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 第 1a 页 WYG0712-052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四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明礼乐
   乐律之制(下/)
周敦颐曰古者圣王制礼法脩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
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
卷四十四 第 1b 页 WYG0712-0526d.png
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声莫不淡
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德盛治至道配天地
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脩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
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
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
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
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朱熹曰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此所谓淡盖以今
卷四十四 第 2a 页 WYG0712-0527a.png
 乐形之而见其本于庄正斋肃之意故希简而寂寥
 耳废礼败度故其声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
 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导欲而至于轻生败伦愁怨故
 增悲而至于贼君弃父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
 和而已
  臣按周子此言盖谓复古礼然后可以变今乐
程颐曰律者自然之数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尺
度权衡之正皆起于律以律管定尺以天地之气为准
卷四十四 第 2b 页 WYG0712-0527b.png
非秬黍之比也律取黄钟黄钟之声亦不难定世自有
知音者参上下声考之自得其正既得其正将黍以实
其管看管实得几粒然后推而定法可也古法律管当
实千二百粒黍今羊头黍不相应则将数等验之看如
何大小者方应其数然后为正胡先生定乐取羊头山
黍用三等筛子筛之取中等者特未定也
  臣按程氏此言欲知音者考声上下以定黍
张载曰声音之道与天地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木气成
卷四十四 第 3a 页 WYG0712-0527c.png
则金气衰乃此理自相应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
为不可知律吕有可求之理惟德性淳厚者能知之
  臣按宋三儒之说周氏以复古礼为先程氏以考
  声音为正张氏则以人之德性为本三人者可谓
  穷本知变达乐之要者矣且生当有宋全盛之时
  天子锐意古乐而胡瑗范镇司马光辈方讲求钟
  律遍访四方草泽以应诏而三大儒者乃见遗焉
  使当时若在讲求之列其所次叙必有可观古乐
卷四十四 第 3b 页 WYG0712-0527d.png
  或有可复之理惜哉
朱熹曰五声之序宫最大而沈浊羽最细而轻清商之
大次宫徵之细次羽而角居四者之中焉然世之论中
声者不以角而以宫何也曰凡声阳也自下而上未及
其半则属于阴而未畅故不可用上而及半然后属于
阳而始和故即其始而用之以为宫因其每变而益上
则为商为角为变徵为徵为羽为变宫而皆以为宫之
用焉是以宫之一声在五行为土在五常为信在五事
卷四十四 第 4a 页 WYG0712-0528a.png
为思盖以其正当众声和与未和用与未用阴阳际会
之中所以为盛若角则虽当五声之中而非众声之会
且以七均论之又有变徵以君焉亦非五声之所取正
也然自其声之始和者推而上之亦至于变宫而止耳
自是而上则又过乎轻清而不可以为宫于是就其两
间而细分之则其别又十有二以其最大而沈浊者为
黄钟以其极细而轻清者为应钟及其旋相为宫而上
下相生以尽五声二变之用则宫声常不越乎十二之
卷四十四 第 4b 页 WYG0712-0528b.png
中而四声者或时出于其外以取诸律半声之管然后
七均备而一调成也黄钟之与馀律其所以为贵贱者
亦然若诸半声以上则又过乎轻清之甚而不可以为
乐矣盖黄钟之宫始之始中之中也十律之宫始之次
而中少过也应钟之宫始之终而中已尽也诸律半声
过乎轻清始之外而中之上也半声之外过乎轻清之
甚则又外之外上之上而不可为乐者也正如子时初
四刻属前日正四刻属后日其两日之间即所谓始之
卷四十四 第 5a 页 WYG0712-0528c.png
始中之中也然则声自属阴以下亦当默有十二正变
半律之地以为中声之前段如子初四刻之为者但无
声气之可纪耳由是论之则审音之难不在于声而在
于律不在于宫而在于黄钟盖不以十二律节之则无
以著夫五声之实不得黄钟之正则十一律者又无所
受以为本律之宫也今有极论宫声之妙而无曰黄钟
云者则恐其于声音法制之间犹有所未尽也夫以声
音法制之粗而犹有未尽则虽有黄帝大舜之君伶伦
卷四十四 第 5b 页 WYG0712-0528d.png
后夔之佐亦如之何徒手而可以议大乐之和哉又有
宫当配仁之说者则以仁当四德之元而有包四德之
义耳夫仁木行而角声者也以之配宫则仁既不安而
信亦失据矣五行之序木为之始水为之终而土为之
中土则水火之所寄金木之所资居中而应四方一体
而载万类者也是则宫之统五声仁之包五常盖有并
行而不悖者矣何夺彼与此哉(以宫配仁五/峰胡氏说)
熹又曰古乐之亡久矣然秦汉之间去周未远其器与
卷四十四 第 6a 页 WYG0712-0529a.png
声犹有存者故其道虽不行于当时而其为法犹未有
异论也逮于东汉之末以接西晋之初则已寖多说矣
历魏周齐隋唐五季论者愈多而法愈不定爰及宋朝
功成治定理宜有作建隆皇祐元丰之间盖亦三致意
焉而和岘胡瑗阮逸李照范镇马光刘几杨时诸贤之
议终不能以相一也而况于崇宣之季奸䛕之会(指蔡/京辈)
黥涅之馀(魏汉/津)而能有以语夫天地之和哉建阳蔡元
定旁搜远取巨细不捐积之累年乃若冥契著为律吕
卷四十四 第 6b 页 WYG0712-0529b.png
新书明白而渊深缜密而通畅不为牵合附会之谈其
言虽多出于近世之所未讲而实无一字而不本于古
人已试之成法
蔡元定曰律吕散亡其器不可复见然古人所以制作
之意则犹可考也太史公曰细若气微若声圣人因神
而存之虽妙必效言黄钟始于声气之元也班固所谓
黄帝使伶伦取竹断两节间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又曰
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刘昭所谓伏羲统阳气之
卷四十四 第 7a 页 WYG0712-0529c.png
初以为律法又曰吹以考声列以候气皆以声之清浊
气之先后求黄钟者也是古圣人制作之意也夫律长
则声浊而气先至极长则不成声而气不应律短则声
清而气后至极短则不成声而气不应此其大凡也今
欲求声气之中而莫适为准则莫若多截竹以拟黄钟
之管或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以为一
管皆即以其长权为九寸而度其围径如黄钟之法焉
如是而更迭以吹则中声可得浅深以列则中气可验
卷四十四 第 7b 页 WYG0712-0529d.png
苟声和气应则黄钟之为黄钟者信矣黄钟者信则十
一律与度量衡权者得矣后世不知出此而惟尺之求
晋氏而下则多求之金石梁隋以来又累之秬黍下至
王朴刚果自用遂专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复考矣夫金
石真伪固难尽信若秬黍则岁有凶丰地有肥瘠种有
长短小大圆妥不同尤不可恃况古人谓子榖秬黍中
者实其龠则是先得黄钟而后度之以黍不足则易之
以大有馀则易之以小约九十黍之长中容千二百黍
卷四十四 第 8a 页 WYG0712-0530a.png
之实以见周径之广以生度量权衡之数而已非律生
于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其亦求之声
气之元而毋必之于秬黍则得之矣
又曰律者致中和之用止于至善者也以声言之大而
至于雷霆细而至于蠛蠓无非声也律则写其黄钟一
声而已矣虽有十二律六十调然实一黄钟也是理也
在声为中声在气为中气在人则喜怒哀乐未发与发
而中节也此圣人所以一天人赞化育之道也
卷四十四 第 8b 页 WYG0712-0530b.png
  臣按蔡元定作律吕新书朱熹为之序曰其中所
  谓黄钟围径之法则汉斛之积分可考寸以九分
  为法则淮南太史小司马之说可推五声二变之
  数变律半声之例则杜氏之通典具焉变宫变徵
  之不得为调则孔氏之礼疏因亦可见臣既本朱
  氏此序而引诸说而附以元定之所参定者既具
  于各条之下至是剟取序文而继以元定截竹为
  管以求中声之说是则朱氏所谓先求声气之元
卷四十四 第 9a 页 WYG0712-0530c.png
  而因律以生尺尤所谓卓然者也然此求其声气
  耳而所谓均调节奏被之管弦蔡氏又欲别为乐
  书以究其业今世无之岂其后竟不克就耶尚幸
  此新书之存以俟后世之圣君贤相功成作乐者
  焉虽然此书之作虽由蔡氏而皆本其师之意也
  观朱氏与元定书曰但用古书古语或注疏而以
  己意附其下方甚简约而极周尽学者一览可得
  梗槩其他推说之泛滥旁證之异同不尽载也今
卷四十四 第 9b 页 WYG0712-0530d.png
  即其书以观无一不如其师所教者所谓甚简约
  而极周尽者一言以蔽之矣其后朱氏又与其门
  人考订礼书又定钟律诗乐乐制乐舞等篇皆聚
  古乐之根源简约可观而钟律分前后篇其前篇
  凡七条一曰十二律阴阳辰位相生次第之图二
  曰十二律寸分釐毫丝数三曰五声五行之象清
  浊高下之次四曰五声相生损益先后之次五曰
  变宫变徵二变相生之法六曰十二律正变倍半
卷四十四 第 10a 页 WYG0712-0531a.png
  之法七曰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之图其后篇凡
  六条一曰明五声之义二曰明十二律之义三曰
  律寸旧法四曰律寸新法五曰黄钟寸分数法六
  曰黄钟生十一律数法大槩率采元定所著更互
  演绎尤为明邃其乐制汇于王朝礼其乐舞汇于
  祭礼上下数千载旁搜远绍昭示前圣礼乐之非
  迂以为后世作乐者之法则后世有作者合二书
  而求之思过半矣
卷四十四 第 10b 页 WYG0712-0531b.png
    以上论乐律之制臣按礼乐之制作其微也
    久矣而乐为甚非其情义之难明也而其所
    谓制度者失其传焉耳在汉之世乐家有制
    氏世在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
    其义论者惜之然唐宋以来其精义之存于
    古典者通经学古之士尚能因文以求义或
    得其情于编简之中若夫所谓铿锵鼓舞者
    则知之者盖已鲜矣论礼者谓其数可知其
卷四十四 第 11a 页 WYG0712-0531c.png
    义难知盖是时度数详明人所共习所难知
    者其义理玄微者耳故为是言若就后世言
    之则可学而知者义理耳若夫名物度数非
    上智之资岂能奋乎千载之下而逆探其遗
    文坠绪于千载之上也哉且礼之行也文与
    器而已然乐不徒文而又有其容不徒器而
    又有其声习学者既失其传造作者又失其
    制盖非一日矣一旦求之简牍之中以不试
卷四十四 第 11b 页 WYG0712-0531d.png
    之学而欲合古人之制自非知礼乐之情之
    圣有开物成务之才而妙达天人之理者孰
    能与于斯哉三代之制不可考已孔子自卫
    反鲁之所正仅云雅颂而不及于制度在圣
    人时鲁之乐工击磬鼓鼗者踰河蹈海孔门
    弟子皆详记于所录师说之中非无意也其
    意以为自是之后乐工散亡非独无明乐义
    之圣贤而并与其习乐器之贱工亦无之矣
卷四十四 第 12a 页 WYG0712-0532a.png
    后有作者其何所持循而复古制也哉汉初
    古乐犹有存者文帝资虽近道而谦让未遑
    武帝慨然有志于乐然所好者世俗之所乐
    非先王之所制也魏用杜夔隋用郑绎何妥
    宋用和岘胡瑗阮逸范镇辈非不留心于钟
    律也然卒无所得焉盖用其心于渺茫而无
    所从入之端故耳孟子曰圣人既竭耳力焉
    然后继之以五声六律程子亦曰有知音者
卷四十四 第 12b 页 WYG0712-0532b.png
    参上下声考之自得其正盖必求之吾之心
    思竭乎吾之耳力因其所易而后及其所难
    因其所习而后及其所未达为之以其渐循
    之以其方深造之以其道记曰作者之谓圣
    述者之谓明今世古制无复存者虽是述之
    其与作者之功何异吾无圣人之天资而欲
    任圣人之创作可乎既不敢作而欲述之又
    无可因而以为述之之地不得已而就其所
卷四十四 第 13a 页 WYG0712-0532c.png
    近而易者以求之求之之道先从吾身始晋
    人有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言渐近自然耳
    黄帝取嶰谷之竹吹之以为黄钟之宫者有
    由然也六经之中论乐之最先者莫先于虞
    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四言此
    万世论声乐之祖也史亦称大禹声为律身
    为度孔子正乐亦以雅颂得所为先古之乐
    器无存而存者亦多非古制惟孔子所删三
卷四十四 第 13b 页 WYG0712-0532d.png
    百篇之诗乃商周祭祀燕享及房中所歌者
    其篇章宛然三代之旧也无所欠阙大戴礼
    云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晋志亦云汉
    末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
    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戴记颇有阙
    误篇数不可考汉末止存三篇而加以文王
    不知其何自来也其后改作新辞旧曲遂废
    至唐开元乡饮酒礼其所奏乐乃有鹿鸣四
卷四十四 第 14a 页 WYG0712-0533a.png
    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
    葛覃卷耳鹊巢采系采蘋十二篇之目而其
    声亦不得闻矣宋时有赵彦肃者传此十二
    诗之谱每句之中字皆叶以律吕即开元遗
    声也朱子既以载之仪礼经传中以为诗乐
    且谓古声亡灭已久不知当时工师何所考
    而为此疑古乐有唱有叹唱者发歌句也和
    者继其声也诗词之外应更有叠字散声以
卷四十四 第 14b 页 WYG0712-0533b.png
    叹发其趣故汉晋之间旧曲既失其传则其
    辞虽存而世莫能补为此故也若但如此谱
    直以一声叶一字则右诗篇篇可歌无复乐
    崩之叹矣夫岂然哉又其以清声为调似非
    古法然古声既不可考姑存之以见声歌之
    彷佛以俟后之知乐者噫朱子非知乐者哉
    而姑为是谦退之辞耳大贤若朱子而不任
    其责后世之人又孰有过于朱子者哉人人
卷四十四 第 15a 页 WYG0712-0533c.png
    皆为是言则此乐直至天地之戍会永无可
    复之期矣虽然与其不能尽复天地之纯全
    而略得以见古人之彷佛犹贤乎已夫有之
    而不全犹胜于全无而不有也汉唐以来郊
    庙燕享未尝不用乐而乐之用或至于用郑
    卫之音今吾稍存古人之意以仿古人之
    乐虽不全于古而犹彷佛于古岂不愈于
    郑卫之音也哉程子曰古人之诗如今之歌
卷四十四 第 15b 页 WYG0712-0533d.png
    曲古人之诗其音调不复可知己而今之歌
    曲虽出时人之口而亦有所沿袭如向所谓
    十二诗于鹿鸣等六诗云黄钟清宫注云俗
    呼正宫关雎等六诗云无射清商注云俗呼
    越调所谓黄钟清宫无射清商世俗固不知
    所以为声而正宫越调之类宋世所谓诗馀
    金元以来所传南北曲者虽非古之遗音而
    犹有此名目也夫人能为之而闻之者亦能
卷四十四 第 16a 页 WYG0712-0534a.png
    辨别其是否诚因今而求之古循俗而入于
    雅以求古人之所彷佛者万一天生妙解音
    乐之人如师旷州鸠信都芳万宝常王令言
    张文收之辈必能因其彷佛而得其纯全者
    焉因声以考律正律以定器三代之乐亦可
    复矣然如此之人岂易得哉吁必待后夔而
    后作乐必待师旷而后听音斯人不世出而
    乐之在天下不可一日无也而音岂可不听
卷四十四 第 16b 页 WYG0712-0534b.png
    哉世无后夔师旷而后夔之心师旷之耳则
    人人有也万古如一日也昔宋李照胡瑗阮
    逸改铸钟磬徐复笑之曰圣人寓器以声不
    先求其声而更其器其可用乎其后卒无所
    成如复言房庶亦言古乐与今乐本末不远
    其大略以谓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
    焉金石钟磬也后世易之以方响丝竹琴箫
    也后世易之以筝笛笙匏也攒之以斗埙土
卷四十四 第 17a 页 WYG0712-0534c.png
    也变而为瓯柷敔木也贯之以板凡若此者
    八音之变也亦犹大辂起于推轮龙艘生于
    落叶其变则然尔古者食以俎豆后世易以
    杯盘簟席以为安后世更以榻案使圣人复
    生不能舍杯盘榻案而复俎豆簟席也八音
    之器岂异此哉孔子曰郑声淫岂其器之不
    古若哉亦疾其声之变耳试使知乐者由今
    之器寄古之声去惉懘靡曼而归之中和雅
卷四十四 第 17b 页 WYG0712-0534d.png
    正则感人心导和气不曰治世之音乎然则
    世所谓雅者未必如古而教坊所奏岂尽淫
    声哉庶之此言虽非穷本之论而不谓之知
    变不可也乐记曰穷本知变乐之情也乐之
    本同而其变则异同者其精者也异者其粗
    者也推其异而合之同举其粗而归之精则
    其体凝一矣臣请明诏天下求知音律者内
    而朝著外而州郡隐而草泽之士贱而技艺
卷四十四 第 18a 页 WYG0712-0535a.png
    之流许其自陈及臣僚荐举聚于一处俾其
    各就所能因其明处而各罄其所知用今世
    所奏之乐今日所歌之辞度其腔调按其节
    拍先求世之所谓正宫越调之类以究古人
    清宫清商之调依俗法之所移换寻古调之
    所抑扬然后被之于丝吹之以竹宣之以金
    收之以石必俗器之调而后古器之即合作
    于一堂之间而有和应之美不徒协夫奏者
卷四十四 第 18b 页 WYG0712-0535b.png
    之心而且谐之听者之耳无间贤愚贵贱一
    是同和然后按古人钟律之法即蔡元定之
    律吕新书朱文公之通解钟律依其说按其
    法而讲究其所当然之则与其所以然之故
    筑室布灰如其候气之法截竹为管以求黄
    钟之声如所谓或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
    内每差一分以为一管皆即以其长权为九
    寸而度其围径如黄钟之法焉此则蔡氏截
卷四十四 第 19a 页 WYG0712-0535c.png
    管候气之法也若夫所谓度其围径者则未
    有定准焉夫所列之管既已应气可豫寻秬
    黍中者分为三等先以一等实于是管之中
    必须千二百粒适满其中无欠无馀然后用
    之有馀欠者则用次等次等不合又别用之
    必同而后己所实既同然后因之以定尺审
    度量谨权衡焉由是以制律吕均声音制乐
    器先试以歌声齐箫声以箫声定十六声又
卷四十四 第 19b 页 WYG0712-0535d.png
    以十六声而齐入器声高者则抑而下之声
    下者则引而上之过于厉者平之过于醲者
    淡之逐器而调之使其一器之中声律自然
    均调而无有参错合器而协之使其众器之
    间自然翕合而无相夺伦无一器之不谐无
    一音之不应如此虽不能尽善尽美如古人
    之纯全然通其变以穷其本亦可以得古人
    之彷佛者矣方之章韶濩武虽不可企及然
卷四十四 第 20a 页 WYG0712-0536a.png
    视后世之因循苟且者则有间矣臣于钟律
    非所通晓姑述所闻以俟当代之圣明任作
    述之大柄者焉
 
 
 
 
 
卷四十四 第 20b 页 WYG0712-0536b.png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