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三 第 1a 页 WYG0712-051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三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明礼乐
乐律之制(中/)
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
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三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明礼乐
乐律之制(中/)
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
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卷四十三 第 1b 页 WYG0712-0516b.png
朱熹曰语告也太师乐官名时音乐废阙故孔子教
之翕合也从放也纯和也皦明也绎相续不绝也成
乐之一终也
谢良佐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
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
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
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联如贯珠可也故曰绎
如也以成
之翕合也从放也纯和也皦明也绎相续不绝也成
乐之一终也
谢良佐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
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
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
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联如贯珠可也故曰绎
如也以成
卷四十三 第 2a 页 WYG0712-0516c.png
臣按此孔子自卫反鲁正乐之时所以告太师之
言也元许谦谓大要乐声翕合须要纯和不可背
戾八音之中金声最高竹革之声次之匏音次之
丝音又次之石音最低作乐八音皆和声声俱见
不可使声高掩声下者故曰皦如既各自要分晓
又恐声音不相合意思不相联属故又曰绎如玩
其本文始从成是作乐始中终三节翕及纯皦及
绎乃三节中之节奏后世有作者当以圣人之言
言也元许谦谓大要乐声翕合须要纯和不可背
戾八音之中金声最高竹革之声次之匏音次之
丝音又次之石音最低作乐八音皆和声声俱见
不可使声高掩声下者故曰皦如既各自要分晓
又恐声音不相合意思不相联属故又曰绎如玩
其本文始从成是作乐始中终三节翕及纯皦及
绎乃三节中之节奏后世有作者当以圣人之言
卷四十三 第 2b 页 WYG0712-0516d.png
为法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曰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
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
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
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臣按朱熹谓韶武皆不可考但书称德惟善政至
劝之以九歌此便是作韶乐之本所谓九德之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曰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
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
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
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臣按朱熹谓韶武皆不可考但书称德惟善政至
劝之以九歌此便是作韶乐之本所谓九德之歌
卷四十三 第 3a 页 WYG0712-0517a.png
九韶之舞是也武王之武看乐记便见盖是象伐
纣之事所谓南者自南而北伐纣也气象便不甚
和韶乐只是和而已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朱熹曰不知肉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曰不
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
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
范祖禹曰韶尽美又尽善乐之无以加此也故学之
纣之事所谓南者自南而北伐纣也气象便不甚
和韶乐只是和而已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朱熹曰不知肉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曰不
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
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
范祖禹曰韶尽美又尽善乐之无以加此也故学之
卷四十三 第 3b 页 WYG0712-0517b.png
三月不知肉味而叹美之如此诚之至感之深也
臣按大舜韶乐之作前无伦而后无继也孔子生
于舜千七百年之后一旦闻而学之乃至于忘味
则在当时可知也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朱熹曰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
在鲁然诗学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
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又曰前汉
臣按大舜韶乐之作前无伦而后无继也孔子生
于舜千七百年之后一旦闻而学之乃至于忘味
则在当时可知也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朱熹曰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
在鲁然诗学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
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又曰前汉
卷四十三 第 4a 页 WYG0712-0517c.png
礼乐志云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正之故其
言如此
臣按乐居六经中之一其为用最为急者孔子删
述六经其五者皆有成书而乐独阙焉其所以为
乐者其书不复可见幸有此数言载于鲁论之中
然不徒曰乐而且谓乐正者正之一言盖有以见
乐之在当时其错杂无伦淫邪不正实有赖于圣
人之正定也
言如此
臣按乐居六经中之一其为用最为急者孔子删
述六经其五者皆有成书而乐独阙焉其所以为
乐者其书不复可见幸有此数言载于鲁论之中
然不徒曰乐而且谓乐正者正之一言盖有以见
乐之在当时其错杂无伦淫邪不正实有赖于圣
人之正定也
卷四十三 第 4b 页 WYG0712-0517d.png
颜渊问为邦子曰乐则韶舞放郑声
张载曰礼乐治之法也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一
日不谨则法坏矣虞夏君臣更相饬戒意盖如此
朱熹曰取其尽善尽美放谓禁绝之郑声郑国之音
臣按先儒有曰治道成于乐郑声乐之淫者能摇
荡人之性情以坏其成故放绝之大抵乐之为乐
虽备于声容而其本原之所始则起于诗之言志
故圣人正乐以为常经必使雅颂之得所取韶以
张载曰礼乐治之法也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一
日不谨则法坏矣虞夏君臣更相饬戒意盖如此
朱熹曰取其尽善尽美放谓禁绝之郑声郑国之音
臣按先儒有曰治道成于乐郑声乐之淫者能摇
荡人之性情以坏其成故放绝之大抵乐之为乐
虽备于声容而其本原之所始则起于诗之言志
故圣人正乐以为常经必使雅颂之得所取韶以
卷四十三 第 5a 页 WYG0712-0518a.png
立治法必戒郑声之淫荡后世有作本九德之歌
为九成之乐用夫雅颂之正而戒夫郑卫之淫则
古乐不难复矣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
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
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为九成之乐用夫雅颂之正而戒夫郑卫之淫则
古乐不难复矣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
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
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卷四十三 第 5b 页 WYG0712-0518b.png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
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
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
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
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子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
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
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
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
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子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
卷四十三 第 6a 页 WYG0712-0518c.png
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
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
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
姓同乐则王矣
朱熹曰不与民同乐者谓独乐其身而不恤其民使
之穷困也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
各得其所也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民归
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
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
姓同乐则王矣
朱熹曰不与民同乐者谓独乐其身而不恤其民使
之穷困也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
各得其所也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民归
卷四十三 第 6b 页 WYG0712-0518d.png
之矣
范祖禹曰战国之时民穷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
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
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
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杨时曰乐以和为主使人闻钟鼓管弦之音而疾首
蹙頞则虽奏以咸英韶濩无补于治也故孟子告齐
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范祖禹曰战国之时民穷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
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
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
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杨时曰乐以和为主使人闻钟鼓管弦之音而疾首
蹙頞则虽奏以咸英韶濩无补于治也故孟子告齐
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卷四十三 第 7a 页 WYG0712-0519a.png
臣按昔人有言春秋时虽伶官犹知奸声淫乐为
可耻而战国之时则时君直以世俗之乐为可好
盖世变于是愈下矣然去之百世之后先王之古
乐绝响而圣贤之格言犹存深思而熟玩之犹可
以得其流风遗韵之彷佛也后世人主诚因孔孟
之言求作乐之本乐之作也必使其民欣欣然而
有喜色然后为之苟徒肆一已之乐而忘万民之
忧又不若不作之为愈也当夫制作之后播奏之
可耻而战国之时则时君直以世俗之乐为可好
盖世变于是愈下矣然去之百世之后先王之古
乐绝响而圣贤之格言犹存深思而熟玩之犹可
以得其流风遗韵之彷佛也后世人主诚因孔孟
之言求作乐之本乐之作也必使其民欣欣然而
有喜色然后为之苟徒肆一已之乐而忘万民之
忧又不若不作之为愈也当夫制作之后播奏之
卷四十三 第 7b 页 WYG0712-0519b.png
时慨然反思于心曰吾之享此其与民同乐否乎
民得无闻之而有举疾首蹙頞相告者乎必也好
乐而与民同之使其欣欣然有喜色如此则所作
之乐虽不能备韶濩之音而实得韶濩之意于千
古之上矣
汉书志曰黄帝使伶伦自大夏(西戎/之国)之西昆仑之阴取
竹之解谷(一作嶰/溪之谷)生(治/也)其窍(孔/也)厚(一有/薄字)均(孔与肉/等也)者断
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
民得无闻之而有举疾首蹙頞相告者乎必也好
乐而与民同之使其欣欣然有喜色如此则所作
之乐虽不能备韶濩之音而实得韶濩之意于千
古之上矣
汉书志曰黄帝使伶伦自大夏(西戎/之国)之西昆仑之阴取
竹之解谷(一作嶰/溪之谷)生(治/也)其窍(孔/也)厚(一有/薄字)均(孔与肉/等也)者断
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
卷四十三 第 8a 页 WYG0712-0519c.png
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合/也)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
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
正十二律定
颜师古曰比合也可以比之谓上下相生也十二管
皆生于黄钟之宫故曰黄钟律吕之本
臣按乐之作始于黄帝命伶伦取嶰谷之竹生而
空窍厚薄均者断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
筒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为六律曰黄钟太蔟姑
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
正十二律定
颜师古曰比合也可以比之谓上下相生也十二管
皆生于黄钟之宫故曰黄钟律吕之本
臣按乐之作始于黄帝命伶伦取嶰谷之竹生而
空窍厚薄均者断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
筒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为六律曰黄钟太蔟姑
卷四十三 第 8b 页 WYG0712-0519d.png
洗蕤宾夷则无射雌鸣为六吕曰大吕夹钟中吕
林钟南吕应钟此十二者皆以铜为管转而相生
黄钟为首其长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
分下生者损一分于是文之以五声曰宫商角徵
羽播之以八音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而大乐和
矣以之候气则埋之密室上与地平实以葭灰覆
以缇素以候十有二月之中气冬至气至则黄钟
之管飞灰冲素大寒以下各以其月随而应焉而
林钟南吕应钟此十二者皆以铜为管转而相生
黄钟为首其长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
分下生者损一分于是文之以五声曰宫商角徵
羽播之以八音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而大乐和
矣以之候气则埋之密室上与地平实以葭灰覆
以缇素以候十有二月之中气冬至气至则黄钟
之管飞灰冲素大寒以下各以其月随而应焉而
卷四十三 第 9a 页 WYG0712-0520a.png
时序正矣以之审度则以子榖秬黍中者九十度
黄钟之长而以一黍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
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以之嘉量
则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
其槩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
五量嘉矣以之谨权衡则以黄钟一龠千二百黍
之重为十二铢两之得二十四铢而为两十六两
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此黄钟
黄钟之长而以一黍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
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以之嘉量
则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
其槩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
五量嘉矣以之谨权衡则以黄钟一龠千二百黍
之重为十二铢两之得二十四铢而为两十六两
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此黄钟
卷四十三 第 9b 页 WYG0712-0520b.png
所以为律吕之本而天下万事万物皆由是而出
焉
后汉书志曰宓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
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大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
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气之元五音之
正也又曰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候气道之本也
臣按声气之元一语万世作乐者之大根大本也
作乐者不求之气与声而能有所成者无此理也
焉
后汉书志曰宓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
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大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
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气之元五音之
正也又曰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候气道之本也
臣按声气之元一语万世作乐者之大根大本也
作乐者不求之气与声而能有所成者无此理也
卷四十三 第 10a 页 WYG0712-0520c.png
朱熹曰律历家最重元声元声一定向下都定元
声一差向下都差者以此
蔡邕铜龠铭曰龠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
汉斛铭文曰律嘉量方尺圜其外(循四角规而圜之/其径当四寸有奇)庣
(不满/之处)旁九釐五毫(径尺四寸有奇/之数犹未足也)羃百六十二寸(方尺/羃百)
(寸围其外每旁方水/五寸庣其旁约五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
(一寸羃百六十二寸为容一斗积十/寸容一千六百二十寸为容十斗)
蔡元定曰嘉量方尺所以起数也汉斛容十斗实二
声一差向下都差者以此
蔡邕铜龠铭曰龠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
汉斛铭文曰律嘉量方尺圜其外(循四角规而圜之/其径当四寸有奇)庣
(不满/之处)旁九釐五毫(径尺四寸有奇/之数犹未足也)羃百六十二寸(方尺/羃百)
(寸围其外每旁方水/五寸庣其旁约五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
(一寸羃百六十二寸为容一斗积十/寸容一千六百二十寸为容十斗)
蔡元定曰嘉量方尺所以起数也汉斛容十斗实二
卷四十三 第 10b 页 WYG0712-0520d.png
千龠计一百六十二万分为一千六百二十寸又曰
嘉量之法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
一石积一千六百二十寸为分者一百六十二万一
斗积一百六十二寸为分者十六万二千一升积十
六寸二分为分者一万六千二百一合积一寸六分
二釐为分者一千六百二十则黄钟之龠为八百一
十分明矣空围八百一十分则长累九十黍广容一
千二百黍矣盖十其广之分以为长十一其长之分
嘉量之法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
一石积一千六百二十寸为分者一百六十二万一
斗积一百六十二寸为分者十六万二千一升积十
六寸二分为分者一万六千二百一合积一寸六分
二釐为分者一千六百二十则黄钟之龠为八百一
十分明矣空围八百一十分则长累九十黍广容一
千二百黍矣盖十其广之分以为长十一其长之分
卷四十三 第 11a 页 WYG0712-0521a.png
以为广自然之数也
臣按朱熹律吕新书序所谓黄钟围径之数则汉
斛积分可考者此也新书之首章律吕本原论黄
钟曰长九寸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盖天地之
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者阳之
成也其二四六八十为阴十者阴之成也黄钟者
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其数九分寸之数具于
声气之元不可得而见及断竹为管吹之而声和
臣按朱熹律吕新书序所谓黄钟围径之数则汉
斛积分可考者此也新书之首章律吕本原论黄
钟曰长九寸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盖天地之
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者阳之
成也其二四六八十为阴十者阴之成也黄钟者
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其数九分寸之数具于
声气之元不可得而见及断竹为管吹之而声和
卷四十三 第 11b 页 WYG0712-0521b.png
候之而气应而后数始形焉均其长得九寸审其围
得九分积其实得八百一十分长九寸围九分积
八百一十分是为德本度量权衡于是而受法十
一律由是而损益焉吁自汉以来钟律之议纷纷
靡定蔡氏兹书一出而千古之论灼然不疑所谓
断竹为管吹之而声和候之而气应而后数始形
焉此数言者真诚作乐定律之本也
淮南子曰规始于一一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
得九分积其实得八百一十分长九寸围九分积
八百一十分是为德本度量权衡于是而受法十
一律由是而损益焉吁自汉以来钟律之议纷纷
靡定蔡氏兹书一出而千古之论灼然不疑所谓
断竹为管吹之而声和候之而气应而后数始形
焉此数言者真诚作乐定律之本也
淮南子曰规始于一一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
卷四十三 第 12a 页 WYG0712-0521c.png
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参物三三
如九故黄钟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
故黄钟之数立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
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十
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钟大数立焉太史公曰置一
而九三之以为法实如法得长一寸凡得九寸命曰黄
钟之律
前汉志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十
如九故黄钟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
故黄钟之数立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
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十
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钟大数立焉太史公曰置一
而九三之以为法实如法得长一寸凡得九寸命曰黄
钟之律
前汉志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十
卷四十三 第 12b 页 WYG0712-0521d.png
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
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之于已
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参之于
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
一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参之于戌得
五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又参之于亥得十七万七千一
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
蔡元定曰淮南子谓置一而十一三之以为黄钟之
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之于已
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参之于
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
一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参之于戌得
五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又参之于亥得十七万七千一
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
蔡元定曰淮南子谓置一而十一三之以为黄钟之
卷四十三 第 13a 页 WYG0712-0522a.png
大数即律书置一而九三之以为寸法者其术一也
夫置一而九三之既为寸法则七三之为分法五三
之为釐法三三之为毫法一三之为丝法从可知矣
律书独举寸法者盖已于生钟分内默具律寸分釐
毫丝之法而又于此律数之下指其大者以明凡例
也一三之而得三三三之而得二十七五三之而得
二百四十三七三之而得二千一百八十七九三之
而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故一万九千六百八十
夫置一而九三之既为寸法则七三之为分法五三
之为釐法三三之为毫法一三之为丝法从可知矣
律书独举寸法者盖已于生钟分内默具律寸分釐
毫丝之法而又于此律数之下指其大者以明凡例
也一三之而得三三三之而得二十七五三之而得
二百四十三七三之而得二千一百八十七九三之
而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故一万九千六百八十
卷四十三 第 13b 页 WYG0712-0522b.png
三以九分之则为二千一百八十七二千一百八十
七以九分之则为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以九分
之则为二十七二十七以九分之则为三三者丝法
也九其三得二十七则毫法也九其二十七得二百
四十三则釐法也九其二百四十三得二千一百八
十七则分法也九其二千一百八十七得一万九千
六百八十三则寸法也一寸九分一分九釐一釐九
毫一毫九丝以之生十二律以之生五声二变上下
七以九分之则为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以九分
之则为二十七二十七以九分之则为三三者丝法
也九其三得二十七则毫法也九其二十七得二百
四十三则釐法也九其二百四十三得二千一百八
十七则分法也九其二千一百八十七得一万九千
六百八十三则寸法也一寸九分一分九釐一釐九
毫一毫九丝以之生十二律以之生五声二变上下
卷四十三 第 14a 页 WYG0712-0522c.png
乘除参同契合无所不通盖数之自然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黄钟八寸十分一云律九九八十
一故云八寸十分一
臣按此即朱熹所谓寸以九分为法淮南太史小
司马之法可推者此也元定之言曰黄钟九寸以
三分为损益故以三历十二辰得一十七万七千
一百四十七为黄钟之实其十二辰所得之数在
子寅辰午申戌六阳辰为黄钟寸分釐毫丝之数
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黄钟八寸十分一云律九九八十
一故云八寸十分一
臣按此即朱熹所谓寸以九分为法淮南太史小
司马之法可推者此也元定之言曰黄钟九寸以
三分为损益故以三历十二辰得一十七万七千
一百四十七为黄钟之实其十二辰所得之数在
子寅辰午申戌六阳辰为黄钟寸分釐毫丝之数
卷四十三 第 14b 页 WYG0712-0522d.png
在亥酉未巳卯丑六阴辰为黄钟寸分釐毫丝之
法其寸分釐毫丝之法皆用九数故九丝为毫九
毫为釐九釐为分九分为寸为黄钟盖黄钟之实
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以三约之为丝
者五万九千四十九以二十七约之为毫者六千
五百六十一以二百四十三约之为釐者七百二
十九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约之为分者八十一以
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约之为寸者九由是三分
法其寸分釐毫丝之法皆用九数故九丝为毫九
毫为釐九釐为分九分为寸为黄钟盖黄钟之实
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以三约之为丝
者五万九千四十九以二十七约之为毫者六千
五百六十一以二百四十三约之为釐者七百二
十九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约之为分者八十一以
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约之为寸者九由是三分
卷四十三 第 15a 页 WYG0712-0523a.png
损益以生十一律焉蔡氏所谓黄钟之实者如此
或者以谓算到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何
所用之朱熹曰以定管之长短而出是声考究其
法当如是也
杜佑通典曰十二律相生之法自黄钟始三分损益下
生林钟林钟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
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蕤宾蕤宾上生大吕大吕下
生夷则夷则上生夹钟夹钟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中吕
或者以谓算到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数何
所用之朱熹曰以定管之长短而出是声考究其
法当如是也
杜佑通典曰十二律相生之法自黄钟始三分损益下
生林钟林钟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
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蕤宾蕤宾上生大吕大吕下
生夷则夷则上生夹钟夹钟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中吕
卷四十三 第 15b 页 WYG0712-0523b.png
此谓十二律长短相生一终于仲吕之法又制十二钟
以准十二律之正声又凫氏为钟以律计自倍半以子
声比正声则正声为倍以正声比子声则子声为半但
先儒释用倍声有二义一义云半十二律正律为十二
子声之钟二义云从于仲吕之管寸数以三分益一上
生黄钟以所得管之寸数然后半之以为子声之钟其
为变正声之法者以黄钟之管正声九寸子声则四寸
半又上下相生之法者以仲吕之管长六寸一万九千
以准十二律之正声又凫氏为钟以律计自倍半以子
声比正声则正声为倍以正声比子声则子声为半但
先儒释用倍声有二义一义云半十二律正律为十二
子声之钟二义云从于仲吕之管寸数以三分益一上
生黄钟以所得管之寸数然后半之以为子声之钟其
为变正声之法者以黄钟之管正声九寸子声则四寸
半又上下相生之法者以仲吕之管长六寸一万九千
卷四十三 第 16a 页 WYG0712-0523c.png
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上生黄钟三
分益一得八寸五万九千口口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
千八百九十六半之得四寸五万九千口口四十九分
寸之二万五千九百四十八以为黄钟又上下相生以
至仲吕皆以相生所得之律寸数之半以为子声之律
蔡元定曰此说黄钟九寸生十一律有十二子声所
谓正律正半律也又自仲吕上生黄钟黄钟八寸五
万九千口口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六
分益一得八寸五万九千口口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
千八百九十六半之得四寸五万九千口口四十九分
寸之二万五千九百四十八以为黄钟又上下相生以
至仲吕皆以相生所得之律寸数之半以为子声之律
蔡元定曰此说黄钟九寸生十一律有十二子声所
谓正律正半律也又自仲吕上生黄钟黄钟八寸五
万九千口口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六
卷四十三 第 16b 页 WYG0712-0523d.png
又生十一律亦有十二子声即所谓变律变半律也
正变及半凡四十八声上下相生最得汉志所谓黄
钟不复为他律役之意与律书五声大小次第之法
但变律止于应钟虽设而无所用则其实三十六声
而已其间阳律不用变声而黄钟又不用正半声阴
吕不用正半声而应钟又不用变半声其实又二十
八声而已
臣按朱熹所谓变律半声之例杜氏通典具焉者
正变及半凡四十八声上下相生最得汉志所谓黄
钟不复为他律役之意与律书五声大小次第之法
但变律止于应钟虽设而无所用则其实三十六声
而已其间阳律不用变声而黄钟又不用正半声阴
吕不用正半声而应钟又不用变半声其实又二十
八声而已
臣按朱熹所谓变律半声之例杜氏通典具焉者
卷四十三 第 17a 页 WYG0712-0524a.png
此也元定之言曰律吕之数往而不返故黄钟不
复为他律役所用七声皆正律无空积忽微自林
钟而下则有半声自蕤宾而下则有变律皆有空
积忽微不得其正故黄钟独为声气之元虽十二
律八十四声皆黄钟所生然黄钟一均所谓纯粹
中之纯粹者也八十四声正律六十三变律二十
一六十三者九七之数也二十一者三七之数也
所引黄钟不复与他律为役者盖以黄钟至尊无
复为他律役所用七声皆正律无空积忽微自林
钟而下则有半声自蕤宾而下则有变律皆有空
积忽微不得其正故黄钟独为声气之元虽十二
律八十四声皆黄钟所生然黄钟一均所谓纯粹
中之纯粹者也八十四声正律六十三变律二十
一六十三者九七之数也二十一者三七之数也
所引黄钟不复与他律为役者盖以黄钟至尊无
卷四十三 第 17b 页 WYG0712-0524b.png
与为并惟于本宫用正律若他律为宫则黄钟之
为商角徵羽二变者皆但用其变律而正律不复
与之为役也
通典注曰按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自殷以前但有
五音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七声五声为正二声
为变变者和也
蔡元定曰宫与商商与角徵与羽相去皆一律角与
徵羽与宫相去独二律一律则近而和二律则远而
为商角徵羽二变者皆但用其变律而正律不复
与之为役也
通典注曰按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自殷以前但有
五音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七声五声为正二声
为变变者和也
蔡元定曰宫与商商与角徵与羽相去皆一律角与
徵羽与宫相去独二律一律则近而和二律则远而
卷四十三 第 18a 页 WYG0712-0524c.png
不相及故宫羽之间有变宫角徵之间有变徵此亦
出于自然左氏所谓七音前志所谓七始是也然五
声者正声故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至二变声则
宫不成宫徵不成徵不比于正音但可以济五声之
所不及而已然有五声而无二变亦不可以成乐也
臣按此亦朱熹所谓五声二变之数杜氏通典具
焉者也元定之言曰五声宫与商商与角徵与羽
相去各一律至角与徵羽与宫相去乃二律相去
出于自然左氏所谓七音前志所谓七始是也然五
声者正声故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至二变声则
宫不成宫徵不成徵不比于正音但可以济五声之
所不及而已然有五声而无二变亦不可以成乐也
臣按此亦朱熹所谓五声二变之数杜氏通典具
焉者也元定之言曰五声宫与商商与角徵与羽
相去各一律至角与徵羽与宫相去乃二律相去
卷四十三 第 18b 页 WYG0712-0524d.png
一律则音节和相去二律则音节远故角徵之间
近徵收一声比徵少下故谓之变徵羽宫之间近
宫收一声少高于宫故谓之变宫也角声之实六
十有四以三分之不尽一算既不可行当有以通
之声之变者二故置一而两三之得九以九因角
声之实六十有四得五百七十六三分损益再生
变徵变宫二声以九归之以从五声之数存其馀
数以为彊弱至变徵之数五百一十二以三分之
近徵收一声比徵少下故谓之变徵羽宫之间近
宫收一声少高于宫故谓之变宫也角声之实六
十有四以三分之不尽一算既不可行当有以通
之声之变者二故置一而两三之得九以九因角
声之实六十有四得五百七十六三分损益再生
变徵变宫二声以九归之以从五声之数存其馀
数以为彊弱至变徵之数五百一十二以三分之
卷四十三 第 19a 页 WYG0712-0525a.png
又不尽二算其数又不行此变声所以止于二也
变宫变徵宫不成宫徵不成徵古人谓之和缪又
曰所以济五声之不及也变声非正故不为调也
其所谓和缪者淮南子曰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
故谓和应钟生蕤宾不比于正音故为缪
孔颖达礼疏曰黄钟为第一宫下生林钟为徵上生太
簇为商下生南吕为羽上生姑洗为角林钟为第二宫
上生太簇为徵下生南吕为商上生姑洗为羽下生应
变宫变徵宫不成宫徵不成徵古人谓之和缪又
曰所以济五声之不及也变声非正故不为调也
其所谓和缪者淮南子曰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
故谓和应钟生蕤宾不比于正音故为缪
孔颖达礼疏曰黄钟为第一宫下生林钟为徵上生太
簇为商下生南吕为羽上生姑洗为角林钟为第二宫
上生太簇为徵下生南吕为商上生姑洗为羽下生应
卷四十三 第 19b 页 WYG0712-0525b.png
钟为角太簇为第三宫下生南吕为徵上生姑洗为商
下生应钟为羽上生蕤宾为角南吕为第四宫上生姑
洗为徵下生应钟为商上生蕤宾为羽上生大吕为角
姑洗为第五宫下生应钟为徵上生蕤宾为商上生大
吕为羽下生夷则为角应钟为第六宫上生蕤宾为徵
上生大吕为商下生夷则为羽上生夹钟为角蕤宾为
第七宫上生大吕为徵下生夷则为商上生夹钟为羽
下生无射为角大吕为第八宫下生夷则为徵上生夹
下生应钟为羽上生蕤宾为角南吕为第四宫上生姑
洗为徵下生应钟为商上生蕤宾为羽上生大吕为角
姑洗为第五宫下生应钟为徵上生蕤宾为商上生大
吕为羽下生夷则为角应钟为第六宫上生蕤宾为徵
上生大吕为商下生夷则为羽上生夹钟为角蕤宾为
第七宫上生大吕为徵下生夷则为商上生夹钟为羽
下生无射为角大吕为第八宫下生夷则为徵上生夹
卷四十三 第 20a 页 WYG0712-0525c.png
钟为商下生无射为羽上生仲吕为角夷则为第九宫
上生夹钟为徵下生无射为商上生仲吕为羽上生黄
钟为角夹钟为第十宫下生无射为徵上生仲吕为商
上生黄钟为羽下生林钟为角无射为第十一宫上生
仲吕为徵上生黄钟为商下生林钟为羽上生太簇为
角仲吕为第十二宫上生黄钟为徵下生林钟为商上
生太簇为羽下生南吕为角是十二宫各有五声凡十
六声
上生夹钟为徵下生无射为商上生仲吕为羽上生黄
钟为角夹钟为第十宫下生无射为徵上生仲吕为商
上生黄钟为羽下生林钟为角无射为第十一宫上生
仲吕为徵上生黄钟为商下生林钟为羽上生太簇为
角仲吕为第十二宫上生黄钟为徵下生林钟为商上
生太簇为羽下生南吕为角是十二宫各有五声凡十
六声
卷四十三 第 20b 页 WYG0712-0525d.png
蔡元定曰声者所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领礼运
所谓还相为宫所以始于黄钟终于南吕也后世以
变宫变徵参而八十四调其亦不考矣
臣按朱熹所谓变宫变徵之不得为调则孔氏之
礼疏因亦可见者此也盖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止于六十而后世乃参之以变宫变徵为八十四
调非古矣
以上论乐律之制(中/)
所谓还相为宫所以始于黄钟终于南吕也后世以
变宫变徵参而八十四调其亦不考矣
臣按朱熹所谓变宫变徵之不得为调则孔氏之
礼疏因亦可见者此也盖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止于六十而后世乃参之以变宫变徵为八十四
调非古矣
以上论乐律之制(中/)
卷四十三 第 21a 页 WYG0712-0526a.png
卷四十三 第 21b 页 WYG0712-0526b.png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