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712-004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二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正朝廷
   正纲纪之常
礼记曰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
大定
卷二 第 1b 页 WYG0712-0040b.png
汉匡衡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此纪纲之首王教之端

白虎通曰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诸父兄弟族人
诸舅师长朋友也纲张也纪理也大纲小纪所以张理
上下整齐人道也(详见/前编)
  臣按纲纪二字并言始见于五子之歌再见于诗
  棫朴假乐之篇大约以网罟为喻纲谓网之大绳
  纪谓网中丝缕之目张其大者是之谓纲理其小
卷二 第 2a 页 WYG0712-0040c.png
  者是之谓纪譬则朝廷之行事举其大者则小者
  自随贵乎能振肃之而已不然则有废而不举之
  处一切颓堕而不可为矣是则纪纲之喻也然所
  谓纲纪者盖亦多端而在人伦者尤为重焉是故
  人君为治欲正天下之纪纲先正一家之纪纲家
  之纪纲伦理是也伦理既正则天下之事如挈纲
  然一纲既张而万目之井然者各得其理矣臣于
  正朝廷下举家之伦理以为纪纲之首者原其本
卷二 第 2b 页 WYG0712-0040d.png
  也
书五子之歌(太康逸游失其国其弟五/人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三曰惟彼陶
(帝尧/也)有此冀方(尧所/都)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蔡沈曰尧舜禹相授一道以有天下今太康失其道
 而紊乱其纪纲以致灭亡也
  臣按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理大中至正之极
  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傅之启以诒厥子孙者也
  太康以逸豫灭厥德则失其祖父所传之道所传
卷二 第 3a 页 WYG0712-0041a.png
  之道既失则凡其政令之所行大之为纲小之为
  纪者咸紊乱矣纪纲既乱则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其底于灭亡也宜哉先儒有言道者君天下之本
  纪纲者维持天下之具臣窃以为所以立道而维
  持其纪纲者脩德又其本也人君诚能脩德以立
  道立道以正天下之纪纲则可以保祖宗之基业
  诒子孙之远谋矣
诗大雅棫朴之篇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卷二 第 3b 页 WYG0712-0041b.png
 朱熹曰凡网罟张之为纲理之为纪言文王之德有
 以振作纲纪天下之人而人归之又曰勉勉我王纲
 纪四方都在他线索内牵著便动
  臣按此诗乃周人咏歌文王能振作人才之意上
  文有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先儒谓纲纪即作人
  之意也商之末世士气卑弱甚矣文王以寿考之
  年鼓舞振动之于上使之奋发踊跃之于下于是
  四方之人彬彬济济咸在乎文王变化鼓舞之中
卷二 第 4a 页 WYG0712-0041c.png
  有如举网之纲众目自随之而振动是则所谓勉
  勉不己之我王有以为四方人才之纲纪也是以
  卑弱之气变而盛大颓靡之埶起而植立贤才于
  是乎奋庸政事于是乎脩举由是以观可见人君
  为治之道在立纪纲立纪纲在作人才人才作于
  国中则纲纪张于四外此人君为治所以贵乎勉
  勉不已也
假乐之诗曰威仪抑抑(密/也)德音秩秩(有常/也)无怨无恶率
卷二 第 4b 页 WYG0712-0041d.png
由群匹(类也谓尽/用众贤)受福无疆(成王在上/受福无已)四方之纲(总持/四方)
(之大/纲)之纲(谓大/纲)之纪(谓小/纪)(安/也)及朋友(朋友者合百辟/卿士言之也)
百辟卿士(内之百辟/外之卿士)媚于天子(皆尽媚爱/天子之心)不解于位(不/敢)
(懈怠于/职位)民之攸暨(暨息/也)
 朱熹曰言有威仪声誉之美又能无私怨恶以任众
 贤是以能受无疆之福为四方之纲又言人君能纲
 纪四方而臣下赖之以安则百辟卿士媚而爱之维
 欲不解于位以为民所安息也
卷二 第 5a 页 WYG0712-0042a.png
 又曰四方之纲即继之曰之纲之纪盖张之为纲理
 之为纪下面百辟卿士至于庶民皆赖君以为纲所
 谓不解于位者盖欲纲常张而不弛也
 黄曰上四句即所以为纲之道也是故元气不存
 虽盛且壮不足为一身之福纲纪不立虽强且富不
 足为人君之福诗人以无疆之福祝其子孙而继之
 曰四方之纲又继之曰之纲之纪其意不亦渊乎
  臣按先儒谓君燕其臣臣媚其君此上下交而为
卷二 第 5b 页 WYG0712-0042b.png
  泰之时也所以然者其道本诸身徵诸庶民永终
  誉于天下而无厌无斁所持循者率皆匹类之所
  同然是以德备诸己而福集厥躬标准立于上法
  则示乎下而有以为四方之纲而东西南北之人
  莫不于是总摄维系之而皆归附趣向之不容涣
  散矣然不徒其大者有以为大事之纲而其小者
  亦有以为小事之纪张之理之无或缓弛无或涣
  散皆足以垂宪而作则焉纲纪既立自然德泽礼
卷二 第 6a 页 WYG0712-0042c.png
  节有以延及夫群匹庶类凡夫心志同而意气合
  者皆赖之以得其安矣既赖之以得其安则所安
  者心孚而意契感恩而思报咸知所以媚爱于上
  上下之情绸缪如一有如易所谓上下交而志同
  者岂非地天交泰之时乎夫既泰矣然又何忧之
  有哉忧乎怠荒而已此所以终于不解于位民之
  攸暨也盖不解于位则其纲常张而不弛非特百
  辟卿士赖以为安群黎百姓亦得以休息而福之
卷二 第 6b 页 WYG0712-0042d.png
  在君身者且将永永有无疆之休矣由是观之德
  之在身为威仪发于外为声誉德乎德乎其立纪
  纲之根本而所谓不解者又其保纪纲之节度乎
唐韩愈曰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
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
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
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
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
卷二 第 7a 页 WYG0712-0043a.png
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埶于
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
故四肢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
矜也纪纲而已矣
宋儒朱熹告其君曰四海之广兆民至众人各有意欲
行其私而善为治者乃能总摄而整齐之使之各循其
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则以先有纲纪以持之
于上也何谓纲纪辨贤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
卷二 第 7b 页 WYG0712-0043b.png
赏罚之施也然纲纪之所以振则以宰执秉持而不敢
失台谏补察而无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
己于上而照临之是以贤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
必赏有罪者必刑而万事之统无所阙也纪纲既正则
天下之人各自矜奋更相劝勉以去恶而从善盖不待
黜陟赏罚一一加于其身而礼义之风廉耻之俗己丕
变矣惟至公之道不行于上是以宰执台谏有不得人
黜陟刑赏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于靡然不知名
卷二 第 8a 页 WYG0712-0043c.png
节行检之可贵而惟阿谀软熟奔竞交结之为务一有
端言正色于其间则群讥众排必使无所容于斯世而
后已苟非断自圣志洒濯其心而有以大警敕之使小
大之臣各举其职以明黜陟以信刑赏则何以振已颓
之纲纪哉
又曰人君为治之本在乎正心术以立纪纲所谓纲者
犹网之有纲也所谓纪者犹丝之有纪也(朱子此解纪/字与诗集传)
(微不/同)网无纲则不能以自张丝无纪则不能以自理故
卷二 第 8b 页 WYG0712-0043d.png
一家则有一家之纲纪一国则有一国之纲纪若乃乡
总于县县总于州州总于诸路诸路总于台省台省总
于宰相而宰相兼统众职以与天子相可否而出政令
此则天下之纲纪也然而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
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
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
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也
又曰一二近习之臣上则蛊惑陛下之心志使其不信
卷二 第 9a 页 WYG0712-0044a.png
先王之大道而悦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
安于私𥊍之鄙态下则招集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
武汇分各入其门所喜则阴为引援擢寘清显所恶则
密行訾毁公肆挤排交通货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
卿置将所窃者皆陛下之柄宰相师保宾友諌诤之臣
或反出入其门墙承望其风旨埶成威立中外靡然向
之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复出于朝廷而出于此一二
人之门名为陛下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执其柄
卷二 第 9b 页 WYG0712-0044b.png
盖其所坏非独坏陛下之纪纲而已乃并与陛下所以
立纲纪者而坏之焉
  臣按自古儒臣论为治之纲纪莫切于唐韩愈宋
  朱熹而熹之所以告其君者尤为切至焉伏望明主
  留神省察奋发刚断一正宸心斥远奸邪建立纲
  纪以幸四海困穷之民如熹之所以望其君者臣
  尤不胜大愿
    以上正纲纪之常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12-0044c.png
  正朝廷
   定名分之等
易履大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程颐曰天在上泽在下天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当
 如是君子观履之象以辩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
 夫上下之分明然后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后可以言
 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古之时公卿大夫
 而下位各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称德则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12-0044d.png
 君举而进之士脩其学学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预于
 已也农工商贾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
 天下之心可一后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
 荣农工商贾日志于富侈亿兆之心交骛于利天下
 纷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乱难矣此由上下无
 定志也君子观履之象而分辩上下使各当其分以
 定民之心志也
书说命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建诸侯之/邦于外)设都(设天子/之都于)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12-0045a.png
(内/)树后王(天/子)君公(诸/侯)承以大夫师长
  臣按名分之等乃天下自然之理高卑有不易之
  位上下有一定之分皆非人力私意之所为者也
  观易之辩上下定民志法乎上天下泽自然之象
  书之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由于明王奉顺
  上天之道是则尊之临卑下之奉上一惟法天地
  自然之数顺天道自然之常而已彼负其强乃欲
  以卑而逆尊恃其贵乃欲以上而陵下皆逆天道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12-0045b.png
  而不知上天下泽之理者也
礼记大传曰名著而男女有别又曰名者人治之大者
也可无慎乎
  臣按所谓名者非止于位分之谓凡有所称呼者
  皆名也所谓分者非止于等级之谓凡有所分别
  者皆分也是以不但朝廷之上位署之间有之则
  凡一家之内亲属之中皆有所谓名与分焉名分
  之在人家者尤严于男女之际妇人尊卑大小本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12-0045c.png
  无定位随其夫以为尊卑大小其名分显著灼然
  知其为尊为卑为昭为穆以之定昏姻别内外而
  淫乱贼逆之祸不作矣此名所以为人治之大而
  不可不慎者也
论语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曰卫君(卫国之/君名辄)待子而为政子将
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12-0045d.png
 谢良佐曰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
 此为先
  臣按卫辄不父其父而祢其祖父子之名实紊矣
  故孔子为政必以正名为先焉然凡事皆有名非
  特父子为然也盖有实斯有名名者实之宾也名
  既不正则凡见于言论之际称谓之间皆有所疑
  惑窒碍非徒不可行且不可言播告之脩必有所
  回护条教之布必有所妨碍彼或执词以致诘我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12-0046a.png
  将无辞以质对此言不顺所以事不成事不成而
  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而流弊至于民无所措其手
  足也然则正名之道奈何曰务其实而已矣必有
  此实然后予之以此名既有此名必当副以此实
  如此则称谓之间端然其正言论之际怡然其顺
  矣名正言顺尚何事之不可为何政之不可成哉
左传桓公十年虢叔(周襄王/卿士)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
有辞(詹父有自直/之辞诉于王)以王师伐虢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12-0046b.png
 吕祖谦曰屈天下之理以信天下之分非善持名分
 者也虢叔谮其大夫詹父于桓王詹父有辞王为之
 伐虢而出虢公数傅而至于襄王晋文公以元咺执
 卫侯而请杀之襄王曰君臣无狱今元咺虽直不可
 听也襄王之意岂非矫桓王之失乎所谓君臣无狱
 者固可以为万世训至若元咺虽直之一语犹未免
 世俗之见也苟如襄王之说是元咺之理未尝不直
 所以不可听者恐乱君臣之分耳有所谓理又有所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12-0046c.png
 谓分是理与分判然二物也君子言分必及理言理
 必及分理与分得则俱得失则俱失臣之诉君者先
 有诉君之曲不必问其所诉之辞也当詹父元咺未
 诉君之时其理固直既启诉君之口则己陷于滔天
 之恶矣君臣之际本非较曲直之地后之为治者非
 合分与理为治亦安能洗犯上之习而还于古哉
  臣按吕氏谓君子言分必及理言理必及分得则
  俱得失则俱失君臣上下夫岂较是非争曲直之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12-0046d.png
  所在哉此非特名分所拘而理固当如是也
庄公十八年虢公晋侯朝王(周惠王新即位虢/公与晋献公来朝)王飨醴
(飨以/醴酒)命之宥(以币物/宥之)皆赐玉五瑴(双玉/为瑴)马三匹非礼也
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晋侯与虢/公同赐是)
(以礼假/人也)
 吕祖谦曰为天守名分者君也周惠王误视为己物
 轻以假人当虢公晋侯之来朝等其玉马之数不为
 之隆杀殊不知天秩有礼多多寡寡不可乱也人心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12-0047a.png
 无厌侯而可假公之礼则公亦思假王之礼王既假
 晋侯以公礼矣后数十年而晋文有请隧之举果欲
 假王之礼非惠王启其僭心晋文遽敢尔邪圣人欲
 上全天子之尊必先下谨士庶人之分守其下所以
 卫其上也
  臣按吕氏谓欲上全天子之尊必先下谨士庶人
  之分守其下所以卫其上也斯言也真诚谨始审
  几之要居人上者在所当知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12-0047b.png
成公二年卫新筑人仲叔于奚(新筑地名仲/叔守其地)救孙桓子
(名良/夫)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不/受)请曲县(曲县/轩县)
(也诸侯/之乐)繁缨(诸侯/马饰)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
与之邑惟器与名(车服之器/爵号之名)不可以假人(轻假借/于人)君之
所司也(此器与名乃人/君之所司主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
(若以器名/假借于人)与人政也(是以国家之/政与人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
可止也已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12-0047c.png
  臣按人君之所以为君所以砺天下之人而使之
  与我共国家之政而治天下之民者爵号之名车
  服之器而已非有功者不可与非有德者不可与
  非有劳者不可与非有才者不可与为人君者谨
  司其出纳之权不轻以假借于人焉必有功德才
  能者然后与之与之名与器即与之以政也使人
  闻吾爵号之名即知所敬服见吾车服之器即知
  所尊让如是则吾之政令行矣苟有财者可以财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12-0047d.png
  求有埶者可以埶得有亲昵夤缘者皆可以倖而
  致之则名与器不足贵矣名与器不足贵得者不
  以为荣见者不知其为尊则人君失其所司之柄
  矣失其所司之柄则亡其为政之体亡其为政之
  体则失其为君之道国家将何所恃以自立哉
通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司马光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
 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12-0048a.png
 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
 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
 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
 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而君臣之分犹天地之不可易然后上下相保而国
 家治安然礼非名不著非器不行名以命之器以别
 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故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12-0048b.png
 之盖事未有不始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
 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
 也呜呼周道之衰纲纪散坏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然
 犹历数百年宗主天下徒以名分尚存故也今晋大
 夫暴蔑其君亲分其地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
 得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
 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12-0048c.png
  臣按司马氏编历代史而托始于周威烈王始命
  三晋为诸侯故为此名分之论而统其宗于礼其
  示后世人主以谨微之意至矣
唐肃宗时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上遣中使往抚慰将
士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李怀玉杀玄志之子
推侯希逸为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
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司马光曰民生有欲无主乃乱故圣人制礼以治之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12-0048d.png
 所以辩上下定民志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
 八柄存乎已也苟或舍之则彼此埶均何以使其下
 哉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
 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委一介之使
 徇行伍之情无问贤愚惟其所欲积习为常谓之姑
 息乃至偏裨杀逐主帅亦不治罪因而授之然则爵
 赏废置杀生与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
 庸有极乎古者治军必本于礼今唐蔑之使士卒得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12-0049a.png
 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将帅则将帅陵天子自然之
 埶也
  臣按名分生于上下之际名分一定则下之于上
  有顺而无逆有令而无违上得以率于下下不得
  以犯乎上一有犯焉则刑戮加之矣犯且不可况
  敢废立之哉此人君为治所以必谨于礼以正名
  分而防其陵替之渐也
    以上定名分之等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12-0049b.png
 
 
 
 
 
 
 
 大学衍义补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