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
卷一百 第 1a 页 WYG0713-016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慎刑宪
   总论制刑之义
易噬(齧/也)(合/也)亨利用狱
 程颐曰口中有物则隔其上下不得嗑必齧之则得
卷一百 第 1b 页 WYG0713-0162b.png
 嗑故为噬嗑圣人以卦之象推之于天下之事在口
 则为有物隔而不得合在天下则为有彊梗或谗邪
 间隔于其间故天下之事不得合也当用刑法小则
 惩戒大则诛戮以除去之然后天下之治得成矣噬
 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去天下之间在任刑罚
 又曰天下之事所以不得亨者以有间也噬而嗑之
 则亨通矣利用狱噬而嗑之之道宜用刑狱也天下
 之间非刑狱何以去之不云利用刑而云利用狱者
卷一百 第 2a 页 WYG0713-0163a.png
 卦有明照之象利于察狱也狱者所以究治情伪得
 其情则知为间之道然后可以设防与致刑也
 朱熹曰卦以阴居阳虽不当位而利用狱盖治狱之
 道惟威与明而得其中之为贵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
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程颐曰刚爻与柔爻相间刚柔分而不相杂为明辨
 之象明辨察狱之本也动而明下震上离其动而明
卷一百 第 2b 页 WYG0713-0163b.png
 也雷电合而章雷震而电耀相须并见合而章也照
 与威并行用狱之道也能照则无所隐情有威则莫
 敢不畏六五以柔居五为不当而利于用狱者治狱
 之道全刚则伤于严暴过柔则失于宽纵五为用狱
 之主以柔处刚而得中得用狱之宜也
  臣按先儒有言噬嗑震上离下震雷离电天地生
  物有为造物之梗者必用雷电击抟之圣人治天
  下有为生民之梗者必用刑狱断制之故噬嗑以
卷一百 第 3a 页 WYG0713-0163c.png
  去颐中之梗雷电以去颐中之梗刑狱以去天下
  之梗也所谓梗者即有间之谓也物有间于吾颐
  之中必齧断之而后口可闭合口不能合则有所
  窒碍而气有不通矣人有梗于吾治之间必断制
  之而后民得安靖民不得安则有所苛扰而生有
  不宁矣然其所以梗吾治而使民之不安者必有
  其情焉有其情故有其狱也所以治斯狱也非明
  不能致其察非威不能致其决明以辨之必如电
卷一百 第 3b 页 WYG0713-0163d.png
  之光歘然而照耀使人不知所以为蔽威以决之
  必如雷之震轰然而击搏使人不知所以为拒明
  与威并行用狱之道也然其施于外者用其刚如
  此可尔若夫存于中者则又以柔为本而其柔也
  非专用柔用柔以处刚无太过焉无不及焉夫是
  之谓中夫是之谓利苟偏于一而或过与不及则
  非中矣则为不利矣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卷一百 第 4a 页 WYG0713-0164a.png
 程颐曰电明而雷威先王观雷电之象法其明与威
 以明其刑罚敕其法令法者明事理而为之防者也
 吴澄曰明者辨别精审之意敕者整饬严警之意明
 象电光敕象雷威罚者一时所用之法法者平日所
 定之罚一时所用之允当者示平日所定之信必也
 故明其罚所以敕其法
  臣按制定于平昔者谓之法施用于临时者谓之
  罚法者罚之体罚者法之用其实一而已矣人君
卷一百 第 4b 页 WYG0713-0164b.png
  象电之光以明罚象雷之威以敕法盖电之光非
  如日星之明有恒而不息歘然而为光于时顷之
  间如人之有罪者或犯于有司则当随其事而用
  其明察以定其罚焉或轻或重必当其情不可掩
  蔽也否则非明矣雷之威岁岁有常虩虩之声震
  惊百里如国家有律令之制违其式而犯其禁必
  有常刑或轻或重皆有定制不可变渝也否则非
  敕矣夫法有定制而人之犯也不常则随其所犯
卷一百 第 5a 页 WYG0713-0164c.png
  而施之以责罚必明必允使吾所罚者与其一定
  之法无或出入无相背戾常整饬而严谨焉用狱
  如此无不利者矣
初九屦(加于/足)(木/械)灭趾(伤灭/其趾)无咎(小惩而大/戒故无咎)六二噬肤
(旡骨/之肉)(深入至/没其鼻)鼻无咎六三噬腊肉(乾腊坚/韧之物)遇毒小吝
无咎九四噬乾胏(肉之带/骨者)得金(钧/金)(束/矢)利艰贞吉六五
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上九何校灭耳凶
 朱熹曰初上无位为受刑之象中四爻为用刑之象
卷一百 第 5b 页 WYG0713-0164d.png
 初在卦始罪薄过小又在卦下故为屦校灭趾之象
 止恶于初故得无咎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
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
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
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上/声)校灭耳凶
  臣按噬嗑一卦六爻俱以刑狱言而圣人于大传
卷一百 第 6a 页 WYG0713-0165a.png
  特论初九上九二爻盖初与上无位为受刑之人
  而其中四爻则用刑之人也然下之人必犯于刑
  而后受之所以受之者由上之人用之也用刑以
  刑人将使人不敢为恶而务于为善然后吾刑不
  用矣上无所用则下无所受下无何校灭耳之苦
  上无灭鼻遇毒之劳所以然者圣人明罚敕法惩
  之于早故也天生圣人为民造福既叙彝伦而锡
  君子以考终命之福复明刑罚而养小人以全身
卷一百 第 6b 页 WYG0713-0165b.png
  命之福盖小人不以不仁为耻见利而后劝于为
  仁不以不义为畏畏威而后惩于不义惩之于小
  所以诫其大惩之于初所以诫其终使其知善不
  在大而皆有所益恶虽甚小而必有所伤不以善
  小而弗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至于恶积而不可
  掩罪大而不可解以伤其肤殒其身亡其宗其为
  小人之福也则亦何以异于锡君子者哉
贲之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卷一百 第 7a 页 WYG0713-0165c.png
 程颐曰君子观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
 成文明之治而无果敢于折狱也折狱者人君之所
 致慎也岂可恃其明而轻自用乎乃圣人之用心也
 为戒深矣折狱者专用情实有文饰则没其情矣故
 无敢用文以折狱也
 朱熹曰山下有火明不及远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狱
 事之大者内离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旅之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卷一百 第 7b 页 WYG0713-0165d.png
 程颐曰火之在高明无不照君子观明照之象则以
 明慎用刑明不可恃故戒于慎明而止亦慎象观火
 行不处之象则不留狱狱者不得已而设民有罪而
 入岂可留滞淹久也
  臣按朱熹谓贲与旅卦皆说刑狱事但争艮与离
  之在内外故其说相反止在外明在内故明庶政
  而不敢折狱止在内明在外故明慎用刑而不留
  狱粗言之如今州县治狱禁勘审覆自有许多节
卷一百 第 8a 页 WYG0713-0166a.png
  次过乎此而不决便是留狱不及乎此而决便是
  敢于折狱书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
  要囚周礼秋官亦有此句便是有合如此者若狱
  未具而决之是所谓敢折狱也若狱已具而留之
  不决是所谓留狱也由是观之贲旅二卦盖交相
  成而互相用也狱之未具则不敢折故狱得真情
  而人不冤狱之已具则无或留故狱不停囚而人
  不滞治狱之道备于此矣治狱君子必象离之明
卷一百 第 8b 页 WYG0713-0166b.png
  以为之体象山之止以为之用明矣而犹不敢折
  狱明矣而犹必慎而不留皆止之象也狱不难于
  治而难于用故噬嗑卦辞曰利用狱
丰之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程颐曰雷电皆至明震并行也二体相合故云皆至
 离明也照察之象震动也威断之象折狱者必照其
 情实惟明克允致刑者必威于奸恶惟断乃成故君
 子观雷电明动之象以折狱致刑也
卷一百 第 9a 页 WYG0713-0166c.png
 朱熹曰噬嗑明在上是明得事理先立这法在此未
 有犯的人留待异时之用故云明罚敕法丰威在上
 明在下是用这法时须是明见下情曲折方得不然
 威动于上必有过错也故云折狱致刑此是程子之
 意其说极好
 洪迈曰易六十四卦而以刑罚之事著于大象者凡
 四焉噬嗑旅上卦为离丰贲下卦为离离明也圣人
 知刑狱为人司命故设卦观象必以文明为主而后
卷一百 第 9b 页 WYG0713-0166d.png
 世付之文法俗吏何耶
  臣按丰之为卦盛大之义也明足以照动足以亨
  然后能致丰大之功苟天下之人有以梗吾之教
  化犯吾之禁令而吾之明不足以照之吾之威不
  足以折之何以成其丰亨盛大之治哉是以君子
  必体电之明以折断狱情体雷之威以致用刑杀
  威至而明不至不可也明至而威不至不可也必
  明威并用如雷之击也必与电俱电之掣也必与
卷一百 第 10a 页 WYG0713-0167a.png
  雷并明寓于威断之中则其威也非肆暴虐而灼
  然有以烛其奸威施于明察之下则其明也非作
  聪明而毅然有以正其罪威明并用容光之隙无
  不照雷霆之下无不折无一人而敢隐其情无一
  地而敢负其固则天下之大四海之广丰豫而亨
  通矣
中孚之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程颐曰水体虚故风能入之人心虚故物能感之风
卷一百 第 10b 页 WYG0713-0167b.png
 之动乎泽犹物之感于中故为中孚之象君子观其
 象以议狱与缓死君子之于议狱尽其忠而已于决
 死极于恻而已故诚意常求于缓缓宽也于天下之
 事无所不尽其忠而议狱缓死其最大者也
 朱熹曰风感水受中孚之象议狱缓死中孚之意杨
 万里曰风无形而能震川泽鼓幽潜诚无象而能动
 天地感人物此泽上有风所以为中孚故君子以之
 议狱缓死盖好生治民舜之中孚也不犯有司天下
卷一百 第 11a 页 WYG0713-0167c.png
 之中孚也天下中孚则万心一心矣鸟巢可窥况豚
 鱼乎无他不杀之心孚于鸟耳使无诚悫好生之心
 巢中之鸟不为海上之鸥乎议狱者求其入中之出
 缓死者求其死中之生若元恶大奸不在是典故四
 凶无议法少正卯无缓理
  臣按卦象言刑狱者五卦噬嗑贲丰旅中孚也噬
  嗑贲丰旅皆有离象而噬嗑丰则兼取震贲旅则
  兼取艮盖狱以明照为主必先得其情实则刑不
卷一百 第 11b 页 WYG0713-0167d.png
  滥然非震以动之则无有威断非艮以止之则轻
  于用刑惟中孚一卦则有取于巽兑先儒谓中孚
  体全似离互体有震艮盖用狱必明以照之使人
  无隐情震以威之使人无拒意而又当行而行当
  止而止不过于用其明而恣其威也夫然后兑以
  议之巽以缓之原情定罪至再至三详之以十议
  原之以三宥王听之司寇听之三公听之旬而职
  听三旬而职听三月而上之议而又议缓而又缓
卷一百 第 12a 页 WYG0713-0168a.png
  求其出而不可得然后入之求其生而不可得然
  后死之本乎至诚孚信之心存乎至仁恻怛之意
  在我者有诚心则在人者无遗憾矣圣人作经垂
  世立教惓惓于刑狱之事不一而足焉如此其知
  天下后世之忧患而为之虑也深且远矣
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
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朱熹曰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示人以
卷一百 第 12b 页 WYG0713-0168b.png
 常刑所谓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之正也所以待夫元
 恶大憝杀人伤人穿窬淫放凡罪之不可宥者也流
 宥五刑者流遣之使远去如下文流放窜殛之类是
 也宥宽也所以待夫罪之稍轻虽入于五刑而情可
 矜法可疑与夫亲贵勋劳而不可加以刑者则以此
 而宽之也鞭作官刑者木末垂革官府之刑也扑作
 教刑者夏楚二物学校之刑也皆以待夫罪之轻者
 金作赎刑者金黄金赎赎其罪也盖罪之极轻虽入
卷一百 第 13a 页 WYG0713-0168c.png
 于鞭扑之刑而情法犹有可议者也此五句者出重
 入轻各有条理法之正也肆纵也眚灾肆赦者眚谓
 过误灾谓不幸若人有如此而入于刑则又不待流
 宥金赎而直赦之也贼杀也怙终贼刑者怙谓有恃
 终谓再犯若人有如此而入于刑则虽当宥当赎亦
 不许其宥不听其赎而必刑之也此二句者或由重
 而即轻或由轻而即重盖用法之权衡所谓法外意
 也圣人立法制刑之本末此七言者大略尽之矣虽
卷一百 第 13b 页 WYG0713-0168d.png
 其轻重取舍阳舒阴惨之不同然钦哉钦哉惟刑之
 恤之意则未始不行乎其间也盖其轻重毫釐之间
 各有攸当者乃天讨不易之定理而钦恤之意行乎
 其间则可以见圣人好生之本心也
 又曰象以典刑此一句乃五句之纲领诸刑之总括
 犹今之刑皆结于笞杖徒流绞斩也凡人所犯合墨
 则加以墨刑所犯合劓则加以劓刑剕宫大辟皆然
 流宥五刑者其人所犯合此五刑而情轻可恕或因
卷一百 第 14a 页 WYG0713-0169a.png
 过误则全其肢体不加刀锯但流以宥之屏之远方
 不与同齿如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之类鞭作官刑者
 此官府之刑犹今之鞭挞吏人盖有一项刑专以治
 官府之胥吏如周礼治胥吏鞭五百鞭三百之类扑
 作教刑此一项学官之刑犹今之学舍夏楚凡教人
 之事有不率者则用此刑扑之如侯明挞记之类金
 作赎刑谓鞭扑二刑之可恕者则许用金以赎其罪
 夫象以典刑之轻者有流以宥之鞭扑之刑之轻者
卷一百 第 14b 页 WYG0713-0169b.png
 有金以赎之流宥所以宽五刑赎刑所以宽鞭扑圣
 人斟酌损益低昂轻重莫不合天理人心之自然而
 无毫釐秒忽之差也其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者
 此则圣人畏刑之心闵夫死者之不可复生刑者之
 不可复续惟恐察之有不审施之有不当又虽已得
 其情而犹必矜其不教无知而抵冒至此也详此数
 言则圣人制刑之意可见而其于轻重浅深出入取
 舍之际亦已审矣虽其重者或至于诛斩断割而不
卷一百 第 15a 页 WYG0713-0169c.png
 少贷然本其所以至此则其所以施于人者亦必尝
 有如是之酷矣是以圣人不忍其被酷者衔冤负痛
 而为是以报之虽若甚惨而语其实则为适得其宜
 虽以不忍之心畏刑之甚而不得赦也惟其情之轻
 者圣人于此乃得以施其不忍畏刑之意而有以宥
 之然亦必投之远方以禦魑魅盖以此等所犯非杀
 伤人则亦或淫或盗其情虽轻而罪实重若使既免
 于刑而又得还乡复为平民则彼之被其害者寡妻
卷一百 第 15b 页 WYG0713-0169d.png
 孤子将何面目以见之而此幸免之人发肤肢体了
 无所伤又将得以遂其前日之恶而不悔此所以必
 曰流以宥之而又有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之文也若
 夫鞭扑之刑则虽刑之至小而情之轻者亦必许其
 入金以赎而不忍辄以真刑加之是亦仁矣然而流
 专以宥肉刑而不下及于鞭扑赎专以待鞭扑而不
 上及于肉刑则其轻重之间又未尝不致详也至于
 过误必赦故犯必诛之法则又权衡乎五者之内钦
卷一百 第 16a 页 WYG0713-0170a.png
 哉钦哉惟刑之恤之旨则常通贯乎七者之中此圣
 人制刑明辟之意所以虽或至于杀人而其反覆表
 里至精至密之妙一一皆从广大虚明心中流出而
 非私智之所为也而或者之论乃谓上古惟有肉刑
 舜之为流为赎为鞭为扑乃不忍民之斩戮而始为
 轻刑者则是自尧以上虽犯鞭扑之刑者亦必始从
 墨劓之坐而舜之心乃不忍于杀伤淫盗之凶贼而
 反忍于见杀见伤为所侵犯之良民也圣人之心其
卷一百 第 16b 页 WYG0713-0170b.png
 不如是之残忍偏倚而失其正亦已明矣
  臣按舜典此章万世论刑之祖象以典刑以下七
  句凡二十八字万世圣人制刑之常典钦哉钦哉
  惟刑之恤哉二句凡九字万世圣人恤刑之常心
  圣贤之经典其论刑者千言万语不出乎此帝王
  之治法其制刑者千条万贯亦不外乎此后世帝
  王所当准则而体法焉者也此章真氏衍义既已
  载于审治体篇以见德刑轻重之分而此又备详
卷一百 第 17a 页 WYG0713-0170c.png
  之者盖前编言其理所以致其知故宜略此编载
  其事所以见于行故不得不详盖互相备也他仿
  此
帝曰皋陶蛮夷猾(乱/也)夏寇(劫人/曰寇)(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
汝作士(理官/也)五刑有服(服服/其罪)五服三就五流(五等象刑/之当宥者)
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朱熹曰服服其罪也吕刑所谓上服下服是也三就
 孔氏以为大罪于原野大夫于朝士于市窃恐惟大
卷一百 第 17b 页 WYG0713-0170d.png
 辟弃之于市宫辟则下蚕室馀刑亦就屏处盖非死
 刑不欲使风中其疮误而至死圣人之仁也五流五
 等象刑之当宥者也五宅三居者流虽有五而宅之
 但为三等之居孔氏以为大罪居于四裔次则九州
 之外次则千里之外大槩当略近之此因禹之让而
 申命之又戒以必当致其明察乃能使刑当罪而人
 无不信服也
  臣按惟明则情伪毕知克允则轻重适当非明不
卷一百 第 18a 页 WYG0713-0171a.png
  足以尽人情不允不足以当人罪帝舜告皋陶而
  戒之以惟明克允谓之惟者此外别无他术谓之
  克者如此然后能信
大禹谟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犯/也)予正(政/也)汝作士
明于五刑以弼(辅/也)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
中时乃功懋哉
 朱熹曰圣人之治以德为化民之本而刑特以辅其
 所不及而已期者先事取必之谓舜言惟此臣庶无
卷一百 第 18b 页 WYG0713-0171b.png
 或有干犯我之政者以尔为士师之官能明五刑以
 辅五品之教而期我以至于治其始虽不免于用刑
 而实所以期至于无刑之地故民亦皆能协于中道
 初无有过不及之差则刑果无所施矣凡此皆汝之
 功也
 朱熹又曰法家者流往往常患其过于惨刻今之士
 大夫耻为法官更相循袭以宽大为事于法之当死
 者反求以生之殊不知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虽舜亦
卷一百 第 19a 页 WYG0713-0171c.png
 不免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人而天下知所劝戒
 所谓辟以止辟虽曰杀之而仁爱之实已行乎中今
 非法以求其生则人无所惩惧陷于法者愈众虽曰
 仁之适以害之圣人亦不曾徒用政刑到德礼既行
 天下既治亦不曾不用政刑故书说刑期于无刑只
 是存心期于无而刑初非可废
  臣按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此万古圣人制刑之本
  意也可见刑之制非专用之以治人罪盖恐世之
卷一百 第 19b 页 WYG0713-0171d.png
  人不能循夫五伦之教故制刑以辅弼之使其为
  子皆孝为臣皆忠为兄弟皆友居上者则必慈与
  人者则必信夫必守义妇必守礼有一不然则入
  于法而刑辟之所必加也天下之人有见于此其
  资质之美者有所畏而一于为善气禀之偏者有
  所惩而不敢为恶则彝伦为之益叙而刑罚可以
  不用矣
皋陶曰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
卷一百 第 20a 页 WYG0713-0172a.png
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

 朱熹曰过者不识而误犯也故者知之而故犯也过
 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即上篇所谓
 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者也罪已定矣而于法之中有
 疑其可重可轻者则从轻以罚之功已定矣而于法
 之中有疑其可轻可重者则从重以赏之辜罪经常
 也谓法可以杀可以无杀杀之则恐陷于非辜不杀
卷一百 第 20b 页 WYG0713-0172b.png
 之恐失于轻纵二者皆非圣人至公至平之意而杀
 不辜者尤圣人之所不忍也故与其杀之而害彼之
 生宁姑全之而自受失刑之责此其仁爱忠厚之至
 皆所谓好生之德也盖圣人之法有尽而心则无穷
 故其用刑行赏或有所疑则常屈法以伸恩而不使
 执法之意有以胜其好生之德此其本心所以无所
 壅遏而得行于常法之外及其流衍洋溢渐涵浸渍
 有以入于民心则天下之人无不爱慕感悦兴起于
卷一百 第 21a 页 WYG0713-0172c.png
 善而自不犯于有司也
 朱熹曰观皋陶所言帝德罔愆以下一节便是圣人
 之心涵育发生真与天地同德而物或自逆于理以
 于天诛则夫轻重取舍之间亦自有决然不易之理
 其宥过非私恩其刑故非私怒罪疑而轻非姑息功
 疑而重非过予如天地四时之运寒凉肃杀常居其
 半而涵养发生之心未始不流行乎其间此所以好
 生之德洽于民心而自不犯于有司非既抵罪而复
卷一百 第 21b 页 WYG0713-0172d.png
 纵舍之也夫既不能止民之恶而又为轻刑以诱之
 使得以肆其凶暴于人而无所忌则不惟彼见暴者
 无以自伸其冤而奸民之犯于有司者且将日以益
 众亦非圣人匡直辅翼使民迁善远罪之意也
  臣按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帝舜所以为舜也盖
  天地生人而人得以为生是人之生也莫不皆欲
  其生然彼知己之欲生而不知人之亦莫不欲其
  生也是以相争相夺以至于相杀以失其生生之
卷一百 第 22a 页 WYG0713-0173a.png
  理人君为生人之主体天地之大德为生灵之父
  母于凡天下之人无不欲其生于凡有生者苟可
  以为其养生之其者无不为之处置营谋俾之相
  安相乐以全其生生之天苟于其中有自戕其生
  而逆其生生之理者则必为之除去此所以有刑
  法之制焉所以然者无非欲全民之生而已圣人
  欲全民之生如此一言以蔽之曰好生吁天地之
  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仁仁者好生之谓也
卷一百 第 22b 页 WYG0713-0173b.png
康诰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
作不典式(用/也)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
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蔡沈曰此慎罚也人有小罪非过误乃其固为乱常
 之事用意如此其罪虽小乃不可不杀即舜典所谓
 刑故无小也人有大罪非是故犯乃其过误出于不
 幸偶尔如此既自称道尽输其情不敢隐匿罪虽大
 时乃不可杀即舜典所谓宥过无大也诸葛孔明治
卷一百 第 23a 页 WYG0713-0173c.png
 蜀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其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
 杀之意欤
  臣按康诰所谓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一言此
  后世律文自首者免罪之条所自出也
非汝封(康叔/名)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三字当/在又曰)
(下/)又曰劓(割鼻/也)(截耳/也)人无或劓刵人
 蔡沈曰刑杀者天之所以讨有罪非汝封得以刑之
 杀之也汝或无以已而刑杀之刑杀刑之大者劓刵
卷一百 第 23b 页 WYG0713-0173d.png
 刑之小者兼举小大以申戒之也
 朱熹曰康叔为周司寇故一篇多说用刑吕氏说非
 汝封刑人杀人则人亦无敢刑人杀人又曰非汝封
 劓刵人则人亦无敢劓刵人盖言用刑之权正在康
 叔不可不谨之意耳
  臣按康诰此言可见刑无大小皆上天所以讨有
  罪者也为人上者苟以私意刑戮人则非天讨矣
  一人杀人有限而下之人效之其杀戮滋多为人
卷一百 第 24a 页 WYG0713-0174a.png
  上者奈何不谨于刑戮上拂天意下失人心皆自
  此始衰世之君往往任意恣杀享年所以不永国
  祚所以不长其以此夫
王曰汝陈时臬(法也为准/限之意)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宜/也)刑义
杀勿庸以次(次舍/之次)汝封乃汝尽逊(顺/也)曰时叙惟曰未有
逊事
 蔡沈曰言敷陈是法与事罚断以殷之常法矣又虑
 其泥古而不通又谓其刑其杀必察其宜于时者而
卷一百 第 24b 页 WYG0713-0174b.png
 后用之既又虑其趋时而徇已又谓刑杀不可以就
 汝封之意既又虑其刑杀虽已当罪而矜喜之心乘
 之又谓使汝刑杀尽顺于义虽曰是有次叙汝当惟
 谓未有顺义之事盖矜喜之心生乃怠惰之心起刑
 罚之所由不中也可不戒哉
  臣按此武王封康叔于卫告以谨罚之意盖卫是
  殷之故都周承殷之后康叔往殷故都而治其遗
  民故欲其敷陈是刑法之事其有所罚者一断以
卷一百 第 25a 页 WYG0713-0174c.png
  前殷之常法矣然殷之刑杀不必皆是也有合义
  者焉有不合义者焉惟取其合于义者而用之然
  所谓合义与否又不可专用以就已意也夫既合
  于义又不徇已则刑罚当其罪矣设使刑杀尽顺
  于义虽曰是有次叙而汝亦惟曰未有顺义之事
  焉盖刑杀关乎人之性命一人负冤天地为之变
  色和气为之感伤人心为之丧失乌可以轻忽哉
  武王告康叔以虽尽逊而惟曰未逊事盖欲康叔
卷一百 第 25b 页 WYG0713-0174d.png
  之心常常不足已逊而犹曰未逊已尽而常如未
  尽则不敢轻视人命而苟具狱辞则问刑之人与
  受刑之人两无所憾焉刑罚无不中者矣人君命
  臣以治民而欲其慎罚拳拳告教如此为之臣者
  安敢不尽其心哉
立政曰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又曰继自今文
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又曰今文子
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
卷一百 第 26a 页 WYG0713-0175a.png
 蔡沈曰庶狱狱讼也庶慎国之禁戒储备也和调均
 齐狱慎之事而又戒其勿以小人间之使得终始其
 治此任人之要也文子文孙者成王武王之文子文
 王之文孙也误失也有所兼有所知不付之有司而
 以己误之也正犹康诰所谓正人与宫正酒正之正
 指当职者为言不以己误庶狱庶慎惟当职之人是
 治之又曰始言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继言
 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至是独曰其勿误
卷一百 第 26b 页 WYG0713-0175b.png
 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盖刑者天下之重事挈其重
 而独举之使成王尤知刑狱之可畏必专有司牧夫
 之任而不可以己误之也
 吕祖谦曰始言庶言庶狱庶慎继去其一止曰庶狱
 庶慎又去其一独曰庶狱盖挈其尤重独举之狱曷
 为其独重也民命所系亦国命所系也导迎善气祈
 天永命者狱也并告无辜无世在下者亦狱也宜周
 公独言而独戒之
卷一百 第 27a 页 WYG0713-0175c.png
  臣按先儒谓立政周公说不可误于庶狱庶慎到
  此又说狱者盖狱者天下之命所以文王必明德
  慎罚收聚人心感召和气皆是狱离散人心感召
  乖气亦是狱大底事最重处只在于狱故三代之
  得天下只在不嗜杀人秦之所以亡亦只是狱不
  谨惟是以用狱之际养得一好生之德自此发将
  去方能尽得君德所谓事最重处只在于狱最为
  切要人君为治真诚知狱之为重则必调和均齐
卷一百 第 27b 页 WYG0713-0175d.png
  夫狱慎之事择人以用而不间以小人委心以用
  而不误以己私惟在内之狱专任之以司刑之职
  在外之狱分命之以牧守之任用命者则申敇之
  使益虔违命者则戒约之使不肆非惟不敢误且
  不敢兼之也
    以上总论制刑之义(上/)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