答李明复(壬午)
三冬相守。燖温易象。相长之益。不啻丽泽之滋。而一别数朔。便觉千山万水之隔。春尽夏届。暑气恼人。更请省棣动止崇毖。温理旧业。日有新得否。疑目閒中细看。果多精切。而易理深玄。非有积久之工。诚难乳入。曩所以劝读者。欲令于聪明方旺之际。知有此大源头。俾有所向望而已。次读中庸。果为得当。而切紧受用处。最在论语耳。智之正固。为主静之本。而单言正则似敬似义。反有不切于智者。大率中是礼之中节处。正是智之正当处。形之状之则切实。而其所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28L 页
工。反不若知敬字之有依据。所以程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者也。心者水火交济之地也。水内明而润下。火外明而炎上。水之神智也。智主敛藏。火之神礼也。礼主宣著。知者智之用也。敬者礼之用也。心以性为体而自占妙用之神。其气水故因性之智而宰之以知。其质火故因性之礼而主之以敬。知者所以行水也。敬者所以束火也。非这知则性无以自觉。非这敬则性无以常定。故致知居敬。为心学之大要也。
别纸
圈子为二。(至)易有太极。
太极固不离于阴阳。而太极自太极。阴阳自阴阳。故既说不离。又须说不杂。盖不离而非一物。不杂而非两立者也。今此极圈外圆而中虚。虚所以状此理之无形。圆所以状此理之无方。无形体无方所。乃其无极之谓也。或者以其有圈而硬作元气者。诚无理之言也。阴阳之外。非别有太极。而理无生灭。气有生灭。亦须知未有此气。先有此理。理则至尊而无上。故挑出在上。名曰太极。而气之生必根于理。故分列在下。名之曰阳动阴静。易者动静阴阳之体实而太极具
别纸
圈子为二。(至)易有太极。
太极固不离于阴阳。而太极自太极。阴阳自阴阳。故既说不离。又须说不杂。盖不离而非一物。不杂而非两立者也。今此极圈外圆而中虚。虚所以状此理之无形。圆所以状此理之无方。无形体无方所。乃其无极之谓也。或者以其有圈而硬作元气者。诚无理之言也。阴阳之外。非别有太极。而理无生灭。气有生灭。亦须知未有此气。先有此理。理则至尊而无上。故挑出在上。名曰太极。而气之生必根于理。故分列在下。名之曰阳动阴静。易者动静阴阳之体实而太极具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29H 页
焉。故以易有太极。释第二圈。
水阴盛火阳盛。(止)水属阴火属阳。
水阳稚火阴稚。气生质之始。(天一地二)水阴盛火阳盛。(地六天七)气成质之终也。然五气布而四时成则阴盛之中实包阳稚。阳盛之中实包阴稚。观于冬夏至气生之妙。可验气缄之本一。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之分属。
文言以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极赞乾九五大人之德。而图说引之以赞圣人立极之功。天地之理即太极。日月之质即阴阳。四时之气即五行。而鬼神之精亦可分属于男女万物。要之天地为太极之统体。而鬼神为太极之妙用。但天地亦形而下者。安得直谓之太极。程子道也之说当活看。
质譬则材木也。形譬则栋宇也。既构便成一座屋。
以质对气则气无形而质有形。以质对形则形为表而质为本。气殊质异则凝成之始也。形生神发则运用之始也。材木屋座之谕近之。
妙合之离气。终始未安。
不说气之合。而但说妙合即理。则果似离气。殆非鄙意之所安。二五之气。散殊于天地之间。而无极之真。
水阴盛火阳盛。(止)水属阴火属阳。
水阳稚火阴稚。气生质之始。(天一地二)水阴盛火阳盛。(地六天七)气成质之终也。然五气布而四时成则阴盛之中实包阳稚。阳盛之中实包阴稚。观于冬夏至气生之妙。可验气缄之本一。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之分属。
文言以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极赞乾九五大人之德。而图说引之以赞圣人立极之功。天地之理即太极。日月之质即阴阳。四时之气即五行。而鬼神之精亦可分属于男女万物。要之天地为太极之统体。而鬼神为太极之妙用。但天地亦形而下者。安得直谓之太极。程子道也之说当活看。
质譬则材木也。形譬则栋宇也。既构便成一座屋。
以质对气则气无形而质有形。以质对形则形为表而质为本。气殊质异则凝成之始也。形生神发则运用之始也。材木屋座之谕近之。
妙合之离气。终始未安。
不说气之合。而但说妙合即理。则果似离气。殆非鄙意之所安。二五之气。散殊于天地之间。而无极之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29L 页
无不在焉。及到生人生物之时。二五之精。合聚一处。而无极之真。为主而妙其合。若论理气则本无离合。何尝至此而方合乎。
妙合真与精合之名。而合理气者也。
理气无相离之时。而真精有妙合之机。阴与阳合则阳气上健之理。阴气上顺之理。亦与之相合矣。水火金木合则水气上智之理。火气上礼之理。木气上仁之理。金气上义之理。皆与之相合矣。若只说理与气则理气如有相离之时。而及其合时。理为夫而气为妇。恐非深思之论也。
欲动情胜。
形气之私。易流于欲。义理之正。易夺于欲。欲才动则情有偏胜。善恶于是乎判矣。且阳善阴恶。固其大分。而其中又各有善恶。故欲固属阴而欲动则阳沴冲之。情固属阳而情胜则阴邪汩之。
刚健底人。(止)气像不同。
刚健底人。静时每患飞扬。(身虽不动。心则常驰。)柔顺底人。静时常苦昏沈。各随其所禀而静。非真静故也。若其真静则思虑未萌。知觉不昧。澹然如明镜止水。此时气不用事而已。安得无气象之可观乎。(人之观我)
妙合真与精合之名。而合理气者也。
理气无相离之时。而真精有妙合之机。阴与阳合则阳气上健之理。阴气上顺之理。亦与之相合矣。水火金木合则水气上智之理。火气上礼之理。木气上仁之理。金气上义之理。皆与之相合矣。若只说理与气则理气如有相离之时。而及其合时。理为夫而气为妇。恐非深思之论也。
欲动情胜。
形气之私。易流于欲。义理之正。易夺于欲。欲才动则情有偏胜。善恶于是乎判矣。且阳善阴恶。固其大分。而其中又各有善恶。故欲固属阴而欲动则阳沴冲之。情固属阳而情胜则阴邪汩之。
刚健底人。(止)气像不同。
刚健底人。静时每患飞扬。(身虽不动。心则常驰。)柔顺底人。静时常苦昏沈。各随其所禀而静。非真静故也。若其真静则思虑未萌。知觉不昧。澹然如明镜止水。此时气不用事而已。安得无气象之可观乎。(人之观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0H 页
静似止水。敬似束火。
来谕得之。但鄙说以知如行水。对敬似束火。若静似止水则亦当云动似活水。
中正仁义。(止)人极上未判。
中正仁义之本体。皆兼动静。而通书定心之工。多于动处求静。故朱解以行之发之处之裁之。皆就用上说。但行发属阳。处裁属阴。故正义为体之静。中仁为用之动。未可以偏立一说。但庄敬则中仁正义。皆为之用。安肆则皆不为之用。此修悖之别也。
静而正则所以知觉者不昧云云。静欲其正。敬欲其中。
知觉是智之德专一心者。故静而知觉不昧。是以智而居其正也。动而知觉不差。是以智而审此正也。敬又礼之德专一心者。故静而敬则惰慢不作。是以敬而存此中也。动而敬则品节不爽。是以敬而行此中也。敬贯动静。未可以对静说。周子主静之说。易偏于静。故程子更说主敬而兼致其知。然主敬者亦必以静为本。动亦静静亦静。中无时而不立也。中既立则正与仁义。交相为用。今不以知对敬则敬偏于动而反阙却存养之实矣。孔子言求仁而多说居敬。孟子
来谕得之。但鄙说以知如行水。对敬似束火。若静似止水则亦当云动似活水。
中正仁义。(止)人极上未判。
中正仁义之本体。皆兼动静。而通书定心之工。多于动处求静。故朱解以行之发之处之裁之。皆就用上说。但行发属阳。处裁属阴。故正义为体之静。中仁为用之动。未可以偏立一说。但庄敬则中仁正义。皆为之用。安肆则皆不为之用。此修悖之别也。
静而正则所以知觉者不昧云云。静欲其正。敬欲其中。
知觉是智之德专一心者。故静而知觉不昧。是以智而居其正也。动而知觉不差。是以智而审此正也。敬又礼之德专一心者。故静而敬则惰慢不作。是以敬而存此中也。动而敬则品节不爽。是以敬而行此中也。敬贯动静。未可以对静说。周子主静之说。易偏于静。故程子更说主敬而兼致其知。然主敬者亦必以静为本。动亦静静亦静。中无时而不立也。中既立则正与仁义。交相为用。今不以知对敬则敬偏于动而反阙却存养之实矣。孔子言求仁而多说居敬。孟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0L 页
言集义而先说知言。此岂非互相贯穿者乎。今主通书言。固可曰静欲其正。而亦当对之以动欲其中。(以上太极图问目)
系辞传(止)书可画卦。
河图出而易作。事之实也。圣人并举洛书。明其理无往而不相值也。况伏羲之仰观俯察。不专靠河图。则假使洛书出于其时。亦因之以画卦也。
乾之一三七(止)降之类。
卦气之流行升降。自有积著之渐。而画到三爻。方得成卦。未成卦之前。未可用成数。故二太成卦处。方得用九六七八。此管窥之意也。兑艮二太而反少。坎离二少而互变。故不取成数。待到外卦。方得成数。亦有自然之象。且八卦之初画皆两仪也。故吾只以天一地二起爻。而今若九八亦得为初爻。则一二九八。通为四象。而不得为两仪矣。八卦之中画。是四象也。故吾以一二三四定爻。而今若六七亦得为中爻。则是为六合。而不得为四象矣。
八卦阳数十二。阴数二十四。凡三十六。当太阳之数。
此说见于天原发微。以明三十六宫。而非其本义。今
系辞传(止)书可画卦。
河图出而易作。事之实也。圣人并举洛书。明其理无往而不相值也。况伏羲之仰观俯察。不专靠河图。则假使洛书出于其时。亦因之以画卦也。
乾之一三七(止)降之类。
卦气之流行升降。自有积著之渐。而画到三爻。方得成卦。未成卦之前。未可用成数。故二太成卦处。方得用九六七八。此管窥之意也。兑艮二太而反少。坎离二少而互变。故不取成数。待到外卦。方得成数。亦有自然之象。且八卦之初画皆两仪也。故吾只以天一地二起爻。而今若九八亦得为初爻。则一二九八。通为四象。而不得为两仪矣。八卦之中画。是四象也。故吾以一二三四定爻。而今若六七亦得为中爻。则是为六合。而不得为四象矣。
八卦阳数十二。阴数二十四。凡三十六。当太阳之数。
此说见于天原发微。以明三十六宫。而非其本义。今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1H 页
以当太阳之数。尤恐牵强。盖太阳数十二则四十九策。除了挂一而过揲者为三十六。太阴数二十四则除了挂一。而过揲者亦二十四。三十六者。太阳数九之四揲者也。二十四者。太阴数六之四揲者也。三十六而减十二则为二十四。二十四而加十二则为三十六。何待外至之数乎。(三十六则三个十二。二十四则两个十二。)
天地定位。(止)据横图说。
天地定位一节。乃周易本卦之序。而实本于伏羲画卦之位。金君之据横图看。亦似有理。然以四象言则太阳太阴相对于上下之位。而南固上也。北固下也。以四方言则南乃太阳之地。北乃太阴之地。何谓不须分南北乎。山泽通气。本言泽气升于山。为云为雨于天。山气降于泽。为泉为水于地。山通泽之气。泽通山之气。而今以处乾坤之内而谓之气通。则泽气无与于山。而但通于乾。山气无与于泽。而但通于坤矣。至言震巽则但因地头之衬逼而相薄。又无䨓从地起。风自天降之象。则其例不纯矣。其论坎离但在震巽之外。不能相射。则既在兑艮之内。何以居终耶。又其从中起数。以分顺逆。则其为震离兑乾巽坎艮坤。无异于圆图卦气。此何以天地定位为首。而水火不
天地定位。(止)据横图说。
天地定位一节。乃周易本卦之序。而实本于伏羲画卦之位。金君之据横图看。亦似有理。然以四象言则太阳太阴相对于上下之位。而南固上也。北固下也。以四方言则南乃太阳之地。北乃太阴之地。何谓不须分南北乎。山泽通气。本言泽气升于山。为云为雨于天。山气降于泽。为泉为水于地。山通泽之气。泽通山之气。而今以处乾坤之内而谓之气通。则泽气无与于山。而但通于乾。山气无与于泽。而但通于坤矣。至言震巽则但因地头之衬逼而相薄。又无䨓从地起。风自天降之象。则其例不纯矣。其论坎离但在震巽之外。不能相射。则既在兑艮之内。何以居终耶。又其从中起数。以分顺逆。则其为震离兑乾巽坎艮坤。无异于圆图卦气。此何以天地定位为首。而水火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1L 页
射为终耶。愚故曰此一节。本指卦位与卦序。而不系于圆横图。但其理则相通耳。
自初爻变者为前十卦。自二三四变者为后十卦。
推之启蒙诚然。
非中爻不备。(止)观象徒劳推互体。
非中爻不备。盖谓馀意之可备参考也。盖本卦自有元象。善观象者不待旁推。惟此卦之爻象未明。然后始可参考于互体。不必舍元卦而推互体。反掩本象之已著也。其时刘牧林栗之易。专尚互卦说。多穿凿。故有是诗。
答朴贞献别纸
吾东入丈之风。始于罗代礼意则非。而事势则便。故先辈亦不能改。如今京中则通行亲迎之礼。以其相距近而力势足也。今之君子。力行古礼则甚善。但彼家不欲则柰何。孟子言亲迎而不得妻则不亲迎。不得不以此意权之。鄙录辑要深言女家送使之非。欲自夫家依古礼行之。而既奠雁后借馆妇家。以行卺礼。前辈说以俗情酌古礼。犹为此善于彼耳。
吾东庶孽之锢塞。乃千古所无之事。后世必当变改。大抵嫡庶之分。当严于家。而不当施于乡国。
自初爻变者为前十卦。自二三四变者为后十卦。
推之启蒙诚然。
非中爻不备。(止)观象徒劳推互体。
非中爻不备。盖谓馀意之可备参考也。盖本卦自有元象。善观象者不待旁推。惟此卦之爻象未明。然后始可参考于互体。不必舍元卦而推互体。反掩本象之已著也。其时刘牧林栗之易。专尚互卦说。多穿凿。故有是诗。
答朴贞献别纸
吾东入丈之风。始于罗代礼意则非。而事势则便。故先辈亦不能改。如今京中则通行亲迎之礼。以其相距近而力势足也。今之君子。力行古礼则甚善。但彼家不欲则柰何。孟子言亲迎而不得妻则不亲迎。不得不以此意权之。鄙录辑要深言女家送使之非。欲自夫家依古礼行之。而既奠雁后借馆妇家。以行卺礼。前辈说以俗情酌古礼。犹为此善于彼耳。
吾东庶孽之锢塞。乃千古所无之事。后世必当变改。大抵嫡庶之分。当严于家。而不当施于乡国。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2H 页
古法不禁改嫁。虽失节而死。亦不降服。戚之也。今法不许改嫁。虽或潜奔而死。例皆绝服。耻之也。此俗亦后世之必改者。惟守节则当褒烈。
治乱善恶吉凶。固以象类分属乎阴阳。而就天道上看则阴阳不容相无。以人事言则国必欲治而不乱。身必欲善而无恶。修吉悖凶。理之必然。避凶趋吉。事之当然也。且易之言一阴一阳。推本道体之极致。孟子所言一治一乱。专指气数之互变。何可同也。至如治少而乱多。吉少而凶多。亦出于气胜理之致。作用之权反重。而主宰之妙便隐。然君子主理。不当诿之气数而不尽挽回之道耳。其乱其凶。皆非常之变。气安能有常。
尚论古人。固亦格致之一事。而尊畏先辈。所当谨守之常法。况敢誊诸文字。评其长短乎。今但以李文纯为表准。而一遵其成法。其外先辈或过或不及则亦当去短集长。
朱文公以后得其全统者。参以公论。亦惟李文纯一人。而今天下守正脉者。愚陋所未闻。党论既痼。公议不行久矣。自非一国之善士。何以识一国之善士。况于天下之善士乎。六国之末。犹有鲁仲连一人。而使
治乱善恶吉凶。固以象类分属乎阴阳。而就天道上看则阴阳不容相无。以人事言则国必欲治而不乱。身必欲善而无恶。修吉悖凶。理之必然。避凶趋吉。事之当然也。且易之言一阴一阳。推本道体之极致。孟子所言一治一乱。专指气数之互变。何可同也。至如治少而乱多。吉少而凶多。亦出于气胜理之致。作用之权反重。而主宰之妙便隐。然君子主理。不当诿之气数而不尽挽回之道耳。其乱其凶。皆非常之变。气安能有常。
尚论古人。固亦格致之一事。而尊畏先辈。所当谨守之常法。况敢誊诸文字。评其长短乎。今但以李文纯为表准。而一遵其成法。其外先辈或过或不及则亦当去短集长。
朱文公以后得其全统者。参以公论。亦惟李文纯一人。而今天下守正脉者。愚陋所未闻。党论既痼。公议不行久矣。自非一国之善士。何以识一国之善士。况于天下之善士乎。六国之末。犹有鲁仲连一人。而使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2L 页
仲连处今世。亦果能昌言排秦乎。
志学非容易说。专心于学。心无所适。然后方可谓之志。若其一时奋发而旋复弛放。可谓志乎。功利词章。皆所以夺志。此非儒者之学也。儒者立志。莫先于寡欲。欲寡则志自确耳。
答朴贞献
岁弊寒凶。忽此耑价。讯及畸人。厚意深可感也。闻读易系。此乃道理文章筑底处。极好玩乐。而平心顺理。无遽推测其蕴奥。致令疑晦满腹。友害下学之规模也。此世明易者绝少。仆所编管窥。亦恐体立而用不行。恨不相对痛理会也。升庑事。国是既定。亦今世不易得之盛事。两公若在今世。为时向用。则世道岂至于此乎。吾南疏举。竞起争先。适足取侮于时。见讥于后世。杜门穷山。亦为之仰屋窃唏也。
答李大衡(斗勋○丙子)
赤山稠扰。未稳旋别。新元伻来。一幅辞旨。宛觌精采。仍谂重闱笃候难老。是庸慰贺。而美慎似有根蒂。常令此心在顺境。此身在閒地。超然于世累。湛然于情欲。外事虽违心。付之过耳之风。静坐看书。了无一事。则自当勿药矣。易象果难领略。而病馀不必亲佗书。
志学非容易说。专心于学。心无所适。然后方可谓之志。若其一时奋发而旋复弛放。可谓志乎。功利词章。皆所以夺志。此非儒者之学也。儒者立志。莫先于寡欲。欲寡则志自确耳。
答朴贞献
岁弊寒凶。忽此耑价。讯及畸人。厚意深可感也。闻读易系。此乃道理文章筑底处。极好玩乐。而平心顺理。无遽推测其蕴奥。致令疑晦满腹。友害下学之规模也。此世明易者绝少。仆所编管窥。亦恐体立而用不行。恨不相对痛理会也。升庑事。国是既定。亦今世不易得之盛事。两公若在今世。为时向用。则世道岂至于此乎。吾南疏举。竞起争先。适足取侮于时。见讥于后世。杜门穷山。亦为之仰屋窃唏也。
答李大衡(斗勋○丙子)
赤山稠扰。未稳旋别。新元伻来。一幅辞旨。宛觌精采。仍谂重闱笃候难老。是庸慰贺。而美慎似有根蒂。常令此心在顺境。此身在閒地。超然于世累。湛然于情欲。外事虽违心。付之过耳之风。静坐看书。了无一事。则自当勿药矣。易象果难领略。而病馀不必亲佗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3H 页
更就既读之书。温习一过。使之浃洽。如其有疑。录之佗纸。切勿细思以妨气。更当从后问辨耳。老夫拭眵寒囱。日草春秋传数段。而精力异昔。了刷非时月可期。钟山诸友之笃做。闻甚嘉尚。而南黎之惟忧。近久阻音。遥怜而已。圣养之病。传闻互出。然天生此人。若不令成就。则理不胜气。政所谓犹有憾焉者也。宁不叹咜耶。潦草不宣。
答李大衡
顷承惠存。没便稽谢。而心期之相照则殆昕夕也。即惟霜令。侍馀做履珍裕。间闻还寻旧第。歉年接济之道。固宜如是也。小学做圣样子。读之诚为得计。倘讨静室。潜心体验否。大无之年。最好读书。盖不读书则群聚閒谈。多出于计利嗟穷。坏人心地不少。日亲书册则都忘世味之酸苦。况贤辈宁有涸辙之虑而至于动心耶。日前许退而来留两日。稳讨名理。而不能久挽。别恨更新。且其推服太过。未有勤攻吾阙之助。故临别力托以相磨切耳。
答李大衡别纸(小学疑问○丁丑)
学记塾庠序学。孟子庠序学校。二说有差。
虞曰庠夏曰校殷曰序。皆学名。而周以虞之庠为乡
答李大衡
顷承惠存。没便稽谢。而心期之相照则殆昕夕也。即惟霜令。侍馀做履珍裕。间闻还寻旧第。歉年接济之道。固宜如是也。小学做圣样子。读之诚为得计。倘讨静室。潜心体验否。大无之年。最好读书。盖不读书则群聚閒谈。多出于计利嗟穷。坏人心地不少。日亲书册则都忘世味之酸苦。况贤辈宁有涸辙之虑而至于动心耶。日前许退而来留两日。稳讨名理。而不能久挽。别恨更新。且其推服太过。未有勤攻吾阙之助。故临别力托以相磨切耳。
答李大衡别纸(小学疑问○丁丑)
学记塾庠序学。孟子庠序学校。二说有差。
虞曰庠夏曰校殷曰序。皆学名。而周以虞之庠为乡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3L 页
学。殷之序为州学。小大二学。皆在国中。时无别名为校者。此之言庠序学校。历举四代学名。非管升进之义。(乡校之说。始见于春秋。)
六艺次序。与内则教子之序。先后不同。
立教之序。先易后难。言教之目。先重后轻。
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父兄可谓之戚乎。
孟子曰其兄弯弓。涕泣而道之。戚之也。诗曰戚戚兄弟。戚以情笃而言。古书多以父兄言亲戚。
文王朝于王季日三。至于寝门。每因内竖而问安否。一无躬自入省之语。盖世子省亲之礼。固与众人有异欤。
至尊之地。不敢动问尊候。故趋至寝门。先问内竖。入省颜色。事当面禀。亦先使小竖入告。
公父文伯身享富贵。而老母执劳。其所告闷。亦是子职之当然。敬姜乃以鲁其亡乎。穆伯绝嗣等语。痛责而深叹之。无乃其言之太过乎。
文伯之怙侈成习。所行多放肆。左国亦多可见。所以敬姜之言如彼严正。文伯之得死牖下。乃敬姜之力也。敬姜之执劳不懈。非徒勤于妇职。所以正其家法。
马援书好议论人长短。此吾所大恶也云云。而其
六艺次序。与内则教子之序。先后不同。
立教之序。先易后难。言教之目。先重后轻。
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父兄可谓之戚乎。
孟子曰其兄弯弓。涕泣而道之。戚之也。诗曰戚戚兄弟。戚以情笃而言。古书多以父兄言亲戚。
文王朝于王季日三。至于寝门。每因内竖而问安否。一无躬自入省之语。盖世子省亲之礼。固与众人有异欤。
至尊之地。不敢动问尊候。故趋至寝门。先问内竖。入省颜色。事当面禀。亦先使小竖入告。
公父文伯身享富贵。而老母执劳。其所告闷。亦是子职之当然。敬姜乃以鲁其亡乎。穆伯绝嗣等语。痛责而深叹之。无乃其言之太过乎。
文伯之怙侈成习。所行多放肆。左国亦多可见。所以敬姜之言如彼严正。文伯之得死牖下。乃敬姜之力也。敬姜之执劳不懈。非徒勤于妇职。所以正其家法。
马援书好议论人长短。此吾所大恶也云云。而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4H 页
末自论龙杜之长短。
伏波以忧爱兄子之心。不得已言及龙杜。然所欲效者比之鹄。所勿效者比之虎。初非以龙为长以杜为短也。但严敦无状。播扬私书。竟以此得谤。
伊川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近世之非具庆者。犹设晬日之酌。
劬劳之辰。设宴张乐。固是非道。而寿母生朝。朱子亦为。则以我思亲之心。揣子为亲之诚。少使伸情。恐无害。鄙人每遇生朝。儿设加馔。而不能禁。承问怵怆。
庾衮浑处疠室而竟得无恙。此非特友爱所格。抑是天倖。
疠是邪气。故心气坚定则邪不能犯。衮只知兄危之当救。而已置死生于度外。疫疠之不相染天也。谓之友爱所格亦得。谓之天倖亦得。假令衮犯疠而死。求仁得仁。又何怨悔。
寝不侧寝毋伏寝不尸。
寝有侧卧时而不至于翻伏。有正卧时而不至于僵直。戒之在放肆。其云不侧。孕时事也毋伏不尸。常节也。
稽古善行两篇所载。别无异例。若曰以时代古今
伏波以忧爱兄子之心。不得已言及龙杜。然所欲效者比之鹄。所勿效者比之虎。初非以龙为长以杜为短也。但严敦无状。播扬私书。竟以此得谤。
伊川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近世之非具庆者。犹设晬日之酌。
劬劳之辰。设宴张乐。固是非道。而寿母生朝。朱子亦为。则以我思亲之心。揣子为亲之诚。少使伸情。恐无害。鄙人每遇生朝。儿设加馔。而不能禁。承问怵怆。
庾衮浑处疠室而竟得无恙。此非特友爱所格。抑是天倖。
疠是邪气。故心气坚定则邪不能犯。衮只知兄危之当救。而已置死生于度外。疫疠之不相染天也。谓之友爱所格亦得。谓之天倖亦得。假令衮犯疠而死。求仁得仁。又何怨悔。
寝不侧寝毋伏寝不尸。
寝有侧卧时而不至于翻伏。有正卧时而不至于僵直。戒之在放肆。其云不侧。孕时事也毋伏不尸。常节也。
稽古善行两篇所载。别无异例。若曰以时代古今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4L 页
分则伯俞自是汉人。而亦载稽古篇。
两篇槩以时代分。而德行无古今之别。古未必皆贤于今。今未必皆让于古。但伯俞一段可疑。抑其编集时。偶认作周时人欤。
诸编所引诸子。时代多倒错。
编虽以时代分。而其间序次各因事实之紧歇。指意之承接。
孙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朱子亦曰心不小则狂妄。程子既取思邈之言。而曰可以为法。却又曰须是大其心。张子亦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又曰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当何适从。
小心是言操心之要。收敛工夫。大心是言尽心之量。扩充工夫。约情弘道。言各有当也。
答李大衡
岁暮天寒。怀恋政切。望表耑伻。便成年例。厚施于无报之地。愧先于感。即谂省履珍毖。曾传温熟。政得和靖翁半年用工之意。深慰老怀。震相寒囱呵笔。拟辑圣学宗旨。头绪浩汗。尚未就绪。然上达处多。恐非尊辈所急也。读书有疑。此是将进之机。既非初读则缘
两篇槩以时代分。而德行无古今之别。古未必皆贤于今。今未必皆让于古。但伯俞一段可疑。抑其编集时。偶认作周时人欤。
诸编所引诸子。时代多倒错。
编虽以时代分。而其间序次各因事实之紧歇。指意之承接。
孙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朱子亦曰心不小则狂妄。程子既取思邈之言。而曰可以为法。却又曰须是大其心。张子亦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又曰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当何适从。
小心是言操心之要。收敛工夫。大心是言尽心之量。扩充工夫。约情弘道。言各有当也。
答李大衡
岁暮天寒。怀恋政切。望表耑伻。便成年例。厚施于无报之地。愧先于感。即谂省履珍毖。曾传温熟。政得和靖翁半年用工之意。深慰老怀。震相寒囱呵笔。拟辑圣学宗旨。头绪浩汗。尚未就绪。然上达处多。恐非尊辈所急也。读书有疑。此是将进之机。既非初读则缘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5H 页
文起疑。方好问辨。圣人不云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致思之精。恐胜于随疑随质也。金圣必书。精敏夙就可喜。而问录难于猝答。且知己返侍。当从速裁答耳。钟山诸君。每切恋怀。而少年冗干。例生颓唐之弊。所忧于家儿者。岂间于贤辈耶。书堆费精。惟俟对讨。冀彩况万祉。
别纸(大学疑问)
明德统心性情三者。盖心固性情之统名。而德又心统性情之名。
仁义礼智。性之德而为心之体。孝悌忠顺。情之德而为心之用。其理光明而不昧。故谓之明德。此乃统性情兼体用之心。来说得之。
三纲领之中。何者又为三者之纲领。卢氏谓明明德是也。恐不是确论。
三纲领之中。明明德为总脑。止至善为准的。然新民是个明明德于天下。至善又是明明德之至善。卢说恐无妨。
知止而后有定有字。亦通著能字不得否。
知止是工夫。而定乃功效。有界分故著有字。定静安虑则功效之次第相因者。故著能字。
别纸(大学疑问)
明德统心性情三者。盖心固性情之统名。而德又心统性情之名。
仁义礼智。性之德而为心之体。孝悌忠顺。情之德而为心之用。其理光明而不昧。故谓之明德。此乃统性情兼体用之心。来说得之。
三纲领之中。何者又为三者之纲领。卢氏谓明明德是也。恐不是确论。
三纲领之中。明明德为总脑。止至善为准的。然新民是个明明德于天下。至善又是明明德之至善。卢说恐无妨。
知止而后有定有字。亦通著能字不得否。
知止是工夫。而定乃功效。有界分故著有字。定静安虑则功效之次第相因者。故著能字。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5L 页
处事精详。恐是行底意。于虑字地头已过一节。
处事精详。乃商量处置之道。是心上说。非行处说。
于缉熙敬止。按诗经注止语助也。而此处精神命脉。在止字上。
中庸引不显维德。亦作真不显之意。固有断章取义之法。然愚于诗经敬止之止。亦疑不止于语助。
盛德至善。谚解释作两个物事。恐似不然。盖此言明明德。所以止至善之由。则其所谓盛德至善。非盛德之至善欤。
盛德者。至善之体。至善者。盛德之用。而合言之则为明德之至善。然盛德是行道而得于心者。与明德异。故谚释然耳。
五个辟字与上章四个有所字。皆是说心之病也。何以有身与心之别。
忿懥以下四情。承上诚意言。意乃心之所发也。故以心言。亲爱以下五情。承上正心言。心乃身之所主也。故以身言。忿懥恐惧生于心。而亲爱畏敬接于身。(亲爱如父兄。畏敬如师长。哀矜如弱子孤孙。贱恶如妖婢猾仆。)
第八章结语。不曰齐其家在修其身。而特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九章起头。不曰治国在齐其
处事精详。乃商量处置之道。是心上说。非行处说。
于缉熙敬止。按诗经注止语助也。而此处精神命脉。在止字上。
中庸引不显维德。亦作真不显之意。固有断章取义之法。然愚于诗经敬止之止。亦疑不止于语助。
盛德至善。谚解释作两个物事。恐似不然。盖此言明明德。所以止至善之由。则其所谓盛德至善。非盛德之至善欤。
盛德者。至善之体。至善者。盛德之用。而合言之则为明德之至善。然盛德是行道而得于心者。与明德异。故谚释然耳。
五个辟字与上章四个有所字。皆是说心之病也。何以有身与心之别。
忿懥以下四情。承上诚意言。意乃心之所发也。故以心言。亲爱以下五情。承上正心言。心乃身之所主也。故以身言。忿懥恐惧生于心。而亲爱畏敬接于身。(亲爱如父兄。畏敬如师长。哀矜如弱子孤孙。贱恶如妖婢猾仆。)
第八章结语。不曰齐其家在修其身。而特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九章起头。不曰治国在齐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6H 页
家。而特曰治国必先齐其家。
身家有人己之别。家国有亲疏之别。故立言较重。
答李大衡别纸(戊寅)
非宗子者。父丧大祥后祔庙云云。
支子祔其父。亦只设祖考虚位于所居正寝。而宗子来主其祭。不必就行于宗子之家。况大祥纳主。宁可不入于所奉之祖庙。而班祔于宗子之庙乎。前一日告于所奉祖位曰玆以先考某官府君。大祥已届。礼当祔于曾祖考。而所居异宫。明将隮入本庙。不胜感怆。或但依遂庵说。直曰大祥已届。明将入庙。不胜感怆亦可。
父丧练后遭祖母承重者。常居当服何服。
父丧已练而承重未葬。则当服齐衰。虽入父殡不易。已葬则入祖殡仍用祖服。入父殡当改父服。平居虽常服齐衰。以伸父孝。而腰服麻绖。加以葛带恐无妨。
丧中不可行禫。已有先辈之论。若有支子待禫除服则何以为节。
近世固有丧中不禫之说。而禫乃入庙后慰安之祭。何可以丧哀而废之耶。增解曰禫期之前。祖父母若已葬则恐无不可行禫之义。当祭服黪笠黪带。以示
身家有人己之别。家国有亲疏之别。故立言较重。
答李大衡别纸(戊寅)
非宗子者。父丧大祥后祔庙云云。
支子祔其父。亦只设祖考虚位于所居正寝。而宗子来主其祭。不必就行于宗子之家。况大祥纳主。宁可不入于所奉之祖庙。而班祔于宗子之庙乎。前一日告于所奉祖位曰玆以先考某官府君。大祥已届。礼当祔于曾祖考。而所居异宫。明将隮入本庙。不胜感怆。或但依遂庵说。直曰大祥已届。明将入庙。不胜感怆亦可。
父丧练后遭祖母承重者。常居当服何服。
父丧已练而承重未葬。则当服齐衰。虽入父殡不易。已葬则入祖殡仍用祖服。入父殡当改父服。平居虽常服齐衰。以伸父孝。而腰服麻绖。加以葛带恐无妨。
丧中不可行禫。已有先辈之论。若有支子待禫除服则何以为节。
近世固有丧中不禫之说。而禫乃入庙后慰安之祭。何可以丧哀而废之耶。增解曰禫期之前。祖父母若已葬则恐无不可行禫之义。当祭服黪笠黪带。以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6L 页
前丧有终。祭毕反重服。
答李大衡
钟斋舂容。尚耿在心。寒屋吟痾。更劳嫪恋。际承长笺。顿开昏眸。仍审重闱康卫。而尊堂慎节。未臻快复。天水更作。风寒触冒。一慰一虑。鲁论冬课。正得次序。切实体验。岂非入道之门耶。气质纵有未粹。才力纵有未逮。而人一己百。不得不措。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况未至于愚而柔者乎。气质本可以变化。才力本可以展拓。自强不息之外。更何方法。但读书应事。妙在主一。居敬行简。亦鲁论之真诠也。孟子论才。是才字正意。理之能然者也。固原于性。而性因气异。气之强戾者。反能用其才于不善。所以不可以罪才也。程子所言才。乃以姿质言。亦兼气质言性之意也。盖气质有昏明强弱清浊厚薄之殊。故禀土气多者厚重而迟钝。厚重似乎有德。而迟钝似乎无才。禀金气多者彊毅而欠温良。人谓才优而德歉。禀木气多者温良而欠果断。人谓德厚而才劣。禀水气多者疏通而欠诚实。禀火气多者高明而欠缜密。其实则气有偏重。才随而通塞。才何尝本有不善哉。性虽圣凡所同。而从性出者气必夹之。则气有昏明贤愚之所以分也。
答李大衡
钟斋舂容。尚耿在心。寒屋吟痾。更劳嫪恋。际承长笺。顿开昏眸。仍审重闱康卫。而尊堂慎节。未臻快复。天水更作。风寒触冒。一慰一虑。鲁论冬课。正得次序。切实体验。岂非入道之门耶。气质纵有未粹。才力纵有未逮。而人一己百。不得不措。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况未至于愚而柔者乎。气质本可以变化。才力本可以展拓。自强不息之外。更何方法。但读书应事。妙在主一。居敬行简。亦鲁论之真诠也。孟子论才。是才字正意。理之能然者也。固原于性。而性因气异。气之强戾者。反能用其才于不善。所以不可以罪才也。程子所言才。乃以姿质言。亦兼气质言性之意也。盖气质有昏明强弱清浊厚薄之殊。故禀土气多者厚重而迟钝。厚重似乎有德。而迟钝似乎无才。禀金气多者彊毅而欠温良。人谓才优而德歉。禀木气多者温良而欠果断。人谓德厚而才劣。禀水气多者疏通而欠诚实。禀火气多者高明而欠缜密。其实则气有偏重。才随而通塞。才何尝本有不善哉。性虽圣凡所同。而从性出者气必夹之。则气有昏明贤愚之所以分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7H 页
然贤者才而愚者不才。愚而不移。非才之罪也。㬥悍巧恶。气之戾也。才慧过人。理之通也。气虽全浊。而岂无一路通处耶。心乃性情之统名。性即未发之理。情即已发之理。若以未发为理。已发为气。则前后隔断。体用阻截。决非吾儒之旨。气发理发。各指其所因之机。理因形气发。何害于理为主乎。况可以理之直发者。赚谓之气乎。
答李大衡别纸(中庸讲义)
虚灵知觉。一而已者。举心之体而言。体则人人所同。故曰一其发也。或知觉乎形气。或知觉乎义理。故曰不同。岂有一知觉而有二用乎。
体固一原。用亦一路。但其所从出者不同。以一知觉而从形气从义理。故曰所以为者不同。
固执是固守不失之意。允执是真个执得之意。犹言守之既固则信乎其能执得也。尧舜之执中。已真执了恰好底。汤之执中。方固执了恰好底。且一就这心上理会。一就事物上理会。略似有勉不勉之别。然两个执中。其归则一也。至若子莫。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自然之中。是执中而反失中。
说得精。
答李大衡别纸(中庸讲义)
虚灵知觉。一而已者。举心之体而言。体则人人所同。故曰一其发也。或知觉乎形气。或知觉乎义理。故曰不同。岂有一知觉而有二用乎。
体固一原。用亦一路。但其所从出者不同。以一知觉而从形气从义理。故曰所以为者不同。
固执是固守不失之意。允执是真个执得之意。犹言守之既固则信乎其能执得也。尧舜之执中。已真执了恰好底。汤之执中。方固执了恰好底。且一就这心上理会。一就事物上理会。略似有勉不勉之别。然两个执中。其归则一也。至若子莫。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自然之中。是执中而反失中。
说得精。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7L 页
道心可循。而人心不可循也。人心之偶然合理。只是常情而已。不可谓之达道。而道心继发。裁制以合理。则人心已化为道心。
然。
天命之理。人物所同。而特所禀之气。有厚薄偏全之不同。故性亦不能无异同。同者指性之纯善无恶而言。异者指性之多寡厚薄而言。
说得是。
人之耳目。除却烂睡。岂有不睹不闻之时乎。但以心未发物未接时。当之可也。盖戒慎恐惧。对谨独而言于不睹闻。既曰戒恐乎不睹闻。则睹闻时戒恐可知。戒恐之贯动静明矣。独时犹谨则不独时之谨可知。谨独之贯微著亦明矣。
说甚明。
论语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此则曰违道不远。盖不待尽己而自尽。不待推己而自推。圣人之忠恕也。尽己而后尽。推己而后推。学者之忠恕也。譬如同一仁义。而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亦自有别。
说得甚精。
四未能。以常行处言则圣人固无未能之理。而就
然。
天命之理。人物所同。而特所禀之气。有厚薄偏全之不同。故性亦不能无异同。同者指性之纯善无恶而言。异者指性之多寡厚薄而言。
说得是。
人之耳目。除却烂睡。岂有不睹不闻之时乎。但以心未发物未接时。当之可也。盖戒慎恐惧。对谨独而言于不睹闻。既曰戒恐乎不睹闻。则睹闻时戒恐可知。戒恐之贯动静明矣。独时犹谨则不独时之谨可知。谨独之贯微著亦明矣。
说甚明。
论语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此则曰违道不远。盖不待尽己而自尽。不待推己而自推。圣人之忠恕也。尽己而后尽。推己而后推。学者之忠恕也。譬如同一仁义。而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亦自有别。
说得甚精。
四未能。以常行处言则圣人固无未能之理。而就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8H 页
其极处言则虽圣人。实不敢自以为能。上章所谓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者。非谓此乎。
说得好。
鬼神之为德。不可转一头看。当作鬼神之为鬼神看。因阴阳之气。屈伸之迹。认得鬼神之为实理。
说得好。
大夫黜为官师则毁其二庙。官师升为大夫则复立二庙欤。
黜而收宅则无庙矣。不收其宅则宁可毁庙。特不敢如前列祭耳。
诚者自成章。诚之在人而以物言。诚是实理而以心言。经文道字下不言者。而章句以心为本以理为用。且自成之自。训以自然。自道之自。训以自力。第二节章句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盖不于物看则无以知诚之为自然。故言诚必以物。若以心言。诚者在人之诚。而实理之足于心者即本也。道乃诚之道而行实理者。故为用也。物之成自然。而道之行须人。故自字虽同。而其训各异。心无不实。便是自成之工夫。而自成乃是无不实之功效。岂有心不实而先自成耶。道非对诚之道。而
说得好。
鬼神之为德。不可转一头看。当作鬼神之为鬼神看。因阴阳之气。屈伸之迹。认得鬼神之为实理。
说得好。
大夫黜为官师则毁其二庙。官师升为大夫则复立二庙欤。
黜而收宅则无庙矣。不收其宅则宁可毁庙。特不敢如前列祭耳。
诚者自成章。诚之在人而以物言。诚是实理而以心言。经文道字下不言者。而章句以心为本以理为用。且自成之自。训以自然。自道之自。训以自力。第二节章句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盖不于物看则无以知诚之为自然。故言诚必以物。若以心言。诚者在人之诚。而实理之足于心者即本也。道乃诚之道而行实理者。故为用也。物之成自然。而道之行须人。故自字虽同。而其训各异。心无不实。便是自成之工夫。而自成乃是无不实之功效。岂有心不实而先自成耶。道非对诚之道。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8L 页
便是诚之道。故不著者字。看著而字。可见打成一句之意。
说得精。
生天之渐。已萌于亥会。生地之渐。已萌于子会。各一万八百岁而成天成地。毕竟是轻清之气。积聚得如许之久而为天。重浊之气。凝聚得如许之久而为地。章句之曰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者。终涉可疑。
此就成质处说。非先有一拳石而积成泰岳也。
自尊德性至温故是上股。自道问学至知新是下股。无下股则上股无以为资。无上股则下股无以为本。是皆重在上股。至于敦厚以崇礼一句。却重在下股。而为十事之成终。自与尊德性首尾相应。胡云峰许东阳之说。恐皆带病。
说得精。
陆氏尊德性之学。有似乎先立其大者。朱子曰子寿兄弟。气像甚好。却是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盖既废道问学一事。则其所谓尊德性者。非吾儒所谓尊之。乃佛氏止观见性兀然顿悟之类。岂可谓先立乎大者耶。若程斋改扁。或恐允夫役于文章。
说得精。
生天之渐。已萌于亥会。生地之渐。已萌于子会。各一万八百岁而成天成地。毕竟是轻清之气。积聚得如许之久而为天。重浊之气。凝聚得如许之久而为地。章句之曰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者。终涉可疑。
此就成质处说。非先有一拳石而积成泰岳也。
自尊德性至温故是上股。自道问学至知新是下股。无下股则上股无以为资。无上股则下股无以为本。是皆重在上股。至于敦厚以崇礼一句。却重在下股。而为十事之成终。自与尊德性首尾相应。胡云峰许东阳之说。恐皆带病。
说得精。
陆氏尊德性之学。有似乎先立其大者。朱子曰子寿兄弟。气像甚好。却是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盖既废道问学一事。则其所谓尊德性者。非吾儒所谓尊之。乃佛氏止观见性兀然顿悟之类。岂可谓先立乎大者耶。若程斋改扁。或恐允夫役于文章。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9H 页
疏于心学。故改其名而攻其病也。盖道问学为尊德性之资。尊德性为道问学之本。举其本而勉进之。非若陆学之专务也。
甚好。
答李大衡
前书未复。续书继至。仍谂穷冱。省馀读履冲毖。尤所抒泻。书意恳笃。可认体验之精切。大率为学之患。悠泛与拘迫而已。未来之效。不可等待时日。既往之悔。又不当留滞胸肚。勿忘勿助。循序渐进。则岂无水到渠成之日耶。亲老替干。势所不免。而应事之际。审择缓急而先后之。志不分则心自定。虽不读书。即此是学。况读书将以办事。安有废事劬书之理。但有暇隙。便可玩索。应事心在事。读书心在书。切勿相搀。久当自熟耳。居处见闻之不出于利欲悖慢。果是深患。而我自超然。彼焉能浼。况心为严师。足以劝善。书以尚友。便能规过耶。有心不容无思虑。而但觉邪思则竦然改虑。痛除之乃已。如其閒思则别以正思换之。如理会当务。䌷绎旧闻是也。持敬二字。固是正法。而慎思之际。用工最难。尝以自试。则以思治思。稍易于以敬治思。思而无邪。敬在其中也。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甚好。
答李大衡
前书未复。续书继至。仍谂穷冱。省馀读履冲毖。尤所抒泻。书意恳笃。可认体验之精切。大率为学之患。悠泛与拘迫而已。未来之效。不可等待时日。既往之悔。又不当留滞胸肚。勿忘勿助。循序渐进。则岂无水到渠成之日耶。亲老替干。势所不免。而应事之际。审择缓急而先后之。志不分则心自定。虽不读书。即此是学。况读书将以办事。安有废事劬书之理。但有暇隙。便可玩索。应事心在事。读书心在书。切勿相搀。久当自熟耳。居处见闻之不出于利欲悖慢。果是深患。而我自超然。彼焉能浼。况心为严师。足以劝善。书以尚友。便能规过耶。有心不容无思虑。而但觉邪思则竦然改虑。痛除之乃已。如其閒思则别以正思换之。如理会当务。䌷绎旧闻是也。持敬二字。固是正法。而慎思之际。用工最难。尝以自试。则以思治思。稍易于以敬治思。思而无邪。敬在其中也。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39L 页
程训也。整齐严肃。然后其心收敛而常惺惺。可议矣。敛膝危坐而尚有心驰千里之病。是不能整齐严肃故也。心在威仪。方能整肃。心苟不在则何自而整肃耶。心为一身之主宰。而主宰底是理。故所以有心即理之说。而认心为气者。是以作用为主宰故也。心之主宰。如垂拱明堂。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气之作用。如臣下之奉令承教。奔走服役。从外面看则君道无为。而有所为者皆臣也。人见粗而遗精。执末而揣本。气学之所以炽也。张舜华近亦有书于我。其论理气。似有所自。盖所本皆理。所发皆气。旅轩说也。未发气不用事而一理浑然。故谓之所本皆理。非谓未发之无气也。已发气始用事而理不可见。故谓之所发皆气。非谓已发之无理也。承受者不源其意。反成两截之病。江河之千派万流。毕竟是泉源所发。树木之千枝万叶。亦只是根干所发。谓理无发则仁义礼智。果无端绪乎。谓发皆气则孝悌忠恕。果非道理耶。盛辨殊精切可喜。未知舜华肯领受否。七情主气。四端主理。退陶固有其说。而此言发处之各有攸主。非谓本实之元有两主也。来说别无差误。深可钦尚。钟山讲录既收之券。便可移誊。有何未毕而可待者乎。凤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0H 页
闻已入地。精明端悫。世复有其人耶。痛矣痛矣。
答李大衡(己卯)
跧伏穷山。苦无讲磨之益。迫岁便至。仍承华翰。蔼然仁厚之气。森布尺幅之内。第惟美慎弥留。曷任惊虑疾病之至。人所难免。少年多疾。例致寿考之休。独不记叔程子受气甚薄之语乎。心脾虚损。宜用峻补。而量力观书。徐以义理浸灌。至于世虑俗累。则姑且使之退听如何。震相重勘语类。更写一本。儿子拨冗。时相问难。家间荒忧。付之命数以安之耳。所来别录。乍看煞多相契。留待閒看批回计。读书不当生躁念。读一书精熟。便可受用佗书。自可沛然。义理互相贯通。何必以泛观博集为贤乎。迎新回泰。更蕲学业长进。
别纸
不容一物。闲邪之意。静中有物。存诚之意。两说只是一串。
说得精。更须体得真。
程子以心迹之判为乱说。迹者心之著于事也。有是迹则有是心。无是心则无是迹云云。
无邪心而不合正理者。姿禀纯美而未有致知之工者也。心既昧于理。故迹或违于理。善人之不践迹是
答李大衡(己卯)
跧伏穷山。苦无讲磨之益。迫岁便至。仍承华翰。蔼然仁厚之气。森布尺幅之内。第惟美慎弥留。曷任惊虑疾病之至。人所难免。少年多疾。例致寿考之休。独不记叔程子受气甚薄之语乎。心脾虚损。宜用峻补。而量力观书。徐以义理浸灌。至于世虑俗累。则姑且使之退听如何。震相重勘语类。更写一本。儿子拨冗。时相问难。家间荒忧。付之命数以安之耳。所来别录。乍看煞多相契。留待閒看批回计。读书不当生躁念。读一书精熟。便可受用佗书。自可沛然。义理互相贯通。何必以泛观博集为贤乎。迎新回泰。更蕲学业长进。
别纸
不容一物。闲邪之意。静中有物。存诚之意。两说只是一串。
说得精。更须体得真。
程子以心迹之判为乱说。迹者心之著于事也。有是迹则有是心。无是心则无是迹云云。
无邪心而不合正理者。姿禀纯美而未有致知之工者也。心既昧于理。故迹或违于理。善人之不践迹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0L 页
也。终身为善而自欺者。强制恶念而未有诚意之工者也。比如八分金而二分铅。金色不纯。未为真金者也。心既不纯于善。故迹亦未尽其善。然泛看其迹则行不合理者。似乎有邪心。终身为善者。似乎无邪心。而其实则心迹非有二致耳。
朱子常常说守那约之非。都解作守者约盖不由博而径趋约则所知者隘而所行者不免陋矣。极其博而反之约则所知者广而所行者无有失矣。如陆氏之学。所以溺于异端者。以其只知尊性之为足。而不知道学之相须以成也。吾儒之学。所以体用旁通者。以其能知尊性之许多节目。而又能约之以崇礼也。
说得痛快。盖守者约。如聚散钱而把定一索子。万钱皆可以一索贯也。守那约。如无散钱而空守一索子。索虽朽而无钱可贯者也。纵或有些少零钱。其于不盈贯何哉。
卫辄之立。以子贡之明。不免有疑。子路之强。不免往仕何欤。卫辄若授政于夫子。则当逐辄而立郢欤。
子贡所疑。以其上有太母之命。下有国人之愿。嫡孙
朱子常常说守那约之非。都解作守者约盖不由博而径趋约则所知者隘而所行者不免陋矣。极其博而反之约则所知者广而所行者无有失矣。如陆氏之学。所以溺于异端者。以其只知尊性之为足。而不知道学之相须以成也。吾儒之学。所以体用旁通者。以其能知尊性之许多节目。而又能约之以崇礼也。
说得痛快。盖守者约。如聚散钱而把定一索子。万钱皆可以一索贯也。守那约。如无散钱而空守一索子。索虽朽而无钱可贯者也。纵或有些少零钱。其于不盈贯何哉。
卫辄之立。以子贡之明。不免有疑。子路之强。不免往仕何欤。卫辄若授政于夫子。则当逐辄而立郢欤。
子贡所疑。以其上有太母之命。下有国人之愿。嫡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1H 页
当立。义若可从也。卫辄不父其父而以祖为祢。故夫子欲正其名。辄若使夫子为政。则必先以父子天伦告之。辄若听从而逃归父所则固可立郢监国。以俟天子之命。辄若不从则有去而已。何可一日于其朝也。既无伊尹之权。恐不得遽然逐辄也。以子路之勇于为善。才知其不义则必无从仕之理。而误看作仕辄之无害于义。而信孔悝太过耳。
朱子以泰伯让国。谓即夷齐叩马之心。而此条终有可疑者。盖泰伯既知剪商之截然不可为。则断当号泣微谏。期于回听乃已。何可奉身而退。自安其义。而委父于不义耶。若夫太王初无剪商之事。泰伯只为文王之圣而让国。则鲁颂所谓实始剪商。左氏所谓泰伯不从。是以不嗣。朱子所谓即夷齐叩马之心者。何其一向分明说去。
实是剪商。以其迁岐行仁。已有剪商之兆也。泰伯不从。不从其立适之命也。左传亦无太王欲剪商之事。更考之如何。按太王迁岐。在殷王小乙时。其后高宗,祖庚,祖甲皆贤君。未可以商道浸衰论。太王如有剪商之谋。则泰伯当号泣随之。不可去也。朱先生之论。亦或有未及改正者乎。观于书集传。断言太王未有
朱子以泰伯让国。谓即夷齐叩马之心。而此条终有可疑者。盖泰伯既知剪商之截然不可为。则断当号泣微谏。期于回听乃已。何可奉身而退。自安其义。而委父于不义耶。若夫太王初无剪商之事。泰伯只为文王之圣而让国。则鲁颂所谓实始剪商。左氏所谓泰伯不从。是以不嗣。朱子所谓即夷齐叩马之心者。何其一向分明说去。
实是剪商。以其迁岐行仁。已有剪商之兆也。泰伯不从。不从其立适之命也。左传亦无太王欲剪商之事。更考之如何。按太王迁岐。在殷王小乙时。其后高宗,祖庚,祖甲皆贤君。未可以商道浸衰论。太王如有剪商之谋。则泰伯当号泣随之。不可去也。朱先生之论。亦或有未及改正者乎。观于书集传。断言太王未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1L 页
剪商之志。
周公不知管蔡之恶而使之监殷欤。在朝者亦不知而初不谏止欤。若以大舜处象之道言之。公私虽不同。或可不至于诛杀欤。
管蔡想是仁厚之人。初无可疑之恶。而毕竟被武庚奸欺。以酒祸亡身。所谓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者也。象之罪。但关己身。而又在未为君之前。管叔之罪。在于谋危宗社。涂炭生灵。非周公诛之。天下之诛也。范氏说。见豳风注。
赵苞之事。以城投降而求生其母则固不可。而委城于僚幕。身降而活母则可以不咈其母遥谓之心。而又不悖于为国之义欤。要之鲜卑之乱。不过鼠窃狗偷。城之安危。不系于身之去就。而身之去就。犹系乎母之生死。不害公义。以全私恩。何不为两全之道乎。徐庶于此。果似得之。
其母遥谓之心。即王陵母伏剑而死之心也。投降而不能活母则生为不忠之臣。死为不孝之子矣。委城僚幕而未必能全城。彼又胁己而攻城则柰何。徐庶归魏。犹为归守坟墓之人。而赵苞降胡。永为蛮夷之族。与李陵卫律何异。
周公不知管蔡之恶而使之监殷欤。在朝者亦不知而初不谏止欤。若以大舜处象之道言之。公私虽不同。或可不至于诛杀欤。
管蔡想是仁厚之人。初无可疑之恶。而毕竟被武庚奸欺。以酒祸亡身。所谓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者也。象之罪。但关己身。而又在未为君之前。管叔之罪。在于谋危宗社。涂炭生灵。非周公诛之。天下之诛也。范氏说。见豳风注。
赵苞之事。以城投降而求生其母则固不可。而委城于僚幕。身降而活母则可以不咈其母遥谓之心。而又不悖于为国之义欤。要之鲜卑之乱。不过鼠窃狗偷。城之安危。不系于身之去就。而身之去就。犹系乎母之生死。不害公义。以全私恩。何不为两全之道乎。徐庶于此。果似得之。
其母遥谓之心。即王陵母伏剑而死之心也。投降而不能活母则生为不忠之臣。死为不孝之子矣。委城僚幕而未必能全城。彼又胁己而攻城则柰何。徐庶归魏。犹为归守坟墓之人。而赵苞降胡。永为蛮夷之族。与李陵卫律何异。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2H 页
朱子答何叔京书。体用是两物不相离。故可以言一源。此以理象言。然有形之象。不得具于无形之理之中矣。若言万象之所以然则亦只是理。本体妙用。不害为一源。乌在其两物欤。
分理象而言则理无形而象有形。理象固为两物。而相须为体。相对为用。初非理体而象用也。合理象而言则理犹著而象未著。理非别物。乃万象之所以然。象非别物。乃一理之所能然。所以然为体而其体则立。所能然为用而其用则行。理象便非两物。所以为体用之一源也。今谓体用是两物而不相离。则是理在象中。体寄用上。不能相离。同为一源也。此恐是初年理体气用之论。盖体只是用之立。方其为体。未有用也。用只是体之行。方其为用。未有体也。理静则气亦静。理动则气亦动。不可以分体用。况此万象之森具。只就理上说。非谓有形之象。便在于无形之理之中也。退陶节要删去此段。
朱子与长子受之帖。令于吕正字先行纳拜之礼。而明日再往瞻拜于郎中丈几筵。瞻拜而不令哭。抑塾之是行也。将以托师生大义。则吊慰之礼较缓。纳拜之礼较急。不得不先急而后缓也。入哭之
分理象而言则理无形而象有形。理象固为两物。而相须为体。相对为用。初非理体而象用也。合理象而言则理犹著而象未著。理非别物。乃万象之所以然。象非别物。乃一理之所能然。所以然为体而其体则立。所能然为用而其用则行。理象便非两物。所以为体用之一源也。今谓体用是两物而不相离。则是理在象中。体寄用上。不能相离。同为一源也。此恐是初年理体气用之论。盖体只是用之立。方其为体。未有用也。用只是体之行。方其为用。未有体也。理静则气亦静。理动则气亦动。不可以分体用。况此万象之森具。只就理上说。非谓有形之象。便在于无形之理之中也。退陶节要删去此段。
朱子与长子受之帖。令于吕正字先行纳拜之礼。而明日再往瞻拜于郎中丈几筵。瞻拜而不令哭。抑塾之是行也。将以托师生大义。则吊慰之礼较缓。纳拜之礼较急。不得不先急而后缓也。入哭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2L 页
礼。所以伤死者。而塾于郎中。既无在世之面。今就灵筵。瞻拜固当。而哭则不可。
所示得之。
朱子曰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夫理气本不相杂。则理性气性。非有二性。只是性之本体与变名。何可以杂而言之云云。
未发时。理气固不相杂。而已发则容有相杂。有理御气而为善时。有气挟理而为恶时。有理发之顺而气汩之者。有气发之危而理制之者。理气迭相胜负。迭相腾倒。则不可不谓之杂。但其本面则性自是理。气自是气。不可以气为性命也。
程子言生之谓性。反用告子之说。而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则荀杨言性。何以为不明。人生而静。若以未感时言则此便是性之当体。何以不容说。若指未生之时则才有阴阳。便有健顺之性。才有五行。便有润炎直革之性。亦何以不容说。
朱先生晚年。欲于此忘言会意。别作一格看。窃谓生之谓性。是有知觉能运动之性也。古人所谓节性忍性性相近。皆此性也。人生而静以上。谓自未感时推
所示得之。
朱子曰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夫理气本不相杂。则理性气性。非有二性。只是性之本体与变名。何可以杂而言之云云。
未发时。理气固不相杂。而已发则容有相杂。有理御气而为善时。有气挟理而为恶时。有理发之顺而气汩之者。有气发之危而理制之者。理气迭相胜负。迭相腾倒。则不可不谓之杂。但其本面则性自是理。气自是气。不可以气为性命也。
程子言生之谓性。反用告子之说。而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则荀杨言性。何以为不明。人生而静。若以未感时言则此便是性之当体。何以不容说。若指未生之时则才有阴阳。便有健顺之性。才有五行。便有润炎直革之性。亦何以不容说。
朱先生晚年。欲于此忘言会意。别作一格看。窃谓生之谓性。是有知觉能运动之性也。古人所谓节性忍性性相近。皆此性也。人生而静以上。谓自未感时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3H 页
上于未生时。如说中人以上。非除去中人。而但指其上也。未感时说此生之谓性不得。未生时说此生之谓性不得。未生则无知觉。才以此生之谓性言。便不是性之真体。乃性之已发而善恶分焉者也。如此解说。似为直截。若谓孟子性善。只说得未生之理。则荀杨说性。虽非本体。亦何可责之以不论性也。人物未生时。亦已有阴阳五行。事物未感时。亦已有气质清浊。若以未生时。为太极浑一时。则是以气不成形而言也。人之未感时。气不用事。独不可谓太极浑一时乎。
答李大衡(庚辰)
每想哀座情境。辄戚然伤怀。自外归见。惠疏在案。一慰一怅。日间寒酷。堂上患节不至有添否。慰悦病老之难。吾所熟经历。苟非大段害理。只可将顺。先治己心。务持和平。必使常处于顺境。即此便是需用学力处。命退之际。自可留心文字。为培养本原地。纵无馀力。恭为子职而已。不宜忧悔度日。以害心灵耳。震相因松川读约。由公山达禅石。与黄同甫邂逅。发通右下。乃此友所草也。吾道既衰。异教将炽。勺水车火。无力可救。但思绝影深山。因树为屋。以毕馀生。而亦患
答李大衡(庚辰)
每想哀座情境。辄戚然伤怀。自外归见。惠疏在案。一慰一怅。日间寒酷。堂上患节不至有添否。慰悦病老之难。吾所熟经历。苟非大段害理。只可将顺。先治己心。务持和平。必使常处于顺境。即此便是需用学力处。命退之际。自可留心文字。为培养本原地。纵无馀力。恭为子职而已。不宜忧悔度日。以害心灵耳。震相因松川读约。由公山达禅石。与黄同甫邂逅。发通右下。乃此友所草也。吾道既衰。异教将炽。勺水车火。无力可救。但思绝影深山。因树为屋。以毕馀生。而亦患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3L 页
手分不逮柰何。
答李大衡(辛巳)
洛七来奉惠疏。备审哀体支护。深庸慰幸。读书应事。随处专一。则心存志定。自不为害。乌可以掉脱为期哉。练祀不用筮则例用中丁。盖初丁则太急。下丁则恐有佗拘故也。除服一款则礼曰未小敛而至。与在家者同。(止此)虽未临终。犹及小敛。则成服必与佗人同日。其于除服。恐难更退一日。礼书又有计月不计日之證。要之成服在其月内则无退行变除之节。谅之如何。山阳之会。定日不远。而此乡则疏资尤窘。草草门排。似难副急。奋发者寡而撕挨转甚。世无可为之事。良可仰屋。
别纸
夫为妻具三年之体。则练变受葛。皆当一例。
夫为妻练。亦当以细葛为腰绖。而去其首绖。
葛带三重四股之制。
绞葛二股为绳则是一重也。以一股右纠于其间则是二重也。又以一股左纠于其间则是三重也。
与李大衡(壬午)
病未作书。但坚定心志。以履大变。以全躯命。以尽情
答李大衡(辛巳)
洛七来奉惠疏。备审哀体支护。深庸慰幸。读书应事。随处专一。则心存志定。自不为害。乌可以掉脱为期哉。练祀不用筮则例用中丁。盖初丁则太急。下丁则恐有佗拘故也。除服一款则礼曰未小敛而至。与在家者同。(止此)虽未临终。犹及小敛。则成服必与佗人同日。其于除服。恐难更退一日。礼书又有计月不计日之證。要之成服在其月内则无退行变除之节。谅之如何。山阳之会。定日不远。而此乡则疏资尤窘。草草门排。似难副急。奋发者寡而撕挨转甚。世无可为之事。良可仰屋。
别纸
夫为妻具三年之体。则练变受葛。皆当一例。
夫为妻练。亦当以细葛为腰绖。而去其首绖。
葛带三重四股之制。
绞葛二股为绳则是一重也。以一股右纠于其间则是二重也。又以一股左纠于其间则是三重也。
与李大衡(壬午)
病未作书。但坚定心志。以履大变。以全躯命。以尽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4H 页
礼。至望至望。深衣裁送。而领上不必缘。如有白缯则依同正例缘其领上。其下用黑缯缘边。无白缯则纯用黑缯亦无妨。衣长当裹足。此衣似长。而如或不足。缀下缘时稍不贴缝亦可。用深衣而浮洪则大小𧝟衣。量宜用否。掩制全幅长五尺中三尺。两畔各一尺。斜裁而削其中以为系。前面抹额。结系项后。后面压脑。交系颐下。圆摺中幅。兜下前后。云第终三年之说。亲志宜可遵守。而沴气方炽。撤家还云。势所难行。
答李大衡别纸
朝夕奠馈时。无佗子弟。当使谁执之。退陶曰子弟有故。宁亲执可也。寒冈曰丧主洗手亲奠。决不可也。令行者代奠。当从何说。
无子弟则当用行者。
礼朝奠日出。夕奠逮日。日出与逮日。乃今人朝夕食时。则上食与奠。得无相袭否。
古则奠馈异室。故日出入时行奠。而今则奠馈同室。难用此说。
奠与哭。备要分作二项事。密庵说朝哭先于朝奠。夕哭亦先于夕奠。似以一项事言。愚伏亦曰哭奠是一时事。非两项事。而礼家多以愚伏说谓非仪
答李大衡别纸
朝夕奠馈时。无佗子弟。当使谁执之。退陶曰子弟有故。宁亲执可也。寒冈曰丧主洗手亲奠。决不可也。令行者代奠。当从何说。
无子弟则当用行者。
礼朝奠日出。夕奠逮日。日出与逮日。乃今人朝夕食时。则上食与奠。得无相袭否。
古则奠馈异室。故日出入时行奠。而今则奠馈同室。难用此说。
奠与哭。备要分作二项事。密庵说朝哭先于朝奠。夕哭亦先于夕奠。似以一项事言。愚伏亦曰哭奠是一时事。非两项事。而礼家多以愚伏说谓非仪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4L 页
礼本意。
仪礼本文。亦未有两项之的證。夕哭乃昏定礼。既定而后奠。莫无未安否。哭而奠。奠而哭。只是一时事。
一日三上食。礼无其文。然先君平日偏嗜茉菜。每曰吾死后必以茉菜和饭。每日午馈之。且以人情度之。生人自午食。而灵座独阙。得无未安。
古礼下室燕馈。如平日设午馈而无哭。则正合古意。
先妣再期。在先考葬前。其日行祭与否。何以为之。旅轩曰略备祭需。杀礼行奠。丧主自不可与其事。令轻服子弟常服行之。大山亦曰再期异于练祥。退行却无义。然则虽不备礼。可略设奠。当日主位纳庙。而奠馈仍撤欤。丧人无变除之节。而遽纳庙遽撤馈。未知如何。抑可以仍奉故处。待先考葬后措辞告由行变除。纳于庙否。
杀礼行奠。当遵旅轩说。而丧毕则当入庙。入庙则当撤馈。忌不可再行。盖此是再期之祭。非可以祥论。心制非服。本以表哀而已。有何变除。
成服之日。从弟未成童者。为制衰裳以服之。邻党皆曰骇俗。
童子服重。古礼也。何论骇俗。
仪礼本文。亦未有两项之的證。夕哭乃昏定礼。既定而后奠。莫无未安否。哭而奠。奠而哭。只是一时事。
一日三上食。礼无其文。然先君平日偏嗜茉菜。每曰吾死后必以茉菜和饭。每日午馈之。且以人情度之。生人自午食。而灵座独阙。得无未安。
古礼下室燕馈。如平日设午馈而无哭。则正合古意。
先妣再期。在先考葬前。其日行祭与否。何以为之。旅轩曰略备祭需。杀礼行奠。丧主自不可与其事。令轻服子弟常服行之。大山亦曰再期异于练祥。退行却无义。然则虽不备礼。可略设奠。当日主位纳庙。而奠馈仍撤欤。丧人无变除之节。而遽纳庙遽撤馈。未知如何。抑可以仍奉故处。待先考葬后措辞告由行变除。纳于庙否。
杀礼行奠。当遵旅轩说。而丧毕则当入庙。入庙则当撤馈。忌不可再行。盖此是再期之祭。非可以祥论。心制非服。本以表哀而已。有何变除。
成服之日。从弟未成童者。为制衰裳以服之。邻党皆曰骇俗。
童子服重。古礼也。何论骇俗。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H 页
曾见郭明厚葬其祖。用砾末泥以酒水。筑圹如灰隔样。其时不知何意味。后因族人之破其百年前旧墓。见圹内砾末成石。又考存斋说。亦有目睹其效之文。始觉郭友有先见。今若石灰有不足之叹。则砾末可以代用。而酒是杀虫之物。则泥以酒亦合圹内之用。
郭君所行。自古有明證。当遵用。酒水拌匀果好。
志石之用。何者最好。士仪所谓捣灰作石几片者。古无其据。未知其制如何。
埋志则瓷器回回青。写字最好。蓝浦石次之。士仪灰石。贫者之礼也。每片书字。仅如碑碣前面。
斩衰。直领中单衣。亦当不缉边。
京中则直领中单皆不缉。然从乡俗亦无害。盖古丧人例著深衣。以布缘边。
绞带今人未尝兼带于加绖之时。
俗误不必从。出入则有带无绖。在丧次则兼服绖带。
愚伏曰因丧事出入。当服衰绖无疑云云。
古无俗制丧服。故愚伏说如此。且以营葬事出入则衰绖岂为骇俗。曾见葬山有讼者。入讼庭亦服衰绖。寻常出入之直领是代墨衰。无害于礼。远地求山亦
郭君所行。自古有明證。当遵用。酒水拌匀果好。
志石之用。何者最好。士仪所谓捣灰作石几片者。古无其据。未知其制如何。
埋志则瓷器回回青。写字最好。蓝浦石次之。士仪灰石。贫者之礼也。每片书字。仅如碑碣前面。
斩衰。直领中单衣。亦当不缉边。
京中则直领中单皆不缉。然从乡俗亦无害。盖古丧人例著深衣。以布缘边。
绞带今人未尝兼带于加绖之时。
俗误不必从。出入则有带无绖。在丧次则兼服绖带。
愚伏曰因丧事出入。当服衰绖无疑云云。
古无俗制丧服。故愚伏说如此。且以营葬事出入则衰绖岂为骇俗。曾见葬山有讼者。入讼庭亦服衰绖。寻常出入之直领是代墨衰。无害于礼。远地求山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L 页
可服。
丧葬行酒肉。已成习俗。今欲断然改之。则其间又多难处柰何。
族党主之而𩝝役夫。不至失礼。宾客饥乏者。分馈饼果宜矣。
答李大衡别纸
先考葬地。占于先墓之傍。而先墓封筑颓圮。势将改莎后可开新茔域。故今卜改莎之日。则适与新葬开土同日。改莎祔葬慰安三告礼。不得不一日并行。得无烦亵相袭之嫌否。抑将改莎祔葬两告由。合辞行之如何。
改筑毕。如有慰安之奠。则改莎单告如古式慰安奠。告曰既封既莎。旧宅维新。伏惟尊灵。永世是宁。兼为孙某官营建云云如何。
先妣再期。杀礼行奠。当如向日所教。而行奠后神位将祔庙。则前期告祠堂节次。何以为之。亦当使轻服者代行告庙否。告庙祝辞。何以措语。
轻服代告祝辞曰。主妇某封某氏。再期奄届。明将入庙。而宗子新丧。替伸奠告。庙内有龛室则当直云明将奉祔于祖姑某封某氏。
答李大衡
意表此从委访。又奉惠疏。拭昏披读。一涕一喜。仍审重闱癃候康宁。侍奠哀体支护。并庸慰释。应事之际。最患未至而将迎。既至而搀错。已过而留滞。理不明则气或馁。非必心气本弱之致。事有可悔。悔则便改。既改则更不可留悔。进修固当致力。而拘迫则难久。摧颓急宜振励。而持守熟则渐无此患。初学后生。安望其便能心坚如石。气重如山。古语不云乎。先难后获。勉勉乎吾所未能。而不可以见效之不速。懈其向上之志也。
答李大衡(甲申)
既覆更申。深慰老怀。仍谂新月向圆。哀体近复。尤庸忻幸。震相方辑通书旧劄。而尚苦外扰。祭屏图眵眼槩看。似无大误。但忌祭图太烦而复。恐当减其图数而详其节目。以为遵用地。疑处别录付送。而辑要所定。今不记得。如有疑录。从近付来则当更思量。
别纸
屏图陈设
左饭右羹之设。固是合理。而苟不深信。有难轻变。吾不敢擅用己见。有待于后人者也。更博考而审处之。
丧葬行酒肉。已成习俗。今欲断然改之。则其间又多难处柰何。
族党主之而𩝝役夫。不至失礼。宾客饥乏者。分馈饼果宜矣。
答李大衡别纸
先考葬地。占于先墓之傍。而先墓封筑颓圮。势将改莎后可开新茔域。故今卜改莎之日。则适与新葬开土同日。改莎祔葬慰安三告礼。不得不一日并行。得无烦亵相袭之嫌否。抑将改莎祔葬两告由。合辞行之如何。
改筑毕。如有慰安之奠。则改莎单告如古式慰安奠。告曰既封既莎。旧宅维新。伏惟尊灵。永世是宁。兼为孙某官营建云云如何。
先妣再期。杀礼行奠。当如向日所教。而行奠后神位将祔庙。则前期告祠堂节次。何以为之。亦当使轻服者代行告庙否。告庙祝辞。何以措语。
轻服代告祝辞曰。主妇某封某氏。再期奄届。明将入庙。而宗子新丧。替伸奠告。庙内有龛室则当直云明将奉祔于祖姑某封某氏。
答李大衡
意表此从委访。又奉惠疏。拭昏披读。一涕一喜。仍审重闱癃候康宁。侍奠哀体支护。并庸慰释。应事之际。最患未至而将迎。既至而搀错。已过而留滞。理不明则气或馁。非必心气本弱之致。事有可悔。悔则便改。既改则更不可留悔。进修固当致力。而拘迫则难久。摧颓急宜振励。而持守熟则渐无此患。初学后生。安望其便能心坚如石。气重如山。古语不云乎。先难后获。勉勉乎吾所未能。而不可以见效之不速。懈其向上之志也。
答李大衡(甲申)
既覆更申。深慰老怀。仍谂新月向圆。哀体近复。尤庸忻幸。震相方辑通书旧劄。而尚苦外扰。祭屏图眵眼槩看。似无大误。但忌祭图太烦而复。恐当减其图数而详其节目。以为遵用地。疑处别录付送。而辑要所定。今不记得。如有疑录。从近付来则当更思量。
别纸
屏图陈设
左饭右羹之设。固是合理。而苟不深信。有难轻变。吾不敢擅用己见。有待于后人者也。更博考而审处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L 页
第一帖
庙制若仿古礼。当自始祖后序昭穆。高祖世数若在昭而南向。则曾祖固西壁东向。而高祖若穆则曾祖当东壁西向。后日易世则曾升为高。祢升为祖。孙常祔祖而昭穆一定。不可易也。但东西体敌。父子不可相对。稍上稍下宜矣。古礼室中东向。堂中南向。而今以祠堂之名。定为南向之位。与古礼稍异。抑亦酌古通今之义与。
家礼有二香案。一在堂内。为参祭时求阳之用。一在阶间。为晨谒时炷香之用。有外门处。固可如此。然只有一香案而置之中门外则求神之义有未尽。当于中门内设案。置茅沙碗其下。更容主人拜位。临祭时酒注盏盘。仍列于香案左右。亦无碍于行礼。
祭馔陈设。三俎居中。而两汤分置东西端恐稳。
第二帖
主母当在西阶上。门左北面位。拜于其位。应古特位在前之义。但今祠宇。妇女难于参祭。庙有三门则非奉神主出入。当不由中门。主人出入由左门。祭物出入由右门恐当。
第三帖
庙制若仿古礼。当自始祖后序昭穆。高祖世数若在昭而南向。则曾祖固西壁东向。而高祖若穆则曾祖当东壁西向。后日易世则曾升为高。祢升为祖。孙常祔祖而昭穆一定。不可易也。但东西体敌。父子不可相对。稍上稍下宜矣。古礼室中东向。堂中南向。而今以祠堂之名。定为南向之位。与古礼稍异。抑亦酌古通今之义与。
家礼有二香案。一在堂内。为参祭时求阳之用。一在阶间。为晨谒时炷香之用。有外门处。固可如此。然只有一香案而置之中门外则求神之义有未尽。当于中门内设案。置茅沙碗其下。更容主人拜位。临祭时酒注盏盘。仍列于香案左右。亦无碍于行礼。
祭馔陈设。三俎居中。而两汤分置东西端恐稳。
第二帖
主母当在西阶上。门左北面位。拜于其位。应古特位在前之义。但今祠宇。妇女难于参祭。庙有三门则非奉神主出入。当不由中门。主人出入由左门。祭物出入由右门恐当。
第三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H 页
主母出户神位南。特立东面。而主妇代行奠献。诸父以下当立主人之西。诸母当在主妇之右。
第四帖
非牛羊豕特杀则不可以称牲。愚意则肉炙当中为正俎。(纯用毛物)鱼炙(海鱼水鱼皆用)在东为亚俎。雉鸡炙在西为特俎。不拘多少。
第五帖
饭羹当于出主时盛器。临进奉出。肝炙常炊煖于炉中。临献奉出。
第六帖
告后开门入室。恐非礼意。主人以下至庙。噫歆启门。参拜后。就当位前立。读告文。
第七帖
古礼无汤名。但左殽右胾。(又有羞四豆之文)殽则带骨。胾乃大脔。鱼肉汤之分用。似本于此。但豆当用偶。
第八帖初献
虽不逮事祖父母。而在位诸父或诸兄行哭。则主人亦不容不哭。
第十二帖阖门
主母入室。诸父以下老者退休。俟更启门。出就位。当
第四帖
非牛羊豕特杀则不可以称牲。愚意则肉炙当中为正俎。(纯用毛物)鱼炙(海鱼水鱼皆用)在东为亚俎。雉鸡炙在西为特俎。不拘多少。
第五帖
饭羹当于出主时盛器。临进奉出。肝炙常炊煖于炉中。临献奉出。
第六帖
告后开门入室。恐非礼意。主人以下至庙。噫歆启门。参拜后。就当位前立。读告文。
第七帖
古礼无汤名。但左殽右胾。(又有羞四豆之文)殽则带骨。胾乃大脔。鱼肉汤之分用。似本于此。但豆当用偶。
第八帖初献
虽不逮事祖父母。而在位诸父或诸兄行哭。则主人亦不容不哭。
第十二帖阖门
主母入室。诸父以下老者退休。俟更启门。出就位。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L 页
依家礼添此一节。
答李大衡
山居不达时变。惟以节序之变。志业之颓。不无惉懘于胸里者。忽此生朝。益切孤露之感。特蒙记念。远垂伻讯。一瓶椒花雨。正罗鹤林所谓胜似金盘露。既浇吾胸。更治儿痞。此意何可忘也。仍谂潦馀。重闱体节康卫。仰慰仰慰。南乡人事。情礼俱宜。亦有新闻长我知见者否。悠泛二字。最是大患。盛壮时节能几何。及今奋迅。惜取光阴。深所望也。衣制事不必太费戒虑。常服小𧝟。 朝令姑为许著。家居服此足矣。私祭所服。果似难安。而深衣既无邦禁。服之无妨。家儿所服。乃吾前冬劄疑礼记时所论。创新为嫌。吾则仍服旧制。而儿则遵用父说。不为无义。黑缘本非吉采。故家礼通用孤子纯素。经有明文。朝令亦有或不缘之文。素缘亦似无妨。但俗例皆用缘衣。布既粗则缘之微黪似好。带则此亦未定。而古制有司绅二尺五寸。比今布帛尺不过一尺。今若或织丝或襵䌷。依此为长而用耳伸缩。其色。古制缁辟微黑无妨。其广本只二寸而已。再缭为四寸。今用夹缝代之耳。缁冠既制。用此拜庙似好。而有缨结之无妨。日前尹仁载,尹忠
答李大衡
山居不达时变。惟以节序之变。志业之颓。不无惉懘于胸里者。忽此生朝。益切孤露之感。特蒙记念。远垂伻讯。一瓶椒花雨。正罗鹤林所谓胜似金盘露。既浇吾胸。更治儿痞。此意何可忘也。仍谂潦馀。重闱体节康卫。仰慰仰慰。南乡人事。情礼俱宜。亦有新闻长我知见者否。悠泛二字。最是大患。盛壮时节能几何。及今奋迅。惜取光阴。深所望也。衣制事不必太费戒虑。常服小𧝟。 朝令姑为许著。家居服此足矣。私祭所服。果似难安。而深衣既无邦禁。服之无妨。家儿所服。乃吾前冬劄疑礼记时所论。创新为嫌。吾则仍服旧制。而儿则遵用父说。不为无义。黑缘本非吉采。故家礼通用孤子纯素。经有明文。朝令亦有或不缘之文。素缘亦似无妨。但俗例皆用缘衣。布既粗则缘之微黪似好。带则此亦未定。而古制有司绅二尺五寸。比今布帛尺不过一尺。今若或织丝或襵䌷。依此为长而用耳伸缩。其色。古制缁辟微黑无妨。其广本只二寸而已。再缭为四寸。今用夹缝代之耳。缁冠既制。用此拜庙似好。而有缨结之无妨。日前尹仁载,尹忠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H 页
汝来留二日而去。忠汝顷往春峡。访郭鸣远留数日。视其志入山犹恐不深。所赠诗清閒可诵。略有秋味可存活云。尚可幸也。安知彼不为得计乎。
答李大衡(乙酉)
娥林归。屈指计日。惟花峡信息之得闻为望。而卯君自江林归。传言相遇于酒礼之席。不能道其详。已疑其无所遇而归之早矣。潦暑罕古。念菀政切。伻来珍札覼缕。仍谂笃老无大损。閤里胎候祥顺。深所慰祝。震相七旬而得一孙。骨相秀朗。认是祖先馀庆。礼书勘誊。姑且束阁耳。河酉两书欣领。而权令则吾南文学边第一指者。问答之际。必有可闻。抑其撞钟之未尽舂容否。白云洞吾所愿游而未得者。俛仰之际。必有感发之益。况转到陶山。宛奉春风巾袂。可谓不虚作一行矣。鸣远之客地失佳耦。何其穷之至此。金峰种藷。竟何为耶。抑天不欲使斯文更振。而任佗好人作乖耶。会辅契之零星。自可预料。而退而,忠汝倘或赴会否。老炎不退。吾行则未可期也。中庸讲录。乍看果精详。而留俟更勘一遭。其外诸书问答。并得通录则尤好尤好。
答李大衡(丙戌)
答李大衡(乙酉)
娥林归。屈指计日。惟花峡信息之得闻为望。而卯君自江林归。传言相遇于酒礼之席。不能道其详。已疑其无所遇而归之早矣。潦暑罕古。念菀政切。伻来珍札覼缕。仍谂笃老无大损。閤里胎候祥顺。深所慰祝。震相七旬而得一孙。骨相秀朗。认是祖先馀庆。礼书勘誊。姑且束阁耳。河酉两书欣领。而权令则吾南文学边第一指者。问答之际。必有可闻。抑其撞钟之未尽舂容否。白云洞吾所愿游而未得者。俛仰之际。必有感发之益。况转到陶山。宛奉春风巾袂。可谓不虚作一行矣。鸣远之客地失佳耦。何其穷之至此。金峰种藷。竟何为耶。抑天不欲使斯文更振。而任佗好人作乖耶。会辅契之零星。自可预料。而退而,忠汝倘或赴会否。老炎不退。吾行则未可期也。中庸讲录。乍看果精详。而留俟更勘一遭。其外诸书问答。并得通录则尤好尤好。
答李大衡(丙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L 页
险岁之音。每以未的为菀。委伻情札。如对雅仪。就谂省率无大损。篱底之祲。渐就廓扫。此岁而得此。亦可幸也。震相昔疾今愈。外似康强。而中实惫败。重以稚孙患鳖。跨月不差。弱儿添痞。看书无隙。澹季移居。对床益稀。外至惨报。镇日惊心。宋蘧庵之哭子与妇。李器汝之泣殇成疾。已极愕惨。而圣必之劲资敏识。亦岂易得。而遽属各天。衋然无以为怀。礼书近才了勘。补以图式。眼瞀手拙。纸短笔荒。徒费精力。恐难传看。凉后若得相握则求抄一通。以遗后承计。求志录二十三卷。曾所毕誊。而惟理学综要一帙。似为未了之案。道义不明。功利自胜。而天理之定。要在久远。看彼贪功饕利之辈。天实欲增其恶而毙之。况其生可愧。则虽生亦死者乎。为善得祸。世固有之。而苟有其实则必有不朽之令名。不食之馀荫。为今世之士。但能力于为善。期之以朝闻夕死可也。不可以煦孑之仁义。妄求未定之福寿也。夏做必多恢奇可观之文。何不寄来。以豁吾郁塞之胸乎。凉生一握可摅怀。姑此缩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