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67-026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锥指卷二
              德清胡渭撰
冀州(释文冀居器反)
 传曰尧所都也又曰此州帝都不说境界以馀州所
 至则可知正义曰史传皆云尧都平阳五子之歌云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是冀州尧所都也又曰兖州云
 济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
 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7-0265b.png
 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又曰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
 以水性下流当从下而泄故治皆从下以为始冀州
 帝都故首从冀起而东南次兖而东南次青而南次
 徐而南次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次豫从豫而
 西次梁从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后也自兖已
 下皆准地之形势从下向高从东向西青徐扬三州
 并为东偏雍高于豫豫高于青徐雍豫之水从青徐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7-0266a.png
 而入海也梁高于荆荆高于扬梁荆之水从扬而入
 海也兖在冀之东南冀兖二州之水各自东北入海
 也冀州之水不经兖州以冀是帝都河为大患故先
 冀而次兖若使冀州之水东入兖州水无去处治之
 无益虽是帝都不得先也苏氏曰尧水河为患最甚
 江次之淮次之河行冀兖为多而青徐其下流被害
 尤甚尧都于冀故禹行自冀始次兖次青次徐四州
 治而河患衰矣雍豫虽近河以下流既治可以稍缓
 也故次扬次荆以治江淮江淮治而水患平故次豫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7-0266b.png
 次梁次雍以治江河上流之馀患而雍最高故终焉
 渭案尧都平阳今山西平阳府临汾县西南平阳故
 城是也李巡注尔雅始解州名孔疏以为所言未必
 得其本其后晋志通典亦皆有说林少颖云九州命
 名之义盖出于一时之偶然不可必求其义傅同叔
 云凡释九州之名者皆因字生义云尔未必得古人
 命名之实不足信也此真通人之见今一槩不录以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7-0266c.png
 其言尽属傅会且非要义所关也
古书言唐尧所居者三一为帝都汉志云河东本


唐尧所居应劭曰平阳尧都在平水之阳是也二


为始封之国一在太原晋阳县汉志云故诗唐国


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晋水所出是也一在中山


唐县汉志云尧山在南应劭曰故尧国张晏曰尧


为唐侯国于此是也郑康成诗谱云唐者帝尧旧


都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7-0266d.png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


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此皆在冀州之域故曰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也济阴定陶县从汉郡国志


亦云古陶尧所居此则在兖州之域水经注永安


木彘县汾水自县西历唐城东瓒注汉书云尧所


都东去彘十里按永安今霍州霍太山在其东扬


雄冀州牧箴虽有岳阳是都语然岳阳所该者广


平阳亦在太岳之阳恐不止永安瓒说非是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7-0267a.png

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證曰蔡传尧初为唐侯后为


天子都陶故曰陶唐按尧为天子实先都吾晋阳


后徙于平阳从不閒有都陶之事真属臆语即书


疏左氏杜注孔疏亦不确唯汉书臣瓒注尧初居


唐后居陶故曰陶唐师古曰瓒说非也许慎说文


解字云陶丘再成也在济阴夏书曰东至陶丘陶


丘有尧城尧尝居之后居于唐故尧号陶唐氏斯


得其解矣吾欲取以易蔡传(渭按竹书帝尧九十年游居于陶一百年)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7-0267b.png
(帝陟于陶瓒说本此)冀州不言境界传说为正马郑皆云时


帝都之使若广大然孔疏非之曰夫既局以州名


复何以见其广大是妄说也晁以道云亦所以尊


京师示王者无外之意说本马郑班固所谓非其本


义与不得已者


或问冀州欲言其境界当云何曰若从尔雅曰两


河间则漏却南河未善也古者河北之地皆谓之


河内自战国魏始有河内河东之别而秦汉因之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7-0267c.png

以置郡周礼所谓河内不止河内郡地也今即兼


幽并言之亦无不可必欲书境界曰河内惟冀州


庶几得之(史记正义云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又云)


(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盖自大河以北总谓之河内而非若)


(今之但以怀州为河内也)然经文简奥可以互见正不必尔也


舜肇十有二州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幽州


(此马融说也孔传同)至夏而复合于冀与尧时同尔雅之九


州有冀幽而无并郭璞以为殷制两河间曰冀州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7-0267d.png
注云自东河至西河燕曰幽州注云自易水至北


狄盖殷分夏冀州之东北以为幽而正北并州之


地仍属冀视虞之冀则大矣周礼东北曰幽州河


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与虞制同贾公彦疏云周


之冀州小于禹贡以其北有幽并然不唯小于禹


贡亦小于尔雅也


冀州为中土古轩辕陶唐有虞夏后殷人所都及


实沈台骀孤竹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晋(古实)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7-0268a.png

(沈之虚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周成王灭之以封弟叔虞为唐侯至子变改名曰晋)魏霍


冀黎(书西伯戡黎即此今为黎城县)扬郇(或作荀)贾沈姒蓐黄(帝封台骀)


(于汾州沈姒蓐黄实守其祀)路赤狄邶鄘卫(始封在朝歌)邢共凡原


雍邗虞檀温中山鼓肥鲜虞蓟北燕韩无终山戎


凡三十五国战国时属燕赵魏而秦卫亦兼得其


地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此为钜鹿邯郸上谷渔


阳右北平辽西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三


(北境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领郡国九)幽州(领郡国十)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7-0268b.png
并州(领郡九)后汉魏晋并因之(晋冀州领郡国十三幽州七并州六)


北朝土地分裂增置渐多不可胜纪唐承隋制州


即是郡贞观初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开元


中又析为十五道此为河北道之汲郡(卫州)邺郡(相)


广平(洺)钜鹿(邢)信都(冀)赵郡(赵)常山(镇)博陵(定)


(瀛)文安(莫)饶阳(深)上谷(易)范阳(幽)顺义(顺)归化


(分顺州置)归德(燕)妫川(妫)渔阳(蓟)密云(檀)北平(平)柳城


(营)等郡河东道之河东(蒲州)绛郡(绛)陜郡(陜北境是)平阳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7-0268c.png

(晋)高平(泽)上党(潞)乐平(仪)阳城(沁)大宁(隰)文城(慈)


西河(汾)太原(并)昌化(石)雁门(代)定襄(忻)安边(蔚)


(朔)云中(云)等郡又都畿之河内郡(怀州)关内道之


单于大都护府按以上通典所列信都当全属兖


邺郡之内黄尧城临河汲郡之黎阳东境当分属


兖以今舆地言之山西太原平阳汾州潞安大同


五府泽辽沁三州河南则怀庆卫辉彰德三府(唯卫辉之胙城)


(县旧在大河之南当属兖)直隶则顺天永平保定广平顺德五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7-0268d.png
府及真定河间二府之西北境(当以汉时漳水故道为界水西属冀)


(水东属兖详见后)大名府浚县之西界(以宿胥故渎为界西属冀东属兖)


又新置宣化府(旧为万全都司)及故辽东都司之西境(以大)


(辽水为界西属冀东属青)其北则踰塞直抵阴山下西起东受


降城之北东讫于大辽水皆古冀州域也


冀西距河河自今塞外东受降城南而东至山西


大同府废东胜州界折而南经平卤卫及太原府


之河曲保德兴县汾州府之临县永宁宁乡石楼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7-0269a.png

平阳府之永和大宁吉州乡宁河津荣河临晋蒲


州是为西河与雍分界


冀南亦距河河自蒲州过雷首山折而东经芮城


平陛垣曲及河南怀庆府之济源孟县温县武陟


卫辉府之获嘉新乡汲县是为河南与豫分界


冀东亦以河与兖分界自周定王五年河徙之后


禹河故道堙废而冀兖之界难分今按汉志魏郡


邺县下云故大河在东句北入海故大河者即王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7-0269b.png
横所云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者也河


自汲县南东北流至黎阳县西南出大伾上阳三


山之间(大伾山一名黎阳山今在浚县东南二里即贾让所谓东山也枉人山一名善化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名上阳三山即贾让所谓西山也)苏代谓之宿胥


之口郦道元谓之宿胥故渎李垂谓之西河故渎


浚县旧志云在县西十里盖禹迹也(河徙由县东故称此为西)


(河)自此而北历荡阴安阳邺县斥丘(东接内黄魏县)至列


人斥章之境左会衡漳经所谓北过降水也(应劭曰斥)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7-0269c.png

(章县漳水出治北入河杜佑曰漳水横流至肥乡县界入河斥章今曲周县地肥乡汉列人县地盖)


(漳水由二县境注于河也)河自此东北入海及定王时南徙则


衡漳东出循河故道而下至东光县西与大河合


王莽时河益徙而南漳水遂专达于海故斥章以


下水经通谓之漳水东北历平恩曲周钜鹿经县


南宫堂阳扶柳信都昌成西梁桃县鄡县下博乐


乡武强武隧武邑东昌弓高阜成乐成建成成平


浮阳至章武平舒入海盖皆禹河之故道也而说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7-0269d.png
经者皆以王莽河为禹河谬矣(大河故渎一名北渎王莽时空俗遂)


(称王莽河)以今舆地言之浚县(属直隶大名府)汤阴安阳临


(并属河南彰德府)成安肥乡曲周(并属直隶广平府)平乡广宗


钜鹿(并属顺德府)南宫新河冀州(并属真定府)束鹿(属保定府)


州衡水武邑武强(并属真定府)阜城献县交河沧州青


县静海天津(并属河间府)皆禹时冀东濒河之地中流


与兖分界王制谓之东河北播为九河其经流尔


雅谓之徒骇又同为逆河东至碣石入海后世谓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7-0270a.png

之勃海者也详见导河


唐冀州治信都县贝州治清河县通典以冀入古


冀域贝入古兖域而又据洚水以画界县在水西


者为冀域县在水东者为兖域今按汉志故漳河


在信都县北东入海禹贡绛水亦入海此水自南


宫入经县折而东北径信都城东注于广川之张


甲故渎其后水复行北道绛渎遂空因谓之枯洚


盖漳水一时之徙流也(详见导河)杜意谓禹河在此间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7-0270b.png
故以枯洚为降水以深州之陆泽当大陆是为北


过降水至于大陆云尔然枯洚实非禹迹而冀兖


之分界以徒骇不以枯洚也杜承前谬抑又甚焉


漳水故徒骇也唐冀贝所领诸县皆在漳东安得


有古冀地乎


冀东北与青分界处于古传记无可考今按碣石


以西之渤海即禹时逆河也自天津卫直沽口与


兖分界又北历宝坻县东南折而东历丰润滦州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7-0270c.png

乐亭卢龙昌黎县南昌黎汉累县碣石在其地渤


海之北岸皆冀域也自此以东则为大海东历抚


宁县东南又东历山海关南又东历辽东宁远广


宁等卫南是为汉辽西郡地又折而南历海州卫


西南(卫在故辽东都司城南一百二十里)曰梁房口关大辽水于此


入海(关在盖州卫西北九十里海运舟由此入辽河)水经注云大辽水出


塞外卫白平山(亦言出石山)东南入塞直辽东之望平


县西屈而西南流径襄平县故城西(襄平汉辽东郡治明为辽)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7-0270d.png
(东都司郭下定辽中卫地)又南径辽隧县故城西又南小辽水


注之(水出玄菟高句丽县之辽山)又东南径房县西左会白狼


(水出右北平白狼县)又东径安市县西南入于海(汉志望平县辽)


(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明一统志辽河自三万卫西北入塞南流经铁岭潘阳)


(都司之西境广宁之东境又南至海州卫西南入海)望平襄平辽队房县


安市皆汉辽东郡之属县而辽水径其西是知辽


西为冀域辽东为青域而碣石以东梁房以西之


海则二州共之矣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7-0271a.png

冀之北界亦无可考约略言之当得阴山侯应曰


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馀里是也昔战


国时赵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


高阙为塞(师古曰高阙山名在朔方之北)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


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师古曰造阳地名在上谷界)置上谷


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燕赵所筑长城


自云中以迄辽西延袤可三千里疑即尧时冀州


之北界但今之长城未必皆古迹其详不可得闻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7-0271b.png
耳北之西头当起东受降城(唐景龙二年张仁愿筑置振武军元和志)


(云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武德四年于此置云州麟德三年置单于大都)


(护府)即舜所分并州之西界东头当抵医巫闾山


即舜所分幽州之东界山在故辽东都司广宁卫


西五里(卫东去都司城四百二十里)职方氏幽州山镇曰医巫闾


是也明一统志云舜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今广


宁以西之地分青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以东之


地秦以幽州为辽西郡营州为辽东郡盖仍燕之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7-0271c.png

旧以大辽水为限也


柳城县汉属辽西郡隋置营州治焉唐因之地理


志营州柳城县西北接奚北接契丹通典云东至


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


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其地远在今之塞


外永平府旧志云柳城在昌黎县西南六十里此


盖唐永泰元年所置柳城军非古之柳城昌黎本


金广宁县大定末更名亦非古之昌黎也水经注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7-0271d.png
曰魏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径


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见濡水)又曰燕慕容皝


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地也使阳裕筑龙城改


柳城为龙城县(见大辽水)此真古之柳城禹贡冀州东


头之北界当讫于此今乃谓在昌黎县西南则冀


之东北隅䠞地七八百里矣岂不谬哉


顾氏日知录云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


州为中国之号楚辞九歌览冀州兮有馀淮南子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7-0272a.png

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路史云中国总谓之冀


州榖梁传曰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渭按九歌


云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云女娲


氏杀黑龙以济冀州又云正中冀州曰中土则号


中国为冀州范宁注榖梁云郑姬姓之国冀州近


京师亲近犹不能服则疏远者可知杨士勋释曰


冀州者天下之中唐虞夏殷皆都焉是天子之常


居故后王虽不都冀州亦得以冀州言之则号王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7-0272b.png
畿为冀州义亦微别


冀兖共此徒骇八支皆在兖域而孔疏云冀州之


水不经兖州常深以为疑及读河渠书禹道河至


于大伾以河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忽憬然如梦初觉


知洚水大陆九河之区尧时尚未为河所经也孔


义精绝苏说更畅于孔或谓尧时徐青无河患青


所治者潍淄及汶徐所治者淮沂及泗耳于河无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7-0272c.png

涉余按汉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


泗是患及徐也成帝时河决东郡平原泛滥入济


南千乘是患又及青也当二渠未厮之日河自大


伾以下行平地数为败安知青徐之境不若后世


之横被其害乎执经文州界之所无以讥子瞻所


谓夏虫不可与语冰者也


郑樵六经奥论曰洪范五行之序一曰水禹之治


水自冀州始冀为帝都在北方属水故冀在先冀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7-0272d.png
州之水既治水生木木属东方故次兖次青次徐


皆东方也兖青徐之水既治木生火火属南方故


次扬次荆皆南方也荆扬之水既治火生土土属


中史故次豫豫居天下之中也豫州之水既治土


生金金属西方故终之以梁雍焉渭按禹治水之


序不过先下而后高更无他义夹漈之说类阴阳


五行家言以此说经将流为纬书之祅妄然其言


近理足以惑人故洪景卢亦载之随笔予不可以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7-0273a.png

不辨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释文壶音胡治如字岐其宜反)
 传曰壶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从东循山治水而西
 正义曰班固作汉书地理志据前汉郡县言山川所
 在志云壶口在河东北屈县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
 阳县西北岐山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北然则壶口西
 至梁山梁山西至岐山从东而向西言之也曾氏旼
 曰吕不韦云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
 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7-0273b.png
 之孟门按地理志谓壶口在北屈之东南而郦道元
 谓孟门在北屈之西南则壶口孟门之东山也龙门
 在梁山北则梁山龙门之南山也以是言之其先河
 出孟门之上横流而出则知其东之壶口其南之梁
 山其西之岐山皆垫于水矣禹于壶口之西辟孟门
 而始事于壶口于梁山之北辟龙门而终事于梁山
 而其馀功又及岐山焉盖壶口梁岐一役也其施功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7-0273c.png
 皆同时不可分言于二州故并言于冀也叶氏梦得
 曰诗言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则梁之施功为多而岐
 则因梁以及之者也薛氏季宣曰传称禹凿孟门儒
 者多未之信夏书既载壶口不可诬也吕氏祖谦曰
 壶口龙门之上口水之为患本于龙门狭隘故禹凿
 之以行水此用工之最大者渭按既者已事之辞载
 事也郑康成云载之言事韦昭同壶口山在今山西
 平阳府吉州西南七十里梁山在今陜西西安府同
 州韩城县西北九十里岐山在今凤翔府岐山县东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7-0273d.png
 北十里吉州汉北屈韩城则夏阳岐山则美阳也水
 患莫大于河孟门龙门乃河之上下口山石当路束
 流水泄不利故首辟之壶口事毕遂西治梁盖自龙
 门治西河南至于华阴所谓决川距海也治梁之馀
 因而及岐盖决渭之下流入于河兼治梁山之野使
 可耕作所谓浚畎浍距川也

先儒以既载连上冀州读谓赋功属役载于书籍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7-0274a.png

经实无此意且以既载连上读则壶口二字不成


辞当从苏氏以既载壶口为句载本训事林少颖


引诗俶载南𤱔为例谓始有事于壶口愚按诗传


俶始载事以为始有事宜也此但言载无始义尔


雅哉始也哉与载异颜师古以载为始非是当从


郑韦之训事如请事斯语之事也


冀三面距河而不言治河盖河非一处治非一时


不可浑言故举山与地以别之壶口梁山志龙门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7-0274b.png
西河之治也岳阳志南河厎柱之治也覃怀志孟


津洛汭之治也衡漳志东河之治也大陆志徒骇


之治碣石志逆河之治也虽不言治河而河已无


不治圣经之书法其微而彰也如此


禹所治者水也而或举山以表水唯壶口梁山志


西河雍之三危志黑水为决川距河之事岐岳及


徐之蒙羽梁之岷嶓蔡蒙雍之荆岐终南惇物鸟


鼠则皆浚畎浍距川之事所谓涤源者也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7-0274c.png

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皆言龙门未辟吕梁未凿


河出孟门之上孟门山在今平阳府大宁县西南


八十里吉州西六十里壶口之北黄河中流水经


注云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有孟门山即龙门


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扼此石经始禹凿河中


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其


中水流交冲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元和


郡县志云孟门山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三十六里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7-0274d.png
(今吉州西北六十五里有文城废县)俗名石槽今河中有山凿中如槽束流


悬注七十馀尺渭按龙门之上口为孟门在今吉


州西西直陜西延安府之宜川县其下口即今河


津县壶口山尽处近世亦谓之龙门者也西与韩


城之龙门相对上口至下口约一百六十馀里


孟门有二一在龙门山北三子言河出孟门之上


者是也一在太行山东左传襄二十三年齐侯伐


晋取朝歌入孟门登太行史记吴起谓魏武侯曰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7-0275a.png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战国策作右漳滏)吕氏春秋曰通


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刘孝标广绝交


论曰太行孟门岂云崭绝凡与太行连举者皆非


吉州之孟门也杜预云孟门晋隘道而不言其处


所司马贞注吴起列传云刘氏按纣都朝歌则孟


门在其西今言左则东边别有孟门也其注齐世


家则曰孟门在朝歌东盖据起言以立说今其地


实无山以应之齐师自朝歌而西入亦不当反在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7-0275b.png
其东然则孟门者太行隘道之名疑即今辉县之


白陉也乐史太平寰宇记云相州安阳县有鲧堤


禹之父所筑以捍孟门今谓三仞城(淮南子曰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


(之)盖亦指朝歌西之孟门但不知从孟门来者为


何水须筑堤以捍之若谓此孟门即龙门之上口


则筑堤当在太原府濒河之地安阳距西河千里


山脊隔断何用为孟门筑堤窃疑此堤为清淇荡


洹诸水而设后人误认两孟门为一山遂附会其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7-0275c.png

说以为鲧所筑以捍孟门耳


汉贾让奏云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


龙门辟伊阙析厎柱破碣石堕(火规反)断天地之性林


少颖曰凿者宜就狭处凿而广之未必如贾让所


谓堕断天地之性渭按性犹生也谓非人功所造


对上文城郭田庐冢墓而言山陵当水路则堕之


亦非谓本不通水者也生而狭者人功凿之使广


即是堕断天地之性让言未为过也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7-0275d.png
三子所称吕梁山即禹贡之梁山也春秋成公五


年梁山崩公羊曰梁山河上山榖梁曰壅遏河三


日不流水经河水南出龙门口注云昔大禹导河


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


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


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河水又南径梁山


原东山在夏阳县西临于河上渭按梁山之崩能


壅河则俯瞰河流可知信为禹凿之馀三子所称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7-0276a.png

吕梁即此山之别名矣郦道元以为在离石县界


其言曰善无水西流历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巨


石崇竦壁立千寻河流激荡震天动地昔吕梁未


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


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遏


岨至是乃为巨崄即古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


二百馀里(按元和志唐初分离县地置孟门县寻废后复置定胡县东至石州九十五里黄河去县)


(西二百步孟门关在县西一百步盖误据司马彪以此地为孟门遂置县及关道元本言离石东北有吕梁未)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7-0276b.png
(尝谓离石之西有孟门也)阎百诗为之辩曰道元言吕梁之水


势与龙门无异而以为在离石离石明之石州改名


永宁州者必求其地以实之永宁州东北则今静


乐县岢岚州之地西去黄河约二百里无所谓河


流也土人欲当以河曲县西南二十五里天桥峡


亦有禹凿之迹天将阴雨激浪如雷几相似矣而


无所谓千仞巨石又南去离石四百馀里皆与郦


注不合当阙疑百诗言甚覈今大同府平卤卫西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7-0276c.png

亦有吕梁山近志以郦氏所言者当之则更在河


曲之北去离石愈远矣总由不知吕梁即龙门之


南山而移其名于它处耳且使吕梁果在离石县


北则西南距孟门六七百里未凿不足为其害三


子先言龙门次言吕梁其为夏阳之梁山无疑也


列子又有吕梁为孔子所观者郦道元谓在吕县


泗水之上今徐州东南五十里吕梁山是也其下


即古泗水金元以后为黄河所夺而泗殚为河禹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7-0276d.png
河未尝经此傅同叔以此为禹凿之吕梁谬极矣


王应麟困学纪闻曰治梁及岐若从古注则雍州


山距冀州甚远壶口太原不相涉晁以道用水经


注以为吕梁狐岐读此始知蔡传说宗晁氏其言


曰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吕梁山也在今石州离石


县东北尔雅云梁山晋望即冀州吕梁也又春秋


梁山崩左氏榖梁皆以为晋山则亦指吕梁矣岐


山在今汾州介休县狐岐之山胜水所出东北流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67-0277a.png

注于汾二山河水所经治之所以开河道也先儒


以为雍州梁岐者非是渭按蔡氏所指吕梁在今


永宁州东北本名骨脊山(一作榖积山在州东北百里与太原府交城县)


(接界俗称为吕梁山)去河一百五十馀里狐岐在今孝义县


西一名薛颉山(与介休县接界)去河三百三十馀里安得


谓河水所经而治之以开河道乎且使二山果为


此经之岐梁则当在太原役中不得与壶口连举


矣晁说大谬尔雅曰梁山晋望正谓夏阳之梁山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67-0277b.png
夏阳故少梁泰地也左传文十年晋人伐秦取少


梁梁山由是入晋成五年梁山崩晋侯所以问伯


宗而行降服彻乐之礼下逮战国少梁犹属魏故


梁山虽在雍域而实为晋望蔡氏以为在冀州即


离石之吕梁何其考之不详邪


或问尸子之言可信乎曰可信汉艺文志尸子二


十篇名佼晋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春


秋榖梁传两引尸子语后汉书宦者传注曰尸子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67-0277c.png

晋人作书二十篇其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


盖即龙门吕梁之说所自出也尸子晋人必亲见


禹凿之迹故以为言吕不韦相秦采入其书淮南


子亦载之此或古书成语非佼所造也朱子语录


云龙门至今横石断流水自上而下其势极可畏


向未经凿治时龙门正道不甚泄故一派西滚入


关陜一派东滚往河东为患最甚此言深得尸子


之意蔡氏亲承师说宜尊所闻而集传既从曾氏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67-0277d.png
引吕不韦语又从晁氏谓吕梁在离石自相矛盾


明洪武中刘三吾等奉敕撰书传会通亦仍谬而


莫之正何其懵与


朱子语录云今人说禹治水始于壶口凿龙门某


未敢深信方河水汹涌其势迅激纵使凿就龙门


而下流水未分杀必且溃决四出盖禹先决九川


之水使各通于海又浚畎浍之水使各通于川只


是先从低处下手故尝谓禹治水当始于碣石九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67-0278a.png

河此必朱子未定之论而傅同叔宗之乂据孟子


禹疏九河瀹济漯二语以为禹之治水实自兖始


但就冀一州而言则龙门为咽吭之害故首及之


凡为此论者总由不察洪水之状如何而壶口梁


山所以必当先治之故耳尧曰汤汤洪水方割荡


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曰当尧之时水逆行


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


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此亦是尧语古文大禹谟作舜语)洚水者洪水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67-0278b.png
也此水迫近都邑尧亲见其状故口能言之而心


实惧之正尸子所谓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朱


子所谓一派滚入关陜一派滚往河东者非泛言


九州之水灾也盖凡水逆流皆谓之洪水而龙门


吕梁之河为害尤甚禹受命治水无急于此者此


而能治则无水之不可治此而不能治则帝都将


有其鱼之患而又何暇救天下之昏垫哉无论冀


为帝都在所当先即非帝都而滔天之势若此亦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67-0278c.png

安得舍冀而事兖也明嘉靖中马明衡撰尚书疑


义其论禹贡一条云朱子谓禹贡记治水始于壶


口龙门不敢深信盖谓当自下流始自下流则当


自碣石九河始此意固是余窃以为自下流始者


此治水之大势然上流有壅遏之甚者则亦必先


达之此治水之权宜也况冀州帝都所在吕梁河


之所急安得不先治之凡后世观古人之事只当


见其大纲至于因时从宜则去古益远不可执一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67-0278d.png
论也斯言深得经意故备录于此


宋儒以雍山不当入冀故梁岐有异论曾彦和云


壶口梁岐一役也不可分言于二州故并言于冀


疑者可涣然释矣愚尝谓禹贡书法亦有变例非


故为变也事有所不同则例因之以变耳于冀得


五焉凡山皆系本州而雍之岐梁独书于冀一也


凡治水皆系土田之上而恒卫既从大陆既作独


书于田赋之下二也其三则孔传所云不说境界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67-0279a.png

先赋后田不言贡篚皆殊于馀州者是已学者不


知变例则胶柱而鼓瑟锲舟以求剑乌可与言禹


贡哉


冀州有三壶口一在吉州西南禹贡之壶口也一


为汾阴县西南之平山平水所出亦名壶口山又


名姑射山郦道元谬以为尚书之壶口一在长治


县东南左传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壶口杜注潞


县东有壶口关潞县即今潞城县关以山为名此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67-0279b.png
二山皆非禹贡之壶口也(近志洪洞县西南亦有壶口山一名蜀山而传记无之此土俗所称)


(故不数)雍州有二梁山一在韩城县西北诗所云奕奕


梁山者禹贡之梁山也一在乾州西北西南接岐


山县界即孟子所云太王居邠踰梁山者非禹贡


之梁山也(元和志误以此山为治梁之梁)


壶口山汉志在北屈县东南括地志云在吉昌县


西南五十里吉昌今吉州也后魏延兴四年于此


置定阳郡及县元和志云北屈故县在定阳郡北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67-0279c.png

二十里正今州直北之地山当在其西南汉志云


东南误也梁山汉志在夏阳县西北而诸志所言


皆不同盖是山绵亘百里自今合阳县西北抵韩


城县西北之麻线岭皆梁山也然向南则益西而


去河愈远唯韩城西北之山首枕西河北连龙门


当以是为禹凿之迹耳


治梁所以终壶口之事除河患也其遂及岐者何


盖吕梁既凿则河由地中行而西河左右无洪水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67-0279d.png
之患矣然地上之积潦未经疏泄不可以耕作故


并治之禹曰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梁岐


之间其第一功也然太原岳阳密迩帝都禹不急


治而顾先此者何盖治梁已毕若身遽渡河而东


则东方之事正多不能速还治雍当在数年之后


而梁岐之间其于帝都事势当日必有甚切而不


容缓者故治梁之馀乘便施功及岐而止数千载


以下神禹之经营犹髣髴见之也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67-0280a.png

诗大雅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传曰甸治也禹治梁


山除水灾笺曰梁山之野尧时俱遭洪水禹甸之


者决除其灾使成平田定贡赋于天子渭按此言


正可以发明治梁及岐之故盖洪水方割自孟门


大溢而西入鄜延之境朱子语录云长安山生过


鄜延然长安却低鄜延是山尾却高则梁岐之间


卑于鄜延可知水入鄜延必由此汜滥而南注于


渭势若建瓴平田皆为巨浸及洪水既除之后梁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67-0280b.png
山之野始可以甸治故禹先决渭之下流以入河


而寻浚畎浍之水以入渭使向之巨浸复为平田


则耕作兴而赋贡之法有所施矣禹所以独致力


于此者盖渭南迫近南山岐西渐偪汧陇地皆高


卬洪水所不及其受患者唯是鄜延之南渭水之


北梁西岐东数百里之地朱子所云一派西滚入


关陜者耳吕梁既凿舍此其曷先邪


洪水初平艰食未奏冀田仅第五等而梁岐之间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67-0280c.png

去帝都最近田既膏腴转输又便故禹汲汲于此


地昔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


役盖由渭溯河由河入汾绛与平阳均此一路禹


甸梁山之野通渭水之漕其为帝都艰食计也切


矣及岐而止者盖岐西地高卬洪水不为灾而东


方事急亦无暇西略故也


或问治梁及岐果为岐东渭北之地则泾属渭汭


漆沮既从荆岐既旅雍州又历历言之不亦赘乎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67-0280d.png
曰梁岐之间略为疏浚其功未毕故必待泾漆沮


皆治而后旅荆岐以告平此最后治雍之事非冀


州经始之事也又何赘焉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释文岳又作岳)
 传曰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岳太岳在太原西南
 山南曰阳正义曰太原原之大者汉书以为郡名即
 晋阳县是也释地云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孔以太原
 地高故言高平也下文导山云壶口雷首至于太岳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67-0281a.png
 知此岳即太岳也地理志河东彘县有霍太山周礼
 职方氏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即此太岳是也曾氏曰
 太原汾水之所出岳阳汾水之所经既修太原至于
 岳阳道汾水故也叶氏曰传言禹能修鲧之功则鲧
 功不皆废也盖有因而修之者焉鲧惟知治太原而
 不知道壶口以及岐梁此功所以不成故禹必先事
 壶口梁岐而后修鲧之旧迹自太原以至岳阳也朱
 氏鹤龄曰今河北多有鲧堤太原岳阳帝都所在鲧
 必极意崇防禹因其旧而修之成先绩也然不以此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67-0281b.png
 为始事者盖必河道通而汾水之来始有可受禹急
 于河之大鲧急于汾之小此成功所以殊耳渭按晋
 阳今太原县属山西太原府彘县今霍州属平阳府
 太岳在州东三十里详见导山岳阳凡太岳山南皆
 是其地当直抵南河贾让言禹析底柱则南河亦施
 功之处知必在治岳阳时矣曰至于者所以联络其
 两头见中间相去之远也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67-0281c.png

高平曰原广平曰陆释地正相反传改言高平为


是然不当连太字疏云太原原之大者则太字别


是一义斯为无病矣鲧徒事太原而不知凿龙门


所以无功然壶口梁山之役非神禹何从措手鲧


即欲为禹所为亦终不能耳


水经注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山海经曰管涔之山汾水)


(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按今静乐县在太原西北二百)


(二十里本汉汾阳县地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管)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67-0281d.png
(涔山一名燕京山淮南子汾出燕京是也隋志静乐县有管涔山元和志云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南流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右近溪)又南径汾阳县故城


(汉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按汾阳故城)


(在今阳曲县西北元和志羊肠山在交城县东南五十二里)又南与酸水合(水西)


(出少阳之山东南注于汾)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


(郡西南流径阳曲城北又西注于汾)又南径阳曲城西(元和志阳曲故城在太原)


(县东北四十五里)又东南径晋阳县东晋水从县东南流


注之(太原郡治晋阳城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晋水出晋阳县西瓮)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67-0282a.png

(山山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源后人踵其遗)


(迹蓄以为沼沼西有唐叔虞祠晋水又东过其县南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乘高东北注入晋)


(阳城以周园溉东南出城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径旧溪东南出径晋阳城南又东)


(南入于汾汉志龙山在晋阳县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元和志悬瓮山一名龙山在晋阳县西南十)


(里晋水初泉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为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


(其沃派东流径晋泽南又东入汾此即郦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南流入)


(汾水汾水北自阳曲县界流入经县东二里)又南径梗阳县故城东(晋阳)


(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元和志云在清源县南一百二十步)又南洞涡水从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67-0282b.png
东来注之(洞涡水出沾县北山西流过榆次县南又西至晋阳县南西入于汾出晋水下)


(口者也)又南径大陵县东(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陂)


(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按周礼并)


(州泽薮曰昭馀祁即班固所谓九泽也今名邬城泊元和志云在介休县东北二十六里大陵故城)


(在文水县北十三里)又南径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注之(水出)


(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元和志文水县本汉大陵县地汾水经)


(县东十五里文水在县西汉平陶县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后魏改为平遥)又南与石


桐水合(即绵水也出介休县之绵山)又西南径介休县故城西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67-0282c.png

又南径冠雀津(在介休县西南俗谓之雀鼠谷元和志雀鼠谷在介休县西十二里)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灵石县本介休地汾河在县北十步深一丈阔三丈)又南入河东


界径永安县西(故彘城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汉顺帝改曰永安)又东与


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今在赵城县东北四十五里)


南径霍城东(故霍国唐霍邑县今为霍州元和志霍山在霍邑县东五十里元地理志)


(霍州有霍山为中镇)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西南径赵城南又西注于汾)


南径扬县西(应劭曰故扬侯国今洪洞县东南有扬县故城周语史伯曰西有霍扬是)


(也)又南径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泰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67-0282d.png
(此)又南径白马城西(今平阳郡治)又南径平阳县故城


(城在今临汾县西南汾水之西)又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西壶口山东径狐谷)


(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南径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


(邑也城在今县东南汾水在县东一里)又南径临汾县东(天井水出东陉山西)


(径尧城南又西南入汾)又屈从县南西流径绛县故城北(晋新)


(田汉置绛县其故城在今曲沃县南)又西径虒祁宫北(宫地背汾面浍西则两川)


(之交会也今绛州南有虒祁宫)又西径魏正平郡南(今绛州木汉临汾县后魏)


(改曰正平并置郡)又西径王桥浍水入焉(水出绛县束浍山西过其县南)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67-0283a.png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又西至王桥注于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


(西南入汾)又西南径长修县故城南(有修水出县南西南流入汾)


西径清原城北(晋侯蒐清原作三军处)又径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


(野见却缺耨即此处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


(华谷晋卿士蔿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也其水西南注于汾)又径稷山北(山下有稷)


(亭春秋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又西径邓丘北(故汉氏之方泽)


又西径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序曰祖乙圯于耿)


又西径皮氏县南(汉河东太守番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按今河)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67-0283b.png
(津县西二里有皮氏故城)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水南有长阜背)


(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按汉书)


(武帝元鼎四年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脽音谁今荣河县北有汾阴故城唐改汾阴曰宝鼎元和志)


(汾水在宝鼎县北二十五里旧经后土祠下西注于河明隆庆四年东徙由河津县葫芦滩南入河)


以今舆地言之静乐阳曲太原清源交城文水祁


(并属山西太原府)平遥汾阳介休孝义(并属汾州府)灵石汾


西霍州赵城洪洞临汾襄陵太平绛州曲沃稷山


河津荣河(并属平阳府)诸州县界中皆汾水之所经也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67-0283c.png

周礼冀州浸曰汾诗魏风曰彼汾沮洳宰孔言晋


有汾河涑浍以为渊韩献子言新田有汾浍以流


其恶此四水者晋之望也涑水合洮水互受通称


故亦名洮(水经注涑水出河东开喜县东山黍葭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东出清野山西)


(流合涑水又西径董泽陂又西径桐乡城北又西南径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又西径王官城北)


(又西南径安邑县西禹都也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又西径郇城郇瑕氏之墟也又西南径解县)


(故城南又西南径瑕城又西南径张阳城东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


(世谓之晋兴泽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左传子产曰昔金天氏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67-0283d.png
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


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然则汾洮之待治自古有然朱长孺云智伯谓汾


水可浸平阳宋取北汉亦壅汾水灌太原是汾水


为河东害甚大禹治之自不容缓岂独以帝都所


在哉渭按川宜宣泽宜障此一定之理鲧欲继台


骀之业而以治泽者治川以害人者救人能无败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67-0284a.png

太原在平阳东北左传台骀能业其官以处太原


即经所谓太原矣亦谓之大卤春秋昭公元年晋


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三传皆作太原榖梁云中


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又谓之大夏左传迁实沈


于大夏史记禹凿龙门通大夏齐桓公西伐大夏


是也又谓之夏虚左传命唐叔以唐诰而封于夏


虚是也又谓之晋阳春秋定公十三年晋赵鞅入


于晋阳以叛是也盖皆太原之异名周时迫近戎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67-0284b.png
狄故祝佗言成王封唐叔于夏虚疆以戎索籍谈


言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景王言唐叔受分器以


处参虚匡有戎狄杜预曰太原近戎而寒不与中


国同其地盖华戎错居故榖梁有夷狄曰大卤之





诗小雅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周语宣王既丧南国


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后汉书西羌传穆王西征犬


戎获其五王遂迁戎于太原又云夷王命虢公率

卷二 第 39a 页 WYG0067-0284c.png

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又云宣王


二十七年遣兵伐太原戎不克(本竹书记年)诸所称太原


或以为即禹贡之太原日知录曰薄伐猃狁至于


太原毛郑皆不详其地其以为今太原阳曲县者


始于朱子(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并云)而愚未敢信也古之言太原


者多矣若此诗则必先求泾阳所在而后太原可


得而明也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泾阳县幵头山


在西禹贡泾水所出后汉书灵帝纪段颎破先零

卷二 第 39b 页 WYG0067-0284d.png
羌于泾阳注泾阳属安定郡在原州郡县志原州


平凉县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


是也然则太原当即今之平凉而后魏立为原州


亦是取古太原之名尔计周人之禦猃狁必在泾


原之间若晋阳之太原在大河之东距周京千五


百里岂有寇从西来兵乃东出者乎故曰天子命


我城彼朔方而国语宣王料民于太原亦以其地


近边而为禦戎之备必不料之于晋国也若书禹

卷二 第 40a 页 WYG0067-0285a.png

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春秋晋荀吴帅师败狄于


太原及子产对叔向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则


是今之晋阳而岂可以晋之太原为周之太原乎


(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濩润泽延蔓太原阮籍东平赋长风振厉萧条太原高平曰原盖古人之通称)


(也)渭按汉安定郡治高平县后废元魏改置曰平


高唐为原州治广德元年没吐蕃节度使马璘表


置行原州于灵台县之百里城贞元十九年徙治


平凉县西去故州一百六十里故州即元开城县

卷二 第 40b 页 WYG0067-0285b.png
今固原州也(废县在州西南四十里)小尔雅云高平谓之太原


则太原当在州界非平凉县县乃古泾阳在固原


之东猃狁侵及泾阳而薄代之以至于太原盖自


平凉逐之出塞至固原而止不穷追也


岳阳就附近山南者言之则为今岳阳赵城二县


(岳阳汉陭氏县赵城汉彘县地并属河东郡霍山在岳阳县西北赵城县东北)蔡氏主岳


阳一县固非然经之所指亦不止此二县扬雄冀


州牧箴曰岳阳是都则尧都平阳亦岳阳也且如

卷二 第 41a 页 WYG0067-0285c.png

华山之阳附近者为商州而山南之地非商州所


可尽衡山之阳附近者为衡阳县而荆之南界非


此县所可尽至若岷山之阳更不知其所届安得


专指灌县为岷阳哉夫岳阳亦犹是也直抵南河


又何疑焉(阎百诗曰后至于太岳专指山言此至于岳阳阳字所包者广盖既修太原二)


(句直举一千馀里用功而言也)


或问下文云至于衡漳衡漳者水也岳阳果包有


南河曷不云至于南河乎曰自华阴而厎柱而孟

卷二 第 41b 页 WYG0067-0285d.png
津而洛汭而大伾皆南河也言南河则混而无别


侵及覃怀矣然则书至于底柱不亦可乎曰厎柱


者河中之山也言岳阳则底柱之功见言底柱则


太岳之功不见故不言底柱而言岳阳也


复斋集义曰他所举山川皆先地后绩者观成功


而言也壶口梁岐太原皆先绩后地者本用功之


始而言也邵氏简端录曰载治及修至于皆言施


功也诸州言施功例诸此厎绩至于皆言成功也

卷二 第 42a 页 WYG0067-0286a.png

诸州言成功例诸此渭按篇末云告厥成功则九


州所叙似皆以成功言之诸水土之功率系山川


地名之下而此载治修独系其上故以为施功之


辞然皆冠之以既则亦是成功矣惟豫州导菏泽


被孟猪实施功之辞立文偶尔异同不可强生义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释文覃徒南反厎之履反衡如字漳音章渭按汉书作章)
 传曰覃怀近河地名漳水横流入河从覃怀致功至
 横漳正义曰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
卷二 第 42b 页 WYG0067-0286b.png
 怀二字共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衡即古横字漳水
 横流入河故云横漳漳在怀北五百馀里地理志清
 漳水出上党沾县浊津水出长子县东至邺县入清
 漳曾氏曰覃怀平地也当在孟津之东太行之西怀
 襄之时平地致功为难故曰底绩河自大伾折而北
 流漳水东流注之地形南北为从东西为横河北流
 而漳东流则河从而漳横矣夏氏僎曰冀州三面距
卷二 第 43a 页 WYG0067-0286c.png
 河河为大患故禹所治自壶口至衡漳皆所以治河
 之害与夫别流之入于河也金氏履祥曰太行为河
 北脊脊上诸州并山险唯太行之南怀州濒河之地
 平夷广衍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即古覃怀也渭按
 怀县故城在今河南怀庆府武陟县西衡漳一名降
 水其入河在今直隶广平府肥乡曲周二县界经所
 谓北过降水者也详见导河覃怀底绩则孟津洛汭
 之河治矣至于衡漳则自大伾引河北载之高地与
 降水会衡漳治而中间大小诸水亦无不治矣禹治
卷二 第 43b 页 WYG0067-0286d.png
 冀至此太原衡漳之南南河之北西河之东东河之
 西水土悉平可以则壤而成赋矣

河内西阻王屋诸山其北又有太行蔽之与河东


隔绝孟门之洪水及太原岳阳而止不能东溢为


灾故其役可以差缓


水经注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汉志云出鹿谷)


(山淮南子云出发苞山后魏志云出廉山盖皆发鸠之异名也)东过其县南(今山西潞)

卷二 第 44a 页 WYG0067-0287a.png

(安府长子县西有长子故城)又东径屯留县南屈径其城东绛


水注之(屯留本春秋晋纯留邑汉置屯留县其故城在今县东南十三里屯读曰纯)


东径壶关县北(今长治县东北有壶关故城)又东北径潞县北


(阚骃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今潞城县西有潞县故城)又东


径武安县南(今彰德府武安县西南有武安故城)清漳水自涉县东


南来注之谓之交漳口(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黾谷今涉县西北)


(有涉县故城)又东出山径邺县西又东径三户津(孟康日三)


(户津在邺西四十里今临漳县西有邺县故城是也)又东径武城南(司马彪曰)

卷二 第 44b 页 WYG0067-0287b.png
(邺县有武城)又东径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


又东径平阳城北(司马彪曰邺有平阳城)又东径斥丘县北


即裴县南(今成安县西有斥丘故城春秋晋乾侯邑裴音非应劭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


(有即裴城故县也)又东北径列人县故城南(城在今肥乡县北)


东径肥乡县故城北(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又东北径斥漳


县南(今曲周县东有斥漳故城)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


者也渭按汉志邺县东有故大河北入海又广平


斥漳县注应劭曰漳水出治北入河通典云衡漳

卷二 第 45a 页 WYG0067-0287c.png

入河在肥乡县界盖河由邺东而北漳从邺北横


流至肥乡斥漳二县界入河故郦氏以为禹贡之


衡漳也以今舆地言之浊漳水出山西长子县发


鸠山(县在潞安府西少南五十里)东流经长治县西又东北经


屯留潞城襄垣黎城平顺又东经河南林县至涉


县东南清漳水注之清漳出山西乐平县沾岭(县在)


(太原府平定州东南五十里县西南有沾县故城)南流经和顺辽州黎城


又东经河南林县至涉县与浊漳合流东经安阳

卷二 第 45b 页 WYG0067-0287d.png
(彰德府治)临漳(在府东北八十里)又东北经直隶成安县(在广平府)


(西南六十里)入肥乡曲周二县界(肥乡在府东南四十里曲周在府东北四)


(十里)禹贡之漳降尽于此矣水经注所叙自平恩以


下曰漳曰绛皆后起之名非禹贡之漳降也


蔡传按桑钦云二漳异源而下流相合同归于海


唐人亦言漳水能独达于海请以为渎而不云入


河者盖禹导河自降水大陆至碣石东北入河周


定王五年河徙砱砾则渐迁而东汉初漳犹入河

卷二 第 46a 页 WYG0067-0288a.png

其后河徙日东而取漳水益远至钦时河自大伾


以下已非故道而漳自入海矣故钦与唐人所言


者如此(说本夏氏)渭按水经或以为汉桑钦作钦成帝时


人河自大伾以下非故道即自周定王五年始岂


待汉成帝时哉且阜城以下之漳水钦时犹为大


河之经流漳未尝自入海也河徙砱砾乃无稽之


妄谈辨见导河历代徙流下


衡漳者河北之利害也昔战国时魏西门豹史起

卷二 第 46b 页 WYG0067-0288b.png
先后为邺令皆引漳水溉田以富河内舄卤化为


稻梁后汉元初二年复修故渠以溉田建安中曹


公平邺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里中作十


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


流皆悬水门水所溉之处名曰晏泽陂故左思魏


都赋云墱流十二同源异口也东魏天平中决漳


水为万金渠亦曰天平渠(在安阳之西北临漳之西南)唐咸亨三年


又引为金凤菊花诸渠以溉邺南至德后遂废宋

卷二 第 47a 页 WYG0067-0288c.png

天圣四年王沿上言今相魏磁洺之田并(傍去声)漳水


者斥卤不可耕请募民复十二渠渠复则水分无


奔决之患可以富数郡之民诏河北漕司规度而


议者谓漳水岸高难开导浑浊不可溉田沿又奏


渠田起于战国前载但言灌溉之饶不言疏导之


法唯相州图经载天井堰魏武所作分十二墱相


距三百步互相灌注可见疏导之法必就高阜凿


岸为渠截流为堰然后行水数里方至平田凡渠

卷二 第 47b 页 WYG0067-0288d.png
开二十四丈则作堰之功可损其半日役万人五


十日而罢若采坏山之石(坏山即大伾在浚县)取磻阳之木(磻阳)


(在林县)给利成之铁(相州有利成铁冶)用郑白渠之法扼中流以


作堰下流大渠分置斗门馀水东入于御河或水


盛溢则下流闭渠以防奔注复三百年之废迹溉


数万顷之良田虽劳不可已也议卒不行后沿为


河北转运使导相卫邢赵天平晏陂诸渠溉田至


数万顷由是观之漳水之为利也大矣然冬官不

卷二 第 48a 页 WYG0067-0289a.png

修沟逆地阞水属(音注)不理孙(音逊)则亦有害曹操慕容


垂郭子仪之攻邺皆引漳水以灌其城此虽出于人


为亦以水势乘高而下能沉平地故也明正德十五


年漳自安阳决而南又东入卫袤百馀里广四十里


土田悉成污莱其为害不亦大乎禹治河之馀汜滥


虽除而田间积潦不可不疏泄况漳南河北五百里


间有沇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流至河内温县入河)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南流)


(至河内武德县入河)清水(出河内修武县里山东流至朝歌县合淇水)淇水(出河内隆虑县)

卷二 第 48b 页 WYG0067-0289b.png
(沮洳山东流合清水至魏郡内黄县为白沟亦曰清河)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荡音汤)洹水


(出上党长子县洹山洹音桓荡洹二水皆东流至内黄县入白沟)诸川左右翼带禹


时并注于河亦犹河汾之间包有涑浍等水无论大


小皆当尽力此浚畎浍距川之事所谓涤源者也


朱子言禹治水从低处下手使先凿龙门而下流


水未分杀必且溃决四出故以为自九河碣石始


愚谓怀襄之世河从大伾以东早已溃决四出太


史公云行平地数为败是也不待凿龙门而始然

卷二 第 49a 页 WYG0067-0289c.png

且龙门未凿水由地上汜滥而南亦终入于河河


中之水不加少龙门既凿水由地中行复其故道


亦只是此水河中之水不加多凿与不凿其利害


皆在冀于兖青徐无损益也唯是覃怀底绩之后


引河北载之高地河东河内大小诸水悉归于东


河崩腾北注向之青徐分受其患者至此兖独当


之势甚危急(此时兖受患独深故赋法与他州异至十有三载而后同)而恒卫


大陆亦瀰漫难治非先疏九河不可故经书二役

卷二 第 49b 页 WYG0067-0289d.png
于田赋之下以见其从其作在九河既道之后不


与覃怀之役相连此化工之笔非史臣所能与也

厥土惟白壤(释文壤若丈反)
 传曰无块曰壤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正义曰此
 土色白而壤雍州色黄而壤豫州直言壤不言其色
 盖州内之土不纯一色故不得言色也曾氏曰冀州
 之土岂皆白壤云然者土会之法从其多者论也夏
 氏曰周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
卷二 第 50a 页 WYG0067-0290a.png
 稼穑树艺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
 则夫教民树艺与因地制贡固不可不先于辨土也
 辨土之宜有二白黑之类辨其色也壤坟之类辨其
 性也盖草人粪种之法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
 麋渴泽用鹿粪治田畴各因色性而知其所当用禹
 之辨土所以必致意于此也东阳陈氏大猷曰白言
 色壤言质水患退而后土性复色质辨始可兴地利
 定赋法也渭按夏氏引渴泽用鹿不如引埴垆用豕
 于经为切
卷二 第 50b 页 WYG0067-0290b.png

疏云郑注周礼十有二壤曰壤亦土也变文耳以


万物自生焉则言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言壤


壤和缓之貌按此经上文言十有二土即分野十


二邦上繁十二次保章氏所谓以星土辨九州之


地者故云壤亦土也变文耳然则九州之土皆可


谓之壤与冀豫雍之壤对坟埴涂泥垆黎而言者


有别唯咸则三壤乃通九州言之壤亦土也与十

卷二 第 51a 页 WYG0067-0290c.png

有二壤正同也


说文壤软土也释文马融云壤天性和美也刘熙


释名壤瀼也肥濡意也颜师古注汉志曰柔土曰


壤皆与传意合若郑所云和缓则由人功所致凡


土皆然非州别之质性疏不当取以为义


周礼草人职曰凡粪种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


用麋渴泽用鹿咸潟用貆(呼丸反)勃壤用狐埴垆用


豕彊㯺用蕡(疆其两反㯺呼览反)轻爂用犬(爂呼照反又妇尧反)注云凡所

卷二 第 51b 页 WYG0067-0290d.png
以粪种者谓煮取汁也赤缇縓色也渴泽故水处


也潟卤也貆貒也勃壤粉解也(解胡买反下同)埴垆黏疏者


彊㯺彊坚者轻爂轻脆者郑司农云坟壤多鼢鼠


也玄谓坟壤润解疏云禹贡白壤之属九等与此


骍刚之属九等不同者以禹贡是九州大判各为


一等此九等无妨一州并有其类故不同也渭按


草人所言色质略具张华博物志云五土所宜黄


白宜种禾黑坟宜种黍苍赤宜菽芋则但言其色

卷二 第 52a 页 WYG0067-0291a.png

而质不详职方氏云扬荆宜稻豫并宜五种(黍稷菽麦稻)


青宜稻麦兖宜四种(黍稷稻麦)雍冀宜黍稷幽宜三种


(黍稷稻)则但言九州之所宜而色质皆不著总不如


草人之备而草人又不如禹贡之精详也

厥赋惟上上错(释文错仓各反)
 传曰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错杂杂出
 第二之赋又曰此州先赋后田殊于馀州不言贡篚
 亦差于馀州正义曰往者洪水为灾民皆垫溺九州
 赋税盖亦不行水灾既除土复本性以作贡赋之差
卷二 第 52b 页 WYG0067-0291b.png
 故云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也因九州差为九等
 上上是第一上上之下即次上中故云杂出第二之
 赋孟子称税什一为正轻之于尧舜为大貊小貊重
 之于尧舜为大桀小桀则此时亦什一税俱什一而
 得为九等差者人功有强弱收穫有多少此州以上
 上为正而杂为次等言出上上时多而上中时少也
 多者为正少者为杂故云第一此州言上上错者少
卷二 第 53a 页 WYG0067-0291c.png
 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后言错豫州言错上中者少
 在正上故先言错而后言上中扬州云下上上错不
 言错下上者以本设九等分三品为之中上下上本
 是异品故变文言下上上错也梁州云下中三错者
 梁州之赋凡有三等其出下中时多故以下中为正
 上有下上下有下下三等杂出故言三错足明杂有
 下上下下可知也九等所较无多诸州相准为等级
 耳此计大率所得非上科定也然一升一降不可常
 同冀州自出第二与豫州同时则无第一之赋豫州
卷二 第 53b 页 WYG0067-0291d.png
 与冀州第一同时则无第二之赋或容如此事不可
 恒也林氏曰九州之赋计其岁入之总数而多寡相
 较有此九等冀最多故为上上兖最少故为下下馀
 州率皆如此非取民之时有九等之轻重也又曰冀
 州之赋独先于田者盖王畿千里之地天子所自治
 并与园廛漆林之类而征之如周官载师之所任非
 尽出于田也故以赋属于厥土之下而馀州皆田之
卷二 第 54a 页 WYG0067-0292a.png
 赋也故先田后赋所以异于畿内也

龙子曰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则必取盈焉此贡之所以为不善也愚谓贡异于


助唯无公田耳其取民之制虽云于一夫受田五


十亩之中税其五亩之所牧然亦每岁各视其丰


凶以为所入之多寡与助法无异非上之人科定


此五亩者出谷若干斗斛以为常也藉令乐岁不

卷二 第 54b 页 WYG0067-0292b.png
多取凶年必取盈赋何以有上下错乎然则龙子


之言非与曰龙子盖有为言之也夏元肃曰战国


诸侯重敛掊克立定法以取民不能因丰凶而损


益且托贡法以文过故孟子有激而云其所谓不


善者特救战国之失耳禹法实不然也柯山此解


甚妙盖自鲁宣公税亩以后诸侯废公田而行贡


法取民数倍于古乐岁犹可勉供凶年则不胜其


诛求之苦而皆藉口于夏后氏以文其贪暴龙子

卷二 第 55a 页 WYG0067-0292c.png

所以痛心疾首而为是言孟子方劝滕君行助以


革当时之弊意在伸助不得不抑贡故举龙子之


言以相形而未暇深求其义理其实龙子所谓莫


不善者乃战国诸侯之贡法非夏后氏之贡法也


或问禹之取民果如助法因丰凶以为多寡则九


州之赋何以有定等曰此有其说也消息盈虚天


行自然之理州境广大一岁之中丰凶并见荒于


东则稔于西赢于高则诎于下彼此乘除相去不

卷二 第 55b 页 WYG0067-0292d.png
远故分而言之则民之所供于上者参差不齐此


国不同于彼国此乡不同于彼乡合而计之则上


之所得于民者自有定数此州常多于彼州彼州


常少于此州虽或有升降之时而要以多者为正


少者为杂此其所以有定等也苟曰五亩之税岁


有常科不问其丰凶则真有如孟子所云凶年必


取盈使民称贷而益之者矣曾谓尧舜在上大禹


成赋而有如是之敝法乎哉

卷二 第 56a 页 WYG0067-0293a.png

错等之义二孔阙如林氏主丰凶立说蔡传以为


丰凶则九州皆然何独于冀梁豫扬言之盖地力


有上下年分不同如周官田一易再易之类故赋


之等第亦有上下年分然地力上下年分亦非独


四州为然也傅氏云错之为言非杂也差也九州


之赋州内可均齐者则无差等之例如其不可均


齐则大槩几何而或升或降亦任土随宜可也若


此则取民之时有轻重而九等非计岁入之总数

卷二 第 56b 页 WYG0067-0293b.png
矣以理揆之林说近是然其言曰水旱必有所蠲


以利民故其所入之总数自有增损夫谓损由于


蠲可也而增岂加赋所致乎且禹之立法丰凶元


与民共之未尝有待于蠲也错等或有或无诚不


可晓窃谓禹贡所言唯据各州定赋之后锡圭告


成之前十馀年间岁入之常数而第为九等又据


四州十馀年间丰凶增损不齐之数而名之曰错


有则书无则阙非以是为将来之定式而馀州永

卷二 第 57a 页 WYG0067-0293c.png

无杂出之赋也不然天道有盈亏地力有遗尽人


功有勤惰语其极致则错而上下相去有不止于


一等者禹安能以目前之所验而悬定数十百年


之升降哉诸家所说皆未允当愚推测至此自谓


千虑之一得云


疏云冀出第二时无第一豫出第一时无第二是


二州不相易等也或言如此则九等有阙奈何曰


就冀豫观之谓二州互易其等亦可通知不然者

卷二 第 57b 页 WYG0067-0293d.png
以雍扬兖验之也使雍与扬相易则雍当书下错


梁与扬兖相易则扬当书三错兖当书上错矣而


经文无之故知二州不相易等也然二州同年杂


出而互易其等亦理之所有孔预知之故曰或容


如此事不可恒大抵错等之赋随时升降即令馀


州备言亦不足以穷其变此四错者犹之发凡起


例仿是以类推则无不可见耳


刘原父说此经云圣人预为推移通变之权而通

卷二 第 58a 页 WYG0067-0294a.png

行于万世于是举其轻重之尤者四州而为错法


焉朱子亦云岁有丰凶不能皆如其常故有错法


以通之愚谓错等之赋不期然而然禹未尝预立


为此法凡言错法者非是若夫推移通变之权则


五亩之税视丰凶以为多寡岁岁如此不独在错


等之年也


禹贡之所谓赋郑注孔疏皆主榖税而军赋不与


焉苏氏始云赋田所出粟米兵车之类而蔡传取

卷二 第 58b 页 WYG0067-0294b.png
之盖以周时军旅之征亦谓之赋周礼大司马注


曰赋给军用者也小司徒注曰赋谓出车徒给繇


役也论语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孔安国注云兵


赋也左传曰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又曰悉索敝赋


又曰韩赋七邑又曰鲁赋八百乘邾赋六百乘又


曰鄫无赋于司马其所谓赋皆军赋也故蔡以苏


说为长而其实不然按周以前无谓兵为赋者左


传云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此即司马法一成

卷二 第 59a 页 WYG0067-0294c.png

之赋也(诗正义云成方十里容有五百人其出兵夫则众不尽行故一车士卒唯七十五人)


(少康尽举大众故与出赋异也)而称众不称赋则唐虞更可知矣


王耕野云九州田赋止是米榖非必兵车此言得


之然苏说亦非独创仍出于郑郑注诗韩奕云禹


甸之者决除其灾使成平田定贡赋于天子与禹


贡注所言治田出榖者合及注信南山则又曰禹


治而丘甸之六十四井为甸甸方八里居一成之


中成方十里出兵车一乘以为赋法夫禹甸之义

卷二 第 59b 页 WYG0067-0294d.png
一也何以梁山为治田而南山为兵赋是郑自言


之而自破之也纷纷诸说又何怪焉观甸服之赋


惟纳总铚秸粟米则经文自有明徵不烦后人之


聚讼矣郑以周之丘乘释禹甸犹以汉之口钱当


九赋并非经旨不可援以入禹贡也


冀州天子所自治无贡名其土之所生而供于上


者亦谓之赋故赋特系于土之下田之上林氏况


之以载师园廛漆林之征亦但仿像其事不可一

卷二 第 60a 页 WYG0067-0295a.png

一求合新安陈氏云埸圃所征载师掌之材木蒲


苇等林衡泽虞掌之金锡禽鱼丱人牧人罟人掌


之他以类推则其法又加密矣尧舜之世恐未必


然孟子言王政之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又


云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又云数罟不入洿池斧


斤以时入山林盖山泽之利但为之厉禁使民不


妄取而已未尝有所征也晏子告景公曰山林之


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候

卷二 第 60b 页 WYG0067-0295b.png
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此言齐之徵敛无度也


曾谓洪水初平艰食方奏正孟子所谓王道之始


而取民纤悉不遗有如陈氏之所言邪然则冀之


土赋其谓之何曰准以八州之贡物则冀赋可知


也吕伯恭云八州之贡皆衣服器用之物所谓惟


正之供冀之土赋亦当如是盖惟吉凶礼乐之事


用之必不可阙者则视其所有而量取之初非藉


以为富国之资也此不特与叔世无艺之征相去

卷二 第 61a 页 WYG0067-0295c.png

悬绝即周官九职之地贡亦有不可同年而语者





疏云赋以收穫为差田以肥瘠为等若田在赋上


则赋宜从田田美则赋重无以见人功修否故令


赋先于田以见赋由人功此州既见此理馀州从


而可知皆令赋在田下欲见赋从田出也渭按孔


说非是欲见人功之修否不在田赋先后之间经


殊不为此盖馀州先田后赋正例也此州兼有土

卷二 第 61b 页 WYG0067-0295d.png
赋故特变例书之以见赋不皆出于田耳林说确


不可拔

厥田惟中中(释文中竹仲反又如字)
 传曰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正义曰郑玄
 云田著高下之等者当为水害备也则郑谓地形高
 下为九等也王肃云言其土地各有肥瘠则肃谓定
 肥瘠以为九等也如郑之义高处地瘠出物既少不
 得为上如肃之义肥处地下水害所伤不得为上故
卷二 第 62a 页 WYG0067-0296a.png
 孔云高下肥瘠共相参对以为九等上言厥土此言
 厥田田土异者郑玄云地当阴阳之中能吐生万物
 者曰土据人功作力竞得而田之则谓之田田土异
 名义当然也又曰郑玄云此州入榖不贡下五百里
 甸服传云为天子服治田是田入榖故不献贡篚差
 异于馀州也林氏曰冀独不言贡篚者冀天子畿内
 之地无所事于贡篚也夏氏曰田之高下既分九等
 则赋亦当称是今乃有异同者盖地有广狭民有多
 少则其赋税之总数自有不同不可以田之高下准
卷二 第 62b 页 WYG0067-0296b.png
 之况洪水初平荡析离居者犹未复业必有偏聚之
 处故地力有辟不辟人功有修不修是以赋之所入
 与田之等级如此辽绝也吴氏澄曰田赋之等不同
 何也赋之九等以各州岁入总数较其多寡而为高
 下也数之最多者为上上田之九等以各州土地所
 宜较其肥瘠而为高下也地之最肥者为上上

刘敞七经小传曰九州之境有大小之不齐其定

卷二 第 63a 页 WYG0067-0296c.png

田也以田之美恶为等州虽小而田美则居上州


虽大而田恶则居下不复问其大小也其定赋也


以赋之多寡为差州大者其赋多州小者其赋少


不尽系其美恶也渭按冀大赋第一兖小赋第九


与刘说合然雍梁大于豫豫赋第二而雍乃第六


梁乃第八青徐小于扬扬赋第七而青乃第四徐


乃第五是赋之多寡不尽由于地之大小故必兼


人功言之而后其义始备

卷二 第 63b 页 WYG0067-0296d.png
田赋之等非九州攸同无从相校而第其高下然


亦唯据告成时言之其告成以后岂竟无迁改孔


疏于雍州说九等云治水之后即为此差在后随


人少多必得更立其等此非永定也斯言实获我


心正者犹难永定则杂出之等愈可知矣


周王畿千里之内亦有贡一是九职所税太府谓


之万民之贡其目则具于闾师农贡九榖圃贡草


木工贡器物商贡货贿牧贡鸟兽嫔贡布帛衡虞

卷二 第 64a 页 WYG0067-0297a.png

各贡其物是也一是采地所入左传昭十三年子


产曰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注云谓天子畿内供职


贡者盖畿内有三等采地公卿大夫及王子弟各


以其所食之馀输之于王名曰贡此周制也禹贡


则不然采地在侯服而甸服无之千里之内皆天


子之所自治民以其土之所生上供天子亦谓之赋


而九职所税以人不以土尧时未有故冀无贡也


疏云甸服止方千里冀之北土境界甚遥远都之

卷二 第 64b 页 WYG0067-0297b.png
国必有贡篚此言良是然禹治冀州之水及太原


恒山而止太原恒山以北未暇施功冀之北土尚


无定赋安得有贡篚惟是衡漳恒卫大陆之区当


为侯服时已就疆理不知何以无贡岂以帝都距


西河裁三百馀里而绝长补短以充千里之数故


东方此等肥饶之地皆入甸服虽有所供于上而


不名为贡与义实难晓姑识此以待来哲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释文从才容反)
卷二 第 65a 页 WYG0067-0297c.png
 传曰二水已治从其故道大陆之地已可耕作正义
 曰地理志云恒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东入滱水卫水
 出常山灵寿县东入滹沱大陆在钜陆县北释地十
 薮云晋有大陆孙炎等皆云今钜鹿县广河泽也广
 平曰陆泽虽卑下旁带广平之地故统名焉曾氏曰
 恒卫二水在帝都之北而且远大陆地最卑而河所
 经故其成功在田赋之后林氏曰恒卫大陆成功在
 田赋既定之后故不与覃怀衡漳文势相属黄氏度
 曰河未入海则恒卫合而为瀰漫之势大陆沦焉自
卷二 第 65b 页 WYG0067-0297d.png
 河北流不壅恒卫皆顺从大陆于是可耕作矣东阳
 陈氏曰谓大陆为地者盖以陆名地也谓大陆为泽
 者盖大陆之旁有泽而因地以名泽也今经言大陆
 既作则是其地已可耕作而泽则非可以言作矣故
 孔说为当渭按上曲阳今为曲阳县属直隶真定府
 之定州其故城在县西灵寿县今属真定府其故城
 在县西北恒即滱水卫即滹沱也古今异名耳据黄
卷二 第 66a 页 WYG0067-0298a.png
 氏说此二役当在兖九河既导之后故不与覃怀衡
 漳文势相属也

或问恒卫滱滹沱汉志明列为四水子谓恒即滱


卫即滹沱亦有所据乎曰有之水经注云滱水东


过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


恒川之通称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此非恒即


滱之明證耶水经无滹沱之目见浊漳易滱巨马


诸篇中仅一二语故卫水无考然郦注凡二水合

卷二 第 66b 页 WYG0067-0298b.png
流言自下互受通称者不可枚举则滹沱受卫之


后亦得通称卫水可知也(薛士龙云恒水东流合滱水至瀛州高阳县入)


(易水卫水东北合滹沱河过信安军入易水则宋人已知恒𣸦卫滹沱为一水矣惜蔡传𫐠其言而不察耳易)


(水卫水源短𣸦滹沱源长当从小水会大水之例谓𣸦滹沱入易非也)不然恒水出


曲阳县西北至县东北入滱卫水出灵寿县东北


至县东南入滹沱其所历不过数十里之地(曲阳东西)


(相距六十里灵寿东西相距四十里)曾谓是寻常之溪涧而勤大禹


之荒度乎哉虽至愚者亦知其无是理矣周礼职

卷二 第 67a 页 WYG0067-0298c.png

方氏并州山镇曰恒其川虖池呕夷(释文虖唤胡反池徒多反)


(呕乌侯反一音驱)呕夷即后世所谓滱水也(应劭曰滱音彄颜师古曰)


(滱音寇又音苦侯反)山海经曰高是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


于河汉志代郡灵丘县下云滱河东至文安入大


(文安属勃海郡寰宇记云文安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过郡五行九百四


十里并州川(周礼注云呕夷即祁夷出平舒按汉志代郡平舒县有祁夷水北至桑乾)


(入治治即湿水亦名桑乾河汉桑乾县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府蔚州西北平舒则州属广灵县也县)


(南有壶流河即古祁夷水源出县西东北流至蔚州入桑乾河不经曲阳县界郑说非是)礼记

卷二 第 67b 页 WYG0067-0298d.png
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注云恶当为


虖字误也山海经曰泰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战


国策苏秦说燕曰南有嘑沱易水汉志代郡卤城


县下云虖池河东至参合入嘑沱别并州川从河


东至文安入海过郡六行千三百七十里(参合当作参户)


(盖传写者因郡有参合而误参合在汉雁门郡平城县东今大同府阳和卫北卤城与参合大山隔)


(绝虖沱不得至其地今河间府青县南有参户故城应劭云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


(水经注漳水自成平县南又东北左会虖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合清河又东北径章武故城西枝渎)

卷二 第 68a 页 WYG0067-0299a.png

(出为濊水又东北径参户亭分为二渎一水径参户亭北又东北径平舒县注虖沱盖即汉志所谓)


(东至参户入虖沱别从河东至文安入海者也)此即禹贡之恒卫也然禹


主名山川曲阳以下之滱本名恒灵寿以下之滹


沱本名卫其出高是泰戏者则恒卫之别源也自


周以虖池呕夷为并州之川其名著而恒卫之名


遂隐于是冀州二大川以恒阳溪雷沟河数十里


之原委当之蔡氏因目恒卫为小水而经义几不


可通矣

卷二 第 68b 页 WYG0067-0299b.png
水经注滱水出代郡灵丘县西北高氏山即沤夷


之水也(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元和志蔚州灵丘县沤夷水一名)


(滱水出县西北高是山今按浑源州在山西大同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本汉繁畤崞二县属雁门郡)


(州志云州南七里有翠屏山高千馀丈周十里滱水出其东盖即高是之别名东南接灵丘界者也)


东南流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温热若汤能愈百疾)又东径灵丘


县故城南入峡谓之隘门(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故城在今浑源州西南)


(一百三十里西北去大同府二百七十里)又东径广昌县南(县今属大同府之蔚)


(州飞狐口在县北二十里紫荆关在县东北一百里)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寔为深峭)

卷二 第 69a 页 WYG0067-0299c.png

(势均诗人高冈之病故关受其名焉今在广昌县南唐县西北亦名常山关)又东南径


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


(称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按曲阳隋为恒阳县地理志云有恒阳溪即恒水源也元和志恒山在)


(恒山县北一百四十里曲阳县志滱水在县东北)又东径中人亭南(左传昭公)


(十二年晋苟吴率师侵鲜虞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亭在今唐县界)又东径乐羊城


(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故城中山所造也)又东径唐县故城


(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径其东元和志滱水一名唐河西去唐县一百五十步)又东


径安喜县南(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西元和志云滱水在安喜县北八里盖其城南徙)

卷二 第 69b 页 WYG0067-0299d.png
(也安喜今定州)又东径安国县北(汉安国县隋改曰义丰今为祁州)又东


北径解渎亭北(汉顺帝阳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


(也)又东北径蠡吾县故城南(城在今博野县西南)又东径博


野县故城南(城在今蠡县界)又东北径侯世县故城南(城在)


(蠡县东北)又东北径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郡县东)


(南流径其县故城南又东南潜入地下又东南于渎重源涌发东南至阳城县散为泽渚世谓之阳)


(城泽其水又伏流循渎届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东径广望县故城北又东北左则濡水注之春秋)


(昭公七年齐与燕会于濡上杜预曰濡水出高阳县东北至河间鄫县入易水是濡水与虖池滱易)

卷二 第 70a 页 WYG0067-0300a.png

(互举通称矣按汉志中山望都下云博水东至高阳入河高阳属涿郡盖博既合濡入滱则东至文)


(安入大河也)又东北径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依城即古葛城)


(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今安州北有依城河)又东北径阿陵县


故城东(寰宇记阿陵故城在莫州任丘县东丑二十里滱水枮渎在县西一里)又东


北至长城注于易水(长城在今文安县界易水有北易中易南易此中易受北)


(易而合流者易水注云易水于容城县东南合滱水故桑钦日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


(易互受通称矣寰宇记南易水自容城县南流入瀛州高阳县界与滱水合南易一名雹水)


今舆地言之浑源灵丘广昌(并属山西大同府)曲阳(属直隶真)

卷二 第 70b 页 WYG0067-0300b.png
(定府)唐县定州庆都祁州博野蠡县高阳安州新安


(并属保定府)任丘(属河间府)文安(属顺天府)诸州县界中皆古滱


水所行也宋初犹未改自咸平中何承矩兴塘泺


以限契丹戎马之足于是始引水归北而文安之


渎遂空其后滱水仍自蠡县改流经肃宁河间雄


县任丘以至文安而不复北行明时则又自雄县


改流入霸州保定界为玉带河不复入文安矣此


恒水下流变徙之大略也晁以道云今之恒水西

卷二 第 71a 页 WYG0067-0300c.png

南流至行唐县东流入于滋水(元和志滋水在行唐县南二十六里)


又东南流入于衡水(元和志长芦水即衡漳故渎在衡水县南)然则恒


水之源所谓恒阳溪者亦改流南向合于漳水而


曲阳以下渎同而源则非矣


滹沱大川也水经当自为一篇顷阅寰宇记镇州


真定县蒲泽下引水经注云滹沱河水东径常山


城北又东南为蒲泽济水有梁焉俗谓之蒲泽口


又滋水下引水经云滋水又东至新市县入滹沱

卷二 第 71b 页 WYG0067-0300d.png
河又深州饶阳县枯白马渠下引水经云滹沱河


又东有白马渠出焉又瀛州河间县大浦淀下引


水经注云大浦下导陂沟竞奔咸注滹沱是故人


因决入之处谓之百道口此四条检今本无之则


似水经元有滹沱水篇宋初尚存而其后散逸滹


沱原委不可得详惜哉(欧阳玄补正水经序引崇文总目云郦注四十卷亡)


(其五盖泾洛滹沱等篇皆在此五卷之中今本仍为四十卷则后人析之以充其数耳)汉志


代郡之卤城常山郡之蒲吾灵寿南行唐新市信

卷二 第 72a 页 WYG0067-0301a.png

都国之信都河间国之弓高乐城勃海郡之成平


东光参户东平舒文安皆有滹沱河弓高乐成参


户又有滹沱别水而发源经过之地未悉今据元


和志所载以补水经之阙滹沱水出代州繁畤县


泰戏山(一名武夫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繁畤本汉葰人县属雁门郡汉末荒废晋改置繁畤)


(县周省隋复置葰音璅滹沱一名派水许氏说文派水出葰人县戍夫山郭景纯以为卤城县武夫)


(山括地志以为孤阜山寰宇记以为平山盖皆泰戏之别名也)西南流径唐林县


(县东北至代州一百十里本汉广武县隋为五台崞二县地今州西有广武废县盖即唐林县)

卷二 第 72b 页 WYG0067-0301b.png
(界也)又西南径崞县东(县东北至代州五十里水去县二百步)又西南


径秀容县东(县为忻州治水去县三十二里)东转径定襄县北(县西)


(至忻州四十五里今治即阳曲故城水去县五里)又东径五台县西南(县西)


(北至代州一百二十里水去县三十五里)又东径盂县北(县西南至太原府二百二)


(十里水西自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又东南径灵寿县西南卫水


注之(县东至恒州五十里水去县二十里县志云卫水在县东十里俗名雷沟河源出县东北)


(十四里良同村南流至县东南合滹沱河)又东南径真定县北(县为恒州治水)


(去县一里)又东南径九门县西(县西至恒州三十里水去县四十九里今藁城)

卷二 第 73a 页 WYG0067-0301c.png

(县西北二十五里有九门城)又东南径藁城县东(县西北至州五十八里水)


(去县二十九里)又东径鼓城县北(县西至恒州九十五里水去县十三里寰宇记)


(云隋开皇六年分稿城地置昔阳县十八年改日鼓城)又东径深泽县南(县西)


(北至定州九十里水去县二十五里即冰合渡光武处俗谓之危渡口)又东径无极


县北(县北至定州八十里水去县三十里)又东北径鹿城县西北(县东)


(至深州二十五里水去县四十二里与博野县分水寰宇记滹沱河在博野县东南三十五里)


东径安平县南(县东南至深州五十三里水去县二十三里派水今名礓河西自定)


(州义丰县界流入)又东北径饶阳县北(县西至深川三十里水去县四十五里)

卷二 第 73b 页 WYG0067-0301d.png
(县治晋鲁口城也公孙渊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入派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


(因号鲁口后魏道武皇始三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地也)自此以下当入瀛莫


二州境而元和志亦阙按寰宇记瀛州河间县西


二十里高阳县东北十四里莫州鄚县南二里霸


州大城县北一百三十里文安县西北三十里皆


有滹沱水此即汉志所云从河东至文安入海者


以今舆地言之繁畤代州崞县忻州定襄五台盂


(并属山西太原府)灵寿真定藁城深泽无极(并属直隶真定府)

卷二 第 74a 页 WYG0067-0302a.png

束鹿博野(并属保定府)安平饶阳(并属真定府)高阳(属保定府)


(属河间府)大城文安(并属顺天府)诸州县界中皆古滹沱


水之所行也宋初犹未改自塘泺既兴引水归北


而文安之渎堙废遂以乐成(今献县)之滹沱别水为


滹沱之正流而故道不可复问明天启后渐徙而


南至 本朝顺治二年自束鹿南决入冀州与漳


水浑涛而安平饶阳之地不复有滹沱矣滹沱在


河北群川中溢决尤甚未有数年不变者而从冀

卷二 第 74b 页 WYG0067-0302b.png
州合于漳水亦犹黄河之与淮合均为古今水道


之极变也


东汉以后浮阳(今沧州)参户(今青县)东平舒(今大城)章武


(今静海天津)泉州(今宝坻)诸县界中漳清合流之渎即古


徒骇河西汉时大河犹行之者也故汉志云滱水


东至文安入大河滹沱东至参户合滹沱别从河


东至文安入海是恒卫皆于文安入河也(今文安县在霸)


(州南少东六十里)据水经注易水径容城县南又东合滱

卷二 第 75a 页 WYG0067-0302c.png

水自下互受通称又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又东


至泉州县南东入于海此即合漳御由潮河至独


流口入海之道也(御河即清河潮河即界河)自塘泺兴而文安


大城诸水多入白河(即潞河)其行潮河者唯漳御耳


古时滱易滹沱混而为一自文安会大河入海西


汉时犹然而程泰之谓滹易中高不与河通何邪


惟二水皆入河故禹必先道九河而后治恒卫从


河以入海不然海口壅塞虽欲治二水不可得也

卷二 第 75b 页 WYG0067-0302d.png
冀州有三大陆一在钜鹿郡北班固系诸禹贡又


名钜鹿泽吕氏春秋云赵有钜鹿又名广河泽尔


雅晋有大陆孙炎云今钜鹿县广河泽是也此真


禹贡之大陆也(详见下文)一在河内修武县(古宁邑秦置修武县)


(其故城在今获嘉县西北)左传定公元年魏献子田于大陆还


卒于宁杜预云大陆疑即吴泽陂近宁是也一在


太原邬县(今为介休县地)班固云九泽在县北是为昭馀


祁并州薮郦道元云吕氏春秋谓之大陆是也斯

卷二 第 76a 页 WYG0067-0303a.png

二者皆非禹贡之大陆也今按吕览九薮既云晋


之大陆又云赵之钜鹿如谓大陆即钜鹿则一泽


不应两见故道元以邬泽当之盖晋为唐叔始封


大陆宜在其境内而钜鹿当战国时实为赵地故


分为二泽也要之广平曰陆是处有之其大者则


谓之大陆犹之高平曰原亦是处有之其大者则


谓之太原耳然晋之大陆在汉大陵县界陆恐是


陵字之误

卷二 第 76b 页 WYG0067-0303b.png
蔡传引程氏曰大陆云者四无山阜旷然平地杜


佑李吉甫以为邢赵深三州之地者得之今按汉


志钜鹿县禹贡大陆泽在北一而已而唐人所言


不一通典有二赵州昭庆县隋为大陆县有大陆


(昭庆本汉广阿县隋曰大陆唐曰昭庆宋更名隆平今在真定府赵州东南一百里县志云大)


(陆泽在县车北三十里杜家庄)深州陆泽县有禹贡大陆泽(陆泽本汉)


(下博县其故城在今深州南唐先天二年分下博及饶阳鹿城地置陆泽县为深州治今在真定府)


(东二百里)是也元和志有四邢州钜鹿县大陆泽一名

卷二 第 77a 页 WYG0067-0303c.png

钜鹿泽在县西北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


菱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


盐百姓资之(钜鹿本汉南䜌县亦兼得钜鹿县地在今顺德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汉路)


(温舒钜鹿东里人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即此泽也)赵州昭庆县广阿


泽在县东二十五里即大陆别名深州鹿城县大


陆泽在县南十里(鹿城本汉鄡县今为束鹿县在保定府祁州南一百三十五里)


又陆泽县南三里即大陆之泽是也故程泰之谓


以邢赵深三州之地为大陆自杜李始愚窃谓唐

卷二 第 77b 页 WYG0067-0303d.png
钜鹿县东境亦汉钜鹿县地泽在西北接昭庆界


盖一泽跨二县之境即班固所云在钜鹿县北孙


炎所云今钜鹿县广河泽者也而志家唯以平乡


为古钜鹿求此泽而不得遂言今尽为丘陇岂知


元和志独详于钜鹿原不在平乡界邪宋河渠志


云大观元年河决陷钜鹿县迁县于高地又以降


平下湿亦迁之则二县地势最卑泽在其间明矣


(通典昭庆陆泽县有泽而钜鹿鹿城无之可见四泽实止二泽)唐人亦似知漳水

卷二 第 78a 页 WYG0067-0304a.png

即禹河故以南宫所出之洚渎为北过降水以深


州之大陆泽为至于大陆意谓如此则大陆在过


降之后与经适合故不主钜鹿而取陆泽然枯洚


乃汉时漳水之徙流实非禹迹即以为禹迹此亦


是河别为降不可谓之过也大陆在邢赵二州界


而深不与焉傅同叔云凡广河泽以东其地平广


绵延千里皆谓之大陆是瀛沧亦大陆矣河自大


陆又北始播为九河诚如傅言则许商所谓九河

卷二 第 78b 页 WYG0067-0304b.png
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者将何所容


其地邪


大陆禹更有浚畎浍之功非因恒卫既从而遂得


耕作也观复言既可见盖大陆地形洿下东有大河


北有恒卫先是九河未通恒卫未从合而为瀰漫


之势平地皆成巨浸至是二水从河以入海禹乃


浚其畎浍达于支川其泽亦为之陂障以资蓄泄


而耕作之事以兴故复言既明其非一役也

卷二 第 79a 页 WYG0067-0304c.png
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释文岛当老反夹音协碣其列反渭按岛史记汉书)
(并作乌郑康成王肃并称乌夷疏云孔读乌为岛则唐初亦作鸟字今本作岛盖开元中所改也)
 传曰海曲谓之岛碣石海畔山正义曰岛是海中之
 山夷居其上为岛夷王肃云东北夷国也地理志碣
 石山在北平骊城县西南是碣石为海畔山也苏氏
 曰河自碣石山南渤海之北入海夹挟也自海入河
 逆流而西右顾碣石如在挟掖也林氏曰岛夷皮服
 者言水害既除海曲之夷献其皮服也禹贡于九州
 之末皆载其达于帝都之道周希圣谓天子之都必
卷二 第 79b 页 WYG0067-0304d.png
 求其舟楫之所可至使夫诸侯之朝贡商贾之贸易
 虽其地甚远而其输甚易此说得之冀州三面距河
 是其设都之意实有取于转输之利朝贡之便也禹
 贡所载上言田赋贡篚之事而于下言所由以达帝
 都之道其始末曲折莫不具备而皆以河为主盖达
 于河则达于帝都故也朱子曰碣石山负海当河入
 海之冲自海道夹出碣石之右然后入河而达帝都
卷二 第 80a 页 WYG0067-0305a.png
 也蔡氏沈曰岛夷以皮服来贡自北海入河南向西
 转而碣石在其右转屈之间故曰夹右也金氏曰皮
 服即尔雅所谓东北方之文皮者(郭璞云虎豹之属皮有缛䌽)
 昌陈氏大猷曰此夷狄献方物以自效与冀州不言
 贡不相妨碍郑氏晓曰碣石与岛夷连书此即岛夷
 入贡之道也渭按通典三韩在海岛之上朝鲜之东
 南盖即此所谓岛夷骊城后汉省说文碣特立之石
 东海有碣石山据文颖郦道兀所说当在直隶永平
 府昌黎县东南今其地无山以应之辩见导山河谓
卷二 第 80b 页 WYG0067-0305b.png
 逆河凡九州之末皆言贡道然亦所以纪治水之成
 功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则破碣石纳河流之事隐然
 可见矣

九州之末各载其通于帝都之道传以为禹治一


州之水既毕遂还帝都白所治非也禹欲白所治


不必身入帝都即使身入帝都亦何难于陆行而


必循各州纡迥之水道以废时失事哉郑康成谓

卷二 第 81a 页 WYG0067-0305c.png

治水既毕更复行之观地肥瘠定贡赋上下如此


则不当叙于田赋贡篚之后王肃谓功主于治水


故详记各州往还乘涉之水名今按所载皆达河


之道非有往还乘涉之事诸说皆不可通至周氏


之言出而其义始定此实后人胜前人处谓今必


不古若者曲士之见也


郑康成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史记正义


以靺鞨为鸟夷引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在

卷二 第 81b 页 WYG0067-0305d.png
京东北万里已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人多勇力


善射弓长四尺知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


镞渭按此即周初所贡之楛矢石弩也然史记言


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北有肃慎东有鸟夷则


自是二种鸟夷非即肃慎且洪水初平肃慎亦未


遽通也今本作岛夷薛士龙云海上诸夷濊貊肃


慎之属按海中之山水绕其四面斯谓之岛岛夷


唯倭韩可以当之濊貊肃慎之国止东面临大海

卷二 第 82a 页 WYG0067-0306a.png

馀皆通陆不得为岛夷


汉书朝鲜传真番(音潘)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


弗通辰国即三韩地也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二年


东夷韩国人率众诣乐浪(音洛狼)内附东夷传韩有


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晋梁二书作弁韩)


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


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


亦有十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百济是

卷二 第 82b 页 WYG0067-0306b.png
其一国焉大者万馀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地合四千馀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


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尽王三韩之地北史新


罗者本辰韩族也地在高丽东南辰韩亦曰秦韩


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


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


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不得自立王辰韩之始


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唐书东夷传

卷二 第 83a 页 WYG0067-0306c.png

高丽地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百济扶


馀别族也南倭北高丽皆踰海乃至其东则新罗


新罗弁韩苗裔也地横千里纵三千里东距长人


东南日本西百济北高丽今按新罗百济本三韩


七十八国中之二至唐时则有新罗百济而无三


韩之目辽史地理志有高州三韩县辰韩为扶馀


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


三国之遗人于辽东界中侨置三韩县今以辽东

卷二 第 83b 页 WYG0067-0306d.png
为三韩非也古韩国在朝鲜东南大海中依山岛


而居水环其四面故曰岛夷(元和志大人故城在登州黄县北二十里)


(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盖河自东汉以后徙从千乘)


(入海故唐时岛夷贡船循渤海南岸入河禹河由碣石入海故西指碣石夹右而入河也)


传云岛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林少颖曰茹毛饮


血而衣皮夷狄之本性不必水害既平而后得服


其皮也乃改为今说王氏炎云北方地寒故服皮


南方地暖故服卉东阳陈氏曰非也此自各言有

卷二 第 84a 页 WYG0067-0307a.png

所出耳北方皮服岂夏亦服之乎南方焦葛岂冬


亦服之乎如吉贝木绵皆南方所出然皆非暑服


也陈说良是


王伯厚云在高丽界者为左碣石在平州南者为


右碣石盖以经文右字属下读愚谓经有二荆山


不加南北字以别之有二蒙山不加东西字以别


之碣石一而已何用目之曰右果尔则导山之文


无右字当为左碣石矣金吉甫取之殊不可晓

卷二 第 84b 页 WYG0067-0307b.png
马明衡云行海者有山可见则望山为准无山可


望则望星为准意碣石是自海达河所望以为准


者固无妨于远岂必逼近肱腋之下然后谓之右


转屈之间邪徐常吉云海水漫天入河之道难认


碣石高峙其右由海望之如在右腋也此皆以碣


石为离岸数十里之大山故有是说其实此山不


过一海滨之巨石负海当逆河之冲故大禹凿之


以纳河自东北泛海而来者帆拂其颠舟舣其足

卷二 第 85a 页 WYG0067-0307c.png

真如在肱腋之间非但遥望之以为准也


程泰之云冀北为汉辽东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之


地其水如辽濡滹易皆中高不与河通故必自北


海然后达河也渭按大辽水出塞外又东南流至


安市县西南入海西去碣石五百馀里此诚不与


河通濡水一音人朱切出涿郡故安县东南流至


范阳县合易水入河春秋昭公七年齐燕盟于濡


上即此水一音乃官切读若难从塞外来东南流

卷二 第 85b 页 WYG0067-0307d.png
至累县碣石山入海(即今栾河)此正值逆河之尾亦不


可谓不与河通也至若滹易二水合流至文安入


河它日幽并贡道正须由此而以为不与河通北


来者必由海入大谬且告成之时冀北尚未制贡


此经专为岛夷而设与五郡之地全无交涉也

 禹贡锥指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