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3H 页
答郑厚允(载圭○庚午)
客秋光顾。望外至惠。霎时一席。所获百朋。而凤去台空。云山百里。榻上遗香。非不可掬。而月久岁翻。愈觉其依黯而芒芴。虽复着意想得。终始为阿闪一现。种种相问之教。敢不雕镌肝肾。而其阶则高明之所为馆于贰室也。纵曰邻比。亦为尺馀地所间。使价之往来。末由便宜讨得。半夜所守。竟至失股。良切浩慨。以己度人。亦不可贡责于高明矣。即玆岁首。幸值侦便。为问侍馀服体若何。伏惟既多受祉。探赜之工。必有与岁俱新者。以若醇谨。苟能用力。何患不就。愿终始克勤。俾吾党增辉焉。憧憧驰恋。此心不知何时止也。钟奉老饯迓。喜惧交挚。桂玉之窘。无以自聊。志业之日以榛芜。那可胜道哉。入峡四载。自怜为漫浪之归。而每念侪友之日征月迈。作我师表者。如渴而莫之饮矣。肆一自承德之后。心欣然在玆。逢人所说。无日非项斯标格。虽然徒羡在渊之鱼。而不知结网之为行。其羡也何益。愿高明照此。一者晋晤。曷非至愿。百疾缠缚形骸。徒愿之不足多也。雪尽天晴。春意方动。华旆之左临。或有其日耶。临风钦伫。言不尽裁。惟愿努力自珍。用副远望。
答郑厚允
公。泰之师。非泰之友。虽知其拜床下之为当。而乃敢急于计齿。僭黩德也之交。揆以私分。虽极万幸。然传所谓毋友之训损矣之戒。得不为执事者所羞耶。为之一愧。又一悚矣。仆虽年少。素以湿痹之證。肢力沉重。不能自强于久坐久立。约一个辰间三四卧。向者执事之来。提起我一副惺惺。匝日所稳。无非所以孜孜恳恳。使人觉其蔗寸寸而不厌者。促膝镇坐。惟见此神愈清。此骨愈轻。自然无颓卧意思。此果执事之何等神剂也。今则遗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3L 页
香日邈。所服乌头力已尽矣。依旧为病湿痹人。旋切慨然。若使执事者日投一剂。其将起而坐而行而不衰矣。岂非至愿哉。顾在执事者矣。执事其怜之。来喻珍重。实中时病。今之世若有读易君子者。吾将以执事语道之矣。虽然抑有说焉。愚以为易非误人者。乃人之误易也。何则。夫易者所以从道也。道何尝误人哉。只是今人全不认道之为易。一直是着了误眼子。六壬般也看去。四课般也看去。不察乎时义。惟吉凶是会。不究乎彖象。惟卜筮是尚。乃以古文之钱掷。当神龟之兆。疏松之叶抽。代灵蓍之策。亵道污易。无所不至。于是一误于梁丘。再误于田何。再误于京房。再误于五鹿。再误于郭璞。再误于希夷。以至于野鹤之误而极矣。人之误易。一何甚也。如令今之读易者。庸学般也读得。语孟般也读得。以此而不以彼。更有怎么误处。执事以为如何也耶。
答郑厚允
惠墨以菊辰发。抵以雪日。皆令人思想时节。微此何以为慰。矧乎不揆肤浅。曲赐眷存。开示无馀。顾以庸下。何敢承当。若能因此而少加策励。得有以变化其气质。不遂为小人之归。则莫非吾兄今日之赐。何感如之。三复长笺。仰认至意。第念朋友交修之道。果不当推借揖逊而已。然如不能知之明而见之的。自以为箴规者而切切焉。则不几于多言以失之乎。而高明不之谅。责之以非其能者。前后凡几遭矣。君子求道之诚。固当如是。有若无实若虚。昔者颜氏尝从事于斯矣。愚何敢一向韬疵。以重自外之辜。而不副询荛之盛意哉。愚所以覼缕于前书者。非曰我劄住铁脚。推转不移于个境界。为读易者立帜也。亦非曰玩心高明。有以得其时用于这象数。以为菽粟而然也。只以兄前书。反覆庄诵。而心语曰好则好矣。诚然诚然。此非易之罪也。何其言之痛也。苟如是。不几于疾之甚者乎。不几于因噎而废食者乎。寻常疑虑。有不能自已。因思得昔日相对时。兄谓我曰今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4H 页
之世。须打破了这权字方好。此虽有激而发。然君子之言。不当如是病矣。于易过论。其源盖发于此矣。权不可一瞬抛弃。适于日用事物之间。易不可一步移避。盈于天地之中。何吾兄之深识。言之如是过当也。以是推达于前书而归之于读者。易则自若。读者自当读之。不必不读。愚意则如是而已。非欲使初学之人。以此为初学之方。以之自误误人。如兄书所云。今承来喻。立言的确。归趣分明。前书固不当如是耶而后。君子之言。有条理有次序。井井而不可乱矣。岂不至哉。小学家礼。亦愚之所笃信而造次不敢忽焉者。苟志于学。舍此奚以立本。虽然抑有说焉。彼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天理者固妄矣。其手不知洒扫之节而罔然不知洒扫之理。亦何如也。是以古之人。其幼也习之于小学。以养其德性。其长也进之于大学。以察其义理。苟能养之。顾不察何害。诚以为察之有所未至。则养之有所未尽耳。盖凡穷理然后知理。知理然后循理。苟于理有未穷。而侗无所知。欲有所行。将何所循哉。朱夫子有言曰孝弟人之常行。然须见得天下义理通透。然后此孝弟方是活物。如其不然。便是死个孝弟。虽能持守不失。亦但为乡曲之常人。妇女之检押而已。由此观之。徒知力行。不究义理之当然。则其于为己之方。亦苟而已矣。此陆氏之所以毫釐而千里者也。可不戒哉。可不慎哉。且礼者所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而不可一日无者。然而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今人之患。不在是乎。夫古之圣人。因义以制数。后之学者。推数以达义。其归则一也。是故知行不可偏废。文质不可单施。学之道当如是也。以兄高见。必吃紧不遗。然亦必不以既能而弃鄙言矣。夫人之读书者。自小学而大学而论孟而中庸。此不可易之次序也。不由此则躐等矣。既得此个门路。然后抑有三方入处。有从理学而入者。有从易学而入者。有从礼学而入者。其意思微密者治理学。高妙者治易学。不能如是者治礼学。至其极则乃会于一处。试以我东先儒言之。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4L 页
退陶从理学。旅轩从易学。沙溪从礼学而入。而其至一也。愚故曰理不可不穷而易不必不读。如礼不可不学也。今既读小学及四书。然后欲治理学。近思录在所先之。欲治易学。启蒙书在所先之。欲治礼学。李氏之增解。柳氏之通考在所先之。三方门路。又若是较然矣。此皆臆见创出。骇人听闻。然在渠则亦不无所见。幸高明不之罪而默会之否。入夜挑灯。略呈所怀。
答郑厚允
与兄别才浃辰。便觉五内有垢气。即被宠讯投入赤际。忽然幽窦中镕出个清明世界来。第其推诩太高。羞死不敢当。噫古今学者。孰不欲明此理而行此理。却缘它觑得粗了。究得不深。择得不精。知不及于主宰者与作用者之有知无知。而只猛看它有为无为一边。便以理为一块死物。而权势号令。专任于气。为骐骥之驮塑。为蜣螂之转粪。或者认主宰而为作用则明德良知。即心即气是也。认作用而为主宰则运水搬柴。即心即理是也。甚者直把个主宰作用者一并翻倒了。动静者阴阳。动之静之者太极是也。然其心则岂欲苟以理如彼而务以气如此。自得罪于斯文之大义乎。来喻所谓韩南塘诸儒岂皆无一斑之见者。却缘它觑得粗了究得不深择得不精。漫然不自知其自归于主气背理之科矣。岂心之罪哉。今日吾辈不必攻击前人之口过。正当开陈义理。商确可否。觑得切究得深择得精。心会而真得之。躬行而实践之。明其所不然者而辨析之。道其所当然者而昭揭之。使天下之人人。若观火若睹日。经千劫而不灭。亘万古而长存而已。如或不能则吾恐其才差之间。亦只为漫然不自知其自归于主气背理之科矣。岂不可畏之甚哉。大学劄疑。高见精切。无容赘说。而既蒙盛意。不揆僭妄。略挑其有些未契者。录在别纸。览之可悉。钟本以荒疏之学。于小学上全没工夫。基本不立。骤看大学。且无师授。只用私智穿凿。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5H 页
虽间有发之言语者。终是不由体验。直是悬空说话。顾何益哉。况索居穷巷。不能与四方并世之贤。追游辨质。以去其胶滞之偏。每读书至疑发而不能决处。未尝不掩卷太息也。春日渐舒。花信在迩。若与老兄与崔许二丈及李君圣养。并赍旬日之暇。相从于山水之滨。以一卷书一壶酒。逍遥而归。则佳辰可以不虚度。而只是瓮算。兄若有意。必能成此好事。上元鄙什。本非以文字为心者。来喻所谓韩文公脚下难以语文章者。实嘲弄太甚。愚以为欧公所谓且放一头地者。在兄得矣。
  别纸
明德主心而言则为不明。合心性而言则为不粹。何谓不明。心者性情之统名而气在其中者也。主心而言明德则指性欤指气欤。何谓不粹。既谓之合心性则性即理也。而以心专属气矣。心果是气而明德是拖带气者欤。来喻所谓苟无是气则理无所寓。苟无是心则性无挂搭处。故论理者必即气而言。论性者必即心而言者。犹不免以心属气之弊。理与气固是对物。而心与性果是对物欤。且以理气对心性则性即理也。心不专属于气乎。无气则理无所寓。无心则性无所挂搭者固然矣。而理气犹可二之。心性决不可判而二之。性亦理也。心亦理也。无此性则无以为此心矣。无此心则无以为此性矣。若夫血凝肉聚。圆外窍中。远志茯神以补之。黄连贝母以泻之之心。即医家之所谓心也。非吾所谓心也。此等心虽死人。不朽之前。岂可无之。心与性。若果如理气之可以对待而说。则兄何不曰心即气也。而何必曰兼言气也。心能统性。气果能统理乎。以心为统名而兼理气看了。则兄所谓即心而指性者得矣。以心为一物而对性字看了。则当直曰明德即性也。何必加即心而三字乎。盖此心中有理有气。而就其中不犯气单指理而谓之明德。即亦性而已矣。然赞其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故不曰性。而曰明德。其明者又非涉于影象底物。只是来喻所谓浑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5L 页
然之中有灿然之可指者而已。或者谓就气中单指理。此亦以心为气者。奚足辨。盖心与性。谓之有分别则可。谓之心自一物性自一物。如理气之可以对排则不可。
虚灵不昧四字。说明德义已足。则虚灵不昧只是理也。然该载此理者心也。主宰乎此心者理也。则主心而言明德。固为未莹。而舍心而说明德。亦似不当。主心而言虚灵。固为未明。而舍心而说虚灵。亦似失之。具字之二义。诚如来喻。而细看之则于其有异之中。可见其不相外之旨矣。涵具云者。以此涵彼之谓也。备具云者。彼备于此之谓也。以此涵彼则彼备于此矣。彼备于此则此涵彼可见矣。兄意则既以虚灵不昧为理。而其下复曰具众理则似有以理具理之嫌。而恐其不得不归虚灵于气一边如世儒之说。故强为此说。然此惑不难破矣。虚灵不昧理也。而以此理而具众理。正如衡之有星尺之有寸太极之涵万理也。此有一言明證。大全曰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此具字果非涵具之具。而亦非以理具理之验耶。若如兄意则言众理之备于此也。然则其文势似当曰众理具而应万事。然后为稳。何故乃反飏具字在上。有倒逆不顺之势也。心统性情而性立乎体之阴。情行乎用之阳。以寂感言则体寂而用感。以感应言则体感而用应。来喻所谓感者心之感。应者性之发者。乃以心性分体用。而亦不免心性对待之嫌矣。以愚意揆之。感者心之体也。而体即是性也。应者心之用也。而用即是情也。心统性情。岂不较著乎。更详之。
有丧未冠。限以大功。是子朱子酌古参今之中制也。则大功以下宜若无所拘。然小功丧未葬则亦不可遽行。而若经一年或三年不葬。则亦难以小功之亲已在除服之后。而只缘他未葬一款。愆失成人之时也。如此者则虽未葬。冠之似当。沙溪所谓过三月则虽未葬。当以已葬处之者是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6H 页
祖父母之丧。已虽小功。母在则当俟母服除之后而冠之。虽母之伯叔父母伯叔姑兄弟姊妹兄弟之子女之丧。在母为大功。则退待葬后无妨。至若殇丧之论。俞市南虽非之。然家礼泛言大功。则是只以正服言也。盖五七月之殇。本正服期大功之至亲也。则揆以情礼。得无未安乎。鄙意则不惟己之五七月之殇。虽父母有五七月之殇。未葬前遽行吉礼。有所未忍。葬期不过一月。则姑为退待无妨。如此则乌有经年失时之叹乎。在家礼之意。似亦无所妨。
身及主昏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昏。则虽主昏有人。身有重服及大功未葬前。则成昏似未安。窃尝考之。有故二十三年而嫁。内则明文也。三年之后。犹不患其失时。况期之丧乎。古之女子必二十而嫁。犹待三年之后。况今女子年才十四而皆可以嫁人。则何患其待期年而失时乎。
三加之初加以缁冠。示不忘古也。再加帽子。三加幞头。是酌以时宜者也。然则在今日三加之礼。亦当以缁冠为初加。而再加三加则亦酌以时宜无妨。非文也。从时而为质也。似无文胜之弊。
六礼之使。今自女室。果然有阴唱之嫌。若好礼家不顾外廷之笑。稍稍以复古。则庶可以一变至道。而世习已成铁壁。便摆动不得。可叹。
书仪之冢妇介妇皆醮皆馈。有不可深知。而况论之。其皆醮也。特采夏殷之礼。而且曰今私家无醴云。则代醴以醮。其不由是乎。且观通解曰不醴而醮。当时国俗不同有如此者。书仪之酌古参今以从简之意可见。而家礼亦从之。但其位次则当依古礼冢妇则醮于客位。介妇则醮于房外之西似稳。其皆馈也。盖曰馈主供养。虽庶妇不可阙也。会成之必使介妇奉酒于冢妇者。以此别之也。虽然家礼则只说冢妇。果未知书仪之必可从。然以会成之意别之。则亦或无妨否。
祖在飨冢妇之节。先儒亦未尝致辨。而南溪朽浅皆主祖飨之说。增解则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6L 页
不从。盖尝论之。祖舅姑已著代于其子妇。而其子妇已受代于其舅姑矣。祖舅姑已授室于其子妇。而其子妇已受室于其舅姑矣。既著代而受其代。则祖不飨无疑矣。既授室而受其室。则飨于阼无疑矣。如此看来。或不至大舛否。
冠者见则母拜父起。所以成人而与为礼也。虽然书仪以毋起为可。家礼仍从之。何必以冠义为据而不从参酌定制之家礼乎。如此则成人之礼尊卑之序。并行而似不悖矣。
妇之先见父后见祖。以为妇之道。重在舅姑也。受代于舅姑。受室于舅姑。妇道之重。在此故也。而其礼则见父见祖。略无隆杀。由此观之。先见舅姑。亲亲之道。而门内之治恩先义也。后见祖舅姑而礼无隆杀。尊尊之道。而门内之治。义后恩也。其亲疏之别。何可论也。
古礼早嫁晚娶。果似有逆婚之拘。然曲礼曰男女异长。注曰各为伯仲。示不相干杂之义。男与男序伯仲。而伯先娶而仲后娶。女与女序伯仲。而伯先嫁而仲后嫁。则逆昏之嫌。不容论矣。华阳语录所谓先女婚则可。先男婚则不可者。此之谓也。
答郑厚允
两度书殷勤俱可感。况不以浅劣畸琐者。谓之不足与可否。仍辱与之上下其论。欲其卓然于大本而不迷于趋向。盛甚盛甚。理气之说。此是格致事。愚何敢不安于洒扫。而径自躐级。妄好为此论哉。正因旧习延蔓。千溪万径。撩乱纵横。诚欲穷理致知。的见其人之所以不能外乎此而为人者。学之所以不能违乎此而为学者。然后由而做去。使之有以虽欲离舍它逃躲个而万不可得也。亦岂因此而全撇却一段存养工夫哉。区区之心。如是而已。是以凡于知旧书牍。往往以此等语资问。望其有以軿车五乘锡我尔。夫以程朱之明睿。亦不无初晚之异。况吾常人者。固安敢望其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7H 页
合于真妙而灼臻乎昭旷耶。聊且讲习讨论。以求至当而已。如或自惮于究之未深择之未精。乃缄口阖眼而兀坐而已矣。则义理精微之奥。何时而可验。朋友讲习之益。何时而可资。一则似含糊而护短。一则似擎拳而竖拂。吾恐其所守者难补其所失。而终无知愈明而行愈笃之时节。矧乎如老兄者。于小学一部。脚跟已劄住。脊梁已硬著。根基已自深厚者乎。轮翼不可偏废。足目必要俱到。此吾辈之三尺。且今去圣已远。宗旨日湮。虽或有拔伦立志之士出于其间。皆不由于师承嫡传。未得其耳提面命之谆谆。自非于遗言上推究。无由得圣贤心法。所患在口耳之失。如知其为患。当自力用工。以求其无失而已。至若来喻所谓南塘诸儒。亦皆尊信朱子。然其所见特于大段上差了。其于些少曲折。虽云说得精详。已是欠了本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况所差已千里者乎。鄙人前书所及。本非为南塘翼蔽而责吾兄工诃。槩言为学者之不用力于自家实地。而只从字句言语上攻击先辈者耳。何尝以攻击二字。推而贴之吾兄身上哉。兄之缕缕分疏。似甚无谓。第于明德一款则不敢无仰覆者。钟之曾以主心而言者谓之不明者。正以其气拘物蔽之心。亦不可不谓之心。如鳌山说故耳。心之为物。理气合成。鄙所谓心亦理者。以其主宰者理故也。非谓其纯乎是理而都没了气也。此心之中。既不能无气。则或恐其杂气而言明德。故谓之曰就心中单指理。单指理则即心之本体也。然而心无体。以性为体。心之本体。亦性而已矣。夫性者明德之体也。情者明德之用也。朱夫子以虚灵不昧四字。谓之说明德义已足者。以心统性情而言也。然而其本然之体段则固何尝不主性而言之哉。有曰天之所以与我。便是明命。我所得以为性者。便是明德。这个物本自光明。此非明德之主性而言者乎。有曰见孺子入井而怵惕。见非义而羞恶。皆明德之发见也。怵惕羞恶。是仁义之发见也。而谓之曰明德之发见。则明德果不主性而言耶。有曰惟人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7L 页
之生。乃得其气之正且通者而其性为最贵。故方寸之间。虚灵洞彻。万理咸备。观于故之一字。可知其虚灵洞彻之由于性也。性为最贵。故虚灵洞彻。则此亦非明德之主性而言者耶。有曰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既说此德而更说此心。则所谓此德之明者。果不指性而言耶。有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其非性耶。陈新安之言曰克明峻德。是尽己之性。克明字贴尽字。峻德字贴性字。则明德果非性耶。然而明德之训。不可曰明德即性也。亦不可曰明德即心也。特其主宰之妙在于心。故言心则真体大用。包括得尽。而其所以主宰者乃理也。是以不曰即心而指性。而必曰就心中单指理。盖以理字之浑应周遍。而非若性字之立定故也。以心则为主宰之理。以性则为大本之理。以情则为达道之理。莫非理也。故明德不必主心而言。亦不必单举性字而言。只得曰就心中单指理。然后似为稳全。至如感者心之体应者心之用之说。骤看似甚可骇。然徐以究之。自当见其下字之旨矣。若曰感是心之体应是心之用则固有病矣。既曰感者应者则语意自别。不得不以谚解通之曰感는者心의体요应者心의用이니如是则可见性感而为情。情应而为达道矣。兄之看得者。必曰感이者心의体요应이者心의用이니如此则者字都无力。奚但失性之真体哉。亦于情字上说得舛。(이 부분은 日帝의 检阅에 의해 삭제된 부분으로 成均馆大学校 尊经阁所藏의 稿本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해 넣었다.)不以感者谓心之体。而直以感为心之体。则感非性之名也。不以应者谓心之用。而直以应为心之用。则应非情之名也。天地固方者圆者。而不可以方圆为天地也。太极固静者动者。而不可以动静为太极也。性情固感者应者。而不可以感应为性情也。须细究之如何。且以寂感言则感字已包得了应字意。大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鄙所谓以寂感言则体寂而用感者。良以此也。以感应言则感字自拖带了寂字来。程子所谓天地之间。只有感与应而已者是也。鄙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8H 页
谓以感应言则体感而用应者。良以此也。且此心之炯然不动。为寂字地头。事至随现。为感字地头。接物品节。为应字地头。寂感应三者。岂不各有地头哉。若谓之各为体用则甚不可。更思之如何。宗子自昏而族人之长为主。来谕谓参用俗制语果浑然。然鄙意则些有未契。古制之无甚于义而俗制之无害于义者。固不妨于从俗以替古。如或古制有可执之义而俗制无可据之义。则岂其空然替古。只得曰吾从俗而已耶。古礼宗子之自主。盖出于重宗之义。而秪缘当时礼家皆以族人之长替之。俗制既如是而因以推之。亦不无别嫌之义。故从俗而替古焉。若全无意味则以吾朱夫子曲折详尽之心法。岂其空然替古。只得曰吾从俗而已耶。在古则为重宗之义。在今则为别嫌之义。各仍时制而各有旨趣。则其嫌不嫌得不得。奚足论也。若如高论周制之明堂太室。与放勋之茅茨土阶。必有一嫌而一宜者矣。殷人之冔而祭。缟衣而养老。与周人之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必有一得而一失者矣。岂左右未及细绎耶。冠昏言身不言身之异。玄说亦自有理。然鄙见则尤说似得正。祖在飨冢妇之节。玄朽之论果亦有义。然鄙见则镜说似长。妇之先见父后见祖。来谕谓因夫而见于舅姑。因舅姑而见于祖舅姑。其序然也。果有理。然专主相因而言则祖以上。更推不去。亦将因祖舅姑而见曾祖舅姑乎。试思之。
答郑厚允
两家相阻。未有若此时之甚。去年至月望。奉南黎书。以为厚允与圣养会于山斋。将论四礼疑节。亦吾子之图之也。余始而惊。中而踊跃。以为吾兄之薰德可接。李君之雅度可仰。而芥蘖之塞肠。尘沙之满面。可以被刷除。及腊念又奉南黎书。以为厚允遭重制。且有大人忧。好事不果。遂终而太息。深悼贱命之多魔。而雷轰于荐福之碑也。岁初修慰状。付陈仲文。仲文有大堂忧。亦未出私。独以为月久年改。吾兄之翔矧复常。而君子之志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8L 页
业益健。心颂之不浅浅。即玆承翰。开示以真得之馀。而箴诲以近思之方。深喜吾兄之志步已完。而又有以夹持我也。敢不仆仆。但审色忧弥留。侍癃下一般人事。已为之替悯无已。况一饭再饭。为孝当如何。瞻溯不任。钟锡慈节亦自未泰。身亦喘喘。所谓佔毕。已付灰念。自怜奈何。此间有妇弟崔孝根者。虽在未冠。质粹而性静。深有向学之诚。而重有精敏之才。由是爱之。冀其限几年。有所成就。客月遽罹大故。匈变瘁其情。贫馁败其意。前头之望。已矣已矣。此世一好人难得。而既得者将至于失之。此心常怏然不快。此亦兄素稔知者。故漫笔及之。今来惠状。极荷提谕之勤。而猛有相发之益。别以夹纸仰复焉。馀祝侍疾万重。勉究至理。以慰远诚。
  别纸
 来诲曰学莫先乎致知。(止)脱然自得。
所论诚十分是当。但格物之人。初非要径探大本。骤算一源。即其格一物而一物上莫不有太极。穷一事而一事上莫不有本源。苟其格了一件则不待径探骤算而当体之本源自可会解。如是而积集久之。则一朝豁然而天地一太极。亦只是一理耳。
 千溪万径。(止)大纲已得乎。
路脉不熟则溪径之旁午。固其然也。若大纲已得则众目毕张。何至于撩乱纵横乎。不意饱子昧知仲也。
 人之不能明理而循理。(止)安得不纵横撩乱。
有知理之心则当居敬以穷理。揠其苗者固大病也。而舍而不芸者。亦非病耶。
 程子曰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止)岂不信矣乎。
圣人之言。当就其主意处观之。切不可没主张说去。程夫子此言。为因思虑而致心疾者言之。故其言如是尔。且非程夫子。不可以遽语此也。若执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9H 页
以泥看则非独知一边如此说了。程夫子尝曰人谓要力行。亦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可着意。才着意。便是有个私意。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了。朱先生推衍之曰不明道理。只是硬行他。只见圣人所为。心下爱硬要恁地行。这便是私意。所行亦不是。亦将以此而谓力行不必着意耶。此个说亦非程朱。不可以遽语此。凡于前人文字。切勿胶滞求之如何。横渠曰博学之人。须要得习坎心亨。退陶曰其初犹未免有掣肘矛盾之患。亦时有极辛苦不快活之病。此乃古人所谓将大进之机。而亦为好消息之端。吾兄其欲不由习坎而望心亨乎。憎其不快活而希其好消息乎。辛苦之久则悦豫之有日矣。
 夫以他撩乱之心。(止)庶当条畅。
惟其撩乱。故欲居敬穷理以济之。若惧其撩乱而都不揣度。则所谓完养思虑者。将如何而完养。涵泳义理者。将如何而涵泳也。抑有反观寂照净智妙圆而一朝顿悟之日耶。程子之答横渠者。完养言其居敬也。涵泳言其穷理也。(栗谷熟读精思为涵泳。)何尝有骨突包过底意思乎。谓己自得。是学者之大病。当不敢自信而信其师。舍己从人。圣人之弘量。当取于人以为善。苟有不信师之人。则当切切然议之。苟有偏执己之友则当呶呶然辨之。此亦隆师亲友之一道也。虽然亦不可一例执此也。
 所贵乎致知者。(止)自然有此应。
才知便行将用之。亦是剩语。泰然行将去。虽程子之言。然此亦非程子。似不能才知得。固有勉强而奉持者。固有畏慎而仅达者。此不可不知也。
 曾子之唯。一贯以此道也。
洞见一大源。固在一唯之后。而次第做工。就一事一物上见本源。则亦岂不在于唯之之前耶。观自家所述大学之书则可见。
 朱子曰行道而得于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9L 页
行道之时。抑冥行擿埴。而得于心之后。方得开眼耶。
 知而行之则所知者益信。(止)代斲伤手。
所论极是。盖知与行。本非截然为两件物事。如车一轨而有两轮。鸟一身而有两翼。不可偏废。不可偏重。才有所偏。便是异端。朱子所谓论先后则知为先。论轻重则行为重者。诚不偏不陂直上直下之正论也。苟或少偏则子静是我。阳明是我。可不惧哉。吾兄每以笃行之意。眷眷于不佞。此所以救其偏而济其溺也。顾庸恶已极。刖痕莫补。将何以答夫谬爱之勤也。伏愿终始不遐。臶赐德音。
答郑厚允
仆鄙夫也。眼瞽脚躄。儱侗极甚。自分不齿于人。而人亦不之加之意而见怜也。自奉老兄以来。另被提谕策励之盛德。遂使痴钝者犁然有发省意思。小人之于君子。其受赐已不啻如泰山矣。月前宠帖。尤何等令人感戢。处己之谦谦如不克。奖人之进进如不及。钟虽冥顽。宁不记夫此之为盛德乎。第钟之宿痾。兄所的察。葛藤相交。草木太多。慧窦关塞而面墙嵯峨。是以事物之接。漫不省其何者为安车驷马。何者为刀山釰树。或迟疑百端。或率意妄行。毕竟堕落。多是坑堑。由此惧思欲先明诸心。知所以养之者。而亦不可得也。至于行一边。茫然不顾。鸟蹄兽迹。遍满于中国者。已不胜其祸矣。今承来诲。反覆晓譬。勖之以切实之方。挽回夫既倒之波。期欲使之不归于无状。仆以何人。得蒙君子之恩如是之甚隆且厚哉。即一书仰谢。以致悃愊之万一。而际闻华旆造洛。赍志未遂。即玆文仲之来。虽未承玉音。凭获审行李利税。而得失之间。能脱然无累。颂仰颂仰。钟锡日前与南黎许丈及李君圣养共作伽倻之游。还庭才属耳矣。获御李君。出于积愿之馀。而浃辰追从。款被容纳。窃覸其立心制行。如方有矩。卓乎其不可企也。每语及吾兄。亦未尝不啧啧称善。两君子相与之深。尤可钦也。既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0H 页
醉而归。又此颓然。始信无底之瓶。受水不住。奈何奈何。适妇有练之说。愚伏有之。然此似指有子适妇而言也。世之论者多以愚伏说谓指无子适妇而言。未知何所据也。既已无子则虽有夫。似不得再祭。奚必曰无夫若子然后方为无练耶。盖家无三年者而舅为之主。夫为之厌。降不杖期故也。当更详之。
  别纸
昏礼同牢。古有黍稷羹湆之属。而今俗无之。今有瓶花生鸡之属。而古礼无之。此将一洗俗陋而从古为是否。且古者用两卓对坐。而今只用一卓并设。古者别有馔卓。而今多用祭先之卓。未知此皆何如。且设馔之规。为说不一。若五礼仪三礼仪诸图。各自不同。而增解整之。然未知增解之图。果不谬于士昏礼本意否。
仪礼丧服记曰齐衰四升。注曰齐衰正服五升。目录疏曰齐衰惟有正服四升。丧服传疏曰齐衰降服四升。或以正服谓四升而或谓之五升。或以四升谓正服而或谓之降服。为说不一。靡所适从。抑此可以互相通看耶。抑可以有取舍于其间耶。
庶子承重者当以嫡母之父为外祖。而市南明斋皆有不改外祖之论。盖因小记所谓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之说而然也。未知小记之说果如何。而若以所生母之父为外祖。则是犹以母为母也。不以嫡母为母也。以其母而乃服缌可乎。不母其嫡母而曰承嫡可乎。若以嫡母为母。以所生母之父为外祖。则母非外祖之女矣。外祖非母之父矣。以非母之父者。谓之外祖可乎。以非外祖之女者。谓之母可乎。何如方可为善处。
父死未殡则服祖以周。祖丧父死则代父服衰。由前而言则父亡于祖未死之前而犹不认变在服衰。由后而言则父亡于祖已死之后而遽忍为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0L 页
变在受服。先儒之说。于此互相异同。而后生之惑滋甚。此可以明白说下。祛此疑绪否。
时祭之不行。固已寒心。然既未得具礼。则犹可以行季秋之祭祢否。此似有丰昵之嫌。然朱先生已行之。便览亦存之。恐或不妨。但不行时祭而独举祢祭。似为未安。不审高意以为如何。
备要所谓吉祭。即古之所谓丧毕之祫也。以丧毕之大祭而因时祭祧迁。恐非朱子所谓默地祧又不是者乎。矧玆百拜告辞。至哀绝悲之际。而受胙饰庆。读嘏徼福。或者不未安乎。何以看则可以得备要本旨也。
寒冈于旁亲之主。题以伯考叔考何如。本生亲则题以伯父叔父。而旁亲则称考者。恐或未安。或可以伯考叔考。移之于本生亲。而伯父叔父。施之于旁亲否。𤂛议至尊之礼也。窃恐与私家有异。不审如何。
食肉复常。当在禫后。而大全答胡伯量问。以祥祭之踰月为是者何也。且语类陈北溪祥之翌日。族中父兄请为酒食之宴。北溪走而避之。以告先生。先生以为尊长强之则不辞肉。若劝之酒则当辞。此为酒重于肉者何也。祥之翌日。亦可为与宴之时乎。是必有曲折。可得闻欤。
通典徐众论姨妺为嫂服制之说。窃恐未稳。内外两亲之服。庾蔚之之论。恐合礼意。抑徐说在所可弃否。
答郑厚允(乙亥)
匪意承疏。足慰月前瞥然之面。但来僮冒雨而到。冲泥而旋。缘是未即修谢。又未副所请。私诚耿耿。恪问比玆。孝候更支胜否。每念座右软质多慎。持丧甚严。不瑕之虞。恒切憧憧。但讲学所以继志。读礼所以顺哀。因此笃孝。因此将息。固无待于外矣。宁不慰仰。钟闱度多损。煎炒而已。卷中古人。日与相远。窃恐如此不止。毕竟辜负吾座右诱掖之勤。悚仄悚仄。俯询不敢当。而但奉承雅诲已有年矣。切欲因而受砭。竭愚在夹。惟谅赐可否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1H 页
祈。天气向热。千万节哀加飧。不宣。
  别纸
 幅巾。备要之中屈横铺。增解变作纵铺。备要之左边末幅。增解属之斜幅。至于揍㡇之在上。缝剩之在表。增解皆藏在里。果得古法否。
以巾额作㡇处为右。斜缝圆曲处为左。固家礼之意也。则中屈之纵铺亦明矣。缝剩之向里。家礼亦已丁宁。而揍㡇之在里。补注详之矣。盖以六尺之缯。刺一边作额。中屈为两叶。纵置于前。而使巾额在右边。就屈处左右提起小许。而左者摺向右。右者摺向左。用线缀住作横㡇。(此时揍㡇犹在巾表。)仍就㡇左四五寸。(当幅之中)斜缝圆曲。至于两末。然后乃翻转之则于是揍㡇与缝剩。皆藏在里矣。鄙说与家礼略异。而其制则同。盖家礼则作㡇之时。已相揍在里。故反屈之然后斜缝。又反屈之。然后揍剩皆在里矣。鄙制则先作揍表之㡇。仍以斜缝。然后反屈之。取其省烦易晓而然耳。(이 부분은 日帝의 检阅에 의해 삭제된 부분으로 成均馆大学校 尊经阁所藏의 稿本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해 넣었다.)
 
范芸母嫁后入继而命之伸丧。王沈母出后死绝而许以迎柩。于义何如。
既已入继则所后母之嫁者犹吾嫁母也。礼为嫁母杖期。为父后者服齐衰。卒哭乃除。然则仲芸之服。当依为父后者之于嫁母。卒哭后伸心丧可也。若既以出继而降其本生母。又以先嫁而绝其所后母则不几为无母之人乎。至若王沈之事。诚为可疑。岂有父之所出。父死而子自迎还者耶。但沈是晋之贤士。必无违父志而恤母事。伸私恩而乖大义之举。无乃其父生时实有迎还之意而因循未果。于焉而身死矣。是则家人之所共深知者。故其叔命之以迎柩。使之成父之志也耶。未敢质言。
 杖而不禫。既有二条。则禫而不杖。果有几条欤。
杖而不禫有二条之说。甚可疑。其一似指贺循所谓众子母在为妻。杖而不禫。然而宗子母在。犹为妻禫。而况众子之父在。而犹为妻杖禫者。岂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1L 页
母在之故而乃反不禫耶。姑不厌妇。妇人无主丧之道。则母在而为妻杖禫。宗子众子同也。但小记持举宗子母在为妻禫。而不及于众子者。以宗子厌于父而不杖禫则疑若可以厌于母。冢妇继皇姑而奉宗庙则疑若可以厌于姑。故特言此以破其惑。若众子则父在犹杖。杖则必禫。今不必以母在为拘。故不须并言于此也。然则杖而不禫者。惟小记所谓庶子在父之室。为其母不禫一条而已。然此义也。吾亦屡致疑而不得焉。士之庶子为其母。皆如众人。礼有明文。则众人之为母禫。庶子独不能乎。若尔则乌在其皆如众人也。君子虽不主妾之丧。而既有其子则宁不可使其子为其母行禫。以伸其至爱之情乎。既有父命则子非私行。乌可以在父室为嫌也。疏家又以为慈母禫者。援庶子在父室之例。而谓亦当无禫。然此则其可疑者。又不异于上也。疏家又以过三年始葬者。有练祥而无禫。为杖而不禫之一。然此则礼之变处。不可执论。非但当禫不当禫之疑而已。檀弓陈注谓为出母无禫。然通典及开元礼皆云当禫。总而言之。若如诸家之说则杖而不禫。非止二条。若如鄙云则杖而不禫。元无一条。不审盛意以为如何。若禫而不杖。亦是礼之变处。间或当有。然不可执定而论。如长子已没而无子。次子未冠而当丧。则庶童子固不杖。而为亲禫则不可废也。又若依家礼之旨。凡妇人皆不杖。则妻之为夫而禫。母之为长子禫。在室女子之为父母禫。均之为禫而不杖也。然而妇人之杖。经有明文。未知生乎后世者。只当笃守家礼。而更无裁酌于其间否耶。
 父在穆子不居昭。岂以昭穆为尊卑。孙为尸。祖乃主祝。宁以尸祝见亲疏。
文王为穆而在庙南第一位北面。武王为昭而若又在庙北第一位南面。则是子以南面而临其父也。神理人情之所未妥。故必须虚其北墉下第一位。而奉武王于第二位。与南牖下第二位成王相值矣。父在穆。子不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2H 页
居昭。以相值处而云。非谓其昭尊而穆卑也。祖亲而尊者也。孙亲而卑者也。尊者主祝而卑者为尸。自是理合如此。宁可曰亲曰疏于其间乎。
 近夫家而设妇饟。似僭邦君之礼。近妇家而设婿飵。似妨衽奥之礼。远地亲迎。何以则得当否。
世降礼坏。人皆不便于远迎。故朱先生不得已而有设馆就近之说。欲其取便而不失亲迎之礼。然其似僭似妨者。非止如所询而已。以今观之。家贫无力者。设馆路次。举家烦动。岂其容易可办耶。恐当以古之亲迎之节。今之新行之规。参酌而为礼可也。婿往奠雁。迎妇而返。姆媵陪从。绕客随护。(绕客。当用妇家之子弟。)虽累日在路。宜无所妨。归家成礼。不亦顺乎。
答郑厚允
陆续承哀问。感荷无已。重以别幅百馀言。缕缕乎天节人仪之间。欲有以反覆而求其当。顾此茫无一斑之窥者。安得不腼然以愧也。一自舍仙乡而来也。颠沛尘埃。迄过数年。略无一句意思之新得于胸中者。而徒长其苟且鏖糟之习。平常义理。犹说不去。况可以语盘错难剖之地乎。所欲者聊以芜话致左右之重教之也。是以不惮吐丑。录在夹纸。惟趁赐回驳。以卒嘉惠如何。
  别纸
 亲迎设馆云云。
程朱之说。果皆以为不越国而亲迎。然其所證者。却是文王之迎于渭也。别无一般士大夫者之可见实迹。而左传只有楚围之聘于郑。郑忽之如陈逆妇而已。则人君以下者之越国而迎。槩可想得矣。是以朱先生论设馆之礼而曰今妻家远。要行礼云云。则是因今而义起也。非据古而为教也。苟是古礼之通行者。则必有一定之节。不可以彼此者。而今乃婿或就妻家之近。妻或就婿家之近者。岂非随势方便而为此不得已之举乎。人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2L 页
君之于聘妻也。以君而治之。如君之聘臣。故妻可以就近而设馆。今以士庶之家而携将昏之女。奔走道路。屡宿旅次。以达所馆。莫无近于不待聘而先奔。阴主倡而阳和者否。遂从而为之辞曰文王迎渭。亦是如此云尔。则得无嫌于以君治之之僭乎否。至如婿之就往于妇近者。合卺同牢。犹之可也。终是暂借之馆。而犹是他人之室。则衽奥之御。决非其地。况设馆远地。举家烦动。尤是今人之难便者乎。
 父在穆。子不可居昭云云。
朱子之说。本无可疑。恐左右之未及照会也。盖大祫之时。祧主毕陈。则后稷在始祖东向之位。而不窋以第一昭而对鞠陶之第一穆。公刘以第二昭而对庆节之第二穆。以至组绀为第六昭而对太王之第六穆。王季为第七昭而对文王之第七穆。此则父皆南面而子皆北面。故其位无所易。而成康时也如此。幽平时也如此。若其时祫也则祧主不陈于列。故穆王之时。太王已祧。而王季为第一昭。文王为第一穆。此则其位之设。固无异于大祫之父皆南面矣。至于共王之时。则王季已祧。而文王以第一穆在南牖之下而北面。武王以第一昭而不可南面而对父。故退就第二位。与第二穆之成王相对。于是康王以第二昭而退就第三位。与第三穆之昭王相对。穆王以第三昭而退就第四位而已矣。然则文王之上穆王之下。并无对位而特设焉。(曰上曰下者。以北为上。以南为下。)此朱子所谓高之上无昭而特设位于祖之西。(以诸侯五庙而言。故自高祖始。)祢之下无穆而特设位于曾之东者也。今见来喻。非但未得于朱子本意。亦恐错看鄙说。故为图于下方以明之。惟谅究之如何。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3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中庸曰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章句曰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
    大祫之时。已祧未祧之主。莫不毕陈。故太祖下最尊者。常在第一昭之位。其第一穆则第一昭之子也。子北面而父南面。正得尊卑之宜。故其位次一定而世世不易。只有下面之添入新位而已。
    图以纸面分东西南北。故穆反在上。昭反在下。然其南北之位则未尝变也。若自人观之则当倒翻纸面而后看得亭当。下二图皆仿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3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以刘歆之说为然。故今且据七庙之数。排次为图。聊以见设位之例而已。
    时祫之时。祧主不与。而惟计世奉祀之主而已。故其位次之例。自与大祫之时或有同异之别。同者右一图是也。异者左一图是也。
    穆王之时。太祖下最尊者。犹在第一昭之位。其第一穆之文王。乃第一昭王季之子也。父而南面。子而北面。正与大祫之例相同。故昭穆对坐而无虚位。
    共王之时。王季祧去。则太祖下最尊者在第一穆之位。其第一昭之武王。乃第一穆文王之子也。若只据昭在北穆在南之例。直进位于王季之旧坐而与文王相值。则是子反南面而父反北面。故虚却王季之旧坐。而二昭三穆。皆依前日之位。独添设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4H 页
第三昭穆王之位于康王之次而已。如此则武王南面于成王。康王南面于昭王。而王季已祧。故文王之上无南面者。共王生存。故穆王之下无北面者。此则与大祫之例有异。而正所谓父在穆。子不可居昭者也。
 庶子为其母。在父室无禫之疑。疑同而辨异。既以父在降为杖期。而又以在父室不敢禫。则是再压而再降也。子之为母。果有再降之礼意乎。
杖期自是一降。而禫不在于五服之数。则不可以不禫谓之再降也。虽曰再降。为母再降则容或有之。丧服经大功章曰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为母。是六降也。(如尊说计降则期一降。不杖一降。不练一降。不祥一降。不禫一降。大功一降。故谓之六降。)其记曰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是十降也。(于上六降之外。又添小功一降。缌麻一降。练冠麻衣一降。既葬除之一降。故谓之十降。)是皆可谓之非礼意耶。今若泛论以为为其母无再降。则终有此数件之碍。故前者鄙说只以士之庶子为其母。皆如众人之文为證而辨之而已。曰士之庶子则其与君大夫之庶子有别可见。曰皆如众人则来喻所谓不再降之意。亦自在其中。未审更如何。
 小记女子子在室为父母其主丧者不杖。则子一人杖。庶童子主丧而独不可杖乎。
盛论甚当。但妄尝以为小记之只许童女当杖。而不及于庶童子之当杖与否者。恐有微意于其间。如女在室为父母其主丧者不杖。则子一人杖者。是父母无男子子而只有女子子。本无为杖之人。而只有旁亲之主丧者。此则虽许女子之杖。而初无夺嫡之嫌矣。若嫡子已没而庶童子主亲丧。则无嫡子而犹有嫡子也。无杖者而犹有杖者也。其与父母之初无男子子者。煞有别矣。又与女子子之不主丧者。尤有疑于嫡之嫌矣。今以其自主丧而遂许杖。便若适童子之当室者。则其于别嫌明微定疑制节之本意。果无所伤害者否。夫几微之际。圣人所慎。疑似之间。礼经攸谨。是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4L 页
君沐粱而大夫沐稷。士沐粱。诚以大夫则近君而疑于僭。士则远君而无所嫌故也。嫂叔则无服。而妯娌则有服。一则所以别嫌而推远之也。一则所以成伦而亲合之也。今女子子之在室而为父母之无子者而许杖者。正犹士之沐粱。妯娌之有服。无涉于僭而有合于亲伦之意也。庶童子之主亲丧而不敢杖者。正犹大夫之不敢沐粱。嫂叔之不敢制服。有疑于僭而无犯乎别嫌之义也。是以礼言当室童子之杖。又言此在室女子之杖。而其于庶童子则只有不杖一句之明文而已。此则愚之所谓微意者非耶。但未经先儒说破。不敢以此自信。愿更以此意较短较长。即赐沛音。以解此惑。
答郑厚允
增解同牢设馔图。恐未免承讹袭谬。其一从祭馔者。因疏家而误也。面食之属。因三礼仪而误也。鱼肉则固士昏之鱼豚而炙肝则非也。蔬果固家礼之所载而笾豆之奇则非也。来喻所谓馔物之皆本家礼。而其意之亦合于士昏礼者。未知何所据而云也。更以见诲是望。夫器用陶匏。羹用大湆。(古礼)蔬果数品。简而不繁(家礼)者。皆所以尚质之义也。今珍果美蔬嘉殽丰饾。灿缛而盈卓者。果足以无戾于圣贤之本意否。
齐衰升数之别。间传陈注。恐不若目录疏之较明白也。盖三年齐衰正服四升。期齐衰正五升义六升。而注家乃以父卒为母齐衰三年之四升。谓之降服。以其齐之于斩。同是三年而降一等故也。又以父在为母之期齐五升谓之正服。其说甚舛。而陈注及丧服疏皆从之。来喻亦以陈注为證。诚未知其如何也。且父在为母降服五升。则出嫁女出后子之为私亲服五升。有何所疑于陡降之为也。盖既已移天于他人。则本生之父。乃齐亲也非斩亲也。以齐亲之降服。乌可推而隆之。上同于为母之正服也耶。盛论甚可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5H 页
庶子承重者。当以君母之父为外祖。来说甚正。而小记所谓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者。诚为可疑。此必别有一义。而注疏家未及发明耳。愚尝强断以为此文之首。偶脱一不字。
承重及代服之异义。来说亦甚的确。但父死未殡则本服周而已者。此果得先儒之意否耶。盛意则必以为祖丧父死则父有所成之服。故子可受之而代服。父未殡而祖死则父无所成之服。子何可受而代之乎云尔。虽然愚意则窃有异于是。祖丧父死。安知其必在于父之成服之后也。若祖未殡而父死则父无所成之服者。正不异于父未殡而祖死也。则亦将服周而已乎。服周则已。如或代服则彼亦可以代服矣。其于祖丧成服之时。以斩衰之服。设于父之灵床。已以期制。哭成于祖殡。然后退成父服。而未葬之前常持父服。虽入祖殡不易也。及其父祖既葬。而父之灵床已撤。服无可设之处。而象生之节。亦几少变。故乃于祖之卒哭。告以代服之由。仍受所代之衰者。恐未为甚悖于不忍变在之意也。但近日洲上之论曰虽一刻之间。父先祖死则当承重。祖先父死则当代服。其言似太快。故钟也尚未信得及耳。惟左右之更加思量。幸以见教也。
备要吉祭之称。虽承来教。犹未敢顿然释疑也。来教虽曰吉祭自吉祭。时祭自时祭。然续问解曰七月吉祭。虽违孟月不祭之规。秋祭已行。不当再祭于八月。夫以慎斋之习闻于家庭。而犹且云尔。则备要所谓吉祭者。岂不以丧终后第初时祭当之乎。士虞记所谓是月也吉祭。犹未配者。正指时祭而云也。非谓祧迁之祫祭也。盖是月者禫月也。而禫月适在仲月。则是乃时祭之期也。三年废祭之馀。不可以未祫而虚过祭期。故是月也行时祭之吉礼。而以其尚未祫也。故新主之考妣尚未配椟。必待踰月而行祫祭然后方始合椟矣。今若以时祭之月。遂行祫祭。谓之吉祭而遽行祧迁之节。则此非朱子所谓默地祧者乎。古之人于卒哭。亦多曰吉祭。小祥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5L 页
大祥亦或曰吉祭。四时之祭则通谓之吉祭。而今必以丧毕之祫。单称为吉祭者。未知其何据而云也。且易世祧埋。非惟为人子者至哀绝怆之时也。其亦神道之所共悲戚者。则奚暇锡福于至哀之人。饰庆于共戚之地也哉。来喻虽以大祥旅酬为證。然三年之内。主人之废礼于宾亦已久矣。丧制垂吉。不可不礼宾。故主人但致爵于上宾。而上宾以下自相酬也。非宾之所以劝饮于主人也。其与受昨读嘏之节。煞有千里之远。而来喻之引以相当。不亦悠泛而难合乎。仰恃知怜。发此狂率之论。皇恐则极矣。惟望更入商量。赐以的训。如何如何。
父字则广可施于旁亲。正犹子字之通称于诸侄也。考字则紧而狭。独可施于生我之亲。正犹孝子之单称于适子也。然则考字可施于本生。而恐未宜于伯叔父也。贵门之以本生考题之者。果似无害。而年前鄙门亦有是事。钟为书生。而欲以本生考三字题之。则说者难之曰人子之于父也。其平日书牍。必称以父主。正犹题主之称显考也。其于本生父平日所称。不曰本生父主。而必曰伯父叔父。则题主之称本生考者。得无有颠于平日所称而涉于不雅之嫌也耶。钟伊时只得从此说。题以叔考。旁注则称从子。此或为寡过之道否。
通典徐众说。来教以为未及见。故玆以录呈耳。徐众曰徐思龙取姨妹为妇。妇亡而诸弟以姨妹为嫂。不为行丧。议者谓今以嫂叔之嫌。不为姨妹制服。绝有亲之义。伤恩昵之道。殆非圣人为服之本意乎。徐彦难曰若姨妹为嫂而为之服。必也正名。将谓之何。众曰姨妹为嫂而可服者。以正名故也。嫂自无服。吾不为之服。姨妹有服。吾为之缌。吾自服姨妹。奚为强谓之服嫂也哉。彦难曰言嫂则姨妹不从。言姨妹则嫂不从。未审定言嫂耶。言姨妹耶。众曰一人兼两亲。似一人兼两官。当其事则举其名以应其义。何拘以一名一称哉。言嫂则拜之。言姨妹则服之。各有所施。不以此而灭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6H 页
彼耳。彦难曰若随其名别其义则着服临尸。不复拜也。众曰见姨妹之尸。不可以不服。临亡嫂之丧。不可以不拜。拜自为嫂。服自施妹。服随其亲。拜应其名别其义。斯之谓矣。(止此)按众之说辨则辨矣。乱名之讥。恐终不可获免耳。兼亲制服之节。庾蔚之之论。甚合情礼。来喻恐得之。
昔年疑目。初不是大段头项。而只缘自已黯𪑓迷方。不免用烦崇鉴。而冀蒙至诲。适因左右遭罹大故。致阻玉音。良恨承德之无福。而继恐哀思之永忘于此矣。今奉来喻。逐条授答。微言确论。动人灵窍。于是焉当面土墙。已刬减了一层许矣。极感不遐之厚。而惟此钝滞之根。难于卒拔。疑晦之源。难于毕烛。故又不免因来喻而更加反覆。随所见写出。再烦崇鉴而请教焉。惟终始加意。不倦于指示则幸幸甚甚。若其话头之狂率者则自是请问者之例套。爱我者岂无可恕之道也。相距稍阔。末由面讨。尺素往来。亦且寡便。人生不羽之恨。每发于此等处耳。奈何奈何。
与郑厚允(丁亥)
七年阻。得半日晤。过此将几相见否。见韶颜非昔时。有志者亦将老而衰耶。向风驰恋。不任忉怛。敬问此时。闱体维祺。温凊友于。至乐有裕。绕膝宁馨。慧窦日惺。同志追随。丽泽日滋否。攒祷歆艳。何时得已。窃自惟钟之愚蒙仁爱不弃。待以切偲之列。诚感激不忘。年来自我诒阻。久不闻至言。茅塞甚矣。或者谓钟与厚允。学异师论异党。以致龃龉。自顾无是也。兄果有之否。道理公物。非一家之私。标的一同。不容它歧。虽欲异之。焉得以异之。况吾之师。非孔孟与程朱也耶。吾之党。非冠儒而服儒者耶。此而异之。将何归焉。若其智愚相悬。见解有早暮。姑或未契。正当十反无斁。卒底烂漫。其争不在于求胜。其驳不由于吹毛。赤心相与。救焚拯溺。何龃龉之有。才不同已。便闭关绝约曰我日斯征。而月斯迈。偃然以古昔大贤之待禅陆者自处。高则高矣。果能保自家之必是否。钟虽愚已蚤见其如是也。于凡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6L 页
师友之说。不肯阿私而遽同。苟未及悟。辄反覆而不休。亦不敢置人于不相悉。必苦口而不厌。非以益彼。要以益我也。其于世之所谓党目者。初非此恩而彼雠。岂宜以我之虚舟而轩轾于其间也。平日之与兄周旋。亦只信其心之无佗尔。兄之待钟。亦不在是欤。或者之云。甚无谓也。钟今鸟兽耳。外区区饮啄。皆是不干我事。第念天地晦冥。百川俱倒。固非只手可障。但望一二知旧之能相与讲明斯道。晓得几个人士。俾一线之传。得不永坠于地。剥上之果。未始不为佗日来复之根柢也。自今看殊若冷淡。毕竟有以扶天理奠民彝而回世道者。断然在是矣。抑关系非常。不但为一时一己之治而已也。近者兄与南黎。能相率以正。贵乡彬彬多后进。舜卿,子厚又能倡之于鹅湖之间。风声蔚然。尹忠汝确然自守于瀯滨。亦多有观感而从之者。南方一带。气象之美。人物之盛。骎骎有崇安建宁之意。钟私窃喜之。以为皓天之复。其在斯矣。惟兄与南黎诸公。赤心相与。始终不懈。惟至公是体。惟极是是求。勿以不合而遽怨。勿以未喻而姑置。訚訚侃侃。久而不舍。则安知参差者之不卒于同归也。低仰于颜色之间。沁沁于过从之际。我为惠和。尔为墨守。终岁悠悠。无所发明。不惟于人无补。却长得自家黯𪑓。有害本来光明。明者肯留意否耶。昔者钟与兄尽有多少商量。若明德达道心理知觉之说。今皆依俙想得。无甚异同。然钟却弃而不理。兄则一棒一掴。痕血益分明。必当有仍本子而愈加邃密者。亦必有舍旧见而起新知者。亦必有昔所未及而始发得大头段者矣。幸毋惜一一以见教之。则其为嘉惠大矣。但未知兄之不肯终弃否也。相距杳然。不得月日从颂。甚恨甚恨。周允不至过毁。读礼之暇。兼不失博文之工。柳生道均亦日进而不已否。金丰五久不相闻。每庸耿耿。所见当已造高明。恨不得听其一二也。钟前此被吾兄强窘。略有云云于艾山扁序。今思之都不成说。正未免粪秽佛头。决不可付之既往而止已。若有本藁之不归于覆瓿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7H 页
者。可因便觅寄。使得付丙而藏拙焉。是切企企。
答郑厚允(丙午)
金君便书。承领已久。而无便可覆。今又专书见谕。深感故人之不遽相弃。而欲引而偕之于道义之区也。病里犹觉有奋振意。第念时局诚已无可言者。哀我种类。行将为奴隶鱼肉。固知不免。无宁早办一死。(이 부분은 日帝의 检阅에 의해 삭제된 부분으로 成均馆大学校 尊经阁所藏의 稿本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해 넣었다.)保得个一义字之尽是快事。然是亦有不可遽议者。良以无可奈何四字。果为眼前之实境。而毕竟促祸于 君上。蔓毒于衣冠之族。一败涂地。更无孑遗。是独不可细入商量乎。昔在丽时。蒙兵胁降而置达鲁花赤七十二人于京府州县。听断政事。横辱凌轹。靡有其极。而时则如安文成禹易东诸贤尚不能抗义敌忾者。诚以万不敌之势。不可径动而立致宗社之邱墟也。盖成败之不必逆睹。自武侯而据益州之完局。统五虎之雄师者。方可云尔。况钟驽劣孱黯。又最出人下。纵有血心。其于力量之不副何哉。以是只杜门囚首。以俟天意。忘恩背义。固不胜满世之唾骂矣。然而势之到不得已处。古之君子亦何尝不尔。顷承勉台书。亦只以此意覆之。窃恐深被执事者所呵叱也。方今清人自下群起。启衅外国。而列强之军舰。又将骈集。其祸机之发。未知如何。然清廷必将委曲乞平。猝就顺局。了此一事。则列强其将干涉我韩。不得使日虏专肆一方权限。已略有其几矣。( : 이 부분은 日帝의 检阅에 의해 삭제된 부분으로 成均馆大学校 尊经阁所藏의 稿本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해 넣었다.)第观下回。徐议义谛。亦未为晚也。区区亦望老兄便据见在为栗里。餐菊拾絮。讲春秋之旨。励后凋之节。以听命于皓天之毕竟祚宋。斯与杀身而成仁者。无害为殊涂而同归也。伏惟加谅。病倦昏昏。不能覼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