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卷十八 第 1a 页 WYG0067-079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锥指卷十八
              德清胡渭撰
九州攸同
 传曰所同事在下正义曰昔尧遭洪水道路阻绝今
 水土既治天下大同故总叙之陈氏曰禹贡书法简
 严上各州惟举一隅至此总结之以见九州之所同
 吴氏曰同谓九州之内无一处有未治者渭按此总
 叙水土之功而先举其凡曰九州攸同下文四隩既
卷十八 第 1b 页 WYG0067-0793d.png
 宅至四海会同则其目也
古字州与洲通尔雅水中可居者曰洲说文尧遭


洪水民居水中为高土故曰九州今按礼记祭法


曰共工氏之伯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


祀以为社韦昭云共工氏伯者在戏农之间管子


曰神农作殖五谷九州之民乃知谷食地理志曰


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陆氏释文引周

卷十八 第 2a 页 WYG0067-0794a.png

公职录曰黄帝受命风后授图割地布九州帝王


世纪曰颛帝帝喾建万国而制九州杜氏通典曰


颛帝置九州帝喾受之州之为州也尚矣诚如许


氏所言岂羲农之时亦尝有洪水乎舜典疏云天


地之势四边有水邹衍书说九州之外有瀛海环


之是九州居水内故以州为名共在一州之上分


之为九耳此说近是盖自羲农以迄帝尧并为九


州但其州名与疆域容有不同故黄帝颛顼亦称

卷十八 第 2b 页 WYG0067-0794b.png
建置日知录云夏商之后沿上世九州之名各就


其疆理所及而分之故每代小有不同周礼量人


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曰分则不循于其旧


可知矣


洪范曰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而尧典殛鲧次肇斗


二州之下故地理志云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


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置九州列


五服盖汉人之说如此故王莽据之为奏(帝王世纪云尧)

卷十八 第 3a 页 WYG0067-0794c.png

(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说本班固)今按禹


告成在尧时尧崩三年丧毕舜即位其命官曰咨


十有二牧则九分为十二实在告成之后使先十


二而后九则舜之命官不当复言十二牧肇者始


也使前此已为十二州至是复分九为十二则亦


不得言肇矣且因怀襄而分绝其所荡析者不应


独在冀青之北是皆可疑愚窃谓古史记之体有


以年为经者春秋是也有以事为经者尚书是也

卷十八 第 3b 页 WYG0067-0794d.png
二典所载诸事不系年月封山与巡守为一类四


罪与恤刑为一类故相继言之吴才老云史泛举


舜所行之大事初不计先后之序林少颖云殛鲧


窜苗当在洪水未平之前肇十二州当在禹平水


土之后史因言舜之恤刑遂举四凶事系于下耳


二说允当左传王孙满曰昔夏之方有德也贡金


九牧杜预以为在禹之世孔颖达亦云禹登王位


还置九州近是竹书纪年曰帝舜三十三年夏后

卷十八 第 4a 页 WYG0067-0795a.png

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殆未可信


舜典肇十有二州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


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正义云以境


界太远始别置之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


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


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见史记集解)郑康成曰舜


以青州越海分齐为营冀州南北太远分卫为并


燕以北为幽金氏通鉴前编曰九州之来旧矣而

卷十八 第 4b 页 WYG0067-0795b.png
冀为其北自陶唐都冀其声名文教自冀四达冀


之北土所及固广矣及水土既平人民加聚于是


分冀州自卫水以北为并州医无闾之地为幽州


碣石以东接青州之北为营州是为十二州焉考


诗书传记所纪其后复为九州盖九州为正而幽


并营不过分统青冀之故地是以殷之制分并为


幽合青为营分梁以入于雍荆周之制合梁为雍


合徐为青而并与幽冀复三焉略见尔雅详见职

卷十八 第 5a 页 WYG0067-0795c.png

方氏所记职方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川河泲


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川虖池呕夷然则营州其


山碣石其川辽水与渭按虖池即卫水呕夷即恒


水也康成云分卫为并殊不分明通典指为卫水


以北而金氏因之复举恒山虖池以證尤确若以


为康叔所封之卫则并冀当以衡漳为界而冀域


北尽于平阳无是理也营州之碣石非禹贡之碣


石说见导山

卷十八 第 5b 页 WYG0067-0795d.png
日知录曰幽并营三州在禹贡九州之外先儒谓


以冀青二州地广而分之殆非也幽则今涿易以


北至塞外之地并则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营


则今辽东大宁之地其山川皆不载之禹贡故靡


得而详然而益稷之书谓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则


冀方之北不应仅数百里而止辽史地理志言幽


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营


卫志言冀州以南历洪水之变夏后始制城郭其

卷十八 第 6a 页 WYG0067-0796a.png

人土著而居并营以北劲风多寒随阳迁徙岁无


宁居旷土万里或其说之有所本也刘三吾书传


谓孔氏以辽东属青州隔越巨海道里殊远非所


谓因高山大川以为限之意盖幽并营三州皆分


冀州之地今亦未有所考渭尝与阎百诗论及此


事百诗曰宁人著书言幽在今桑乾河以北至山


后诸州并在今石岭关以北至丰胜二州营在今


辽东大宁并有塞外之地舜盖至此始有先儒谓

卷十八 第 6b 页 WYG0067-0796b.png
以冀青地广而分者殆非予时同客太原面质之


曰此不过从肇者始也臆度耳其实周礼职方氏


并州其泽薮曰昭余祁在今介休县东北二十二


里俗名邬城泊吾与君所共游历者非石岭关以


南乎且亦知先儒之释经苦心处乎知分冀东恒


山之地为并州则以周并州镇曰恒山故知分冀


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则以周幽州镇曰医无


闾故又知分青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则以尔雅

卷十八 第 7a 页 WYG0067-0796c.png

释地齐曰营州故也不然微周礼尔雅二书欲于


禹九州外枚举舜三州之名且不可得况疆理所


至哉郑康成云舜以青州越海分置营州晋地理


志同然则青之分而为营也不独以地广实以吏


民艰于涉海故别置一州以避其险汉光武以辽


东等郡属青州后还幽州与明嘉靖十三年改辽


阳附顺天乡试者略同盖古今情形亦不相远云


今按恒山虖池呕夷皆并之山川而并载于禹贡

卷十八 第 7b 页 WYG0067-0796d.png
安得谓其地非冀域自此以北禹功所未及故医


无闾不书非以其山在外国而略之也经纪扬州


止于震泽岂可以会稽之山不载禹贡而谓浙江


以南非扬域邪幽为冀之东北境也明甚后汉书


及杜氏通典皆以东夷九种为嵎夷其地在汉乐


浪玄菟郡界而青州首书嵎夷既略则朝鲜句丽


诸国禹时实皆在青域况辽东渡海仅数百里乎


尧遭洪水天下分绝谓冀之东北前闭而后通前

卷十八 第 8a 页 WYG0067-0797a.png

距而后服于理亦无碍但不可谓三州之地从古


所未有至舜而始开耳且禹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自尧都以北当有二千五百里之地三州非其固


有冀北要荒二服将何所容哉先儒释经未必皆


是苟有确据不妨改从若此之类则又不如仍旧


之为安矣

四隩既宅(释文隩于六反玉篇于报反渭按隩史记汉书并作奥)
 蔡氏曰隩隈也厓内近水为隩渭按隩者水曲幽隐
 之处犹室之有奥四方之隩皆可奠居则非特兖之
卷十八 第 8b 页 WYG0067-0797b.png
 降丘宅土雍之三危既宅而已

传云四方之宅已可居正义云室隅为隩隩是内


也人之造宅为居至于隩内遂以隩表宅故传以


隩为宅以宅内可居言四方旧可居之处皆可居


也渭按隩者隅也故室隅亦曰隩直指隩为宅非


是疏颇费辞终不明尔雅隩隈厓内为隩外为隈


疏云隈当作鞫传写误也李巡曰厓内近水为隩

卷十八 第 9a 页 WYG0067-0797c.png

其外为鞫孙炎曰隈水曲中也内曲里也外曲表


也诗大雅芮鞫之即传曰芮水涯也鞫究也笺曰


芮之言内也水内曰隩水外曰鞫盖诗之所谓芮


即禹贡之所谓隩也芮与汭同隩亦作奥卫风瞻


彼淇奥是也(大学引诗作澳)

九山刊旅
 传曰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矣正义曰上文
 诸州有言山川泽者皆举大言之所言不尽故于此
 复更总之九山九川九泽言九州之内所有山川泽
卷十八 第 9b 页 WYG0067-0797d.png
 无大无小皆已治往前大水旅祭礼废言旅见已治
 也吕氏曰九州之山已刊除置坛场而旅祭以告成
 功金氏曰刋者去蓊郁驱猛兽也旅者定祭秩立表
 镇也王氏(樵)曰刋旅举始末以色中间刋者治水之
 始旅者功成祭告渭按刋者随山之事旅者告祭之
 名九州之山皆已刋旅则非特四列之所随梁雍之
 所旅而已
卷十八 第 10a 页 WYG0067-0798a.png

左传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禹贡有其七而无其二(三涂阳城)淮南子云何谓九山


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也


禹贡有其六(泰山即岱首山即雷首)而无其三(会稽羊肠孟门)殊不


合故史记索隐释道九山曰汧壶口厎柱太行西


倾熊耳嶓冢内方汶(与岷同)是九山也然禹之所导


自汧至敷浅原凡二十七何独有取于此九山如


谓举其大者则雷首太岳太华外方衡山岂反不

卷十八 第 10b 页 WYG0067-0798b.png
及厎柱内方等邪蔡蒙荆岐终南惇物鸟鼠之旅


经有明文何以皆不在此数耶其谬不待辩而可


知且鲁语展禽曰共工氏之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韦昭云九州之土左传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


为九州经启九道杜预云九州之道孔颖达云既


分海内以为九州遂皆以九言之禹贡云九山九


川九泽故此亦言九州之土九州之道正可与此经


相发明也

卷十八 第 11a 页 WYG0067-0798c.png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黄帝之所以画野分州也帝


省其山柞棫斯拔太王之所以肇基王迹也刋木


是古帝王大经济故始终两言之


礼有正祭有告祭周礼大宗伯职曰国有大故则


旅上帝及四望注云故谓凶灾旅陈也陈其祭事


以祈以祀焉礼不如祀之备也上帝五帝也四望


五岳四镇四渎论语季氏旅于泰山马融曰旅祭


名由是言之旅乃告祭之名非专主山川孔传于

卷十八 第 11b 页 WYG0067-0798d.png
梁州云祭山曰旅未当也或曰旅为告祭其山川


正祭之名云何曰正祭山川谓之望尧典舜受终


之后望于山川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金吉甫云礼记作柴而望祀山川盖古者祭山埋之祭川沈之今于东岳之下祀岱宗而及东方山)


(川不能遍埋沈也故柴而望祭取其气之旁达也)诗序时迈巡守告祭柴


望也(郑康成云武王既定天下时出行其邦国谓巡守也望于山川皆以尊卑祭之)般巡


守而祀四岳河海也此皆天子之礼山川辽远不


可往祭因四向为坛遥祭之故曰四望公羊传曰

卷十八 第 12a 页 WYG0067-0799a.png

三望者何望祭也祭泰山河海郑康成以为望者


祭山川之名三望淮海岱也尔雅云梁山晋望左


传云江汉睢漳楚之望此皆诸侯之礼也望为正


祭天子诸侯皆躬亲其事而旅则令祠官致敬焉


难者曰舜武之于山川亦告祭也何以为之望曰受


终巡守大事也虽告祭而以望礼行之故亦谓之望


禹治水时犹未摄位王官不得行望礼水土功毕聊


以告平或躬亲其事或遣官属往祭通谓之旅也

九川涤源(释文涤待历反渭按源史记作原)
卷十八 第 12b 页 WYG0067-0799b.png
 传曰九州之川已涤除泉源无壅塞矣正义曰从其
 所出至其所入皆荡除之无壅塞也林氏曰九山九
 川九泽皆是泛指九州之山川泽而言之若必欲以
 弱水而下为九川雷夏而下为九泽则导岍而下果
 九山否乎吕氏曰涤源水平而复疏涤其源为经久
 计也金氏曰九州之川不曰通流而曰涤源者此所
 谓浚畎浍距川则田里无水潦壅塞之患也渭按金
卷十八 第 13a 页 WYG0067-0799c.png
 说尤善九州之川皆已涤源则其所浚者非特岷嶓
 蒙羽诸山太原覃怀等地而已

管子曰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


曰经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墨子


曰禹湮洪水决江河通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流


三千小者无数(周书曰禹渫七十川大利天下)水经所引天下之


水百三十七即所谓经水郦注引支流一千二百


五十二即所谓枝水禹曰决九川距四海者是也

卷十八 第 13b 页 WYG0067-0799d.png
史记索隐以弱黑河漾江沇淮渭洛当之则拘而


鲜通矣其曰浚畎浍距川即此经所谓涤源者是


也畎浍有二一为田间通水之道匠人畎遂沟洫


浍之制是也一为山中涧壑之流释水云注川曰


溪注溪曰谷是也(谷即畎溪犹浍也详见青州)盖畎浍者诸川之


源洪水汜滥畎浍填淤不浚则雨潦时至平田皆为


巨浸势不得不决而归之川川中暴涨还溢地上及


其旱也田间乏水良苗立槁亦无以救之是旱潦皆

卷十八 第 14a 页 WYG0067-0800a.png

灾源委交病也故必以涤源为浚川之成功云

 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此禹作司空
 时事也孔子曰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此禹摄帝
 位后事也夫既决川距海矣而必继之以浚畎浍
 亦既万邦作乂矣而又必尽力乎沟洫禹终身日
 孜孜于此者人皆知其为治田之良法而不知其
 为治水之终事江淮河汉之水由地中行历千馀
 年而不变者恃有此道也周恭肃(用)曰今之黄河
卷十八 第 14b 页 WYG0067-0800b.png
古之黄河也所以有徙决之变者以霖潦无所容


也天下皆有沟洫则天下皆容水之地天下皆治


水之人水治而田无不垦一举而平天下之大害


兴天下之大利两得之矣朱国盛曰天下之水当


以天下分之禹之决川疏河所以抑洪水也其尽


力沟洫所以备洪水也以天下之沟洫盛(平声)天下


之霪潦黄河安流入海四海之田皆垦而国计无


虞矣此千古之格言治河之石画也禹贡于九州

卷十八 第 15a 页 WYG0067-0800c.png

分叙决川之事而总结之曰九川涤源使其事专


为治田而无与于治水则何以系诸九川之下其


系诸九川之下者盖以是为治水之终事也今井


田之政虽不可复而沟洫之法随地可行治河者


不知出此何也冯应京曰大禹玄圭告成迨殷周


而疆理如故也畛涂道路皆水防也无所事堤潴


沟遂列皆水藏(去声)也无所事渠河由地中行不劳


而定矣今濒河之北一望閒荒诚驱河南徐邳诸

卷十八 第 15b 页 WYG0067-0800d.png
郡之民数百亩必沟数十沟必川数大川必潴为


湖渚沟因水漱坊因水淫渊因水罄折而句(音钩)


矩为湖为渚多则方千里之水不助河为虐反因


为利矣此真得涤源精意使其说得行岂非河定


民安之上策哉总之沟洫之设不专为田间备旱


潦盖暴水时至得沟洫以贮之则其水不尽归于


河此急来缓受之法河之所以无溢决也三代而


下知此意者鲜矣

卷十八 第 16a 页 WYG0067-0801a.png

沟洫之制占地颇多商鞅之所以开阡陌者为富


强计使地无尺寸不耕无尺寸不征也既尽地力


废沟洫则膏壤变为舄卤而穿渠灌溉之事兴焉


郑国引泾注洛以为渠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是


也贾让欲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此


郑白之故智非大禹涤源之意故让亦自言非圣


人法乃救败术也或以穿渠溉田有合于古沟洫


之制大谬何也禹浚畎浍导溪谷之水以注之田

卷十八 第 16b 页 WYG0067-0801b.png
间其势顺而易郑白之渠引川之水以溉平地其


势逆而难沟洫广深雨多水暴至有所容利于田


而兼利于河穿渠引溉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水


暴至辄溢决(汉张戎说)田虽利而河则病矣唯禹之治


水使地上之流得所容畜而河中之水不甚满盈


康功田功相为表里此所以为万世永赖者与

九泽既陂
 传曰九州之泽已陂障无决溢矣正义曰往前滥溢
卷十八 第 17a 页 WYG0067-0801c.png
 今时水定咸作陂以障之使无决溢诗云彼泽之陂
 毛传云陂泽障也吕氏曰凡治水不出两端川流畎
 浍转相入以达于海所以使之有所归也或远而不
 达则捐数百里之地以为泽所以使之有所容也渭
 按九州之泽皆已陂障则非特雷夏以下既泽既猪
 而已

周礼泽虞注曰泽水所钟水希曰薮职方注曰大


泽曰薮贾公彦云泽虞注水钟曰泽水希曰薮则

卷十八 第 17b 页 WYG0067-0801d.png
泽薮别矣今此云大泽曰薮者但泽薮相因亦为


一物也周语陂障九泽丰殖九薮韦昭云泽无水


曰薮渭按泽薮单举则一有水一无水连称则通


为一物更有所谓浸者郑云可以为陂灌溉愚窃


谓此义未当泽水亦可灌溉非独浸也扬州泽薮


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盖泽薮之水浅或盈


或缩丰殖百物民资其利故太宰职曰薮以富得


民浸即后世所谓湖也渟蓄渊深四时不改今太

卷十八 第 18a 页 WYG0067-0802a.png

湖自包山以西水极渊深即古之五湖而平望八


赤震泽之间水瀰漫而甚浅则古之具区也泽浸


之别以此云梦泽方八九百里独巴丘湖常满而


不涸是亦浸也


周礼职方之泽薮扬曰具区荆曰云瞢豫曰圃田


青曰望诸兖曰大野雍曰弦蒲幽曰貕养冀曰杨


纡并曰昭馀祁(郑注云凡九州山镇泽薮言曰者以其非一曰其大者耳)尔雅


释地之十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

卷十八 第 18b 页 WYG0067-0802b.png
孟诸楚有云瞢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


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贾氏职方疏云尔雅泽有十者以周秦同)


(在雍州秦有杨纡周有焦护一州有二故十)吕氏春秋九薮云越之具


区楚之云瞢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


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淮南子曰秦之阳纡燕之)


(昭余)今按九薮二字始见于国语及管子说者以为


即九泽而周礼尔雅吕览淮南之所列参错不齐


或以州言或以国言各举其大且著者与禹贡不

卷十八 第 19a 页 WYG0067-0802c.png

合故释此经者以为兖之雷夏徐之大野扬之彭


蠡震泽荆之云梦豫之荥波菏泽孟猪雍之猪野


乃九泽也取之经而已足不烦外求此说亦通但


无如九山之难于节取耳施博士曰虽有适然可


合之数而无必然可信之理则九山九川九泽皆


以九州而为言矣(林氏尚书全解引此语)


周语太子晋谏灵王曰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


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

卷十八 第 19b 页 WYG0067-0802d.png
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


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唐污庳以钟其


(唐堤也)是故聚不陀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沈滞而


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昔共工


弃此道也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祸乱


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


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


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

卷十八 第 20a 页 WYG0067-0803a.png

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


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


沈气火无灾燀皇天嘉之胙以天下(渭)按此论最


精川流水故宜疏之以导其滞泽止水故宜钟之


以丰百物此天地自然之性圣人治之亦行所无


事而已左传云玄冥之子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


障大泽盖自上古以来治水之法如是共鲧易之


宜其败也

卷十八 第 20b 页 WYG0067-0803b.png
陂亦堤也而实不同川两厓筑堤制其旁溢陂则


环泽而堤之此其所以异也陂必有水门以时蓄


泄考之传记寿春芍陂楚相孙叔敖作有五门隋


赵轨修之更开三十六门穰县钳卢陂汉南阳太


守召信臣作有六石门号为六门陂山阴镜湖会


稽太守马臻作筑塘周回三百里疏为二门其北


堤石闼二阴沟十九南堤阴沟十四盖皆古法也


川水暴至则开高门受水使水得游荡陂中以分

卷十八 第 21a 页 WYG0067-0803c.png

杀其怒川平则仍闭以蓄水遇旱即开下门以溉


田利民之事无大于此者故易曰说万物者莫说


乎泽贾让言内黄界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太


守以赋民民起庐舍其中盖自战国开阡陌尽地


力即有废泽以为田者其后翟方进坏汝南鸿隙


陂而郡人怨之谢灵运求会稽回踵岯崲二湖以


为田而太守不许陂之不可废也如此近世逐利


而忘害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昧其昔之

卷十八 第 21b 页 WYG0067-0803d.png
为陂泽矣就禹贡所载言之荥播塞为平地非人


之罪馀若大陆雷夏大野震泽菏泽皆失其旧大


抵由围田所致而他泽从可知已夫子之论政也


曰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今废泽以为田


而百川决溢人无宁居岁数不登皆谋国者见小


利之害也


陆文裕(深)河汾燕间录曰晋水涧行类闽越而悍


浊怒号特甚虽步可越处辄起涛头作漰湃源至

卷十八 第 22a 页 WYG0067-0804a.png

高故也夏秋间为害不细以无堰堨之具耳某行


三晋诸山间尝欲命缘水之地聚诸乱石仿闽越


间作滩自源而下审地高低以为疏密则晋水皆


利也有司既不暇及而晋人简惰亦复不知所事


闽谚云水无一点不为利诚然亦由其先有豪杰


之士作兴后来因而修举遂成永世之业故某谓


闽水之为利者盈科后进晋水之不为利者建瓴


而下耳朱文肃(国桢)涌幢小品曰辛丑某南归经

卷十八 第 22b 页 WYG0067-0804b.png
磁州遍野皆有水沟深不盈二三寸阔可径尺纵


横曲折随地各因其便舆马可跨而过禾黍蔚然


异之问舆夫水何自来遥指西山曰此泉源也又


问泉那得平流则先任知州刘徵国从泉下筑堤


障之高丈许堤高泉与俱高因地引而下大约高


一尺可灌十里一州遂为乐土阎百诗尝举此二


条以示余曰此即文章家急脉缓受缓脉急受之


法也余曰然又因悟溪谷之水由山以注田由田

卷十八 第 23a 页 WYG0067-0804c.png

以注川无问南北高下皆宜缓而不宜急障其泉


源则田间无骤盈之水深其沟洫则川中无暴涨


之流聚石作滩筑堤为障亦即大禹陂泽之意非


独下流捐地以为川水游波之所也


昔贾让欲穿漕渠于冀州地多张水门旱则开东


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此亦


用水门也而其法则与后世减水河同非陂障九


泽之意盖凿渠减水施之于清川则可施之于浊

卷十八 第 23b 页 WYG0067-0804d.png
流则分水既多水力缓弱不足以冲刷泥沙正道


必致填淤而决于上游害滋甚矣因泽体之洿下


以潴其水启闭以时川水暴至得左右游波及其


退也经流不分永无填淤之患此圣人之智所以


为大也

四海会同
 传曰四海之内会同京师九州同风万国共贯正义
 曰礼诸侯之见天子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此言四海
卷十八 第 24a 页 WYG0067-0805a.png
 会同乃谓官之与民皆得聚会京师非据诸侯之身
 朝天子也夷狄戎蛮谓之四海林氏曰洪水汜滥于
 天下四方道路皆遏绝而不通至于禹治九州之功
 毕每州之末皆载其达于河之道如江不通淮则曰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沱潜汉不通洛则曰逾于洛至
 于南河或航海或陆运而皆以达河为至则北自碣
 石西自西倾南东尽海之地皆有通于帝都之道此
 四海之所以会同也张氏曰水患既去非特九州之
 民往来无阻而蛮夷戎狄皆复会同于京师矣渭按
卷十八 第 24b 页 WYG0067-0805b.png
 张说最善四海之人皆会同于京师则非特东方之
 岛夷西方之昆崙析支渠搜而已

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


曰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


荒者渭按古书所称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尔


雅四海系释地不系释水禹贡九州之外即是四


海不以海水之远近为限刘向说苑云八荒之内

卷十八 第 25a 页 WYG0067-0805c.png

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是也自宋人拨弃古训


直以海为海水故蔡传释四海会同云四海之水


无不会同而各有所归不知此意包括在九州攸


同句中何用赘辞且禹贡诸水皆入东海唯黑水


入南海其归西海北海者又何水邪西海北海不


见于诗书礼记祭义始云西海北海注家不详其


地左传孟子所谓北海不离乎东海离骚曰路不


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史记曰于寘之西水

卷十八 第 25b 页 WYG0067-0805d.png
皆西流注西海又曰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


临大泽无厓盖乃北海云汉书苏武郭吉使匈奴


皆幽于北海之上又条支国临西海后汉书云班


超遣甘英辈亲至其地西海之西又有大秦夷人


与海商皆常往来唐书言突厥部北海之北有骨


利干国在海北岸又流鬼国去京师万五千里滨


于北海其凿凿言之如此然西海距玉门阳关四


万馀里由汉以来西域常通中国人得见其海而

卷十八 第 26a 页 WYG0067-0806a.png

极北之地罕有使命流鬼去长安仅万五千里而


北海终不得见故朱子云自古无人穷至北海也


据王制西河至东海不过二千馀里今以尧时甸


服计之其距南海近者可四千里远者亦无过七


八千里而西海北海乃若此之远声教所讫何其


相去之悬绝邪四海之义定当从尔雅然传记所


称西海北海则实有其处非寓言也洪景卢云海


一而已地东北高东南下所谓东北南三海其实

卷十八 第 26b 页 WYG0067-0806b.png
一也北至于青沧则曰北海南至于交广则曰南


海东渐吴越则曰东海无由有所谓西海者诗书


礼经之称四海盖引类而言之审尔则禹贡之文


但言海足矣何以又有所谓南海乎盖南海附近


交广黑水入焉而西海北海远在数万里之外与


中国之水无涉故不言耳灉沮会同以水言四海


会同以人言说者当随文立义不可牵合时见曰


会殷见曰同自是周礼尧时未必有此名也会同

卷十八 第 27a 页 WYG0067-0806c.png

只是望走之意不必引诸侯朝天子事四海会同


举远以该近言夷狄戎蛮则华夏可知传四海之


内内字有病而疏曲为之说云天子之于夷狄不


与华夏同风故知四海谓四海之内即是九州之


中顺传违经吾无取焉

六府孔修
 传曰水火金木土谷甚修治言政化和正义曰由政
 化和平民不失业各得殖其资产故六府修治也叶
 氏曰六府无废材贡赋之法于是而立金氏曰府官
卷十八 第 27b 页 WYG0067-0806d.png
 府也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之府也水土既平故六者
 之利无不兴而六者之官无不举也渭按此以下总
 结诸州土田贡赋之事六府者财用之源也六府之
 政不修则赋无所出贡无由作矣曰六府孔修为下
 文张本也

金吉甫以府为官府其说盖有所本左传昭二十


九年蔡墨对魏献子曰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

卷十八 第 28a 页 WYG0067-0807a.png

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


木正曰句芒(正官长也句古侯反)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


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句芒以下皆五行之神名配者与之同食亦得)


(取彼名以为名犹社本土神之名稷本谷神之名配者亦得称社稷也)献子曰社稷


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直龙)


(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能治其官)使重为句


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


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犁(国语字作黎)为祝融共

卷十八 第 28b 页 WYG0067-0807b.png
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


稷田正也(农官之长掌播殖)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


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今按五


行之官及田正自少皞氏已有之则尧时亦有此


六官可知也禹为司空平水土殆兼此二官益掌


火焚山泽作虞若草木亦当兼木火之官稷播百


谷为田正但未知金正属何人耳洪范五行一曰


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序与此小异

卷十八 第 29a 页 WYG0067-0807c.png

盖禹受洛书后所更定下文云土爰稼穑则谷附


于土而不复别为一府于是五官之名著而六府


之号隐矣

庶土交正厎慎财赋
 传曰交俱也众土俱得其正谓壤坟垆致所慎者财
 货贡赋言取之有节不过度正义曰水灾已除天下
 众土坟壤之属俱得其正复本性故也民既丰足取
 之有艺致所慎者言什一而税不过度也叶氏曰庶
 土交正以九土相参而辨其等也吕氏曰九州之土
卷十八 第 29b 页 WYG0067-0807d.png
 彼此相视高下各得其正蔡氏曰土者财之自生谓
 之庶土则非特谷土也庶土有等当以肥瘠高下名
 物交相正焉以任土事也因庶土所出之财而致谨
 其财赋之入如周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
 之名物以任土事之类渭按此兼土田贡赋而言之
 厎慎者圣人兢业之心制其法使归于中正行之万
 世而无毙也
卷十八 第 30a 页 WYG0067-0808a.png

万物皆丽乎土土为财赋之所自出故于六府之


中特举土以言庶土吴幼清云川泽坟衍原隰丘


陵山林也说本周礼大司徒即所谓以土会之法


辨五地之物生者也东阳陈氏云庶土交正则山


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土地无不辨非特坟壤


垆之别而已此说非是夫坟壤垆即在此五地中


岂厥土云云之外更有所为五地之土性乎吴说


不妨互證陈氏推广言之则谬矣

卷十八 第 30b 页 WYG0067-0808b.png
正义云诸州之土青黎是色涂泥是湿土性之异


惟有壤坟垆耳故举三者以言也今按扬荆之涂


泥不可谓非土性梁之青黎安国以黎为黑马融


曰黎小疏也王肃从之盖黎实土性青海滨广斥


斥卤亦土性也土黏曰埴徐之赤埴独非土性乎


传云壤坟垆特举其多者言之不必谓三者之外


更无土性也


孔疏以众土俱复本性为交正叶少蕴始云以九

卷十八 第 31a 页 WYG0067-0808c.png

土相参而辨其等此义较长故蔡传宗之或疑经


文田有等而土无等叶说恐非愚谓田不外乎土


特自人耕治出谷名之曰田九等亦就壤坟垆别


之即田之等可以知土之等也但此云庶土交正


不专主谷土耳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传曰皆法壤田上中下大较三品成九州之赋明水
 害除正义曰土壤各有肥瘠故分为上中下计等级
 甚多但举其大较定为三品法则地之善恶以为贡
卷十八 第 31b 页 WYG0067-0808d.png
 赋之差虽细分三品以为九等人功修少当时小异
 要民之常税必准其土也苏氏曰九州各则其壤之
 高下以制国用为赋入之多少中邦诸夏也贡篚有
 及于四夷者而赋止及于诸夏也王氏曰土赋有及
 四夷田赋止于中邦而已金氏曰中邦中国也古者
 田之可井者则整齐经理谓之中国其田不可井者
 则隘塞之地疆以戎索故有九州内之夷狄(渭)按金
卷十八 第 32a 页 WYG0067-0809a.png
 说最善中邦谓甸侯绥三服泛言九州者非田为庶
 土中之膏壤中邦乃井牧之地田赋所出生人之大
 命系焉国家之积贮赖焉视土贡尤急故特于上二
 句内抽出言之

古者以九州之内地制为五服甸侯绥方三千里


为中国要荒方二千里为四夷五服之外所有馀


地亦属九州九州之外夷狄戎蛮是为四海自汉


以来说经者不明此义唯金吉甫得之左传定四

卷十八 第 32b 页 WYG0067-0809b.png
年祝佗言成王封伯禽于少皞之虚封康叔于殷


虚皆疆以周索(索法也)封唐叔于夏虚疆以戎索夏


虚者太原也尧时为侯服周宅镐京则太原当为


要服其地近戎故疆以戎索盖亦不井其田使与


中国之赋法同也


礼记王制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郑注云冀


州域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豫州域自江至于


衡山千里而遥荆州域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

卷十八 第 33a 页 WYG0067-0809c.png

遥徐州域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亦冀州域


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雍州域(渭)按此经意


不在各州之界康成说似是而非篇首云凡四海


之内九州州方千里此复纵横言之自恒山而南


河而江而衡山南北径三千里自东海而东河而


西河而流沙东西径三千里因其径以知其方故


下文云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


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

卷十八 第 33b 页 WYG0067-0809d.png
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此即禹贡甸侯绥三服方三


千里之地无蛮夷杂处其中可以则壤成赋夏造


殷因历千馀年而不变至周而始损益之也(周为王畿)


(及侯甸男采四服之地)金华应镛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者


此区域之大数而疆理之略者也四海之内断长


补短方三千里者此民田之大数而疆理之详者


也深得经旨诸儒所莫及四海之内即是九州九


州之中爰有五服五服之地不尽九州孟子云海

卷十八 第 34a 页 WYG0067-0810a.png

内之地方千里者九盖即禹贡中邦成赋之区撰


王制者错会其意遂以为州方千里九州方三千


里而其外即是四海自此一误诸儒不复知禹贡


九州之内有中国蛮夷之别而以四夷为版图所


不登正朔所不加之地与四海无分矣积谬相仍


今特为正之


禹贡长笺云按庶土四句蔡氏分土贡田赋土贡


曰慎即惟服食器用也田赋曰成即万民惟正之

卷十八 第 34b 页 WYG0067-0810b.png
供也然庶土所包者广据蔡云非特谷土则谷土


已在其中况经文赋字有二本无异同何得以财


赋之赋专指土贡言邪盖厎慎是千古理财之本


义兼贡赋特积贮为军国之命什一尤中正之经


故又于庶土之中科取谷土言之则壤成赋取民


有制是所谓厎慎也义正相足非上言贡而下言


赋之谓(姚承庵疑问亦同余说)

 禹贡锥指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