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
卷四十 第 1a 页 WYG0712-048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明礼乐
   礼仪之节(下/)
春秋传周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
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僖公十/一年)
卷四十 第 1b 页 WYG0712-0488b.png
孟献子曰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孔颖达曰干以树本为喻基以墙屋为喻
刘子曰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
敦笃(并成公/十三年)
君子曰让礼之主也又曰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
下小人农力(以耕农/为勤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
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襄公十/三年)
叔向曰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
卷四十 第 2a 页 WYG0712-0488c.png
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二十/一年)
 杜预曰政须礼而行政存则身安
  臣按政之行以礼为舆而礼之行又以敬为舆不
  敬则怠于礼怠礼则政不立而驯至于乱也
子贡曰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俯仰于是
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定公十/五年)
  臣按春秋之时去先王之世不远一时论治者率
  本于礼论礼者率本于敬让敬也者礼之本也让
卷四十 第 2b 页 WYG0712-0488d.png
  也者礼之实也存乎心者以敬形于貌者以让以
  此立义以此为政本乎恭敬之节形为逊让之风
  此其所以安上治民而能长世也欤
晋叔向(晋大/夫)曰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昭公/二年)
  臣按鲁昭公二年叔弓如晋因晋侯使郊劳而善
  于说辞故叔向谓其知礼且举其所闻者如此兹
  二言者盖古语而叔向称之也
晋女叔齐(即司/马侯)曰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
卷四十 第 3a 页 WYG0712-0489a.png
者也(昭公/五年)
  臣按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
  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女叔齐对以鲁
  侯焉知礼且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盖谓昭公自郊
  劳至于赠贿无有所失乃揖逊进退之仪文耳非
  礼也礼之为礼以能保守其国家为本以能推行
  其政令为节所以然者用以固结其民心使之无
  失于我耳今鲁君政在臣下有贤人而不能用祸
卷四十 第 3b 页 WYG0712-0489b.png
  难且将及于身而不知忧恤其所底止之地顾惟
  屑屑于仪文之末岂所谓礼乎由是观之则礼之
  为礼不在仪文之末可见矣
孟僖子(鲁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七年)
  臣按鲁昭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
  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召其大夫曰孔丘圣
  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二子于夫子使事之而
  学礼焉所谓无礼无以立即孔子所以教其子伯
卷四十 第 4a 页 WYG0712-0489c.png
  鱼者也古之圣贤教子必以礼也如此盖以人之
  有礼如木之有干也木而无干则不能生人而无
  礼其何以立哉
子太叔(郑大夫/游吉)引子产之言以答赵简子曰夫礼天之
(经者道/之常)也地之义(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行者人/所利)也天地
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民实法之)因地之性
(高下刚柔地之/性也民实因之)生其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用其五行(水火木/金土)
为五味(酸咸辛/苦甘)发为五色(青黄赤/白黑)章为五声(宫商角/徵羽)
卷四十 第 4b 页 WYG0712-0489d.png
则昏乱(滋味声色用之过度/令人昏迷而惑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
之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
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
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昭公二/十五年)
 朱熹曰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
 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陈天明地性之
 目与其所以则之因之之实然后简子赞之曰甚哉
 礼之大也首尾通贯节目详备
卷四十 第 5a 页 WYG0712-0490a.png
 真德秀曰上天用此五行以养人五行之气入人口
 为五味发见于目为五色章彻于耳为五声味以养
 口色以养目声以养耳此三者虽复用以养人人用
 不得过度过度则为昏乱使人失其常性故须为礼
 以节之
  臣按左传此章子太叔引子产论礼之言也而孔
  子于孝经亦以之言孝盖孝者礼之本也事亲孝
  然后可移于君居家理然后可移于国疑必古有
卷四十 第 5b 页 WYG0712-0490b.png
  是言子产因其旧文而孔子又为推本之论欤
晏子(名婴齐/大夫)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
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
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谏/也)兄爱而
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犹事/也)(昭公二/十六年)
  臣按此章晏平仲与齐景公言唯礼可以已乱之
  故且言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商不
卷四十 第 6a 页 WYG0712-0490c.png
  变士不滥官不滔(慢/也)大夫不收公利盖以是时陈
  氏厚施于国将有篡国之渐故平仲既告景公以
  所以已乱之法而又推其本如此惜乎景公知善
  其言而不能行其后齐之国祚卒移之陈氏噫后
  世人主其尚敦厚人伦以立礼之本而严立法制
  以行礼之用庶乎少祸乱矣乎
论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
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
卷四十 第 6b 页 WYG0712-0490d.png
可知也
 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朱熹曰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子张问自此以后十
 世之事可前知乎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
 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
 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
 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
卷四十 第 7a 页 WYG0712-0491a.png
 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
 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
 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
 数之学也
 胡寅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
 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
 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
 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
卷四十 第 7b 页 WYG0712-0491b.png
 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
 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
 不过如此而已矣
  臣按子张问十世之事可前知乎圣人举已往之
  礼以明之盖以见上天下地往古来今人之所以
  为生君之所以为治圣人之所以持世立教事之
  大者孰有大于礼哉所谓礼者其大者在纲常其
  小者在制度纲常本于天亘万世而不易制度在
卷四十 第 8a 页 WYG0712-0491c.png
  乎人随时世而变易三代之已往者如此百世之
  方来者亦不过如此而已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
易也宁戚
 范祖禹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
 足而敬有馀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
 不足而哀有馀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
 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
卷四十 第 8b 页 WYG0712-0491d.png
 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
 之诚故为礼之本
 杨时曰礼始诸饮食故污樽而抔饮为之簠簋笾豆
 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
 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
 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
 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朱熹曰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
卷四十 第 9a 页 WYG0712-0492a.png
 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
 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
 其中矣又曰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
 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
 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
 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
 质乃礼之本也
  臣按林放止问礼而孔子并以丧告之者盖以礼
卷四十 第 9b 页 WYG0712-0492b.png
  之大者在吉凶二者而已然其辞先曰与其而又
  继之曰宁则非以俭戚为可尚特以与其流于文
  弊则宁如此耳先儒谓其言之抑扬得其中正如
  此所以为无弊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
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朱熹曰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證也文典籍也献贤
 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證以
卷四十 第 10a 页 WYG0712-0492c.png
 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證吾言
 矣
  臣按圣人之言礼亦必取證前代之典籍当代之
  贤人苟无證焉亦不敢以作也后之欲制礼者乌
  可无證而妄作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杨时曰告朔诸侯所以禀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
 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
卷四十 第 10b 页 WYG0712-0492d.png
 夫子所以惜之也
 朱熹曰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
 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
 告庙请而行之爱犹惜也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
 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
 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
  臣按爱礼存羊可见圣人意思之大而常人无远
  见屑屑惟小费之惜殊不知礼虽废而羊存庶几
卷四十 第 11a 页 WYG0712-0493a.png
  后人因羊以求礼而礼之废者犹可因是而复举
  也虽然岂特告朔一事为然哉凡夫古人之礼今
  虽不尽行者皆必微存其迹以为复兴之绪切不
  可惜一时之费而灭千古之迹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朱熹曰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
 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
 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卷四十 第 11b 页 WYG0712-0493b.png
  臣按此章言为国以礼为本而礼又贵乎有其实
  让者礼之实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要/也)之以礼亦可以弗畔(背/也)矣夫
 程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
 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朱熹曰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
 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
  臣按博文约礼孔门传授之要道孔子既以是为
卷四十 第 12a 页 WYG0712-0493c.png
  教颜子受以为学亦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古之圣贤未用则以是礼而为学既用则以是礼
  而为治大哉礼乎所以为天地立心者在是为生
  民立命者在是后世舍礼以为学故其学流于异
  端舍礼以为治故其治杂于伯道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畏惧/貌)勇而无礼则
乱直而无礼则绞(急切/也)
 朱熹曰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
卷四十 第 12b 页 WYG0712-0493d.png
 张栻曰恭慎勇直皆善道也然无礼以主之则过其
 节而有弊反害之也盖礼者存乎人心有节而不可
 过者也夫恭而无礼则自为罢(音/疲)劳慎而无礼则徒
 为畏惧勇而无礼则流于陵犯直而无礼则伤于讦
 切其弊如此岂所贵于恭慎勇直哉盖有礼以节之
 则莫非天理之本然无礼以节之则亦人为之私而
 已是故君子以约诸己为贵也
  臣按此章之旨张栻之言尽之矣
卷四十 第 13a 页 WYG0712-0494a.png
子曰麻冕(缁布/冠)礼也今也纯(丝/也)(谓省/约)吾从众拜下礼
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朱熹曰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
 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臣与君
 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泰骄慢也
  臣按此章之旨程氏所谓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
  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其言可谓约
  而尽矣大抵义之一言处事之权衡也凡百天下
卷四十 第 13b 页 WYG0712-0494b.png
  之事有可以增损从违者一皆准以此例而推其
  馀
孟子任人(任/名)国有问屋庐子(孟子/弟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
重色与礼孰重(任人/复问)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
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
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
于答是也何有(不难/也)不揣其本(谓/下)而齐其末(谓/上)方寸之
(至卑喻/食色)可使高于岑楼(楼之高锐似/山岑者喻礼)金重于羽者岂
卷四十 第 14a 页 WYG0712-0494c.png
谓一钩(带/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
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
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戾/也)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
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牵/也)其处子则
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朱熹曰方寸之木至卑喻食色岑楼至高喻礼若不
 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于岑楼之上则寸木反高岑
 楼反卑矣金本重而带钩小故轻喻礼有轻于食色
卷四十 第 14b 页 WYG0712-0494d.png
 者羽本轻而一舆多故重喻食色有重于礼者礼食
 亲迎礼之轻者也饥而死以灭其性不得妻而废人
 伦食色之重者也奚翅犹言何但言其相去悬绝不
 但有轻重之差而已紾兄之臂而夺之食搂处子而
 得妻此二者礼与食色皆其重者而以之相较则礼
 为尤重也此章言义理事物其轻重固有大分然于
 其中又各自有轻重之别圣贤于此错综斟酌毫发
 不差固不肯枉尺而直寻亦未尝胶柱而调瑟所以
卷四十 第 15a 页 WYG0712-0495a.png
 断之一视于理之当然而已矣
  臣按此章先儒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
  则天理所以防闲人欲者也礼本重食色本轻固
  自有大分也然亦不可拘拘于礼文之微者又当
  随时随事而酌其中焉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
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
卷四十 第 15b 页 WYG0712-0495b.png
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待而长也
礼者人道之极也
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
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真德秀曰荀子书有礼论其论礼之本末甚备至其
 论性则以礼为圣人之伪岂不缪哉
  臣按荀况礼论其最纯者止此数言其馀固若亦
  有可取者但其意既以礼为伪则庄周谓所言之
卷四十 第 16a 页 WYG0712-0495c.png
  韪而亦不免于非荀卿之论礼是也臣恐后世人
  主或有取于其言而小人之无忌惮者或因之以
  进说故于论礼之末剟其可取者以献使知其所
  谓伪者乃人之伪非礼之伪也礼者敬而已矣敬
  岂可以伪为哉
程颐曰学礼者考文必求先王之意得意乃可以沿革
礼之本出于民之情圣人因而道之耳礼之器出于民
之俗圣人因而节文之耳圣人复出必因今之衣服器
卷四十 第 16b 页 WYG0712-0495d.png
用而为之节文其所谓贵本而亲用者亦在时王斟酌
损益之耳又曰行礼不可全泥古须当视时之风气自
不同故所处不得不与古异
张载曰礼者理也知理则能制礼礼文残阙须是先求
得礼之意然后观礼合此理者即是圣人之制不合者
即是诸儒添入可以去取今学者所以宜先观礼者类
聚一处他日得理以意参校又曰礼但去其不可者其
他取力能为之者大凡礼不可大段骇俗不知者以为
卷四十 第 17a 页 WYG0712-0496a.png
怪且难之甚者至于怒之疾之故礼亦当有渐
朱熹曰礼时为大古礼如此零碎繁冗今岂可行亦且
得随时裁损耳孔子从先进恐亦有此意或以礼之所
以亡正以其太繁而难行尔曰然
圣人有作古礼未必尽用须别有个措置视许多琐细
制度皆若具文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
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而
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
卷四十 第 17b 页 WYG0712-0496b.png
文制数等威足矣
  臣按古礼之不能行于今世亦犹今礼之不可行
  于古也虽然万古此天地万古此人心礼出于人
  心圣人缘人情而制为礼何有古今之异哉盖同
  而不异者程氏所谓义也张氏所谓理也朱氏所
  谓大本大原也若夫衣服器用之类则有不能以
  尽同而不得以不异焉者臣故历采自古以来凡
  为礼之说类聚以为一处如张氏所云者使后世
卷四十 第 18a 页 WYG0712-0496c.png
  有志于礼学者于此推原人心固有之理考求先
  王制作之意因其风气顺其时埶称其情文斟酌
  损益以渐行之立为一代之制云
    以上论礼仪之节臣按成周盛时以礼持世
    凡其所以建国而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
    分职以为民极者皆谓之礼焉不徒以祭祀
    燕享冠昏宾射以为礼也太宰掌建邦之六
    典以治典为先而礼典仅居其一然其书不
卷四十 第 18b 页 WYG0712-0496d.png
    谓之治而谓之礼其意可见矣秦汉以来则
    不然凡其所以治者皆谓之政特以其所以
    施于郊庙朝廷学校而有节文仪则者则谓
    之礼焉盖三代以前以礼为治天下之大纲
    三代以后以礼为治天下之一事古今治效
    所以有隆污之异者以此我太祖皇帝初得
    天下于洪武元年即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
    常寺定拟三礼明年再命集议又明年遍徵
卷四十 第 19a 页 WYG0712-0497a.png
    草泽道德文章之士相与考订之以为一代
    之制今书之存者有大明集礼洪武定制礼
    仪定式稽古定制及诸司职掌所载者乞命
    掌礼大臣著为一书以颁赐中外使天下后
    世咸知我朝一代之制永永遵守亦俾后世
    作史者有所根据云
 
 
卷四十 第 19b 页 WYG0712-0497b.png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