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3H 页
答崔肃仲(正基○乙亥)
不面而书。古有行之者。而例皆施之于望实俱茂之人。执事乃不吝。加之于空疏老草之物。辞旨之间。亦多有杏桃之于暗香疏影者。令人汗发于寒天也。说心说性。犹是昔年事。见今心思凋耗。性灵迷茫。腾理口舌。果何益哉。许郭两君。偶相逐臭。而鄙人轻为示朴摸象之言。至彻崇炤。窃恐损贤者之知。今乃以发前人所未发推借之。不亦过乎。吾东性理之学。分为二涂。诚如盛谕。而近日心性两歧之说。其害甚于主气。盖以气为主。固不免差失妙用。而犹知根本之在理。其本自一而专主双关者。并与根本而二之。理欲同体。善恶对生。流弊所极。将至人兽无别。况又獐边是鹿之论。莫露傀儡之面者耶。心即理云云。实孟程以来固有之旨。政非鄙人刱出。只缘主气一队。硬把王馀姚认气为理之差。斥之为邪说久矣。所以骤闻可骇。然此乃直指心体之论。请敢究言之。夫理者气之主宰也。气者理之资具也。理为真体。体是一原。理为妙用。用亦一路。故从古圣贤。皆以主理为宗旨。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3L 页
若乃心者性情之统名也。性乃心之体而性是未发之理。情乃心之用而情是已发之理。此实太极之全体也。性具乎阴。情行乎阳。固未尝离乎气。而心之未发。气不用事。心之才发。理自直遂。则安可以所资之气。看作相对各出之物乎。尤何可认作大本乎。程子固尝曰性即理也。而又必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之受于天而谓之性。自性之存乎人而谓之心。朱子固尝曰心之动静是阴阳。而亦必曰心固是主宰底。所谓主宰者。即此理也。初非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此岂鄙人之所杜撰出者乎。心与性只是一而二。一者何。心无体。以性为体也。二者何。性只是体而心却该用也。性之浑然便是心体。心之粲然便是性发。而心者主宰常定底。故占得浑然处多。性者发出不同底。故占得粲然者多矣。退陶从心之动静上说。故曰心静而太极之体存焉。心动而太极之用行焉。仆从心之本体上说。故将心做太极看。即所谓太极者。性情之妙。乃未发已发一动一静之理也。言各有所当耳。尘缰俗臼。汤剂薪忧。政是有生之所不免。随处用心。即此是学。主理御气。尽于日用间著力者。岂止为谈空说妙者之把柄哉。仆学不循序。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H 页
而无成。志气先衰。精力异昔。无以藉手于彊辅。而落落相望。空吟道左之杕。何幸高明辱与之相仗于晚境。邻便甚好。庶可源源欲相厚。岂有量哉。
答崔肃仲(丙子)
春风料峭。侍学清和仰慰。心说既知本体之为理则妙用亦应如是。理一分殊。定见可立矣。贯动静该体用能寂感。既莫非太极之妙。太极何尝离于阴阳耶。至于真妄邪正。计较思量。皆理发以后气顺气掩之异。而致得如此。亦当克治遏伏乎其气之病。而充养保存乎此理之真。若于大本上夹杂佗不洁净之物。而妙运处容护佗许多粗恶。则何学之可议哉。就气不用事处谓心即理。即程子所谓性则理也者。谓性则理。而性岂无气而独立。但味心无体。以性为体一句。则可知心固理气之合。而心之本体。即是理云云。果似圆满周至。而所以不契于南黎者。以其似乎獐边是鹿之说也。盖心之得名。政在乎主一身该万化。而理为之主。气为之资。单说其主而资具自随。心乘气机。如人乘马。言人则自有马。乌可指人而曰兼人马哉。今不必空说心。即于吾心发处体验。则其果有二本两歧乎。然盛说亦自无病。循此而益究其源。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L 页
当有妙契超脱之日。请姑置此而徐观之也。
答崔肃仲
榴夏自伊渊还。始闻高驾过门。失握之怅。迄今未弛。续拜惠翰。仍审寒总。慈闱体节无损。省馀横经。益究精微。真乐在是。何待外求。震相学不入用。老而癖游。要以反覆乎物情时变。参互乎天机人事。莱馆之行。殆亦有为而发。然感愤适足以伤怀。劳惫自至于添祟柰何。启蒙一编。诚好有精力时究研。须直从大根本上顺推下来。以达乎千枝万叶。愚谓读启蒙者。不于河图上画得卦出则无以见庖牺心法。不于卦画上推得象来则无以知文王手段。盖气行数内。理具象上。非若佗书之直说理故耳。鄙生果尝劄疑于是编。而推说之际。颇似有牴牾于本文者。露拙恐启争端。而驳论又可相发。故谨此裹呈。
答崔肃仲
会友禅庵。阅日还栖。惠书留案。摩挲感叹。如觌温醇之容。而岁寒相期。老怀更切。恪惟伊间。侍学增重。气机渐僿。异教将炽。吾辈苟寻得安身立命之地。则尚可以因树书影。而昨见左峡通章。以今廿五会于崇报堂。议定疏事。燎原之火。非勺水可救。倘可以入山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5H 页
采蕨。为究竟法耶。顷于灵川。与十数同志。讲鲁论数篇。颇尽舂容之响。而但欠愤悱之实。此近未见有可大受者。深愧倡率之昧方也。管窥果颇有自得处。而浩大深密之评。恐出于相爱之过也。幸于翔矧之馀。煞费勘覈之力。明九卦以处患。会万数以通变。为今日受用地也。别纸略此条答。而想不中理。更赐驳正如何。
  别纸
 一故神。
横渠每从气上说到理。与孔周朱相传宗旨稍异。上文曰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是以太极为一。两仪为两。而一之于性。故曰一物两体气也。其所谓一。固是滚合之一。其所谓神。亦其两在之体也。朱子编近思。截去首尾。单取一故神三字。而兼及于两在。故不测之自注。盖以宗旨言之则一者太极。在人则为诚。两者阴阳。在人则为几。神乃太极之妙用。而或在阴或在阳。善应而不测者也。由孔子以来。以理言神。而横渠以合一言者。已觉递低。况便说一气故神。则所谓太极者。果何为哉。(横渠每以气为轮回反原。常存不灭之物。而气上便有其理。故曰太虚是气。又曰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5L 页
仁之道(止)仁之理。
公之于仁。犹中之于礼。正之于智。可以状仁而不可以名仁。仁是人心而为仁之道在乎公。(克己)公是天理而体公之理便能仁。(无私)道以当然之用言之。理以实然之体言之。克去己私。仁之道也。廓然大公。仁之理也。朱子曰公是仁之前事。此说尽之。道理字训以方法。意通而辞窒。
答崔肃仲
儿归而未见答。怅然者久。璟熙回始承覆。喜可知已。木落寒总。更请省馀经体。益臻充腴。震相怕寒倦游。杜门佔毕。而儿子干务妨学。持守处固可尚。而苦无展拓之功。师表之云。奖许太过。而乃父空疏。宁有衣钵之可传耶。窃念为学之要。只在于存养省察充扩克治之间。而本原上未有端的见得。则工夫无所倚靠。毕竟成就得含胡骨突半间不界底学。而今之学者。鲜见卓然有定本者。是可忧也。大抵天下之义理蹊径。靡不会通于朱子。而朱子说亦有自相矛盾。不可一例尊信者。要在审校早晚。而拈出定论。以为依循用力之地。如言心言知觉言神处。类皆三变。辛亥以前。异于癸丑。癸丑以后。亦异于戊午。此等处类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6H 页
而参考之。然后可得不迷于向方。以座下之聪明悟解。一案可知。如仆则鼎器已亏。漏水无盛。尚何望濯旧来新哉。管窥谨领瓻还。而适有金海一生委来学易。问难之际。因得更勘一下。要之岁内可毕。开正有便。当更送下编。然借书本意。惟在于摘瑕赐斤。而不下一语。抄录而止。政恐謏说未勘。反损贤者之知耳。
答郭世明(丙子)
岁饥天寒。系恋尤在于同志。惠札远垂。辞旨勤挚。三复感叹。菽水难继之患。凡为人子者。孰不伤叹。而但尽己分之所当为而已。失义之养。非所以体亲志。恭为子职。亦岂无寻数之暇。惟恐意之未能专一耳。乡里之秀。颇有合志同方者。若以多问寡。能问不能为法。则必有相资而相发者。若又以李文公某所国色之说推之。则就正请益。不患无其地矣。寡过二字。诚为要法。而苟不取人为善则何从而知其为过。何据而改其所过哉。人须有勇往之气。然后方能一变至道。不博而约。亦终于陋。幸及今少壮时节。惜取光阴。立得根基。震相藜饱布煖。以老占便。而但恐年数不足。志业未究。昼辑春秋传数段。夜诵心近书数编。室里啼呼。门外扰攘都不入心。稍可得力。然此特炳烛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6L 页
之光耳。退而器汝近得数宵之款。深有丽泽之益。而追念圣养。如丧惠质。期三百盖尝究研一番。而以其非急务也。故都忘之。如明道之于尧夫数。别纸条答。恐未中理柰何。大衡曾誊去鄙说。倘借看以推衍否。为学须先于平易切实处研究纤悉。务有以培壅本原。则将来游刃之恢。可及于盘错之处矣。相握未易。相期实深。庶有以默会而加勉否。
答钟山斋诸生郭世明等(乙亥)
两地礼会。乐与佥贤联翩。而犹恨文具胜实味浅。不足以鼓发进修之志。披露平生之蕴。所以归后即草瞽说。仰副谬嘱矣。一幅珍函。意寄隆深。病未趁谢。朔嬗而怀益新。恪惟晚热。佥体动止万裕。盍簪之乐。亦应有契于名理。僻处幽广。独理残编。宁不迋迋于梦想也。窃覸贤辈。天禀煞高。志尚尽美。而为己为人之际。未能一刀两截。濡恋于文艺之宿习。分哜于义理之淡味。然人病不求耳。求之则在我。苟能矫轻而警惰则气未有不顺乎理。苟不畜疑而护短则世自有乐告以善者。及此年富力强之日。进德修业。何患不到于昭旷也。仆则从前伎俩。每欠于完养心神。早衰多病。未必非钻研之为祟。惟冀朋友之助。庶收桑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7H 页
之功。所以过从之际。辄有倾倒之意。佥君子若赐提挈。互相讲劘。则佗山之石。亦可为琢磨之用矣。大衡近已返省。想又西为矣。此乃有精神而醇者。深欲其早解右佩也。纸短意长。惟冀懋业增祉。
答崔汝晦(宪植○己卯)
文字精华。先露于眉睫之间。而义理蹊径。自𥇕于谈辨之际。金溪一席之晤。耿耿在心。而鄙人初无孚尹之实。未必有启发之益。高明远投长笺。推诩过当。成己成物。立必俱立等语。直令老物骇汗。而其逊志乐善之美则诚可感叹。仍谂潦暑。省怡动止承欢增翕。种学绩文。日有成绪。仰慰区区。座下姿禀清明。藻华赡敏。脩途远驾。便可以咫尺九州。悠泛颓惰。无或撝谦之过耶。有意此事。便宜放下佗念。直前担夯而已。岂待耄言也。
答崔汝晦
周岁阻音。每切嫪恋。邻便获奉珍札。如对清范。秋风又飂厉。书后省节万卫。经候崇毖。身居事育之地。宁无外务之挠。而随处存心。循序做去。则即此是学。岂无馀力可及书册。人每以读书应事为二致。读书固将以应事。苟以事为障则书将何用耶。直以当事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7L 页
际。自汩其心。安排系累。反为物役。费尽气力。转生葛藤。事未了勘。气已萧索。故自不能读而终于颓堕耳。行之不力。实由于知之不真。而思虑麻生。亦自是不曾致思。思苟正矣。义理端绪。要妙无穷。悦而又绎。欲舍不得。私意妄想。何所容于其间乎。知苟真矣。蹊径当下瞭然。趯著脚指。便可滔滔行去。更安有茅塞之患耶。仆亦坐在里许。而谩诵不逮之言。诚以少年时节。尚可自力也。仆平生薄有穷究之才。兼抱论著之癖。升提时多。降伏时少。风火为祟。疡尰屡发。秋凉作苌山椒井之行。沿路游赏。未能专意于浴事。归栖后又复守静虚堂。钻了故纸。家世两忘。事不入手。载之空言。果何益哉。漏泄云云。政恐如此明白说破。人自不到得。苟其知道。何尝为笼罩之论。自欺欺人而止耶。家贫则难于致养。亲老则难于旷省。而从师取友。何待于准备囊橐。但恐仆非其人。自无薰陶之资。早晚委顾。如有疑难相发之益。则敢不倾囷倒廪耶。今之学者。实无刻厉之工。而虚作退托之辞。自为护短之计。而长人伪冒之习。极可戒也。
答崔汝晦
非意承惠翰。殊慰老怀。大冬凌兢。更请省事增卫。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8H 页
时清凉之游。玩道体之峻极。验天机之活泼否。年富力强。何以致中虚之祟。无或所养乎中者未熟。而所得乎外者非真耶。心外无事。事外无学。已前无事。适所以昏昧其心。到今吝滞。似未免㩢揳为祟。然贤者岂有是病耶。震相块坐密室。仅保衰壳。而儿读朱书。父检朱劄。世事悠悠。付之膜外。村童课小学。得以警省于嘉言懿行。远客讲大易。又以温绎乎妙道精义。皆有相长之益。而但觉年光易逝。志气难彊。未副受中之责。终为没身之恨耳。
答郭明厚(乙亥)
以一身而猥结三世之契。因数面而话到千古之心。归来爽然若有得也。谓外珍札。情理俱到。蒿目顿开。虽其推借之盛。有不敢承当者。而乐善求益之意。迥出常品。深可嘉叹。槐期渐近。想不免随众应赴。而此事今无准的。不必浪费心力。惟是读书修行。以淑其身。乃其本分之所当为者也。贤者岂不知此。特以熟处难忘。实味尚浅。所以不免于悠悠也。顷去契序中。笃志切问两款。自是孔夫子指示入头处。斋记中白直二字。又是彻上彻下之真诠。盖人之气宇厌厌。志尚草草。得小自安。安肆日偷。志不笃故也。护短者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8L 页
而不问。骛外者问而不切。循例塞责。临时拣难。皆古君子之所不屑告语者也。学是那立志之实。思是那好问之基。而志不笃则无以极高明。问不切则无以尽精微。此乃学者之最先著力者也。若夫直之一字。大舜所以建礼乐之原。仲尼所以赞乾坤之道。而紫阳翁单传密付之诀。亦惟曰圣人之应万事。天地之生万物。直而已。诚以人生本直。不直则道不立。持敬为直内之要。集义为直养之本。古圣贤千言万语。容有外于直字者乎。仆粗见于此而行之不力。到今老大。只探得粗底直。深有味于退陶白直之训。聊为座下诵之。仆于交际之间。每不恤躬之不逮。直欲倾倒无馀。座右若以一日之长。俾为丽泽之资。则鄙亦乐告而不敢辞矣。凉后左顾。预切忻企。未前惟冀夯善懋实。
答郭明厚
月初历云山。得奉十月旬间书。归后无便可覆。摩挲心书。益叹唐华之室远也。觱寒卒酷。仰惟省馀学履珍毖。斋中佥益并晏裕。日夕切劘。果有直谅之益否。期望之深。旋庸劳溯。震学不加进而岁不我与。冀于未死之前。粗塞受中之责。每日朝起拨昏雾。课授六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9H 页
七冠童。红旭上囱。草辑春秋传三四段。以是为日用节度。而但恨蒙程迷塞。难于开发。众说参差。难于折衷耳。儿子得分。适足以困之。汩于冗干。既无修待之方。拙于时好。宁有侥倖之望哉。只得任天而已。收置门墙之云。欲使我犯好为人师之戒耶。但望过庭之馀。留心于功令之外。读书讲义。务要有益于身心。则虽使剡溪雪阻。栗里云停。亦无异朝暮于相遇。何必以左顾之勤。为相厚之谊哉。气质之性。果与鸣远屡辨。而末后究竟。乃在于不须言。(未发之前。不须言气质之性。)亦恐不须言。颇似莫须有耳。盖气质之性所以得名者。乃在于气质用事之际。气浊而质驳者。其性变于恶。气清而质粹者。其性遂于善。故皋陶九德。言其气质之善。而宽栗直温。皆发而后事也。伊训之不义性成。召诰之节性其迈。邹书之忍性。谢氏之性偏难克。皆以气质之性之恶者言之。而成节忍克。亦发而后事也。若又移上一步。亦只是孔子所谓相近之性。孟子所谓性也有命焉之性。或言之于善恶之不齐。或言之于声色臭味之欲。何尝说到于未发时浑然之性耶。奇台之学问甚邃密。而亦恐气为祟。去贰佗一原之真。殆非朱子之意。今谓未发之前。亦有气质则固矣。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9L 页
而谓有气质之性则不可。谓有气质中性则可矣。而谓有气质底性则非矣。圣养慎节。近闻越添。天生此人。既赋以美质。而又将啬之以命。不令成德耶。吾道甚孤。老怀益凉。更愿讲贯之馀。时惠精切之论。
答郭明厚别纸
寒冈所论夫主妻丧。是指夫为家主之礼。其曰夫有尊亲。似或宗子及伯父之属也。今此哀家则舅主妇丧。自虞祭凡有祝则当云舅使子某告于妇某封某氏。若馈奠则子自执之。不以烦尊者矣。虞卒哭夫若子主之者。主其奠献之礼也。祝辞则当用舅使子之例。至于祔祭则自有宗子主之。虽设祭于哀家。令从叔前期告由于祖龛曰。今以从嫂某封某氏隮祔。有事于显祖妣某封某氏。请主诣叔父家。若远则请主下改云玆以纸榜。行祀于叔父家敢告。及初献祝曰孝孙某。谨以清酌庶羞。适于显祖妣某封某氏。隮祔孙妇某封某氏尚飨。亡者前当曰宗子某。谨以清酌庶羞。荐祔事于显从嫂某封某氏尚飨。初献告。宗子为之。亚献哀为之。终献贤閤为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令王大人若可躬参。则舅姑行亚终献于元位。仍就新位前坐定。执事者斟酒奠于灵座。无拜而兴。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0H 页
可。
父在不为妻练者。无子之妻也。今哀家所处则不但行练。亦且行禫。而其不杖者。父在祭位故也。非凡佗馈食亦可去杖也。
妇人既除要绖。则绞带当以练布为之。禫后于素服上加黪带。恐当然。今俗妇人不著大衣。终非礼意。
虞卒虽或失礼。练时自当改正。家规虽或循例。大节亦当从正。近世祥后直著网巾者有之。直服𧝟衣者有之。或有以心服而除于再期者。皆知礼者所不取。
答郭明厚
示来礼说。可认审问之盛意。按礼杖期以上。方有练禫。夫为妻固杖期。而父在则父为主。子不得练禫之也。但其妻有子而没则三年之义未尽屈。故祖不压孙。为孙而行练禫。然著代在子。初不可使孙而代己。小记有舅不主虞卒之说。而问解续曰夫若子虽主之。祝辞则当用舅使子之例。合二说而通看则夫若子主之者。但主其奠献之礼。而不以烦尊者也。犹必用舅使子之文者。祖虽不与。而犹为祭告之主也。虞卒尚如此。况于练禫之重祭。孙何敢越父而为献主乎。又何敢代祖而为祭主乎。舅不行禫。祭义生于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0L 页
也。舅犹主祭。家事统于尊也。今曰舅为孙某而系之以告于子妇则是舅自为献主也。上非所以安老。下非所以安神。与小记之文颠矣。反又使孙为初献则大违著代之义。而亦异于问解之例。盖祖为祭主而子成人则著代于子。使于己不与祭之时。代己为初献。惟子不在。然后孙得以代祖主献。此夫若子主之义也。今于夫在祭位之时。使己子而代献。则是乃夺子之重而归之孙也。夺父之重而代其祖也。金友之有是说。岂其然乎。小记之但言虞卒。对祔而言之也。虞卒主乎安神。乃使其夫为初献。祔则上祭祖妣。故舅自行初献也。若祥以后则单祭而已。故皆蒙虞卒之文。若谓主之之主为祭主。则乌在其父在父为主之大经乎。
  别纸
仪礼不杖条曰大夫之适子为妻。是周礼贵贵。为大夫压降。士之适子。似不在此例。疏中虽有凡适子皆然之说。而朱子独遵经意。家礼妻服一定为杖期。而不论父在与否者。唐宋以后。无大夫降故也。且为妻与为母同。但从父在不杖之说。则为母亦可不杖耶。父不在位。若寻常馈奠之时则子之当杖明矣。妻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1H 页
既是杖期则独可无杖于父不在之处乎。若以父之生存而便皆不杖。则庶子父在为妻。以杖即位何也。
答南圣行(健)
顷执事过听浮谈。远寻委巷。天借三日之雨。获资丽泽之益。而一别弦矢。音问难凭。端粹之姿。警发之论。印著心头。每入梦想。儿自山阳还。传致珍札。虽其称道之盛。未敢承当。而相与之厚。重可感叹。恪请书后侍学清裕。奉亲干家。自是下学处实务。而但有馀力。不宜沁泄。天下之最难得者少壮时节。才著力则可做毕生根基。才放意。便有无穷追悔。以执事刻厉之志。岂待耄言耶。盖心者人之太极也。统性情而乘气机。性者太极之静而体立于阴者也。情者太极之动而用行于阳者也。单以性言太极则太极偏于未发。而朱子所谓尖斜底也。言四端则不能该七情。而言七情则该四端在中。此中庸好学论之旨也。今言天命之性。而独拈四端为用。则抑以七情为不出于理耶。四固理之直发。而七亦理之横发。何谓横发。以其此心之理。感于气而从气也。对待说时。固可分之以理之发气之发。而浑沦看来。何莫非理乘气而发者乎。阳刚为善。阴柔为恶。象类固然。而阳不可无阴。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1L 页
不容有恶。其实则阴阳皆兼善恶。而善则当扩。恶则当祛耳。圣人所以立人极则在乎主静。而正义实属阴静。以动静言。其可以静者为恶乎。执事之言。非不合理。而不可局定看。故诵言及此耳。
  别纸
大学明德。世有以本然之气。湛然虚明赚说者。盖于心体上。不欲单指理故也。然章句明言其气禀所拘。本然之气。果在所禀之外。而以气拘气则是有两气也。且气既明矣。又何待明之之工夫乎。朱子论此曰这道理光明不昧。方其未接物时。此理固湛然清明。及其遇事而应接。此理亦随处发见。又曰便是心中许多道理。光明鉴照。毫发不差。又曰理在这里。本是皆明底物事。初无暗昧。人得之为德。又曰天理在人。终有明处。人合下便有此明德。虽为物欲掩蔽。这些明底道理。未尝泯绝。何尝有明德兼气之證乎。今为兼气之论者。语稍穷则必曰岂有无气之理。今夫水之在地。未有无地之水。而水自是水。地自是地。单言水处。何可搀说地乎。
答南圣行
江海迢迢。雁足无凭。白头吟望。每切𢝋𢝋。因甥君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2H 页
忽领珍翰。爽然若烦襟之洒晚风也。书后亦既两月。更请省候增康。汤膳之暇。例难刻厉做工。而为子尽职。即此是学。况其馀力足可温绎。少壮时悠泛。便无根基可恃。老大追悔。昔人炯戒。座右宁有是耶。震相伎俩犹在。而精力不逮。旧知易忘。新得难冀。其所不住修改者。亦恐未为定本柰何。儿子自力看阅。时能开发翁意。而替干妨学。未能长进。知旧之往来者。与时世污隆。批退者多收拾不上。皓天不复。忧如之何。来谕以性为人生而静以上本然之真体。而以心为形而后事。似若歧心性而先后之。然程子曰心则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所主为心。实一道也。朱子曰心只一个字母。性情字皆从心。又曰人多说性方说心。看来当先说心。太极图解以心为最灵。而因曰最灵者纯粹至善之性。所谓太极也。然则心性之不可歧说明矣。且道易所谓天地之心。书所谓上帝之心。果可谓形而后事耶。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仁义之心。果可谓气质之性乎。盖性犹太极。心犹阴阳。本是借谕说。以太极之不离于阴阳。證性之不离于心。如来示则性理心气。灼然相对矣。朱子何以曰惟心无对。何以斥释氏之学心与理为二者乎。虽以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2L 页
性言之。成之者固是气质。而性只是理。虽于气质上标名。初非气质之所能囿。单指其理。亦岂非本然之性哉。既有不与情对之性。而又有与情为对之性。则性有两副。而太极亦有二层。恐当更思者也。
答宋甥致车(晋翼)
二气有流行底。有升降底。天地之常度。左旋而右转。水火之妙用。上升而下降。邵尧夫论先天图。既有左旋右行之说。而继之以阳上交阴。阴下交阳者此也。默轩说曾奉阅。而专就流行上推去。鄙说则兼指升降底。故其论乾坤艮兑则同。而坎离震巽则异。盖乾坤艮兑。生于二太之定体。而太阴太阳。实主运行之权。坎离震巽。生于二少之妙用。而少阴少阳。实主升降之机。流行则以左右而顺布。升降则以上下而交媾。夫阴阳交媾。方成造化。故天一之水下降而交于地二之火。地二之火上升而交于天一之水。此乃少男少女相合之象而成物之本也。一而二者。其象为少阴。而少阴必成于少阳。二而一者。其象为少阳。而少阳必成于少阴。故少阴退位于东。(东是少阳之方)得三者为离而得八者为震。少阳退位于西。(西是少阴之方)得四者为坎而得九者为巽。二老进位于南北。则二少之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3H 页
位于东西。理固然也。离为日而位东。坎为月而位西。则震巽之当析于间位亦明矣。震本从离而太阴成卦。不得不亲坤而位东北也。巽本从坎而太阳成卦。不得不亲乾而位西南也。今曰一八七合而为离。则八本在东。离位已定。更何往也。七乃在南。乾行先至。更何赘也。二九六合而为坎。则九本在西。坎位已定。六乃在北。坤道当居。其不可更往亦明矣。一八二合而为震则二位在南。何缘析震于东北也。二九一合而为巽则一位在北。何缘析巽于西南也。且每卦初爻是两仪。二爻是四象。三爻是八卦。一二三四。四象位也。一二三四九八七六。八卦位也。而今此上爻之数。乾离同得七。坤坎同得六。震兑同得二。巽艮同得一。则有一二而无三四。有七六而无九八。卦画之本于河图者。果安在哉。乾离同宫。坤坎同宫。震兑相配。巽艮相挨。颇似后天说话。而其于卦位。反用先天何欤。离中虚故以阴为主而居八云。则卦成于七而位定于八。似亦违于左旋者矣。坎中连故以阳为主而居九云。则卦成于六而位定于九。似亦异于右旋者矣。成卦之妙。定位之实。专在上爻。而震巽以初画而设位。坎离以中画而定位。初不与卦气推配。又未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3L 页
何故也。老者成之类。少者生之类。则乾坤之老。固当归重于成数。而坎离二少。何必叠并其成数乎。兑艮始生于二老。震巽终成于二老。亦何必终始于生数也。吾意则乾坤二老而不变。故以成数而定位。坎离二少而相交。故以生数而正位。震巽始少而终老。故以成数而就隅位。艮兑始老而终少。故以生数而就隅位。然以默翁之邃于易而为说如此。当必自有精义。而鄙见为不逮耳。朱子曰若就第三爻说则两仪又为太极。而四象又为两仪。四象为两仪则八卦亦可为四象。此所以每祛旧一爻。而更从新一爻者也。细玩启蒙则可知已。
答崔圣奎(学升)
稠中之面。书里之衔。衰精殆无以照领。而书之论心。却衬于见面也。雪冱凌兢。恪请书后省履温裕。中庸诵数之际。益有体验之味否。道理尽剖析尽好。方有切实受用处。方有浑融打合时。幸不住用工。震相近苦寒感。殊妨佔毕。来谕过自菲薄。谅出求益之诚。而既读思传。以真实心行真实事。足目俱到。安知无豁然之日耶。疑目拨忙申答。恐未中理。继此而往复论难。得以短长相益。区区之望。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4H 页
别纸(中庸疑义)
 程朱释中字之异。
偏之极则倚于物。添说不倚。方尽中字意。然单说不偏。亦含得不倚意。就发处看则仁之发偏于仁。义之发偏于义。发而喜则倚于喜。发而怒则倚于怒。浑然在中不偏则焉有倚。
 程朱释庸字之异。
惟其平常。所以不易。单言不易。或有过常而认作正当者。
 中庸乃传授心法。首章不言心。而但言性情之德。
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而戒惧谨独。乃其心法也。近世学者。求心于性情之外。已失心法之传矣。
 理先之义。似在亦之一字。
太极既生阴阳。而仍寓于阴阳之中。性命之于形气。亦犹是也。未成形之前。理实主宰。已成形之际。理仍挂搭。亦之一字。所以明本有之实。
 礼乐刑政。于人可也。于物亦有之乎。
得其序则礼。得其和则乐。当杀而杀为刑。当育而育为政。
 章句吾之心正。不曰性。而曰心何欤。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4L 页
中庸不言心。而非心则无以立大本。故于此言心。首章不言气。而无所乖戾。亦自是理发而气顺之者。故于此言气。心能妙性。气能发理故也。将心对气。亦可见气之非心。而以心言性。亦可见心之体便是性。
答朴守玉(升烈)别纸
 万正淳以谢氏帝者天地作用之说为非。以程氏主宰谓帝之说为善形容。而先生答以得之。则主宰作用之别。可得详言欤。
主宰是妙应之名。无为之为。不动之动。出于自然。作用是造作安排之名。有为之为。动之之动。顺逆不同。盖主宰底是理而帝是理之尊号也。作用底是气。而帝何尝有作用乎。
 朱子答徐彦章书曰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夫厮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答林择之书曰人固有无所喜怒哀乐之时。然谓之未发则不可。两说不同。何者为定论。
答林书是述延平之言。而朱子初说也。答徐书是述子思之旨。而朱子定论也。未应物时。人人皆有。而大本之中。即此在焉。但以气禀物欲之累。而不能常立。故主敬谨独。所以立大本也。今于本体上。搀说工夫。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5H 页
谓无复未发之中。中即性也。性岂因存养而方有哉。中庸或问曰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不以贤愚而有别也。
答金圣涵(滢东)别纸
 子之小祥值妻丧练月
冤日若在初旬。则不得不先行祥而后行练。若在望后则练以丁日。必须先行练后行祥。盖有故无故。不可预料也。
 本生心制中行妻禫。
禫是入庙后安神之祭。初非为自身之安吉。禫乃丧终之祭。亦非若时祭之纯吉。则丧中无禫之说。恐非经意。况本生丧既祥。服已除矣。不可以丧中论。今诿以心制在身。而不行杖期之禫可乎。本生丧未除之前。犹许为所后行禫。则不杖期既除之后。独不可为杖期行禫乎。旅轩曰大丧之禫。何可以齐衰之在身而废其事也。然则杖期之禫。何可以心制之在身而废其事也。
答李叔瑞(瑨铉)
顷年枉存。尚铭在肺。恪承珍翰。推借过当。良深汗蹙。而乐善求益之意。重可感叹。楝风微薰。更惟省体康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5L 页
泰。窃观来谕。意旨温粹。文辞雅驯。可认进修之实。世事虽多。莫非已分所当做。随处尽心。即此是学。第于应酬之馀。痛除悠泛之习。亦岂无亲书册窥义理之暇。而可得以致力者耶。惟在立志之固而向道之勤耳。如仆鼎器已亏。炳烛光微。种种有日暮道远之叹。学不加进。言之反怍。而座下有问。未可以躬不逮而不献愚也。别纸俯询。尤是名理头颅。聊悉所知仰覆。如未中理。倘可十反否。吾东一队之学。主见从气上入。故刱为心即气之说。才见人主理言心。便曰心即理。乃阳明之学也。以此为挥斥理学之把柄。其实阳明认气为理。世学认理为气。以心为理。以心为气。若相反而实相合也。就见在物上看则理与气。动则俱动静则俱静。而气之动静。便是理之动静。就开辟源头看则理有动静。方生阴阳。阴阳既生。便会动静。理之动静。固先于气之动静。然旧气才尽。新气便生。何尝有截然先后。气亦非私自动静。理便乘载其上。要之理者动静之主也。气者动静之资也。理气既不相离则安能各有动静。谓之两件事者固失之。而只看作一件事则又恐有违于未有此气。先有此理。气有不存。理却常在之旨。一而二二而一。政须敏妙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6H 页
答金学初(智铉)
金猿归客。唤起西湖之鹤。阿戎共谈。兼慰老怀。归栖日久。篱菊政芳。耑价远来。珍缄勤挚。仍审省履温重。仰慰。震相解忧疏畅。自不为惫。而远客读易。日有讲磨之乐。弟能吟诗。儿能干蛊。各不失本分道理。以是自慰。讲会退日。果惬事情。而鄙生误处皋比。全没倡率之效。循例发问。终欠诚实。大要拣难为问。猎故以对。文具而已。果何益乎。见今科规大坏。外慕都绝。此政真个读书以淑其身之日也。昨年既讲论语。今依程先生说。预定孟子为其时所讲书。窃愿佥贤各读此书。研究精义。遇有疑处。随条录出。会日袖来。则鄙当随所知裁答。鄙亦抄问目持去。以资丽泽之益。设或值寒难蠢。犹可替儿往参。佥意以为如何。世衰气僄。各家文献。往往零替。而惟贵乡后进。最多秀隽。才资优可向上。苟能及时修业。会友辅仁。则佗日彬蔚之盛。不让湖湘矣。悠悠过少壮时节。岂不惜哉。
答成公玉(琪永)别纸
 孔子于大易之首。以利为义之和。曾子于大学篇终。结之以以义为利。而孟子首章。便分别义利二字。必欲其拔本塞源何也云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6L 页
来谕所言义中之利。义外之利。果得其要。而但孟子亦有合言处。曰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此言仁义之未尝不利也。盖何必曰利。欲其不以利为利也。曰亦有仁义而已。欲其以义为利也。曰苟为后义而先利。深言求利之害也。未有两节深言为义之利也。故集注以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断此章之指。义之和利。亦已跃如于言下矣。易大学之指。似已包在于其中。
 孟子曰其情则可以为善。集注又言不可以为恶。然而常人之情。终不能无恶何也。
性如泉源。情是泉源。通脉处泉源始出。未有不清。情亦犹是也。泉源既出。泥土汩之。如心之有气质之累。物欲之害。而常自胶扰者也。横迸之浊浪。停滞之污水。初非泉源之直遂也。在人则为意欲界分。情已变迁矣。今之才遇事而恶念便萌者。岂真情也哉。
答金道若(冀铉)别纸
 以汉高之明。必知吕后之恶。而不能保赵王如意。何以则可全欤。
汉高之欲立如意。非必专由于母爱子抱。盖深知吕后悍戾。必为祸阶。惠帝暗弱。不足负荷。而知人心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7H 页
附赵王。故不得伸易树之志。而杀吕后。又恐无以制彊臣。留悍母。特为弱子地也。戚姬之死生。固不足恤。但以嗣君仁爱。必无迁怒之端。周昌赵尧为可以保全赵王。然此特金注之惛耳。若能早严嫡妾之分。初无溺爱之端。如薄后代王。则或有得全之道欤。
 楚申鸣吴三桂事。
吴三桂之始引清兵。已是谋国之不臧。终据云南。亦为大明叛贼。然身统十万之众。图报君父之雠。国之存亡。在此一举。父虽被执。有未可顾。其为绝书。虽涉悖妄。亦是错料自成如项羽之于太公也。若申鸣则纵不可投降。白公既非主将。亦当以因父自废之意播告。而去阵入山。无与于战事可也。或疑三桂赴援之初。若不请兵。彼将蹑后。必至于腹背受敌。然清以三桂请救。犹疑见欺。至撤长城一面而纳兵。则闻急之日。闭城坚壁。多设疑兵。而潜师入关。则彼之往来诇探。必不敢遽动。既走自成。便可送兵守关矣。父被执则柰何。当告贼曰君雠既重。父恩反轻。父若死则当兼报父雠。父犹全则当稍开走路而已。
答郭仁可(守元)别纸
 伯夷不归孤竹而死于首阳者。殷之宗社。在于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7L 页
阳之侧故欤。
伯夷之不食周粟。为其以臣伐君也。伯夷避纣居北海。闻文王作兴而归周久矣。文王伐崇。武王戡黎。殷之大势已倾。而初无一言。以其为方伯除㬥乱。无害于服事之义也。及兴孟津之师。方有叩马之谏。是亦为周而谏也。非以殷臣而为殷地也。殷之故都在豫州之南。首阳山在冀州之北。亦自不干。
 伊尹放太甲于桐。放字之意。似非伊尹本意。
伊尹乃社稷之臣。社稷为重。君为轻。则其放太甲。乃天放之也。商之先王放之也。放有将收之意。放之而悛则收回之。不悛则亦可终于放。然居伊尹之地而有伊尹之志。然后乃可。不然则逆矣。孟子注曰放犹置也。置之于此。使不得去也。又与放逐之放不同。
 孟子曰伊尹圣之任者。盖以天下自任。而当初处𤱶亩之中乐尧舜之道。若将终身。任底意安在。
处𤱶亩而乐尧舜之道。万钟不顾。若将终身。处廊庙而行尧舜之道。一夫不获。若挞于市。其为自任则一也。但由前则倚于莫无孔子辙环之意。由后则倚于适无孔子接淅之意。任底太过。不若圣人之时中也。
 近思录以周濂溪太极通书。标著于上。退溪李先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8H 页
生又首著于圣学十图之上。两个图书。乃圣贤极工处。非初学时所可提说。
先儒之读近思。必在读四子之后。而近思之先太极。盖欲学者知其名义。有所向望也。况在圣学图。尤非蒙学之比。则岂不先揭示本原耶。太极虽似玄妙。而只是在躬之实理。事事物物。莫不有太极。则何尝是高远难及之道也。小学大学论孟中庸。受读之次序则不可违。而又当知其书之一言一字。无非太极之流行。况读四书既熟。已有见于道体。则次读近思。何妨体究于修吉悖凶之原也耶。且道理之显晦有时。已显者不可使晦。故孔子罕言性道。而犹且发端。思孟便详言之。而程朱尤阐挥之。今之嫌其高妙而讳言性道者。皆以己之无目。而欲废天下之目者也。
答曹衡七
仆平生景仰冥翁乔岳于南纪。而贱迹晚出。不及于院宇全盛之日。但因鸣远知有贤孙绰然为武夷洞主。所以昨秋南游。有恃而委晋。谒贤祠拜圣帧。粗酬宿昔之愿。而门庭几案之间。蔼然有诗礼家模范。非特卜之眉睫而已。方壶济胜。溪外远饯。厚意皆可铭也。泗友之来。获奉华笺。心画端方。意寄深重。空疏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8L 页
物。何以得此于高明也。秋霖乍霁。远惟省节增卫。经体加护。拱坐吟讽。倘无外挠否。仆于座下。愿忠之心虽切。纳交之日尚浅。但见其可敬而不见其可砭。然士不可以安于小成。当以远大自期。善信之上。又有美大之业。谨密之中。自有展拓之规。先先生光明峻极底气像。果非寤寐于羹墙者耶。秋水道阻。更晤未易。但愿力究绪业。
答金宣伯(塇)别纸
 志动气者。何异于理发气随乎。气动志者。何异于气发理乘乎云云。
心性一理。而自性言(本体)则理无作为。故气发理者多。发者理而发之者气也。自心言(妙用)则理为主宰。故志动气者多。动者气而动之者理也。情志之地头不同。动发之立言亦异。
 夏之五十。殷之七十。周之百亩。朱子亦未尽信。则不可尽考。然大禹之圣。岂制不善之贡。
地未尽辟。故只均以五十亩。而私垦则不禁。地渐辟。故殷均以七十。周均以百。岂容不信。殷制箕子田可考。
 孝子之心。与亲为一。以亲之不是。皆以为己之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9H 页
是。则泣谏与自怨之时。虽见其亲之不是。而岂有一毫见其不是之心乎。
当先念父母之心初无不是处。然后能知不是之在己。
答安叙九(永培)别纸
 庶子之子。只祢嫡而非祖嫡。焉得为其子服斩。其子虽父祖之正体。不为正体于曾高。
五宗之重。自祢始。祢重所传。何可以不服重。郑康成曰已身继祢。便得为长子斩。刘智曰父之重长子。以其当为祢后也。我东星湖拙斋两先生皆有庶子之子当服子斩之说。以祢之适子。自处以庶子。太不近情。
 朝哭奠。是两项事。
分哭奠为两项。非仪礼家礼之意。更考之如何。但古礼奠在灵座。馈在下室。下室之馈。自如平生。而灵座则只有朝夕哭奠。古礼丧人昧爽哭于寝。此晨省时。而执事以烛入。撤宿奠进新奠。哭尽哀。灭烛乃出。正当日出也。哭奠若异时则日出安用烛入乎。日入后主人又哭于寝。执事者以烛入。撤奠设奠。哭尽哀。设枕衾灭烛乃出。即昏定礼。初非分奠哭而行四时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9L 页
祖奠特设于晡时何意。既设此奠。更不设逮日之奠欤。今俗则夕上食。兼设殷祭。
晡时。即古之夕食时。祖奠而兼上食。恐不为失礼。奠名以祖。乃古祖道饯行之意。以奠而设盛祭。非礼意。但设馔稍丰而已。
 葬时造主则神已移于主。即埋帛似可。而或有三虞后埋者。或有三年后埋者。
新造主而遽埋帛。未知神之果移与否。固为未安。而何至于三年乎。三虞后丧人省墓埋帛。礼意宛转可从也。
 
初虞祝祫事。
此乃古礼三月之祫也。自没至葬。恰为当祫之月。故假此名。亦欲神道之依祖为安也。
 题主称孝子。三虞称哀子。
题主不可频改。故直称孝子。丧祭不忍遽变。故犹称哀子。
 神主祔庙。在于丧毕。而卒哭告隮。无或太早否。将奉祢龛之主。特告祖位。似无义。
主之祔庙。固在丧毕。而神之祔祖。已在此时。不忍其一日而无所依附也。庙虽将从乎祢。而神固当附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0H 页
祖。亦不没古礼之意也。祔祭之意。不专为入庙设。默会于神道相依之节可也。
 父丧练后若遭母丧。则勿论葬前葬后。恒服母服否。除父之丧当服除服。而著白笠未安。代以蔽阳子如何。
所示诚然。但葬母后入父殡受父吊。皆当服练斩衰。除父丧而服其除服。暂著白笠。以示有终无害。代以蔽阳则与下服不称。
 衰服之名。以有衰在。小祥后去衰则无失名义否。
古礼五服皆有负版衰辟领。小祥元无去之之文。而家礼因通典有之。然衰不可去。已有定说。
 追后成服者。当以闻讣日除服。而大祥后既掇几筵则伸哭于何处。主丧未除。不掇几筵则受服于大祥之间者。仍存四五年之馈否。
虞祔祥禫。是神事也。直当依礼行之。而追后成服。丧人事也。自当以闻讣日变除。祭固不为除丧也。几筵既撤则自往庐墓哭。而变除于其所正矣。墓远而势不可居则哭于灵座故处而除之可也。四五年行馈。恐非礼意。
 吉祭前未合椟。遇节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0L 页
吉月值节祀。或可因行祫祭。非吉月则当各设。
 改题递迁。吉祭之大节。而曾未造主。则吉祭亦从而废否。
虽未造主。乌可无丧终之合祭。设纸榜依礼行祭。以告祧迁当矣。
 丧中迎子妇。
妇之成亲。已有月矣。虽新行当以奔哭礼处之。大山曰舅姑哭于殡宫。新妇即位而哭再拜讫。舅妇相向哭。出而见于外次。只用私见之礼。此正论也。
答安叙九
顷时一夜之话。系是七年后初事。而尊驾忙迫。只凭怅别而已。即蒙惠翰。兼示疑目。此世此事。亦岂易得。秋霖乖候。更请省节增卫。做履珍毖。来谕缕缕。可见自讼之切。而大率人生世间。孰无忧患。孰无事务。忧乃玉成之地。事为衡平之用。但忧而可忘则忘之。事而当应则应之。何至扰攘于方寸。妨夺工夫哉。要之悠泛二字。坏了千古人材。人之悠泛者。其意若曰我虽孳兀。必不得为圣为贤。此是自弃也。又曰我但如此。亦足为善人端士。此乃自诬也。于是乎讥世之向学修行者曰。空自劳苦。人谁知之。此乃自恣自㬥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1H 页
也。舜何人予何人。过则圣。及则贤。圣贤岂欺我哉。我不知人。固为可患。而人不知我。何足为病。正谊者不谋其利。明道者不计其功。尚何厚诬于未定之天。而自安于无理之地乎。外患之至。岂塞窦可免。但恨高朋遐我。无与讲讨。以扶一线元气耳。曾传疑目别纸答去。如未中理。更赐反覆。
  别纸
传九章意在推广。因慈而推之孝悌。又因孝悌慈而推之于事君事长使众。初非举慈而总孝悌也。盖推己爱子之心。可以知父母爱我之心。是因慈而起孝也。己有众子。必欲其相亲。则可以知父母之于吾之兄弟。亦欲其相亲。是因慈而起悌也。此章虽说教字。此行彼效。自然成教。推其不学而能者。而达之于学而后能。是乃我不教之教也。
赈贷补助。固亦散财之一事。而取民有制。最为絜矩之要道。故特言之。若只以把财与人为事。则天下之大。安能每人悦之。此特区区之小惠耳。
答李景载(德厚○己卯)
吾山会不成。而东游未有合。更思吾党之斐然如贤史。亦在指屈中恋际。恪承华笺。顿令衰眸开豁。仍谂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1L 页
潦暑。重闱慎节。间值添损。良用贡虑。而万山一灯。宛是今行所睹白云庵旧迹。静界劬书。当益有味。闻来亦足以喜而不寐矣。震饱观八景。抵金刚领略内外名胜。泛锦江入丹丘。踰赤城出商山。七十日周流二千四百馀里而归。诗录境伟笔退。何能摸写。闻东丑无厌。已有割地之约。华夷无辨。将见江统疏光景。百事败意。恨不仍留金刚。学做辟谷仙。坐阅桑海变也。家儿干馀。但看语类。倘稍转脑于本领耶。面晤固好。而但诵朱先生等閒莫要下山来之句耳。
答李景载
有精神而醇者最难得。而得之乡邻为尤难。所以期望于座右者非浅。而老物无足取裁。祇恨实心之未孚。月初长笺。仰认近日用工之刻厉。曷任欣慰。读邹书想已迄工。续有劄疑。可以相发否。贤者姿禀绝佳。而志虑未完。濡恋名利。自是少壮之难免。而犹当量时度己。厌避事务。固因学业之有妨。而亦宜随处尽心。读书穷理。本欲以修己接物。欲速则不达。不住则渐进。乌可以才短自画而事魔为诿耶。气不可徒养。为善之积。可以生气。理不可卒透。存心之密。可以明理。年光未暮。前头悠远。及时进修。何患乎无成。第患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2H 页
懒习之难强而浮念之未熄耳。命数自有前定。科试纵不能坐停。事到则随分做去。事过则豁然放舍。但勉吾性分之所固有。而勿付之一场话说。则将必有日计不足。岁计有馀之效矣。震相真个是前头无几。惟冀盖棺之前。强策衰颓。粗究志业。文字酬答。煞费精力。然不有益于人则必有益于我。所以不敢萌厌避之念也。今来疑目。纵未能一一切实。循此用工。终当得力。如论子路喜闻过处。但学佗向善慕义之勇。不当又寻它吝于改过处。论大舜取人为善处。但学佗舍己从人之美。不须更念佗人之未必胜己。此乃切实受用处也。
  别纸(孟子条问)
 齐梁之君。本非可与有为。且有僭王之大罪。孟子往见。与枉己直人何以异。
孔子于齐景卫灵皆往见。而二君皆非可与有为者也。之楚而见昭王。楚乃僭王者也。彼既以礼意聘之。则往答之。何可逆料其无能为乎。彼虽僭号。能从我言则天命未改。伪号可削。圣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人。其终之不能有为。天也。为吾之所当为而已。
 公孙丑问不动心。而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2L 页
心之本体。泊在气上。理为主而气为资。心能制气则气得其养。心不能御气则气反为主。所谓养气。非于气上致养。持志以帅之。集义以生之。志即心所之。而义即心之制也。
 自反而缩。千万人吾往。似指平常处言也。若处事之际。遇极恶之人。欲往敌之。则彼必不服。而祸反不测。曲意顺从。似幸免。当何以处之。
极恶之人。犯而不校。则彼自沮而我自伸矣。纵彼顽不服。而吾义常胜。此亦往也。横逆之至。只可自反。若其逞气求胜。抗辨以挑祸。畏祸曲从。枉道以苟免。皆非自反而缩处。此岂大勇之所为乎。当此之时。言温而气和。动之以至诚恻怛而内不失己。是缩也。
 子路虽喜闻过。而抑有吝过处欤。仕于拒父之卫辄。是过也。夫子警之切而终不自悟。竟杀身于其国。
子路勇有馀而智不足。其心以为辄是当立之嫡。蒯聩自有畔父之恶。上而太母拒之。下而国人拒之。自是义理之当然。不仕其国。甚是无义。规戒之言。例以为避祸全躯。非白刃可蹈之节也。所以视死如归。不负初心。殊不知立子拒父之为大过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3H 页
以大舜生知之圣。岂有不善之事。佗人虽有善底。不必如大舜之至善。有何舍己而从之者欤。
圣虽生知。耳目之所不逮则亦有所不知。凡人之闻之见之者。亦或知圣人之所未知。所以圣人之明目达聪。好问而察迩者也。圣人之心。廓然大公。初无物我之间。何尝自以为圣而自用其知乎。
 助贡彻三代不同。朱子所疑说得似然。地有定限而民亦似无加损。则何夏五十而周百亩也。人之食之。亦似无古今之异。则又何前五十而后百亩也。愚故曰夏之所谓五十。即周之百亩。而但有制亩长短。尺步广狭之不同。
人步不同之说。旧亦闻之。然不改田制。而但改尺量。长者短之。广者狭之。是乃扰民也。此岂仁者之政乎。盖夏初洪水才退。地未尽辟。所垦之田。东零西星。故只得均民以五十亩之地。而有馀力者自可别理莱田。俟其所获之足以偿劳。而分授其馀夫之合受田者。田不井授。故只行贡法。而及商之初。地利渐辟。又多零田。豪民滥占。而只耕本田者。又不赡于事育。故从其便近。互相变通。均民以七十亩。画为田字。田各四区。公田在近。可使之并力助耕。改贡为助。所以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3L 页
贡法之未善也。若周则初起于豳岐空旷之地。地广人稀。故增为百亩之制。而九区为井。八家同养公田。而原隰异宜处。别有莱田加倍之法。及有天下。渐次疆理。以至通行于海内。然地有坳垤沟洫一定处。则不拘井制而但揍亩数。或折半而为五十亩之圭田。又折半而为二十五亩之馀夫。亦皆井井有条理。盖百亩而减为七十。七十而减为五十。则民怨朋兴。有难远行。而五十之增为七十。七十之增为百。众愿所同。有何劳扰之端乎。
 我国亦有命世之才。能行井田之制欤。说者曰我国山多野少。其定经界甚难。
不泥井田之制。而但法井田之意。则我国虽山多野少。亦岂不可行哉。法必待人而行。㬥君污吏之慢其经界者。虽行贡法而取太半之税。若其井制之一立。则民未有无田者。设或慢其经界。不至如今日之富连阡陌。贫无立锥。岂非良法乎。
答徐德一(鸿烈)
奉际每欠从颂。未能深叩。匪意华笺委投。恪审春阑。读体珍相仰慰。震相老不涉事。学非适用。误因知旧问辨。多费空言。何足道哉。水南书虽于本末体用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4H 页
际。不无听莹。亦尽有警省处。座下长书责譬。反沮我资益之端。朋友讲磨。古今通义。彼攻我阙。我得以填补之。彼发我疑。我得以䌷绎之。不论其言之得失。皆足以长我知见。鄙人每以同志相确。为晚年至乐。岂敢以訑訑拒人哉。人心道心之辨。当先分看。就声色臭味饥寒痛痒处。验得人心之私。就爱亲敬兄忠君悌长上。验得道心之正。更须合看人心发处。以道理揆度。亦是道心。道心发处。将血气参错。亦是人心。若人心之偶合于理则只是形气而已。如汉祖人欲多而天理寡。然约三章丧义帝祀孔子处。犹可认道心之发。如刻印销印出于利害之私。始以利己而喜。终以害事而怒。何尝有道心可拟。特事理之不当者。从之为反理。事理之得当者。从之为合理耳。
答宋甥彝卿(宗翼)
烘炉之暑。忽变为遒霜之寒。老怀苍凉。际此书至。仍谂层候康卫。棣履珍裕。深庸慰泻。汝慈疡患。似是风邪乘虚。当此杀岁。壮健者亦难得神气佳稳。况弱质而早衰者乎。每念殊悬悬。内舅欲静坐存养则气倦而睡侵。欲看书究索则眼眵而神瞀。衰惙如此。有何桑榆之功也。大抵天下事虽多。而尽是吾分内事。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4L 页
之读书。亦将以治事。宁有遗弃百事。专力一书之理乎。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圣训也。须看则以字。便是笃志处。今人之每说纷扰妨夺。乃悠泛之前茅。颓惰之后殿也。晦庵书尽好熟读。盖其辞旨明白。宜于初学也。然读后之遗忘。祟在读时之放过。而放过之端。在于不知味。不知味之失。由于不致思。初学于古人言语。乍看殊似艰涩。而思来思去。自当通透。今日透一义。明日透一义。意味亲切。极耐咀嚼。其为悦心何啻刍豢哉。读而有疑则思。思而未明则录以待问。问于此未能领会则更问于彼。必使心下豁然。则真味自生。食而忘食。寝而忘寝耳。今读王霸辨。当思何者是王何者是霸。道义有何乐而欲其必明必正。功利有何恶而欲其不计不谋乎。便思出明道之功。极于继往开来。而召陵城濮之功。不足言矣。正义之利。至于尊主庇民。而千驷万钟之利。不足慕矣。先立道义则不求功利而功利随之。专主功利则欲避患害而患害先之。此所以舍彼取此也。今读封事。当思心是何物而为大根本乎。以其为一身之主宰而万化出焉也。夷狄何以必攘。仇雠何以能报。如是推究。渐到肯綮。则久当浃洽。无所遗忘矣。至于应事处。亦必思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5H 页
用之所当然。其体之所以然。则事与心融。自无厌事之病。心与事符。亦无放心之患矣。小册排录。果合便宜。但拣好语。亦不过吟讽半饷而已。反不若记出有疑处。思以通之。问以辨之。使相贯穿之为益也。饥馑荐臻。寇贼外闯。果甚可忧。以夫子朝闻夕死。不忘沟壑之义处之。则亦自泰然。不足以累吾灵台。何可变所为失所守以徇之哉。郭君书来。而以病则软脚妨行。以忧则翳桑无救。而其志犹刻厉如前日。恳求吾礼书为写本计。昨已送去。盖欲其斤正之也。许友承欲以近间来访。而秋事方殷。政恐难谐矣。吾则近欲观史。究求得失。而春秋为未了案。故方且商量。其于炳烛无远光何哉。别纸所询。不可以一槩论。宋高宗忘雠忍耻。称臣金虏。而朱子应试登第。 我国己卯祸后。权奸柄国。时象泮涣。而李先生并中大小科。要之才可以救得一半。德可以明哲保身也。南冥曹先生因读许鲁斋出则有为入则有守之语。废举不就徵。寒冈郑先生赴会试。不入礼围。归禀大夫人。因弃举业。一则洁己长往。不欲屈身以殉道也。一则笃内修而屏外慕。瞭然于本末轻重之别者也。厥或科规浊乱。不欲褰裳以涉波。才具短浅。不可卤莽以望穫。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5L 页
量时量己。惟在自处之如何。为君计夏课时。亲命做时文。则随众去做。虽做时。毋忘此讲究义理之实。秋围时。亲命赴国试则随众赴举。而不以得失挂念。切勿行险而徼倖。冬春读书时。不知有科而只知有书。不知有功名而只知有义理。确持正道。至死不变。则丑类不足畏。洞见大义。见利不渝则浊世不能溷矣。持身处世。亦无别法。贞不绝俗。和不合污。危行言逊。忠信笃敬而已。吾之所未能。遽以语君。殊可闷然。期待之深。毕露无隐。年富力强。尚可勉也。
答宋甥彝卿
初学安能快入于好境界。切味鲁论先难后获之旨。则极辛苦不快活处。反为好消息。至如掣肘矛盾之云。往往是悠泛抵赖之辞。事到专一时。安往而非学耶。敬贯五常。来说得之。但仁为万善之长。礼为一心之主。故其用之爱敬相须互成。而天属则爱先于敬。人属则敬先于爱耳。所劄随暇录送。以开衰眸为望。
答宋甥彝卿别纸(启蒙疑义)
少阴少阳交而生震巽。坎离不交。窃恐此处震巽字皆当作坎离。坎离字当作震巽。盖乾交坤得阴生兑。坤交乾得阳生艮。固有其理。坎本以少阳。成卦为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6H 页
阴。离本以少阴。成卦为少阳。邵子所谓坎离再交者也。何以为不交乎。震本以少阴还得阴。巽本以少阳还得阳。何以为交乎。震巽则上爻不交。交在第二画。邵子所谓震巽一交者。故曰两仪生四象时交了。若坎离则四象生八卦时又交。何但曰交在第二画乎。太阴太阳。犹得相交于上。则少阴少阳。何独不交于上乎。盘涧说似得师门本旨。或谓初爻与上爻不同。然后为相交。坎则初上爻皆阴。离则初上爻皆阳。故所以不交。震兑则初爻阳上爻阴故交。巽艮则初爻阴上爻阳故交。本画是指初爻。此说甚误。上言太阳太阴。固已以中下爻言。则此言少阳少阴。亦应以中下爻言。且朱子尝言在上爻则两仪反为太极而四象还为两仪。此当以中上爻分四象。不容佗法矣。
邵子观物。每作四片。以日月星辰。拟之于四象。而依其序为天象。所以兑为月为太阴。离为星为少阳。与易象少异。而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之序则实是先天图之不可易者也。朱子初时。以二太为天。二少为地。别是一说。尤似拘泥。而及定启蒙。都不用此。乾为太阳。兑为少阴。离为少阳。震为太阴。此气行之序也。当属之天四象。巽为太刚。坎为少柔。艮为少刚。坤为太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6L 页
柔。此质成之序也。当属之地四象。气行于天。质成于地。
天地之气。阴极盛时阳已生。阳极盛时阴已生。观于复姤可见。若待既尽而方生则必有间断矣。坎离乃其中气。日内暗外明。故离中虚外实。月体本黑。内明外暗。故坎中实外虚。盖离乃太阳之精而阴根阳中。坎乃太阴之精而阳根阴中。离之阳生于子而成于午。坎之阴生于午而成于子。然离之中气在卯。坎之中气在酉。所以离东坎西。
阳在中。故坎为进之中。阴在中。故离为退之中。阳主进而以长为先则艮为少。固其后也。阴主退而以少为先则巽为长。固其后也。坤在东南方图已然。而辟卦说如此。震如在东则巽当在西南。先天之正位也。朱子曰易中一言一字。皆本于先天。而吾谓文王之易。实用先天。故坎固为水而言月处皆有坎象。如月几望是也。言日处皆有离象。如终日已日是也。
就河图五十五点数中。虚五为衍母。故大衍之数。止于五十也。五为衍母则十为衍子。以五衍十。以十衍五。果不是皆为五十乎。上言虚之而不言衍。下言乘之者方是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7H 页
邵子触物。皆成四片。故有此说。然旋自谓其一常不用。何可深究。但以气候言则四月而暑不甚。犹有春温意。七月而暑不退。犹有夏热意。十月寒不甚。犹有秋凉意。正月而寒不退。犹有冬冷意。故云一时四月。一月四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