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吕氏家塾读诗记卷第一
   纲领
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程氏曰思无/邪诚也○谢)
(氏曰君子之于诗非徒诵其言又将以考其情/性非徒以考其情性又将以考先王之泽盖法)
(度礼乐虽亡于此犹能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故其为言率皆乐而不淫忧而不困怨而不)
(怒哀而不愁如绿衣伤己之诗也其言不过曰/我思古人俾无尤兮击鼓怨上之诗也其言不)
(过曰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至军旅数起大夫久/役止曰自诒伊阻行役无期度思其危难以风)
(焉不过曰苟无饥渴而巳若夫言天下之事美/盛德之形容固不待言而可知也其与忧愁思)
(虑之作孰能优游不迫也孔子所以有取焉/作诗者如此读诗者其可以邪心读之乎)
卷一 第 1b 页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程氏曰皆孔子/素所常言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记曰十有三年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
(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程氏曰言近而易知/故人之学兴起于诗○又曰夫子言兴于诗观)
(其言是兴起人意思汪洋浩大皆是此意○又/曰兴于诗者吟咏情性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
(之有吾与点也之气象○又曰古之学者必先/学诗学诗则诵读其言善恶是非劝戒有以启)
(发其意/故曰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程氏曰今人不解读/书如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须是未读诗时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既读诗后便达于政能专对四方始是读/诗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须是)
卷一 第 2a 页
(未读周南召南一似面墙既读后便不/面墙方是有验大抵读书只此便是法)○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谢/氏)
(曰诗吟咏情性善感发人使人易直子谅之心/易以生故可以兴得情性之正无所底滞则阅)
(理自明故可以观心平气和于物无竞故可以/群优游不迫虽怨而不怒也无鄙倍心故可以)
(怨○张氏曰诗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莫/不皆有止言事父事君举其最重者言也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亦可以博物○程氏/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明理也)○陈
 亢(音/刚)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卷一 第 2b 页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
 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
 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
 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巳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卷一 第 3a 页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巳矣○南容三复白
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孟子咸丘蒙问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
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
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
为得之如以辞而巳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程氏曰不/以文害辞)
卷一 第 3b 页
(文文字之文举一字则是文成句是辞诗为解/一字不行却迁就他说如有周不显自是文当)
(如此○张氏曰知诗莫如孟子以意逆志读诗/之法也○又曰凡观书不可以类而泥文不尔)
(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意)○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
 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蒲官/反)小人之诗也孟
 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
 人于此越人关(音/弯)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
 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已垂涕泣而
卷一 第 4a 页
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
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
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
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
至孝矣五十而慕
文中子子谓薛收曰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
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焉而皆获其述诗也兴废
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
卷一 第 4b 页
明故考焉而皆当
程氏曰诗者言之述也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咏歌
之所由兴也其发于诚感之深至于不知手之
舞足之蹈故其入于人也亦深至可以动天地
感鬼神虞之君臣迭相赓和始见于书夏殷之
 世虽有作者其传鲜矣至周而世益文人之怨
乐必形于言政之善恶必见刺美至夫子之时
 所传者多矣夫子删之得三百篇皆止于礼义
 可以垂世立教古之人幼而闻歌诵之声长而
卷一 第 5a 页
识刺美之意故人之学由诗而兴后世老师宿
儒尚不知诗义后学岂能兴起也○凡看书各
有门庭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
逐句看○作诗者未必皆圣贤当时所取者取
其意思止于礼义而巳其言未必尽善如比其
君以硕鼠狡童之类(又曰诗若以乐天知命处/之则一时都无事其中亦)
(有君子情意不到处○张氏曰诗之讥刺其间/直有浅近者以其于礼义至粹美此圣人之所)
(取)○学者不可以不看诗看诗便使人长一格
张氏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诗人之情
卷一 第 5b 页
 温厚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隘无
 由可见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其乐易
 之性故以诗道其志(又曰求诗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又患泥文如烝然)
(来思湛湛露斯思斯何必泥字遐不作人德音/不瑕之类不可以辞害君子至止乐只君子只)
(止何必拘○又曰诗全是人之情性须先得诗/人之心然后观玩易入凡书皆然大抵圣人语)
(言尽由德性中出故须先得其心则咏其言易/以入也○又曰诗人之志至平易故无艰险之)
(言以平易求之则思远以广愈艰险则愈浅近/矣大率所言皆目前事而义理存乎其中矣)
 ○后千馀年乐府皆浅近只是流连光景闺门
 夫妇之意无有及民忧思大体者
卷一 第 6a 页
谢氏曰诗须讽味以得之古诗即今之歌曲今之
歌曲往往能使人感动至学诗却无感动兴起
 处只为泥章句故也明道先生善言诗未尝章
 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使人有得处瞻
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
矣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之豉/反)不求何用不
臧归于正也(又曰明道尝谈诗并不曾下一字/训诂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
(便教人省/悟点平声)
   诗乐
卷一 第 6b 页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吕大钧和叔/曰古人因诗)
(而歌使恊声律歌有高下清浊合/于宫啇则为声声恊律吕则为律)○予欲闻六
 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工以
纳言时而飏之(注云工乐官掌/诵诗以纳諌)
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
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
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
云门大卷(音/权)大咸大㲈(上昭/反)大夏大濩大武○
乐师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
卷一 第 7a 页
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及彻帅学士
而歌彻(注云彻者在周/颂臣工之什)○大师教六诗曰风曰
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
为之音○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前/汉)
(礼乐志周礼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
(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然自雅)
(颂之兴而所承衰乱之音犹在/是谓淫过凶嫚之声为设禁焉)
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南陔
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
卷一 第 7b 页
 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乃合乐周南关雎葛
 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孔氏曰召南三篇/越草虫而取采蘋)
(盖采蘋旧在草虫之前/孔子以后简札始倒)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
 ○乡射礼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
 巢采蘩采蘋告于乐正曰正歌备○燕礼工歌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笙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
 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
 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
 鹊巢采蘩采蘋大师告于乐正曰正歌备○大
卷一 第 8a 页
射礼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终(其篇/亡)奏狸
首以射(射义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诗云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注云)
(驺虞采蘋采蘩今诗篇名狸首逸曾孙侯氏是/也○国语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
(鹿鸣之三而后拜乐三晋侯使行人问焉对曰/夫先乐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
(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今伶箫咏歌鹿鸣之三君之所)
(以况使臣臣敢不拜况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
(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于周敢不拜教)
论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注云乐/其善使)
卷一 第 8b 页
(重歌而自和之○程/氏曰歌必全章也)○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
洋乎盈耳哉(注云师挚鲁大师之名始首也师/挚首识关睢之声而理其乱者)
礼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
矣○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
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
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
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
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
卷一 第 9a 页
 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
 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已而天地
 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
 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
 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
 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
 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
 此故歌者上(时掌/反)如抗下如队(音/坠)曲如折止如
 槁木倨中矩句中钩(古侯/反)累累(力追/反)乎端如贯
卷一 第 9b 页
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
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赣问乐
左氏传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
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
怨矣为之歌邶(蒲对/反)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
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
(听声以为别/故有疑言)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
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巳甚民弗堪
卷一 第 10a 页
 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于良/反)
 大风也哉(泱泱弘/大之声)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
 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
 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
(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夫能夏则大大
 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扶/弓)
(反)(沨沨中/庸之声)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
 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
 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
卷一 第 10b 页
 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淫声放荡无所畏/忌故曰国无主)
 自郐(古外/反)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
 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
 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熙熙和/乐之声)
 而有直体(论其/声)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
 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
 迁而不淫复而不厌(于艳/反)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矢豉/反)而不费取而不贪
 处而不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
卷一 第 11a 页
有序盛德之所同也(颂有殷鲁故曰/盛德之所同)
荀子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史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之音
毛氏曰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张氏曰古之乐章只数句诗不能成曲调此所以
有弄有引善歌者知如何为弄如何为引○善
歌者使人继其声言使其声常从容有馀(吕和/叔寄)
(刘几伯寿书某近与乡人讲习乡饮乡射之礼/惟恐乡乐音节不明虽传得胡安定所定雅音)
卷一 第 11b 页
(谱有周南召南小雅十数篇而犹阙由/庚由仪崇丘南陔白华华黍驺虞七篇)
  删次
论语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前汉礼乐志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苏氏/曰诗)
(止于陈灵非天下无诗也有而不/可以训焉耳仲尼有所不取也)
孔氏曰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本三千馀篇去
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案书传所
引之诗见在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
卷一 第 12a 页
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据今
者及亡诗六篇凡三百一十一篇而史记汉书
云三百五篇阙其亡者以见在为数也(欧阳氏/曰司马)
(迁谓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之存者三百郑学/之徒皆以迁之谬言古诗虽多不容十分去九)
(以予考之迁说然也何以知之今书传所载逸/诗何可数也以郑康成诗谱图推之有更十君)
(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十馀君而取/其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周召风之
正经固当为首自卫而下十有馀国编比先后
旧无明说
欧阳氏曰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
卷一 第 12b 页
曹此孔子未删之前周大师乐歌之次第也(季/札)
(观乐于鲁/次序如此)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
豳此今诗次第也周召邶鄘卫桧郑齐魏唐秦
陈曹豳王此郑氏诗谱次第也(孔氏曰郑谱以/郑因虢郐之地)
(而国之先谱郐事然后谱郑王在/豳后者退就雅颂并言王世故耳)
张氏曰诗固有次序然不可一例惟二南之后次
卫卫后王此有意若非以卫分之则王无异于
正风也其他不必次一国之诗其首尾固有先
后其中未必然当删定之时只取得者置于其
卷一 第 13a 页

程氏曰诗有四始而风居首风风也其风动于人
犹风之吹物入物故曰风本乎一人而成乎国
俗谓之风发于正理而形于天下谓之雅称美
盛德与告其成功谓之颂先之家及于政以厎
成功其叙然也诸国之风先后各有义周南召
南陈正家之道以风天下人伦之端王道之本
风之正也故为首二南之风行则人伦正朝廷
治二南之风变则礼义废风俗坏天下治乱在
卷一 第 13b 页
 风而巳及乎周道衰政教失风遂变矣于是诸
 侯擅相侵伐卫首并邶鄘之地故为变风之首
 推其本则王道失上下乱风遂变矣言其迹则
 相吞灭而后王道绝卫首恶也故一国之诗而
 三其名得于卫地者为卫得于邶鄘者为邶鄘
 所以见其首乱也(董氏曰商俗靡靡周虽化革/其俗然其风不得尽变书之)
(命戒告令每惧其不得一日正也故其俗易感/而风易变者亡国之馀音也风首卫旦先邶鄘)
(以著/灭也)刑政不能治天下诸侯放恣擅相并灭王
 迹熄矣故雅亡而为一国之风(董氏曰诸侯至/于灭国王政不)
卷一 第 14a 页
(行矣谓天下无王可/也故以王风叙卫下)先王之制苟能守之足以
 统临天下废法失道则王畿之内亦不能保郑
 本畿内之封因周之衰遂自为列国故次以郑
 君臣上下之分失则人伦乱人伦废则入于禽
 兽人君身为禽兽之行其风可知故次以齐天
 下之风至于如此则无不乱之国无不变之俗
 魏舜禹之都唐帝尧之国久被圣人之化渐成
 美厚之俗历二叔之世而遗风尚存今亦变矣
 故因其旧名而谓之唐所以见意唐魏之风且
卷一 第 14b 页
 变则先代之风化中国之礼义消亡极矣是以
 夷狄强大天下亦相胥而夷矣故次以秦秦之
 始封秦谷西戎之地国乱乃东侵而始大其俗
 尚夷故美其始有车马礼乐而刺其未能用周
 礼也礼义之俗亡夷狄之风行先圣王之流风
 遗俗尽矣故次以陈陈舜之后也圣人之都风
 化所厚也圣人之国典法所存也王泽竭而风
 化熄矣夷道行而典礼亡矣天下之所以安且
 治者圣人之道行也圣人之道绝则危亡至矣
卷一 第 15a 页
 人情迫于危亡则思治安故思治者乱之极也
 桧曹惧于危亡而思周道故为乱之终(孔氏曰/桧曹国)
(小而君奢民劳而政僻季札之/所不讥国风次之于末宜哉)乱既极必有治
 之之道危既甚必有安之之理自昔天下何尝
 不拯乱而兴治革危而为安周家之先由是道
 也其居豳也趋时务农以厚民生善政美化由
 兹而始王业之所以兴也故次以豳(孔氏曰豳/者周公之)
(事欲尊周公故次于众国之/后小雅之前非诸国之例也)王业成而为政于
 天下故次以雅雅王者之政也小之先大固其
卷一 第 15b 页
 叙也(孔氏曰雅见积渐之/义故小雅先于大雅)政之衰则至于亡诗
 之亡王道之亡也天下之治始于以正风风天
 下其终也盛德之著而成功可以告于神明始
 终之义也故次以颂颂之有鲁盖生于不足王
 道之隆也所歌颂者如是及其衰也如鲁之事
 巳足矣(孔氏曰鲁以其得用天子之礼故借天/子美诗之名改称为颂非周颂之流也)
(置之商颂前者以鲁是/周同姓故先前代也)商则颂前代之美不可
 废也故附其后焉
   大小序
卷一 第 16a 页
程氏曰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
或问诗如何学曰只于大序中求○又曰国史
得诗必载其事然后其义可知今小序之首是
也其下则说诗者之辞也○又曰诗小序要之
皆得大意只后之观诗者亦添入(张氏曰诗序/亦有后人添)
(入者则极浅近自可辨○苏氏曰诗序诚出于/孔氏也则不若是详矣孔子删诗而取三百五)
(篇今其亡者六焉亡诗之序未尝详也诗之亡/者经师不得见之矣虽欲详之而无由其存者)
(将以解之故从而附益之以自信其说是以其/言时有反覆烦重类非一人之辞○释文旧说)
(云关睢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名关睢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又曰沈)
卷一 第 16b 页
(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后汉书)
(卫宏从谢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隋经籍志曰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
(创毛公及卫敬仲更加润色○董氏曰古之为/教者师授而传之训传不立而能自见于世况)
(夫诗之存不独著之竹帛凡声于乐者工师亦/得以传其言也汉史谓宏作诗序宏固不能及)
(此或以师授之/言论著于书耳)
王氏曰世传以为言其义者子夏也诗上及于文
王高宗成汤如江有汜之为美媵那之为祀成
汤殷武之为祀高宗方其作时无义以示后世
则虽孔子亦不可得而知况子夏乎哉
卷一 第 17a 页
欧阳氏曰孟子去诗世近而最善言诗推其所说
诗义与今序意多同故后儒异说为诗害者常
赖序文为證
   六义
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
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籥章掌土鼓豳籥中(音/仲)春昼击土鼓吹豳诗
 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
卷一 第 17b 页
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音/俊)国祭蜡(士嫁/反)则吹
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孔氏曰郑氏笺七月二/章云是谓豳风六章云)
(是谓豳雅卒章云是谓豳/颂自始至成别为三体)
程氏曰国风大小雅三颂诗之名也六义诗之义
也一篇之中有备六义者有数义者○又曰学
诗而不分六义岂能知诗之体也(张氏曰今一/诗之中盖有)
(兼见风雅颂之意赋比兴亦然○吕氏曰诗举/有此六义得风之体多者为国风得雅之体多)
(者为大小雅得颂之体多者为颂风非无雅雅/非无颂也○董氏曰崧高既列于大雅矣然其)
(诗曰其风肆好又曰吉甫作诵○/孔氏曰四/始以风为先风之所用以赋比兴为辞故于风)
卷一 第 18a 页
(之下即次比兴然后次以雅颂雅颂亦以赋比/兴为之既见赋比兴于风之下明雅颂亦同赋)
(比兴如此次者言事之道直陈为正故赋在比/兴之先比之与兴虽同是托物比显而兴隐当)
(先显而后隐故/比居兴先也)
风大序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程
氏曰风者风以动之上之化下下之风上凡所
刺美皆是也(张氏曰风有风/刺不直言之意)
赋郑氏周礼注曰赋之言铺直铺陈善恶○程氏
曰赋者谓铺陈其事如齐侯之子卫侯之妻是
(又曰赋者咏述其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苃是也○吕氏曰赋者叙事之由以尽)
卷一 第 18b 页
(其情/状)
比郑司农周礼注曰比者比方于物○程氏曰以
物相比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
几是也(又曰比者直比之蛾眉瓠犀温其如玉/之类是也○朱氏曰比者以物为比而)
(不正言其事甫田硕鼠衡门之类是也○又曰/比方有两例有继所比而言其事者有全不言)
(其事/者)
兴孔氏曰兴者起也○程氏曰因物而起兴关关
雎鸠瞻彼淇奥之类是也(又曰兴者兴起其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是也○释文曰兴是譬谕/之名意有不尽故题曰兴○孔氏曰取譬引类)
卷一 第 19a 页
(起发己心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王氏曰以其所感发而况之之谓兴兴兼比)
(与赋者也○朱氏曰因所见闻或托物起兴而/以事继其声关睢樛木之类是也然有两例兴)
(有取所兴为义者则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实有全不取其义者则但)
(取一二字而已要之上句/常虚下句常实则同也)
雅大序曰雅者正也○程氏曰雅者正言其事○
又曰雅者陈其正理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
秉彝好是懿德是也(张氏曰雅之体直言之比/兴差少无隐讽谲諌之巧)
(故曰雅者正也○又曰雅者直言之虽是大恶/亦直言此是雅之本体○吕氏曰雅者正言也)
(无所/抑扬)
卷一 第 19b 页
颂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
明者也○郑氏诗谱曰颂之言容(李氏曰颂之/为字训容汉)
(书志曰徐生善容容字作此颂字颜/师古注云颂字与形容字古人通用)○程氏曰
颂称美之言也如于嗟乎驺虞有匪君子终不
可谖兮之类是也(又曰颂者称美其事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
(于天是也○吕氏曰颂者/称美之辞也无所讽议)
   风雅颂
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諌言之
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
卷一 第 20a 页
 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
 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
 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
 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
 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卷一 第 20b 页
郑氏诗谱序文武时诗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
 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
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
之谓之诗之正经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
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孔氏曰变风/之作齐卫为)
(先陈最在后变雅则处其间齐哀公当懿王卫/顷公当夷王陈灵公鲁宣公十年为其臣夏徵)
(舒所弑变雅始于厉王变雅亦称雅者王政仍/被邦国所以亦名为雅及平王东迁其政才行)
(境内是以/变为风焉)
孔氏曰王道衰诸侯有变风王道盛诸侯无正风
卷一 第 21a 页
 王道明盛政出一人诸侯不得有风王道既衰
 政出诸侯故各从其国有美刺之别也正经述
 大政为大雅述小政为小雅有大雅小雅之声
 王政既衰变雅兼作取大雅之音歌其政事之
 变者谓之变大雅取小雅之音歌其政事之变
 者谓之变小雅故变雅之美刺皆由音体有小
 大不复由政事之小大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惟周颂尔商颂虽是
 祭祀之歌祭其先王之庙述其功德非以成功
卷一 第 21b 页
告神鲁颂颂僖公功德才如变风之美者尔又
与商颂异也
  王道之盛陈列国之诗以观民风其可采者
 大师播之音律以风天下如汝坟江有汜之
 在二南是也礼乐出于一故不得国别为风
 尔
苏氏曰卫武卫文郑武秦襄之风宣王之雅皆美
 之然犹不免为变诗何也曰昔周之兴也积仁
行义凡数百年至于文武风俗纯备是以其诗
卷一 第 22a 页
发而为正诗自成康以来周室不竞至幽厉而
大坏其败亦数百年其蓄之也亦厚矣是以其
诗不复其旧而谓之变夫自其正而至乎变其
败之也甚难其间必有幽厉大乱之君为之而
后能自其变而复于正其反之也亦难必有后
稷公刘文武积累之勤而后能今夫五人者其
善之积未若其变之厚矣是以不免于变也
李氏曰小雅则主一事而言大雅则泛言天下之
事如鹿鸣之燕嘉宾四牡之劳使臣皇皇者华
卷一 第 22b 页
之遣使臣是主一事而言之也至于大雅则泛
言天下之事如文王之诗言文王受命作周大
明之诗言文王有明德之类(朱氏曰正小雅二/十二篇皆王政之)
(一事正大雅十八篇言王政之大体以其规模/气象考之意其音节亦有不同者及其变也则)
(各以其声/而系之与)
  章句音韵
国语闵马父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
周大师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
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韦昭注曰辑成也凡/作篇章义既成撮其)
卷一 第 23a 页
(大要以为乱辞诗者歌也所以节舞者也如今/三节舞矣曲终乃更变章乱节故谓之乱也)
孔氏曰自古而有篇章之名故那序曰得商颂十
二篇东山序曰一章言其完是也句则古者谓
之为言论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则以思无邪一句为一言赵简子称子大叔遗
我以九言皆以一句为一言也秦汉以来众儒
各为训诂乃有句称风雅之篇无一章者颂者
述成功以告神故一章而巳(后汉祭祀志东平/王苍议诗传曰颂)
(者成也一章成篇宜列/德故登歌清庙一章)鲁颂不一章者鲁颂美
卷一 第 23b 页
 僖公之事非告神之歌也商颂长发殷武重章
 者或诗人之意所作不同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恊尔之兮矣也之类本
 取以为辞虽在句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
 为韵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其实七兮迨其吉兮
 之类是也亦有即将助句之字以当声韵者是
 究是图亶其然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之类是
 也
   卷秩
卷一 第 24a 页
孔氏曰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
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艺文志云
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是毛为
诂训亦与经别也又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
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汉以来始就
经为注未审此诗引经附传是谁为之其毛诗
二十九卷不知并何卷也
  训诂传授
前汉艺文志诗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
卷一 第 24b 页
 诵不独在竹帛也汉兴鲁申公(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
(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为诗训诂而齐辕固(儒林传辕/固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燕韩生(儒林传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
(太傅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皆为之传
 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
 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时)
(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
(氏春秋博士○释文/曰平帝世毛诗始立)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曰
 文帝时诗始萌芽至武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
卷一 第 25a 页
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
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
孔氏曰郑氏诗谱曰鲁人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
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前汉
儒林传毛公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不言其名
后汉儒林传赵人毛苌传诗然则小毛公名为
苌也(吴陆玑草木疏云子夏传鲁人申公申公/传魏人李尅李尅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
(传赵人孙卿孙卿传鲁人大毛公大毛公传小/毛公○释文曰吴大常卿徐整曰子夏授高行)
(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大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
卷一 第 25b 页
(授赵人/小毛公)前汉儒林传毛公授同国贯长卿长卿
授解延年延年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陈
(陆玑草木疏云/陈侠传谢曼卿)后汉儒林传卫宏字敬仲东
海人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宏从曼卿受学中
兴后郑众贾逵传毛诗后马融作毛诗传郑玄
作毛诗笺(释文曰郑玄作毛诗笺申明毛义难/三家于是三家遂废矣魏大常王肃)
(更述毛非郑荆州刺史王基駮王肃申郑义晋/豫州刺史孙毓为诗评毛郑王肃三家同异朋)
(于王徐州从事/陈统难孙申郑)
隋书志齐诗魏代巳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
卷一 第 26a 页
无传之者惟毛诗郑笺至今独立
程氏曰西汉儒者有风度惟董仲舒大毛公解经
虽未必皆当然味其言大槩然尔(又曰汉儒如/大毛公董仲)
(舒最得圣贤之意然见道/不甚分明下此即至杨雄)
欧阳氏曰六经焚于秦自汉以来收拾亡逸正其
讹谬得以粗备者岂止一人之力哉后之学者
徒抱焚馀残脱之经伥伥(丑良/反)于去圣人千百
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
者吾未之信也先儒之论苟非详其终始而牴
卷一 第 26b 页
牾质诸圣人而悖有不得巳而后改易者何以
徒为异论以相訾也
  条例
诸家解定从一说辨析名物敷绎文义可以足成
前说者注其下说虽不同当兼存者亦附注焉
诸家解文句小未安者用啖赵集传例颇为删削
陆淳曰啖赵所取三传之文皆委曲剪裁去其
妨碍故行有刋句句有刋字实惧曾学三传之
人不达斯意以为文句脱漏随即注之此则集
卷一 第 27a 页
传之蠹也阅此记者亦然
诸家先后以经文为序或一章首用甲说次用乙
 说末复用甲说则再出甲姓氏
经子史传引诗文句与毛氏不同者各见章末
诸家或未备颇以己说足之录于每条之后比诸
家解低一字写
卷一 第 27b 页
吕氏家塾读诗记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