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x 页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书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0H 页
族谱重修回答书(丁亥)
伏奉八月日。自京寄来通文一通。谕以家乘修正之意。跽读以还。仰钦诸公尊祖重本敬宗收族之盛心也。所谓摄人心厚风俗者。其有补于世教。岂云少哉。第以克善为本道都有司。克善愚昧。实不敢承当。而窃自幸齿名于诸君子之后。辄不敢辞。到即誊写数通。遍告列邑同宗。想皆乐闻而竞劝矣。顾湖中宗族。率皆贫困。交河朽栗里良节公府君墓道碑。为人所毁。克善不自量力。谋欲改竖新石。勉谕数年。迄未鸠工。适值岁歉之患。此地为尤甚。人人喁喁。莫保朝夕。恐或以两人一疋之布。为有力绵之叹耳。仍伏念诸公作事。出寻常万万。无容赞一辞于其间。然而克善尝试以斯事。参伍校量于方寸中者。雅矣。不敢自隐。妄以鄙见荐闻。以为求教之目。窃不敢知其为修正也。将因旧谱之规模欤。抑有所推衍增益。别作科条欤。旧谱逐位名下。只系官封而已。若字谥行治年寿。婚姻坟墓。咸阙遗而不书。今见通文中。有诸宗嫡庶中。有孝子烈女行实表著者。撮其大槩。录于名下。世代必书娶某贯某氏某官某之女两款。则其不一循于旧谱。盖可知矣。旧谱每叶。以某之子某。表题上面。而皆以名不以爵。殊非以讳事神之道。卷首则以良节公良敬公诸子。书第一行。而以检赞成公女安康(新谱作安金刚)。忠靖公子赉诸人。居第一行。则是二世而一行。行列不明也。宗室为外派者。但号而不名。又欠详悉。私厚其父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0L 页
祖官衔。不加赠字。直曰判书参判。似涉曲笔。序文以为圣贤论世泽止于五世。为服制四世而限。心虽无穷。体不可过。遂引欧阳之五世。苏氏之六世。以證略于龙城以上者。似有法古之意。而至于外姓子孙。不限亲疏。愈疏悉录。反非古意。则不无抵捂。然而外姓不限亲疏。乃东方修谱之通例也。以是为烦者。或只录女婿。而不及外孙。无乃太简乎。与其失之简。毋宁失之烦。如欲执两端而折其衷。则当限几代而适于义耶。若龙川府院君琳。忠武公英茂。诸派之苗裔。无则已。有则不可谓之非吾同姓。谓之为同姓。则有百世不通婚姻之义。而前既见绝于旧谱。今不可复为收载者欤。若直叙世系。则要以远有代序为贵。谓其为不可知而阙之则可矣。为其为泽斩服穷而为限。则恶可哉。或谓始祖之上。又有可记其名系者。传者又谓始祖官为丽朝佥议中事。而谱所不取。必以文献不足徵也。如先代本以汉阳府人。在高丽王时。选徙塞。家龙津。遂世为龙人之语。见于前志。而全没一言。其已为世族。或为士为民。皆不可知。比诸他家谱。不敢阙其所疑。而疑以传疑者。详略顿异。序又曰。门亲之长老。参议旭生,肃生。似是二公。皆秩参议。而谱中旭生下无官位。肃生作叔生者。亦非传信之文。所谓执议赵岷姓侄。咸昌宰赵君世祯。二赵字。不当下。盖其偶失照管。所谓貂珰贵显者。历考传记。貂珰。乃是宦寺之称。文节公。岂其误耶。或别有其义耶。汪氏四疑一异之辨之云。又未详何义。本之何书。此则皆非今日修谱之切要。而新谱宜有新书弁诸卷首。而旧序之文。亦不可废。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1H 页
恐起后人之惑。兼欲取质焉。诸家修谱之例。欲详其出身之由。则登文科者。谓之文某官。登武科者。谓之武某官。不第者。加以荫字。世谓不第而仕者为荫官。流来久矣。然究其字义。藉父兄之遗荫而入仕者。乃为荫官。入仕之道。又非一歧。不第者。未必皆是门荫。则加之荫字未妥。既不加以文武字。则不待加荫。而可知其不第矣。当世登朝之人。据其见仕。而书曰某官。则后来终官所至。高下不同。为此之嫌。或全不书生存者之官。则又与元无官者无别。其登科者。书之曰文科。曰武科。不第者书之曰入仕。登上庠而不入仕者书之曰生员。曰进士。或据实书之曰见任某官。前任某官。惟在参商从长为之也。先代有表表伟绩者。褒录其事实。附为别卷。俾来裔之览者。有所观感。而思所以继述之者。亦诸家之一例也。先祖龙城君有传。在高丽史中。揔管公事见何书。序曰。年十三。袭父爵为揔管。仍叙征日本事首尾。而曰。元帝大奇之。赐玉带锦袍曰。汝未有室。服此东归。娶良配生嘉子孙。既东还。娶朴氏生二子。此必有所据而言之。而乃不明言朴氏之出自。又不言破哈丹事。河东郑相公麟趾。撰出高丽史。必详于丽代事。而郑公之撰忠靖公碑也。有曰元世祖以舟师征日本。命高丽济师。揔管年十二。领其众行。全军而还。哈丹军踰铁岭。揔管虏自献于世祖。年二十有一。帝曰。壮士。赐锦袍玉带。金寿宁撰恭安公碑曰。揔管十二。揔戎击日本。二十。破哈丹。名振天下。献俘元祖。赐玉带锦袍。袍带之赐。序文所记。与二公所撰异同。叙其年者。序曰十三。二公曰十二。破哈丹。郑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1L 页
公云二十一。金云二十。是何所记之不一耶。大揔管传。亦载丽史。而其立传之名不佳。当讳而隐之欤。抑有不必讳之者欤。若襄烈,良节二祖事业。必有所记而不得见。大可恨也。不知中外何人。有能睹记其遗事者欤。今之通文。胡不令各贡所见闻先代事迹耶。良敬公则其曾孙郡守贵孙著行状。而此中所有本。字多阙误。不得完本。可校正也。良敬公第三子恭安公惠碑文及恭安第五子参议之周。参议第二子判官欣孙碣铭。俱在恭安所著施斋集中。濯缨集。有赵与叔碣铭。与叔。良敬公之玄孙广临字也。简易斋集。有佥知公澄碣铭。若文节公碑文。传于世。而文正公则尚矣。且如己卯党籍,己卯杂记,乙巳录,丙丁录等书。亦有略记赵氏名行者。如是求之。汇成一帙。则似便于考览。而我赵氏家学之醇。忠武之烈。贞白之操。乍开卷而便瞭然于目下矣。序曰。观是谱。则祖宗之名系行业。可考而知之。可据而守之。然则文节公已有此意。而有所未遑耳。若但观其名系。则后裔何以知祖宗行业之详。而有所据而守之也哉。又于牧隐集。载 桓王定陵神道碑文。叙其子孙。有曰。女适纯诚翊卫协赞辅理功臣三重大匡龙原府院君赵公某。襄烈公。今封贞和宅主。生男曰卿进士。曰侯掖庭内谒者。曰师。曰传。曰保。曰伯皆幼。女长在室。次适内府副令林孟阳。克善昔尝见许陜川涵于京中乡校洞。陜川公自少好从事于谱牒。引 桓王碑文。而批其旁曰。与本谱不同。某(良节讳),某(良敬讳)。无乃先室子耶。仍语克善曰。保,伯不见于谱。必幼而不录也。卿之不见。殊可怪也。克善后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2H 页
来方得良敬公行状。乃曰。讳卿。后讳涓。又曰。洪武丙寅春。中进士。始知卿乃良敬之初名也。然则良节之为先室出。似无疑矣。龙原(原字。谱作原。亦不同。)女婿。谱有黄吉源。而无林孟阳。其亦可异焉。克善尝为主簿于宗簿寺。窃有意考见璿源录。而郎厅不敢无端私自开见。故终不果耳。汉川府院君承祀大宗。不幸屡绝而继。克善叔祖。出后于大宗。叔祖又无子。季父又后于叔祖。连二代嫡长。在克善近亲。 国法嫡长。每式年修子孙录单子。呈纳于忠勋府。常窃窥观其所录。子姓云仍。湖右内浦最多有之。而数十年来。岁为一会于宗家。享右燕毛。以修睦焉。虽极衰替而不自振。皆可无冒籍之疑矣。自汉川第三子别将公河。居于永兴。后孙蔓延于北界。往往自彼中合录后生名。资送一人。请系属籍于嫡长。嫡长为其真赝之难辨。使诉其所居郡邑印署。以为验而已。夷考其代系。或有初不见于旧谱。而溯五六十年前。始为入籍者。或有五六十年来。亦来入属。而今始录之者。将安所考信而保无其伪冒欤。区区所欲奉议者。固不止此。今不暇纤悉。姑举其大者。以备参證焉。伏计规模已有素定于佥论。敢进无用之赘说献芹之痴。可笑之甚也。然自效其诚则有之矣。夫如是而后。可无憾于愚之心矣。未敢知诸君子以为如何。文节公以厚德重望。创修家乘。其有功于吾门。既重且大矣。今之所言。有若指其罅隙而议之者然。极知僭妄。无所逃罪。盖以世家大族。皆有谱。以谱其族。而修谱之例。各有所长。亦有所短。今欲周爰咨询。集众长而为新谱。则窃恐九原可作。未必不为文节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2L 页
公之所乐闻也。如何如何。克善既于九月中休日。得接通文。通文末梢。有曰。即修答书。使知得免浮沉。克善宜即回报。而家有息女。十月中成亲事。贫涸之人。欲行大礼。凡百极费区处。仍遭从兄大功之惨。用是卒卒无须臾之暇。今始拜覆。悚仄悚仄。近有一二处收布送来者。而厥数不赡。正如克善前所虑者也。铸字印出。务宜从便。而随印随毁。不得广印流布。末若入梓之传于久远也。入梓之事。其未有得力之便者耶。并几参照。(又缮写世谱一通。送于谱厅。故宁海府使赟跋文曰。夫序次支派。编摩成帙。出郡守克善氏手云。)
与朴跃起书
前书论示中庸素夷狄之说。剖析纤悉。仰钦高明之见密察之至也。所谓为其所当为者。甚苟当。不审择其当为而为之。则奚以为君子。所谓行非行道之谓者。亦得其义。章句为字。即释行字之义也。盖是四句文义。不容有异。而富贵是人之所欲。故所当为者。在于不淫其志。贫贱夷狄患难。是人之所恶。故所当为者。在于不变所守。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夷狄不能夺。患难不能惧。然后便是素其位而行也。是其以身在乎富贵。若贫贱。若夷狄。若患难之中。而处得其当也。其身自在四者之外。则不得为素其位也。孔子之居九夷。化之也。其诸异乎人之居之也。然其居九夷而化九夷。与夫居中国而化九夷者。亦自不同。所谓素大辟而行乎大辟。固不成说话。独不可曰素刑官。而行乎刑官乎。然则小注之说。虽未必正得其旨。亦可以曲畅而旁通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可行云者。人能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3H 页
忠信笃敬。则虽不幸而入于夷狄之中。亦可以行之谓也。论语之意。重在言忠信行笃敬上。中庸之意。重在素其位而行上。虽其主意不同。然平日必能忠信笃敬。然后可以素夷狄行乎夷狄也。其素夷狄。行乎夷狄者。安有舍忠信笃敬而能之者也。蓝田吕氏之语。未见其不可晓也。愚所谓一人。而或富或贫或夷或患者。非谓必一人。历遇此四者。然后为可当此语也。盖其曰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入二字。非一处一事之谓也。故所以一人上。着个虽字。以为假设之辞。高明偶未之察乎。大抵四句。是一般文义。而读者不疑于上下三句。独疑于此一句者。富贵贫贱患难三者。是家家人人常有底事也。此一句。是不常有底事也。兄必适有所感于心。而求其说而不得。故从而为衣冠之制之说。愚亦承兄说而有所未安于心。故有所云云也。今于朱子大全集中。见有以蔡李通谪居南荒。引此句以为宽谕之词。然则九州之内。南荒北裔之地。皆可谓之夷狄。而中国之人。谪居寓居者。不可胜载。兄亦曰衣冠之制之说。只恐其或然。非欲以当此一句之主义也。则此一句之无可疑。自与上下三句类矣。何敢多诘也。第既已致疑。及此请毕其说。夫疑之何心也。岂不以有如胡邦衡疏中所论三尺童子之所拂然者。而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之故耶。孔子则未然也。古之人有已然者。箕子是也。箕子之居东也。八条之教。固已化其民。而易其俗矣。然于言语饮食衣服车马。凡制度文为之间。有不能尽从华制。而不得不袭其故。循其俗者也。箕子乃安而处之。以没其世。此非素夷狄行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3L 页
乎夷狄者乎。此乃三尺童子之所羞。而圣人乃反不耻者何耶。其必有说矣。愚有见乎此。故所以为君长尊敬之语者。正欲设难以观兄之所以答也。今答谕乃曰。兄教然矣。但不知引此之意也。既然愚语。又不知愚意则是兄。以君长尊敬为至当底道理。而无可疑者耶。愚则以为此正程夫子所谓居乱邦。见恶人。在圣人则可。自圣人以下。刚取祸。柔取辱者。类也。学者讲之可也。法之不可也。至如宋朝之臣。通使金国之事。兄所谓人臣事君之道。岂但趋命之恭而已者。良是良是。然此自易知易见之事。非是奥僻难究之理。愚虽浅陋。亦岂不此知也。此说亦有少曲折也。今更思之。使宋朝之为臣。而奉使金国者非程朱。则学者不必以为法也。在程,朱而为之。则其所为亦或未必不出于正。在程,朱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者也。更不敢强为之说。
上浦渚赵先生书
克善顽命不死。而日月易流。奄过大祥。不孝情薄。哀虽已忘。而益觉孤露无芘。追慕罔极。林监役来。伏承下赐书存慰。贶以甘藿。不胜感咽。宠撰先人志铭一通。克善何幸获遂此终身至愿。是岂惟克善衔恩刻骨而已哉。先人遗灵。亦必自幸其不朽于地中。而思效结草之报矣。跪擎庄读。泣谢无言。然其中一二文字有疑。要更质而思觌清范。寸诚亦急。今既释去衰麻。便可躬造轩屏。而犹是服色殊异。有骇道路。又念夫子至仁深恻。有所不忍其怜悯者。故复次别纸仰禀。兢惶悚惕。驰慕悬想之至。
凡碑碣志铭之作。必因其行状之所叙。故铭文之有差。由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4H 页
于状叙不明也。汉川府院君册三勋。非皆在 太祖朝也。定社是 恭靖朝。佐命是 太宗朝事也。状叙佐我 太祖兴运。连策开国靖社佐命三勋云者。妄谓佐 太祖以兴运。而连策三朝功臣也。今志曰。佐我 太祖。册开国定社佐命三勋。有若皆在 太祖朝者然。不敢知立文之体。或亦如此否。励节公娶于德山县大冶谷里申氏云者。初意只书所娶之地。有似泛然。故着申氏二字。今曰德山申氏。似与下文庆州李氏公州李氏之称姓贯者。相混无别。此不妨文义否。所谓兄子指故址为凶地。而易其分地者。以彼易此而已。又谓立庙请地。而割以畀之。则所畀特容庙之地而已。今曰。兄子病悖。欲取公之宅。以广其居。公割而畀之。一听其所欲云者。下语似重重。则近乎过实。如何如何。又曰。克善举于中外者。凡五六。此非状中所叙之事。而夫子所自为说。故疑于厥数。盖是闲漫不紧之语也。然虽闲漫而与其失实。莫若着实。克善之为监试初试者二。东堂者八。敢以奉告。并冀商量。或当改。或不当改。悉以诲谕。幸甚幸甚。
答权吉哉(士吉)
违奉高标。积有年所。翘企之怀。常恨不能奋飞尔。前岁季秋。自李察访丧家。转致辱惠书。诲谕勤恳。慰豁之极。即宜拜覆。闲居杜门。便信难遇。阙然无报谢。衔恨在心。冬末。朴汝彬过宿幽庄。归言动止之详。引领东望。尤切倾乡而已。今年四月。郑进士传示手翰。感念至意。珍玩数日。不能释手。奚啻沧海珠昆山玉乎哉。盖是贵价来取书册。孰谓在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4L 页
邻不知虚辱厚德。惭懊不自胜。况于其书箱中。大易及谚解。适有所考取。而置之尘案之上。初有私自搜括之过。后增久假不归之罪。恶得无恶于志也。中间人事之变迁。弃置不复道。承令胤有疾为苦。贡虑不自已。然岂弟君子神所劳矣。无妄之疾。当勿药而有喜矣。向有人归讥于左右曰。子病不医。坐责天命。为此语者。何足以窥左右之涯涘哉。跃起兄弟。又遭大故。天于其家。有若偏酷罚者然。良可咄咄。又别卜山于远地。而克善以拙谋。丁此饥岁。存活得过。十分艰难。无一物相助。无一事相顾。越视秦瘠。辜负老先生平日恩义。仰愧俯怍。无地自容。克善尝块处僻陋。无他忧闷。惟贫困为扰。古人未有以贫困动其心而癈其学者。懒性成习。因仍苟且。消遣时日。又喜泛观诸书。方其属目之时。似有胜于登山临水之为玩。而锥顿之质健忘。乍掩卷。辄非己有。且不得为口舌之资。宁复有益于心性之助乎。明年倏已知命之年。而倥倥侗侗。反无异于元不知学之人。其为君子之弃之是惧。而左右乃执谦谦之德。自卑而尊人。有欲推而纳之贤人君子之域。以此施之于可者则可矣。而施之于克善。则为不当其可矣。朴汝彬所示经权说。既经明鉴照过。宁有纤瑕细疵。不毕露者乎。学道理谈圣贤者。世多其人则幸矣。而变乱经训之罪。亦且不小汝彬之辨。惟其搏量担合。龃龉矛盾。其不肯服之也。宜矣。尝试以管见。与之为辨。而亦未必不背于师友之旨。欲以奉质于左右。无纸艰于缮写。不果尔。曾因景明闻文。则近有别意见。著为成书。甚欲一睹其书而不可得。然其所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5H 页
举一两句说话。令人不能无惑乎心。夫理气浑融无间。而但理无眹而气有迹。故气以发之。理必乘之。固无理气互发之理矣。然则四端是七情之善一边也。七情是善恶之总会也。莫非理乘气发。而有纯不纯矣。栗谷之卞明如日星。而今乃胶守己见。岂非其不思之甚乎。盖其所见之失得。固不敢不见其所著之书。而径先是非之也。惟其流离困顿之际。能不废其讲贯究索之功。而多有所得。是可尚也已。其安居而慵懒不进学。如克善之流。宁无厚颜乎。前书所谕。孔子箕子居夷之辨。非不痛快明白矣。而迷惑之胸。犹有所未能释然者。请申其说。觊幸俯察。而更教之以终惠也。中庸所谓素富贵。素贫贱。素夷狄。素患难等语。本非难晓。只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意也。跃起初来。有疑于四句中一句者。盖有所感会于心。而小注中。有孔子欲居九夷之语。故因论圣人居夷之事也。欲居九夷。来诲所谓不忍坐视中国之衰乱。生民之涂炭。而叹惜之云者甚当。不然。谁其援而止之。而竟不果往居之耶。但圣人之语。上下皆通。虽是假设之辞。而亦须有可居之理。如使圣人叹饮食之不正。而思食他味。则不问贱品与珍异之物。必举其可食者。而思食之耳。必不举乌喙钩吻之类。而思食之也明矣。乘桴之叹。同一意也。而亦欲适彼海外之邦也已。岂可昼夜恒浮于海上。而与凫雁鸥鸟同群者乎。来诲居何地而化何民者。愚未敢闻命也。箕子之于东邦。以中国史考之。则皆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以我国史按之。则果如来诲箕子自奔朝鲜也。以理究之。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5L 页
疑若东史为正也。而亡国逋播臣。自奔远裔之国。国人遽奉之以为王。亦似不近人情。微子亦不臣服于周也。而周书有微子之命。上世之事。自与后世不同。自后世言之。封之。所以臣之也。受封者。所以为臣也。周之命微子之词曰。作宾于王家。是非臣之也。微子之助祭于周也。不变殷之服物。则是非为臣也。安知箕子之不与微子同也。其以洪范曰而。曰汝之语。为不臣之證。则又非愚所闻也。古人尚质君臣之际。曰尔。曰汝者。诗书中自有其例。非但箕子告武王之语为然也。如其为武王陈洪范。则先儒已论之详矣。愚前书所以云云者。非敢真有疑于箕子之为也。今且不论其封之与自奔也。我国礼乐文物之盛。得以小中华称之。虽不若西南北夷之为可丑也。然上世礼乐文物之未备。而自中国视之。则均是夷也。箕子何不与夷齐同饿于西山。而必东方之之也。然则其自奔也。尤可疑也。此非君子有居夷之理。化夷之道者耶。使孔子而果居九夷。愚知其同一揆也。苟既有化夷之道。则自中国而可以居于夷。况生于夷而长于夷者乎。许鲁斋之仕元。想亦有见于此。而后儒不以为是者。岂不以鲁斋之贤。不及箕子远甚矣乎。来诲元世祖以杀戮为耕作。俎豆为何事。又恐未然。世祖固非不嗜杀人者。而崇儒重道。则亦不可谓全未有意也。孟子曰。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世祖德能若舜文王。则其得志行乎中国也。谁敢有间然者乎。如但以嗜杀不好儒而已也。则中国之君。如桀纣幽厉之世。君子已不可仕。何独元世祖之世。为不可仕者乎。元世祖得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6H 页
志。行乎中国。而不能用夏变夷。箕子窜身于东方。而能以东方为小中华。亦在其人之如何耳。元世祖之不能纯于中国。可能无歉于许鲁斋致君尧舜之道欤。故愚所以反覆致疑于箕子者。要为极言。后人不可效法箕子之意也。高明有所不察。乃欲为箕子分疏其不受封之事。此何足以解愚之惑也。居夷之事。在圣人则可。在于许鲁斋则已为不可。况未必贤如鲁斋者乎。朱子大全续集九卷。刘韬仲问曰。公山之召。而子路不悦。夫子虽以东周之意谕之。而子路之意似有所未安也。故于佛肸之召。又举其所闻以为问。其自信不苟如此。学者未至圣人地位。且当以子路为法。庶乎不失。不可以圣人体道之权藉口。恐有学步邯郸之患也。朱子答曰。得之。愚之意。即此刘韬仲之意也。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上浦渚赵先生书(己丑)
向在温郡。因官人回。伏奉下赐复书。仰审先生台候毖卫。感幸万万。第伏念下执事。过为推荐克善。有非分之除。揣分惭惶。自闷措身之无所也。岂惟小子之无所措身而已。亦惟有累于先生之大德是惧。诚切悚惕。夙宵靡宁。当此主圣而臣贤。大可有为之日。岩窦之士。亦且缨冠而争来。伫见太平之气像。克善何独不乐趋朝班。以之朝夕于门下。而与闻经邦之绪馀乎。顾所任非所堪。不敢直前承当。玆敢不揆僭妄。控疏祈免。而归伏弊庐。方俟罪谴耳。不敢知下执事将谓斯何。仍窃念克善尝历试京职。其继自今。倘又除可堪之职。谨当趣驾趋赴。不敢晷刻迟延。以听进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6L 页
退之命于门屏之下矣。伏愿先生。更赐商量。幸甚。
与赵仲初书(庚寅)
恭惟我先生屡上封事。不安于位。吾兄以直言忤旨被罢。闻来令人发竖骨悚。朝廷是非。愚不敢知。倘野史书之曰。有是父有是子。千载之光辉。日月皦也。天之所以畀之者。亦足以塞忍。可与患得患失辈。旅进而旅退乎。良用为贺。城主不幸见困于唐疟。苦苦已甚。而自力登途。能免添伤之患欤。伏虑伏虑。夕闻朝驾。灯下不能作楷书。不得上书于先生台座几下。罪歉万万。
上浦渚赵先生书
克善再拜。有尧舜然后有稷契。遇汤文然后为伊吕。三代以降。明良相契。绝无而仅有。何怪乎。 圣明之不虚己以听也。知无不言。言无不谠。虽或屈于一时。而永有辞于百世。吾尽吾责而已。言不见信。何与焉。道之不行。从古攸叹。第未敢知。今已得副丐闲之请否。克善谨当抠衣趋候于鸥浦之烟月矣。玆拱以俟之耳。城主之行。未及预知。遂阙拜书。罪恨之馀。适因事遣人入都。敢此起居于轩屏之下耳。伏冀为道保宣。
代人上地主书(乙未)
窃伏念君子以义制事。事贵中正。以私蔑公。固为非义。以公废私。亦非中正之义也。必须公私两便。并行不悖。然后事合中正。而言足听闻矣。乃者。伏闻明府。以公廨倾圮。将加修治。而命工鸠材于四境之内。夫公廨之修。在所不已也。材木之鸠。亦所不已也。然而丸丸之松。既无公家所养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7H 页
之山。则斧斤所寻。皆是士大夫私家所养之山也。私家所养。无非先代邱垄也。为庇其宅兆也。非一日二日之所长也。为子孙者。孝不孝。各为先祖守也。是故。 国家设法。参以人情。等其步数之差。而许禁其焚伐矣。倘或丁丁之声。切近于茔域之侧。而震惊其地中之体魄。则岂惟死者与生者。俱不能无憾于天地之大而已乎。亦为仁人孝子为政者之所隐也。顾彼执斧之匠者。惟知取材之易足而已。庸知夫公法之所限。人情之所隐者哉。苟非明府有以裁而命之。则邱垄之濯濯。可立而待也。言念及此。情热于中。不能自止。敢此冒渎仰吁。伏愿明府。特命匠者。毋近于邱垄而求之。则于公于私。允为两便。境内之人。孰不曰我明府之作事。既中且正也哉。伏惟恕其僭妄之罪。而察其闷迫之情。千万幸甚。
代韩㬁。上潜谷金相公(堉)书。(丙申。)
伏以愚闻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然而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故孔圣之言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之者曰。所谓欲立者。谓欲自立于世也。所谓立人者。谓扶持培植。使之有以自立也。所谓欲达者。谓欲自遂其志也。所谓达人者。谓无遏塞沮抑。使之得以自达也。苟或己欲立而不思立人。己欲达而不思达人。则天地万物。自与己不相干。而所谓一体者。不免为痿痹不仁之归矣。尚何得为仁者也。世之不自立。不自达者众矣。在上位而以立人达人之仁为心者。盖愚未之见也。当是时。听于士大夫之论。听于舆人走卒之言。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7L 页
听于闾阎市里女妇儿童之巷谈。莫不曰今之仁人。有金相国閤下是已。愚于是。欣然而慕。慨然而作。乃敢唐突踵閤下之门。而愿于闲暇之顷。得一望见大君子深仁盛德之馀光也。愚有至愿欲达而不能自达。不得不求仁人之达之也。幸愿閤下试详听焉。㬁之祖父韩楯。当壬辰倭乱之时。见任南平县监。死于 王事。而迄未蒙 朝廷褒赏之典。㬁惧其懿行贞节之湮灭。而不传也。昨于乙未三月。 驾前上言。丙申正月。政院呈诉。壹是见阻于该曹之防启。㬁窃痛之。该曹防启之辞曰。壬辰以后。许多死节之臣。无不从轻重褒录。惟此人似无独为落漏寥寥至今之理。久远之事。援證茫昧。莫重旌褒之事。不可轻易举论。愚请有以辨之。粤昔壬辰之变。兵连祸结。至于十年之久。宣武功臣位次之定。乃在甲辰之岁。则大功臣序绩在于十三年之后。其次死节旌褒之类。果能自 朝廷一齐收录。一时举行。而保无一人落漏者乎。窃尝闻。或因本家子孙陈请而有所施行者。踵相接也。㬁之祖父。则㬁家在外。不能陈请。其为落漏寥寥至今也固宜。㬁之父。壬辰之岁。甫及成童。零丁孤苦。窜伏荆棘。十生九死。依婚姻而流落于湖西之德山。今年八十岁。而性命仅存。虽其孤露失学。不能自愬于 九阙之下。而饮恨平生。累形于言。故㬁得以闻之详矣。祖父始以死闻。 宣祖大王。有赈恤家属之教。是以㬁之父。奉寡母流离颠沛之中。所在列邑。厚加救济。得免颠壑。家间老婢旧仆。皆能言其事。何敢诬也。㬁之愚。初不疑 朝廷之不信。及见回启。援證茫昧之辞。自闷无他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8H 页
左验。裹足赢粮。远赴南平。求考本县先生案。则案中祖父名下书曰。庚寅年十月到任。辛卯七月。设筑山城。壬辰四月。才罢。同年八月初八日。锦山松岘御倭。诸将奔溃。独抗节以死。㬁乍读此录。不觉感泪自零也。书其设筑山城之事。则其先见之智。豫为阴雨之备。而有死守不去之志。可见矣。书以诸将奔溃。独抗节以死。则其能就于众不死之中。而临难不可夺之节。亦可见矣。又有数三老吏。祖父所尝任使而生存者。见㬁垂涕洟而道之。㬁为之喜幸。呈于邑宰。誊书道印而归。丙申疏中。祗言先生案载录明白。而不书其载录之辞者。妄料以为当自 朝廷行下本道。本县誊来考见也。何意该曹。又为防启乎。其以本县先生案为非可据之明證乎。此录独不得为公家之文书乎。虽谓之遏塞之沮抑之可也。赵重峰义兵之败。匹士应募而殉者。初无 朝廷名籍之可据。而因其家子弟陈请。 赠以美官者。亦有之矣。祖父以百里佩符之人。先为死守之计。终能领率邑兵。从容就死于松岘。而不旋踵一步地者。其志节凛凛。不少让于赵重峰诸公。而只缘子弟之孤弱。不能登时陈请。至于寥寥至今。可胜叹哉。其诿以久远之事。又有所不然者。昔朱子之知潭州也。因其士民之称讼。为其故死节者五人。建庙貌而祀之。其一。东晋谯闵王司马承也。上距王敦之乱。几于千年矣。其四。宋通判潭州事孟彦卿,赵民表,将官刘玠,兵官赵聿之也。此四人之死。在于绍兴初元。金人犯顺之时。至是亦已六十四年矣。惟其邑人之称讼不忘而已。何尝问年代之久近哉。祖父之风烈。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8L 页
亦有不泯于南中者。数三老吏。既为见㬁而垂泣。又其邑中士子。闻㬁之叫 阊阖不得请。而求考先生案之为也。相与联名数十人。呈状于本道方伯之营门。方伯亦不许启闻。其意亦以为久远之事。该曹既已防启。道臣不敢启闻也。如使宋之朱子。为今之礼部。则其亦防启也欤。朱子既立五人庙后。又必请于朝赐庙额曰忠节。则其所以尽心者。为如何哉。又史记太史公自叙。叙其父执手泣道之语曰。今汉兴。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夫史之所载。无所不载。而必以忠臣死义之士。特举而言之。则死义者。不可沉没。古人之所重也。又按韩退之答元侍御书曰。足下前岁辱书。论甄逢父济。识安禄山必反。即诈为喑弃去。禄山反。逼致之。济死不起云云。若济者。固当得附书。朱子考异曰。附字疑衍。盖济固合立传。不应言附书也。然则古人之必欲褒崇节义。使不沉没者。即天理人心之所当然。而不容自已者也。又曰。今逢又能行身。幸于方州大臣。以标白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赫然惊人。逢与其父。俱当得书矣。此书想必在于退之已除史官修撰之后。则溯计禄山之反。亦已六十年矣。安在其事在久远。而不可标白者乎。方其未标白之前。则天下之所不闻。天子之所不知也。故称之曰。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又以逢之能标白其父。谓父子俱当得书。则其不以年久而标白为罪。而反以能标白为美。而欲书之于史者。古人之所为。是诚何心。又曰。济逢父子。自吾人发春秋美君子乐道人之善。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9H 页
夫苟乐道人之善。则天下皆去恶为善。善人得其所。其功实大。足下与济父子。俱宜牵联得书。然则后世君子。如有乐道人之善者。岂非孔圣之所美。而韩子之所勉者乎。愚虽至愚。其所至愿。发于天所赋之性。不但已也。将欲更为叫 阖之举。而安知今日之为礼部者。不犹前日之为礼部者乎。愚以是沉忧永叹。思古而伤今者。非一日矣。今乃谋于众。敢斋沐再拜。以闻于閤下者。为閤下能以古人之心为心。而能行古人之道也。夫虎能伤人。孰不知之。然其畏惧。不若伤于虎者之真知可畏也。伏节死义之人。孰不知其可贵也。然不若深于忠孝而身自拟议者之真知可贵而敬之也。閤下之深于忠孝。域内有耳目者。谁不闻知。然窃意閤下之谦德退让。亦不得不以此自居也。此愚之所以欲出于閤下之门。而愿为閤下死也。南平先生案所录及其邑士人呈方伯状。足以證愚言之不诬也。如犹未也。当初祖父之死于任也。臬臣状启。必言其所以死之由。然后差遣交承之官。代莅其邑事矣。此特一介臣之私事耳。如可考 宣庙实录。则便可立白。又必有傍见于野史闲说者。好古而好观古事之君子。或必有以考之矣。又窃念閤下倘有以相信。则 榻前一言。亦足动得 天听。是皆区区之所幸望者也。伏惟閤下。矜其愚而恕其僭妄之罪。哀其志。察其辞。而垂仁采纳。有以导达之赞成之。则㬁之祖孙。感德于幽明者。将宜如何报也。
答崔自平书
信到奉惠书。审比日暑雨。侍况珍卫。且悉尝带爵儿读书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69L 页
山寺。慰荷无任。别纸辞意恳恻。圭复以往。可见自责自勉之盛心也。薛敬轩曰。常存不如人之心则有进。其进也在是矣。贫养之难。克善素所深患。而未得善策。方自束手。安有方略可以指授人也。苟具甘旨。虽农工商贾之事。吾亦为之。古今异宜。见骇时俗。亦所不恤也。但筋力不逮于服役。计虑不足于区画。而亲意亦不欲。强之必不乐。殊非养志之道。此克善所以无可奈何者也。如君者。年尚少。高堂发未鹤。且要力学以待时。学成名立。孝在其中矣。所谓学。逐物逐事。无非为学之地。不必远离亲侧。然后为学也。然年少初学。读书穷理为急。守静山寺。专意攻书。古人已多行之。而久旷定省。情所不堪。或在山寺。或在亲庭。互相往来。工夫又不专一。未知将如何而可也。韩子述欧阳詹事曰。詹在侧。父母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父母虽有离忧。其志乐也。克善初调教官。欲不赴。潜冶先生移书。举此勉之。然则当观父母之志所乐。在此乎在彼乎。而处之可也。敬轩又曰。吾心诚在于学。天其遂吾愿乎。大槩惟在于诚心为学而已。望须谅之。
答朴行远跃起书
前月末间。崔生自平来访。见告以道路所传闻者云。季孝大壮自新昌。适蓝浦。遘疾于逆旅。仍遂不起。惊愕失措。而彼所闻不的。哀兄历枉。近在月初。不谓信然。后又数日。家弟归自大兴亦言之。果信然矣。昊天不吊。既不使大先生。克享遐寿。而荐降此奇祸于三年之内。斯文厄矣。长恸何言。即欲走诣殡侧。抚柩长号。仍与诸兄握手共痛也。无骑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0H 页
可跨。路阻且脩。末由也。不意专价远问。详喻遭丧颠末。感怍馀。继之以泪。年龄未暮。而朋友曰以凋零。归怨于谁。想惟友爱加隆。摧痛酸苦。何以堪胜。示及祥祭事。以兄兄弟高识。不自断定。乃反俯询克善。深所怪讶。然既承问。敢不贡愚见之一二。以俟裁择焉。克善初闻时。已疑祥祭之不可行者。为其礼记所记。有葬而后祭之语也。今兄所疑。则在于既殡而祭之一款。克善于礼记考究不精。尝从人借看。草草过眼。而已归其书。今亦不能尚记。然所谓既殡而祭之昆弟。盖谓异宫之昆弟也。生也异宫。死也异殡。故云然也。若与之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况于昆弟乎。是在宫之同异而已。不在丧之轻重也。程子曰。礼云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似亦太早。虽不以卑废尊。若既葬而行之。宜亦可也。盖未葬时。哀戚方甚。人有所不能祭尔。范伯崇所问以郑氏惟祭天地社稷。不以卑废尊之说为非是。而有外事由文。内事用情之语。朱子不以为非。则以轻丧而废重祭者。未为无据也。若果在异处。则所谓既殡而祭者是也。今大壮之丧。有异于是。虽出继为人后。为异宫之人。方遭本生之丧。既释衰。而要终心制。常与诸兄同在庐次。流离颠沛之中。又同侨寓于一处。是实同宫也。既死之后。奉几筵。出避他所。而便谓之异宫之昆弟。岂情也哉。幸试思之。通解续所谓先生继遭期功之丧。始治丧服轻重如礼。家祭始行四时之荐云者。以愚所见。盖谓当时之人。不制期功丧服。而自先生始为之服轻重之差。一犹夫礼也。当时之人。不行四时之荐。而自先生始行之耳。非谓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0L 页
当期功之丧。而行四时之荐也。朱子虽曰。忌者丧之馀。祭似无嫌。然忌祭。与即吉之祭。轻重大小。恐或有间也。大先生在世之日。诸兄未有闻于趋庭之对耶。克善亦未尝讲到此段于函丈之间。而今乃妄自臆料如此。固未免于强所不知之讥。然思诚既亲承诲语。思诚污不至谬言妄说以误人者。若未知其别有所指。则恐亦不可违也。如何如何。慈闱暨守丈愆和。奉虑尤切。来使立促。忙遽作字不仔细。又未暇拜书于守丈。罪悚。莲子所储甚些。少汗呈尔。
上浦渚赵先生书
克善稽颡再拜言。日昨克善以先人行状。敢乞铭于先生。左右伻还。虽不承赐覆之书。而既蒙留置几案间。是先生幸有以惠教之也。林监役为之报示。继又玄公来吊。见告以下谕丁宁之意。感铭心骨。伏地颙俟。且中又有一款私情。辄复仰干清听。克善有贱息。已能负薪矣。而族单家寒。人人羞与为婚者。久矣。前冬有人误闻而求为亲。克善身在哀疚中也。谨以礼律辞焉。今又有一二人家来求。而议者谓克善曰。今则子之冠已练。而子之子期服已除。其于亲事。何不可之有。克善敬对曰。世俗婚礼。固皆行之矣。恐得罪于守礼之君子也。奈何。议者曰。朱氏家礼。凡礼一以宗子为主。而冠曰。必父母无期以上丧。始可行之。婚曰。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婚。其不曰父母。而曰主婚者。岂无其意。而乱道胡说者耶。子既不为宗子。则身及主婚者。是无服矣。子之持服何嫌于其间焉。此说似矣。而克善僻于私情。不能灼见其是非十分明白。故敢此陈禀。幸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1H 页
望据理开示。至祷至祷。伏冀初寒。道体起居益珍卫。谨奉疏。
答朴子美(承休)
示谕祥祭云者。恐是练而祭也。初期再期。加大小字以别之。则俱谓之祥。而单称则祥是大祥也。小祥则谓之练而不谓之祥也。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古之制也。祝辞更改。有非愚昧者所敢为也。礼之变者。前辈讲之。亦已备矣。天下之事变无穷。每出于意料所及之外。苟非深于礼者。何以言之。今两处设祭当否。未可知。鄙家礼经。如礼记等常有之书。亦不得有焉。何所考据乎。但以家礼闻丧章为位不奠注曰。若丧侧无子孙。则此中设奠如仪之语推之。则在彼衙中。似不当设奠也。如必欲两祭。则夫告妻之文。见于丧礼备要虞祭祝文下分注中。依此行之。而陈此常事下。加限以官守。不得归奠几筵。尤增感怆数语。如何如何。在此祝文。亦当以夫告妻为主。而夫某下。加曰使男某敢告于云云。常事下。又加限以官守。不得归奠。心焉内疚。益增感怆十六字。其或可乎。末用尚飨二字。备要代以魂其享之四字。窃意尚飨之义。只是冀其庶或歆格之意。不必独为卑告尊之辞。古人祭其子侄。亦皆用之。但礼须有节文等差。故如是改之。然夫妇势均体敌。不如子侄之有尊卑也。恐依古用尚飨为是也。言之至此。僭妄甚矣。悚惕悚惕。量而行之。如何。
与李叔平(秤)
谨按退溪答卢监司之问。有如此公家祔祭。既失家礼卒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1L 页
哭明日而祔之节。则当依 国朝旧俗庐墓终丧。祥后返魂而祔之例。而公家又不肯祥后祔主于庙。既无往事之明镜。则难以私意摸索于暗中。是固无可奈何者。而既承勤问。毕竟祔告重事。不容全没节次。试将古说。反覆参考。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而殷礼既不可考證。所以朱先生撰次家礼书。虽违于孔子。而终不得舍周从殷也。若夫程张二先生之说。则皆以为丧须三年而祔。开元礼政和礼。亦皆谓禫而祔。张子又曰。古者君薨。三年丧毕。吉禘然后祔。朱子答陈明仲书。亦曰礼卒哭而祔。今既未葬。则三虞,卒哭之制无所施。不若终丧立主而祔。然则殷练周卒哭之外。三年丧毕禫而后祔者。乃为可据之明文。而 国朝旧俗祥而后祔者。实非古制。特因家礼祥后祔庙之仪。而取便于庐墓后。返魂祔庙之举。而兼行祔告之礼耳。然则其不行于家礼之卒哭后者。乃为失礼。而其违于国俗之祥后者。未必又为失礼也。今依程张之说。开元政和之礼。禫后祔祭。不为无稽。不审公意如何。禫后祔祭之仪。不得已依旧俗祥而返魂。返魂明日。而祔之例。及退溪先生参祥之说。禫毕奉主。至于立庙之家。明日祔祭讫。且当权安于庙中。俟吉祭日。群主合祭毕。祧迁之主。与新主。各依礼就其位矣。然又不知旧俗。几筵既撤于墓下。返魂到家。不当更设几筵。未祔之前。尚有一夕。新主未有所归。此甚未安。何以处则可乎。朱子答陆子寿书。论此事曰。祥祭之日。未可撤去几筵。(或迁稍近广处。)直俟明日奉主祔庙。然后撤之。则犹为亡于礼者之礼耳。朱子之说如此。而公家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2H 页
庙既在远。似难仍奉几筵旧处。以俟明日之祔。其将移奉几筵至彼。权设一夕。亦分注所谓。或迁稍近广处之类者耶。所谓吉祭。在礼疏曰。禫祭之后。同月之内。值吉祭之节。行吉祭而复寝。若不当。四时吉祭。则踰月吉祭。今公家禫祭。当在八月。则是四仲吉祭之节也。禫后。即卜日行之。如何。
答尹汝任,尹吉甫书。
叔平传示兄别录小纸。知兄不行委禽之礼之意。乘 国服不可行婚之论。极为正大。深用钦叹。第于愚昧之见。不能无疑。请试质之。五礼仪勿论亲疏贵贱。并于卒哭后。许嫁娶。固为非礼。今礼曹启辞。又勿论时任前衔职秩高下。而皆须禫后许娶。莫是所谓矫枉过直者乎。设有二人服丧。一人不及于礼。一人过于礼。孰不以过于礼者为贤。然以孔子过犹不及之训格之。则君子所贵。要以中道为的也。至尊之丧。小官及士庶等服。于古皆差。今谓我国世禄之臣。参下参上。不相辽远。而不可区别。则夫世禄滕固行之矣。岂独于吾东而有世禄之制。古之下士之于中士。中士之于上士。上士之于下大夫。下大夫之于上大夫。转以至于卿于公。其际亦何相辽远乎。然庶士之于公卿。大相辽远。而其礼有不同耳。下士中士。练后不敢娶妇卜妾。则卿大夫三年之内。不宜御妻妾。是则今之好礼君子。必不入妻妾之房室矣。夫礼缘人情而情之厚薄。由于亲疏。或相倍筛。或相千万。今乃比而同之。不几于巨屦小屦同价之归乎。年少不能自主张之人。可循国制。而自主张者。不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2L 页
可循国制云尔。则年少不能自主张。而其主张者。乃其父兄也。父兄或有为卿相者焉。然则父兄将以非礼。导其子弟。而丧大记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者。安在其不能自主张。而不循礼制欤。且自主张者。不循国制。则所循者。何制耶。谓之古制。则古皆有差。是既非今。又非古也。若曰。古制服既有差。宜异其节文矣。今则下至于士庶人。壹是以三年为断。既为三年则不可区别云尔。则孟子曰。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使圣人复起而定一代之制。则今之所损益可知也。且五礼仪所失之大者。群臣不具衰绖杖也。今之所欲变通者。又无大于此者矣。礼曰。君之丧。诸达官之长杖。自贰以下不杖。如用之通长贰以下皆可杖乎。若又曰。朱子时国恤。群臣用以日易月之制。故君臣服议中。所论婚姻之事。各有等级如此云尔。则其上文有曰。此等条目之多。欲一一而正之。则有不胜正者。必循其本。而有以大正焉。则曰斩衰三年。为父为君。如仪礼丧服之说而已。而其曰。分有亲疏。参度人情。斟酌古今之宜。分别贵贱之等。以为隆杀之节云者。其丁宁反覆之意。大可见矣。程子曰。不敢自信而信其师。夫朱子百世之师也。而其议论未见有不可行之端。而后学自信其意。而不信朱子。则是后学求多于朱子也。如何。
答李叔平书
龙驭宾天。攀髯莫及。悲号罔极。讵可云喻。即承惠翰相慰。仰审暑雨。起居毖卫。感深幸甚。前头祀事之疑。在克善亦然。而见闻不博。于古无所稽考。只凭五礼仪戒令条。自初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3H 页
丧至卒哭。并停大中小祀。此则据 国家而言也。士大夫家。亦当停废。未详厥由。而时任朝官。衰麻在身。是用卒哭前。不得不废也。然忌日全然无事。亦所未安。既有先儒定论。则遵而行之为是。复何疑乎。屠宰有禁。则素馔之设。不得不然也。墓祭祝辞。瞻扫封茔。何必改诸。虽设祭于斋舍。而要先瞻扫封茔矣。欲行于家庙。则何独正秋为然。寒端二节。亦无不可。山野之人。虽以白衣冠上墓行事。似不妨矣。而议者。犹以为不是。况在官者。决不可行之。私闷奈何。卒哭后。白纱帽。已为定制。何可独着乌帽于时祭乎。前衔三品以下。礼宜等杀。生布笠生麻带。似用不得。熟麻为带。则其或可乎。率尔为对。古人所谓汰哉者也。怵然不宣。
答朴子美书(庚寅)
昨因家儿历拜而归。得审大雪深寒。侍奉康吉。即又蒙枉手札。良用感慰。子以又高占馆试。喜幸如何。示谕题主式。孤陋寡见。何敢有知。第考礼记。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杂记。男子附于王父则配。女子附于王母则不配注。未嫁之女及嫁。未三月而死。归葬女氏之党者。其附于祖母。惟得祭于祖母。不祭王父也。故附于王母。则不配。由此二说。则虽古之亲迎而归夫家者。未三月庙见而死。则不成为妇。而归葬于其党。祔其祖庙也。况今贵家新妇成婚月数。虽倍于三月。而元未行执贽见舅姑之礼者乎。自当自其父母家营其葬。而祔其庙。题主之式。似用彼家班附之礼耳。且贵庶母之丧。则亦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3L 页
于杂记主妾之丧章注曰。女君死而妾摄女君。此妾死。则君主其丧。其祔祭。亦君自主。若练与大祥之祭。则其子主之。不摄女君之妾。则君不主其丧。今贵庶母。吾姑氏亡后。未尝主干家事。不可以摄女君称之。初非君所主之丧。当使其子主之。而祭于其私室矣。铭旌之题。恐用子为母之式耳。但未知知礼者。谓之如何。幸检看礼记可也。京行明日。定启无停否。新阳初长。茂膺遐祉。昆季联翩折桂而归。敬当进贺于门闾之下矣。仰照不宣。
答沈(之灦)
前蒙委访。今又承惠问。感慰不可量。示谕花潭先生之说。实古圣人之遗教也。至当至当。克善非不与闻此义。而渠等以尚不至羸毁。不肯从权。姑不能强之耳。药物之情贶。深谢深谢。三年内迁葬而为人后者。方在心制中。只以素服参于永窆之日。于情太率云者。正所谓不忍无服送至亲者也。圣人制礼之意微奥。有非浅见薄识所可窥测而知也。谨按经曰。改葬缌。郑氏注曰。服缌者。臣为君也。子为父也。妻为夫也。盖斩衰服之极重者也。缌麻。其至轻者也。以极重者。当于至轻。则齐衰以下。更无可当之服。故只举此三者而言。而子为母。亦所不言也。然人子之于父母。义有所诎。而情非有间。故疏释曰。子为母。亦与此同也。又子思有曰。礼父母改葬缌。非父母无服。则吊服而加麻。既有此子思,贾疏之说。明如日星。而丘琼山仪节。惟云子为父。妻为夫。馀皆素服布巾。而不及为母。然则改葬之服。子之于母。犹在可不可之间。况为人后者之于本生父母本服。
冶谷先生集卷之四 第 174H 页
乃为不杖期。不可以申心制之故。而谓之三年服。不忍无服。送至亲之情。虽切于中。似无可奈何也。既诎三年之服。为不杖期。而今反服缌于改葬之日。则轻重不伦。此君子所不敢径情直行者也。如何如何。然此出于臆料。而古未有可据之明文。恐速汰哉之诮。悚仄悚仄。宗兄德显。遭女丧之痛。闻来惨恻。开正。拟一往吊尊寓。在远相会未期怅怅。谨此因便附谢。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