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圃阴集卷之四 第 x 页
圃阴集卷之四(安东 金昌缉敬明 著)
书
书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08H 页
答时净
得惠书。审侍况佳胜。为慰。但内祥奄迫。情事可想也。示告辞。以备要祔庙告辞条。丘氏说观之。妻丧祔庙。似无告辞。而但祔庙。是大关节。则恐无阙之之理。未知果如何也。若为告辞。则似当曰玆以妻某封某氏大祥已届。礼当祔庙。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而此乃臆见所造作。难保其无舛错。幸更广询而处之。如何。若告之则例在前一日耳。禫事。似当有之。祥后即入庙。乃礼之大节。几筵留至禫祭。大段不可也。
答时净
所示先墓文。文字体格。既不寻常。语句间。亦少可议者。而独议论处。大意未免有病。而径情二字。又为病中之病。此为未尽。而但一篇精神。专在于此。恐未易摇动。可虑可虑。且交游与声色货利。亦自有间。而总以不喜字蒙之者。亦似为微病。若于声色上。添尤泊然于四字。则或少胜耶。石面大字。不以官爵而以孝子。固为不俗。而亦有不可者。夫孝行与官爵。自有内
得惠书。审侍况佳胜。为慰。但内祥奄迫。情事可想也。示告辞。以备要祔庙告辞条。丘氏说观之。妻丧祔庙。似无告辞。而但祔庙。是大关节。则恐无阙之之理。未知果如何也。若为告辞。则似当曰玆以妻某封某氏大祥已届。礼当祔庙。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而此乃臆见所造作。难保其无舛错。幸更广询而处之。如何。若告之则例在前一日耳。禫事。似当有之。祥后即入庙。乃礼之大节。几筵留至禫祭。大段不可也。
答时净
所示先墓文。文字体格。既不寻常。语句间。亦少可议者。而独议论处。大意未免有病。而径情二字。又为病中之病。此为未尽。而但一篇精神。专在于此。恐未易摇动。可虑可虑。且交游与声色货利。亦自有间。而总以不喜字蒙之者。亦似为微病。若于声色上。添尤泊然于四字。则或少胜耶。石面大字。不以官爵而以孝子。固为不俗。而亦有不可者。夫孝行与官爵。自有内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08L 页
外轻重之分。二者不可得兼。则固当有所取舍。而虽书官爵。宜无损于孝行。则又何必削而不书。以骇人观听乎。且古人于官爵。亦不看作歇后。观欧阳公泷冈阡表可见。而曾见先兄主行状。亦以得追荣为至喜。此正欲施之于此等处耳。今若削而不书。则无乃非当日喜之之意乎。愚本寡陋。于金石书法。尤所昧昧。岂宜赞一辞于作者笔削之际。而既承勤问。有难默然。试以臆见。论之如此。想多纰缪。唯在与学古商量裁择耳。
答洪应昌(丙戌)
阻甚恋渴。得惠书。知严寒侍馀读况有适。极慰极慰。生前月以来。病惫有加。居常呻痛。而又为数三童蒙所困。殊无闲静之时。三冬垂尽。全不得看文字。甚可叹也。缕缕示谕。读之不惟文辞明畅。大有条理。尤见志尚之特达。有非易得于近来后生者。深可喜也。然若以我为可以决疑取正者。则非所堪耳。顾勤恳之意。有不可孤。故亦不得不略以臆见对焉。来谕云。读庄子多疑惑。此读书者通患也。然而程子之论读书。不曰阙其疑乎。有疑则阙之而已。疑固不足以病读书。而况读此等书。只取其文辞之美耳。于其指意之
答洪应昌(丙戌)
阻甚恋渴。得惠书。知严寒侍馀读况有适。极慰极慰。生前月以来。病惫有加。居常呻痛。而又为数三童蒙所困。殊无闲静之时。三冬垂尽。全不得看文字。甚可叹也。缕缕示谕。读之不惟文辞明畅。大有条理。尤见志尚之特达。有非易得于近来后生者。深可喜也。然若以我为可以决疑取正者。则非所堪耳。顾勤恳之意。有不可孤。故亦不得不略以臆见对焉。来谕云。读庄子多疑惑。此读书者通患也。然而程子之论读书。不曰阙其疑乎。有疑则阙之而已。疑固不足以病读书。而况读此等书。只取其文辞之美耳。于其指意之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09H 页
所在。虽或未能一一晓畅。又何伤哉。夫读书之法。固在精而不在博矣。然不可认多算为精也。得于一而其他可通。固不无此理矣。然不可恃此而遂以博学为可废也。人之读书也。苟能寻其指趣。得其意味。初不期多读而自不觉其读之多。则是将愈读而愈获其益矣。何止数千遍。虽数万遍。可也。如其不然。而读之之初。便以数千遍为期。则此心已不虚闲矣。虽欲究其疑审其意而读之。决知其不能也。此不可不察也。天下之书。固未易尽读也。亦不必尽读也。然而必在乎多读。何可只读一书而便觊其贯通之效哉。程子之论格物曰穷理者。非谓必尽穷天下之理。又非谓只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又曰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此便是读书之法也。如只读一书而可。则孔子何以曰博学于文。颜子何以曰博我以文。子思何以曰博学之。孟子何以曰博学而详说之哉。学道学文。其事虽殊。而其理则恐无二也。且学为文章。当以韩,柳为法。观于韩之进学解。柳答韦中立书。亦何尝只主一书哉。夫读一帙书而求其贯通。已难矣。况可责效于一二篇哉。然逍遥齐物。固庄文之尤者也。今以君之年富力强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09L 页
而读取五六百遍。亦何不可之有哉。至于径其行得其道。则是岂可易以言。而无已则其惟先读唐宋文乎。夫古文如庄马者。固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浑浩高古。难得以窥测而摸拟也。若韩柳欧苏。乃善于学古文者也。故其条理分明。规模端的。读之而易晓。学之而易成。若由此而入。则古文亦将为我之用矣。此所以当先读者也。然此犹末务也。欲反其本。则其在四书乎。夫天下之事。莫外乎理。不得于理而善其事者。未之有也。况事之精者。莫如文。尤不可以不本于理。而四书。乃理之所会也。其可缓乎。况君既曰有意于省身励志。则尤何可舍此而他求乎。人患无志而君今有之矣。为文章为圣贤。孰能御之。惟益自奋励。使此志毅然。常如一日。则殆未可量也。文字拙涩。不能达所欲言。可意会也。
答郑彦焕(辛卯)
所询服制。素不𡢃于礼学。又傍无可考书籍。有难质言。而试陈臆见。以备裁择焉。盖外亲之服。无论舅姑从母之子女。皆当服缌。子字。通言男女。果如来说。而女之出嫁者。皆当不降。若出继者。则既以所后母家为外家。故于本生母家义绝。此所以于姨兄弟无服。
答郑彦焕(辛卯)
所询服制。素不𡢃于礼学。又傍无可考书籍。有难质言。而试陈臆见。以备裁择焉。盖外亲之服。无论舅姑从母之子女。皆当服缌。子字。通言男女。果如来说。而女之出嫁者。皆当不降。若出继者。则既以所后母家为外家。故于本生母家义绝。此所以于姨兄弟无服。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0H 页
固不可与出嫁者同论也。愚见如此。而未能考据书籍而审證之。未保其必无错误也。
答郑彦焕(壬辰)
所问以知觉为明德之说。非纯行之说。乃生之说。非生之说。乃朱子之说也。章句专以虚灵不昧。为明德之主。虚灵不昧。非知觉而何哉。来书所论。大槩则得之。而以心包性情为明德之骨子及以心与知觉为有间之说。尚未免有依违之病。更加思量如何。
答郑彦焕
见谕满纸辞意。足见自省恳切之意。而但如是论量恨叹。终属閒说话。恐无补于事。惟视力之所及而奋厉不怠。为切实工夫耳。盖既病弱则固难如健者之用功。此则无可奈何。而随分用功。亦岂无其道耶。但觉如此是病。则便当以勿如此为药而治之。如觉偷惰悠泛。则便当勿偷惰悠泛。如觉披览书册。不能自尽。则便当自尽其披览。如觉心不凝定。则便当凝定其心。如觉外体不收敛。则便当收敛其外体。盖此身心。既是自家身心而不属别人。则其操纵弛张。皆可自由而非人所禁。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者。正谓此也。今既自知其病之在此。而徒咨嗟悔恨。商量拟
答郑彦焕(壬辰)
所问以知觉为明德之说。非纯行之说。乃生之说。非生之说。乃朱子之说也。章句专以虚灵不昧。为明德之主。虚灵不昧。非知觉而何哉。来书所论。大槩则得之。而以心包性情为明德之骨子及以心与知觉为有间之说。尚未免有依违之病。更加思量如何。
答郑彦焕
见谕满纸辞意。足见自省恳切之意。而但如是论量恨叹。终属閒说话。恐无补于事。惟视力之所及而奋厉不怠。为切实工夫耳。盖既病弱则固难如健者之用功。此则无可奈何。而随分用功。亦岂无其道耶。但觉如此是病。则便当以勿如此为药而治之。如觉偷惰悠泛。则便当勿偷惰悠泛。如觉披览书册。不能自尽。则便当自尽其披览。如觉心不凝定。则便当凝定其心。如觉外体不收敛。则便当收敛其外体。盖此身心。既是自家身心而不属别人。则其操纵弛张。皆可自由而非人所禁。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者。正谓此也。今既自知其病之在此。而徒咨嗟悔恨。商量拟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0L 页
议。而不知当下用力除去。亦果何益乎。大抵讲学之事。不厌反覆商量。而至于践履。则默默加功之外。更无他术。本不容閒揣摩也。至于自尽其力而力有所不逮。不能以有成。则亦无奈何。而此则非我之罪。又不足恨叹也。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者。最为直截简易道理。学者立心。正当如此也。抑又思之。力行之本。惟在立志。而潜心书籍。为可以辅其志。山间静坐固好。而亦不必全废玩索。学禅家打坐。正使十馀日。作此工夫。亦未必收陈烈先生之效吕与叔。枯木死灰。又何足愿乎。敬斋箴贰字参字。本是一上添二二上添三之义。参字。亦本是参字。非异字矣。
答郑彦焕心经问目(癸巳)
赞曰。惟欲易流。是之为危。其欲字之义。未详云云。
惟欲易流。既曰易流。则姑未流于恶可见。自当为七情之欲也。若人欲之欲则已流于恶矣。何得复谓易流。亦何得谓之危乎。
好乐忿懥四者。专属人心一边。未知如何。
好乐忿懥。不可谓人心疑之是矣。西山说欠精详。类多如此。殊不可晓。
答郑彦焕心经问目(癸巳)
赞曰。惟欲易流。是之为危。其欲字之义。未详云云。
惟欲易流。既曰易流。则姑未流于恶可见。自当为七情之欲也。若人欲之欲则已流于恶矣。何得复谓易流。亦何得谓之危乎。
好乐忿懥四者。专属人心一边。未知如何。
好乐忿懥。不可谓人心疑之是矣。西山说欠精详。类多如此。殊不可晓。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1H 页
曰义曰仁曰中曰正云云。
义先于仁。恐是偶然。若曰便文则仁先于义。文亦何尝不便乎。不曰礼智而曰中正。此亦不过取叶韵耳。恐不必深求也。朱子所谓礼智得当处。固是发用处。而亦未可因此而遂以中正为发用处。凡言性者。皆因用而名其体耳。如因恻隐之用而名其体曰仁。因羞恶之用而名其体曰义。恻隐羞恶。固是发用处。而岂可因此而遂以仁义为发用处乎。大抵仁义中正。固不可谓发用处。而道心乃其发用处。西山之列此四者。所以明道心之根于此。而非谓四者即道心耳。且曰根于性命。则非直以道心为性命之意。自见。今来说。既欲以此四字。为发用处。而又不欲以根于性命与曰仁曰义等语。相连读者。殊不可晓。
以戒惧存诚属道心。谨独闲邪属人心。如此分属。果何如。
戒惧谨独。固不可分而为二。而闲邪存诚。不是两事。何可分属耶。
程氏心学图云云。
此图分属。果多可疑。而遏人欲存天理之分属。中庸首章章句已如此。恐不可遽以为非也。
义先于仁。恐是偶然。若曰便文则仁先于义。文亦何尝不便乎。不曰礼智而曰中正。此亦不过取叶韵耳。恐不必深求也。朱子所谓礼智得当处。固是发用处。而亦未可因此而遂以中正为发用处。凡言性者。皆因用而名其体耳。如因恻隐之用而名其体曰仁。因羞恶之用而名其体曰义。恻隐羞恶。固是发用处。而岂可因此而遂以仁义为发用处乎。大抵仁义中正。固不可谓发用处。而道心乃其发用处。西山之列此四者。所以明道心之根于此。而非谓四者即道心耳。且曰根于性命。则非直以道心为性命之意。自见。今来说。既欲以此四字。为发用处。而又不欲以根于性命与曰仁曰义等语。相连读者。殊不可晓。
以戒惧存诚属道心。谨独闲邪属人心。如此分属。果何如。
戒惧谨独。固不可分而为二。而闲邪存诚。不是两事。何可分属耶。
程氏心学图云云。
此图分属。果多可疑。而遏人欲存天理之分属。中庸首章章句已如此。恐不可遽以为非也。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1L 页
人心道心章附注朱子说。合道理底是天理。循情欲底是人欲。是则以天理人欲。直分道心人心。似与章句本意少异。
天理人欲。固分于道心人心。而直以道心人心。为天理人欲。似欠曲折。若非记录之误。必是未定之说。
且如利害最易见处。鸟兽已有不知者。是说之义。未详。
鸟兽不知利害之说。因说义理之精微。人未易知而旁及耳。此等枝叶。非正意所在。不必枉费穿凿也。
西山说。知其为声色臭味而发。则用力克治。不使之滋长。若谓人心之发。必加精察。使之不流于欲可也。而以为用力克治。使之消灭可乎。如铦锋悍马之譬。亦似太过。
西山克治滋长之说。果似未当。若铦锋悍马之喻。亦不为过。人心虽未流于恶。终是可畏。
王鲁斋图说。多未晓。
王鲁斋图与说。果多不可晓。有难强解。
闲邪存诚章附注程子说。涵养此意。直内是本云。此字。岂指存诚处而言。如欲涵养此意直内。为其根本云乎。涵养二字可疑。
天理人欲。固分于道心人心。而直以道心人心。为天理人欲。似欠曲折。若非记录之误。必是未定之说。
且如利害最易见处。鸟兽已有不知者。是说之义。未详。
鸟兽不知利害之说。因说义理之精微。人未易知而旁及耳。此等枝叶。非正意所在。不必枉费穿凿也。
西山说。知其为声色臭味而发。则用力克治。不使之滋长。若谓人心之发。必加精察。使之不流于欲可也。而以为用力克治。使之消灭可乎。如铦锋悍马之譬。亦似太过。
西山克治滋长之说。果似未当。若铦锋悍马之喻。亦不为过。人心虽未流于恶。终是可畏。
王鲁斋图说。多未晓。
王鲁斋图与说。果多不可晓。有难强解。
闲邪存诚章附注程子说。涵养此意。直内是本云。此字。岂指存诚处而言。如欲涵养此意直内。为其根本云乎。涵养二字可疑。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2H 页
涵养此意直内是本。似当如来说。而犹未莹然。涵养二字。似不必疑。
临川吴氏说。物接乎外闲之而不干乎内是说。可疑。事物之来。一切防闲而不干于内。则正是枯木死灰。岂有如此存诚之圣人。然则何不谓闲事存诚而曰闲邪也耶。
物接乎外云云。来辨得之。
敬以直内章。伊川先生曰。义形于外。非在外也。夫敬主静而义主动。故有内外之异。非在外。何以见义乎。
敬存乎心。故曰内义。行于事。故曰外义。虽行于事而亦发自心中。故曰义形于外。非在外也。今谓非在外。何以见义。是全未识伊川之意。
附注程子说。只明人理敬而已云云。
程子但谓敬则人理自明。故曰便是约处。何曾有分言知行之意。敬义。正所以养浩然之气。今谓非浩然之气。则敬义无所住着。却是倒说也。
寻常看得。必有事焉为主。一而勿正为无适。未知果不悖否云云。
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此乃展转相解。而
临川吴氏说。物接乎外闲之而不干乎内是说。可疑。事物之来。一切防闲而不干于内。则正是枯木死灰。岂有如此存诚之圣人。然则何不谓闲事存诚而曰闲邪也耶。
物接乎外云云。来辨得之。
敬以直内章。伊川先生曰。义形于外。非在外也。夫敬主静而义主动。故有内外之异。非在外。何以见义乎。
敬存乎心。故曰内义。行于事。故曰外义。虽行于事而亦发自心中。故曰义形于外。非在外也。今谓非在外。何以见义。是全未识伊川之意。
附注程子说。只明人理敬而已云云。
程子但谓敬则人理自明。故曰便是约处。何曾有分言知行之意。敬义。正所以养浩然之气。今谓非浩然之气。则敬义无所住着。却是倒说也。
寻常看得。必有事焉为主。一而勿正为无适。未知果不悖否云云。
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此乃展转相解。而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2L 页
只是一事。若必有事与勿正。自是两事。今乃牵合为一。其误甚矣。读书。最忌如此牵强傅会。戒之戒之。且孟子所谓必有事。本就行事上说。而程子借引为存心之说。可见其粗细之不同。今谓其为集义则一。殊欠仔细。
程子说必有事焉。须把敬来做件事。玩味此言。可见敬义本非二事。如收敛其心等事。是敬直工夫。正衣冠。尊瞻视等事。便是义方工夫。未知如何。
正衣冠尊瞻视。正是敬以直内工夫。辞受出处之际。卞别其公私义利而去就之。方是义以方外工夫。
又曰二字。似衍文。
又曰二字。当为衍文。
未感时。知如何所寓。
知如何所寓。未知寓于何所也。
程子说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从此入云云。
敬本以心主于一而得名。而严威俨恪。只是外貌庄肃之意。故曰非敬之道。然外貌庄肃。则心亦随而一。故曰但致敬从此入。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亦此意也。今谓犹有执持勉强意。故云。然恐不然。且圣人亦未尝不严恪。亦可谓执持勉强乎。
程子说必有事焉。须把敬来做件事。玩味此言。可见敬义本非二事。如收敛其心等事。是敬直工夫。正衣冠。尊瞻视等事。便是义方工夫。未知如何。
正衣冠尊瞻视。正是敬以直内工夫。辞受出处之际。卞别其公私义利而去就之。方是义以方外工夫。
又曰二字。似衍文。
又曰二字。当为衍文。
未感时。知如何所寓。
知如何所寓。未知寓于何所也。
程子说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从此入云云。
敬本以心主于一而得名。而严威俨恪。只是外貌庄肃之意。故曰非敬之道。然外貌庄肃。则心亦随而一。故曰但致敬从此入。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亦此意也。今谓犹有执持勉强意。故云。然恐不然。且圣人亦未尝不严恪。亦可谓执持勉强乎。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3H 页
整齐严肃则心自一。整齐严肃。是指外面正衣冠尊瞻视等事而言。盖先儒论敬。惟和靖说及朱子畏字之训。专主于心。所以形容敬之全体。而其馀莫不以外面收敛。为持敬之要。程子此说。尤为精切。今以初学言之。如其摸索于心意恍惚之间。莫若于容貌词气上。先加工夫。使之有凭据有头绪而用功之久。庶有内外两进之效矣。未知如何。
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一段。所论盖得之。正好实下工夫也。以和靖说及朱子畏字为形容敬之全体者。未当全体。改以骨子似胜。
上蔡说敬是常惺惺法。无乃是以觉言敬否。朱子注释曰。心若昏昧。烛理不明。又曰。唤醒此心。欲他照管许多道理。注说。必从烛理上说去。何耶。
心存则惺惺。不存则昏昧。收敛此心。使之常存。则常惺惺而不昏昧。虽曰用力于存心。而实不能惺惺。则是未尝存心也。故欲验心之存否。惟在于惺惺与否。此上蔡之言所以深有功于学者也。朱子就惺惺上说。故自不得不从烛理上说去。且所贵乎敬者。正要烛天下之理。烛天下之理。然后方可处天下之事而无不得其宜。自此之外。岂有馀法乎。又详上蔡此言。
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一段。所论盖得之。正好实下工夫也。以和靖说及朱子畏字为形容敬之全体者。未当全体。改以骨子似胜。
上蔡说敬是常惺惺法。无乃是以觉言敬否。朱子注释曰。心若昏昧。烛理不明。又曰。唤醒此心。欲他照管许多道理。注说。必从烛理上说去。何耶。
心存则惺惺。不存则昏昧。收敛此心。使之常存。则常惺惺而不昏昧。虽曰用力于存心。而实不能惺惺。则是未尝存心也。故欲验心之存否。惟在于惺惺与否。此上蔡之言所以深有功于学者也。朱子就惺惺上说。故自不得不从烛理上说去。且所贵乎敬者。正要烛天下之理。烛天下之理。然后方可处天下之事而无不得其宜。自此之外。岂有馀法乎。又详上蔡此言。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3L 页
盖谓敬乃是提醒此心。使之常惺惺之方法。非直以惺惺为敬也。
觉轩蔡氏说敬该动静。主一亦该动静。此语有病。敬与主一。是一物。岂可分言耶。
敬该动静一段。所辨得之。
惩忿窒欲章附注伊川说。此皆有以使之也。此谓形气之所使然云耶。误看文势。则似以为欲之使然。而如此看得。不免有病。
此皆有以使之。未详何谓。谓是欲之使然。亦未见其必然也。
不远复章附注南轩说。萌于中必觉。觉则痛惩而绝之云云。
操心之际。用力太过。则反益其纷扰。所谓痛绝者。非欲其如此。当活看也。朱子因童伯羽。痛抑思虑而言。痛抑也不得。只是放退可也。又因黄先之敢不猛省之言而言。如东边不是便挈过。西边更何用猛省。此是操心之至法。盖杂念虽若难制而皆由乎我。我不思虑则杂念自息。本不须痛绝。亦不可痛绝。而顾人不知其机之在我而徒自纷纷。故杂念愈起耳。然究其本则又在于明理。盖杂念。虽若非大段计利害者。
觉轩蔡氏说敬该动静。主一亦该动静。此语有病。敬与主一。是一物。岂可分言耶。
敬该动静一段。所辨得之。
惩忿窒欲章附注伊川说。此皆有以使之也。此谓形气之所使然云耶。误看文势。则似以为欲之使然。而如此看得。不免有病。
此皆有以使之。未详何谓。谓是欲之使然。亦未见其必然也。
不远复章附注南轩说。萌于中必觉。觉则痛惩而绝之云云。
操心之际。用力太过。则反益其纷扰。所谓痛绝者。非欲其如此。当活看也。朱子因童伯羽。痛抑思虑而言。痛抑也不得。只是放退可也。又因黄先之敢不猛省之言而言。如东边不是便挈过。西边更何用猛省。此是操心之至法。盖杂念虽若难制而皆由乎我。我不思虑则杂念自息。本不须痛绝。亦不可痛绝。而顾人不知其机之在我而徒自纷纷。故杂念愈起耳。然究其本则又在于明理。盖杂念。虽若非大段计利害者。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4H 页
而亦莫非私意之馀波。苟天理既明。则私意无所容而杂念自除耳。
绝四章附注。程子曰。敬即是礼。无已可克。始则须绝四。西山曰。绝四。克己之事。夫孔子绝四之绝。无之尽者也。非圣人。莫可当此。圣人岂有克己之工。
程子西山说。与朱子集注说果不同。恐非正义也。
克己复礼章。先儒有以喜爱配之仁。以乐配之礼。以怒恶配之义。以哀配之知。以欲配之信者。盖从五行而分配之也。然如怒恶喜爱。则虽可谓仁义之发。而如哀之于智。欲之于信。乐之于礼。岂不大相径庭哉。徒从五行而不求于实验可乎。又有以为一情之用。各有五性之发。虽以喜言之。有为仁之发而喜者。如孺子见父母则笑是也。有为义之发而喜者。如见乱臣贼子伏诛则喜是也。有为礼之发而喜者。如祭祀时拜揖诸节得宜则喜是也。有为智之发而喜者。如见贤者进不肖者退。而喜之类是也。其他诸情。无不皆然云。是说果精切。细思精认。则可以沕然相合于孟子所谓四端之说耶。且大学所称恐惧忧患畏敬傲惰诸情。皆不入于七情之中。其所谓七情者。固不足以尽情之目
绝四章附注。程子曰。敬即是礼。无已可克。始则须绝四。西山曰。绝四。克己之事。夫孔子绝四之绝。无之尽者也。非圣人。莫可当此。圣人岂有克己之工。
程子西山说。与朱子集注说果不同。恐非正义也。
克己复礼章。先儒有以喜爱配之仁。以乐配之礼。以怒恶配之义。以哀配之知。以欲配之信者。盖从五行而分配之也。然如怒恶喜爱。则虽可谓仁义之发。而如哀之于智。欲之于信。乐之于礼。岂不大相径庭哉。徒从五行而不求于实验可乎。又有以为一情之用。各有五性之发。虽以喜言之。有为仁之发而喜者。如孺子见父母则笑是也。有为义之发而喜者。如见乱臣贼子伏诛则喜是也。有为礼之发而喜者。如祭祀时拜揖诸节得宜则喜是也。有为智之发而喜者。如见贤者进不肖者退。而喜之类是也。其他诸情。无不皆然云。是说果精切。细思精认。则可以沕然相合于孟子所谓四端之说耶。且大学所称恐惧忧患畏敬傲惰诸情。皆不入于七情之中。其所谓七情者。固不足以尽情之目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4L 页
欤。然先儒曰。四性之外。无他性。七情之外。无他情。亦所晦塞处也。
五性七情。相为经纬。谓一情之用。各有五性之发者。极是。辞让是非。七情之所无。恐惧等情亦然。先儒所谓七情之外无他情。大纲言之耳。
西山说。情本善发。不中节。乃流于不善。此情字。恐是性字之误云云。
情出于性。性本善。故情亦未尝不善。孟子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是也。情苟本不善。则又何以验性之善乎。若其有不善。则乃气禀物欲之所生。而非情之本耳。岂可因此而遂不得以情为善乎。今谓情本善情字是误字。恐未然。害其正等语。亦未见其为误字之證也。
张子说学者且须观礼观字。犹理会之意耶。或以谓且观礼书。恐非是。
观礼。看作观礼书之意。自顺。又何必看作理会之意耶。
西山说。孔子之所谓己。即舜之所谓人心。孔子之所谓礼。即舜之所谓道心。此段可疑。
西山己即人心。礼即道心之说。只是大纲说耳。细覈
五性七情。相为经纬。谓一情之用。各有五性之发者。极是。辞让是非。七情之所无。恐惧等情亦然。先儒所谓七情之外无他情。大纲言之耳。
西山说。情本善发。不中节。乃流于不善。此情字。恐是性字之误云云。
情出于性。性本善。故情亦未尝不善。孟子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是也。情苟本不善。则又何以验性之善乎。若其有不善。则乃气禀物欲之所生。而非情之本耳。岂可因此而遂不得以情为善乎。今谓情本善情字是误字。恐未然。害其正等语。亦未见其为误字之證也。
张子说学者且须观礼观字。犹理会之意耶。或以谓且观礼书。恐非是。
观礼。看作观礼书之意。自顺。又何必看作理会之意耶。
西山说。孔子之所谓己。即舜之所谓人心。孔子之所谓礼。即舜之所谓道心。此段可疑。
西山己即人心。礼即道心之说。只是大纲说耳。细覈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5H 页
之。诚不尽合。
仲弓问仁章附注。东嘉史氏说。要之二者。正与中庸戒谨谨独相似。所谓二者。指出门使民及俨若思而言耶。
二者。指出门使民时与俨若思而言。然其以谨独为出门使民时事者。虽自陈氏饶氏说已如此。而深恐不近。愚意谨独与俨若思。只是一事。盖问出门使民一段。不过申言前段之意。非别自为一说耳。考二程全书。两条非一时所言。可验其非对说矣。
天命之为性章。若说天地只是一个知。是谓子知我知。固有人我之分。而天与地则不可分而二之云耶。抑谓天人一理。天知与我知。只是一个知云耶。
程子说。盖曰人我固有分。而天地与我。只是一个知耳。
朱子说。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觉之后。不容安排。觉字。当以发字意看耶。然觉字与思字有异。其可专属之已发乎。
已觉。盖指已发而言。觉与思。固有异。而此等处。只可领取大意。不必太泥耳。
仲弓问仁章附注。东嘉史氏说。要之二者。正与中庸戒谨谨独相似。所谓二者。指出门使民及俨若思而言耶。
二者。指出门使民时与俨若思而言。然其以谨独为出门使民时事者。虽自陈氏饶氏说已如此。而深恐不近。愚意谨独与俨若思。只是一事。盖问出门使民一段。不过申言前段之意。非别自为一说耳。考二程全书。两条非一时所言。可验其非对说矣。
天命之为性章。若说天地只是一个知。是谓子知我知。固有人我之分。而天与地则不可分而二之云耶。抑谓天人一理。天知与我知。只是一个知云耶。
程子说。盖曰人我固有分。而天地与我。只是一个知耳。
朱子说。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觉之后。不容安排。觉字。当以发字意看耶。然觉字与思字有异。其可专属之已发乎。
已觉。盖指已发而言。觉与思。固有异。而此等处。只可领取大意。不必太泥耳。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5L 页
延平李氏与朱子书一段。静坐二字。是切要工夫。说与人处云云。
静坐固好。而不知持心之方。则坐驰之病。于此时益甚矣。
诚意章附注朱子说曰。不知不觉地。陷于自欺。盖比如十分九分实了。一分未实。亦是自欺。须到十分地头。方可免。此所以工夫极细处。前日所教如暮归观猎。亦是自欺之端者。指此等处而言否云云。
所谓知善当为。却又不十分去为。知恶不可作。却又舍他不得。亦就心上说。而是工夫极细处。如程子知好猎之为恶而不能不好。正其事也。今谓比之不知不觉地陷于自欺。有公私高下之分。殊为未然。索性宵小。不知愧耻。亦可谓自慊乎一段。亦为剩说。此外所论。则见得诚意章。指极分明。可喜可喜。
赵致道诚几图说云云。
赵致道以人心属恶几者。诚为可疑。而但朱子以赵说为得。今不敢轻议。大抵义理。极多曲折。有难以一切之见。遽加判断也。
礼乐不可去身章附注伊川说。甚爱表记之语一
静坐固好。而不知持心之方。则坐驰之病。于此时益甚矣。
诚意章附注朱子说曰。不知不觉地。陷于自欺。盖比如十分九分实了。一分未实。亦是自欺。须到十分地头。方可免。此所以工夫极细处。前日所教如暮归观猎。亦是自欺之端者。指此等处而言否云云。
所谓知善当为。却又不十分去为。知恶不可作。却又舍他不得。亦就心上说。而是工夫极细处。如程子知好猎之为恶而不能不好。正其事也。今谓比之不知不觉地陷于自欺。有公私高下之分。殊为未然。索性宵小。不知愧耻。亦可谓自慊乎一段。亦为剩说。此外所论。则见得诚意章。指极分明。可喜可喜。
赵致道诚几图说云云。
赵致道以人心属恶几者。诚为可疑。而但朱子以赵说为得。今不敢轻议。大抵义理。极多曲折。有难以一切之见。遽加判断也。
礼乐不可去身章附注伊川说。甚爱表记之语一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6H 页
段。才与自两字。极不同云云。
才与自之不同。看得亦好。而检束就外面说之说。极为穿凿。读书最忌如此也。
反情和志章附注东铭。失于声谬。迷其四体二句。是通言戏言戏动及过言过动耶。抑专言过言过动耶。且所谓出汝者不出汝者。是己与人否。
发声见四支。出于心者。出汝者。皆指戏言动而言。失声迷四体。失于思者。不出汝者。皆指过言动而言。长傲。又承戏言动。遂非。又承过言动。张子之意。盖谓戏本出于有心所为。而人反自解曰无心而偶失。此所谓长傲也。过本出于无心所失。而人反自文曰有心而非误。此所谓遂非也。朱子曰。此正如今法书所谓故失两字。故即故犯。指戏言动而言。失即过眚。指过言动而言也。心与诚。本不必区别。出汝谓出于心。不出汝。谓不出于心。非谓己与人也。
上蔡说出辞气斯远鄙倍。此宜深思而力索。而朱子之说末端。亦曰使审用力之几。此说犹有馀蕴。
上蔡说。务设疑难而终不说破。徒使后学眩惑。故朱子病其如此。既一一说破。使无馀蕴。而因曰。我欲使学者不费思索而自知用力之几。故详论之如此云
才与自之不同。看得亦好。而检束就外面说之说。极为穿凿。读书最忌如此也。
反情和志章附注东铭。失于声谬。迷其四体二句。是通言戏言戏动及过言过动耶。抑专言过言过动耶。且所谓出汝者不出汝者。是己与人否。
发声见四支。出于心者。出汝者。皆指戏言动而言。失声迷四体。失于思者。不出汝者。皆指过言动而言。长傲。又承戏言动。遂非。又承过言动。张子之意。盖谓戏本出于有心所为。而人反自解曰无心而偶失。此所谓长傲也。过本出于无心所失。而人反自文曰有心而非误。此所谓遂非也。朱子曰。此正如今法书所谓故失两字。故即故犯。指戏言动而言。失即过眚。指过言动而言也。心与诚。本不必区别。出汝谓出于心。不出汝。谓不出于心。非谓己与人也。
上蔡说出辞气斯远鄙倍。此宜深思而力索。而朱子之说末端。亦曰使审用力之几。此说犹有馀蕴。
上蔡说。务设疑难而终不说破。徒使后学眩惑。故朱子病其如此。既一一说破。使无馀蕴。而因曰。我欲使学者不费思索而自知用力之几。故详论之如此云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6L 页
尔。今反疑其犹有馀蕴。何耶。
西山说。惰慢之气自内出。邪僻之气自外入云云。
惰慢邪僻。不当分内外。
乐得其道章附注。朱子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上一句。是专言内。下一句。以知对外而言。是又分言内外否。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言众人心中好恶之则不明。故其知觉为外物所诱也。
人有不忍人章。心之知觉之知。与智之是非之端。其间有分别否。且是非之端。于七情为何者耶。
知觉之知。与是非之知。有异。农岩集中。论之甚详。而就智之端上。见得二者之异甚难。今不能剖析也。是非之心。七情之所无耳。
附注西山说四勿绝。四是正心上工夫。此与绝四章注熊氏说有异。熊氏则以为诚意章事。何说为得耶。
愚意。四勿当为诚意工夫。绝四当为正心工夫。
矢人函人章附注朱子说。有恻隐之心。方会动。动是犹感动底意否。若以情发看。则虽羞恶。独非情发乎。且下文所谓动意未尝止息者。亦未详晓。
西山说。惰慢之气自内出。邪僻之气自外入云云。
惰慢邪僻。不当分内外。
乐得其道章附注。朱子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上一句。是专言内。下一句。以知对外而言。是又分言内外否。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言众人心中好恶之则不明。故其知觉为外物所诱也。
人有不忍人章。心之知觉之知。与智之是非之端。其间有分别否。且是非之端。于七情为何者耶。
知觉之知。与是非之知。有异。农岩集中。论之甚详。而就智之端上。见得二者之异甚难。今不能剖析也。是非之心。七情之所无耳。
附注西山说四勿绝。四是正心上工夫。此与绝四章注熊氏说有异。熊氏则以为诚意章事。何说为得耶。
愚意。四勿当为诚意工夫。绝四当为正心工夫。
矢人函人章附注朱子说。有恻隐之心。方会动。动是犹感动底意否。若以情发看。则虽羞恶。独非情发乎。且下文所谓动意未尝止息者。亦未详晓。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7H 页
朱子之意。盖言天地。只是一个生生之理。故动意未尝止息。而人得之以为恻隐之心。故才触便应。才感便动。而不如木石之冥顽。苟无此心。则羞恶辞让是非等情。又何自而动乎。盖羞恶等情。虽若各有分界。而无不本于恻隐之心。此仁所以包义礼智也。
新安陈氏说。欲人以是非之智而择为仁之术。盖仁包四性最为重。而以此观之。则知反包仁。以其发用处故然耶。且格物致知之学。但言虚灵知觉。而不言是非之知。何耶。
才有恻隐之心。便有羞恶辞让是非等心。羞恶等心。用各不同。而莫非成就一个恻隐之心。恻隐是主。羞恶等是奴仆。以是非之智而择为仁之术。此智之所以成就。夫仁而正见仁之包智。何以谓之智反包仁乎。举虚灵之知。则四端皆在其中。而是非之知则有不能该焉。此致知之知所以言虚灵而不言是非者也。
牛山木章附注。范纯仁之女曰。心岂有出入一段。朱子有两说云云。
考朱子语类。孟子牛山之木章第三十二条。问操则存。曰心不是死物。须把做活物看。不尔则是释氏入
新安陈氏说。欲人以是非之智而择为仁之术。盖仁包四性最为重。而以此观之。则知反包仁。以其发用处故然耶。且格物致知之学。但言虚灵知觉。而不言是非之知。何耶。
才有恻隐之心。便有羞恶辞让是非等心。羞恶等心。用各不同。而莫非成就一个恻隐之心。恻隐是主。羞恶等是奴仆。以是非之智而择为仁之术。此智之所以成就。夫仁而正见仁之包智。何以谓之智反包仁乎。举虚灵之知。则四端皆在其中。而是非之知则有不能该焉。此致知之知所以言虚灵而不言是非者也。
牛山木章附注。范纯仁之女曰。心岂有出入一段。朱子有两说云云。
考朱子语类。孟子牛山之木章第三十二条。问操则存。曰心不是死物。须把做活物看。不尔则是释氏入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7L 页
定坐禅云云。第五十四条曰。伊川言淳夫女。却能识心。心却易识。只是不识孟子之意。其下更无他语。而今篁墩凑合此两条。以为一说。常所怪讶。然则今所谓心是活物。或动或静。不可以出入言者。本不干范女事。而朱子于范女。心不劳攘。故不知人心有出入之意。再三言之。此当为定说而未曾有两㨾说也。然则程子出入。只以操舍言之说。何可谓之实取于范女之言耶。
兰溪范氏说曰。虽未尝不动也。而有所谓至静。虽百虑烦扰。而所谓至静者固自若。是说未能晓得。
兰溪所谓百虑烦扰而至静者自若。似指心之本体而言。盖曰本体未尝亡。故才操之。便存耳。
答石子重书曰。直指心之体用。未知以为操舍俱有体用否。此处文义。全未见得。可闷。
石子重以出入无时。为专言舍亡之病。故朱子谓此举心之全而言之。而存亡皆在其中耳。然心之体。固为存。而用亦不全。是亡。言心之全。故兼举体用。而非以存亡分体用也。兼出入两字。有善有恶。谓两字之中。入字为善。出字为恶。非谓入字中亦有善恶。出字中亦有善恶也。兼字。乃且字之意。朱子每多如此用
兰溪范氏说曰。虽未尝不动也。而有所谓至静。虽百虑烦扰。而所谓至静者固自若。是说未能晓得。
兰溪所谓百虑烦扰而至静者自若。似指心之本体而言。盖曰本体未尝亡。故才操之。便存耳。
答石子重书曰。直指心之体用。未知以为操舍俱有体用否。此处文义。全未见得。可闷。
石子重以出入无时。为专言舍亡之病。故朱子谓此举心之全而言之。而存亡皆在其中耳。然心之体。固为存。而用亦不全。是亡。言心之全。故兼举体用。而非以存亡分体用也。兼出入两字。有善有恶。谓两字之中。入字为善。出字为恶。非谓入字中亦有善恶。出字中亦有善恶也。兼字。乃且字之意。朱子每多如此用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8H 页
耳。
程子说司马子微坐忘。即坐驰也。盖心体才思已动。今有执持之心。使之坐忘。则即此执持之心。已是坐驰而非忘云耶。
坐驰之说。得之。
延平先生常言道理日中理会一段云云。
日中。通指日出以后。日入以前。盖对夜里而言耳。非谓日午也。清朝虚明时。正急作静坐工夫之说。甚有病。
求放心章附注。朱子说。或者错看明道之语一段。所谓明道语。即约之。使复入身来之语耶。要在腔子里之语耶。
朱子所谓错看明道语。即约之入身之语耳。
又谓一学者之语曰。今人不知学底心虽放。犹放得近。今公知为学。然放得远。未知言意云云。
放得远近之说。以经营己私为近。治国平天下为远。非常丑差。人性本善。故心存时自多。而不知学者任其自然而不搅动。故心犹放得近。名为学而遽以治平事业自任者。其心飞扬跋扈。为客气所动。故心反放得远。
程子说司马子微坐忘。即坐驰也。盖心体才思已动。今有执持之心。使之坐忘。则即此执持之心。已是坐驰而非忘云耶。
坐驰之说。得之。
延平先生常言道理日中理会一段云云。
日中。通指日出以后。日入以前。盖对夜里而言耳。非谓日午也。清朝虚明时。正急作静坐工夫之说。甚有病。
求放心章附注。朱子说。或者错看明道之语一段。所谓明道语。即约之。使复入身来之语耶。要在腔子里之语耶。
朱子所谓错看明道语。即约之入身之语耳。
又谓一学者之语曰。今人不知学底心虽放。犹放得近。今公知为学。然放得远。未知言意云云。
放得远近之说。以经营己私为近。治国平天下为远。非常丑差。人性本善。故心存时自多。而不知学者任其自然而不搅动。故心犹放得近。名为学而遽以治平事业自任者。其心飞扬跋扈。为客气所动。故心反放得远。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8L 页
兼所爱章附注张子说。以朱子所训释见之。湛一。是气之体。攻取是气之用。特以心之发未发言之耳。是说又曰。饮食臭味。皆攻取之性。性字。若以气质之性性字看得。则湛一与攻取。不无分脚底意。饮食臭味。固是攻取之性。又何㨾心可为湛一之性耶。
湛一。气之本。即人生而静。天之性之意。攻取气之欲。即感物而动性之欲之意。形气之欲。亦发于性。故谓之性虽发于性。而非性之本。故属厌而已。不以累其心。道心虽亦是已动者。而湛一之体。自如而无所累于心。故单言攻取之性耳。
匀是人也章附注。朱子说心元有思。须是人自家主张起来云云。
朱子之意。盖谓心本自能思。惟在人自主张。使之遇物而必思耳。以心宰物之云。恐未甚切。
鱼我所欲章附注定宇陈氏说。人之不能为君子。多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说可疑。
陈氏之意。盖谓人之知不义之不可为而犹为之者。其心以为事势有不得已者而不可不为也。然此只是不能省察耳。苟能省察则实无不得已者。故孟子
湛一。气之本。即人生而静。天之性之意。攻取气之欲。即感物而动性之欲之意。形气之欲。亦发于性。故谓之性虽发于性。而非性之本。故属厌而已。不以累其心。道心虽亦是已动者。而湛一之体。自如而无所累于心。故单言攻取之性耳。
匀是人也章附注。朱子说心元有思。须是人自家主张起来云云。
朱子之意。盖谓心本自能思。惟在人自主张。使之遇物而必思耳。以心宰物之云。恐未甚切。
鱼我所欲章附注定宇陈氏说。人之不能为君子。多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说可疑。
陈氏之意。盖谓人之知不义之不可为而犹为之者。其心以为事势有不得已者而不可不为也。然此只是不能省察耳。苟能省察则实无不得已者。故孟子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9H 页
是亦不可以己之言。最唤醒人云尔。其言自好。恐不必疑。
鸡鸣而起章附注南轩说。义者无所为。利者有所为。未知两为字与营为之为同耶。或谓两为字。与为己为人之为字同。恐非是。如何。
无所为有所为之为字。即为人之为字耳。
莫善于寡欲章附注程子说。但有所向则为欲。此欲字。恐非情欲之欲。是从才于外物。系着上说去耶。
程子所谓向字。似如来说之意。
此章注说。多以寡欲。释以寡物欲者云云。
朱子曰。欲谓口鼻耳目四肢之欲。此即所谓人心也。今当以此为主而舍诸说可也。又何用纷纷致疑乎。以气质言之说。未可晓。
圣可学乎章附注朱子说。诗曰有物有则。今世学者。往往有物而不知有则。此言学者遇事而不得循理云耶。抑谓学者不知穷理云耶。
朱子之意。盖谓天之生人。有物必有则。而人素无穷理之功。故于事物之间。不知其当然之理。是为有物而无则云尔。循理穷理之说。皆说不着。
鸡鸣而起章附注南轩说。义者无所为。利者有所为。未知两为字与营为之为同耶。或谓两为字。与为己为人之为字同。恐非是。如何。
无所为有所为之为字。即为人之为字耳。
莫善于寡欲章附注程子说。但有所向则为欲。此欲字。恐非情欲之欲。是从才于外物。系着上说去耶。
程子所谓向字。似如来说之意。
此章注说。多以寡欲。释以寡物欲者云云。
朱子曰。欲谓口鼻耳目四肢之欲。此即所谓人心也。今当以此为主而舍诸说可也。又何用纷纷致疑乎。以气质言之说。未可晓。
圣可学乎章附注朱子说。诗曰有物有则。今世学者。往往有物而不知有则。此言学者遇事而不得循理云耶。抑谓学者不知穷理云耶。
朱子之意。盖谓天之生人。有物必有则。而人素无穷理之功。故于事物之间。不知其当然之理。是为有物而无则云尔。循理穷理之说。皆说不着。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19L 页
四勿箴动箴习与性成性字。先贤或以为气质之性。或以为本然之性。何者为正耶云云。
习与性成之性。气质之性也。盖本然之性。无不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有不善。其不善者。能习于善而成之。则与气质之性本善者无异。此所谓习与性成也。古人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即此意也。哲人知几。圣人事也。志士厉行。贤人事也。造次克念。省察也。战兢自持。持守也。此二者。通言学者当如此也。今以二者分属诚之守之者。恐未然。
附注朱子说论言箴处曰。下四句。却说四项病痛。所谓四项。指矧是枢机以下四句否。或云四项是兼躁妄戎好看。恐非是。如何。
下四句。谓伤易伤烦已肆出悖四句也。若指矧是枢机以下。则当为八句。若兼躁妄戎好。则当为十句。岂其然乎。我国之俗例。以两句为一句。错谬之大者。不可不察也。
范氏心箴附注朱子说。向见吕伯恭甚忽之。此处当作句读乎。或疑吕伯恭甚忽之而问曰。如此说。人多说得。何必取乎。下曰字以下。即朱子所以答伯恭者。而诵与方问。范从谁学者。未知如何。
习与性成之性。气质之性也。盖本然之性。无不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有不善。其不善者。能习于善而成之。则与气质之性本善者无异。此所谓习与性成也。古人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即此意也。哲人知几。圣人事也。志士厉行。贤人事也。造次克念。省察也。战兢自持。持守也。此二者。通言学者当如此也。今以二者分属诚之守之者。恐未然。
附注朱子说论言箴处曰。下四句。却说四项病痛。所谓四项。指矧是枢机以下四句否。或云四项是兼躁妄戎好看。恐非是。如何。
下四句。谓伤易伤烦已肆出悖四句也。若指矧是枢机以下。则当为八句。若兼躁妄戎好。则当为十句。岂其然乎。我国之俗例。以两句为一句。错谬之大者。不可不察也。
范氏心箴附注朱子说。向见吕伯恭甚忽之。此处当作句读乎。或疑吕伯恭甚忽之而问曰。如此说。人多说得。何必取乎。下曰字以下。即朱子所以答伯恭者。而诵与方问。范从谁学者。未知如何。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20H 页
问即伯恭问。曰即朱子答。而诵与问者之说。得之。
敬斋箴附注朱子说。如何解迫切。解是知字意否。如此看则当以不曾着手。何知迫切与否。意为看。而至下文亦不解迫切。只是不曾做。语势又似反置再倒。如何。或曰当作由字意看。如何。
解迫切解字。作由字意看。大略近之。不当作知字看。
求放心铭。天地变化。其心孔仁。是以仁言天地之心否云云。
其心孔仁。即天地之心。所谓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何疑之有。成之在我。谓天地之化。既成人物。则其心又在乎我而为仁之性也。此则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意耳。
附注答何叔京书曰。其言之得失。自不能逃吾之鉴。所谓其言。何段语耶。或谓圣人及程氏之言。未知然否。
其言当指诸公之言。若圣人及程子之言。则朱子必不以得失字加之耳。
勉斋说耳目口鼻之欲。喜怒哀乐之私。皆足以为吾心之累也。其欲字私字。指情之已流于不善边说来耶。
敬斋箴附注朱子说。如何解迫切。解是知字意否。如此看则当以不曾着手。何知迫切与否。意为看。而至下文亦不解迫切。只是不曾做。语势又似反置再倒。如何。或曰当作由字意看。如何。
解迫切解字。作由字意看。大略近之。不当作知字看。
求放心铭。天地变化。其心孔仁。是以仁言天地之心否云云。
其心孔仁。即天地之心。所谓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何疑之有。成之在我。谓天地之化。既成人物。则其心又在乎我而为仁之性也。此则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意耳。
附注答何叔京书曰。其言之得失。自不能逃吾之鉴。所谓其言。何段语耶。或谓圣人及程氏之言。未知然否。
其言当指诸公之言。若圣人及程子之言。则朱子必不以得失字加之耳。
勉斋说耳目口鼻之欲。喜怒哀乐之私。皆足以为吾心之累也。其欲字私字。指情之已流于不善边说来耶。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20L 页
耳目口鼻之欲。姑泛言人心耳。至于为心之累。则固流于不善。而不可先断为不善也。喜怒哀乐之私私字。是不善耳。
尊德性铭附注答孙敬甫书曰。其间盖有专出于异端。而犹不失于为己。此指陆氏而言否。
答孙敬甫书所云云。恐非专指陆氏。而陆氏当在其中矣。
答刘公度书曰。下梢看得无收杀。只成得杜撰捏合而已。此言穷理不从读书着工。只以持守二字。为讲说之资。故下梢所见无收杀。而只成杜撰而已耶。或谓收杀二字。是收得实践之意而言耶。
答刘公度书所云云。前说恐得之。
朱子说上面一截。便是一个坏子。坏子二字。未知何义耶。
考字书。坏。未烧陶瓦也。坏子。恐是形质之意耳。
草庐说。退陶以为终有伊蒲塞气味。使学者领其意而择其言。而至于黄慈溪之说。反有甚于草庐。退陶之舍此不论。何也。
草庐说。极其狂悖。而退溪已明辨痛斥。更无可论。至于慈溪说。诚有偏处。而终不如草庐说之无忌惮。且
尊德性铭附注答孙敬甫书曰。其间盖有专出于异端。而犹不失于为己。此指陆氏而言否。
答孙敬甫书所云云。恐非专指陆氏。而陆氏当在其中矣。
答刘公度书曰。下梢看得无收杀。只成得杜撰捏合而已。此言穷理不从读书着工。只以持守二字。为讲说之资。故下梢所见无收杀。而只成杜撰而已耶。或谓收杀二字。是收得实践之意而言耶。
答刘公度书所云云。前说恐得之。
朱子说上面一截。便是一个坏子。坏子二字。未知何义耶。
考字书。坏。未烧陶瓦也。坏子。恐是形质之意耳。
草庐说。退陶以为终有伊蒲塞气味。使学者领其意而择其言。而至于黄慈溪之说。反有甚于草庐。退陶之舍此不论。何也。
草庐说。极其狂悖。而退溪已明辨痛斥。更无可论。至于慈溪说。诚有偏处。而终不如草庐说之无忌惮。且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21H 页
深有警于为口耳之学者。退溪之置而不论。其意可见。恐不当一例峻斥也。其所谓正躬行者。必精性理。盖言欲正躬行者。必先精性理。即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之意也。若观上文酌水者必浚其源。食实者必溉其根两喻。则意尤分明。今反看作正躬行。则性理自精之意。何其急于攻人而不暇致察至此耶。此乃气轻心粗之病。不可不痛矫革也。
答俞拓基(壬辰)
文字屡被恳求。而神昏意涸。未易奉副。殊可愧恨。但志苟不立。则岂区区文字所能激厉。且圣贤方册。无非謦欬。诚能常寓心目。则其为警策。孰加于此。紧要之道。惟在自强。不在于觅人文字。以此言之。则文字虽无作。可也。
答俞拓基
岁暮恋深。玆于便中。得领惠书。披慰难胜。但闻身中不无所苦。学业又未精专。俱可虑也。生八月念间。往游枫岳。遵海而南。转寻雪岳。前月晦前始还。病馀远行。惫败益甚。可闷。而海山伟观。生来所未有。亦可慰也。见问自强无间断之道。此无他道。只是才觉自强之功间断。便勿令间断为紧要工夫。朱子所谓才觉
答俞拓基(壬辰)
文字屡被恳求。而神昏意涸。未易奉副。殊可愧恨。但志苟不立。则岂区区文字所能激厉。且圣贤方册。无非謦欬。诚能常寓心目。则其为警策。孰加于此。紧要之道。惟在自强。不在于觅人文字。以此言之。则文字虽无作。可也。
答俞拓基
岁暮恋深。玆于便中。得领惠书。披慰难胜。但闻身中不无所苦。学业又未精专。俱可虑也。生八月念间。往游枫岳。遵海而南。转寻雪岳。前月晦前始还。病馀远行。惫败益甚。可闷。而海山伟观。生来所未有。亦可慰也。见问自强无间断之道。此无他道。只是才觉自强之功间断。便勿令间断为紧要工夫。朱子所谓才觉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21L 页
如此是病。便勿如此是药是也。若外此而别求妙方。则只成閒商量而已。更何益于实功乎。孔子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朱子释之曰。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每见来书。自讼之说。未尝不缕缕。而犹未能少改宿习。何也。若非自谦之辞。则无乃其所谓自讼者非真自讼。故迄无奋发振作之效也。为仁由己。非由乎人。则自强之外。又岂有他道。而又岂他人之所可助哉。是谋。诚非吾所及矣。如何如何。归使甚催。不能一一。
答李梦彦别纸(壬辰)
妇人无主祀之义。疑礼问解。亦言之。冢妇主告。果似未可行。而所谓摄主者。特因其摄行祀事而有此称号耳。既病不能摄祀。则便不成摄主矣。然而犹视同主祀之人。而又使他人代告。事涉殊常。未知其于礼意果如何也。愚意。神主旁题。固不可人人而当之。而至于祭祀祝文。则无宗子之祭。因一时行祀之人。而以其名主之。似亦无妨。如礼记曾子问宗子去在他国章注。若宗子死。则庶子告于墓而祭于其家。亦不敢称孝子某。但称子某之文。及丧礼备要题主祝文所列从子告伯叔父母。弟告兄告嫂告姊。兄告弟之
答李梦彦别纸(壬辰)
妇人无主祀之义。疑礼问解。亦言之。冢妇主告。果似未可行。而所谓摄主者。特因其摄行祀事而有此称号耳。既病不能摄祀。则便不成摄主矣。然而犹视同主祀之人。而又使他人代告。事涉殊常。未知其于礼意果如何也。愚意。神主旁题。固不可人人而当之。而至于祭祀祝文。则无宗子之祭。因一时行祀之人。而以其名主之。似亦无妨。如礼记曾子问宗子去在他国章注。若宗子死。则庶子告于墓而祭于其家。亦不敢称孝子某。但称子某之文。及丧礼备要题主祝文所列从子告伯叔父母。弟告兄告嫂告姊。兄告弟之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22H 页
例。似亦可以援證。故今欲直以令庶兄名书祝曰。庶子某云云。未知如何。退溪所定摄祀事之称。亦似未好。故辄欲去之。盖但去孝字。则摄事之意。不待称而自见矣。愚全无礼学。而重孤勤问之意。辄陈臆见。又敢异同于先贤定论之间。僭妄极矣。惟在审择鄙说。创新难从。则随俗阙祝。亦可矣。
答纯行(癸未)
昨奉草草为恨。此领手书。良慰。示心说。更检则实不曾他往。故送之。而多未莹处。恐未足以为思索之助也。欲得一言以治病中思虑。虽未有所得于己可以及人者。而勤意不可孤。故试以拙语。录于纸尾。而文辞讷涩。不能达意。是可叹也。馀不具。
凡人之情。可欲之事在己则乐。可恶之事在己则忧。夫可恶之事。理所不能无。故不在己则必在人。而在己而忧。在人而不忧者。何也。是以我为重于物也。然以理观之。则物我一体。何可有所彼此哉。故人于可恶之事。不当怨其在己而不在物也。程子曰。放身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老子曰。人之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此言当玩味也。且可恶之事在己。忧之而可免。则忧之犹可也。决无益于免而犹
答纯行(癸未)
昨奉草草为恨。此领手书。良慰。示心说。更检则实不曾他往。故送之。而多未莹处。恐未足以为思索之助也。欲得一言以治病中思虑。虽未有所得于己可以及人者。而勤意不可孤。故试以拙语。录于纸尾。而文辞讷涩。不能达意。是可叹也。馀不具。
凡人之情。可欲之事在己则乐。可恶之事在己则忧。夫可恶之事。理所不能无。故不在己则必在人。而在己而忧。在人而不忧者。何也。是以我为重于物也。然以理观之。则物我一体。何可有所彼此哉。故人于可恶之事。不当怨其在己而不在物也。程子曰。放身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老子曰。人之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此言当玩味也。且可恶之事在己。忧之而可免。则忧之犹可也。决无益于免而犹
圃阴集卷之四 第 422L 页
忧之。何也。其亦妄而已矣。且以疾病言之。忧之非惟不可免。而反有以增益之。其害。亦大矣。且可恶之事。固莫如死。而人之忧死者。非惟不足以免死。而未死之前。先自失其有生一日之乐也。岂不可惜也哉。故以利害言之。亦不当戚戚也。
答纯行
领手书。审夜来气力支胜。良慰良慰。所问。甚深切。可喜。盖人心。放失已久。非一朝操存之力所可顿然妥帖。惟积其功力。渐次收拾。为平实工程。此外更无直截径捷之路。朱子固已言之矣。今以来说明之。方格一物而心忽为他事引去者。正坐此心习惯于放逸而然。此出于不知不觉。诚无奈何。而但已觉之后。则操纵之权。便在于我矣。目下正好收拾。而不此之为。追恨于无可奈何之地者。何也。许多思虑。都从此起。其害罔有纪极。岂但无益而已哉。大抵求心之人。无不被此作魔障。不可不察也。苟于此悟入。则持敬之法。更无别法矣。心说谨领。馀不具。
答纯行
领手书。审夜来气力支胜。良慰良慰。所问。甚深切。可喜。盖人心。放失已久。非一朝操存之力所可顿然妥帖。惟积其功力。渐次收拾。为平实工程。此外更无直截径捷之路。朱子固已言之矣。今以来说明之。方格一物而心忽为他事引去者。正坐此心习惯于放逸而然。此出于不知不觉。诚无奈何。而但已觉之后。则操纵之权。便在于我矣。目下正好收拾。而不此之为。追恨于无可奈何之地者。何也。许多思虑。都从此起。其害罔有纪极。岂但无益而已哉。大抵求心之人。无不被此作魔障。不可不察也。苟于此悟入。则持敬之法。更无别法矣。心说谨领。馀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