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a 页 WYG0212-040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
明 韩邦奇 撰
竹
乐考陈氏乐书曰竹之为物其节直而有制其心虚
而能通而利制之音所由出也其卦则震其方则东
其时则春其声尚议其律姑洗其风明庶其音滥春
分之气也先王作乐窍之以为箫管之属焉
苑洛志乐卷十
明 韩邦奇 撰
竹
乐考陈氏乐书曰竹之为物其节直而有制其心虚
而能通而利制之音所由出也其卦则震其方则东
其时则春其声尚议其律姑洗其风明庶其音滥春
分之气也先王作乐窍之以为箫管之属焉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b 页 WYG0212-0402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a 页 WYG0212-0403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b 页 WYG0212-0403b.png
此虞廷箫管也十二管具八十四声后世不究管为
竹器之总名以为别有十二管
吹管之法闭五孔开第一孔则宫音出焉今谓之合
是矣闭四孔开第二孔则商音出焉今谓之四是矣
闭三开三则角音出焉今谓之一是矣闭三开四则
徵音出焉今谓之尺是矣闭上一开下五则羽音出
焉今谓之工是矣闭下五孔独开上一孔则变宫之
音出焉今谓之六是矣前孔皆闭放后一孔变徵之
竹器之总名以为别有十二管
吹管之法闭五孔开第一孔则宫音出焉今谓之合
是矣闭四孔开第二孔则商音出焉今谓之四是矣
闭三开三则角音出焉今谓之一是矣闭三开四则
徵音出焉今谓之尺是矣闭上一开下五则羽音出
焉今谓之工是矣闭下五孔独开上一孔则变宫之
音出焉今谓之六是矣前孔皆闭放后一孔变徵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a 页 WYG0212-0403c.png
音出焉今谓之上是矣
管之七孔惟变徵一孔在后盖变徵稍下于徵位无
多不可一并为孔故置之后既不失变徵之位又无
碍于徵若变宫则彼自有其地也
书称下管鼗鼓诗称嘒嘒管声古今言乐皆称登
歌下管夫竹音莫重于箫乃独言管而不及箫者则
管盖竹音之总称后儒乃别列管十二或未深考也
周礼曰吹籥箫篪篴管管字总承上四者言也
管之七孔惟变徵一孔在后盖变徵稍下于徵位无
多不可一并为孔故置之后既不失变徵之位又无
碍于徵若变宫则彼自有其地也
书称下管鼗鼓诗称嘒嘒管声古今言乐皆称登
歌下管夫竹音莫重于箫乃独言管而不及箫者则
管盖竹音之总称后儒乃别列管十二或未深考也
周礼曰吹籥箫篪篴管管字总承上四者言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b 页 WYG0212-0403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a 页 WYG0212-0404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b 页 WYG0212-0404b.png
古人之制二十四管皆如黄钟倍长其二十四声之
长短则以蜡其下空其上如十二正声十二清声之
长短必如时制截其下为简便但恐声音或不协耳
为图于后
长短则以蜡其下空其上如十二正声十二清声之
长短必如时制截其下为简便但恐声音或不协耳
为图于后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a 页 WYG0212-0404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b 页 WYG0212-0404d.png
乐器惟韶箫乃十二律之本形舜所制者长短并列
有似凤翼故曰凤箫每一管具七声十四管则八十
四声六十调已备十二清声暗十二中声之内十二
人各执一管以长短为序并立各奏一均如黄钟至
蕤宾并归宫八声一均自备于黄钟之管馀律皆然
汉儒不知乃联之一处后世求其声而不得乃为二
十四管一管止具一声如此则吹者奏一管即复就
三管音亦不接乐器中独此最清雅含蓄其底有孔
有似凤翼故曰凤箫每一管具七声十四管则八十
四声六十调已备十二清声暗十二中声之内十二
人各执一管以长短为序并立各奏一均如黄钟至
蕤宾并归宫八声一均自备于黄钟之管馀律皆然
汉儒不知乃联之一处后世求其声而不得乃为二
十四管一管止具一声如此则吹者奏一管即复就
三管音亦不接乐器中独此最清雅含蓄其底有孔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a 页 WYG0212-0405a.png
他皆不录若兼音者则一管即具十二律八十四声
此盖后世止以一管兼百回而用以为简便非雅乐
也若兼音止一管便可尽六十调乐器惟箫备十二
管故舜以箫韶名乐箫与笙最相合今西湖冇笙箫
子弟并奏如出一声
此盖后世止以一管兼百回而用以为简便非雅乐
也若兼音止一管便可尽六十调乐器惟箫备十二
管故舜以箫韶名乐箫与笙最相合今西湖冇笙箫
子弟并奏如出一声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b 页 WYG0212-0405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7a 页 WYG0212-0405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7b 页 WYG0212-0405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8a 页 WYG0212-0406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8b 页 WYG0212-0406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9a 页 WYG0212-0406c.png
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郭璞云尺四寸者
二十四管无底而善应故谓之䇾尺二寸者十二管
有底而交鸣故谓之筊盖应十二律正倍之声也
二十四管无底而善应故谓之䇾尺二寸者十二管
有底而交鸣故谓之筊盖应十二律正倍之声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9b 页 WYG0212-0406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0a 页 WYG0212-0407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0b 页 WYG0212-0407b.png
乐考云舜作十管韶箫长尺有二寸其形参差象
凤翼所以应古之数声之所由生也风俗通之论疑
有所本矣或以三尺言之
箫堂上堂下皆设众乐之祖也故别言之
凤翼所以应古之数声之所由生也风俗通之论疑
有所本矣或以三尺言之
箫堂上堂下皆设众乐之祖也故别言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1a 页 WYG0212-0407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1b 页 WYG0212-0407d.png
汉部用雅笛七窍唐制尺八取倍黄钟九寸为律得
其正也
汉蔡邕推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有十二笛
故黄钟之笛正声应黄钟下徵应林钟长二尺八寸
四分四釐有奇正声调法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南
吕为羽林钟为徵蕤宾为变徵姑洗为角太簇为商
然宫生徵黄钟生林钟徵生商林钟生太簇商生羽
太簇生南吕羽生角南吕生姑洗角生变宫姑洗生
其正也
汉蔡邕推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有十二笛
故黄钟之笛正声应黄钟下徵应林钟长二尺八寸
四分四釐有奇正声调法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南
吕为羽林钟为徵蕤宾为变徵姑洗为角太簇为商
然宫生徵黄钟生林钟徵生商林钟生太簇商生羽
太簇生南吕羽生角南吕生姑洗角生变宫姑洗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2a 页 WYG0212-0408a.png
应钟变宫生变徵应钟生蕤宾下徵调法林钟为宫
南吕为商应钟为角黄钟为变徵太簇为徵姑洗为
羽蕤宾为变宫清角之调姑洗为宫蕤宾为商林钟
为角南吕为变徵应钟为徵黄钟为羽太簇为变宫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
分三釐有奇太簇之笛正声应太簇下徵应南吕长
二尺三分一釐有奇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徵应
无射长二尺四寸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徵应应
南吕为商应钟为角黄钟为变徵太簇为徵姑洗为
羽蕤宾为变宫清角之调姑洗为宫蕤宾为商林钟
为角南吕为变徵应钟为徵黄钟为羽太簇为变宫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
分三釐有奇太簇之笛正声应太簇下徵应南吕长
二尺三分一釐有奇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徵应
无射长二尺四寸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徵应应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2b 页 WYG0212-0408b.png
钟长二尺二寸三分三釐有奇蕤宾之笛正声应蕤
宾下徵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五釐有奇林钟之
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簇长三尺七寸九分七釐
有奇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应夹钟长三尺六
寸南吕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中吕长三尺二寸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三尺九寸九
分六釐有奇其法可谓详矣
管之论虽不一蔡邕十二管每管七声为是清角调
宾下徵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五釐有奇林钟之
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簇长三尺七寸九分七釐
有奇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应夹钟长三尺六
寸南吕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中吕长三尺二寸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三尺九寸九
分六釐有奇其法可谓详矣
管之论虽不一蔡邕十二管每管七声为是清角调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3a 页 WYG0212-0408c.png
以姑洗为宫则当以大吕为羽林钟为变徵下徵调
当以林钟为宫大吕为变徵然则邕以下徵清角之
调在黄钟本律中取声故借黄钟代大吕亦未精于
律也
当以林钟为宫大吕为变徵然则邕以下徵清角之
调在黄钟本律中取声故借黄钟代大吕亦未精于
律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3b 页 WYG0212-0408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4a 页 WYG0212-0409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4b 页 WYG0212-0409b.png
大篪尺有四中篪尺有三小篪尺有二围三寸上一
孔出寸三分曰翘吹口也上空以纸塞之下节外一
孔前四后二共七有兼音正吹为大吕仰唇为夹钟
馀放此二距距上二孔穿绳
先儒曰一孔兼三音吹之之法全在口唇之俯仰吹
气之缓急唇仰则清一律唇俯则浊一律仰而急者
则为本律之半声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则兼大吕仰
则兼夹钟仰而急则为太簇之半声二孔姑洗也仰
孔出寸三分曰翘吹口也上空以纸塞之下节外一
孔前四后二共七有兼音正吹为大吕仰唇为夹钟
馀放此二距距上二孔穿绳
先儒曰一孔兼三音吹之之法全在口唇之俯仰吹
气之缓急唇仰则清一律唇俯则浊一律仰而急者
则为本律之半声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则兼大吕仰
则兼夹钟仰而急则为太簇之半声二孔姑洗也仰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5a 页 WYG0212-0409c.png
则兼仲吕仰而急则为姑洗之半声三孔林钟也仰
则兼夷则仰而急则为林钟之半声四孔南吕也仰
则兼无射仰而急则为南吕之半声五孔应钟也仰
则兼乎黄钟之半声故用今之籥篪篴管欲全乎律
吕者其妙处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难非精熟者不能
篪吹孔如酸枣
匏
陈氏乐书曰匏之为物其性轻而浮其中虚而通笙
则兼夷则仰而急则为林钟之半声四孔南吕也仰
则兼无射仰而急则为南吕之半声五孔应钟也仰
则兼乎黄钟之半声故用今之籥篪篴管欲全乎律
吕者其妙处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难非精熟者不能
篪吹孔如酸枣
匏
陈氏乐书曰匏之为物其性轻而浮其中虚而通笙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5b 页 WYG0212-0409d.png
则匏之母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则艮其方东北之维
其时春冬之交其声尚议其律大吕太簇其风融其
音啾立春之气也先王作乐以之为笙竽之属焉记
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国语曰匏竹制盖匏竹相合
而成声得清浊之适故也
其时春冬之交其声尚议其律大吕太簇其风融其
音啾立春之气也先王作乐以之为笙竽之属焉记
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国语曰匏竹制盖匏竹相合
而成声得清浊之适故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6a 页 WYG0212-0410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6b 页 WYG0212-0410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7a 页 WYG0212-0410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7b 页 WYG0212-0410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8a 页 WYG0212-0411a.png
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吹竽笙(吹音吹)古者造笙
以曲沃之匏汝阳之筱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合二
十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
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
孟蜀王所进乐工不能吹虽存而不用比者清浊正
三倍声皆得相应诚去四清声吹之虽用之雅乐亦
恶在其不可哉今巢笙之制第一管头子应钟清第
二管二中音黄钟正声应中音子三第三管应钟正
以曲沃之匏汝阳之筱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合二
十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
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
孟蜀王所进乐工不能吹虽存而不用比者清浊正
三倍声皆得相应诚去四清声吹之虽用之雅乐亦
恶在其不可哉今巢笙之制第一管头子应钟清第
二管二中音黄钟正声应中音子三第三管应钟正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8b 页 WYG0212-0411b.png
声应头子四管四管南吕正声应第五子五中吕管
无射正声无应六大托管蕤宾浊声托声七十五管
大吕正声无应八大韵管姑洗浊声有应第五子南
吕清声应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钟清应中音十一托
声管蕤宾正声应大托十二著声管姑洗正声应大
韵十三仲吕管夹钟正声无应十四高声管太簇正
声十五平调子林钟清声十六平调管林钟正声十
七后韵太簇浊声应商声十八义声管夷则正声无
无射正声无应六大托管蕤宾浊声托声七十五管
大吕正声无应八大韵管姑洗浊声有应第五子南
吕清声应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钟清应中音十一托
声管蕤宾正声应大托十二著声管姑洗正声应大
韵十三仲吕管夹钟正声无应十四高声管太簇正
声十五平调子林钟清声十六平调管林钟正声十
七后韵太簇浊声应商声十八义声管夷则正声无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9a 页 WYG0212-0411c.png
应十九托声管仲吕正声无应声
宋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
既十二倍十二正则正即子子即清矣又何用清声
子声哉二十四管为古三十六者岂后世之繁声多
必用三十六乎
土
乐考陈氏乐书曰土则埏埴以成器而冲气出焉其
卦则坤其方则西南之维其时则秋夏之交其风则
宋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
既十二倍十二正则正即子子即清矣又何用清声
子声哉二十四管为古三十六者岂后世之繁声多
必用三十六乎
土
乐考陈氏乐书曰土则埏埴以成器而冲气出焉其
卦则坤其方则西南之维其时则秋夏之交其风则
苑洛志乐卷十 第 19b 页 WYG0212-0411d.png
凉其声尚宫其音则浊立秋之气也先王作乐用之
以为埙之属焉盖埙篪之气未尝不相应诗曰伯氏
吹埙仲氏吹篪又曰如埙如篪乐记以埙篪为德音
之音周官笙师并掌而教之则其声相应信矣
以为埙之属焉盖埙篪之气未尝不相应诗曰伯氏
吹埙仲氏吹篪又曰如埙如篪乐记以埙篪为德音
之音周官笙师并掌而教之则其声相应信矣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0a 页 WYG0212-0412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0b 页 WYG0212-0412b.png
埙篪
书称八音克谐则八音相合无乖戾而不和者古今
乃独称埙篪至比之为兄弟者何也盖七音各自为
五声如玉磬宫磬鸣而徵磬和独埙篪则二器共为
一事如埙为宫而篪之徵和埙为商而篪之羽和故
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伯宫也仲徵也世传埙有大
中小篪亦有大中小共为六知有其器而不知其用
但云器有小大不同随所造而异为一器也惟用其
书称八音克谐则八音相合无乖戾而不和者古今
乃独称埙篪至比之为兄弟者何也盖七音各自为
五声如玉磬宫磬鸣而徵磬和独埙篪则二器共为
一事如埙为宫而篪之徵和埙为商而篪之羽和故
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伯宫也仲徵也世传埙有大
中小篪亦有大中小共为六知有其器而不知其用
但云器有小大不同随所造而异为一器也惟用其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1a 页 WYG0212-0412c.png
一耳盖大埙管黄钟太簇大篪管大吕夹钟中埙管
姑洗蕤宾中篪管仲吕林钟小埙管夷则无射小篪
管南吕应钟共为十二调此汉唐以来乐家未之及
者但叹其声之难取耳予尝见一举业文字有云埙
唱而篪和金舂而玉应此语必有所本今太常埙乃
古人埙也今太常止用黄钟一调故不用中埙小埙
周官之于埙教于小师播于瞽矇吹于笙师平底六
孔水之教也中虚上锐如秤锤然火之形也埙六孔
姑洗蕤宾中篪管仲吕林钟小埙管夷则无射小篪
管南吕应钟共为十二调此汉唐以来乐家未之及
者但叹其声之难取耳予尝见一举业文字有云埙
唱而篪和金舂而玉应此语必有所本今太常埙乃
古人埙也今太常止用黄钟一调故不用中埙小埙
周官之于埙教于小师播于瞽矇吹于笙师平底六
孔水之教也中虚上锐如秤锤然火之形也埙六孔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1b 页 WYG0212-0412d.png
上一前三后二古有雅埙如雁子颂埙如鸡子前下
一穴为太簇上二穴右为姑洗启下一穴为仲吕左
双为林钟后二穴一启为南吕双启为应钟合声为
黄钟
革
陈氏乐书曰革去故以为器而群音首焉其卦则坎
其方则北其时则冬其风广莫其律黄钟其声一其
音欢冬至之器也先王作乐用之以为鼓之属焉盖
一穴为太簇上二穴右为姑洗启下一穴为仲吕左
双为林钟后二穴一启为南吕双启为应钟合声为
黄钟
革
陈氏乐书曰革去故以为器而群音首焉其卦则坎
其方则北其时则冬其风广莫其律黄钟其声一其
音欢冬至之器也先王作乐用之以为鼓之属焉盖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2a 页 WYG0212-0413a.png
鼗所以兆奏鼓者也二者以同声相应故祀天神以
雷鼓雷鼗祭地祇以灵鼓灵鼗享人鬼以路鼓路鼗
乐记亦以鼗鼓合而为德音周官少师亦以鼗鼓并
而鼓之也
雷鼓雷鼗祭地祇以灵鼓灵鼗享人鬼以路鼓路鼗
乐记亦以鼗鼓合而为德音周官少师亦以鼗鼓并
而鼓之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2b 页 WYG0212-0413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3a 页 WYG0212-0413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3b 页 WYG0212-0413d.png
鼗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自击节堂下之
鼓四鼗四工若拊则节堂上之乐者也节鼓声三摇
之节众乐每二字毕摇之
鼓四鼗四工若拊则节堂上之乐者也节鼓声三摇
之节众乐每二字毕摇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4a 页 WYG0212-0414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4b 页 WYG0212-0414b.png
拊鼓革表糠里木腔取其声柔击之以节堂上之鼓
四拊四工若鼗则节堂下之乐者也
四拊四工若鼗则节堂下之乐者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5a 页 WYG0212-0414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5b 页 WYG0212-0414d.png
节鼓声三击之节众乐每二字毕二击之凡乐二字
为一节盖宫倡而徵应商倡而羽应故二字为一节
也孟子所谓金声玉振古所谓金舂玉应是也
陈氏乐书曰拊之为器韦表糠里状则类鼓声则和
柔倡而不和非徒铿锵而已书传谓以韦为鼓白虎
通谓革而糠是也
为一节盖宫倡而徵应商倡而羽应故二字为一节
也孟子所谓金声玉振古所谓金舂玉应是也
陈氏乐书曰拊之为器韦表糠里状则类鼓声则和
柔倡而不和非徒铿锵而已书传谓以韦为鼓白虎
通谓革而糠是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6a 页 WYG0212-0415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6b 页 WYG0212-0415b.png
或曰八面者鼓八面也面犹个
一腔八面面口一尺八寸七分五釐环连如梅花状
一架于四楹楹一铁勾以勾鼓环鼓腔中施环以受
楹勾楹上施盖金浮图以红纻织以金花为饰盖四
角以龙首口衔五䌽流苏用八工持桴击每宫三击
此惟降神之乐用之古谓楹鼓楹乃屋柱也后世不
知乃以柱贯鼓心穿革击之声不扬乃为散鼓以助
之非也楹以承屋有独立者乎始众音则击鼓
一腔八面面口一尺八寸七分五釐环连如梅花状
一架于四楹楹一铁勾以勾鼓环鼓腔中施环以受
楹勾楹上施盖金浮图以红纻织以金花为饰盖四
角以龙首口衔五䌽流苏用八工持桴击每宫三击
此惟降神之乐用之古谓楹鼓楹乃屋柱也后世不
知乃以柱贯鼓心穿革击之声不扬乃为散鼓以助
之非也楹以承屋有独立者乎始众音则击鼓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7a 页 WYG0212-0415c.png
鼗鼓每柄二面四柄八面两旁有耳摇其柄则旁耳
自击用四工径一尺众音终则摇鼗
鼓腔朱红漆蟠以金龙纹面用马革锭以金钉楹亦
朱红上下亦蟠以金龙楹下承以伏兽纹如本形
自击用四工径一尺众音终则摇鼗
鼓腔朱红漆蟠以金龙纹面用马革锭以金钉楹亦
朱红上下亦蟠以金龙楹下承以伏兽纹如本形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7b 页 WYG0212-0415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8a 页 WYG0212-0416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8b 页 WYG0212-0416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9a 页 WYG0212-0416c.png
周礼雷鼓雷鼗降天神之乐郑玄云八面明堂位曰
夏后氏之鼓足盖少昊冒革以为鼓夏后加四足焉
夏后氏之鼓足盖少昊冒革以为鼓夏后加四足焉
苑洛志乐卷十 第 29b 页 WYG0212-0416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0a 页 WYG0212-0417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0b 页 WYG0212-0417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1a 页 WYG0212-0417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1b 页 WYG0212-0417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2a 页 WYG0212-0418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2b 页 WYG0212-0418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3a 页 WYG0212-0418c.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3b 页 WYG0212-0418d.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4a 页 WYG0212-0419a.png
鼖鼓与镛钟应者诗曰鼖鼓维镛书曰鼖鼓在西
序又曰下管鼗鼓长八尺面四尺中围加三之一
鼓之制始于伊耆氏少昊氏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
鼓今之大鼓有架者是也四楹高出鼓上覆以盖缦
四角施流苏后世以柱拄首承以云掌鼓横其上柱
下承以座乃一足鼓也商人谓之楹鼓即足鼓也屋
一间而四楹后世不知以柱贯鼓为楹鼓不鸣而助
以散鼓非也或者一足之鼓误之也周人悬而击之
序又曰下管鼗鼓长八尺面四尺中围加三之一
鼓之制始于伊耆氏少昊氏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
鼓今之大鼓有架者是也四楹高出鼓上覆以盖缦
四角施流苏后世以柱拄首承以云掌鼓横其上柱
下承以座乃一足鼓也商人谓之楹鼓即足鼓也屋
一间而四楹后世不知以柱贯鼓为楹鼓不鸣而助
以散鼓非也或者一足之鼓误之也周人悬而击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4b 页 WYG0212-0419b.png
谓之悬鼓三鼓皆鼖鼓也
建鼓即鼖鼓所谓足鼓楹鼓悬鼓皆是也后世或以
建鼓为又一鼓者误矣
西北隅之鼓合应钟黄钟大吕之声东北隅之鼓合
太簇夹钟姑洗之声东北隅之鼓合蕤宾林钟之声
西南隅之鼓合夷则南吕无射之声依月均而考击
之于义或然议者非之疏矣且三代所尚之色夏后
氏以黑商人以白周人以赤则鼓之色称之亦可知
建鼓即鼖鼓所谓足鼓楹鼓悬鼓皆是也后世或以
建鼓为又一鼓者误矣
西北隅之鼓合应钟黄钟大吕之声东北隅之鼓合
太簇夹钟姑洗之声东北隅之鼓合蕤宾林钟之声
西南隅之鼓合夷则南吕无射之声依月均而考击
之于义或然议者非之疏矣且三代所尚之色夏后
氏以黑商人以白周人以赤则鼓之色称之亦可知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5a 页 WYG0212-0419c.png
矣
建鼓植于四隅皆有左鞞右应乾隅左鞞应钟亥之
位也中鼓黄钟子之位也右应大吕丑之位也艮隅
左鞞太簇寅之位也中鼓夹钟卯之位也右应姑洗
辰之位也巽隅右应仲吕己之位也中鼓蕤宾午之
位也左鞞林钟未之位也坤隅右应夷则申之位也
中鼓南吕酉之位也左鞞无射戌之位也宜随月建
依律吕之均击之
建鼓植于四隅皆有左鞞右应乾隅左鞞应钟亥之
位也中鼓黄钟子之位也右应大吕丑之位也艮隅
左鞞太簇寅之位也中鼓夹钟卯之位也右应姑洗
辰之位也巽隅右应仲吕己之位也中鼓蕤宾午之
位也左鞞林钟未之位也坤隅右应夷则申之位也
中鼓南吕酉之位也左鞞无射戌之位也宜随月建
依律吕之均击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5b 页 WYG0212-0419d.png
木
陈氏乐书曰木者所以合止乐之器其卦则巽其方
东南之维其时春夏之交其风清明其律夹钟其声
一其音直立夏之气也先王作乐斲之以为敔柷之
属焉乐记曰作为椌楬德音之音柷敔以椌楬为用
椌楬以柷敔为体二者之声一合一止未尝不相待
也
陈氏乐书曰木者所以合止乐之器其卦则巽其方
东南之维其时春夏之交其风清明其律夹钟其声
一其音直立夏之气也先王作乐斲之以为敔柷之
属焉乐记曰作为椌楬德音之音柷敔以椌楬为用
椌楬以柷敔为体二者之声一合一止未尝不相待
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6a 页 WYG0212-0420a.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6b 页 WYG0212-0420b.png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7a 页 WYG0212-0420c.png
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
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敔状如伏虎背上有
二十七龃龉碎竹以击其首而逆戛之以止乐
柷之中东方图以青隐而为青龙南方图以赤隐而
为丹凤西方图以白隐而为驺虞北方图以黑隐而
为灵龟中央图以黄隐而为神螾
中有椎柄连底撞之令左右击
栎之长尺曰籈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为十二茎
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敔状如伏虎背上有
二十七龃龉碎竹以击其首而逆戛之以止乐
柷之中东方图以青隐而为青龙南方图以赤隐而
为丹凤西方图以白隐而为驺虞北方图以黑隐而
为灵龟中央图以黄隐而为神螾
中有椎柄连底撞之令左右击
栎之长尺曰籈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为十二茎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7b 页 WYG0212-0420d.png
乐将终先击其首次三戛龃龉而止
竹 陈氏乐书曰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铸金
作钟主十二月之声效升降之气立和适之音然钟
难分别又截竹为管谓之律者声之清浊率法以长
短为制故也黄帝以听为之远取诸物也夏禹以声
为之近取诸身也又曰先王之制管所以道达阴阳
之声然阳奇而孤阴隅而群阳大而寡阴小而众阳
显而明阴幽而晦孤竹之管与圜钟之宫合以之降
竹 陈氏乐书曰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铸金
作钟主十二月之声效升降之气立和适之音然钟
难分别又截竹为管谓之律者声之清浊率法以长
短为制故也黄帝以听为之远取诸物也夏禹以声
为之近取诸身也又曰先王之制管所以道达阴阳
之声然阳奇而孤阴隅而群阳大而寡阴小而众阳
显而明阴幽而晦孤竹之管与圜钟之宫合以之降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8a 页 WYG0212-0421a.png
天神取其奇而孤也丝竹之管与函钟之宫合以之
出地示取其小而众也阴竹之管与黄钟之宫合以
之礼人鬼取其幽而晦也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于斯见矣又曰乐以木为末竹为本古者以候气律
管截而吹之浊倍其声为堂下之乐头管所以和众
乐之声以其探本故也 律吕之音十二乐器之音
惟六各倍其六则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
姑洗可以兼夹钟亦可以兼仲吕林钟可以兼蕤宾
出地示取其小而众也阴竹之管与黄钟之宫合以
之礼人鬼取其幽而晦也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于斯见矣又曰乐以木为末竹为本古者以候气律
管截而吹之浊倍其声为堂下之乐头管所以和众
乐之声以其探本故也 律吕之音十二乐器之音
惟六各倍其六则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
姑洗可以兼夹钟亦可以兼仲吕林钟可以兼蕤宾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8b 页 WYG0212-0421b.png
南吕可以兼夷则应钟可以兼无射阳方律兼吕阴
方吕兼律盖取其分数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
笛篪论之第一孔为黄钟宫第二孔为太簇商第三
孔为姑洗角第四孔为林钟徵第五孔为南吕羽第
六孔为应钟变宫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气之缓急口
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则得本音吹缓唇俯则兼浊吹
急唇仰则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听者一孔知
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则用今之乐器可以具律
方吕兼律盖取其分数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
笛篪论之第一孔为黄钟宫第二孔为太簇商第三
孔为姑洗角第四孔为林钟徵第五孔为南吕羽第
六孔为应钟变宫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气之缓急口
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则得本音吹缓唇俯则兼浊吹
急唇仰则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听者一孔知
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则用今之乐器可以具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9a 页 WYG0212-0421c.png
吕之全声惟在习之精通乃有得焉
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篪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所
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
乐考曰今太常笛从下而上二穴太簇半窍为大吕
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窍为夹钟次上一穴为仲吕次
上一穴为林钟半穴为蕤宾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
为夷则变声为应钟谓用黄钟清与仲吕双发为变
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中管起应为首为
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篪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所
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
乐考曰今太常笛从下而上二穴太簇半窍为大吕
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窍为夹钟次上一穴为仲吕次
上一穴为林钟半穴为蕤宾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
为夷则变声为应钟谓用黄钟清与仲吕双发为变
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中管起应为首为
苑洛志乐卷十 第 39b 页 WYG0212-0421d.png
宫次上穴大吕为商又次上穴夹钟为角又次上穴
仲吕为变徵又次上穴蕤宾为正徵又次上穴夷则
为羽变宫为无射谓后穴与第三穴双发是也如此
即不用半窍谓之十二律用两笛成曲也今按习所
且以太常半窍法起间声亦叶律施用风俗通曰笛
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
曰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
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
仲吕为变徵又次上穴蕤宾为正徵又次上穴夷则
为羽变宫为无射谓后穴与第三穴双发是也如此
即不用半窍谓之十二律用两笛成曲也今按习所
且以太常半窍法起间声亦叶律施用风俗通曰笛
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
曰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
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0a 页 WYG0212-0422a.png
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详矣昔人
有吹笛而歌曰闲夜寂以清长笛亮且鸣则长笛六
孔且黄钟一均如尺八而长晋桓子野之所善马融
之所颂伏滔之所赋王子猷之所闻相如之所善蔡
邕之所制也魏明帝时令和永受笛声以作律歌声
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古歌词曰长
笛续短笛晋刘和善吹裁音十二以应律刘和之东
箱长笛四尺二寸今乐府所用短笛尺其咫此笛长
有吹笛而歌曰闲夜寂以清长笛亮且鸣则长笛六
孔且黄钟一均如尺八而长晋桓子野之所善马融
之所颂伏滔之所赋王子猷之所闻相如之所善蔡
邕之所制也魏明帝时令和永受笛声以作律歌声
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古歌词曰长
笛续短笛晋刘和善吹裁音十二以应律刘和之东
箱长笛四尺二寸今乐府所用短笛尺其咫此笛长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0b 页 WYG0212-0422b.png
短之辨也乐考曰笛之为乐所以涤荡邪心归之雅
正者也后世雅笛之制非窍而为五以合五声必窍
而为六以叶六律传纬有六孔之说岂雅笛与古者
论笛之良不过衡阳之簳也故师旷得其雄宋意得
其䳄焉盖无异于伶伦断嶰谷雌雄之竹以为律吕
也由是观之舜之箫韶九成凤凰至于来仪庸讵知
非其雌雄之竹耶 手笛六孔如雅笛而小和岘论
大乐小笛之制如雅笛而小其长九寸与黄钟律管
正者也后世雅笛之制非窍而为五以合五声必窍
而为六以叶六律传纬有六孔之说岂雅笛与古者
论笛之良不过衡阳之簳也故师旷得其雄宋意得
其䳄焉盖无异于伶伦断嶰谷雌雄之竹以为律吕
也由是观之舜之箫韶九成凤凰至于来仪庸讵知
非其雌雄之竹耶 手笛六孔如雅笛而小和岘论
大乐小笛之制如雅笛而小其长九寸与黄钟律管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1a 页 WYG0212-0422c.png
等矣其孔有六与羌笛同矣昔宗同善吹以为新引
唐云朝霞善吹以为新声孙处善吹而作犯调李牟
善奏而风至皆一时妙手也 竖笛 竖笛之制六
孔具黄钟一宫声应十二律之调升之雅乐可也后
世宫县用之不亦可乎晋时黄钟笛三尺八寸奚纵
又减三尺六寸五分岂非于此欤
十二箱笛陈氏乐书曰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
增损有所不同故晋荀勖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
唐云朝霞善吹以为新声孙处善吹而作犯调李牟
善奏而风至皆一时妙手也 竖笛 竖笛之制六
孔具黄钟一宫声应十二律之调升之雅乐可也后
世宫县用之不亦可乎晋时黄钟笛三尺八寸奚纵
又减三尺六寸五分岂非于此欤
十二箱笛陈氏乐书曰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
增损有所不同故晋荀勖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1b 页 WYG0212-0422d.png
钟箱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钟宗之减为三尺四寸二
分奚纵又减五分为三尺三寸七分纵又减一寸一
分为三尺二寸六分姑洗箱笛三尺五寸宗之减为
二尺九寸七分纵又减五分为二尺九寸二分蕤宾
箱笛二尺九寸宗之减为二尺六寸纵又减二分为
二尺五寸八分自馀律笛无所损益一仍蔡邕之制
而已至梁武帝又制十二笛写四通声饮古钟玉律
并周世古钟焉故黄钟笛三尺八寸大吕三尺六寸
分奚纵又减五分为三尺三寸七分纵又减一寸一
分为三尺二寸六分姑洗箱笛三尺五寸宗之减为
二尺九寸七分纵又减五分为二尺九寸二分蕤宾
箱笛二尺九寸宗之减为二尺六寸纵又减二分为
二尺五寸八分自馀律笛无所损益一仍蔡邕之制
而已至梁武帝又制十二笛写四通声饮古钟玉律
并周世古钟焉故黄钟笛三尺八寸大吕三尺六寸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2a 页 WYG0212-0423a.png
太簇三尺四寸夹钟三尺二寸姑洗三尺一寸中吕
二尺九寸蕤宾二尺八寸林钟三尺二寸夷则一尺
六寸南吕三尺五寸无射二尺四寸应钟二尺三寸
然黄钟之元九合天地之气故其笛十有八调上生
者悉倍其音下生者传差一调半上生悉五指应饮
下生者悉三指应饮下生中吕虽云不复生至于数
穷复本又得上生黄钟天地自然之数也黄钟十八
调下生林钟七调黄钟笛三指声应林钟笛饮声林
二尺九寸蕤宾二尺八寸林钟三尺二寸夷则一尺
六寸南吕三尺五寸无射二尺四寸应钟二尺三寸
然黄钟之元九合天地之气故其笛十有八调上生
者悉倍其音下生者传差一调半上生悉五指应饮
下生者悉三指应饮下生中吕虽云不复生至于数
穷复本又得上生黄钟天地自然之数也黄钟十八
调下生林钟七调黄钟笛三指声应林钟笛饮声林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2b 页 WYG0212-0423b.png
钟十调上生太簇十四调林钟笛五指声应太簇笛
饮声太簇十四调下生南吕五调半太簇笛三指声
应南吕笛饮声南吕五调半上生姑洗十一调南吕
笛五指声应姑洗笛饮声姑洗十一调下生应钟四
调姑洗三指声应应钟笛饮声应钟四调上生蕤宾
八调应钟笛五指声应蕤宾笛饮声蕤宾八调上生
大吕十六调蕤宾笛五指声应大吕笛饮声大吕十
六调下生夷则六调大吕笛三指声应夷则笛饮声
饮声太簇十四调下生南吕五调半太簇笛三指声
应南吕笛饮声南吕五调半上生姑洗十一调南吕
笛五指声应姑洗笛饮声姑洗十一调下生应钟四
调姑洗三指声应应钟笛饮声应钟四调上生蕤宾
八调应钟笛五指声应蕤宾笛饮声蕤宾八调上生
大吕十六调蕤宾笛五指声应大吕笛饮声大吕十
六调下生夷则六调大吕笛三指声应夷则笛饮声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3a 页 WYG0212-0423c.png
夷则六调上生夹钟十二调夷则笛五指声应夹钟
笛饮声夹钟十二调下生无射四调半夹钟笛三指
声应无射笛饮声无射四调半上生中吕九调无射
五指声应中吕笛饮声虽当时号为雅乐考之先王
之制其不及远矣
通曲世本云篪暴辛公所造尔雅曰大篪谓之沂篪
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曰
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蔡邕月令章句篪竹也六孔
笛饮声夹钟十二调下生无射四调半夹钟笛三指
声应无射笛饮声无射四调半上生中吕九调无射
五指声应中吕笛饮声虽当时号为雅乐考之先王
之制其不及远矣
通曲世本云篪暴辛公所造尔雅曰大篪谓之沂篪
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曰
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蔡邕月令章句篪竹也六孔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3b 页 WYG0212-0423d.png
有距横吹之诗云仲氏吹篪陈氏乐书曰篪之为器
有底之笛也暴辛公善之非其所作者也大者尺有
四寸阴数也其圆三寸阳数也小者尺有二寸其则
全于阴数要皆有翘以通气一孔达寸有二分而横
吹之或容覆或潜伏篪为不齐者也尔雅大埙谓之
则六孔交鸣而喧哗沂则一孔而其声清辨或
曰篪之为言啼也或曰沂之为言悲也岂其声自空
而出若婴儿之悲啼然耶周官笙师教吹埙篪诗曰
有底之笛也暴辛公善之非其所作者也大者尺有
四寸阴数也其圆三寸阳数也小者尺有二寸其则
全于阴数要皆有翘以通气一孔达寸有二分而横
吹之或容覆或潜伏篪为不齐者也尔雅大埙谓之
则六孔交鸣而喧哗沂则一孔而其声清辨或
曰篪之为言啼也或曰沂之为言悲也岂其声自空
而出若婴儿之悲啼然耶周官笙师教吹埙篪诗曰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4a 页 WYG0212-0424a.png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又曰天之牖民如埙如篪是埙
篪异器而同乐伯仲异体而同气故诗人取以况焉
世本以篪为管沈约非之当矣先儒言篪有六孔七
孔八孔十孔之说以中声论之六孔六律之正声也
八孔八音之正声也十孔五声正倍之声也盖其大
小异制然耶篪吹孔如酸枣宋朝篪六孔而横吹下
一穴在底节外次四穴在前一穴在后又一法节外
一为太簇半穴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穴为夹
篪异器而同乐伯仲异体而同气故诗人取以况焉
世本以篪为管沈约非之当矣先儒言篪有六孔七
孔八孔十孔之说以中声论之六孔六律之正声也
八孔八音之正声也十孔五声正倍之声也盖其大
小异制然耶篪吹孔如酸枣宋朝篪六孔而横吹下
一穴在底节外次四穴在前一穴在后又一法节外
一为太簇半穴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穴为夹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4b 页 WYG0212-0424b.png
钟又次上一穴为蕤宾半窍为仲吕又次上一穴为
林钟又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七窍全开为
应钟半窍为无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哨吹各有清
声刘熙释名曰篪啼也声自孔出如婴儿啼声也广
雅曰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有六孔前一后四头一
月令仲夏之月调篪善调之使和故也洞冥记所谓
吹霜条之篪亦岂过是东观汉记明帝幸南阳旧宅
作雅乐奏鹿鸣用埙篪和之以娱嘉宾信乎一时之
林钟又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七窍全开为
应钟半窍为无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哨吹各有清
声刘熙释名曰篪啼也声自孔出如婴儿啼声也广
雅曰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有六孔前一后四头一
月令仲夏之月调篪善调之使和故也洞冥记所谓
吹霜条之篪亦岂过是东观汉记明帝幸南阳旧宅
作雅乐奏鹿鸣用埙篪和之以娱嘉宾信乎一时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5a 页 WYG0212-0424c.png
和乐陈氏乐书曰礼言吹篪掌之笙师诗言吹篪主
之仲氏则篪亦笙类而仲氏以况中声中焉先王之
雅乐也故后世推善吹者前有伍子胥后有朝云而
已洛阳伽蓝记述后魏河间王琛有朝云者善吹篪
能为团扇歌垄工声及琛为秦州刺史屡讨叛羌不
胜因令朝云吹之羌人闻者皆感泣而降故秦语曰
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信乎乐之感人如此苟以
之移风易俗天下胡为而不宁哉古史考曰古有篪
之仲氏则篪亦笙类而仲氏以况中声中焉先王之
雅乐也故后世推善吹者前有伍子胥后有朝云而
已洛阳伽蓝记述后魏河间王琛有朝云者善吹篪
能为团扇歌垄工声及琛为秦州刺史屡讨叛羌不
胜因令朝云吹之羌人闻者皆感泣而降故秦语曰
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信乎乐之感人如此苟以
之移风易俗天下胡为而不宁哉古史考曰古有篪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5b 页 WYG0212-0424d.png
尚矣苏成公善篪而记者因以为作误也或谓暴辛
公所造亦无据矣旧制以篪为管是不知篪春分之
音而管十二月之音也 容覆(巾也长孔在巾外)潜伏(短孔在巾
底)
匏 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篪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
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今太常之所谓单箫即
古之籥也所谓排箫即古之䇾箫筊箫也篴即横
笛也管即律吕管也郭璞谓大者长尺四寸二十四
公所造亦无据矣旧制以篪为管是不知篪春分之
音而管十二月之音也 容覆(巾也长孔在巾外)潜伏(短孔在巾
底)
匏 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篪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
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今太常之所谓单箫即
古之籥也所谓排箫即古之䇾箫筊箫也篴即横
笛也管即律吕管也郭璞谓大者长尺四寸二十四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6a 页 WYG0212-0425a.png
管无底而善应故谓之䇾小者尺二寸十二管有底
而交鸣故谓之筊盖应十二律正倍之声也盖箫者
阴气之管坤以二四为六而地数至十而止故大者
二十四管小者十二管取阴气自然之数其吹之之
法惟排箫易吹一管一音无事假借而籥篪笛管皆
一孔兼三音其吹之极难分晓全在口唇之俯仰吹
气之缓急唇仰则清一律唇俯则浊一律仰而急者
则为本律之半声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则兼大吕仰
而交鸣故谓之筊盖应十二律正倍之声也盖箫者
阴气之管坤以二四为六而地数至十而止故大者
二十四管小者十二管取阴气自然之数其吹之之
法惟排箫易吹一管一音无事假借而籥篪笛管皆
一孔兼三音其吹之极难分晓全在口唇之俯仰吹
气之缓急唇仰则清一律唇俯则浊一律仰而急者
则为本律之半声如第一孔太簇也俯则兼大吕仰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6b 页 WYG0212-0425b.png
则兼夹钟仰而急则为太簇之半声二孔姑洗也仰
则兼仲吕仰而急则为姑洗之半声三孔林钟也仰
则兼夷则仰而急则为林钟之半声四孔南吕也仰
则兼无射仰而急则为南吕之半声五孔应钟也仰
则兼乎黄钟之半声故用今之籥篪篴管欲全乎律
吕者其妙处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难非精熟者不能
凡孔止六盖徵可以兼变徵
尔雅曰笙十九簧曰巢十三簧曰和汉章帝时零陵
则兼仲吕仰而急则为姑洗之半声三孔林钟也仰
则兼夷则仰而急则为林钟之半声四孔南吕也仰
则兼无射仰而急则为南吕之半声五孔应钟也仰
则兼乎黄钟之半声故用今之籥篪篴管欲全乎律
吕者其妙处在兼音也然吹之甚难非精熟者不能
凡孔止六盖徵可以兼变徵
尔雅曰笙十九簧曰巢十三簧曰和汉章帝时零陵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7a 页 WYG0212-0425c.png
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代易之以竹耳释
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母曰匏以匏为之故
曰匏陈氏乐书曰万物盈乎天地间入乎坎则革而
趋新故其音革而为鼓成乎艮则始作而施生故其
音匏而为笙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汝阳之筱列管
匏中而施簧管端则美在其中钟而为宫盖所以道
达冲气律中太簇立春之音也故有长短之制焉有
六合之和焉故五经析疑曰笙者法万物始生道达
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母曰匏以匏为之故
曰匏陈氏乐书曰万物盈乎天地间入乎坎则革而
趋新故其音革而为鼓成乎艮则始作而施生故其
音匏而为笙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汝阳之筱列管
匏中而施簧管端则美在其中钟而为宫盖所以道
达冲气律中太簇立春之音也故有长短之制焉有
六合之和焉故五经析疑曰笙者法万物始生道达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7b 页 WYG0212-0425d.png
阴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钟为始法象凤凰盖笙为乐
器其形凤翼其声凤鸣其长四尺大者十九簧谓之
巢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管谓之和
以大者倡则小者和也仪礼有之三笙一和而成声
是也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
钟盖笙艮音也于方为阳钟兑音也于方为阴周官
笙师掌教吹笙共其钟笙之乐以教祴夏书曰笙镛
以间是鼓应笙之钟而笙亦应之也视瞭掌笙磬诗
器其形凤翼其声凤鸣其长四尺大者十九簧谓之
巢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管谓之和
以大者倡则小者和也仪礼有之三笙一和而成声
是也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
钟盖笙艮音也于方为阳钟兑音也于方为阴周官
笙师掌教吹笙共其钟笙之乐以教祴夏书曰笙镛
以间是鼓应笙之钟而笙亦应之也视瞭掌笙磬诗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8a 页 WYG0212-0426a.png
曰笙磬同音则磬乾音也与笙同为阳声是击应笙
之磬而笙亦应之也笙磬则异器而同音笙钟则异
音而同乐仪礼有众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间盖众
笙所以备和奏洽百礼岂特应钟磬而已哉鹿鸣所
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应琴瑟之笙也宾之初筵曰
籥舞笙鼓应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仪
礼歌鱼丽笙由庚笙之类应歌之笙然则笙之为用
岂不备哉此帝舜用之所以凤仪子晋吹之所以凤
之磬而笙亦应之也笙磬则异器而同音笙钟则异
音而同乐仪礼有众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间盖众
笙所以备和奏洽百礼岂特应钟磬而已哉鹿鸣所
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应琴瑟之笙也宾之初筵曰
籥舞笙鼓应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仪
礼歌鱼丽笙由庚笙之类应歌之笙然则笙之为用
岂不备哉此帝舜用之所以凤仪子晋吹之所以凤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8b 页 WYG0212-0426b.png
鸣也记曰女娲之笙簧世本曰随作笙簧庸讵知随
非女娲之臣乎黄帝制律以伶伦造钟以营援则女
娲作笙竽以随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
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作和笙应笙竽合清浊之
声又自制大笙上之太乐亦可谓之复古制矣和笙
凤笙陈氏乐书曰传曰大笙音声众而高也小者音
相和也斯不然笙大小之辨乎说文曰笙正月之音十
三簧象凤身盖其簧十二以应十二律也其一以象
非女娲之臣乎黄帝制律以伶伦造钟以营援则女
娲作笙竽以随不足疑矣宋朝李照作巢笙合二十
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作和笙应笙竽合清浊之
声又自制大笙上之太乐亦可谓之复古制矣和笙
凤笙陈氏乐书曰传曰大笙音声众而高也小者音
相和也斯不然笙大小之辨乎说文曰笙正月之音十
三簧象凤身盖其簧十二以应十二律也其一以象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9a 页 WYG0212-0426c.png
闰也宋朝登歌用和笙取其大者唱则小者和非阮
逸所谓其声清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谓十九簧
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大小之器哉阮逸谓
竽笙起第四管为黄钟巢笙起中音管为黄钟和簧
起平调为黄钟各十九簧皆有四清声三浊声十二
正声以编钟四清声参验则和声平调子是黄钟清
也竽笙第五子是太簇清也中吕管是大吕清也中
音子是夹钟清也既已谓之竽矣谓之笙矣安得合
逸所谓其声清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所谓十九簧
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大小之器哉阮逸谓
竽笙起第四管为黄钟巢笙起中音管为黄钟和簧
起平调为黄钟各十九簧皆有四清声三浊声十二
正声以编钟四清声参验则和声平调子是黄钟清
也竽笙第五子是太簇清也中吕管是大吕清也中
音子是夹钟清也既已谓之竽矣谓之笙矣安得合
苑洛志乐卷十 第 49b 页 WYG0212-0426d.png
而一之为竽笙耶仪礼所谓三笙一和者不过四人
相为倡和尔孰谓竽和类耶(阙)
大竽小竽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
匏而漆殊愈于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陈氏乐书曰
昔女娲氏使随裁匏竹以为竽其形参差以象鸟翼
火类也火数二其成数则七焉冬至吹黄钟之律而
间音以竽冬则水王而竽以之则水器也水数一其
成数以六焉因六而六之则三十六者竽之簧数也
相为倡和尔孰谓竽和类耶(阙)
大竽小竽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
匏而漆殊愈于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陈氏乐书曰
昔女娲氏使随裁匏竹以为竽其形参差以象鸟翼
火类也火数二其成数则七焉冬至吹黄钟之律而
间音以竽冬则水王而竽以之则水器也水数一其
成数以六焉因六而六之则三十六者竽之簧数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0a 页 WYG0212-0427a.png
因七而六之则四十二寸者竽之长数也月令仲夏
调笙竽淮南子谓孟夏吹笙竽盖不知此周官笙师
掌教吹竽笙则竽亦笙类也以笙师教之虽异器同
音皆立春之气也乐记曰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
然后为之钟磬竽瑟以和之是乐之倡始者在鼗鼓
椌楬埙篪其所谓钟磬竽瑟也特其和终者而已韩
非子曰竽者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倡则诸
音皆和岂圣人制作之意哉说文曰竽管三十六簧
调笙竽淮南子谓孟夏吹笙竽盖不知此周官笙师
掌教吹竽笙则竽亦笙类也以笙师教之虽异器同
音皆立春之气也乐记曰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
然后为之钟磬竽瑟以和之是乐之倡始者在鼗鼓
椌楬埙篪其所谓钟磬竽瑟也特其和终者而已韩
非子曰竽者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倡则诸
音皆和岂圣人制作之意哉说文曰竽管三十六簧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0b 页 WYG0212-0427b.png
象笙以竽宫管在中故也后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
二均声焉
簧 乐书曰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则乐之有
簧以宫管在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之簧有非笙中之
簧鹿鸣曰吹笙鼓簧庄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
阳阳左执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传称
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岂非簧之变
体欤
二均声焉
簧 乐书曰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则乐之有
簧以宫管在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之簧有非笙中之
簧鹿鸣曰吹笙鼓簧庄子言簧鼓笙中之簧也君子
阳阳左执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中之簧也传称
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岂非簧之变
体欤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1a 页 WYG0212-0427c.png
十七管竽宋朝大乐诸工以竽巢和并为一器率取
胡部十七管笙为之所异者特以宫管移之左右而
不中尔虽名为雅乐胡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
二十三管则兼乎四清二变十九管则兼乎十二律
七音要皆非古制也李照虽更制大竽然不能革旧
器而兼用之亦未为深知乐也
三礼图有雅簧上下各六声韵谐律亦一时之制也
乐考曰近代竽笙十九管盖后人象竽倍声因以名
胡部十七管笙为之所异者特以宫管移之左右而
不中尔虽名为雅乐胡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
二十三管则兼乎四清二变十九管则兼乎十二律
七音要皆非古制也李照虽更制大竽然不能革旧
器而兼用之亦未为深知乐也
三礼图有雅簧上下各六声韵谐律亦一时之制也
乐考曰近代竽笙十九管盖后人象竽倍声因以名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1b 页 WYG0212-0427d.png
之然竽笙异器而同和故周官竽与笙均掌之以笙
师焉既谓之竽矣安得又谓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
然矣世人或谓大笙谓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
非笙也
土 以埙为德音见于礼如埙如篪见于诗则埙之为器
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如秤锤
然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合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
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
师焉既谓之竽矣安得又谓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
然矣世人或谓大笙谓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
非笙也
土 以埙为德音见于礼如埙如篪见于诗则埙之为器
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如秤锤
然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合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
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2a 页 WYG0212-0428a.png
夹钟要在中声之和而已风俗通谓围五寸半长一
寸半有四孔其通凡六空也盖取诸此尔雅大埙谓
之以其六孔交鸣而喧哗故也谯周曰幽王之时
暴辛公善埙世本曰暴公作埙盖埙之作其来尚矣
谓暴公善埙可也谓之作埙臣未敢信矣埙又作埙
者金方而土圆水平而火锐一从熏火也其色为黑
则水而已从圆则土之形圆故也或谓埙青之气阳
气始起万物暄动据水土而萌始于十一月成于立
寸半有四孔其通凡六空也盖取诸此尔雅大埙谓
之以其六孔交鸣而喧哗故也谯周曰幽王之时
暴辛公善埙世本曰暴公作埙盖埙之作其来尚矣
谓暴公善埙可也谓之作埙臣未敢信矣埙又作埙
者金方而土圆水平而火锐一从熏火也其色为黑
则水而已从圆则土之形圆故也或谓埙青之气阳
气始起万物暄动据水土而萌始于十一月成于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2b 页 WYG0212-0428b.png
春象万物萌出于土中是主土王四季所言非主正
位六月而言亦一说也埙六孔上一前三后二王子
年拾遗记曰春皇庖羲氏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
古有雅埙如雁子颂埙如鸡子其声高浊合乎雅颂
故也今太常旧器无颂埙至皇祐中圣制颂埙调习
声韵并合钟律
颂埙雅埙对而吹之尤协律清和可谓善矣诚去二
变而合六律庶乎先王之乐也
位六月而言亦一说也埙六孔上一前三后二王子
年拾遗记曰春皇庖羲氏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
古有雅埙如雁子颂埙如鸡子其声高浊合乎雅颂
故也今太常旧器无颂埙至皇祐中圣制颂埙调习
声韵并合钟律
颂埙雅埙对而吹之尤协律清和可谓善矣诚去二
变而合六律庶乎先王之乐也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3a 页 WYG0212-0428c.png
革其用则先歌周礼所谓登歌令奏击拊是也荀卿曰
架一钟而尚拊大戴礼曰架一磬而尚拊则拊设于
一钟一磬之东其众器之父欤荀卿曰鼓其乐之君
邪然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其众声之君欤
乐记曰会守拊鼓堂上之乐众矣所待以作者在拊
堂下之乐众矣所待以作者在鼓盖堂上则门内之
治以拊为之父堂下则门外之治以鼓为之君
陈氏乐书曰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太仆建
架一钟而尚拊大戴礼曰架一磬而尚拊则拊设于
一钟一磬之东其众器之父欤荀卿曰鼓其乐之君
邪然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其众声之君欤
乐记曰会守拊鼓堂上之乐众矣所待以作者在拊
堂下之乐众矣所待以作者在鼓盖堂上则门内之
治以拊为之父堂下则门外之治以鼓为之君
陈氏乐书曰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太仆建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3b 页 WYG0212-0428d.png
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
则其所建楹也是楹为一楹而四棱也贯鼓于端犹
四植之桓圭也庄子曰负建鼓建鼓可负则以楹贯
而置之矣商颂曰置我鼗鼓是也魏晋以后复商制
而植之亦谓之建鼓隋唐又栖翔鹭于其上国朝因
之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设重斗方盖蒙以珠
网张以绛紫绣罗四角有六龙竿皆御流苏辟璜以
五䌽羽为饰竿首亦为翔鹭旁又挟鼙应二小鼓而
则其所建楹也是楹为一楹而四棱也贯鼓于端犹
四植之桓圭也庄子曰负建鼓建鼓可负则以楹贯
而置之矣商颂曰置我鼗鼓是也魏晋以后复商制
而植之亦谓之建鼓隋唐又栖翔鹭于其上国朝因
之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设重斗方盖蒙以珠
网张以绛紫绣罗四角有六龙竿皆御流苏辟璜以
五䌽羽为饰竿首亦为翔鹭旁又挟鼙应二小鼓而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4a 页 WYG0212-0429a.png
左右然诗言应田县鼓则周制应田在县鼓之侧不
在建鼓旁矣
陈氏乐书曰又曰礼曰悬鼓在西应鼓在东诗曰应
𣌾县鼓则县鼓周人所造之器始作乐而合乎祖者
也以应鼓为和终之乐则县鼓其倡始之鼓欤盖宫
县设之四隅轩县设之三隅判县设之东西
宋仁宗明道时改制大乐直史馆宋祁上言县设建
鼓初不考击又无三鼗且旧用诸鼓率多陋敝于是
在建鼓旁矣
陈氏乐书曰又曰礼曰悬鼓在西应鼓在东诗曰应
𣌾县鼓则县鼓周人所造之器始作乐而合乎祖者
也以应鼓为和终之乐则县鼓其倡始之鼓欤盖宫
县设之四隅轩县设之三隅判县设之东西
宋仁宗明道时改制大乐直史馆宋祁上言县设建
鼓初不考击又无三鼗且旧用诸鼓率多陋敝于是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4b 页 WYG0212-0429b.png
敕元等详求典故而言曰建鼓四今皆具而不击别
设四散鼓于县间击之以代建鼓乾德四年秘书监
尹拙上言散鼓不详所置之由且于古无文去之便
时虽奏可而散鼓于今仍在又雷鼓灵鼓虽击之皆
不成声故常赖散鼓以为乐节而雷鼗灵鼗路鼗
阙而未制今既修正雅乐谓宜申饬大匠改作诸鼓
使击考有声及创为三鼗如鼓之制使先播之以通
三鼓罢四散鼓如乾德诏书奏可时有上言以为雷
设四散鼓于县间击之以代建鼓乾德四年秘书监
尹拙上言散鼓不详所置之由且于古无文去之便
时虽奏可而散鼓于今仍在又雷鼓灵鼓虽击之皆
不成声故常赖散鼓以为乐节而雷鼗灵鼗路鼗
阙而未制今既修正雅乐谓宜申饬大匠改作诸鼓
使击考有声及创为三鼗如鼓之制使先播之以通
三鼓罢四散鼓如乾德诏书奏可时有上言以为雷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5a 页 WYG0212-0429c.png
八面前世用以迎神不载考击之法而太乐所制以
柱贯中故击之无声更令改造山趺上出云以承鼓
刻龙以饰柱面各一工击鼓一工左执鼓以先引凡
圜丘降神六变初八面皆三击椎而左旋三步则止
三者取阳数也又载击以为节率以此法至六成灵
鼓路鼓亦如之
元丰三年诏议乐礼部侍郎范镇上言太常无雷鼓
灵鼓路鼓而以散鼓代之开元中有以尽鼓献者一
柱贯中故击之无声更令改造山趺上出云以承鼓
刻龙以饰柱面各一工击鼓一工左执鼓以先引凡
圜丘降神六变初八面皆三击椎而左旋三步则止
三者取阳数也又载击以为节率以此法至六成灵
鼓路鼓亦如之
元丰三年诏议乐礼部侍郎范镇上言太常无雷鼓
灵鼓路鼓而以散鼓代之开元中有以尽鼓献者一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5b 页 WYG0212-0429d.png
鼓而八面六面四面明皇用之国朝郊庙或考或不
考宫架中惟以散鼓代之不应经义安得为乐哉不
报乐书曰雷天声也灵地德也路人道也天神之乐
六变而雷鼓雷鼗六面地示之乐八变而灵鼓灵鼗
八面人鬼之乐九变而路鼓路鼗四面者金之为物
能化不能变鬼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
之四此其乐所以九变欤
景祐中太宗诏太常凡祀天神祭地祗享宗庙宫架
考宫架中惟以散鼓代之不应经义安得为乐哉不
报乐书曰雷天声也灵地德也路人道也天神之乐
六变而雷鼓雷鼗六面地示之乐八变而灵鼓灵鼗
八面人鬼之乐九变而路鼓路鼗四面者金之为物
能化不能变鬼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
之四此其乐所以九变欤
景祐中太宗诏太常凡祀天神祭地祗享宗庙宫架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6a 页 WYG0212-0430a.png
每奏降神四曲送神一曲先播鼗吹鸣柷次击散鼓
凡三击而乐作散鼓随乐每间一字二击之以为乐
节凡乐终即播鼗戛敔散鼓相间三击而止然以散
鼓代雷灵路用之至于升降等乐复不用鼗鼓臣恐
未合先王雅乐也且旧制三鼓皆以木交午相贯以
两端为面故不能声又竿首为木凤焉圣朝诏为雷
鼓八角冒革为一面承以槃轶转以金枢髹朱绘云
冠柱以升龙作雷车之象灵鼓六路鼓四饰亦如之
凡三击而乐作散鼓随乐每间一字二击之以为乐
节凡乐终即播鼗戛敔散鼓相间三击而止然以散
鼓代雷灵路用之至于升降等乐复不用鼗鼓臣恐
未合先王雅乐也且旧制三鼓皆以木交午相贯以
两端为面故不能声又竿首为木凤焉圣朝诏为雷
鼓八角冒革为一面承以槃轶转以金枢髹朱绘云
冠柱以升龙作雷车之象灵鼓六路鼓四饰亦如之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6b 页 WYG0212-0430b.png
其所异者竿首作翔鹭趺作猛兽而已其为建鼓一
也隋制路作鹭岂以竿首有翔鹭而遂误之邪臣尝
论古者立鼗鼓之制祭祀则先播鼗以兆奏三鼓飨
燕则先击朔鼙以兆奏建鼓盖未尝并用也后世祀
天神祭地祗享人鬼并设建鼓鞞应于四隅又设雷
鼓灵鼓于架内道之左右晋鼓于架内道之中间非
先王异祭享别同异之意也
陈氏乐书曰鼓以节之鼗以兆之作乐之道也兆于
也隋制路作鹭岂以竿首有翔鹭而遂误之邪臣尝
论古者立鼗鼓之制祭祀则先播鼗以兆奏三鼓飨
燕则先击朔鼙以兆奏建鼓盖未尝并用也后世祀
天神祭地祗享人鬼并设建鼓鞞应于四隅又设雷
鼓灵鼓于架内道之左右晋鼓于架内道之中间非
先王异祭享别同异之意也
陈氏乐书曰鼓以节之鼗以兆之作乐之道也兆于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7a 页 WYG0212-0430c.png
北方则冬所以兆生物也八音兆于革音则鼗所以
奏鼓也月令修鼗鞞世纪帝喾命垂作鼗鞞释名曰
鞞裨也裨助鼓节也盖大者谓之鞞尔雅谓之麻以
其音概而长也小者谓之鼗尔雅谓之料以其音清
而不乱也盖鼓则击而不播鼗则播而不击雷鼓雷
鼗六面而工十有二以二人各直一面左播鼗右击
鼓故也灵鼓灵鼗八面而工十有六路鼓路鼗四面
而工八人亦若是欤商颂言置我鼗鼓则鼗与鼓同
奏鼓也月令修鼗鞞世纪帝喾命垂作鼗鞞释名曰
鞞裨也裨助鼓节也盖大者谓之鞞尔雅谓之麻以
其音概而长也小者谓之鼗尔雅谓之料以其音清
而不乱也盖鼓则击而不播鼗则播而不击雷鼓雷
鼗六面而工十有二以二人各直一面左播鼗右击
鼓故也灵鼓灵鼗八面而工十有六路鼓路鼗四面
而工八人亦若是欤商颂言置我鼗鼓则鼗与鼓同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7b 页 WYG0212-0430d.png
植非有播击之异与周制差殊矣鬻子曰禹之治天
下也县五声以听曰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吕氏春
秋曰武王有诫谨之鼗由是观之欲诫者必播鼗鼓
矣盖鼗兆奏鼓者也作堂下之乐必先鼗鼓者岂非
乐记所谓先鼓以警诫之意欤汉以大鼗施于大傩
亦一时制也后世无闻焉
乐书曰鼓之小者谓之应大者谓之鼖
朔鼓𣌾鼓周官小师凡小乐事鼓𣌾仪礼大射一建
下也县五声以听曰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吕氏春
秋曰武王有诫谨之鼗由是观之欲诫者必播鼗鼓
矣盖鼗兆奏鼓者也作堂下之乐必先鼗鼓者岂非
乐记所谓先鼓以警诫之意欤汉以大鼗施于大傩
亦一时制也后世无闻焉
乐书曰鼓之小者谓之应大者谓之鼖
朔鼓𣌾鼓周官小师凡小乐事鼓𣌾仪礼大射一建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8a 页 WYG0212-0431a.png
鼓在其南𣌾鼓朔鞞在北有瞽诗曰应田县鼓先儒以
田为𣌾则朔鼙皆小鼓也以其引鼓故曰𣌾以其始鼓
故曰朔后世乐府有左鼙右应之鼓设而不击用四
散鼓在县四隅掌以为节不合仪礼之制革正之可
也𣌾亦在县亦名鼙
应鼓
陈氏乐书曰礼器曰县鼓在西应鼓在东诗曰应田
县鼓尔雅曰小鼓谓之应盖堂下之乐以管为本器
田为𣌾则朔鼙皆小鼓也以其引鼓故曰𣌾以其始鼓
故曰朔后世乐府有左鼙右应之鼓设而不击用四
散鼓在县四隅掌以为节不合仪礼之制革正之可
也𣌾亦在县亦名鼙
应鼓
陈氏乐书曰礼器曰县鼓在西应鼓在东诗曰应田
县鼓尔雅曰小鼓谓之应盖堂下之乐以管为本器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8b 页 WYG0212-0431b.png
之尤小者也应之为鼓鼙之尤小者也周官小师大
祭祀下管击应鼓彻歌大享亦如之是作乐及其小
者乃所以为备也大师大祭祀击拊鼓𣌾亦此意欤
今夫祀天神以雷鼓雷鼗祭地祗以灵鼓灵鼗享人
鬼以路鼓路鼗而又击应鼓𣌾者当堂上击拊之时
则堂下击应鼓𣌾以应之然后播鼗而鼓矣应施于
击拊又施于歌彻其乐之终始欤
木柷敔不知谁所造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
祭祀下管击应鼓彻歌大享亦如之是作乐及其小
者乃所以为备也大师大祭祀击拊鼓𣌾亦此意欤
今夫祀天神以雷鼓雷鼗祭地祗以灵鼓灵鼗享人
鬼以路鼓路鼗而又击应鼓𣌾者当堂上击拊之时
则堂下击应鼓𣌾以应之然后播鼗而鼓矣应施于
击拊又施于歌彻其乐之终始欤
木柷敔不知谁所造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9a 页 WYG0212-0431c.png
宗仁宗明道时礼官言柷旧以方画木为之外图以
时卉则可矣而中设一色非称也先儒之说曰有柄
连底挏之郑康成以为投椎其中撞之今当创法垂
久用明制作之意有所本焉
陈氏乐书曰周官小师掌教播鼗柷敔周颂有瞽亦
曰鼗磬柷敔盖堂下乐器以竹为本以木为末则管
籥本也柷敔末也柷之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
寸中有椎柄连撞之令左右击也阴始于二四终于
时卉则可矣而中设一色非称也先儒之说曰有柄
连底挏之郑康成以为投椎其中撞之今当创法垂
久用明制作之意有所本焉
陈氏乐书曰周官小师掌教播鼗柷敔周颂有瞽亦
曰鼗磬柷敔盖堂下乐器以竹为本以木为末则管
籥本也柷敔末也柷之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
寸中有椎柄连撞之令左右击也阴始于二四终于
苑洛志乐卷十 第 59b 页 WYG0212-0431d.png
八十阴数四八而以阳一主之所以作乐则于众乐
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宫
县之东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为器状类伏虎西方
之阴物也背有二十七龃龉三九之数也栎之长尺
曰籈十之数也阳成三变于九而以阴十胜之所以
止乐则能以反为用特不至于流而失己亦有足禁
过者焉此敔所以居宫县之西象秋物之成终也书
曰戛击礼曰楷击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荀卿曰鼗
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宫
县之东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为器状类伏虎西方
之阴物也背有二十七龃龉三九之数也栎之长尺
曰籈十之数也阳成三变于九而以阴十胜之所以
止乐则能以反为用特不至于流而失己亦有足禁
过者焉此敔所以居宫县之西象秋物之成终也书
曰戛击礼曰楷击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荀卿曰鼗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0a 页 WYG0212-0432a.png
柷拊椌楬似万物盖柷敔以椌楬为体椌楬以戛楷
击为用也尔雅曰所以鼓敔谓之止所以鼓柷谓之
籈则柷以合乐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于蚤
也敔以节乐而止之必鼓之欲其籈者洁之于后也
然乐之出虚故其作乐虚椌必用空琴必用桐拊必
用糠皆以虚为本也及其止则归于实焉此敔所以
为伏虎形欤然乐之张陈戛击必于堂上柷敔必于
堂下何耶曰柷敔器也戛击所以作器也器则卑而
击为用也尔雅曰所以鼓敔谓之止所以鼓柷谓之
籈则柷以合乐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于蚤
也敔以节乐而止之必鼓之欲其籈者洁之于后也
然乐之出虚故其作乐虚椌必用空琴必用桐拊必
用糠皆以虚为本也及其止则归于实焉此敔所以
为伏虎形欤然乐之张陈戛击必于堂上柷敔必于
堂下何耶曰柷敔器也戛击所以作器也器则卑而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0b 页 WYG0212-0432b.png
在下作器者尊而在上是作乐也在下所以作之者
在上在上命物者也在下受命者也岂非贵贱之等
然邪今夫堂上之乐象庙朝之治堂下之乐象万物
之治荀卿以拊柷椌楬为似万物则是以堂上之拊
亦似之误矣柷敔椌楬皆一物而异名荀卿以柷敔
离而二之亦误矣桓谭新论谓椌楬不如流郑之乐
真有意哉宋朝太乐柷为方色以图瑞物东龙西虎
南凤北龟而底为神螾敔因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
在上在上命物者也在下受命者也岂非贵贱之等
然邪今夫堂上之乐象庙朝之治堂下之乐象万物
之治荀卿以拊柷椌楬为似万物则是以堂上之拊
亦似之误矣柷敔椌楬皆一物而异名荀卿以柷敔
离而二之亦误矣桓谭新论谓椌楬不如流郑之乐
真有意哉宋朝太乐柷为方色以图瑞物东龙西虎
南凤北龟而底为神螾敔因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1a 页 WYG0212-0432c.png
析为十二茎乐将终先击其首次三戛龃龉而止与
柷四面画山卉用木栎龃龉者异矣虽曰因时制宜
要之非有意义孰若复古制之为愈哉先儒以柷为
立夏之音又谓乾主立冬阴阳终始故圣人承天以
制柷敔一何疏邪晋宋故事四箱各有柷敔同时戛
作亦非古人之制也隋牛弘罢之不亦宜乎
通论乐考曰律吕之音十二乐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
则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姑洗可以兼夹
柷四面画山卉用木栎龃龉者异矣虽曰因时制宜
要之非有意义孰若复古制之为愈哉先儒以柷为
立夏之音又谓乾主立冬阴阳终始故圣人承天以
制柷敔一何疏邪晋宋故事四箱各有柷敔同时戛
作亦非古人之制也隋牛弘罢之不亦宜乎
通论乐考曰律吕之音十二乐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
则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姑洗可以兼夹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1b 页 WYG0212-0432d.png
钟亦可以兼仲吕林钟可以兼蕤宾南吕可以兼夷
则应钟可以兼无射阳方律兼吕阴方吕兼律盖取
其分数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箫笛篪论之第
一孔为黄钟宫第二孔为太簇商第三孔为姑洗角
第四孔为林钟徵第五孔为南吕羽第六孔为应钟
变宫故其次之也闭五孔开第一孔则宫音出焉今
谓之合是矣闭四孔开第二孔则商音出焉今谓之
四是矣闭三开三则角音出焉今谓之一是矣闭二
则应钟可以兼无射阳方律兼吕阴方吕兼律盖取
其分数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箫笛篪论之第
一孔为黄钟宫第二孔为太簇商第三孔为姑洗角
第四孔为林钟徵第五孔为南吕羽第六孔为应钟
变宫故其次之也闭五孔开第一孔则宫音出焉今
谓之合是矣闭四孔开第二孔则商音出焉今谓之
四是矣闭三开三则角音出焉今谓之一是矣闭二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2a 页 WYG0212-0433a.png
开四则徵音出焉今谓之尺是矣闭上一开下五则
羽音出焉今谓之工是矣闭下五孔独开上一孔则
变宫之音出焉今谓之六是矣六本应钟之音今作
清黄钟用之盖黄钟半律四寸五分应钟今律四寸
六分有零亦以分数相近之易兼也其兼音之法全
在吹气之缓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则得本音吹
缓唇俯则兼浊吹急唇仰则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
音善听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则用今
羽音出焉今谓之工是矣闭下五孔独开上一孔则
变宫之音出焉今谓之六是矣六本应钟之音今作
清黄钟用之盖黄钟半律四寸五分应钟今律四寸
六分有零亦以分数相近之易兼也其兼音之法全
在吹气之缓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则得本音吹
缓唇俯则兼浊吹急唇仰则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
音善听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则用今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2b 页 WYG0212-0433b.png
之乐器可以具律吕之全声惟在习之精通乃有得
焉其于埙也五孔皆闭自上吹之为黄钟宫少仰则
兼乎大吕也开前中孔为太簇商少仰则兼乎夹钟
也并左孔为姑洗角少仰则兼乎仲吕也并右孔为
林钟徵少俯则兼乎蕤宾也并后左则为南吕羽少
俯则兼乎夷则也并后右则为应钟变宫少俯则兼
乎无射也其于琴也对中晖弹之按第一弦黄钟上
二寸则大吕按第二弦太簇上二寸则夹钟按第三
焉其于埙也五孔皆闭自上吹之为黄钟宫少仰则
兼乎大吕也开前中孔为太簇商少仰则兼乎夹钟
也并左孔为姑洗角少仰则兼乎仲吕也并右孔为
林钟徵少俯则兼乎蕤宾也并后左则为南吕羽少
俯则兼乎夷则也并后右则为应钟变宫少俯则兼
乎无射也其于琴也对中晖弹之按第一弦黄钟上
二寸则大吕按第二弦太簇上二寸则夹钟按第三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3a 页 WYG0212-0433c.png
弦姑洗上寸半则仲吕用浊兼清则进上近岳按第
四弦林钟下二寸则蕤宾按第五弦南吕下半寸则
夷则按第六弦应钟下一寸则无射用清兼浊则退
下近焦其于瑟也于二十五弦取中一弦为君不动
以前十二弦为律吕正声以后十二弦为律吕清声
弹之之法合正与清而音成焉黄钟成于前后之一
大吕成于前后之二太簇成于前后之三夹钟成于
前后之四姑洗成于前后之五仲吕成于前后之六
四弦林钟下二寸则蕤宾按第五弦南吕下半寸则
夷则按第六弦应钟下一寸则无射用清兼浊则退
下近焦其于瑟也于二十五弦取中一弦为君不动
以前十二弦为律吕正声以后十二弦为律吕清声
弹之之法合正与清而音成焉黄钟成于前后之一
大吕成于前后之二太簇成于前后之三夹钟成于
前后之四姑洗成于前后之五仲吕成于前后之六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3b 页 WYG0212-0433d.png
蕤宾成于前后之七林钟成于前后之八夷则成于
前后之九南吕成于前后之十无射成于前后之十
一应钟成于前后之十二琴之取音也以晖瑟之定
音也以马近岳以渐清焉近焦以渐浊焉其和之之
法也琴弦急则音在晖下琴弦缓则音在晖上瑟弦
急则安马必近于焦瑟弦缓则安马必近于岳其于
笙也管首入匏有内孔以铜蜡点处为簧簧之大者
其声浊小者其声清清浊多寡由簧之大小亦取于
前后之九南吕成于前后之十无射成于前后之十
一应钟成于前后之十二琴之取音也以晖瑟之定
音也以马近岳以渐清焉近焦以渐浊焉其和之之
法也琴弦急则音在晖下琴弦缓则音在晖上瑟弦
急则安马必近于焦瑟弦缓则安马必近于岳其于
笙也管首入匏有内孔以铜蜡点处为簧簧之大者
其声浊小者其声清清浊多寡由簧之大小亦取于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4a 页 WYG0212-0434a.png
管之短长凡簧各有外孔以手按其外孔则内簧之
声鸣焉吹箫笛之法开其孔则鸣吹笙之法按其孔
则鸣故曰吹笙鼓簧按者鼓也如鼓由击然后有声
盖箫笛之声由外发笙簧之声由内转今笙十七管
按第十二第十四之管孔而成黄钟宫声按第四第
八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太簇商声按第三第十之管
孔而成姑洗角声按第十五第四第十二第八之管
孔而成林钟徵声按第七第三第十一之管孔而成
声鸣焉吹箫笛之法开其孔则鸣吹笙之法按其孔
则鸣故曰吹笙鼓簧按者鼓也如鼓由击然后有声
盖箫笛之声由外发笙簧之声由内转今笙十七管
按第十二第十四之管孔而成黄钟宫声按第四第
八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太簇商声按第三第十之管
孔而成姑洗角声按第十五第四第十二第八之管
孔而成林钟徵声按第七第三第十一之管孔而成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4b 页 WYG0212-0434b.png
南吕羽声按第十四第十三之管孔而成黄钟清声
按第二第十三之管孔而成仲吕声大抵兼数管
而成一律之音者一清一浊也浊者全律清者半律
如合音有大合小合第十四管为大合第十二管为
小合四音为大四小四第四管为大四管八管为小
四第十一管为小清四一音有大一小一第三管为
大一第十管为小一尺音有大尺小尺第十五管为
大尺第十二管为清尺又借大四小四二管凑之共
按第二第十三之管孔而成仲吕声大抵兼数管
而成一律之音者一清一浊也浊者全律清者半律
如合音有大合小合第十四管为大合第十二管为
小合四音为大四小四第四管为大四管八管为小
四第十一管为小清四一音有大一小一第三管为
大一第十管为小一尺音有大尺小尺第十五管为
大尺第十二管为清尺又借大四小四二管凑之共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5a 页 WYG0212-0434c.png
成尺音工音有大工小工第七管为大工管一管清
工又借大一凑之共成工音六音有大六小六第十
四管为大六第十管为小六上音有大上小上第二
管为大上第十三管为小上其馀大吕夹钟蕤宾夷
则无射应钟则未用焉由此推之若制大笙二十四
管每二管共成一音则六律六吕之全声半声备焉
一清一浊一东一西相对匹配而成音其制甚简其
吹亦易孰谓古笙之难制而半声之难备于笙也哉
工又借大一凑之共成工音六音有大六小六第十
四管为大六第十管为小六上音有大上小上第二
管为大上第十三管为小上其馀大吕夹钟蕤宾夷
则无射应钟则未用焉由此推之若制大笙二十四
管每二管共成一音则六律六吕之全声半声备焉
一清一浊一东一西相对匹配而成音其制甚简其
吹亦易孰谓古笙之难制而半声之难备于笙也哉
苑洛志乐卷十 第 65b 页 WYG0212-0434d.png
今太常谱亦然
苑洛志乐卷十
苑洛志乐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