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书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0H 页
答张羲伯(升泽)别纸
 宗家祀事。有故不行。则势将设行于支家。而将奉主乎。抑用纸牌乎。用纸牌则似有告由之文。且无祝单献。于礼何如。
宗家有故。则支家以纸牌。无祝单献行祀。乃情礼所不容已者。若告由文。则设位陈蔬果后。乃设位纸于位上。焚香降神而告曰。今以某亲某官府君远讳之辰。宗家有故。权行于此。敢请尊灵降居神位。恭伸追慕云云。如何。
 先妣祥。与亡兄忌同日。而欲先行忌祭。则说者以为子先父食。未知何如。
殡祥忌祭。揆以礼意。新旧之奉享有别。仪节之烦简又异。与其拘尊卑而先祥后忌。宁从便顺而先忌后祥也。酌处之如何。
答卢允行
迷儿历高轩。奉惠书而来。备悉体安。为慰。倾家赀。散穷贫。只以轻装。流寓修道山中。此地盖罗末申昉之所隐遁。而因得名者也。天予此芘难之善地。无乃善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0L 页
心所感应耶。福枢行年八十。竟遭板荡。离亲戚辞坟墓。滞于墨坊山中。此亦古沃州山也。支离寄世。只切慨叹。儿辈所寓。距贵寓。仅一舍地。死生契活。与之偕焉。为差强人意处耳。
答周致俊(滈锡)
恋里惠问。令人沈疴祛体。俯示不迁位之当初单设。实欠情礼。今因庙宇之重新。既有论议。则具由以告。而并设配位。如何。
答都云五(右龙)
到今稀年。犹忧其未能于温习古纸。是诚收榆之至意。然实非衰暮精力可及。惟讨得一个心要是处。静以理之。坚以守之。为盖棺前事如何。年事。峡农不如野田。来头济接。只切无益之念而已。
答李鲁源(万洙)
先王考碣面之题。寒洲以为先生字为可云。故福亦不明其可否矣。今更思之。则书以公字似惬先王考公谦虚之德。且墓碣为子孙所竖。而以子孙称先生。若非舆论所归。反有所未安。幸深量善处之如何。先公墓铭。重违孝恳。敢此奉副。然辞拙意涩。无以阐发潜光。须更求他处。俾无遗憾。千万。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1H 页
答郑若中(趾善)
愿言中获奉连被稠扰。纵未得深叩其中。观于外而可知已。袖示疑目。拨昏贡答。可以窥浅深矣。抑尝闻之。穷理贵于就平易处白直理会。理会得多。其远大者高深者。自当有次第脱然矣。一见倾心之地。敢此妄告。傥不鄙斥之否。恐恐。
  别纸
 不考文注文书名也。是何等书也。
文者。书之点画也。形像也。周礼司徒。教民道艺。而书居其一。然则许东阳所谓书者。即字也。名则字之声也。如天字之形。是书。读之曰天。是名。考者。欲正其字形及读之声音。是也。恐当从。
答郑若中
拜书日。始知遭期制巳月。懿隆痛深。乌得不如来谕。且服体积月床褥。虽承于向歇之后。献虑深矣。书册之工。缘此倚阁。恐不足为忧。此心此理。随处操存。随时体察。且将书册中。平日所熟讲义理。潜思细绎。常使警惕之心。胜昏怠之气。自可见分寸之进。而亦足为调病之方。试依此勉勉也否。俯示定性。书中定性。犹累于外物。与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果无小异耶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1L 页
云云。诚有所可疑者。然盖定性之累于外物。则是偏系之病也。外物之触形动中。则是感应之妙也。岂可以此證彼哉。大抵人性之动静。止于理安于理。则事至物来。一循于理。而静亦定。动亦定矣。徒知物之为外。而不知理无彼此。是分理与事。为二致。固不可也。若又认物为非外。而不以理准则。则是中无主。物来夺之。亦不可也。一部定性书。须将此意读之。如何。
答郑若中
向谕天理人欲交战于中。苦无快活底时节。无乃持敬之工。有未至而然耶。盖敬者。主一心而敌千邪者也。苟能从事于斯。终日如在行阵。无小问断。则人欲自当退听。天理自当昭著矣。依此勉勉如何。朱书疑目十条之俯示。具在讲录刊补。高明或偶未之见耶。
答郑若中
向在犹慰。今书又到。温理思传。新知日富。慰仰满万。更愿勿入穿凿。勿立崖异。惟于义理切实处。一一理会。教彻头彻尾。体之心而安。措诸事而裕。然后自有无限意味。高明想有得于此矣。若未读已读。俱是这㨾人。虽读得千遍。何益之有哉。福也之到老无成。政坐此病。故敢此奉告。傥不以下体弃葑菲否。仄闻贵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2H 页
邑明府。方有意于武城弦歌。使高明。处重任。兴起多士。想讲习讨论之地。其效岂止学半而已哉。
答郑若中
来谕有曰。人心道心。相为始终。此非所望于高明也。高明果以语类所谓道心为主。则人心亦化而为道心云云。为人道心相为始终耶。观于化而为三字。可知人心之听命于道心者。乃是合于道心。而不可直谓之道心也明矣。又曰。原于性命。而不能直遂。为形气所掩。则不得不谓之人心。生于形气。而为道心所制。一一中节。则不得不谓之道心。似带得病气。盖人心道心发出之界境有异。则道心之差。谓之人心。可乎。人心之善。谓之道心。可乎。若以人心之善者。谓之道心。则人心。只是恶一边。何以曰上智。不能无耶。大抵吾辈看文字。未能深思体验。轻易说去。有未免毫差千谬。诚各自惕念处也。
答张子顺(基英)
示谕虚送岁月。志学无成之叹。是诚吾辈通患。苟求其故。不患学之不成。惟患志之不诚。如持志诚。安有终不成之理乎。昔子曾子以诚笃而至亚圣。则诚笃二字。学者所为准而用力处也。学云学云。口耳云乎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2L 页
哉。若不务根本。而专事枝叶。或以文字。或以言语。知虽有馀。而行有不逮。详于讲究而略于践履。言行不相顾。心口不相应。虽曰为学。而敢望其有成哉。窃想高明有得于师门。匪不深且至矣。尚有不成之叹。无乃用力不诚之致耶。工匠小技也。其教也。只是规矩绳墨。至于巧艺。则任他心得之如何。况于学道者乎。惟高明益加勉力。俾得成就。以毋负侪友之望也。
答李景晖(以键)
不嫌僻而委顾尚感。况继以中路。书与诗乎。窃覸执事博洽之见。亢直之气。坚确之操。能向里鞭辟。从外韬锋。则当为渺然世一等人物矣。勿谓年衰。时加懋敏。以副期望。如何。三韵留作案实但荒拙无以奉酬。只以其一草草塞责。一览丙之。是仰。
与李景晖
自入峡来。病益深而神益昏。知旧寒暄札。一切废却于执事。未有一字慰。傥谅恕否。幸勿以无益之悲为悲。惟寓心于孤孙成就。以卒渠父未卒之绪业。如何。福枢到今情势。死于父母坟下荣矣。屡理归装。以病旋止。有何见忤于神明而然耶。余于贤器之归也。欲言则有所不忍。欲无言则亦非情也。抖擞昏精。草草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3H 页
搆数行文以呈。岂料此物。为此文于贤器耶。悲夫悲夫。
答都河应(源默)别纸
 朱子答郑子上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图解注曰。动静者。所乘之机。由此观之。则动静者。气也。所以动静者。理也。
来谕恐得之。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朱子曰。其定之也。所以一天下之动。然以图解元注看。则似有自定之义。未知如何。
当以定人看。而自定之意。在其中。
答崔肃仲(正基)
福迂僻钝滞。见贤如渴。匪意如执事者。远远戾止。才接数语。自切见晚之叹。嗣后拜书。雅丽词采。深远意寄。非泰之友也。未尝不三复叹赏。况审经候连卫者乎。不幸吾岭比变。往往奔趋功利。年又大札。奚暇治礼义哉。惟执事能不淄于俗。优游清凉等地。苟非求道之至意。何能容易办此哉。窃想昭旷胸次。必有异于㫰昔者。然自视欿然。犹以为閒言语閒追逐。于此尤可见。进修之笃。自无待于外矣。不任艳仰。来谕。牣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3L 页
幅微意。欲采荛言。以助竿进。奉读未半。汗下竟趾。目今邪说横流。非一苇可抗。为吾徒者。断当闭门自靖。从事于学问思辨行五者之目。而慥慥不已焉。纵未得兼善。亦可效受中以生之责。于胥勖兮。夙夜箴集说。此吾未成文字。不敢出而示人。俯谅如何。
答朴应弼(灿培)
金友夏仲。袖惠书而至。以审泉声岳色中。日与宾朋书史。为消遣世虑资。岂非天饷之清福耶。谬询仪礼丧冠三梁。孟懿子缁布冠五梁。其立制必有意义。而不见于经文。窃惟三为阴阳之合数也。凡丧礼。必象阴阳。而以三为主故。不但丧冠为三。抑领之三加。带之三重。皆是耳。若乃缁冠。则象人之受中。而得五行之秀。故特于居首之冠。取天地之中数。要为百体之标准耶。臆陈。以俟明教焉。
答李舜文(赫明)
示中真乐二字。顾余七十年经历。非忧愁则胶挠耳。更有何乐。可以为执事道也。请申来谕。大抵事亲承顺。而至不戚戚。则其乐何如。朋友切偲。信从者众。则其乐何如。闺门斩斩。兄弟怡怡。则其乐何如。学究天人。赫命常目。验于事为。无小差谬。则其乐何如也。然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4H 页
乐由辛苦而后生。政不可以朝夕期速效也。以颜子所乐言之。若未要做颜子工夫。先要求颜子之乐。则其不为强颜自好者。鲜矣。求乐而差。恐不免流于异端。未知意下。以为如何。
答宋羽卿(鸿逵)
来谕心勿忘勿助长。退陶先生释之。以非著意非不著意之间。而此间字。如何以用功云。然非著意非不著意。乃是用工夫处。非有别般工夫。在于非著意非不著意之间也。大抵持养之工。才涉著意。则便有助长之病。才不著意。则入于坐忘之归。故只著些子力去。提省照管。他便了此学问之紧要。而儒释之所以分也。
答朴源叔(洪默)
谬询自是仪文变节。愚何敢容喙。大抵间一代。取孙行为后。自白乐天始。而乃侍养也。非继后也。礼书。元无为祖服斩。则只服本服之外。以素服素带。心丧终三年。恐当至于户籍。则明斋尹氏。家祖则书之曰继从祖。而父则填之曰生父某。谱书则吾南。或有中空。而书嗣孙某。以此谅裁之。如何。客丧而承讣晚者。以成服日计。二十七月之实数。而如礼追行练祥禫。有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4L 页
先辈明文。或可为一證否。先亭记。抖擞昏精。草草搆呈。然高文大笔。世自有人。何必强使拙斲。血指汗颜耶。
答李绘志(绚基)
贤胤远顾。又辱惠疏。感感。罔知攸谢。就审新元侍奠馀。哀体神支。遭此极否之世。见知之明。能教子。度义于胥动之中。诚意之笃。能使诸族。归顺于浪费之馀。如哀真为人所难为者也。曷任艳仰。
答卞乃明(龙钦)
来谕以尧汤致中和之圣。遇水旱非常之变。而中和之功。不能遏非常之变为疑。然此乃气数之适然。譬如一日之明。而或有晦。一时之温而或有寒者也。
答金乐汝(頀林)
考槃精舍重建。已至讫役。苟非执事诚力。何能办此哉。谬托精舍记文。顾玆癃废。不是做文字时节。然其在尊卫之地。义不敢辞。敢搆呈。古人云老人文章。如秃笔写字。全无精采。况如福枢之本来蹇拙者乎。自笑其不知量也。
答洪定汝(麟佑)
乐有贤父兄。今于胤肖益信矣。不远百里。二年再踵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5H 页
门。如福无心得者。加以昏耗。一未开发于求益之地。其于俯嘱之意左矣。以若美姿性。益尽义教。何恨无成就也。
答吕南叟(轸奎)
示谕缕缕。足见近日自省之笃。若讨得一个是处。而应去了沓至外务。则是亦吾实地中事也。何失心之有。窃恐执事。志气阔大。而易流于汎滥。聪明有馀。而间用乎博杂。异日或欠收敛结杀之功。幸切问近思。克绳家学如何。士相见礼笏记。连毬稠扰。未及梳洗。当从后副教矣。
答吕南叟
衣制变易。乃剥肤之忧也。欲效一言以死。而尚有晚时之叹。卒卒搆草之地。不暇合议。遽尔封函。送之郡道。则皆不受。故不得已直呈政院。大抵告君之辞。以辞逊理直为主。而遣辞之际。恐有过直之嫌。主臣主臣。来示中多小话。皆是格君之非。而恨未及于封函之前也。
答李致猷(道默)
俯示心即气。心即理。心兼理气三说。到今千岐万途。果如来谕。如福迷劣。何敢容喙于其间耶。虽然。朱退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5L 页
既以合理气为言。则后生晚学。恐不若从是训之为得。未知如何。
答宋希若(镇庠)
临事做去。若无大端悖理。及其了勘违划。十常八九云云。可见自省之实工。收榆之至意也。大抵吾辈心与事。每每不相应。做时不如说时者有欠。平日持养。故致有此耳。幸加勉如何。
答吕春可(震龙)
谥状之托顾。余平日景慕之私。非不欲敢竭鲁钝。而素以无文。近益昏耗。虽知旧寻常书札。动纸引墨。倍费艰辛。况于重大文字乎。幸从他有德有言者。搆成一通。不但无憾于揄扬之孝心。抑亦眷恤老物之至意。俯谅千万。
答李奎应(万膺)
承审冤窆在迩。其间悲恼。乌得不尔。俯询疑节。令季虽支子。既非异居。则实是同宫。祝文与赠玄纁。春府似当主之。祝式。寒冈集日月不居。奄及初虞下。有悲念相续。五内如燬。玆用清酌庶羞。荐其虞事。尚其飨之。已有定式。依此用之如何。
答金众楫(济铉)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6H 页
匪意获奉耑翰。靠审动引崇穆。以干蛊之才。忠信之行。处此胥动之世。能安心坚坐。其素执可知也。先叔考柏后公遗文。已至锓绣。苟非佥贤敏事之诚。岂绵力可办哉。情馈饮辄清肺。一犹感佩。况此再乎。寓箱冷淡。无物成往来之礼。可愧可愧。
答孙礼卿(昌铉)别纸
 乡饮礼笏记图式宾酢主人条。不曰觯而曰实爵授爵奠爵。主人酬宾条。不曰爵而曰实觯授觯奠觯。何义。抑有阴阳之义耶。
爵小而容一升酒。觯大而容三升酒。故初以爵。为相敬也。后以觯。为相欢也。恐非以阴阳言也。
 承重者。居祖母丧。既而母亡。则何服为重。而书疏自称云何。
问解。祖母既葬而母未葬。则当服母服。母已葬则还服祖母服。祖母既练。则还服母服。观此。可知其祖母服为重。至于书疏。则自己与人。恐当称哀孙。答人书疏。恐当随所问。有哀子哀孙之别。未知如何。
答郑孔厚(载善)
示谕名虽治生。而家计辛酸。固有命焉。君子不为苟免。若乃名虽读书。而田地荒芜。则是诚在我。非可忧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6L 页
者耶。夫士不学则已。学则常思不得不措之训。即物观理。随事度宜。又以书册上义理。浇灌胸中。罔有间断。则不自知其日进于高明广大之域矣。何忧乎荒芜哉。谬询是义理肯綮处。顾玆蔑识。何敢容喙。重违勤教。略取数三条塞责焉。其他。幸俯谅而深思。自得之是望。
  别纸
 赵起伯问。人之气质之不齐。以其所值之气。而为清浊粹驳。则天地之气。亦有邪正乎。李先生曰。以二五难齐不一处言之。其不能但有正而都无邪也。是以。人物之生。禀受之际。因其年月日时之难齐。而有清浊粹驳之殊。然则其所有正有邪。乃是阴阳五行之交错。而天地本然之气。岂有邪乎。
朱子曰。气禀不同。且如天地之运。万端无穷。其可见者。日月清明气候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也。若日月昏浊寒暑反常。皆天地之戾气也。人若禀此气。则为不好底人。然天地一元之气。有正而岂有邪乎。此则论断自在。恐不必疑也。
 无极而太极。辨之者。或以标准言之。或以至极言之。或以至实言之。何所适从。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7H 页
朱子曰。太极得名。自为至极之极。而兼有标准之义。又曰。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存。此三者。犹可通看。然观于之义二字。可知直谓标准之为未稳。未知如何。
 致知。在格物。知在我。物在彼。先致在我之知。而后格彼物之理。工夫次第。当如此。是以补亡章。言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无乃互为先后耶。
欲致吾之知。须在格物之理。吾心之知。岂悬空而可致哉。互为先后之说。恐有病。
 物格而后知至。章句云。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然则知所止三字。恐是工夫之极处。而反在意诚之前。何也。
知所止。是知之功效。非行之工夫。故在意诚之前。
答郑孔厚
先公行录。孝恳勤挚。三辞不获。有此塞责。然其不满意者。向与忠汝。有所论定。盖此友之于先公。其知之审。必非远外福也之与比。况其揄扬文字。与其纤悉而有爽实。恐不若疏略而有未尽。未知盛意以为如何。丧礼疑问。略略条答。视至如何。
  别纸
 服人遭国丧。先儒云。既服公服。则不可以私服。重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7L 页
累之。在遐乡无官之人。亦同此制否。
寒罔先生曰。昔诣李先生门下。适值国丧之时。先生不许期功成服。其所谓成服者。即世俗布带也。先生曰。头戴白笠。腰有私丧布带。一身而兼公私之服。可乎。今若具冠绖衰裳之制。虽未知其必当。亦不敢止之。据此。在殡侧。服冠绖衰裳之私服。有出入。服国服。恐当。
 继祢之宗将葬。朝祖于祢庙乎。宗家庙乎。两处皆行。则当何先。
祖祢异庙。则葬前二日。先祢。又明日。适祖。载在仪礼。
 
亲忌隔在数日。遭功缌之丧。而丧家无他亲戚治丧。则将何以处之。
寒冈先生曰。功亲。当废祭而奔哭云。则况无他亲戚之可治丧者乎。
 坟墓遇贼所毁。而孝子既见尸柩。则有服否。
通典杜夷议。冢墓遇贼毁发。依改葬服缌。何修之议。止侵坟土。不及于椁。可依新宫火三日哭而已。据此则有服与否。第观所遇之如何。
 父死未练而遭祖母丧。则父殡朝夕上食。当素馔否。若尔则朔望奠。亦不用肉耶。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8H 页
朝夕上食。既为素馔。则朔望奠。亦一例。
 父之小祥前。祖母亡者。常服齐衰否。父之小祥已过。而祖母小祥前。亦服齐衰否。大祥后亦然。则以齐衰终三年乎。
祖母葬前。服祖母服。既葬还服父服。如是互服终丧。恐合礼意。
 丧中无禫。先儒已言之。而或曰祖丧中。不可行父祫。父丧中。不可行祖祫。祖母及母丧中。父祖之祫。不可废。此说何如。
父祖吉祭。不可行于丧中。已著于问解续。
答郑孔厚
俯询庙内。祇奉不祧一位。则因行忌祀于仍安处。似便宜。祝辞干支下。称孝曾孙。恐非世代迭迁之意。改以孝几代孙。似合礼宜。至于行祭前行素。无关远近。自是交神之道也。此则已有先儒明文。恐不必疑也。未立主而纸榜行祭。与既立主而有故。设纸榜。常变不同。依退溪先生说。先参后降。恐得宜。至若节荐。则虽无庙家纸榜行之。岂非古人有酒食则必祀祖考之义耶。恐不可废。
答尹仁载(宅逵)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8L 页
心经。古人谕之以神明。等之以四子。诚为学之指南也。果能循环熟复。心与理相涵。见处益精。行处益惯。使知行并进否。漏器盛水之叹。风霜震剥之馀。势固然矣。然今日读。明日读。读之不已。安知无沦肌浃髓。有欲忘不得之效耶。谬询。略贡愚见。其有害理。幸回示而砭药也。
  别纸
 心经首章注。察夫二者之间。所谓察者。非二者之外。别有一心以察之也。果以何者察之欤。此等处。或有差毫釐。则易流于以心观心之病。
以此心本然之权度。审察其发于形气乎。发于性命乎。岂其以心观心哉。
 先儒云。虚者。心之寂。灵者。心之感。则疑虚是体灵是用。而又曰。虚灵。心之体。知觉。心之用。何也。
虚灵。是未发底知觉。知觉。是已动底虚灵。故单言虚灵知觉。皆兼体用。惟待对说。则相为体用。前辈亦有言之者。
 上帝临汝章。愚谓二字。讲录曰。愚字。当为西山自称。而但他处。皆引本注。不应于此。独入自注。为可疑。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9H 页
篇内愚谓条二。而牛山章。已引朱子本注。则此亦朱子注。而非西山自注。可见矣。
 视尔友君子章附注。周之卿士。讲录曰。总指风雅中所称周卿士而言。尤庵曰。指武公。未知何所的从。
退陶曰。因论抑诗。兼指诸作者而称美之。盖武公。亦在其中。然似不可单指武公。
 坤之六二章小注。觉轩蔡氏曰。寂而理之体无不存。感而理之用无不行云云。又曰。虚灵知觉。不能不囿于气云云。
心字离了理。不得离了气。不得妙合理气。故先辈或有指理而言。或有指气而言。
 天命之谓性章。戒慎是未发工夫。慎独是已发工夫。然则戒慎之慎字。慎独之慎字。有异否。
两慎字。只是一敬字。
 迁善改过章附注。勉斋黄氏云云。惩窒。是正心事。迁改。是修身事否。
退陶先生以为惩窒似正心。迁改似修身。然亦可通言。故损之象。程朱以修身言。益之象。以正心言。恐不必苦苦分属也。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49L 页
杨罗李静坐求中之说。讲录曰。三先生性本沈静。以不求求之故。无病而有得。尤庵曰。按语类。罗先生终恐做病。又曰。延平这个。亦有些病云云。此二说。皆援引朱子。而一曰无病。一曰有病。
静而涵。动之所本。故略略提省。体认未发前气像。虽若已发。才体认过。便即放下。依然在未发界中。常常如此用工。到得熟后。不待着意体认。而自然知觉不昧。是为无病而有得。苟非沈静笃实如延平。则终恐有病。易流于异学。为后学之切戒也。
答李明应(晋焕)
令从侄代服一款。近考先先生默轩集中。贺循曰。父死未殡而祖亡。则服祖以周。今若祖死未殡而父又继亡。则其子以不忍死其亲之义。亦似从服祖以周之例。且其祖丧之时。父既生存而未及成服。则其子亦不当用受服之仪节。此则已有断案。何容异议于其间哉。今令从侄。虽代重。更为告由归正如何。顷对时。只缘匆卒。且神识迷昧。所记者。惟小山所云贺说虽如此。而司马操所谓外襄终事。内奉灵席。练祥禫不可无主者。可谓合天理顺人情。可为一据。故致有此未及照管。然在贤史所处。恐不若从先祖之为愈。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0H 页
玆奉告。俯谅千万。
答郭鸣远(钟锡)
俯惠书如对七年面目。感镌曷容云谕。靠审经候连卫。一偻一伛之得宜。深为吾道贺。犹以旧学渗尽。新工废格为忧。大抵吾辈进修之工。常有不自满之意。然后可进高明广大之域矣。不任叹赏。福枢朝暮之年。避地伽峡。实出于藏名秘迹之计。而此亦时人已知处。反不如杜伏故庄之为愈也。
答崔天翊(琼汉)
承审利诱云云。寔出于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之至意也。能随地度宜。可避则避之。不可避则不避。虽由由然与之偕。而不害为内自省之一助。有何加损于避不避也。三清洞。即桐溪先生桑梓之乡也。尚有遗芬剩馥。贤史之置别业于此。岂特取辋川之林风山月哉。尤可艳赏。
答金稚受(镇祜)
向书中鄙所云云。果有大原头丑差。则宜其高明之三复未晓也。高明以气质性。谓于已发上。可指而名之云。然其发也。若无根柢之具于内。则从何有感外之发哉。盖气质。亦禀于天者也。故无论发未发。而止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0L 页
训禀受曰性。则谓之已发后可见则可。谓之已发后可名则恐不可。大抵方寸中。只有个理气而专主理言。为本然性也。兼气言。为气质性也。以朱子说考之。气质之性。便只是天地之性。只是这个天地之性。却从那里过好底性如水。气质之性。如著些酱与盐。便是一般滋味。此真齐头并据之谓耶。更思之。如何。
答尹忠汝(胄夏)
承审棣床学履连卫。葛塾饮礼。嘉围讲讨。诚斯文不易得之盛举。不任艳仰。福六十年所戒。只在毋自欺三字上。到今 恩命。荐降欺罔之罪。有所难逃。中夜以思。身不贴席。非不欲更理几卷残书。以补黥刖之馀。而不但桑榆之光。理无远照。家忧世故。又从以妨夺。其亦命之穷矣。幸高明视以为戒。及时懋敏。如何。谬询旧茫新昧。草草供答。如不中理。毋惜驳正焉。
  别纸
 宗家立后后。当改题。而尚今迁稽。是甚未安。因节祀改题。而题主前后。似当有告。制示伏望。
告文恐当曰小孙生晚。今当承祀。乃于明日某甲。式遵典礼。合荐精禋。改题显祖考某官府君。为显高祖考某官府君。显祖妣某封某氏。为显高祖妣某封某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1H 页
氏。(以下诸位。皆当依此书之。)世代推迁。不胜感慕。谨以酒果。先告事由谨告。此则因大山先生祝式。而略随时宜。或可用之耶。
 朱子曰。凡正体。在乎上者。谓之下正。犹为庶也。十反九覆。未得其旨。
正体。谓祖之适也。下正。谓祢之适也。已虽为祢之适。而于祖。犹未免为庶。
 本生丧中所后禫服。李陶庵云。私亲与所后服。不可杂错。当待所后服尽后。方可服私亲服。此说可疑。
本生丧中。过所后祥。而祥后之服。则为微凶而向吉矣。方身在粗缞之中。服此向吉之服。于人子心。安乎。陶庵说不可晓。
 无极而太极。这而字。作然字看。作者字看。作语助看。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作三层看。如何。以动静。为太极之用。阴阳之本。若何。
无极而太极。而字乃承接之意。若作然字者字看。则恐非周子本义也。太极动静阴阳三层之说。与夫动静为太极用之说。又非朱子解义也。
 朱子曰。以阴阳而言。则义体而仁用也。以存心制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1L 页
事而言。则仁体而义用也。既曰人极。而不取存心制事之意。而取阴阳之义。何也。
此图说。本为发明易义。则可不取阴阳之义而言之乎。
 朱子曰。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有动静。是动静。归重于理矣。又曰。太极理也。理不可以动静言也。又勉斋曰。太极。不是会动静底物。动静。阴阳也。是动静。归重于气矣。易言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太极图。先言成男成女。方始言万物。何也。
原其动静之苗脉。则气必由理为动静。故朱子说如此。论其动静之著见。则动静是形而下者。而理不可以形下言。故朱子后说及勉斋说。亦如此也。易之言男女于万物之后。以形化言。太极图之言男女于万物之先。以气化言也。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伊川何取以为颜子尝闻春秋之义也。朱子语类。虽有解释。而莫之领略。
夏时殷辂周冕韶舞。即一王之正法。春秋。即一王之大用。则是非颜子所尝闻之准的耶。
 意当听命于心。则必也心得其正。然后意可诚焉。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2H 页
而此言先诚其意。则莫是倒用工夫欤。
心无形影。若不于发处用工。则将何处下手乎。
 章句释明德。元不说气。而陈北溪云。理与气合。所以虚灵。虚灵。是心之本体而兼说气。何也。
章句释明德。若以为元不说气。则语类。何以曰气中。自有个灵底物事。北溪所云合理气。此为千古定案。孰敢以虚灵者。理也非气也。歧贰之哉。
 未发时。似有格物工夫。程子曰。静中须有物始得。既有物则其有格之之工。可知。虽在静中。常常照顾吾心敬欤非欤。此便是格物。不如是存养。不得。
静中有物。是未发时存养工夫。而非格物明矣。高明试思。格物时。此心动乎不动乎。既动则不可属之未发。而未发时。岂有格物工夫哉。
 诚于中。形于外。朱子亦有从真情说处。以诚于为善看。似亦可通恶底。真实无妄则似不成说。
诚中形外。善恶固无间矣。朱子以恶之诚中形外。有从真情说处者。非真实无妄之谓。而乃是实情之谓。此诚字。与中庸诚字。不同。只作实字看。如何。
 四有。乃气之发。而特言于正心条。五辟。乃理之发而特言于修身条。何也。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2L 页
四有。乃心之所发。五辟。乃身之所接。故各因其所发所接。而分属如此。非以理气论也。
 人心如船。道心如柁。此从人心发处言耶。若统举人道心比。则人心为主宰。道心为资具。可乎。
行船之主宰是袉。而使船不入于狂涛险滩之中。则人心之于道心。一一听命。而不陷于邪妄者。果非道心之为主宰乎。
 戒惧乎不睹闻。似是大学之定静安地头。慎独之加谨。似是虑得地头。
定静安虑得。功效之相因也。戒惧谨独。工夫之相须也。其工夫切效之地头有异。则恐不当强为牵合。未知如何。
 仁义礼智之得于心者。皆德也。其言达德。惟智仁勇而已耶。智仁。自是五性中名目。而勇字之根由苗脉。可得详闻乎。
非三德。无以行五达道。故特言智仁勇。而勇字从用从力。是用力果敢底意。属乎气也。大山曰。配道义。为义理。勇不配道义。为血气勇。就性上。求勇字则过矣。
 诚字。一篇之枢纽云云。
户之抠衣之纽。皆居中而挈四外者。此书言诚乃在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3H 页
中散万事处。以明一贯万事之妙。自此推而上之。以至于天命之性。是诚之原也。推而下之。以至于上天之载。是诚之妙也。盖居中而统上下。故曰枢纽。王氏所谓下半部诚为张本。岂其然哉。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德者。得是道之谓也。则至道。在于至德之中。有何凝之可言。章句谓其人者似是。而朱子又曰。道非德不凝。何也。
道是公共底说。以人体之后。方可为德。故道必聚成于至德之人。朱子所谓道非德不凝者。不须致疑。
 质诸鬼神而无疑。章句云。鬼神者。造化之迹。不以二气之良能言之者。亦有义欤。
此鬼神。盖指天地也。故只言造化之迹。而不言良能。
 诚与敬之分。可得闻欤。
一者。诚也。主一。敬也。敬生于诚之始立。诚成于敬之所积。此岂非一而二。二而一者耶。
 人心所系着之事果善。则夜梦见之。莫无害否。程子曰。虽是善事心是动。凡事有兆眹。入梦。梦却无害。舍此皆是妄动。然则夫子梦周公。非是系着之善心耶。
凡梦有所系着。如吕东莱所谓考之梦寐。以卜其志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3L 页
之定与未定。须于此等处。常常体察。惟此最可验学力。是也。有所感应。如朱子所谓某平生。每梦见故旧亲戚。次日若不接其书信及见之。则必有人说及是也。然则夫子之梦周公。实有感应之道。岂系着而然耶。
 巍庵说。心性之分。可得闻欤。南塘说。性有三层。未得其详。
巍,南两说。愚亦未得其详。盖本然之心。具了本然之性。而谓之纯善。气质之心。具了气质之性。而不能无恶。至曰气纯于本然。此则巍庵分心性之说也。一原之性。属之太极。而谓之人物皆同。异体之性。属之五常。而谓之人与人同。物与物同。万殊之性。属之气质。而谓之人人不同。物物不同。此则南塘三层性之说也。然巍庵说则不免二心二性之病。南塘说则所谓异体万殊。已包于一原之中。不必分言如此。
答尹忠汝
来谕检性而性自偏。用敬而敬不立。无乃用功有间断之致耶。须一日十二时。点检吾心神事为。存在时几何。流放时几何。得宜时几何。失宜时几何。时积而日。日积而月。月积而年。常常如此。则性偏自去。而敬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4H 页
无不立矣。若知而不能速改以自新。谩向亲知。说道以自表。其不改之实。顾何益于己哉。勉旃勉旃。
答尹忠汝
祖先之气。即天地之气。子孙之气。即祖先之气也。祖先虽殁。而子孙尚存。则如火传薪。其气之根于理。而日生者固无穷。故其祭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此一气感应必然之理也。若以初祖先祖之祭。为虚设则昔贤。岂创之耶。
与尹忠汝
向谕理气体用。恐不可以一槩论也。合而言之。理非静有而动无。气非动有而静无。故动静者。气也。所以动静者。理也。理气俱静为体。俱动为用。分而言之。理自理。气自气。故理自有理之体用。气自有气之体用。若但曰理体而气用。则似未稳。更思之如何。
与尹忠汝
居敬穷理。日有进极否。大抵才性颖敏者。见理也易。易故其得也浅。鲁钝者。见理也难。难故其得也深。愿贤史以颖敏。而加鲁钝之工。如何如何。
答洪舜经(在谦)
惠书如续。不知岩未罄绪。就审经体动引崇穆。讲贯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4L 页
之暇。又能历览名胜于金溪。稳承至论于陶山。饱赏遗躅。想昭旷胸次。尤有异于研性治文。岂无长长新耶。不任艳仰。福枢去益昏惫。房户间起坐。尚须人。竟为无闻之鬼。愿执事视而为戒。趁此光阴。不至晚暮。慥慥不已。以副吾党之望。如何。
答李启道(承熙)
示谕衣裳揖让。门分户割。好生彼我之界。诚慨世之伟论。然此必由于我之有不尽善不尽美之致也。坐在里许。断不可诿之气数。惟思自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非吾辈座右铭耶。追念契谊。敢此奉告。
答李启道
匪意承谕。以尊先集中。吾与亭记一二语之有未安于吾先祖。鄙门数次往复。两家之不幸大矣。老物虽无似。非不知恕其可恕者。而门论峻发。几至难恕之境。则贤史乃反归咎于老物。老物亦何敢为贰于祖先事哉。第当顺受其归而已。若其善后。则惟在贤史之措处。而尤非昏耄之所敢言。至于记文。先公留禅庵时。老物以家故先归。故未见其有作也。
答崔叔度(桓)
老不以筋力为礼。礼虽有文。福之于哀。以纸替躬。岂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5H 页
情也哉。惟包容善恕。既赐枉顾。又辱情讯。就审白眉离违之苦。节序推迁之感。诚切迫处。以哀清羸之质。朔望参殡。朝夕省垄。虽是诚孝所到。今当大侵。疏粝难继。又隔一衣带水。则一一循礼尽情。岂其可堪。须稍存节度。母至灭性。亦古君子合经之道也。细思之如何。鄙撰集说删润。如非哀明见。决难得到此矣。若依此梳洗。可得为完书耶。多感多感。
答崔叔度
握叙如梦。未圆离思。如水益深。今于金厚卿来。得拜后五月四日惠书。尺素之通。固如是之难。况可望原源奉眄耶。来谕。以多在閒漫没紧要为忧。虽閒漫没紧要处。能随地体察。讨得一个心要是处。则安有了无关涉于心身哉。福枢恼暑恼潦。涔涔度了此生。良觉支离。近得朱夫子年谱。随隙遮眼。益见大君子慥慥不已之工。如是而后。有所成就。如我鲁卤之七十年无成。非惟生质之不美。无乃暴弃之甚者耶。常庸凛惕箴说。一遵哀指教。而但应事条云云。终未释然于中。容俟面议衣章之变。固难裁度义理。未知何以折中。幸从近一枉。以破疑难。如何。
答郑应天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5L 页
易岁已数旬。意谓执事一枉。竟使贤器替之。贤器亦思想中人。一喜一怅。福枢神精气力。转觉日耗。但孙妇善度。供滋况耳。俯示三从氏傍题旧衔。既有触犯。不得不改。则因节祀告由改之。傍题依旧。恐无不可。
答李致圭(琦善)
式谷如贤史。为修世好。既赐枉顾。又辱惠书。感领无以为谢。来谕以所业谩入俗学。都错了平生为忧。盖自汉唐以来。高才美质。浑入于城南符书之劝。旗亭甲乙之试。老白首不知返。惟贤史中途回跟。能自奋迅。如孤军遇敌。尽力向前。则东隅之失。安知无可补耶。惠寄疑目旧闻都忘。以今日昏耗之见。随条供答。其何能有助于竿头之进哉。愧悚愧悚。
  别纸
 中庸序。虚灵知觉。先儒皆分体用言之。同春则曰皆体。农岩则曰贯动静而兼体用。虚灵之体。即知觉之存于未发者。虚灵之用。即知觉之见于已发者。当从何说。
农岩说较密。
答许致和(堉)
承审哀履神支。又能留意丌边宿业。曷任慰沃。山阳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6H 页
之举。可谓士气不死。此近全阙。非但人言可畏。在我道理。能不愧愧。谬询敢将先辈所折衷者。随条誊呈。惟在哀座的处之如何。
  别纸
 三年内墓祭。或有行之者。或有不行之者。此无明文耶。
谨按寒冈先生曰。三年内墓祭。礼无明文。然孝子于三年之后。犹不禁雨露之感。况坟土未乾之时乎。据此则三年内新墓。设殷奠哭祭之。有祝三献。恐当。
 忧中有情到处。为文致奠。是无于礼耶。若待服阕。则彼殡亦已彻。使子侄代行。恐无嫌碍否。
或问三年丧中。得做祭文祭故旧。朱子曰。古人全不吊祭。今不奈何。胡藉溪言。只散句做不押韵。若情到之地。尽情曲一语致诀。似不可已。代行之。亦似便宜。
答许致和
馈奠之馀。读礼之暇。收拾进庵公遗文。编成巨秩。其有得于心目之间。岂其微哉。福奄奄床箦。当朝暮待尽之日。身边服着。有用华变于夷之叹。其亦命之穷矣。向日封章。使修撰侄。周旋为登 彻计。草野一言。安敢望回天耶。只当尽吾之分义而已。
答朴亨七(斗运)
来谕。以寻数之作芭篱边物。为忧叹。然为学。不专在读书。随事度宜。以物观理。间以书册。浇灌义理。则自当有向进处矣。此不待荛言而已。有所试之者也。易服是易吾道之渐。则闻韶道会。士气所在。而 严令之下。安知其有效也。枣果之惠。尤为生光于奉祀之家。然无物成往来之礼。是愧。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6L 页
答孙景希(之铉)
来谕。引朱书人有是心。或不仁则无以著此心之妙。曰此是仁者之心。而其曰不仁者。有可疑云云。盖人有是心以上。是统论心之德也。或不仁则虽欲周流贯彻。以极其静而动。动而节之妙。可得乎。是就吃紧为人处用工上说体验。可认得矣。向所未尽。今更烦告。而亦安知其中理耶。是恐是恐。
答李惟一(以厚)重立(观厚)
示中。极否之世。存乎中者。不足以御外。求乎静而反失于动。非独贤史为然。仆亦忧之。况有恤后之道哉。治心之法。须随地度宜。勿以俗故挂诸心头。则自然义理昭著矣。惟在吾用力之如何耳。贤季。志勤心正。可谓不易得之才器。幸日夜相将。俾有所大成就焉。
与林辉甫(泰熙)
旌闾记。归议具眼无点化处否。其末段蕴于内者下改之曰。至诚恻怛。其于生死葬祭。能尽其孝。始终如一者。不假修为而为之。则在公何难之有哉。似胜于前所云云。以下依旧本书之如何。书堂续记。贵乡联札。既郑重。其在尊慕之地。势难固辞。玆敢撮其本记未备述者。而草草塞责。自讼僭越。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7H 页
答沈仁据(宜洙)
示谕朱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使人反其固有。所谓固有者。非仁义礼智性之有生所同禀者乎。圣人之叙伦也。以化生与造端而言。则夫妇当先。以由亲及疏而言。则父子当先。故易中庸孟子之序次。有所不同。是自然之理也。至若只言长幼。而不言昆弟者。无乃昆弟之意包在长幼之中耶。凡看文义。不可过于凿。亦不可过于阔。朱子此训。当深味之也。
答尹任彦(韶仪)
违晤恋想。非意奉惠书。如续山斋未罄绪。尤慰静履卫重。示谕蒙昧一生。擿埴冥行。如高明。岂有是哉。犹不自满假。是长进处也。不任艳仰。福枢八十六岁。一息尚不绝。亦怪事也。贤侄言貌动作。认是义教中出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7L 页
来。看益奇爱。幸益尽庭教。期造远大。至望至望。
答朴章善(圭衡)
古人云士别三日。刮目相对。今与贤史别已一周岁矣。这间工课之笃。观于牣幅缕缕。可知已。谬询太极。固理也。太极里面。含动静之理。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阴阳。是气也。而所以然者。即太极之理云云。大体固好。但太极不可兼气看。阴阳不可兼理看。似无统言分言之异。未知如何。
答郑周一(然甲)
先公碣铭。既有所受之处。则不当更求于他人。以启后来难安之端。愚意其可入者入之。可改者改之。或伻或面。陈于前日作者之家。甚合道理。福于兄家事。岂敢辞避而然哉。示中云云。无乃不善措处之致耶。大抵人之所欲。莫大于富贵。而有命焉。不可以力求。邹夫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若无天爵之修而妄求人爵。则人爵必无自至之理矣。世或有不以道而得之者。然是得也反为识者之讥也。不揆妄率。敢此奉告。恐恐。
答张极老(志远)
昨春委顾。尚尔耿耿。贤胤叔侄。又此袖书。勤涉樵牧。
四未轩文集卷之三 第 358H 页
老谬何以致此。知是百代之谊。曾不以三百里山川间之也。况承静中颐养益超。衰暮信息。孰大于是。福居然八旬。志日益颓。昏日益甚。从前见解。若存若亡。而今则一悾悾奈何。令从及允君。乐有之下。才学敏颖。黄昏之烛。顾何有照及于人者。苟道涂之近。得与朝夕相将。则在彼虽无得。而在此非幸耶。落落参商。临别增怅。更冀加摄。以慰远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