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712-006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四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正朝廷
   广陈言之路
书益稷帝曰来禹汝亦昌言
 蔡沈曰昌言盛德之言
卷四 第 1b 页 WYG0712-0061b.png
 陈栎曰舜禹好善之心无穷当时昌言满前舜犹渴
 闻不倦方使禹亦如皋陶之昌言此舜好善无穷之
 心也
  臣按帝舜以皋陶既陈知人安民之谟因呼禹使
  陈其善言此可见圣人之心未尝自圣世虽已治
  而犹有愿治之心言虽毕陈而恒有渴闻之念此
  帝世所以君无失德事无过举而民无失所者欤
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卷四 第 2a 页 WYG0712-0062a.png
 蔡沈曰违戾也言我有违戾于道尔当弼正其失尔
 无面谀以为是而背毁以为非
 吕祖谦曰舜非有慊而畏人之后言非容受未至而
 致人之后言禹又非欺君而为面是背非者圣人畏
 敬无已惟恐过之不闻言之不尽故其求之之切如此
  臣按帝舜之德有虞之治万世不可加焉者也舜
  之所行岂有背于道者哉而犹求臣下之弼正尤
  恐其面前或相从顺而既退之后又复有言也后
卷四 第 2b 页 WYG0712-0062b.png
  世人主无帝舜万分之一己有过失惟恐臣下之
  有言一有面折廷诤者斥责辄加之宁受人之面
  谀而不恤人之背言此其过恶所以益彰而治效
  所以不古若欤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
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熹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
 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
卷四 第 3a 页 WYG0712-0062c.png
 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
 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
 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
 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
 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
 何以与此
孟子曰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已从
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卷四 第 3b 页 WYG0712-0062d.png
 朱熹曰禹拜昌言盖不待有过而能屈已以受天下
 之善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者善与人同公天下之
 善而不为私也己未善则无所系吝而舍以从人人
 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已此善与人同之目也
  臣按圣人之所以圣者以其生禀聪明能知人之
  所不能知备有众善能有人之所不能有者也帝
  舜不恃其知而好问察于众人舍己之善而乐取
  善于众人是盖能以天下之知为知众人之善为
卷四 第 4a 页 WYG0712-0063a.png
  善者也惟其知众人之知是故其知愈大有众人
  之善是故其善愈备知大而善备此圣人所以益
  圣而舜所以为百王之盛帝也欤
书胤征曰每岁孟春遒人(宣令/之官)以木铎(金口木舌施政/于时警众之器)
徇于路官(以职/言)(以道/言)相规(规正人君/之得失)(工百/工也)执艺事
(技艺/之事)以諌其或不恭(不能规谏/是谓不恭)邦有常刑
  臣按三代盛时人君为治惟恐一行之不或谨一
  事之不或举一臣之或非其人鳃鳃焉以求诲于
卷四 第 4b 页 WYG0712-0063b.png
  其下非徒朝廷之上辅弼之臣朝夕纳诲随时规
  谏而已也又于每岁孟春之月使宣令之官振木
  铎以徇于道路之间使夫官之有职任者师之有
  道德者咸相规正胥教诲于其君焉不特此也于
  凡百工之人莫不使之执其技艺之事以諌诤于
  其君如伶州鸠諌周景王之匮财罢民匠师庆諌
  鲁庄公之丹楹刻桷是已盖百工技艺之事至理
  存焉理无往而不在故言无微而可忽也
卷四 第 5a 页 WYG0712-0063c.png
说命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
(我/也)
 蔡沈曰此下命说之辞朝夕纳诲者无时不进善言
 也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閒也惟大人为
 能格君心之非高宗既相说处之以师傅之职而又
 命之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可谓知所本矣
 吕祖谦曰高宗见道明故知顷刻不可无贤人之言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
卷四 第 5b 页 WYG0712-0063d.png
作霖雨(三日雨/为霖)
 蔡沈曰高宗托物以喻望说纳诲之切三语虽若一
 意然一节深一节也
 王安石曰作砺使成已舟楫使济难霖雨使泽民
(开/也)乃心沃(灌溉/也)朕心
 蔡沈曰启乃心者开其心而无隐沃朕心者溉我心
 而厌饫
若药弗瞑眩(饮药而毒/谓之瞑眩)厥疾弗瘳(愈/也)若跣弗视地厥足
卷四 第 6a 页 WYG0712-0064a.png
用伤
 蔡沈曰弗瞑眩喻臣之言不苦口也弗视地喻我之
 行无所见也
 王炎曰已之有失非说之苦口不能药已之不明非
 说之开导不能行
  臣按高宗爰立傅说作相置诸其左右未遑他事
  首命之以朝夕纳诲以辅已德可谓知所本矣置
  之于左右是欲说无处而不在也诲之于朝夕是
卷四 第 6b 页 WYG0712-0064b.png
  欲说无时而不言也望之切至喻之以金之砺川
  之舟楫大旱之霖雨以见已之必资于相臣之纳
  诲其切有如此者然犹以物为比也至若譬之以
  苦口之药跣足之行则又以身之所病足之所伤
  者为喻其望于说者益切矣然犹以形言也至其
  所谓启心沃心之言是欲君臣之间心心相契有
  如土壤之焦而受江河之润其渐涵浸渍而入有
  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高宗求诲于相臣其切
卷四 第 7a 页 WYG0712-0064c.png
  如此此其所以嘉靖殷邦而为三代之令王也欤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不
命其承畴(谁/也)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蔡沈曰木从绳喻后从諌明谏之决不可不受也然
 高宗当求受言于已不必责进言于臣君果从谏臣
 虽不命犹且承之况命之如此谁敢不敬顺其美命乎
  臣按此乃傅说答高宗纳诲之命言之也先儒有
  言从谏者人君作圣之功人臣进言之机也高宗
卷四 第 7b 页 WYG0712-0064d.png
  欲资之于人故以纳诲责其臣傅说使反求诸已
  故以从谏之道望其君纳诲者相臣之职从谏者
  人君之道也
王曰旨哉说乃言惟服(行/也)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蔡沈曰古人于饮食之美者必以旨言之盖有味其
 言也高宗赞美说之所言谓可服行使汝不善于言
 则我无所闻而行之也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协于先
卷四 第 8a 页 WYG0712-0065a.png
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罪/也)
 蔡沈曰高宗方味说之所言而说以为得于耳者非
 难行于身者为难王忱信之亦不为难信可合成汤
 之成德说于是而犹有所不言则有其罪矣
  臣按高宗望傅说以有言而说劝高宗以力行说
  之意以为王能行而说不言则咎在说说能言而
  王不行则咎在王不在说也呜呼若高宗者可谓
  切于求谏而傅说者可谓忠于事君者矣故备载
卷四 第 8b 页 WYG0712-0065b.png
  其君臣相与之辞以示万世之法
诗小雅雨无正其第三章曰如何昊天(呼天而/诉之也)辟言(法/言)
(也/)不信如彼行迈(往/也)则靡所臻
 苏轼曰君子呼天而告之曰奈何哉法度之言王终
 莫肯信者如人恣行而忘反我不知其所至矣
 辅广曰法度之言听而行之则绩效随见有所底止
 今既不听法度之言则如猖狂妄行者亦将何所底
 止哉
卷四 第 9a 页 WYG0712-0065c.png
其四章曰戎(兵/也)成不退饥成不遂(进/也)曾我亵御(近侍/也)
(忧/貌)日瘁(病/也)凡百君子莫肯用讯(告/也)听言则答谮言则
退
 朱熹曰言兵寇已成而王之为恶不退饥馑已成而
 王之迁善不遂使我亵御之臣忧之而惨惨日瘁也
 凡百君子莫肯以是告王者虽王有问而欲听其言
 则亦答之而已不敢尽言也一有谮言及已则皆退
 而离居莫肯夙夜朝夕于王矣其意若曰王虽不善
卷四 第 9b 页 WYG0712-0065d.png
 而君臣之义岂可若是恝(无忧/貌)
 朱善曰听言则答谓告君不尽其诚也谮言则退谓
 隐身远避其祸也斯人也爱君不如爱身之厚忧国
 不如忧家之深其自为计则得矣而以君臣之大义
 责之能无愧乎
其五章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病/也)(可/也)
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朱熹曰言之忠者当世之所谓不能言者也故非但
卷四 第 10a 页 WYG0712-0066a.png
 出诸口而适以瘁其躬佞人之言当世所谓能言者
 也故巧好其言如水之流无所凝滞而使其身处于
 安乐之地盖乱世昏主恶忠言而好谀佞类如此
  臣按此诗先儒谓正大夫离居之后亵御之臣(若/今)
  (之近/侍)在君左右而不得尽言亲见当时之为公卿
  大夫者可以言而不肯言而为之君者非徒不责
  其言有所言者反以之为病言才出诸口罪已加
  其身彼夫缄默以保禄位者当言者不能直言不
卷四 第 10b 页 WYG0712-0066b.png
  当言者乃巧为之辞说以取容自处其身于安佚
  之地其自为计则得矣如吾君何此诗所以作也
  人君居清燕之时试因诗言以察时事反而求诸
  朝廷之间臣僚之内其肯尽言为国者谁欤诗所
  谓听言则答谮言则退无乃今日臣僚中亦有类
  此者欤所谓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哿
  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在吾今日亦有此等
  情态否欤吾之臣子无乃亦有出言以为病而受
卷四 第 11a 页 WYG0712-0066c.png
  祸患者欤其间亦或有不肯出言而自处其身于
  休逸之地者欤凡其终日亹亹于吾殿陛之前得
  于闻听者安知其所以应对承顺者非诗人所谓
  巧言如流者欤有一于此则必反其所为使凡内
  而亵御外而公卿与夫百官庶姓皆得以尽言言
  者有赏而得以处休不言者有罪而维躬是瘁毋
  使一旦驯致夫衰乱之世如成周之季然则朝廷
  无壅蔽之患而宗社免危亡之祸矣
卷四 第 11b 页 WYG0712-0066d.png
大雅板之篇曰先民(古之贤/人也)有言询于刍荛(采薪/者)
  臣按古人所以询问及于刍荛者诚以浅近之言
  至理存焉不可以其浅近而忽之也吁以采薪之
  夫而其言犹在所不弃况公卿百执事乎
桑柔第十章曰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
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朱熹曰圣人炳于几先所视而言者无远而不察愚
 人不知祸之将至而反狂以喜今用事者盖如此我
卷四 第 12a 页 WYG0712-0067a.png
 非不能言也如此畏忌何哉言王暴虐人不敢谏也
  臣按祸乱之至必有几先苟有智勇者皆能知之
  于未形之先人君容受直言彼有见者皆得以言
  之于上使其知所以预备而早防之则祸乱不作
  矣为人上者其尚毋使一世之人畏忌而不敢言
  哉孟子曰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吁
  不仁而可与言尚免亡败之祸况未至于不仁者哉
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
卷四 第 12b 页 WYG0712-0067b.png
勿使失信有君而为之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
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支子/之官)大夫有贰宗(宗子/之副)
(贰/者)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
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
各有父兄子弟以补(补其/愆过)(察其/得失)其政史为书(谓太史/君举则)
(书/)瞽为诗工(乐/人)诵箴諌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
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
规工执艺事以諌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諌失常也(有/遒)
卷四 第 13a 页 WYG0712-0067c.png
(人徇路/之事)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
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也
  臣按师旷始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
  失性终曰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
  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由是言观之可见人之
  生也虽有贵贱皆禀天地之性然人人不能皆循
  其所固有而或至于失之是以上天于众人之中
  立其一人以为万民之牧使不失其性焉非固假
卷四 第 13b 页 WYG0712-0067d.png
  是崇高富贵之位以畀之使其恣肆于民上以快
  其所欲也若是则是弃天地之性矣天意岂若是
  哉是以受天命居民上者兢兢业业惟民失其性
  是惧孜孜汲汲以求善言随时随处而资规诲箴谏
  之益惟恐弃天地生人之性负天命立君之意悖
  上天爱民之心
国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卫国/之巫)使监(察/也)
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不敢发言以/目相视而已)
卷四 第 14a 页 WYG0712-0068a.png
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防/也)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
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
卿至于列士献诗(诗以/讽之)(无目/者)献典(乐典/也)(掌书/者)献书
(小师/也)(箴刺/缺失)𥉡(无眸子/曰𥉡)(赋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有眸子而/无见者)
(弦歌讽诵/箴谏之语)百工谏(百工各执其/技事以谏)庶人传语(庶人卑不/能直达傅)
(其语以/达王也)近臣尽规(近侍之臣/尽其规正)亲戚补察(父兄宗属/补察其过)(乐/师)
(也/)(太史/也)教诲耆艾脩之(耆艾老者/师傅之属)而后王斟酌焉是
卷四 第 14b 页 WYG0712-0068b.png
以事行而不悖
  臣按召公之所以为厉王告者是即三代盛王所
  以求言纳諌之实迹也三代之王未必人人皆贤
  圣也而其所以为治后世辄推之以为不可及者
  诚以当是之时人人得言左右前后无非敢言之
  人词章曲艺无非规正之具善则劝之以必行否
  则沮之而必止几方萌而已遏过不著而外闻是
  以政无悖事国无谤言而天下享和平之治有以
卷四 第 15a 页 WYG0712-0068c.png
  也夫
汉文帝二年诏曰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
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
之身托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惟二三执
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
丐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
卷四 第 15b 页 WYG0712-0068d.png
不逮
  臣按此后世人主以灾异求言之始自文帝因日
  食下此诏后凡遇日食与夫地震山崩水旱疾疫
  之类皆下诏求言遂为故事此亦人君克谨天戒
  之一端天下国家之事每因灾害皆许人指言得
  失则人君时时得以闻过失与其知见之所不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天下国家其有不治也哉
文帝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
卷四 第 16a 页 WYG0712-0069a.png
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
  臣按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文帝也帝之善政
  非止一端而好言纳谏尤其盛德焉后世人主于
  封章之入固有未尝一经目者况敢犯其行辇而
  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辄
  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况本不善
  而称其善乎吁若文帝者可谓百世帝王之师矣
帝又尝下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卷四 第 16b 页 WYG0712-0069b.png
所以通治道而来諌者也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
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
贤良其除之
 胡寅曰訞言令之始设也必谓其摇民惑众有奸宄
 贼乱之意及其失也则暴君权臣假此名以警惧中
 外塞言路也故贾谊论秦曰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
 者谓之訞言夫忠臣为上尽忠深计其言必剀切君
 身探未然之事陈危亡之戒不止于近在目前者自
卷四 第 17a 页 WYG0712-0069c.png
 小人观之曰是特扬君过以卖直其未然之事危亡
 之形汝安得知之殆诽谤訞言耳此策既行使中外
 之人钳口结舌人君不闻其过沦于危亡而不悟夫
 既以忠谏深计为诽谤訞言则指鹿为马指野鸟为
 鸾蝗生则曰不食嘉榖岁饥则曰路无饿殍凡贤否
 是非治乱得失一切反理诡道倒言而逆说之欺惑
 世主使沦于危亡其罪岂特诽谤之比其为訞也不
 亦大乎呜呼文帝除此令其享国长世宜哉
卷四 第 17b 页 WYG0712-0069d.png
  臣按秦法有诽谤訞言之禁至是文帝始除之吁
  文帝既除之矣后世人臣上言而乃犹坐以诽谤
  訞言之罪何哉是袭亡秦之迹也
十五年诏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
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
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
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
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今朕获执天
卷四 第 18a 页 WYG0712-0070a.png
下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
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
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
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
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
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
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
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万民之休利著
卷四 第 18b 页 WYG0712-0070b.png
之于篇朕亲览焉
  臣按此后世人主发策策士求言之始自文帝下
  此诏后后世临轩策士盖本诸此是亦人主求言
  之一端也然惟应故事而已求其真能明国家之
  大体通人事之始终及能直言极谏疏君之不德
  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如此诏者盖鲜矣
  万一有之能听纳其言而见之于施行者尤为鲜
  焉甚者反因其言之切直而黜退之如唐文宗之
卷四 第 19a 页 WYG0712-0070c.png
  于刘蕡者焉惟宋仁宗时考官以苏辙对策切直
  欲黜之仁宗曰朕以直言取人而以直言弃之人
  其谓我何斯言也可以为后世人主策士求言之
  法(此因策/士求言)
唐高祖时孙伏伽诣阙以三事上谏帝大悦因谓裴寂
曰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
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
念在安人比每虚心接待冀闻谠言然惟李纲差尽忠
卷四 第 19b 页 WYG0712-0070d.png
款伏伽可谓诚直馀人犹踵弊风俛首而已岂朕所望哉
  臣按高祖创业之君故知前代所以致亡之道所
  谓上下相蒙主骄矜而臣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
  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此数言者切中
  末世君臣之弊读之使人凛然有天下国家者可
  不念哉
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
以取容朕今发问欲闻已过卿等须言朕愆失长孙无
卷四 第 20a 页 WYG0712-0071a.png
忌等咸曰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刘洎曰陛
下化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上书有不称旨者或
面加穷诘无不惭退非奖进言者之路帝曰卿言是也
当为卿改之
  臣按人之常情少有过夫恒惧人言稍涉疑似辄
  加怪责况万乘之君乎太宗发问欲知已过责臣
  下言其愆失可以为百世帝王之法矣厥后继体
  之君高宗亦谓其臣曰往日侍奉膝下见五品以
卷四 第 20b 页 WYG0712-0071b.png
  上论事或有仗下面奏或有进状论者终日不绝
  岂今时无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以后宜数论事
  若不能面奏任各进状宪宗亦谓其臣曰朕读贞
  观政要以太宗神武每有一事少涉过差群臣进
  谏者往复数四况朕寡昧自今每有事不得中者
  卿须十论不得一二而已吁二帝之言若此岂非
  太宗诒谋之善故其子若孙得于观感而兴起效
  法也哉
卷四 第 21a 页 WYG0712-0071c.png
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
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共
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
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
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帝曰善
  臣按三代以下好谏之君以唐太宗为称首陆贽
  尝举以告其君曰太宗以虚受为治本以直言为
卷四 第 21b 页 WYG0712-0071d.png
  国华有面折廷诤者必为霁雷霆之威而明言奖
  纳有上封献议者必为黜心意之欲而手敕褒扬
  故得有过必知知而必改存致雍熙之化没齐尧
  舜之名此后世人主所当取法者
太宗神采英毅群臣进见皆失举措太宗知之每见人
奏事必假以辞色冀开规諌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
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諌自
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自全如虞世基等
卷四 第 22a 页 WYG0712-0072a.png
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亦诛公辈宜用为
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臣按贾山告汉文帝有曰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
  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
  霆也埶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
  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
  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
  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
卷四 第 22b 页 WYG0712-0072b.png
  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今观太宗每于臣下
  奏事而假以辞色使之得以尽言而无惧盖有合
  于贾山之说其视后世人主恐臣下尽言厉色严
  威以临之者盖霄壤矣中举末世君臣为戒欲其
  臣下遇有得失毋惜尽言其言儆切可为世戒
陆贽言于其君(德/宗)曰古语有之顺旨者爱所由来逆意
者恶所从至故人臣皆争顺旨而避逆意非忘家为国
捐身成君者谁能犯颜色触忌讳建一言开一说哉是
卷四 第 23a 页 WYG0712-0072c.png
以哲后兴王知其若此求諌如不及纳善如转圜谅直
者嘉之讦犯者义之愚浅者恕之狂诞者容之仍虑骄
汰之易滋而忠实之不闻也于是置敢諌之鼓植告善
之旌垂戒慎之鼗立司过之士犹惧其未也又设官制
以言为常由是有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諌大夫规诲
士传言庶人谤尚恐其怠也每岁孟春道人以木铎徇
于路而振警之官司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
有常刑然非明智不能招直言非圣德不能求过行招
卷四 第 23b 页 WYG0712-0072d.png
直则其智弥大求过则其德弥光惟衰乱之朝闇惑之
主则必讳其过行忿其直言以阿谀为纳忠以諌诤为
扬恶怨讟溢于下国而耳不欲闻腥德达于上天而心
不求悟迨乎颠覆犹未知非情之昏迷乃至于是故明
者广纳以成德闇者独用而败身成败之途千古相袭
与败同辙者罔不覆与成同轨者罔不昌自当矫夏癸
殷辛拒谏饰非之慝协大禹成汤拜言改过之诚士无
贤愚咸宜录用言无大小皆务招延固不可有忤逆之
卷四 第 24a 页 WYG0712-0073a.png
嫌甘辛之忌也夫君人者以众智为智以众心为心恒
恐一夫不尽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访纳惟善是求
岂但从谏不咈而已哉乃至求谤言听舆诵葑菲不以
下体而不采故英华靡遗刍荛不以贱品而不询故幽
隐必达晋文听舆人之诵而霸业兴虞舜设诽谤之木
而帝德广斯实圣贤之高躅陛下何疾焉又曰虞舜察
迩言故能成圣化晋文听舆诵故能恢霸功大雅有询
于刍荛之言洪范有谋及庶人之义是则圣贤为理务
卷四 第 24b 页 WYG0712-0073b.png
询众心不敢忽细微不敢侮鳏寡侈言无验不必用质
言当理不必违逊于志者不必然逆于心者不必否异
于人者不必是同于众者不必非辞拙而效速者不必
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是皆考之以实虑之以终其
用无他惟善所在则可以尽天下之理见天下之心臣
每读史书见乱多治少因怀感叹尝试思之窃谓为下
者莫不愿忠为上者莫不求治然而下每苦上之不治
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两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
卷四 第 25a 页 WYG0712-0073c.png
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
难达上恒苦下之难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谓
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辨给
衒聪明厉威严恣彊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顾望
畏愞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胜必甘于佞辞上耻过
必忌于直谏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旨而忠实之语不
闻矣上骋辨给必剿说而折人以言上衒聪明必臆度
而虞人以诈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辞不
卷四 第 25b 页 WYG0712-0073d.png
尽矣上厉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
以受规如是则下之畏愞者避罪而情理之说不申矣
夫以区域之广大生灵之众多宫阙之重深高卑之限
隔自黎献而上获睹至尊之光景者踰亿兆而无一焉
就获睹之中得接言议者又千万无一幸而得接者犹
有九弊居其间则上下之情所通鲜矣
  臣按后世人臣之善谏其君者无如贽贽之此疏
  论人君听言纳谏之道无馀蕴矣臣谨详载于篇
卷四 第 26a 页 WYG0712-0074a.png
  伏睹其篇末又曰理乱之戒前哲备言之矣安危
  之效历代尝试之矣旧典尽在殷鉴足徵其于措
  置施为在陛下明识所择耳伏愿广接下之道开
  奖善之门弘纳谏之怀励推诚之美其接下也待
  之以礼煦之以和虚心以尽其言端意以详其理
  不禦人以给不自衒以明不以先觉为能不以臆
  度为智不形好恶以招谄不大声色以示威又曰
  其纳谏也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
卷四 第 26b 页 WYG0712-0074b.png
  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故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
  者直示我之能容谏者之狂诬明我之能恕谏者
  之漏泄彰我之能从有一于斯皆为盛德斯言也
  诚万世人君听言纳谏之龟鉴臣不复他有所言
  请即是以为九重献
宋太祖建隆二年诏令每月内殿起居百官以次转对
并指陈时政得失事有急切许非时入阁上章不候次

卷四 第 27a 页 WYG0712-0074c.png
高宗诏自今后行在百官日轮一员面对朕当虚宁以
听其言
  臣按唐人有转对之制宋太祖因之许令百官以
  次转对遂为一代之法终宗之世君得以亲其臣
  臣得以近其君言论之间得以相接上下之情得
  以交通非惟得以周知天下之事下民之情而凡
  臣下才器之高下学识之浅深心术之邪正亦终
  于是得以见焉
卷四 第 27b 页 WYG0712-0074d.png
哲宗初即位首召司马光至告其君曰周易天地交则
为泰不交则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
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脩治邦家乂安君恶逆耳
之言臣营便身之计则下情壅蔽众心离叛近年士大
夫以偷安苟容为智危言正论为狂是致下情蔽而不
上通上恩壅而不下达闾阎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
知明主忧勤宵衣旰食而下无所诉公私两困盗贼已
繁犹赖上帝垂休岁不大饥祖宗贻谋人无异志不然
卷四 第 28a 页 WYG0712-0075a.png
则天下之埶可不为之寒心乎臣愚以为今日所宜先
者莫若明下诏书广开言路不以有官无官之人应有
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并许进实封状尽情极言
在京则于鼓院投下画时进入在外则于州军投下附
递奏闻皆不得取责副本彊有抑退陛下于听政之暇
略赐省察其义理精当者即施行其言而显擢其人其
次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其狂愚鄙陋无可采取者报闻
罢去亦不加罪如此则嘉言日进群情无隐陛下虽深
卷四 第 28b 页 WYG0712-0075b.png
居九重四海之事如指诸掌举措施为惟其所欲乃治
安之原太平之基也群臣若有沮难者其人必有奸恶
畏人指陈专欲壅蔽聪明此不可不察
  臣按哲宗初政召司马光于洛问光所当先者光
  首上此疏且以谓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臣窃
  以为光之此疏非独当时人君所当知实万世人
  君所当知者也臣尝因是而通论之言者心之声
  也人心有所蕴必假言以发之帝王莫如尧尧以
卷四 第 29a 页 WYG0712-0075c.png
  言为试人之则圣贤莫如孔子孔子以言为知人
  之本是则言之为言其所关系之大有如此者是
  以自古帝王既自谨其所言尤必求人之言以为
  已助因人之言以为已鉴闻则拜之听则纳之卑
  辞以诱之厚礼以招之多方以来之博问以尽之
  和颜悦色以受之大心宏度以容之或为之科目
  如所谓直言极谏者或为之设官如所谓拾遗补
  阙者或因灾眚而下诏以求或因患难而责已以
卷四 第 29b 页 WYG0712-0075d.png
  访或为轮对之制使人人得以自达或设登闻之
  鼓使事事得以上闻无非求天下之言以成天下
  之治以通天下之情是以陈言而善者则立赏以
  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当言不言者则制刑
  以威之书曰臣下不匡其刑墨是也言虽过于讦
  直有所不堪忍者亦容以受之而不加之以罪史
  曰杀谏臣者其国必亡是也夫如是则嘉言罔攸
  伏君德之脩否朝廷之阙失臣下之贤佞民生之
卷四 第 30a 页 WYG0712-0076a.png
  休戚皆因言以达之于上有以为思患豫防之计
  而不至于噬脐无及之悔则天下国家永无危亡
  之患矣昔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
  对曰大臣持禄而不极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
  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呜呼患而谓之大岂非
  言路不通其患必至于危亡也哉是故天下之患
  莫大于人君处危亡之地而不自知人臣知危亡
  之祸而不敢言为人上者诚能广陈言之路弘容
卷四 第 30b 页 WYG0712-0076b.png
  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赏言之非者无罪当言而不
  言者有罚则大臣不至于持禄小臣不至于畏罪
  而下情上通矣天下国家又岂有危亡之患哉故
  曰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伏惟圣明留意
    以上广陈言之路
 
 
 大学衍义补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