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书
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H 页
与尹士善(己未)
春城立谈。别怀悠悠。归经旧庄。尤有人遐之叹。湖岭漠然。并与霎面而未易。远凭东云。只有这心流照而已。伏惟初冬。经体动止崇卫。高栖水云。兴味超胜。丹邱是山水名区。灵仙窟宅。仆亦昔年一经。只及于岛潭云仙。而龟潭则未之目。然尚今清夜寒枕。梦因诗意。𨓏𨓏神游乎其间。况如执事之雅致逸韵。宅青山而门绿水。读古书味道腴。间以游泳触目清幽。世间何乐。有以加此。顷接贤器。可不负诗礼之传。侍学亦珍毖否。执事则抽身如意。想或有踰岭之行。坪门溪舍。必多讲质之益。而此身年来苦无暇于从师取友。因缘邂逅。旧约在耳。而索居恋仰。无异昔人所谓神交。何时得霁净界。得偿此愿耶。新编或问。幸荷借瓻。果即誊校以读。深有开发处。其时僭有论辨。敢为附书于盛册之末。极知妄率。而第有可恕者存。盖鄙说虽浅。亦自有一副定见。种种出于传袭之外。窃欲以寡谐于今者。留待后日子云。而一尘华案。无异藏之名山。尊兄手抄之编。必为传世之宝。欲藉其力。以图
春城立谈。别怀悠悠。归经旧庄。尤有人遐之叹。湖岭漠然。并与霎面而未易。远凭东云。只有这心流照而已。伏惟初冬。经体动止崇卫。高栖水云。兴味超胜。丹邱是山水名区。灵仙窟宅。仆亦昔年一经。只及于岛潭云仙。而龟潭则未之目。然尚今清夜寒枕。梦因诗意。𨓏𨓏神游乎其间。况如执事之雅致逸韵。宅青山而门绿水。读古书味道腴。间以游泳触目清幽。世间何乐。有以加此。顷接贤器。可不负诗礼之传。侍学亦珍毖否。执事则抽身如意。想或有踰岭之行。坪门溪舍。必多讲质之益。而此身年来苦无暇于从师取友。因缘邂逅。旧约在耳。而索居恋仰。无异昔人所谓神交。何时得霁净界。得偿此愿耶。新编或问。幸荷借瓻。果即誊校以读。深有开发处。其时僭有论辨。敢为附书于盛册之末。极知妄率。而第有可恕者存。盖鄙说虽浅。亦自有一副定见。种种出于传袭之外。窃欲以寡谐于今者。留待后日子云。而一尘华案。无异藏之名山。尊兄手抄之编。必为传世之宝。欲藉其力。以图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L 页
其传。然既经高眼。若以为无可取而剔去之。则亦无如之何矣。好笑好笑。仆于无事时。论著甚夥。尤于理气心性之原。说得颇太横肆。而其大略则在此录。幸望细察而深覈。以惠郢斤之质。两编当趁完。而姜耘父借去留誊。以致稽缓。今玆封付于细村。想早晚信传矣。耘父之文章见识。卓越侪流。又有虚受之量。仆亦屡次往复。多合而少歧。所著四七考證。包罗百氏。同异毕勘。足为可传之书。而不幸穷苦陨穫而殁。后事无托。将不免朽弃于尘箧。而人且不之读矣。世上事乃如是耶。馀惟祝懋崇德学。以副心期。
答尹士善别纸
理气浑融。随感而动。即所谓性之发。
先言理气浑融。而继言性之发。则有似以理气之浑融者为性。恐涉未安。退陶曰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此方是大本卓然处。
若形气之私。虽中节亦自是气发。高峰并此而谓非气发则未安。
奇高峰后说总论。以七情之发于公而不干形气者。谓非气发。乃指中庸达道而言。中庸之曰性曰道曰中和。初不说近于形气之私。搀入本无之旨。自是世
答尹士善别纸
理气浑融。随感而动。即所谓性之发。
先言理气浑融。而继言性之发。则有似以理气之浑融者为性。恐涉未安。退陶曰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此方是大本卓然处。
若形气之私。虽中节亦自是气发。高峰并此而谓非气发则未安。
奇高峰后说总论。以七情之发于公而不干形气者。谓非气发。乃指中庸达道而言。中庸之曰性曰道曰中和。初不说近于形气之私。搀入本无之旨。自是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H 页
学之病。不可以反疑高峰。
四端或有蔽于私者。是则昏于义理而不得发。
当恻隐处。反或恶怒。当羞恶处。反或喜爱。只当以恶底情论。不得发之四端。何必提起耶。恐须以不当恻隐处恻隐。不当羞恶处羞恶者明之。然此亦非孟子之本旨也。盛说中昏于义理四字未稳。似宜改正。
星湖见理之为主。而谓理发气发。同是理发。是语理而遗乎气。
仆于星湖说。颇见有主气处。如发者气一款是已。然人心七情之为理因形气发。则深得一本之妙。后贤复起。恐不可易也。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则性未有知觉。感者乃心之事。
朱子尝辨横渠此说。以为不能无病。恰似性外别有知觉了。又曰有心则自有知觉。又何合性与知觉之有。盖心之知觉。亦自是知之德专一心处。心外无性。性外无心。今之以性理心气分言者。非知道之旨也。
主气而言其发则曰发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
理本主也。可以主理而言。而气本资也。乌可主气而言乎。才主气。便乱道。
四端或有蔽于私者。是则昏于义理而不得发。
当恻隐处。反或恶怒。当羞恶处。反或喜爱。只当以恶底情论。不得发之四端。何必提起耶。恐须以不当恻隐处恻隐。不当羞恶处羞恶者明之。然此亦非孟子之本旨也。盛说中昏于义理四字未稳。似宜改正。
星湖见理之为主。而谓理发气发。同是理发。是语理而遗乎气。
仆于星湖说。颇见有主气处。如发者气一款是已。然人心七情之为理因形气发。则深得一本之妙。后贤复起。恐不可易也。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则性未有知觉。感者乃心之事。
朱子尝辨横渠此说。以为不能无病。恰似性外别有知觉了。又曰有心则自有知觉。又何合性与知觉之有。盖心之知觉。亦自是知之德专一心处。心外无性。性外无心。今之以性理心气分言者。非知道之旨也。
主气而言其发则曰发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
理本主也。可以主理而言。而气本资也。乌可主气而言乎。才主气。便乱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L 页
性有理性气性之殊。
此虽问者之辞。而既无所辨。不能无疑。盖气质之性。固兼指气。而气非性也。性非气也。气安得自占一性乎。气质之性。正对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性之实体。若乃气质之性。言之于善恶不齐之处。非性之本也。
理发气发。自其本根而已然。
一心上无两个根本。故心经赞曰根于性命而已。形气则但言生人心。七情只是傍荣侧秀底物事。根本已然一句。朱子自以为未莹。退陶又删之于节要。后贤之遵用。莫无未安否。
虽当乎理。本属乎气。则可谓达道。不可谓理发。
不可谓之理发。则亦不可谓之达道。盖达道则纯乎理而不属于气。此已有朱李正论。后人不察。可叹。
气而可遗则何必言气发。大舜只可言道心。不须复言人心。
以四七同为理发。乃推本之论。理发亦自是乘气而发则非遗气也。但发而从气则权在于气。故拣其从气者而目之为气之发。岂有相妨。人心是理之属乎血气者。朱子已言之言。人心亦何害于主理之旨乎。理发者其实也。气发者其机也。
此虽问者之辞。而既无所辨。不能无疑。盖气质之性。固兼指气。而气非性也。性非气也。气安得自占一性乎。气质之性。正对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性之实体。若乃气质之性。言之于善恶不齐之处。非性之本也。
理发气发。自其本根而已然。
一心上无两个根本。故心经赞曰根于性命而已。形气则但言生人心。七情只是傍荣侧秀底物事。根本已然一句。朱子自以为未莹。退陶又删之于节要。后贤之遵用。莫无未安否。
虽当乎理。本属乎气。则可谓达道。不可谓理发。
不可谓之理发。则亦不可谓之达道。盖达道则纯乎理而不属于气。此已有朱李正论。后人不察。可叹。
气而可遗则何必言气发。大舜只可言道心。不须复言人心。
以四七同为理发。乃推本之论。理发亦自是乘气而发则非遗气也。但发而从气则权在于气。故拣其从气者而目之为气之发。岂有相妨。人心是理之属乎血气者。朱子已言之言。人心亦何害于主理之旨乎。理发者其实也。气发者其机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H 页
以事之理心之理。说作两个理。彼此判然有分段。(止)初非以吾心之理。去从事物之理。亦非事物之理。来感于吾心之理。
理不是笼统浑沌底物事。有条绪有分段。此谓之理。心之理事之理。虽云本来贯通。而亦自有内外宾主之别。今以孺子入井言之。彼有当救之理。此有可救之理。一理相感。所以有往救之心。则孺子之于我。分有彼此之殊。而其理未尝不一。在彼则当救而得救。在此则可救而便救。各得其分。而即乎天理。理之一者固理也。而分之殊者。独非理乎。若知分殊之为理。则谓之来而实非来。谓之去而实非去。古人之于物我交际处。说来去字何限。朱子曰事物之理。来到面前。便成分段。又曰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情之发。理气浑融无间。岂可专言理之发乎。性固理也。而不离于气。故言其发则理与气都在其中。
以性之不离于气而谓性发实兼气发则谓之理发而理何尝离气而独发乎。理固乘气。而发为情者。理也非气也。人固乘马而往。干事者。人也非马也。愚以性发为情之。故于合说处同谓之理发。而兄反以性发之。故谓有气发之。实认气为性。窃恐差却大本。
理不是笼统浑沌底物事。有条绪有分段。此谓之理。心之理事之理。虽云本来贯通。而亦自有内外宾主之别。今以孺子入井言之。彼有当救之理。此有可救之理。一理相感。所以有往救之心。则孺子之于我。分有彼此之殊。而其理未尝不一。在彼则当救而得救。在此则可救而便救。各得其分。而即乎天理。理之一者固理也。而分之殊者。独非理乎。若知分殊之为理。则谓之来而实非来。谓之去而实非去。古人之于物我交际处。说来去字何限。朱子曰事物之理。来到面前。便成分段。又曰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情之发。理气浑融无间。岂可专言理之发乎。性固理也。而不离于气。故言其发则理与气都在其中。
以性之不离于气而谓性发实兼气发则谓之理发而理何尝离气而独发乎。理固乘气。而发为情者。理也非气也。人固乘马而往。干事者。人也非马也。愚以性发为情之。故于合说处同谓之理发。而兄反以性发之。故谓有气发之。实认气为性。窃恐差却大本。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L 页
中庸四情中节则谓之达道。而不必分理发气发。以其浑沦说故也。(止)心统性情中图。既以本然纯善者言性。则其言情亦当以善一边言之。此与理发气发之论不同。
朱子曰发而中节。即此在中之理发见于外。陈北溪曰喜怒之中节处。是性中道理流出来。李子中图说曰子思,孟子只指理言。大山先生曰中庸喜怒哀乐之中节。为天性之发。吾党相传宗旨。本自如此。
高峰方论理气分开处。而曰七情之中节。乃发于理。而与四端不异也。盖无论义理发形气发。凡中节者。并谓之理发。
高峰此说。退陶深以为通透精当。而因以论定于中图说。盖形气之私。终不可为天下之达道。则中节之情。乃七情之发于义理者。不干形气。与四端无异。高峰何尝以形气之发。亦作理发也。
心之有知。虽原于智之理。亦理气合而能有知。理有知而气无知。岂不为语病乎。
理与气合。固能知觉。而知之本。在理而不在气。盖理如烛火。气如脂膏。火固因脂膏而明。其实则火有明而脂无明。由此推之。理有知而气无知。恐不做病。理
朱子曰发而中节。即此在中之理发见于外。陈北溪曰喜怒之中节处。是性中道理流出来。李子中图说曰子思,孟子只指理言。大山先生曰中庸喜怒哀乐之中节。为天性之发。吾党相传宗旨。本自如此。
高峰方论理气分开处。而曰七情之中节。乃发于理。而与四端不异也。盖无论义理发形气发。凡中节者。并谓之理发。
高峰此说。退陶深以为通透精当。而因以论定于中图说。盖形气之私。终不可为天下之达道。则中节之情。乃七情之发于义理者。不干形气。与四端无异。高峰何尝以形气之发。亦作理发也。
心之有知。虽原于智之理。亦理气合而能有知。理有知而气无知。岂不为语病乎。
理与气合。固能知觉。而知之本。在理而不在气。盖理如烛火。气如脂膏。火固因脂膏而明。其实则火有明而脂无明。由此推之。理有知而气无知。恐不做病。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H 页
之知智也。而气之知。果是何物。理非气不能发。而知乃智之发。故理与气合。方能知觉。初非知觉之原于气也。
中节二字。本为气发之情而发。
气发处。未见有以中节言者。不中节。乃理发而掩于气。善端微偏。不能无过不及者也。若夫气发而当乎理者。乃朱子所谓形气之偶然。未可遽认以为道心。本为气发四字。无或近于迁就否。(以上四七辨)
窃按盛论酝藉和平。深有涵泳之味。兼有指说仆病处。有似仓偏妙术。洞见垣外人脏腑。良庸感叹。敢不受而自砭。但恐不究覈而遽涵泳。殆似无星之秤。直以私意低昂。自谓已占平实。而反陷于苟且弥缝之地耳。兄既厚惠。我何敢一例唯阿。意见之所未契。辄又悉陈如右。倘十反以求一否。
愚于易学。尤所蒙昧。今承垂问。良觉赧然。但屡次究玩。终有所领会不得者。盖八卦之用先天方位。似因胡双湖说。而文王所序之卦。终非伏羲之旧。则位置之际。自不相值。先天图每宫内以一天二泽三火四䨓为序者。皆取其上体。而此则或取上体或取下体。规例不纯。序卦专以反对不易之卦。错综成文。三十
中节二字。本为气发之情而发。
气发处。未见有以中节言者。不中节。乃理发而掩于气。善端微偏。不能无过不及者也。若夫气发而当乎理者。乃朱子所谓形气之偶然。未可遽认以为道心。本为气发四字。无或近于迁就否。(以上四七辨)
窃按盛论酝藉和平。深有涵泳之味。兼有指说仆病处。有似仓偏妙术。洞见垣外人脏腑。良庸感叹。敢不受而自砭。但恐不究覈而遽涵泳。殆似无星之秤。直以私意低昂。自谓已占平实。而反陷于苟且弥缝之地耳。兄既厚惠。我何敢一例唯阿。意见之所未契。辄又悉陈如右。倘十反以求一否。
愚于易学。尤所蒙昧。今承垂问。良觉赧然。但屡次究玩。终有所领会不得者。盖八卦之用先天方位。似因胡双湖说。而文王所序之卦。终非伏羲之旧。则位置之际。自不相值。先天图每宫内以一天二泽三火四䨓为序者。皆取其上体。而此则或取上体或取下体。规例不纯。序卦专以反对不易之卦。错综成文。三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L 页
六宫。粲然于其中。而四隅之卦。离剔其对偶。如小畜之于履谦之于豫。反恐畸孤。否泰之居中。似取天地交不交之义。而以七居五。不叶于河洛之位。第二图大过颐不易之卦。既已横书于南北。则蛊随反对之卦。又何离立于东西也。第五图之独有四个虚圈。而卦位止七。终似有砌凑零补之迹。凡此皆出于良工独苦之心。必有妙道精义于其间。而矇未有见。见未到处。疑之者固妄。而有疑不质。亦欠诚信。未知高明俯赐金篦。俾得以快去瞖障否。(以上序卦图说)
答尹士善别纸
浑沦说则情而已。无分于理发气发。
性即理也。情其发底。(朱子曰性以理言。情乃发用处。)这情字直是已发之理。乐记感物而动。性之欲。朱子释之曰未有感时。便是浑然天理。及其有感。便是此理之发。此乃浑沦说。而直谓之理发。何欤。
单举性字。而不兼举知觉。则说心字不尽。
朱子尝论横渠此说曰。使明道状出。决不如此。愚谓明道若论此则当曰。合性与情。有心之名。今谓性外有知觉。乃心性二本也。朱子尝曰四德最大仁智。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知也。
答尹士善别纸
浑沦说则情而已。无分于理发气发。
性即理也。情其发底。(朱子曰性以理言。情乃发用处。)这情字直是已发之理。乐记感物而动。性之欲。朱子释之曰未有感时。便是浑然天理。及其有感。便是此理之发。此乃浑沦说。而直谓之理发。何欤。
单举性字。而不兼举知觉。则说心字不尽。
朱子尝论横渠此说曰。使明道状出。决不如此。愚谓明道若论此则当曰。合性与情。有心之名。今谓性外有知觉。乃心性二本也。朱子尝曰四德最大仁智。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知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H 页
四端不中节之论
所论明备。不任叹服。但茄与蟾。虽有动植之别。而踏茄亦所不忍。纳履固与摘瓜不同。而瓜田纳履。自可羞恶。未可直以为虚发。
圣人之喜怒。虽浑然是理。此是气清理彻云云。
虽圣人之喜怒。本缘形气之私。则亦只是气之发。若夫本原于性命者。则乌不为理之发乎。且道大舜之怒。文王之喜。孔子之哀与乐。果是声色臭味乎。果是饥寒痛痒乎。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可乎。气之清者。但能不隔于理而助其发挥而已。求其貌象。则恻隐亦似涉气。况喜怒乎。
今论四端理发之义。则当以吾心之理自一本处流出者言之。
单言四端理发时。不必言事之属理。而直指吾心之理可也。对说七情气发时。不可以吾心之气。去贰佗大本。且事物无所感而心之理自流出者。未之有也。先言事物之属理属气。更说吾心之从理从气。果何妨乎。
所引朱子说。(止)看同有知物事。则不得为明理之论也。
所论明备。不任叹服。但茄与蟾。虽有动植之别。而踏茄亦所不忍。纳履固与摘瓜不同。而瓜田纳履。自可羞恶。未可直以为虚发。
圣人之喜怒。虽浑然是理。此是气清理彻云云。
虽圣人之喜怒。本缘形气之私。则亦只是气之发。若夫本原于性命者。则乌不为理之发乎。且道大舜之怒。文王之喜。孔子之哀与乐。果是声色臭味乎。果是饥寒痛痒乎。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可乎。气之清者。但能不隔于理而助其发挥而已。求其貌象。则恻隐亦似涉气。况喜怒乎。
今论四端理发之义。则当以吾心之理自一本处流出者言之。
单言四端理发时。不必言事之属理。而直指吾心之理可也。对说七情气发时。不可以吾心之气。去贰佗大本。且事物无所感而心之理自流出者。未之有也。先言事物之属理属气。更说吾心之从理从气。果何妨乎。
所引朱子说。(止)看同有知物事。则不得为明理之论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L 页
事物之理。来到面前。而吾心果漠然不应乎。苟其应之。则是乃先有以感之也。知觉从义理上去时。便指作理之发。则道知觉独无其理乎。知觉者智之事。智有敛藏之体。故未发而智之德主一心。智有辨别之用。故才发而智之妙宰万化。朱子曰智有两头。又曰智是截然收敛。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更无作用。便交付恻隐羞恶辞逊三者。盖凡情之萌。知之德。常为之头。故才触物便觉知。初非心之知性之智各有头面。如近世诸公之说也。夫才触物便觉知者。吾心上智之理也。才觉知便蔼然流出者仁也。流出而灿然宣著者礼也。宣著而截然断制者义也。应既毕而炯然含藏者。又是智也。无论百千万情。只此一路。特其发出之端。或主于仁。或主于义耳。只此一路。理之一也。发出不同。分之殊也。盖吾心之理。已自有分剂。则物我之间。安能无一理之相孚乎。理而无知则心便是气矣。心而是气则气为一身之主宰矣。主宰是气则灭天理而穷人欲矣。岂不凛然寒心乎。
声色臭味之动于中者。便属于私。
义理则物我无间。故曰公。形气则人己有别。故曰私。吾之耳目口鼻。非人之耳目口鼻也。吾之视听言嗅。
声色臭味之动于中者。便属于私。
义理则物我无间。故曰公。形气则人己有别。故曰私。吾之耳目口鼻。非人之耳目口鼻也。吾之视听言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7H 页
非人之视听言嗅也。乌可曰是公非私也。若乃声色臭味则外物也。形气之所私。而不可直谓之形气动于中云云。尤所未晓。耳目口鼻。公然平立。而声色臭味。动于中则佗人食饱。亦可无饥。而胸中之草木多矣。范浚心箴曰。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间抵隙。为厥心病。味此则可知形气之说。
高峰剔举七情之不善者。谓之气发。
高峰后说总论。退陶深许之。正宜活看以通之。若加抉摘则得无未安乎。首段曰有善恶云者。似但出于气。第二段。即尊兄气须节约之意。末段又但曰易流于恶。则何尝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也。孟子之喜。舜之怒。孔子之哀与乐。是皆不干形气而善者。故谓非气顺理之发。则气顺理而发者。果非发于形气而善者耶。至于中庸达道之直以为发于理而无不善。则是诚建天地俟百世之论。更味退陶中图说如何。
既言达道。则不当阙却一情。(止)七情之气发。理乘之而为主。然后可以中节。
达是通达无碍之名。则所发于形气者。果可以达之天下乎。气发之情之善。固多由于理为主之致。(亦或有不待理之节制。而偶然合理之时。)然若如尊喻则不中节。理不乘之耶。
高峰剔举七情之不善者。谓之气发。
高峰后说总论。退陶深许之。正宜活看以通之。若加抉摘则得无未安乎。首段曰有善恶云者。似但出于气。第二段。即尊兄气须节约之意。末段又但曰易流于恶。则何尝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也。孟子之喜。舜之怒。孔子之哀与乐。是皆不干形气而善者。故谓非气顺理之发。则气顺理而发者。果非发于形气而善者耶。至于中庸达道之直以为发于理而无不善。则是诚建天地俟百世之论。更味退陶中图说如何。
既言达道。则不当阙却一情。(止)七情之气发。理乘之而为主。然后可以中节。
达是通达无碍之名。则所发于形气者。果可以达之天下乎。气发之情之善。固多由于理为主之致。(亦或有不待理之节制。而偶然合理之时。)然若如尊喻则不中节。理不乘之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7L 页
(盛说然后字做病。异于溪训。)大山以中图为剔拨说。而中节之情。实属于理一边。盖自其合四七而谓之浑沦。自其只指理而谓之剔拨故也。尊兄何不于浑沦处看取剔拨之意乎。
中图四情。无分于理发气发。
退陶曰子思浑沦言之。安有主理主气之分。大山曰此时何尝分此是理彼是气。又曰是所谓浑沦言之者。又安有属理属气之分。尊喻盖本于此。而恐失其本意。夫此言浑沦。以其合四七故也。对说四七时。有主理主气之分。有属理属气之别。而合说四七。并指作本性所发。则皆主乎理皆属乎理。不得以分之也。两先生本意。只是如此。故既曰无主理主气之分。而中图说则直以中节之情。四端之情。为不杂气而只指理。既曰无属理属气之分。而上文便谓中节者。固天命之性本然之体。则天命之性本然之体。果不可谓之理耶。答李天牖曰天下之达道。何曾有生于形气气发底意思。辨高峰说曰固不可谓是气之发。又安得谓属于气。其意岂不明乎。
后来诸先生。就气发而言中节者多矣。
气发处借说中节。果无大悖。而中庸本指则不杂气
中图四情。无分于理发气发。
退陶曰子思浑沦言之。安有主理主气之分。大山曰此时何尝分此是理彼是气。又曰是所谓浑沦言之者。又安有属理属气之分。尊喻盖本于此。而恐失其本意。夫此言浑沦。以其合四七故也。对说四七时。有主理主气之分。有属理属气之别。而合说四七。并指作本性所发。则皆主乎理皆属乎理。不得以分之也。两先生本意。只是如此。故既曰无主理主气之分。而中图说则直以中节之情。四端之情。为不杂气而只指理。既曰无属理属气之分。而上文便谓中节者。固天命之性本然之体。则天命之性本然之体。果不可谓之理耶。答李天牖曰天下之达道。何曾有生于形气气发底意思。辨高峰说曰固不可谓是气之发。又安得谓属于气。其意岂不明乎。
后来诸先生。就气发而言中节者多矣。
气发处借说中节。果无大悖。而中庸本指则不杂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8H 页
而只指理。已有退陶定论。
乃以理发气发分开时句语。逐处浑施。随语粘著。
浑沦理气则固不当单说理发。而中图剔拨说处。果不可谓专是理发耶。剔拨看时。便见大本。而大本即理。非气之所可窃据。则推本说时。果不可谓俱是理发乎。章句之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即俱是理发之说也。大全之曰中节之情。即此在中之理发形于外者。即专是理发之说也。浑施粘著之诮。果何所归。虽前辈成说。苟见其不合于朱子。则决然舍却可也。
浑沦说处。只当曰无分于理发气发而已。
才说情。已涉分殊。不专是浑沦意。且中庸以性命字发端。直继以率性之道。是循性之谓。则达道实原于性命之正矣。朱子曰天命率性。道心之谓。而不谓之人心。则初不干形气之私者明矣。本文中字下。便有发字。中即理也。本文明说理发。而今欲以气发者贰之。其可得乎。朱子释大本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而大本之所发。便是达道。训道曰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则其不可认气而为道也亦明矣。况子思论天下之达道。便以五伦当之。则其为天性之所发。断然无疑。而只缘喜怒哀乐四字似涉于形象。故后贤于此。每
乃以理发气发分开时句语。逐处浑施。随语粘著。
浑沦理气则固不当单说理发。而中图剔拨说处。果不可谓专是理发耶。剔拨看时。便见大本。而大本即理。非气之所可窃据。则推本说时。果不可谓俱是理发乎。章句之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即俱是理发之说也。大全之曰中节之情。即此在中之理发形于外者。即专是理发之说也。浑施粘著之诮。果何所归。虽前辈成说。苟见其不合于朱子。则决然舍却可也。
浑沦说处。只当曰无分于理发气发而已。
才说情。已涉分殊。不专是浑沦意。且中庸以性命字发端。直继以率性之道。是循性之谓。则达道实原于性命之正矣。朱子曰天命率性。道心之谓。而不谓之人心。则初不干形气之私者明矣。本文中字下。便有发字。中即理也。本文明说理发。而今欲以气发者贰之。其可得乎。朱子释大本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而大本之所发。便是达道。训道曰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则其不可认气而为道也亦明矣。况子思论天下之达道。便以五伦当之。则其为天性之所发。断然无疑。而只缘喜怒哀乐四字似涉于形象。故后贤于此。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8L 页
恋著气字。然程子尝曰有仁义之心者。必有仁义之气。朱子亦曰已发之际。太极之动而阳也。然则这四字虽涉于气。而亦只是理发之气。何可强援所未说之形气。去贰佗本原耶。鄙性白直。决然不为依阿迁就之论。不直曰理发。而但曰性发。犹言望日而讳言十五也。果何益乎。仆为此说自知寡谐。每欲改图。而朱李定论。凿凿可据。诚不忍舍却正见而苟免讥诮。且体验于吾心之实理。而亦自甚安。持之三十年。食与俱啖。寝与俱梦。直当于百世之后。依归于紫阳陶山之门。以为究竟地耳。尚何言哉。
与尹士善
博约两至。敬义夹持。尽学者终身受用之诀。而有未易言者。拣取好名目。拈起好话头。无或近于强僬侥而扛九鼎者耶。老兄既以理气性情之说。到底究诘。则斯乃夫子之所罕言。已不若文行忠信之切实低平。奉答之际。不得不谈玄说妙。而鄙人所极低心道得者。仅止于明理顺理四字。今反见责以高妙处太究覈。无乃高明看理字不透。推以远之耶。大学八德之要。无出于格致诚正。而格致者明理事也。诚正者顺理事也。日用事物之间。此理昭著。元无大小远近
与尹士善
博约两至。敬义夹持。尽学者终身受用之诀。而有未易言者。拣取好名目。拈起好话头。无或近于强僬侥而扛九鼎者耶。老兄既以理气性情之说。到底究诘。则斯乃夫子之所罕言。已不若文行忠信之切实低平。奉答之际。不得不谈玄说妙。而鄙人所极低心道得者。仅止于明理顺理四字。今反见责以高妙处太究覈。无乃高明看理字不透。推以远之耶。大学八德之要。无出于格致诚正。而格致者明理事也。诚正者顺理事也。日用事物之间。此理昭著。元无大小远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9H 页
表里精粗之间者也。仆何尝悬空说理耶。昔吕东莱屡书朱子。每戒以损约收敛。而其所用工。自不免驰骛于事功之末。而包藏得许多纯缪。驯致淅中之学。百怪都出。则所谓损约者。适所以剋减了义理分数。而所谓收敛者。适所以护养私吝也。近世此风尤盛。持守践履之说。不离于口。收束检制之态。常著于貌。而夷改其实。则𨓏𨓏是虚伪不诚色厉内荏之类。而毕竟手脚绽露。身名俱丧。虽或盖覆之深而文饰之巧者。鲜不为大耳之所觑破。凡若此者。非不欲为君子而不为小人。非不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而只缘其初欲速而求径。厌烦而就简。临文析义。窥一斑而自多。遇事制宜。行一善而自高。君子之言。谓可摸拟而发也。君子之容。谓可修饰而为也。君子之名。谓可夸眩而致也。何苦为钝滞烦絮底工夫哉。其立心已如是。故与人问答之际。先寻罅隙。务为把持。先据深高。阴护其短。仆尝屡惩于此。虽不敢甘于㬥弃。懈其晋修之工。而凡于反省之际。自觉有歉者。亦不敢宣之于言。若夫文义讲说。初非极致之论。多得之而不足以挟乙。少失之而无损于修行。况其浅深疏密。当下便露。非若践履之事。隐微难见也。然百度万行。无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9L 页
不从明理上倚靠将去。理有未明而所行之合理者未之有也。从古学术之差。只由于理字之不明。苟以非理而为理。则天命民彝殄矣。愚见如此。愿赐详诲。前书无星之秤云云。泛论其理而已。何必引而自当。费了閒气耶。大抵以涵泳对究覈。则究覈者知新之谓。涵泳者温故之谓。昔人有言。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夫自未知者言则有所新知而后方有可温之故。自已知者言则温绎其故。尤有知新之妙。朱子所谓中庸则温故重。论语则知新重者也。窃观来幅。文辞雅驯。字画精方。不待验之于眉睫。而用工之节度。有可以窥测者。操心之密制行之严。期欲致身于无过之地。而读书穷理。循循有序。立言之际。要不失前人模范。又能虚己受人。舍短集长。此实盛德事也。来录中因鄙说而直改盛论者。至于七八条之多。此岂可得于人人哉。仆之屡惩于前者。今果懑然心服。观兄之切实而愧我之粗疏。观兄之容受而闷我之迂僻。然有友如此。可不尽言而相正乎。窃意老兄敛谨有馀而心地或欠于洪放。研究甚密而规模或欠于展拓。修辞之际。明白剖判之味少。而依样占便之意多。求合于近世之论。而不深究古圣之旨。政所谓虽无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0H 页
心而不合正理者也。幸不以言深为罪。而加勉于明理之工如何。仆乃倒学者也。本领上无持养克制之工。入头处有躐等凌节之失。且不娴世务。不恤家政。只讨僻室钻那故纸。论述太早。刻画太过。此特不践之空见。不试之空言。果何益哉。草土以来。留心礼学节文之间。稍有所端的据守。非旧日驰心高妙之比。倘或未死之前。晦养默修。粗塞受中之责否。仁兄每惠德音。深加镌诲。感佩之至。辄又披沥如右。想不以为罪矣。
别纸(再论四七辨改本)
理气浑融。随感而动。
此八字。语圆而意滞。未发之前。混融而已。而理气随感送动。则是乃一室之中。两主合坐。而各自运用也。盖心之未发。浑然一理。浑然之中。粲然者存。气特为其田地贮载而已。及其有感。此理乘气而发。随所感而应之耳。如是言之。方见主资之实。
单举四端。不害为包七情于其中。
孟子单举四端。初不可谓包七情于其中。礼运但出七情字。而亦不可谓包四端于其中。盖孟子本语。已带理发意。祖运本语。已带气发意。
别纸(再论四七辨改本)
理气浑融。随感而动。
此八字。语圆而意滞。未发之前。混融而已。而理气随感送动。则是乃一室之中。两主合坐。而各自运用也。盖心之未发。浑然一理。浑然之中。粲然者存。气特为其田地贮载而已。及其有感。此理乘气而发。随所感而应之耳。如是言之。方见主资之实。
单举四端。不害为包七情于其中。
孟子单举四端。初不可谓包七情于其中。礼运但出七情字。而亦不可谓包四端于其中。盖孟子本语。已带理发意。祖运本语。已带气发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0L 页
四端所随之气胜而化为七情。
始有理发之一念。次有气发之一念。亦固有之。而但恻隐而遂哀之。哀其人也。非自哀也。恶恶而遂怒之。怒其人也。非私怒也。哀是义理之哀。怒亦义理之怒。乌得以形气之私当之乎。且道圣人七情。亦有因四端而发者。圣人亦有气胜理之病乎。
高峰谓之非气发则恐未安。
高峰方论达道时。固不合先说属于气。然以此达道。为发于理。故谓之非气发。卓然无认气为道之病。
此是气清理彻。而气发则自若。
本以气发则气发也。本自理发则理发也。但圣人七情。理发者较多。盖圣人人伦之至故也。
究其貌象。终似宜约而不宜充。
论语曰亲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此等情。亦可宜约而不宜充乎。我欲仁之欲。亦当约之耶。愚以为七情之发于义理者。愈充愈好。
羞恶之心过重则便觉气动。而羞恶气动处。即是怒。
圣人亦不能无怒。而谓之有过重之心可乎。七情发处。四端间见。四端发时。七情层出。然亦或有七情单
始有理发之一念。次有气发之一念。亦固有之。而但恻隐而遂哀之。哀其人也。非自哀也。恶恶而遂怒之。怒其人也。非私怒也。哀是义理之哀。怒亦义理之怒。乌得以形气之私当之乎。且道圣人七情。亦有因四端而发者。圣人亦有气胜理之病乎。
高峰谓之非气发则恐未安。
高峰方论达道时。固不合先说属于气。然以此达道。为发于理。故谓之非气发。卓然无认气为道之病。
此是气清理彻。而气发则自若。
本以气发则气发也。本自理发则理发也。但圣人七情。理发者较多。盖圣人人伦之至故也。
究其貌象。终似宜约而不宜充。
论语曰亲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此等情。亦可宜约而不宜充乎。我欲仁之欲。亦当约之耶。愚以为七情之发于义理者。愈充愈好。
羞恶之心过重则便觉气动。而羞恶气动处。即是怒。
圣人亦不能无怒。而谓之有过重之心可乎。七情发处。四端间见。四端发时。七情层出。然亦或有七情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1H 页
发时四端单发时。不可槩以七情气感之气。为四端气随之气也。但言情时谓无理气之分。而单言气时还有四七之分耶。愚恐如是则迭相带累。而全不自在矣。理不能无气而发。故谓之气随。非为七情地也。气不能无理而发。故谓之理乘。非为四端地也。四端虽理。不能无气而动。今若以其气动而谓之气发。则文成气发之说。诚不可易矣。愚恐朱李之本旨。正不如此。
来书病仆于高妙处太究覈。而又询及性命太极之原。正与黄鲁直戒作诗而反送墨相似。还可奉呵。然盛问何敢不对。愚尝曰人与物。有性则同。为性则异。夫理充其气。初无气外之剩理。故昆虫之微。有只得土气者。有只得木气者。然一气上便具五行。而五行之理。便是五常。此所谓全体也。得木气多者。仁多而义少。得金气多者。义多而仁少。此所谓偏全也。虽以太极言之。曰统体曰各具。已可见大小之分。各具之中。亦岂无偏全之别乎。知偏亦全体全亦全体之妙。则可以见同中之异矣。今人才涉气处。便谓非性之本然。此乃不思之论也。极本穷源。何尝有离气之理乎。木之理偏于仁。金之理偏于义。方其为阳偏于健。
来书病仆于高妙处太究覈。而又询及性命太极之原。正与黄鲁直戒作诗而反送墨相似。还可奉呵。然盛问何敢不对。愚尝曰人与物。有性则同。为性则异。夫理充其气。初无气外之剩理。故昆虫之微。有只得土气者。有只得木气者。然一气上便具五行。而五行之理。便是五常。此所谓全体也。得木气多者。仁多而义少。得金气多者。义多而仁少。此所谓偏全也。虽以太极言之。曰统体曰各具。已可见大小之分。各具之中。亦岂无偏全之别乎。知偏亦全体全亦全体之妙。则可以见同中之异矣。今人才涉气处。便谓非性之本然。此乃不思之论也。极本穷源。何尝有离气之理乎。木之理偏于仁。金之理偏于义。方其为阳偏于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1L 页
方其为阴偏于顺。何尝非太极之全体乎。(今人每说因气而有偏全。非性之异也。今以盆汲水。以杓取水。谓之同是水也则固矣。谓器有大小。水无多寡。岂成说乎。彼必曰此井水之本然也。吾当应之曰在井之水。公物也。在器之水。方为吾有。方论人物性时。乌可言在天之理乎。)
愚所谓序卦图。只依周易卦序夬姤涣节之释。果涉牵强。然朱子尝言六十四卦。只是上经说得齐整。下经便乱董董。窃意上经明天道之常。下经明人事之变。故常者易见而变者难究。两处之可疑。亦至变之用也。但第三图夬姤。正对二图之剥复。而不以表出。第四图之震艮巽兑不相值。似与造化之机缄不类。故略为移动。兼改其说。而更思兄图中两用九参用六者。不无意义。故采之而别为一图。亦颇齐整。两本并送。指一回教是望。
与尹士善别纸
论四七。当先究理发气发立言之本意。理气非相离之物。岂有各发之理。无论百千万情。其为理乘气而发则无异也。理为主本而气为资具。谓之理发则顺。谓之气发则逆矣。然则朱李之分言气发何意。夫四端七情。莫不因感而发。由义理而发者(人伦天则)谓之理发。非谓理无气而独发也。缘形气而发者(饥寒痛痒)谓之
愚所谓序卦图。只依周易卦序夬姤涣节之释。果涉牵强。然朱子尝言六十四卦。只是上经说得齐整。下经便乱董董。窃意上经明天道之常。下经明人事之变。故常者易见而变者难究。两处之可疑。亦至变之用也。但第三图夬姤。正对二图之剥复。而不以表出。第四图之震艮巽兑不相值。似与造化之机缄不类。故略为移动。兼改其说。而更思兄图中两用九参用六者。不无意义。故采之而别为一图。亦颇齐整。两本并送。指一回教是望。
与尹士善别纸
论四七。当先究理发气发立言之本意。理气非相离之物。岂有各发之理。无论百千万情。其为理乘气而发则无异也。理为主本而气为资具。谓之理发则顺。谓之气发则逆矣。然则朱李之分言气发何意。夫四端七情。莫不因感而发。由义理而发者(人伦天则)谓之理发。非谓理无气而独发也。缘形气而发者(饥寒痛痒)谓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2H 页
气发。非谓气先理而自发也。但义理根于中。而形气触于外。其为气发。亦只是理因形气发。见其原于理而浑谓之理发亦得。见其气反重而(感于气而从气)分属之气发亦得。浑谓之理发者。浑沦说也。分属之气发者。分开说也。盖理乘气而发者谓之理发。见于朱子所论乐记之旨。(及其有感。便是此理之发。)理因形气发者亦谓之理发。昉于朱子所论禹谟之意。(人心。理之属于血气者。)此固本源之论。老兄乃于因形气而发处。拣其中节者谓之理发。则其不中节。自归于气发。而四端之不中节。亦有气发矣。抑朱李之所分皆误。而善情为理发。恶情为气发耶。愚谓中庸四情之为理发。已判于中节不中节之前。以其直发于大本之性而直遂。为率性之道。不可赚连形气而言之也。退陶初年。以中庸四情。为兼理气合善恶。而晚年定论。谓之只指理。则达道兼理气。亦大山偶出之论。而谓无生于形气意思者。乃正论也。窃念圣贤之千言万语。统只是一理字。操存涵养。所以存此理。扩充省察。所以顺此理。克己闲邪。所以去其害理者也。学圣贤者。当以主理为实旨。而宇宙以来。非圣贤之道而自为一端者。何尝见有不主气者乎。专气致柔。老杨之宗旨也。阴阳为道。精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2L 页
为性。把气作用。以理为障。陆氏之宗旨也。以湛寂为道体。以理气为一物。整庵之宗旨也。吾岭之学。一本于退陶。其论花潭之学曰。所见于气一边路熟。未免指理为气。答奇明彦书曰。古今人学术之差。只为理字难知。然则退陶宗旨。亦惟主理而已。特以理气二物。相须为体。相待为用。故集中有竖横两说。竖说则由一原而达万殊。指其所发之实。横说则就一路而分两用。指其所发之机也。是以言心则虽云合理气。而言其本体则曰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惟理而已。近日吾党之人。狃于双关之横。而昧其一原之竖。凡系理气。率持獐边是鹿之见。可胜叹哉。
答尹士善(辛未)
湖岭远隔。声闻顿阻。其间表哀之制。想已从吉。廓然人世。各抱孤露之痛。而眷言情界。长吟停云之篇。去年九月出疏。始到于二月廿六。惊喜俯读。旋觉涕陨。伏惟花煦。守静养真德体万重。膝下之乐。有足以宽譬。而案上之玩。有足以抒怀否。别久思深。每庸远祝。震相伊间经历。固足以耗铄心神。而但揣分以忘世。替干以忘家。专力于宿昔伎俩。亦足以忘其身之老且病。不涉事为。物欲自轻。潜究昭旷。天理自呈。虽非
答尹士善(辛未)
湖岭远隔。声闻顿阻。其间表哀之制。想已从吉。廓然人世。各抱孤露之痛。而眷言情界。长吟停云之篇。去年九月出疏。始到于二月廿六。惊喜俯读。旋觉涕陨。伏惟花煦。守静养真德体万重。膝下之乐。有足以宽譬。而案上之玩。有足以抒怀否。别久思深。每庸远祝。震相伊间经历。固足以耗铄心神。而但揣分以忘世。替干以忘家。专力于宿昔伎俩。亦足以忘其身之老且病。不涉事为。物欲自轻。潜究昭旷。天理自呈。虽非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3H 页
学力之所到。颇为晚景之真乐。愿以此乐。持赠老兄。而但恐老兄体用该备。犹未能果忘之如我也。曾点见处。学之无可依据。体究之何其过也。老年读书。最好切实处玩索。方免得笼罩之病耳。序卦图亦稍釐正。而非所急。故不暇誊送。惟是订经编礼之际。疑案成堆。亟欲仰质。而诚难远寄。何时能得相对于静界。稳讨得多少也。
别纸
性自是禀赋以后之名。而人物之性。皆纯善无恶。皆备有五常。是则同也。各随其气之禀而生下来。便有偏全之异同。异只在一处。尊喻尽精到。而鄙说本意。亦谓盆水杓水。同是水也。而水自有多寡。初非推同于未禀之前。而专说异于既禀之后也。但理虽无形。而各充其气。气多则多。气寡则寡。必然之理。才说在人在物。已涉分殊。只执其体之一而谓之无合散无大小。则不几于莽荡无交涉乎。要之统体而不害有各具。各具而不害为统体。虽使不杂气而单指理。理在气上。何尝不异。以其因气而异而谓非理不得。此有一喻。人身之长短广狭。有万不齐。而百体备具。具则无不同。短小者亦全体。长大者亦全体。性犹是也。
别纸
性自是禀赋以后之名。而人物之性。皆纯善无恶。皆备有五常。是则同也。各随其气之禀而生下来。便有偏全之异同。异只在一处。尊喻尽精到。而鄙说本意。亦谓盆水杓水。同是水也。而水自有多寡。初非推同于未禀之前。而专说异于既禀之后也。但理虽无形。而各充其气。气多则多。气寡则寡。必然之理。才说在人在物。已涉分殊。只执其体之一而谓之无合散无大小。则不几于莽荡无交涉乎。要之统体而不害有各具。各具而不害为统体。虽使不杂气而单指理。理在气上。何尝不异。以其因气而异而谓非理不得。此有一喻。人身之长短广狭。有万不齐。而百体备具。具则无不同。短小者亦全体。长大者亦全体。性犹是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3L 页
五常都备。其体浑全。而物之与人。分数自异。浑全以体段言。偏全以分数言。合而言之则统体各具。只在一处。诚如兄说。而分而言之则人物未生。元有此理。浑然一太极。是为统体之统体。如是则各具之外。别有统体也。天理流行。赋与万物。人物之生。各得其性。是为太极之各具。如是则统体之理。分为各具也。通万物而合看则浑然全体。初无间隔。此又各具之统体也。浑然之中。亦有分数。人全物偏。彼多此寡。色色不同。此又各具之各具也。统体上看则一理浑然。无合散无大小。而各具处看则万理粲然。有合散有大小。兼二者而横看则统体是合底。各具是散底。统体是大底。各具是小底。合一理而竖看则统体不是合。各具不是散。统体不是大。各具不是小。若于禀赋之后。更不论统体之妙者。诚未为识理者。而尊喻亦恐执一而废二。更思之如何。
程张所论本然之性。是指本体之纯善。气质之性。是指发后之善恶。本不就偏全上说。未发前气质则固有。而不可谓有气质之性。盖性只是理。若气质则非性也。性无两副。而发见在气质上者。方唤做气质之性。今于未发前。谓有气质之性。则本然之性。更在何
程张所论本然之性。是指本体之纯善。气质之性。是指发后之善恶。本不就偏全上说。未发前气质则固有。而不可谓有气质之性。盖性只是理。若气质则非性也。性无两副。而发见在气质上者。方唤做气质之性。今于未发前。谓有气质之性。则本然之性。更在何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4H 页
处。近世诸公。每以气质之性。作性之当体。而本然之性。虚作遮盖。乌在其主理之宗旨乎。
答尹士善(癸酉)
盛论平正悫实。虽抵滞之甚者。不待虚心。自可领会。辨语改本。比旧益简洁。虽有字句出入。大体则不做病。诲语亦尽好承受。第鄙说头绪甚繁。意气凌厉。不能有概于盛心。故牴牾而不相乳入耳。其实则何尝有大异。以单论七情。为兼理气者同也。以对说七情。为因形气者同也。以公喜怒属之理发者同也。谓四端不中节。不害为理发者同也。谓本然气质。非二体者同也。谓达道即理者同也。但其所异。在于推本之论。盖兄于理气平等看。不相离合。不相先后。感物之际。有理为主而发者。有气为主而发者。理虽为主而非无其气。气虽为主而非无其理。理发而气掩之则归之气。气发而理制之则属之理。此义亦尽平实。而但语脉之间。每每主浑沦而欠剔拨。泥对待而略本原。仆于理气。常分主资看。虽不相离。亦不相杂。推之于本原而理先气后。达之于流行而理乘气随。理非气。虽不能独发。而气非理。实无以自发。发者理也。非气也。气由理发而理自为主。理缘气发而气非为主。
答尹士善(癸酉)
盛论平正悫实。虽抵滞之甚者。不待虚心。自可领会。辨语改本。比旧益简洁。虽有字句出入。大体则不做病。诲语亦尽好承受。第鄙说头绪甚繁。意气凌厉。不能有概于盛心。故牴牾而不相乳入耳。其实则何尝有大异。以单论七情。为兼理气者同也。以对说七情。为因形气者同也。以公喜怒属之理发者同也。谓四端不中节。不害为理发者同也。谓本然气质。非二体者同也。谓达道即理者同也。但其所异。在于推本之论。盖兄于理气平等看。不相离合。不相先后。感物之际。有理为主而发者。有气为主而发者。理虽为主而非无其气。气虽为主而非无其理。理发而气掩之则归之气。气发而理制之则属之理。此义亦尽平实。而但语脉之间。每每主浑沦而欠剔拨。泥对待而略本原。仆于理气。常分主资看。虽不相离。亦不相杂。推之于本原而理先气后。达之于流行而理乘气随。理非气。虽不能独发。而气非理。实无以自发。发者理也。非气也。气由理发而理自为主。理缘气发而气非为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4L 页
特于既发之后。气掩理则归罪于气而已。盖其钻研之久。绰见得主理之宗旨故也。座下试取群书之语及理气心性者。裒为一通。早晚閒看。则当自知之。如以为烦则退陶中图说及大山答李希道,李天牖书。立斋答金公穆,姜清之书。亦可见渊源之所在矣。别求异见。创立新义。仆固无是也。仆自谓无一字无来历。世反以好奇自用目之。岂非命也耶。兄德性平粹。学力醇笃。且有谦挹虚受之量。从前文字。每见其实味蔼然。辞气温裕。而仆性气粗亢。论辨之际。锋锷太露。自知其病。而不能救药。所以钦仰于执事。而每欲慕循者切矣。今见来谕。微似有不平之气。此诚鄙生激触之罪也。大抵兄说。自有根据。子思浑沦言之。安有主理主气之分者。退溪说也。达道之为兼理气浑沦说。大山语也。知觉又是气之虚灵底。紫阳训也。然而大贤言语。亦有初晚之别。一时之偶笔。初非全体不可易之论。参订之际。当以多寡紧歇为取舍。朱传曰发于义理。发于形气。而中庸序注引朱训曰知觉从耳目上去。从义理上去。语类曰理之发气之发。而退溪曰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于之字有无之间。微似有意长意短之分。而形气耳目。初非自发之物也。由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5H 页
是而旁推则未感之前。浑然天理。及其有感。便是此理之发。朱子说也。中节之情。不杂气而只指理。退陶说也。达道之情。不可谓发于气。亦安得为属于气。何尝有生于形气。气顺理而发底意思者。大山说也。智是知之理。所觉者心之理等语。散出于语类。凿凿可据。则初晚多寡之相悬而公案定矣。语脉承接之不同而微意见矣。所以尊喻谆切而未能尽领。幸更细考而总会于太极动静之旨。是区区之望也。
别纸
中庸中节
中庸言未发。而特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固是气用事之情。而其曰未发则气不用事矣。谓之中则一理浑然。无所偏倚。谓之大本则天下之理。皆由此出矣。谓之发则大本所发。谓之皆中节则不中节或中节者。不在言下。谓之达道则天下古今所共由之正理。章句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盖情之原于性命之正者。乃能发皆中节。而其佗则或中或不中。不得谓之和也。今以形气所发之情言之。当食之喜。中节于饥者。而不中节于饱者。(虽当食之食。饱则不当食。)无衣之哀。中节于寒者。而不中节于温者。(虽无后继。而目下则有衣而温。)见捽
别纸
中庸中节
中庸言未发。而特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固是气用事之情。而其曰未发则气不用事矣。谓之中则一理浑然。无所偏倚。谓之大本则天下之理。皆由此出矣。谓之发则大本所发。谓之皆中节则不中节或中节者。不在言下。谓之达道则天下古今所共由之正理。章句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盖情之原于性命之正者。乃能发皆中节。而其佗则或中或不中。不得谓之和也。今以形气所发之情言之。当食之喜。中节于饥者。而不中节于饱者。(虽当食之食。饱则不当食。)无衣之哀。中节于寒者。而不中节于温者。(虽无后继。而目下则有衣而温。)见捽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5L 页
之怒。中节于直者。而不中节于曲者。听音之乐。中节于閒者。而不中节于忙者。惟义理所发之情。父寿之喜。而丧亡则哀。子贤之乐。而悖义则怒。无处而不中节。厥或孺子入井。我行未及。见人之急救则喜。而不救则怒。见儿之无恙则乐。而已死则衷。此心之发。无时而不中节。此之谓皆中节。饶氏不察。乃谓此四者皆中节。方谓之和。此以致和为和。下圣人一等者。安能如此。一事之中节。一时之和。一时之和。万人之道。才说达道。岂非公共之情乎。
心之感。即性之动。
感是理一处可以心言。动是分殊处可以情言。而感后乃动。非感即是动。但曰心之感性便动。恐好。
七情之名。如礼运,乐记,中庸三书所言。是情之全体。
七情包四端说则固是情之全体。而对四端说则毕竟是形气一边。以三书言之。礼运是对十义而单指气。乐记是推本说。中庸是剔发说。不杂气而单指理。单指理者。不害为全体。而单指气者。恐不得为全体。
气发之际。理乘之为主。则中节乃以理乘。认作理发何也。以中节归之四端。则七情只是恶也。
心之感。即性之动。
感是理一处可以心言。动是分殊处可以情言。而感后乃动。非感即是动。但曰心之感性便动。恐好。
七情之名。如礼运,乐记,中庸三书所言。是情之全体。
七情包四端说则固是情之全体。而对四端说则毕竟是形气一边。以三书言之。礼运是对十义而单指气。乐记是推本说。中庸是剔发说。不杂气而单指理。单指理者。不害为全体。而单指气者。恐不得为全体。
气发之际。理乘之为主。则中节乃以理乘。认作理发何也。以中节归之四端。则七情只是恶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6H 页
朱子所谓七情气发。乃对待说。当以礼运言。不当以中庸言。中庸何尝有气发底意思乎。(大山说)中节之情。退陶断之为不杂气。气发而不杂气。宁有是也。虽非四端。而七情之发于理者。亦能中节。尊兄所谓公喜怒是也。乌可谓只是恶。高峰之论。果于分开处。挨及浑沦。而其谓七情之发而中节。与四端初不异者。实与退陶中图说合。恐难非之。气发处理为主。乃下图说。亦无有不善者也。高峰若果以善恶分理气。则退陶何以为绝渗漏无病败乎。此条兄说固有据。而非其定论。
心之气。与理妙合。乃一身之气之精英。而为其主宰总脑。
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所谓主宰者即此理。非理外别有个心。今以心之气为主宰。恐未安。
于七情。亦谓有理发气随。则与四端无别。
爱亲之极。而喜其寿康。惧其衰迈。乐善之深。而欲其显扬。哀其死亡。此乃七情之发于理者。果与四端无别。
情皆理发。此是盛论之头脑。非愚见之所及也。
朱子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
心之气。与理妙合。乃一身之气之精英。而为其主宰总脑。
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所谓主宰者即此理。非理外别有个心。今以心之气为主宰。恐未安。
于七情。亦谓有理发气随。则与四端无别。
爱亲之极。而喜其寿康。惧其衰迈。乐善之深。而欲其显扬。哀其死亡。此乃七情之发于理者。果与四端无别。
情皆理发。此是盛论之头脑。非愚见之所及也。
朱子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6L 页
理。情果是太极动底。则其为理发明矣。李子曰性情一理。有静有动。愚说实本于此。历选圣贤之书。而单言情处。还有气发二字否。苟拈一證则仆请竖幡。
理有知理有分理从于理等语。更有商量。
智则理也。知乃智之用也。朱子曰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知也。故谓之理有知。今谓不然则宁有外智而为知者乎。才说理。便有分段。无分段则非理也。有条理者。安得无分段乎。盖是理也。合看则浑然。谓之一理亦得。分看则粲然。谓之万理亦得。今于分开说处。只执其本一可乎。心之理事之理。一理相应。今夫吾心。有仁之理礼之理。而仁之用为爱。礼之用为敬。故撞著事亲时节。知其有当爱之实而应之以爱。事君时节。知其有当敬之实而应之以敬。君臣之分。父子之亲。在事之理也。仁之爱礼之敬。在心之理也。父子君臣。分虽殊而理自一。愚所谓感于理而从理者。为其殊分故也。先说吾心之理。则理一之妙自著。何以为病。天下事物之理。固已具于吾心。而事物不交则吾心不动。事物才感则吾心便应。何可以外面事物。揽入本心上衮说乎。
气发而中节。亦理也。
理有知理有分理从于理等语。更有商量。
智则理也。知乃智之用也。朱子曰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知也。故谓之理有知。今谓不然则宁有外智而为知者乎。才说理。便有分段。无分段则非理也。有条理者。安得无分段乎。盖是理也。合看则浑然。谓之一理亦得。分看则粲然。谓之万理亦得。今于分开说处。只执其本一可乎。心之理事之理。一理相应。今夫吾心。有仁之理礼之理。而仁之用为爱。礼之用为敬。故撞著事亲时节。知其有当爱之实而应之以爱。事君时节。知其有当敬之实而应之以敬。君臣之分。父子之亲。在事之理也。仁之爱礼之敬。在心之理也。父子君臣。分虽殊而理自一。愚所谓感于理而从理者。为其殊分故也。先说吾心之理。则理一之妙自著。何以为病。天下事物之理。固已具于吾心。而事物不交则吾心不动。事物才感则吾心便应。何可以外面事物。揽入本心上衮说乎。
气发而中节。亦理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7H 页
性之所发。不可专谓之理发。则性果理气之合乎。吾闻诸溪湖定论。则中庸是剔拨言理一边。特以合四七而属之混沦说。非以兼理气而谓之混沦说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则大本之性也。既发则达道之情也。由大本而为达道。何处容得形气之私乎。彼气发之中节者。气之顺理者也。朱子所谓毕竟是生于形气。不可认之为道心者。则安得以亦理断之乎。
并以气发之情。硬做理发。见分开之论。而反疑未发之前理气各立。
理气固不相离。而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故理而已。(溪训)恰似无气一般。(朱训)但说具在。已非极至之论。性发为情之实相。则理常为主而气常为资。才发之初。有善无恶。则泛言俱动。未见妙用之实。故单言情则当作理发看(朱子论通书诚神几之旨曰。动静体用之间。介然有顷之际。则实理发见之端也。)也。惟其所发之机。或直出于义理。或旁缘乎形气。故从理发者谓之理发。从气发者谓之气发。而初非气亦为主。对理而各发也。气果为主则逆理而凌节。有恶而无善矣。李子何以曰七情之发。亦无有不善乎。主资之分。只在于未发之体。而不在于已发之用耶。气而为主。乃私意恶念之横迸底。非直遂之情也。比如
并以气发之情。硬做理发。见分开之论。而反疑未发之前理气各立。
理气固不相离。而心之未发。气不用事。故理而已。(溪训)恰似无气一般。(朱训)但说具在。已非极至之论。性发为情之实相。则理常为主而气常为资。才发之初。有善无恶。则泛言俱动。未见妙用之实。故单言情则当作理发看(朱子论通书诚神几之旨曰。动静体用之间。介然有顷之际。则实理发见之端也。)也。惟其所发之机。或直出于义理。或旁缘乎形气。故从理发者谓之理发。从气发者谓之气发。而初非气亦为主。对理而各发也。气果为主则逆理而凌节。有恶而无善矣。李子何以曰七情之发。亦无有不善乎。主资之分。只在于未发之体。而不在于已发之用耶。气而为主。乃私意恶念之横迸底。非直遂之情也。比如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7L 页
泉脉既壅而滞。水被激迸出者也。若气发之情则理因气发。理之为主者自若也。特以气机较重。易为所夺。如君弱臣彊之时。
公喜怒理发之论。
尊兄于此。三变而论定。迁义之勇。固所钦叹。而公喜怒果是理发。则达道之喜怒。缘何包气发也。
一原之理同难见。(止)一原有偏全。太极有大小等语非常丑差。
一原之理同易见。而同中之异。正所难见。万物一原。语类以为方付与万物之初。而天命流行。亦不离于阴阳五行。其理之俵著者。健则一于健。顺则一于顺。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各一其性。则分看而不能无偏。合看而浑然周全者。此乃一原之亦有偏全。而同中之异。不害其为同者也。太极只是理之尊号。分而言之则万物各具一太极。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者也。合而言之则万物统体一太极。道之极乎至大而无外者也。通书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朱子释之曰一个大底。包在中间。自有细小去处。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底。便是理一分殊处。此乃太极有大小之义也。盛说只此不同底。便是
公喜怒理发之论。
尊兄于此。三变而论定。迁义之勇。固所钦叹。而公喜怒果是理发。则达道之喜怒。缘何包气发也。
一原之理同难见。(止)一原有偏全。太极有大小等语非常丑差。
一原之理同易见。而同中之异。正所难见。万物一原。语类以为方付与万物之初。而天命流行。亦不离于阴阳五行。其理之俵著者。健则一于健。顺则一于顺。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各一其性。则分看而不能无偏。合看而浑然周全者。此乃一原之亦有偏全。而同中之异。不害其为同者也。太极只是理之尊号。分而言之则万物各具一太极。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者也。合而言之则万物统体一太极。道之极乎至大而无外者也。通书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朱子释之曰一个大底。包在中间。自有细小去处。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底。便是理一分殊处。此乃太极有大小之义也。盛说只此不同底。便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8H 页
同底体段。煞好玩索。而因此推之则偏底是全底。小底是大底。尊兄何苦信彼而斥此乎。
答尹士善
夏书而得之深秋。则此书又未知何间入照。诚意之不能凑泊。而讲说之自难乳入固也。伏惟花煦。宿慎苏快。德体清泰。瞻望东云。每劳心旌。而会面无期。若卷中之人。各懋晚修。相期于紫阳之门耶。震相杜门穷巷。罕接事物。而惟是文字之役。每妨摄养之节。伎俩为祟。精力每诎柰何。来教谆切痛劄抵滞者。可胜惶汗。主见既异。果难相合。而仆之所望于仁兄者。以其养德林下。真积力久。终必深喻乎一贯之妙也。我之从兄。自有其日矣。大抵理气决是二物。而天下万物。元无两个根本。则吾所以一本于理。而不容其有两实者。果为主见之误乎。性即理。既不可讳。则性发之指作理发。果为主见之误乎。发皆中节。情之正也。形气所发。情之私也。兄之浑私而为正者。果其正义乎。中节之情。朱子的谓之理发。则兄之和气而无分者。果其正义乎。藉重先儒。学者之常规。虽多而奚病也。仆于此学。诚有不循序之病。而所论理气心性。煞费积集之劳。勘作底本。自谓不悖于相传宗旨。而朋
答尹士善
夏书而得之深秋。则此书又未知何间入照。诚意之不能凑泊。而讲说之自难乳入固也。伏惟花煦。宿慎苏快。德体清泰。瞻望东云。每劳心旌。而会面无期。若卷中之人。各懋晚修。相期于紫阳之门耶。震相杜门穷巷。罕接事物。而惟是文字之役。每妨摄养之节。伎俩为祟。精力每诎柰何。来教谆切痛劄抵滞者。可胜惶汗。主见既异。果难相合。而仆之所望于仁兄者。以其养德林下。真积力久。终必深喻乎一贯之妙也。我之从兄。自有其日矣。大抵理气决是二物。而天下万物。元无两个根本。则吾所以一本于理。而不容其有两实者。果为主见之误乎。性即理。既不可讳。则性发之指作理发。果为主见之误乎。发皆中节。情之正也。形气所发。情之私也。兄之浑私而为正者。果其正义乎。中节之情。朱子的谓之理发。则兄之和气而无分者。果其正义乎。藉重先儒。学者之常规。虽多而奚病也。仆于此学。诚有不循序之病。而所论理气心性。煞费积集之劳。勘作底本。自谓不悖于相传宗旨。而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8L 页
友讲辨之际。苦未契合。退而私惟曰。岭南之俗质钝。虽或得之持守。而言之则难入。畿湖之士开明。虽或失之轻快。而言之则易入。所以历造高轩。冀闻至论。果于主理之原。似有承领之色。伊后长书往复。又见有虚受之量。且其所争无多。才透一间。便可沕合。故剧论不置。穷其高而极其深。摘其微而角其精。殊犯数斯疏之戒。然圣人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盖天下之义理无穷。一时之意见有限。苟无博之之工。亦将无约之可守矣。窃料尊兄之学。初未尝博集义理。而径造敛约之地。兼且近日索居深山。书籍之考据者未广。朋友之资益者绝少。所以于根本头脑之地。不能无见未到而说不透者也。既知鄙说之误引而失本意。则断当摘出而痛辨之。纵不能救解我。尚可以释后人之惑。且尔放过。而徒蓄不平。不亦訑訑之甚乎。言之至此。似伤直矣。而不直则道不见。亦恃吾兄之温淳渊悫。不以是而激触也。
别纸
分而为万则称之为万殊之理。不名为太极。
朱子曰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又曰太极是一个理字。既曰万物各
别纸
分而为万则称之为万殊之理。不名为太极。
朱子曰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又曰太极是一个理字。既曰万物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9H 页
有太极。则分而为万者。亦可以太极言。而太极初非超出理外也。
总论
一原异体之论。出于朱子。而一原从天命流行处说。异体从物性禀受后说。分而言之则一原之理。统体一太极者也。异体之理。各具一太极者也。合而言之则异体之妙。已具于一原。本同之实。亦根于异体。盖理一之中。分未尝不殊。故天德有元亨利贞。人性有仁义礼智。而分殊之处。理未尝不一。故元亨利贞。流行于四时。而同一生物之心也。仁义礼智。发见于四端。而同一纯善之心也。自其分之殊者言之。则春之德偏于元。秋之德偏于利。虎狼之性偏于仁。蜂蚁之性偏于义。自其理之一者言之。则未发而浑然。同一太极也。已发而粲然。各一太极也。天地之间。无一物无太极。则物性之偏者。比人则为小底太极。人性之全者。比物则为大底太极。将人物各具之太极。而较诸天命全体之太极。则人物之所各具者。毕竟是小底太极。而天道之所包涵者。毕竟是大底太极。然初非此太极之外。别有彼太极。(天下万物。都在太极圈中。)统体之分为各具。各具之合为统体故也。一原之理。果非异体
总论
一原异体之论。出于朱子。而一原从天命流行处说。异体从物性禀受后说。分而言之则一原之理。统体一太极者也。异体之理。各具一太极者也。合而言之则异体之妙。已具于一原。本同之实。亦根于异体。盖理一之中。分未尝不殊。故天德有元亨利贞。人性有仁义礼智。而分殊之处。理未尝不一。故元亨利贞。流行于四时。而同一生物之心也。仁义礼智。发见于四端。而同一纯善之心也。自其分之殊者言之。则春之德偏于元。秋之德偏于利。虎狼之性偏于仁。蜂蚁之性偏于义。自其理之一者言之。则未发而浑然。同一太极也。已发而粲然。各一太极也。天地之间。无一物无太极。则物性之偏者。比人则为小底太极。人性之全者。比物则为大底太极。将人物各具之太极。而较诸天命全体之太极。则人物之所各具者。毕竟是小底太极。而天道之所包涵者。毕竟是大底太极。然初非此太极之外。别有彼太极。(天下万物。都在太极圈中。)统体之分为各具。各具之合为统体故也。一原之理。果非异体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99L 页
之理。(地头虽异。其理则同。)则仁义礼智。不通于元享利贞。而元亨利贞。亦在于太极之外耶。异体之理。果非一原之理。则性情之妙。不得为人心之太极。而太极一物。空寄于宇宙之间耶。称以万殊之理。不名为太极。则万理之总会。竟是何物耶。分万物而言则是有万个太极。合万物而言则只是一个太极。太极理也。才执一理。不容其有万理可乎。
细审来谕。似以通四情者为皆中。通理气者为达道。愚意则这皆字。与孟子人皆有之之皆无异。皆字便贴达字。达是那通天下古今公共之谓也。气发之情。果是人皆有之心。(文王嗜昌歜。曾晰嗜羊枣。海上又有逐臭者。)而形气之私。果是天下古今公共之道理乎。气发之情。容有中节。而必不能皆中节。故圣人以人心为危。人心之外。宁有气发者乎。
来论曰情之所发。一一皆中节。是谓和。此说固出于饶氏。而苟非上圣则情未必一一皆中。颜子以下。见不得和底境界矣。且和是达道。而一一中节。方是达道。则达道一而已矣。子思何以曰天下之达道五耶。来谕曰此是情之本然之德。而人不能全其本然之德。故圣人教人著工夫推极之若尔。则达道也之下。
细审来谕。似以通四情者为皆中。通理气者为达道。愚意则这皆字。与孟子人皆有之之皆无异。皆字便贴达字。达是那通天下古今公共之谓也。气发之情。果是人皆有之心。(文王嗜昌歜。曾晰嗜羊枣。海上又有逐臭者。)而形气之私。果是天下古今公共之道理乎。气发之情。容有中节。而必不能皆中节。故圣人以人心为危。人心之外。宁有气发者乎。
来论曰情之所发。一一皆中节。是谓和。此说固出于饶氏。而苟非上圣则情未必一一皆中。颜子以下。见不得和底境界矣。且和是达道。而一一中节。方是达道。则达道一而已矣。子思何以曰天下之达道五耶。来谕曰此是情之本然之德。而人不能全其本然之德。故圣人教人著工夫推极之若尔。则达道也之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200H 页
须说破气拘欲蔽。不能全本德之失。而方说到致和矣。圣人之言。容有罅漏乎。且道情是已发之理。则一一皆中节。固其本德。而人之所以不能全者。其故何在。以其有形气之浊驳。而或来冲汩之也。节制佗形气。使之一循乎义理。则情之本德全矣。今必欲夹杂形气。而求其本德何也。以吾说看则一路通处。便见全体。一情之中节。不害为和之全德。论语注朱子曰一事上能尽仁。便是佗全体是仁了。若全体有亏。这一事上。必不能尽仁。推此则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