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47H 页
答郭鸣远
来书尤认节度之煞好。诚以治修饰。宽以治拘迫。果为对證之剂。而不活不住之病。久当自除。何能如颜氏之一服打叠耶。勉勉循循。自有究竟。集义为养气之要。居敬为致知之本。气质之塌飒。神识之茫昧。惟在敬义以夹持之耳。况气质之刚粹。神识之精明。孰有如座下者乎。循理而自反常直则勇不为粗勇矣。明理而由体达用则善不为徒善矣。座下说病太过。良出于求药之勤。而鄙人之病。反有甚焉。殆难悉数。而所畜之药。只是腐根败草已试不验之物。徒眩于證形。而窃恐其无补也。今来别纸。尤是体认中出来。极有相发之益。而惟是气质性一款。殊多语病。知见之相戾。而鄙人自不免在疑。然思索之过。反害正见。愿姑置此。待义理烂熟。贯通为一后。徐议之如何。俯索二编。乃廿许年前所撰。以今观之。不无可商。欲再勘而未果。屡承勤教。不敢终隐。细摘深勘。付标以送。勿入时眼。以添事端。亦贤者爱人以德之一事也。来春联枉之约。尤所翘渴。岁除靡远。惟祝侍率增福。德
来书尤认节度之煞好。诚以治修饰。宽以治拘迫。果为对證之剂。而不活不住之病。久当自除。何能如颜氏之一服打叠耶。勉勉循循。自有究竟。集义为养气之要。居敬为致知之本。气质之塌飒。神识之茫昧。惟在敬义以夹持之耳。况气质之刚粹。神识之精明。孰有如座下者乎。循理而自反常直则勇不为粗勇矣。明理而由体达用则善不为徒善矣。座下说病太过。良出于求药之勤。而鄙人之病。反有甚焉。殆难悉数。而所畜之药。只是腐根败草已试不验之物。徒眩于證形。而窃恐其无补也。今来别纸。尤是体认中出来。极有相发之益。而惟是气质性一款。殊多语病。知见之相戾。而鄙人自不免在疑。然思索之过。反害正见。愿姑置此。待义理烂熟。贯通为一后。徐议之如何。俯索二编。乃廿许年前所撰。以今观之。不无可商。欲再勘而未果。屡承勤教。不敢终隐。细摘深勘。付标以送。勿入时眼。以添事端。亦贤者爱人以德之一事也。来春联枉之约。尤所翘渴。岁除靡远。惟祝侍率增福。德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47L 页
业长进。
别纸
心易图云云。
以象类言则阳善阴恶。而以造化言则不容相无。况才说动静。静便属阴。静体而动用。静主而动宾。静尤重于动。乾之不变亦静也。于乾而何独不言阴乎。以四德言则利贞是阴。以六爻言则二四六是阴。质阳而位阴则志柔而体静。传义每发明之。幸细考焉。十月纯坤之不为无阳。朱子以三十分分六爻。而仍有阳生未满画之说。终非能动之质。则何以曰至柔而动也刚乎。苟无一三五之位则何从而知其为静中之动。阴中之阳乎。不专一则不能直遂。是释乾之静专动直。不翕聚则不能发散。是释坤之静翕动辟。而此说动中之静静中之动。岂非动静之互根者乎。静中之动。坤翕而能辟者也。动中之静。乾直而实专者也。何必一处一时而分占两卦乎。以本体对动静则本体者所以动静之主也。动静者又其妙用之流行者也。(静只是动之息)以动对静则动者为用而静者为体。此又一说。何必主此而抑彼乎。心图之分表里。非不是也。特以分左右亦可。故鄙说然耳。
别纸
心易图云云。
以象类言则阳善阴恶。而以造化言则不容相无。况才说动静。静便属阴。静体而动用。静主而动宾。静尤重于动。乾之不变亦静也。于乾而何独不言阴乎。以四德言则利贞是阴。以六爻言则二四六是阴。质阳而位阴则志柔而体静。传义每发明之。幸细考焉。十月纯坤之不为无阳。朱子以三十分分六爻。而仍有阳生未满画之说。终非能动之质。则何以曰至柔而动也刚乎。苟无一三五之位则何从而知其为静中之动。阴中之阳乎。不专一则不能直遂。是释乾之静专动直。不翕聚则不能发散。是释坤之静翕动辟。而此说动中之静静中之动。岂非动静之互根者乎。静中之动。坤翕而能辟者也。动中之静。乾直而实专者也。何必一处一时而分占两卦乎。以本体对动静则本体者所以动静之主也。动静者又其妙用之流行者也。(静只是动之息)以动对静则动者为用而静者为体。此又一说。何必主此而抑彼乎。心图之分表里。非不是也。特以分左右亦可。故鄙说然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48H 页
气质之性。非以气质专谓之性。言即气而兼指性。
固非以气质专谓之性。而恐不免赚谓之性也。即气而兼指性则清浊粹驳之气。仁义礼智之性。固所兼该。而仁义礼智。不可谓之气。则清浊粹驳。独可谓之性乎。
器水油火云云。
器污而水浊。油杂而火翳。可言于气质用事之后。而不可言于未发之性。盖清者水之性。明者火之性。水之在玉碗互缶。器虽殊而水则同也。火之在麻油椒油。油虽异而火则同也。虽其拘蔽之极而清明不透。本体则自若。
气质所贮之性。为发后淑慝之种子。
未发之际。气质自在。即此便是淑慝之种子。若其所包之性则纯善而已。性若不免于包藏凶慝。则荀卿为知性。而孟子欺我哉。改之曰性所具之气质如何。
朱子于清和温恭之说。谓禀气之清。又谓所赋之质。则此个禀赋。果非指气质耶。
禀赋二字。可言于理。可言于气。然温恭二字。尤可认德性所发。若曰指气质而言则独不遗却理乎。
习于善而性成于善。习于恶而性成于恶云云。习
固非以气质专谓之性。而恐不免赚谓之性也。即气而兼指性则清浊粹驳之气。仁义礼智之性。固所兼该。而仁义礼智。不可谓之气。则清浊粹驳。独可谓之性乎。
器水油火云云。
器污而水浊。油杂而火翳。可言于气质用事之后。而不可言于未发之性。盖清者水之性。明者火之性。水之在玉碗互缶。器虽殊而水则同也。火之在麻油椒油。油虽异而火则同也。虽其拘蔽之极而清明不透。本体则自若。
气质所贮之性。为发后淑慝之种子。
未发之际。气质自在。即此便是淑慝之种子。若其所包之性则纯善而已。性若不免于包藏凶慝。则荀卿为知性。而孟子欺我哉。改之曰性所具之气质如何。
朱子于清和温恭之说。谓禀气之清。又谓所赋之质。则此个禀赋。果非指气质耶。
禀赋二字。可言于理。可言于气。然温恭二字。尤可认德性所发。若曰指气质而言则独不遗却理乎。
习于善而性成于善。习于恶而性成于恶云云。习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48L 页
属于已发。性属于未发。
性果无善无不善乎。性果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乎。能恶之物。已具于未发。而占了不义之性。则未发有二层。上有仁义之性。而下有不仁不义之性乎。抑习成以后只有不义之性乎。习属已发。性属未发。则已发者与性俱成矣。抑未发元无时节。已发之心。常挟此而自随乎。
所谓将发处。正朱子所谓欲动不动之时云云。
欲动不动。性情之交也。于此而善恶已分则善恶二物。相对在性中。各自出来矣。愚意则气质用事。然后性变情荡。方有恶耳。才说几。便是已动。何以为不动。
五者之欲。性也。亦只是平说。何尝有攻取底意。
攻取之欲。本对湛一之气。非单指恶底欲。更考本文。
朱先生以才说性。便有气质在里之说答勉斋。
此谓性不离气质。同在这里也。非谓气质反在性里。
以未发极功言之。自非尧舜。不可当之。自中人以下。其未发之工。固安得与尧舜而一揆哉。
未发已发。当论时分地头。不当论工夫。有工夫者。方有未发。则无工夫者。为无性乎。未发即性也。故尧舜同于路人。
性果无善无不善乎。性果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乎。能恶之物。已具于未发。而占了不义之性。则未发有二层。上有仁义之性。而下有不仁不义之性乎。抑习成以后只有不义之性乎。习属已发。性属未发。则已发者与性俱成矣。抑未发元无时节。已发之心。常挟此而自随乎。
所谓将发处。正朱子所谓欲动不动之时云云。
欲动不动。性情之交也。于此而善恶已分则善恶二物。相对在性中。各自出来矣。愚意则气质用事。然后性变情荡。方有恶耳。才说几。便是已动。何以为不动。
五者之欲。性也。亦只是平说。何尝有攻取底意。
攻取之欲。本对湛一之气。非单指恶底欲。更考本文。
朱先生以才说性。便有气质在里之说答勉斋。
此谓性不离气质。同在这里也。非谓气质反在性里。
以未发极功言之。自非尧舜。不可当之。自中人以下。其未发之工。固安得与尧舜而一揆哉。
未发已发。当论时分地头。不当论工夫。有工夫者。方有未发。则无工夫者。为无性乎。未发即性也。故尧舜同于路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49H 页
气者心之偏体。单指其不相杂之理而谓本然之性。兼指其不相离之气而谓气质之性。
如说不相离时。理气果相杂乎。
下图圈内中书性字。以本然气质。相凑向里。可知已自立名。其图说历举气质之性。而继之曰发而为情。气质之性。若果已发则既发者。又安得更发而为情。
退陶兼理气言心。而心本贯动静。故其为下图。以清浊粹驳之气。对了仁义礼智之理。通谓之心而已。何尝以清浊粹驳。直谓之性也。此特心图也。故以理与气合而言之。而性发为情。气便用事。亦相须言之而已。其言情之始发。犹曰自纯善无恶。亦无不善。何尝言能恶之物。已具于未发。而为骄淫不义之性者乎。
理因气异云云。
理因气异。可言于偏全厚薄。而不可言于清浊粹驳。盖古今天下。初无浊驳之性。
理一分殊云云。
理一之中。分未尝有殊。而分亦理之分数。非谓包藏得气不齐之分数也。
兼指其器而曰银盂之水。土缶之水云云。
如说不相离时。理气果相杂乎。
下图圈内中书性字。以本然气质。相凑向里。可知已自立名。其图说历举气质之性。而继之曰发而为情。气质之性。若果已发则既发者。又安得更发而为情。
退陶兼理气言心。而心本贯动静。故其为下图。以清浊粹驳之气。对了仁义礼智之理。通谓之心而已。何尝以清浊粹驳。直谓之性也。此特心图也。故以理与气合而言之。而性发为情。气便用事。亦相须言之而已。其言情之始发。犹曰自纯善无恶。亦无不善。何尝言能恶之物。已具于未发。而为骄淫不义之性者乎。
理因气异云云。
理因气异。可言于偏全厚薄。而不可言于清浊粹驳。盖古今天下。初无浊驳之性。
理一分殊云云。
理一之中。分未尝有殊。而分亦理之分数。非谓包藏得气不齐之分数也。
兼指其器而曰银盂之水。土缶之水云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49L 页
银盂土缶。器虽殊而其水未动。恁地清莹。则初未尝异也。未动之前。焉有点污之理。此非徒说理之差。亦不思湛一之为气本乎。
立志云云。
志者心之所向。所向有许多般。苟不循理则所向或涉于邪枉。苟不明理则所立易至于挠夺。故愚说如此。循理以省事则志专向于善道矣。明理以制欲则志不累于外物矣。意诚心正。虽非初学之可拟。而亦岂不循序用工乎。虽有予何舜何之志。而漫不知舜道之为何道。又不能行舜之行。则志功名者。汲汲于趋营。而曰吾将尧舜君民矣。志货利者。孳孳于不善。而曰吾能利用厚生也。所立者已是邪志。心力虽牢。用之于非理何哉。
仁不须高远看云云。
就行仁处言之则行一事而当理。亦可谓仁。且如至愚之人。乍见孺子入井。便即往救。而非出于内交要誉则亦一事之仁也。况读书知义理者。独无仁底时节乎。道理切勿高看。要令就自己分内。便随分做去。
理发气发。既云由理由气。则星湖之以理发之理。为道理之理。气发之气。为形气之气者。似是真面
立志云云。
志者心之所向。所向有许多般。苟不循理则所向或涉于邪枉。苟不明理则所立易至于挠夺。故愚说如此。循理以省事则志专向于善道矣。明理以制欲则志不累于外物矣。意诚心正。虽非初学之可拟。而亦岂不循序用工乎。虽有予何舜何之志。而漫不知舜道之为何道。又不能行舜之行。则志功名者。汲汲于趋营。而曰吾将尧舜君民矣。志货利者。孳孳于不善。而曰吾能利用厚生也。所立者已是邪志。心力虽牢。用之于非理何哉。
仁不须高远看云云。
就行仁处言之则行一事而当理。亦可谓仁。且如至愚之人。乍见孺子入井。便即往救。而非出于内交要誉则亦一事之仁也。况读书知义理者。独无仁底时节乎。道理切勿高看。要令就自己分内。便随分做去。
理发气发。既云由理由气。则星湖之以理发之理。为道理之理。气发之气。为形气之气者。似是真面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0H 页
说。若作心之理心之气。则其无各发之嫌欤。
气发之气。果是形气。星湖所谓理因形气发者。果是真面。鄙人说亦曾如此。但释退训处。因其本意。分说心之理心之气。盖气随之气。毕竟只心之气也。且感于气而从气者。所发虽理。气机较重。故自既发处看。诚有气为主之迹。而形气心气。只是一气之贯通。横说时如彼。竖说时如此。
愚尝有四七经纬图。以木克土之气。当了忿字。顷审先生说。以悔字当之云云。
忿之与怒。果贴于喜之与乐。而但恐木克土处。必须有仁胜信之理。果为衬贴否。悔固似圣之所无。然尧之用鲧而绩不成。周公之任管叔而以殷畔。莫无所悔否。但未可谓做得不是。而大家追悔如众人也。然鄙说岂必是定案。当更详之。
亲迎在涂。闻师之丧则如何。宗子丧配服阕。当娶而仍遭师丧。则心丧三年者。可三年不娶欤。方闻舅讣而又闻师丧。则奔哭于何所欤。
当服三年之师则虽亲迎在涂。通于彼家而奔师丧可也。君师父虽一体。恩有轻重。故方丧中犹有借吉之例。宗子久阙主妇未安。三月之后。倘可娶妇欤。舅
气发之气。果是形气。星湖所谓理因形气发者。果是真面。鄙人说亦曾如此。但释退训处。因其本意。分说心之理心之气。盖气随之气。毕竟只心之气也。且感于气而从气者。所发虽理。气机较重。故自既发处看。诚有气为主之迹。而形气心气。只是一气之贯通。横说时如彼。竖说时如此。
愚尝有四七经纬图。以木克土之气。当了忿字。顷审先生说。以悔字当之云云。
忿之与怒。果贴于喜之与乐。而但恐木克土处。必须有仁胜信之理。果为衬贴否。悔固似圣之所无。然尧之用鲧而绩不成。周公之任管叔而以殷畔。莫无所悔否。但未可谓做得不是。而大家追悔如众人也。然鄙说岂必是定案。当更详之。
亲迎在涂。闻师之丧则如何。宗子丧配服阕。当娶而仍遭师丧。则心丧三年者。可三年不娶欤。方闻舅讣而又闻师丧。则奔哭于何所欤。
当服三年之师则虽亲迎在涂。通于彼家而奔师丧可也。君师父虽一体。恩有轻重。故方丧中犹有借吉之例。宗子久阙主妇未安。三月之后。倘可娶妇欤。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0L 页
师偕丧则当先哭师而后哭舅。然应服三月之师则先哭舅可也。
成王既葬加冠。而祝雍之颂。若是甚文何欤。从夫而终。既不可改适。则继父之制服何欤。
成王因丧而冠。冠用丧冠矣。祝雍之颂。虽载家语。而未敢深信。继父有服。礼之权也。
戴氏所谓童子之服深衣不裳者。其制何如。
戴氏所谓不裳。未之考。杂记重子不菲不杖。疏直有衰裳绖带而已。
今之丧冠狭小。图会丧冠之制。阔可容额云云。
冠广三寸。恰可覆额。鄙式亦然。
丧中焚黄之节。增解通考说孰长。
丧中焚黄。通考因改题而并退焚黄。增解因焚黄而并许改题。皆恐未安。恩命适降。不可久稽。宗子未葬。不可设祭。属号难变。不可改题。当于命下之日。支孙略备酒果。其中年长而服轻者。借吉入庙。告以恩命既下。焚诰节次。且待葬后待卒哭后。即设奠焚诰。改题之礼。且待丧毕如何。
答郭鸣远别纸
心易图云云。
成王既葬加冠。而祝雍之颂。若是甚文何欤。从夫而终。既不可改适。则继父之制服何欤。
成王因丧而冠。冠用丧冠矣。祝雍之颂。虽载家语。而未敢深信。继父有服。礼之权也。
戴氏所谓童子之服深衣不裳者。其制何如。
戴氏所谓不裳。未之考。杂记重子不菲不杖。疏直有衰裳绖带而已。
今之丧冠狭小。图会丧冠之制。阔可容额云云。
冠广三寸。恰可覆额。鄙式亦然。
丧中焚黄之节。增解通考说孰长。
丧中焚黄。通考因改题而并退焚黄。增解因焚黄而并许改题。皆恐未安。恩命适降。不可久稽。宗子未葬。不可设祭。属号难变。不可改题。当于命下之日。支孙略备酒果。其中年长而服轻者。借吉入庙。告以恩命既下。焚诰节次。且待葬后待卒哭后。即设奠焚诰。改题之礼。且待丧毕如何。
答郭鸣远别纸
心易图云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1H 页
以卦体之不变者言则乾之一三五。亦不能无阴。以爻位之已著者言则二四六乃阴也。鄙说则据其易见而兼言其不变。尊谕则探其未形而独疑于已著何也。乾之自复。坤之自姤。乃就见成卦上推说卦气之所行。若谓乾之不为无阴。坤之不能无阳。实由于此则恐涉倒说。盖天地判而后四时行。乾坤立而后众卦成。复得乾初。临得乾二。泰得乾三。而乾非有资于复临泰也。姤得坤初。遁得坤二。否得坤三。而坤非有资于姤遁否也。然而今于每月上。推了卦气。则诚有如尊说者。盖其造化之原。亦有积渐而成。有似乎姤复临遁之象。故卦气之行。亦有自姤至坤。自复至乾之妙耳。来图尽精妙可玩。而鄙人更于原头上推测为图。庶有以相发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大山图主心言。而性之用亦自该动静而不偏。故从性说则动乃性之通。静乃性之复。古人多于动处言性。何必疑于此。
气质之性。
鄙人早也。究性于经注中。得气质之性四字。疑之曰性固是理。而理之在人物。方名为性。理者先气质而有者也。(太极动静。乃生阴阳)性者因气质而名者也。(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单说性而性非在于气质之外则气质之三字。已是剩语。人之所居不同。故曰城邑之人。乡曲之人。水之所在不同。故曰江河之水。沟渠之水。而性未尝离了
大山图主心言。而性之用亦自该动静而不偏。故从性说则动乃性之通。静乃性之复。古人多于动处言性。何必疑于此。
气质之性。
鄙人早也。究性于经注中。得气质之性四字。疑之曰性固是理。而理之在人物。方名为性。理者先气质而有者也。(太极动静。乃生阴阳)性者因气质而名者也。(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单说性而性非在于气质之外则气质之三字。已是剩语。人之所居不同。故曰城邑之人。乡曲之人。水之所在不同。故曰江河之水。沟渠之水。而性未尝离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2H 页
气质。(阴阳五行。亦是气质。)则未可以训作气质中性。性与气质。决非一物。性是赤骨立底天理。气质是天理之宅舍舆卫。今夫人居宅舍而不可以宅舍为人。人乘舆卫而不可以舆卫为人。性本无二。而气质非性。则亦不可训作气质底性。先辈每言单指其理曰本然之性。兼指其气曰气质之性。是说也。余又疑之。夫谓兼指者。性与气质也。言性时兼论气。言气时兼论性。以为此是性彼是气质则斯已足矣。何可合两物而名之为气质之性乎。今夫言君与臣而曰臣之君。言父与子而曰子之父。言夫与妇而曰妇之夫。言将与卒而曰卒之将。果成说乎。非直倒说做病。一之字已涉衍文。言性与气质而名之曰气质之性。何以异此。遂乃历考经传中性字。多于性之发处。通谓之性。而皆兼善恶说去。其于未发上言性则皆主纯善无恶之说。始乃有觉曰未发之前。非无气质。而初不用事。亦自湛然。其理之在中者。浑然至善。本体呈露。是之谓本然之性也。已发之际。非无本性直遂。而气质每多用事。或顺或掩善恶始分。性既受变于气质。而非复纯善之本体。故谓之气质之性也。苟为不然。古之君子。何故不谓之性。而必欲其反之也。主见既立。自成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2L 页
固。虽于语类中有一二条近似于未发前气质之性之说。断之为记录之误而不之信取久矣。今又精力衰耗。诚难濯旧而来新。贤座才高气锐。骤见异论。不加精思。遽以雄词博辩。张皇抉剔。而终未得四字的训。窃恐无以解鄙人之惑也。
家儿言理之因气质而异者。即气质之性。鲁语性相近。程子谓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朱子曰人有厚于仁而薄于义。馀于礼而不足于智。此便自气禀中来。孟子曰犬之性。犹牛之性与。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先儒以为观此则孟子未尝不论气质之性。盖人物之生。固均得五常之性。而但其气质之禀有偏全厚薄。故理亦有偏全厚薄。以大分言则人之性全而物之性偏。以小分言则人亦有厚于仁而薄于义。厚于礼而薄于智。今以纯善之体。不为气质所囿者曰本然之性。以偏全之分。随气质而各异者曰气质之性。则未发之前。亦固有偏全厚薄之实。其说最精而可通。然气质之性。张子以对天地之性。朱子以对本然之性。以天地之性言之则天之性偏于健。地之性偏于顺。水之性偏于润下。火之性偏于炎上。木之性厚于仁而薄于义。金之性厚于义而薄于仁。人物
家儿言理之因气质而异者。即气质之性。鲁语性相近。程子谓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朱子曰人有厚于仁而薄于义。馀于礼而不足于智。此便自气禀中来。孟子曰犬之性。犹牛之性与。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先儒以为观此则孟子未尝不论气质之性。盖人物之生。固均得五常之性。而但其气质之禀有偏全厚薄。故理亦有偏全厚薄。以大分言则人之性全而物之性偏。以小分言则人亦有厚于仁而薄于义。厚于礼而薄于智。今以纯善之体。不为气质所囿者曰本然之性。以偏全之分。随气质而各异者曰气质之性。则未发之前。亦固有偏全厚薄之实。其说最精而可通。然气质之性。张子以对天地之性。朱子以对本然之性。以天地之性言之则天之性偏于健。地之性偏于顺。水之性偏于润下。火之性偏于炎上。木之性厚于仁而薄于义。金之性厚于义而薄于仁。人物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3H 页
未生之前。理亦不离于阴阳之气五行之质。而固已有偏全厚薄之差矣。虽以已生后言之。人性本全。物性本偏。薄于仁者。本然之薄也。厚于义者。本然之厚也。且性是那因气质而标名。其德之仁义礼智。亦莫非因气质而分。则偏全厚薄。虽因乎气。其为纯善而无恶则一也。何可别名为气质之性哉。性相近集注饶氏胡氏。皆以本然之性。兼气质言之。非专言气质之性。盖美恶不齐。气质之性也。其初之不甚相远者。偏全之性也。集注之意。岂不以其初别于所变也耶。孟子犬牛人不同处。乃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者也。虽其因气而异。异底实理。既因乎气则未为不论气而异底实理则不可便以为气质之性也。故章句以理释性而已。初不举气质一款。则虽有偏全之差。亦只是纯善无恶而已。其与本然之性。容有异乎。家儿又言本然之性。气质之性。只在一处。只是一物。而特以同异而有二名耳。此亦似矣。而殊未知未发之前。一理浑然。即是太极之全体。虽其所得之理。各有厚薄。而初无间架。只见其同。苟于此用工夫则一体存养而已。才欲拣其薄而助之厚。矫其偏而反其全。则便不成未发。亦无处下手矣。惟已发之后。薄于仁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3L 页
多残忍。薄于义者多柔懦。然后可得以矫揉克制。反之为全。今于未发之前。硬说了偏全厚薄。则太极全体。其可分裂乎。浑然至善。其可抉摘乎。存养地头。其可矫揉乎。要之未发之前。不须论气质之性。
四图。
四种说。虽尽气质之情状。而终似不衬于性字。况发而为情而有欠于持守践履者。即愚所谓气质之性。
器虽未动。而器底之沙泥灰墨。不以未动而全清。则水色果自若。水味果如常乎云云。
器中贮水。搅以灰墨。虽其全浊。稍不搅动。渐就清净。查滓滞底。恰似无了。此乃未发境界。若其未能全清。则器虽不动而水犹未息也。众人心下。虽未接物。犹自胶扰。则此岂真个未发也。只是已发之馀气。停滞于方寸间耳。水则有色有味。而性则无色无味。今以水色不能自若。水味不能如常。證之于性。则是谓浊恶气上。性不能保其纯善也。座下试思之。此果孟子之意乎。杨氏之意乎。程子生之谓性章。亦言水流而方有浊。性动而方有恶。未尝言未发之体已自浊恶。
路人之性。浊气驳质之性。
槁木死灰之理。尚不异于生木活火之理。浊气驳质
四图。
四种说。虽尽气质之情状。而终似不衬于性字。况发而为情而有欠于持守践履者。即愚所谓气质之性。
器虽未动。而器底之沙泥灰墨。不以未动而全清。则水色果自若。水味果如常乎云云。
器中贮水。搅以灰墨。虽其全浊。稍不搅动。渐就清净。查滓滞底。恰似无了。此乃未发境界。若其未能全清。则器虽不动而水犹未息也。众人心下。虽未接物。犹自胶扰。则此岂真个未发也。只是已发之馀气。停滞于方寸间耳。水则有色有味。而性则无色无味。今以水色不能自若。水味不能如常。證之于性。则是谓浊恶气上。性不能保其纯善也。座下试思之。此果孟子之意乎。杨氏之意乎。程子生之谓性章。亦言水流而方有浊。性动而方有恶。未尝言未发之体已自浊恶。
路人之性。浊气驳质之性。
槁木死灰之理。尚不异于生木活火之理。浊气驳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4H 页
之性。宁有异于清气粹质之性乎。此下图四之字。亦归重在性。吾见其同。而未见其异。
未发定是时分。故可以言气质之性。若未发即性也。则性中安有气质哉云云。
未发是性底时分。故朱子注中庸曰其未发则性也。何尝以时分为体段乎。未发时已汩乱及块然如顽石。只以未接物时言之。今有一井水。被人搅淆之极。泥土塞其泉脉。则浊水停滞。仍成污池。虽不搅动。全无清处。才遇激触。浊浪横迸。此岂初出之水也。然泉脉在里。必有时辟坼出来。黑浊之中。便有一条清水。主泉脉而言则未辟坼处是未发。以此言性则尧舜之于路人一也。
如无气不齐之分数。则理何以有分殊云云。
理自是有条理底名字。理如无散殊之妙。则气何自而有散殊。太极里面。实含得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之分殊。故气乃有春夏秋冬水火金木土之殊。贤座却倒说了。岂主理之宗旨乎。五行各一之性。先辈有本然气质之争。而朱子本解曰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盖水之润下。火之炎上。虽各因气而异。皆其本性然也。徐子融尝以附
未发定是时分。故可以言气质之性。若未发即性也。则性中安有气质哉云云。
未发是性底时分。故朱子注中庸曰其未发则性也。何尝以时分为体段乎。未发时已汩乱及块然如顽石。只以未接物时言之。今有一井水。被人搅淆之极。泥土塞其泉脉。则浊水停滞。仍成污池。虽不搅动。全无清处。才遇激触。浊浪横迸。此岂初出之水也。然泉脉在里。必有时辟坼出来。黑浊之中。便有一条清水。主泉脉而言则未辟坼处是未发。以此言性则尧舜之于路人一也。
如无气不齐之分数。则理何以有分殊云云。
理自是有条理底名字。理如无散殊之妙。则气何自而有散殊。太极里面。实含得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之分殊。故气乃有春夏秋冬水火金木土之殊。贤座却倒说了。岂主理之宗旨乎。五行各一之性。先辈有本然气质之争。而朱子本解曰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盖水之润下。火之炎上。虽各因气而异。皆其本性然也。徐子融尝以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4L 页
子热大黄寒。为气质之性。而朱子斥之曰子融认知觉为性。故以此为气质之性。盖从陈才卿本然之说也。推此则五行各一。亦岂非本然之性乎。
朱子谓未发之时。气质之性。亦皆在其中云云。
所引语类说。固吾已见之昭陵也。及其发处。不谓之性。则古人何故有检性定性节性忍性等性字也。未发之时。如有气质之性。则善恶根株。皆已具于性中矣。性善之宗旨。便归于先天物事。而为恶之理。占了当体矣。兼理气而亦可言性。则气发理发。皆此性也。情有两本。不可讳也。窃恐朱李以前。诚多离气质而言性者。故不得已为此说。而朱李以后。又多杂气质而言性者。故愚所以力言气质之非性。气质非性则大本之地。何必歧说它气质之性哉。况语类所记。难保无一字差谬。而退陶下图尤有可通者。其性圈仍以本然为主。而气质倒书。只明不离之意。其言情则又以流为不善。放而为恶。以明末终之所变。而初发之端。皆谓之善。终以并气而言。无以见性之本善。归重于中图。亦可见主意之所在矣。
悔忿云云。
鄙图于相生处。父子相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故以
朱子谓未发之时。气质之性。亦皆在其中云云。
所引语类说。固吾已见之昭陵也。及其发处。不谓之性。则古人何故有检性定性节性忍性等性字也。未发之时。如有气质之性。则善恶根株。皆已具于性中矣。性善之宗旨。便归于先天物事。而为恶之理。占了当体矣。兼理气而亦可言性。则气发理发。皆此性也。情有两本。不可讳也。窃恐朱李以前。诚多离气质而言性者。故不得已为此说。而朱李以后。又多杂气质而言性者。故愚所以力言气质之非性。气质非性则大本之地。何必歧说它气质之性哉。况语类所记。难保无一字差谬。而退陶下图尤有可通者。其性圈仍以本然为主。而气质倒书。只明不离之意。其言情则又以流为不善。放而为恶。以明末终之所变。而初发之端。皆谓之善。终以并气而言。无以见性之本善。归重于中图。亦可见主意之所在矣。
悔忿云云。
鄙图于相生处。父子相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故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5H 页
爱喜乐忧哀为序。相克处。子复父雠。(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故以恶怒惧欲悔为序。悔亦以意类相对。今欲以忿易悔则无相因之义。从怒则失相报之序。且忿字轻说则只是怒意。而重说则尤恐非圣人所有。蠲忿惩忿忿思难处可见。盖忿比怒字。较㬥露少重厚意。请更思之。愚谓黏滞之中。忽有冲开之意者悔也。故以当木克土。
通按心易图。大体相合。十情图。鄙说甚新。不敢自信。以高明之见。更将稳字整顿得恰好。则亦仆之所深愿也。五代祖承重。礼之罕有者。贤座既遵大山说。我纵未契。亦可阙疑。惟未发前气质性之说。最是近里体认处。鄙人辛苦四十年。仅乃断定。自以为不泥昔贤之言。而颇得昔贤之意。座右年前亦已疑及于此。而谬问之勤。故无隐而悉陈之。鄙说骤见可骇。而盛辨亦似伤快。屡次往复。益相矛盾。窃恐循是而往。将无说之可合。朱李说既有可据。鄙人自当为先贤受屈。为后进放出一头。以息争端。而第念未发之中。吾之大本也。莫尊者天理而气质拘蔽之。莫贵者己性而事物挠荡之。适因外累之休歇。偶致方寸之虚静。本体呈露。气象甚好。是乃绝无仅有。难得易失之时
通按心易图。大体相合。十情图。鄙说甚新。不敢自信。以高明之见。更将稳字整顿得恰好。则亦仆之所深愿也。五代祖承重。礼之罕有者。贤座既遵大山说。我纵未契。亦可阙疑。惟未发前气质性之说。最是近里体认处。鄙人辛苦四十年。仅乃断定。自以为不泥昔贤之言。而颇得昔贤之意。座右年前亦已疑及于此。而谬问之勤。故无隐而悉陈之。鄙说骤见可骇。而盛辨亦似伤快。屡次往复。益相矛盾。窃恐循是而往。将无说之可合。朱李说既有可据。鄙人自当为先贤受屈。为后进放出一头。以息争端。而第念未发之中。吾之大本也。莫尊者天理而气质拘蔽之。莫贵者己性而事物挠荡之。适因外累之休歇。偶致方寸之虚静。本体呈露。气象甚好。是乃绝无仅有。难得易失之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5L 页
分地头。今乃杂之以污秽之物。而俾不得还它洁净。贴之以邪恶之根。而俾不得保那纯粹。诚有大未安于心者。座右当盛强之年。英气以驾人。卓识以揭己。若更虚心循理。前程未可量也。佗日长进。集众理而定一。则亦或有概于鄙说。而谅其若心耶。鄙人老矣。无力向前。深望贤座留意于尊性焉。
答郭鸣远(壬申)
索居弛放。辄起彊辅之思。意襮伻到。礼至厚情至恳。此固可感。而遣辞之际。殊令人惶汗。仆虽抗颜。谁肯俯首而听从。无乃逐臭之癖。至于阿好之污否。间经数宵。经体清泰。旋庸溯祷。震相孤露之馀。又此生朝。匪莪痛深。称觞何安。顷留别录。裁答久矣。而旋恐座下證据甚实。仆之胶固不释。反为卞庄之所乘耳。仆亦何尝曰都无气质之性。特以未发时分。同之于圣人地位。而言其不须言气质之性而已。况存养工夫。只在性上。思虑未萌。何能及气质事哉。心即理。以理妙理。其说难明。国难骤语于人。而明德就心中单指理。驳之者果何说也。明德而兼指气则仁义礼智。将非德耶。恻隐羞恶。将非理耶。是必有说矣。南游计非不宿。而家间多故。此身先绊。何可必也。顷时圣养以
答郭鸣远(壬申)
索居弛放。辄起彊辅之思。意襮伻到。礼至厚情至恳。此固可感。而遣辞之际。殊令人惶汗。仆虽抗颜。谁肯俯首而听从。无乃逐臭之癖。至于阿好之污否。间经数宵。经体清泰。旋庸溯祷。震相孤露之馀。又此生朝。匪莪痛深。称觞何安。顷留别录。裁答久矣。而旋恐座下證据甚实。仆之胶固不释。反为卞庄之所乘耳。仆亦何尝曰都无气质之性。特以未发时分。同之于圣人地位。而言其不须言气质之性而已。况存养工夫。只在性上。思虑未萌。何能及气质事哉。心即理。以理妙理。其说难明。国难骤语于人。而明德就心中单指理。驳之者果何说也。明德而兼指气则仁义礼智。将非德耶。恻隐羞恶。将非理耶。是必有说矣。南游计非不宿。而家间多故。此身先绊。何可必也。顷时圣养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6H 页
延谥时留约。此礼若行则容可拨万矣。五舍耑伻。已极望外。而一樽香酝。能令病胃清豁。感领之馀。尤切未安。
别纸
花柳能所。
看花折柳。本所以證能与所能。而欲于此分体用。则有主人主物之别。主人言则欲看花欲折柳之心为体。而看之折之之事为用。主物言则花柳自为体。而被人所用。或为吟弄之资。或为鞭或为樊者。其用也。老先生待人如何地作用云云。固亦主花柳言之。尊说占得多。但看花折柳者人也。花柳非有求于看折。主人言则恐不可以花柳为体。
无极而太极之训。枉有所疑云云。
无极而太极训义。贤座始疑终释。释得已明。而字虽轻。犹是承接之辞而斡旋之意也。勉斋说无形而至形。无方而大方。甚明备。而贤座犹有疑焉。想必以极不可训形训方故也。然物之有形者。拘于一形。非形之至也。而无形之形。不拘于一形。方得为至形。有方者。滞于一方。非方之大也。而无方之方。不滞于一方。始得为大方。太极固无形状。而凡有形状者。莫不根
别纸
花柳能所。
看花折柳。本所以證能与所能。而欲于此分体用。则有主人主物之别。主人言则欲看花欲折柳之心为体。而看之折之之事为用。主物言则花柳自为体。而被人所用。或为吟弄之资。或为鞭或为樊者。其用也。老先生待人如何地作用云云。固亦主花柳言之。尊说占得多。但看花折柳者人也。花柳非有求于看折。主人言则恐不可以花柳为体。
无极而太极之训。枉有所疑云云。
无极而太极训义。贤座始疑终释。释得已明。而字虽轻。犹是承接之辞而斡旋之意也。勉斋说无形而至形。无方而大方。甚明备。而贤座犹有疑焉。想必以极不可训形训方故也。然物之有形者。拘于一形。非形之至也。而无形之形。不拘于一形。方得为至形。有方者。滞于一方。非方之大也。而无方之方。不滞于一方。始得为大方。太极固无形状。而凡有形状者。莫不根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6L 页
柢于是。无物不有。是为至形也。太极固无方所。而凡有方所者。莫不枢纽于是。无处不在。是为大方也。
宗子亡走。父母命次子承适。父母既亡。兄或还来。则将何以处之云云。
宗子亡走。是必得罪于父祖者也。其弟承宗。非可得已。况有父母之命乎。父母既亡。其兄还来。则宗人当数其罪而黜之。不当使主宗。其弟亦不敢固让。重在父祖故也。若夷齐事。与此异。夷齐之父。特以私爱欲易树。非正理也。中子不在则伯夷固当立。而今此子亡走于父在之日。还入于父没之后。则天理人情之所不容。乌可以还宗乎。但有二事可别论者。其父如瞽瞍逐子。而使不得容接。则不可以亡走论。父没后入来发丧。其弟固当让其兄。又或其子已娶亡走。其妻在家奉舅姑事宗庙。则父母亦以已死处其子。而不萌移宗之念矣。父没后入来。亦不可夺宗。余观移宗之家。每致后日之争。多有不美之风。未可以轻立论。
宗子未娶。有妾生子。身又遽没。则抑使其子承统否。既承父统。不为母服三年。则终为无母之人欤。
宗子未娶而死。只有妾子。据古礼则无母(出母嫁母)之子。
宗子亡走。父母命次子承适。父母既亡。兄或还来。则将何以处之云云。
宗子亡走。是必得罪于父祖者也。其弟承宗。非可得已。况有父母之命乎。父母既亡。其兄还来。则宗人当数其罪而黜之。不当使主宗。其弟亦不敢固让。重在父祖故也。若夷齐事。与此异。夷齐之父。特以私爱欲易树。非正理也。中子不在则伯夷固当立。而今此子亡走于父在之日。还入于父没之后。则天理人情之所不容。乌可以还宗乎。但有二事可别论者。其父如瞽瞍逐子。而使不得容接。则不可以亡走论。父没后入来发丧。其弟固当让其兄。又或其子已娶亡走。其妻在家奉舅姑事宗庙。则父母亦以已死处其子。而不萌移宗之念矣。父没后入来。亦不可夺宗。余观移宗之家。每致后日之争。多有不美之风。未可以轻立论。
宗子未娶。有妾生子。身又遽没。则抑使其子承统否。既承父统。不为母服三年。则终为无母之人欤。
宗子未娶而死。只有妾子。据古礼则无母(出母嫁母)之子。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7H 页
尚不嫌为父后。有妾子亦不许继后。妾子固承统。而但不敢以父妾配父。宜不敢为母三年。葬而除服。仍持心丧矣。今则未娶之人。不可承宗。妾子亦不得奉祀。别取宗子之行以继宗统。而妾子则只奉父祀。虽无祖重之压。亦不敢伸母三年。礼所谓为父后者不服是也。亦不可合享于父。
有不迁位则沙溪谓高祖出安别室。旅轩谓祭五代无妨。尤庵谓奉高祖于墓所。南溪谓祖祢合龛。
出安别室则有祧去高祖之嫌。藏主墓所则有离外做庙之嫌。祖祢共龛则又失祔祖之意。此当以旅轩说为长。盖诸侯之世室。有在于五庙之外。士之五龛。何僭之有。
今人登科。既有告庙之节。又有扫坟之奠云云。
登科者既告庙又扫坟。虽无古證。礼可义起。庙主神魂。墓安体魄。两告何嫌。
人死方葬。爵命来及。皆以为用此题主。钟锡独以为当具由上达。以待处分。
死后爵命。当以初下时为断。苟其生时则虽未拜命。犹可题主。苟其已死则非行非赠。安可直书。礼家例用此规。盖生时除职。义在当受。而已死受职。恐涉欺
有不迁位则沙溪谓高祖出安别室。旅轩谓祭五代无妨。尤庵谓奉高祖于墓所。南溪谓祖祢合龛。
出安别室则有祧去高祖之嫌。藏主墓所则有离外做庙之嫌。祖祢共龛则又失祔祖之意。此当以旅轩说为长。盖诸侯之世室。有在于五庙之外。士之五龛。何僭之有。
今人登科。既有告庙之节。又有扫坟之奠云云。
登科者既告庙又扫坟。虽无古證。礼可义起。庙主神魂。墓安体魄。两告何嫌。
人死方葬。爵命来及。皆以为用此题主。钟锡独以为当具由上达。以待处分。
死后爵命。当以初下时为断。苟其生时则虽未拜命。犹可题主。苟其已死则非行非赠。安可直书。礼家例用此规。盖生时除职。义在当受。而已死受职。恐涉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7L 页
君。具由上达之示得之。
答郭鸣远
拜谂穷冱。萱闱笃候例欠康泰。瀡饵之莫副诚孝。贫者之常。颜子之箪瓢屡空。亦在于观志之日。但能不改其乐。则亲亦乐之矣。至于外物侵畔。克之既熟。则自可安之。安能遽期其超然也。气质性未发不须言云云。鄙意则谓其政使有之。亦不须言。恐妨于存养之工也。盛说虽稍异。何至有触冒也。气本善云云。未知缘何相讨。良用泄泄。大略天地之气。始生固无不善。而人物受生之气则已在腾倒之后。若皆本善则孟子之道性善。已输第一义。恐其未然也。中庸劄问。忙未展玩。庸俟后日条答。文义训诂。可以相质相益。而践履修养则自有成法。不待问人。抑鄙人实无此工。故不能有所指告否。昔范淳夫清德直节。著于宋朝。而程子讥其得佗人好文字。抄节一番。以为事了。盖欲其择善切己。而不贵其贫多务得。所须语类劄疑果有之。而随得疾书。不经梳洗难入人眼。然其中有许多条未填而待考者。兼恐有谬误当芟处。玆以二册仰混。窃愿今冬自读语类而对勘一遭。痛摘其疵则其为惠于鄙人。何啻百朋哉。谩录杂录。借瓻非
答郭鸣远
拜谂穷冱。萱闱笃候例欠康泰。瀡饵之莫副诚孝。贫者之常。颜子之箪瓢屡空。亦在于观志之日。但能不改其乐。则亲亦乐之矣。至于外物侵畔。克之既熟。则自可安之。安能遽期其超然也。气质性未发不须言云云。鄙意则谓其政使有之。亦不须言。恐妨于存养之工也。盛说虽稍异。何至有触冒也。气本善云云。未知缘何相讨。良用泄泄。大略天地之气。始生固无不善。而人物受生之气则已在腾倒之后。若皆本善则孟子之道性善。已输第一义。恐其未然也。中庸劄问。忙未展玩。庸俟后日条答。文义训诂。可以相质相益。而践履修养则自有成法。不待问人。抑鄙人实无此工。故不能有所指告否。昔范淳夫清德直节。著于宋朝。而程子讥其得佗人好文字。抄节一番。以为事了。盖欲其择善切己。而不贵其贫多务得。所须语类劄疑果有之。而随得疾书。不经梳洗难入人眼。然其中有许多条未填而待考者。兼恐有谬误当芟处。玆以二册仰混。窃愿今冬自读语类而对勘一遭。痛摘其疵则其为惠于鄙人。何啻百朋哉。谩录杂录。借瓻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8H 页
难。窃恐反害于静专之工。而徒长其涉猎之习。况圣贤之至言大训。尚未尽究。何必分精力于謏浅之赘言耶。但朱李书劄疑。政好参订。故兼为仰呈。鄙人所苦心费力。只在于此。想悉此意而惠以绳削矣。
答郭鸣远(癸酉)
冬间委札。忙里答回。书中意味。食与俱嚼。别后音容。寝与俱梦。最其三叠琼词。超然有小山调格。每遇风露凄凉之夕。恨不令许进之鼓琴而听之也。礼疑聚讼。精力衰耗。往往有剖判不下者。今承谬问。更觉茫然。别纸贡愚。未必中窾。徒犯汰哉之戒耳。时论之骛于气边。传袭已久。决非孤军可拔。况心即理三字。骤看可骇。盖非圣人则浊气填塞。正理微眇。赤骨立底。谁能觑得。幸勿于不相信处轻启争端也。中庸答条及三章和诗付呈。幸细勘而回驳焉。
别纸(中庸疑义)
虚灵知觉。勿斋之分体用固失之。然若以知觉兼体用说。则一而已之用。竖说而明其情之实也。所不同之用。横说而道其情之机也。
来说得之。
我欲仁。从心所欲。语类大雅录以此为人心。恐涉
答郭鸣远(癸酉)
冬间委札。忙里答回。书中意味。食与俱嚼。别后音容。寝与俱梦。最其三叠琼词。超然有小山调格。每遇风露凄凉之夕。恨不令许进之鼓琴而听之也。礼疑聚讼。精力衰耗。往往有剖判不下者。今承谬问。更觉茫然。别纸贡愚。未必中窾。徒犯汰哉之戒耳。时论之骛于气边。传袭已久。决非孤军可拔。况心即理三字。骤看可骇。盖非圣人则浊气填塞。正理微眇。赤骨立底。谁能觑得。幸勿于不相信处轻启争端也。中庸答条及三章和诗付呈。幸细勘而回驳焉。
别纸(中庸疑义)
虚灵知觉。勿斋之分体用固失之。然若以知觉兼体用说。则一而已之用。竖说而明其情之实也。所不同之用。横说而道其情之机也。
来说得之。
我欲仁。从心所欲。语类大雅录以此为人心。恐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8L 页
误录。
单言七情。果亦有道心直遂者。来说得之。
胡氏说生是气已用事时方生。原是从大本上说。似无后先之嫌。而南塘驳之。
果似索瘢。
二者杂于方寸。陈氏谓非是判然。恐失之汩董。
人心发时。道心层出。道心发时。人心间见。则此非判然不相交涉者也。陈说尽明于杂出之机。何以有失。
吾之气顺。近世以情为气者。多以此为嚆矢。然致中处言心。所以明心能检性。致和处言气。所以戒气荡其情。在天地则主宰底为妙。在万物则运动底为著故也。非以心为性。以气为情而云然。
此条说得好。
饶氏曰中庸者。道之准的。此说似无病。退陶许之。而栗谷南塘俱驳之。
游氏所言德。以人做底言。而非中和之本体。故朱子于此著然字。饶氏以朱子之意。合游氏之说差矣。但人做底。亦因其本体。所以可通。中庸是兼性情该德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常不易。皆在其中。不可只作事理看。且其下分戒谨择执。亦似未安。活看之然
单言七情。果亦有道心直遂者。来说得之。
胡氏说生是气已用事时方生。原是从大本上说。似无后先之嫌。而南塘驳之。
果似索瘢。
二者杂于方寸。陈氏谓非是判然。恐失之汩董。
人心发时。道心层出。道心发时。人心间见。则此非判然不相交涉者也。陈说尽明于杂出之机。何以有失。
吾之气顺。近世以情为气者。多以此为嚆矢。然致中处言心。所以明心能检性。致和处言气。所以戒气荡其情。在天地则主宰底为妙。在万物则运动底为著故也。非以心为性。以气为情而云然。
此条说得好。
饶氏曰中庸者。道之准的。此说似无病。退陶许之。而栗谷南塘俱驳之。
游氏所言德。以人做底言。而非中和之本体。故朱子于此著然字。饶氏以朱子之意。合游氏之说差矣。但人做底。亦因其本体。所以可通。中庸是兼性情该德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常不易。皆在其中。不可只作事理看。且其下分戒谨择执。亦似未安。活看之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9H 页
后不做病。
中庸其至矣乎。此是兼德行言者。故不曰中庸之为德。而只曰中庸欤。论语无能字。倘非阙脱欤。
此兼德行言而重在于行。故不言德而言能。论语泛论其德。故无能字。
广大光明。隐而不宣为广大。播而不匿为光明。然隐而不宣者。智之所以炯然含藏。播而不匿者。知之所以沛然流行。(此所以为大知)炯然处岂无光明乎。沛然处岂无广大乎云云。
人皆曰予知。既曰莫之知辟。则当曰莫之知守。而曰不能。所以承上鲜能。以应下不可能之义也。辟祸则知字为紧。守中则能字为重云云。
两条说皆善。
莫能破。退陶尝以无罅隙者为是。而旋以无形样者为定论。以无内之义观之。无罅隙之说似占多。
物之无罅隙者。容或有可破者。而无形样者。宁有内乎。
鸢飞鱼跃。勿忘勿助。
鸢之必飞。鱼之必跃。是勿忘其所有事也。飞而天跃而渊。天机自到。不容私意。是勿助也。盖鸢鱼飞跃之
中庸其至矣乎。此是兼德行言者。故不曰中庸之为德。而只曰中庸欤。论语无能字。倘非阙脱欤。
此兼德行言而重在于行。故不言德而言能。论语泛论其德。故无能字。
广大光明。隐而不宣为广大。播而不匿为光明。然隐而不宣者。智之所以炯然含藏。播而不匿者。知之所以沛然流行。(此所以为大知)炯然处岂无光明乎。沛然处岂无广大乎云云。
人皆曰予知。既曰莫之知辟。则当曰莫之知守。而曰不能。所以承上鲜能。以应下不可能之义也。辟祸则知字为紧。守中则能字为重云云。
两条说皆善。
莫能破。退陶尝以无罅隙者为是。而旋以无形样者为定论。以无内之义观之。无罅隙之说似占多。
物之无罅隙者。容或有可破者。而无形样者。宁有内乎。
鸢飞鱼跃。勿忘勿助。
鸢之必飞。鱼之必跃。是勿忘其所有事也。飞而天跃而渊。天机自到。不容私意。是勿助也。盖鸢鱼飞跃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59L 页
初。固未尝不用力。而其天其渊。全不费力。学者用工之始。固当于勿字上著力。而久久成熟。自无所忘助。其机一般。
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以地头言。盖事之精粗大小。莫不有道。而人之智愚贤不肖。各有层等。故进道之序。自卑升高。自迩及远。今夫圣神地位。自愚不肖观之。诚高远矣。而自仲尼言之。脚底便是。自颜渊言之则目前便是。且如到大底地位。即是化底不远。到美底地位。即是大底不远。向下皆为。盖其可美可大可化之具。各在其身。初非外物故也。苟或未离乎善信之间。而径责以美大之业。则如人行未十里。而径欲致身于千里之外。坐在平地。而急要飞腾于太山之顶。岂非高远难行之甚乎。曾点之在圣门。视子夏原宪以为卑近而不足为务。欲做尧舜事业。是乃远人而为道者也。尧舜地位。岂一蹴可到者哉。下文以人治人。又是教者事手。不知洒扫应对之节。而遽责以穷理尽性则不亦远乎。来说大槩是。当更加涵泳如何。
违道不远。略有彼此之意。与道不远人不同。
道固不远于人。故人能忠恕。亦自不远于道。然学者
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以地头言。盖事之精粗大小。莫不有道。而人之智愚贤不肖。各有层等。故进道之序。自卑升高。自迩及远。今夫圣神地位。自愚不肖观之。诚高远矣。而自仲尼言之。脚底便是。自颜渊言之则目前便是。且如到大底地位。即是化底不远。到美底地位。即是大底不远。向下皆为。盖其可美可大可化之具。各在其身。初非外物故也。苟或未离乎善信之间。而径责以美大之业。则如人行未十里。而径欲致身于千里之外。坐在平地。而急要飞腾于太山之顶。岂非高远难行之甚乎。曾点之在圣门。视子夏原宪以为卑近而不足为务。欲做尧舜事业。是乃远人而为道者也。尧舜地位。岂一蹴可到者哉。下文以人治人。又是教者事手。不知洒扫应对之节。而遽责以穷理尽性则不亦远乎。来说大槩是。当更加涵泳如何。
违道不远。略有彼此之意。与道不远人不同。
道固不远于人。故人能忠恕。亦自不远于道。然学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0H 页
之忠恕。不足以当中庸之道。故曰违道不远。违便有彼此之别。道不远之意。如上鄙说则与此相蒙。
正鹄。鴊小鹄大。故宾射设鴊。大射设鹄否。鴊取其疾飞。则鹄取其远飞欤。
设鴊设鹄。皆取其难射。而难射之由。在于疾飞高飞。宾射大射之异用。如来说。
所性而有。
所性。即孟子所谓君子所性。有者。有其德也。诚是德之体。明是德之用。兼体用而皆有。能尽其所性者也。
答郭鸣远
宗子母在为妻杖。礼意甚明。而但以柳杖杀其制。为之受杖则朝奠便当。何可待启殡耶。尸柩不在家则行忌祭无妨。而主妇之丧。终有未葬之拘。移设于从氏宅。单献无祝为宜否。曰先忌则似是从氏或可轮享之位故耳。若亲忌则尊。以支子摄行于洁处。减馔略设为宜。幸广询而审处也。
别纸
大学论平天下则先言如保。是爱人也。后言生财。是理财也。此论治国之道。先节用而后人何也。芦沙曰此五事。归重在爱人上。大学自有来历。
正鹄。鴊小鹄大。故宾射设鴊。大射设鹄否。鴊取其疾飞。则鹄取其远飞欤。
设鴊设鹄。皆取其难射。而难射之由。在于疾飞高飞。宾射大射之异用。如来说。
所性而有。
所性。即孟子所谓君子所性。有者。有其德也。诚是德之体。明是德之用。兼体用而皆有。能尽其所性者也。
答郭鸣远
宗子母在为妻杖。礼意甚明。而但以柳杖杀其制。为之受杖则朝奠便当。何可待启殡耶。尸柩不在家则行忌祭无妨。而主妇之丧。终有未葬之拘。移设于从氏宅。单献无祝为宜否。曰先忌则似是从氏或可轮享之位故耳。若亲忌则尊。以支子摄行于洁处。减馔略设为宜。幸广询而审处也。
别纸
大学论平天下则先言如保。是爱人也。后言生财。是理财也。此论治国之道。先节用而后人何也。芦沙曰此五事。归重在爱人上。大学自有来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0L 页
如保赤子。是指使众之慈。而言于第九章。生财有大道。是指絜矩之恕。而言于第十章。不必相准。
三省章只曰交而信。易色章必加一言字何也。芦沙曰言是信字本指。非加也不言言字。乃从约耳。
三省之信。以事言。非惟言而信。
不威与无威何如。芦沙曰不字贴里。无字属外面。
无威。固所以释不威。
此章之意。已有工夫然后。就道而正。然古人云务学不如务求师。芦沙曰傍无师友者如此。
既不能笃志力行。则初无可正之是非。虽师友在傍何益。
礼之用礼字。释天理节文。人事仪则。恭近礼礼字。释节文。富好礼礼字。以安处善乐循理释之。集注意似有斟酌。而莫能了然。且善理二字。得无泛歇。芦沙曰安处善。以行礼者言。非礼之正释也。近礼之礼。不过交际之一段。岂与全言之礼同乎。善与理。泛歇之说。尤所未达。
礼之用。见行之礼。故兼言仪则。恭近礼。无形之礼。故单言节文。董子曰重礼节然后安处善乐循理。盖安乐礼之和。善理礼之本。岂为泛歇。但此言好礼之验。
三省章只曰交而信。易色章必加一言字何也。芦沙曰言是信字本指。非加也不言言字。乃从约耳。
三省之信。以事言。非惟言而信。
不威与无威何如。芦沙曰不字贴里。无字属外面。
无威。固所以释不威。
此章之意。已有工夫然后。就道而正。然古人云务学不如务求师。芦沙曰傍无师友者如此。
既不能笃志力行。则初无可正之是非。虽师友在傍何益。
礼之用礼字。释天理节文。人事仪则。恭近礼礼字。释节文。富好礼礼字。以安处善乐循理释之。集注意似有斟酌。而莫能了然。且善理二字。得无泛歇。芦沙曰安处善。以行礼者言。非礼之正释也。近礼之礼。不过交际之一段。岂与全言之礼同乎。善与理。泛歇之说。尤所未达。
礼之用。见行之礼。故兼言仪则。恭近礼。无形之礼。故单言节文。董子曰重礼节然后安处善乐循理。盖安乐礼之和。善理礼之本。岂为泛歇。但此言好礼之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1H 页
非训礼之辞。
以能问于不能。不成颜子全然不辨能否。然则颜子问人之时。其心正如何。芦沙曰古今识道理人。未有自以为尽知尽能者。颜子若是何怪。
能不能。其大分也。所能者九事。而自觉有一事未能。则却问于九事未能者。盖不能于彼者。或有偶能于此者。纵彼不能。问来问去。或有相订而自觉者。所以不惮于问也。颜子之心。只知我未能。便当问人。何尝以所能之事。强问于不能之人乎。且如孔子问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统言众事则孔子是能。苌郯是不能。单指一事则孔子犹有所未能。而苌郯偶能于此。
其馀不足观其馀字。指才美否。芦沙曰似指才美。而亦未质言。
其馀。非特智能伎艺。虽有孝悌忠信刚方廉洁之行。才涉骄吝。皆非实有。而不足观也。
罕言仁而不及义礼智。俱是性也。如何不同。芦沙曰义礼智何尝罕言。是时不以四德言性。
罕言性则仁义礼智之体。皆所罕言。而仁道之大。尤为难尽。故表著之。孔门问仁者众。而鲜及于仁之本体。不以四德言性则性是何物。
以能问于不能。不成颜子全然不辨能否。然则颜子问人之时。其心正如何。芦沙曰古今识道理人。未有自以为尽知尽能者。颜子若是何怪。
能不能。其大分也。所能者九事。而自觉有一事未能。则却问于九事未能者。盖不能于彼者。或有偶能于此者。纵彼不能。问来问去。或有相订而自觉者。所以不惮于问也。颜子之心。只知我未能。便当问人。何尝以所能之事。强问于不能之人乎。且如孔子问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统言众事则孔子是能。苌郯是不能。单指一事则孔子犹有所未能。而苌郯偶能于此。
其馀不足观其馀字。指才美否。芦沙曰似指才美。而亦未质言。
其馀。非特智能伎艺。虽有孝悌忠信刚方廉洁之行。才涉骄吝。皆非实有。而不足观也。
罕言仁而不及义礼智。俱是性也。如何不同。芦沙曰义礼智何尝罕言。是时不以四德言性。
罕言性则仁义礼智之体。皆所罕言。而仁道之大。尤为难尽。故表著之。孔门问仁者众。而鲜及于仁之本体。不以四德言性则性是何物。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1L 页
凡事不有意为之。便唤做无意否。芦沙曰意本是商量进退底物事。众人所不能无者。故大学要人诚其意。圣人物来顺应。岂有商量进退。
毋意。只是无私意。圣人岂容无商量计度处。佛肸召。欲往而不往。阳货馈。阚亡而往。孺悲见。取瑟而歌。此皆有意为之也。圣人事至斯应。顺理而已。
程子云权轻重使合义。杨氏云知时措之宜然后可与权。观此两说。是事事皆可用权。恐与程子权只是经之说相近。朱子断以为权经当有辨。却就此说铺在圈内圈外何也。芦沙曰虽非正意。亦关世教。
才说使合义则本非义之正可知。盖亲迎义也。不亲迎而得妻者权也。以其色重而礼轻。故权之以合义。以其取妇之义。重于亲迎也。嫂叔不相授受义也。嫂溺而手援权也。以其礼轻而命重。故权之以合义。以其援溺之义。大于避嫌也。程子此说。真得经文本意。而又有曰权只是经所不及者。权量轻重。使之合宜。才合宜便是权也。既曰经所不及则权之异于经明矣。其直谓权只是经也者。亦只说权而合义。不离乎经。而但其话头稍急。几乎无辨。故朱子置此于圈外。
毋意。只是无私意。圣人岂容无商量计度处。佛肸召。欲往而不往。阳货馈。阚亡而往。孺悲见。取瑟而歌。此皆有意为之也。圣人事至斯应。顺理而已。
程子云权轻重使合义。杨氏云知时措之宜然后可与权。观此两说。是事事皆可用权。恐与程子权只是经之说相近。朱子断以为权经当有辨。却就此说铺在圈内圈外何也。芦沙曰虽非正意。亦关世教。
才说使合义则本非义之正可知。盖亲迎义也。不亲迎而得妻者权也。以其色重而礼轻。故权之以合义。以其取妇之义。重于亲迎也。嫂叔不相授受义也。嫂溺而手援权也。以其礼轻而命重。故权之以合义。以其援溺之义。大于避嫌也。程子此说。真得经文本意。而又有曰权只是经所不及者。权量轻重。使之合宜。才合宜便是权也。既曰经所不及则权之异于经明矣。其直谓权只是经也者。亦只说权而合义。不离乎经。而但其话头稍急。几乎无辨。故朱子置此于圈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2H 页
而更加分疏。若杨氏所谓知时措之宜者。正合于嫂溺手援之义。何尝以权为经乎。但为己明善。信道知时等语。皆言外之意。故在隔圈之首。凡事有轻重两端。然后方可权之以合宜。若经则只有一道。更不可易。今以事事皆可用权。疑此两说者。不亦过乎。
别纸(二)
易理玲珑穿穴。无往而不相值。如是推之。亦似可通。但不用五十者。以画卦时言。而将以入用于揲蓍也。主揲蓍言则环外者反为体。而居中者致用。主画卦言则居中者自为体。而居外者致用。此其机缄之妙也。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之妙。亦画时方见。本图上未必有此意。盖伏羲胸中。本自瞭然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理。而及受河图。见得中宫之中一点。独尊无对。有太极之妙。而一三七九之白圈环外者有阳象。二四六八之黑圈环外者有阴象。而众阳起于北一。众阴起于南二。故以极圈之圆而尊之为不用之体。(既不用于画卦。又不用于揲蓍。)以白黑之分而拖开成两画。且见阳之自一而三者有太阳之象。而天地之阳气。始于北而成于东也。阴之自二而四者有太阴之象。而天地之阴气。始于南而成于西也。阳成于三则必交于
别纸(二)
易理玲珑穿穴。无往而不相值。如是推之。亦似可通。但不用五十者。以画卦时言。而将以入用于揲蓍也。主揲蓍言则环外者反为体。而居中者致用。主画卦言则居中者自为体。而居外者致用。此其机缄之妙也。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之妙。亦画时方见。本图上未必有此意。盖伏羲胸中。本自瞭然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理。而及受河图。见得中宫之中一点。独尊无对。有太极之妙。而一三七九之白圈环外者有阳象。二四六八之黑圈环外者有阴象。而众阳起于北一。众阴起于南二。故以极圈之圆而尊之为不用之体。(既不用于画卦。又不用于揲蓍。)以白黑之分而拖开成两画。且见阳之自一而三者有太阳之象。而天地之阳气。始于北而成于东也。阴之自二而四者有太阴之象。而天地之阴气。始于南而成于西也。阳成于三则必交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2L 页
阴而自东转南。天一之水。交于地二之火。诚有少阴之象。阴成于四则必伏于阳。自西转北。地二之火。伏于天一之水。诚有少阳之象。故因以太阳居上。太阴居下。而少阴承太阳之次。少阳居太阴之前。画之为四象位次。见四圈之外。又有四圈。而阳之自一而三者。必转于南七。阴之自二而四者。必转于北六。而南北相对。天地之位。故因画得三阴三阳之纯卦。阳一之交于阴二者。必转于东三。以就少阳之位。阴二之伏于阳一者。必转于西四。以就少阴之位。而东西相对。日月之位。故因画成少阳少阴之交卦。而乾坤坎离。对为四正。二老之化而还为二少。则不及于南七而得其二。不及于北六而得其一。此则兑艮之位也。二少之变而进为二老。则过乎东三而得其八。过乎西四而得其九。此则震巽之位也。八卦既成。又见气化之交斡。必匝四维。阴阳之升降。自有六层。故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笔下滔滔。自性不得。此乃按图画卦之本实也。若乃五与十之相守于中。则实是包涵归藏敷施运用之主。故遂以为筮占之用。而仍不用体数之一。以当太极。此乃虚中之义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3H 页
数生于气之升降。而天地之气。变迁不齐。故其数不能无畸零。此亦造化之自然也。期三百注。惟十九分度之七为难算。然以一日计则为有零。以一月计则为无欠。盖一度九百四十分。而以十九分之则为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丝六忽八微。(本数八微不尽。玉斋作八秒。姑置不用。)以七乘之则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丝七忽六微。而上项所赢八微之数。终必入来。故有通一朔作分之法。今以一朔全日二十九。乘上七乘之算则为一万○○四十三分一釐五毫七丝○四微。次取朔零分四百九十九。以十九除之则为二十六分○二釐六毫三丝一忽五微。(又馀一毫五微。姑置不用。)以七乘之则为一百八十三分八釐四毫二丝○五微。合上所乘之算。通得一万○二百二十六分九釐九毫九丝○九微。乃取初头所姑置八微。以二十九乘之则为二丝三忽二微。合上姑置一忽五微。通计则为二丝四忽七微。以十九归之则为一忽三微。而以七乘之则为九忽一微。通合为一万○二百二十七分。此则一朔内月不及十九分度之七之都数也。大抵一朔通分。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而以十九归之则为一千四百六十一分。以七乘之则亦为一万○二百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3L 页
十七分。此其验也。一日为一度。而一度是九百四十分。则一时为七十八分三釐。(馀四釐。姑留置。)积到三时则为二百三十四分九釐。(少一釐)今以九百四十。折半为六时则为四百七十分。以四百七十分。折半为三时则为二百三十五分。如是则本馀四釐之未分者。三时而成一釐也。
答郭鸣远(甲戌)
前书未覆而后书踵至。老怀欣豁。适符于穷腊之回春。名理条件。罗列案头。又似岸柳庭梅。舒青吐白。妆点眼前光景也。况审萱闱鼎垆。益膺永年之休。埙篪音谐。案几静暇。有足以忘世累而味道真。新年好消息。何以加此。震相孤露迎新。已无况味。而文字应酬。煞妨恬养。殊可闷也。月浦李公果曾有家庭承听之旧。而今见行录。尤有所感发而钦仰者。但不朽之文。决非空疏所可承当。重以日子甚促。淘汰未尽。全欠古人风神。贤座须先细勘。使得以檃括如何。春秋纲目。朱先生尚以为隔了四五重。韩文公尚推辞以人祸天刑。仆是何人。敢奋笔而入其间耶。且今日暮道远。未了者许多。若使天假之年。傥有践言之日耶。论语劄义付呈。而尾附佗书。芜杂难看。兼多僭妄之言。
答郭鸣远(甲戌)
前书未覆而后书踵至。老怀欣豁。适符于穷腊之回春。名理条件。罗列案头。又似岸柳庭梅。舒青吐白。妆点眼前光景也。况审萱闱鼎垆。益膺永年之休。埙篪音谐。案几静暇。有足以忘世累而味道真。新年好消息。何以加此。震相孤露迎新。已无况味。而文字应酬。煞妨恬养。殊可闷也。月浦李公果曾有家庭承听之旧。而今见行录。尤有所感发而钦仰者。但不朽之文。决非空疏所可承当。重以日子甚促。淘汰未尽。全欠古人风神。贤座须先细勘。使得以檃括如何。春秋纲目。朱先生尚以为隔了四五重。韩文公尚推辞以人祸天刑。仆是何人。敢奋笔而入其间耶。且今日暮道远。未了者许多。若使天假之年。傥有践言之日耶。论语劄义付呈。而尾附佗书。芜杂难看。兼多僭妄之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4H 页
不堪烦人眼。幸秘之勿广。徐加评驳也。曾来集疑册。缘人事倥偬。亦未究竟。并俟后付。但念古人曰切问曰审问。而拣难之问。在所不答。贤者才高气锐。于天下义理。必欲括尽无遗。此仆之所乐告而不厌。然往往有不切不审之问。殆非诚实之道也。抑稍约之以实理。而勿骛于泛观也耶。近与圣养相见否。曾以心说有问答。顷于延谥会罢。以鄙说为明白无疑云。大忙之中。言动安徐。可敬其学力之凝定也。
别纸
改葬出柩。未即克襄。过三月则主人之缌当除之。待启坎还服否。
启墓未葬。姑为权厝。亦有不同。若其设攒而藁掩则乃山殡也。虽过三月。不当除服。若其略仿葬礼。势难毕事于时月之间。则三月而除。待后日启墓更服缌。又满三月而除。如问解说可也。
妻葬前。改葬母则当何服。父葬前临妻葬。以斩衰可乎。
亲不同则服不通。妻服虽重。不可用之于葬母。当事释衰服缌可也。父未葬。虽云不易斩衰。斩衰不可以临妻。当以方笠直领。暂往视掩而已。母丧中葬父。父
别纸
改葬出柩。未即克襄。过三月则主人之缌当除之。待启坎还服否。
启墓未葬。姑为权厝。亦有不同。若其设攒而藁掩则乃山殡也。虽过三月。不当除服。若其略仿葬礼。势难毕事于时月之间。则三月而除。待后日启墓更服缌。又满三月而除。如问解说可也。
妻葬前。改葬母则当何服。父葬前临妻葬。以斩衰可乎。
亲不同则服不通。妻服虽重。不可用之于葬母。当事释衰服缌可也。父未葬。虽云不易斩衰。斩衰不可以临妻。当以方笠直领。暂往视掩而已。母丧中葬父。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64L 页
丧中葬母。则方用得服重临葬之说。亲同故也。
丧服篇于内外兄弟。只称姑之子舅之子。而于从母之亲。并举姊妹可疑。
古书男女并称子。姑之子舅之子。并该得兄弟姊妹。而特于从母下发例。
女帽圆衫花冠之制。
女帽圆衫花冠。只是俗制。不曾深究。女丧遵古用掩衣用褖衣而已。花冠磊磈。尤不合于死者不冠之礼。
丧服篇于内外兄弟。只称姑之子舅之子。而于从母之亲。并举姊妹可疑。
古书男女并称子。姑之子舅之子。并该得兄弟姊妹。而特于从母下发例。
女帽圆衫花冠之制。
女帽圆衫花冠。只是俗制。不曾深究。女丧遵古用掩衣用褖衣而已。花冠磊磈。尤不合于死者不冠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