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行状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8H 页
雪月堂先生金公行状(代大人作)
公讳富伦。字惇叙。金氏系出光州。新罗季世有王子兴光。知国将乱。避地于光州。子孙因以为贯。至孙吉。佐丽太祖位三重大匡司空。仍世大显。代有宰辅。入 本朝有讳天利。密直副使上护军。于公为六代。曾祖讳淮。阴城县监 赠兵曹参议。祖讳孝卢。成均生员 赠吏曹参判。始居礼安乌川里。尝以卓行荐于 朝。值己卯祸作。不果显。退陶先生铭其墓。称其有隐德。后人立祠以祀之。考讳绥。成均生员。 赠户曹参判号濯清。妣贞夫人顺天金氏。 赠判书粹洪之女。以嘉靖辛卯生公。幼而聪颖绝伦。九岁尝有诗云垂杨侵阑干。玉梅透帘明。蓁蓁碧树枝。初闻黄鸟声。参判公尝以故旧讣设素馔。公亦食舍肉曰大人食素。儿敢食肉乎。闻者异之。十二丁内艰。执丧如成人。一日侍食于参判公。侍者以肉羹进。公泣涕不已。参判公慰解之。丙午公年十六岁。尝于性理大全。见明道先生年十六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8L 页
闻汝南周茂叔论道。慨然有求道之志。于是作责沈诗。遂负笈陶山。自是笃信师教。专意问学。不以外务婴其心。凡所质疑问难。必皆推究到底。极其精微。先生甚加奖叹。以为大疑必有大透。又曰足下年富力强。而向学之勤立志之笃如此。其所至终可量耶。又曰来谕皆以所闻推验于日用操术之间。思索尽细。察识尽密。可见用工之切。又与郑文峰惟一书曰金惇叙为学甚力。每事必求是处。甚不易得。公尝赋读书有感诗。先生批云能自励如此。读之使人心开眼明。和诗以寄意。其自少见许于师门已如此。乙卯春中司马试。五月丁参判公忧。哀毁逾制。至冬歠粥。先生劝令疏食。凡丧葬仪节。皆禀于先生而后行焉。丙辰为先生誊写晦庵书节要而禀其所疑。先生亟许而更使反覆之。于启蒙传疑书。亦尝考出疑条。签标就质。先生亦从而改正之。隆庆壬申。以遗逸荐 除集庆殿参奉不赴。万历乙亥 除典牲署参奉。庚辰春。又 除文昭殿参奉。秋迁敦宁府奉事。差管 靖陵石役。以干事勤笃。 命给马褒赏。癸未秋。转济用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9H 页
监直长。甲申冬。升内赡寺主簿。每庙社大享时。差官或坐休。公独终夜植立无倦色。同列莫不叹服。乙酉春。 除同福县监。时寒冈郑公以旧倅将归。为福人贺曰汝得贤侯矣。公既到官。律己清俭。政先兴学。旧校倾圮。公率诸生择地而重新之。又捐俸买书八百馀卷。为置藏书龛以贮之。揭学令数十条。大要以讲明义理。体行于身。一以濂洛关闽为准。切戒浮诞险辟之习。每月朔望。必谒圣。考课勤慢。赏罚以劝惩之。又以孝友睦姻等十目。晓谕闾巷。每农月躬驾田野。劝课农桑。至心恳恻。士民爱慕。习俗为之丕变。春秋舍菜及城隍社稷诸享。必宿齐躬莅。未尝代人为之。县有赤壁。最占江山之势。常以公暇乘小车携短筇。寻真选胜。啸咏其间。时鹤峰金公牧罗州。李东岩兄弟在傍近。时相招邀。共办清游。讲劘道义欢如也。又搆挟仙楼抱月亭。常栖息其中。寒冈以书赞之曰古之隐者之车。今闻在官衙矣。庚寅秩满归。邑人士立碑校前。颂文教以寓慕。壬辰之难。 乘舆西迁。公忧愤激烈。倾家赀助乡兵。金方伯睟贻书问御倭之策。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399L 页
公答书大略。以得人为先务。备军粮抚士卒修器械审形势谨斥候。累累数千言。时守奉化者弃县而窜。公被使檄假守。县本凋瘵。乱后公私荡然。无以为邑。公至则劳来抚摩。夙夜不懈。未及期年。安堵如故。方伯上其状。癸巳特 除为县监。甲午秋递归。尝构亭于宅边溪曲上。以为岁寒藏修之所。而先生手书雪月堂三大字以揭之。公因取以自号。戊戌九月十二日。考终于正寝。享年六十八。葬于安东方岑里某向之原。从先兆也。公先娶密阳朴氏。监察纯之女。不育。后娶平山申氏。副护军寿民之女。有一男三女。男坽文科司谏。苦节独行。有伯夷之风。特 赠都承旨。号溪岩。女崔民秀,全景业,李灿翊卫。坽有四子耀亨,耀立俱有才行早夭。耀斗进士有高行。耀世遗逸超拜工曹佐郎。 赠左承旨。耀亨以硕昌嗣。耀立一子善昌。耀斗二子是昌,镛。耀世三子。硕昌入继。厚昌 赠户曹参判。鏶。硕昌以尚晋嗣。善昌一子汝泽。镛四子尚学生员,尚质,尚文,尚德。厚昌一子尚晋入继于宗。以尚德嗣同中枢。鏶以尚文嗣。尚晋二子。长纮生员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0H 页
荐 除陵署郎佥枢。次绩。纮以圣翼嗣生员。绩二子圣翼入继。台翼生员。圣翼之子曰是瓒。盖公胚胎于诗礼之庭。服习于大贤之门。天资粹美。而加以问学之力。闻道最早而积以饱饫之功。动静之际。察之精审。日用之间。必求其是。有得必正。有疑必质。既又劄录师门言行。谨守笃信。传习不倦。律己制行。必以规矩。如或非义。虽微不为。休休有容。确乎有守。逮其暮年。造诣日高。德器浑成。和而不流。宽而有制。至行孚于家而厚德著于乡。望其仪接其辞。不问可知为陶山高弟也。尝曰为学须要笃实。不可泛泛。凡于朋友交际之间。亦当谨守此心。勿为浮放可也。子弟或览古诗。公责之使读心经曰。为儒须学先贤。岂但文章而已耶。利欲最害人。一切捡防。戒其流染。呜呼。公既有德有行。而上得退陶而为之师。下以溪岩而为之子。则其所以承前诏后者。必有端的而可传。著于存心制事之间者。亦必多可记之实。而惜其连世丧威。文迹散佚。无从而得其详也。然某自少日读陶山先生文集。见公问目诸条。皆出于探讨服行之馀。而非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0L 页
一时偶然信口而发者。其所以思辨者。又必直穷到底。不至无可问处则不止。又非磨勘比校包罗旁引者之所可拟也。家兄大山尝言求道之切。践履之实。求之溪门。亦未多得云者。可谓知言矣。至其遗稿中若诗若书。虽甚寥寥。而又皆绝去雕饰之态。浑厚典雅。犹可以想像有德者气象。及其梁摧之后。与同门诸友书数篇。更觉旨意恳恻。义理平粹。非有得于先生之道者不能也。呜呼。士之有志者。往往尚友千载。而有不能并世之恨。或从师取友而有裹足千里之叹。此今昔志士之所共患也。至若公则生并大贤之世。地接陶山之壤。与伯氏山南养正。从氏后凋,挹清诸公。进而日夕薰炙于师门。退而早夜刮磨于同堂。自讲习切偲之外。以至出入语默之间。食息游咏之际。无非所以涵泳道德之中。陶养性灵之地。不啻如生长匠石之园。久处芝兰之室。虽其生质之美。固已异于人。而薰陶渐涵。自然有以成其德而达其材。则又何其幸也。寒冈尝言乌川一里。无非君子。盖可想见当日风流气象之盛。而夫子所云鲁无君子者。斯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1H 页
焉取斯者。至此尤信。某之生也后。未及抠衣于陶山讲席之末。而寡陋穷乡。冥摘暮道。未尝不慨然兴想于乌川诸君子之遗躅。日公之闻孙台翼甫。使其宗侄是瓒。持参奉公所修家状及遗稿一册见示。且以书曰先祖行事。合有秉笔之揄扬。往者溪岩公盖尝谒文于桐溪郑公。既得许而未及传述。并与家状而无传。至今数百年。遗迹日以翳然。伯父参奉公惧其愈久而愈无所徵。尝就溪岩手录。考其大略。参以老先生文字中语关于公者。搆成家状一通。将以藉手于当世立言之君子。而顾未及焉。今伯父已即世。不肖等又惧不及今图之。无以归拜先父兄于他日。乃者千里乞铭于蔡丞相。以贲显刻。状行之文。未有所属笔。敢拜以请。某自惟非其人。重以癃瘁已甚。何以称述盛德。传示来世。敢拜以辞者有年。既而上舍君之请益勤。责以事契之重。义有所不敢终辞者。参奉公之状。固已质文而得其体矣。用是檃栝。无甚难者。乃敢拜受而卒业焉。谨第次其世系履历行治大槩如右。略附以平日所感于中者。以塞慈孙之请。且以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1L 页
俟后世秉笔者之有所采择云。谨状。
通德郎 永禧殿参奉顾斋先生李公行状
先生讳槾字君直姓李氏。其鼻祖曰谒平。为新罗佐命功臣。高丽时有讳禹偁。以开国功锡封载宁。后世因以为贯。入 本朝观察使讳孟贤。以清白显。县令讳瑷。娶宁海大姓白氏。子孙因家焉。高祖讳殷辅荫补副司直。卒 赠左承旨。曾祖讳涵官县监。卒 赠吏曹参判。祖讳时明以遗逸徵授 陵署不起。号石溪。卒 赠吏曹判书。考讳隆逸例授通德郎。妣光州金氏。捡阅垓之曾孙处士础之女也。以 崇陵己酉正月某甲生先生。始匍匐。岐嶷不群。石溪公奇爱之。尝抚顶曰使此儿加以鞿靮。当成千里驹。稍长游戏异凡。尝出游街上。遇优人著木假面戏而前。群儿惊走。先生独凝然曰人面大略相似。安有如此凶丑。此必木刻以为戏者。群儿撷苦李贮衽。呼与共餐。先生曰吾闻孔子不时不食。此物未黄熟。非所宜啖也。甫口授不烦纠督。十岁受小学。便能持循。应对有法。弱冠时德器已袖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2H 页
然有成。及冠毕。就谒叔父葛庵先生。先生为书朱子说。秀才未说道要他理会高深道理。也须知得古圣贤所以垂世立教之意是如何。古今盛衰存亡治乱事体是如何。从古来人物议论是如何。这许多眼前底全不识。如何做士人。今世之所习。虽做得官。贵穷公相。也只是没见识之人。若依古圣贤所教做去。虽极贫贱。身自躬耕而胸次浩然。视彼污浊卑下之徒。曾犬彘之不若。仍识其下曰弟子槾冠毕来见。观其容貌端严。视听专一。似若有可期以远大者。故书此以畁之。其责任期望之重已如此。尝因事会僚友亲戚。先生以眇然年少。端拱在末席。威仪整肃。人无不目动而心敬。从氏处士公顾谓诸昆弟曰此郎已成儒者气象。真吾家之宝树也。间尝读书于陶山书院。俛仰遗芬。想像兴起。于是益发愤笃志于向里之学。穷探力索。至忘寝食。六经四书之外。如心经近思录朱子书退陶集等书。无不融贯会通。究极其旨趣。而工夫阶级学问门路。于是乎得其要领矣。副提学权公瑎以文章伏一世。自以无前。尝以言事贬宁州。一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2L 页
见先生。辄加器重。因与讲近思录。茫然自失曰子吾之师表。及还朝。每逢南中大夫士。娓娓说先生扬扢之不已。尝南行到月城。访持平孙公德升。孙公素闻先生名。即留与讲心经数日。充然有得。叹曰吾于今日。苟不见公。殆无闻而死矣。其与人为善而为人所向慕又如此。通德公久患消渴。先生竭诚扶护。枕席温凊之外。至如合药煎汤。亦未尝委诸人。戊寅丁外艰。送终守制。以礼自持。时有外兄弟之丧。居不数里而近。而公以异姓虽邻不往之义。不得往临。亦自言其太执而终不敢过也。其严于守礼。皆此类也。始石溪先生屡避地于首比石堡之间。晚年决迁乔之计。卜筑于福州之兜率院。未三年而下世。及丧毕。通德公随葛庵先生还入石堡故庄。既又复谋迁居于福。问舍于府东东坡里。未及就绪而卒。先生遹追先志。奉母移殡而家焉。迁徙草创之际。艰鲜备至。先生为出妇家所遗财。买田一顷。列置兄弟之室。而不复为疆域畦畛之限。以为私奉养焉。人以此益多之。丙申遭内艰。庐墓终制。朝夕上墓哀号。朔望归哭殡筵。气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3H 页
力澌败。几不能支。村里皂隶之贱。往往有感动者。服既阕。悉以家务属长子。就墨洞一区。置小斋以居之。以其去先墓直莽苍间。为便于望云也。取中庸言顾行行顾言之义。扁以顾斋。自是俯读仰思。俛焉日有孜孜。既以验之于心。又以体之于身。见之益明。持之益固。而远近抠衣之士。亦颇有信向之者。先生随才授业。不躐等以为高。一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务。斋据洛江上流。山水幽深。前有小屿在江心。波流撞激。喷雪堆珠。有殊胜之趣。先生于讲论研索之馀。有时访花随柳。优游于林峦水石之间。疏瀹其精神。资养其性灵。而俯仰顾眄之际。盖有神会而默契者焉。则有非俗学偏苦之习所可易而到也。先生自少小审内外轻重之分。不复有当世之念。而诸父诸兄不欲其遽废子业。以故亦不为强拂苟难之行。黾勉赴公车。前后凡三选。辄屈于中书。而泊然不以介意也。尝赴京试。主试者以朱子书发策。钩深索隐。扣诘多端。诸生眩于所对。先生为之剖析开谕。援引宏博。京乡士入场者无论识与不识。更相质问。填咽旁午。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3L 页
人不胜其烦恼。而先生酬答如流。终日无倦色。人益服其德量。榜出同舍者次第占名。独先生见屈。而无几微色。因与同宿鼾睡如故。见者叹曰此老于得丧欣戚。淡泊如此。亦可验平日用功之有在也。顷之丰原君赵公显命按岭节。以 朝家指挥。遴选各邑人士之年少有才识者。分肄乡校及书院。以为安东乃岭南之根柢。而各邑观瞻之所在。采舆诵强起先生以训迪之任。先生既屡辞不获。则盖尝一为诸生出。先为文以榜示之。仍又定为学规。谨其揖让进退之仪。严其讲论课读之规。拳拳乎仁义忠信之道。反复乎存养省察之工。其所以激励诱掖之方。骎骎有振发作兴之渐。而会丰原去而学政遂以弛废。识者恨之。及丰原还 朝。首以先生名登荐剡。有制行清苦。绳墨甚严。笃信朱书。如诵己言之语。由是 除永禧殿参奉。辞不赴。未几金观察始炯,李绣衣宗白交口荐达。 上心虚伫。特书姓名于殿柱。又命道臣劝驾。朝议将欲大用。而先生已倦于世矣。是年甲寅十二月某甲。以疾终于寝。享年六十六。讣出远近士林为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4H 页
位而哭。方伯金公在鲁主倅金公潍。为致钱布。以庀丧事。翌年乙卯。葬于府东某向原。士林会者数百人。配丰山柳氏。参奉义男之曾孙通德郎世达之女。慈惠和柔。有齐美之称。先先生十八年卒。有二男四女。男长天焕。有文行声誉。先卒。次猷焕。四女李宪祖,柳光泽,金翼汉,郑干。天焕再娶无子。以从祖弟奎焕子馥远为嗣。前出二女金龙铎,李敏采。后出一女赵景潜。猷焕一男绍远。二女金驲行,金始成。内外孙曾并若干人。呜呼。当先生之世。一堂文献之兴。于斯为盛矣。石溪先生以文章德望。仪表一世。存斋葛庵两先生得陶山心学之传。以大启其关键。继而恒斋密庵诸先生。方钻研经训。砥砺名行。埙篪之盛。箕裘之述。林然有海东高阳之称。先生生乎父兄师友之间。生质之美。得之天赋。而擩染之方。本乎蒙养。行笃于伦常。学专于鞭辟。袭家庭之典而申之以自得之妙。资究索之力而验之以躬行之实。事父母则生致其敬养。没尽其哀礼。处兄弟则主以湛翕之情而济以征迈之义。与仲氏公许以天伦知己。讲说难疑。不住商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4L 页
量。待妻孥也情挚而敬。不或以戏言慢色相加。教子弟也习之以步趋唯诺。导之以忠信笃敬。或有过失。不少宽贷。其于饮食衣服奉身之节。尤致俭约。往往有人所不堪而安之若性。此其居家日见之行。若无以甚异于人者。而善学者因是持循。亦可以不失于规矩矣。以为为学莫备于庸学。平生尊信二书。每于向晦宴息之地。必庄诵一过。经文章句之外。旁及或问小注。亦皆熟读而详说之。无一字放过。其于格致明诚之功。老益自厉。未尝一日而不加之意也。尝语学者曰人之秉彝。本乎天性。无有不善。而拘于气质。蔽于物欲。丧失其本心。甚者至于决性命之正而徇情欲之私。违禽兽不远矣。然其本体之明。无时可息。使学者因其发见之端而扩充之。则良贵在我。而义不可胜用矣。又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求放心为可据之地。而放心之求。非如鸡犬之放必求之而后得也。才觉便在。程子所谓一操便操者此也。求放心之法。莫如以敬为主。而所谓敬者非直兀坐澄心。不接事物之谓也。必静存动察。跨过两头而用其功。不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5H 页
如是则得一半而失一半。不足为明体适用之学也。又曰富贵荣华。不过热碗鸣声之顷。而又有素定之分。不可幸而致也。非若性之为吾固有之物。可以求而必得。诸君何苦舍己甜桃而寻山觅查梨哉。苟于内外轻重之分。既明取舍。而日用动静之间。更加存省。则不患不到高明广大之域。又曰世之为士者。多以无实驳杂之戏。用为一场驩笑。此甚害德性。昔横渠张子初以为惟戏为无伤。后来点捡。以为德之不进。实由于此。当下克去。遂作东铭。其勇于迁善如此。此后学之所可师法也。又曰末俗好指点学问之士。士之处此世者。固当韬晦自养。然此事在人。实与饮食裘褐相似。不可须臾离。岂尝闻避人之指点而不衣不食者哉。一日过荷塘权公斗寅,苍雪斋权公斗经。二公俱以儒雅重望。见推一世。见先生至喜甚。留与同话。出入古今。亹亹不厌。因语及古圣贤造道浅深。荷塘公问朱子有云颜子胜于禹。又云禹工夫犹有粗底。何处可以验得禹之不若颜子及工夫粗处。先生曰颜子之无伐善无施劳等语。合物我为一理。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5L 页
而其言无迹。禹之历叙勤劳之绩。以寓警戒之意者。虽非矜伐。而其迹著其言露。宜若有逊于颜子之浑然。且禹之赞舜也。则欲使全弛鞭朴之威。务广文德之教。而舜之复禹也。则欲使既迪其德而复象其刑。必并举而不偏废。盖天地以生养之德肃杀之威终始之然后岁功成。圣人既明明德于天下。而又以其所谓刑罚之精华者象之然后治功著。今以禹谟益稷篇所载舜禹之言。契勘称停。则禹之心下似不若舜之明察。禹工夫莫有粗底乎。朱子云云之意。恐亦如此也。荷塘公拊手而言曰所论极细腻。学者不易看得到此也。又尝与玉川赵公德邻论中庸戒惧慎独之义。赵公主前段属静后段属动之说。先生主前段兼动静。后段专言动之说。往复累百千言。不肯相下。然使知言者见之。亦可知其见解之精到矣。病世之为礼者。昧于天理之正人事之宜。而规规于仪章度数之末。乃取通典仪礼及宋元明诸儒之论。采摭同异。参酌古今。而尤致谨于送终追远之节。隆杀疏数。各有援据。以故士夫家凡有吉凶变节。无不待先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6H 页
生为之质焉。先生隐约林下。不以世务经心。然其忧时经国之意。未尝不拳拳于怀。尝道由竹岭。忽喟然曰朝家若革罢营将。就岭下置镇。使兼兵农之任。无事则课农训武。有事则进战退守。其与临危选将。仓卒赴敌。领不教之民。失控制之所者。功德百之。其经远之猷。又非曲学偏见寂寞为修而已者比也。有遗集若干卷。皆所与知旧论性理工夫及训诲门人语也。先生曾孙某袖稡绣梓。一日又以先生从子某所为家状来示㙖。请一言以状其德。㙖自惟謏闻末学无知识。其何敢撰次评骘。以自犯不韪之诛哉。敢再拜而辞者屡矣。而顾其请益勤。则又窃自惟念㙖之生也晚。虽未得操几杖侍燕閒于祖子孙诸先生之侧。以快其睹而薰其教。而尚幸从先人后。得以闻风而兴起者则有之矣。于是而得托名其间。述其馀光。又幸之大也。岂但事契之重。有不可终辞而已哉。遂不揆僭猥。第其家状而增约之如右。以俟立言君子之采择云。
先考承议郎司圃署别提府君家状
府君讳光靖字休文。晚以名与字皆显于外者。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6L 页
非古人尚絅敦本之义。遂改字曰景实。然以初字行世久。故莫能易也。其先湖西之韩山郡人。高丽末。文孝公讳谷。位赞成事。封韩山君号稼亭。文靖公讳穑位门下侍中。封韩山府院君号牧隐。父子皆中元朝制科。以文章德业闻天下。子种德密直司事。子孟畛始入 本朝。判中枢院事。子衍基判济用监事。子湑司猛 赠参判。子允蕃大司谏。以清节直道显。子贵枝直长。子希伯府使。子大馨。子文英察访。有盛名早卒。 赠左承旨。子弘祚见光海政乱。避地南下。从舅氏修岩柳公袗于安东。丙子为安东义兵将。用荐者官县监号睡隐。于府君为高祖。曾祖讳孝济通德郎。祖讳硕观通德郎。以词翰伏一世。不幸早世。考讳泰和庄重简默。喜怒不形。毅然自持。为侪友所严惮。妣载宁李氏。密庵先生讳栽之女。葛庵先生讳玄逸之孙。以 明陵甲午三月初九日庚戌。生府君于苏湖之柯亭里第。于次为第四。甫三岁。太夫人下世。时仲氏处士公年方八岁。拊视府君如慈母。饮食起居。未尝须臾离。二十出为从祖叔父讳志和后。祖讳硕望。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7H 页
妣光山金氏。通德郎讳师国之女。弘文馆校理讳璁之孙。府君幼而端洁。才性过人。七岁始就学。不烦教督。文理日就。十岁有登葛萝山诗云昔闻葛萝山。今上葛萝好。他山虽云高。皆在葛萝下。识者期以远到。与三兄大山公日处书室。读书肄业。或兄弟辩诘纷然。家人窃听之。皆文义讲贯之言也。每遇文士。必问读何书可以做文章。人各以所好告之。则必亟取而烂读之。戊申春。湖孽构难。乡人倡义旅。王府君与洞里长老。方召募义兵。府君自诣召募所曰吾闻十五成丁。吾律当应募。请书名于籍。坐客有呵之者。府君曰唐太宗亦十六应募。吾何为独不能。是岁往锦阳。受业于密庵先生。脱然以古人自期。先生亟称于人曰此郎前程万里。盖期之甚远也。游戏翰墨。骎焉有作者步趣。当时先达如江左权公。未尝不折辈行而与之交。乙卯中增广乡试大小额。庚申又中东堂乡试。俱不利于省闱。自是世路益险。进取之志益懒。退与大山公更互博约。日月征迈。惟以穷理修身。为究竟法。戊辰丁生庭外艰。庚午服阕。癸酉绣衣李公得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7L 页
宗别荐岭南人才三人。以府君为首。其 启有云以经术称道内云。甲戌府君年四十一岁。慨然曰伯玉知非何必待五十年。遂不复赴公车。杜门求志。恣意坟典。间与意中朋友。寻真选胜。翩然有子平之志。戊子丁内艰。庚寅服阕。今 上即位之七年癸卯。府君年七十岁。 传曰闻故参议李象靖之弟光靖。亦能固穷读书。修饬行捡。乡里盛称。道内知名。有乃兄之风。予甚嘉之。分付铨曹。使之调用。于是 除温陵参奉。以老病不能赴。甲辰八月。 除童蒙教官。乙巳三月递教官付司果。时再从弟显靖以玉堂入侍。 上问知与府君为至亲。 上曰欲除桂坊。可上来乎。对曰年老且病。千里行役。不敢质言矣。五月 除承议郎司圃署别提。年益老病益痼。顾无得以趋 肃。然每以虚名之上误。草野而叨窃为惧。每蒙 恩除。必亟呈该曹。以求速递。尝书晦庵答陈同父吕伯恭两书于前后 恩谕之下。以寄其感激图报之诚云。少日尝以读书过苦得积聚證。遂为七十年痼疾。戊申冬。尤苦饮啖全却。而犹日朝梳洗。摄仪静坐。披玩书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8H 页
籍。朔望拜家庙。以至己酉春夏交。气力益愆而犹不改平日节度。外人之泛观者。不觉其有损于平常也。逮其疾病委顿。而卧起便旋。粥饭早晚。皆有定式。精神言语。了了不乱。临化前一日。顾谓子㙖曰大山文集。不能极意梳洗。以俟百世。为遗恨也。明日又谓㙖曰吾脉绝已三日。且甚倦。吾欲却食静而俟之耳。未时奄然考终于大山书堂之晚玩斋。时己酉七月二十五日也。十月十九日辛未。葬于军威县北毛老洞坐甲之原。从先兆也。远近人士送者仅数百人。呜呼痛哉。府君天分甚高。资貌玉洁。少也颇留意作者。如班马韩苏之类。往往多剧读。亦汎滥于诸家。甫成童游锦阳。得闻为学大方。慨然有求道志。而时则大山先生以天伦知己。早竖帜于斯文。府君与之日夜刮磨。互相资益。以为日用动静。无非天命。眼前逼拶。无非道体。吾心真可以参天地。吾身真可以做尧舜。其法具载于方册。岂圣贤之我欺。其机亶在于吾心。苟欲之则必至。求之如不及而持之以悠久。望道若未见而任之而不贰。尝曰人不以圣人自期者。皆高了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8L 页
圣人故耳。若使圣人之道。白日升天。如广成之类。则诚难矣。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孝弟岂人所难能哉。特患其不为耳。此是圣人与我同类处。此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处。此事思之。真可欢喜。又曰道理须是自去看得方好。若被人说到。略彴听过。则看道理轻浅。守得不牢固矣。康节尝从李挺之学。愿无竟其说。容某思之。此非但为学者柯则。抑可以为教人者之模楷矣。故其讲学也。不甚为辨说。略举其槩。而使之自去寻觅。又曰义理之学。到朱门讲劘讨论。无复馀蕴。然朱夫子尝发释氏渠下有人而自家下无人之叹。盖欲从先进之意。而今讲学声响。久矣沦丧。然其能卓然用力于自家身己者尤少。重可慨惋也。又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欲何为也。要其终则只欲笃行而已。故人须知得一事。便当行得一事。知得二事。便当行得二事。方是真个工夫真个学问。若知得一件。且置一边。复要讨二件三件。虽尽知天下之理。将何益于身己哉。车轮鸟翼。其大小长短。一有不齐。则岂不为病鸟与废车乎。所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9H 页
可以为百世师也。又曰凡看文字论义理。必须先正其大体。先得其大意。大体既正。大意既得。则其小处当源源自见矣。虽或有零琐不得处。亦自不妨。若先从其零琐处推究。则非徒支离破碎。全无本领可观。少间且从别处穿凿去。不可以不知也。又曰大匠与人规矩。而不能与人巧妙处。不可以言传。圣贤之言。特其规矩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亦不可舍规矩而为方圆。且就圣贤之言。玩而味之。饱而饫之。待其怡然涣然而自得之。则即此规矩之中而巧在其中矣。平居手不释卷。自洙泗至濂洛关闽文字。如裘葛饮食。行思而坐诵。或稠广之中。众论纷然。而退然渊默。若无闻也。或夜分之时。万籁俱寂。而拥衾孤坐。兀若泥塑人。或微吟庸学章句。胸中自有所乐。而未尝轻以语人曰正恐意思随言语散了。圣贤邈在百世之上。立言垂训以嘉惠百世之下。使得免于左衽而侏离。功德真与生我者同其罔极。书册是圣贤训戒之所在。敢不爱敬乎。故平日于书籍甚爱护尊阁之。其残缺者虽非己有。必修缮以完之。休纸中或有圣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9L 页
贤言语。虽一言半句。勿令糊地践踏。尝曰老来渐觉世味转薄。虽珍羞妙馔。全无少时滋味。但看得圣贤之言。意味深长。一年深似一年。愈咀嚼愈隽永。颇恨从前看读。浅之为工夫也。又曰读书是儒家命脉。衣食可去。而读书种子不可绝。宁可终日不食。不可一刻无书。宁可终岁无衣。不可一日不读。古人言一日不读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非惟他人看见如此。自觉得诚是如此。又曰义利之辨。王伯之分。只在心术隐微中毫釐之间。不待见于事而有双行并用之迹。心术之间。才有和泥带水底意。虽有天人之学不世之业。皆是仲尼门庭。童子所羞。可不惧哉。又曰求道于平常之中则步步皆实。求道于高远之中则句句皆虚。尝曰私之一字。是百病之根。众恶之府。若于此斫不破则义理固不论。利害上亦反矇然。尝见世之稍号了了者。泛论是非利害。无不历落可听。及在自己身上。往往恣意妄动。与全无知觉者无以甚远。看来只为是私意蔽之故耳。用心克勤。不遑暇豫于一刻。立志甚笃。未尝有为而中撤。常曰圣人心细。故曰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0H 页
克勤小物。盖积小可以成大也。但规摸不可不大。功夫不可间断也。虽其早岁出入于科臼。中年淟汩于贫病。而个中超然之意。未尝迁夺而或弛也。常持尚絅之戒。有味内充之训。虽书疏往复之间。朋友讲论之际。亦不肯极论大言。功令文字亦不肯誊传流布曰。实在己而易歉。名在外而易过。一事近名则必敛约而思晦。一言将发则必循省而守默。资既敏矣而用工欲钝。学已几矣而每怀靡及。于书无不究而卒泽于六艺。于理无不穷而必本于一身。众言纷乱而必取裁于考亭。此其所以为学工夫之规摸大略也。尝曰养亲者。虽口体之奉。亦不可草草看。然以道养亲。方是能子。苟违道而营口体。岂可谓孝乎。此重则彼自轻。故朱夫子尝言别无方便别无意思。然则但当随分尽吾力竭吾诚而已。只有读书修身守道循理。以图无忝。最是著紧处也。所后家与生庭隔数百举武。然每日昧爽。盥栉谒家庙。入省慈闱。往候生庭。非甚病未尝以风寒暑湿而或间也。每来往必手持所读册子。披玩于亲侧。自应对扶持之暇。则用其馀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0L 页
力于文字。王府君亦晚好读书。临文时赐顾问。府君与大山公从傍应对惟谨。㙖生年八九岁时。日日侍侧。虽无所识知。而犹宛然记此事如昨日。中身以后。岁益俭家益落。菽水之供。有不能称情者。颇欲自勉于农桑之务。而每有生手乖方之叹。及其大故之后。常以养不及情。为平生至恨。逮临化前夕。慨然犹以为言其奉先也。丰约视家。而惟以精洁为务。既饬勉儿妇申戒婢仆。临事必更问曰器用已涓涤否。必亲自省视于烛下。非有疾。虽节荐未尝不参。奠献陈设之节。必躬自执事。已笃老而犹然。迨其寝疾不能参享。然每饮馂必整理衣冠。端坐肃容而后。乃敢下箸。馂馀虽粒米残核。勿令践踏。齐日沐浴更衣。断荤废业。肃然静坐以终日。及行事哀诚动左右。已祭必愀然以及日。需于祭用者如香烛之类。亦皆敬将而善藏之。不敢亵也。其事伯氏府君。如事严父。不废日省之礼。必陪晤怡愉以终日。不肖随府君在伯氏府君家。日以为常。故逮伯氏府君之世。不肖辈以伯父之家为家也。伯氏府君性严有法度。于府君饬励备至。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1H 页
事事不放过。自言行动静之间。以至冠带鞋袜之微。稍不如仪。辄加警责。府君每听受惟谨。深自咎悔。不惟未尝有忤色。言下必为之动容而改图之。及伯氏府君之没也。府君以耳中不复闻法言为至恸。每称说辄汪然泣下。与大山先生自葱竹之岁。以至耋艾之日。相与之乐。又非但人间骨肉手足之情而已。晚年移家相就。日夕湛乐。虽义理论辨之间。未尝苟为然诺。然亦未尝执己强辨。以竞辞说。故于文义之微奥。议论之同异。亦或有终身抱未决之案者。其于子孙甚慈。然义方之教甚严。有过则未尝饶假。从容雅言。皆古今言行之可为劝戒者。或因一事作过。必反复推说。究其受病之源。稽其末流之弊。冀有以开悟而惩励焉。或泛滥杂书则必戒之曰小道非无可观。致远则泥。故君子不为也。道理有大根本。学问有大头胪。儒者用心。当知先后缓急之序。何可用精神费光阴于无用不急之务乎。子弟或与人相持则必痛加警责。未尝问其曲直。虽被人厚诬。亦不为之申理曰世之偏私其子。讳恶护短。虽若爱之。而要其终。适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1L 页
所以成其护短遂非之恶。闺门之内。尤谨礼教。尝曰礼者人之所以异于夷狄禽兽者也。故曰礼一失则夷狄。再失则禽兽。故曰家亡礼先亡。不可以不谨也。其御僮仆以恩易威。有不率者则谆谆教谕。欲使之开其迷化其心。初年性颇严峻。见人有过。未尝容贷。晚岁更济以宽平。尝曰喜闻过。自是子路事。岂可责之人人。彼既不能受则反不如不言之为愈也。其处一家一以恩意为主。未尝争较曲直。事有甚不可。则或不能不言。而即皆消融于言下。不使有毫发留滞于胸中。子侄或私为曲直之辨。则必呵之曰自非朝廷欲辨是非。何为徒使吾心不平坦耳。与人交。淡淡如水。未尝拍肩执袂。留连酒炙。而苟以道义相与。气味相输。则惓惓之意。未尝以远近存亡而或殊。与老人言。必问其子弟才性敏钝。志学勤慢。与少者言。必扣其学业所就。勉以惜取光阴。有请教者。必为之罄竭而乐告之。逮其末年。气力已愆。艰于讲说。不免谢遣从学之士。然其惓惓接引之意。未尝已也。尝曰君臣大义。与生俱生。所谓无所逃于天地者也。然其出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H 页
处则亦煞有斟酌。量己为先。量时次之。斟量未精。遽欲自试者。吾未见其可也。故方其彊仕之岁。已倦进取之志。晚来受知 明主。恩除郑重。则葵忱虽切而筋骸难强。义分虽严而礼防至峻。不敢以感激 恩遇之故而自渝其东冈之守也。尝曰吾少日妄有四方之志。由今思之。直是可笑。由其意广才疏。见得人情事机。不甚通晓。故忧不深虑不长。而妄生有为之想。苟其揣摩熟虑事周则将临事而愈见其可惧而已。焉有一分担当之意乎。退陶先生平生只守一退字。彼其幼学壮行尧舜君民之志。夫岂让于昔之人哉。由其斟量已熟。决知其不能故也。然则若老先生者。既富有其具。而犹为如此。况无其具不量时。而妄意轻心以试之乎。尝手书丁愚潭行状疏章语录数纸曰。此翁工夫笃实。出处明审。可为后学师范。从子埦以特 旨授弘文校理。人或疑其行止。府君曰世臣出处。自与山林有异。先兄报 国之志。成之在汝。今日一 肃。义不可缓。向后行藏。亦当在观象玩占之如何耳。己酉七月十七日。从子埦以校理过限不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L 页
赴。有拿 命入辞。府君曰此别当不能复见。然 君命也。且奈何。早晚 经筵。讲论启沃。务从大体上平易明白处。反覆开陈。不可就艰深隐晦处。寻觅为新奇高妙之论。况帝王之学。与韦布不同。一言一句。皆可受用为可。至于章句。寻摘文字同异。岂经纶所急哉。此其所以著于日用。见于言论之大槩也。中岁从先代旧庄于闻韶之龟山里。与中表兄刚窝任公必大接邻。相得甚欢。既而以兄弟有分张之苦。复携家而归。改筑于大山书堂之傍。府君尝曰六经备矣。诸儒尽矣。后世制述纷然。殊非所急。且以朱门以后诸子有腾理口舌之患。有欲从先进之意。故其所论著者少。然尝以为圣人人伦之至。百世之所当师法。而大舜处其变。事迹尤极表著。先儒之为说者。又为详备。而杂出传记。学者难于究观。于是采摭经传。辑为一书。名之曰大舜全书。先祖牧隐先生文章道德。蔚为东方文献之宗。卒自靖献以没世。而当时负国偷生之伦。阴欲引以为重。辄加诬蔑。以为入 本朝。于是上下数百年。虽号博雅忠信之士。少有能原其实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H 页
者。乃按据丽史。参以 国乘。与牧隐本集先辈议论。互相发明。集成年谱一篇。事證昭晰。考据详备。可以辨诬于既往。考信于方来也。其他随手劄录以自省览者。殆十有馀册。而片言只字。莫非古人格言至论多闻多见之馀。治心修己之要也。尝窃取北齐何胤故事。以小山名斋。遗文字若干卷藏于家。恭人义城金氏。号竹所讳良铉之女。义禁府都事号瓶窝讳命基之孙。鹤峰先生文忠公讳诚一之六世孙。竹所公养德丘樊。以孝友家法闻于世。娶于晋州郑氏。愚伏先生文庄公讳经世之玄孙县监讳锡侨之女。以 明陵癸巳生恭人。恭人婉嫕淑庄。宗䣊皆服。笃孝友知大体。教子女皆有法。先府君三十三年没。权奉五也先垄之侧庚坐之原。生六男女。男长㙖季壔。女张寿勋。一男二女夭。㙖生二男三女。男长秉铎次永万。女长适郑睦。次适金兑寿。季适姜书钦。壔年十九而夭。有一女无子。以永万后。女适佐郎崔璧。张寿勋有三男胤泽,胤源,胤浩。秉铎有一男一女。永万有二男。皆幼。馀男一圾。有四女一男皆幼。呜呼。府君自弱冠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L 页
时。已嘐嘐慕古。林下六十年。其隐求静养之功。积累饱饫之得。益深益切。而讲讨之乐。又不出于埙篪征迈之间。无仕宦功名之挠。而受用閒界日月。得以卒究其所志焉。则天之所以阨于时者。亦不可谓全不幸。而其平日为学次第一二家政。训诲子孙之言。有不可翳然以埋没者。然愚昧不肖重以荒迷。抆血追记。仅能掇拾十一。重可哀痛也。敢以是藉手于当世知言之君子。或有能因略以致详。由粗得其精。惠以一言之重。使其潜德幽光。不至泯没于世。则亦仁人君子之所用心。而可以少伸人子罔极之痛矣。不肖孤㙖泣血谨书。
再从叔弘文馆校理约窝公行状
公讳显靖字孟休。姓李氏。韩山人。高丽时文孝公讳谷位赞成事封韩山君。文靖公讳穑官门下侍中封韩山府院君。父子俱中元朝制科。以文章节行闻天下。世所称稼亭先生牧隐先生是也。于公为十四十五世。入 本朝代有簪缨。高祖讳弘祚官怀仁县监号睡隐。文忠公西厓柳先生成龙之外孙也。从季舅修岩公袗学。因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H 页
娶永嘉而宅焉。子孙遂为永人。妣淑人英阳南氏。副护军煌之女。曾祖讳孝济通德郎。妣恭人闻韶金氏熙之女。祖讳硕辅隐德不仕。妣玉山张氏𤄈之女。继妣礼安李氏惟枋之女。考讳再和。妣光山金氏通德郎师国之女。弘文馆校理璁之孙。本生考讳命和。妣星山吕氏进士以一之女。持平𤀂之孙。继妣月城李氏通德郎遂兴之女。公吕氏出也。以 景庙辛丑四月十七日生。伯父处士公早卒无嗣。金夫人受于襁褓以子之。四岁丁本生母夫人吕氏艰。丁巳受学于从兄大山先生。与仲弟华岩公刻意劬业。文学日就。丁卯中生员。癸未释褐。以 特教被翰林圈点。又 除假左史入侍。 上曰注书为人甚精。进讲宋鉴。甲申春。以未赴翰林召试。被 拿入洛。授通仕郎承文院副正字。乙酉丁金夫人忧。丙戌又丁生考府君艰。庚寅十月。 除朝奉大夫承政院注书兼春秋馆记事官。十一月赴 召。十二月昼讲入侍。 上下教曰注书出持湖南状闻祭报簿以入。公承 命持入授承旨。读奏讫。使之出给院隶。公数其帖数。承旨曰斯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L 页
速出给可也。公曰祭报簿纸小。恐有閪失之患。 上曰注书容貌举止甚从容矣。历典籍礼曹正郎黄海都事。癸巳升司谏院正言。中道陈疏而归。丙申三月。 英庙升遐。九月丁本生李夫人忧。庚子 除骑省佐郎。寻移本曹一军色正郎。 上特命入侍。 上问姓名居住及年岁。公奏对雍容。 上曰此人甚精明矣。十一月 亲临大享。以禁喧郎扈从。时 奎章阁吏怙势喧甚。公数其罪而杖之。吏衔之。自碎其 御押象牌诬告。官司禁推。公以直供。 上曰遐乡之人。能识事体。特 命带职放下。辛丑 除江东县监。县介于平壤成川之间。颇有江山之胜。公簿牒之暇。从容游赏。以酬平生雅想。常以视民如伤。为临民四字符。关西风俗尚弓马。不知礼义之教。公仿朱子南康故事。为文晓谕校院。以励诸生。成五条节目以教之。县有退陶先生曹芝山妥灵之所。院宇颓坏。公出俸金以新之。县滨大川。是夏大水没民舍。适昏夜民不知所适。哭声四起。公乘肩舆。冒雨亲自董督以拯济之。翌朝遍览被灾处。出米盐计口分馈。买家材出空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H 页
石。俾奠居之。又报营得钱谷。随便赈给之。县有大同敕军需三库钱几累钜万。敛散民间。为县大瘼。公议乡民。禀营门出钱买土地。收其米谷以充补用。民无徵督之扰。官有不匮之利。官民俱便之。壬寅十一月。 除司宪府持平。癸卯六月升掌令。八月公入一所试官望。与二所试官同诣 阙待 命。时三子■(土敬)将赴二所。有一朝官言胤郎今番试着实。公既免试官。命■(土敬)赴一所。人叹其远嫌。 除奉常寺正。十一月。移拜掌令。时宰臣尹塾疏论壬午讨逆事。指陈诸贼逆节甚悉。公继陈疏亟陈沐浴之义。申请其廓挥乾断。快伸 王法。十二月制进 元子宫延祥诗五七律四首。 御笔批孝字先从学语知之句。特赐鹿皮一令。甲辰正月。 除司仆寺正。参弘文馆馆录。二月拜弘文馆校理。夜对入侍。讲 国朝宝鉴。公初登 筵席。音吐响亮。文义通畅。 上嘉之曰年高而眼不昏。异哉。进六条疏陈勉。兼附辞职。一曰严惩讨以正王法。二曰懋实学以尽君德。三曰勤修省以弭天灾。四曰急救活以镇邦本。五曰用贤才以佐治平。六曰崇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L 页
俭约以矫侈风。 批曰六条陈勉。嘉尔忧爱之忱。另欲体念。递付军衔还乡。四月 除副修撰。上疏辞。附陈时政得失。五月 除校理赴 召。时 东宫定号册礼有期。特 命公以文学进参。六月复 除校理。八月 除司仆寺正。进参 东宫相见礼。移拜修撰。陈疏辞。兼附惩讨。又拜校理。九月 除副校理。违牌蒙递。 东宫册礼后诸 殿上尊号。公以 英庙奉金宝官进参。礼毕施赏。 赐马一匹。十月 除校理。辞递还乡。拜别使书状官。递 除校理移副校理。十二月 除侍讲院弼善。乙巳正月。拜副修撰。二月又拜副修撰。赴 召入侍。 召对讲心经。 启曰学问之事。固非一端。而其要则不过曰求其放心而已。所谓求者。非以一心又求一心也。才觉有透漏处。便即收摄整顿。使此心常得惺惺。是之谓求。而一个敬字为做工夫之本领。 上曰司马温公常以中为念。中有可念者乎。对曰此有朱子定论。不须更议。然中何尝有形。而可以为中夜念得之物哉。人心作主不定。思虑纷乱。须静以养之。敬以持之。使此心常惺惺。则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H 页
无事时敬在里面而为心之主。有事时敬在事上而为心之用。外不为事物所挠夺。内不为思虑所纷乱。何可强把这心。寄寓在一中字。苦心思量。反为中所乱乎。 上曰司马子微作坐忘论。而程子每言坐忘即是坐驰。其义何如。对曰人心至虚至灵。能主宰万变而不为事物所宰。物来则应之。既应则如故。然后此心方得其湛然宁静之体。苟其悯思虑之纷乱而强欲制缚执持则此心已先自纷挠而不得全其宁静之体。此便是坐驰者也。此子微所以有心于忘者。反为坐驰。而非君子操存之道矣。昔朱门人尝曰且静坐痛抑思虑。朱子曰痛抑也不得。只是放退可也。又曰不可全无思虑。无邪思耳。痛抑犹不可。况可忘乎。一事一物。各有其理。人能安静其心。顺理而应。则物得其理。心亦不动矣。帝王之学。虽与韦布不同。然存心养性之法则亦不外于此。伏愿 殿下留意焉。 上曰前后文义甚好。当体念矣。五月移拜弼善。七月 除副修撰。寻移掌令。又 除副修撰。入侍讲 国朝宝鉴。进讲讫。仍 启曰近来国中奢风日肆。俭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L 页
约扫地。在昔汉文之世。上有弋绨之俭。而下有文绣之侈。盖其文物富庶。而不以礼节之故也。今以有限之财。为无限之费。不复有简约节俭之制。若使长虑却顾者见之。岂不为之长太息乎。伏愿 殿下特念移风易俗之方。道之以朴素。示之以品节。以裕一国之财力。以淳一世之俗尚焉。又讲心经进读讫。 启曰尧钦舜恭。心法相传。而程朱绍述之。乃以一个敬字。为兼动静贯知行之要诀。其为学之方。则不过存养而省察。致知而力行而已。不必别求新奇于训诂之外。玩平淡于菽粟。求正道于平易。则义理自然纯熟矣。伏愿 殿下因其所已知而益究其所未尽。百尺之竿。更进其步。九仞之井。要及其泉。则精一执中之传。将不恨于千岁之远矣。八月 除掌令。九月移拜副修撰。疏陈辅养 元子之道。升校理复拜副修撰。递付副司直。十一月还乡。丙午四月拜副修撰。辞疏因陈讨逆之义。五月 文孝世子卒逝。拜校理赴 召。六月又拜副校理。制进挽章。又拜校理。疏辞不 允。仍 命入侍讲心经。九月还乡。十二月遭淑人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H 页
丧。 除宗簿寺正。丁未二月拜副修撰。五月复 除副修撰。陈疏不赴。八月拜掌令。戊申自三月至七月。拜修撰三校理一。皆不赴。八月哭仲弟华岩公。 除忠清左道京试官兼司宪府掌令。十二月。 除修撰寻移拜校理皆不赴。己酉正月。复特 除校理。时铨注无公名。 上亲爻首望。代填公名。兼文臣宣传官。公感 两朝殊眷。亟欲趋 肃。而卒以病不果。四月疾渐笃。谓季弟述靖曰汝须劝勉子侄。无失儒家规摸。召族子㙖曰吾疾已无可为者。他无所恨。但保族宜家之道。不能不关念也。二十六日疾渐剧。神精不乱。口中微诵乐夫天命四字。遂恬然而逝。即二十七日也。享年六十九。用其年闰五月十八日。奉窆于马转山负亥之原。从先兆也。公姿貌端洁。韵度清越。以刚果之质。济之以宽和。以英迈之气。矫之以谦撝。风仪修整。意气閒雅。衣冠鞋袜之属。无不整饬方严。精彩动人。人之知与不知。一见无不敬惮而心慕之。早游大方。得闻古人之学。初年颇患钝滞。而佩服师训。刻励精专。不及数年。文词蔚然。试之场屋。辄居前列。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L 页
大小科第。一举获隽。虽非公之至者。而亦可见馀力之所及也。平居端坐。绝无惰慢之容。虽对子侄。未尝不衣冠。座右书庄敬日彊安肆日偷八字。为警省之资。为学以存养省察为要。治心以雅洁诚实为务。接物则易直而温厚。处事则详审而明敏。声音若出于金石。辞令安详而条达。手抄朱书。动辄相随。虽职务烦剧之日。少有休暇。辄不掇披玩。尝书日历曰静坐体验身心。静时少而动时多。持守处少而发用处多。每有游骑太远之叹。而未见主人翁惺惺在屋中閒时。虽知义理之当然。而施措之际。每与平日所讲论者相违。尽是贯动静一知行。方是真个工夫。又曰閒坐不近书册。便是懈意。乌可免㬥弃之责哉。又曰学者工夫。须静坐读书。使得些入处。方有滋味。工夫接续上面大有事在。明道,延平常教人静坐。学者须是静坐始得。又曰心要静性要养。志要立气要和。日间许多工夫。须是持敬为究竟法。又曰心无一事。俨然静坐。合做底事。著到面前。不知所以济之。此死敬非活敬也。又曰要须急处当缓。动处当静始得。故其捡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H 页
身也。虽在芬华波荡之中而常退然自持。从容整顿。古人所谓千万人中常知有己者。庶几近之矣。每事务从简约。著己近里。所居之室。扁之以约。大而所守之约。小而鲜失之意。包在其中矣。公配礼安金氏眉锡之女。司谏兑一之曾孙。先公三年而没。和淑柔婉。事君子无违。墓在义城长尺里负坤之原。四男一女。男长堒生员,岩,■(土敬)进士,尚穆出为宗人后。女适李章裕。堒一男一女。男秉勋,女适李台祥。岩一男秉渊。二女琴诗述,金衡教。■(土敬)四男秉夏,秉殷,应年生员为尚穆后。季幼。李章裕一男早夭。呜呼。㙖之无似。喜从先生长者游。每于公辄慕其风仪之雅饬言议之明剀。数数候问起居。公不以其愚騃无识而遐弃之。每赐之颜色。乐与之上下今古。又疑其有闻于父师之间。或拈其句读文义古事名物。辱与之反复焉。临化之诀。又何其旨意之深远也。每想味馀风。自不禁其歔欷而感涕也。日公之胤子上舍某等。泣而请曰先人志行宦业。可以乞铭于当世立言之君子者。而将无以为藉手考信之资。及先人之世而知其志行之详
俛庵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L 页
者。宜莫如吾兄。其为我状之。㙖辞谢不得已。遂略叙其世系履历言行大致。因付所感于中者。以为秉笔君子之所取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