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存斋集卷之十一
杂著
杂著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尧典说
曰若。发语辞。是为书之初头。上无所袭。故必以虚字发之。如呼人者欲疾声长呼则必先引虚声而皋之也。史作于帝殂之后。故又必曰稽古。放至也。勋功也。然不直曰至功。而必曰放勋。放之为言。推致而至其极之义也。至之至也。勋之为言。成功而极其大之义也。功之有成效者也。主于心而为敬。主于事而为慎。主其敬事而为谨。主于接人而为恭。钦者。统敬慎谨恭合内外包大小之名也。钦敬则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私。故心虚而明生。明则照外而为文。既文明矣。而非如佛氏之空寂则必有思。思而勉强则非天德。故安。安是天道不已而成变化之妙也。恭非声音笑貌。故曰允恭。让非退揖辞逊。故曰克让。德之体本明。而人人之所同具也。然而惟贤者明之。进一等者克明之。惟上圣能明之而致其峻。克者能而有用功之意。德之峻则所谓尽心知性知命也。非吾性分上加一毫也。此则人与尧舜同者也。德既克明则在己者尽矣。推己而亲亲则有些过接。有些工夫。故特着以
曰若。发语辞。是为书之初头。上无所袭。故必以虚字发之。如呼人者欲疾声长呼则必先引虚声而皋之也。史作于帝殂之后。故又必曰稽古。放至也。勋功也。然不直曰至功。而必曰放勋。放之为言。推致而至其极之义也。至之至也。勋之为言。成功而极其大之义也。功之有成效者也。主于心而为敬。主于事而为慎。主其敬事而为谨。主于接人而为恭。钦者。统敬慎谨恭合内外包大小之名也。钦敬则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私。故心虚而明生。明则照外而为文。既文明矣。而非如佛氏之空寂则必有思。思而勉强则非天德。故安。安是天道不已而成变化之妙也。恭非声音笑貌。故曰允恭。让非退揖辞逊。故曰克让。德之体本明。而人人之所同具也。然而惟贤者明之。进一等者克明之。惟上圣能明之而致其峻。克者能而有用功之意。德之峻则所谓尽心知性知命也。非吾性分上加一毫也。此则人与尧舜同者也。德既克明则在己者尽矣。推己而亲亲则有些过接。有些工夫。故特着以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字曰以亲。九族既睦则行于家者尽矣。国与天下。举此措之而已。故特着既字曰既睦。既者前端了毕。将继起后端之事也。睦者亲之效也。以齐家之道。施于百姓则只是平章而已。平平之也。皇极荡荡平平之义也。章明之也。明之有效为章。昭明。昭而又明也。昭字各属百姓之身。一明字尽之乎百姓也。国既治矣。天下亦一体也。故更无别字。但曰协和万邦。会极(缺)同用是德。便自协和。协字属帝。和字属万邦。其曰黎民者。若今之谚。头向天之谓也。犹曰无论燕越戎夷。苟头戴黑者皆化也。到此则德盛业大。欲赞其美。谚所谓一口难说。不得不下于字。这于字若鄙人卒观极美之事。不暇有言。但称曰嘘也。心悦意欣。体感神骇。口张气吐。头仰目盱而发于声者也。诗经诸于字皆此意。既于然后方称变时雍。便是杜诗所谓惊定乃始哭之义也。这变字。即易品物流形之流字也。时字即孟子所谓使自得之也。论语所谓动之斯行之斯字也。大学所谓兴仁兴让之兴字也。大禹所谓丕应也。雍字即中庸所谓笃恭天下平之气象也。到此则人事毕矣。方始若天。故以乃字继之。若顺也。若曰钦顺昊天则只是顺字更没意味。必用若字然后包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敬谨循理无违之义。书中若字皆此意。主广大而言曰昊。昊天者。若曰如彼广大难测之天道。我则若之也。书以记之为历。物以象之为象。既历而又象。体钦而无差也。敬授之敬字。有慇勤谨慎之义。便包爱民若保之意。授字有丁宁指教之意。长养收藏之时。是人之大用。故曰人时。宅。有居而不迁之义。嵎夷。极海之滨。中国接东海。故东表在极海滨。旸与阳同而从日者。主日而言。谷主日出而言。故称谷。谷物出入之地。当言平秩春作。而曰东作者。兼羲仲之职而言也。殷盛也。凡物中为盛。故春秋皆言殷。析字包自然意。即不识不知顺帝则之影像也。申字既命仲而又不已之意也。当时唐虞之地。南不尽于交趾。而不如嵎夷之滨东海。故特着南字而标举交字。日所过而但取平广意。故曰都。讹化也。若直言南化则意止于化一字。变言讹则包无所不化之义。夏至则识日北至之影而属阳事。故必言敬致。冬则属阴事。故不言日。夏仲大火加于南方则亦为阳旺之运。虚星加于卯方则是火旺而木虚之理也。朱鸟加于酉方则有收归之渐。毕星加于北方则为务毕闭藏之义。到此阳极阴生。若言极则物极而衰。故只曰正而言其壮。希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革。火变物之象也。毛羽脱则与人服单衣理同。唐虞之地。西不尽西域。故只言西。昧谷之谷。亦物所入也。西成之西。与东南朔义同。仲秋虚星加午方。万物极盛。火气畅于外。其中皆虚也。毛毨物之自成也。变化言朔。扶阳之义也。在字时无作为。而但鉴察其成功而已也。易字即朔字意也。昴星加午方。是成实者再生之理也。昴是西方之宿而主成实也。氄毛。人服缯裘之义也。将统命则典宪昭揭。精彩彯洒。特以帝曰起头。而咨汝以警动之也。以闰月之以字。甚占义谛。有万斤之重焉。自今年正月至明年正月为年。自今年立春至明年立春为岁。年为纪而岁为功。用闰月然后岁与年不甚参差而民功乃成也。熙广也。包明字意。凡诗书熙字皆同。盖广故明。明故广也。以帝尧知人之明。中心固有所拟议。而不咨于众而擅断则不可。故必咨于众。然不专一臣。而必曰畴咨者。大公不偏之义也。不曰国事天下事。而曰若时者。朕已倦勤。未得继明之人。此何等时也。此时字便是孟子所谓以不得舜为忧之忧字也。不直曰朱。而必加胤子者。其意若曰若无子则已。朱既启明。况是嗣子云也。丹朱之不肖。似不可以嚚讼二字尽之。人之存乎心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者好争。发乎口者不忠信。则其馀无足观。虽小有才。只是小人之尤者也。万古小人。都是嚚讼二字。为不善之根而已。既曰吁而斥其嚚讼则已尽矣。而必申之以可乎二字。甚言不可矣。以对胤子二字。绝其乱源也。既咨若时。而廷臣不解其意。举以胤朱则又泛咨曰若予采。其意若曰谁人可如我而事事者。采事也。若曰若事则事字甚单。变事为采则尽天下之事而事之也。既舍胤子。而又泛咨。故驩兜特称都而对之。鸠聚也。若直言聚则只是聚而已。鸠字黾勉勤力之义。便似拮据二字义。僝见也。若直言见则只是见字而已。僝字便有劳心效绩之义。静而能言则才辩可以压人。庸违则猜拗之情。拂人自用者也。象恭。此正巧言令色者也。是自欺欺人之大恶也。盖人之不善。莫大于此二字。上自四凶下至南衮,沈贞。而都不外此六字。万古帝王之惑于小人而亡其天下者。都为此六字所误也。帝尧当日之忧。莫大于洚水。若得若时之人则治水之人。次第可得。而一误于胤朱。再违于共工。决不可泛咨而得之也。遂全咨四岳。先陈洪水之害。荡荡。槩言水盛貌也。变害言割则害之甚者也。荡荡便是傍溃逆流之貌。下应怀襄二字。浩浩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便是波涛泛起高大之意。下应滔天二字。其咨二字。便见帝尧若患在身之意。佥曰于鲧哉。鲧之言辩才艺。人皆歆服。不觉其为小人。非帝尧不能卞也。帝曰吁一字。便有惊心骇听咄叹之意。方命圮族四字。万古小人之传神。许多小人。为恶不同。其本则只是四字也。君子则尧之允恭。舜之与善。汤之好问。文之徽柔。武之弗泄。周公之吐握。孔子之某未能一。皆方命圮族之反对也。盖人之恶。莫甚于方命圮族。苟有是性。妻子不可保。况治国乎。帝既明知其恶。则便当斥之。而以四岳之贤。犹有试可之言。则是国人犹不皆曰可杀也。故姑听而命之。是尧之所以不圮族也。正是上文畴咨之意也。虽其命之。而心则不信。故不曰俞。而但曰往钦哉。既不得于泛咨。故又全咨四岳。而历举倦勤之由。直示禅位之意。否德忝帝位五字。便是唐虞时世影像。非德不可御天下。帝位非一人之私也。盖言有德然后可当作君师之任也。后世此义都亡。故只为以天下奉一人。而乱逆接迹也。岳之言允惬帝意。而扬侧之意为急。故即曰明明扬侧。史氏谛其意而不更下帝字。直以曰字承起者。妙哉妙哉。帝心自有虞舜。而廷臣之心皆不出于在位者。故不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得已而言曰明者明之。固其所也。侧陋者。亦当扬之。廷臣非不闻虞舜之德。而不知帝心之果如何。及闻扬侧之教。则不相期而众口齐发。此所谓师锡帝也。师锡帝三字。非圣于文者。不能道也。有鳏之有字。便有慇勤丁宁之意。在下二字。应上侧陋二字。帝心元有此人。师锡者允合。则不觉曰俞之出于口。不觉予闻之吐其情。又复问之曰如何。这如何二字。便见荚阶光风。茅檐瑞日。八彩和气。四海春意。七十年于变时雍。太虚浮云。举天下胥荐其人。三杯酬酢。尧舜至德气象。心事风味。都在此。予闻如何四字曰字。承上师锡而万口一谈也。火之蒸物。熟气自下渐上。故烝烝为渐意。以子而化父母。盖如火气蒸物也。格至也。谓不格奸者。言不甚至于奸也。格极至也。予之素闻诚如此。不必更为可否也。是以不复曰俞。以直曰我其试哉。师锡既如此。而又必试之者。便是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而又自察其可也。治平之本在家。彼既谐其父母兄弟则已可矣。然又复观于造端处。然后可为人伦之至也。釐降以下至曰钦哉。读者宜想像其气象如何。意思如何。始得见活尧舜。且看诗人兴体如何。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何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彼秾矣。常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这数句。认得和风庆云四海春光气象方得。
禹贡说
敷。分也。直曰分土则只是画野分州而已。敷字包陈布罗列之意。有其害乃去。茫然风沙意思。凡用既字者。用功轻处也。这既字有略略修治。非久毕事之意。及字经过用功之意。亦用功之轻者也。便是战伐时略字义也。治水之法。每疏其下流。而太原则平原广野。亦必防其泛滥。故因鲧之堤而修之也。至者亦用功轻者也。水患平地为甚。覃怀。平地用功大。故曰底绩。底者极其力致其成也。绩者幸其成而纪其效也。底绩。难之之辞也。从。轻之之辞也。大陆平地而可作则幸之辞也。冀州东北之民。浮于辽海入于河则碣石正夹在右腋也。河水最为患。而疏之为九则海边平地。比之凿开龙门。用功稍异。故着既字。疏平陆之水则深者自为泽而无别功。故但曰既泽。略。海滨地远而只是略定而已。轻辞也。其道。小水自定之辞也。乂。平地治田之辞也。艺。崖坂种谷之辞也。东原亦平地。故曰底。渐苞。但言遂其性而非如曩时之畅茂为虫兽之薮也。阳鸟攸居。便是冷句。鼓作咏叹。有无限
禹贡说
敷。分也。直曰分土则只是画野分州而已。敷字包陈布罗列之意。有其害乃去。茫然风沙意思。凡用既字者。用功轻处也。这既字有略略修治。非久毕事之意。及字经过用功之意。亦用功之轻者也。便是战伐时略字义也。治水之法。每疏其下流。而太原则平原广野。亦必防其泛滥。故因鲧之堤而修之也。至者亦用功轻者也。水患平地为甚。覃怀。平地用功大。故曰底绩。底者极其力致其成也。绩者幸其成而纪其效也。底绩。难之之辞也。从。轻之之辞也。大陆平地而可作则幸之辞也。冀州东北之民。浮于辽海入于河则碣石正夹在右腋也。河水最为患。而疏之为九则海边平地。比之凿开龙门。用功稍异。故着既字。疏平陆之水则深者自为泽而无别功。故但曰既泽。略。海滨地远而只是略定而已。轻辞也。其道。小水自定之辞也。乂。平地治田之辞也。艺。崖坂种谷之辞也。东原亦平地。故曰底。渐苞。但言遂其性而非如曩时之畅茂为虫兽之薮也。阳鸟攸居。便是冷句。鼓作咏叹。有无限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意思。不曰鸿雁。而曰阳鸟者。水患既去。风气顺行。彼鸿雁亦遂随阳之性。便是尧典所谓鸟兽孳尾意思。莱夷则牧蕃。彭蠡则雁居。九州一例也。既敷。非如曩时之畅茂。而为有用之物也。杨州东南海滨之民。浮江而下。沿海而上。以浮淮泗也。衡山之南。有七闽百越。后世为广东广西等地。既为阔远。而姑不画以为徼。故但曰衡阳。是未尽之辞也。传所谓唐虞之地南不尽衡山者是也。水莫大于江汉。而顺流而入海。便是倔强诸侯宾服于天子。则曰朝宗。亦幸辞也。九江亦害人者。而既平则得地中行之正性。故曰殷。亦有幸意。曰孔则言念曩时之害。今喜甚得其平也。云薮土见。何等快活。梦边耕作。何等喜幸。龟非常贡。苟得大龟则上。不得则不上。故特以纳锡二字别之。逾于洛。既到于河。则更无连溯。而津头已是帝京。故至于南河。渮泽非常流于孟潴者。而傍溢为患。故但作堤丘而备之。使其势涨则自被于孟潴也。故不言入字道字从字。磬错。非常贡。而但值造磬时则锡命于豫州而贡之也。梁州地高山多。水害最轻。故蔡蒙记旅平。亦经辞也。旅于高山。亦九州之通例也。和夷地平。故亦曰底。弱水之西域𤄃远。不见弱水入海处。而但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使西之而已。其末则在所略之也。漆沮既从则比丰水而稍难。丰水攸同。比漆沮而为易也。终南至鸟鼠蒙上旅字也。原湿平原。故曰底。篇中有三锡字。杨州之橘柚。便是常贡而非一贡便已。每乎祭祀燕飨则锡命而贡之。一岁之中不止一二。荆州之大龟。非年贡。得则贡。不得则不贡。但国之元龟。为物至重。故以自下锡上为辞。隐然有灵瑞之意。豫州之磬错。比橘柚为稀。比大龟为频数。故橘柚则锡贡字在下。磬错则锡贡字在上。此作文之妙也。织皮出于西戎。为中国之用。而昆崙析支渠搜虽贡织皮。不入于版籍。其地则雍州之外界。故记于雍州田赋之外。而不书贡字。三邦既贡则其外西戎不记名号者。皆即叙以西戎。即叙结之。是益稷篇外薄四海之义也。且记阳鸟而九州之飞鸟可知也。记降丘而九州之民居可例也。记西戎而冀州之北狄。青州之东夷。荆州之南蛮。皆可知也。渠搜下谚吐홀은。非妙解于文者。不能预也。经传谚解。不可泛看皆如此。导水自水源者。先举所出之山。自其中流。先举水而次举山。弯曲而北。势重而东。势轻者言北东。东势重而北势轻者。言东北。祇台德先两句。八年胼胝之馀。便记无为之意。武成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篇末章平淮西碑颂末句。皆自此出。甸服三百里有纳字。二百里无纳字。将输之事。五百里皆同。而独言秸服。其必有意。而蔡传不明言之。岂四百里五百里粟米。以其道远。故但致于三百里。而三百里之民。纳于京师耶。若如注说则谚解当曰秸乙纳召服召。而今曰秸服乙纳召。则专不成文理。未知其可也。冀州之南。历豫州杨州荆州而后方为夷方。自衡阳至平阳。里数不只为二千五百里而已。冀州之北。直接北荒。若画二千五百里。则都是漠碛耳。然则冀北但止甸服。亦已过塞外矣。冀南自豫州南境。已为要服矣。注疏有所云云。而皆未允当。时未可知也。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中国东海在域内。故先言东渐于海。渐者亲近浸渍之谓也。西方流沙之外。但袭德化馀韵。故曰被。而以上西戎即叙观之。比朔南稍温藉。故曰被。朔与南则皆不毛之地。而风声所暨则薄于海而无外。故只以暨字统之。寓其不可限量之意。此文章下字之妙也。字意斟酌。即尧典光四表格上下之义也。盖四表则远而无外。故言光。上下则虽高厚而有限。故言格。格字神祇咸若之义也。光被二字。便有越裳黄耇海不扬波之义。锡玄圭之锡字。便是归功于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上之归字义结两句。极有体统。退之平淮西碑。皆熟读禹贡者也。
史略说(三皇记)
作史者托始于天开之初。而若提头直称天皇氏则径直无头。故必以太古二字为标题。即虞书曰若稽古之义。周书发语而曰猷之意。秦汉史曰秦曰西汉之例也。天开于子。子是北方之水也。水为天地万物之始。是故天一生水而天色玄。即当曰以水德王。然天之体则贞于冬发于春。以生物为德。故曰以木德王。天虽开于子。而万物未生之前。天道无所行。若无臣之君。故至寅会物生然后始用事。而为天之元年。故曰岁起摄提。然又开元则子也。而行政则自寅始。犹光武之封萧王。便是元年。及即帝位然后方称建武元年。建武以前五年。在所不计也。天皇之摄提以前二万馀年。亦在所不计也。故曰岁起摄提。然又非天所有意而自为也。人以理推言之。故不曰摄提为元年。而必曰岁起摄提也。无为而化四字。便是天皇氏之叙事。即尧典放勋以下止往钦哉一篇。一元有十二会而天实统之。故曰兄弟十二人。一会一万八百年。故曰各一万八百岁。地皇氏辟于丑而未统子
史略说(三皇记)
作史者托始于天开之初。而若提头直称天皇氏则径直无头。故必以太古二字为标题。即虞书曰若稽古之义。周书发语而曰猷之意。秦汉史曰秦曰西汉之例也。天开于子。子是北方之水也。水为天地万物之始。是故天一生水而天色玄。即当曰以水德王。然天之体则贞于冬发于春。以生物为德。故曰以木德王。天虽开于子。而万物未生之前。天道无所行。若无臣之君。故至寅会物生然后始用事。而为天之元年。故曰岁起摄提。然又开元则子也。而行政则自寅始。犹光武之封萧王。便是元年。及即帝位然后方称建武元年。建武以前五年。在所不计也。天皇之摄提以前二万馀年。亦在所不计也。故曰岁起摄提。然又非天所有意而自为也。人以理推言之。故不曰摄提为元年。而必曰岁起摄提也。无为而化四字。便是天皇氏之叙事。即尧典放勋以下止往钦哉一篇。一元有十二会而天实统之。故曰兄弟十二人。一会一万八百年。故曰各一万八百岁。地皇氏辟于丑而未统子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会。故曰兄弟十一人。地色黄。即当土德王。而发用于夏。主长养。故曰以火德王。地皇氏亦岁起摄提。而地者妻道也。故从天而不再称。地亦无为而化。而承天而成。故不再言。天体水而木德王则水生木而顺施也。地体土而火德王则火生土而逆成也。即男顺女逆。父施母成之理也。人生于寅而终于戌。未统子丑与亥会。故曰兄弟九人。盖九者阳之极数。物之盛数也。天地万物。成数皆三。而三三为九。天圆径一围三。人配天而得天之盛数。故为九。是以天有九天。地有九州。是洛书九宫之数也。是以周官经国。皆以九为纪也。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自寅会之半。止午会太半之数也。盖人生于寅会五千四百一年。(是寅会之半。)历卯辰巳三会。至午会七千八百年则人道已变矣。故人皇之理止于是也。盖午会。即一日之午时。而午会七千八百年。即午时正二刻之后也。凡午时正二刻以后则阴风已生。物象惨惔。此正人皇四万五千六百年时也。此后则人道渐昏。形全而心塞。如人之老昏。盖羲农人心而兽形。若人幼而渐长也。方今午会已半。而胡入中国。盖向昏之渐也。自人皇以后年代未详。而只有传说如此。亦以理推则盖有作巢作火者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矣。然不可白地说出有巢燧人。故乃曰人皇以后有曰有巢氏。因称至燧人氏。分明似自人皇历数世系者然。此是文章神鬼手段。有曰二字。尤是奇妙。至字又是丁宁。不图文章之妙至于此也。且构木为巢。使人居生。上应天道木德王。钻燧造火。使民成养。上应地道火德王。义理双足无欠。在书契以前不可考。分明是各史之终。书几帝几年之例也。盖太古之记至此终矣。自太古至不可考。大约五行之文。标作五节。而地皇之亦字。人皇之分长九州。有巢之人皇以后燧人之至字五节。贯通血脉。有曰二字。又历举不知名号诸氏于不言之中。若曰人皇以后有某氏某氏。而其中有曰有巢氏者也。以燧人之例推之则当曰巢人氏。以有巢之例推之则当曰有燧氏。然而人生之后。依居草木。莫非巢也。而为构木之法。略有堂室之制。则自有巢始。不过如鸟巢之窠。而稍异于曩日而已。大体则与鸟栖兽窟一般。故止称有巢氏。这有字便是后来宫室之制。刱有于是。而又兼皇王制作之义也。至燧人之钻火则教之火食。别于禽兽之血咀生茹。以为人食。故特称为燧人氏。若曰用火作人食也。巢居则无大异于初。故不曰始构木。火食则始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别于禽食。故特曰始钻燧也。盖以太古起头。结以不可考。其间脉络关锁。下字酌义铺叙之妙。约而尽。简而明。后世作者。大文字虽千言万语。其妙都不及此。诚不知此是何人所作。若是之奥妙快活耶。王逢曾先之是宋明人。必不能为之矣。今之读者。只以小儿之学。忽而易之。甚不可也。玆略为批点云尔。
窃观史略第一卷。自黄帝以下。抄取马史。而书法简而尽略而该。甚精妙切至。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学文者若熟读此一卷。天下古今之文。可一以贯之也。虽然其极妙处。在有虞以上。可与周易书典谟诗雅颂比并。而夏后以下至周赧王次之。春秋战国史断。是马迁神髓。自吴姬姓至是为秦始皇帝。万古史编之宗祖也。削笔之简严。列书之综致。予夺之精正。文法之平铺。事实之详备。有非笔士墨人所能为者。愚故以为万古文章。在此一卷。苟有圣于聪者。许我为山水之钟子期耶。书室多暇。菊醪酿兴。文友语屑。偶尔及此。故略言之云。
伯夷传说
马迁文章才识。汉兴后一人。其自负不浅。其意则不自处于孔门诸子之下者也。然而不遇知己。上不会
窃观史略第一卷。自黄帝以下。抄取马史。而书法简而尽略而该。甚精妙切至。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学文者若熟读此一卷。天下古今之文。可一以贯之也。虽然其极妙处。在有虞以上。可与周易书典谟诗雅颂比并。而夏后以下至周赧王次之。春秋战国史断。是马迁神髓。自吴姬姓至是为秦始皇帝。万古史编之宗祖也。削笔之简严。列书之综致。予夺之精正。文法之平铺。事实之详备。有非笔士墨人所能为者。愚故以为万古文章。在此一卷。苟有圣于聪者。许我为山水之钟子期耶。书室多暇。菊醪酿兴。文友语屑。偶尔及此。故略言之云。
伯夷传说
马迁文章才识。汉兴后一人。其自负不浅。其意则不自处于孔门诸子之下者也。然而不遇知己。上不会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于明君。下不信于友僚。其上书论李陵则以至公之心。参知人之明。讼其冤而伸其枉。竟遭腐刑。为世弃人。故遂作史记。盖欲托之史记。以现志气。以著文章。传之后世也。自黄帝以下可立传者非只一人。而特有感于夷齐。盖夷齐以得仁之人。圣于清者。而不遇于世。逃于北海。及闻善养老而归于文王。则其全德虽不及于文王。而心全天理。而无一毫私意。与文王之至德。若合符契。苟使得死于三分事殷之前。北海枯骨。无愧人天。生顺死安。含笑无憾。而忽见文子扬武。誓师称戈。伯夷之心。非不知此事应天顺人。而格以吾让国之心则决然有所不忍于心矣。遂登有虞之山。甘饿而死。以当时则天下宗周。以后世则争殉功利。噫。彼西山饿魂。孰知其心。幸有尼丘夫子。朝暮相遇。称之曰得仁。赞之曰何怨。墨胎氏方寸皎日。始明于天下。万古不晦矣。惟彼伯夷。可谓遇知己于身后矣。伯夷死后千年。许多贤豪枉人。大小不同。而含冤结憾。不知其几人。而蚕室腐刑。未必非我安适归之一人也。遂以伯夷传为首。以泻其意。故以议论包叙事。激感顿挫。神规鬼削。出入抑扬。不可摸捉。是为列传之首。故首下夫字。此即虞书曰若稽古之义也。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将叙伯夷让国叩马大节。而推奖其为万古一人。故起头以议论。而提说许由,务光。盖庄列辈称诵许,务极其烂熳。或恐世人信彼为至高。而以伯夷二之为清士。故遂立论曰学者之载籍虽极博。其考信则只是六艺之文。(六艺之文。即孔子之书也。)尧舜禹之书。虽残缺于秦火。其三世授受。昭载尚书。后人指认。历历无疑也。是以自学者止可知也四句。为提头。说出让天下于许由而质之以传天下若斯之难。以许由,务光之说。归之荒唐。则伯夷便为万古一清矣。虽然尧之时有许由。禹之时有务光。又不是全然虚无。盖其清高则可尚。若漏于吾之笔端。万古寂寥。亦是一冤。故插以余登箕山。使许由之遗骸不埋没。便是一行许由传也。(杨恽深知其意。故插以太史公曰四字。与诸列传末太史公为一例。恽可谓有是舅有是甥。)至于卞随,务光。比许由又下一等。故只举其名而断之以此何称焉。此是节义传游侠传末。历举小节小侠之例也。遂以孔子提头。而必以吴泰伯叠在伯夷之上。太史之意。未必以为泰伯贤于伯夷。而论语既称泰伯三以天下让。而其于伯夷则无让国之言。夫伯夷之让国。即泰伯让天下之心。而夫子未及言其至德。故太史即以泰伯贴说。以明伯夷是泰伯一般人也。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由光至高而六艺虞夏之文不小槩见。则便举超世至德。辏着伯夷身上矣。太史本心都是怨。故见孔子就伯夷分上两说怨字。不觉爬着心痒。遂连举怨用希又何怨。而反质曰伯夷果是不怨者乎。睹采薇歌。分明是怨也。虽然怨之中。又果有不怨者存焉乎。今我则怨矣。果非得仁者耶。吾心不胜慥慥。故曰可异焉。可异二字。有无限不平意。其意若曰若使夫子论吾则谓之何云。列传以议论起头者多矣。而入题处无其传曰三字。而此特然者。盖以伯夷本事。付之他人。公说丁宁。而不自犯手。明其让国叩马。明白无疑。非如许务之事依俙口传也。伯夷让国。即泰伯之让国也。谏取天下。即泰伯之让天下也。心迹清绝。事说明白。苟当尧禹之时。宁不为许由务光之事乎。世人皆推许由为至高。伯夷岂不是至高而明白者乎。传例当曰作歌曰。而必插入其辞二字。则盖以伯夷本心全体。都在此歌。因以照结上轶诗二字也。死于首阳山下。不必着由此观之四字。而就采薇歌拈认怨意。引着自家心胸。故必以此四字照对又何怨。为翻案。然后泻出胸中素畜。以明不得无怨之意。而使吾怨者天道。故以天道起头。而天道终不可忱。故必以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或曰言之。其意若曰天道与善。决非至人之言。是不过或人之一说也。例当曰夷齐善人而天不与何也。而必反辞曰可谓善人者非耶。有似诘问天翁结案者。子长氏肚里轮囷。何等巉岩奇郁。非耶二字。连二节。泻落志士几斛血泪。而饿死二字。不必持提。而不食不义则天下无可食之物。无可食之物则饿死而已。天之生人。其果以饿死为道耶。说伯夷已尽矣。而言有未已。更着且字。提说出回也屡空。屡空二字。是饿死之本色也。当时怂恿媕婀全躯保妻子者。满屋黄金。酒海肉山。独此马迁无金于画工。隐室腐毫。空为昭君之琵琶。果与饿死无一间。刻骨至冤。安得不怨。此其作货殖传之本心也。天之报施。其何如哉。例当曰果何如哉。而变果为其。则其口气。鞠蹴天翁无状无识小儿不如者也。盗蹠之凶暴。称以杀不辜。岂不是歇后语哉。稽山箭雨。名士投北。霜日皎然。椎髻有辞。则此不辜二字。岂非暗伸飞将令孙耶。叙盗蹠之事。不必说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而念彼步卒五千人。陷没凶奴。切痛在心。故不觉拖出冷句也。若至近世四字。提着自己时世。当时立朝者语犯忌讳。奚特如讼李陵而已。然且逸乐。况其心不轨。多犯无将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哉。彼辈之累世不绝。尤是切痛。国家之施宫刑。使之绝世也。一身穷饿。犹是极冤。而使之绝世。抑又何罪。择地而蹈则司马迁不曾蹈权贵之门。时然后言则司马迁但言李陵之冤。行不由径则司马迁不曾曲径求免。非公正不发愤则司马迁所发。公正之愤。噫。此祸灾果何以至于此极耶。司马迁之惑滋甚矣。乃曰倘所谓则苍苍在上。犹有严于质言耶。是耶非耶则犹不敢直言非耶。此正长歌甚于痛哭者也。姑置之是非之间。毕竟以没世之名。归之天定。则天之与善果是矣。遂断之以圣人之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非特时人之与我不同。天道亦与我不同。(道不同之道字。上承天道之道字。尤妙妙。)当时在廷之臣。既从其志。苍苍之天。自从其志。司马迁亦从其志。廷臣不如吾则天亦不如吾。既不如吾。吾又何怨。不怨则吾亦伯夷矣。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是不怨之实。严霜大冬。松柏特秀。天亦奈何哉。若使举世不混浊。而皆为伯夷之行。伯夷安得为清圣哉。举朝匪人。故司马迁为正人。不正而富贵。司马迁固不为矣。然则天道岂欲现伯夷尊颜回著马迁。而使举世混浊耶。不然则其制行之重若彼。而穷饿之轻何若此哉。是知天道不可妄料也。是以君
存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子重没世之名也。言其尽矣。而意有未尽。故又引贾谊之言。而其言理到。故特子而尊称之。廷臣则殉财。我则殉名。均是死也。而死权则陋矣。具曰生也。而凭生则哀矣。胸中满天星斗。身后照世日月。吾则有之。吾又何怨乎。心中许多愤郁。喷泄到此。磈磊者几尽平矣。同明相照以下。立脚于天地之中。气吐于宇宙之间。口气活泼。珠泻银瓶。瀑落高崖。隐然以金石著述之书。与孔夫子承统。末又以馀意。为岩穴之士闾巷之人。揄扬其慷慨不平之意。分明有龙升海云。曳曳然雷有馀声也。司马氏作此传。盖欲后人之知其心而不埋没其名也。而于今三千年。无一如其意而知之者。故许多批评注释。皆不得快活明白。文士读诵者。只读司马迁。而不读伯夷传。九原之马迁。得又无怨乎。东海魏子华为龙门洗怨。见之者得无曰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