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WYG0117-05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二十六    宋 卫湜 撰
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
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其
馀以禄士以为閒田
 郑氏曰县内夏时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诗殷颂曰
 邦畿千里周亦曰畿畿内大国九者三公之田三为
 有致仕者副之为六也其馀三待封王之子弟次国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WYG0117-0521b.png
 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十二又
 三为三孤之田其馀六亦待封王之子弟小国六十
 三大夫之田二十七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五十四
 其馀九亦以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
 无职佐公论道耳虽其致仕犹可即而谋焉朌读为
 班
 孔氏曰此经明天子县内之国数多少及禄士之法
 周礼职方氏千里曰王畿案殷之与周称畿唐虞称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WYG0117-0522a.png
 服无云县者今特云县故郑以为夏制也案郑注益
 稷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四百国在畿
 内今此畿内惟有九十三国者盖夏代畿内称县当
 夏禹之初有四百国至夏之末土地既减故与禹世
 不同未知于时县内国数多少汤承夏后制为九十
 三国记者言县明其承夏之馀国数是殷制故与四
 百国不同也三公在朝既有正田今既致仕不可仍
 食三公采邑身又见存不可全无其地故公卿大夫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WYG0117-0522b.png
 皆有正职之田又有致仕副邑也待封王之子弟如
 礼运云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又周礼有都宗人家
 宗人祭祀皆致福于王是也但王之子弟有同母异
 母亲疏之异亲宠者封之与三公同平常者与六卿
 同疏远者与大夫同故有三等之差也案周礼三公
 虽无正职犹列于官参六卿之事故司徒云乡老二
 乡则公一人三孤则不列于官故云无职但佐公论
 道在朝在家其事一等虽退致仕犹可就而谋事故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WYG0117-0522c.png
 无致事之副名山大泽畿外列土诸侯有封建之义
 故云不以封畿内之臣既不世位有朌赐之义故云
 不以朌亦为与民共财不障管也民取其财物亦入
 之玉府周礼山虞泽虞所掌是也其馀以禄士以为
 閒田者谓九十三国之馀则下文云其馀方百里者
 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是也以九十三国封公卿
 大夫故此特云以禄士者谓无地之士给之地以当
 其禄不得为采邑也其实公卿之子父死之后既不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WYG0117-0522d.png
 世爵得食父禄故下文云大夫不世爵未赐爵视天
 子之元士以君其国则此禄士包之也其不封公卿
 大夫及禄士之外并为閒田则周礼之公邑也不云
 附庸者以县内无附庸也畿外诸侯有大功德始有
 附庸故閒田少畿内每须朌赐故閒田多依周礼閒
 田自二百里之外以至五百里其大夫则于二百里
 为采地卿则于三百里为采地公则于五百里为采
 地故载师云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WYG0117-0523a.png
 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是也未
 知殷制如何其周之畿内采邑大小未闻则郑注小
 司徒云百里之国凡四都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二十
 五里之国凡四甸是谓畿内大国百里次国五十里
 小国二十五里也又注大司徒云畿内之制未闻盖
 亦疑而未定耳
 长乐陈氏曰周官有在乡之县有在遂之县有采邑
 之县有閒田之县故王畿谓之县县内方百里之国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WYG0117-0523b.png
 九三公所视公侯之地也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卿
 所视伯之地也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大夫所视子
 男之地也公卿大夫不谓之采邑而谓之国者人臣
 谨度以事上则全于臣道制节以御下则兼于君道
 自臣道而言之虽国亦谓之家孟子千乘称家是也
 自君道而言之虽邑亦谓之国此采邑称国是也
 又礼书曰周礼载师宅田任近郊之地家邑小都大
 都之田乃在三百里至五百里之地以近而狭者禄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WYG0117-0523c.png
 致仕之臣远而广者禄公卿大夫及子弟则是致仕
 之臣其禄少公卿大夫及子弟其禄多也郑氏谓三
 等采邑皆有致仕之田与公卿大夫子弟地相埒恐
 先王之法不然
 马氏曰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天子之畿内不千
 里则不足以待诸侯盖本大而末小然后可是犹身
 之运臂臂之使指此强干弱枝之意也天子之县内
 千里而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之国九此公之国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WYG0117-0523d.png
 也方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此卿之国也方五十里
 之国六十有三此大夫之国也方百里之国九为方
 百里者九也方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为方百里者
 十有奇也方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为方百里者十
 五有奇也封百里之国为方百里者九则犹馀方百
 里者九十一也又封方七十里之国为方百里者十
 有奇则犹馀方百里者八十有奇也又封方五十里
 之国为方百里者十五有奇则犹馀方百里者六十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WYG0117-0524a.png
 四有奇也合九十三国而计之则封地方百里者四
 十五有奇则馀方百里者六十四有奇方十里者九
 十六有奇则以为禄士閒田
 山阴陆氏曰周官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公所受地在
 焉以小都之田任县地卿所受地在焉以家邑之田
 任稍地大夫所受地在焉王制所谓县内举中言之
 也然则以公邑之田任甸地元士于此受地可知凡
 此其大凡也其地有馀有不足盖有通法存焉虽卿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WYG0117-0524b.png
 或在畺地虽大夫或在县地取足于封而已
 庐陵胡氏曰案诗玄鸟篇云邦畿千里周官职方云
 千里曰王畿殷周皆称畿不言县故郑以为夏制案
 月令云百县岂亦夏制乎要之畿县皆通称王制大
 概通论三代地制尔先儒乃云夏禹之初有四百国
 末世地减汤承夏末制为九十三国故与四百国不
 同此盖附会郑说也究经意大约记先代之制不必
 指言其代也县内大国九三公之田三馀六以待朌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WYG0117-0524c.png
 赐三公之有功者亦或待王之别有所封尔次国二
 十一卿之田六馀十五以待朌赐卿之有功者亦或
 待王之别有所封尔小国六十三大夫之田二十七
 馀三十六以待朌赐大夫之有功者亦或待王之别
 有所封尔故下云名山大泽不以朌则知此九十三
 国不尽为公卿大夫之田盖待上别有所朌也郑乃
 云为有致仕者副之又其馀以待封王之子弟于经
 何以见之且公卿大夫在位则有定员若致仕则或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WYG0117-0524d.png
 多或少岂有定数今云公之致仕者三卿之致仕者
 六大夫之致仕者二十七限以员数恐非通论今所
 不取也
 永嘉徐氏曰天子县内亦百个百里是方万里十万
 里地除了封百里之国九是方九百里为九千里地
 剩了方九千一百里是九万一千里更将方千二十
 九里封二十一个七十里之国总前方千九百二十
 九里是一万九千二百九十里剩方八万七百一十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WYG0117-0525a.png
 里又将方千五百七十五里封六十三个五十里之
 国总前方三千五百有四里是三万五千四十里剩
 方六千四百九十六里是馀六万四千九百六十里
 作禄士閒田 又曰古者金玉之所掌皆出于王官
 而侯国不得擅而有也关讥之所禁皆归之公上而
 侯国不得擅而私也是以名山大泽畿外不以封列
 土之诸侯畿内不以颁禄仕之王臣皆天子使吏治
 之而纳其贡税故也虽领于王官而富实藏于郡国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WYG0117-0525b.png
 财虽同于王民而利实归之公上诸侯自食田税之
 外馀不敢过而问焉盖先王不以封之之意所以抑
 制其强而防闲其侈心也考之周官凡山泽之数司
 书掌之以计吏治山泽之赋大府掌之以待丧纪九
 州之川泽山薮职方氏实掌天下之图而诸侯无所
 𨽻焉至于伯禽侯于东鲁而锡之山川乃天子之加
 赐是固异恩而非可以例观也又谓周制山林川泽
 有虞衡之官为之厉禁若专利于上则无遗利在民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WYG0117-0525c.png
 矣考之山虞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则未尝不与民
 共之而有司徒禁其不使戕贼而已泽虞则使人守
 其财物以时入于玉府则实为民守之而王官时以
 其职入于王而已推本先王领于王臣之意盖使侯
 国不得以障管云尔非不与民共财也周德既衰凡
 王国之所恃者诸侯皆得专利之齐斡山海之藏晏
 子告齐侯以山泽各有所守不可为也是犹知守王
 法者至于桃林之塞古函谷也而晋实守之郇瑕之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WYG0117-0525d.png
 地古解池也而晋实有之凡天子之塞邑皆不领于
 王官而惟私意是取春秋之作于郑不系虎牢于卫
 不系楚丘其类非一盖所以别异天子之重地而侯
 国不得擅而兼之也自秦殚天下之财归之公上凡
 山泽陂池之赋皆为天子之私藏而汉制属之少府
 以供养然初制疏阔山海之在吴者得以铸钱煮盐
 而因以成七国之祸至于武帝之世凡五岳尽在天
 子之郡而不𨽻侯国而郡国亦置盐铁官以𨽻司徒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WYG0117-0526a.png
 凡郡有川泽之处皆置吏掌之诸侯惟食租税而已
 是虽抑制诸侯之强而先王不尽利以遗民之意盖
 荡然不复存矣
 严陵方氏曰天子之元士视附庸故于外则曰其馀
 以附庸于内则曰其馀以禄士以为閒田者益诸侯
 以地则取之于此削诸侯以地则归之于此盖削不
 常有也其视封朌之田为閒而无事故谓之閒田左
 氏传所谓宋郑之閒有隙地者是也閒田内外之所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WYG0117-0526b.png
 同也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郑氏谓赏地赏田也盖
 有赏亦宜有罚则益削之法亦若外诸侯可知畿内
 之采地亦谓之国者以其广狭视诸侯而又使家臣
 以治之是以谓之国也故公卿大夫又谓之内诸侯
 者以此
 延平周氏曰封以土言朌以恩言禄士元士之采邑
 也故继之以天子之元士不与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WYG0117-0526c.png

 郑氏曰不与不在数中也春秋传曰禹会诸侯于涂
 山执玉帛者万国言执玉帛则是唯谓中国耳中国
 而言万国则是诸侯之地有方百里有方七十里有
 方五十里者禹承尧舜而然矣要服之内地方七千
 里乃能容之夏末既衰夷狄内侵诸侯相并土地减
 国数少殷汤承之更制中国方三千里之界亦分为
 九州而建此千七百七十三国焉周公复唐虞之旧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WYG0117-0526d.png
 域分其五服为九其要服之内亦方七千里而因殷
 诸侯之数广其土增其爵耳孝经说曰周千八百诸
 侯布列五千里内此文改周之法关盛衰之中三七
 之间以为说也
 孔氏曰此一节总明殷之畿内畿外国数之法前文
 云凡四海之内明殷之畿外诸侯次经云天子县内
 明殷之畿内国数此经总明畿内外也郑引春秋传
 哀七年左传文知中国执玉帛者觐礼诸侯享王璧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WYG0117-0527a.png
 以帛是执玉帛也案大行人侯甸男采卫要各以其
 服贡物下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各以贵宝为挚郑
 注贵宝若白狼白鹿是夷狄不执玉帛也言万国有
 方百里方七十里方五十里者以周之大国方五百
 里而下则不得有万国案万国之数郑注皋陶谟尧
 初制五服禹所弼每服五百里故始有百里之封焉
 犹用要服之内为九州州立十二人为诸侯师盖百
 国一师则州十有二师则每州千二百国也八州九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WYG0117-0527b.png
 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畿内盖禹因治水之后德
 化渐大故中国更广而有万国也言要服之内地方
 七千里者案尚书咎繇谟注禹弼成五服去王城五
 百里曰甸服其弼当侯服去王城千里其外五百里
 为侯服当甸服去王城一千五百里其弼当男服去
 王城二千里又其外五百里为绥服当采服去王城
 二千五百里其弼当卫服去王城三千里又其外五
 百里为要服与周要服相当去王城三千五百里四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WYG0117-0527c.png
 面相距为七千里是九州之内也必知王制之文为
 殷制者正以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之国与周不同又
 千七百七十三国与禹万国数复异又虞夏及周皆
 曰牧此经称伯故知大略皆据殷而言也言周公复
 唐虞旧域谓治水之后旧域也案周礼职方云方千
 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曰甸服又
 其外曰男服又其外曰采服又其外曰卫服又其外
 曰蛮服又其外曰夷服又其外曰镇服又其外曰藩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WYG0117-0527d.png
 服皆方五百里蛮服则要服是分其五服为九而要
 服之内方七千里也云周因殷诸侯之数者案洛诰
 传云天下诸侯来进受命于周者千七百七十三诸
 侯与此数同云广其土者大司徒公五百里侯四百
 里与此公侯不同也云增其爵者殷爵三等周爵五
 等引孝经说谓孝经纬文千八百国者举成数其实
 亦千七百七十三诸侯也云此文即孝经纬文改周
 之法谓改周盛时之法盛谓地方七千里衰谓地方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WYG0117-0528a.png
 三千里故云关盛衰之中三七之间也
 李氏曰禹自平水土之后天下方五千里自王城之
 外五百里甸服即所谓邦畿千里也五百里侯服五
 百里绥服此禹九州之地方三千里也外五百里要
 服五百里荒服此天下方五千里也故云弼成五服
 至于五千殷之有天下亦曰缵禹旧服而已及周公
 斥大九州以夏之要服为蛮服而九州之地始方三
 千五百里矣而九服之地亦不过于五千里盖禹贡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WYG0117-0528b.png
 言其面周官言其方于面为五百里则于方为千里
 故禹贡所谓五百里甸服者即周千里之王畿也此
 以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未必皆实数也故春秋之
 世见于经者九十馀国而吴楚与焉疑其无如是之
 多也(此说与前经叶氏互/相发明故并录之)
 庐陵胡氏曰此经总明畿内畿外大计地方三千里
 畿外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八州千六百八十国并畿
 内九十三国计千七百七十三国下云方百里者六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WYG0117-0528c.png
 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则天子之元士也下又云其
 馀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则诸侯之附庸也不
 在千七百七十三国之数故云不与郑谓禹承尧舜
 有万国是则然矣谓汤承夏末之后亦分九州建此
 千七百七十三国似未然也且郑必以此为殷制然
 下云天子七庙及杂论虞夏殷周四代之制岂专据
 殷哉又洛诰传云天下诸侯来进受命于周退见文
 武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又孝经说曰周千八百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WYG0117-0528d.png
 诸侯布列五千里内又异义公羊说殷三千诸侯周
 千八百诸侯则周制正与此千七百七十三国之数
 合郑不据周而据殷何也且孝经纬及异义公羊说
 固不足尽信今案书武王伐纣三分有二八百诸侯
 则殷诸侯千二百耳与此国数亦自不合郑又援孝
 经纬不经之书以为据今所不取
 马氏曰不与者在数之外也凡四海之内九州州二
 百一十国兼天子之县内合而计之则千七百七十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WYG0117-0529a.png
 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郑氏以为禹会
 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其说非也夫号物之数
 谓之万万盈数也书曰表正万邦此言殷也诗曰绥
 万邦此言周也则是殷周之时皆万国何独于夏而
 已夫自尧舜之后其土地之广必至于七千里然后
 能容之而又以谓中国方三千里者为殷之衰时方
 五千里者为武王灭殷之初其意疑于关盛衰之中
 而以三七之间为说盖非是也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WYG0117-0529b.png
 长乐刘氏曰天下虽广贤才不多求其六德六行六
 艺具备而能饬已用中于民固亦难其人矣则千有
 七百国皆得其贤斯为至治焉是以文武积世累功
 建乡三物以教士民施之于政所以模范其俗也是
 以立属连卒州之法互相纪纲上至于天子则分天
 下以属二伯者欲一其道德以同天下之风俗盖千
 有七百之国未必皆得其人所以然也
 延平周氏曰于县内既言五十里之国而反谓元士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WYG0117-0529c.png
 不与者盖五十里之国皆斥王子弟而言也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
 郑氏曰谓此地之田税所给也官谓其文书财用也
 御谓衣食
 孔氏曰此一节论畿内千里之地田税所共给之事
 百里之内谓去王城百里四面相距则五百里千里
 之内谓四面相距为千里去王城四面五百里二者
 相互云田税所给恐是周礼口率出泉然周礼大府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WYG0117-0529d.png
 九赋之泉则口率出泉各有所用也官是官府所须
 故为文书财用御是进御所须故为衣食但官是卑
 亵故用近物御为尊重故用远物此为殷法也
 长乐刘氏曰王城之外各以百里是为方百里者四
 而六乡六遂在其内矣官谓王国所禄之士大夫也
 御谓王之卿掌其政教以御天下之诸侯者也言百
 里之内不取以为己利也专以养乡遂之民而教以
 三物拔其贤能以共王官用起政教以倡天下者也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WYG0117-0530a.png
 千里之内不取以为己利也专以养天下之大贤大
 能用为王之公卿上大夫以典其六卿之治所以御
 八州诸侯以为治者也
 严陵方氏曰以百里所出之少资百官之所共疑若
 不足然卑者所称不为不足以千里所出之多为一
 人之御疑若有馀然尊者所称不为有馀且以其近
 者与人则欲其易给而无劳以其远者奉己则欲其
 难致而有节百里之内非不以为御也要之以共官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WYG0117-0530b.png
 为主尔千里之内非不以共官也要之以为御为主
 尔御者以卑御尊之称尊莫尊于天子也故凡天子
 所用之物皆谓之御焉亦见曲礼琴瑟不御解
 马氏曰官者官爵之所用而其用轻故取百里以近
 地之所出者给之御者天子之所用而其用重故取
 千里以远地之所出者给之百里之内去王城五十
 里而四面相距则百里也千里之内去王城五百里
 而四面相距则千里也孔颖达以为百里去王城百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WYG0117-0530c.png
 里相距为二百里千里之内去王城五百里相距为
 千里其说自相戾也
 山阴陆氏曰官官府所用御御府所用御府天子所
 御者也百里之内以共官若禹贡百里赋纳总千里
 之内以为御若禹贡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孔氏谓所
 纳精者少粗者多
 石林叶氏曰官者天子宗庙社稷宾客燕享有司所
 供也御者乘舆服膳匪颁赐予王所用也君子廉于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WYG0117-0530d.png
 奉己严于事神人故有司所供主在百里之内王所
 用主在千里之内犹之家造以祭器为先牺赋为次
 养器为后皆以奉己为非急也
 长乐陈氏曰周官大府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邦
 中之赋以待宾客四郊之赋以待稍秣家削之赋以
 待匪颁邦甸之赋以待工事邦县之赋以待币帛邦
 都之赋以待祭祀山泽之赋以待丧纪或以其地之
 所便或以其地之所宜或以其类之所从然皆未尝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WYG0117-0531a.png
 以远物待乎近以近物待乎远岂以近者供官远者
 为御乎又大宰之制国用必合王府之财为之调度
 乃可岂官府之所供止于百里膳服之御必千里乎
 刘氏(孟冶/)曰天子之官有六大五官六府之众又有
 府史胥徒之属百里之内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不可
 多得也若不足以供百官之求天子之奉有大府以
 掌九赋九功之贰若颁财以式法授之司会以八法
 八则均节邦之财用司书以八法八则周知出入百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WYG0117-0531b.png
 物又有宰夫职内之所稽职岁职币之所考若有常
 限也百里之内何其薄千里之内何其厚邪盖君尊
 如天不厚其奉何以见天子之尊臣卑如地不薄其
 利何以表臣下之卑一尊一卑一厚一薄盖有不可
 得而易者矣
 临川王氏曰此一说亦不知是何时于他经亦不见
 其有此恐于事亦难如此盖当合王府之财而通其
 调乃可也已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WYG0117-0531c.png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
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
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
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
二伯
 郑氏曰属连卒州犹聚也伯帅正亦长也凡长皆因
 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老谓上
 公周礼曰九命作伯春秋传曰自陜以东周公主之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WYG0117-0531d.png
 自陜以西召公主之
 孔氏曰此一节论千里之外设方伯及连帅卒正兼
 二伯之事属是系属连是连接卒是卒伍州是聚居
 故郑总云聚也伯帅正俱是长但异其名既长诸侯
 非贤不可故因其州内贤侯为之非州外别取州牧
 也舜典曰觐四岳群牧又云咨十有二牧左传宣三
 年云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周礼大宰建其牧故
 郑云虞夏及周皆曰牧也郑荅张逸云畿内之州不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WYG0117-0532a.png
 置伯有乡遂之吏主之伯即牧也故周礼大宰云施
 典于邦国建其牧立其监是畿外邦国有牧畿内不
 置故有八伯也注引周礼大宗伯职文春秋传隐五
 年公羊传文
 临川王氏曰千里之外设方伯方伯连帅固宜有之
 五国十国三十国亦宜或然也但州必二百一十国
 恐不必然也
 长乐陈氏曰古之官有常名有异名内而为比长闾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WYG0117-0532b.png
 师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此常名也及任以师田之
 事则为军将师帅旅师卒长两司马公司马此异名
 也外而为公侯伯子男此常名也及寓以连属之法
 则为属长连帅卒正州伯此异名也属则系其人连
 则结其众以其民之众足以禦卒然之变故谓之卒
 以其地之广有以达于重川之远故谓之州属有长
 则足以长五国而已未足以率十国之众故连有帅
 帅足以率十国而已未足以正三十国之众故卒有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WYG0117-0532c.png
 正正足以正三十国而已未足以长二百一十国故
 州有伯则为人长者才也帅人者智也正人者义也
 长人者仁也易曰体仁足以长人则外之八伯内之
 二伯皆以其能体仁故也盖王者有分土无分民建
 万国所以分其土亲诸侯所以合其人不分其土则
 其守不专不合其人则其势不一王制言凡九州千
 七百七十三国分其土也继之以方伯连帅之法合
 其人也周官大司马比小事大以和邦国职方氏凡
卷二十六 第 23b 页 WYG0117-0532d.png
 邦国大小相维者此也古者什五之法于州乡则联
 其民于师田则联其徒于宿卫则联其官故能以中
 国为一人而无内患为属连卒州以联其国为长帅
 正伯以联其人故能以天下为一家而无外虞然不
 惟其官惟其人则法行而事举诗曰四国有王郇伯
 劳之是也非其人则法虽存而事废诗序曰卫侯不
 能修方伯连帅之职公羊传曰下无贤方伯是也方
 伯连帅之职周道也故书与周礼伯皆称牧者盖自
卷二十六 第 24a 页 WYG0117-0533a.png
 内言之则屈于二伯故称牧周官大宗伯八命作牧
 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是也自外言之则
 伸于诸侯故称伯王制谓方伯之国是也虞十二州
 则十二牧夏九牧周九州则九伯而王制言八州八
 伯则王畿之内不建伯焉郑氏以为殷制是也然周
 牧伯之名见于经传多矣连帅特见于诗序若夫五
 国之属于经无闻左传曰晋侯享公公请属鄫岂周
 所谓连属欤公羊传曰自陜以东周公主之自陜以
卷二十六 第 24b 页 WYG0117-0533b.png
 西召公主之书曰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太保
 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此所谓九命作伯者也与殷
 所谓天子之老二人一矣周有九伯则畿内盖亦设
 牧而大宰言施典于邦国设其牧者以牧之所设主
 为邦国故也(礼书/)
 延平周氏曰方州以地言属连以人言卒以兵言方
 伯长于一方者也属长长其所属者也连者结其众
 帅者率以身其兵足当卒然之变而为其所取正者
卷二十六 第 25a 页 WYG0117-0533c.png
 故曰卒正其地达乎远外而为之长者故曰州伯老
 者有成德而人之所承事者也二伯者有成德而又
 天子之所承事者也故曰天子之老
 严陵方氏曰方伯即州伯也王畿居中八州居外各
 设一方伯焉长言其足以长人也所谓比长之长亦
 若是尔帅言所帅者众非特长之而已所谓师帅之
 帅亦若是尔正言正于一而止非特帅之而已所谓
 党正之正亦若是尔伯亦长也必谓之伯则以成德
卷二十六 第 25b 页 WYG0117-0533d.png
 称之以其为一州之长非成德不足以当之故也所
 谓宗伯之伯亦若是尔夫能长人然后能帅众能帅
 众然后能正于一能正于一然后其德成焉故其序
 如此正也帅也长也盖八伯之属也八伯又二伯之
 属也故曰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然二
 伯又谓之老者以其居人臣之极位不特贵乎有其
 德又贵乎有其年故也国有国老乡有乡老皆以是
 而已曲礼言其自称亦曰天子之老者盖自称则其
卷二十六 第 26a 页 WYG0117-0534a.png
 义如彼人称之则其义如此二伯以八伯为之属亦
 止称伯者犹之天子诸侯通谓之君而天子则又为
 诸侯之君也亦见曲礼五官之长九州之长解天下
 九州止于八州有伯者以畿内王所自治故不设伯
 也管仲又言五侯九伯者以于九州之诸侯为长故
 曰九耳不必九人亦犹百揆称百四岳称四而已明
 堂位谓之九采左氏传谓之九牧皆以是也
 马氏曰天子之畿外则有公侯伯子男之异畿内则
卷二十六 第 26b 页 WYG0117-0534b.png
 有公卿大夫之别其内外已备而千里之外则又设
 方伯属长连帅卒正州伯至于伯则已极矣而属于
 天子之老盖先王之盛时上下有以相维然后可以
 至于长久连与属有相维之意也卒与州有相聚之
 意也
 山阴陆氏曰五国以为属属以官之六属制名言大
 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也十国以为连连以联制
 名言以授邦职以役国事如联也三十国以为卒卒
卷二十六 第 27a 页 WYG0117-0534c.png
 以卒制名言以比追胥以令贡赋如卒也长之以仁
 故属有长帅之以智故连有帅正之以义故卒有正
 至伯则于一州为长其仁可知也其智与义亦可知
 也彼正以下吾驱之而已是故或谓之牧若二伯又
 有大于此者焉能充此任者其殆圣矣乎周公是也
 召公犹有惭德八州八伯盖天子之县内不在此数
 郑氏荅张逸问云畿内之州不置伯误矣书曰咨十
 有二牧然王制九州而八伯者以方称二十一十国
卷二十六 第 27b 页 WYG0117-0534d.png
 以为州州有伯天子之县内不可以入此数也天子
 之县内凡九十三国
 庐陵胡氏曰属联连比卒伍州聚也据左氏州牧得
 征五侯九伯则知周制牧下有二伯侯得为之故诗
 旄丘责卫伯也卫是侯爵而为州伯若伯之贤者亦
 进为牧故周礼宗伯八命作牧谓侯伯有功德者加
 命得专征伐为牧也郑乃云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
 周皆曰牧今案书觐四岳群牧是虞称牧也左氏宣
卷二十六 第 28a 页 WYG0117-0535a.png
 三年云夏贡金九牧是夏称牧也大宰云施典于邦
 国建其牧是周称牧也然虞虽称牧而书传云唯元
 祀巡四岳八伯则亦称伯周虽称牧而郑荅张逸云
 周官畿内之州不置伯牧即伯也则亦称伯今谓殷
 独称伯虞夏周皆称牧不称伯者非也
 永嘉徐氏曰先王众建诸侯而设方伯连帅之职或
 以子男附庸之属不能专达于天子故贡赋朝聘之
 数悉使之听命于牧伯此特其一节耳夫先王举天
卷二十六 第 28b 页 WYG0117-0535b.png
 下以封建诸侯而阙然无所纪纲于其间则强弱有
 以相吞而大小无以相维甚非经久长治之策也盖
 方伯连帅之设所谓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
 为不可拔者也其所系亦大矣自黄帝置左右大监
 监于大国而二伯之职肇端于此尧时羲和掌天地
 之官三公为之实为二伯(羲伯司东凡南方事皆配/之和伯司西凡北方事皆)
 (配/之)殷制大而二伯小而八伯绳牵丝联相维而不乱
 文王尝为殷西伯矣至周之盛时天下诸侯无虑千
卷二十六 第 29a 页 WYG0117-0535c.png
 八百国周召为东西伯分陜而主之大公封于齐亦
 受五侯九伯专征之命书载顾命毕公大保率东西
 诸侯以入至于蔡仲管叔监牧荆豫(荆州牧蔡仲/豫州牧管叔)
 陈毕公迭居东郊则大为二伯小为八伯咸出于天
 子之命以统天下之诸侯方伯连帅设于下而礼乐
 征伐出于上此先王封建之大权也宣王中兴此制
 未泯韩侯在韩召虎在淮申伯在荆方叔在齐布在
 诸侯以统万国复古之业于是乎在延及平王遂无
卷二十六 第 29b 页 WYG0117-0535d.png
 意于纪纲而王制隳坏牧伯弛职东迁之变唯晋郑
 二国是依而方伯连帅未闻有定王者矣向使平王
 因是二国以振牧伯之任则诸侯尚可为也奈何以
 文侯之贤而归之于国以郑伯之功而乃夺之政则
 周之事权于是去矣自是转相吞灭莫能统纪春秋
 之际可得而考者百有七十馀国而已由是观之方
 伯之设所系岂不重欤尝论春秋之初齐僖卫宣虽
 太公唐叔之后当时未尝见其受命而以牧伯之事
卷二十六 第 30a 页 WYG0117-0536a.png
 考之经传齐僖公自以为东州之小伯(齐东州之/侯出国语)
 黎之臣子亦以方伯连帅之职责卫宣公蒲之役二
 国又自相推许而春秋亦记曰胥命(桓三/年)然则诸侯
 莫适所主而望大国之安靖周室既不以为意齐侯
 自见为牧伯之后而取方伯连帅之权而因以为利
 耳当是时中国盖多故矣此盖其始变也未几齐桓
 晋文踵其馀迹而牧伯之事始大放肆不出于王命
 而强大得以专行于弱小矣虽然王使召伯赐齐侯
卷二十六 第 30b 页 WYG0117-0536b.png
 以侯伯之命(庄二十/七年)是犹有待于王之命也晋文致
 天王于践土而策命诸侯为侯伯君子以为何异于
 要而取之也况于二公之身其亲所屠灭者甚众方
 之古牧伯比小事大之义果何如哉又其甚也郤犨
 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成十/六年)将以帅诸侯而使其
 大夫主之安在其为宗诸侯也至秦人废侯置守其
 势之所激有自来矣汉初相国下诸侯王御史执法
 下郡守(相国主国/御史主郡)三公分置郡国于时未置刺史也
卷二十六 第 31a 页 WYG0117-0536c.png
 自武帝置十三刺史古牧伯之任也西京之制御史
 所上案章先下三公参决然后有所黜退此犹有八
 伯属于天子之老二人之意中兴以来矫枉过直刺
 史劾奏不关三府直行退免是时朱浮深以为不然
 夫惟考于先王设方伯之意与夫春秋霸主擅权之
 故以及于汉人刺史轻重之由可以论世变矣
 眉山孙氏曰或问周召相成王为左右岂置诸左右
 以为近辅如阿衡之左右商王傅说之辅相高宗邪
卷二十六 第 31b 页 WYG0117-0536d.png
 抑为左右丞相之官如秦之斯与去疾汉之勃与平
 也曰是皆不然王制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
 右曰二伯周召相成王为左右则为二伯者也何以
 明之乐记说大武之乐象武王之功五成而分周公
 左召公右是举其分陜之治也二公当分陜之日实
 为二伯以相武王及武王崩周公摄政行天子事则
 七年之中二伯之任宜乎其缺及成王即政周公复
 辟仍与召公同为二伯是以孔子书之曰相成王为
卷二十六 第 32a 页 WYG0117-0537a.png
 左右盖周公为东伯而召公为西伯也所以知其然
 者毕命载毕公代周公为太师为东伯可推以见也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而太保率西
 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夫天
 子南面向明而治太保入应门左则在天子之右西
 方诸侯之伯也毕公入应门右则在天子之左东方
 诸侯之伯也东西二伯相天子为左右经传甚明特
 学者考究未之详也公羊传曰天子三公者何天子
卷二十六 第 32b 页 WYG0117-0537b.png
 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陜而东周公主之自
 陜而西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公羊氏此言亦所以
 论中分天下之二伯也而三代之际固有天子之相
 而不为三公者焉公羊但见三公之官不必备而中
 分天下之二伯多有兼三公者故取三公二伯而并
 言之所谓天子之相则何以三意谓上公虽有三而
 天子之相则何必以三也特有二伯而已因以周召
 分陜而实其说夫三公自三公也二伯自二伯也而
卷二十六 第 33a 页 WYG0117-0537c.png
 公羊并之以为一此其说既已不通又谓二伯为相
 而一相处乎内彼徒见周召分陜之时周公处乎内
 而召公处乎外所谓召伯之教明于南国是也周召
 相成王为左右之时召公处乎内而周公处乎外所
 谓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是也遂立一定之
 论而曰一相处乎内殊不知召公毕公为二伯以相
 康王之时召公为冢宰毕公为司马曷尝不并立于
 王朝乎至康王十有二年命毕公保釐东郊以代君
卷二十六 第 33b 页 WYG0117-0537d.png
 陈于是毕公处乎外而于周公之薨已代为东伯则
 为二伯亦久矣安可谓二伯止有一相处乎内此予
 所以论公羊之说稽考不明不足为信者此也 又
 曰或问舜命九官以伯禹宅百揆伯益作朕虞伯夷
 典三礼孔安国傅谓禹为崇伯于益不言臣名而于
 伯夷以为臣名是三者之义果何如邪荅曰禹代鲧
 为崇伯入为司空故曰伯禹盖以谥配爵追书于虞
 朝之称也益者大临之别名也兼字而称谓之伯益
卷二十六 第 34a 页 WYG0117-0538a.png
 又谓之伯翳音相近而混乱也若夫伯夷之称伯则
 又非爵非字盖官也案书大传载尧之事自羲和死
 后分置八伯而伯夷居第一为阳伯是舜未命官之
 前伯夷已为八伯之官矣及命官之际四岳举伯夷
 以典礼而帝舜为之不名独曰咨伯汝作秩宗史述
 其辞逊亦曰伯拜稽首让于夔龙与众臣异皆举其
 官也周礼六卿春官谓之宗伯制名之义盖取诸秩
 宗与阳伯焉且伯之为义其事有四惟公侯伯子男
卷二十六 第 34b 页 WYG0117-0538b.png
 之伯所不必论而至于东西二伯之伯方伯连帅之
 伯以谥配字之伯则虽明智之士犹有所误而况于
 后生晚学稽考之不详者邪王制分天下以为左右
 曰二伯则东西二伯之伯也王制二百一十国以为
 州州有伯则方伯连帅之伯也臧僖伯臧哀伯士文
 伯士景伯之类则以谥配字之伯也
 刘氏(孟冶/)曰古者内外相维大小相属天下虽远犹
 一身焉上有所为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无有偏而
卷二十六 第 35a 页 WYG0117-0538c.png
 不举之患者属长连帅卒正处之有条而不紊也故
 内之公卿则尽赞襄之力济济而相逊外之诸侯则
 尽藩捍之力皇皇而不怠皆上下相绳之法井井有
 序如此方伯即州伯也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
 者即千里之方伯是也属取其有统属之义连取其
 相联比之义卒取其能率众之义此计八州伯正帅
 长之数言之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即天子五官之长
 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是也既取其德又取其年
卷二十六 第 35b 页 WYG0117-0538d.png
 故以老称之虽然属长连帅卒正属之八伯八伯又
 属之二伯要之二伯以岁之成质于天子虽所以总
 天下之大权亦非二伯所敢专也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郑氏曰甸谓服治田出榖税曰采九州之内地取其
 美物以当榖税也曰流谓九州之外也夷狄流移或
 贡或不禹贡荒服之外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孔氏曰此一节总论畿内畿外九州治田及采取美
卷二十六 第 36a 页 WYG0117-0539a.png
 物并九州之外或贡或不之事案禹贡五百里曰甸
 服下又云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及秸粟米之等
 是甸为治田也千里之外谓规方千里之外若于王
 城五百里之外以殷制言之中国方三千里耳采取
 美物故言曰采周则王畿之外面别三千里采取美
 物则大行人六服所贡物是也流谓九州之外殷则
 面别千五百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内谓之流周三
 千五百里之外五千里之内为流也
卷二十六 第 36b 页 WYG0117-0539b.png
 延平周氏曰千里之内曰甸即五百里甸服也千里
 言其方五百里言其面于侯服言采则见荒服之有
 蛮也于荒服言流则见侯服之有诸侯也
 长乐陈氏曰甸则禹贡所谓甸服也采则禹贡所谓
 侯服之百里采也流则禹贡所谓荒服之二百里流
 也甸者王之所自治也采者于此有采地公卿大夫
 与王子弟所有是也流者流罪人于此也侯服近故
 举其内者则凡服之在内者可知荒服远故举其外
卷二十六 第 37a 页 WYG0117-0539c.png
 者则凡服之在外者可知周官大司马千里曰国畿
 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以至甸男采卫蛮夷镇蕃为
 九服其大槩或与禹贡同唯蕃畿则在禹贡之外矣
 尚书之于六服或言侯甸而不及采男卫或言侯甸
 男卫而不及采与此言甸采流同
 清江刘氏曰此据绥服居中而言内千里外千里则
 五服可知采亦当作蔡声误也
 马氏曰流者言其或贡或不流移之无常也天子治
卷二十六 第 37b 页 WYG0117-0539d.png
 近者详治远者略近则长之故服治田以出榖税取
 美物以当榖税皆责其赋之入也远则柔之故其或
 贡或不流移之无常而无所责焉然均是畿也而禹
 贡则有纳铚纳总粟米之异者亦有远近之节也均
 是采也而周官之于贡有祀嫔器币之异者亦有远
 近之差也均是流也而禹贡之荒服则有三百里蛮
 二百里流之辨者亦有轻重之意也
 李氏曰采于侯服为尤近流于荒服为极远九州举
卷二十六 第 38a 页 WYG0117-0540a.png
 内以见外四海举外以包内
 虙氏曰此正夏法也夏之五服而甸服则在王畿之
 内周之九服而甸服则在王畿之外此言千里之内
 曰甸千里之外曰流知其非周也然王制言甸采流
 而不言其馀者亦从閒之辞他无义理
 刘氏(孟冶/)曰规方千里之外谓之甸服去王城面五
 百里故曰千里之内甸服五百里之外有侯服侯服
 内之百里谓之采服侯服五百里外有绥服绥服五
卷二十六 第 38b 页 WYG0117-0540b.png
 百里外有要服要服五百里外有荒服荒服之内有
 流王制自千里之甸直言及于二千里之流盖言其
 自近及远皆天子化域之内无有不被其声教者尔
 眉山孙氏曰禹制天下为五服王畿与焉所谓侯绥
 要荒是也周公分天下为九畿而王畿不与九畿即
 九服也所谓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是也其夷镇蕃
 三服在九州之外世一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虽立
 是法而未尝责之盖来不拒去不追者也其蛮服在
卷二十六 第 39a 页 WYG0117-0540c.png
 五服之外亦谓之要服以要束为义即后世之羁縻
 也禹之五服相距为方五千里周之九服合王畿相
 距为方万里是周之地倍于禹岂周公变古之制而
 务广地邪非也四海九州山川地里万古不易特政
 教所加有远近而制有不同尔禹在尧时弼成五服
 其要荒二服亦在九州内而谓之要荒者是其君长
 未能自同于华夏之国故圣人亦不能以待中国之
 道待之也自虞夏以至商周天下之俗日趋于文昔
卷二十六 第 39b 页 WYG0117-0540d.png
 之要服荒服既革其蛮夷之习而自同于华夏之风
 礼乐制度合禀于王朝觐会同不失其节则圣人可
 不更为之制而进之于冕服采章之列邦国侯卫之
 閒邪曰采服曰卫服义盖如此其有未忘蛮夷之习
 者则亦以政教縻之而已此九州之地所以外迫四
 海之地所以在禹则为要荒二服在周则为采卫蛮
 三服也溯而上之禹之侯绥二服在周则为侯甸男
 三服也禹之甸服在周则为王畿也沿而下之周有
卷二十六 第 40a 页 WYG0117-0541a.png
 六服之外又有夷镇蕃之三服则以武王克商通道
 于九夷八蛮海外之国皆服王化故也或问曰五服
 之制凡五百里而为一服禹制与周制同也予谓禹
 之侯绥二服在周为侯甸男三服禹之要荒二服在
 周为采卫蛮三服岂古之地相距千里者在后世而
 相距千五百里邪何不相侔若是也应之曰里以步
 计而步有不等也王制云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
 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郑注云案礼周以十寸为尺
卷二十六 第 40b 页 WYG0117-0541b.png
 或言周尺八寸则步更为八八六十四寸以此计之
 古者百里当今百三十五里以王制及郑氏之言推
 之古之地相距千里者在后世当相距千三百五十
 里然则禹之甸服规方千里者王城在其中是四方
 各五百里也禹之五百里较周之五百里则羡百七
 十五里此甸服一方之所羡百七十有五合侯绥二
 服之所径千三百有五十是为千五百二十五里是
 以在周得为侯甸男之三服也又要荒二服之所径
卷二十六 第 41a 页 WYG0117-0541c.png
 在后世亦为千三百五十里而后世九州之界益广
 则所增奚止于百五十里是为千五百里有奇是以
 在周得为采卫蛮之三服也至于夷镇蕃之三服在
 九州之外非禹迹所及无庸论也由是言之禹之五
 服王畿与焉相距以为五千里而地不加少周之六
 服合以王畿相距为七千里而地不加多其制虽殊
 其地实一孰谓周公变古之制而广周地邪问者又
 曰夏周之制然矣有殷之时亦有五服之制乎应之
卷二十六 第 41b 页 WYG0117-0541d.png
 曰以传考之殷亦有五服特以五百里为一服祭公
 谋父谏穆王之语岂非殷制乎其言曰先王之制邦
 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
 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所
 谓甸服侯服因于夏礼也所谓宾服则周五服在其
 中也所谓要荒以四夷去中国远近为序也非殷五
 服谋父何以得是五者之名乎邦内甸服而诗云邦
 畿千里维民所止荒服者王而诗云自彼氐羌莫敢
卷二十六 第 42a 页 WYG0117-0542a.png
 不来王信矣其为殷制也王制所载曰甸曰采曰流
 是记殷制而不及五服也武成所称邦甸侯卫骏奔
 走亦谓殷畿内诸侯及宾服之君助祭于周也且祭
 公谋父周公之裔也举先王之制以谏其君宜若用
 周礼乃以王畿为甸服何也韦昭曰甸古名世俗所
 习也故周襄王谓晋文公曰昔我先王之制有天下
 规方千里以为甸服是也韦氏之说善矣而甸服实
 始于禹其由禹功万世永赖故欤商颂曰天命多辟
卷二十六 第 42b 页 WYG0117-0542b.png
 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是殷人责诸侯
 朝贡唯以禹绩为准周雅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
 方攸同皇王维辟是周人责四方之会同唯以禹绩
 为先也然则殷五服周六服皆大禹底绩之地而弼
 成五服之功故不可不取法于禹也
 
 
 礼记集说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