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下经之二¶ 第 436a 页
周易禅解卷第六
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
* 下经之二
「(乾下兑上)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约世道。则民说无疆。坐享丰乐。而所行必决。约佛
法。则损巳利他。化功归巳。决当进断馀惑。證极果
也。夫世间。岂容有阳而无阴。有男而无女。有君子
而无小人。然阴居阳上。女占男先。小人据于君子
之上。则必将共决去之。必将至王庭以扬之。必将
相约相信而声明其罪以号之。凡此皆有厉之道
也。吾谓宜反身修德而告自邑。不宜以力争而即
戎。但使以德往化。则无不利矣。佛法释者。体惑法
界。即惑成智。名告自邑。敌对相除。名为即戎。】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
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
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健而说。决而和。正明应以德化。不应以力争也。知
危则光。尚力则穷利有攸往。则以德化小人。小人
皆为君子。而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禄宜施。德宜居。禄不施则恩枯。德不居则本丧。又
以此施禄。则及下而可以化人。以此居德。则自满
而为人所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重刚不中。不宜进。而壮于进步。徒自折耳。何能胜
哉。】
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
* 下经之二
「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约世道。则民说无疆。坐享丰乐。而所行必决。约佛
法。则损巳利他。化功归巳。决当进断馀惑。證极果
也。夫世间。岂容有阳而无阴。有男而无女。有君子
而无小人。然阴居阳上。女占男先。小人据于君子
之上。则必将共决去之。必将至王庭以扬之。必将
相约相信而声明其罪以号之。凡此皆有厉之道
也。吾谓宜反身修德而告自邑。不宜以力争而即
戎。但使以德往化。则无不利矣。佛法释者。体惑法
界。即惑成智。名告自邑。敌对相除。名为即戎。】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
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
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健而说。决而和。正明应以德化。不应以力争也。知
危则光。尚力则穷利有攸往。则以德化小人。小人
皆为君子。而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禄宜施。德宜居。禄不施则恩枯。德不居则本丧。又
以此施禄。则及下而可以化人。以此居德。则自满
而为人所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重刚不中。不宜进。而壮于进步。徒自折耳。何能胜
哉。】
下经之二¶ 第 436b 页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刚而得中。知惧知警。居德既周。则有戎可无患矣。】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
咎。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过刚不中。怒且悻悻然现于其面。太刚必折。有凶
道也。君子于此。何不自夬其夬。舍上下四阳。而独
行其与上六应之正理。则以德相化。阴阳相和。庶
遇雨而若濡。虽彼群阳不知我心。不谅我迹。或有
愠者。然化小人之道必应如此。终无咎也。言夬夬
者。群阳以决去小人为夬。今吾以决不同彼群阳
为夬夬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象曰。其
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四以下爻为臀下爻纯刚无柔。如有骨无肤。臀
既无肤。行必次且不前。若让彼羊在前。而随其后。
则羊仍属我所牵。便可悔亡。但以刚不中正。闻此
善言。决不相信也。羊。指上六。为兑之主。四宜牵之。
不宜决之。亦不宜与之争前后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柔脆如苋。而在五刚之上。如苋在陆。人人得
践踏之。嗟嗟。彼独非坤德乎。彼独非太极全体所
成。还具太极全体者乎。是宜夬彼群阳所夬而护
养之。乃为中行之道。可无咎耳。然在夬时。终不免
以君子小人二其心。未肯忘于大同。故曰中未光
也。圣人于复。则谆谆以保护微阳。于夬则谆谆以
保护残阴。阴阳岂可偏废哉。】
「上六。无号。终有凶。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下经之二¶ 第 436c 页
【下之五爻。圣人所以劝诫群阳者至矣。以六居上。
虽得其正。而阴柔才弱。不能惕号以自周备。故终
不可长不若反乎下以为姤耳。】
「
姤女壮。勿用取女。」
【约世道。则决之于意中者。必将遇之于意外。约佛
法。则决断馀惑而上同诸佛者。必巧用性恶而下
遇众生。又约究竟。则夬是无间道。姤是解脱道。约
初心。则夬是乾慧。姤是理水也。以无号之一阴忽
反于下而得其所安。势必渐壮。故九二宜包而有
之。不宜使宾取之。佛法释者。在佛为性恶法门。在
众生不了。则为修恶。九二行菩萨道。自可示同修
恶。不令馀人作恶。又解脱道。一得永得。名女壮。无
所取著。名勿用取女。理水亦尔。】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
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
大矣哉。」
【不曰刚遇柔而曰柔遇刚者。柔为政也。佛法释者。
刚是性德。柔是修德以修显性名柔遇刚。刚是妙
观。柔是妙止。从止起观。名柔遇刚。刚是智慧。柔是
禅定。因定发慧。名柔遇刚。修本无加于性。止亦不
可偏胜。定亦不可偏多。故曰不可与长也。天地相
遇。天得地之初爻而为巽。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齐
乎巽。而万物洁齐。故曰品物咸章也。九二之刚。下
遇初六。上遇九五之中正。在世法中。则为大臣得
君以抚民。在佛法中。则为智慧称性以成福。故曰
天下大行也。】
下经之二¶ 第 437a 页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剥乎上者反乎下。名之曰复。性德也。观慧也。不可
即致用也。故如雷在地中而后不省方。夬乎上者
反乎下。名之曰姤。修德也。止定也。即可以取效也。
故如天下有风而后施诰命。复以见天地之心。姤
以见时义之大。复即乾知大始。姤即坤作成物。复
即金声。姤即玉振。复即智巧。姤即圣力。而腐儒以
抑阴戒小人释之。不亦陋乎。】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象曰。
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此世法之必
应互相系属者也。无性不能起修。无修不能显性。
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此佛法之必应互相系属者
也。一阴始生于下。得九二金柅以系之。此贞吉之
道也。不系则有攸往。往则见凶。如羸豕必能蹢躅。
由不早为调御故耳。柔道宜与刚德相牵。则互相
与有成矣。】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修显性。则性有修。定发慧。则慧有定。性修交成。定
慧平等。无咎之道也。但可内自證知。岂可举似他
人。世法亦尔。吾民吾子。岂可令他人分治哉。】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象曰。其行次且。行
未牵也。」
【二近于初。故包有鱼。三远于初。故臀无肤。无肤则
行必次且矣。然虽厉而无大咎者。以与初六同居
巽体。但行未与柔道相牵合耳。】
「九四。包无鱼。起凶。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下经之二¶ 第 437b 页
【刚不中正。执性而废修。恃慧而弃定。犹世宰辅。居
上而远民也。方其高谈理性。正逞狂慧。不知其为
凶。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则悔无所及。犹包中无鱼。
起水而后知之。】
「九五。以𣏌包瓜。含章。有陨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中正
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枸𣏌枝软而长。以此包瓜。则其蔓交系而不可解。
此九二与初六相遇之象也。九五为姤之主。乃高
居于上。远不相及。但以刚健中正。则性德久熏成
种。将欲发焕。故名含章。由其志不舍命。不肯自暴
自弃。故初六虽不相遇。必有自天陨坠以遇我者
矣。发得本有。名为自天。无心契合。名为有陨。又九
二如大臣。能有初六之民。与民固结。九五如圣君。
能用九二之贤臣。故名含章。既有九二。则并九二
所遇初六之民而有之矣。民与之。即天与之。故云
有陨自天。】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居姤之终。不与柔遇。名姤其角。此如二乘偏真空
慧。但免无鱼之凶。不无焦芽败种之吝也。】
「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
往。」
【相遇则相聚。世出世之常也。聚安有不亨者哉。幽
明之情萃。故有庙可假。上下之情萃。故大人可见。
用大牲以假有庙。利攸往以见大人。皆顺乎时义
之所当然。所谓贞也。】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
下经之二¶ 第 437c 页
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同一致孝享耳。有时云二簋可用。有时云樽酒簋
贰。今则云用大牲吉。同一见大人耳。有时云不利
涉川。有时云往蹇来硕。今则云利有攸往。夫岂有
私意于其间哉。宜俭则俭。宜丰则丰。可往则往。可
来则来。皆所以顺天命而观物情耳。】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杨慈湖曰。泽所以能潴水而高上于地者。以有坊
也。民所以得安居而聚者。不可无武备也。除治戎
器。戒备不虞。皆大易之道也。藕益子曰。约佛法。则
毗尼内禁。约观心。则密咒治习。】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
咎。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当萃之时。未有不志于萃者也。二阳为受萃之主。
而四阴萃之。初与四为正应。本可信也。不中不正。
故不能终其信。而乃乱乃萃焉。乃乱故若号。乃萃
故一握为笑。言其号笑夹杂而为一握也。然既是
正应。何所疑恤。不若往从为无咎耳。志乱故号笑
夹杂。明相应之理未尝乱也。】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礿。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
也。」
【柔顺中正。上应九五阳刚中正之君。本无可疑者
也。乃初六与六三皆往萃于九四。我居二者之间。
设不自引而出。何以取信于九五乎。苟引出而得
其信。则不必用大牲。而用礿亦利矣。舍二阴而独
从所应。故如用礿。其物甚薄。但由二有中德。故不
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同一致孝享耳。有时云二簋可用。有时云樽酒簋
贰。今则云用大牲吉。同一见大人耳。有时云不利
涉川。有时云往蹇来硕。今则云利有攸往。夫岂有
私意于其间哉。宜俭则俭。宜丰则丰。可往则往。可
来则来。皆所以顺天命而观物情耳。】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杨慈湖曰。泽所以能潴水而高上于地者。以有坊
也。民所以得安居而聚者。不可无武备也。除治戎
器。戒备不虞。皆大易之道也。藕益子曰。约佛法。则
毗尼内禁。约观心。则密咒治习。】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
咎。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当萃之时。未有不志于萃者也。二阳为受萃之主。
而四阴萃之。初与四为正应。本可信也。不中不正。
故不能终其信。而乃乱乃萃焉。乃乱故若号。乃萃
故一握为笑。言其号笑夹杂而为一握也。然既是
正应。何所疑恤。不若往从为无咎耳。志乱故号笑
夹杂。明相应之理未尝乱也。】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礿。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
也。」
【柔顺中正。上应九五阳刚中正之君。本无可疑者
也。乃初六与六三皆往萃于九四。我居二者之间。
设不自引而出。何以取信于九五乎。苟引出而得
其信。则不必用大牲。而用礿亦利矣。舍二阴而独
从所应。故如用礿。其物甚薄。但由二有中德。故不
下经之二¶ 第 438a 页
变所守以随两阴耳。】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象曰。往无咎。上
巽也。」
【上无应与。志欲萃而无从。故嗟如而无所利。然当
萃之时。往从九四。亦可无咎。但非正应故得小吝。
而九四则巽以受之矣。】
「九四。大吉无咎。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当萃之时。初六应之。六三归之。不几以臣拟君乎。
故必大吉乃得无咎。如伊尹周公之终尽臣道可
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象曰。萃有位。志
未光也。」
【阳刚中正。以天位而受萃者也。然惟二实应之。上
实附之。而初与三巳萃于九四矣。仅可无咎。若能
忘吾位以任九四。听彼二阴之匪孚我。而元萃于
四者永贞弗改。则九四既为吾臣。二阴何一非吾
民也。故得悔亡。设但恃其位以为萃。则志未光矣。】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以阴居阴。而在上位。心不自安。故赍咨涕洟。以附
悦于九五。得无咎也。】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气聚而上升。如木之升于地。元亨可知也。巽顺非
果于有为者。故劝以用见大人勿恤。万物齐乎巽。
而相见乎离。故南征则吉。欲其向明以行志也。】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
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象曰。往无咎。上
巽也。」
【上无应与。志欲萃而无从。故嗟如而无所利。然当
萃之时。往从九四。亦可无咎。但非正应故得小吝。
而九四则巽以受之矣。】
「九四。大吉无咎。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当萃之时。初六应之。六三归之。不几以臣拟君乎。
故必大吉乃得无咎。如伊尹周公之终尽臣道可
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象曰。萃有位。志
未光也。」
【阳刚中正。以天位而受萃者也。然惟二实应之。上
实附之。而初与三巳萃于九四矣。仅可无咎。若能
忘吾位以任九四。听彼二阴之匪孚我。而元萃于
四者永贞弗改。则九四既为吾臣。二阴何一非吾
民也。故得悔亡。设但恃其位以为萃。则志未光矣。】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以阴居阴。而在上位。心不自安。故赍咨涕洟。以附
悦于九五。得无咎也。】
「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气聚而上升。如木之升于地。元亨可知也。巽顺非
果于有为者。故劝以用见大人勿恤。万物齐乎巽。
而相见乎离。故南征则吉。欲其向明以行志也。】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
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下经之二¶ 第 438b 页
【巽木本柔。故必以时而升。木之升固必藉土。土亦
以生木为功。今九二刚中而应六五。盖不惟木之
志。亦是土之志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道体本无大小。而君子之积德也。顺而致之。必由
小以高大。譬如合抱之木始于微芒。但不可戕伐。
亦不可助长耳。】
「初六。允升大吉。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为巽之主。上与二阳合志。故信能升而大吉也。】
「九二。孚乃利用礿。无咎。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升九二之求孚于六五。以各不得其正。非如萃六
二之孚于九五也。但萃之六二。以两邻同质。而不
同志。故中虽未变。而须引吉。今升之九二。以两邻
异质。而志相合。故不惟无咎。而且有喜。】
「九三。升虚邑。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以坚刚之木。上升于柔顺之土。何疑阻哉。】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
事也。」
【巽之升也为木。坤之升也为山。而人之升也为亨
于天地山川鬼神。其事不同。其所以为顺一也。方
木之升于地。人但以为木剋土耳。不知木升即是
地升。以离地四微。别无木四微故。如太王之去豳
而邑于岐。人但以为王弃豳耳。不知邑岐即是邑
豳。以非舍豳人而别抚岐人故。】
「六五。贞吉升阶。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朝有君子。则圣王之志得。犹地有乔木。则成园苑。
故地未有不以升木为志者也。九二刚中。而五应
下经之二¶ 第 438c 页
之。此明与以可升之道。犹圣王之设阶以升君子。
但恐其以阴居阳。不能鉴九二之孚。故特以贞诫
之。欲其贞于九二也。】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升至于冥。可以息矣。而有不息之贞。则宜冥而益
升。此所谓天爵也。修其天爵。则匹夫不为贫贱。而
不富可消矣。】
「(坎下兑上)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升而不巳必困。此盈虚消息之常也。困心衡虑。实
所以致亨。然不以正道持之。不以大人处之。何能
吉无咎哉。设无躬行实德。而但有空言。决不足以
取信矣。】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
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坎刚在下。而为兑柔所掩。刚既被掩。水漏泽枯。困
之象也。处险而说。素患难行乎患难。遁世无闷。不
改其乐。非君子其孰能之。九二九五。皆以刚而得
中。此大人之贞。吉之道也。苟不守此贞。而徒尚口。
适足以取穷而巳矣。】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水在泽下。泽中无水。枯槁穷困。此巳定之命也。君
子致之而巳。岂容作意而不顺受。刚中故处险能
说。此在我之志也。君子则必遂之。岂因颠沛而或
稍违。】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象曰。入于幽
谷。幽不明也。」
但恐其以阴居阳。不能鉴九二之孚。故特以贞诫
之。欲其贞于九二也。】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升至于冥。可以息矣。而有不息之贞。则宜冥而益
升。此所谓天爵也。修其天爵。则匹夫不为贫贱。而
不富可消矣。】
「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升而不巳必困。此盈虚消息之常也。困心衡虑。实
所以致亨。然不以正道持之。不以大人处之。何能
吉无咎哉。设无躬行实德。而但有空言。决不足以
取信矣。】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
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坎刚在下。而为兑柔所掩。刚既被掩。水漏泽枯。困
之象也。处险而说。素患难行乎患难。遁世无闷。不
改其乐。非君子其孰能之。九二九五。皆以刚而得
中。此大人之贞。吉之道也。苟不守此贞。而徒尚口。
适足以取穷而巳矣。】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水在泽下。泽中无水。枯槁穷困。此巳定之命也。君
子致之而巳。岂容作意而不顺受。刚中故处险能
说。此在我之志也。君子则必遂之。岂因颠沛而或
稍违。】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象曰。入于幽
谷。幽不明也。」
下经之二¶ 第 439a 页
【六爻皆处困者也。惟刚中大人能不失其所亨。初
六居下。臀之象也。上应九四之株木。正当困时。不
能相庇。而阴居险初。则如入于幽谷。三岁不能相
见矣。】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象曰。
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当困之时。能以刚中自养。故名困于酒食。九五阳
刚中正之君。必将以朱绂锡我。使我同济时困。我
但当默然以诚应之。如亨祀然。若遽往则必有凶。
而志在救时。仍无咎也。中有庆即是贞大人吉。此
如伊尹就汤。绂。蔽膝也。】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象曰。
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阴柔不中不正。居于二阳之间。四如石。二如蒺藜。
上六不与相应。故入其宫而不见其妻。由无祯祥
之德。所以自取其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象曰。来徐徐。志在下
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夫处困而亨。非刚中者不能也。九四正在困时。犹
不能忘情于初六。而来徐徐。既志在初六。岂惟不
与九二合德。反困于九二之金车而吝矣。然九二
刚中。必能与我同济时困。不因我不当位而遂弃
我。故可有终。】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象曰。劓刖。
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九五阳刚中正。居于尊位。视天下如一身者也。上
六困于葛藟。如劓我之鼻。初六困于株木。如刖我
下经之二¶ 第 439b 页
之足。我方赖九二同行济困。犹如赤绂。而彼方困
于酒食。则是我困于赤绂也。然九二中直。必徐应
我而有悦。我当竭诚以感之。如祭祀然。庶可以受
福矣。】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象曰。困于
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处困之极。可以动而行矣。阴柔才弱。疑虑未当。犹
牵缠而不自安。惧其动而有悔。而每自退悔也。故
圣人直以征吉决之。】
「(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
羸其瓶。凶。」
【夫井者。居其所而迁者也。知井之居所而迁。则知
困之穷而通矣。故次困而明井。邑可改。井不可改。
可改则有丧有得。既不可改。何丧何得。食水者往。
未食者来。人有往来。井何往来。下瓶将及于水曰
汔至。得水收绳未尽曰未繘井。繘井则有功。未繘
羸其瓶则凶。此皆人之得丧。非井之得丧也。知井
无得丧。则知性德六而常即。知人有得丧。则知修
德即而常六。故曰井德之地也。又曰井以辩义。】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
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
凶也。」
【水轮含地。故凿地者无不得水。喻如来藏性具一
切阴界入等。故观阴界入者无不得悟藏性。但贵
以妙止观力深入而显发之。藏性一显。自养养他
更无穷尽也。困之贞大人吉。曰以刚中。今改邑不
于酒食。则是我困于赤绂也。然九二中直。必徐应
我而有悦。我当竭诚以感之。如祭祀然。庶可以受
福矣。】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象曰。困于
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处困之极。可以动而行矣。阴柔才弱。疑虑未当。犹
牵缠而不自安。惧其动而有悔。而每自退悔也。故
圣人直以征吉决之。】
「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
羸其瓶。凶。」
【夫井者。居其所而迁者也。知井之居所而迁。则知
困之穷而通矣。故次困而明井。邑可改。井不可改。
可改则有丧有得。既不可改。何丧何得。食水者往。
未食者来。人有往来。井何往来。下瓶将及于水曰
汔至。得水收绳未尽曰未繘井。繘井则有功。未繘
羸其瓶则凶。此皆人之得丧。非井之得丧也。知井
无得丧。则知性德六而常即。知人有得丧。则知修
德即而常六。故曰井德之地也。又曰井以辩义。】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
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
凶也。」
【水轮含地。故凿地者无不得水。喻如来藏性具一
切阴界入等。故观阴界入者无不得悟藏性。但贵
以妙止观力深入而显发之。藏性一显。自养养他
更无穷尽也。困之贞大人吉。曰以刚中。今改邑不
下经之二¶ 第 439c 页
改井。亦曰乃以刚中。困似专指修德。其实发明全
修在性。今似专指性德。其实要人全性起修。故随
明未有功而羸瓶则凶。其重修德甚矣。】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夫担水惠人。则所及者寡。凿井任汲。则所润者多。
担水者有作善。凿井者无作善也。君子之慰劳于
民也则劝其交相为养焉。故养而不穷矣。】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
无禽。时舍也。」
【井之六爻。三阴为井。三阳为泉。初居最下。故象如
泥。不惟人不食之。禽亦不顾之矣。理即佛也。】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在下之中。故为井谷。有泉可以射鲋。而上无应与。
如瓮既敝漏。不能相汲也。鱼之至小者名鲋。盖指
初六。此是名字即佛。薄有闻熏。未成法器。】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象
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以阳居阳。其泉洁矣。犹居下卦。不为人食。是可恻
也。上六应之。故可用汲。盖王既明而用贤。则贤者
之福非止独受而巳。此是观行即佛。圆伏五住故
井渫。未證理水故不食。宜求诸佛加被。则可自利
利他也。】
「六四。井甃无咎。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甃者。以砖石包砌其傍。所以禦污而洁泉者也。故
曰修井。此是相似即佛。从思慧入修慧。禦二边之
污。而洁中道之泉。】
「九五。井冽寒泉食。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修在性。今似专指性德。其实要人全性起修。故随
明未有功而羸瓶则凶。其重修德甚矣。】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夫担水惠人。则所及者寡。凿井任汲。则所润者多。
担水者有作善。凿井者无作善也。君子之慰劳于
民也则劝其交相为养焉。故养而不穷矣。】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
无禽。时舍也。」
【井之六爻。三阴为井。三阳为泉。初居最下。故象如
泥。不惟人不食之。禽亦不顾之矣。理即佛也。】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在下之中。故为井谷。有泉可以射鲋。而上无应与。
如瓮既敝漏。不能相汲也。鱼之至小者名鲋。盖指
初六。此是名字即佛。薄有闻熏。未成法器。】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象
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以阳居阳。其泉洁矣。犹居下卦。不为人食。是可恻
也。上六应之。故可用汲。盖王既明而用贤。则贤者
之福非止独受而巳。此是观行即佛。圆伏五住故
井渫。未證理水故不食。宜求诸佛加被。则可自利
利他也。】
「六四。井甃无咎。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甃者。以砖石包砌其傍。所以禦污而洁泉者也。故
曰修井。此是相似即佛。从思慧入修慧。禦二边之
污。而洁中道之泉。】
「九五。井冽寒泉食。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下经之二¶ 第 440a 页
【阳刚中正。泉之至洁而泠然者也。功及于物。故得
食之。此是分證即佛。中道理水。自利利他。】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以阴居上。如井之收。收。即井栏。常露之而勿幕。众
皆汲之。而所养无穷矣。此是究竟即佛。功德满足。
尽未来际恒润众生。】
「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夫邑改而井不改者。言其处也。井旧。则无禽而泥。
可弗革乎。学者以变化气质为先。犹火之煅金也。
方其煅也。金必苦之。既煅成器。而后信火之功也。
此革之道。即乾坤之道。大亨以正者也。未信故有
悔。巳孚则悔亡矣。】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
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
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
之时大矣哉。」
【革而信之。明未革则人不信也。革而当。乃使人信。
其悔乃亡。明不当则悔不亡也。须如天地之革时。
汤武之革命。方可取信于人耳。革何容易。】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心无形像。依色表
见。色有共相及不共相。共相之在上者为日月星
宿。因日月星宿周行于天。据其所历之度。以明春
夏秋冬之时。春则万物皆春。乃至冬则万物皆冬。
故知时惟心现。无在而无所不在。犹如火性无我。
亦无在而无所不在。虽泽中亦自有之。彼大海中
下经之二¶ 第 440b 页
火光常起。即其验也。】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象曰。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离为能革。兑为所革。而初九居下。上无应与。此不
可以有为者也。但用黄牛之革以自巩固可耳。】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
也。」
【阴柔中正。为离之主。得革物之全能者也。革必巳
日乃孚。而上应九五。是其嘉配。故征吉而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
之矣。」
【过刚不中。而应上六。上六阴柔得正。乃君子而如
文豹者也。何容更以刚燥革之。征则必凶。虽得其
贞。亦仍危厉。但可自革以相顺从。其言至于三就。
庶亦可以取信也。】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兑金之质。本待煅以成器。而九四无应于下。则无
肯成我者。悔可知也。但刚而不过。又附近于离体
之上。其志可信。故悔亡而有孚。可以改其所秉之
定命。而日进于自利利他之域矣。】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以阳刚中正之大人。又得六二阴柔中正之应以
辅助之。故如虎之神变。炳乎有文。不待占而足以
取信于天下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象曰。君子豹
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豹亦生而有文者也。但待时而变现耳。九三刚燥
小人。既见其变。亦革言三就以相顺从。然仅革而。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象曰。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离为能革。兑为所革。而初九居下。上无应与。此不
可以有为者也。但用黄牛之革以自巩固可耳。】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
也。」
【阴柔中正。为离之主。得革物之全能者也。革必巳
日乃孚。而上应九五。是其嘉配。故征吉而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
之矣。」
【过刚不中。而应上六。上六阴柔得正。乃君子而如
文豹者也。何容更以刚燥革之。征则必凶。虽得其
贞。亦仍危厉。但可自革以相顺从。其言至于三就。
庶亦可以取信也。】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兑金之质。本待煅以成器。而九四无应于下。则无
肯成我者。悔可知也。但刚而不过。又附近于离体
之上。其志可信。故悔亡而有孚。可以改其所秉之
定命。而日进于自利利他之域矣。】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以阳刚中正之大人。又得六二阴柔中正之应以
辅助之。故如虎之神变。炳乎有文。不待占而足以
取信于天下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象曰。君子豹
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豹亦生而有文者也。但待时而变现耳。九三刚燥
小人。既见其变。亦革言三就以相顺从。然仅革而。
下经之二¶ 第 440c 页
未始革心。君子正不必深求也。若欲令心革而往
征之。未免得凶。惟居贞以默化之则吉。】
「(巽下离上)
鼎。元吉亨。」
【革物者莫若鼎。此陶贤铸圣烹佛炼祖之器也。安
得不元吉而亨哉。】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
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
应乎刚。是以元亨。」
【初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非
鼎象乎。以木巽火而亨饪。非鼎用乎。勿谓鼎之道
小。圣人亨以享上帝。亦此鼎耳。即大亨以养天下
圣贤。亦此鼎耳。何必离事别求理哉。且以卦德言
之。内则巽顺。外则离而耳目聪明。六五以柔为离
之主。进而上行。得中位而应九二之刚。此岂非圣
贤佛祖自陶自铸自烹自炼之道。其元亨也宜矣。】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者。国之重宝。君位之所寄也。得其道以正其位。
则命可凝。德不称位。则命去而鼎随去矣。约象明
之。德如木。命如火。有木则有火。木尽则火亡。有德
以正其位则命凝。德亡则命亡。故曰惟命不于常
也。】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象曰。鼎颠趾。
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初为鼎趾。应四故颠。然及其未烹物而颠之。旧积
否恶从此可出矣。颠趾如得妾。出否如得子。母以
子贵。因其子而知得妾之未悖。因出否而知颠趾
征之。未免得凶。惟居贞以默化之则吉。】
「
鼎。元吉亨。」
【革物者莫若鼎。此陶贤铸圣烹佛炼祖之器也。安
得不元吉而亨哉。】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
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
应乎刚。是以元亨。」
【初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非
鼎象乎。以木巽火而亨饪。非鼎用乎。勿谓鼎之道
小。圣人亨以享上帝。亦此鼎耳。即大亨以养天下
圣贤。亦此鼎耳。何必离事别求理哉。且以卦德言
之。内则巽顺。外则离而耳目聪明。六五以柔为离
之主。进而上行。得中位而应九二之刚。此岂非圣
贤佛祖自陶自铸自烹自炼之道。其元亨也宜矣。】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者。国之重宝。君位之所寄也。得其道以正其位。
则命可凝。德不称位。则命去而鼎随去矣。约象明
之。德如木。命如火。有木则有火。木尽则火亡。有德
以正其位则命凝。德亡则命亡。故曰惟命不于常
也。】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象曰。鼎颠趾。
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初为鼎趾。应四故颠。然及其未烹物而颠之。旧积
否恶从此可出矣。颠趾如得妾。出否如得子。母以
子贵。因其子而知得妾之未悖。因出否而知颠趾
下经之二¶ 第 441a 页
之有功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象曰。鼎有实。慎
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二当鼎腹之下分。阳刚故为有实。上应黄耳金铉
之六五。能护守之。初虽颠趾而有疾。终不害及我
也。然在二。则宜慎所之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象曰。
鼎耳革。失其义也。」
【三当鼎腹之中分。其实腴美。有雉膏可食矣。上无
应与。如鼎方革耳而不可行者焉。赖六五柔中之
黄耳。贯上九刚而不过之玉铉。方将举二以及三。
如阴阳之和而得雨。则可以亏悔而终吉矣。怀道
而不思致用。故失其义。犹所云不仕无义。激之使
及时行道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象曰。覆公餗。信如何
也。」
【四当鼎腹之上分。其实既满。而下应初六。则不胜
其重。足云折矣。形貌能无赧汗乎。始也不自知其
德薄。知小力小。妄据尊位。而谋大任重。今一旦不
胜其任。此其所自信者为如何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五为鼎耳。而有中德。故其色黄。以虚受实。故为金
铉。铉即指上九也。以铉贯耳。以耳举鼎。尽天下圣
贤而养之。岂非圣人大亨之正道乎。然六五自本
无实。特下应九二之刚中以之为实。即以此而养
天下。所谓为天下得人者耳。】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铉在上。刚柔接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象曰。鼎有实。慎
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二当鼎腹之下分。阳刚故为有实。上应黄耳金铉
之六五。能护守之。初虽颠趾而有疾。终不害及我
也。然在二。则宜慎所之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象曰。
鼎耳革。失其义也。」
【三当鼎腹之中分。其实腴美。有雉膏可食矣。上无
应与。如鼎方革耳而不可行者焉。赖六五柔中之
黄耳。贯上九刚而不过之玉铉。方将举二以及三。
如阴阳之和而得雨。则可以亏悔而终吉矣。怀道
而不思致用。故失其义。犹所云不仕无义。激之使
及时行道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象曰。覆公餗。信如何
也。」
【四当鼎腹之上分。其实既满。而下应初六。则不胜
其重。足云折矣。形貌能无赧汗乎。始也不自知其
德薄。知小力小。妄据尊位。而谋大任重。今一旦不
胜其任。此其所自信者为如何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五为鼎耳。而有中德。故其色黄。以虚受实。故为金
铉。铉即指上九也。以铉贯耳。以耳举鼎。尽天下圣
贤而养之。岂非圣人大亨之正道乎。然六五自本
无实。特下应九二之刚中以之为实。即以此而养
天下。所谓为天下得人者耳。】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铉在上。刚柔接也。」
下经之二¶ 第 441b 页
【上为鼎铉。自六五观之。则如金之刚。自其刚而不
过之德言之。则如玉之润矣。金遇猛火则镕。玉非
火所能坏。以此举鼎。故大吉无不利也。】
「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主重器者莫若长子。长子未有不奋动以出者也。
故震则必亨。然其亨也。必有道以致之。方其初动
而来。虩虩乎。如蝇虎之周环顾虑。仍不失其和。而
笑言哑哑。夫惟存于巳者既严且和。以此守重器
而为祭主。纵遇震惊百里之大变。能不丧其匕鬯
矣。佛法释者。一念初动。即以四性四运而推简之。
名为虩虩。知其无性无生。名为笑言哑哑。烦恼业
境种种魔事横发。名为震惊百里。不失定慧方便。
名为不丧匕鬯也。】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
祭主也。」
【恐惧乃能致福。福不可以倖邀。所谓生于忧患也。
哑哑亦非放逸。仍不失其法则也。惟其养之有素
如此。故虽当惊远惧迩之变。人皆退避。而偏能出
此凝定之神以当之。可以守宗庙社稷而为祭主
也。为祭主。即是不丧匕鬯注脚。】
「象曰。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君子不忧不惧。岂俟雷荐震而后恐惧修省哉。恐
惧修省。正指平日不睹不闻慎独功夫。平日功夫
能使善长恶消。犹如荐雷能使阳舒阴散也。惟其
恐惧修省惯于平日。故虽遇荐雷。亦复不忧不惧
下经之二¶ 第 441c 页
矣。问曰。孔子迅雷风烈必变。复云何通。答曰。此是
与天地合德。变则同变。亦非忧惧。】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象曰。震来虩虩。恐致
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爻皆明恐惧修省之道。而德有优劣。位有当否。
故吉凶分焉。初九刚正。为震之主。主器莫若长子。
吉可知矣。】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象曰。震
来厉。乘刚也。」
【六二乘初九之刚。盖严惮切磋之畏友也。藉此深
自惕厉。以振刷我阴柔懦弱之习。举吾平日所谓
中正纯善多种宝贝尽丧不顾。直跻于乾健高明
之九陵。勿更留意求逐。然至于七日。复其故位。则
中正纯善之德仍在矣。】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三远于初。初之所以警发我者。苏苏而不切矣。三
当自以震行。勿因远于畏友。而缓其恐惧修省之
功。则无眚也。】
「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九四亦震主也。以阳居阴。复陷四阴之间。虽似荐
至。遂失其威而入泥。岂能如虩虩哑哑之有光哉。】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震六二者惟初九。故但云来厉。震六五者。则初九
与九四也。初震既往。四震复来。五得藉此以自惕
厉。令所行日进于高明。故曰危行。犹所云邦有道
危言危行也。以六居五。不过于柔。又得中道。故其
与天地合德。变则同变。亦非忧惧。】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象曰。震来虩虩。恐致
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爻皆明恐惧修省之道。而德有优劣。位有当否。
故吉凶分焉。初九刚正。为震之主。主器莫若长子。
吉可知矣。】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象曰。震
来厉。乘刚也。」
【六二乘初九之刚。盖严惮切磋之畏友也。藉此深
自惕厉。以振刷我阴柔懦弱之习。举吾平日所谓
中正纯善多种宝贝尽丧不顾。直跻于乾健高明
之九陵。勿更留意求逐。然至于七日。复其故位。则
中正纯善之德仍在矣。】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三远于初。初之所以警发我者。苏苏而不切矣。三
当自以震行。勿因远于畏友。而缓其恐惧修省之
功。则无眚也。】
「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九四亦震主也。以阳居阴。复陷四阴之间。虽似荐
至。遂失其威而入泥。岂能如虩虩哑哑之有光哉。】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震六二者惟初九。故但云来厉。震六五者。则初九
与九四也。初震既往。四震复来。五得藉此以自惕
厉。令所行日进于高明。故曰危行。犹所云邦有道
危言危行也。以六居五。不过于柔。又得中道。故其
下经之二¶ 第 442a 页
德甚多。而毫无所丧。但有恐惧修省之事耳。】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
婚媾有言。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
也。」
【初九之刚。固不足以及我。九四震亦遂泥。声巳索
索无馀威矣。而阴柔弱极。方且视矍矍而惶惑无
措。以此征往。则中心无主。神巳先乱。凶可知也。然
震既不及其身。止及其邻。即因震邻而恐惧修省。
亦可无咎。但祸未至而先防。乃明哲保身之道。倘
与婚媾商之。必反以为迂而有言矣。君子可弗自
勉乎。】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夫动与止。虽是相对待法。亦是相连属法。又是无
实性法。究竟是无二体法也。不动曰止。不止曰动。
此约相对待言也。因动有止。因止有动。此约相连
属言也。止其动则为静。止其静则为动。动其止则
为动。动其动则为止。此约无实性言也。止即是动。
故即寂恒感。动即是止。故即感恒寂。此约无二体
言也。知动止无二体者。始可与言止矣。夫人之一
身。五官备于面。而五脏司之。五脏居于腹。而一背
系之。然玄黄朱紫陈于前。则纷然情起。若陈于背。
则浑然罔知。故世人皆以背为止也。然背之止也。
纵令五官竞骛于情欲。而仍自寂然。逮情之动也。
纵复一背原无所分别。而毕竟随往。故以面从背。
则背止而面亦随止。以背从面。则面行而背亦随
行。究竟面之与背。元非二体。不可两判。今此卦上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
婚媾有言。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
也。」
【初九之刚。固不足以及我。九四震亦遂泥。声巳索
索无馀威矣。而阴柔弱极。方且视矍矍而惶惑无
措。以此征往。则中心无主。神巳先乱。凶可知也。然
震既不及其身。止及其邻。即因震邻而恐惧修省。
亦可无咎。但祸未至而先防。乃明哲保身之道。倘
与婚媾商之。必反以为迂而有言矣。君子可弗自
勉乎。】
「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夫动与止。虽是相对待法。亦是相连属法。又是无
实性法。究竟是无二体法也。不动曰止。不止曰动。
此约相对待言也。因动有止。因止有动。此约相连
属言也。止其动则为静。止其静则为动。动其止则
为动。动其动则为止。此约无实性言也。止即是动。
故即寂恒感。动即是止。故即感恒寂。此约无二体
言也。知动止无二体者。始可与言止矣。夫人之一
身。五官备于面。而五脏司之。五脏居于腹。而一背
系之。然玄黄朱紫陈于前。则纷然情起。若陈于背。
则浑然罔知。故世人皆以背为止也。然背之止也。
纵令五官竞骛于情欲。而仍自寂然。逮情之动也。
纵复一背原无所分别。而毕竟随往。故以面从背。
则背止而面亦随止。以背从面。则面行而背亦随
行。究竟面之与背。元非二体。不可两判。今此卦上
下经之二¶ 第 442b 页
下皆艮。止而又止。是艮其背者也。艮背何以能无
咎哉。是必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斯无咎耳。
身本非实。特以情欲锢之。妄见有身。今向静时观
察。其中坚者属地。润者属水。煖者属火。动者属风。
眼耳鼻舌异其用。四支头足异其名。三百六十骨
节。八万四千毫窍。毕竟以何为身。身既了不可得。
即使历涉万变。又岂有人相可得哉。故行其庭而
亦不见其人。此则止不碍行。即行恒止。故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
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
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止其行而为静。止其止而为动。动静以时。无非妙
止。故其道光明也。止非面墙之止。所非处所之所。
特以法法本不相知。法法本不相到。犹此卦之上
下敌应而不相与。是以觅身了不可得。虽行其庭。
而亦了无人相可见。合于光明之道而无过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两山并峙。各安其位者也。是故草木生之。禽兽居
之。宝藏兴焉。位位无非法界故也。君子于此非不
思也。知离此现前之位。别无一法可得。故思不出
其位。不出位而恒思。则非枯槁寂灭。思而不出其
位。则非驰逐纷纭。恒思则能尽其位之用。故一切
旋乾转坤事业。无不从此法界流。不出则能称其
位之量。故一切位天育物功能。无不还归此法界。】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居艮之下。其位为趾。止之于初。不令汩于所欲往。
斯固未失正而无咎矣。然必利于永贞。时止则止。
咎哉。是必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斯无咎耳。
身本非实。特以情欲锢之。妄见有身。今向静时观
察。其中坚者属地。润者属水。煖者属火。动者属风。
眼耳鼻舌异其用。四支头足异其名。三百六十骨
节。八万四千毫窍。毕竟以何为身。身既了不可得。
即使历涉万变。又岂有人相可得哉。故行其庭而
亦不见其人。此则止不碍行。即行恒止。故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
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
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止其行而为静。止其止而为动。动静以时。无非妙
止。故其道光明也。止非面墙之止。所非处所之所。
特以法法本不相知。法法本不相到。犹此卦之上
下敌应而不相与。是以觅身了不可得。虽行其庭。
而亦了无人相可见。合于光明之道而无过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两山并峙。各安其位者也。是故草木生之。禽兽居
之。宝藏兴焉。位位无非法界故也。君子于此非不
思也。知离此现前之位。别无一法可得。故思不出
其位。不出位而恒思。则非枯槁寂灭。思而不出其
位。则非驰逐纷纭。恒思则能尽其位之用。故一切
旋乾转坤事业。无不从此法界流。不出则能称其
位之量。故一切位天育物功能。无不还归此法界。】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居艮之下。其位为趾。止之于初。不令汩于所欲往。
斯固未失正而无咎矣。然必利于永贞。时止则止。
下经之二¶ 第 442c 页
时行则行。乃获敦艮之吉耳。】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
退听也。」
【趾也。腓也。股也。皆随心而为行止者也。然趾无力。
不能自专。又正行时趾元自止。今六二其位为腓。
而以阴居阴。当艮之时。力能专止而不随心动。故
曰不拯其随。此非动静不失其时之道。盖由未肯
谦退。而听命于天君。故令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三位在限。而以刚居刚。为艮之主。则腰臗硬直。不
可屈申者也。夫上下本自相联。犹如夤然。今分列
而不相系属。其危厉不亦薰心矣乎。】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四位在于胸腹。彖云艮其背。而此直云艮其身。身
止则背不待言矣。夫千愆万缪皆由身起。今阴柔
得正。能止诸躬。何咎之有。杨龟山曰。爻言身象言
躬者。伸为身。屈为躬。屈伸在我不在物。兼爻与象。
是屈伸兼用矣。】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五位在心。心之声由辅以宣。而以阴居阳。又复得
中。能于言未出口前豫定其衡。故言无妄发。发必
有序。而口过终可免矣。】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为艮之主。居卦之终。可谓止于至善。无所不用其
极者矣。性德本厚。而修德能称性复之。故曰以厚
终也。震为长男。故举乾之全体大用而虩于其初。
艮为少男。故举乾之全体大用而敦于其上。一始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
退听也。」
【趾也。腓也。股也。皆随心而为行止者也。然趾无力。
不能自专。又正行时趾元自止。今六二其位为腓。
而以阴居阴。当艮之时。力能专止而不随心动。故
曰不拯其随。此非动静不失其时之道。盖由未肯
谦退。而听命于天君。故令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三位在限。而以刚居刚。为艮之主。则腰臗硬直。不
可屈申者也。夫上下本自相联。犹如夤然。今分列
而不相系属。其危厉不亦薰心矣乎。】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四位在于胸腹。彖云艮其背。而此直云艮其身。身
止则背不待言矣。夫千愆万缪皆由身起。今阴柔
得正。能止诸躬。何咎之有。杨龟山曰。爻言身象言
躬者。伸为身。屈为躬。屈伸在我不在物。兼爻与象。
是屈伸兼用矣。】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五位在心。心之声由辅以宣。而以阴居阳。又复得
中。能于言未出口前豫定其衡。故言无妄发。发必
有序。而口过终可免矣。】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为艮之主。居卦之终。可谓止于至善。无所不用其
极者矣。性德本厚。而修德能称性复之。故曰以厚
终也。震为长男。故举乾之全体大用而虩于其初。
艮为少男。故举乾之全体大用而敦于其上。一始
下经之二¶ 第 443a 页
一终。知及仁守之功备。非动非静之体复矣。】
「(艮下巽上)
渐。女归吉。利贞。」
【夫敦艮既非面墙。则止而不失其行之时矣。行之
以巽。故名曰渐。君子将致身以有为。必如女之归
夫。始终以礼而非苟合。乃得吉耳。苟不利贞。则躁
进固足取辱。虽渐进亦岂能正人哉。佛法释者。理
则顿悟。乘悟并销。如震虩而艮敦。事非顿除。因次
第尽。如女归而渐进。又次第禅门名之为女。即事
禅而达实相名之为归。以圆解遍修事禅名之为
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
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进有顿渐。今明以渐而进。故如女归则吉也。得位
则往有功。倘进不得位。则不可往明矣。以正则可
正邦。倘进不以正。则不能正邦明矣。然此卦何以
为进得位。则由九五刚得中耳。何以为往有功。则
由止而巽故动不穷耳。止者动之源。设无止体。则
一动即穷。如沟浍因雨暂盈。可立待其涸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木在山上。以渐而长。观者不觉。君子居德亦复如
是。山有乔木。则山益高。俗有居贤德之君子。则俗
益善。】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象曰。小子之厉。义
无咎也。」
【洪觉山曰。渐何以象鸿也。鸿。水鸟。木落南翔。冰泮
北徂。出则有时。居则有序。苏眉山曰。鸿。阳鸟而水
「
渐。女归吉。利贞。」
【夫敦艮既非面墙。则止而不失其行之时矣。行之
以巽。故名曰渐。君子将致身以有为。必如女之归
夫。始终以礼而非苟合。乃得吉耳。苟不利贞。则躁
进固足取辱。虽渐进亦岂能正人哉。佛法释者。理
则顿悟。乘悟并销。如震虩而艮敦。事非顿除。因次
第尽。如女归而渐进。又次第禅门名之为女。即事
禅而达实相名之为归。以圆解遍修事禅名之为
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
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进有顿渐。今明以渐而进。故如女归则吉也。得位
则往有功。倘进不得位。则不可往明矣。以正则可
正邦。倘进不以正。则不能正邦明矣。然此卦何以
为进得位。则由九五刚得中耳。何以为往有功。则
由止而巽故动不穷耳。止者动之源。设无止体。则
一动即穷。如沟浍因雨暂盈。可立待其涸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木在山上。以渐而长。观者不觉。君子居德亦复如
是。山有乔木。则山益高。俗有居贤德之君子。则俗
益善。】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象曰。小子之厉。义
无咎也。」
【洪觉山曰。渐何以象鸿也。鸿。水鸟。木落南翔。冰泮
北徂。出则有时。居则有序。苏眉山曰。鸿。阳鸟而水
下经之二¶ 第 443b 页
居。在水则以得陆为安。在陆则以得水为乐者也。
初六阴爻。如鸿在水。上无应与。故为渐于水涯。于
人则为小子。正宜乾乾惕厉。且宜有言以求人之
切磋琢磨。如鸿在干。而哀鸣觅伴。乃无咎也。无应
本宜有咎。以当渐初。而能自厉。则其义可无咎矣。】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
也。」
【二亦在水。而应九五。则如渐于磐石。饮啄皆和乐
矣。养道以待时。岂无事而食哉。】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禦寇。象曰。
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
顺相保也。」
【九三阳爻。如鸿在陆。上无应与。则无水矣。鸿不乱
配。而六四亦无应与。与三相邻。设三征而从四。则
为离鸿群而可丑。设四俯而就三。则为失其道而
虽孕亦不敢育。凶可知巳。夫非配而私相为配。以
理言之则寇也。三若守正而禦之。则在我既无离
群之丑。在四亦无失道之凶。乃可顺相保耳。】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象曰。或得其桷。顺以
巽也。」
【四亦在水。而乘九三之刚。不足安身。如渐于木。非
鸿之所能栖。以鸿之趾连。不能握木故也。或得其
横而且大有如桶者。庶几可以无咎。意指上附九
五言之。盖以阴居阴则顺。为巽之主则巽。故可冀
其无咎耳。】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象曰。终莫
之胜吉。得所愿也。」
初六阴爻。如鸿在水。上无应与。故为渐于水涯。于
人则为小子。正宜乾乾惕厉。且宜有言以求人之
切磋琢磨。如鸿在干。而哀鸣觅伴。乃无咎也。无应
本宜有咎。以当渐初。而能自厉。则其义可无咎矣。】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
也。」
【二亦在水。而应九五。则如渐于磐石。饮啄皆和乐
矣。养道以待时。岂无事而食哉。】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禦寇。象曰。
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
顺相保也。」
【九三阳爻。如鸿在陆。上无应与。则无水矣。鸿不乱
配。而六四亦无应与。与三相邻。设三征而从四。则
为离鸿群而可丑。设四俯而就三。则为失其道而
虽孕亦不敢育。凶可知巳。夫非配而私相为配。以
理言之则寇也。三若守正而禦之。则在我既无离
群之丑。在四亦无失道之凶。乃可顺相保耳。】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象曰。或得其桷。顺以
巽也。」
【四亦在水。而乘九三之刚。不足安身。如渐于木。非
鸿之所能栖。以鸿之趾连。不能握木故也。或得其
横而且大有如桶者。庶几可以无咎。意指上附九
五言之。盖以阴居阴则顺。为巽之主则巽。故可冀
其无咎耳。】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象曰。终莫
之胜吉。得所愿也。」
下经之二¶ 第 443c 页
【五本在陆。而居尊位。则如高陵矣。下应六二之妇。
方饮食衎衎以自养。非九三之所能污。故三岁不
孕终莫之胜而吉也。圣王得明世之臣。满其梦卜
求贤本愿。不亦快乎。】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象曰。其羽可用为
仪吉。不可乱也。」
【上亦在陆者也。但九三为木落南翔之陆。入于人
中。故凶。上九为冰泮北归之陆。超于天外。故吉。所
谓鸿飞冥冥。弋者何慕。但可远望其羽。用为高人
达士之仪则耳。又凡鸿飞之时。成配者以次在后。
孤而无侣者独在于前。今上九超然物外。下无应
与。如世间义夫。志不可乱。故吉也。以羽为仪。则其
为用也大矣。故曰圣人百世之师。】
「
归妹。征凶。无攸利。」
【夫渐而进者。未有不归其所者也。以少女而归长
男。过以相与。亦既得其所归。然一归则当终身守
之。若更他往则凶。又设以少女用事擅权。则无所
利。佛法释者。修次第禅。盖摄世间事定而归佛法
正慧者也。倘直用此事定而设化仪。则必堕于爱
见之网而凶。若耽著此定。则纡偏权曲径而无所
利也。】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
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
攸利。柔乘刚也。」
【如人有正配而不育。则必取少女以育子。此亦天
地之大义。以例国君用名世为宰辅。不妨用小才
下经之二¶ 第 444a 页
小德为百官。观心用妙定合妙慧。不妨用次第诸
禅助神通。设使天地不交。则万物不兴。故归妹者。
乃人道之以终而成始者也。夫如是。则归妹何过。
独恨其以说而动。则名为继嗣。实在情欲。如国君
名为群寮。实在便嬖。观心名为助道。实在味禅。故
所归者名为妹也。女舍夫而他适。臣舍君而他往。
定舍慧而独行。则必得凶。以卦中阴爻之位皆不
当故。女恃爱而司晨。臣恃宠而窃柄。定久习而耽
著。则无攸利。以卦中六三之柔。乘九二初九之刚。
六五上六之柔。乘九四之刚故。】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方雷之动。必感于泽。而雷则易息。泽恒如故。此岂
可为夫妇恒久之道。亦岂君臣相遇之道。亦岂定
慧均平之道乎。君子之于事也。未暇问其所始。先
虑永其所终。苟以永终为虑。则知归妹之敝矣。昔
有贤达。年高无子。誓不取妾。其妻以为防巳之妒
也。宛转劝曰。君勿忌我。以致无后。贤达曰。吾岂不
知卿有贤德哉吾年老矣。设取幼妾。未必得子。吾
没之后。彼当如何。是以誓弗为耳。其妻犹未深信。
乃密访一少艾。厚价买之。置酒于房。诱其夫与之
同饮。抽身出房。反锁其门。贤达毅然从窗越出。喻
其妻曰。吾岂以衰颓之身污彼童女。令彼后半世
进退失措也。幸速还彼父母。勿追其价。于是妻及
亲友无不叹服。未几。妻忽受胎。连育三子。后皆显
达。噫。此所谓永终知敝。以德动天者乎。圣人于彖
传中。随顺恒情。则以天地大义许之。于大象中。劝
修阴德。则以永终知敝醒之。知此义者。亦可治国。
禅助神通。设使天地不交。则万物不兴。故归妹者。
乃人道之以终而成始者也。夫如是。则归妹何过。
独恨其以说而动。则名为继嗣。实在情欲。如国君
名为群寮。实在便嬖。观心名为助道。实在味禅。故
所归者名为妹也。女舍夫而他适。臣舍君而他往。
定舍慧而独行。则必得凶。以卦中阴爻之位皆不
当故。女恃爱而司晨。臣恃宠而窃柄。定久习而耽
著。则无攸利。以卦中六三之柔。乘九二初九之刚。
六五上六之柔。乘九四之刚故。】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方雷之动。必感于泽。而雷则易息。泽恒如故。此岂
可为夫妇恒久之道。亦岂君臣相遇之道。亦岂定
慧均平之道乎。君子之于事也。未暇问其所始。先
虑永其所终。苟以永终为虑。则知归妹之敝矣。昔
有贤达。年高无子。誓不取妾。其妻以为防巳之妒
也。宛转劝曰。君勿忌我。以致无后。贤达曰。吾岂不
知卿有贤德哉吾年老矣。设取幼妾。未必得子。吾
没之后。彼当如何。是以誓弗为耳。其妻犹未深信。
乃密访一少艾。厚价买之。置酒于房。诱其夫与之
同饮。抽身出房。反锁其门。贤达毅然从窗越出。喻
其妻曰。吾岂以衰颓之身污彼童女。令彼后半世
进退失措也。幸速还彼父母。勿追其价。于是妻及
亲友无不叹服。未几。妻忽受胎。连育三子。后皆显
达。噫。此所谓永终知敝。以德动天者乎。圣人于彖
传中。随顺恒情。则以天地大义许之。于大象中。劝
修阴德。则以永终知敝醒之。知此义者。亦可治国。
下经之二¶ 第 444b 页
亦可观心矣。】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
跛能履吉。相承也。」
【此卦以下兑为妹。以震为所归者也。兑三爻中。六
三为妹。而初九九二从嫁者为娣。震三爻中。九四
为所归主。而六五如帝乙之主婚。上六如宗庙之
受祭。今初九以刚正之德。上从六三之妹。归于九
四。而为其娣。六三如跛。待初能履。故得征吉。娣之
为德。贵在能恒。相承于三。则三吉而初亦吉矣。】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
也。」
【以刚中之德。亦从六三而为娣。六三如眇。待二能
视。夫不自有其明。而使人获其视。非幽人之贞其
孰能之。然亦止是娣德之常耳。】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为兑之主。恐其说之易动也。故诫之曰。须待六五
之命。勿令人轻我。而反重我之娣以归也。由位未
当。故诫之。】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
也。」
【三既须五命而后归我。则我之归妹不愆期乎。然
虽迟归。会须有时。如大舜不得父命。则待帝尧之
命而行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
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
贵行也。」
【五为帝乙。六三为妹。亦称女君。初九九二为娣。以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
跛能履吉。相承也。」
【此卦以下兑为妹。以震为所归者也。兑三爻中。六
三为妹。而初九九二从嫁者为娣。震三爻中。九四
为所归主。而六五如帝乙之主婚。上六如宗庙之
受祭。今初九以刚正之德。上从六三之妹。归于九
四。而为其娣。六三如跛。待初能履。故得征吉。娣之
为德。贵在能恒。相承于三。则三吉而初亦吉矣。】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
也。」
【以刚中之德。亦从六三而为娣。六三如眇。待二能
视。夫不自有其明。而使人获其视。非幽人之贞其
孰能之。然亦止是娣德之常耳。】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为兑之主。恐其说之易动也。故诫之曰。须待六五
之命。勿令人轻我。而反重我之娣以归也。由位未
当。故诫之。】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
也。」
【三既须五命而后归我。则我之归妹不愆期乎。然
虽迟归。会须有时。如大舜不得父命。则待帝尧之
命而行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
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
贵行也。」
【五为帝乙。六三为妹。亦称女君。初九九二为娣。以
下经之二¶ 第 444c 页
袂而论。则三不如初之与二。以女而论。则如月几
望而圆满矣。夫以帝女之贵。而能行嫁于下。不骄
不亢。岂非吉之道乎。】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象曰。上六无
实。承虚筐也。」
【震为兑所承之筐。兑为震所刲之羊。三承于六。筐
则无实。六刲于三。羊则无血。故无攸利。盖生不积
德。死后无灵。不能使子孙繁衍。至于不获巳而归
妹。此非女士之过。皆上六无实之过也。君子永终
知敝。早见及于此矣。】
周易禅解卷第六
弟子道合募刻
望而圆满矣。夫以帝女之贵。而能行嫁于下。不骄
不亢。岂非吉之道乎。】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象曰。上六无
实。承虚筐也。」
【震为兑所承之筐。兑为震所刲之羊。三承于六。筐
则无实。六刲于三。羊则无血。故无攸利。盖生不积
德。死后无灵。不能使子孙繁衍。至于不获巳而归
妹。此非女士之过。皆上六无实之过也。君子永终
知敝。早见及于此矣。】
周易禅解卷第六
弟子道合募刻
下经之二¶ 第 44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