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记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5H 页
瞻敬斋藏书条约记
书之藏难矣。藏则借瓻者或不能遍。而与无书等。不藏则散逸揉坏。而亦终于无书。余观世之蓄书者。必严其条法。谨其出纳。以遗后人。而𨓏𨓏为不肖子孙束阁而弁髦之。水火虫鼠之且不保。甚则质钱货偿酒博。讵不悲哉。故善藏书者。不藏于室而藏于人。不藏于法而藏于教。知斯二者。藏之道。庶几焉。吾宗以儒学世其家。自吾月峰公闻道冈门。从事于为己之学。继而职公车。缀名莲桂。踵相接也。庸是鼓厉风耸。冬读夏课。吾伊之声相闻。余未知今日挟策而肄业者。果皆能无愧于读书之名。而要之知书之可爱。则不为无人焉。瞻敬斋旧有藏书略干卷。岁久遗散。存者无几。岁壬午家大人适句筦宗事。慨然于是。议捐宗钱贸七书。其馀杂书。仍旧而补苴之。别出书册有司。以掌其出纳焉。所以立条法防散逸。藏之之道备矣。然藏于人。可以行于独。而不可以行于众。藏于法。可以施于今。而不可以施于远。将奈何乎哉。人知读书而后知爱书。知爱书而后知藏书。使之知读而知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5L 页
爱。教为之本。而教之之方。不过曰爱其父兄之所爱而已。昔李赞皇诫花石。至以为非吾子孙。而尚不能保。此知诫而不知教故也。今我一门之人。果各以父兄之心为心。爱其父兄而及其所爱之书。私相勉励。期以毋负父兄之教。而又以是教其子孙。则藏之之道。于是乎在。而若其读之之方。则朱夫子所谓通诸心有诸身。无徒为书肆者。亦不可不知已。余虽不敏。愿与诸宗勉焉。
读书种子室记
吾李之奠居大浦。年月无可考。概已十馀世矣。吾家旧有外大厅三间。相传为初卜基时所建。称之以大草堂。本以宗宅。而传于第二派。我高祖处士公货而有。廊寝屡毁。而此堂巍然独存。于乎。此吾宗肇基之地也。自吾月峰公扬名朝籍。闻道冈门。继而四派蕃衍。以文学世其家。大小科甲殆过三十。而皆勤劬积学。俱有时名。积累启佑之功。果不诬也。此堂居一村之中。基最高而轩又敞。我先王考四美公勤于劝督。我先考农栖府君实主文事。日聚群子弟肄业而施黜陟焉。记余幼少时。随诸先进后。日跻是堂。观其命题较艺。竟日乃罢。是则此堂不但为肇基之地。而一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6H 页
门之读书种子。皆发迹于是。其为关系于吾宗。顾不重欤。不幸年久未葺。桷退柱倾。岁辛未正寝之改建也。取用其材瓦。而此堂只墟而已。余慨然思有以复旧。以内堂馀材。因旧础而重建之。间架制度虽比旧矮陋。而其于肯构遗安之义。或庶几焉。堂旧无额。余扁之曰读书种子室。于乎。人不可以不读书。而父传子受。承承不绝。方可无负于种子之名。若夫笃志力行。求古道于方册。以无愧于真个读书之名。则又各在其人焉。姑记之以俟后。
警枕窝记
题子弟读书室曰警枕窝。余在耽营时手书扁。送揭于家。昔司马公作警枕以勤学。后人所宜法也。抑余别有以焉。吾先王考教子弟甚严。辟一室庤书史。日授以课诵读。稍不如程。辄施夏楚不少贷。家有一小木枕。是其具也。不肖幼时。尚记我先考登甲科荣归。先祖妣持是枕而笑曰此汝家墨帐也。此所以成就汝也。不肖辈尚及承先王考暨我先考钳锤之教。获辨鱼鲁。窃禄于朝。未尝不本于此。而素性偷惰。不能遵守家法。此枕亦以年久而破坏。今又符节縻身。在家日少。后生少辈。任其弛置。读书种子几乎绝矣。大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6L 页
惧先训之荒坠。旧迹之泯没。遂以是名窝。以示子孙。其事则窃有取于古人。而其义则深有望于毋忝云。
遁斋记
曾王考主簿公。少而材器绝人。有以将才荐于朝。吾家世儒。而独以武举进。性亢高偃蹇。下僚愤世嫉邪。不乐在朝。壬午弃官归。甄复而不起。终身不踰岭。后有筵臣白其事。 正庙嘉之。宠异之典。延及后世。呜呼韪矣。公尝别构小屋于村西僻处。扁其所居室曰遁斋。日处其中。罕与人接。人或讥之曰武人亦有号乎。公笑曰遁非一道。屠狗者卖浆者亦遁也。假天山之名。索少室之价。学士大夫独据为己有耶。闻者愧服焉。其后宅传于庶从祖。仍茀不治。斋毁而地又被水啮。不肖慨遗志之泯没。欲移筑于沿溪而上数十步之地。以旧号颜之。种松辟址已有年。而力诎未遑。姑记之以遗后人。
农栖轩记
天生四民。使之各食其食。工食于巧。商食于利。农食于力。而独士无所于食。于是乎食于禄。禄譬农商与工。其厚固倍蓰。而利与名附焉。故人争趋慕之。然得之为甚难。而居之又不恒。以甚难而处不恒。其势不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7H 页
得专恃于禄。于是乎在官则食于禄。无官则食于农。农与士始为一。然农不能兼乎士。士得以兼乎农。农至卑也。士至贵也。农甚劳也。士甚逸也。以至贵而行至卑。以甚逸而治甚劳。又有所不能焉。其道将奈何乎哉。仕而忘农。农而忘仕。如是而已。昔公仪子为相拔园葵。伊尹处𤱶亩。乐尧舜之道。此二人者。随所遇而行。未尝有分毫营慕于所遇之外。今世士大夫平居切切然以无食为忧。而独厌卑而慕贵。恶劳而喜逸。生不识稼穑之艰。而侥倖于利禄之涂。幸而得之则又惩于所甚难而虑于所不恒。乘其在官之力。而预为无官之食。于是乎贪饕剥椎干请鬻卖之风作矣。未仕也以游为食。既仕也以贪为食。食于游食于贪。一出于农。农如何不困而民如何不日悴也。呜呼。若使为士者。果能随所遇而行。穷而在野。如伊尹之躬耕而不以为辱。达而在官。如公仪子之拔葵而不以为泰。则庶乎其可也。虽然行其所遇非难而忘其所遇为难。忘其所无可易而忘其所有不可易。未仕而农者。其所遇无甚异于农。犹可以忘其为士。若仕而归归而农。仕则有攘利之权。农则有攘力之威。挟所有于我而责所无于民。贫者入于兼并。富者困于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7L 页
侵渔。此东俗之甚痼。而为士者不自重之弊也。吾家世贫。自吾高祖考处士公。治田力穑。以善赒施闻于乡。曾王考主簿公。中岁弃官。混迹垄亩。逮我祖考。早谢举业。惟以训学课农为事。晚年家计剥落。菽水或不继。我先考每喟然曰吾以遗荫。幸得窃禄于朝。顾禄不足以养亲。与其侥倖丐沥。宁自食其力。及王考下世。益无意于仕宦。杜门扫轨。自处以田舍翁。遂以农栖自号。岁庚辰自海西归。治所居室颜以旧号。顾谓不肖曰吾今老矣。仕与农俱已抛却。然必眷眷于是者。不但以遵先业为意也。为士者不知农。则始而不能安于穷。中而不能安于廉。终而不能安于义。余所甚惧也。汝其识之。小子承命未就而奄遭悯凶。呜呼恫哉。岁月浸久。堂扁宛然。夙夜祇惧。恐坠先训。谨掇遗意。作记而揭之。以为没身寓慕之地云。
涵清轩记
先王考妣衣履之藏。在村之左麓。洞名涵清。先考兄弟前后居忧时。日往哭省。及服阕以展拜之稍旷。手书涵清轩于堂壁。以寓其终身之慕。因以为号焉。及晚年谓本生先考曰书壁而寓慕。兄弟一也。而标号则有弦韦之义。今以是遗君。君清介有馀而少涵畜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8H 页
之量。余观水之性至清。纤芥必照。泥尘不溷。然以其有涵泓渟滀之量。故鱼鳖产焉。宝藏兴焉。膏泽被于物而滋润及于下。今夫人心亦至清也。其体水止。其本渊停。静而具万理。动而行万化。苟充其量。四海不足以喻其大。然𨓏𨓏随气质而量以之大小焉。故程夫子曰人有天地之量。江河之量。斗筲之量。然学进则量亦进。夫所谓学者。即涵养本原之工也。主敬穷理。交修互进。合理义而浸渍之。分理欲而疏涤之。始可以反吾本清之体。充吾至大之量。应事接物。自无壅阏濡滞之患矣。盍以是勉诸。小子时无识知。侍坐而窃听之。今于风树卅载之后。追想当日音旨。恍然如昨。可以仰认埙篪博约。互相期勉之意。而廓然人世。无所仪形。敢追绎其遗志。为涵清轩记。以遗震侄。俾羹墙而柯则焉。
凝窝记
二气之初。凝而已。阳凝而为天。阴凝而为地。杂糅者凝而为物。精粹者凝而为人。周子图说之言。妙合而凝是也。人之生也。颀然一块肉。而方寸之窍。凝而为心。中虚而外圆。五性具焉。三才备焉。万化出焉。人之为灵。其本亦凝而已。故心不静则易放。气不聚则无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8L 页
力。身不重则不威。静也聚也重也。皆凝之类也。凝之义。顾不重欤。余受气轻赋质粗。气质之病。心随而牿。发言处事。𨓏𨓏多浮浅躁扰之患。思有以矫揉之。居闲处独。窃有意于凝静收敛之工。而行之不力。多动而少静。近又汩没吏役。委身于翻掀挠攘之场。精耗而气敚。眩晕迷瞀。风火为祟。尤有感于道家鍊内丹凝聚精神之语。以凝名窝而濥其义。顾此老大失学。虽未敢遽议于至德凝道之训。而昕夕体验。或可为治心养德之一助云。
山泽亭记
州之西十里。有山磅礴。趾胛下陊。外旷而中奥。历陂田数弓许有泽。潴泓濥漾。滀而能泄。山之下泽之上。有村曰龙岩。故山泽堂李先生之所居也。先生自号曰山泽者。其是欤。先生有学行。为郑先生所推重。及卒诗以悼之。又志李晴晖墓。记立岩幽栖事而叹先生先已徂逝。此可以知先生矣。不幸年未究德。后承零替。不能世其家。遗文无片楮留。并与其所居之堂之墟而芜没焉殆数百年矣。岁乙卯先生之孙注相。竭力鸠材。构数椽屋于遗址。扁以旧号。请余记其事。余于先生姓裔也。岂忍辞。究当日命名之义。意必有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9H 页
真切体认于进修之实。非徒以磅礴者为山。濥漾者为泽而已。易之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盖七情之中。忿与欲为难制。突兀坌涌。沈淫陷溺。有似乎山之崒泽之洼。故损之象。取义于是。曾传有所之病。鲁论焉刚之诫。皆可以互相发也。矧乎山之体静中有动。泽之体动中有静。吐纳云雨。其施可以泽万物涵育鱼鳖。其量足以容众类。此又君子穷养达施之功用也。方先生处于斯堂。闭门点朱。嘿坐澄省。犁然有得于俯仰顾眄之间。于以验于心。于以修于身。于以揭于楣。以为常目之资。而今已声寝响销。邈然若邃古。将于何而寻逐其万一也哉。第惟诸云仍之收拾零孱。扫拓榛莽。克成堂搆之志。为可嘉也。遂掇其遗意。而兼书其所感于平昔者。为山泽亭记。
道岩书院重修记
灵川之七洞。有院曰道岩。即松庵金先生,玉山李先生并侑之所也。金先生以勋业著。李先生以行义闻。所成就虽有出处隐显之不同。而征迈博约。互相推重。于以励世教而振儒风。均之为一方之师表。灵之士至今称述而淑艾。爱慕而兴起焉。况以两先生之同庚同道。而并起于州里莽苍之间。生而杖屦相从。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9L 页
殁而衣履攸宅。此地此院。又乌可已也。院旧在邑治之傍莲池洞。粤四年己酉。移建于是基。盖厌阛阓而就静僻也。云仍齐趋。儒绅骏奔。规模制置。凿凿有序。不幸士论歧贰。句捡无人。屋宇倾圮。弦诵辍响。并与蘋藻之享而无所于出。岁戊戌。乡人士合辞言曰。此吾辈责也。相与竭力营度。谋复其旧。重修庙室。改构讲堂。库舍斋庖。补苴增致。阅累月工告讫。前后费用。多出于馆洞诸李。李氏之为傍先效力。真所谓孝之推。而乡之人士。能同声合议。修弊举坠。亦可谓知尊贤矣。然诸君子若以重修院宇。谓足以塞吾责而已。则当初设院之意。恐不止此。入而禔躬。有以忘世累而保赤心。出而需世。有以奋忠义而蹈白刃。此两先生之迹殊心同。而平日学问之力。实为之田地基本也。凡今入院之士。苟能慕贤思齐。见义思奋。讲学明理。交相勉励。以无负先辈遗教。则此不但为一乡一院之幸。远近游从之士。亦将与有荣矣。岂不美哉。余于玉山公为姓裔。事契之重。尤不敢以芜拙辞。略记其颠末。而并以荛言贡愚。
陇西郡公碑阁重修记
星大州也。述州之老德古事。必以陇西李公为称首。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0H 页
余尝谒公像于安山祠。丰貌伟干。俨乎厚德人也。傍列二十一贤。上下数十世。道德节行。勋业名位。于乎其盛矣。厚德之报。若是哉。盖天之佑善。地之钟灵。其理有必然者。而肇基之祖。发源之地。必相遇而后成。乘其方旺之气而食其久积之报。福履隆显享于躬。赫舄昌远延于后。于是乎地因人而重。名因地而生。如古者森桂之坊聚星之里。未必教之使传而人自称述耳。至若刻石而表墟。出于子孙追远之诚。其本则孝。其文则礼。是又岂可已而不已者哉。州之治以好风水名祖山之来。若起若伏。蜿蜒开合。而白川随而东。弯回濥漾。不见其去。有长久悠远之像。直衙轩之后。有山秀耸。名曰凤头。而陇西公之遗墟在其下。公之子若孙。既仕于朝。分处京岭。其地因为公私廨宇。于今世代绵邈。陵谷变迁。而州之妇孺尚指认之。非直赫舄隆显。焜耀于当日。实由于公之德之厚。有以致此。呜呼尤岂不盛矣哉。岁丁巳。公之诸孙。图所以传示久远。就其墟碑而阁之。要余记其事。余州人也。上祖大匡公尝卜居于玆土。今之司仓有古井甃而屋。两家遗址。分瀼东西。事契尤有别焉。遂不辞而书之。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0L 页
朴氏两世㫌闾阁重修记
绰楔曰㫌。取古旂常之义。而㫌必有阁。俾过者动于目而感于心。非侈美其制。无以耸观瞻。于是乎乌头双角。丹碧嵬焕。然物采不能长新。任其久而䵝黝。岂先王制法之意哉。余尝屡莅州府。凡㫌闾之在境内者。令里尹易而新之。官庀其费。子孙而欲自修葺者听。亦所以兴其孝也。州之修伦洞。有朴氏两世殉忠之闾。毅悯公当壬辰岛讧。以布衣起义。屡挫凶锋。竟立殣于伽川之战。其子忠壮公。以前府使。为元帅先锋。追逆适于黄州之薪桥。马蹶被擒。不屈而死。俱 赠正卿 赐谥。并 命㫌其闾。呜呼卓哉。两世双㫌。求之古亦鲜其俦矣。闾之建在于 仁庙壬申。而其后因水啮其址。移建于今墟。年久倾圮。过者赍嗟。朴氏之为两祖后者。相与合议。出力鸠材改建。丹碧嵬焕。比旧加新。于是乎乡人士咸一辞言曰。祖以忠而殉国。孙以孝而述先。是役也不可无识。余既因诸朴氏之请。纂六伟之颂。又于是记不辞而为之。窃自附于古史氏大书特书不一书之义。使后人观焉。
沙峰亭记
沙峰先生金公。以德行重于乡。尝筑室读书于沙峰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1H 页
之下。因以为号。而遗文散佚。无所影响。并与其墟而失之殆数百年。岁乙卯。金氏一人因事过伽川之沙峰里。闻有村人垦田。得古屋遗址。列础宛然。傍有瓦石成堆。花卉自生于岩隙。遂与诸族人为先生后者。看审而惊异之。欲竖屋于其地。以表遗墟。或以无实迹难之。金氏佥长老曰噫。子孙之于祖先。桑梓而敬焉。堂构而肯焉。况地因人而重。名因地而生。得其地而寓其名。一沙峰足矣。何疑难之有。遂鸠材与瓦。作亭于其傍而榜之曰沙峰亭。亭既成。大会乡人而落之。余亦随诸人后。登亭而眺览。伽倻一支。东逶而西抱。一望苍翠。奥而旷高而幽。真一胜区也。逌亭而下。沿溪而上。有道德洞。岩瀑甚奇。或者洞之名。亦当日所命也。遂大书而刻于石。于是乎榛芜者辟。薪樵者禁。左右园林。门垣库舍。亭之制亦略具。欲记其颠末。问序于余。余于年前。已缚数椽屋于越冈牛鸣地。作晚暯栖息之所。时与村秀才子。携书卧云。收拾桑榆。若使先生而在者。陪奉杖屦。往来于泉声岳色之间。以承其指教。而今邈然不可得矣。遂分山一半而付之亭。以寓尊慕先辈之意。更愿诸金氏。不但以表遗墟存古迹。为能尽其诚。而克笃诗礼。袭美弓冶。入先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1L 页
生之亭。读先生之书。则两亭相望。尤有切于丽泽。不佞之所私幸也。若夫营建之劳。典守之勤。诸金氏已殚其诚力。无待乎言。
双清楼记
双清之称。本出于骚墨家题品。而一自黄太史赞濂溪光霁气像。继而有邵尧夫天心水面梧桐杨柳之诗。遂为形容有道之真诠。盖吾人方寸。自有一团之清。而物之在两间者。无如风月之清。方其静坐澄省。鸢鱼上下。光影徘徊。物累消尽。天理流行。而泠然之声。朗然之色。适与之相值。则一般清意味。果与之吻合无间矣。道州之仙岩院。享逍遥,三足两先生。前有楼名以双清。名此楼者。其知清之义乎。噫古昔圣贤。独伯夷得清之名。而金朴两先生俱以清高拔俗之姿。慕廉顽立懦之风。一生林下。隐居求志。并享一庙。遗芬百世。此两先生之清也。余尝登楼而眺望。四山环拥。丛翠满眼。山之清也。两川合襟。渟泓涵碧。水之清也。已而皓月升空。楼影倒射于潭心。凉飙时至。庭树拂拂有声。于是乎满座诸人。莫不洒然爽然。无一点尘埃滓浊之气。噫风与月相配。水与山相合。人与地相遇。集众清于一楼。而约之为双清。沿于古也。楼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2H 页
旧无记。院之诸儒请余述。余窃有感于中。不辞而书之。
玉渊祠讲堂记(己酉尹东京时)
月城治之南。玉川之洞。有梅轩先生权公祠。先是朝家已以忠孝㫌其闾。祠距闾才数弓许。祠之成适在余莅府之初。因儒禀官庀。牲币如式。又因本孙之请。记其祠之堂曰。古者设庠塾以教学者。祀其地之先辈。以为矜式。非徒为崇报地也。余惟梅轩公忠孝之实。既棹楔而又俎豆之。必先知其所以致此者然后。方可谓尊先生也。嗟呼。寇莫熸于㓒齿。而只身而鞣膊之。兽莫㬥于虎而片言而屏伏之。非至诚能乎。闻公之考龟峰公。游晦斋李先生门。以高弟称。家庭付授。先立其大者。为臣而奋敌忾之义。为子而竭孺慕之诚。皆学问之力也。后之登是堂而拜是庙者。无徒以灌荐升俯。为足以报先生。读书明理。子以溯先生之家学。而倡明乎文元夫子之旨诀。则东都名乡。将必有继武而兴起者。课忠责孝。或庶几有感于斯文。
文渊讲堂重修记
昔陈大邱诣荀朗陵。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后人作聚星亭于其址。紫阳夫子赞之曰文渊范懿。道广心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2L 页
平。高灵之文渊书院。虽因地为号。而事若有不偶然者。夫五先生之于聚星诸贤。平心广道。未必多让。而德行之懿。师受之正。一遵紫阳涂辙。非汉末诸儒之所可比。况一室联芳。同闬盍簪。不劳持杖将车于五百里之远。而日有讲磨切偲之乐。生而志同道合。殁而连床共卓。文之尚絅。渊之蕴玉。名实相符。非但地名之偶合而已。岂不美哉。院之设。在于 肃庙丙寅。自初址而移今墟。先三贤而后五位。建置之始卒。啜享之年月。俱著于前记。距今五十馀年。不免有圮倾之患。岁辛酉。诹于乡。仍旧而新之。翌年春。工告讫。要余记其事。余惟书院之设。非徒尊贤。乃所以造士。士之立志。犹屋之始建。士之进业。犹屋之重修。仁义为基础。道德为梁栋。欹则正之。亏则补之。砥砺名行。与屋俱新。慕五贤之遗风。追文范之旧躅。深有望于今日佥君子。若徒以棂桷之轮奂。蕉荔之芳馨。为足以塞儒林之责。尽崇贤之道。则非当日设院之本意。盍相与警惕而加勉焉。
砥行堂记
砥有二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体之平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之精也。不有其体之平。无以致用之精。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3H 页
故曾子引卫诗切磋琢磨之旨。而以道学自修分言之。且夫名与行。互为主宾。而行修则名随之。故君子必归重于行。能砥其行者。非学而能乎。闻滩先生孙公。学问人也。蚤登寒冈郑先生门。以刚见诩。尝以砥砺名行四字揭于座。以自淬励。庸是立朝处家。一以直道行。当倻郑之诬两先生也。公时在京。奋然抵书于从侄慕堂公。首发扶正斥邪之论。排摈坎壈。殁身而不之悔。比如良玉之遭燬而弥光。精金之就鍊而愈刚。公之所成就。其真无愧于四字符。而前所称体之平用之精者。果非切磋琢磨之工之效乎。学力之不可诬如此。呜呼韪矣。 英庙丙戌。建祠于寿城。士林俎豆之。后移于金凤山下。升为院。名其堂曰砥行。余病今之世士气渝软。脂韦模棱。非直生质之不及古人。未尝一日从事于道学自修之实。汶汶乎日就污下。尤切𨀣慕于先生风节。今于堂记之请。不敢以眇末辞。最其所以致此者。俾后人观。
义斋记
事之合宜曰义。义之用。亲亲为大。故义庄之名。始于宋范文正公。后世多慕而效之。自夫庙主祧而墓祭重。香火之荐。轮设于诸宗。于是有宗契之名。宗与义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3L 页
合而为一。礼不忘其本。仁不失其亲。事之合宜。孰有大于是哉。馆洞氏之族。与余派分为十馀世。讲信修睦。无异袒免。直所居村之东。旧有义仓。仓之名取义于储谷。如古社仓。而墓位岁祭之需。门族赒穷之费。咸出于其中。设施在二。去庚申其时有完议节目。列书姓讳于册。序以弁之。至今古纸如新。先父老为先之诚睦族之谊。韪乎美哉。旧屋年久颓圮。岁壬戌。改卜基于村后高明爽垲。诸宗合力。不日告成。库舍廊庑。比旧增致。余尝过而周览。与诸宗觞而乐之。改仓以斋。书额以揭。余惟斋之舍旧而新。拓小而大。自卑而高。不亶为堂构之肯而已。使后生少辈之居是斋者。游泳于诗书之训。服习乎孝悌之行。兢兢乎古家规矱而益加勉焉。则于前人有光。岂不美哉。佥曰敬闻命。请记其语于壁。
匏窝记
辛承宣圣养与余善。尝游宦在邸。诸朋辈群聚谭谑。圣养在傍。毣然无言。余喜其简亢不面谀。又尝同游海山。遇会心处。欣然忘返。余喜其外朴浑而中疏爽。今年秋。访于其第。相与盘礴于亭台祠院之间。圣养示其所著名堂说曰。余尝以菊名轩。取义于晚节。人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4H 页
或议其不衬。今改以匏窝。匏者穷闾旨蓄之实。而最要于民食。又有系而不食之象。有似乎处遁忘世。两者皆为吾近日需用。而独于古人所称无口匏之象。窃有取焉。子有以发诸。余嘻曰菊变而匏。毋或近于兰蕙萧茅欤。且子位绯玉。非不食也。子本讷于言。视世之佼儇捷给者。若不屑焉。又何待于以匏自况而取义于无口也。余将以匏之质之德。为子颂焉。夫匏体圆。圆者太极也。剖而为两。两者二仪也。内含众子。子者诸卦也。中虚而容物者量也。外实而成器者材也。可以殽可以杓可以泅者德也。一物而众美具焉。子试以物观物。默会吾心焉。则方寸虚灵之窍。即一非匏之匏。而空洞之中。万理皆备。团圆之上。万象咸具。以之而处世则为济物之具。以之而持身则为守瓶之箴。不滞不局。有体有用。方可谓善用匏。子以为如何。圣养默然良久曰。我以口。子以心。谨闻命矣。请记其语以自儆。
枕雨楼记(丙戌在结城时)
余莅洁之初。时当盛暑。纳凉于枕流亭上。小吏抱公簿来告。漕税装发不远。民多逋当罚。已而偻偻然盈庭号诉。太半是佣丐。前岁告歉。麦又失稔。欲缓则亏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4L 页
法。欲急则伤仁。余甚闵然。实不知风檐水榭之为凉。少焉云从海起。大雨如注。亭下溪水㬥涨。声震一楼。余蹶然起问曰。今日之雨足乎。回顾四野。袯襫遍畴。芽者移茁者锄。裒然有大有之象。噫此古人所以志喜雨也。斯亭也而名以枕流。无或与今日所遇不相称耶。夫枕流嗽石。本出于幽人逸士标高好奇之语。于此楼眼前景物。未必非着题目。而若以山林隐遁之趣。施之于字牧民社之所则非所宜也。夫为州县者。龌龊琐屑。区区乎朱墨米盐固俗矣。然若又风流自放。为拜石之元章。登山之孟阳。则毕竟民受其害。非学道爱人之君子所欲闻也。昔朱夫子为吏南康。躬行田畴。不惮劳苦。其规画制置。日不暇给。而亦尝登庐阜溯卧龙。搜奇剔胜。宣畅湮郁。及夫晚居云谷。有诗曰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夫以先生抱负经奇。不能小试霖雨之姿。平生施设于州郡乎。略见而居閒。遇境之什。尚眷眷于泽物之仁。矧乎任其职而治是民者。可不以夫子之心为心耶。然则是楼今日之雨。不但适与诗境相会。而推是心以往。将州而国而天下。此又存心济物者之所宜观感也。余心劳政拙。目见颠连之状。而幸徼一雨之惠。小纾蹙眉之忧。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5H 页
继自今雨旸以时。禾稼无痒。民不见吏。左飧右粥。为太守者亦簿书有暇。弹琴赋诗。凡是楼之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皆为吾有。而枕下瀯瀯之声。始可以发其清趣。余方默祷于心。遂改扁以枕雨楼。前额依旧揭。非敢求多。要以告后之同志云。
道东祠刱建记(庚子在江陵时)
岭南之商州。有道南书院。自圃隐以下七先生啜享之所。而愚伏郑文庄公与焉。盖此八贤者。俱南土人。而瓒享谱承。嫡嫡相传也。余莅关东之临瀛。闻府之退谷。有郑先生祠。祠号道东。乃竦然而惊曰。博矣哉。先生之道也。非特吾南之所宗仰。而又于玆土耶。已而谒圣庙。观兴学碑及板揭学规。退而与诸生游。见文物彬郁。庠塾之制。婚丧之礼。皆有明法。曰此先生之遗教也。于是乎益信先生之入而教于乡。出而试于邑。进而需于世。无往而非是道之推也。余生长南乡。讲服遗绪。亦尝承学于先生胄孙立斋公门下。今玆佩符东来。又适在先生所曾莅之地。邈然河山。世道日下。而遗芬剩馥。尚若朝暮遇焉。呜呼。藐玆后生。才短学浅。虽欲劝课儒士。丕变氓俗。如先生当日之为者。其于有其位而无其道何哉。院之诸儒。请余以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5L 页
记文。乃得考见其营建时事迹。盖建祠在 纯庙甲申。距先生莅府数百年之后。愈久而愈不忘。尤可见先生之化之入人之深。而瀛之人士。同心合辞。竭力鸠工。用讫于成。尤可嘉也。然先生之治是府。不徒以政令教条。而其本实有在焉。即前所谓七贤相传之道也。以是道觉是民。无间于地之遐迩。俗之淳漓。入此院者。果能䌷绎于道东之义。读先生之遗教。留心于学问思辨之功。则其于报先生之功。始为无憾。而罗池之享。桐乡之爱。自可以百世无替矣。余于记是院。不敢以不文辞。乃以所感于心者。为诸儒诵之。
景行祠讲堂记
陟州之松罗。有省庵,眉叟两先生妥侑之所。祠号景行。其建置颠末。道伯西原韩公记之详。后五年庚子。余忝守临瀛。瀛与陟接壤也。省庵后孙金丈源商。请余记讲堂。噫士不学则摘埴。学必待讲而明。故藏修息游。必有群居肄业之所。此书院之所以设。而𨀣慕前修。薰炙遗躅。尤为感发兴起之资。此祠享之所以重也。两先生道德学问。虽非后生之所可蠡测。然冠冕儒林。羽仪廊庙。莫非平日讲学之力之推。不但钗妖之熄。海波之息。为一方久远之惠而已。然即其地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6H 页
而慕其人。则桐乡之爱。武城之化。尤有所亲切焉。此陟之人士所以至诚尊慕。克尽崇报之道也。余生长南乡。习闻儒贤之教。而白首朱墨。愧负初心。窃尝有慕于两先生之风。今于金丈之请。不敢终辞。乃以所闻于平日者。为诸生诵之。若夫建移经始之劳。登眺旷奥之胜。玆不赘。
松竹书院记(壬寅在耽罗时)
桐溪郑先生谪庐遗墟。在大静之东城。余既竖石而表之。县之诸儒。又建祠而妥侑之。余手书松竹书院四大字以揭之。取先生寄题诗语也。呜呼。先生节义。天下而万世。非一岛之所敢私。今以一片之石数间之屋。表先生之墟。又以区区之松竹标号而媲美者。不其少欤。虽然先生在棘之日。既手植之。还朝之后。又诗谂之。其所感者深矣。物有时而变迁。亦随地而改性。惟是二物也。南山北海。同一后凋。露滋霜腓。同一特立。今夫先生之节。惟义是徇。处之以文石青蒲。惟此个义。厄之以刀山釰水。惟此个义。围城之刃。某里之历。亦惟此个义。院之诸生。苟能爱先生所爱之物。培植护持。相期于岁寒。则其于尊先生之义。守先生之院。亦庶几焉。诸生请余记。临归偬遽。不暇他语。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6L 页
只叙院之所以命名者而遗之。经始颠末。俾诸生自书之。
三泉书堂重修记
芦峰金公。吾岭之先进也。屡典州郡。所至有文翁常衮之绩。余莅耽罗。距公财百馀年。首访公遗迹。既谒公祠于橘林。退坐三泉书堂。与斋之诸生语。诸生皆州里之秀。称说公刱始时事。尽乎其得教导之要也。盖岛俗荒厖。儒学贸贸。青衿分案之后。校院生各有依归之所。而外此则靡所接托。虽有向学之心。蔑蔑乎劝督兴起之实。此书堂之所以设也。其后通经能文之士。与校院不相轩轾。而占解额登上庠者。𨓏𨓏多出于其中。此古者大小学之遗意。而其效之不可诬如此。惜乎。后来者多慕名而遗实。每刱起一学。自以为求多于前。居然遍于四面。而在在荒屋。反于是堂也。一任其倾颓朽圮而不之顾何也。余为是慨。视篆之初。即拟改葺。而适岁饥力诎。仍旧修缮。易桷与瓦。祇可以庇风雨而止。是岂可曰继前修之迹而副诸生之望哉。然自诸生言之。既有屋可居矣。有廪可食矣。有书可读矣。将何以无负前后牧守眷眷期望之意也。所贵乎儒者。将以学为人也。孝而亲睦而族。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7H 页
慎而交友。敬而长上。不徒以习训诂缀词赋为事。始可以无愧为士之名。而主教导者。亦与有光矣。堂在嘉乐川上。左右原泉故名。易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养正。孟子曰四端之扩充。如泉之始达。夫子曰为井九仞而不及泉。是弃井也。服于是三言。而为学之始终具矣。既语诸生。遂书以揭之壁。
延曦阁记
延曦阁。旧无记。建置年月。不可详。板额又未知谁所命名谁所书。绝海荒厖。无文献可慨。余莅营适当春夏之交。瘴雾霪霾。恒雨少旸。阁又重檐邃屋。廉远而坐深。无高明爽朗之观。晨起坐衙。簿领堆褶。执笔判押。气郁神壅。已而阴云解驳。旭日初升。窗楹通红。玲珑焜耀。洒然有拓土墙开竹牖之意。每日昧爽。盥栉危坐。默念今日所当为之事。反复裁度。将欲发之号令。而日光之穿漏。适与之相会。则未尝不惺然而悟。𢥠然而惧。点检方寸。幽隐毕露。所以消融其查滓。助发其志思者。多于此时得力。未知前人命名之义。果有取于是。而其为符合于即境。默契于吾心。则匪寻常题额之比也。况重溟千里。距京师踔远。每夜琼楼之恋。无异子瞻之海南。而忽见祥云捧日。恍若咫尺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7L 页
天临。愿与国之黄耇。占海而祝圣。是堂之名以延曦。亦足以表外臣葵藿之忱。遂书而揭之壁。
望京楼记
跨洞庭而楼。不过平湖七百。对琅琊而亭。不过西南诸峰。頫南昌而阁。不过闾阎扑地。三者各专其一。不能以相通。犹以胜名于天下。今有楼于斯。以水则溟渤也。以山则瀛洲也。以地则神人故都也。其视前所称三胜者。各之而倍加。兼之而有裕。虽谓之天下第一楼可也。而名不显于一国何也。噫此亦有遇不遇也。然山以不见而神。海以不测而钜。地以荒僻而奇。楼以无名而高。周王之车秦皇之船之所不能到。杜工部,欧阳六一,王子安之所不敢登。天下独一耽罗之望京楼乎。余固无名于世。而幸得致身于玆楼之上。前对挐山则刘阮之蹑天台。后列云涛则博望之槎云汉。俯临城闉则令威之化辽鹤。于是乎两腋仙仙。四大茫茫。泠然若御风。飘然若化羽。悠然若与造物者游。反不知山之高水之钜。城郭人民之众。噫不知胜者所以为真胜。而无名者所以为大名也欤。楼名望京。寓古人退忧之意。楼如可记。吾其为范希文乎。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8H 页
游汉挐山记
神仙家以汉挐为灵窟。务博奇说以附之。游是山者必简日。不简则云气羃其上。至而无所见。虽简𨓏𨓏谷雾坌涌。顷刻障碍。好奇者于以卜仙分之有无。仙本无焉。分于何验欤。过高者招忌。极远者来障理也。以罕有之游。值适然之日幸也。为此说者。可以欺不见之秦皇汉武。而不可以欺山下之樵竖猎夫。方士之风。好奇者之云。其不足信如此。余莅此州。日寝处望京楼上。前对挐山在几案间。不甚高峻。可狎而玩也。秋分之翌。简驺率骑而出。鼎儿及土人金生英乐,幕僚李潞夏,丁义成,李仁观及门生李祯奎从。宿竹星村。鸡三鸣。列炬而发。到中山少憩。设幄而坐。时旭日初升。永海无边。翛然有朱夫子祝融驾风之想。行厨进朝饭。酒一行。顾谓诸人曰此獜脯琼液耶。相与大笑。舍马而舆。渐入林樾间。万木樛结。苯䔿荟蔚。间有琪花珠实。小大朱黑,冬青,金铃,荜澄笳,女贞实。皆陆地希品。或有异卉奇木不知名者。询之土人。俚语难辨。恨不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也。行十数里。地益峻路益险。舆卒前挽后推。危甚则芒屩。而步从者气急力竭。有低回盘礴之意。余辄奋而前曰从我者视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8L 页
余足。行百里者半九十里。标准在上头。少进则欲罢不能矣。林尽而路稍豁。满地枯竹。密如席嫩如莎。可坐而藉。有香药小而蔓。布地络石。实黑甜。名瀛洲实。煎叶为茶味甚洌。距上峰才数里。而南塞西通。当一山之肩胛。远而岛屿之布列。近而冈峦之重叠。缥缈者衬贴。攒蹙者舒展。舍崎岖而占平坦。出幽蔽而陟昭旷。回视来路。茫若坠坑。而全体已据为己有。遂促舆而上。到白鹿潭。潭在高顶上。四壁周遭。南北高而东西少低。广袤四面皆过数弓。水才没胫。传言仙人骑白鹿游于此。果孰见而孰传之也。下视潭底。泥沙尚有町疃迹。山顶有水非性也。而极高则凹。此阴阳互根之妙也。凹则不期水而自水。故白头之天池。太白之潢池皆是也。独于是潭。必文之以仙怪之说甚。或曰大静之山房。挑出于此。遂洼而为潭。不亦异欤。铺席于潭北最高处。左右诸峰之或高或下。有名无名。皆风斯下。可略也。命厨人进酒。酒微醺。倚杖而周视。环一岛四百里如掌纹。云海万里。尽目力而止。悠然自得。高出于万物之表。扫埃𡏖而揭寥廓。未知孰为天而孰为人。少焉云自北来。倏然过海。海色或隐或现。众以不简日咎余。余曰何伤乎。暂时之障。不能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9H 页
掩大观之目。下界之氛。不能挠出世之标。诸君终未免好奇为祟也。况处地既高。所见愈卓。清明在躬。方寸烱然。自可以洞八表而彻九垓。何羡乎骖鸾驾鹤。云游物外也。由前则是目障也。由后则是心障也。去此二障。可以语山。可以语游也。诸人或默或唯。是行也。又稔闻灵室之胜。有石罗汉鬼剜神刻。游观者从越冈望见。少喧则风雨。辄灵异云。余意其近怪。而为诸人所邀。下山迤南而西。石径如梯。舆行十馀武。身如桔槔。扶两隶而行。促促步武。十颠八蹶。可数里稍衍处。据石而歇脚。后者尚在山腰。如坠如悬。喘喘无人色。余仰谓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舍善而就恶。其艰又如是耶。既高则下势也。舍习熟而就新奇。道之于仙佛。文之于稗杂。皆枉用心力。诸君其以今日之游为戒哉。又行数十里。到大静界。候吏来现。兽服戎毡立舆前指路。一猎犬厖氂狞眼。齁齁随其后。山马牛十数为群。见人行骇走立视。西南见大洋。若加波,松岳,么罗,知归诸岛。浮游隐没。光景颇奇。崖壁被香木。肮脏偃屈。上枯下青。冬春为雪所压。生气不敷。其间多踯躅。长不尺许。而多枝布地如方毡。三四月花始开。遍山如锦纹棋子。眩襭绮丽。足以媚人眼。又转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9L 页
而北数里。渐闻涧水鸣璆。松涛沸壑。稍可醒心。从林隙见崖壁斗断。北峻而东漫。崖上立石近百数。或距或蹲如人形。壁漫处奇岩离立。人视则人。兽视则兽。罗汉之名以此。壁之前有小阜。县人以支待设幕于此。既就坐。主倅来谒。距县三舍。栈道百折。日已暮。近地无人家。不得已作露宿计。疲吏数三。村氓十馀人。办供亿支茇舍。以游观而贻民弊可悔也。夕后乘月出幕前。视石面。苍白可认。当面正视。直顽然一壁。比诸自下窥观。顿失奇形。不觉怃然。遂入幕。悬灯赋记行诗略干首。拥衾而坐。风气甚峭。膈痞气不舒。夜深不能寐。闻傍幄诸人鼾睡声。曰起起。今日之游乐乎。灵室之风。何如挐山之云。迁乔木而入幽谷。乌睹所谓五百将军哉。世之人以吾道为高远不可企而不力致者。昨日中山之盘礴也。以六艺为卑近不足尚。而好看异书奇稗者。今日灵室之搜奇也。不知者旁歧冥搜于榛荆岩石之间。时见锦纹之踯躅。鬼剜之崖壁。以为奇也异也。人所罕见也。又以风雨神怪之说以吓之。使我露宿而膈痞者。皆此祟也。此可以惩也。遂与一哄堂。坐而待卯。欲见老人星。又为云戏不果。日出促饭而上马。踰后冈西北行。过今德郭宁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90H 页
界。出四所牧场。路稍衍。万木萧森。枫叶半红可爱。马上诵武夷棹歌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之句。觉心神快活。午站利生村舍。三十里从西门路返营。日未晡。遥望汉挐。高插云汉。历历如指掌。而回顾灵室已无见矣。呼烛记是行。
养老宴记
养老肇自虞而三代共之。袒割乞言之制尚矣。汉兴使郡国访问孝子顺孙。岁时赐高年帛肉。所以敦孝敬尚耇德。风流笃厚。最为近古。 我朝仿而行之。岁首加秩赐馔。均于八域。独耽罗极宿所临。人多老寿。朝家遣慰谕安抚等使。辄以 王命设养老宴。载在邑志。寝废不举已数十年馀。余莅州。先访孝烈而褒劝之。继有意于此事。适岁大侵未遑。临归之岁癸卯初元。始命抄州四面暨两邑老人男女上下。过百岁者七人。九十八十者二百馀人。盛矣哉。乃以二月社日。设宴于观德亭。妇女及老病者。许家众代参。预宴者几人。设宴三等。等各有相扶携导引。以次就座。子孙立侍其后。崇饤饾合妓乐以飨之。左右观光者如堵墙。牧使具袍笏。躬视馔具如古礼。酒三行。谂于座曰。余不敏不善牧御。为诸父老忧。然国家视远人如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90L 页
内圻。俾守臣宣布德意。今日一饼一胾。皆我 圣上赐也。父老将何以报。诸老人皆离席拜舞稽首曰。谨北向上千千寿。既又进诸子弟而语曰。朝家之老老如此。诸子弟各事其亲。当如何。皆伏而对曰。鄙等小人。敢不恪遵教条。视其色。油然若感。惕然若悔。诸观光者。莫不啧啧欢悦。筵罢命就馆。各给粻馔。两邑以地远。更卜日送裨而莅之。一如州例。
渡海记行
渡海以一帆风为快。始余赴任也。自素岛抵禾北才四时。州人以为舟行顺利。前所罕有。然怒涛为风力所驱。银山百丈。铁骑千群。砰訇砉磕。震懔痴呆。直半饷木偶人耳。悸犹不暇。兴于何有。遆归时适当七月旬间。积雨初霁。海水如镜。下浦后第四日。旗脚微向北。命船人速治行。吏校儒士民人来饯者。皆以无风为难。余肩舆而出。直登柁楼而坐。使陪吏传语曰我今行矣。无暇叙别。诸人相顾愕眙。齐会船头。手额而语。舟已举帆矣。初更出港。二更入洋。回顾禾北。人语尚嚣嚣。纱罗诸峰。依俙若雾中。夕水方盛。波涛帖息。素月中天。千里一色。三船或先或后。不疾不徐。与幕僚对酌。酒微醺。诵东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91H 页
本澄清之句。不觉神骨清冷。鸡鸣后过火脱。东望黑云中。日轮涌出。眩晃夺目。光景尤奇绝。日三竿。风力渐缓。帆影下垂。舟人以为忧。余笑曰无欲速。我已请命于神。徐当有风。已而白云如絮片。自汉挐绝顶而升。占风者曰此喜徵也。少焉云起一层。风来一阵。日未午。已过中洋。东望青山如鼠。西望楸子淫女。历历在眼中。夕阳过斜鼠前洋。距素岛不远。而风渐微水渐退。舟不能进。欲回帆顺水。西向楸岛。到甫吉岛后洋。水从两岛横射。寸进尺退。舟大难制。逗遛数饷。不得已落帆下碇为经夜计。测其深可数十丈。入处船房。转展不成寐。微月渐西。阴云忽起。雨脚点滴。有飓风之虑。舟人相顾惶悸。命行厨具脯鱐明水。使鼎儿操笔为文。告海神曰。大海行船。专藉风势。终日顺利。已蒙神惠。人谋不臧。半途濡滞。违失水候。舟退难制。逗遛西洋。茫无止届。日暮云霪。其雨其飓。篙师束手。众人惶怖。及今反风。始免狼贝。仓卒控吁。庶几其济。祭毕雨意小歇。急命格军乘汲水船入甫吉岛。招来指路船。船上放炮吹螺。远近诸岛。皆举火相应。而咫尺千里。无计可施。小顷岛民乘三小船出来。尽力驱曳而不能行。遂与鼎儿及两幕。乘小船向甫岛礼幕。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91L 页
仍留本船。行数弓许泊沙屿。执烛前导。披草缘崖而上。入处一民家。东已曙矣。即命岛中水手。持船往本船所住处。乘早潮指路前行。盖前所下碇处即毛岛。而水势最险。舟行所避云。朝餐后。自甫岛乘轻舸往芿岛。本船俄已稳泊。而左夹船已发去。右船尚在浦口矣。留一日发向梨津。使屯将领四小船曳而出浦。巳时风起水顺。舟行无碍。纤波不兴。天水相涵。远近诸岛如露儿,大小花岛,平日,长釜,刀磨。左右呈露。其外诸小屿。如龟如马。乍没乍现。形态百千。应接不暇。远望群帆如画。自东而北。是三南漕船往来之路也。是日舟中人。皆列坐舷上。饮酒歌呼。适有一民鱼浮水而来。舟人乘小船逐而捕之。其大如箕。帆竹如椽者。又漂挂船底。异国物也。日晡稳泊梨津。万户具櫜鞬迎候路左。入处镇轩。敞爽可喜。是行也。在洋中三昼夜。时值新秋佳节。风和月明。飘然有羽化之想。虽博望之穷河源。东坡之渡海南。未必过之。而适违水候。遍历诸岛。又天所以饷我奇也。然方其深夜仓卒。驾叶舟而溯不测。判性命于须臾。则亦可为好奇者之戒。
咸安李孝子㫌闾阁记
凝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92H 页
孝根于性。与生俱生。而生而孝者罕焉。形气贰之也。近世有仁川李公垕森字复初。十一代祖恭度公文和。五代祖 赠右尹元佐。俱以孝著。公生于其家。性于孝。母病尝粪断指。遭丧庐于墓。有虎来守。其后父病剧又断指。适思雀炙。有鹯攫而坠。及丁忧庐墓。虎复如前来守。三年如一。患痢几危。梦神人授以丸良已。邑倅异之。为葺其庐。备载邑志。年才三十一。绣使道伯屡垂存问而馈食物。徐巡相憙淳岁末 启。以公为首。徐巡相宪淳又 启闻。得蒙绰楔之典。乌头双角。岿然路傍。乡里及远近观者。皆啧啧焉。于乎人孰无父母。而鲜能尽其孝者。形气之分也。公于两亲。一气流通。二人而一身。不但温凊甘旨之殚其诚力而已。苟非然者。何能致禽兽之异如是哉。人或可以伪为。而物之无知。非诚无以感。此雪笋冰鲤所以千载仅一二有也。人之过是闾者。盍思所以各尽其性哉。余于是感叹而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