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WYG0712-05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二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明礼乐
   乐律之制(上之/下)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生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WYG0712-0505b.png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陈浩曰凡乐音之初起皆由人心之感于物而生人
 心虚灵不昧感而遂通情动于中故形于言而为声
 声之辞意相应自然生清浊高下之变变而成歌诗
 之方法则谓之音矣成方犹言成曲调也比合其音
 而播之乐器及舞之干戚羽旄则谓之乐焉干戚武
 舞也羽旄文舞也
  臣按此推原作乐之本盖以乐之为乐人见其备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WYG0712-0506a.png
  金石丝竹之音干戚羽旄之舞以为乐在是矣而
  不知其所以有清浊高下之变而合宫商角徵羽
  之调者其本元之所自则由乎人心之感物而然
  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
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陈浩曰此言音生于人心之感而人心哀乐之感由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WYG0712-0506b.png
 于政治之得失此所以慎其所以感之者也治世政
 事和谐故形于声音者安以乐乱世政事乖戾故形
 于声音者怨以怒将亡之国其民困苦故形于声音
 者哀以思此声音所以与政通也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
怗懘(憋/败)之音矣
 刘彝曰宫属土弦用八十一丝为最多而声至浊于
 五声独尊故为君象商属金弦用七十二丝声次浊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WYG0712-0506c.png
 故次于君而为臣象角属木弦用六十四丝声半清
 半浊居五声之中故次于臣而为民象徵属火弦用
 五十六丝其声清有民而后有事故为事象羽属水
 弦用四十八丝为最少而声至清有事而后用物故
 为物象此其大小之次也五声固本于黄钟为宫然
 还相为宫则其馀十一律皆可为宫宫必为君而不
 可下于臣商必为臣而不可上于君角民徵事羽物
 皆以次降杀其有臣过君民过臣事过民物过事者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WYG0712-0506d.png
 则不用正声而以半声应之此八音所以克谐而无
 相夺伦也然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必君臣民事物五
 者各得其理而不乱则声音和谐而无怗懘也
  臣按君臣民事物五者该尽天下之理一乐之作
  而万理无不该尽先王作乐以一声寓一理于其
  声之高下而验其理之得失觉其有失则乘除抑
  扬以应之使之必得其平协比和谐无相凌夺然
  后反求于吾之政治宫音有失则求之于君商音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WYG0712-0507a.png
  有失则求之于臣以至角徵羽之失而求之民事
  物者皆然如此则乐音与政事常相流通则凡一
  世之君臣民事物皆止其所而天下和平矣前代
  之人如万宝常张文收皆能以音乐而知时政之
  得失非虚语也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皆卫/地)之音
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司马迁曰卫灵公适晋舍濮上夜闻琴声召师涓听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WYG0712-0507b.png
 而写之至晋命涓为平公奏之师旷曰此师延靡靡
 之声武王伐纣师延投濮水死故闻此声必于濮水
 之上也
  臣按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古之善观人国者不观
  其政治而观其声音其音安以乐者其政必和其
  音怨以怒者其政必乖其音哀以思者其民必困
  政之和者治国也政之乖者乱国也民之困者将
  亡之国也国之将亡其政必散其民必流政散则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WYG0712-0507c.png
  诬罔其上罔上则民无诚心矣民流则肆行其私
  行私则无公心矣如此行之不已则靡靡之乐所
  由作焉是以自古人君必致谨于礼乐刑政之施
  以为感化斯人之本恒使吾之政咸和而不乖吾
  之民咸安而不困采民之歌诗顺民之情性协比
  以成文播奏以为乐使天下之人闻吾之声者知
  吾之德聆吾之音者感吾之治审吾之乐者得吾
  之政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WYG0712-0507d.png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
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
政而治道备矣
 方悫曰凡耳有所闻者皆能知声心有所识者则能
 知音道有所通者乃能知乐若瓠巴鼓瑟游鱼出听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此禽兽之知声者也魏文侯好
 郑卫之音齐宣王好世俗之乐此众庶之知音者也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WYG0712-0508a.png
 若孔子在齐之所闻季札聘鲁之所观此君子之知
 乐者也
  臣按三代而上本人心以为治其政治寓于声乐
  之中故审其声乐即知其政治之所以然三代而
  下一切从事于簿书期会刑罚兵戎之末所谓乐
  者特用以行礼耳不本于人心不协于律吕人之
  气不复关于天君之政不复寓于乐故流为苟简
  之治而无复文明之化者此也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WYG0712-0508b.png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
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
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臣按圣人作乐必本于人之性情性之未发者中
  也发为情而中节者和也而又稽考于天然自有
  之度物理自然之数或长或短曰多曰少皆必合
  于古昔之制焉然乐之作也必与礼俱而礼则各
  有所宜又必裁制于礼之义焉律阳而吕阴必使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WYG0712-0508c.png
  其协比谐和则生气之在天者阳之气不至于散
  泄阴之气不至于秘密矣仁礼义智信在人为常
  行必使其道达流通则常德之在人者刚之气不
  至于忿怒柔之气不至于怯慑如此则天地之阴
  阳人心之刚柔四者各得其中而和畅焉交畅于
  中而发形于外于是宫君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
  安其位而不相夺伦矣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WYG0712-0508d.png
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
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郑玄曰奸声正声感人是倡也而逆气顺气应之是
 和也回谓乖违邪谓邪僻及曲之与直各归其善恶
 之分善归善分恶归恶分而万物之情理亦各以善
 恶之类自相感动也
 辅广曰由是观之先王之乐固非一日之积也而乐
 之和与淫亦岂一人之所能为哉自声之感气气之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WYG0712-0509a.png
 成象然后乐兴焉先王因其自然之象而写之于八
 音固不能有所加损于其间也至纣为靡靡之乐亦
 其逆气自然之象耳
  臣按说者皆谓声乐之作出于人君之心而此则
  谓声感人而气应气应而成象然后乐兴焉盖以
  声出人君之心而其声有正有奸此以声感彼以
  气应一倡一和相为应验或形于咏歌或著于舞
  蹈斐然而成章粲然而成列是以其为乐也有淫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WYG0712-0509b.png
  有和焉自古圣君建中和之极以为乐本声之出
  者必致其谨非合于天理之正也有所不言惟恐
  其或流于奸而致逆气之应也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
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孔颖达曰动发心志以声音文饰声音以琴瑟振动
 形体以干戚装饰乐具以羽旄随从音乐以箫管用
 以奋动天地至德之光则神明来降感动四时气序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WYG0712-0509c.png
 之和则风雨顺寒暑时以著万物之理则万物得其
 所也
 陆佃曰奋犹发也若大章所以发尧德之光大韶所
 以发舜德之光
  臣按此章上文既言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
  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
  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必如上所言
  然后可以作乐不然则无其本矣人而不仁如乐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WYG0712-0509d.png
  何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夫既脩身以为作乐之
  本然后从之以声容备之以器数在己则奋至德
  之光在天则动四气之和在地则著万物之理矣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
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
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
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郑玄曰八风八方之风也律十二月之律也距冬至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WYG0712-0510a.png
 四十五日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
 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四十五
 日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
 至
 张载曰正乐既行故人伦之道清不视听奸乱故耳
 目聪明口鼻心知百体皆由顺正故血气和平风移
 俗易移是移徙之名易是改易之称易前之恶从今
 之善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WYG0712-0510b.png
 方悫曰清明者乐之声故象天广大者乐之体故象
 地终始者乐之序故象四时周旋者乐之节故象风
 雨
 应镛曰五声配乎五行之色八音配乎八卦之风自
 一度衍之而至于百则百度各得其数曰不乱不奸
 以至有常言其常而不紊也曰相成相生以至迭相
 为经言其变而不穷也
  臣按自古圣人以乐为内外交脩之要始也由脩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WYG0712-0510c.png
  身而后作乐以致夫交感天人之效终也因乐行
  而养德以致夫风俗移易之美乐之功效大矣哉
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
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
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程颐曰人虽不能无欲然当有以制之无以制之而
 惟欲之从则人道废而入于禽兽矣
  臣按乐之所以为乐因乎人情之所乐而已矣然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WYG0712-0510d.png
  人情之所乐者则各有不同焉中人以上所乐者
  在乎道理中人以下所乐者在乎情欲是以君子
  之人必反其情以和其志以道义之正而制情欲
  之私所以然者广乐以成其教耳广吾所乐之道
  以寓之声容之间以成天下之教使凡天下之有
  耳目口鼻心知之欲者皆知反其情不以其私而
  忘乎道义之正莫不各有所以趣向之方焉如此
  则君子之德从可知矣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WYG0712-0511a.png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
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
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
  臣按乐之为乐曰声曰容曰器三者而已声寓于
  歌容著于舞歌之所协者金石丝竹舞之所执者
  干戚羽旄然推原其本则出于心具于性而为德
  发于志而为诗由是而协于声则为歌诗之章见
  于形则为文武之舞情之感于中者深则文之著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WYG0712-0511b.png
  于外者明如天地之气盛于内则化之及于物者
  神妙不测也此无他有和顺积于中斯有英华发
  于外有诸中必形于外夫岂可以声音像貌而伪
  为之乎由是观之则可见为乐之本在于心而心
  之所以大和极顺者又在乎诚也
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
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陈浩曰情见于乐之初而见其义之立化成于乐之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WYG0712-0511c.png
 终而知其德之尊君子听之而好善感发其良心也
 小人听之而知过荡涤其邪秽也故曰以下引古语
 结之
  臣按此章诸家皆以为论大武之乐陈氏特以为
  通论乐与舞之理如此末引古语所谓生民之道
  乐为大焉盖动之以形者不若动之以声喻之以
  事者不若喻之以理不假之教条无待于约束潜
  销默化自然相忘于不知不识之天大哉乐乎斯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WYG0712-0511d.png
  其至矣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
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
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众/也)退旅(进退/齐一)和正以广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众乐待/鼓而作)始奏以文(谓/鼓)复乱(卒/章)以武
(铙/也)治乱以相(拊/也)(治/也)(急/也)以雅(乐/器)君子于是语于是道
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
退俯(行列/杂乱)奸声以滥(不/正)溺而不止及优(俳/优)侏傿(短小/之人)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WYG0712-0512a.png
(狝/猴)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
乐之发也
  臣按子夏既别古乐新乐之异以告文侯而下又
  告之以其所问者乃乐而所好者则音而音有德
  音溺音之不同而总结之曰为人君者谨其所好
  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所
  谓好恶者谓好古乐恶新乐也文侯不能谨其所
  好恶好其所当恶恶其所当好听古乐则思睡听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WYG0712-0512b.png
  新声则不知倦好恶之不谨故也谨之一言其人
  君为治之本岂但乐之一事乎
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
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陈浩曰言作乐者仿象其成功故将舞之时舞人总
 持干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动此象武王持盾以待诸
 侯之至故曰武王之事也所以发扬蹈地而猛厉象
 太公威武鹰扬之至也乱乐之卒章也上章言复乱
卷四十二 第 15a 页 WYG0712-0512c.png
 以武言武舞将终而坐象周公召公文德之治盖以
 文而止武也
  臣按此孔子因宾牟贾问武乐而答之也先儒辅
  氏谓此三言说尽武乐之事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
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陈浩曰成者曲之一终初自南第一位而北至第二
 位故云始而北出也此是一成再成则舞者从第二
卷四十二 第 15b 页 WYG0712-0512d.png
 位至第三位象灭商也三成则舞者从第三位至第
 四位极于此而反乎南象克殷而南还也四成则舞
 者从北头第一位郤至第二位象伐纣之后疆理南
 方之国也五成则舞者从第二位至第三位乃分为
 左右象周公居左召公居右也缀谓南头之初位也
 六成则舞者从第三位而复于南之初位乐至六成
 而复初位象武功成而归镐京四海皆尊崇为天子
 矣
卷四十二 第 16a 页 WYG0712-0513a.png
  臣按帝王之乐莫盛于韶武孔子以之而并论而
  皆有尽美之称韶以九成武以六成后世言文乐
  者宗韶言武乐者宗武皆所谓至矣尽矣不可复
  加者也韶乐之制备于虞书武舞之义详于乐记
  后世有志于帝王之乐者尚有考于斯二者以为
  万世作乐之准
春秋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八八/六十)
(四/人)诸侯用六(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四四十/六人)士二(士有功赐乐/二二四人)
卷四十二 第 16b 页 WYG0712-0513b.png
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八方/之风)故自八以下
  臣按舞佾之数惟天子得以尽物数故以八为列
  范祖禹所谓自上而下降杀以两两之间不可以
  毫发僭差也
昭公二十年晏子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
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济和五声/亦如五味)一气(乐以气动/故居第一)二体
(舞有/文武)三类(风雅/颂)四物(四方之物/以成器)五声(宫商角/徵羽)六律(黄钟/大蔟)
(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八风(八方之风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
卷四十二 第 17a 页 WYG0712-0513c.png
(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九歌(九功之事/皆可歌也)以相成也(合此九者/然后为乐)清浊
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密/)(稀/)
相济也(合此十者/相济后和)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臣按晏子此言非专为乐也借乐以喻人之和耳
  然前九者尽乐之大纲后十者备乐之要用作乐
  者必本诸此然后无所遗听乐者必达诸此然后
  无不通
国语周景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司乐/官)州鸠(人/名)对曰律
卷四十二 第 17b 页 WYG0712-0513d.png
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
(度其/长短)(平/也)钟百官轨(道/也)(法/也)纪之以三(天地/人)平之以六
(律/也)成于十二(十二/律吕)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
(中/色)(聚也阳气/聚于此)所以宣养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九德(即六府/三事)
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阳气太簇/达于上)所以金奏(太簇正声/为商故为)
(金/奏)赞阳(赞佐/阳气)出滞(发出/滞伏)也三曰姑洗(姑洁/洗濯)所以脩洁百
物考神纳宾(合致神人/享宴纳宾)也四曰蕤宾(阴气委蕤于上阳/气盛长于下有似)
(宾/主)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夷平/则法)所以咏
卷四十二 第 18a 页 WYG0712-0514a.png
歌九则(九功之/法则)平民无贰(疑/贰)也六曰无射(阳气收藏/万物无射)
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为之六閒(六閒即六/吕在阳律)
(之/间)以扬沉伏(发扬滞/伏之气)而黜(去/也)散越(扬/也)也元閒(阴系于阳/以黄钟为)
(主故曰/元閒)大吕(天气成于黄钟/受之于大吕)助宣物也二閒夹钟(助阳/钟聚)
出四隙之细(四时閒隙之/气细微者)也三閒中吕宣中气也四閒
(气盛/也)钟和展(审/也)百事俾(使/也)莫不任(任/职)(速/也)(大/也)(敬/也)
也五閒南(任/也)吕赞阳秀也六閒应(台/也)钟均利器用俾应
复也律吕不易无奸物也细(细声谓/角徵羽)(调/也)有钟(大为/钟)
卷四十二 第 18b 页 WYG0712-0514b.png
(小为/鏄)(明/也)其大也大(大声谓/宫商)钧有鏄无钟甚大无鏄
鸣其细也(细则用大以大平细大则用小以小平大/至则甚大则独鸣其细细谓丝竹革木)
昭小鸣和之道也和平则久久固则纯纯明则终终复
则乐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贵之
 朱熹曰均只是七钧如以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
 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
 变徵这七律自为一钧其声自相谐应古人要合声
 先须吹律众声皆合律方可用后来人想不解去逐
卷四十二 第 19a 页 WYG0712-0514c.png
 律吹得京房始有律准乃是先做下一个子母调得
 正了后来只依此为准国语谓之均梁武帝谓之通
 其制十三弦一弦是全律
  臣按国语载伶州鸠对周景王之言所以发明十
  二律之名义居然可见考之是时单穆公又告王
  钧音之说有曰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
  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即此
  章立均出度之说也均者钧钟也以木长七尺有
卷四十二 第 19b 页 WYG0712-0514d.png
  弦系之以为钧法用以度钟之大小清浊也汉大
  予乐有之
家语孔子曰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
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
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
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
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
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
卷四十二 第 20a 页 WYG0712-0515a.png
也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
兮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然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
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然至于今
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
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
  臣按家语此章孔子闻仲由鼓琴而发也盖人心
  善恶皆于乐声见之故孔子闻其琴声而为此言
卷四十二 第 20b 页 WYG0712-0515b.png
  既言乐必以中声为节而又推其声有南北之异
  南者生育之乡舜歌南风之诗其兴也勃然含和
  而终以帝北者杀伐之域纣好北鄙之声其废也
  忽然暴乱而终以亡人君之于音乐乌可以不谨
  其所好乐者乎然舜非独帝也当世化之皆有谐
  让之美纣非独亡也当世化之皆变靡靡之风由
  是观之声之有南北其来也远矣今世乐部亦分
  为南北北音自金元始有之世因谓宋世以来所
卷四十二 第 21a 页 WYG0712-0515c.png
  遗之音南音流于哀怨北音极其暴厉我国家复
  二帝三王之正统而世俗所尚之音犹有未尽去
  者所以奏中声之节歌解愠阜财之诗一洗亢丽
  微末之习不能无望于当代之英君谊辟云
    以上论乐律之制(上之/下)
 
 
 
卷四十二 第 21b 页 WYG0712-0515d.png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