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213-011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五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内篇五

  新旧律试验第七

  或问新律旧律其同异易知也孰真孰伪斯难知也荅
曰试验则易知耳试验之法有二其一累黍造尺依尺
造律吹之试验其二吹笙定琴用琴定瑟弹之试验(造尺
卷五 第 1b 页 WYG0213-0110b.png
见审度篇定琴见旋宫篇)所谓依尺造律者多采金门山竹择天生
合式者为律最佳

  金门山亦名律管山今属河南府永宁县地虽产竹
其大竹不堪用惟用小竹长节者耳节短而不圆两
端不匀者亦不堪也甜竹最佳而长节者尤为难得
选得天生律管内外周径自然合式可珍可贵然须
先有定式而后知其合否

  如无则择厚竹内外修治使合式亦可也

卷五 第 2a 页 WYG0213-0111a.png
  苦竹俗呼为观音竹此竹节长而厚内外皆可修治
假如黄钟外径五分内径三分五釐竹之厚者外径
五分强内径三分五釐弱则内外皆有馀斯可以修
治也若外径在五分已下而内径在三分五釐已上
则内外皆不足斯不可修治也馀律放此新采湿竹
待极乾乃造湿造则不佳

  治法外用方错内用圆错各依后项开列内外径而治之
竹匠木匠虽有巧者但器未利欲就利器则于骨牙
卷五 第 2b 页 WYG0213-0111b.png
匠旋匠辈选巧者易教也方错若马龈错之𩔖是也
斯可治外圆错彼或无之则令创造似箭杆而细小
稍头微大状如莲子莲子周围即钢错也旋转入内
取圆而已黄钟倍律错头圆径五分黄钟半律错头
圆径二分五釐如是错有三十六等先小后大渐次
更换造成以尺量之令内外径与分寸相合名为合
式也

卷五 第 3a 页 WYG0213-0111c.png








卷五 第 3b 页 WYG0213-0111d.png








卷五 第 4a 页 WYG0213-0112a.png
  十寸曰尺八寸曰咫殷以夏尺为咫因而益也周以殷咫为尺








卷五 第 4b 页 WYG0213-0112b.png







  因而损也殷尺太过周尺不及惟夏尺得其中是故律家宗之

卷五 第 5a 页 WYG0213-0112c.png
  黄钟长八寸一分(用纵黍尺依新法算)  四分○五毫  二分八釐六毫

  大吕长七寸六分四釐五毫  三分九釐三毫 二分七釐八毫

  太蔟长七寸二分一釐六毫  三分八釐二毫 二分七釐○

  夹钟长六寸八分一釐一毫  三分七釐一毫 二分六釐二毫

  姑洗长六寸四分二釐八毫  三分六釐○  二分五釐五毫

  仲吕长六寸○六釐八毫   三分五釐○  二分四釐七毫

  蕤宾长五寸七分二釐七毫  三分四釐○  二分四釐○

  林钟长五寸四分○六毫   三分三釐○  二分三釐三毫

卷五 第 5b 页 WYG0213-0112d.png
  夷则长五寸一分○二毫    三分二釐一毫 二分二釐七毫

  南吕长四寸八分一釐六毫   三分一釐二毫 二分二釐○

  无射长四寸五分四釐五毫   三分○三毫  二分一釐四毫

  应钟长四寸二分九釐○    二分九釐四毫 二分○八毫

  黄钟长四寸○五釐      二分八釐六毫 二分○二毫

  大吕长三寸八分二釐二毫   二分七釐八毫 一分九釐九毫

  太蔟长三寸六分○八毫    二分七釐○  一分九釐一毫

  夹钟长三寸四分○五毫    二分六釐二毫 一分八釐五毫

卷五 第 6a 页 WYG0213-0113a.png
  黄钟长九寸(用纵黍尺依新法算)    四分○四毫  二分七釐六毫

  大吕长八寸四分四釐    三分八釐三毫 二八七釐○

  太蔟长八寸○一釐四毫   三分七釐三毫 二分六釐二毫

  夹钟长七寸五分一釐○   三分六釐三毫 二分五釐五毫

  姑洗长七寸一分二釐五毫  三分五釐四毫 二分四釐八毫

  仲吕长六寸六分六釐一毫  三分四釐四毫 二分四釐二毫

  蕤宾长六寸三分二釐四毫  三分三釐五毫 二分三釐六毫

  林钟长六寸○○四毫    三分二釐七毫 二分三釐○

卷五 第 6b 页 WYG0213-0113b.png
  夷则长五寸六分○二毫   三分一釐八毫 二分二釐四毫

  南吕长五寸三分一釐四毫  三分一釐○  二分一釐七毫

  无射长五寸○四釐一毫   三分○二毫  二分一釐二毫

  应钟长四寸六分八釐一毫  二分八釐四毫 二分○六毫

  黄钟长四寸四分四釐四毫  二分七釐六毫 二分○二毫

  大吕长四寸二分二釐○   二分七釐○  一分八釐六毫

  太蔟长四寸○○六毫    二分六釐二毫 一分八釐一毫

  夹钟长三寸七分○四毫   二分五釐五毫 一分七釐六毫

卷五 第 7a 页 WYG0213-0113c.png
  黄钟长九寸(用斜黍尺依新法算)   四分五釐   三分一釐八毫

  大吕长八寸四分九釐四毫 四分三釐七毫 三分○九毫

  太蔟长八寸○一釐八毫  四分二釐四毫 三分○○

  夹钟长七五分六釐八毫  四分一釐二毫 二分九釐一毫

  姑洗长七寸一分四釐三毫 四分○○   二分八釐三毫

  仲吕长六寸七分四釐二毫 三分八釐九毫 二分七釐五毫

  蕤宾长六寸三分六釐三毫 三分七釐八毫 二分六釐七毫

  林钟长六寸○○六毫   三分六釐七毫 二分五釐九毫

卷五 第 7b 页 WYG0213-0113d.png
  夷则长五寸六分六釐九毫  三分五釐七毫 二分五釐二毫

  南吕长五寸三分五釐一毫  三分四釐六毫 二分四釐五毫

  无射长五寸○五釐一毫   三分三釐七毫 二分三釐八毫

  应钟长四寸七分六釐七毫  三分二釐七毫 二分三釐一毫

  黄钟长四寸五分      三分一釐八毫 二分二釐五毫

  大吕长四寸二分四釐七毫   三分○九毫 二分一釐八毫

  太蔟长四寸○○九毫     三分○○  二分一釐二毫

  夹钟长三寸七分八釐四毫   二分九釐一毫 二分○六毫

卷五 第 8a 页 WYG0213-0114a.png
  黄钟长一尺(用夏尺造依新法算)    五分     三分五釐三毫

  大吕长九寸四分三釐八毫  四分八釐五毫 三分四釐三毫

  太蔟长八寸九分○八毫   四分七釐一毫 三分三釐三毫

  夹钟长八寸四分○八毫   四分五釐八毫 三分二釐四毫

  姑洗长七寸九分三釐七毫  四分四釐五毫 三分一釐四毫

  仲吕长七寸四分九釐一毫  四分三釐二毫 三分○六毫

  蕤宾长七寸○七釐一毫   四分二釐○  三分九釐七毫

  林钟长六寸六分七釐四毫  四分○八毫  二分八釐八毫

卷五 第 8b 页 WYG0213-0114b.png
  夷则长六寸二分九釐四毫   三分九釐六毫 二分八釐○

  南吕长五寸九分四釐六毫   三分八釐五毫 二分七釐二毫

  无射长五寸六分一釐二毫   三分七釐四毫 二分六釐四毫

  应钟长五寸二分九釐七毫   三分六釐三毫 二分五釐七毫

  黄钟长五寸         三分五釐三毫 二分五釐

  大吕长四寸七分一釐九毫   三分四釐三毫 二分四釐二毫

  太蔟长四寸四分五釐四毫   三分三釐三毫 二分三釐五毫

  夹钟长四寸二分○四毫    三分二釐四毫 二分二釐九毫

卷五 第 9a 页 WYG0213-0114c.png
  黄钟长八寸(用商尺造依新法算)    四分      二分八釐二毫

  大吕长七寸五分五釐○   三分八釐八毫  二分七釐四毫

  太蔟长七寸一分二釐七毫  三分七釐七毫  二分六釐六毫

  夹钟长六寸七分二釐七毫  三分六釐六毫  二分五釐九毫

  姑洗长六寸三分四釐九毫  三分五釐六毫  二分五釐一毫

  仲吕长五寸九分九釐三毫  三分四釐六毫  二分四釐四毫

  蕤宾长五寸六分五釐六毫  三分三釐六毫  二分三釐七毫

  林钟长五寸三分三釐九毫  三分二釐六毫  二分三釐一毫

卷五 第 9b 页 WYG0213-0114d.png
  夷则长五寸○三釐九毫  三分一釐七毫  二分二釐四毫

  南吕长四寸七分五釐六毫 三分○八毫   二分一釐八毫

  无射长四寸四分八釐九毫 二分九釐九毫  二分一釐一毫

  应钟长四寸二分三釐七毫 二分九釐一毫  二分一釐一毫

  黄钟长四寸       二分八釐二毫  二分

  大吕长三寸七分七釐五毫 二分七釐四毫  一分九釐四毫

  太蔟长三寸五分六釐三毫 二分六釐六毫  一分八釐八毫

  夹钟长三寸三分六釐三毫 二分五釐九毫  一分八釐三毫

卷五 第 10a 页 WYG0213-0115a.png
  黄钟长一尺二寸五分(用周尺造依新法算)  六分二釐五毫 四分四釐一毫

  大吕长一尺一寸七分九釐八毫  六分○七毫  四分二釐九毫

  太蔟长一尺一寸一分三釐六毫  五分八釐九毫 四分一釐七毫

  夹钟长一尺○五分一釐一毫   五分七釐三毫  四分○五毫

  姑洗长九寸九分二釐一毫   五分五釐六毫  三分九釐三毫

  仲吕长九寸三分六釐四毫   五分四釐○   三分八釐二毫

  蕤宾长八寸八分三釐八毫   五分二釐五毫  三分七釐一毫

  林钟长八寸三分四釐二毫   五分一釐○   三分六釐二毫

卷五 第 10b 页 WYG0213-0115b.png
  夷则长七寸八分七釐四毫  四分九釐六毫  三分五釐○

  南吕长七寸四分三釐二毫  四分八釐一毫  三分四釐○

  无射长七寸○一釐五毫   四分六釐八毫  三分三釐一毫

  应钟长六寸六分二釐一毫  四分五釐四毫  三分二釐一毫

  黄钟长六寸二分五釐    四分四釐一毫  三分一釐二毫

  大吕长五寸八分九釐九毫  四分二釐九毫  三分○三毫

  太蔟长五寸五分六釐八毫  四分一釐七毫  二分九釐四毫

  夹钟长五寸二分五釐五毫  四分○五毫   二分八釐六毫

卷五 第 11a 页 WYG0213-0115c.png

  依斜黍尺造十二律并四清声






卷五 第 11b 页 WYG0213-0115d.png








卷五 第 12a 页 WYG0213-0116a.png








卷五 第 12b 页 WYG0213-0116b.png









卷五 第 13a 页 WYG0213-0116c.png
  依夏尺造十二律并四清声







卷五 第 13b 页 WYG0213-0116d.png









卷五 第 14a 页 WYG0213-0117a.png
  依商尺造十二律并四清声







卷五 第 14b 页 WYG0213-0117b.png









卷五 第 15a 页 WYG0213-0117c.png
  依周尺造十二律并四清声







卷五 第 15b 页 WYG0213-0117d.png









卷五 第 16a 页 WYG0213-0118a.png
  黄钟长九寸(或依后汉志京房所算每寸皆)  此系旧法三分损益

  林钟长六寸(十分旧法每管内径三分或径三分四釐六毫)

  太蔟长八寸

  南吕长五寸三分小分三强(系胡瑗法小分三者谓三)

  姑洗长七寸一分小分一微强

  应钟长四寸七分小分四微强

  蕤宾长六寸三分小分二微强

  大吕长八寸四分小分三弱

卷五 第 16b 页 WYG0213-0118b.png
  夷则长五寸六分小分二弱

  夹钟长七寸四分小分九微强

  无射长四寸九分小分九强

  仲吕长六寸六分小分六弱(釐也下文放此已上见后)

  黄钟长九寸(汉志即京氏所算也或依性理)   此系旧法九分为寸

  林钟长六寸(蔡元定所算每寸皆九分)

  太蔟长八寸

  南吕长五寸三分

卷五 第 17a 页 WYG0213-0118c.png
  姑洗长七寸一分

  应钟长四寸六分六釐

  蕤宾长六寸二分八釐

  大吕长八寸三分七釐六毫

  夷则长五寸五分五釐一毫

  夹钟长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丝

  无射长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丝

  仲吕长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

卷五 第 17b 页 WYG0213-0118d.png
  汉刘歆晋荀勖所造律管皆用货泉尺宋蔡元定著
律吕新书大率宗此尺则其黄钟与歆勖之黄钟大
同小异歆勖之黄钟空径三分元定则径三分四釐
六毫依此尺法造律吹之黄钟声中夹钟宋志谓王
朴之黄钟亦然盖四家比古律高三律



卷五 第 18a 页 WYG0213-0119a.png








卷五 第 18b 页 WYG0213-0119b.png




  宋李照范镇魏汉津所定律大率依宋太府尺黄钟长九寸空
径三分积六百三十六分声比古黄钟低二律即无射倍律国
初冷谦所定律用今工部营造尺黄钟长九寸空径三分四釐
六毫积八百四十六分比古黄钟低三律即南吕倍律微高
卷五 第 19a 页 WYG0213-0119c.png








卷五 第 19b 页 WYG0213-0119d.png








卷五 第 20a 页 WYG0213-0120a.png
  每律上端各有豁口长广一分七釐六毫倍律正律半
律皆同勿令过与不及不及则浊过则清矣通长正数
连豁口算者是也除豁口不算非也倍律正律半律但
系律名同者新律皆相协旧律则不协如是试验真伪
可辨矣吹时不可性急急乃焦声非自然声也古云细
若气微若声吹之可养性有益于人也

  谨按程颐尝曰黄钟之声亦不难定世自有知音者
张载尝曰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此
卷五 第 20b 页 WYG0213-0120b.png
语诚然也盖知音者随处有之点笙之人其非知音
而何彼但不知律之名耳宜选精于点笙之人先择
声与黄钟相似之簧令彼增减其蜡务与黄钟律声
全协复择声与林钟相似之簧亦令增减其蜡务与
林钟律声全协然后两簧一口噙而吹之则知黄钟
与林钟全协者为是不协者为非也太蔟已下诸律
仿此开列如左

  黄钟生林钟此二律相协 林钟生太蔟此二律相协

卷五 第 21a 页 WYG0213-0120c.png
  太蔟生南吕此二律相协 南吕生姑洗此二律相协

  姑洗生应钟此二律相协 应钟生蕤宾此二律相协(已上用笙一攒)

  蕤宾生大吕此二律相协 大吕生夷则此二律相协

  夷则生夹钟此二律相协  夹钟生无射此二律相协

  无射生仲吕此二律相协  仲吕生黄钟此二律相协(已上用笙一攒)

  吹律人勿用老弱者气与少壮不同必不相协然非律
不协也宜选一样二律令二人互换齐吹察其气同
乃与笙齐吹相协照前法增减各簧之蜡一一点成
卷五 第 21b 页 WYG0213-0120d.png
将律吕名写于本簧之管先取二攒依新法所算之
律点毕别取二攒却依旧法所算之律亦照前法点
成试验则新律与旧律孰是孰非皆可知矣笙匠知
音者尺吹律听之即知协否不用笙亦可也

  候气辨疑第八

  序曰不经之谈儒者不信盖常理也不经之谈儒
者信之岂非一大怪异事乎候气之说有二作乐
致物此其正说非不经之谈也埋管飞灰此其谬
卷五 第 22a 页 WYG0213-0121a.png
说乃不经之谈也然自两汉扬雄蔡邕已有是说
迄于宋元朱熹许衡中历多儒未尝辨论以破其
谬是故学者惑之久矣恭惟世庙中兴礼乐咸新
文化远被于是始有一二儒臣稍稍辨论以破其
谬若王廷相刘濂季本何瑭之徒是已此系本朝
盛事理合拾遗补阙著成篇章以备国史采用或
少裨于万一云耳

  王廷相曰律吕何为者正乐之法器也人有性情
卷五 第 22b 页 WYG0213-0121b.png
则有诗有诗则歌咏生焉有歌则被之音以为乐
有乐必调之以律吕而后定是律也者本之人声
而为正乐之具也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声此之谓也然则何以为用曰古之神圣本人
声清浊之形故吹律以定其乐声之中恐后世或
失其传故累黍以存其画一之法令为律者吹之
求以正钟磬之音尔钟磬既正则琴瑟笙竽依𩔖
而定由是合而奏之黄钟之宫作而林钟之徵应
卷五 第 23a 页 WYG0213-0121c.png
大吕之宫作而夷则之徵应天然妙合不假人为
所谓同声相应是也今之作乐也当何如曰因尺
造律以累黍为法求中声以为乐元比之诗而吹
之使浊不至弇郁而不畅则黄钟之元声定矣元
声定则诸律正诸律正则八音克谐如运之掌夫
乐者中和之道也音者以渐而清之道也极清不
足以成调极浊不足以为元律吕之始终要诸此
而已矣王朴之乐钟磬遥长掩遏群音固太高矣
卷五 第 23b 页 WYG0213-0121d.png
而李照改定辄下四律遂使律度疏长八音郁抑
是岂知中和之道哉(见王氏家藏集)

  又曰律以候气之说然乎曰非也邹衍京房谬幽
之说尔天地之气有升有降天气降地气升则达
而为阳天气升地气降则闭而为阴寒暑者其气
也日进退者其机也气无微不入者也达即不可
禦矣岂拘拘于九寸之间耶岂胶固留滞于方寸
之差而月馀始达以应耶若曰夏至以前阳气律
卷五 第 24a 页 WYG0213-0122a.png
应冬至以前阴气律应是一岁之中阴阳皆上升
而不下降矣若曰阳气升自中吕而止阴气即乘
之不知阳气升至半涂当何所归往使日渐上升
不几于动阴律之灰乎若曰小雪方动应钟之灰
是一岁之周地气犹未出土万物安所藉之以发
育乎天下古今安有是理故曰谬幽之说也(同上)

  刘濂曰六经缺乐经古今有是论矣愚谓乐经不
缺三百篇者乐经也世儒未之深考耳夫诗者声
卷五 第 24b 页 WYG0213-0122b.png
音之道也昔夫子删诗取风雅颂一一弦歌之得
诗得声者三百篇馀皆放逸可见诗在圣门辞与
音并存矣仲尼殁而微言绝谈经者知有辞不复
知有音如以辞焉凡书皆可何必诗也灭学之后
此道益加沦谬文义且不能晓解况不可传之声
音乎无怪乎以诗为诗不以诗为乐也故曰三百
篇者乐经也或疑之曰乐之用广矣大矣乃以三
百篇当之何局而不弘也愚曰乐之道与他书不
卷五 第 25a 页 WYG0213-0122c.png
同有以文义存者器数存者声调谱奏存者文义
存者诗章是也器数存者六律八音是也声调谱
奏存者工师以神意相授受是也古圣人以明物
之智制为黄钟之宫自十二律出而律吕之能事
毕矣自钟磬琴瑟笙箫埙篪出而声音之能事毕
矣则器数者即经也周太师制歌声自关雎鹿鸣
文王清庙以往皆有定调国风小雅多商音大雅
多宫音三颂尽为宫音则周庭之乐惟黄钟太蔟
卷五 第 25b 页 WYG0213-0122d.png
二调也至春秋而鲁庭师摰犹能传其音汉兴制
氏以声音之学肄业晋杜夔尚能传文王鹿鸣伐
檀驺虞四诗馀响此以音调相授受也南陔白华
华黍崇丘由庚由仪六篇其辞已不可考而笙竽
独能存其音节此以谱奏相授受也则神意者即
经也二者其始皆出于圣人既寄之器数即求之
器数寄之神意即求之神意遗此而使圣人更复
著经将何著经惟所谓诗者以辞义寓乎声音以
卷五 第 26a 页 WYG0213-0123a.png
声音附之辞义读之则为言歌之则为曲被之金
石弦管则为乐三百篇非乐经而何哉至于律吕
之法古圣人本人声清浊之形故吹律以定其乐
声之中使钟磬弦管诸音与人歌协和而不夺伦
者律吕之能也以累黍容黍为黄钟三分其一以
损益之十二变复归黄钟本数其法亦甚简矣三
代袭用皆其遗法汉魏以后儒者智不稽圣性寡
神解视律吕为神异之物凿以元尺之淫说附以
卷五 第 26b 页 WYG0213-0123b.png
候气之诐术其论愈夥其法愈密去古乐万里矣
故愚论律吕于黄钟诸篇各著数语馀几万言不过辨
历代诸儒穿凿附会之谬于律吕本意不敢有加
也夫自周至今上下数千年中閒阅历圣哲凡不
知有几未闻拟三百篇为宫商二调者乃今辄拟
之其于古今诸儒之论不无少涉于刺辨揆之圣
门之教先王之律则固不敢叛也呜呼黄帝远矣
夔伦邈矣求之载籍载籍不灵求之世说世说淆
卷五 第 27a 页 WYG0213-0123c.png
乱反而求之心焉有馀师矣此吾之所以作元义
(见乐经元义)

  又曰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
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此万世诗乐之宗也夫人
性本静也喜怒哀乐之心感而呻吟讴叹之事兴
凡诗篇歌曲莫不陈其情而敷其事故曰诗言志
也歌生于言永生于歌引长其音而使之悠飏回
翔累然而成节奏故曰歌永言也乐声效歌非人
卷五 第 27b 页 WYG0213-0123d.png
歌效乐当歌之诗必和之以钟磬琴瑟之声故曰
声依永也乐声以清浊顺序不相凌犯为美必定
之以律管而后协焉故曰律和声也律吕既定由
是度之金石弦管诸音且如作黄钟调则众音以
次皆从黄钟作太蔟调则众音以次皆从太蔟人
声乐声莫不安顺和好故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也此堂上之乐即古先王所谓雅奏登歌平调者
也夫始于诗言志终于八音克谐古乐之全大略
卷五 第 28a 页 WYG0213-0124a.png
可见矣独所谓律和声者嚣然未定也盖律吕者
正乐之法器也古圣人本人声清浊之形吹律以
定其乐声之中然吹律之法又不可以径致而袭
取必有所由起而后可以施吾之智而运吾之巧
于是仰观俯察于秬黍而有得焉谓一黍可以为
(盖指纵黍之长)九分可以为寸(九分均作十分)计九十分可以
为尺(九寸均作十寸)容一千二百黍可以为中空之广使
天下后世累黍为尺以较律之长容黍为量以较
卷五 第 28b 页 WYG0213-0124b.png
律之广此一物也而尺量生焉所以为圣人之神
智也或谓年有凶丰地有肥瘠种有长短圆妥大
小不同如何曰虽有不同要之不甚相远也神明
存乎人耳圣人何不用菽麦粟稻也(同上)

  又曰六律为阳老阳之数九而阳始于子故黄钟
象阳以次而短至无射而极六吕为阴老阴之数
六而阴始于未故林钟象阴以次而短至仲吕而
极此十二律取象取义于十二月之微旨也再无
卷五 第 29a 页 WYG0213-0124c.png
遗说矣后世既不识月律肇造之原又不察圣王
造律简易之心遂以十二律为神物真可以通天
地而合神明者及考其法皆极为不通然后知其
非圣人之制也一岁之气有升有降天气上升地
气下降闭塞而为阴秋冬之事也升者上降者下
埋管于地将谁候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畅达而
为阳春夏之事也氤氲两间发育万物地下无气
不可候矣气无微而不入者也十二管飞则皆飞
卷五 第 29b 页 WYG0213-0124d.png
不飞则皆不飞若曰冬至动黄钟夏至动蕤宾其
馀皆以辰位应用不爽是气为有知择管而入管
为有知择气而施天下古今有是理乎其说始于
张苍定律推五胜之法京房刘歆又傅会以五行
幽谬之术已叛于先王之教矣至后齐信都芳仰
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
往验管而飞灰已应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
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自住愚
卷五 第 30a 页 WYG0213-0125a.png
谓气在地中无形可见故用律管候之若仰观云
色即知气至又何必用律验灰也且以轮扇代律
管候之扇可用则律为不可凭矣此邪佞之人敢
为妖诞之事以惑主诬民可以诛矣(同上)

  季本曰候气法本后汉志而律吕家以此著为定
法至朱熹钟律解乃取隋志埋管上与地平之说
而与内庳外高者不同何邪盖阳之升始于子午
虽阴生而阳之升于上者未巳至亥而后穷上反
卷五 第 30b 页 WYG0213-0125b.png
下又地有四游气亦随方而至但得律之围径长
短不差则自然与天地之气相应故虽斜埋直置
皆能受之二说盖两通矣若夫黄钟九寸冬至气
应大寒以下其律渐短其气渐升者则以阳气潜
藏从微至著其初细弱其𫝑未扬其后愤盈其𫝑
渐达盖气力强弱自然不同非谓阳气之升果以
分毫而进也沈括发明隋志乃曰冬至阳气距地
面九寸而止故黄钟应之正月距八寸而止故太
卷五 第 31a 页 WYG0213-0125c.png
蔟应之则有不通者矣夫阳之上升本无停息距
地九寸八寸而止则九寸八寸之上独无阳乎况
地有高卑气无先后将地之卑者气先止而高者
乃后至耶就如其说则凡候气者苟律之长短适
合则不必度其围径定其中声而气无不应矣安
在其声音之道与天地通哉然小动大动应各有
由则天地之气必待人主致中和而后正是候气
定律之说或者亦难乎其尽恃尔(见彭山全集)

卷五 第 31b 页 WYG0213-0125d.png
  又曰天地之气阳生于子以渐而进其𫝑愤盈至
于已而极阴生于午以渐而退其𫝑衰飒至于亥
而穷此自然之运也自蕤宾以下气宜降矣而槩
以升言则天地之气将有进而无退乎意者阳气
常升以弱为降阴气常降以强为升阳中之阴即
阴中之阳而降亦可以言升欤但谓气以渐而自
子升至于亥律以渐而自黄钟短至于应钟而其
所升所短之数多寡异数各不均齐至于应钟与
卷五 第 32a 页 WYG0213-0126a.png
黄钟之律相隔四寸二分三釐其交接之际又太
悬绝矣岂有天地循环无端之气而可以往而不
返言哉蔡元定知其说之不通也则曰阳之升始
于子至亥而后穷上反下阴之升始于午至已而
后穷上反下律于阴则不书故终不复始亦近于
遁辞矣然则律岂难知哉得聪听者而审音亦甚
易简何则天下之大岂无其人而瞽之善听又质
之近者也使其学习之专则天聪明自有不可得
卷五 第 32b 页 WYG0213-0126b.png
而蔽者考其声而声和自将候于气而气应矣圣
人特以声之和者无所取衷故假候气以为则耳
(同上)

  何瑭曰古乐之不传也久矣然其始终本末则略
见于虞书之数言而律吕声音则犹存于俗乐之
制作顾观者不加察耳夔作典乐舜命之曰诗言
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乐之始终本末略见于此自明良之歌以
卷五 第 33a 页 WYG0213-0126c.png
至三百篇之作今尚可考莫非各陈其情是之谓
诗言志俗乐之词曲各陈其情乃其遗法也诗既
成矣其吟咏之间必悠扬宛转有清浊高下之节
然后可听是之谓歌永言今俗乐之唱词曲乃其
遗法也当歌之时欲和之以乐器之声其乐声之
清浊高下必与歌声之清浊高下相应是之谓声
依永俗乐唱词曲之时或吹竹弹丝与之相应乃
其遗法也至此则乐已小成矣若并奏众音清浊
卷五 第 33b 页 WYG0213-0126d.png
高下难得齐一故须用律以齐之如作黄钟宫调
则众音之声皆用黄钟为节作太蔟商调则众音
之声皆用太蔟为节然后清浊高下自齐一而不
乱是之谓律和声俗乐以工尺上一四合为板眼
如作工字则众音皆以工为节作尺字则众音皆
以尺为节然后不乱乃其遗法也八音克谐无相
夺伦至此则乐乃大成矣神人以和则其用也夫
作乐之法始于诗言志终于律和声始乃言其本
卷五 第 34a 页 WYG0213-0127a.png
终则言其末也古乐之始终本末亦略可见矣自
蔡沈书传误以声依永之声为歌声致先王作乐
之妙晦而不明殊可叹也夫乐器之声与歌声相
依乃事体文理之自然也若谓歌声与歌声相依
则非惟事体不通且亦不成文理矣况歌声随口
而出又安用以律而和之乎律之所和止于歌声
八音又何自而克谐乎蔡传之误也明矣或问古
乐俗乐不可并论尚矣今所论古乐动引俗乐为
卷五 第 34b 页 WYG0213-0127b.png
證何也曰古之度量权衡皆出于黄钟之律今之
度量权衡非古也然以量长短以较多寡以称轻
重与古之度量权衡无异盖物有定形初不以度
量权衡出于黄钟与否而变也今之俗乐虽不出
于黄钟之律亦岂至大异于古哉盖清浊高下乐
有定音是亦不可变也然则乐之本末始终断可
知矣论乐者不知乐之本末始终乃谓不得黄钟
则不可复古乐以成至治岂不误哉(见乐律管见)

卷五 第 35a 页 WYG0213-0127c.png
  又曰十二律候气之法相传已误况律吕本为正
五音而设候气盖其用之一端耳或问古有十二
律管候气之法其理如何曰此相传之误也候气
止用黄钟之管候子月冬至之气馀月则否何以
知之盖古法占候恒在岁始冬至盖阳气之始也
气在地中且无形可见故以黄钟之管候之冬至
之日气至灰飞则气节相应是谓和平若气至灰
飞在冬至之前或在其后则为太过不及于是乎
卷五 第 35b 页 WYG0213-0127d.png
有占与冬至登台望云物以占吉凶盖同一意也
若谓馀月皆候则丑月阳气未出地中候之犹可
也寅月以后阳已出地又何候乎况午月以后阳
气皆自上降下又安有飞灰之理然则谓十二月
皆以律管候气者非也其为相传之误也无疑矣
(同上)

  李文察曰候天地之气则可以验十二律之妙候
吾心之气则可以定黄钟一律之长短候吾心之
卷五 第 36a 页 WYG0213-0128a.png
气以定黄钟有本乎曰本于记记曰凡音之起由
人心生是也记有本乎曰本于书书曰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也即书之言观之永其声
气之元乎盖永乃人心之中声也诚亦有据人自
不察之耳盖志微焦杀固不能永而粗厉猛愤亦
不能永必心平气和不疾不徐不刚不柔然后始
有永声永声乃人心纯阳之气发而为纯阳之声
然是永声亦未易得必养之深鍊之熟识之精然
卷五 第 36b 页 WYG0213-0128b.png
后有之养不深则无永之气鍊不熟则无永之力
识不精则无永之辨三者备始可以言永矣故曰
声为律非永以为黄钟之谓乎歌到有永处则天
地之气已在我矣故曰直已而陈德焉动已而天
地应焉星辰理焉四时和焉万物育焉或曰舜之
命夔言乐之槩而声之元作乐之本未必在是曰
制礼作乐道统之传其本皆出于尧舜之世其言
也辞简而理尽不容添一字如添一字以制礼则
卷五 第 37a 页 WYG0213-0128c.png
其所制者必非五典之礼添一字以为道则其所
为者必非执中之道添一字以言乐则其所作者
必非德音之乐是故三本皆备于尧舜之世于礼
于道人固本而述之独于乐以为槩而疑其本之
不在是何尧舜之世人独详于礼于道而略于乐
也耶(见律书补注)

  又曰作乐必以律吕者盖本于书律和声之一言
也彼言律此兼吕吕乃阴律阴亦律焉律吕乐之
卷五 第 37b 页 WYG0213-0128d.png
筌蹄得鱼者忘筌得兽者忘蹄得乐者亦可以忘
律吕非律吕无以正乐之声滞律吕无以得乐之
意得意在律吕前制律在得意后故自古一圣人
作必有一代之乐律吕未必亲传传其理耳异代
制乐万代同理非得其意能之乎故曰识礼乐之
情者能作兴乐君子未考律吕先得律意意得则
律吕亦得(同上)

  右律吕本末并候气辨疑

卷五 第 38a 页 WYG0213-0129a.png
  新撰本末辨疑论曰古圣人制律历度量权衡者所
以齐远近立民信也是故物有脩短则齐之以度容
有多寡则齐之以量体有轻重则齐之以权衡声有
高下则齐之以律事有先后则齐之以历齐脩短者
不失毫釐齐多寡者不失圭撮齐轻重者不失铢累
齐高下者不失中和齐先后者不失时令民信既立
争端不起自古有国家者靡不由之故舜典曰协时
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此其本也故黄帝造律与伏羲
卷五 第 38b 页 WYG0213-0129b.png
画卦同功闻成纪卦台山其上有伏羲庙相传雪后
卦文自现民俗神之香火不绝有好事者每岁雪后
察之卒无效验香火遂绝噫八卦之功岂以现与否
而为轻重哉彼惑于旧说而信之者固非其泥于新
闻而疑之者亦未必是殆与候气之说𩔖矣夫候气
之说六经不载月令虽有律中某某之文盖以按月
奏乐言耳宋儒张载曰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
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与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
卷五 第 39a 页 WYG0213-0129c.png
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言律中太蔟律中林钟
于此盛则彼必衰方春木当盛郤金气不衰便是不
和不与天地之气相应疑古所谓候气不过如此云
耳盖谓人吹此律以调天地之气非谓律自能吹灰
也邹衍吹律生黍京房吹律知姓亦无吹灰之说或
谓始于蔡邕然邕月令章句但云律率也率声之管也上
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而不可以文载口传
也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放升
卷五 第 39b 页 WYG0213-0129d.png
降之气钟难分别乃截竹为管谓之律律者清浊之
率法也声之清浊以律长短为制亦为按月奏乐言
也前汉志言律甚详但云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
奏用焉而已初无吹灰之说吹灰之说其始于后汉
乎光武以谶兴命解经从谶汉儒遵时制不得不然
也隋唐已后疏家递相祖述而遂为定论矣按后汉
晋隋志所载候气之法各有异同既云以木为案加
律其上又云埋之上与地平又云置于案上而以土
卷五 第 40a 页 WYG0213-0130a.png
埋之上平于地此置律有浅深高下其说不一也既
云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气至者灰去又云以竹莩灰
实律中以罗縠覆律口气至吹灰动縠而有小动大
动不动三说又云灰飞冲素散出于外而气应有早
晚灰飞有多少其说又不一也总似道听途说而未
尝试验耳盖候气之法不见于经而见于纬信都芳
轮扇事尤为虚诞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儒家
以格物穷理为要务乃被无稽之辞欺惑千载而未
卷五 第 40b 页 WYG0213-0130b.png
能觉则格物致知之学安在哉蔡元定曰今欲求声
气之中而莫适为准则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
管或极其短或极其长更迭以吹则中声可得浅深
以列则中气可验苟声和气应则黄钟之为黄钟者
信矣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其亦求之于
声气之元而毋必之于秬黍则得之矣臣愚窃以为
大不然何也史志所载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合八能
之士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灰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
卷五 第 41a 页 WYG0213-0130c.png
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封上效则和否则占盖纬书
之文也后汉著令依法行之故史志述焉此乃以律
验气非以气验律也何谓以律验气吾既得黄钟真
数之管矣以之候气而尚有不应者盖系其岁气候
和否何如耳则是先得真律吾恃夫律用以验气也
假若吾之所谓黄钟之律者长短宽狭尚无一定而
即以之验气万一推步之术未善气候之感不常安
知所中之管非真数之黄钟其所不中者虽乃真黄
卷五 第 41b 页 WYG0213-0130d.png
钟而谁可辨哉候气之法不足恃也明矣臣尝考诸
往代凡造乐者学士大夫之说卒不能胜工师之说
盖学士大夫之明理者苦于不知音工师之知音者
又率皆不明理然学士大夫之说务必欲其器之中
度工师之说不过欲其音之美听此二者不可得兼
也欲议此事须会二者之同乃可耳元定既言累黍
不足取矣彼候气之法又多无證验所谓声气之元
者有何状貌而为凭据耶将使学士大夫听而别之
卷五 第 42a 页 WYG0213-0131a.png
耶抑使工师听之耶夫工师听之虽言可用而未必
合于理为士大夫者又岂能尽如师旷钟子期哉即
如师旷之聪亦未尝不以六律而能正五音况于他
人乎是以古先圣人立成画一之法为制律之准则
所谓累黍是也欧阳脩司马光之论得之矣而元定
乃反之不亦谬乎要之律以和声为本累黍为要若
夫候气盖其用之一端耳非乐学之所急或有或无
存而不论可也

卷五 第 42b 页 WYG0213-0131b.png
  跋曰按刘濂指诗经即乐经其论甚精何瑭引俗
乐證古乐其说甚明李文察谓律吕乃乐之筌蹄
而永乃声气之元其论益精其说益明要之皆为
有见者也季本辨往而不返之非王廷相等辨候
气之谬诚为卓见不可诬也故其言或同或不同
或当或未当今并载之以广异闻但诸臣所著律
书皆宗三分损益之法其本既乖故无可取兹摘
取已上数条譬犹断章取义不以其所短废其所
卷五 第 43a 页 WYG0213-0131c.png
长也间有当辨者外篇辨之矣







卷五 第 43b 页 WYG0213-0131d.png








  乐律全书卷五