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庵集序 第 x 页
一庵集序
[序]
[序]
一庵集序 第 203H 页
一庵先生文集序[李象靖]
古者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文然后。次而进于大学之道。圣人岂不欲人一蹴而至于道哉。而顾为是卑近浅切之教。以从事于节文周旋之际者何哉。盖道体虽极广大而实本于彝伦。心法虽极精微而不外乎日用。苟不有以先成乎其近小。亦何所据而造夫远且大哉。此孔门之教。所以必致谨于孝弟忠信之道。博约省克之工。而至性与天道。则有不得以闻者。非若后世之处下窥高。轻自大而卒无得也。鹫城一庵辛公先生生于遐乡学绝之后。未有渊源授受之传。而乃独慨然发愤。得于残编败册之中。有以知问学必本于彝伦。工夫全在于日用。而病夫世之学者径慕悬揣。驰骛于空虚玄眇之域。而卒不可以入圣人之道。是以发于言论。见诸行事之间者。阶级平实。践履笃厚。黾勉于规矩绳约之中。体验于言动食息之际。盖无一日不学。亦无一事非学者而俛焉。以终其身而靡懈焉。使其及于孟氏之门。其殆善信之列。而朱先生所谓得于古之洒扫应对进退者。不独在湖学为然也。至其深造自得之妙。有非后生所敢轻议。然所与文敬庵书论性命之理。
古者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文然后。次而进于大学之道。圣人岂不欲人一蹴而至于道哉。而顾为是卑近浅切之教。以从事于节文周旋之际者何哉。盖道体虽极广大而实本于彝伦。心法虽极精微而不外乎日用。苟不有以先成乎其近小。亦何所据而造夫远且大哉。此孔门之教。所以必致谨于孝弟忠信之道。博约省克之工。而至性与天道。则有不得以闻者。非若后世之处下窥高。轻自大而卒无得也。鹫城一庵辛公先生生于遐乡学绝之后。未有渊源授受之传。而乃独慨然发愤。得于残编败册之中。有以知问学必本于彝伦。工夫全在于日用。而病夫世之学者径慕悬揣。驰骛于空虚玄眇之域。而卒不可以入圣人之道。是以发于言论。见诸行事之间者。阶级平实。践履笃厚。黾勉于规矩绳约之中。体验于言动食息之际。盖无一日不学。亦无一事非学者而俛焉。以终其身而靡懈焉。使其及于孟氏之门。其殆善信之列。而朱先生所谓得于古之洒扫应对进退者。不独在湖学为然也。至其深造自得之妙。有非后生所敢轻议。然所与文敬庵书论性命之理。
一庵集序 第 203L 页
殆数千言。而明白剀切。率不戾于先儒之旧视。夫世之强探臆揣。寄命于耳目而了然无得于己也者。又奚足以议公之阃奥哉。公素不以著述自居。今得于收拾烂脱之馀者。率多遇兴肆笔之作。与人答问之辞。然其色黝而长。其味淡而永。质而不失于俚。简而不掩于陋。盖悫乎有德之言也。公隐居自乐。不求人知。而英华彪蔚。孚允旁达。则远近大夫士翕然慕悦。相与论荐于 朝。盖尝三授以官。而东冈之志。确乎不变。然爱君忧国。伤时悼学之意。往往发于哦咏酬酢之际。于是又知公之不果于忘世也。其曾孙德钟氏尝以公遗集求订于徵士讷翁李公。且托以弁卷首者。而不幸徵士公下世。遂以属于象靖。则顾眇然后生。未及供洒扫于当日。又何足以相玆役哉。惟是慈孙见责之意甚勤。有不可以终孤者。敢推本其平日所以为学者。而窃附所感于心者。以寓夫高山景行之思云。(韩山李象靖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