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210409b 页
卷八 第 1a 页 0661-156.png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卷之八
   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
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
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
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
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
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
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
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长九寸过则肺
卷八 第 1b 页 0661-157.png
大不满则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
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椻以下至横骨长六
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
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
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
辅下廉下至内躁长一尺三寸内躁以下至
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
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大过小则
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
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
卷八 第 2a 页 0661-158.png
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
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
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
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
寸两顾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
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
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
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
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
卷八 第 2b 页 0661-159.png
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
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
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
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

 𩩲𩨗(上许喝切又许/伐切下云居切)(步米切/股也)
   五十营第十五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
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
卷八 第 3a 页 0661-160.png
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
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
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
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曰行二分二百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
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
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
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
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
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
卷八 第 3b 页 0661-161.png
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
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
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
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
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
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
行乘腋出顺内注目内毗上巅下项合足太
卷八 第 4a 页 0661-162.png
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
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
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
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
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
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
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
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
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
卷八 第 4b 页 0661-163.png
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浊者(一本作淖/滑利也)入骶(音/氐)
   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
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
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
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
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
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
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
卷八 第 5a 页 0661-164.png
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
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写之
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
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
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
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
卷八 第 5b 页 0661-165.png
留为痈故邪在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
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
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
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
大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
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蹻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岐伯答曰
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
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
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
卷八 第 6a 页 0661-166.png
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藏不荣六府何也岐伯答
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
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
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
府外濡腠理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
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
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蹻脉(渠略切/又音乔)经隧(音/遂)
  营卫生会第十八
卷八 第 6b 页 0661-167.png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
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
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
于谷谷入于冑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
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
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
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
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
卷八 第 7a 页 0661-168.png
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
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
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
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
地同纪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
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
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
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
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
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黄帝曰愿闻营
卷八 第 7b 页 0661-169.png
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
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
伯答曰上焦出于冑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
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
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
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
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
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
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
卷八 第 8a 页 0661-170.png
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
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
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
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
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
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
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
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
卷八 第 8b 页 0661-171.png
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
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
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
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冑谷未熟
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
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
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
如渎此之谓也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
卷八 第 9a 页 0661-172.png
病之起皆有所生炎刺之道何者为定(一本/作宝)
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炙刺之道得
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
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
皮肤秋取经踰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荣必
深以留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㽷肤
胀为五十七清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
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
之徒㽷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己刺
卷八 第 9b 页 0661-173.png
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㽷必坚来
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曰一刺之㽷尽乃
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
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著痹不去久寒
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
盛写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己刺以
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
食无食他食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
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
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
卷八 第 10a 页 0661-174.png
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
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
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
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
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
胆液泄则口苦冑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
三里以下冑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
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
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
卷八 第 10b 页 0661-175.png
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
血者肿上及冑脘取三里睹其色察其以知
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
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旦
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
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风㽷(尸类/切)(音/同)著痹(上直略切/下音闭)锐针(上余/惠切)
 (芒/也)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