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五 第 x 页
存斋集卷之五
读书劄义○题辞
读书劄义○题辞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3H 页
存斋集读书劄义题辞
夫欲之为情。理所固有。但有大小真妄之别而已。生成万物。天之欲也。长育万物。地之欲也。造书契作经典。亦圣神之欲以是化成天下后世也。此即欲之大而真者也。贤人君子读经典而穷理尽性。希圣知天。欲之真而大之者也。其次为文章立名立言。欲殁世不朽者。虽小之矣。而犹非妄也。汉唐以下文士大家皆是也。末至科第之欲。垫人情性。则遂举世侥倖而为妄矣。读书者初不体察圣贤所欲之本旨。但摘句掇字。以为时文而已。则其欲加之心而为欲。遂为僇身悖俗之情。而圣人经典。还为无用之物矣。凡常人之情。为善难而为不善易。苟能善读书。深得圣贤之意。便自感发。而不忍为不善。是亦君子之次也。然世之人。既不善读。文字精义。无所得于心。向者摘掇之工。亦不成绪。则所谓科第之欲。不得不中途消沮。遂全废读。更无可望。终于愚而已。殊可叹也。废读者未必皆鲁劣也。亦有聪颖可惜者在其中。初因欲亟情炽。未暇循本用工。而为捷经摘末之计。不幸命奇魔猜。富贵不以时至。则辄诿之于莫可奈何。而怠忽怨尤乘之。弃方策若弁髦。而圣贤所以参天地之血心
夫欲之为情。理所固有。但有大小真妄之别而已。生成万物。天之欲也。长育万物。地之欲也。造书契作经典。亦圣神之欲以是化成天下后世也。此即欲之大而真者也。贤人君子读经典而穷理尽性。希圣知天。欲之真而大之者也。其次为文章立名立言。欲殁世不朽者。虽小之矣。而犹非妄也。汉唐以下文士大家皆是也。末至科第之欲。垫人情性。则遂举世侥倖而为妄矣。读书者初不体察圣贤所欲之本旨。但摘句掇字。以为时文而已。则其欲加之心而为欲。遂为僇身悖俗之情。而圣人经典。还为无用之物矣。凡常人之情。为善难而为不善易。苟能善读书。深得圣贤之意。便自感发。而不忍为不善。是亦君子之次也。然世之人。既不善读。文字精义。无所得于心。向者摘掇之工。亦不成绪。则所谓科第之欲。不得不中途消沮。遂全废读。更无可望。终于愚而已。殊可叹也。废读者未必皆鲁劣也。亦有聪颖可惜者在其中。初因欲亟情炽。未暇循本用工。而为捷经摘末之计。不幸命奇魔猜。富贵不以时至。则辄诿之于莫可奈何。而怠忽怨尤乘之。弃方策若弁髦。而圣贤所以参天地之血心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3L 页
真诀。蚀既于蟫箱煤箧。岂不悲哉。文章固小技也。然苟善读书而得其妙。亦有古人欲罢不能之乐。虽世故摏塞。簟瓢屡空。不忍弃其前功。老而弥笃。穷而益专。圣贤谟训。如膏泽之浸肌。刍豢之悦口。则元是尧何人之性。宁不生不忍为不善之心乎。韩文公因文得道。盖以是也。其为豪杰之士。无愧为参三才之徒也。岂不韪哉。愚不佞幸专窥管。闪认天光。犹自爱而不忍弃。随得劄记。藏之巾衍。以为老年燖温计。若欲旅于读书君子。则愧无以乘韦之云尔。
存斋集卷之五
读书劄义○大学
存斋集卷之五
读书劄义○大学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4H 页
[自序]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子字尊丈之称。论语去孔字只称子。是通天下一尊丈也。若称孔子则又有某子。可以对举者矣。朱子于篇题。特称子程子。则上子字是一尊丈之子字。下程子二字。是犹曰子是程子云耳。盖程子表出是篇于戴记中。得不传之学而接宗圣之统。故朱子特加子字于程子之上。有慇勤尊重之意。(若只称程子曰是注疏之体而已。)崔家类篇。乃删上子字。只见僭削之迹。而于文理别无所益。是不能体认朱子尊师重统之本意血心者也。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似当直下说着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而必着三个在字者。这三领虽非别件各项名目。亦非滚地一段工夫。须先在我而明其明德。推去了新民。又益极其功。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也。有些用功次第。故曰在明明德。又曰在新民。又曰在止至善。是就工夫上立说。而忒示不可阙一也。虽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子字尊丈之称。论语去孔字只称子。是通天下一尊丈也。若称孔子则又有某子。可以对举者矣。朱子于篇题。特称子程子。则上子字是一尊丈之子字。下程子二字。是犹曰子是程子云耳。盖程子表出是篇于戴记中。得不传之学而接宗圣之统。故朱子特加子字于程子之上。有慇勤尊重之意。(若只称程子曰是注疏之体而已。)崔家类篇。乃删上子字。只见僭削之迹。而于文理别无所益。是不能体认朱子尊师重统之本意血心者也。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似当直下说着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而必着三个在字者。这三领虽非别件各项名目。亦非滚地一段工夫。须先在我而明其明德。推去了新民。又益极其功。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也。有些用功次第。故曰在明明德。又曰在新民。又曰在止至善。是就工夫上立说。而忒示不可阙一也。虽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4L 页
然非是断定今日尽明己德。明日方去新民。又明日方去讨至善也。方其明之之初。志有定向于至善之地。而新民道理。自具于明德里面。明明德一分。便是一分新民底信息。又是止至善底发足处。明明德属知底头工。新民即成物之仁。止至善是勇底功效。大抵圣经千言万语。只是一贯。玩味旁照。可以通融。若复泥看。忒把底三纲领。以为中庸之知仁勇。则大煞狼狈矣。
心是虚灵不昧之物。其所以虚灵不昧者性也。以是物贮是性。故具众理。有是性成是物。故应万事具众理而主静则天下之大本。应万事而中节则天下之达道也。易曰大哉乾元。心之物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具众理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应万事也。佛氏但见心体之虚灵。而不及察具众理。但知虚灵之可贵。而未及见应万事。故虽到所谓见心见性。终是无所用。其所谓入定。似不已而非维天之命也。其所谓度众。似变化而非各正性命。大则与天地造化。节节不相似。细则与风云霜露草木禽兽化化生生之道。物物不相符。既外天地万物而为道则岂是
心是虚灵不昧之物。其所以虚灵不昧者性也。以是物贮是性。故具众理。有是性成是物。故应万事具众理而主静则天下之大本。应万事而中节则天下之达道也。易曰大哉乾元。心之物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具众理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应万事也。佛氏但见心体之虚灵。而不及察具众理。但知虚灵之可贵。而未及见应万事。故虽到所谓见心见性。终是无所用。其所谓入定。似不已而非维天之命也。其所谓度众。似变化而非各正性命。大则与天地造化。节节不相似。细则与风云霜露草木禽兽化化生生之道。物物不相符。既外天地万物而为道则岂是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5H 页
平常不易之理哉。非平常则虽自谓善而非至善也。佛氏所谓善。是死底善。吾所谓至善。是活底善。这止字里面。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义。这至字里面。有平常之义。善未至于至则为不及。至而不止则为过。易曰无妄之往何之。即止至义也。日月之明。犹吾道之至善与中庸也。极北之阴崖。山下之幽嵌。不及也。极南之反户。天上之倒景。过也。惟中州与平陆。是至善之地。而可常之处也。老佛之道德与荀卿之论性。扬雄之拟易。后人之改朱子章句者。其初则皆以阴崖幽嵌。其终则妄到于反户倒景者也。是以君子以中庸为至善。而民鲜能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学之道。在明德新民至善。而学者之初。道之浩浩。何处下手。这知止。如射之有的。以的为准。而省括于度。然后巧与力。可勉而能也。夫吾心之明德。是全得于天而无一分之欠缺。无一分之昏暗。必明之又明。复其全体。则身而家而天下。无非吾之德之全效。是即吾所当止而不迁之地。而为学之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学之道。在明德新民至善。而学者之初。道之浩浩。何处下手。这知止。如射之有的。以的为准。而省括于度。然后巧与力。可勉而能也。夫吾心之明德。是全得于天而无一分之欠缺。无一分之昏暗。必明之又明。复其全体。则身而家而天下。无非吾之德之全效。是即吾所当止而不迁之地。而为学之极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5L 页
功。道之极处也。学者必先真知此义。如伤虎之知虎。然后乾乾自强。始有进就科程矣。故承上文止字。更着知字。而曰知止。以为学者头功着手处。易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此知止。即知至至之也。能得。即知终终之也。易两之字。功夫也。大学四能字。功效也。譬如欲适京者。必先明知行到汉阳。吾行乃止。然后志向始定。不东不南不北。直西向而行。不惑人言。不迷亭堠。吾心始静而安。能虑而得。是次第事也。得者。自得于心。是所谓德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民己对言故称物。终始。就工夫言故称事。知所二字。即下文欲字胎息也。这知所时候。方在工夫上。而未及止至。故曰近道。是就学者分上。开示方便也。如中庸所谓违道不远之意也。
晦斋大学补遗。以此二节。为格致传本文。然若以知止能得。为格物之工。则视程朱说为疏漏。且近道下即接此谓知之至也。则才说近而便称至。甚龃龉而意不尽。今不敢极言。以驳先贤之论。然程朱两夫子之表章是书也。懊惜遗亡之心。岂在后贤下哉。翻绎审求。用尽平生血心。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民己对言故称物。终始。就工夫言故称事。知所二字。即下文欲字胎息也。这知所时候。方在工夫上。而未及止至。故曰近道。是就学者分上。开示方便也。如中庸所谓违道不远之意也。
晦斋大学补遗。以此二节。为格致传本文。然若以知止能得。为格物之工。则视程朱说为疏漏。且近道下即接此谓知之至也。则才说近而便称至。甚龃龉而意不尽。今不敢极言。以驳先贤之论。然程朱两夫子之表章是书也。懊惜遗亡之心。岂在后贤下哉。翻绎审求。用尽平生血心。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6H 页
而未尝有疑拟之言。断定以为亡失。则此二节之当在此。而文不可移。义不可阙。必有十分义也。且不可以此释格致。亦必有断断不可者矣。本文虽亡。朱子所补。无少欠缺于格致之工。二节在此。义理亦自稳当。工夫次第。文理承接。其妙无穷。读书自得之味。如程朱足矣。何必强觅旧文于岂其然之地。然后方是有益于行哉。读经书于朱子之后者。只当以周公岂欺我为心可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直当曰欲明明德于天下。而必着古字者。盖以尧舜禹汤文武为證。以勉学者也。直当曰平天下。而必曰明明德于天下者。德是平之本也。无本而欲平天下者。典章法度虽备。只是苟焉而已。照下皆以修身为本一句。尧典所谓于变时雍。论语所谓有耻且格。中庸所谓笃恭天下平。孟子所谓匡之直之。使自得之。皆一意也。语其效则所谓比屋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直当曰欲明明德于天下。而必着古字者。盖以尧舜禹汤文武为證。以勉学者也。直当曰平天下。而必曰明明德于天下者。德是平之本也。无本而欲平天下者。典章法度虽备。只是苟焉而已。照下皆以修身为本一句。尧典所谓于变时雍。论语所谓有耻且格。中庸所谓笃恭天下平。孟子所谓匡之直之。使自得之。皆一意也。语其效则所谓比屋可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6L 页
封是也。这先字是上文先字。这欲字。是上文知所之工夫也。七个先字。渐次筑着。到致知在格物。句势快活。如摘花断蕾。挑灯点油。才到格字致字地位。许多功窠。直劈下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上文言致知在格物。似是一科。此言物格而后知至。又似两层。盖以工夫言则格一物知一物。格一分知一分。即格即致。原非两科。以工效言则格而后方致。较有二层。苟有一物不格。不可谓致也。故变致言至。盖致字欲其至而至之也。至字至之而至也。八个后字。是上文后字也。然先后之后字。在事为上。故包当后为后二义。这后字较重。此后字在收效上。故包如是而三字义。这后字较重。音义虽不殊。易置则不可矣。不曰明德明于天下而曰天下平者。身修以上。明德已明。而末抄收效。只是个平而已。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天子三字。照古之二字。至庶人三字。照明明德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上文言致知在格物。似是一科。此言物格而后知至。又似两层。盖以工夫言则格一物知一物。格一分知一分。即格即致。原非两科。以工效言则格而后方致。较有二层。苟有一物不格。不可谓致也。故变致言至。盖致字欲其至而至之也。至字至之而至也。八个后字。是上文后字也。然先后之后字。在事为上。故包当后为后二义。这后字较重。此后字在收效上。故包如是而三字义。这后字较重。音义虽不殊。易置则不可矣。不曰明德明于天下而曰天下平者。身修以上。明德已明。而末抄收效。只是个平而已。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天子三字。照古之二字。至庶人三字。照明明德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7H 页
于天下一句。天下之人。皆以修身为本。则明德明于天下矣。自天子之身。至庶人之身。理则一。故吾以身为本而治之则民亦以身为本矣。即中庸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也。一是。断然决定此外无他之语也。这本字又还照上节本字。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苟知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之理。则知所先后而工夫次第。无所疑矣。所厚者薄。泛看似不近理。然不能致知而诚意者。虽自谓学贯天人。善周万物。事事皆所厚者薄而人自不觉耳。人之所贵乎身者。衣食族党功业名声。而仙道离群绝俗而辟谷尸解。是于其身已薄矣。虽自谓行其道于天下。使皆为金童玉女。夫岂有是理哉。人之所爱乎身者。夫妻父子。而佛者去父绝子断妇。而绝粒岩栖。是于其身已薄矣。虽自谓行其道于天下。使皆为迦叶罗汉。夫岂有是理哉。自宫杀子杀妻以适君。于其身已薄矣。岂能忠于义合之君哉。世或有徇人慕外而内薄于夫妻父子兄弟者。人犹信其厚于朋友则信之者妄也。世又有为养父母而薄其子者。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苟知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之理。则知所先后而工夫次第。无所疑矣。所厚者薄。泛看似不近理。然不能致知而诚意者。虽自谓学贯天人。善周万物。事事皆所厚者薄而人自不觉耳。人之所贵乎身者。衣食族党功业名声。而仙道离群绝俗而辟谷尸解。是于其身已薄矣。虽自谓行其道于天下。使皆为金童玉女。夫岂有是理哉。人之所爱乎身者。夫妻父子。而佛者去父绝子断妇。而绝粒岩栖。是于其身已薄矣。虽自谓行其道于天下。使皆为迦叶罗汉。夫岂有是理哉。自宫杀子杀妻以适君。于其身已薄矣。岂能忠于义合之君哉。世或有徇人慕外而内薄于夫妻父子兄弟者。人犹信其厚于朋友则信之者妄也。世又有为养父母而薄其子者。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7L 页
天伦之情。父子一也。薄于子而厚于父。非伪则妄也。虽曰不为人。吾不信也。凡为人之学。皆此类也。本末厚薄两句。是传之十章絜矩张本。
经一章。首一节顺叙纲领。次一节逆推得效。次一节以知先后结之。次一节逆叙条目。次一节顺推功效。次一节以为本结之。末一节再言本末申结之。次第明白。纲条完备。文理全紧。关锁严密。殆所谓盛水不漏者。若抽出知止两节。以为传文。则欲补阙传。反缺全经。晦斋之说似欠照管。又以听讼一节。移系经文末端。恐似赘付。崔家类篇。因借重为无限葛藤。甚不可也。栗谷所论听讼一节说。(栗谷论晦斋以听讼一节付经文。似无妨云。)姑玩其微意。勿以为定论可也。(按听讼章此谓知本四字。非经文体裁。以为释本末传缺。不可改易。)
[传之一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克明德。其要在克字。苟非真知。不能克明。真知吾之得于天者全体本明。而实用其力。然后其德可明。克能也。然能字义单而轻。克字义叠而重。能字是有材而能之也。其义平顺。克字全心用力而能
经一章。首一节顺叙纲领。次一节逆推得效。次一节以知先后结之。次一节逆叙条目。次一节顺推功效。次一节以为本结之。末一节再言本末申结之。次第明白。纲条完备。文理全紧。关锁严密。殆所谓盛水不漏者。若抽出知止两节。以为传文。则欲补阙传。反缺全经。晦斋之说似欠照管。又以听讼一节。移系经文末端。恐似赘付。崔家类篇。因借重为无限葛藤。甚不可也。栗谷所论听讼一节说。(栗谷论晦斋以听讼一节付经文。似无妨云。)姑玩其微意。勿以为定论可也。(按听讼章此谓知本四字。非经文体裁。以为释本末传缺。不可改易。)
[传之一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克明德。其要在克字。苟非真知。不能克明。真知吾之得于天者全体本明。而实用其力。然后其德可明。克能也。然能字义单而轻。克字义叠而重。能字是有材而能之也。其义平顺。克字全心用力而能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8H 页
之。其义严刻。故圣学工夫。槩用克字。顾諟。即造次必于是。拳拳服膺。从事斯语。不违仁依于仁。操则存。必有事心勿忘。敬以直内。戒慎恐惧等许多工夫。皆只是顾字注脚。因明德二字。又推本说出天命二字。这諟字虽语助过接。然有天人相与。十分慇勤意思。顾天命而得于心则吾之德。与天为一。极其高大而为峻德。则苟非乾乾自强者不能。此三节隐然包知仁勇三窠义谛。自明之自字。生下章日新一节。明明德。是学者头工。故这自字是为己之学一字符。是千圣脑髓。
(右传之一章)
[传之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这苟字最精神。真用其力。实得其效。有幸而得之之意。心之全德本明。而旧染污之。幸而得一日之实新。则因以加工。猛着力紧着心。勿失绪。如掘井者之得泉脉。为山者之始一篑。勿弃前功。益求新效也。苟字亦是孟子所谓四端发见时候。日日新以下。即扩充工夫。苟日新。亦是中庸所谓曲字證效。日日新以下。即致字工夫。亦颜子所谓勿失及从事意谛也。添一日字足矣。而又着又日
(右传之一章)
[传之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这苟字最精神。真用其力。实得其效。有幸而得之之意。心之全德本明。而旧染污之。幸而得一日之实新。则因以加工。猛着力紧着心。勿失绪。如掘井者之得泉脉。为山者之始一篑。勿弃前功。益求新效也。苟字亦是孟子所谓四端发见时候。日日新以下。即扩充工夫。苟日新。亦是中庸所谓曲字證效。日日新以下。即致字工夫。亦颜子所谓勿失及从事意谛也。添一日字足矣。而又着又日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8L 页
字。是易所谓自强不息也。工夫熟时。便是天道之不已也。商颂曰圣敬日跻。即功效也。圣贤心中有这又字。故舜之孜孜。禹之兢兢。汤之慄慄。文王之缉熙。武王之不贰。周公之待朝。孔子之忘食。曾子之知免。颜子之不违。子思之戒慎。孟子之尽心。同一揆也。
康诰曰作新民。
吾所得于天之明德。人与我同。故日新之工。既尽吾心。则形正影从。风尚草偃。民自兴于德矣。吾从而振作之则勃然兴之矣。诗人有得于此理。故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悌君子。遐不作人。何等意气。何等精神。千载之下。讽咏斯诗。恍若身在灵台辟雍。亲见美人而舞象箾南籥矣。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上下引诗书。断章之法。只当取其命维新一句。而并引周虽旧邦。似没意味。然有邰开邦千有馀年。不窋以下历高圉亚圉之类。至于公刘。仅仅不绝其稼穑而已。至于文王。忽然与天为一。上帝临谓。其命谆谆。何以如此哉。日新新民之极功。于斯大
康诰曰作新民。
吾所得于天之明德。人与我同。故日新之工。既尽吾心。则形正影从。风尚草偃。民自兴于德矣。吾从而振作之则勃然兴之矣。诗人有得于此理。故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悌君子。遐不作人。何等意气。何等精神。千载之下。讽咏斯诗。恍若身在灵台辟雍。亲见美人而舞象箾南籥矣。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上下引诗书。断章之法。只当取其命维新一句。而并引周虽旧邦。似没意味。然有邰开邦千有馀年。不窋以下历高圉亚圉之类。至于公刘。仅仅不绝其稼穑而已。至于文王。忽然与天为一。上帝临谓。其命谆谆。何以如此哉。日新新民之极功。于斯大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可验矣。故全引两句。證照结句用其极三字。这用字是日日及又字工科。诗曰文王蹶厥生。即文王兴起之影子。此引诗两句意。便夺胎来。
(右传之二章)
[传之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明德新民。有方体有位分。独止至善无位分无方体。明德也在新民也在。将何辞以释之也。学之极功。道之极处。是乐则生乌可已之地也。引诗以赞叹之昌咏之。又用诗之兴体。首引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没紧关底二句。容舂以发之。风咏以兴之。有
(右传之二章)
[传之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明德新民。有方体有位分。独止至善无位分无方体。明德也在新民也在。将何辞以释之也。学之极功。道之极处。是乐则生乌可已之地也。引诗以赞叹之昌咏之。又用诗之兴体。首引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没紧关底二句。容舂以发之。风咏以兴之。有
存斋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无限意味。盖天下万万事物。皆有恰好所止处。邦畿则民之所止也。深山则虎之所止也。深渊则龙之所止也。这止处皆实理亭当。真的无妄。不及也不是。过也不是。万事万物。皆止止处则身心也修。家国也治。天下也平。中庸所谓天地位万物育是也。这止字其义甚约。所包甚大。言其约则如朱子所称北辰些子不动处。语其大则天叙天秩。皆由此而不斁。初引诗所止也。次引诗知所止也。三引诗知所止而得其止也。文王五个止。只是明德之止至善。统言则一个止。分言则五个止。又分言则万事万个止。是犹万物各具一太极。而统言则一太极也。淇澳诗断自有斐君子以下可矣。而并引淇澳二句者。借诗人之兴。以起吾止至善之义也。有无限意思。可以手舞足蹈者。诗之于字是叹美之辞。即谚所谓赞不容口之意。是以书于尧之时雍。诗于文王之德容言之。其尽善尽美。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必皆用这一字。泻其歆艳忻悦无限意思。此章于缉熙则已于之矣。淇澳诗则菉竹之兴。固带于字意味矣。末引诗则又加一字曰于戏。便是欢天喜地掀山倒水底意思。作诗者已有恰好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意味。而传大学者。因以引用形容至善功效。何等快活。至善是仁熟义精地头。而末乃以利其利结之。盖利者。天地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易曰天以美利利天下。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君子之明德新民。乃所以体天利物也。故其功效。使民利其利而没世不忘也。但小人不求其本。循末而掠利。不能恕人。私己而专利。故反为害而亡身丧物矣。乐其乐利其利六字。便有小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理。此诗既曰切以又磋。又曰琢而又磨。(切磋。细心思工夫。极其精微。琢磨。大力量工夫。极其广大。)既瑟而又僩。既赫而又喧。(瑟僩。主存乎中而言。赫喧。主著乎外而言。)末乃结之以有斐。恰是画出至字意趣。传至善者得此诗。便是天造地设。可见圣门文章。有此奇妙。其实诗人之赞武公者。深知道学工夫。为此理到之言。传大学者。深知至善体段。有此證引之文。咏叹淫佚。不觉手舞足蹈也。学而至于至善。则非特令闻广誉之止于一时。乃至于没世不忘。尧舜周孔之至今不亡。是止至善之效也。直与天地同其悠久而长存。与中庸声名洋溢章高明悠久章合看。方得其真味。
(右传之三章)
(右传之三章)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传之五章]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老佛未尝不以心为灵也。未尝以为不穷理也。但不知即物而穷其理。故为虚寂之学。不能即天地而穷其理。故以天地为虚泡。不能即父母而穷其理。故弃父母。不能即夫妻而穷其理。故去夫妻。不能即衣食而穷其理。故绝衣食。不能即形骸而穷其理。故以为粪器六尘。不能即死生而穷其理。故以为长生羽化。三生轮回。是以自谓役使造化。陶铸万物。然證到究竟处则皆虚诠妄语也。盖天下万物万事。各有其理。合而言之则一理也。吾心之理。即万物之理。故以吾心之灵而体察事物之理。则其万殊而各具者。可统而知之也。吾儒格万而会一。故实体立而大用行。老佛遗万而求一。故体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老佛未尝不以心为灵也。未尝以为不穷理也。但不知即物而穷其理。故为虚寂之学。不能即天地而穷其理。故以天地为虚泡。不能即父母而穷其理。故弃父母。不能即夫妻而穷其理。故去夫妻。不能即衣食而穷其理。故绝衣食。不能即形骸而穷其理。故以为粪器六尘。不能即死生而穷其理。故以为长生羽化。三生轮回。是以自谓役使造化。陶铸万物。然證到究竟处则皆虚诠妄语也。盖天下万物万事。各有其理。合而言之则一理也。吾心之理。即万物之理。故以吾心之灵而体察事物之理。则其万殊而各具者。可统而知之也。吾儒格万而会一。故实体立而大用行。老佛遗万而求一。故体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虚而用罔。是以即物而格其所以然之理则各有所当然之则。学者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苟有一分之知。不知不措也。苟能一物之格。不格不措也。至于一朝贯通。是所谓知至也。知至而后择之方能精。执之方能固。此即大舜察其两端用其中之工也。假如不义之财不正之色。自好者孰不曰不可近也。犹且终不免焉。皆以知之不至也。此朱夫子所以以伤虎知虎喻之者也。此是诚意头工。其义甚微妙。曾氏必有妙诀。似不当只以知止能得释之。使初学更费一层寻索然后得之也。可惜亡失也。然朱夫子心体躬行。得其妙谛而发挥之。后人抑又何憾乎。
(右传之五章)
[传之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五章)
[传之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自孟氏没。斯道不明于世。只以诚意之工不传故也。其所谓英雄者。皆以得天下为利而已。曷尝有平天下之心哉。是以不知治国为得天下之本。既不知治国为本则岂有一分念到于齐家哉。既不知齐家为本则岂能知吾身为国家之本。吾心为吾身之本哉。荀卿董子辈最以大儒自处。而有正心修身之论。然何曾觑到诚意二字为吾人之命门胎息哉。惟曾氏得孔氏宗旨。以天下万物为一身。思所以平治。使万物各得其所。而遂推以本之国而家而至于身。而身之本又是心则拶推到正心。至矣尽矣。又复密察心之全体大用。主静御动之至微至妙处。乃加诚意二字。这意字藏在腔脏。掩以几重皮骨。自家耳目之所不见闻。夫妻父子之所不及知。况他人乎。其动至微。其发无象。而天地翻倾。身国死亡之几。只在于此。譬如阽立千仞崖顶。虽未必合下便坠。然倾一分也死。旋一分也生。便是天战地慄神看鬼守之地也。独有真心大男子实见得一边无底坑。一边平稳地。咬牙瞋目。猛着脚踉。另坚脊梁。瞥一瞥翻身于人人鬼鬼间不容发之际。回踏实地则恰好是百年长寿人。自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孟轲氏以上多少圣贤。皆此人也。若于此际。容有一半分歇后心。便作不坠即好。且看如何之念。试一试苟且迟拟。不觉脚力渐惫。头眼自眩。忽地斜风。阿父阿母生育底八尺躯子。早已倒坠于万仞崖谷。骨粉肉泥。魂薨魄崩。自古不君子人皆是也。圣门七十子。孰不言正心哉。独曾子知不诚于此。(此即意也。)心不可以徒正。其工夫密之又密。精之又精。就吾心全体上察其初发处。而审其善不善。盖性发为情。而情之成绪者为意。情之属形气者。亦圣人所不能无也。但圣人之情虽属形气者。皆理之当然而非私。故情亦纯善。众人则情有善不善。善之可为。不善之不可为。孰不知之。而其情初发时藏在腔里。己所独知。故自恕以为不为不善则好矣。人所不知。庸何伤乎。不复戒惧。则事物之触于形气。一日万万。而善者小。不善者多。物与物惹。意因意长。毕竟方寸之内。无一实善。外面矜持。都是虚套。遂牵掩闪蔽。为人衒善。苟且沮吝。心缩体跼。心安得而正。身安得而修乎。曾氏极究病根。名之曰自欺。欺者以不善瞒人之名也。他人尚可欺也。其曰自欺。规以常情。似不近理。然自者我也。为我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所蔽。遂以自欺。是自弃其身也。自弃矣。人孰不弃。为天下之弃人而已。然世人不知惧何哉。盖其天明蔽昏。私意垫塞。金铃无声于掩耳。白昼无人于攫市。蹻蹠生于锄田之掷金。莽卓成于夜阙之过车。夫孰知一念之可畏。自欺之为祸。至于若是烈哉。宰我对衣锦食稻而曰安。是不知而不欺也。有可教而悟之理。杨广之粥溢米而吃蒸豚。知而自欺者也。终于弑逆而已焉尔。(管宁之锄金不顾。意之诚也。是廉之圣也。蘧伯玉之夜下公门。不自欺也。是敬之圣也。华歆捽伏皇后。解献帝玺绶。锄金时一念不诚之祸也。伯玉六十化。夜下之功也。)
又恐人不解自欺之义。以好色恶臭證之。好色实心好之。恶臭实心恶之。无毫发为人之意。故限死欲之。限死去之。是所谓不自欺也。欲善去不善。苟能如此。意自真实。假如不义之财色在眼前。吾心晏然如止水。意绪明快。天光莹澈。方是意诚也。苟有一分萌动可欲之意。即觉其非而绝之。犹在禁止之科。未到意诚地位者也。然自禁止而熟之。一禁二禁。久则至于无矣。大舜之若将终身。若固有之。是诚意极效。学者知此然后可与论此段工夫。成汤之鸟兽咸若。周公之无烈风淫雨。皆是诚意
又恐人不解自欺之义。以好色恶臭證之。好色实心好之。恶臭实心恶之。无毫发为人之意。故限死欲之。限死去之。是所谓不自欺也。欲善去不善。苟能如此。意自真实。假如不义之财色在眼前。吾心晏然如止水。意绪明快。天光莹澈。方是意诚也。苟有一分萌动可欲之意。即觉其非而绝之。犹在禁止之科。未到意诚地位者也。然自禁止而熟之。一禁二禁。久则至于无矣。大舜之若将终身。若固有之。是诚意极效。学者知此然后可与论此段工夫。成汤之鸟兽咸若。周公之无烈风淫雨。皆是诚意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之效。意诚则与天为一矣。
又欲使学者自觉得效證候。说着自慊二字。这慊字景像。匪体察不可得。古人诗曰莹净云间月。分明雨后山。中心无所愧。对此敢开颜。是彷佛说出这景像。慊故心自广体自胖。何等快活男儿也。浩然之气自此出。易所谓忧悔吝存乎介。书所谓惟几。诗所谓思无邪。诚意之工夫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尧之钦明。舜之允塞。汤之克一。文王之纯武王之不贰。诚意之极功也。
大抵祸莫甚于自欺。殃莫烈于自欺。天怒人怼。专系于自欺之一念。但人为私意所蔽。不惧自欺。驯至于亡身祸家覆宗而不觉也。盖枉尺直寻四字。是自欺之毒祟也。夫自欺之大者。王莽之祷天请代。曹操之铜雀分香。人皆言之。殊不知其本是暗室一念。有富贵之欲。不能禁止。渐生枉尺直寻之计者也。此圣人所以行一不义而得天下不为者也。洛闽先师以南越王黄屋左纛喻自欺。是人所易晓也。以窗从外糊为自欺。则工夫亲切。人未便晓。盖窗从外糊一念。便是翻天覆地之根也。(朱子恶糊窗纸斜。令改之。门人曰若要好看。宜从外糊。先生正色曰何乃自欺也。)饮食人情所
又欲使学者自觉得效證候。说着自慊二字。这慊字景像。匪体察不可得。古人诗曰莹净云间月。分明雨后山。中心无所愧。对此敢开颜。是彷佛说出这景像。慊故心自广体自胖。何等快活男儿也。浩然之气自此出。易所谓忧悔吝存乎介。书所谓惟几。诗所谓思无邪。诚意之工夫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尧之钦明。舜之允塞。汤之克一。文王之纯武王之不贰。诚意之极功也。
大抵祸莫甚于自欺。殃莫烈于自欺。天怒人怼。专系于自欺之一念。但人为私意所蔽。不惧自欺。驯至于亡身祸家覆宗而不觉也。盖枉尺直寻四字。是自欺之毒祟也。夫自欺之大者。王莽之祷天请代。曹操之铜雀分香。人皆言之。殊不知其本是暗室一念。有富贵之欲。不能禁止。渐生枉尺直寻之计者也。此圣人所以行一不义而得天下不为者也。洛闽先师以南越王黄屋左纛喻自欺。是人所易晓也。以窗从外糊为自欺。则工夫亲切。人未便晓。盖窗从外糊一念。便是翻天覆地之根也。(朱子恶糊窗纸斜。令改之。门人曰若要好看。宜从外糊。先生正色曰何乃自欺也。)饮食人情所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切己者。宁有自欺。然食麦糠饼者。嫌其有沙。嚼不交齿。昆仑咽之。吃松皮者。嫌其粗酢。翻摺吞之。是以沙酢为枉尺。而腹充为直寻者也。甚者饥人以藿叶裹沙而咽之。沙入腹必死。人所共知。而直寻于顷刻之间。未暇念及于必死也。若使孟子枉尺而终罹世祸。其去咽沙能几何哉。世之昏夜乞哀。才得一官。便对人称国恩罔极者。其亲生时。无一分诚意。而亲没求山则开口便说白骨安宁者。是其人所不见之地。为恶无所不至者也。
诚意传不儳致知正心。而独为一传之义。学者宜致思焉。假如欲觐主上者。必入崇礼门。欲入崇礼门者。必审堠店。是犹欲正心修身者。必先诚意。欲诚意者。必先格致也。盖崇礼门是觐主上之正门也。故指示正路者。必使行者。先审堠店。明知渡汉江之为京。(即格致工夫也。)然后又必振刷精神。明开眼瞳。的认许多康庄头许多甍堵里。二层高阙。限以百尺崇墉。入此则京。未入则乡。而极力猛进。入此门内。然后周道如砥。九门洞开。张拱徐趋。脚力轻健。方得亲见圣人坐在红云。谆谆命我(此诗所称帝谓文王也)矣。是以此门为入京第一要直门头。若记行者依
诚意传不儳致知正心。而独为一传之义。学者宜致思焉。假如欲觐主上者。必入崇礼门。欲入崇礼门者。必审堠店。是犹欲正心修身者。必先诚意。欲诚意者。必先格致也。盖崇礼门是觐主上之正门也。故指示正路者。必使行者。先审堠店。明知渡汉江之为京。(即格致工夫也。)然后又必振刷精神。明开眼瞳。的认许多康庄头许多甍堵里。二层高阙。限以百尺崇墉。入此则京。未入则乡。而极力猛进。入此门内。然后周道如砥。九门洞开。张拱徐趋。脚力轻健。方得亲见圣人坐在红云。谆谆命我(此诗所称帝谓文王也)矣。是以此门为入京第一要直门头。若记行者依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例书曰所谓欲入崇礼门者先审堠店。何谓也。欲拜主上者先入崇礼门。何谓也。岂不是歇后语也。章下注所谓不能实用其力。苟焉以自欺者。便是迟拟彷徨于崇礼门外。而不能直认驰入石门。时时误窥卖酱家。或向鲍鱼肆。苟焉自慰曰吾已到京。傍人岂谓我迷误入鲍酱家也。的然扮作京华言语衣冠。对人谩说主上乘玉辇。大官服金冠而已。龙楼凤阙宗庙百官之富美。终不得见也。终不免寄宿旅房。到死自慰曰吾固入京。斯岂非自欺欤。虽自言入京。人孰信之。其自欺欺人之肺肝。十手共指矣。又曰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所明。又非己有。这一节苟非躬行心得真见是实。不能道此。假如适京者。虽已明知南大门之路。然心缓意歧。窃窥饼肆。偷看货廛。中心自谓无妨。而迟回于青坡街(南大门外地名)上。则此前审问明知底许多路程。都非己有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于此乎。○这意字位分甚微。诚字工夫极精。至微而为万万事物酬应之本。至精而为位天地育万物之体。忽于精微者。终不可入于圣人之道矣。诚字义最难看。定是真也实也。意有不善而外掩则譬果核其仁已腐。外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壳宛然。是不实也非真也。
富润屋。借他冷句。以兴德润身。若诗之兴体。盖心广体胖。是君子无限快乐。故形容赞叹。不觉文体自为诗兴。便令人咏叹兴感。货财实于中。故屋自润。德义实于心。故身自润。苟有一分不足于中。便是不实。而屋与身不润矣。慊。快也足也。足则实而自润矣。广胖。消沮闭藏之反也。
(右传之六章)
[传之七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𢜀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意者发于内而有善不善之几而已。心之四病。形于事而著外者也。假如舜文王孔孟。意非不实也。而其当忿而忿。当惧而惧。当好而好。当忧而忧。初非在我者。虽圣人乌得无乎。但心一于是。而不觉其偏。则心不正矣。故意虽已宲。亦必加功于持心。使不偏着。然后身可得而修矣。虽然意不实则私意相续。走作纷纭。虽欲正心。亦不可得矣。小注有意实心虚之说是矣。然意宲心虚。非是两段工夫。
富润屋。借他冷句。以兴德润身。若诗之兴体。盖心广体胖。是君子无限快乐。故形容赞叹。不觉文体自为诗兴。便令人咏叹兴感。货财实于中。故屋自润。德义实于心。故身自润。苟有一分不足于中。便是不实。而屋与身不润矣。慊。快也足也。足则实而自润矣。广胖。消沮闭藏之反也。
(右传之六章)
[传之七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𢜀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意者发于内而有善不善之几而已。心之四病。形于事而著外者也。假如舜文王孔孟。意非不实也。而其当忿而忿。当惧而惧。当好而好。当忧而忧。初非在我者。虽圣人乌得无乎。但心一于是。而不觉其偏。则心不正矣。故意虽已宲。亦必加功于持心。使不偏着。然后身可得而修矣。虽然意不实则私意相续。走作纷纭。虽欲正心。亦不可得矣。小注有意实心虚之说是矣。然意宲心虚。非是两段工夫。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意不实则心不能虚。心不虚则意不得实。意实者无私意也。无私意则心自虚。心虚者无偏心也。无偏心则意易实。二者相为表里终始。夫所谓心虚者。非空虚寂灭也。只是一也直也。一故静。直故清。无扰扰杂物。自在虚明。物来毫釐毕照。天理淡然自在。此所谓心虚也。到此则诚已立而意自实。内省不疚。心广体胖。浩然之气。塞乎天地矣。心不在。非谓此心都走了别处也。假如忿𢜀好乐一于心。则心体便蔽。其用不偏。不能左右前后酬应万事。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安能裁酌义理。以修其身哉。
一有之而不能察。这一字宜深思之。是谓吾心筑着粘著那物事。便被他胶梗在方寸里。最是心病。
(右传之七章)
[传之八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一有之而不能察。这一字宜深思之。是谓吾心筑着粘著那物事。便被他胶梗在方寸里。最是心病。
(右传之七章)
[传之八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自身而家。由己及人之初也。故不直曰齐家在修其身。用七章起头例。而特曰所谓齐其家。这其字比他较重。有些用力意思。即尧典以亲九族。以字意也。此五个辟。比上章四个病。又大著矣。四病发于心而形于事。五辟发于事而施于政。是自己御人之头窠也。辟之病。在于心者微。而辟之害。加于人者烈。治辟之方。惟恕是已。恕者以己接人之大用也。故此章先言辟字。以著不恕之病。下章方说出恕字。平天下章又释破恕字说出絜矩。以明恕之大用。非特学者工程次第如是。圣贤文章之妙。亦有如是者矣。好知恶恶知美。即能絜矩不能絜矩之根本。惟恕者能之。所谓仁人。能好人能恶人者也。天下鲜矣一句。读之便令人慨然起警。第二节故字甚精神。凡引古语者。必曰古人有言曰人有言曰故曰。而此特称谚有之。经传所无之例也。其意若曰天下鲜矣。故俚人常言如此云。所以證鲜字也。天下鲜矣。而君子独能之。邵子所谓一人而当万人者。岂不诚然哉。莫知子恶苗硕。众人常情。心滞性偏者。最难悟处。即不能恕不能絜矩之病根。家国天下不齐不治之乱源也。不知苗硕。只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是带来说。然是末章不仁者以身发财之胎骨也。结语必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倒翻口气。拉成断案。丁宁之意深矣。盖人孰不曰齐其家。无人识得身是家之本。故语法煞重。使人激动猛省得。
(右传之八章)
[传之九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家则亲近。人皆知属于己。苟非至愚。可知修身以齐家矣。国则远而疏。凡有国者。皆以不治责之于民。而全不知反己。故此章起头。又异于他章。经文七个先字。己是精神。而此特因用。而又加必字。其晓人丁宁之意切矣。欲言齐家以明治国。而家若舍身则何事可提说乎。遂本诸身。以孝弟慈为言。则身是家家是国而通为一体。则无他道。孝弟慈又是明德之具于心者。则家国非心外之物也。以是道平天下。则天下之理。皆备于身心。此圣贤所以治平如运之掌者也。凡物在远则视听不通。思虑不周。筋力不及。圣人之学。以天下之远万物之众。统之性分而载之方寸。其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右传之八章)
[传之九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家则亲近。人皆知属于己。苟非至愚。可知修身以齐家矣。国则远而疏。凡有国者。皆以不治责之于民。而全不知反己。故此章起头。又异于他章。经文七个先字。己是精神。而此特因用。而又加必字。其晓人丁宁之意切矣。欲言齐家以明治国。而家若舍身则何事可提说乎。遂本诸身。以孝弟慈为言。则身是家家是国而通为一体。则无他道。孝弟慈又是明德之具于心者。则家国非心外之物也。以是道平天下。则天下之理。皆备于身心。此圣贤所以治平如运之掌者也。凡物在远则视听不通。思虑不周。筋力不及。圣人之学。以天下之远万物之众。统之性分而载之方寸。其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笃恭而天下平。岂虚语哉。
或曰天下万物。皆载之一心。岂不烦且劳乎。不如老佛静而上达者也。曰否。天下无道外之物。事物各有当然之则。其实本一理也。与吾心之理通为一。尽心尽性则天下万物。自备于吾心。我即因以载之。所载愈夥而所守愈约。所感愈烦而所应愈泰。是以酬酢万物而吾心常虚。何劳之有。夫静者。道之体也。然有静斯有动。理之当然也。彼老佛忒守死底静。故虽自谓上达。毕竟达个甚。与之一盂饭一袭衣。已不胜其劳。加之一亲一妻。已不胜其烦。甚至于吾身四肢九窍。不耐其烦恼。必舍弃而后已。更何妙法度济众生。弄化神鬼乎。只有我圣人尽格致诚正之工。极修齐治平之化。然后彼辈亦赖其神化。如虫兽之视息。菌蕈之寄生而已者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孝弟慈。皆性分中固有之则。而物蔽私梏。人皆自丧。独慈爱人所易晓。故引康诰以喻之。(以不学慈而能者。推求则孝弟亦可自尽矣。孝弟慈皆性之德。而独能于慈者。众人也。盖禽兽皆能爱子而不知孝弟。则
或曰天下万物。皆载之一心。岂不烦且劳乎。不如老佛静而上达者也。曰否。天下无道外之物。事物各有当然之则。其实本一理也。与吾心之理通为一。尽心尽性则天下万物。自备于吾心。我即因以载之。所载愈夥而所守愈约。所感愈烦而所应愈泰。是以酬酢万物而吾心常虚。何劳之有。夫静者。道之体也。然有静斯有动。理之当然也。彼老佛忒守死底静。故虽自谓上达。毕竟达个甚。与之一盂饭一袭衣。已不胜其劳。加之一亲一妻。已不胜其烦。甚至于吾身四肢九窍。不耐其烦恼。必舍弃而后已。更何妙法度济众生。弄化神鬼乎。只有我圣人尽格致诚正之工。极修齐治平之化。然后彼辈亦赖其神化。如虫兽之视息。菌蕈之寄生而已者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孝弟慈。皆性分中固有之则。而物蔽私梏。人皆自丧。独慈爱人所易晓。故引康诰以喻之。(以不学慈而能者。推求则孝弟亦可自尽矣。孝弟慈皆性之德。而独能于慈者。众人也。盖禽兽皆能爱子而不知孝弟。则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众人其亦禽兽而已。曾氏引慈以谕。众人可以知所愧矣。)且治国以御民为大道。故特言慈以提其要。此孝弟慈。即文王之所敬止者也。不中不远。谓赤子欲水而啼。慈母即问饭。胸痛而号。慈母必抚腹。诚心求之。故虽未的中。饭不远于水。腹不远于胸。不学养而无不能者。心诚故也。诚则天理全。故不学而自能。在上者苟诚于恤民。三五之治。可不学而能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兴字熙皞蹈舞之意。作字纷挐乖梗之状。兴字即作新之效。贪是仁之反。戾是让之反。这机字妙。才如此。便如此之谓也。机即弩牙所支之珠也。弩之弛张。专系于是。微掣便激。至要至速之喻也。
能絜矩然后能让。让者尧舜文王孔子之至德也。身与家与国。非让不能保。盖吾不让则人亦夺我。而争之者至。今古滔滔者。皆亡身亡家覆国而不知悟。哀哉。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兴字熙皞蹈舞之意。作字纷挐乖梗之状。兴字即作新之效。贪是仁之反。戾是让之反。这机字妙。才如此。便如此之谓也。机即弩牙所支之珠也。弩之弛张。专系于是。微掣便激。至要至速之喻也。
能絜矩然后能让。让者尧舜文王孔子之至德也。身与家与国。非让不能保。盖吾不让则人亦夺我。而争之者至。今古滔滔者。皆亡身亡家覆国而不知悟。哀哉。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7L 页
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由本而达。既家而国。平天下。特举此而措之耳。将见霜露所坠。舟车所通。莫不丕应而于变。伊祈氏之百姓昭明。有虞氏之百揆时叙。夏后之九叙攸歌。而景亳之鸟兽咸若。岐丰之鸢鱼飞跃。是典学之极功。尽性之神化也。君子之所乐存焉。故此章结语之后。特引诗以咏叹之。令人忻艳喜悦。恍然亲见尧舜也。齐家非独系于君子一身之修而已。必贤妻配德。然后家道始肥。故首引之子于归。兄弟既翕。然后家道乃全。故次引宜兄宜弟。正是四国。其本则身。故末引其仪不忒。返照结案。其妙谛意味无穷。断章摘句。身与家国。合为一体。诗人所作。恰为此章预备了。非深于道得于心者。安能与于此哉。(秦汉以下文章家。梦里何曾有此般文字哉。)
槩以文章论之。经传引诗处。无不丁宁恰当。义理具足者。盖诗本知道者之言。(国风虽出于闾巷。然圣人刚正。取其合于理者。)故意趣随处曲当。乃若汉晋以下。诗集殆将折轴。而岂有一两句可證义理者哉。诗出于性情。而诗乃若是。诚哀哉。且咏妇人而无他语。只曰宜其家人。这宜字这家人字。后世诗士
由本而达。既家而国。平天下。特举此而措之耳。将见霜露所坠。舟车所通。莫不丕应而于变。伊祈氏之百姓昭明。有虞氏之百揆时叙。夏后之九叙攸歌。而景亳之鸟兽咸若。岐丰之鸢鱼飞跃。是典学之极功。尽性之神化也。君子之所乐存焉。故此章结语之后。特引诗以咏叹之。令人忻艳喜悦。恍然亲见尧舜也。齐家非独系于君子一身之修而已。必贤妻配德。然后家道始肥。故首引之子于归。兄弟既翕。然后家道乃全。故次引宜兄宜弟。正是四国。其本则身。故末引其仪不忒。返照结案。其妙谛意味无穷。断章摘句。身与家国。合为一体。诗人所作。恰为此章预备了。非深于道得于心者。安能与于此哉。(秦汉以下文章家。梦里何曾有此般文字哉。)
槩以文章论之。经传引诗处。无不丁宁恰当。义理具足者。盖诗本知道者之言。(国风虽出于闾巷。然圣人刚正。取其合于理者。)故意趣随处曲当。乃若汉晋以下。诗集殆将折轴。而岂有一两句可證义理者哉。诗出于性情。而诗乃若是。诚哀哉。且咏妇人而无他语。只曰宜其家人。这宜字这家人字。后世诗士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谁能下得。将言正是四国。而乃曰其仪不忒。后世能言之士。谁能说到。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重结以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读之殆令人起舞。呜呼。夫妇万化之源。古人言之备矣。万古贤君名臣孝子忠臣德行文章。至于一节一艺之士。孰有嚚妻顽妇。而成其家国功业。享其令名嘉福者哉。周人自太姜至邑姜。四世淑女。古今所无。故周室德化历年。今古所独。假使嚚谗媢娨冥顽痴懒之妇。有一于家。虽文王不能成二南之化。况其下者哉。虽张公百忍。万无可以同居之理。是以圣人非不以夫妇为重。而犹许出妻者。盖不得已也。孔曾思孟。皆所不免。不出则无以齐家故也。帝尧女于虞观厥刑。而若皇英嚚傲则舜必出之。尧亦许其出而传天下矣。是以古之婚礼。既亲迎而经宿。即当庙见矣。而自三日馈食之后。试观其动止心性。且留其车马仆从。待三月(三月天道少变之节。至此则可熟察故也。)然后始令庙见而归其车马。盖示之以不善则出之之意也。其慎始警教之义。深且切矣。如今则出妻有大防。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重结以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读之殆令人起舞。呜呼。夫妇万化之源。古人言之备矣。万古贤君名臣孝子忠臣德行文章。至于一节一艺之士。孰有嚚妻顽妇。而成其家国功业。享其令名嘉福者哉。周人自太姜至邑姜。四世淑女。古今所无。故周室德化历年。今古所独。假使嚚谗媢娨冥顽痴懒之妇。有一于家。虽文王不能成二南之化。况其下者哉。虽张公百忍。万无可以同居之理。是以圣人非不以夫妇为重。而犹许出妻者。盖不得已也。孔曾思孟。皆所不免。不出则无以齐家故也。帝尧女于虞观厥刑。而若皇英嚚傲则舜必出之。尧亦许其出而传天下矣。是以古之婚礼。既亲迎而经宿。即当庙见矣。而自三日馈食之后。试观其动止心性。且留其车马仆从。待三月(三月天道少变之节。至此则可熟察故也。)然后始令庙见而归其车马。盖示之以不善则出之之意也。其慎始警教之义。深且切矣。如今则出妻有大防。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虽犯七去。姑施三宥。故妇女辈一归之后。自恃谁何。恣肆罔畏。男子刚肠者几人。能不为妇人言所惑。非特不可以齐其家而已。虽欲独自反躬全工于诚正之学。亦不可得。而不觉自陷为僇人者滔滔是矣。野人得一妻。岂不欲勤力业作。以保其三椽蔀屋。数斗荒田哉。苟非嘉耦。终不可得。况其上焉者。虽读大学三万六千日。自期以舜何人。其将如之何哉。呜呼。
(右传之九章)
[传之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平天下无异道。因以孝弟慈为言。而上章由身而家。故只举三字。以在身者言也。此章由家而国。故碎开孝字以为老老。弟字以为长长。慈字以为恤孤。必着上字民字。是就为君而言也。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自小学始教。至大学极功。一言一事。莫非恕也。忠则恕之存乎内者。恕之体也。正心章四病。不能恕而滞于心者也。齐家章五辟。不能恕而乖于事者也。治国章有诸己求诸人。能恕也。治天下
(右传之九章)
[传之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平天下无异道。因以孝弟慈为言。而上章由身而家。故只举三字。以在身者言也。此章由家而国。故碎开孝字以为老老。弟字以为长长。慈字以为恤孤。必着上字民字。是就为君而言也。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自小学始教。至大学极功。一言一事。莫非恕也。忠则恕之存乎内者。恕之体也。正心章四病。不能恕而滞于心者也。齐家章五辟。不能恕而乖于事者也。治国章有诸己求诸人。能恕也。治天下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则恕之为用尤大。而其所以行恕之道。人未易晓。故特借矩字。證释以此度彼之为恕。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能以我而度彼之同于我也。苟能反隅而度之。则恕不可胜用矣。
训矩字。皆曰所以为方之器。而此则只曰所以为方。去之器二字。盖他处。就矩之为器而言。此就矩之为用而言。以左度右。以右度左。是矩之为用也。朱子训诰。虽语助一字。未尝泛忽如此。或者欲追议。诚不知量也已。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人能推己度彼。好恶利害。皆若己当之者。父母之于子。独尽心焉。故首言民之父母。不能絜矩而祸速且酷。莫大于民所具瞻之地。故次以为天下僇。为民父母则得众而配天。故以得众失众结之。诗人将言殷之为天子。而先以未丧师为言。既言未丧师。宜言为天子。而乃曰克配上帝。其意盖曰莫
训矩字。皆曰所以为方之器。而此则只曰所以为方。去之器二字。盖他处。就矩之为器而言。此就矩之为用而言。以左度右。以右度左。是矩之为用也。朱子训诰。虽语助一字。未尝泛忽如此。或者欲追议。诚不知量也已。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人能推己度彼。好恶利害。皆若己当之者。父母之于子。独尽心焉。故首言民之父母。不能絜矩而祸速且酷。莫大于民所具瞻之地。故次以为天下僇。为民父母则得众而配天。故以得众失众结之。诗人将言殷之为天子。而先以未丧师为言。既言未丧师。宜言为天子。而乃曰克配上帝。其意盖曰莫
存斋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贱者民。莫大者天。而得贱者之心则便配莫大之天。故忽于贱。不知道者也。不直说亡国。而乃曰峻命不易。凛然使人惕念之辞也。得万民之心。天下各得其所。然后天命在我。匹夫不获则民心便离而天命去矣。其不易孰大焉。其曰克配者。无一毫参差也。即无贰而上帝临也。其工则慎独而不自欺也。明新而止至善也。未丧师配上帝。与商书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两句。义相通。(自他人言。必曰爰革夏正以有九有。而伊尹则曰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正是得众得国意。)峻命不易。与新民章其命维新相照。不曰得天下。而乃曰得国者。国之外别无天下。汤文得七十百里之民。故天下自归。若舍国而言天下。是不知本者也。秦汉以下。皆不得国而力取天下。故终不能保其天命矣。引诗而并引其兴。似无益于文之本义。而咏叹淫泄。使人得言外之意者。在此虚句。淇澳桃夭及节南山意同。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上段既以前后左右。释絜矩之意。全备无馀。则遂三引诗咏叹之。不必更有拖引。而欲举不能絜矩之根。反覆晓人。故以是故二字接着上文。引起德财二字。凡为君上者不能絜矩。皆由于欲富财用。欲富财用则欲广土地。欲富财用广土地则齐王之疾。不能与民同乐。不与民同乐。不絜矩之甚者也。不能为民父母。辟而丧师矣。先慎乎德。即孟子所谓亦有仁义而已也。争民施夺。即孟子所谓交征利。不夺不厌也。财散则民聚。即孟子所谓天下之民至也。亦悖而出。则身弑国亡矣。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上文既言峻命不易。此言不常。不常故不易也。不常是谓瞻之在此忽焉在彼。这二字便令人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成汤果深知不常之理者欤。上言得众失众。此言善不善。释得失之由。末言忠信骄泰。释善不善之实。一节深一节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因财字讨出宝字。宝者财之尤珍美者也。上文以德财对举。犹是二也。伐柯者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也。此以善人为宝则直以德为财。好货者庶可悟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上文既言峻命不易。此言不常。不常故不易也。不常是谓瞻之在此忽焉在彼。这二字便令人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成汤果深知不常之理者欤。上言得众失众。此言善不善。释得失之由。末言忠信骄泰。释善不善之实。一节深一节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因财字讨出宝字。宝者财之尤珍美者也。上文以德财对举。犹是二也。伐柯者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也。此以善人为宝则直以德为财。好货者庶可悟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矣。至末章直以义为利。求利者亦可悟矣。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上文言善人以为宝者何也。是善人即休休有容者也。我既絜矩。故所宝者亦絜矩之人。君臣皆能絜矩则政成化行。天下之民。皆能絜矩。而明德明于天下矣。仁亲之宝。即孝弟慈也。能絜矩然后能仁亲。天下之人皆仁亲则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天下之人皆不争夺则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争夺即桀纣之民也)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见彦圣而口称其善。众人之所能为也。中心好之。如好好色。口说不足以尽其歆艳悦服之意。此所谓不啻若自口出也。此大禹所以不啻都俞而至于拜昌言也。有利应财用。曰殆应悖出。保子孙应殷之未丧师。保黎民应得众。有利与殆。诚是无疑。而尚亦亦曰四字口气。犹不能筑着断言。此秦穆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上文言善人以为宝者何也。是善人即休休有容者也。我既絜矩。故所宝者亦絜矩之人。君臣皆能絜矩则政成化行。天下之民。皆能絜矩。而明德明于天下矣。仁亲之宝。即孝弟慈也。能絜矩然后能仁亲。天下之人皆仁亲则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天下之人皆不争夺则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争夺即桀纣之民也)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见彦圣而口称其善。众人之所能为也。中心好之。如好好色。口说不足以尽其歆艳悦服之意。此所谓不啻若自口出也。此大禹所以不啻都俞而至于拜昌言也。有利应财用。曰殆应悖出。保子孙应殷之未丧师。保黎民应得众。有利与殆。诚是无疑。而尚亦亦曰四字口气。犹不能筑着断言。此秦穆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功业止于霸而已者也。曾氏之作此。引圣经證旨。不患不足。而乃引楚晋秦三书及孟献子者。亦岂非为当时列国君大夫。近取自反之资欤。
惟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以惟仁人放流之。承上文则尤可见亦曰殆哉四字。果歇后矣。其罪但在亦曰殆之科。则何至不与同中国之已甚也。盖媢疾者。百恶之根。万善之仇。自四凶以后至于今日。闾巷之人。苟有媢心。皆是凶人。虽少有才行者。有媢心一分。已非吉人。亡身覆家。伤物败俗。触处为害。奚特亡人之国而已哉。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为国之道。用贤退不肖。为大道而不能絜矩者。蔽于私。故好恶反于常情。恶贤而好不肖矣。遂以好恶申释之。以照民之父母一节。又应善人以为宝一节。好恶二字最切于絜矩。孟子所谓王如好之。与百姓同之者。岂非絜矩乎。长国家而务财用者。皆不能以吾之所好。度民亦好之故也。是谓拂人
惟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以惟仁人放流之。承上文则尤可见亦曰殆哉四字。果歇后矣。其罪但在亦曰殆之科。则何至不与同中国之已甚也。盖媢疾者。百恶之根。万善之仇。自四凶以后至于今日。闾巷之人。苟有媢心。皆是凶人。虽少有才行者。有媢心一分。已非吉人。亡身覆家。伤物败俗。触处为害。奚特亡人之国而已哉。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为国之道。用贤退不肖。为大道而不能絜矩者。蔽于私。故好恶反于常情。恶贤而好不肖矣。遂以好恶申释之。以照民之父母一节。又应善人以为宝一节。好恶二字最切于絜矩。孟子所谓王如好之。与百姓同之者。岂非絜矩乎。长国家而务财用者。皆不能以吾之所好。度民亦好之故也。是谓拂人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之性者也。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是故君子有大道。是断案之辞。上文既言善不善。此言忠信即善也。骄泰即不善也。既以絜矩为宗旨。则此当曰忠恕。而舍恕言信。信者行恕之实心也。只言忠恕则学者亦无以挈其要。而其所以絜矩者。不无勉强而徇外者。必自尽而以实。然后为至矣。骄泰是小人百恶之根也。不能以己而度人。故骄而又泰。苟有一分骄泰之心。虽有周公才之美。无足观也。即丹朱之傲虐。三苗之侮慢。夏桀之谓人莫己若。商受之我生有命。幽厉之炰咻中国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好财之心。常情所痼。视己常歉。不能恕人。莫知苗硕。举世通患。故纣聚钜桥。犹为不足。若但言内本斯有财则哀公不知盍彻之为有财。梁惠不知制产之为生财。故更就财一节。申明内本真为财足之道。以晓人焉。食之者寡。用之者舒。是絜矩务德之政也。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是故君子有大道。是断案之辞。上文既言善不善。此言忠信即善也。骄泰即不善也。既以絜矩为宗旨。则此当曰忠恕。而舍恕言信。信者行恕之实心也。只言忠恕则学者亦无以挈其要。而其所以絜矩者。不无勉强而徇外者。必自尽而以实。然后为至矣。骄泰是小人百恶之根也。不能以己而度人。故骄而又泰。苟有一分骄泰之心。虽有周公才之美。无足观也。即丹朱之傲虐。三苗之侮慢。夏桀之谓人莫己若。商受之我生有命。幽厉之炰咻中国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好财之心。常情所痼。视己常歉。不能恕人。莫知苗硕。举世通患。故纣聚钜桥。犹为不足。若但言内本斯有财则哀公不知盍彻之为有财。梁惠不知制产之为生财。故更就财一节。申明内本真为财足之道。以晓人焉。食之者寡。用之者舒。是絜矩务德之政也。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国无游民。非特上教之行也。民皆絜矩。故知各食其力之义。朝无幸位。非特官方之正也。人皆絜矩。故知冒技素飧之非。不夺农时。量入为出。又是絜矩之大者也。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者之以财发身。又是絜矩于身与财之轻重者也。以身发财者。财重身轻。不悟剖身藏珠之愚者也。以身发财而身亡则虽有财。其得以食诸。即所谓鸟兽台池。岂能独乐者也。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即有若所谓百姓足。君谁与不足也。尽天下皆吾财也。何必大盈于琼林。然后为吾财哉。好义而事得终。故不遗亲不后君也。此是善仁以为宝之效也。即所谓亦有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之意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君上絜矩之义。献子之言明白易晓。意亦切至。不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者之以财发身。又是絜矩于身与财之轻重者也。以身发财者。财重身轻。不悟剖身藏珠之愚者也。以身发财而身亡则虽有财。其得以食诸。即所谓鸟兽台池。岂能独乐者也。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即有若所谓百姓足。君谁与不足也。尽天下皆吾财也。何必大盈于琼林。然后为吾财哉。好义而事得终。故不遗亲不后君也。此是善仁以为宝之效也。即所谓亦有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之意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君上絜矩之义。献子之言明白易晓。意亦切至。不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察鸡豚则知苗硕于马乘矣。吾既有马乘。而又兼鸡豚。他人以何为财乎。吾既有采食。而又为聚敛。百姓何以为用乎。上夺于我。我既不欲。则我亦不夺于下。此所以为矩也。非谓盗臣必可有也。甚言聚敛之不可有也。且吾既不夺于下。则虽赏之不盗矣。奚暇曰宁有哉。上不夺我。下不盗我。其利孰大焉。夫能恕则尽仁矣。而此特言义者。上下四方。匀齐方正。咸得其宜。则是义也。在我之仁为体。而在下之义。仁之效也。人皆曰何以利吾者。天下通患。故直言以义为利以结之。即子思告孟子所谓利之之义也。君子未尝不欲利也。若曰吾何以利则可矣。曰何以利吾身则不可。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此下当有结语曰。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而独无之何也。盖齐家以上。皆有定分恰好处。至于治国平天下。虽四海之内。咸戴舜功。安知交趾之南。不无烈风淫雨。而海不扬波哉。其犹病诸之心。自视欿然。其肯曰此谓平天下乎。圣贤文章。达乎天德。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此下当有结语曰。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而独无之何也。盖齐家以上。皆有定分恰好处。至于治国平天下。虽四海之内。咸戴舜功。安知交趾之南。不无烈风淫雨。而海不扬波哉。其犹病诸之心。自视欿然。其肯曰此谓平天下乎。圣贤文章。达乎天德。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此所谓吐辞为经者也。
大学明德。即中庸天命之实体也。格致诚正。率性之工夫也。修齐治平。修道之功效也。新民。费隐章以下之万事也。至善。中和位育之极致也。
中庸未发之中。自学者言之。当于意诚心正后论。夫意未实心未正时。妄念潜发。思虑偏着。安得谓之中也。虽或物未接情未发时。只是曚昽罔象人。安有所谓中也。意已实心已正者。寂然不动之时。其体已立。故事物来触。大小轻重高低。如金秤称物。情之感发。莫不中节。虽然若使学者以为未发之中。非初学所可拟议。须待诚正工夫得效后。徐当认取云则大不可。凡学者工夫。虽有次第等级。然亦非今日尽格致。明日方始诚正。今日尽诚正。明日方去修齐。最初格物时。事君事亲事也。格治国平天下事也。格食饮衣服事也。格禽兽草木事也。格大小事事物物。无不格其理而致其知。故善恶取舍。断然明白。所知真实而意始可实。然亦非诚正以前放浪恣肆。但要格致也。当持敬主一。使此心常存。本体虚明。然后物理亦可格矣。理之精微处。亦岂粗心所可察识哉。(尧夫诗曰心静始能知白日。眼明方会看
大学明德。即中庸天命之实体也。格致诚正。率性之工夫也。修齐治平。修道之功效也。新民。费隐章以下之万事也。至善。中和位育之极致也。
中庸未发之中。自学者言之。当于意诚心正后论。夫意未实心未正时。妄念潜发。思虑偏着。安得谓之中也。虽或物未接情未发时。只是曚昽罔象人。安有所谓中也。意已实心已正者。寂然不动之时。其体已立。故事物来触。大小轻重高低。如金秤称物。情之感发。莫不中节。虽然若使学者以为未发之中。非初学所可拟议。须待诚正工夫得效后。徐当认取云则大不可。凡学者工夫。虽有次第等级。然亦非今日尽格致。明日方始诚正。今日尽诚正。明日方去修齐。最初格物时。事君事亲事也。格治国平天下事也。格食饮衣服事也。格禽兽草木事也。格大小事事物物。无不格其理而致其知。故善恶取舍。断然明白。所知真实而意始可实。然亦非诚正以前放浪恣肆。但要格致也。当持敬主一。使此心常存。本体虚明。然后物理亦可格矣。理之精微处。亦岂粗心所可察识哉。(尧夫诗曰心静始能知白日。眼明方会看
存斋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青天。是体认自得之言也。)是以物格知至时。随其识量浅深。姿质高下。大学八条。中庸中和体段。有一分在者。有二分在者。有见三五分者。有见七九分者。方其主一时。亦岂无霎时未发之中。与圣人无异者哉。但日月至焉。故未可以名尔。至善是万善无缺。一理亭当处。其至至精。其止至静。即明德之不大声色。而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者也。
晦斋大学补遗。以为朱子章句平天下章。不明言仁字为未尽。而反覆援引。节节證说仁不仁累千言。栗谷以为未必然者。诚是矣。盖仁是明德之全体也。絜矩是为仁之大用也。诚正而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吾之身心。全是仁也。平天下章所言。皆是仁之事也。然则一篇都是仁也。若更张皇仁字。岂不是多一仁字乎。栗谷曰晦斋目睹惨祸。故作此论。以警一时。其或然矣。然士祸之本。专由于不能絜矩也。若人人皆絜矩。而强行恕明好恶。岂有北寺白马之祸哉。
晦斋大学补遗。以为朱子章句平天下章。不明言仁字为未尽。而反覆援引。节节證说仁不仁累千言。栗谷以为未必然者。诚是矣。盖仁是明德之全体也。絜矩是为仁之大用也。诚正而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吾之身心。全是仁也。平天下章所言。皆是仁之事也。然则一篇都是仁也。若更张皇仁字。岂不是多一仁字乎。栗谷曰晦斋目睹惨祸。故作此论。以警一时。其或然矣。然士祸之本。专由于不能絜矩也。若人人皆絜矩。而强行恕明好恶。岂有北寺白马之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