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
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H 页
拟请备北边疏(丁巳)
伏以尊华攘夷。万世之常经。事大役强。一时之微权也。我东自罗丽以来。服事中国。世作外藩。天命之向背无常。而或判去就于时势。民社之传授有自。而必严彼此之疆界。昔在丽末。贼臣崔莹为北元助攻 皇明。惟我 太祖大王回军威化。以彰春秋之大义。夫胜国之于胡元。婚媾相仍。声势相倚。慕向之诚。有非今日之比。而一朝运讫。犹不嫌舍逆而取顺。矧清本我之雠国也。城盟之辱。九世之所必报。沈质之怨。一日之所难忘。而强弱既殊。社稷为重。珠玉皮币。岁走燕云之路者。徒出于忍痛含愤迫不得已之举。而 孝庙卧薪之志。遽罹弓剑之痛。 肃考筑坛之诚。徒寓风泉之感。再造之 皇恩莫报。百年之胡运未穷。奈何时移事往。恨销怨歇。君臣之体貌略定。华夷之堤防寝坏。湾商之潜输禁物。知而故纵。馆译之私购异书。恬不为怪。毁裳裂冕之渐。有识之所窃叹。而重以升平已久。姑息为主。文恬武嬉。不恤边备之疏虞。财殚民穷。驯致军额之朘耗。外攘之举。已无可论。
伏以尊华攘夷。万世之常经。事大役强。一时之微权也。我东自罗丽以来。服事中国。世作外藩。天命之向背无常。而或判去就于时势。民社之传授有自。而必严彼此之疆界。昔在丽末。贼臣崔莹为北元助攻 皇明。惟我 太祖大王回军威化。以彰春秋之大义。夫胜国之于胡元。婚媾相仍。声势相倚。慕向之诚。有非今日之比。而一朝运讫。犹不嫌舍逆而取顺。矧清本我之雠国也。城盟之辱。九世之所必报。沈质之怨。一日之所难忘。而强弱既殊。社稷为重。珠玉皮币。岁走燕云之路者。徒出于忍痛含愤迫不得已之举。而 孝庙卧薪之志。遽罹弓剑之痛。 肃考筑坛之诚。徒寓风泉之感。再造之 皇恩莫报。百年之胡运未穷。奈何时移事往。恨销怨歇。君臣之体貌略定。华夷之堤防寝坏。湾商之潜输禁物。知而故纵。馆译之私购异书。恬不为怪。毁裳裂冕之渐。有识之所窃叹。而重以升平已久。姑息为主。文恬武嬉。不恤边备之疏虞。财殚民穷。驯致军额之朘耗。外攘之举。已无可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L 页
而自强之策。亦无足恃。近闻南方首义。中原鼎沸。饥馑荐臻。军无可馈之粮。寇贼四起。国无可守之兵。黄河以南。已非其有。而危亡之形。迫在朝夕。意者天厌秽德。岁值亡胡。中华正统。将有所属耶。第惟建州一境。迫近我 国。老蜃有径投之旧潭。妖狐有向嗥之本窟。江南之师将至。漠北之驾先逃。缓则出关而居沈。急则离栅而渡江。徵兵徵粮之患。势所必至。借道借城之举。虑无不到。彼虽覆败之馀。尚有威约之积。所求未遂。必生蹊田之谋。其势难容。终当反噬而已。溪壑之欲。将何以应副乎。蹂躏之势。将何以抵敌乎。庙堂谟猷。必有定算。而道涂听闻。自多骇惑。顷于使轺之回。至有请铜之咨。兆眹所在。国忧方殷。而太平盘乐。了无振刷之政。时日玩愒。苟为弥缝之计。北事缓急。付之时讳。西陲防御。看作文具。天门深邃。纵难照烛于边情。阴雨绸缪。不宜汎忽于国计。而迁戎之地。辛有先知。祚宋之天。君实亦误。言念及此。不觉胆掉。臣草野藿食之人也。掇拾经史。粗知尊攘之义。讲究世务。略窥成败之数。量时度势。不胜漆室之忧。出位犯分。聊伸芹曝之诚。伏乞 圣明。怜其衷而采其言。饬励臣邻。恢弘庙略。择帅臣而寄一方之命。简精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H 页
兵而增两界之戍。 宣谕八路。鼓动义士之气。整顿三军。徐观彼国之衅。内修既尽。外侮自除。为今之计。恐无出此。而侧闻议者之言。有谓服事已久。信义素孚。彼不必加兵于我。我之兵力未固。祗可听命于彼。此诚未之思也。彼之失地丧师。出疆图存。何暇顾旧好。虽无素蓄之念。势迫路穷。不得不尔。我 国兵力之难敌。特以统帅失宜。训鍊乖方耳。振弱为彊。厉钝为精。只是转移间事。况乎 祖宗疆土。不可以任他割据。衣冠文物。不可使沦为左衽。与其纳寇而启侮。孰若早绝而为所哉。又谓彼虽运值中圮。困于强寇。而植根已久。必无速亡之理。此亦未之思也。柴世宗之贤明。犹止于再传。金哀宗之仁恕。无救于一败。矧彼腥膻寰宇。夷制无变。神人共愤。理难灵长者乎。且夫彼纵不亡。犹非所事之正。我能自守。犹为不虞之备。将何惮而何畏也。又谓北忧虽殷。而民情忸安。签军鍊武之际。骚扰转甚。殊非镇静之道。外至之患。只可付之于天数。此亦未之思也。我 国专尚名教。慕华贱夷。秉彝之所同。忠君死长。舆情之所切。一闻北乱将兴。边备将修。王灵稍振。内政稍举。则莫不延颈远望。扼腕共愤。虽以疋庶之愚。犹知异类之可恶。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L 页
忾之为急。设有一时之骚扰。实基万年之洪图。且夫守国之要。惟尽在我之道理。则非徒有备而无患。亦能挽回乎气数。岂容藉寇赍盗。束手割地。而一切诿之于天数耶。臣愚妄计。窃以为我国之势。东南为腹心。其俗可使之守义。西北为肘腋。其地可资以用武。三南及关东则广募愿忠效节之士。使之直隶于京城。随材任用。而优假农民。以为抒国用补军储之本。两西则特遣重臣之严明有干者。开府集兵。缮治战守之具。北关则别差廉公善恕之员。使之收拾民心。练治兵事。以助西路之声势。然后彼如有徵兵假途之事。则据理而塞之。兴师而逆之。昔为天子而今为亡国之一胡。体貌非所拘也。彼自渝盟而我自守疆。曲直不待辨也。示之以强折之以义。则彼必乞灵求修邻好。许和而羁縻之可也。彼若怀毒渐为边患。则夹攻而驱逐之可也。岂容待之以旧君。处之以寓公。为放虎自卫之计。而召荓蜂求螫之讥耶。臣以遐寒之踪。骤论国家大事。极知僭。妄。难免罪殛。而郇模之筐。陈东之斧。古人有行之者。玆敢沥血披肝。干冒崇严。臣不任瞻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
拟陈时弊。仍进亩忠录疏。
拟陈时弊。仍进亩忠录疏。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H 页
伏以天祐 宗祊。景命维新。初政清明。百度改观。旧阙重建。移 御有期。八域蹈舞。跛躄俱起。万亿年无疆之休。不占而已孚矣。然而人心之所以如此者。正望其复 祖宗所居之宫。修 祖宗所行之政。复见盛时之气像也。若于此时。未有以大慰民心。则殊非所以绍复 先王之大业。况又少康不足恃而积弊犹未祛。必须大更张大振刷。始可以挽世运而措泰磐矣。当今之弊。言之多端。而撮其大者。则一曰官方之弊。二曰科举之弊。三曰赋税之弊。四曰军政之弊。五曰胥吏之弊。臣请究言之。夫朝廷者。一国之桢干。设官分职。将以亮天功而立民极。初非为荣一人之身而便一己之私也。在昔三代盛时。内而百揆四岳。外而州牧侯伯。莫不久任责成。三考之前。黜陟不行。虽以汉初言之。居官者以为姓号。为吏者长子孙。所以治道之盛。后世莫及。自夫久任之法废而躁竞之风行。朝除暮迁。昨任今递。视官府如传舍。视公事如堇喙。粗遇盘错。百般谋避。稍欲综核。众口讥笑。百务稽滞。莫可收拾。至于州郡之间。民力不堪于迎送。吏胥专恣于偷弄。外方如此。内司可知。释褐未几。骤升绯玉。阅事未熟。遽任枢机。假使躁进不已。黑头而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L 页
黄阁。亢龙之势。祇令人寂寞耳。至于筮仕之窠。乃臣子拔身之初。而东西乞怜。图得借衔。无经行无才谞。而猥蒙颜私。滥占名器。一人倖得。百人效尤。白衣横行。廉隅倒丧。旬日之间。至有一窠而易五名者。山林抄选。本为 经筵启迪之地。而旌招命下。株守愈固。才欲出脚。众皆呵止。赞善祭酒。坐縻隆衔。史官别谕。看作例套。古所谓清官美职。从容辞逊而得之者。讵是美事。上有虚礼之嫌。下有媒荣之累。此规不革。则尧舜在上而元凯莫立乎其朝矣。孔孟复起而时召莫睹其辉光矣。唐虞之制。官止于百。虽以周礼之大备。而上自三公。下至鞄翟之贱。亦不过三千一百九十人。夫以九州之大天子之尊。而设官之简犹如此。况我国褊小。不及中国之一省。而衙门之设。反复多焉。此乃百弊之源也。古语曰官省而事省。事省则民清。又曰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盖冗官多则倖窦启。人怀冒进之念而事无委任之实矣。周制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至于庶人在官如府史胥徒者。禄足以代其耕。大明禄制。正一品月支米八十七石。正二品六十二石。下至从九品未入流。亦必有月五石月三石之禄。而我 朝正一品月廪不过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H 页
石八斗。九品以下十斗而止。糊一口且不给。尚何以养老慈幼而专意于公务乎。古语曰忠信重禄。所以待士。又曰禄薄则无以养廉。今之议者。每谓国小赋寡。禄不得不薄。此诚未之思也。设官分职。将以治人。而地小人小则治之者亦少。求以称之而已。广设无用之官。而但削当食之禄。诿之赋寡可乎。臣请仿古建百之制。内而百司可并者并之。外而列邑可合者合之。只存有掌之官。悉捐不急之员。而移此冗司之禄。优给实职之俸。久任责成。俾知名器之不可虚冒。则饩廪足而廉隅立。官纪明而贤才劝矣。夫士类者。国之元气也。峨冠博带。口诵六经之言。矩行尺步。身居四民之长。迪之以正直中和之德。律之以孝悌忠信之行。三代盛时。始为选举之法。县升之州。州升之学。论辨而后任使。任使而后爵禄。士无衒鬻之耻。而国有需用之道。此固立贤之常法。而一变于汉。为贤良方正之策。再变于唐。为博学宏词之科。其视古昔选士之规。已不啻落下几层。而历代相仍。日就苟简。主司之藻鉴不明。而举子之规模益卑。荒粗颠错。不中规式。泥珠砾玉。既难辨别。世所谓老儒实才。无一得参。佣奴贩夫。姓名奇怪。万口哗然。谓之黑榜。厥或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L 页
厌闻此声。稍欲物色。则有家数者攀缘请托。有财贿者曲径图嘱。榜眼才出。丑声狼藉。虚实相蒙。谓之浊榜。为主司者。以公以私。举不免浊黑之名。而稍知自好之士。视科场如泥溷。深藏岩穴。惟恐其或浼。其或抱才气思展布者。屡举不售。怨恨满腹。小则兴讹造讪。大则乐祸思乱。后生小子。无所希望。益复游浪。而为其父兄者。劝课无辞。噫噫。人欲易肆。其机可畏。上古则崇礼让宣教化。禁其邪心。折其乱萌。而降及后世。犹以文字为其防范。科目为其羁络。今皆荡然而无可恃。则世变将何所不至哉。今之议者。或曰尽革科目。专用荐举。此固极致之论。然功令之习。与性俱成。一朝罢去。不乐者众。乘时敲撼。未必施行。己卯之贤良科。终成祸阶。此不可不念也。窃以为因今之法而寓古之意。两行荐科之规而稍加釐正。期以岁月。渐有作成之效。则始可以一复古制。今请三年大比之外。增广别试升学通读公都会之属。一切革罢。使三年之内。专意攻业。而每式科题。预定名目。俾得以专通一艺。南省则变诗赋之体。多其句数。使不暇代作。别拈他韵。俾不得预构。永除割封之规。以防换名之奸。东堂则除讲经而主策论。以为文士进身之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H 页
只于大小科覆试之际。严受会讲。俾有穷经之实。遇邦庆则设庭试。只令四祖有实衔三品官者许赴。大庆取十人。次庆取五人。以开世禄之路。视学而有谒圣科则只取三人。春秋仲月。设殿讲而只取二人。四节日及柑制。只优等给分施赏。而不许赴殿试。右三试皆以见在太学者。勿通方外。每科试官必以从二品以上官为之。慎简其选而一有徇私之迹。辄施屏裔之典。则科规稍整而士习丕变矣。其选举之法则下自各道各邑。复设教授之任。预有导迪之方。而里升之坊。坊升之邑。邑升之道。道升之太学。太学升之经筵。俾得补裨 圣学。以弘化源。兼又周旋近密。久次论辨。亦可以别其贤否。以为任使之地。其教选之际。师承荐主。并为悬录。每遇大赏大罪。推施而连坐之。如是则少塞倖进之路。而庶无遗才之叹矣。臣闻国家之安危。系于生民之休戚。生民之休戚。系于赋税之轻重。 我国设法之初。深轸民隐。轻徭薄赋。迥出前古。而法久弊生。疮疣百出。改量之法不举而隐结多于实结。情费之路不塞而私纳倍于公纳。歉年俵灾。上以惠民。而尽归于冒颐之良田。还谷取耗。本以利民。而举入于白徵之虚簿。前时一结之捧。以钱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L 页
不过十缗。而今至于三十贯。向日一石之还。其粜犹可八斗。而今至于一二升。然而国家之经用日缩。吏胥之逋负日积。民生之困悴日甚。若此不已。将至于无民无国。宁不痛哉。今之议者。非不知釐正之为急。而惮于骚扰。务为姑息。诚能一朝赫然出令。先行改量之政。期以二年。大均国内之田。而别遣里行。明查虚实。后时者诛。伪报者诛。受赇纵奸。反缩国结者诛。打量不公。多致民骚者诛。始也捐廪而出费。终焉计会而磨勘。则不患无其财矣。每邑每坊。各任一吏一校二头民。逐细踏验。据实录呈而赏罚随其后。则不患无其人矣。第念我 朝结负之法。非不精微。而尺数不齐。地面参差。乘除加减之数。官不能尽察。民不能尽知。故吏胥得以容奸。漏脱欺冒。无所不至。而编排既定。难于追正。会计甚繁。难于更张。终不若古制之易明也。盖古制以周尺六尺为一步。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百亩为一顷。一顷之田。即今种稻四十斗之地也。井田之制。虽难猝行。而顷亩之法。人皆可知。见在民田。东歪西斜。长广虽不齐。而仍其沟𣎒。逐细尺量。折长补短。以定亩数。则五十亩者。二十斗之地也。二十五亩者。十斗之地也。二亩半者。一斗之地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5H 页
稍知农理者。一见某田。便能指之为几斗作。况有尺度而信之乎。随其地之燥湿饶瘠而分为十八等。如今官品之制。而一齐其尺数。则赋税自均而簿书不烦矣。顷亩既定。等第既明。量其谷出之数。定为什一之税。佃夫食什之六。田主收什之三。则比今结负之纳。虽若稍重。而貉道之难继。君子亦不为也。况于此税之外。更无他赋者乎。井田之法。豪富者不乐。而此有田主元分之数。不下于平时之所捧。则无所称冤矣。结负之税。作农者偏苦。而此法税出田主。米有剩利。则输纳无难矣。今请改量之日。一用顷亩之法。改量既毕。便定式例。一曰上供。二曰营需。三曰官需。四曰吏料。五曰军需。各有定数。西路支敕。南道倭饷。以上纳条代划。无或加定。营邑教授之禄养士之费。皆从官需中磨鍊。无敢怠忽。其他种种名色。永为革罢。科外诛求。断以赃律。还谷则通计八路。或不无一二无弊之邑。而有弊者不可不救。无弊者亦非久计。今当革去还上之名。改从常平之法。移多补少。大邑无过万石。小邑等差。分储邑仓。择定勒干之吏。委任而饬厉之。谷贱则贸。谷贵则卖。从时价加减。率以十二为限。则各营耗作。不待取之于民而自有区处矣。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5L 页
或有全然乾没卧还笔分之邑。则徵逋于吏。取耗于民。不足则捐廪以补元总通。一户每岁出钱一两。以添京番之费。而武士上番之户不与焉。此盖为国出力。养军自卫。公私两便也。至于工冶商贾渔盐之户。各以所业为差。出税有定数。而僧尼巫觋之属。王道之所必禁。重加罚布。俾革污习。右项诸税。都会成簿。上计于京师。划定经用。量入为出。每十年分遣御史廉察。扬清激浊。务祛滞瘼。以辰戌丑未年。逐田踏验。釐正其籍。则小民得以聊生而国本赖以永固矣。夫军者。所以捍外侮而固内守者也。昔在宗周之盛。四海乂安。而尚且克诘戎兵。用戒不虞。则军政之当修明矣。古法田四顷出一兵。而天子六军。诸侯三军之数。素定于比闾丘甸之间。初无搜括之劳。而各奋敌忾之志。自夫井田废而军籍始坏。彍骑设而兵农始分。以兵则苦于长屯。以农则困于徵输。本末俱病。乱亡相寻。 我国五卫之制。实得府兵之意。而分番迭上。不至于厉农。田野朴实。不几于骄兵。此固良法。而但惩丽末之弊。未有定将定军。所以仓卒之际。不无涣散之失。壬辰以后。始置三营。而当时议者。犹有兵众厉农之忧。盖应募者皆僄轻无赖之徒。而虚费廪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6H 页
料。无补戎政也。伊后放军收布。始于梁渊之议。民无离乡之苦。官有赡军之资。似乎公私两便。而所雇京军。皆市井油猾之徒。平时则儇疾可观。而遇变则鸟飞兽伏。有军如此。不如无军。重以列镇效尤。不恤其无备。所收价布。皆归长官之私橐。名为巨镇。了无一军。设遇事变。将何以防御哉。况又升平日久。恬嬉为事。军籍不修。举为漏网之鱼。布保皆虚。殆同索毡于龟。细究弊源。良可寒心。今之议者。每曰查栉十式户籍。更签军簿。然昔日军户之裔。今皆高冠阔袖。扬扬于士夫之列。而一朝编伍。怨毒次骨。不有大乱。必生奸欺。扰民而已。终为文具。臣尝细筹之。为文为武。虽有阴阳之别。不宜偏加挫抑。为士而黼黻皇猷。为军而折冲御侮。其为不可阙则一也。况今科试之法。判为二涂。则足兵之要。顾不在于武试耶。臣请因古番上之法而寓之科试之间。革今番布之规而转为拔身之阶。不隶京营则虽将臣之子。不得参武试。既入军籍则虽编户之氓。亦得蒙利禄。然后武略稍竞。而国有阴雨之备矣。其法邑置军籍。同于儒籍。粗习弓炮。便有廪料。欲赴京试。便给路费。各洞所有军布田畓。任渠耕食。以为刀鎗弓铳之资。而上番赴操之家。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6L 页
免出宅税户钱。每朔试射。人格者优赏。内自宣传厅及五营将官。外至州郡演武厅。严禁新参讨索之弊。如有放军收布功次不升者。论以赃律。断以军法。使为军之乐。不异于为士。则岂有逃伍漏丁之患哉。外邑番上之法。则随地大小。出军有差。假令大州军籍三千二百则分为十番。每岁番上百二十名。留镇二百名。番上者登科则直升为别抄队长。再试不中者。周年代至而乃归。其间衣食之资。各出本营。俾无离乡之苦。留镇者朔射计画。亦得序升为士官。六朔归农。惟以农暇赴操则尤为便利。将何惮而不愿哉。京衙门则特设五营。各领军二千五百。扈卫巡捕。把守操鍊。分番相递。可无疏漏。外方营邑。各有定军。筑城凿濠。预为防守之计。治堤浚渠。务求利民之政。则国家安如磐石。生灵得以按堵矣。夫吏胥者。所以宣上令而通下情者也。其在内司则谙练朝章。其在外邑则通晓官政。承奉之便。趋走之恭。偏中长官之心。最为耳目之任。而 我朝立法之初。偶无给料之规。反为长奸之资。逐日服役。既不暇治农。又不能为工为商。其衣其食。略无出处。此所以欺官弄术。怵民要货。绝簿盗财。入仓偷粟不顾廉耻而为之者也。虽严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7H 页
重法以绳之。将不免奸计之百出矣。孰若开其衣食之源而教以廉耻。使之自不为奸哉。通计偷窃之数。优过廪给之费。今请田税之中。划定吏料。俾足以代耕。则后虽犯法。上有可执之辞。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旋念此辈之习为奸利久矣。揣摩既熟。藉弄极巧。稍加亲信。有所咨询。则外示敬谨之态。内怀凭逞之图。出入门下。微闻某人之当得何官。某事之如何决末。因以扬言于众曰某人之得官。出于吾手。某事之决落。悬于吾口。其人其事。果如所言。则嗜利无耻之徒。阴相趋附。转相诱引。曲径一开。声势益张。拣其中世阀显著。容貌妩媚。言辞软熟者。从傍延誉。相机纳刺。而其人果似可用也。言事则择其理直而势弱者。絓误而不伸者。为之前引。而从它采实则其言果似无私也。渐次浸润。遂至听信。招权纳贿。无所不至。当国任事者。为其所卖。厚被丑谤。而犹以为可恃之人。知其事者。亦涉疑嫌。不敢发露其情状。窃叹而已。私议而已。则其为朝廷之羞辱。当如何哉。内司如此。外方可知。田制之坏。军额之耗。国计之缩。民隐之切。都由于此辈之舞弄。先正臣曹植所谓必亡于胥吏之手者。诚非过语也。从今以后。优其廪料。责以事役。而长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7L 页
官亲操文簿。躬视出纳。贡物税纳。痛革索赂点退之弊。听讼断事。深察挟私妨公之迹。则国事不至于败坏。而民情不至于壅阏矣。臣既历陈五弊。别定事目。以为矫救之方。而做措之际。必先择人而久任。然后其间节目之详。可得以逐一釐正。今请内外官从二品以上。(太史令同)非有大罪被黜及大丧守制。则不许递改。有功劳则但加其阶。内职从三品以上。限九载不许递。正四品以下。限三年不许递。正七品以下。计实仕三百八十日。(下番日不计)乃许升付。外职正五品以上。非丧故与罪黜则加阶至从二品。正三品以上加阶至从一品。始得许付京职。从五品以下。各以三年限满而升差。虽边地皆许挈家赴任。不许私故上京。内而政府六曹成均馆汉城府。皆置公衙。长官率眷居住。勿许私第占便。以致旷阙公务。外方新旧官迎送。皆以公钱支给而乘驿下去。罢今本地夫马之规。但令迎送于境上。其家属则运以私人马。而勿令徵出于民间。赴京使臣既有廪给。更勿求请于外方。省其伴从。勿令贻弊于列邑。虽诏使支待。专委当站之邑。罢今列邑排站之规。使敕所费。并以公税会勘。而其外各邑皆纳公税于京。远不通漕处。并令折钱代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8H 页
庶乎其可也。臣窃观近日之弊。莫大于文具。政令之间。不无耸动观听者。而徐究其实。未见有效。虽启下关文。州郡漫不举行而亦无罪责。量田如是。签军如是。则他尚何论。此特纪纲不立。赏罚不明故也。教令之下。必须如雷厉风行。然后鼓动群生。可有实效矣。宽弛之极。严束为䙌。子产之治郑。孔明之治蜀。虽有太严之声。实得时措之宜。可不念哉。臣本章句之儒。不娴事功之学。而属当一初之运。伫见更张之化。讲求时务。裒成一通。敢效芹曝之诚。觊有萤爝之补。伏愿 圣上。勿以卑微而忽之。渊然深 览。亟 赐采施焉。
请追崇 庄献世子王号疏(戊辰)
伏惟我 正宗大王。以 庄献世子之子。奉 英庙之命。承 真宗之统。统绪已定。孰敢有异议。而第伏念帝王家典礼。兄弟叔侄。不嫌同入于 太庙。臣等不必远引前代。昔我 成宗大王。实承 睿宗之统。而御极之后。追崇 德宗大王。盖以尝为储贰。非凡他本生之比也。伏念我 庄献世子。以贰极之尊。代理庶政十有四年矣。使主祭于宗庙而神灵歆格。布德惠于朝野而臣庶爱戴。孝友恭俭。出于天性。则德
请追崇 庄献世子王号疏(戊辰)
伏惟我 正宗大王。以 庄献世子之子。奉 英庙之命。承 真宗之统。统绪已定。孰敢有异议。而第伏念帝王家典礼。兄弟叔侄。不嫌同入于 太庙。臣等不必远引前代。昔我 成宗大王。实承 睿宗之统。而御极之后。追崇 德宗大王。盖以尝为储贰。非凡他本生之比也。伏念我 庄献世子。以贰极之尊。代理庶政十有四年矣。使主祭于宗庙而神灵歆格。布德惠于朝野而臣庶爱戴。孝友恭俭。出于天性。则德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8L 页
为圣人矣。 六圣相承。皆我 先世子之宝冑。则子孙保之矣。今日北面于庭者。莫非 先世子之遗民。则富有四海之实。又可见矣。储君亦君之 教。尚如在耳。则岂有君临一国若此之久。而终不得 宗庙飨之乎。某年之事。臣等不敢索言。而以 英考圣明。终有金縢之悔。桐兮血衫之句。足以有辞于千秋。及至 正庙朝。逆类次第伏法。 睿诬已尽昭雪。而犹不敢举行典礼者。以其祖命不可违也。王言不可苟也。此固当时之至精至微底义理。而特以情事未伸。无乐南面。不受尊号。其作 显隆园志。以人欲天从之语。深有望于后嗣王。盖 正庙以 英考之心为心。而守终身无改之义。后王则当以 正庙之心为心。而尽继志述事之孝故也。 列圣相承。迄今未遑。固以其礼至严。其事至重。而在今日道理。窃恐有异于前时者。盖百年之国是已大定。五世之遗泽将寝远。前圣后圣。孝思虽实无间。而一因一革。时措各有攸宜。当此大有为之会。而宁复持难于当行典礼乎。今之议者。每曰 列圣之所不敢为。而后王安敢追行。此实不然。昔我 端庙。冲年逊位。降号为君。已过数百年。而至 肃庙朝。以申奎一疏。追复王号。则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9H 页
理之愈久而益明也审矣。又谓追崇之典。儒贤所讥。今岂可复踵𤧚萼之论乎。此亦不然。濮王之于宋。兴献之于皇明。直一藩臣而止耳。非有储贰之重代理之正。特以私亲之故。跻之 太庙。果未知如何。而惟我 先世子虽未克践位行礼。实是代理之储君也。一国之所尝君。则追正王号。尤非濮兴之可拟也。又谓 先世子代尽当祧。正使跻祔。不得不直入永宁矣。景慕宫万世之享。差减 太庙。岂不隆于祧位之享乎。此亦不然。王号未定。犹是私奉。私奉之腆。不如礼享之约。况王号既定。则朝谒 太庙。升祔 永宁。自有 端庙复位时已例。而 景慕本宫更奉 御真。仍存享献。仿古 延恩殿例。亦无不可也。又谓 真宗既是宗统。则更跻 先世子。不无贰统之嫌。然而国家之统。与私家不同。 德宗虽祔而 睿宗之统自如。 端庙虽祔而 光庙之统自如。何尝以王号之追上。而有疑于宗统乎。况又明年己巳。即我 先世子代理之旧甲也。尧老舜摄。若见茅宫之揖让。禹道启承。如闻涂山之讴歌。奸壬之祸。纵能螮蝀于一时。重离之明。自当昭揭于中天。以 圣朝报本追远之孝。亦必惕然兴感于斯。而典礼之行。窃恐有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9L 页
于今日也。于惟我 主上殿下。临御以来。百度维新。庶政改观。景福宫重建之举。尤是 祖宗之所未遑。臣子之所瞻仰。若于临御之初。首正 先世子位号。则百年幽郁之气。可以快伸于一朝。而锡祚胤于百男。延国脉于万世。曷不休哉。臣等所居岭南。沐 圣朝优待之恩。讲先正相传之道。忠君爱上之忱。最著于域中。朝廷曲章之关系于治化者。率先疏请。顷在 正庙壬子。以辨诬讨逆二事。仰陈 天听。获蒙恩褒。十行丝纶。幽明感泣。而念念阐挥之 教。若有嘱托于儒绅者。臣等父祖拜手归奉于安东府乡校。诲子贻孙。把作世守之义。而到今阐挥之道。亶在于典礼一款。 哲庙乙卯。故参判臣柳致明,权载大等。相继投匦。至被岛配之律。而一道章甫不避鈇钺。踵有疏吁。特蒙 温谕。得从末勘。而忠义所激。彝性难回。岁月滋久。秉执愈坚。今当一初之运。又敢千里裹足。万人同心。视死如归。冀回天意者。实所以仰体 正庙之遗教。俯追父祖之血诚。而亦欲为 国家导迎和气。增光宝箓者也。伏乞 圣明特下臣等此疏。博访廷臣。追修旷典。亟举缛仪。则非但我 圣朝光前裕后之盛德美事也。实今日慰答人情。感动天心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0H 页
一大机会也。
请复设祠院疏(辛未)
伏以国家之隆替。专由于儒教之盛衰。学宫之多寡。实关于治化之污隆。在昔三代之盛。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其法二十五家为闾。而闾有两塾。五百家为党。而党各有庠。二千五百家为遂。而遂各有序。乡里之有德行可师法者。列祀于庠序之中。以为学士辈慕循兴起之资。由是推之。万户之邑。为序者四为庠者二十。而虽小郡县。亦各有一二序七八庠明矣。通计九州之内。庠序之盛。不可以千百数。而当是时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故记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未闻以学宫之繁。为厉民之端者也。惟我 列圣朝文物之盛。与周比隆。崇道学而许其建院。奖节义而使之立祠。宣之以美额。兴之以乡礼。坊曲儒生。亦复慕效。私设乡祠。以祭其所尊之人。其人学行。固各有浅深高下之别。而要之为乡先生可祭于祠者也。盖今之额院。犹古之序也。今之乡祠。犹古之庠也。揖让周旋。足以陶冶善俗。礼义廉耻。足以防范人心。 我朝四百八十年间。外侮虽至而能攘。内乱乍萌而旋熄者。未必非崇儒奖节之致。而挽近儒贤不作。士趋不
请复设祠院疏(辛未)
伏以国家之隆替。专由于儒教之盛衰。学宫之多寡。实关于治化之污隆。在昔三代之盛。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其法二十五家为闾。而闾有两塾。五百家为党。而党各有庠。二千五百家为遂。而遂各有序。乡里之有德行可师法者。列祀于庠序之中。以为学士辈慕循兴起之资。由是推之。万户之邑。为序者四为庠者二十。而虽小郡县。亦各有一二序七八庠明矣。通计九州之内。庠序之盛。不可以千百数。而当是时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故记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未闻以学宫之繁。为厉民之端者也。惟我 列圣朝文物之盛。与周比隆。崇道学而许其建院。奖节义而使之立祠。宣之以美额。兴之以乡礼。坊曲儒生。亦复慕效。私设乡祠。以祭其所尊之人。其人学行。固各有浅深高下之别。而要之为乡先生可祭于祠者也。盖今之额院。犹古之序也。今之乡祠。犹古之庠也。揖让周旋。足以陶冶善俗。礼义廉耻。足以防范人心。 我朝四百八十年间。外侮虽至而能攘。内乱乍萌而旋熄者。未必非崇儒奖节之致。而挽近儒贤不作。士趋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0L 页
端。私设之众。不无文胜之弊。粤在 肃庙朝。有未额院撤毁之令。而特出于一时匪怒之教。禁防旋弛。反复如前。所以往年戊辰。自宗亲府发关各道。尽撤乡祠。以申 先朝已行之禁。臣等纵或有抑郁之私。不敢为分疏之举。今者 传旨特下。除升庑儒贤及忠勋若而人外。虽已蒙额。并即撤祠。臣等窃惟我 圣上。岂不念隆儒重道之为治要。尊贤兴学之为政本。窃恐有虑小而失大。矫枉而过直者。法虽好。未有行之久而无弊者。弊生则救之而已。法不可废也。今之论院弊者。有曰弦诵之区。化为酒食之场。揖逊之地。反有争閧之风。此特导率之失宜。申乡约复教授。尚可以丕变。查覈而黜罚之。亦足以惩戢矣。佛老之淫邪。犹且庐其居。何独以儒生之不谨。而便撤其儒宫乎。又曰藉重院势而武断乡曲。牟利院财而侵渔小民。此乃向时挟权要有风力之事。新政之下。不敢萌心。假使有之。自当摘发而刑配之。所祀之贤。有何罪过。而至于黜享乎。又曰广募院属而军额缩。供给院享而国用浩。然近日民习益滥。吏奸益售。彊者冒称幼学。弱者投名契防。无依游食则宁去托空门而已。岂肯俯首为院属乎。况徵出爬丁之后。宁有一人应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1H 页
募。自速其布保也。至于祭物之官办。固出尊贤之美意。而吏缘为奸。名存实亡。苟害国用。何难乎通变也。又曰书院二字。三代所无。夫三代之隆。闾巷莫不有学。而汉唐以后。只立郡县之学。皆在于城市湫喧之地。不便于学士讲习之业。故乃相与结庐于荒閒寂寞之滨而目之为书院。书院之于庠塾。同实而异名者也。我 殿下既欲追法三代。则仍存书院之设。以寓庠塾之教。实合古典。不可以三代之所无而疑之也。向时关文。有将至亡国之 教。盖以院祠之太多也。按一统志嘉靖年间。天下祠院。共三千七百馀所。此时海内宁谧。号为盛世。然较之三代庠序之制。犹有未及。况 我国院祠。尤不啻落下几层者乎。从古以来。崇德尚贤。而国未有不兴。则祠院之盛。恐不害为兴国之气象也。虽以叠设言之。昔朱晦庵为周程六作祠记。仍谓学者曰三先生之道。虽天下遍祀之可也。然则牌拂之所揭。杖屦之所及。何妨各祠以寓慕乎。维我东邦。儒贤辈出。素称邹鲁。升庑诸贤之外。亦有道学渊茂。学问端的。 朝家致祭。特以先正待之。而臣等祖先以来。屡请从祀者。亦有事业栋梁乎宇宙。而名节砥柱乎洪流。立朝献替。如唐之陆贽。居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1L 页
乡教授。如宋之胡瑗者。臣等虽不敢枚举。而仰稽国乘。俯采舆论。自可洞悉。忠孝非二致。道义是一事。尊祖之心出于孝。尊师之礼出于道。忠者孝之推也。义者道之用也。今使尽黜其所尊之祖与师。使不得伸其孝而讲其道。但使之旧忠效义于君。则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何自而生乎。窃恐一朝有事。将无一人仗义一士效忠。 殿下何恃而为国乎。此臣等之所大惧也。儒佛二教。相为消长。而见今缁徒转盛。梵宇益兴。金碧照耀。殿阁宏丽。在在相望。动人观听。而所谓儒宫。尽化为禾黍荆棘。触目凄凉。行路出涕。曾谓贤人君子之灵。反不如夷虏之鬼乎。此臣等之所深耻也。西洋丑类。绝灭伦常。覆载之所难容。神人之所共愤。而特以邪幻之术。欲售渎乱之计。海舶出没。气焰炽张。以中国之强。尚不免俯首受制。惟我 殿下。严加斥绝。誓不许和。抑邪之功。不在大禹之下。而第念君子之道。反经而已。经正则斯无邪慝。今此贼艘之大至。适值儒宫之命撤。无乃斥邪之际。稍欠反经之道。正气先衰而邪气乘之欤。此臣等之所窃叹也。尚文崇儒之极。或有委靡不振之患。然犹足以维持名教。遏绝乱萌。不害为享国长久之术。而苟或厌其繁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2H 页
文。惩于陋儒。少忽其崇贤之道。稍弛于兴学之政。则为士类者放荡无检。跳掷自恣。谓修行无益。谓勤学有祸。犯分蔑义。浸为厉阶。此臣等之所长虑也。臣等学蔑行薄。不能阐明斯文。使 圣朝晓然知儒化之可兴。而贻累先贤。以至于此境。诚不忍以儒衣儒冠举头于天日之下。而仰恃 圣明终当照烛于幽隐。千里裹足。万死一吁。敢陈区区之见。今院宇撤矣。神板埋矣。纵使复设。实非年岁之可办。而若自朝家更下新命。曾前宣额之祠。并许仍存。且令逐州逐县。分拣乡贤之可置祀典者。多则合之。无则阙之。不烦度支会勘。专用士林私办。申明乡约。俾无敢如前起弊。则在 圣上有转圜之美。在朝政有更张之效。已摧之士气可以振作。已替之儒教可以修明。亿万年无疆之休。可卜于一出号之间。臣等他日亦有归见父师之颜。幽明感祝。为如何哉。臣等无任瞻天望阙几切屏营之至。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策
应 旨对三政策(壬戌)
臣谨对。臣窃以为国有三大瘼。在于三大政之外。三瘼不祛则三政不举。曰姑息也。曰文具也。曰偏私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策
应 旨对三政策(壬戌)
臣谨对。臣窃以为国有三大瘼。在于三大政之外。三瘼不祛则三政不举。曰姑息也。曰文具也。曰偏私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2L 页
臣请略陈之。夫所谓姑息者。临机不断。苟安目前之谓也。古圣王所以保邦于未危。制治于未乱者。必有大奋发大振刷之道。今而专事玩愒。不务更张。使炎炎之火。驯致燎原。涓涓之水。终至滔天。弊到极地。莫可收拾。夫所谓文具者。虚声先布。实惠未究之谓也。古圣王所以维持天下。固结人心者。以其推实心行实政。今而忧劳嗟伤之意。只发于言语文字之间。拯救矫革之举。靡闻于事为做措之间。比如大病垂死之人。不急下对症之剂。而为医师者衍说病源。赞叹药方而止。此何益于回元续命之实乎。夫所谓偏私者。喜同恶异循情害理之谓也。古圣王之御极出治。必以公心公道。奉三无而用四正。为臣下者。亦无敢互为朋比。相与盖庇。今而仁厚之过。浸昵于颜私。宽纵之失。渐致乎欺蔽。人心日以渝而天理日以晦。是三瘼者。反覆相仍。酿成百弊之原。而三政之不理。尤由于此。田政之不早改量。军政之不早查填。还政之不卑拔逋。此非姑息而何。 恩纶广布。深轸民隐。德意旷绝。舆情欣抃。而在下者不思对扬。犹复因循。瘠民肥己。视若常事。大而庙堂之禀处。小而使臣之关结。骤而观之。非不恰好。而惟事漫漶。了无措处之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3H 页
事。此非文具而何。守令之始逋掩逋。俱有当律。而以其权戚之相倚。情势之难恝而曲护之。胥吏之公私偷弄。罪犯狼藉。而以其赂遗之奉。役使之便而宽贳之。此非偏私而何。日者乱民之变。处处猬起。万千为群。迫逐守宰。戕害吏校。以其迹则疑有所酝酿。而究其心则非出于怨国。故 温谕一下。相率退散。罪魁授首。平民返亩。盖以贪官之剥割。甚于豺虎。奸胥之偷窃。恣于狐鼠。民不聊生久矣。而特以 列圣朝沦肌浃髓之泽。我 圣上恭己爱物之德。孚感有所。乱萌自消耳。然而民罔常怀。天实难谌。及今措画。釐祛积弊。则此正转危为安之机。兴衰拨乱之会也。臣生长闾里。目见民事之艰虞。讲求时务。粗知弊源之有在。今因 圣问。敢效芹曝之忱。惟 圣明察焉。臣伏读 圣策。自有国之大政。止古制之可援欤。臣双擎百拜。有以知我 殿下深轸君国子民之道也。窃谓一国之大柄。莫先于三政。盖无野人则莫养君子。揆文教者。必奋武卫。田之有赋。所以制国用。军之有籍。所以诘戎政。而若夫还谷之法。亦出恤民之意。丰则敛之以为不虞之备。凶则散之以为赈济之资。此皆御世之大权。守国之良规。是以先王刱设之初。严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3L 页
其科条。后圣继述之曰。恪遵其典宪。什一之法有常。而下无多取之怨。队伍之数不紊。而上无搜括之劳。散之于春耕不足之日而民蒙其利。敛之于秋稼既同之后而国有其备。凡此三政之大要。不可一日而弛坏。奈何升平已久。法网寝疏。田赋则科外之诛求岁增。军籍则额内之实数日朘。至于还谷则捧之以精凿而给之以朽壳。邑多逋吏而上纳愆期。里多逃户而指徵无处。目今矫救。诚难为力。然臣尝闻孔子曰人存则政举。司马氏曰有治人无治法。欲救三政之弊。惟在择人而责成之耳。请因 圣问。历稽𨓏牒。尧衢耕凿。有粒烝之谣。而不言其田之有赋。舜阶干羽。有振旅之说。而未闻其军之有籍。田赋之法。昉于禹贡。军籍之制。肇于周礼。三壤咸则。九等成赋则神禹之尽力沟洫也。四两为卒。五师为军则姬圣之克诘戎兵也。大率三代之治。寓兵于农。丘浚所谓六乡之官。皆折冲御侮之人。六乡之人。皆敌忾伏节之士者也。若夫还谷之法。则上世之所未有。夏谚之秋敛省助。助之而已。未闻还徵之说。汉史之春和赈贷。贷之而已。亦无取耗之规。魏李悝之平籴。有上熟中熟之异。汉寿昌之常平。有增价减价之别。其籴也以钱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4H 页
而易谷。其粜也以谷而易钱。温公所谓民赖其食。官取其利。法之善者。无过于此。然若谓今之还政。实出于是。则规例恐有不同耳。秦废井田而汉未能复之。广川名儒。至有限民名田之议。田制固已紊矣。而荀悦汉纪。乃谓官收百一之税。惠优于三代则汉之田赋失之宽矣。唐世则行户赋之法。课户一丁。岁入租二石。田无饶瘠之差而经界不定。户有流亡之患而簿书难详。宋臣林勋上政本书。言宋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云。则唐宋以来。税法失之苛矣。以言乎兵制则汉置南北军于京师而郡国有材官。南军则调之于郡国。北军则调之于畿辅。当是时也。兵农未分。其曰卒更者。犹今之正兵也。其曰过更者。犹今之布保也。其法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出钱三百。雇人赴徭。可谓严矣。唐初十道置府六十四。上府兵千二百人。当宿卫者皆以番上。而一变为长屯。兵制尽坏。长屯者如今之收布而代番也。及至开元之末。募士宿卫。名为彍骑。兵农之分自此始。上陵下替之患生矣。宋之兵制有三。曰禁军者。京师之骁勇也。厢军者。诸州之镇兵也。乡军者。团结防守之兵也。苏轼所谓天下之兵。不耕而聚。仰给县官。有患而无利者此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4L 页
以言乎还政则宋孝宗时。朱晦庵设行社仓于崇安五夫之间。每石收耗三升。然其处之也。以乡而不以县。守之也。以士而不以吏。其行之也。以忠爱恻怛之心。而未尝有聚敛亟疾之意。此与今之所谓还上者。不可同条而共贯也。 皇明以来。义仓之法。源于隋制。又不免属于州郡而典以官吏。丘浚尝言急于取足。不复计其美恶。恐其浥烂。不暇待其荒歉。所予者不必所食之人。所徵者多非所受之辈。盖指此也。吾东罗济之间。文献无徵。还谷之有无。臣实未闻。而 正庙御制还饷策。若曰还之一字。我国所独。则罗济所行。恐不过如故国川贷还之规。而不足为据也。于皇 本朝。受命永昌。圣神相继。法制大备。田制则初仍丽代之旧。共分三等。而粤在 世宗朝。改用贡法。田分六等。年分九等。十分实为上上年。六分实为中中年。二分实为下下年。每岁九月望前。守令审定年分。观察使启闻政府。六曹议启定税。上上年每一结收二十斗。上中年收十八斗。以是为差。递减二等。下下年只收四斗。而所实只一分则免税。其量田也则一等田尺长准周尺四尺七寸七分五釐。六等田尺九尺五寸五分。而十尺为把。十把为束。十束为负。百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5H 页
负为结。每二十年改量成籍。常分者谓之原田。或陈者谓之续田。新加耕全灾伤病未耕田。皆有状告。踏量成簿。条理详密。法意周全。均赋薄敛之意。蔼然于其间。而近来百度解弛。田制尤坏。庚子量案之后。更不修举。驯致分等无别。赋税不均。此非法之不善。直以因循而失之耳。军制则 国初设行五卫。中卫曰义兴。龙骧虎贲为左右卫。忠佐忠武为前后卫。其军士则各道各镇。随地远近。分番入属。此实唐家府兵之制。阴雨之备。莫此为良。而但无定将定军。纪律不明。中叶以后。三营设而兵农分。衙门广而廪费夥。训鍊都监之设。在于 宣庙朝。此乃国势板荡。因时变通之宜。京师重地。不可无居守之兵。汉之北军唐之北衙。亦此意也。御营之设。肇于 仁庙甲子。文简公臣郑蕴以为兵众则厉农。司广则费国。禁卫之设。始于 肃庙壬戌。而文正公臣许穆常言癸亥后军门之设。盖出于勋臣宿将图执兵柄。以为自专之计。其法不如五卫之便顺。此其建置之得失。不难知矣。若夫放军收布之规。始于梁渊之议。当初必以为安平无事时。多数立番。无益于事。除其番使归农业。收其价以补军需。公私两便。而殊不知利之所在。奸窦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5L 页
焉。长官之加徵叠捧。胥吏之索赂偷簿。罔有纪极。所纳之布。类出于卖身典舍冤悯无告之馀。而所代之卒。毕竟是市井游手脆软无用之物。蠹国病民。莫此为甚。但番上之行。民苦于离乡远赴。而情愿纳布。初纳二疋布。而又困于徵纳。故许减一疋而民情欢洽。今则一疋犹难准纳。至有逃窜贿免之弊。法以时变。无宁复旧之为便乎。至于还谷则其留作军需。有似汉初之敖仓。散为赈资。有似河内之发粟。取耗补用。有似社仓之息米。然古之仓谷。皆田租之所入。而今之还谷。出于田税之外。古之粜法。以卖米买物而名。而今之以贷给为粜者。非其本义。古之息米。利归于乡社。而今之取耗。利归于官司。仍作经费。固出于不得已。而到今变通。在所不已。臣于三政。槩陈源委。而不敢广引。以违 圣教。臣伏读 圣策。自国初三政。止汪然兴涕者乎。臣双擎九顿。益觉迷衷之陨越。大抵三政之设。法意甚美。田赋所以出经费也。军籍所以御外侮也。还谷所以备赈资也。上而司饔之供御。下而百官之饩廪。非田赋则无所资也。内而城府之警守。外而边圉之防守。非军籍则无以应也。天时之有水旱饥馑。而老弱不免于填壑。邦政之有甲兵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6H 页
发。而转输每患于乏粮。此又还谷之所由起也。设施之际。条理井井而不紊。颁行之初。舆情忻忻而胥告。我国田税之薄。几乎三十而税一。则四百七十一年之间。民不以赋敛之烦苛。归怨于上矣。升平日久。民不知兵。隶军籍者悉皆按堵乐生。无离乡赴戍之劳。入番之军。又皆坐食廪料。游閒度日。则我国之为军者。良亦幸矣。旧谷将尽。新麦未登。市价如金。饶户遏籴。室已悬磬。釜自生尘。而县仓发粟。不至虚壳。则南亩之馌。西畴之种。尚可取办。于是受之于谷贵之日。还之于谷贱之时。假使八斗之受而一石之纳。其利犹不些。且况歉荒一臻。饿莩相望。而抄饥有命。开赈有日。名登公簿。喜动黧面。入饘出粟。如获拱璧。则原其本意。岂不美哉。夫何古法寝微。百弊蜂生。以言乎田制则量案已久。虚实相蒙。田确而结多者。问其主。则谨拙之士愚贱之氓也。土沃而结寡者。问其主。则豪民猾吏符同作奸者之田也。近年水灾浦落居多。朝家给灾之数。通计八路。动逾万结。而从中幻弄。自下隐匿。末乃以略干零数。爬俵于民间。以杜豪黠之口。而哀此穷民。曾不沾一把半束之惠。厥或给灾之地。常年起垦。固当查还。而给贿者非颐而冒仍。不贿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6L 页
者虽灾而尽起。大率一境之内。还起五十结。则只以十馀结。草草报营。而仍作隐结。视为私橐。目今度支所总田结之外。通一国隐漏之结。不知为几许万结。国计渐削。民穷益切。而守令之俸入。月加岁增。恬不知愧。世受国恩。不思图报。一至此乎。以言乎军政则内而总管外而节镇。虚簿徒存。实额无多。目今生齿日繁。代填非难。而十年前见在军簿者。纳贿移名。冒称幼学。十居七八。其次则托名于某厅某院之保而图避身役。又其次则托迹于豪右之家。曰墓直曰廊属。受其庇护。免于閒丁。最下穷残愚蠢若尔辈。仅列于正兵束伍之籍。或一身而四五番。甚至八九番。盖其内外族戚之无后而移录者也。每当收布之际。逃窜不得。充纳无由。族徵之不足而洞徵之。洞徵之不足而坊徵之。阅其簿则百年前身死之名也。问其人则十岁前乳臭之儿也。军额既如此。则其器械可知。弓矢腐朽。不堪控引。炮铳破碎。不曾放火。其他鍪甲钲器。又皆散亡而无存。如许之军。用之于何处乎。以言乎还政则冬间收纳。粟必扬箕。米则流脂。斛上色落。徵索多端。一包加纳。并耗至五六斗。而春后受粜。都是虚壳。非尘则糠。非蒿则薪。归家簸出。所得者一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7H 页
包而只一二升。尤甚之邑。一人而负三十石。号诉于营邑之间。而终不得直。逐年白纳。且有营作京作之令出。而乘时刁蹬。定限严急。官人四出。鸡犬不宁。鬻妻卖子。号哭彻霄。觳觫桁杨。宛转鞭扑。江纳才毕。山饷又督。石栈冰路。人负牛驮。十颠九仆。竭尽心血。而点退改舂。其冤切骨。及其分等之际。富势之家。用贿而免。残独之户。偏被其害。至有竭一岁之所农而不足以充纳者。吏逋收刷之际。又有权详之谬例。分之以三四钱或五六钱。而捧之以具耗一石。其利十倍。故左右图嘱。请得营门之移贸。挪移换弄。无所不至。多逋之吏。不下一杖。受还之民。替受其祸。逋上生逋。还外添还。俱是职此之由也。上纳之积年稽滞。下纳之减木加划。都由于此辈之现化。各司胥徒之倍增情钱。倭译训导之纳赂干嘱。其弊尤酷。为长官者又从以加作尽分法外之事。规利于其间。诸般仓色之稍涉腴任者。先图请札。更纳暗债。每番巡仓。例有阖眼之资。其他首吏之加下弥缝。营库之杂色别供。愈出愈奇。吏安得不盗而民安得不困乎。今以本州言之。数十年前各项税纳。以钱则不过每结八九两。而近年通计。名色不下三十两。分而言之。则江米条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7L 页
例多不过十斗。而昨年则十二斗云。即此一款。其馀可知。上纳布保及束伍军都数。为一万五百九十二名。其外杂色军官。私募属人。吏保校院保各样名目。又不下数千。而户籍元总不过一万一百馀户。则虽使逐户纳布。计口出钱。必有不足之患。况一邑之缝掖章甫。殆占三分之一。逃故之至于七千四百六名者。自是必至之势。而所谓时存者。亦岂无叠役之弊乎。还谷元总五万石有奇。而今夏新倅到任后。始以改斛量精实分给。则八仓见在谷仅为四千石。此亦该色之临时贸充者也。岭南一区。素以物丰民厚。甲于八路。而近来诛求之虐。甚于斧钁。生活之路。滚到竿尺。怨毒撑中。乘机而发。晋阳先倡。列邑效尤。一榜悬街。万夫同声。此皆田畴袯襫之类。场市游浪之辈。渠虽愚顽。非不知犯分凌上。罪在罔赦。而肆然为之者。此殆天意所以警告之。非人力之所可容也。幸赖我 主上殿下恩谕恳恻。舆情感泣。变乱寝熄。而到今思之。魂梦犹悸。继伏闻釐正设厅。矫救有命。民莫不延颈想望庶几再生之秋。而今又 圣策昭揭。询及草野。宵旰之忧。溢于辞表。如臣愚劣。亦思效忠。敢因三政之弊。请更探本而言之。臣早游国庠侧闻舆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8H 页
论。我 殿下恭俭仁慈之德。敬天爱民之念。本乎天性。不待思勉。真上圣之姿有为之兆。而窃恐渊默多于涣号。雨露胜于雪霜。躬衣浣濯而奢侈之风渐盛于戚里。不进羡馀而贿赂之迹公行于私门。土木无营。钟鼓不悬。而倖窦尾闾。冗费滥觞。国计啙窳。民穷到骨。此岂非痛哭而流涕者乎。臣以为节财用者。禁奢侈之本也。禁奢侈者。绝贿赂之本也。绝贿赂者。惩贪墨之本也。上自 朝廷。下至州郡。苟皆为国惜财。祛奢而从俭。黜贪而厉廉。则田税而无加徵之弊。军布而无叠徵之患。还谷而无逋缩之忧矣。虽然人未必皆奢。节俭者有之。人未必皆贪。廉洁者有之。特以烹阿之典不举。斩佞之剑靡闻。而流俗滔滔。和光合污耳。臣既以择人二字。发端于前。夫人材之盛衰。虽系人君之导率。而才不借于异代。用各殊于所长。一世之人。足了一世之事。世未尝无刘晏陈恕也。亦未尝无龚黄召杜也。才可以掌财赋而用之于馆阁则爽矣。器足以试盘错而施之于祝史则差矣。是以孟公绰优于赵魏老而不可为滕薛大夫。庞士元困于耒阳令而展足于治中别驾。今之三政。虽云弊到极处。而若得如陈恕者而掌国计。黄霸者而任郡治。能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8L 页
如管仲而治军旅。廉如叔敖而典仓粟。久任责成。不拘年限。则威惠并行。上下交孚。改量而吏奸不售。查括而民怨不兴矣。方便发逋。精实分粜。而还谷之总不减。赈饷之资有裕矣。若乃目今矫救之策。臣非其人。又非其任。不敢妄议。而窃有所耳闻心惟而不敢隐于 清问之下者。当今还谷之弊。最为厉民之尤。按经国大典 我朝旧例。亦于京外置常平仓。随谷贵贱。平价贸卖。此乃历代之通规。今若革去还上之名。改从常平之法。移多补少。大邑无过万石。分储邑仓。外仓则一并撤罢。择定勤干之吏。分掌而饬厉之。谷贱则贸。谷贵则卖。一依市民交易。无得抑买勒给。则大率取耗之法。不过什一。而贸卖之利。优过什二。各营耗作。不待取之于民而自有区处矣。或疑为钱为米。其为逋资则无异。然谷则可欺以精粗耗缩。而钱则无所容奸。一次分掌。及期不出。则其迹立露。严加条束。委任得宜。则岂敢遽然乾没乎。军政之紊。都由于衙门之烦多。军额之太夥。量宜减省。以存兵务精不务多之义。通计一邑还户。各出二两。以供京番之费。而军户不与焉。为军者不出户赋。而所有军布田畓。任渠耕食。以其所出。改备军装。惟农暇三朔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9H 页
邑习操而已。则民之自愿为军者众。而向时之纳保者。皆为元军矣。或疑赋税既重。而又添户赋。易有民怨。此则不然。还户之稍饶者。每年所费。多过数十两。少不下六七两。而还上既罢则虽出二两钱。有利而无害。以道理言则为国出力。养军而自卫。公私两便也。田赋之弊。由于规例之不一。今宜画定式例。一曰上纳。二曰倭供。三曰营需。四曰官需。就赋税都数中划定上纳米木每结几许。倭供米木每结几许。营需官需亦每结几许。画一酌定。则其所馀剩亦必有几许。此则名以军需。别为储留。而僧尼巫觋之官役侵徵者。一并蠲减。以每名一疋。定式收捧。以充番钱之不足。则军民俱有所赖。似为久远之图矣。至于吏奴之无料。为渠辈藉口犯科之由。若于田结之中。量宜加捧。从略定给。而额数之冗滥者。一切汰减。如是立法之后。作奸犯科者。亦用一切之法。断不饶贷。则庶或有裨于解弦更张之政。而其量入为出之多寡。沿古革今之利害。有难悬度。惟在 朝家之善处而已。惟是经费减缩。国计哀痛。全由于田籍之不明。一番改量。所不可已。苟使守令得人。则自当次第修举。不惮躬执之劳。不惜捐廪之费。则何患乎无人也。何患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9L 页
乎无财也。右项三政。都是法不徒行。行之在人。得其人则不拘于法而法自立矣。非其人则法虽良鲜不生弊。此愚臣所以以择人二字。缕缕仰陈者也。臣伏读 圣策。自子大夫止亲览焉。臣拜手稽首。有以知 殿下求助之意也。臣章句腐儒。所闻者道德仁义之说。而不娴于经纶事功之学。今虽罄竭愚虑。无以称塞 明问。而特于本原之地。有所耿耿于中者。朱夫子之言曰。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差。则天下之事。无有不差。盖人主一心。万化之原也。应受天命。实基于善念之充扩。恢弘祖烈。亶由乎心法之阐承。兢兢乎万几之间而省察益密。穆穆乎九重之内而存养益纯。屏除玩好之物。节去声色之娱。广召名儒。日御 经筵。讲贯乎三代之治谟。咨询乎百度之利病。燕安之际。常持渊冰之戒。做措之间。无失鉴衡之体。日乾夕惕。铢积寸累。德修于身而教化之有所根本。政出于朝而典章之有以整饬。近而辇毂之下。远而湖山之外。惠泽旁流。善教遐覃。此古昔圣王之欲矫当时之弊者。必先去其心之弊也。伏愿 圣上。勿视为老生常谈。而加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0H 页
于本原之工。缉熙圣学。充养德性。如朱子封事中远便嬖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抗公道。振纪纲以厉风俗。节财用以固邦本。深致鉴省。常自激昂。耻为中主。若夫建极出治畏天恤民之实。尤有徵于 英庙御制自省编。此乃古贤所谓为治当法祖宗之意也。挽回已漓之气数。迓续无疆之历服。惟在于一念之奋发。惟 殿下懋哉。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