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H 页
答许退而(庚午)
顷执事不惮脩道。迂临弊庐。两宵谭讨。虽未罄竭。而已覸得气味温醇。辞令典雅。远大之志。敏妙之识。非叔世所多得。心窃敬叹。而华驾一旋。南云益杳。雪积穷山。吟望政劳。贵使过门。两翰联翩。满幅恳挚之语。写出实际。谦挹之盛。相与之厚。尤令人感佩而不敢忘也。承谕立志之方。果是向上之基。而大率人之志不立。每由于外物挠夺。内欲缠挐。盖人不容无事。而省事为贵。人不能无欲。而寡欲最善。省事之要。在乎循理。寡欲之要。在乎明理。循理则事至斯应。所行自简。明理则物累退听。可欲惟善。心之所向。始能专一而志以立矣。座下既知主理之为宗旨。则明理循理。特其所主之节度也。居敬立诚。以存此理。克己闲邪。去其所以害理者而已。吾之一身。常在天理中。则真乐自生。尚何悠泛放倒之为患哉。鄙人盛年。粗有好善之心。寻师取友。不为不勤。而失步邯郸。退甘株守。今已衰洫。兼有傍省之难于旷离者。久怀南游之念而无路抽身。但望如执事者远来相就。日有警省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6L 页
益。而何可得也。宜宁李雅。闻之熟矣。而觌德无缘。徒咏道左之杕。郭君果得承晤。才气超迈。文术宏博。恨不得久留相确。但以循序就实之意。奉勖而止。其归留贽疑一录。随暇裁答。殆无隐情。性理精微。在此友非对證之药。而贵近多贤智之士。相与勘覈而取舍之。则或觊为晚悟归元之资故也。
  别纸
动静者所乘之机一段。果涉疑难。周先生既明言太极动静。则朱子之解不应横出别义。而语类有动静犹马之论。先辈多祖之。此于周先生本旨。果何如哉。若谓太极动静已是气。则理气为一物而迭变。体用两截矣。近世气发理乘之说。亶由于此。不容不辨。
邵子曰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用先体后明矣。况阳既生则阳中有阴。动既形则动中有静。乌可谓无体之用无静之动乎。静只是动之息。无动之静。死底静也。阴只是阳之翕。无阳之阴。死底阴也。知此为死底。则可知太极生阳之为大原头矣。以横渠之贤焉而气上推究。不免有大轮回之讥。佗尚何说哉。
中图之为皆理发。情之实也。下图之理气互发。所发之机也。惟其交互也。故理发处气便随。气发处理便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H 页
乘。苟无此交互之意。则亦不免于两歧之病矣。
答许退而(癸酉)
客夏之枉。未遂投辖之诚。经岁之阻。每切停云之思。匪意华笺入手。仍谂花煦。省候康旺。经体晏重。尤慰远怀。震相正初遭仲姊丧。恸霣靡及。年光向衰。志业易颓。贤者宜有此叹。而来头下山之势。尤所难免。及今著力。立得根基。然后稍可受用于晚节。不至为虚生此世之人。如仆者。精力几尽耗缩。而日月无足把弄。何能以不逮之言。助人振拔之资耶。畏天命三字。果是正法眼藏。而又当知天命只在己心。己心之可畏。凛若渊冰之易陷。而心之所信。莫如圣人。圣言尤可畏也。若贽疑求志之属。疑则当阙。求之无益。而但其积集之劳。有可以奉闻于左右者。盖圣人之言。何者非切实。而其中自有大头段。如来谕所谓明德达道及心体者是已。如于此处有疑。则便当各寻其来历去处。因以折衷于朱子。朱书朱语中。如有一处说明德是兼气之心。达道是兼气之情。心之本体亦属乎气。则鄙说差矣。当归于乱道悖德全不识心之科。而其柰千爬百栉。未见一證。故近世主气之学。莫如韩南塘。而其引文成之言曰理之体用。大本达道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7L 页
也。又曰言心则可论气禀。而言明德则不拖带气禀。若李陶庵则直以主气言心。为滓秽太清。而力伸本心无分数之说。其赠崔祐诗。又以气质当心体。斥南塘之谬。而独岭中近日之说。狃于双关之横。而昧于一原之竖。笼罩糊涂。皆谓之兼气。獐边是鹿。何尝是实见耶。大抵理气之分。若果如车之有两轮门之有两扇。则单指理者。大是偏学。而理乃气之主。气乃理之资。理本先气而有。气乃根之而生。则大本自一。不可以二之也。且道道是忠孝敬慈之理。德是仁义礼智之理。道与德。果可以属之气乎。以其不离乎气而谓之兼气。则性也如此。理也如此。岂惟道德为然耶。朱子曰心之本体是太极。太极果可以兼气乎。又曰心无体。以性为体。性果不可以单指理乎。又曰发而中节者。即此在中之理。发形于外。发而中节者。果非达道乎。又曰明德便是理。心中许多道理。光明鉴照。毫发不差。明德果非此理之湛然虚明者乎。今虽孤立。而前圣可质。后圣可俟。皓天必复。安知吾党之终于不振耶。此心相照。此道相契。则千里常如对面。而但恐意思消歇。难于接续。而异论乘之耳。中庸支节图。既未奉玩。无以相订。而单立四圈则六节略之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H 页
分书两字则一诚贯之否。鄙人廿许年前。尝为此图。而全部要旨。一一排列。烦而不简。自不满意。故每欲改正而未果。盛作如果稳当。则鄙图可删矣。仲父遗集扫尘。自难如意。良用泄泄。圣养书来。亦以心即理为问。所覆语恨不使座下见之也。馀祝完养本原。深究实体。使吾道有属。
答许退而(甲戌)
客腊得二书于南山便。开正一书。又自法山至。春意蔼然。有朋友劝勉之情。道理切磨之谊。感服钦尚。历时靡弛。新元载届。省馀经履珍裕。震相孤露增悲。外拶多端。旧业弛废柰何。第一书花山云云。盖由于竖横之异执。然才高识博者。𨓏𨓏有骛奇凿新之病。仆虽才识不逮古人。常持此戒。屡入思量。不敢以无根据者。创立为说也。气本善云云。自太极生阳处看则何尝不然。但人物禀受。已属乎游气杂糅之后。朱子所谓腾倒到今日者也。心之本体。自是太极。而今欲以本气当之者。可非新说乎。未发之前。正属乎纯阴界分。拈此而谓之本善。则阴善阳恶必矣。从古贤哲。每说阳善阴恶何也。理与气决是二物。今以本善之气本善之理。目之为心体。则一心上。果有两本乎。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8L 页
虽善。当不得主宰之妙。世无二天。国无二君。而吾心大本之地。宁有两个天君乎。为病之甚于主气。尊谕尽觑得到。第二书涵养云云。敢不受以为暮年良剂。而但今鼎器已亏。填补无及。且所辑礼书。誊校未毕。而鸣远又有史书劄断之劝。此事亦曾所留意。静坐收敛。稍欲责效于本原。而辄起著述之念。便失寿陵之步。朱先生晚年。尚不得损约如伯恭所勉。可想其境界也。鸣远支节图。约而尽。无容改评。盖中庸之中。实兼中和。通之为中庸大支。未为不可。首末章之微露圈外。亦近于南北极之象。恐在可取也。但末章之极致驯致。固是下学上达之意。而经中无此二字。稍似可欠。鄙图曾定作笃恭大支。盖恭之一字。乃下学上达之要。而极其妙。至于无声无臭。亦非在于此德之外耳。此君颇伤泛博。时有蔓而不切之问。今书略奉规。然不博集则无以反约。持此心以往。当一倍长进。其穷窘殊可念。而自在涸辙。无可以煦濡。无宁诿之于命耶。奉际未易。惟冀随分刻厉。深究大业。
答许退而
近日番风。恪惟侍节康卫。学体休茂。俯育无挠。佔毕有暇否。独守空堂。每当朗月之夜。政不禁玄度之思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H 页
也。震近日猷为。每被文字所困。积逋未刷。而心力遽诎。念昔志气未衰。若将寤寐于寒泉陇云之侧。而到今退懦。只欲寡过而未能。但望后进之秀者。努力前跻。而垂臂以援我。岂能有频频顾后。升提以上之好地步也。中庸首章之为第一支。非惟王氏说。实吾晦翁之意。而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中和包不得中庸。故名之为中庸大支。而中和自为第一义。若云中和则第二章以下所论德行。或未能该括也。虽然中庸实从中和上推出。且一编都是中庸。独拈第一支为中庸。亦恐偏倚。盛论似为得之。幸各虚己。从长归一如何。大山先生率性说中四个为道字。果似从行道人上说。而人之所以为道。亦自是道之合下如此也。其下发明。非因人率之而后有者。极其明备。其本意可知。心说十分精到。深庸叹尚。但说心即理。不如密切下存养推扩底工夫。心得其正则天理自见耳。和战之习。惟有立志以救之。舍此岂有良方。抑或集义之未精而持敬之未熟耶。光阴荏苒。年纪遽迈。几何不至于今吾境界哉。及今著力。尚可及也。三德之终必以勇成。幸加意焉。立斋先生论七情书。鸣远曾所愿见。故誊送。此老文章活熟。义理精畅。真得陶山之宗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49L 页
旨。而鄙人好奇之诮。尚有所受。览之可悉。末段是亦原于天命之性云云。尤可得一本之实。
答许退而
珍函次面。尚胜阻恋。间日稍久。省温节连膺天和。震家季搬寓莽苍。老年分荆。尤觉踽凉。岁暮百感。亦自攻心柰何。道疏事在山时入闻。而身既隐矣。何用文为。顷付渊上书。略示不往之义。而若欲加于此则适涉于揣觇时象之嫌。只吟得吾南近日几儒疏。义利双行自劈初。箭若当胸须勇往。金如假面莫纷挐之句而已。圣养遭艰。闻甚惊怛。其于鄙说。未始肯诺。而终相契合。此人相信则謏见不至大谬否。
答许退而
四初出书。六初得见。其间想已左还于嬴博矣。死固可惜。生固无乐。温凊之奉。门户之责。担在一身。铁轮旋顶。不失定慧。外道犹能之。况吾儒家顺理安命之诀。自有亨屯倾否之机也耶。更请熇赩省下。服体万护。仲哥闻已成童。器业如何。震相五初赴昌山礼会。盘薄浃旬。历吊李圣养。旋马而北。更行礼饮于钟山斋。是行与后进之秀。讨名理讲洞规。乐而不倦。归卧穷巷。始觉困惫。月初又哭梅湖表从之秀而文者。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H 页
数衰薄。良善例多夭逝。天也柰何。令胤之乐善好义。不见可知为乃爷儿。岂意一朝遽至风烛。哀辞抆涕构送。倘可一展之灵侧耶。第恨芜拙之辞。不足慰长逝之心也。鸣远书深致忧虑于座下。责我以消融散释之功。然我本无华阳老人阖辟手段。座下且学道三十年。定性有素。岂以祸变而陨穫耶。圣养执礼过苦。至于生病。相对戒责则有之。而风树十年。恨结蓼莪者。深所愧服。且于主理之旨。有信及之意。是为吾党之幸也。鸣远礼问。可谓极穷到底。庶可因此而益发其未尽矣。答条先送尊所。庶或为数日塞悲之资。览后信传如何。所谓礼辑。略已断手。而手拙眼眵。胡写乱贴。不成头绪。深欲更书一通。而衰力已不堪。恐亦苦心而已。
答许退而
春气暄研。侍体崇重。闻有搬移之意。既颇动心。则即当速图。然苟非福地。亦岂永图也。震相日用猷为。无非枉费衰精。冬间默感时事。草定春秋传。既始之役。亦难停掇。而𨓏𨓏有解不去处。朱先生所谓隔四五重者。果不欺我矣。圣养之丧。吾党尤丧气。端方刻厉。世复有其人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0L 页
答许退而
法山付书。乃南游后第一音信。从君归又得续候。此心开泻。如更对春风颜范。居然夏树成阴。恪惟闱省承卫。案经无挠。贵近最多好人。相长相发之益。非比此间之幽独。但閒谈名理。犹不若密切究索。每恐乐正之美质。或止于二中四下。而未能如曾郕公之真积力久。所以从前屡发不逮之言也。来谕南岳之游。太不著题。择之伯崇。纵有好问之诚。其于朱子不在何哉。此身固不敢担当此事。以取标揭之诮。政使妄费唇舌。宁足有概于佥贤之听耶。鄙人近辑一书。乃古人顺理存理之旨诀。倘得卒业。可省暮年考订之劳。而非惟太费精力。亦恐不中便宜耳。南沙头流录。一回吟讽。顿觉理趣流动。而盛作圆莹。气格俱高。儿子妄作跋语。不必更添耄言。只于轴中拣出四五编。扳和以寄遐想耳。
答许退而
南游归。首得惠书镇案。荷感可胜。书后秋色益阑。慈闱寿候万康。胤哥醮礼。其间倘有定处否。好德者鲜。论财者众。逢人辄诵。适取迂阔之目柰何。仆夏间积苦疡尰。如因风火上煽。凉秋借驴作椒井之行。目睹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H 页
异类恣横。适以败兴归栖。仅无大惫。今来动静说。前辈亦多此论。鄙见寡谐。安知非胶固之病耶。到今精力衰耗。竟未有濯旧来新之望。只得随本意答去。而亦欠太费勘覈。殊乖相与之本情。倘可谅恕否。佩弦之戒。不须赞叹一场。如仆则老而任性。弦处尚弦。阅变渐熟。韦处太韦。但欲佩铃以警惺耳。
  别纸
 非太极。阴阳何自而动静。非阴阳。太极何资而动静。太极乘乎阴阳而为动静之妙。阴阳生乎太极而为动静之机。
阴阳已生。固为太极之所资。而阴阳未生。太极便自会动静。盖动静者。气之未形者也。阴阳者。气之已形者也。直从大原头说则旧气才绝。太极便生出新气。而生出之始。动静为其机焉。太极之动静。正如人心之有仁义。仁固属阳。义固属阴。而仁义只是理。动固属阳。静固属阴。而动静只是理。盖阴阳未判。人心未发。一例是气不用事时。有仁义之心者。固自有仁义之气。而只可曰仁之端义之端。不须言所乘之气。既形于喜怒。方可以言气。况太极动而静而之际。何尝有已形之气乎。末一句尤似做病。动静自是阴阳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1L 页
机。而今反以阴阳为动静之机。如是则周子何不曰太极生阳而动生阴而静。朱子何不先言阴阳。而每先言动静也。
 动而生阳之动。是静中有动之动也。静而生阴之静。是动中有静之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此动静即动中有静之动。静中有动之静也。
如是则阴静之中。理不能为主乎静而只为动之理。阳动之中。理不能为主乎动而只为静之理。理反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之物矣。真个动静专属于气。而理为有体无用矣。朱子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为理之体。以动而能静静而能动。为理之用。愚意则无极而太极。是说所以动所以静之本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当此句。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说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则动而能静静而能动。可当此一句。所乘之机。通释第二节动静太极之能动能静。为生阳生阴之机。太极之一动一静。为分阴分阳之机。
 太极乘阴静之机而静中自有能动之妙。太极乘阳动之机而动中自有能静之妙。能动能静之妙。必资乎阴静阳动之机。
太极乘机之乘。若如乘此机会之乘则不做病。而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H 页
如乘马之乘则动静初岂可乘之物乎。世未有自动而乘动。自静而乘静者也。况乘此阳动阴静之机则是乃先有阴阳而后有动静也。恐无是理。朱子以太极之含动静者为本体。以太极之有动静者为流行。则所以动静。是为本然之妙。而能动能静。已涉于所乘之机。不先论太极动静。而便先说阴阳动静则是乃太极无动无静。而但资阴阳之动静。方会动静。乌在其为本然之妙乎。乌在其为妙用之理乎。
 太极之妙。主宰乎其中。乘阴而生阳。乘阳而生阴。曷尝于阴阳之外。别有一个太极自动而自静耶。
朱子曰太极者。性情之妙。既有主宰之妙。则亦须有发出之实。静极则自会动。非以乘阴而方得生阳也。动极则自会静。非以乘阳而方得生阴也。太极固不离于阴阳。而亦不杂于阴阳。故退溪曰太极之动静。太极之自动静也。此与朱子只是理动静之说合。
太极生阴阳之妙。万古常然。而当先说起于此天地第一初。夫天地之有阖辟。由于气之有生死。而阖而能辟。实由于理能生气。造化无推旧为新之理。初非已屈之死气。能为生气之资也。先天地之末。阳气消灭。如人命之先绝。而犹有微温之气。此是将屈之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2L 页
而久便冷了。阴气亦绝。只有混沌大朴。如死人之体。而渐次朽腐。终归于无形。惟此太极之理则元无生灭。旧气才绝。便生出新气。通前后而看则固未有无阳无阴之时。然此天地始生之阳。不生于前天地已死之阴而生于太极之动。(如此人既死。便生别人。)此天地始生之阴。不生于前天地已死之阳而实生于太极之静。(虽今天地已屈之气。不复为方伸之气。)则太极动而静而之际。宁有可乘之阴阳乎。始知动静者。理生气之端绪。阴阳者。气成形之定分也。以动静为理则已离于本体。以动静为气则未至于成形。本体则谓之太极。成形则谓之阴阳。若乃动静则非太极非阴阳。而乃是太极之流行。阴阳之关棙也。鄙说所谓将阴将阳之谓机。已阴已阳之谓器者。盖以此耳。周子图说之旨。了无可疑。而惟图圈傍阳动阴静之书。若相矛盾。然朱子已详解之矣。圈解通释全圈则曰此极之动而阳静而阴者也。分释两体则曰阳之动。极之用所以行也。阴之静。极之体所以立也。然则合释者将非生阴生阳之端乎。分释者将非分阴分阳之形乎。盖阴阳未生。太极自动静而生阴阳。阴阳既生。太极乘阴阳而妙动静。图说之主太极。的指始生之机。图圈之从阴阳。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H 页
指已分之器。亦可以无疑矣。图说解先说太极之有动静。乃天命之流行也。动者诚之通。静者诚之复。此则合说也。更言太极者本然之妙。动静者所乘之机。太极者形而上之道。阴阳者形而下之器。此则对说也。竖看生处则太极为主。故言命言诚。不说到气边。横看分处则阴阳相对而太极无不在焉。故兼气立说。所谓本然之妙。即第一圈解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所谓所乘之机。即第二圈解此极之动而阳静而阴者也。所谓形而上之道。即第一圈解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者也。所谓形而下之器。即第二圈解阳之动阴之静者也。
答许退而(壬午)
九坪伴宿。十里送饯。恋恋有未尽之怀。祇恨此行之拔报也。月初历南山。获奉惠翰。感慨今古。意致勤挚。重以琼章屡幅。辞理俱到。有足以警发愦愦者。有时讽咏。便觉清气逼人。嗣后夏届。恪请萱闱笃候万卫。省馀德器充旺。胤君学有课程。日就规矩。震相知旧酬答。每费精力。殊失摄养之宜。儿子非惟不赴京。兼废乡举。课农之暇。颇以朱书补刖。相知如琢源诸人。寄声劝起而终不动。但任之而已。道山之计。力不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3L 页
心。且有单豹外凋之虑。姑观事会。闭户假息。其无古人力量可知。鸣远长往之志。亦必有定见。而情当一来见我。纵我不能为之谋。亦岂无从长烂商之道耶。动静说条。在别幅。解说太极。当从太极立说。况既谓之将阴将阳。又谓理气之合缝处。何可以离了阴阳为疑也。来谕所谓毕竟是太极生了者。已觑得之矣。湖翁说曰理也者。所主以动静之妙也。气也者。所资以动静之具也。岂不是十分亭当处耶。咏怀一篇更呈。但与鸣远传看。秘之为好。
  别纸
后天坤在西南。谓之得位则可。未可曰得朋。艮居东北。艮本从坤。(本象太阴)不当曰丧朋。而先天则巽居西南。一阴始生。阴与阴。固其朋也。纯阳之次。忽得一阴。正所谓得朋。而自巽以往。坎二阴艮二阴。皆坤属也。震居东北。一阳始生。自坤东转。忽失一阴。正所谓丧朋。而自震以往。离二阳兑二阳。皆乾属也。但阴阳相遇。方有唱和生育之乐。故始虽丧而终有庆也。本义以反之西南为说。似涉牵强。不敢从也。易以筮作。筮以象决。卦中有筮象。方可言筮。而蒙比皆有四阴分耦。乃左右策揲之以四之象也。蒙则一阳居下卦之中。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H 页
有挂一之象。而兼有上爻一阳处不用之地。有虚一之象。所以曰初筮也。比则但有一阳居上卦之中。乃再筮挂一之象。而阴居不用之地。有过揲之象故也。不言于屯师而特于此发之者。此势顺而彼势逆也。以事理言则蒙之发蒙。似乎占之决疑。而比有建国之大事。例当占也。东邻之为离。西邻之为坎。其象甚明。即此可见。易中方位。近世默轩说亦以离坎分东西邻。而定轩丈从之。亦以传义之难通故也。
郭君动静说。非不思之极深合之转密。而其意终有未明。以鄙人观之。正似蔡季通之于中和旧说。其曰动者乘阳之由。静者乘阴之由。抑谓太极之有动静。实为阴阳之所由。如是则合乎程子之说。而鄙意之所安也。其下却说太极之动静。乘阴阳而动静。如是则太极本无动静。由阴阳而有动静。反涉于吴澄说。此于孔周本旨。不亦背驰之甚乎。其曰前天地至静之中。已有此天地能动之理则固也。而其曰前天地极阴之中。已有此天地根阳之气。则是以已屈之气。欲作方伸之气。如死母腹中。忽生出活男。岂其理耶。阳无可尽之理。亦以理言。非谓新气之只是旧气也。特此气才绝而彼气已生。根于理者。固无穷也。才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4L 页
阳则便乘阳。才生阴则便乘阴。即此而在。初无来去。间不容发。孰得以窥其始乎。其曰动而生阳。即乘阳而动也。则未动之前。已有所乘之阳耶。今日之动静。固是一初之动静。天命人心。何莫非太极之动静也。但一初之动静。旧气都尽而新气生。如此人之死而别人之生。今日之动静则虽不推旧为新。而气则自如。未发犹是活阴。阴气流行便为阳。正似惺人之便是睡人。须知阴垂绝处理便动。理才动则阳便生。阳才生则理便乘。虽无间断。亦有界限。先后天地之判也。虽是一气。亦有彼此死生新旧之别也。又须知阳虽根阴。阴不生阳。阴虽根阳。阳不生阴。生阳生阴。只是太极。通书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神妙万物。
答许退而
近来好人。不可得见。好语尤不可得闻。忽此新春。得好人心画。仍审省馀学体晏裕。普庸慰幸。析居之易于离侧。势所难免。而兢惧安得不如谕。岁饥家寒。想有剥肤之愁。而书中不概及之。必有玩乐而忘穷苦者。况于嫠忧之无益乎。震相衰相更添。而修改旧劄。以为消遣法。此固不足为不朽之业。而一则朝闻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H 页
死之志也。一则伤时忧道之念也。后辈异论。此亦想得。而要之气学深痼。世教益坏。率兽食人之说。肆行天下。而所藉为前茅者。功利之学也。正谊明道。宁有如董子者乎。但恨我之所存。仅为一寸之胶。而无救于千丈之浑也。鸣远鸿飞冥冥。非处堂之燕所能知。要之以斯人而不适于中行。鄙人之责也。一副要诀。我何能有。而顷所编理学综要。果是平生所恃以为命脉者。昨冬崔肃仲委来恳借。约以冬间毕誊。倘赐借览。添删各条。勘正一下。以补我不逮。千万千万。贵倅倡学。尽是此世罕有之事。而体行之实。果出于诚心乎。贾董之为王佐才。当于才字上分轻重立可否。盖才者德之用。以德言则由颜孟以下不可径许。但如温公说以才对德则董子尚矣。贾生亦足为一时之王佐。今世亦安得贾生来耶。儿以调病之暇。看阅戴记。妄欲移动其错简处。亦且任之以观其见解如何耳。
答李琢源(根洙)
仆于足下。久已得之于声华。卜之于眉睫。见其骛而望其归。恨于远而幸于迩。及其既迩而又不得源源。则每怀杕杜之叹。匪意贬翰委投。文章之浩汗。意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5L 页
之隆重。实有以过于面讨者。惟是礼数之承当不得。反似俗士之嘲戏。直令人骇汗。君子之学。固所以明体适用。用之不行。自是体之未完。安有无其体而有其用者乎。体用之名。本以性之根于心者为体。心之发于事者为用。如中庸之中和费隐是也。今就致用上说则孔子之辙环。以其体无不立而用无不当也。孟子之游齐梁。乃在学成道通之后。体之在己。固可致用。而用之在人。不干吾事。其不见用。圣人犹然。况学者乎。震相早年妄怀致用之心。而求之不得。始悟得之有命。从吾所好。用意于此学。然发明道体而人不信从。究观事变而纰缪居多。竟亦无用之学也。座下似以说性理。为有体无用。抑或深惩于世学之腾理口舌。不觉遣辞之过当耶。夫子罕言性。以其当时性无异论。穆姜妇人而先孔子言四德。刘康公世卿出仕者而能以人受天地之中为性。则虽不言性而性学固已明矣。夫子没而大义乖。异端并起。邪说乱真。老庄之徒。搥提仁义。专以虚无为道。如是则心无准则而性为落空矣。是故子思作中庸。首言天命之性。盖亦吾夫子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意也。至孟子时。杨墨之说益炽。充塞仁义。专以私意为学。而所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H 页
性者。可善可恶。所谓心者。有气无理。故孟子开口便说性善。言心则必言仁义之心。而所教乎章丑者。亦皆存心养性之旨。求放心扩善性之外。宁有佗学问之道哉。程朱之世。佛学大炽。其所以弥近理者。以其有明心见性之说。而所谓心者。非吾所谓仁义之心。而乃其气之影象也。所谓性者。非吾所谓真实之性。而乃其气之作用也。佛一变为禅。而以阴阳为道。以良知为气。其言曰目能视耳能听。更要甚持敬存诚。于是乎阳明之徒有颜农山者。演其说曰饮食男女之欲天也。仁义礼智之教圣人也。吾从天而不从圣人。其说一炽。而洋学始入中国。其法以通货色为天情。而以父子君臣为假合。其所谓肉身灵魂之说。盖亦见气而不见理者也。其在吾东。退陶夫子首斥象山之学曰。其实所主者气。所得者禅。又曰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安有恶乎。其后学者忽有心即气。气亦性之论。递低一级。差却大本。退栗横竖之说。讫未会通。湖洛异同之辨。各有偏主。吾子所谓心性之说已定者。岂其实乎。愚以为此世如有圣人复起。当深明心性。痛斥主气之学。以为抑邪说距诐行之本。盖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者即此理。今若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6L 页
心为气。则气为一身之主宰。声色臭味。反为真心。而父子君臣。适为剩物。以性为理气之合。则善恶同体。大本有二。岂不凛然寒心。今人每云心性之说。前人已备述。不必架叠。此特东坡所讥卫朴以已之无目。欲废天下之目者也。前人虽尝普说。而我独不识。则当有以识之。欲其识之。当有以讲之。外吾心吾性而宁有可讲之学乎。文辞之雕绘虽巧。适所以害性。名利之钻刺虽工。反至于丧心。吾儒事业。固有大于此者。座下回头转脑。有志于为己之学。其为此言。固将以尝之也。固将以稽其敝也。但恐异趣之人。藉此为口实。故不得不极言之耳。
答金凤乃
抱笈山房。攻苦吃淡。盛暑不能移。俗声无自入。岂徒做工精专。抑亦摄身之一助。惜此身多绊。不暇百源之访。无由得闻名理之绪也。顷覆忙中胡写。不成头段。谬问踵至。若将借听于聋。独不念晋人爱鹜之讥耶。元书两条。正是合起疑处。可见近日所得之近里贴实。而故事诸条。正犯得鲁叟阙疑之戒。仆于十许年前。恃其薄才。左搜右剔。务欲博涉奇古。天下之僻书不可穷。而精力已觉糜损。遂决意舍去。专力于洙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H 页
泗洛闽之书。光风霁月。都在此中。研究之极。心有所安。渐觉杂书之腥臊臭腐。无足留心也。座下既读朱节。则更无以佗书间之。十回演绎。要在透熟。如或有疑。徐以示及。自当有切劘之益矣。
  别纸
 朱子既以求中体中。皆谓有病。则延平之验未发前气像。而求所谓中者。果无病耶。
未发。元无见定时分。念虑不萌便是。(句)才有意于求中体中。便不成未发而徒贻觅心之困横也。但延平性本沈静。学极纯粹。日用之间。无閒杂之事。身心常在于顺境而静得甚好。却于静中时时提省。略略照顾。认得未发前气像为何如。方其体认之际。固是已发。而才认得过。便即放下。依然在未发界中。其初固如是用工。到熟时静中有物。炯然不昧。又不待于著意体认也。此延平所以有得于大本。而不流于异学者也。后来学者。资性未必皆沈静。思虑未必皆精专。学力未必皆纯深。而只依佗言语。认来认去。不肯放下。用工急迫。用意躁率。故身心常在于飞扬超忽之域而静得不好。又重以寻觅助长安排等待之病。则是终身求未发而不可得也。朱子亲受旨诀。不敢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7L 页
师说而误后人。故其论此则曰一向如此又不得。曰未免更有商量。曰有个觉处不似别人。曰静观则固为已发。非徒为延平分疏。实亦为学者设戒。今当一遵朱子定论。从事于静存动察居敬穷理之工。而不可遽托于延平法门。近世罗整庵力言中有形象。骤伸求中之论。可谓无忌惮者矣。
 以性言之。浑然一理。都混了仁义礼智。而成一块物事耶。抑四者各有分别。仁在一边。义在一边。
此义详在朱子答陈器之书。读节要当自见之。盖性本浑然而已。然而条理粲然。初不相紊。以浑然言则冲漠无眹而亦自有间架。不是儱侗一物。以粲然言则情状自别。而亦非有墙壁之互遮拦。方体之可撮摩。浑然者。理之所以一也。粲然者。分之所以殊也。
答金凤乃
贤者敛守固有馀而心地或欠于洪放。探究非不精而规模每欠于展拓。当由玩理之未熟。主见之未坚也。以座右清贫家计。不吝重价。买得朱书朱语而镇之架上。诚自今专意此中。濯旧见而起新知。六经之旨以而契證。百家之说以而折衷。务求其是而作为定本。久久融会。自当打成一片矣。录示四条。足见思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H 页
辨之紧细。而亦恐定本不立。先入为主。依然未谕于朱子是处耳。盖座右所主南塘说也。更以此历准于右所谓书与语者。必将有通处有不通处。通处姑置。不通处细细究察。真得其命意。然后徐以参證于向之通处。则所通者非真通。而始悟吾见之局矣。然鄙录已在。昔年究极异同之论。亦不免有多言害道之失。幸须十回驳正。无主苟合如何。弁文重违慈孙之请。已为露拙。自顾望浅言轻。殊非阐扬之方。幸别求大方。而留此覆瓿。毋至佛头之受污为望。
答金凤乃
愚廿许年前。闻之长者曰。性即理心即气。反覆思之。于心统性情之说不通。盖心若是气则心之统性。为以卒统将。以臣统君。以子统父。以妇统夫也。又闻之曰。兼理气。是退陶定论也。始信之。然看语类曰。心统性情。不如曰心者性情之统名。又曰性者心之体。情者心之用。乃敢立说曰。心者主理而兼气。性体而情用者也。性外无心。性之体立于阴而已。情外无心。情之用行乎阳而已。又见心妙性情之德。以仁爱以义恶一段又不通。思之屡年。终不免有疑。近年以来。若有所了然者。因作主宰说以会通之。其曰兼理气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8L 页
普说也。其曰天理在人之全体者。主理而竖说也。其曰性体而情用者经也。其曰妙性情之德者纬也。经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纬者理之不可测者也。其曰主宰底是心。发出底是性。理一而分殊者也。
  别纸
 主宰是理之体。而发出是理之用。
主宰之妙。无间于动静。发出界头。亦须有主宰。若于此分体用则对为两截矣。理果留头而出尾耶。
 发出者。即主宰也。主宰者。即发出也云云。
以在情之理言则固自为万事万物之宰。此言诚得其要。而情才发出。意又缘起。在意之理。真能妙情意。果无这理而能计度耶。情意虽非两歧。发出之理直。计度之理横。朱子曰直是一般理。横是一般理。理则一般。而发出与主宰者之情状界分。犹若可见。愚则曰情之蔼然发出者。仁为之主。虽其所发之由礼由义。主之者只是仁。意之截然裁度者。义为之主。虽其所发之由仁由智。主之者只是义也。然此亦就天理流行中。各指其境界而言。非此理彼理对峙而互援也。愚之以理一分殊言之者即此意。只是仁只是义。理之一者也。一定而不易。由礼由义由仁由智。分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9H 页
殊者也。随感而迭出。此果非以理而妙理乎。
 以之者虽谓之气。而亦未见有气为所以然之意。
心与性情。不是别一个地头。自其未发而谓之性。自其发出而谓之情。自其主宰而谓之心。才说以字。便有主张宰制之意。盖仁义礼智之性已发。为爱恶让知之情。而心于是经营计度。将以去爱佗恶佗让佗知佗则此心之理。见乘在纬气上。所以妙之也。愚见尽如此。若以以之者。专谓之气。则主宰之妙。何处可见得耶。主是主张之主。宰是宰制之宰。不是寂如空如。无所猷为。虚饷美号。如倭皇之为。则此正贤者所谓无为而有为者也。气本无知。只为所发之资。则当不得这以字。况朱子言此而以心为性情之主继之。则以便是主宰之妙明矣。
 以之者。如曰妙性情。曰心能检性。
心妙性情。以智之德专一心者言之。心能检性。以礼之德主一心者言之。贤者不免错看于此。
 仁义礼智是性。而其上又有以而使之者。
心无体。以性为体。非仁义礼智本体上有以之者。乃于仁义礼智所发之处。自有主宰之妙用。请以一事明之。今有尊宾在座。酌献方行。此礼发为恭之时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59L 页
整齐严肃。只见其为礼。未见其有仁义智之端。而即此整齐严肃之心。蔼然发出于才见之际者仁也。非这仁则恭敬之道。亦不得发出。此乃主性之仁而宰情之敬者也。才有恭敬之情。便起了敬之如父如兄等差不同之裁度底心。是乃义也。非这义则恭敬之道。亦不得成就。此乃主性之义而宰情之敬者也。方其发出之始。先知其可敬。裁度之际。又知其当敬者。此乃主性之智而宰情之敬者也。即一事而言则当事者虽若为主。而集众事而观之则恻隐时如此。羞恶时如此。是非时如此。常然之理。自为主宰。而当事之理。为其所宰。此乃心性之别也。程子之言以心使心。朱子以心为主宰者明之。愚说果无所本乎。
 妙非理之所为。
妙字见于易大传,通书程传者。并以实理之用言之。而图说解曰太极者。本然之妙。妙果气乎。或问注曰运用字有病。故只下得妙字。运用字之为病。以其可以气言故也。贤者反引此而證妙之为气乎。气能妙理则朱子何以曰妙用言其理。亦何以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耶。
大率鄙说。每病于剖析太过而牙角未蘖。盛说每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0H 页
于阔略颇多而根源未固。鄙之病。贤者当知之。不复言。而贤者之病。仆请略探本而言之。夫所以阔略之者。其端有二。盛意以为古人文字。头绪太多。说东说西。皆有可證。说昼说夜。皆有所据。不若于自心上思究。合于吾见者取之。背于吾见者舍之。此意非不简要。而不念古训之难舍。吾见之易偏。则病生于固滞矣。且以为南塘之说。最为精明。由南塘以求栗谷。由栗谷以求朱子。门路甚正。把柄甚好。然而南塘之于栗谷。规模力量。煞有分剂。言论风旨。亦多矛盾。况于朱夫子海阔天高之处。尚安可窥其藩篱而得其津渡哉。道家所谓尚隔两尘者。殆准备语也。病生于主张矣。仆则不然。虽南塘之言。有合乎朱子则取之。虽栗谷之言。少违乎朱子则舍之。若在朱子则背乎吾见者求通之。宁舍吾说而不敢辄舍。合乎吾见者确守之。宁受人疑而不敢自疑。以其求通也。故剖析太过。以其宁受人疑也。故牙角自露。虽以渊源之所在。皆不免有所从违。未尝曰句句是字字是。贤者则泥于近而忽于远。耽其径而惮其繁。宁违朱子。宁违栗谷。而不能违南塘。是无佗。必谓朱子之书。有初晚之别。记录之误。不可以尽信。栗谷之言。广大高深。未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0L 页
涯涘。而南塘之说。后出者愈巧。简核而易明。故一例尊信。句句要做是。字字要做是。终是先入为主而熟处难忘耳。以朱子之训而犹且阔略之。况于仆辈无实之空言。何能以动得之耶。然鄙说既出于强探力索。故亦多有意跲而辞窒处。贤者如欲不吝斤正。则广引程朱之语。以證吾说之非。然后方能释吾之疑动吾之执。决非一时杜撰之说所能争也。贤者于仆之考證处。并无所可否。而于元说中理一分殊以心使心等宗旨。略不提起。只就那设疑之辞偏提之说。击撞将去。仆固不嫌于受屈。而最恨古人之旨。浑被模糊也。仆于此世。阅人甚多。习尚日下。醉梦相寻。其中稍有一二人以学问自命者。然其有质行者。专于自守。仅能寡过而已。全欠见解。伥然冥擿。终不可与入于道。其有才气者。亦浮躁浅露。借知以文奸。饰辞以欺世。标榜虽高。而疮疣百出。其或有中行近道之士。亦先寻安身立命之处。自处以圆恰周遍。而实不免包藏黯𪑓。此仆之所以宁自处以众人。而不愿得无实之名者也。贤座沈静之质精明之才。迥出等夷。若勉勉循循。日有所展拓。则必不止为一乡自好之士。但今未博而径欲造约。有罥而不能超脱。有窒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1H 页
而不能开通。苟不住用工。濯旧来新。平著心高著眼。疾著手牢著脚。何患乎不得其道也。是以仆辄不揆空疏。屡加攻砭。若不相假借者。乃所以深致爱敬之实。岂敢谀辞相悦。务为然诺哉。今看盛说。非不精审。而犹恐有一重公案。幸细察而痛辨。
答金凤乃别纸(丁巳)
 中庸或问。能知觉所知觉。能为主而所为宾。语类之言。所觉能觉。所为主而能为辅。
所示深契鄙怀。近见前辈论此者。一例以能为主而以所为宾。槩谓知觉气也。能具此理。为知觉之体。能行此情。为知觉之用。爱亲敬兄。为所觉之理。知寒暖识饥饱。为所知觉之事。分得恐未然。故妄尝著辨。大意与尊说同。而尊说益精切。可认见解之超诣处。鄙亦藉此而无恐矣。然不徒曰理而曰心之理。不徒曰气而曰气之灵处。尤当著眼看。
 论语集注。由孝悌可以至仁。朱子曰仁不可言至。
孝悌是仁之一事。仁是全体。初非孝悌在一处。仁别在一处。可得由此而至彼也。盖才能入孝出悌。便是行仁之实。仁与我为一。不可道由仁而至仁。贤者反以斯仁至日月至两至字。赚看于此。恐有未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1L 页
巧言令色。夫子以为鲜仁。而礼曰辞欲巧。诗曰令仪令色。
巧其言令其色。便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即此便做病。盖礼之言辞欲巧。先言情欲信。则辞之巧。出于情之实也。诗之言令仪令色。继言小心翼翼。则色之令由于心之敬也。巧言令色上面。更别无事。则其务外可知。其于仁不亦远乎。贤者以巧诸言令诸色之意。看取于巧其言令其色之旨。所以有此疑。
 曾子三省章注。陈氏曰如子夏传田子方云云。
子夏固未尝不用心于内。而未必似曾子之专。盖笃信圣人。便不反躬而体验。则渐向外面去。其弊易至于浮虚骄诞。论语所记子夏之言。细看可认。且陈氏此言。非以弟子之不善学处。追究其师。正所以发明那愈远而愈失处。以著曾子渊源之美也。
答金凤乃
谏伐之辞。采薇之歌。恐非出于夷齐之言也。盖伯夷心下。以为殷虽无道君也。周虽齐圣臣也。以臣伐君。终涉于利天下之迹而启后世篡夺之祸。不若直任其天命而不容一毫人为。才见其有未尽善处。便无食其食之心。此乃所以为清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2H 页
别纸
 尊德性上四句下而字。下一句下以字。语类曰而字顺词。以字反说。条辨曰而是相对言。以是相须言。(止)云峰说上下股。
下而字处。大者先而小者后。本者先而末者后。此非顺词乎。下以字处。大反为用于小。本反为资于末。此非反说乎。大抵存心致知。元不须分轻重。而不能无本末大小之别。故朱子尝论论语可为人师之义曰。中庸温故重。此则知新重。温故既重则上四事之皆重可见。独下一段则崇礼字下得甚重。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准则。最要于德性者也。尊德性居首。崇礼居终。有首尾相应之妙。尊德性者主敬存养。而德性之体以尊。行上说。崇礼者致谨节文。而德性之用益崇。知上说也。鄙见以为此十事。不得已而分轻重。则上四句重在上股。下一句重在下股。若胡说则反类失序。恐非子思之本意。
 言礼或以恭敬。或以辞让。
此主明性善之本体。故不言端。彼主扩性善之妙用。故特言端。而礼之体恭敬较肖。礼之用辞让尤切。盖礼者敬之理。而辞让其大节著见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2L 页
并有丧服义。
古有虞变。而今只有练变。然父已葬而母亡则常服母衰。入父殡亦不易也。(古礼斩衰已葬之服。轻于齐衰未葬之服。故依父未葬不易斩衰之义处之。然今无虞变。入父殡服父服亦无害。)母已葬而毕虞则还服父衰。惟入母殡服母服也。父丧练则当祭而受练服。卒事而服母服。惟入父殡服父服也。母丧练则当祭而受练服。卒事而服父服也。惟入母殡服母服也。父丧既祥则当祭而暂著缟。卒事而反丧服。禫时以缟服入哭。当祭而暂著纤。卒事而反丧服。祫祭时以白巾布深衣行祀。以示前丧有终。祀毕返丧服。此乃偕丧持服之节也。但今人误看反重服之文。有常服斩衰之疑。而其实则斩衰既练之服。反轻于齐衰未练之服也。丧中无吉祭之说。世皆从之。而南溪曰问解虽有不可行之说。此以斩衰正服而言。齐衰服中何可以不行父之祫祭也。纤缟之变。古礼明的。而今或嫌于骇俗。只以孝巾深衣行事。其说出于明斋。然非礼之正也。但卒事反重。未见偕丧之意。服母服时。特留斩衰之要绖。服父服时。特留齐衰之要绖。略仿包特之制。未为不可耶。小祥后衰裳中衣都不练未详。所谓练冠见间传。练衰见服问。练中衣见于檀弓。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3H 页
练则何名为练也。一士人所行。乃通典说。勉斋之所采入。沙溪之所取用也。虞讫。乃母丧之虞也。此礼礼家并无异论。而惟明斋说少异。通考辨之曰母服齐衰。只服于母殡有事之日。求之人情。亦所不安。沙溪说又有曰斩衰练后。已去首绖。母丧在时。不著首绖可乎。推此则可知。
答李应赉
金刚归。先得仁兄书。见道三层之说。尤契鄙怀。但见道固有似乎登山。而登山者未必皆见道。故鄙人于金刚之游。兼有此三层时节。始而登隐仙台。但望其东一面。继而登白云台。但望其西一面。及登毗卢绝顶。万二千峰罗列膝下。全体胜妙之景。殆无所不见。可谓极天下之壮观。而及登歇惺楼天逸台之日。云雾迷茫。峰峦出没。白衲老僧以锡杖遥指曰某峰某峰。此特依俙之见。而闻人言而信之者也。贤兄既未尝登是山。而欲信鄙人之言则所作毗卢三诗足矣。谩以写呈。其馀只望一面与随僧一指之处则不必观耳。承书有日。恪惟韵体清适。庇致普迪。舜华录中。时有盛说付至。而往往占得多想。玩味之深。日益超然矣。震相东游七十日。周流二千八百许里。历数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3L 页
区。盖亦极一生之快。而在路值潦水。屡经危险。归后暑湿肆毒。始之清福。反为苦业柰何。异类跳踉。华夷杂处。西晋之覆辙可鉴。宁不痛心。救之于未著。其功易。争之于已然。其势逆。岭海行遣。固不必退缩。而出位论事。徒涉邀名之嫌。默揣时势。似有加于此者。益自淬砺。观其究竟如何。鄙人年老。志气销烁。此亦姑息之论耶。
答吕伯茂别纸
顷托变节。归考礼书。援例措辞。极涉僭猥。窃谓祫祭前造成四代栗主。前一日涂粉题面毕。先以纸榜书揭五代祖考妣神位。次奉三世栗主于其下。妣位则曲设于东序。各设酒果以奠。仍用告辞如左可耶。顷有先告后题之说。而更思之。此为便顺。
当日出主告辞。亦以一纸列书。以及妣位。奉至祭所。更奉考位。联卓于妣右以祭。祭毕纳主时乃合椟。
祝式依备要。代各异板。而五代祖位下。去神主当祧埋于墓所八字。但云烝尝永撤。不胜感怆。合祭新主祝。考妣位列书。而其文则显考丧期已尽。追远无及。今以吉辰。式遵典礼。隮入于庙。配以先妣云云。
前一日题主告辞。维岁次云云。(四代列书。以及妣位。)伏以昔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64H 页
艰屯。祭不立主。历世未遑。先子是悲。叨承末命。誓追遗志。首位亲尽。礼制靡逮。四世递升。庶有凭依。追造既成。敬题主面。先考丧毕。礼当隮迁。祫享在明。怆感如新。
考位既不入庙而别奉。则亦当设奠以告。(头辞依前)伏以我家旁落。祭不立主。恭惟孝思。每庸悲悷。小子承听。敢负遗志。追造六位。爰及先妣。今既奉妥。明将合侑。继序递升。深增痛慕。
答许圣模
昨秋南游。喜见古心之士。直道相与。别久而未能忘也。七月旬间。始承四月出惠书。副以和章。盥诵数回。恍若羾清风而涤晚热也。仍审省事增裕。良庸慰泻。震相志业无成而精力已替。至于馀事之文。亦有笔退之叹。前秋鄙诗。已是忙中应副。殊愧镇楣之示。况又斋记之托。难于心诀之发挥。然尊谕此勤。忘僭构呈。倘无具眼之议其后欤。要之耳剽不如心得。口传不如脚踏。毋徒以耄言为农马。而反求吾易直之心。事事上顺理做去。此为实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