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 第 1a 页 WYG0713-01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五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备规制
   权量之谨
舜典同律度量衡
 孔颖达曰律者候气之管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
卷九十五 第 1b 页 WYG0713-0113b.png
 于律度有丈尺量有斛斗衡有斤两皆取法于律
 蔡沈曰律谓十二律六为律六为吕凡十二管皆径
 三分有奇空围九分而黄钟之长九寸既以之制乐
 而节声音又以之审度而度长短则九十分黄钟之
 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
 引以之审量而量多少则黄钟之管其容子榖秬黍
 中者一千二百以为龠而十(当作/合)龠为合十合为升
 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以之平衡而权轻重则黄钟之
卷九十五 第 2a 页 WYG0713-0114a.png
 龠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铢两龠则二十四铢为
 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此黄钟所以
 为万事根本诸侯之国其有不一者则审而同之也
  臣按律者候气之管所以作乐者也而度量衡用
  以度长短量多寡称轻重所用与律不同而帝世
  巡守所至同律而必及于度量衡何哉盖以度量
  衡皆受法于律于此审之三者之法制皆与律同
  斯为同矣诚以是三物者其分寸龠合铢两皆起
卷九十五 第 2b 页 WYG0713-0114b.png
  于黄钟而与候气之律同出于一按律固可以制
  度量衡而考度量衡亦可以制律此圣人制律而
  及度量衡之本意也然圣人不徒因律而作乐而
  用之于郊庙朝廷之上而又颁之于下使天下之
  人用之以为造作出纳交易之则焉其作于上也
  有常制其颁于下也有定法苟下之所用者与上
  之所颁者不同则上取于下者当短者或长当少
  者或多当轻者或重下输于上者当长者或短当
卷九十五 第 3a 页 WYG0713-0114c.png
  多者或少当重者或轻下亏于民上损于官操执
  者有增减之弊交易者有欺诈之害监守出纳者
  有侵尅赔偿之患其所关系盖亦不小也是虽唐
  虞之世民淳俗厚帝王为治尚不之遗而况后世
  民伪日滋之时乎乞敕所司每正岁申明旧制自
  朝廷始先校在官之尺量斗斛权衡使凡收受民
  间租税器物不许过则又于凡市场交易之处悬
  挂则样以为民式在内京尹及五城兵马司官在
卷九十五 第 3b 页 WYG0713-0114d.png
  外府州县官每月一次校勘宪臣出巡所至必令
  所司具式呈验公私所用有不如式者坐其所司
  及所造所用之人是亦王政之一端也
五子之歌曰明明我祖(禹/也)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遗/也)
子孙关(通/也)石和(平/也)钧王府则有
 蔡沈曰典则治世之典章法度也百二十斤为石三
 十斤为钧钧与石五权之最重者也关通以见彼此
 通同无折阅之意和平以见人情两平无乖争之意
卷九十五 第 4a 页 WYG0713-0115a.png
 言禹以明明之德君临天下典则法度所以贻后世
 者如此至于钧石之设所以一天下之轻重而立民
 信者王府亦有之其为子孙后世虑可谓详且远矣
  臣按圣人本律作器以一天下者非止一钧石也
  而五子所歌举大禹所贻之典则止言钧石而不
  及其他何哉先儒谓法度之制始于权权与物钧
  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圆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
  是权衡者又法度之所出也故以钧石言之嗟夫
卷九十五 第 4b 页 WYG0713-0115b.png
  万物之轻重取信于权衡五权之轻重归极于钧
  石是虽一器之设而与太宰所掌之六典八则同
  为祖宗之所敷遗承主器而出治者乌可荒坠先
  祖之绪哉
周礼内宰凡建国佐后立市陈其货贿出其度量
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同其数器壹其度量
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十有一岁同度量同
数器
卷九十五 第 5a 页 WYG0713-0115c.png
  臣按三代盛时所以制度量以定长短多寡以取
  信于天下者非但王府则有凡诸侯之国道路之
  间莫不有焉天子时巡则自用以一侯国之制非
  时巡之岁则又设官以一市井道路之制焉是以
  当是之时一器之设一物之用莫不合于王度而
  无有异同否则非但不可行且有罪也此天下所
  以一统也欤
典瑞璧羡以起度
卷九十五 第 5b 页 WYG0713-0115d.png
玉人璧羡度尺好(璧孔/也)三寸以为度
 郑玄曰羡者不圆之貌盖广径八寸袤八尺以起度
 蔡元定曰按尔雅肉倍好谓之璧羡延也此璧本圜
 径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两旁各半寸以益上
 下也其好三寸所以为璧也裁其两旁以益上下所
 以为羡也袤十寸广八寸所以为度尺也以为度者
 以为长短之度也则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矣陈氏
 言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
卷九十五 第 6a 页 WYG0713-0116a.png
 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王昭禹曰夫度在礼则起于璧羡在乐则起于黄钟
 之长先王以为度之不存则礼乐之文熄故作璧羡
 使天下有考焉
  臣按班固汉志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
  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孙子算术蚕所吐
  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釐十釐为
  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则尺固当
卷九十五 第 6b 页 WYG0713-0116b.png
  以十寸为正矧天地之数生于一而成于十十者天地
  之足数也以是为度以定万物之长短岂非一定之理
  中正之道哉璧羡既起十以为丈引又起八以为寻常
  则非一定矣设欲用八去其十之二是则八也又何
  用别为之制哉臣愚以为璧羡虽古人之制然宜于
  古而未必宜于今也请凡今世所用之尺壹以人身
  为则谨考许慎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谓
  之寸口十分为寸则十寸为尺也宜敇有司考定古
卷九十五 第 7a 页 WYG0713-0116c.png
  法凡寸以中人手为准铸铜为式以颁行天下凡
  所谓八寸六寸之尺虽古有其制皆不得行焉则
  用度者有定准制造者有成法矣或曰人之手有
  短长体有肥瘠乌可据以为定哉曰自古制度者
  或以累黍或以丝忽地之生黍岂皆无大小蚕之
  吐丝岂皆无粗细何独致疑于人身哉且身则人
  人有之随在而在拟寸以指拟尺以手虽不中不
  远矣
卷九十五 第 7b 页 WYG0713-0116d.png
㮚氏为量改煎(炼/也)金锡则不耗(不复/减耗)不耗然后权之权
之然后准(水/平)之准之然后量(量以/黍)之量之以为釜(容六/斗四)
(升/)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釜其臀一寸其实一
(四寸/为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两龠为合/四合为升)重一钧(三十/斤)
声中黄钟之宫槩(所以/为平)而不税(不征/其税)其铭曰时(是/也)(文/德)
(之/君)思索(思索以/求其理)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
后兹器维则
 王昭禹曰量之为器内方而外圜则天地之象也其
卷九十五 第 8a 页 WYG0713-0117a.png
 臀一寸其耳三寸则阴阳奇耦之义也其重一钧则
 权衡之法寓焉其声中黄钟则律吕之法寓焉夫黄
 钟为律之本而宫为五声之纲量之所制其本起于
 黄钟之龠其成也声又复中于黄钟之宫岂非以天
 下之法于此乎出而五则之法于此乎成欤非特此
 也宫于五行为土于五常为信则以量为法则之主
 且以立信于天下也惟其立信于天下故与天下为
 公平而不敢私焉
卷九十五 第 8b 页 WYG0713-0117b.png
 郑敬仲曰量之为物其粗则寓于规矩法度之末而
 其妙极于天下之精微盖出于时文之思索而归诸
 大中至正之道民所取中而芘者也虽童子适市莫
 之或欺矣出之以内宰掌之以司市一之以合方氏
 同之以行人凡以观四国也舜之巡守所以同度量
 而孔子亦曰谨权量四方之政行焉五子之歌曰明
 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
 府则有所谓永启厥后兹器维则者也
卷九十五 第 9a 页 WYG0713-0117c.png
  臣按先儒谓栗之为义有坚栗难渝之义使四方
  观之以为则万世守之以为法以立天下之信无
  敢渝焉所以名工谓之㮚氏也夫三代之量以金
  锡为之外圜而内方以象天地后世则改用木而
  内外皆方失古意矣古昔先王所以垂典则于子
  孙以示四方信后世者既有所谓大经大法而于
  器物之制作又皆各有成法焉然又恐其岁久而
  易坏也又必镕炼金锡而铸为之器权其轻重之
卷九十五 第 9b 页 WYG0713-0117d.png
  剂准其高下之等既精既坚无馀无欠刻为铭文
  以为世则置之王府之中以示天下之式以垂后
  世之范使其是遵是用不敢有所渝易焉以此为
  防末代乃有以公量收私量贷以暗收人心潜移
  国祚如齐陈氏者然后知古先哲王于巡守之时
  必同度量衡于行政之初必审权量非故为是屑
  屑也其为虑一何远哉
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卷九十五 第 10a 页 WYG0713-0118a.png
古者百亩当今东田(即诗言南/东其亩也)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
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陈浩曰古者八寸为尺以周尺八尺为步则一步有
 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则一步有五尺
 一寸二分是今步比古步每步剩出一尺二寸八分
 以此计之则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五十六亩二十
 五步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与此百四十六亩三十
 步不相应里亦仿此推之
卷九十五 第 10b 页 WYG0713-0118b.png
  臣按孟子言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者治地
  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后世田不井授凡
  古之沟涂封植之界限尽废所以经界者不过步
  其远近量其广狭分其界至以计其顷亩之数焉
  耳然欲计之而无所以经画之尺度可乎大江以
  北地多平原广野若欲步算固亦无难惟江南之
  地多山林险隘溪涧阻隔乃欲一一经画之使无
  遗憾岂非难事哉古人丈量之法书史不载惟王
卷九十五 第 11a 页 WYG0713-0118c.png
  制仅有此文然止言古今尺步亩里之数而不具
  其丈量之法今世量田用所谓步弓者不知果古
  法否然传用非一日未必无所自也是法也施于
  宽广平衍之地固无不可惟于地势倾侧纡曲尖
  邪之处其折量纽算为难小民不人人晓也是以
  任事之人易于作弊宋南渡初李椿年言经界不
  正十害首行于平江然后推及于诸郡当时亦以
  为便惟闽之汀漳泉三郡未及行朱子知漳州言
卷九十五 第 11b 页 WYG0713-0118d.png
  于朝力主行之然竟沮于言者或曰宋人经界之
  法可行否欤曰何不可之有使天下藩服郡县皆
  得人如李椿年朱熹郑昭叔斯行矣虽然犹未也
  苟非大臣有定见得君之专以主之于上岂能不
  摇于群议而终于必行哉
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平/也)(称上/曰衡)(百二/十斤)
(校/也)斗甬正权(称/锤)(执以平/量者)
仲秋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三十/斤)石角斗
卷九十五 第 12a 页 WYG0713-0119a.png

 郑玄曰因昼夜等而平当平也同角正皆所以平之
 也
 吴澄曰衡下但言石于五者之中举其至重者言也
 上曰量下又曰斗甬者先总言其器后言其名也权
 者衡之用概者量之用唯度既不析其名又不言其
 用者度自用无为之用者也
  臣按古先圣王凡有施为必顺天道是以春秋二
卷九十五 第 12b 页 WYG0713-0119b.png
  仲之月昼夜各五十刻于是乎平等故于此二时
  审察度量权衡以验其同异或过而长或过而短
  或过于多或过于少或过于重或过于轻皆有以
  正而均之使之皆适于平焉后世事不师古无复
  顺时之政虽有度量权衡之制一颁之后听民自
  为无复审察校量之令故有累数十年而不经意
  者矣况一岁而再举乎民伪所以日滋国政所以
  不平此亦其一事也
卷九十五 第 13a 页 WYG0713-0119c.png
论语谨权量四方之政行焉
 饶鲁曰谨权量是平其在官之权衡斗斛使无过取
 于民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固是要通乎官民然民间
 权量关系尚浅最是官府与民交涉便易得加增取
 盈今之苗斛皆然当纣之时必是取民过制所以武
 王于此不容不谨
  臣按饶鲁谓民间权量关系尚浅最是官府与民
  交涉便易得加增取盈今之苗斛皆然呜呼岂但
卷九十五 第 13b 页 WYG0713-0119d.png
  一苗斛哉苗斛之弊比其他为多尔凡官府收民
  贡赋其米麦之类则用斗斛布帛之类则用丈尺
  金银之类则用权衡三者之中丈尺为害较浅惟
  斗斛之取盈积少成多权衡之按抑以重为轻民
  之受害往往积倍蓰以至于千万多至破家鬻产
  以沦于死亡用是人不聊生而祸乱以作武王继
  商辛坏乱之后即以谨权量为行仁政之始言权
  量而不言度非遗之也而所谨尤在于斯焉谓之
卷九十五 第 14a 页 WYG0713-0120a.png
  谨者其必丁宁慎重反覆详审而不敢轻忽也欤
前汉律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
钟之长以子谷秬黍(黑色/者)(不大/不小)者一黍之广度之九
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
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夫度者别于分忖为寸蒦(音/约)
于尺张于丈信于引引者信天下也职在内官廷尉掌

  臣按以上言度五度之义分者可分列也寸者忖
卷九十五 第 14b 页 WYG0713-0120b.png
  也尺者蒦也丈者张也引者信也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
用度数审其容(因度以生量审/其中所容多少)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
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
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善/也)矣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
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臣按以上言量五量之义龠者跃也跃微动气而
  生物也合(音/閤)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也斗者聚也
卷九十五 第 15a 页 WYG0713-0120c.png
  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
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
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
谨矣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
  臣按以上言权五权之义铢者殊也物丝忽微始
  至于成著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斤者
  明也钧者均也石者大也
卷九十五 第 15b 页 WYG0713-0120d.png
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
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
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用
竹为引者事之宜也
  臣按五度之法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
  丈存焉惟引则用竹盖引长十丈高一分广六分
  长而难以收藏故用竹篾为之为宜也五量之法
  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不满/之处)焉其上为斛其
卷九十五 第 16a 页 WYG0713-0121a.png
  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夫班志
  于度量二者皆言其所以制造之质或用铜或用
  竹独于权衡略焉乃于下文总言度量衡用铜者
  意者权衡亦用铜欤后世于度量二者用木为之
  度间有用铜者而斗斛之制用铜鲜矣权之为器
  非若度量虽有长短大小之不同而各自为用惟
  权之一器则兼衡与准而参用之所以为之质者
  亦各不同准必以绳权必以铜而衡则以木若铜
卷九十五 第 16b 页 WYG0713-0121b.png
  为之也后世一惟用木耳臣请诏有司考校古今
  之制铸铜为度量权衡之式藏在户部颁行天下
  藩服郡县凡民间有所铸造必依官式刻其成造
  岁月匠作姓名赴官校勘印烙方许行使
秦始皇二十六年一衡石丈尺
 吕祖谦曰自商君为政平斗甬权衡丈尺其制变于
 古矣至是并天下一之皆令如秦制也然此乃帝王
 初政之常秦犹沿而行之至于后世则鲜或举之矣
卷九十五 第 17a 页 WYG0713-0121c.png
  臣按秦事不师古至为无道而犹知以一衡石丈
  尺为先务况其不为秦者乎然吕祖谦作大事记
  于始皇平六国之初书曰一衡石丈尺而其解题
  则云自商君为政平斗甬权衡丈尺意其所书之
  石非钧石之石也后世以斛为石其始此欤
宋太祖诏有司精考古式作为嘉量以颁天下凡四方
斗斛不中度不中式者皆去之又诏有司按前代旧式
作新权衡以颁天下禁私造者
卷九十五 第 17b 页 WYG0713-0121d.png
太宗淳化三年诏曰书云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
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乂九赋是均顾出纳于有司系
权衡之定式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釐锤钩为奸害及
黎庶宜令详定称法著为通规
  臣按宋太祖太宗皆起自民间熟知官府出纳之
  弊故其在位首以谨权量为务史谓比用大称如
  百斤者皆悬钩于架植镮于衡或偃手或抑按则
  轻重之际殊为悬绝于是更铸新式悉繇累黍而
卷九十五 第 18a 页 WYG0713-0122a.png
  齐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损也又令每用大称必悬
  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繇
  是观之可见古昔好治之君莫不爱民其爱民也
  凡官吏可藉以害民者无不预为之禁革则虽一
  毫之物不使过取于民彼其具文移著律例约束
  非不备刑罚非不严然利之所在人惟见利而不
  见害往往法外以巧取依法以为奸孰若每事皆
  立为一法如宋人之于权衡必齐其斤石不可得
卷九十五 第 18b 页 WYG0713-0122b.png
  而增损又俾操执者却立以视而不得按抑噫使
  凡事事皆准此以立为之法则官吏无所容其奸
  而小民不至罹其害矣
程颐曰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谨权审量读法平价皆
不可阙
 朱熹曰所谓文章者便是文饰那谨权审量读法平
 价之类耳
  臣按程子谓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谨权审量皆
卷九十五 第 19a 页 WYG0713-0122c.png
  不可阙朱子谓文章便是文饰那谨权审量之类
  然但言文章而不及纲纪臣窃以谓权而谨之量
  而审之使其长短适平多寡酌中固是文饰之意
  然于操执之时或钩锤之转移衡尾之按抑收放
  之际或斛面之加淋旁庣之摇撼则是无纲纪矣
  是知圣人为治无一善之徒行无一法之徒立一
  器之设虽小也而必正其制度一物之用虽微也
  而必防其病弊惟恐一事之或失其宜一民之或
卷九十五 第 19b 页 WYG0713-0122d.png
  被其害此所以钜细精粗无不毕举上下四方无
  不均平也欤
    以上权量之谨臣按舜巡守同律度量衡而
    此止云权量而不及度者盖论语叙武王之
    行政止言谨权量朱子注孟子引程子之言
    亦止言谨权审量而不及度意者权量之用
    比度为切欤不然则举二以包其一也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