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五
卷三十五 第 1a 页 WYG0712-043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三十五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制国用
   屯营之田
汉文帝从晁错(音/措)言募民徙塞下错复言陛下幸募民
相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送/也)之费益寡甚
卷三十五 第 1b 页 WYG0712-0439d.png
大惠也
  臣按此后世言屯耕边塞之始盖中国所以不得
  其安者以外有边防之扰而边防所以无扰者以
  守禦得人有其人而食不给与无人同然边防之
  食未易给也道路之远输将之难率数十倍而致
  其一错谓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为当世之急务者
  此也
武帝时自敦煌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
卷三十五 第 2a 页 WYG0712-0440a.png
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昭帝始元二年发习战射士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
宣帝神爵元年后将军赵充国将兵击先零羌充国言
击虏以殄灭为期愿罢骑兵屯田计度羌虏故田及公
田民所未垦者可二千顷以上田事出(谓春人/出耕也)赋人二
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骑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
郡益积蓄省大费且条上留田便宜十二事
  臣按充国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禦之备
卷三十五 第 2b 页 WYG0712-0440b.png
  古今守边备塞之良法莫有过焉者也盖地以生
  物为功凡有土地斯有人民有人之处天皆生物
  以食之但地有宜不宜耳因其地之所宜而种人
  之所食随在而有有所不足而补助之取给于他
  所可也是故善为国计者必因天时尽地力不以其
  边塞之地冱寒之天而辍其人为之功此晁错赵
  充国辈所以有塞下屯田之议也虽然守边之议
  固当尽屯田之利亦不可不知扰田之害宣帝问
卷三十五 第 3a 页 WYG0712-0440c.png
  充国曰将军独不计虏闻兵罢丁壮相聚攻扰田
  者及道上屯兵复杀掠人民将何以止之充国复
  奏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
  虏数大众攻之不能害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
  平易多高山远望之便部曲相保堑垒木樵(与谯/同楼)
  (也/)挍联不绝(用木相/联实)便兵努饬斗具烽火幸通埶
  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臣愚以为必先无
  扰田之害然后收耕田之利今边塞可耕之地近
卷三十五 第 3b 页 WYG0712-0440d.png
  城堡者固易为力若夫远外之地地远而势孤必
  如充国所谓乘塞列隧虏大攻不能为害而又有
  山阜可以望远有沟堑可以限隔有营垒可以休
  息架木以为谯望联木以为棑棚时出游兵以防
  寇钞如是则屯耕之卒身有所蔽而无外虞心有
  所恃而无内怨得以尽力于畎亩之中而享收获
  之利矣请当边境无事之时遣官循行边境相视
  土宜一如充国所言者处置防护分兵屯种且耕
卷三十五 第 4a 页 WYG0712-0441a.png
  且守则充国之言不徒利于当时而且利于今日
  矣充国上议时有云惟明诏慱详公卿议臣采择
  臣于是亦云
汉末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榖无终
岁之计饿则寇掠饱则弃馀民多相食州里萧条曹
操从枣祗请建置屯田以祗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
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榖百万斛于是州郡例
置田官所在积榖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
卷三十五 第 4b 页 WYG0712-0441b.png

  臣按曹操从枣祗言募民屯田许下当乱离之馀
  尚能致仓廪皆满苟于太平无事之时遣官遍踏
  州县以求閒田添置官田募民耕种于各方最要
  害处积榖以助国计少宽民租是亦足国用之一
  端也
诸葛亮由斜谷伐魏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
已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耕者杂于渭滨
卷三十五 第 5a 页 WYG0712-0441c.png
居民之间而百姓按堵军无私焉
  臣按兵无食则不成兵善谋国者用兵以耕其
  所食者即其所耕者也自食其力而不仰给于
  人因粮于敌是以所至成功赵充国诸葛亮二
  人者所处之地虽异而所见之智则同
魏正始四年司马懿督军伐吴欲广田蓄谷为灭贼
资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艾以为昔破黄巾
为屯田积榖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
卷三十五 第 5b 页 WYG0712-0441d.png
南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且佃且守岁完五
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得十万之众五年之
食以此乘吴无往不克懿从艾计遂北临淮水自钟
离西南横石以西尽泚(音/脂)水四百馀里置一营六十
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
淮颍大理诸陂于颍南北穿渠三百馀里溉田二万
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农官兵田阡陌相属每东南
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卷三十五 第 6a 页 WYG0712-0442a.png
 陈尧叟曰陆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
 则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则
 地利可尽也且虫菑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修其
 利兼倍与陆田不侔矣
  臣按今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天下田价比诸国
  初加数十倍水田惟扬州最贱陆田惟颍寿为
  轻且地在两京之间相距略等今天下一家虽
  无魏人南征之役然用其法以行于今日亦可
卷三十五 第 6b 页 WYG0712-0442b.png
  赖以少宽民力省岁漕其于国用不为无助臣
  请于淮南一带湖荡之间沮洳之地芦苇之场
  尽数以为屯田遣官循行其地度地势高下测
  泥涂浅深召江南无田之民先度地势因宜制
  便先开为大河阔二三丈者以通于海又各开
  中河八九尺者以达于大河又随处各开小河
  四五尺者以达于中河使水有所泄然后于其
  低洼不可耕作之处浚深以为湖荡及于原近
卷三十五 第 7a 页 WYG0712-0442c.png
  旧湖之处疏通其水使有所潴或为堤以限水
  或为堰以蓄水或为斗门以放水俱如江南之
  制民之无力者给以食田成之后依官田以起
  科民之有力者计其庸田成之后依民田以出
  税六七年间其所得者恐不减于魏人也夫魏
  人以偏安之国有外敌之患犹能兼淮颍而尽
  田之其后果赖其用而有以成其功矧今尽四
  海以为疆而此地介两京间而又为运道经行
卷三十五 第 7b 页 WYG0712-0442d.png
  之路有鱼盐之利有莞蒲之用古人所谓扬一
  之地者也且去大江仅百里许大江之南民多
  而田少居者佃富家之田为之奴𨽻出者逐什
  一之利轻去田里夫若此者岂其所欲哉无可
  以为仰事俯育之资不得已也然民性愚而安
  故常心多而无定见傥朝廷颁方尺之诏遣
  一介之臣鼓舞而招徕之无不成者既成之后
  又于颍寿之间召民开垦陆田亦随地势以分
卷三十五 第 8a 页 WYG0712-0443a.png
  田因民力而定税其功又易于水田者考之唐
  史上元中于楚州(今淮/安)古射阳湖置洪泽屯于
  寿州置芍陂屯厥田沃壤大获其利俱在此地
  遗迹可考也
晋羊祜镇襄阳垦田八百馀顷祜之始至也军无百
日之储及其季年有十年之积平吴之后杜预修召
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馀顷分疆刋
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
卷三十五 第 8b 页 WYG0712-0443b.png
  臣按羊杜二人所垦之田其遗迹在今湖广之
  荆襄河南之唐邓古称洛阳为天下之中臣以
  今日疆域观之则此三郡实为我朝天下之中
  也天下之田南方多水北方多陆今此三郡盖
  兼水陆而有之也南人利于水耕北人利于陆
  种而南北流民侨寓于此者比他郡为多臣
  请于两藩交界之中立一官司遴择廷臣知稼
  穑者循行其地可水耕之地则引水立堰募南人
卷三十五 第 9a 页 WYG0712-0443c.png
  耕之可陆种之地则分疆定界募北人种之成
  熟之后按亩分租随地储积遇有急用由汉入
  江由江而达于金陵稍省岁漕之数多留郡县
  之储或遇河洛关陜荒歉亦可用以救济又于
  暇日讲求武关入秦之路商于陆挽之故万一
  三边有缺亦或赖以济焉
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
九十二司农寺每屯三顷州镇诸军每屯五十顷水
卷三十五 第 9b 页 WYG0712-0443d.png
陆腴瘠播植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
于尚书省
  臣按自古屯营之田或用兵或用民皆是于军
  伍之外各分兵置司惟我朝之制就于卫所所
  在有閒旷之土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守
  盖以十分为率七分守城三分屯耕遇有儆急
  朝发夕至是于守禦之中而收耕获之利其法
  视古为良近世又于各道专设风宪官一员以
卷三十五 第 10a 页 WYG0712-0444a.png
  提督之其牛具农器则总于屯曹细粮子粒
  则司于户部有卫所之处则有屯营之田非
  若唐人专设农寺以领之也每军受田二十
  亩纳租六石而馀丁所受所纳比之正军则
  又降杀焉臣窃以为民田则例最轻者须收
  三石其田率多膏腴军所屯种者多其所弃
  不耕之田而所收之租乃十倍焉请如唐人
  较其水陆腴瘠播植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
卷三十五 第 10b 页 WYG0712-0444b.png
  率多少各因其地利土宜定为徵收则例使凡
  屯种之军乐于趋赴既得以足军国之储而无
  欠负又得以遂室家之乐而有盖藏公私两便
  上下俱足矣
元和中振武军饥宰相李绛请开营田可省度支漕
运乃命韩重华为营田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出赃
罪吏九百馀人给以耒耜耕牛假种粮使偿所负粟
一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
卷三十五 第 11a 页 WYG0712-0444c.png
亩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
六百馀里列栅二十垦田三千八百馀里岁收粟二十
万石省度支钱二千馀万缗
  臣按韩重华于代北开营田三千八百馀里得
  粟二十万石省度支钱二千馀万缗自有屯
  田以来未有得利如此者也彼时沿边之地
  皆为藩镇所专而行之犹得其利若此今国
  家烟火万里卫所列峙又值边圉安靖之时虽
卷三十五 第 11b 页 WYG0712-0444d.png
  时或有侵轶未尝举大众入深地诚于无事之
  时寻古人之故迹按前人之行事东起辽东
  西尽甘凉于凡边塞无碱卤而宜裁种之地因
  其地势相其土宜立为营堡开垦田畴分军耕
  种当夫耕耘收获之时除老幼守城外凡有丁壮
  尽室而行仍于所耕百十里之外设立亭障开
  凿沟堑为烽堠以瞭望之出游骑以巡哨之遇
  有寇盗入境未至之先豫知儆备势可敌则
卷三十五 第 12a 页 WYG0712-0445a.png
  拒之不可敌则避之如此则处处皆有屯种之
  所年年皆有收获之入边储自然给足可以省
  内挽之劳可以严外侮之备
宋太宗端拱中以陈恕为河北东路招置营田使大
兴河北营田先是雄州东际于海多积水戎人患之
不敢由此路入寇顺安军至北平二百里地平广无
隔阂每岁边骑多由此而入议者谓宜度地形高下
因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洫益树五谷所以实边廪
卷三十五 第 12b 页 WYG0712-0445b.png
而限戎马故遣恕等经营之恕密奏戍卒皆惰游仰
食县官一旦使冬被甲兵春执耒耜则恐变生不测
乃止
  臣按天下之事非兴作之难而处置得宜之为
  难也自汉赵充国于边地建屯田之议魏晋至
  唐皆行之未尝不用兵也且其所行皆在穷边
  绝塞之所冱寒硗卤之地未闻虑其有不测之
  变而不为也今宋之所谓边者乃在中国非边
卷三十五 第 13a 页 WYG0712-0445c.png
  徼也而陈恕乃恐其变生不测而密奏止之呜
  呼使为天下者凡有兴作不顾事体之可否一
  惟徇人情之从违何以立国哉古不云乎以佚
  道使民虽劳不怨臣请于凡边塞置立屯田分
  军耕种不必征其租入士卒能于本田之外多
  耕者立为赏赉则例但使人人奋耕家家有积
  边城自然充足于是令内地该运边粮州郡俾
  其赍价来籴家积有馀市价自平不独边用不
卷三十五 第 13b 页 WYG0712-0445d.png
  亏边军皆赡而内郡之民亦省矣
宋淳化中临津令黄懋上书请于河北诸州作水利
田自言闽人闽地种水田缘小导泉倍费功力今河
北州军陂塘甚多引水溉田省功易就乃以何承矩
为屯田使懋充判官于凡河北诸州水所积处大垦
田发诸州兵万八千人给其役于雄莫霸等州兴堰
六百里置斗门引定水灌溉初年种稻值霜早不成
次年方熟初承矩建议沮之者众武臣耻于营葺群
卷三十五 第 14a 页 WYG0712-0446a.png
议益甚几于罢役至是议者乃息莞蒲蜃蛤之饶民赖
其利
 马端临曰兵与农共此民也故无事则驱之为农而
 力稼穑有事则调之为兵而任征战虽唐府兵之法
 犹然至于屯田则驱游民辟旷土且耕且戍以省馈
 饟尤为良法自府兵之法既坏然后兵农判而为二
 不独农疲于养兵而兵且耻于为农观陈恕所奏及
 沮何承矩屯田之议者可见然则国力如之何而不
卷三十五 第 14b 页 WYG0712-0446b.png
 弊于饷军也哉
  臣按宋都汴梁去雄霸等州几三千里而又与契
  丹为界今此地乃在畿甸近地当四方无事之时
  人民繁庶之际按承矩之故迹而举其废坠诚无
  难者万一此言见取于九重是亦足国用省漕卒
  之一助也
神宗熙宁元年诏以坊监牧马馀地立田官令专稼政
以资牧养之用
卷三十五 第 15a 页 WYG0712-0446c.png
  臣按今京畿之地在国初设行太仆寺辖六监二
  十四苑以牧马今其寺虽废而其监苑之地固在
  多为亲倖陈乞以为私庄伏乞英断一切勒归亦
  如宋人设田官专稼政非但可以资牧马之用亦
  因之补助军粮以省馈饷
孝宗隆兴元年张阐言荆襄屯田之害非田之不可
耕也无耕田之民也官司虑其功之不就不免课之游
民游民不足不免抑勒百姓舍己熟田耕官生田私田
卷三十五 第 15b 页 WYG0712-0446d.png
既荒赋税犹在占百姓之田以为官田夺民种之榖以
为官榖老稚无养一方骚然有司知其不便申言于朝
罢之臣以为与其弃之孰若使两淮归正之民就耕非
惟可免流离异日垦辟既广田畴既成然后取其馀者
而输之官实为两便
  臣按凡前所陈屯营之策非田不可耕实恐耕田
  无其人专用乎军则军伍有限专用乎民则民各
  有田其弊诚有如张阐所云云者臣窃以为宋朝
卷三十五 第 16a 页 WYG0712-0447a.png
  偏安一隅以荆襄为边境岁有军旅之兴防禦之
  备戎马蹂践地多荒田非若我今日承平日久生
  齿日繁地力不足以给其人之食是以南北之民
  随处游食而江右尤众国家诚择任有风力大臣
  付以招徕之任借以官帑银数万两以为籴本俾
  自择其属遍行天下有閒田处相地度势立屯堡
  以聚游食辟污莱以为畎亩开渠堰以资灌溉异
  时成效补助非少虽然辟土之功固为不易而料
卷三十五 第 16b 页 WYG0712-0447b.png
  事之智尤人所难方其举事之初量度或未必当
  及其施为之际弊病或不能无自觉失宜许其陈
  首饰非要功者然后加以责罚如是则无宋人抑
  勒百姓舍熟耕生之弊矣然此非独屯田一事为
  然凡天下事无不然者
元泰定中虞集为翰林直学士进言曰京师之东濒海
数千里北极辽东南滨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
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
卷三十五 第 17a 页 WYG0712-0447c.png
合其众分受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能以万夫耕者授
以万夫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
而易之三年后视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以次渐征之
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十年不废得以世
袭如军官之法
  臣按虞集此策在当时不曾行及其末世也海运
  不至而国用不给谋国者思集之言于是乎有海
  口万户之设大略宗之每年亦得数十万石以助
卷三十五 第 17b 页 WYG0712-0447d.png
  国用吁亦已晚矣今国家都于燕京师之东皆濒
  大海烟火数千里而居民稠密当此全安极盛之
  时正是居安思危之日乞将虞集此策敕下廷臣
  计议特委有心计大臣循行沿海一带专任其事
  仍令先行闽浙滨海州郡筑堤捍海去处起取士
  民之知田事者前来从行相视可否讲求利害处
  置既定然后召募丁夫随宜相势分疆定畔因其
  多少授以官职一如虞集之策虽然天下之事建
卷三十五 第 18a 页 WYG0712-0448a.png
  议者思之非不周而执事者行之未必力方集议
  之时说者固已谓一有此制则执事者必以贿成
  而不可为其事遂寝及至于不得已之际方用其
  策然几会已失事势已去不可为矣呜呼岂非后
  世永鉴哉臣尝闻闽浙人言大凡濒海之地多咸
  卤必得河水以荡涤之然后可以成田故为海田
  者必筑堤岸以阑咸水之入疏沟渠以导淡水之
  来然后田可耕也臣于东京一带海涯虽未及行
卷三十五 第 18b 页 WYG0712-0448b.png
  而尝泛漳御而下由白河以至潞渚观其入海之
  水最大之处无如直沽然其直泻入海灌溉不多
  请于将尽之地依禹贡逆河法截断河流横开长
  河一带收其流而分其水然后于沮洳尽处筑为
  长堤随处各为水门以司启闭外以截咸水俾其
  不得入内以泄淡水俾其不至漫如此则田可成
  矣于凡有淡水入海所在皆依此法行之则沿海
  数千里无非良田非独民资其食而官亦赖其用
卷三十五 第 19a 页 WYG0712-0448c.png
  如此则国家坐享富盛远近皆有所资譬则富民
  之家东南之运其别业所出也滨海之收其负郭
  所获也其为国家利益夫岂细哉由是而可以宽
  东南之民由是而可以壮西北之势虞集之言不见
  用于当时而得行于今日集虽死不死矣
至正十二年丞相托克托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
种岁可收粟麦百万馀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从之于
是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今密/云县)(今顺/义县)东至
卷三十五 第 19b 页 WYG0712-0448d.png
迁民镇凡系官地及原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
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榖种给钞五百万锭命乌
兰哈达乌克逊良祯并为大司农卿又于江南召募能
种水田及修筑围堰之人各一千名为农师降空名添
设职事敕牒十二道募农民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
名正八品三百名从七品就令管领所募之人所募农
夫每名给钞十锭由是岁乃大稔
  臣按今京畿之地可为稻田者甚多官民之家固
卷三十五 第 20a 页 WYG0712-0449a.png
  有耕获之者矣诚能因其所耕而推及其所未耕
  使其皆尽人力广地利而又因而为之召募劝相
  斟酌元人之制而略仿以行之其于国计不无少
  助
    以上屯营之田臣按自三代以来未有建都
    于幽燕者辽金以来始相承为都会逮
    于我朝宅中图大承上天之新命立向明之
    洪基体宸极之尊居受四方之环拱始于
卷三十五 第 20b 页 WYG0712-0449b.png
    此建极图治焉六宫百六军万姓毕聚于
    斯所费有不赀焉者岁计何啻亿万矧又
    幅员之广有汉唐所无者沿边建阃屯兵列
    戍率资远以给近取外以足内调乎中以实
    之边聚积固难而输将亦有不易焉者民之
    租赋有限国之用度无穷苟非于岁计常赋之外
    别有所经营而欲其优裕丰瞻难矣是以自
    古善计国者恒取足于有馀之地力而不敢伤
卷三十五 第 21a 页 WYG0712-0449c.png
    易失之民心此屯营之田所由起也今天下
    无田不税而吾求无税之地而耕之无农不
    耕而吾借不耕之人而役之无兵不战而吾
    乘不战之时而用之内以实京师于常数之
    外外以实边储于常用之馀臣故于治国平
    天下之要制国用之下首举贡赋之常而以
    屯营之田终焉以见国用所出虽非一途而
    田为之本用人之力尽地之利因天之时治
卷三十五 第 21b 页 WYG0712-0449d.png
    国平天下之要道不出此矣或人问于朱熹
    曰大学论治国平天下而言财利何也熹答
    曰天下所以不平者皆因此伏惟九重清燕
    之时留心于天下之大本义以制天下之利
    则天下不足平矣臣不胜惓惓
 
 
 大学衍义补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