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 第 1a 页 WYG0713-032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四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严武备
   总论威武之道(上/)
易师之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程颐曰师为卦坤上坎下以二体言之地中有水为
卷一百十四 第 1b 页 WYG0713-0329b.png
 众聚之象以二卦之义言之内险外顺险道而以顺
 行师之义也以爻言之一阳而为众阴之主统众之
 象也比以一阳为众阴之主而在上君之象也师以
 一阳为众阴之主而在下将帅之象也地中有水水
 聚于地中为众聚之象故为师也君子观地中有水
 之象以容保其民畜聚其众也
 朱熹曰师兵众也下坎上坤坎险坤顺坎水坤地古
 者寓兵于农伏至险于大顺藏不测于至静之中水
卷一百十四 第 2a 页 WYG0713-0330a.png
 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故能养民则可以得众矣
  臣按先儒谓古者兵农合一居则为比闾族党之
  民役则为卒伍军旅之众容之畜之于无事之时
  而用之于有事之日此众即此民也容之则保爱
  而不伤畜之则聚处而不散有以容之故无事之
  时得以生养而自遂有以畜之则有事之时易于
  召集以相卫国家之有众亦犹土地之有险也地
  有险则人莫敢踰国有兵则人不敢犯然兵虽险
卷一百十四 第 2b 页 WYG0713-0330b.png
  而用之又必以顺焉不顺不动也
序卦曰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程颐曰人之类必相亲辅然后能安故既有众则必
 有所比比所以次师也
 吕祖谦曰师以二为主二将帅也以一阳而为众阴
 之所听命者比以五为主以一阳而为众阴之所亲
 辅者也比所以次师者言众虽听命于将帅而心当
 亲辅于君也
卷一百十四 第 3a 页 WYG0713-0330c.png
杂卦曰比乐师忧
 苏轼曰有亲则乐动众则忧
 余芑舒曰在上而得众故乐居下而任众故忧中天
 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比之乐也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师之忧也
  臣按师之为卦万世论行师之道皆不出乎此六
  爻之间凡军旅之用所谓出师驻师将兵将将与
  夫奉辞伐罪旋师班赏无所不有先儒谓虽后世
卷一百十四 第 3b 页 WYG0713-0330d.png
  兵书之繁不如师卦六爻之略且所论者王者之
  师比后世权谋之书奇正甚远为天下者制师以
  立武立武以卫国卫国以安民乌可舍此而他求
  哉
谦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
征不服也
 程颐曰富者众之所归惟财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
 尊而执谦顺以接于下众所归也故不富而能有其
卷一百十四 第 4a 页 WYG0713-0331a.png
 邻也邻近也不富而得人之亲也为人君而持谦顺
 天下所归心也然君道不可专尚谦柔必须威武相
 济然后能怀服天下故利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
 尽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征不服者征其文德谦
 逊所不能服者也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
 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谦之过也
 朱熹曰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谦者也故为不富而能
 以其邻之象盖从之者众矣犹有未服者则利以征
卷一百十四 第 4b 页 WYG0713-0331b.png
 之而于它事亦无不利
 杨万里曰征不服者不服而征不得已尔舜征苗不
 得已也汉武征匈奴岂不得已乎
  臣按征者正也下有不正上则正之下之人非有
  不正之事而上之人辄兴师以侵伐之则上已不
  正矣如正人何在上之人且谦柔和顺而下之人
  乃负固不服桀骜不驯其不正甚矣上之人专尚
  文德而不奋威武以正之则流于姑息失之宽纵
卷一百十四 第 5a 页 WYG0713-0331c.png
 乃谦之过非谦之益也又岂所谓称物平施者哉
豫利建侯行师
 程颐曰豫顺而动也豫之义所利在于建侯行师夫
 建侯树屏所以共安天下诸侯和顺则万民悦服兵
 师之兴众心和悦则顺从而有功故豫悦之道利于
 建侯行师也又上动而下顺诸侯从王师众顺令之
 象君万邦聚大众非和悦不能使之服从也
 朱熹曰豫和乐也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也又曰建侯
卷一百十四 第 5b 页 WYG0713-0331d.png
 行师顺动之大者
  臣按兵师之兴所以为民也兴师而民心不悦则
  其所行必非王者之师仁义之举也是以人君举
  事既揆之已复询之众众心和悦然后从而顺之
  苟有不悦必中止焉宁失势于他人不失心于已
  众
夬之彖曰夬扬于王庭孚(言信之在/中诚已也)(命众/之辞)有厉(危/也)
自邑(私邑/也)不利即(从/也)(尚武/也)利有攸往
卷一百十四 第 6a 页 WYG0713-0332a.png
 程颐曰小人方盛之时君子之道未胜安能显然以
 正道决去之故含晦俟时渐图消之之道今既小人
 衰微君子道盛当显行之于公朝使人明知善恶故
 云扬于王庭也君子之道虽长盛而不敢忘戒备故
 至诚以命众使知尚有危理焉以此之甚盛决彼之
 甚衰若易而无备则有不虞之悔是尚有危理必有
 戒惧之心则无患也圣人设戒之意深矣然君子之
 治小人以其不善也必以已之善道胜之故圣人诛
卷一百十四 第 6b 页 WYG0713-0332b.png
 乱必先修已舜之敷文德是也告自邑先自治也戎
 兵者彊武之事不利即戎谓不宜尚壮武也
 朱熹曰夬决也阳决阴也其决之也必正名其罪而
 尽诚以呼号其众相与合力然亦尚有危厉不可安
 肆又当先治其私而不可专尚威武则利有所往也
 皆戒之之辞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程颐曰内怀兢惕而外严诫号虽莫夜有兵戎亦可
卷一百十四 第 7a 页 WYG0713-0332c.png
 勿恤矣
  臣按先儒谓不利即戎与莫夜有戎相应莫夜有
  戎言小人常伺隙兴兵以寇君子不利即戎言君
  子不当专尚威力以胜小人盖君子之感小人固
  自有道若徒以力角力则君子未必有加于小人
  而适以败天下之事尔此圣人之所以深戒也然
  则所谓君子胜小人之道奈何曰君子之治小人
  以其不善也必以已之善道胜之养之以善而横
卷一百十四 第 7b 页 WYG0713-0332d.png
  逆自若也则含晦俟时以冀其机之可乘仗义执
  言以明其罪之所在布诚信以孚众心申号令以
  竦众听相与同心以除害协力以敌忾兢兢焉常
  存危厉之心不欺彼衰而遂安肆也业业焉益尽
  自治之道不恃已彊而事威武也内怀乎兢惕外
  严乎备戒虽有仓卒莫夜之戎亦无所忧矣夫
  然后以堂堂之陈正正之旗举无敌之师而加诸
  有罪之人夫何往而不成功哉苟或恣其一决之
卷一百十四 第 8a 页 WYG0713-0333a.png
  勇而求大快于吾心则非徒不能除其害而反有
  以致其大害矣圣人于夬之卦而丁宁深切如此
  其为君子谋至矣有天下者可不戒哉
萃之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程颐曰泽上于地为萃聚之象君子观萃聚以除治
 戎器用戒备于不虞凡物之萃则有不虞度之事故
 众聚则有争物聚则有夺大率既聚则多故矣故观
 萃象而戒也除谓简治也去弊恶也除而聚之所以
卷一百十四 第 8b 页 WYG0713-0333b.png
 戒不虞也
 朱熹曰除者修而聚之之谓又曰大凡物聚众盛处
 必有争故当预为之备如人少处必无争才人多少
 间便自有争所以当预为之防也
 丘富国曰天生五材谁能去兵用兵乱也去兵亦乱
 也君子当萃聚之世而除戎器非右武也特戒不虞
 而已如秦人之销锋镝唐末之议销兵则非谓之除
 戎器汉武席文景富庶之极至穷兵黩武以事四夷
卷一百十四 第 9a 页 WYG0713-0333c.png
 又岂戒不虞之义乎
  臣按民生于世犹泽在地中泽润乎地而不燥地
  容乎泽而不溢相与含容而不觉其为多也泽一
  出乎地上则日积月累其出也无穷尽其流也无
  归宿则必有奔放溃决之虞矣譬之民焉当夫国
  初民少之际有地足以容其居有田足以供其食
  以故彼此相安上下皆足安土而重迁惜身而保
  类驯致承平之后生齿日繁种类日多地狭而田
卷一百十四 第 9b 页 WYG0713-0333d.png
  不足以耕衣食不给于是起而相争相夺而有不
  虞度之事矣是以圣王随其时而为之制既为之
  足食以顺其生又为之足兵以防其变所谓足兵
  者不止戎器也而独以戎器言盖兵与农皆出于
  民农所以别于兵者以所执之器异也执耒耜痔
  钱镈者则谓之农手戈矛擐甲胄者则谓之兵其
  寔皆民也言器则人在其中矣大抵兵威之所以
  不振者由上之人狃于治安而不知戒也盖事久
卷一百十四 第 10a 页 WYG0713-0334a.png
  则必弊除其旧而新之则宿弊为之一新人聚则
  必散收其散而聚之则泮涣有所拘束夫然则事
  之可虞者皆不足虞矣窃惟我圣祖承元政废弛
  之后民俗凋弊之馀大振威武以立国内而畿甸
  外而边方设立卫所每卫五所每所千军错时郡
  邑之中以为民生之卫盖不待民生之萃聚而后
  戒其不虞也圣祖思患豫防之心远矣今承平百
  馀年生齿之繁比国初几千倍蓰而兵戎之众反
卷一百十四 第 10b 页 WYG0713-0334b.png
  不及什二三焉岂大易因萃象以除戎器戒不虞
  之义哉㐲惟圣明留心武事明敕所司通将洪武
  年间原设卫所军士队伍并见在数目以闻下执
  政大臣俾其详究军伍前后所以多寡之数必欲
  复祖宗之旧其道何繇或别有它策具疏备陈然
  后集议除其旧而新之收其散而聚之断断乎必
  有益于国必无损于民然后行之庶几合乎大易
  萃卦之象以为国家制治保邦千万年长久之计
卷一百十四 第 11a 页 WYG0713-0334c.png
  宗社生灵不胜大幸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言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
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
者夫
 朱熹曰圣人之德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
 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神武不杀得其
 理而不假其物之谓
 又曰武虽是杀人的事圣人却存此神武而不杀也
卷一百十四 第 11b 页 WYG0713-0334d.png
  臣按神武不杀四字虽圣人以赞易卦之用然武
  而谓之神神武而谓之不杀神武而不杀之一言
  是诚圣人文化之妙用武德之至仁函阴阳生杀
  之机妙仁义生成之化方其事之未来也运其神
  妙之机而测度之于几微朕兆之先及其事之既
  往也敛其明照之用而包函之于幽微阴密之地
  用是以立武则变化而莫测运用而无方仁厚而
  不伤广大而无问是即帝尧广运之武成汤天锡
卷一百十四 第 12a 页 WYG0713-0335a.png
  之勇也伏惟圣人在上体大易神智之德存神武
  不杀之心民之有患不得已而用武本仁心而运
  神智仗道义以施德威以不杀而为杀也则圣武
  布昭于天下则其所谓乃武者不独并称于乃文
  而且与乃圣乃神之妙用巍巍乎荡荡乎与帝尧
  之德同一广运矣
虞书益曰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朱熹曰广者大而无外运者行之不息大而能运则
卷一百十四 第 12b 页 WYG0713-0335b.png
 变化不测故自其威之可畏而言则谓之武自其英
 华发外而言则谓之文
  臣按益赞尧之德不徒曰德而且曰帝德广运不
  徒曰广运而继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谓之乃者
  以见帝德之所以广运有此四者而其所以知其
  为圣神文武者乃以时而出之也本神圣以为文
  武此圣人之文所以为文思而光于四表而其武
  所以为神武而不杀也欤
卷一百十四 第 13a 页 WYG0713-0335c.png
商书伊尹曰惟我商王布昭(敷/著)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
怀
 蔡沈曰圣武犹易所谓神武而不杀者汤之德威敷
 著于天下代桀之虐以吾之宽故天下之民信而怀
 之也
  臣按先儒谓不徒武而谓之圣武以见其出于德
  义之勇故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此圣武之
  实也至于天下之民莫不信而怀之此圣武之效
卷一百十四 第 13b 页 WYG0713-0335d.png
  也
诗商颂长发之七章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
则莫我敢曷(遏/同)苞有三蘖(旁生萌蘖谓/韦顾昆吾也)莫遂莫达九有
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韦顾昆吾/皆桀之党)
 朱熹曰武王汤也虔敬也言恭行天讨也言汤既受
 命载旆秉钺以征不义桀与三蘖皆不能遂其恶而
 天下截然归商矣初伐韦次伐顾次伐昆吾乃伐桀
 当时用师之序如此
卷一百十四 第 14a 页 WYG0713-0336a.png
  臣按先儒谓载旆秉钺不敢不虔所谓临事而惧
  也夫成汤以天锡勇智之资以至仁伐至不仁而
  犹虔敬如此况无成汤之德之才而所遇者又非
  韦顾昆吾之敌而可以恣肆而不知所惧哉
殷武之首章曰挞(疾/貌)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冒/也)入其阻裒
(聚/也)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朱熹曰殷武殷王之武也汤孙谓高宗旧说以此为
 祀高宗之乐盖自盘庚没而殷道衰楚人叛之高宗
卷一百十四 第 14b 页 WYG0713-0336b.png
 挞然用武以伐其国入其险阻以致其众尽平其地
 使截然齐一皆高宗之功也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
 克之盖谓此欤
 李雩曰楚为夷狄之国世乱则先叛世治则后服商
 室中微往往为患高宗所以伐之
 朱善曰自古中兴之君未有不以武德胜者盖继衰
 乱之后内之则法度之既弛纪纲之既坏外之则诸
 侯之既叛四夷之既起自非以武德胜之则安能举
卷一百十四 第 15a 页 WYG0713-0336c.png
 王纲于已坠合人心于已离拨乱而复反于正哉若
 殷之高宗是已信乎其无愧于为汤之孙矣
  臣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事之至难者也然诗
  人颂高宗不徒曰武而曰殷武而又以为汤之绪
  以见高宗所以用武远伐暴乱者不过承其先世
  馀烈以孙而成祖之功绪而已然则后人所成之
  功何者而非前人之绪哉
皇矣美周也其五章曰帝谓文王(设为天命/文王之辞)无然(不可/如此)
卷一百十四 第 15b 页 WYG0713-0336d.png
(离/也)(攀/援)无然歆(欲之/动也)(爱/慕)诞先登于岸(道之极/至处)密人
(密须氏姑/姓之国)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国/名)(往/也)(阮国之/地名)王赫
斯怒爰整其旅(周/师)以按(遏/也)徂旅(密师之/往共者)以笃于周祜(福/也)
以对(答/也)于天下
 孟子曰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朱熹曰人心有所畔援有所歆羡则溺于人欲之流
 而不能以自济文王无是二者故独能先知先觉以
 造道之极至盖天寔命之而非人力之所及也是以
卷一百十四 第 16a 页 WYG0713-0337a.png
 密人不恭敢违其命而擅兴师旅以侵阮而往至于
 共则赫怒整兵而往遏其众以厚周家之福而答天
 下之心盖亦因其可怒而怒之初未尝有所畔援歆
 羡也此文王征伐之始
 王安石曰有所畔援歆羡不得其欲而怒则其怒也
 私而已文王之怒是乃与民同怒而异乎人之私怒
 也
  臣按怒者七情之一怒而无所畔援歆羡是怒而
卷一百十四 第 16b 页 WYG0713-0337b.png
  得其中中而中其节是之谓和圣人一心中和之
  极是惟不怒而其所怒者必其所当怒而不可不
  怒者焉无所偏倚无所乖戻乃合天理人情于一
  心故一怒而可以安天下之民彼秦皇汉武之穷
  兵黩武是怒所不当怒者也所怒者一己之私一
  怒而害天下之民乃至毒流于四海祸延于子孙
  呜呼可不戒哉
其七章曰帝谓文王予(设为上帝/之自称)怀(眷念/也)明德(文王/之德)
卷一百十四 第 17a 页 WYG0713-0337c.png
大声以(犹与/也)色不长夏以革(未/详)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法/也)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雠/国)同尔兄弟(与国/也)以尔钩援(钩梯/也)
与尔临(临车/也)冲以伐崇(国/名)(城/也)
 司马迁曰崇侯虎谮西伯于纣纣囚西伯于羑里其
 后赦西伯赐之弓矢鈇钺得专征伐曰谮西伯者崇
 侯虎也西伯归三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朱熹曰言上帝眷念文王而言其德之深微不暴著
 其形迹又能不作聪明以循天理故又命之以伐崇
卷一百十四 第 17b 页 WYG0713-0337d.png
 也吕氏谓此言文王德不形而功无迹与天同体而
 已虽兴兵以伐崇莫非顺帝之则而非我也
 严粲曰崇侯谮文王而文王伐之疑于报私怨者然
 虎倡纣为不道乃天人之所共怒文王奉天讨罪何
 容心哉盖由其心纯乎天理故喜怒皆与天合所仇
 者非私怒所同者非苟合也
八章曰临冲闲闲(徐缓/也)崇墉言言(高大/也)执讯连连(属续/状)
攸馘(割耳/也)安安(不轻/暴也)是类(祭上/帝)是祃(祭始造/军法者)是致(致其/至)
卷一百十四 第 18a 页 WYG0713-0338a.png
是附(使之/来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彊盛/貌)崇墉仡仡(彊壮/貌)
是伐是肆(纵兵/也)是绝是忽(灭/也)四方以无拂(戻/也)
 左氏曰文王伐崇三旬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
 而降
 朱熹曰言文王伐崇之初缓攻徐战告祀群神以致
 附来者而四方无不畏服及终不服则纵兵以灭之
 而四方无不顺从也夫始攻之缓战之徐也非力不
 足也非示之弱也将以致附而全之也及其终不下
卷一百十四 第 18b 页 WYG0713-0338b.png
 而肆之也则天诛不可以留而罪人不可以不得故
 也此所谓文王之师也
  臣按先儒谓文王之伐始于密王功之始也终于
  崇天下遂无不服王功之成也文王伐崇之师诗
  人于其卒章形容文王所以缓攻徐战之方致至
  待附之故及其终不服从而后纵兵诛灭之意朱
  子所以解释之者明白详悉后世帝王伐叛讨罪
  所当取法焉者也
卷一百十四 第 19a 页 WYG0713-0338c.png
文王有声之一章曰文王有声遹(发语/辞)(大/也)有声遹求
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其二章曰文王受命有此武
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即崇国/之地)文王烝哉
 孔颖达曰武功非独伐崇而已所伐䢴耆密须昆夷
 之属皆是也别言伐崇者以其功最大其伐最后故
 特言之为作邑张本言功成乃作邑也
 朱熹曰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而首章推
 本之曰文王之有声也甚大乎其有声也盖以求天
卷一百十四 第 19b 页 WYG0713-0338d.png
 下之安宁而观其成功耳文王之德如是信乎其克
 君也哉
  臣按先儒谓文王之所以大有声者本由于征伐
  而其所以征伐者不过求天下安宁而观其功底
  于成耳盖以既为人君则当奉天道以安民民有
  不安必有逆天命以致之者于是乎奉天命以讨
  其罪使之不敢厉吾民焉罪人既得而其所以为
  安集生聚之者不可无所居故又为之邑以居之
卷一百十四 第 20a 页 WYG0713-0339a.png
  焉凡若是者非贪功以立威也非广地以附众也
  尽吾为君之道以无负上天付托之意焉耳
大明之七章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言众/也)(陈/也)于牧野
惟予侯(维/也)兴上帝临女无贰(疑/也)(指武/王)
 朱熹曰此章言武王伐纣之时纣众会集如林以拒
 武王而皆陈于牧野则维我之师为有兴起之势耳
 然众心犹恐武王以众寡之不敌而有所疑也故勉
 之曰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盖知天命之必然而赞其
卷一百十四 第 20b 页 WYG0713-0339b.png
 决也然武王非必有所疑也设言以见众心之同非
 武王之得已耳
  臣按此诗可见武王之伐纣盖承上帝之命有如
  上帝赫赫然在上而临督之者矣此众所以劝之
  无二其心也盖人之心即天之心人心之所欲即
  帝命之所临苟拂人心而肆行已志则是人心不
  归人心不归则是上帝不临矣上帝不临则其心
  不能无疑其心既疑则虽有师徒之众将帅之贤
卷一百十四 第 21a 页 WYG0713-0339c.png
  亦岂能有成功哉是故明主之兴师动众恒反求
  诸心曰上帝临我乎揆之天理而合则帝命在是
  矣夫然后决然为之而不疑不然则𡰈𡰈然而不
  敢少安也
诗序酌告成大武也曰于(叹/辞)(盛/也)王师遵(循/也)养时晦时
纯熙(光/矣)矣是用大介(甲也所谓/一戎衣也)我龙(宠/也)受之蹻蹻(武/貌)
之造(为/也)(则/也)用有嗣实维尔公(事/也)(信/也)
 朱熹曰此颂武王之诗言其初有于铄之师而不用
卷一百十四 第 21b 页 WYG0713-0339d.png
 退自循养与时皆晦既纯光矣然后一戎衣而天下
 大定后人于是宠而受此蹻蹻然王者之功其所以
 嗣之者亦惟武王之事是师尔
  臣按先儒谓此诗颂武王之武功言其初虽有甚
  盛之师而退自循养与时皆晦不见其有迹直至
  其时之至既纯光矣然后一著戎衣而天下翕然
  大定此其所以为武王之武也后王于是宠而受
  此蹻蹻然之武功其所以嗣之者亦惟武王之事
卷一百十四 第 22a 页 WYG0713-0340a.png
  是师可也不先时而动不后时而靡君之用武能
  如是是亦武王也已
鲁颂泮水其五章曰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
夷攸服矫矫(武/貌)虎臣在泮献馘(所格者/之左耳)(善/也)(讯囚/也)
皋陶在泮献囚(所虏/获者)
 朱熹曰古者出兵受成于学及其反也释奠于学而
 以讯馘告故诗人因鲁侯之在泮而愿其有是功也
其六章曰济济多士克广德心(善意/也)桓桓于征狄(遏/也)
卷一百十四 第 22b 页 WYG0713-0340b.png
东南(渭淮/夷)烝烝皇皇(盛/也)不吴(音/话)不扬(肃/也)不告于讻(讼/也)
泮献功
其七章曰角弓其觓(健/貌)束矢(五十/为束)其搜(矢疾/声)戎车孔博(广/大)
徒御无斁(兢劝/也)既克淮夷孔淑不逆(违令/也)式固尔犹(谋/也)
淮夷卒获
 司马光曰受成献馘莫不在学所以然者欲其先礼
 义而后勇力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
 无义为盗若专训之以勇力而不使之知礼义奚所
卷一百十四 第 23a 页 WYG0713-0340c.png
 不为矣
  臣按朱熹谓作泮宫克淮夷之事他无所考故不
  质其为僖公之诗而且以克淮夷为颂祷之辞则
  是诗所谓献馘献囚献功者则未必有是事也然
  其事虽未必有但味其辞克而谓之既既者已然
  之辞也考之春秋僖公十三年鲁尝从齐桓会于
  咸为淮夷之病杞十六年尝从齐桓会于淮为淮
  夷之病鄫当是时主会在齐而僖公从焉作颂者
卷一百十四 第 23b 页 WYG0713-0340d.png
  以公亦尝与齐之会故掠齐之美者以颂鲁欤其
  事之有无固不可必臣载之于此以见受成献馘
  之礼皆在于学非但礼有是言而古之人寔尝行
  之非虚语也
    以上总论威武之道(上/)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