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x 页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疏劄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大司谏时。陈所怀疏。(庚寅春。)
伏以臣于日昨。略将病势情迹之难强。冒死陈暴。冀蒙 恩递。圣度天大。不惟不赐谴责。反降温 批。催使察职。臣非木石。宁不知感。第臣中路添得眼病。一向沈重。闭目帖席。日夜叫死。旬月之间。断无作势起动之望。职责紧重。旷废是惧。寻单请急。见阻喉司。进退维谷。一倍惶陨。罔知攸措。抑臣病伏之中。丹心耿耿。不堪郁结。玆乃沥尽肝膈。冀补万一。惟 圣明之裁察焉。臣窃伏观今之事势。 圣心开悟。庶事更始。此诚天意人心向背离合之一大几也。天意之向背。在于人心之离合。人心之离合。在于朝廷处分之得失。其得失之本。不外乎 殿下一心好恶之正不正。是非之公不公。可不慎欤。粤自十数年来。朝纲日颓。国势不振。局面屡换。戈戟相寻。人怵后祸。各自怀私。凡于论议施措之际。率皆畏避。无人担当。以之而是非颠倒。义理晦塞。朝端庶务。不成模样。如是而尚何望人心服而天意享乎。目今朝廷之上。论议涣散。公道不行。罪名彰著如崔锡鼎者。前后论启。尚未准勘。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以此浮议层生。靡有底定。识者之寒心。为如何哉。锡鼎他馀罪状。固难枚举。而姑以一二大者言之。请释逆孥。以为日后要利之地。眩乱溥狱。欲售网打士类之计者。其心所在。路人所知。而满朝啽啊。无敢为 殿下明言其罪者。其威权之下移。吁可怕矣。至于药院一事。姑以 圣教所发端合启所条列者言之。实非常情之所可到。人理之所可测。若使有一毫晻昧不明。则犹或可恕。如其不然。少有忽于谨慎之道。则为 殿下臣子者。据实论启。声罪致讨。其理甚明。而背公死党之徒。迭出营救。挺身投章。有若立节者然。此等党恶之辈。固不足责。而其中稍知其罪状之难逭。而欲以诐辞游说。以沮其论者。诿以此事发自 圣教。嫌于迎合。断不可论。至如巧于自谋。浮沈苟容之辈。亦且和附其议。凑成一种曲论。使合启之议。无端(中止)。徘徊退避。此亦积威馀焰。有以驱使之致。而人心之陷溺。义理之晦塞。何至此极。大抵人臣事君之道。惟观义理之当否。而从违之而已。君有阙失。则职当匡救。君有休命。则理当对扬。何可不计义理。一切以违咈为(美哉)。若夫所论类编之事。 殿下既尽洞烛。方示悔恨之意。而惟其世教国脉。隆替兴丧之所关。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8H 页
则未有能劈破源头。进闻于 圣聪之下者。臣请略陈之。呜呼。尧舜文武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承而传之者。孔曾思孟。其道俱载于六经四子之书。阐而发之者。粤有程朱之贤。而其说载见于集注章句之书。外此而为道。则夷狄也。禽兽也。反此而为说。则异端也。邪说也。我 祖宗以来。尊尚其道。崇信其说。至于 孝庙朝。人有以心学说进者。 孝庙即授筵臣。使之订正曰。得无或悖于程朱说否。呜呼。 圣祖此教。真所谓百世以俟而不惑者矣。以故当世治教之盛。事业之隆。可以并驾三代。而有辞于天下后世也。不幸近年。斯道遭厄。邪说朋兴。攻斥程朱之辈。接迹而起。贼鑴朴世堂唱之于前。锡鼎和之于后。其所谓类编之书。变易章句。悉祖鑴,堂。此犹不足。至改大学章次及中庸经文。恣意点窜。无所忌惮。乃敢刊布中外。肆然进御。至请参讲。则其妖诞妄率。浮于鑴,堂。鑴,堂之所以得罪斯文。只在于变易程朱注解。而今锡鼎之所谓类编。乃并与圣人经文而改之。其所下手变易者。已尽于诸臣之疏列。今不必叠床。而其中最所无严者。以中庸二十八章王天下有三重焉一句。移置于廿七章非天子不议礼之上。以廿七章子曰吾说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8L 页
夏礼一段。移置于廿八章之首。而以寡过矣乎。继其下而结之。使经文颠倒失次。使文义䵝昧不明。此等手段。曾是鑴,堂之所不敢为者。其罪可胜言哉。昔朱子驳正林栗论西铭说之谬曰。全然不识文理。使敢妄议前辈。不觉失笑。今锡鼎此举。都出于全然不识文理。还可笑而不足怒也。然鑴之学。流而为凶悖反逆之归。则是乃无君之徒也。世堂之学。流而为背礼废祭之行。则是乃无父之流也。斯两人者。盖始于侮圣毁经。成于猖狂自恣。而卒陷于斁灭人伦之域。今锡鼎所坐。 圣教所谓歇视悠泛罪犯忠孝者。何莫不由于侮圣猖狂之习。为其根柢而然也。然则其事似不切于政令得失。而其所以贻害世教。凶人家国者。若是其烈。则岂不大可寒心哉。当初世堂以变改章句之罪。勘以投畀之典。其时阿附之徒。乃以老病之故。迭相陈疏。终至反汗。致令其子。遂有三年废祭之举。而朝廷亦不问罪。故其后世堂之门徒。相效废祭者。往往有之。顷年 圣教中。所谓无论古礼有无。时王之制。何可废之云者。辞严义正。炳若丹青。而犹且视为弁髦。无复忌惮。此何莫非毁经侮圣之习。有以致之也。若于其时。严讨世堂父子之罪。则岂有今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9H 页
日锡鼎妖书之弊哉。伏乞 圣明特降明旨。远斥锡鼎。以为明义理辟邪说。扶世教寿国脉之一大要领也。臣闻先正臣文成公李珥。当 宣庙圣候平复之日。陈疏进戒。有曰。圣心惕悟。火燃泉达。此正转移世道。俾升大猷之一几会。微臣所欲献说者。亦无大于此。大抵人情才经大病。一意静摄。杂念俱净。善端萌露。此际。若能加意于诚意正心之工。推其已发之端。致其扩充之功。则此正中庸所谓致曲致诚之要也。伏睹 殿下近日政令之间。辞气和平。朝野拭目。咸仰一哉之心。臣于路中。得接邸报。其中儒疏批旨。温谆的当。慰谕备至。可令多士感泣。槩其疏辞狂直。语不择发。而 圣心不激。诱掖培养之意。蔼然于言语之表。又因日昨儒臣之疏。至下前批中过当之语。改付标之教。此可见燃达扩充之效。出寻常万万。岂非服人心享天意。宗社臣民之大庆也。伏愿 圣明勿以已得为足。益加进修也。且窃伏念。 圣学高明。非不融贯。而惟是学问之功。知之非难。行之惟艰。行之之道。惟在强勉笃实而已。故中庸特以笃行一条。包括学问思辨四者之目者。良以此也。伏睹近日朝著气象。专事繁文。无一诚实。上下疑阻。交孚无期。此莫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9L 页
非 殿下诚心笃行之效。有所欠缺而然也。此等病痛。岂但专责于群下。而少忽反求之道哉。伏乞 圣明于静养清燕之暇。独以一部中庸。阁在丌上。常加温绎。其于诚之之目。一意下功。则蕴为德行者。可至于广胖粹盎之美。而施诸辞令者。亦可臻于正大诚实之域。好恶何患乎失正。上下何难乎交孚乎。昔卫武公九十之年。不废工夫。犹作抑诗。使人诵箴。先儒尝称其学问不苟。至以圣人之徒赞之。伏愿 圣明以文王望道未见之心。法武公终始懋学之功焉。且臣窃有区区忧爱之忱。冒死附陈焉。今日 玉候之平复。实赖祖宗默佑。上天阴骘。庆溢宗祊。欢腾朝野。其在臣子之道。欲一称觞献寿者。实人情之所不能已者。而以 圣上谦挹之盛德。亦不忍迈迈麾却。勉副下情。今此进宴之设。可谓甚盛举也。第念昨年年事。虽曰少稔。而两南下道之饥荒特甚。赈政方急。目今上天示警。旱灾孔棘。春秋两麦。几半萎黄。前头民事。诚甚可虑。伏想 圣心。亦必不安于宵旰之暇矣。伏乞申饬该厅。凡干繁文浮节。一切省约。以为从简备礼之地。则天心克享。民情胥悦。传所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欣欣然相告而吾王无疾之喜。上下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0H 页
同乐之庆。庶几复见于今日矣。岂不休哉。岂不盛哉。伏乞 圣明留神焉。臣以癃病罪衅之踪。感激隆恩。力疾趋命。非敢为供仕之计。只欲一谢 恩命。归死丘壑而已。目见天心开悟。将大有为。而有君无臣。时事尚艰。以臣鲁劣。实无一分奔走裨补之望。略将平日慨惋于中者。刳沥以进。而且以区区芹曝之诚。冒陈于末。伏乞 圣明亟加僭猥之罪。仍降镌罢之命。俾得归▣田庐。以终馀年。则是 圣明天地父母终始生成之大恩也。
以增广试官。引咎疏。
伏以臣本庸陋。不合时样。辜负职责。随事生疣。出言谋事。则动辄疏迂。发诸文辞。则全昧宛曲。日昨为谏臣所诋斥。略以短疏。引咎自劾。而辞欠别白。致勤未安之批。不胜惶陨。缩伏俟谴。适值 玉候未宁。不敢偃伏私次。舁病趋参于起居之班。未出阙门。忽闻台谏以孙命来,姜世胤试卷雷同之故。请罪其时诸试官。臣亦伊时监试官之一也。臣闻甚惊恧。苍黄退归。不得不略陈其槩也。监试官之任。异于主掌参考之官。而至于立落之际。诸试官或有可否相争之端。而有时问议于臣。则臣或有答有不答矣。至于孙,姜两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0L 页
试策数十行雷同。或以为当分主客而取舍。或以为并其主客合置落科。有所争论之际。臣亦与之酬酢。终缘第次员数之不足。两皆被选。盖是未拆皮封前事。则虽与知名用情者有间。而台启乃以难免不察之失为言。臣何敢费辞分疏。自以为是。而晏然于职次乎。伏乞 圣慈特察臣负犯之难贷。亟许镌免。以严科事。以谢人言。千万幸甚。
辞大司成疏(癸巳春)
伏以臣负有北不受之罪。履十生九死之危。猥荷天地生成之恩。归伏父母丘墓之乡。秖拟闭户省愆。以送馀年。适值国有大庆。霈泽旁流。且缘大臣诸臣。提臣名姓。仰浼 天听。致有意外 恩叙。旋下国子新命。臣诚惊惶感激。继之以涕泗也。然窃伏念。贱臣当初被谴时。罪名有三。一曰。指嗾儒疏。二曰。作挐贤关。三曰。大小论议。扬臂担当也。人臣事君。有一于此。罪不容诛。况兼此三者乎。惟其指嗾作挐等罪名。既悉于诸臣筵奏前后卞暴。则圣 明庶几俯烛其实状。至于大小论议。则臣虽欲妄自担当。其孰与之。然而默数平日立朝言论。亦有所不能自解者。顷年斥人背师之罪者。臣也。其后论人三年废祭之罪者。亦臣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1H 页
也。请治毁经侮圣之罪者。亦臣也。凡此三者。关系非细。世所讳言。而臣辄妄论。大触骇机。此虽出于忧世道扶彝伦之意。而其不量轻弱。妄撄世祸。终陷于罔测之科者。固所自取。尚谁怨尤。今日诸臣之所以陈白。 圣明之所以宽恕者。盖意其或有所自惩。而顾臣偏滞之性。执迷益痼。他馀罪过。容可以反求自省。仰副君相玉成之至意。而独于此三者。迷不知其为非。虽九死而靡悔。 圣明虽欲湔涤而薰沐之。终恐难容于纳污藏疾之大德也。虽以此。又被大何。臣无所辞矣。且臣所授职名。即唐虞教胄之重任也。已试蔑效之地。不惟冒据之为难。臣闻近来馆学士习。尤难与言。一自戊寅判书臣宋相琦长国子。见逐于斋生之后。首善之地。渐成乖乱。甚至于作诗嘲侮。匿名投呈于升补课试之际。使一二居师席者。不安其职。相继递免。至若近日前大司成闵镇远之所遭丑辱。尤前所未有之世变也。似此悖乱之习。固非一朝一夕之所易矫革者。今 殿下以天纵之圣。任君师之责。治而教之。非不至矣。而士习之乖乱。师道之颓坏。一至于此。则剥床近肤之灾。宁不懔然以寒心哉。况臣曾亦酷被作挐之诬于斋生。而复叨误恩于年久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1L 页
之后。夫以作挐之师长。欲矫乖乱之士习。则此何异以瞽责眇之能视。以躄责跂之能走乎。不但偾败之立至。其得免旁观之窃笑也难矣。伏望察臣情地之益蹙。亟赐处分焉。且臣之除授是职。已踰旬朔。露章俟罪。不容少缓。而臣自前夏。重患黄疸。几死更苏。方春发生。顿无苏意。又自去月念后。添得寒疾。流汗贴床。作一僵尸。当此邦庆无前。大小臣僚。无不欢抃奔走。臣以簪履之旧。犬马之诚。岂不欲竭蹶趋命。厕迹于嵩呼之班。少伸臣子之情。而病势如右。断无目力之望。有臣如此。生不如死。伏乞天地父母。特命镌削臣职。仍治违慢之罪。以安私分。以肃朝纲。不胜幸甚。
辞副提学疏
伏以臣猥以衅累之馀。蒙被天地生成之恩。涤瑕荡垢。荐加恩除。此岂臣平日梦想之所敢到者哉。只缘情地病势。无一趋承之望。再上控免之章。日俟严谴之至。 圣度包含。不加诛责。前后批旨。辄赐优容。臣非木石。宁不知感。数月之间。三易职名。至令滓秽之贱踪。复践近侍之旧趼。臣惊惶踧踖。不知置身之所。窃伏想 圣学益邃。圣志益砺。讲筵频开。咨访日勤。目今朝廷之上。群英林立。年富力强。学识博雅。足以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2H 页
备顾问而资治道者。指不胜屈。而独以衰朽癃废如臣者。苟然充数。以辱名器。贻笑当世。殆非细故。然使臣疾病。不至危笃。少有一分自力之势。则臣之离违 辇下。倏已四载。区区犬马之恋。岂终无竭蹶趋承。一瞻天光之愿。而即今症样澌缀无馀。虽欲作势起动。亦末如之何。矧此经幄重地。与他庶司。轻重自别。岂以臣在乡疾病之故。一任其旷废乎。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怜臣情地之危蹙。疾病之难强。亟赐镌免。以幸公私。不胜幸甚。臣于陈病祈免之章。固不可赘以他说。而第臣有平日区区所怀。迨此纩息未绝之前。若不一进披沥之辞。则草野孤臣。毕义愿忠之诚。无由自达。生无以效涓埃之忱。死无以瞑重泉之目。况事有关于国家大体者。何可终嘿不言。以自外于慈爱之天乎。臣于日昨。伏见诸臣进号廷请之启。继又伏睹 春宫仰请勉从之疏。特举尊周之义。以为盛德大业之首。臣不胜歆耸感叹之至。呜呼。尊周大义。实麟经第一义也。其后朱子纲目。特书汉祖缟素三军之举。又许昭烈为汉讨贼之义。一以明德义逆顺之分。一以正黜魏承汉之统者。亦从此义也。恭惟我 孝宗大王当天地翻覆之日。明春秋尊周之义。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2L 页
寤寐英豪。励志薪胆。同德有臣。密赞谟猷。一心修攘。将大有为。惜乎。天不佑汉。志业未售。悲缠率土。大义将晦。幸赖我 殿下克笃羹墙之慕。丕阐继述之义。打破群疑。断自宸衷。定为 孝庙之世室。又设大报之皇坛。则几晦之义理复明。未伸之志事益彰。而将有辞于天下后世。前圣后圣其揆一也。猗欤休哉。然窃伏念。乾无独运之理。坤无独成之道。虽有圣贤之君。必待同德之臣。而后可以成其志而享其名。向使昭烈。虽欲明大义于天下。若非诸葛亮之鞠躬尽瘁。则难于(独成)。 圣祖虽欲明春秋之大义。若无先正臣宋时烈之尽忠竭力。则谁能将顺。臣每念 圣祖至痛在心日暮道远之教。时烈忍痛含怨迫不得已之疏。至今庄诵。感涕自零。诚可以质鬼神而俟百世矣。故君臣契合。鱼水密勿。前则昭烈之于诸葛。后则 孝庙之于时烈。实是异世而同符。表章崇报之典。宜无古今之殊。一体君臣。同荐祭祀。杜甫诗语。可以徵信也。以时烈受 圣祖知遇之隆。迥绝千古。而独不见配于 孝庙之庭。岂非圣代之一大欠典哉。臣意当此昭揭大义之日。宜以时烈。追配于 孝庙世室之庭。则求之情文。庶几无憾。且当时。与时烈共贞。左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3H 页
右厥辟。亲承宥密之托者。如故判书臣金益熙,故相臣闵鼎重等。特加追奖。并赠爵谥。以示褒异之意。则不但增光于 圣明继述之道。其于 圣祖当日之志事。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伏愿咨询庙堂。收其可否。从长举行焉。臣于近日事。尤有所慨惋者。昔朱子有言曰。皮币金珠往来之中。卧薪尝胆之意。实寓于其中。此诚今日君臣上下所当佩服惕厉者。而朝廷之上。恬玩成习。昨年六里青山之许割。何利于我。而实有可忧之机。朝野恬闻。不知其为可忧。而动色相贺。今番节使款接之异常。何荣于我。而秖有可耻之端。远近争传。不知其为可耻。公肆夸诩。其忘深羞。忽远图。莫甚于此。向所谓春秋尊周之义。不复知为何事者。岂非世道之大可寒心哉。伏愿 圣明常以 圣祖至痛在心之训。益笃圣虑。且以时烈忍痛含怨之语。责厉群工。夙宵靡懈。终始勿替。内而明是非正好恶。振顿纲维。外而保民生修军政。留心备御。又常以中原之戎马易逐。而一心之私欲难去者。为今日之药石。则时势所压。虽不能大伸 圣祖之志业。相时伺衅。岂终无揭义正名之日乎。伏乞 圣明勿以臣病甚言耄而忽之。特加哀怜而垂察焉。且臣伏闻在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3L 页
外臣僚章疏之不由县道者。政院据以禁令。一并退送。而惟其事关宥密。不可烦诸县道者。许令直传。已有 先朝成规。故玆敢以家僮直呈。以防宣泄之患。越例献言之罪。尤无所逃。臣无任战灼祈恳之至。
辞副提学疏[再疏]
伏以臣蒙被异数。 除命频繁。而疾病沈痼。无望动作。 恩深河海。罪积丘山。身既不进。口又无言。则其何以仰酬生成之泽。而亦岂臣心之所敢安也。臣猥将最关于国体。而素慨于平昔者。冒死言之。而矇乎见识。昧于时宜。不自保其言之万一有概于 圣心矣。乃承宠批。厚加奖谕。至下廊庙。用询佥议。自惟无状如臣。何以得此于 圣明之下哉。臣虽枯死丘壑。亦无憾矣。惟是促之使来。勉以察职。则窃恐日月之明。犹有所未烛于微臣情病之实状也。臣请刊去浮辞。略举其槩。冀幸 圣明之俯察。盖臣之不敢冒进。其说有二焉。一曰。情迹之难安也。二曰。疾病之难强也。赋性孤愚。与世寡谐。转喉触讳。动辄得咎。一番出脚。一番起闹。前后取败。非止一二。至于庚寅事而极矣。臣于其时。起自罪废之中。厕置甄收之列。首蒙大恩。义难退伏。只拟一觐耿光。归死田庐。迟回数月。骇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4H 页
机猝发。傥微 圣上之曲全。臣之无此身。亦已久矣。况今所叨。即前日偾败之地。馀悸尚在。寝惊梦愕。其何敢复循覆辙。上以伤国体。下以辱当世耶。此其情势之难强者然也。然其疾病筋力。犹有可强。则舁致 辇下。呈此尪㒬癃之状。躬辞 天陛。以丐休致之恩者。亦臣情理之所切切者。此庚寅之所以不辞而趋 命者也。今之去庚寅。倏已四五年矣。筋骸日益以衰。疾病日益以痼。自夫上年重患疸症之后。精神气力。顿尔消亡。已到十分。更无馀地。宛转床箦。恒赖人扶。食饮专废。奄奄垂尽。父母坟山。在于一息之地。而节祀才过。莫展霜露之感。则其为笃疾实状。据此可知矣。 圣明若知其实状之如此。则岂必使垂死之喘。颠顿道途之间。以取生行死归之讥而后已哉。此其疾病之难强者然也。大抵昔之难进者。情势为重。而病势次之。今之难进者。病势为重。而情势反轻。夫情势之难安者。犹可以恃君父之保全而或能勉进。至于疾病之难强者。则更将何恃而自力耶。此臣所以日夕瞻天。徒自抑塞者也。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特加矜察。亟削臣职。俾得安意就尽。不胜幸甚。
受由下乡。待罪疏。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4L 页
伏以臣于前月末。猥上一疏。条奏老败筋力无复馀地。痼疾沈绵。未易回苏。沥尽肝膈。恳乞递罢。诚未格 天。终靳允许。继又伏见谏臣有疏。凡系受由下乡之人。一并催还。严加申饬。臣于是一倍惶缩。理当控陈病难趋 命之状。仍请首伏违慢之罪。而私门祸故。不幸荐叠。无父侄子二人。从孙一人。并三丧继出于一旬之内。臣垂死病中。遭罹此惨。惊怖悲陨。重添本症。沈淹床席。昏不省事。请罪之章。亦不及时。臣罪至此。万万尤无所逃矣。抑臣窃伏念。以戆愚之质。孤陋之识。默算平日。立朝言行。百无一能。少无益于时。而反有损于国。姑以已验者言之。发言虑事。动拂时尚。忧三年之废丧。悯世道之陷溺。则人或疑其迂阔。嫉侮圣之谬习。论毁经之大罪。则人皆谓之偏刻。曾斥背师之悖。则指以为党论。欲正士习之乖。则反以为倾轧。一言之发。一事之作。无非罪过。回思庚寅之夏。留朝数月。积谤薰天。台阁之上。士林之间。有一论劾则曰。此乃某之旨意。有一疏章则曰。此乃某之指嗾。万口和附。牢不可破。以之而朝著不靖。国事溃裂。此则 圣明亦已洞烛其时事状矣。吁。傥非我 圣明包容之德。则臣安得保有今日乎。设令臣老败不至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5H 页
摧残。疾病不至危笃。而勉进强趋。其所颠沛。亦必如斯而已。况今老病实状。如前所陈。虽欲起动。末如之何。伏想 圣明之每靳许退。收召不置者。亦岂以有所裨益于国事乎。只以簪履之旧。不欲全弃。则抑有一说焉。昔唐臣王仲舒由近侍。出补于外。数年之后。复以中书舍人召入。仲舒既造朝。自念衰老疾病。不堪驰骋于笔研之间。恳乞求外。此非自便之图。盖亦辞尊居卑。避荣就枯之计也。其时君上嘉其志。而哀其意。复许其请。使之责效于外。至今传为美谈。今臣之贤。虽不及于古人。而其志意之可哀可悯。亦犹是也。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哀臣之志。矜臣之情。特递臣所带职名。畀以远外小邑。俾得于调病之暇。轸念民事。以救一方凋瘵之氓。少分 九重共理之忧。则上之所以使下。下之所以事上。两得其宜矣。今臣此言。亦非敢为便身自利之计。进退路穷。无以自效。只冀系名微班。仰副 圣朝不欲全弃之盛意而已。臣神昏气短。言不知裁。伏惟 圣明恕其狂僭。而垂怜焉。
辞京畿监司疏
伏以臣于前冬。病伏乡庐。忽伏闻 圣候未豫。冒昧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5L 页
情势之臲卼。章皇上来。要参起居之班。少伸犬马之诚而已。久留辇下。以供职事。不惟情病之难强。抑亦臣心之所不敢出也。秪缘乃瘳迟庆。未敢决退。彷徨淹滞。恰满四五个月矣。世之睢盱潝訾者。日新月盛。妄意以臣复为发棠者然。千人所指。不病而毙。早晚颠沛。臣亦自料审矣。向来台言。盖不是异事。而乃于 玉候静摄百僚忧遑之际。汲汲论列。犹恐不及。臣自意罪大恶极。骇机危括。有若间不容发。而第未知其罪名之云何。既而得见参本。则不过抉摘臣前疏中一二字句。曲成罪案。而直以悖詈慢语。肆口喷薄而已。此果危机交急。不容一日少缓者耶。臣虽隘陋。耻与此辈相较。惟当以程子所谓族子痴騃。不足责者处之。而乃若臣之不可复厕于朝籍。则何待人言而知之乎。不意玆者。 圣度天涵。不加诛谴。特轸簪履之旧恩。畀以畿藩之重任。臣岂不欲含恩畏义。竭蹶趋命。以仰承曲全之洪泽哉。第惟言者。既以拟臣华贯。移击之锋。至及于铨地。则今臣所叨。虽与近密之班有别。观风重寄。亦不可谓非显要也。苟使臣诿以外任。扬扬出仕。则其所诟骂者。转而至于咆哮。其所臲卼者。转而至于阽危。臣之一身狼狈。固不足恤。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6H 页
而窃恐有乖于 圣上保全终始之意。臣之老病空疏。既无万一堪承之望。而情势之难冒。殆有甚焉。故不得不冒死渎扰于静摄之中。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怜臣情迹之甚危。察臣血恳之非饰。亟许镌改。俾安私分。则臣谨当祗伏京邸。承候起居。快睹 圣候之康复而后。归身蓬荜。以谢人言。不胜幸甚。
辞京畿监司疏[再疏]
伏以臣以孤危之踪。老丑之姿。固宜病死丘壑。不齿朝端久矣。顷因 玉候违豫。不敢言退。蹲仍盘礴。果招人言。其所丑詈悖辱。实非寻常。而谬恩踰分。 圣批靳许。非不欲更为陈情哀吁。祈回 天听。而静摄之中。渎扰是惧。因筹司 启请催促。不得不黾俛赴任。而心常愧惧。若无所措。今幸 宗社默佑。 圣候康复。实前古罕有之大庆。大小臣僚。无不披沥肝胆。以达下情。臣何独自阻。不一陈暴危恳乎。顾臣从前踪地之臲卼。姑不暇论。而目今所莅之任。实有所万万难堪者。何则。畿辅重地。本非诸道藩臬之比。道内各邑。布在京辇咫尺之地。其赋役之烦重。民生之困瘁。虽欲变通。实无善策。好讼之习。此道为最。争墓山者。无非世家族党。讼田民者。无非贵游豪势。观其呈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6L 页
状辞意。则类皆片言可决之事。而地方之官。畏谤避怨。推诿延拖。不即卞决。故不计农剧。日诉营门。不胜其纷扰。辄以从公处决之意。费辞论题。仍使之卞其曲直。据法按治。一切不容吐茹。则掌讼者。苦其管束。落讼者。肆其忿毒。兴讹造讪。无复顾忌。且其守宰。亦与他道有异。多是贵游家子弟。或以显班峻秩。从便出宰。家在京城。往来频繁。在官日少。在家日多。公务民事。率多弛废。至于杀狱同推及他差员之任。或托亲病。或称身恙。惟以厌避为能事。狱讼冤滞。职由于此。细观近来习尚。为守宰者。不遵上司之令。故下民效尤。不用其守宰之命。政化不行。纪纲颓坏。若此不已。则朝廷命令。将无以伸于外方。古所谓身不使臂。臂不使指者。不幸近之。曾未料畿辅难治。一至于此。而河南,南阳之不可问。诚非妄言也。苟非地望峻显。才谞绰优。素为人信服者。决无以居是任而善其职。如臣疲孱衰劣迹危地微者。宁有一毫弹压镇定之理乎。况臣近年以来。丧惨祸故之馀。躯壳虽存。神精消尽。宿患疝症。已成痼疾。宛转叫苦。殆无虚日。以此病状踪地。虽寻常职务。亦难堪任。况此旬宣重寄。何可仍因苟冒。以增其尸旷之罪乎。伏乞 圣明天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7H 页
地父母。俯赐矜察。亟许递免。以便公私。千万幸甚。
因讼者击铮。陈曲折疏。
伏以臣猥以情病之难强。冒陈辞章。伏承 圣批。责谕备至。臣诚惶愧踧踖。罔知置身之所。方欲继上陈情之疏。冀幸镌削。而渎扰是惧。有所趑趄矣。即伏闻山讼人尹天后称名者。击铮原情中。侵辱臣身。罔有纪极。臣于是一倍兢惕。寒粟遍体。末路人心。虽云不淑。岂料若是其凶险也。当初此讼曲折。都在查官报状。臣营状闻中。已经 睿览。不必赘陈。而若不略举其槩。则无以打破其情状。曾在前月。京居正郎李宜华奴名呈状。与广州居尹天铎,天显等争讼山事。臣循例题送定查官于本府。使之查报矣。及见广州府尹李晚坚查报。则以为摘奸李,尹两家所争之山图形以来。则自尹家先坟。距李家新占处尺量。则三百八十一步。其间民村罗布。相距甚远。尹家法不当禁。故李家处决给云云。俄而李家奴名呈状内。尹家官决见落之后矣。上典家占穴开圹之际。尹家载一柩偷葬云云。臣又以尹家不有官决。肆然偷葬。殊极痛骇。捉囚偷葬者。使之掘移矣。俄见查官报状。则尹家非但不即掘移。舁出两孀妇登山。作挐于李家穿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7L 页
圹之处云。臣看来。不胜骇然。即以尹家不遵官决。闇然偷葬。妇女作挐等事。具由驰 启。照律勘罪。因令广州府捉来天铎等。迟晚取招以报。而天铎等终始逃匿不现。出没城中。乃使其族属天后。换面击鼓。有此讦诉。凡讼者之决后。仍执罪当定配者。逃避不遵。反自击鼓诬诋至此。则朝家之置法吏治不法之意。果安在哉。且其原情中。至以渠之五代祖晔。参论于臣先祖文清公臣澈远窜之启。故谓臣挟憾逞怨。有此误决。噫。此何言也。当时宵人之搆诬臣先祖者。寔繁有徒。则其中表著者外。如晔附丽承望之流。臣固未尽记忆。而藉能记忆。亦何能知其为天显辈之五代祖乎。凡大小词讼。道臣定查官。使之行查明覈。卞其曲直而决之。道臣虽欲循私勒决。查官岂可曲从。而况臣于此讼。不曾别出意见。一从查官之按法摘奸。图形查报。则其所谓挟憾逞怨。可谓诬罔之甚者。而道内各邑。讼者如麻。道臣必欲探知许多讼者久远先世为某人。而追复恩怨。则此岂事势之所能。亦岂常情之所到乎。至于李宜华。与臣本不识面。且闻宜华。曾游故判府事尹拯之门。故其不相交好。人孰不知。今乃以私嘱快诺等语。厌然插入于遣辞之际。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8H 页
只此一事。可见其他诬妄。皆类此也。今夫落讼击鼓者。苟有冤枉之端。则只当以冤屈委折。举实登闻则可也。今此尹哥。则全没其前后事实。只以搆诬讼官。丑辱道臣。作为胁持之计。国体所在。岂容如是。臣窃为之寒心也。臣以此事治疏将上之际。得见大司宪尹德骏疏本。掇拾昔年泰宇诬讦之疏。韬却前后筵臣已辨之迹。无端提起。恣意丑诋。臣羞与之呶呶。然臣以此受人拳踢。非止一再。闻之耳熟。不至惊怖。而世之龈龈者。讫可休矣。今者宪臣又复诪张。必欲甘心而后已。抑何意哉。噫。臣以孤根弱植。为世睢盱。历尽齮龁。久游羿彀。日昨妄陈一疏。恳乞递免者。不但为才具之不逮。实虑有今日之颠沛。而诚未格天。终靳允许。分义是惧。不敢屡渎。仍因苟冒。果招此无限狼狈。只自悼怜而已。伏乞 圣慈亟赐递改。以全终始生成之恩。千万幸甚。
因尹德骏疏。乞递疏。
伏以臣备将情病。屡陈血恳。至于前疏言病之外。语不及他者。非谓情势之万一可强。较诸病状。犹为歇后故也。不意日月之明。犹未尽烛于容光之下。反降 恩批。俾速察职。若以臣为循例祈免者然。臣诚惶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8L 页
蹙靡所容措也。即今病势视前陡剧。始也淋疝作梗。终焉真元大脱。须药而代茶饭。赖人而转床箦。顾臣犬马之齿。亦且耄矣。似此气力。几何其不至于澌灭也。况伏念 陵寝奉审。一日为急。秋务方殷。酬应无路。微臣速戾。固不足恤。其于国事。不已狼狈之甚乎。臣为此闷郁。力疾治疏之际。得见知事尹德骏疏本。其所丑诋转加一层。复提泮事。持之益急。噫。此岂寻常相规之意。德骏当初一疏。借救郑寿期事。迤及臣身。而舍寿期罪状。臣之事追提别事者。意有所在。一则曰。召募乡儒。一则曰。全无悛改。末乃曰。豢养教诱。制写疏本。首尾相应。次第织成。有若实有是事者然。使观者。骎骎眩幻。莫知其端倪。人之为言。胡至此极。呜呼。臣以孤根弱植。性乏智巧。触事疏迂。见忤时论。不能一日安于朝著之间。有何势力气焰。召募死党之徒。指挥投疏。以乖我 圣朝荡平之治乎。其所谓指目之人屏退。则其事稍息。进用则其事复起云者。显有所指斥。未知何人听臣教嗾而复起耶。信斯言也。臣虽万被诛戮。犹不足以少赎其罪。顾何敢循例控免。以增其罪戾乎。窃伏念。即今 圣明之所以处臣。臣之所以自处。惟在及时屏黜。使之归死于丘壑。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9H 页
勿复留迹于 辇下。则不但臣身得免于大何。拂郁之人情。亦可以少定。伏乞 圣上天地父母。特垂矜怜。亟先递罢。仍下司败。勘臣罪状。以快人心。以幸私分。千万幸甚。
因尹德骏疏。乞递疏。[再疏]
伏以臣之所遭。实非寻常。陈章控免。出于万不获已。而 圣明不惟不赐谴责。乃反猥降温 批。奉读再三。深增踧踖。自念如臣无状。何以得此于天地父母之前。反躬循省。不觉感涕之交零也。第伏念 批旨中。有宪长之言。不必深嫌之教。仍下问备之罚。使之行公。窃恐日月之明。犹有所未尽俯烛。而以臣或有一分冒蹲职次者然。臣之情地穷蹙。到此益甚矣。日昨尹德骏之疏。殆非就事论事之比。盖其一篇精神。都在于党同伐异。始提郑寿期事。终以徐命遇之获罪过重为言。而回互成说。抑扬捭阖。外示和平。而内济其私。要其归趣。则臣实为其鹄的矣。其疏曰。郑浩之痼疾。在于偏党。顷年召募乡儒。上疏眩乱谋议之际。举措忙急。呼唱行路。捲入市肆云者。此实昔年李泰宇之疏意也。泰宇疏则曰。遣子邀致乡儒。又曰。延入泮儒于市肆。其所搆捏。虽甚悖谬。而其后大臣宰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9L 页
臣。以臣被诬之状。洞卞于筵中。伏想 圣明亦必俯烛无馀。故臣于前后疏章。一未尝提起泰宇之诬。以犯自卞之戒矣。到今德骏。追提往事于四五年之后。其遣辞造意。一袭泰宇之疏。而尤有所幻弄者。臣若以呶呶为嫌。终不一陈伊时实状。则 圣明亦安得尽烛其搆捏之情状乎。臣请略暴之。德骏所谓召募乡儒云者。即泰宇所谓遣子邀致乡儒之说。而正指岭儒郭景斗之疏也。臣与景斗。声息不相及之状。举世之所共知。诸臣之所卞白。臣不必更为赘陈。至于泰宇所谓延入泮儒。即德骏所谓捲入市肆云者。此则尽有曲折。其时臣方见带同知成均之任。此际。泮儒以先正臣金长生受诬于朴弼琦之故。齐发疏卞之论。斋任俞勉基者。既已许递之后。冒入泮中。沮戏疏事。至有与斋儒相鬨之举。故诸儒委遣曹司儒生于臣所。请即变通。而伊日臣早赴筹司之坐。未得见其儒生。及其罢坐归路。为吊亲友之丧。历入路傍闾家。改着便服之时。曹司儒生。跟到臣所住处请谒。而仍告其委折。臣闻即惊骇。使掌务官。摘发斋任斋儒之相鬨者。并令停举。其时事状。不过如斯。而儒生之跟到请谒。本非异事。臣之因其请谒。听其所言。亦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0H 页
害于事体。而泰宇既诬于前。德骏又继于后。前后和应。恣意眩惑。而今德骏。则又以召募乡儒。捲入市肆等语。混同说下。作为一串事。有若臣与乡儒谋议而捲入者然。其所妆撰凑合。有浮于泰宇之搆捏。人之为言。胡至此极耶。至于吞刀饮灰等说。此出于极口骂詈。恣意丑辱。而其为无伦无理。诚有不足怒者矣。人之心肠。真可以刀刮灰洗。则德骏宜其自反。而反以此望于人。不亦异哉。臣窃为德骏。惜其言之不择也。然臣以衰病将死之年。受人拳踢。非止一再。虽蒙天地生成之恩。得有今日。而世之睢盱傍伺者。非但德骏一人。继此而发者。又不知其几何。则虽以 圣上之至仁。恐难屡赦。伏乞 圣明早赐斥退。俾得归死丘壑。不胜幸甚。
辞刑曹参判疏
伏以人臣出身事主。不但以奉令承教为恭。惟以廉义为重。若于此放过。则是亦嗜利冒进之类。即与患失者。奚别哉。臣于前月畿藩蒙递之后。连有 除命。自京兆而移秋曹。 宠命频繁。在臣之义。惟当奉令承教。惟恐不及。而揆以廉义。有万万不可冒当者。顾臣曩日所遭。实非寻常诟辱而已。言者乃曰。痼党坏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0L 页
乱。制疏替呈。其人屏退则其事稍息。进用则其事复起。其所以胪列罪状。极其危险。隐然以臣执朝野之权。聚无赖之徒。儒生朝士大小疏章。皆自臣指嗾。有若闇主在上。权奸擅弄者然。噫噫甚矣。此何言也。如使臣于国家事。有可言者。则臣忝在大夫之后。或疏或劄。何惮不为。而必嗾儒生朝士。制疏替呈。为此黯黮之事乎。况其所言之事。有利于己。则必不肯推利与人。如其所言。或触时讳。无利于己。畏惮不肯。而嗾人替呈。则彼其受嗾者。非病风丧心。安肯代人所不为者而为之。以自取其祸败。此则不待明者。而可知其必不然也。且夫主张时论。凶国害家。至于如此。虽古之奸凶位势俱极。气焰薰天者。恐未容易办此也。况臣以孤根弱植。内无葭莩之亲。外绝蚁子之援。职在藩任。无预朝议者。有何权力。可以指挥朝野。恣行胸臆若此之甚乎。为此说者。不但甘心于微臣一人之身而已。想其必有大段机关。以臣为奇货。发此尝试之计。其用意吁亦孔艰矣。然为人臣。负此罪名。固难容于覆载之间。矧敢一日迟徊于咫尺京辇之下。以增其冒进之罪哉。以藩任未交龟之前。不敢离次。煎迫危蹙。罔知所措矣。臣于本月初三日。与新监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1H 页
司交龟后。所受密符。亦不敢晏然亲纳。不得已使偏裨替纳。留呈短疏。仍寻乡路。归伏田庐。席藁俟谴焉。呜呼。使臣情地。苟有一毫自恕之端。则恋主一念。犬马尚然。臣虽冥顽。岂乏犬马之诚乎。当此 圣候平复。八路同庆。呼嵩进爵之期。只隔旬望。而犹不敢为少留随参之计。则臣之情亦戚矣。臣之罪亦重矣。伏乞 圣明先削臣新授职名。仍治臣径出国门之罪。以警具僚。以肃朝纲。不胜幸甚。
辞礼曹参判疏
伏以臣于曩者。以家礼源流跋文事。重得罪于 圣明之世。盖源流始末。非但臣幼少时所闻惯熟。虽以故副提学臣李端相文集中与故正郎臣俞命胤往复书观之。源流之出于俞棨无疑。命胤即俞棨之子也。棨于生时。以源流初本。送于李端相。使之校勘。棨没后。其子命胤。推还其本。端相贻书于命胤。要其复借。据此愈信其为俞棨所撰。而不幸三四十年来。棨之子孙死亡殆尽。而尹拯之经营费力。揽作其父之书。实非常情所可到。及至往年。棨孙相基之请序跋文字也。据实直书而已。岂料不腆之辞。至烦上彻。驯致朝著震荡。邪正倒置。世道日入于蒙昧。国势将阽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1L 页
于扤(一作杌)(一作隉)。静思厥咎。职由于臣。论其辜犯。万陨犹轻。幸蒙 圣度含容。终靳台请。曲贷投畀之典。薄示削黜之罚。臣感激惶陨。受罪如恩。窃庶几从今以后。游泳 圣泽。毕命松楸。以仰承好生之深仁矣。天启圣衷。不远斯复。是非大定。淑慝自分。处置光明。动得理所。洗先正泉壤之诬。返诸臣斥逐之馀。如臣无状。亦厕记数之中。甄叙未几。 恩除继降。臣于垂死病中。蹶然惊起。不觉心忭而口嘘。凡有血气者。莫不相顾欣欣。争仰风雷之迁。快睹日月之更。则况如臣与叨收召之列者。是宜不计颠跲。趋谢之不暇。而第臣衰朽癃瘁。比年益甚。户庭出入。必须人扶。精神筋力。已无馀地。继以今夏。重伤热湿。胃败阻食。恃药为命。延过半载。神气澌缀。不死只一缕。顾此病势筋力。宁有分毫起发之望哉。且臣于上年冬。忝在馆职。屡违 召命。衰病既极。进退俱难。百尔思量。万不获已。猥将休致之请。仰渎闵覆之天。才到喉司。适蒙谴罢。原疏虽未登彻。朝绅实所共见。则臣之癃老实状。非可诬也。今距前冬。殆周一岁。精消疾痼。固宜倍旧。而别症新𧏮。如上所陈。㱡㱡馀气。存者几何。况臣犬马之齿。已迫悬车。明年。恰满七十。虽微疾病。惟当仍前陈乞。而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2H 页
顾以 圣候方在静摄中。故有不敢以贱恳覼缕。玆敢屏去枝辞。略暴微悃焉。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垂仁矜察。特将臣新授职名。亟行镌免。仍 命选部。刊臣姓名于仕籍。俾得安意毕命。以卒生成之泽。千万幸甚。
辞大司宪疏
伏以臣以无似。猥蒙 圣朝终始之恩。历扬清显。靡官不做。遍试内外。效蔑涓埃。罪积丘山。顷叨异数。起废收召。只缘老病垂死。不敢膺 命。猥以文字。陈乞引年。臣罪万死。席藁以俟。不意 圣恩天大。非惟不赐谴责。反降温 批。辞旨隆重。至以予方思卿为 教。自念蝼蚁贱臣。何以得此于 圣明之下。抚躬兢惶。感涕自零。义当不计死生。竭蹶趋进。以承 德音。而臣之疾病。元非一时偶感之比。一生痼疾。到老愈剧。诸般丑恶之症。固不敢一一尘浼。大抵口厌却食。已踰半年。神气如缕。委贴床席。坐卧须人。鬼事已迫。以此病势。宁有一分起动之望乎。今日所望。惟在 圣明俯念簪履之旧。亟许休致之请。俾得安意就木。则 圣朝待臣之礼。贱臣事君之节。两得其宜。不亦休哉。 圣教又曰。予心快悟。是非大定。夫子所谓一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2L 页
言兴邦者。其不在玆乎。大哉王言。一哉王心。是非已定。则国事世道。何忧不昌。第所谓是非。有大有小。有重有轻。必先其大者重者。而随其义理之所在。一刀两段。使一国臣民。晓然知大圣人好善而恶不善。好义而恶不义。无少挠于诐淫邪遁之说。则世道幸甚。旋伏念引年乞骸之章。不容赘以他说。而 圣上批旨。既有求助之意。微臣将死。宁无言善之愿。目今八路灾荒。挽近所无。 圣明深轸无辜之尽刘。不弛宵旰之殷忧。屡降备忘。敕励群工。剔出内帑。助赈饿莩。瞻聆攸暨。跛躄亦忭。庙堂之承奉 德意。不可谓不至。而臣意则救灾恤民之道。自有本末轻重。施措之际。必先其重与本。而后其轻且末。则凡事不劳而得矣。古人曰。奢侈之祸。甚于天灾。盖历代凶歉之灾。莫不由于奢侈之祸。原其祟祸之本。要其救灾之务。顾不在于节俭乎。矧今公私俱竭。已无散施之财。八路同歉。又无移粟之势。今日救荒急务。公私相济之要。舍节俭。何以哉。与其一饱而长饥。曷若节食而不死乎。使万民知此道理者。其本在于人主之一念。伏愿 殿下深念乌昧草颁示后宫之义。先从宫中。俭其衣食之费。平日一日。所费之物。分作数日之用。一月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3H 页
所费之物。分作数月之用。自宫中而至于朝廷。自朝廷而至于四方。自内而外。自上而下。一以俭啬相师。则庶可为救急之万一矣。且生民休戚。系于守令。平时尚然。况此凶岁乎。 殿下每忧守令数递。为民之害。分付道臣。不许数递。臣久在乡里。稔知暴吏之贻害。甚于迎送之有弊。盖迎送之弊。止于一时。暴吏之害。计以岁月。故民之流散。多由于此。伏愿 殿下申谕各道方伯。按察道内守令之不职者。一一锄汰。而不职之目有四。一曰。剥民肌肤。自肥其身。二曰。政委下吏。慢不省事。三曰。钓名要誉。欺国罔民。四曰。瞒赈报上。衒能要赏。如此之类。不可以送迎有弊。而一日置官。任其毒痡疲民也尚矣。亟宜极择其代。催促发送。而新官则给马发送。旧官则随其邑之大小。就其元定驮数。折半给送。限麦秋定式。则可救迎送之弊矣。且朝廷每当凶岁。必使守令。料理设赈。守令之奉承朝意。尽心赈事者无几。今年凶歉。在处皆然。称守令之善料理者。不过剥取境民之肌肤。巧作名目。公肆欺慢。冀免罪责于上司。民不蒙恩。而为害反甚矣。且凶岁之谷。虽有多才多能之守令。无面之不托。将何办出乎。今年诸道凶歉之中。京畿两湖岭南四道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3L 页
沿海之邑。尤为赤地。民方流散云。此等邑则不得不设赈。而使其道道臣。推移料理。别样助赈。而亦不可专责于守令。无使贻害于境民。其馀则一并罢其设赈之虚名。只以不挠民。为凶岁救民之第一急务。而不挠民之道。惟在于蠲税减役而已。我国田税大同。则系是惟正。经费不可多减。惟当精覈田结灾实。蠲其灾而收其实。(则民)蒙实惠矣。最是各邑粜籴各邑身役。实为凶岁之臣弊。而流亡之相继者。职此之由也。臣意则八路还上。诸般身役。一并权减其三分之一。及时知委各道。使万民晓然知 圣上恤民之实意。则虽不设赈。民皆有含感安顿之意矣。自前如此蠲役公事。每患后时。辄于贫民流亡之后。始为颁布于外方。故民不蒙实惠。而不能救得一分之弊。可胜叹哉。伏愿亟 令庙堂。就臣所列三条。商确取舍。必于九月内急急颁布。如救焚拯溺。则庶无后时之患矣。且各道各邑农事分等。尤甚不均。守令之有形势娴文簿者。则以实为灾。图占尤甚之等。守令之无形势拙文簿者。农事虽极惨酷。而不免稍实之等。从前每患虚实之相蒙。况今年八路同然之灾。宁有稍实尤甚之可卞乎。臣意四道沿海赤地之邑。则许以尤甚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4H 页
而全减其役。其馀各邑及他道各邑。则无卞等第。凡役蠲减之事。一并均施。则民蒙实惠。可无不均之叹矣。吁租税身役。虽得减省。公私费用。若不万分节啬。则民不蒙实惠。而节目间小小权减。徒归于繁文而已。何益于事哉。故曰。救荒之急。莫如节俭之实德。唯 圣明留意焉。臣以一缕未绝之喘。方以引年为请。而犹惓惓于世道民事之汲汲者。人必嗤其老悖。而病既难进。口又无言。则臣之负 圣明大矣。故不顾傍人指点。敢此缕缕不已。神昏气促。语无伦脊。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恕其妄而哀其情。亟递见在职名。亟准所请。俾得瞑目于入地之日。不胜幸甚。
辞大司宪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虚带职名。已阅三朔。病无苏意。望断趋 命。顷进再疏。陈情乞骸。附以救荒数条。方俟僭越之谴。 圣度包容。不但不以为罪。反赐温 批。惶陨感激。罔知攸措。第于 批旨之末。乃以须勿固辞从速上来为 教。以臣为若能进而不进。费辞饰让者然。噫。臣岂敢为是哉。如使臣见今精力。苟有一分可强之势。臣亦稍知分义之严。何敢为偃然饰诈违 命。自便之地哉。顾臣疾病危笃。万无起动之望。抑恐 日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4L 页
月之明。犹有所未尽烛者。臣在盛年自量已熟。无意从仕。少进多退。甘伏田庐者。臣岂乐为矫激之行。上欺君父。下招人讥乎。且念喜荣达而恶穷贱。乃人之常情。臣独何心。辞荣就枯。固守东冈之陂。恶人之所好。好人之所恶。为此与人情相背之事乎。臣不幸少婴奇疾。未老先衰。即今七十之限。只隔数月。精神气力。自夏重病之后。转益消耗。却食危惙。奄奄然如下山之日。自蒙日昨异恩。虽欲作势少进。拜疏陈恳。以申臣子分义之万一。而亦未之能焉。百尔思度。计无所出。不获已援据礼经休致之义。参以陈力就列之训。冒陈引年之恳矣。辞拙诚薄。终不概于 圣心。前后 批旨。迈迈靳许。例以勿辞为 教。臣窃闷焉。大抵限年许休礼防之设。岂偶然哉。人臣事君。谁不欲竭力殚心。奔走贡忠。而或老不自力。或病难自强。精神筋力。有所不逮。则固难强其所不能。故圣人裁制礼义。参以人情。设此大防。使君之使臣。臣之事君者。有所依据。而两得其当焉。以此言之。贱臣之冒死陈请。不知自止者。不可谓无据。或不至甚僭也。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特念簪履之旧。俯怜狗马之疾。亟允所请。许致仕事。俾令垂死馀喘。安意就尽焉。臣于近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5H 页
日事。窃有所慨惋。非不欲一进狂言。而臣于尹家事。素被一边人之仇嫉。以臣为若有私怨深雠者然。少有所言。辄归之党论。臣以是不敢容喙于其间。只俟 朝家处分而已。窃闻一种伸救尹宣举之辈。换面迭出。变乱黑白。颠倒是非。咆哮作气。纷纭枝疏。甚至于遮截禁扃之路。梗阏 君命。打破廷尉之门。骂詈官长。此实前古所无之一大变事。可胜寒心哉。究厥所由。 圣明于其根柢本源。尚不明白处分。故其流之弊。自至于难除难塞之境。臣虽老病将死。馀喘未泯。何敢畏死不言。以负 圣明哉。大抵此事若无文集刊行之事。又无申球疏陈之举则已。文既刊布。事已上闻。则何可置之可否疑信之间。驯致今日之纷闹。后世之疑惑乎。盖其集中杜举之说。大臣之前后劄中。略陈其槩。则臣不必更论。而至于句践诈矣之说。彼所艰难卞释者。不过以其上文仁法文王之说。曲为牵傅。谓以句践之事。对文王为戒。此果成说乎。文王何尝有复雠之事。而必以句践为戒乎。若以仁法文王为主。而戒其相反。则反文王之道者。无如五霸。若曰。五霸诈矣则可也。今必引句践事而称诈者。果非讥斥复雠之意耶。设令宣举之意。果如卞者之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5L 页
说。则何不直陈于 圣祖之前。独于私书。显加讥议。留使刊行。作为后世乱贼之嗃矢乎。且宣举讥斥复雠之义者。非但此也。又有一书曰。日暮途远之批。何事不做之教。徒烦于章奏之间。及是时。般乐怠傲。岂非孟子之所尝戒云。夫日暮途远之语。即 圣祖答故相臣李敬舆疏批也。噫。至痛在心。日暮途远八字。其至诚恻怛之意。可以质天地而泣鬼神。宣举独以何心。乃敢以徒烦于章奏之间为讥乎。且伏念 圣祖临御十一年。夙宵忧勤。一意讨复。未尝有一毫般乐之事。尝为 大妃殿拟设进宴。旋因天灾。即命停止。其惕厉修省之意。举此一事。可推其馀矣。臣于 圣祖之世。虽未及省事。而尚有一二耳目之所睹记者。至今思之。每切没世之慕。世道遽变。举一国之半。皆陷于宣举术中。不知 圣祖被诬之为可痛。臣窃慨焉。呜呼。我朝立国之初。首明尊周大义。 列圣相承。至诚事大。 皇朝亦许以礼义之邦。至于壬辰岛夷之变。倘非 皇朝再造之恩。则环海东数千里之地。将不免鳞介我衣裳矣。不幸丙子之变。力弱势穷。纵不免城下之辱。而 仁祖大王不忘尊周之义。每于 皇朝圣节之日。躬行望阙礼于后苑。以伸万折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6H 页
必东之诚。及至 孝宗大王奋发大有为之志。明春秋复雠之义。殚内外修攘之方。同德有臣。尽心协赞。中兴大业。十八九可期矣。天不祚宋。弓剑忽遗。而然其所秉执之大义。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矣。宣举虽急于掩覆其失节之累。恶闻春秋尊周之义。经营费力。做此诬悖之说。而为其子者。若小有严畏之心。则何敢肆然誊刊于文集中。涂一时之耳目。诬百世之公议乎。最所可虑者。我东大小文集。多为燕韨所购。若使后世华人。见此诬书。必以 圣祖平日所秉执之大义。举归之于一场大脱空。岂非愤痛之甚者乎。日者。大臣之陈劄请毁其板者。亦尝有虑乎此。而一种右宣举之徒。不顾义理是非之如何。徒怀死党之心。相继投疏。侵斥大臣。使不容于朝。其为宣举地则至矣。其不识君臣大义亦甚矣。且有一事实有所未解者。宣举侵逼 圣祖之语。不一而足。少无严畏顾藉之意。而今之论宣举之罪者。乃反顾藉大过。但曰引谕失宜。辞意谬妄而已。惟恐宣举之得罪或重也。岂不异哉。至若其党之称宣举者。辄以先正名之。又谓之两朝礼遇之臣。臣窃怪之。两朝之待宣举。秖是初因荐者之言。循例招延。而宣举未尝一谢 恩命。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6L 页
则夫安有别样待遇之礼。而乃敢藉重于 先朝。或加以礼遇之目。或称以先正之号。人心之陷溺。好恶之失正。胡至于此也。臣又闻彼辈胥动浮言。谓今日朝议。于宣举事。不但毁板而止。必复有追刑之论。将欲以此钳制一世。使廷臣不敢出一言。其为计诚巧矣。而其实有不然者。夫宣举之罪。虽难逃于大不敬之律。而至于追刑一款。初非圣王象刑之意。乃是后世惨刻之法。 仁祖反正之初。深惩昏朝之谬弊。一切革去。永为定式。彼辈非不知此。而故为此无据之说。以为惊动胁制之地者。此无非严庆遂子光之说。有以煽俑之也。其罪可胜诛哉。今日 圣上若欲明正一国之是非。以定一时之纷闹。则招致前后投疏救宣举之徒于政院。拈出宣举文集中诬 圣祖数三条下问。如 宣庙朝招问疏儒于政院之例曰。杜篑(一作蒉)举觯罚晋候(一作侯)者。以其有钟鼓之失。 圣祖江都之事。有何可指之失。而渠敢以同患难中人目之。而自儗以杜举乎。句践复雠之事。朱子亦取其尝胆之义。未尝称其诈。而宣举何以谓之诈也。 圣祖日暮途远之批。亶出于至诚尊周之意。而何以谓之徒烦章奏也。 圣祖临御以后。有何一毫般乐怠傲之事。如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7H 页
孟子之所戒者乎。使之一一条陈。渠等若不能逐条分疏。别白解释。则 圣祖所被之诬。可以自然昭晢。如天开日朗。殆无馀憾。而宣举诬悖之罪。自难逭于天日之下。参酌定律。亦无难事。夫然后群邪畏戢。众咻帖息。惟彼梗阏君命。骂詈官长之徒。治之可也。不治之亦可也。且今之罪状。大臣者无一卞暴宣举文字元无诬悖之意。但曰。毁板不可而已。或加以凶悖之目。或怵以士林之祸。此其计不但在于希觊倾轧而已。实欲沮败 殿下之国事。以防其再入之路。可胜痛哉。目今八路灾荒。民将尽刘。济活之策。一时为急。而廊庙空虚。主张无人。大臣念此。安敢一向敛避。置国事于相忘之域哉。 圣上亦宜尽诚召还。一以活国济民为急焉。臣非不知一言出口。众镝丛身。而目今世道坏乱。义理都丧。至于春秋大义。懵不知为何事。朝廷之上。亦无以此等说。一者謦欬于 殿下之左右。将顺 圣明继述之义者。臣窃慨惋焉。传曰。于戏。前王不忘。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臣亦前王后民之一也。到今垂死之年。目见 圣祖盛德至善。被人讥讪。终无一言卞破。则臣以何颜。归谒 圣祖于地下乎。臣窃自念贱疾渐谻。实无自力之望。而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7L 页
偃伏私次。累渎微恳。义有所不敢。且伏闻 圣候迩来复有进退之渐。不胜远外忧灼之忱。数日前舁疾起身。寸寸前进。仅到畿邑之境。疾势又剧。达夜叫死。僵卧旅次。忍死搆疏。付呈县道。伏乞 圣明特加矜怜。先递臣所带之职。仍治臣违慢之罪。不胜幸甚。
吏曹参判时。引咎疏。
伏以臣于校理金在鲁之疏。实有所万万不安者。臣于前冬忝在宪长之日。略陈尹宣举父子之罪。末以参酌定律之说。有所附陈矣。顷因前承旨金普泽之疏。自上特下两人追夺之 命。今在鲁盛陈其直断以诬毁 圣祖。追施罪罚。有乖原情用法之道。且于其子拯事。又以为追罪既骨。例称极律。未知十分得中云。呜呼。宣举诬毁 圣祖。讥斥尊周之罪。在鲁必欲清脱而后已乎。其疏中所谓欲掩己累。碍逼于不敢言之地者。正指杜举,句践之说也。宣举既以杜举之贤。引而自比。以晋候(一作侯)之失。拟诸 圣祖。又以句践之诈。讥斥复雠之义者。非诬毁而何。况诬 圣祖之语。既出于 圣明慰谕大臣之教。则何敢以直断诬毁。有乖原情等说。肆然句断。有若无其罪而勒加者然。语不斟量。何至于此。推原宣举之用意。专出于欲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8H 页
掩己累。至于碍逼 圣祖。则更有何情之可原乎。又其疏中。备举拯之背绝贤师。恣意诬捏之状。既谓之斯文之大变。而反以追罪既骨。谓未十分得中。何其意之自相矛盾至此耶。且有罪者。既死之后。加以追夺之罚。与生存者。削夺官爵等耳。在鲁所谓例称极律者。未知出于何典耶。臣因是说。尤有所未晓者。夫好恶人之常情也。传曰。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夫春秋大义。是天地古今之常经。而实 圣祖终始所秉执。可质神明者也。凡有血气者。莫不知其尊尚而独宣举挺身讥斥。已非人之常情。宣举之恶闻春秋复雠之义。著书诬诋。人莫不骇愤。而独在鲁挺身救解者。抑独何心。至于拯之反彀射师。人皆知其可恶。而独在鲁眷眷顾惜者。尤非常情之所可测。噫。在 圣祖。则厚被矫诬于乔山松柏既拱之后。而犹不知其可恶。至于宣举父子。则各以其罪。追被削夺于既骨之后。而汲汲救解。犹恐不及者。此岂全昧于好恶之性而然哉。惟其所利在彼。而不在此故也。可胜痛哉。昔宋之贤相王曾。有言曰。人臣事君。恩欲归己。怨使谁当。盖谓其论人荐人之际。欲韨恩于人。归利于己。则人之怨恶。终必归于君上之身。此非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8L 页
事君之道。旨哉言乎。今两人官爵。不可仍存。欲一下教于筵中者。是乃 圣批中句语也。 圣上处分之明快。人皆钦仰。而独在鲁不顾义理。曲意救解如此。则他日右两人之徒。其所怨恩。不啻较然。若使在鲁。亦尝虑及乎此。则独不瞿然于心乎。在鲁即故相臣金构之子也。臣与构情同兄弟。平日讲论事君之义。未尝不眷眷于此等义理。故其立朝行事。颇有可观者。岂在鲁偶未及闻其庭训而然耶。今臣此言。亦非不平之发。实有所慨惜而然也。然彼既以今日处分归之于有乖原情。未为得中之举。而参酌定律之论。初发于臣疏。则臣安得晏然而已乎。伏乞亟加谴罚。以谢人言。不胜幸甚。
自温泉还 驾后。辞职疏。
伏以臣自温泉 行宫。舁随回銮后尘。路中添病。仅到水原境。眩晕诸症。一并暴作。曳入路傍闾舍。昏窒不省。移时镇定。仅草数行短疏。追呈于果川 行宫。冒万死乞免。席藁旅次。日俟诛谴之至。 圣度包容。不惟不施刑章。乃反以俟病少间。上来察职为 批。臣奉读未半。感涕自零。伏闻 圣候还宫后。诸症复添。水剌寝睡。反不如 行幸往返之日。候班更设。中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9H 页
外缺望。臣于老病垂死中。尤不胜焦灼煎迫之至。如使臣。即今病势少有转动之望。一息未泯之前。何敢顽然不动。重犯违慢之诛。顾臣宿患老病之外。新添风眩之症。兼以胃败之渐。米饮近口。呕气辄发。积日深痼。驯致危恶。筋骸已枯。针药难试。此无非臣涯分已盈。死期将迫而然。死生常理。不足为怖。而只是一段私恳。未敢每烦于静摄之中。生不准乞骸之请。死将为逋 命之鬼。瞻望云天。不知所裁。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特加矜怜。亟递臣本兼诸职。俾得安意就尽。不胜幸甚。且窃伏念。臣垂死馀喘。万念俱灰。惟有爱君忠赤。犹未尽昧。愿以一言。少裨 玉候摄养之节焉。伏闻 圣上于宿𧏮诸症之中。最以眼患为苦。至于臣僚引接之时。文字酬应之际。辄以察视不明。为一大病。若不堪耐然。呜呼。以我 圣上平日学问之高明。定力之深厚。何遽有此乎。昔朱子晚年。亦有眼病。尝与李季章书曰。左目全盲。右目昏甚。颇妨应接。又与潘叔度书曰。精力益衰。目力全短。不得看文字。瞑目闲坐。却能收拾放心。觉得日前外面走作不少。颇恨盲废之不早也。噫。以朱子之大贤。岂遽以无实之大言。姑为此自慰之权辞乎。大抵以乐天知命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9L 页
之心。有静定安虑之功。收视于内。而神凝精专。随遇而安。心和气平。则其所谓恨其盲废之不早者。槩有惩乎平日外面走作之病而然也。臣窃闻医者所传。今 圣上眼候。似祟于痰火。随其痰火之升降。而昏明有时乎剧歇云。槩火之为病。多源于心。心君泰然。则火不能作祟。心有所烦恼。则火以之炽盛。然则制火之道。不外于心。而制心之道。顾不在于操舍之权乎。伏惟 圣明平日学力。正要今日呈验。欲验操心制火之工。则必以朱子晚年所处为法。绝祛外面走作之念。收视于内。随遇而安。以至于乐天知命之域。则不惟一时火降视明而已。又将见神凝精专。心和气平。大小诸症。次第康复。而至应接事务。酬酢万机。自有其道矣。昔延平李侗。尝谓朱子曰。若有大段排遣不去。只思古人所遭患难。有大不可堪者。持以自比。则亦可以少安矣。朱子始以其说为甚卑。以为何至如此。后来临事。却觉有得力处。不可忽也。以此见之。朱子末后所自安者。安知非得力于其师延平所诲乎。伏乞 圣明亦勿以李延平之说为卑。而试以朱子所遭所处者。持以自比。则亦必有得力处矣。臣自念言语朴拙。诚意浅薄。发言陈谟。无一见槩于 圣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50H 页
心。而言善之期已迫。犬马之恋难抑。强疾任情。今又妄发。伏乞 圣明恕其狂而哀其志焉。
东宫听政后。陈戒书。
伏以臣病伏乡庐。恭闻 邸下承 圣上之命。开听事之堂。瞻聆所暨。庆忭惟均。独臣笃老癃癈。不能致身 辇毂之下。与叨庭谒之列。延颈以望。抚躬自悼。人生到此。尚何言哉。仍窃伏念。我 圣上五载沈淹之馀。重以眼患弥苦。一日万几。有妨调摄。于是乎远稽唐虞之典。近遵祖宗之规。断行不疑。付托无忧。庶几从今以往。 圣虑省烦恼之端。 玉候便颐养之节。康复之休。指日可俟。则 邸下干蛊之孝。莫过于斯。而负荷之责。其亦重矣。伏想 邸下毓德春宫。三十年所。玉质幼彰。睿学日就。其于代理赞决之道。宜无不达。而又况 圣上所以告戒于批谕者。一出于精一相传之心法。诸臣所以劝勉于章牍者。亦莫非古昔谟训之至言。苟能仰思奉承。俯赐察纳。则自可以慰 圣上责勉之心。副臣民想望之情矣。虽然。心有不正。则无以审察乎危微之际。知有不致。则罔由明卞乎是非之间。肆古学者。必以诚正格致。为第一工夫。而所谓诚正格致者。固不可舍学问而他求。则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50L 页
读书穷理。又岂非当务之急欤。仰惟 邸下今日。入而有侍汤之忧。出而有应务之繁。诚有碍于专意讲讨。趱趁工程。而惟是念典于学。终始不懈。则岂无馀力可以及于学问者哉。伏愿 邸下玆惟懋哉。以基我无疆之休焉。且臣闻春秋大一统之义。乃穷天地亘万古。不绝不灭底道理也。人而昧此。则人类而禽兽矣。国而舍此。则中国而夷狄矣。可不惧哉。惟我国家之于 皇明。实有父母之恩。而丙丁之事。未免忘义事雠之归。虽缘势穷力屈。无可奈何。而亦何以自解于天下后世哉。幸赖 仁祖大王当天地翻覆之后。厉万折必东之志。每当圣节之回。必伸拱北之诚。旨意较然。可质百世。而逮我 孝宗大王。则尤有大焉。欲以一隅之偏邦。独任天下之大义。爰有同德。密赞 圣志。复雪之功。十八九可期。而天不祚宋。弓剑遽遗。志士仁人之痛。于斯益深矣。自是厥后。圣继神承。无不以 孝庙之志事。为缵述之大本。惟我 圣上益以阐明匪风之思。蔼然乎蟒袍之题。报祀之典。致隆于皇坛之筑。凡可以表章斯义者。靡不毕举。则伏惟 邸下亦必稔熟于晨昏之际矣。噫。方今国势之委靡。视诸 仁,孝两朝。已大不侔。则固不容遽有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51H 页
所为。而若并与其志事。而置之相忘之域。则几何其不沦于夷狄禽兽哉。是以先正臣宋时烈于临命之日。嘱付门人知旧曰。事业当以 孝庙所欲为之事为主。而常以朱夫子所谓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存诸胸中可也。伏愿 邸下于此一言。特加留意。以为扶世道立人纪之地焉。臣既将刍荛之贱说。略效芹曝之微诚。抑又有私恳之不容不一暴于 贰极之下者。玆敢冒死仰吁焉。伏念臣素乏才具。加以痼疾。今既年至。理合休退。从前血恳。非止一再。而 圣明不谅。一向靳俞。岂以簪履旧物。不忍一朝捐弃。曲示优假之意耶。在臣分义。固当扶舁病躯。进伏 阙下。悉暴尪癃之状。冀遂丘壑之愿。而即今病情日谻。神气㱡㱡。委贴床箦。死亡无日。虽欲分寸跻攀。其势末由。臣之情事。可谓孔艰矣。如使臣少有自力之势。则当此 圣候有加。逐日廷候之时。何敢偃然言病。以自陷于违慢之诛哉。臣虽无状。决知其不敢也。且臣见带亚铨之职。既非闲局。筹司之任。亦系紧要。俱不宜一任虚授于在野老病之臣。重贻瘝旷之弊。伏乞 邸下特赐矜察。亟命先递本兼诸任。仍令准礼致事。以卒 生成之泽。千万幸甚。从前在外之臣。章
丈岩先生集卷之六 第 151L 页
疏中事系烦泄者。例不敢付诸县道。故敢令家僮。直呈政院。事异常格。臣罪尤大。并乞澄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