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记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5H 页
白川郡文会书院记
余至白之数月。乡人士多来见。语及院事。余问此有记乎。曰未也。然则何以称文会。曰我 圣祖之所命也。抑有纪迹可徵乎。曰俗椎士绝而讫未遑也。盖听其言。似亦得于传闻。而不得其所以然者。又问乡中无有耆儒可叩其本末者否耶。李生炯者进曰。有进士奉继荣者年今七十馀岁。殆其人也。居数日。李生以其所录来曰。粤自嘉隆已来。 国家之右文至矣。士争兴奋。由岭南白云以至本路之文宪。皆于乡学之外。别创书院。以便其藏修。则郡之先辈赵光宗诸人遂慨然发愤。谋于邑治西偏。辟一书堂。就近文庙而互肄其业焉。当隆庆戊辰间。乃上疏乞 赐扁额。 宣庙嘉纳。即以 御笔书文会书院四字。并 赐四子五经及诸书。又 命监司分给田民盐铁等物以优之。盖 上新即位。中外例于邦贤所居。立祠请额。而已多无藏修之实。独郡之堂专主讲肄。似得宋初四书院之义。故 上所为喜闻而加护者然也。自时厥后。居是院者恒至数十馀辈。未尝旷宇而辍业。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5L 页
四方多士往往有来观光者。不幸龙蛇之变。院厄于回禄。 御笔赐书。荡然无存。逮后数岁。又有赵光庭诸人锐意重修。乃以万历丙午夏。申乞旧额于礼部。 上教曰闻今 诏使朱之蕃以笔法名天下尔。该部宜为予请。遂得其笔以揭之。继荣亲闻于赵光庭。光庭生于嘉靖壬子。实知其终始大略如是云。余谓奉录可谓该而典矣。第念其犹非当时记迹。或将丽于古人传疑之法奈何。乡人士咸曰。斯一邑之公诵也。特奉录所闻。源派端的。不得不待是而决耳。况此上关 圣祖。下系斯文。夫岂敢为架虚。自速其不韪之诛哉。余退而窃惟文会之名。虽未及见于退陶之十咏。而尚能追著于白鹿辅仁之记。以其时考之。不啻若合符契。而况所谓文会者。容非章甫所辄自请于 太上者。则其于古之决疑三事。已得其二。而传闻之义。又春秋所不废者。诚亦可以俟百世而无惑。宜乎人士之有是言也。会监司崔公宽巡到是郡。余即为言其故。且及院之凋弊已甚。崔公亦加咨叹。欲与诸生图所以闻于 朝者。未几递职而归。于是院任赵生俅等。又相与造余言曰。惟此院事。岂不焯焯有光于世。而徒以记迹无徵。遂致前日之患。微我执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6H 页
事辱在陋邑。谂得其本末者。其必终于湮没矣。愿记其实。且卒有以教之。余久辞谢不获。乃为之说曰。尝闻书院之盛。莫尚于南康之白鹿。而其立教之备。又古今所未有也。盖我晦庵朱夫子初赴军任。首访李渤旧居而重建院。舍释菜于先圣。已而继列太,真二朝眷顾褒崇立意。仍请其君。颁额赐书以奖之。至谓先王礼义之宫。与异端鬼教之居。孰正孰邪。则其所以用力于书院者已勤矣。既为揭示五教五学之目与夫修身处事接物之要。而戒其徒务于词章利禄。并斥学规而不用。已而复为词赋以叙院之兴废。其卒章遂有明诚敬义。莘,挚巷颜之说。终亦质以青紫何心之语。及乎象山之来访。力恳升座。讲以君子喻义小人喻利之义。后跋其尾。至谓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而且使反身深察。不迷于入德。间一发策试士。乃独急于道学邪正之辨。则其所以致意于立教者。无所不用其极矣。盖尝以是较诸文会。其必主于讲肄。又为 圣祖所崇眷者。皆犹白鹿也。而惟患其无教。然亦不可以他求矣。愚请更为诸君绎之。夫所谓揭示者。总合小大学要旨。而悉得圣人立教之大体。所谓词赋者。特提庸易至训。而尤为学者作圣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6L 页
极功。至于善利公私云者。此实孔孟以后辨别教人之正法。凡是数者。虽举天下之义理。而蔑以加此矣。今诸君果能一朝慨然有以自反。从事于明伦穷理诚身主敬之学。而必先有以痛惕于君子小人之分。审察于天理人欲之辨。一以晦庵诸教为规。奋厉充拓。庶几溯伊洛而达洙泗。则其于向所谓数者之功。可以驯致矣。如其不然。徒欲思以广闻见工文词矜智能。汲汲孜孜。唯今科举之术。荣身肥家。阿世取宠者。是崇是务。愚恐其归趣。将不免于夫子所戒利禄青紫深痼之病。而殆与所谓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有背而驰者。计诸君于此。必能知所取舍。岂不早决其几而益致其功也哉。若夫祀贤之举。稍待诸君有所自立。长弟修明。以仿南康学制。固无所不可者。然则凡诸方伯邑宰闻此风者。亦岂不有黾勉兴起。思窃自附于夫子用力书院之举。而仍得体 圣化育人才。以垂诸亡穷耶。余日拱而俟之。崇祯癸丑秋七月甲戌。潘南朴世采记。
坡州花石亭记
直临津之上栗谷之北。有亭焉。名曰花石。德水康平公之所筑。而栗谷先生所退居者也。亭既再新。莲轩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7H 页
公为赋其事。斯文佔毕诸公踵而成之。固已选于吾邦矣。及先生礼傧 诏使葵阳黄公,儆吾王公于龙湾。因其归咏歌酬唱以侈之。是则选于中朝矣。亭故于朝京要路不跬步而近。李氏之世且多文章贤德。以张其祖业。如此厥后。荐绅大夫之西南行者。鲜有不憩于斯亭。登玩快适而后去。然则其名甲东方。而声闻于天下可知已。岛夷之乱。亭被郁攸所灾。鞠为虚莽已将百年。行旅咨嗟。卒莫有能复焉者。岁壬子先生从曾孙厚芷,厚芳。自海阳徙居于谷。慨然经始。为建亭舍于旧址。乃谓潘南朴世采曰。子尝有慕于栗谷先生。能知斯亭之始终。愿为我志之。采谢以非其人。久而辞益恳。至不获辞。仍窃惟念君子之道。仁莫大于亲亲。义莫大于尊贤。然而众万之生。盈于天地之间。惟人为同类而最贵。故善事亲者。乃必推己而及人。不恶不慢焉。惟贤者为能尽道。而其人与骨俱已朽矣。独其物在。故善知人者。又必有以致思。勿剪勿伐焉。是皆秉彝好德之良心。智愚之所同得。虽放诸四海而无有不准者。惟采以谓知斯理然后可以论斯亭之义。奚啻取资于赞皇一语也。盖亭之始意。要亦为别墅树石之胜。以饬其子姓。非甚系于大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7L 页
义者。然自亲公者而观斯亭。则爱其所爱。敬其所敬。惟恐其或伤。而凡事亲者皆莫敢慢也。自尊先生者而观斯亭。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没世而愈思慕之。凡知人者皆莫敢伐也。由前而言。苏氏之记四佛。以为天下岂有无父之人者。多见其涉于勉强。由后而言。程氏之铭颜乐。杜老之咏古柏。所谓井不忍废地不忍荒。而树木犹为人惜者。诚不得专美于前。是则不惟李氏永守祖业而无替。亦将因此而遂使君子仁义之道。内外俱得。巨细两尽。殆无所逞而不通其义。讵不大欤。抑尝闻之。事亲知人。必始于修身。而修身之法。实在于择善而固执之。况今先生遗书大行于世。纲条备具。一本于洙泗洛建之旨。是又不患乎不得其门而入也。书曰若考作室既底法。子乃不肯堂。矧肯构。斯岂非李氏后裔之所当惕然思所以共勉者哉。若其山水四望之乐。春秋异态之观。已详于莲轩诸公诗赋中。玆不敢赘。是为记。崇祯丁巳二月。潘南朴世采记。
玄石沧浪亭记(甲子八月六日)
荐绅大夫有营乎江汉之滨者。必曰沧浪。往往见于中国词人之文。虽于东方亦然。以其名最古而境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8H 页
美故也。繇是推之。唯今汉水之玄石。所称沧浪亭者为最胜。盖我 国家定鼎于汉阳。其镇曰华岳。其川曰汉江。江水遂环于都城。其随地得名者。在东则曰豆浦曰汉江。在南则曰龙山曰麻浦。在西则曰西江曰蚕头。所谓玄石者。介乎西南之间。旧有郑氏亭焉。称以沧浪。其基自华岳迤而西转为母岳。屈折蜿蜒几六七里。隆然成丘。特溯江水而上。其后有三古树屹立。可数百寻。右有栗岛对起。结束其后。岛之前有洲。潮退乃见。若夫眼目所及。则华岳,木觅,青溪,冠岳诸山。罗列呈露。山水之美。靡不毕备。此其最胜者也。记余寓于亭北几十年。今锦平都尉弼成甫。余之再从侄孙也。往还问业。暇日游览而乐之。捐金市基。复筑其亭。顾余间徙海峡又几十馀年。至于崇祯后甲子五月某日。乃携主人。沿道一宿。江山依旧。而俯仰人事。诚有不胜感叹者。既而请余略发其义。则不克辞。尝闻吾夫子偶听沧浪一阕。因有清浊自取之说。正所深警于学者。而孟子又引之以明家国毁伐之义。总其归趣。实系于人心之存与不存。其指益远矣。然窃姑以居乎亭者言之。其或于斯。选风景登钟鼓。冠盖争胜。佳冶从后。流连荒亡。以为富贵容者。世常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8L 页
不废。所谓濯足之属而人心之不存也。是则愚固不为主人忧之。其或于斯。乐闲静习典训。志气日清。义理自著。优游涵泳。以为进修地者。世殆鲜有。所谓濯缨之流而人心之不亡也。是则愚亦不得不为主人勉之。果能此道矣。其于圣人自取之训。抑可谓知所审择而当务者。虽其盈科而进。成章而达。以至察乎道体。自强不息。庶几于天德王道之域。皆不外是矣。逮乎家国之戒。则异日夫子既许鸱鸮之诗以知道。孟子又谓及是时。修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苟欲推致是义者。其以人心之存亡而为国之祸福。将与孺子之歌。自相通贯。假曰主人局于时制。不得与朝廷末议。若其愿忠图报之志。本原秉彝。尤非疏远诸臣比。蚤晚因事警咳于吾 君者。岂无其道。惟毋或为渔父莞尔之资所乱则几矣。锦平勉之哉。
平山九峰书堂记(乙丑三月二十一日)
书堂之设。非苟然也。自近世闾塾之学废。而后生小子无所肄业。中外儒风。因而颓败。虽如科场词藻之习。犹多灭裂。况其尊闻行知。由小进大。以求入乎圣贤之门庭者哉。余往还海甸久矣。思欲卜筑于其间。逮癸亥秋。适过东阳之绵谷。爱其山水清明环合。盘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9H 页
桓不能去。乃谷之儒生完山李君廷硕。素笃训蒙。以其冠童十数辈。见请立书堂于此。庶几为异日栖息讲授之地也。遂约乡之章甫同志者。经营刱始于九峰山东南。阅三岁而告成。仍请阐其义以牖之。余谢不敏。既而嘉其役艰而意勤。久而不懈。谨名书堂曰九峰。左斋曰进德。右斋曰修业。而为之说。尝窃闻之。九者阳之数。圣人之德也。盖举天下之物。无以尚此。故在易乾之卦爻皆用九。有象有辞。可谓备矣。然其学莫大于三爻终日乾乾之旨。吾夫子更以文言发之。又莫详于忠信进德。修辞立其诚之文与。夫知至至之。可与几。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之语。由是而论。九者堂之位也。三者堂之时也。以此准彼。数协德全。殆有不期然而然者。据经定名。以尽其希圣希贤之志。夫岂可以僭猥不逊论哉。抑且闻之。程子之言曰看易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众人自有众人用。然则凡吾同志之士。明理饬躬。日月刮劘。以居斯堂者。虽欲让而不居。其乌可得乎。因窃惟念人之为学。心与事而已。一体一用。无非实理。苟以进德知至之意推之。则大学格物致知之属。当肄于此矣。苟以修业知终之意推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69L 页
则大学诚意正心修身之属。当肄于此矣。虽其学有深浅。道有高卑。要之学者所以尊闻行知。由小进大。以求入乎圣贤之门庭者。皆不外是。然则其在心之所知事之所行。尤当不容一毫虚假。以能驯致于内外。交须。巨细相涵之域。正亦思诚者所以勉进于诚之者。其序不紊。是又岂非程子所谓学者自有学者用者耶。斯可三隅而反矣。若其始学规束节度。灿然可考。徐当为诸君申之。又不患于无其术以至道也。李君曰善。遂书以为九峰书堂记。
春川府乡校重修记(丙寅冬)
三代之际。造士为治之道。莫尚于学校。其始则由家及乡。教之君臣父子之伦。诗书礼乐之文。以立其本。其终则达于邦国王朝。教之明德新民之方。择善固执之要。以致其用。是皆有以循上帝所降之衷。为之品节而劝导之。及其学成。又必以宾礼兴起。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以至天理明于上。人心正于下。道德一而风俗美。家国俱泰。几臻于唐虞雍熙之盛也。粤自隋唐以来。其道一变。大抵先文艺而后行检。继设诗赋进士之科。其为士者。率以博闻强记工文丽辞为务。求售于一夫之目。及乎进立本朝。又惟荣身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70H 页
家。希世取宠是急。或乃茫然不知先王之教。君亲学业之大体。而其所背本趋未。怀利去义者。靡不用极。由此风俗日衰。道术日坏。祸乱相寻。驯致于六合闭塞。天理灭而人欲肆矣。我 国朝惩今师古。命立学校于中外。教养有序。又以 皇朝所颁四书五经性理等书。肄试生徒。其于造士为治之道。可谓骎骎乎三代遗法者。独其明经之规。专以帖括背诵为主。已失肄试之本意。而诗赋之科。滥觞表策。一切以是取人。及考风俗之衰。道术之坏。乃反无以远异于前辙。此正世之有志君子不觉惕然感奋于斯者也。春川府乡校。亦关东之乡学也。盖其地为近甸大都会。山川清旷。人物淳悫。其于寄迹。又有退溪先生之道学。壮节公之忠义。章甫之徒。固不无向义求仁之资矣。顾其莅府任者前后相望。未尝究心于劝导。逮乎 国家多事。重设关防于此。务饬以戎事。则明伦育才之所。益有颓废。遂至圣殿材瓦腐朽。丹艧䵝昧。殆若莫保朝夕焉。岁甲子。砺良宋侯光渊来莅是府。慨然兴叹。治民之暇。乃聚文武诸属。各习其业。冀以上称 朝廷之命。而尤致力于造士。越明年秋八月。政成事简。始乃鸠材命工。就殿宇而重修之。悉复旧观。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70L 页
洎两庑。罔不整顿。役垂讫。侯即以书谒记文于世采。俾发其义。不敢固辞。窃惟圣人教人之法多矣。其要未有不以义利为大。是诚夫子所谓为己为人之分。审亦无以易此者。然则向所谓伦彝经艺体用知行之端。固囿于为己之美。而所谓记诵词章富贵荣宠之类。终归于为人之弊。其所去就之判。又不难知也。今侯之教。苟能使春之章甫。必于二者深惟而实体之。明而察其辨。诚以守其正。于利欲之萌。则怛然警惧。如乌喙之杀身。于义理之本。则怡然喜悦。如刍豢之适口。思皆有以决去而求得之。而致遏人欲而存天理。先立乎其大者。则由是进于场屋。仕于公朝。发而为文章。行而为事业者。宜亦无非所以正风俗明道术。以成 国家造士为治之本意。而要自不悖于三代之道。夫岂一时修举圣庙之功比哉。因念世采不佞覵侯之所存雅矣。海西之教常恨地广而期迫。今幸既专且久。其在正身进学。表率士民之方。计已益严于彼。而况所为劝导之者。又将一出于正。斯无可论已。然以愚虑犹当蚤夜加意。必敬必宽。克保其始终。然后方得谓之溉根而食实。仰裨 国家之治化矣。宋侯勉之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71H 页
平山府东阳书院记
平山府之西数十里。有一祠。以祀高丽太师壮节申公,侍中文靖李先生也。盖壮节公有赐籍平州之事。文靖先生有寓居牧丹山之迹。耆老相传。记籍甚明。犹未闻有慨然倡祠者。至崇祯壬午。府之章甫始议创建于所谓云峰山下。以妥侑焉。仍设书院。为教养之所。今已四十馀岁。惟其地湫湿。阶砌未坚。栋宇易颓。左右支撑。几不可为。然而属岁连侵。官吏数易。又未有留意修废者。远近闻之。咨嗟久矣。岁乙丑。章甫始克定议改建。会府使唐岳杨侯显望涖任。乃叹曰。此吾责也。敢不良图。明年春遂与之协谋。材出于山。役赋于民。大小士庶。奔走尽职。罔敢少怠。越四月祠成。奉安神版。亡何方伯申公晔来按。即壮节公之后孙也。愈增瞻慕。凡诸讲堂斋舍之未及修治者。悉为之捐帑致力。俾获鼎新。逮明年秋而工告讫。先是章甫上章请额。 赐号东阳书院。已遂属潘南朴世采俾记其事于板。以垂永久。仍念世采实为壮节公外裔。而文靖先生是亦先祖文正公之师友。大节正学。庇覆后人。义不可以终辞。乃谨拜起而言曰。记称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达道。知仁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71L 页
勇三者。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夫中庸为诸经之极致。而所谓道德而一者。又为一篇之总会。观其大体。虽举天下之义理。无以加此者矣。缅惟东方肇被箕圣之化。世逖土裂。复胥为夷。人纪几于弗明。时则壮节公天挺忠勇。翊戴丽祖。以能统合三韩。及当公山之役。见贼锋甚急。自以容貌酷类。请出战代死。使太祖卒免于难。既而崧岳运讫。内困奸凶。外逼戎狄。国遂不竞。神器将有所归。时则文靖先生身任扶社。既已先事竭忠。以效其志。后乃野服入见。罔为臣仆。又被 圣祖遇以故人礼。盖尝论之。三纲五伦之道。固为天经地义。生民之行。不可一日废者。惟公与先生乃能以胜国始终之际。卓然俱有树立。虽其伟节高风。略有显微之不同。要以各得夫达道之君臣而无所疑。则其于俎豆之法。岂非彰明较著者耶。又窃传闻。公少时读书为儒。谷城旧俗。尚能传其堂基云固不敢质。念其忠义特达。必有所以本之者。而况先生文章蚤成。北学于中土。得闻渊源大旨。归而讲习。乃使圃,冶一脉。传述推明。以承箕圣之遗化。不啻左契。繇此推之。苟非当时倡起斯文。知宗孔,孟,程,朱之道。仍得焕然复明于世。而不惑乎异端功利。式至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72H 页
今日休者。其孰能与于此哉。然则是亦足以协于达德之知而无所背。其于教养儒士之方。夫谁曰不可。抑有一说焉。朱子之教于白鹿也。既以五教五学为言。是固中庸道德之义。而其于笃行之目。特加三说。亲切谨严。殆无不备。斯又岂非所谓前圣后圣其揆一者哉。今府之章甫幸赖府使方伯之贤。得新其祠院。而加以 圣朝宠赐额号。是固不患于俎豆教养之无所矣。所宜诸君因此惕然发愤。夙夜用力于其间。必将由达道之君臣而类之以尽其馀。由达德之知而充之不废其一。既皆贯之以一诚。又必合乎白鹿之旨。则庶几异日。彝伦益明而学业益成。其能终俾公与先生之遗泽剩馥。不坠于当世。弥光于后来者。诚无踰于是矣。诸君以为何如哉。其亦有以图之也。岁在彊圉单阏秋九月丁亥。潘南朴世采谨记。
延安府平远堂重修记(辛未二月十九日)
延安。古畿邑也。自胜国时。视为巨镇。士民之众。田畴之广。鱼盐之利。甲于西甸。其地又临平野而挹远海。沧波大陆。一望俱得。为府伯者。是宜听治之暇。设置堂宇。以称斯观也。然由丽末聚远楼以来。阙焉无闻。至我 宣庙朝海原尹公斗寿出宰是府。始建一堂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72L 页
于客馆南。扁以平远。栗谷李先生实记之。其后百十有馀年。完城崔侯锡鼎汝和亦得出宰。下车未几。乃登斯堂而赏之。见其材朽础倾。丹漆陊剥。陶瓦散缺。若不可支者。慨然兴叹。以谓是府非昔日炊骨酾血之域耶。其幸得保于兵燹者。到今颓圮如此。此诚吾责也。遂命工重修。仍其旧而图其新。居月馀告竣。堂之百为。靡不哙然改观。于是移书世采以记之。盖为余尝往来是府。略知故实也。屡以屏蛰固陋辞不获。乃言曰。物固有因外境而得治化之端。如斯堂者亦鲜矣。愚虽不敏。请有以申焉。夫堂于府城阛阓中。独占胜区。亡论远近。景物举效几席之间。姑以其得名之义言之。其平则良田万顷。高原卑隰。井井不紊。君子居之。可以存公正均和之心。其远则洪涛千里。际天划地。荡荡无涯。君子居之。可以养弘大开通之知。此其大较也。苟以其事而推之。平者恕之符。所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以至絜矩之平天下。皆是物也。远者明之致。所谓侵润之谮。肤受之愬之不行。要非可以尽斯理矣。其为府者。既有存心养知之美蕴蓄于内。而又能益进于此。恕以行之。明以烛之。发用于外。求以务充平远之义。则是殆体用兼该。本末相须。处己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七 第 373H 页
济人。将无所往而不达。虽谓之因外境而得治化之端。其安有间然耶。抑尝闻诸张子之说曰。合内外平物我。此见道之大端。先圣亦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 国家不收群下寅恭之报久矣。是盖由于不得其平。夫为荐绅大夫者。固当惕然思所以交勖。而况比世畏约之末。关防废弛。祸乱难测。龙蛇之已事可见。岂非于此益当深念。得为其所得为者乎。是又堂之馀义。不可不察也。且惟海原既为斯堂矣。及后登庸。弘济艰难。以赞 圣祖再造之业。安知其宏量伟烈。初亦不资于斯耶。审如是者。愚固不敏。谨为汝和诵之。诗不云乎。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如果尚友论世。无使海原专美于前则幸矣。汝和以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